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提資糧論 (No. 1660_ 龍樹達磨笈多自在比丘釋 ) in Vol. 32

[First] [Prev]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觀於世間種種惱 惱而生病由離親
    智者有戒通方便 爲世親依示勝道
問已解釋尸羅波羅蜜。今應説羼提波羅蜜。
答此中羼提者。若身若心受諸苦樂。其志堪
忍不高不下心無染濁。此名略説羼提。若自
在説。則施設爲三。謂身住持。心住持。法住
持。於中身住持忍者。謂身所遭苦。若外有心
無心不愛之觸。所生身苦堪忍不計。此名身
住持忍外所生者。謂以食因縁故起怖瞋癡。
及蚊虻蛇虎師子熊等二足四足多足。諸有
心物無量因縁逼惱於身。或復來乞手足耳
鼻頭目支節。而割截之。於此惡事心無悶亂
亦無動異。此名身住持忍。又暴風盛日寒熱
雨雹撃觸因縁。諸無心物來逼惱時。遍身苦
切而能安受。此亦名忍。又内身所起界動因
縁故。風黄痰癊及起所生四百四病極爲身
苦。於逼惱時能忍不計。亦名身住持忍。於
中心住持忍者。若有罵詈瞋嫌呵責毀謗挫
辱欺誑等不愛語道。來逼惱時。其心不動亦
無濁亂。此名心住持忍。又八種世法所觸。謂
得利失利好名惡名譏譽苦樂中。心無高下
不動如山。是名心住持忍。又斷順眠瞋故。
無殺害心。無結恨心。無鬪諍心。無訴訟心。自
護護他。於衆生中慈心相應。與悲共行起歡
喜意恒作捨心。此等亦名心住持忍。於中法
住持忍者。於内於外如實觀察故。外者。謂
罵詈殺害等。罵詈者。聲字和合同時不散。以
刹那故。字空故。聲如響故。不可説次第相應
義。此中無有罵詈。但諸餘凡夫虚妄分別而
生瞋怒。若字與聲自性義中知不可得。心則
隨順不相違背。平等忍受。此名法住持忍。
又於殺害者所。當作是念。身非害者。身若
無心。則如草木壁影等故。心亦非害者。以
心非色。無所觸礙故。於第一義中無殺害者。
作是觀時。不見殺害。堪能忍之。此名法住持
忍。内者。謂觀内法時。作如是念。色如聚沫從
縁而起。無動作故。不自生故。空故。離我我所
故。受如泡。想如陽焔。行如芭蕉。識如幻。從
縁而起。無動作故。不自生故。刹那生滅故。空
故。離我我所故。於中色非我。色非我所。如是
受想行識。識非我識非我所。此等諸法從縁
而生。若從縁生則自性無生。若自性無生則
無能害者。如是觀時。若内若外諸法自性皆
不可得。此名法住持忍。若於身心法中。作自
性觀時。即是順無生忍。此名略説羼提波羅
蜜。如修多羅中具説。此中有聖者頌
    怨親及中人 悲念常平等
    瞋因尚無有 何得瞋衆生
    善修習常慈 衆生同己體
    平等無有二 云何怒衆生
    心常捨離瞋 多生於愛喜
    健者既無礙 云何與世違
    於諸衆生所 常求作利祐
    云何無瞋恚 得加衆生惡
    世間八法觸 其心不動搖
    譬如口吹山 應知彼得忍
    深心離諸垢 礙事不能汚
    如泥泥虚空 應知彼得忍
    於身無所愛 於命不亦貪
    諸怨悉不能 動其相續志
    於非可愛聲 安心猶如響
    諸言亦如化 忍心便在手
    不於五衆中 取我及命相
    身亦非我所 應知彼得忍
    若不見於我 及我所自性
    便得無生忍 佛子最安隱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聖者龍樹木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問已解釋忍波羅蜜。今應説精進波羅蜜。答
勇健體相。勇健作業等。是爲精進。於中諸菩
薩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覺場。建立一切
菩提分相應身口意善業。此名精進波羅蜜。
又復若與諸凡夫及學無學聲聞獨覺等。不
共精進。此名精進波羅蜜。精進有三種。謂身
口意。彼身口精進。以心精進而爲前行。略説
有三種福事。若身與福事相應。是身精進。若
口與相應。是口精進。若意與相應。是意精
進。又於若自利若利他善中身健行。是身精
進。口健行是口精進。意健行是心精進。復有
三十二種菩薩精進。謂不斷三寶種精進。成
熟無量衆生精進。攝受無量流轉精進無量
供養給侍精進。聚集無量善根精進。出生無
量精進精進。善説令衆生歡喜精進。安隱一
切衆生精進。隨諸衆生所作精進。於諸衆生
中行捨精進。受諸戒學精進忍力調柔精進。
出生諸禪那三摩提三摩鉢帝精進。滿足無
著智慧精進。成就四梵行精進。出生五神
通精進。以一切佛土功徳成已佛土精進。降
伏諸魔精進。如法降伏諸外論師精進。滿足
十力無畏等佛法精進。莊嚴身口意精進。得
度諸有所作精進。害諸煩惱精進。未度者令
度。未脱者令脱。未穌息者令穌息。未涅槃
者令涅槃精進。聚集百福相資糧精進。攝受
一切佛法精進。遊無邊佛土精進。見無量諸
佛精進。此諸精進從大悲出。離身口意故。住
不取不捨故。得不擧不下故。攝不生不起故。
如是等三十二法具足已。精進波羅蜜當得
清淨滿足。此中亦有聖頌
    彼諸施等波羅蜜 精進之力所成就
    是故精進爲根本 諸菩薩等得佛身
    精進方便求菩提 我念精進勝方便
    以其捨離精進已 方便不能作所作
    若唯獨有一方便 則無策勤作事業
    所作皆是精進作 是故精進勝方便
    心有巧力爲方便 此心從於精進生
    是故諸有所作事 皆以精進爲根本
    諸論及以工巧等 具精進故到彼岸
    是故於諸所作中 精進最爲成就者
    所有自在及財物 精進之人則能得
    是故諸有安樂事 皆以精進爲得因
    以有殊勝精進故 佛於聲聞爲上首
    是故此之精進力 最爲勝因非餘行
    勝上精進勇健者 於地地中雖同地
    而彼恒得最勝上 是故常應起精進
    佛在菩提樹下時 以精進故覺菩提
    是故精進爲根本 得佛身因前已説
問已略解釋精進波羅蜜。今應説禪那波羅

答禪那者。有四種禪那。謂有覺有觀離生喜
樂。遊於初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遊第二
禪。離喜行捨念慧受樂。遊第三禪滅於苦樂
捨念清淨不苦不樂。遊第四禪。於此四種禪
那中。離證聲聞獨覺地。迴向佛地已。得名
禪那波羅蜜。諸菩薩有十六種禪那波羅蜜。
諸聲聞獨覺之所無有。何者十六種。謂不取
實禪。不著味禪。大悲攀縁禪。三摩地迴轉禪。
起作神通禪心堪能禪。諸三摩鉢帝禪。寂靜
復寂靜禪。不可動禪。離惡對禪。入智慧禪。隨
衆生心行禪。三寶種不斷禪。不退墮禪。一
切法自在禪。破散禪。如是等十六種。是爲
禪那波羅蜜。不取實禪者。爲滿足如來禪故。
不著味禪者。不貪自樂故。大悲攀縁禪者。
示現斷諸衆生煩惱方便故。三摩地迴轉禪
者。攀縁欲界爲縁故。起作神通禪者。欲知一
切衆生心行故。心堪能禪者。成就心自在智
故。諸三摩鉢帝禪者。勝出諸色無色界故。寂
靜復寂靜禪者。勝出諸聲聞獨覺三摩鉢帝
故。不可動禪者。究竟後邊故。離惡對禪者。
害諸熏習相續故。入智慧禪者。出諸世間
故。隨衆生心行禪者。度諸衆生故。三寶種不
斷禪者。如來禪無盡故。不退墮禪者。常入定
故。一切法自在禪者。諸業滿足故。第十六破散
禪本闕不解
又念淨。慧淨。趣淨。慚淨。持心希望淨。迴向
菩提淨。根淨。無依淨。不取實淨。起作神通
淨。心堪能淨。身遠離淨。内寂靜淨。外不行
淨。有所得見淨。無衆生無命無人淨。三界中
不住淨。覺分門淨。離翳光明淨。入智慧淨。因
果不相違淨。業思惟忍淨。開胞藏相智淨。攝
方便前巧淨。菩提場障礙淨。不著聲聞獨覺
淨。安住禪那出生光明淨。佛三摩地不散亂
淨。觀自心行淨。知諸衆生各各根如應説法
淨。本闕
二淨
彼十六種禪那波羅蜜由。此三十二
淨故得清淨。得入如來地。此中有輸盧迦
    若彼十六種 及三十二淨
    與禪度相應 是爲求菩提
    到禪那彼岸 善知禪那業
    智者五神通 出生不退墮
    諸色無有盡 通達其實性
    亦以勝天眼 普見諸色相
    雖以淨天耳 遠聞諸音聲
    智者通達知 聲非可言説
    所有衆生心 觀其各各相
    諸心猶如幻 了知其自性
    衆生宿世住 如實能念知
    諸法無過去 亦知其自性
    往詣倶知土 見土具莊嚴
    土相如虚空 了知其實性
    衆生諸煩惱 皆以亂心生
    是故勝智者 曠修諸禪定
問所解釋禪那波羅蜜者。略説已竟。今應次
第説般若波羅蜜
答般若波羅蜜者。如前解釋。爲初資糧中
説我今更釋其相。如先偈説
    施戒忍進定 此五種之餘
    彼諸波羅蜜 智度之所攝
此餘有四波羅蜜。謂巧方便波羅蜜。願波羅
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等。此四波羅蜜。皆
是般若波羅蜜所攝。般若波羅蜜者。若佛世
尊於菩提樹下。以一念相應智。覺了諸法。是
般若波羅蜜。又是無礙相。以無身故。無邊
相。等虚空故。無等等相。諸法無所得故。遠離
相。畢竟空故。不可降伏相。無可得故。無句
相。無名身故。無聚合相。離來去故。無因相。
離作者故。無生相。生無有故。無去至相。離流
轉故。無散壞相。離前後際故。無染相。不可取
故。無戲論相。離諸戲論故。無動相。法界自體
故無起相。不分別故。無量相。離量故。無依
止相。依止無有故。無汚相。不出生故。不可測
相。無邊際故。自然相。知諸法自性故。又般若
波羅蜜是聞慧相。及正思入。彼聞慧相。有
八十種。謂樂欲等。正*思入。有三十二種。
謂安住奢摩他等。又般若波羅蜜。不與十六
種宿住等無明倶。如是等般若波羅蜜相。隨
量已説。若具説者乃有無量。此般若波羅蜜
所攝方便善巧波羅蜜中。有八種善巧。所謂
衆善巧界善巧。入善巧。諦善巧。縁生善巧。
三世善巧。諸乘善巧。諸法善巧。此中善巧
波羅蜜無有邊際。又復隨於何等生趣。以何
等行相。爲菩提故。得自増長善根及調伏衆
生。於彼彼生趣彼彼行中。此一切處凡所
應作種種方便。諸大人等所分別説。我今説
彼經中微滴之分。若已作今作微少之善。能
多多能令無量。此爲方便。不自爲己唯
爲衆生。此爲方便。唯以陀那令諸波羅蜜滿
足。此爲方便。如是以尸羅攝諸生處。以羼
提。莊嚴身口心爲於菩提。以毘梨耶安住精
進。以禪那不退於禪。以般若捨離無爲。以
慈爲作依護。以悲不棄流轉。以喜能忍不喜
樂事。以捨發起諸善。以天眼攝取佛眼。以天
耳滿足佛耳。以他心智知各各根。以宿住念
知三世無礙。以自在通得如來自在通。以入
衆生心欲知諸行相。已度還入。無染而染捨
擔更擔。無量示量最勝現劣。以方便故涅
槃相應而墮在流轉。雖行涅槃。不畢竟寂
滅。現行四魔。而超過諸魔。達四諦智及觀
無生。而不入正位。雖行憒閙。而不行順眠
煩惱。雖行遠離。而不依身心盡。雖行三界。而
於界中不行世諦。雖行於空。而一切時恒求
佛法。雖行無爲。而不於無爲作證。雖行
通。而不盡漏。雖現聲聞獨覺威儀。而不捨樂
欲佛法。如是等巧方便波羅蜜中。所有教化
衆生方便。彼等方便是菩薩教化巧方便住
處應知。此中有輸盧迦
    畜生道中諸苦惱 地獄餓鬼生亦然
    於流轉中相應受 衆生種種諸過惡
    此等苦聚不能障 於衆生處起哀
    諸佛便説彼菩薩 一切世間無礙悲
    論中若有善該綜 衆多別人所作業
    工巧等明及餘事 皆以愛語授與之
    戒財聞修寂調等 以此功徳攝化他
    攝已復令常相續 勝仙説爲住善道
    或現女身化男子 令其調伏而受教
    或現男身化女人 令其調伏而受教
    若不厭於染境樂 愍其無道令入道
    隨衆生門種種化 極逼惱處亦不捨
    或有信解於無我 及知諸法離自性
    是人未離世間法 但作如此觀察轉
    於業及果生信順 而有無邊諸苦事
    當於受彼苦果時 不喜諸苦所逼切
    若於聲聞出家者 便置安隱寂靜處
    或復置於縁覺道 或置十種妙力乘
    令其當得正覺乘 或得寂靜及天趣
    若應觀察現見果 如其所作正安置
    如是從初至究竟 丈夫難事皆能爲
    依彼種種巧方便 捨離一切愛不愛
    此乘諸佛所讃歎 百千功徳而莊嚴
    能生世間極淨信 以説勝妙善道故
    於縁覺乘聲聞乘 及以天世諸乘中
    皆以十善而成熟 亦於人乘成熟人
已解釋*巧方便波羅蜜。我今當説願波羅蜜。
諸菩薩最初有十大願。所謂供養給侍諸佛
無餘。是第一大願。於彼佛所持大正法。攝
受正覺普護正教。是第二大願。諸世界中諸
佛出興。始從住兜率宮乃至退墮。入胎住
胎初生出家。證正覺請轉法輪入大涅槃。皆
往其所受行供養初不捨離。是第三大願。諸
菩薩行曠大無量。不雜諸波羅蜜所攝善淨
諸地。出生總分別分同相異相共轉不共轉
等諸菩薩行。如實如地道説。修治波羅蜜
教誡教授。授已住持。發起出生如是等心。
是第四大願。無餘衆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
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同入六趣共居。
諸生順去名色所攝。無餘衆生界皆悉成熟。
令入佛法。斷除諸趣。安立於一切智智。是第
五大願。無餘諸世界曠大無量。若細若麁若
横若倒若平住等。同入共居順去。十方分分
猶如帝網。入於分分以智順行。是第六大
願。一切土即一土。一土即一切土。平等清淨
無量國土。普皆莊嚴離諸煩惱。淨道具足無
量智相。衆生充滿入佛上妙境界。隨衆生心
示現令其歡喜。是第七大願。爲與諸菩薩同
一心故。爲不共善根聚集故。爲與諸菩薩同
一攀縁常不離菩薩平等故。爲發起自心入
如來威神故。爲得不退行神通故。爲遊行諸
世界故。爲影到諸大衆論故。爲自身順入
諸生處故。爲具足不思議大乘故。爲行菩薩
行故。是第八大願。爲昇不退轉行菩薩行故。
爲身口意業不空故。即於見時令決定佛法
故。爲即出一音聲時令入智慧故。爲即於
信時令轉煩惱故。爲得如大藥王身故。爲行
諸菩薩行故。是第九大願。爲於諸世界中正
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爲於一毛道中及
餘一切毛道中。皆現出生坐道場轉法輪大
般涅槃故。爲以智慧入佛大境界威神故。爲
於一切衆生界如其深心佛應出時開悟令得
寂靜而示現故。爲正覺一法一切法悉涅槃
相故。爲出一音聲令諸衆生心歡喜故。爲現
大涅槃而不斷行力故。爲現大智慧地安立
諸法故。爲以佛境界法智神通普遍諸世界
故。是第十大願。如是等大欲大出生十大願
爲首。滿此十大願已。建立菩薩阿僧祇百千
餘願。得住菩薩歡喜地。此名願波羅蜜。已解
釋願波羅蜜。我今當説力波羅蜜。此中略説
諸菩薩有七種力。謂福報生力。神通力。信
力。精進力。念力。三摩提力。般若力
福報生力者。如十小象力當一龍象力。十龍
象力當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當一大香象力。
十大香象力當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當
一半那羅延力。十半那羅延力當一那羅延
力。十那羅延力當一大那羅延力。十大那羅
延力當一過百劫菩薩力。十過百劫菩薩力
當一過百千劫菩薩力。十過百千劫菩薩力
當一得忍菩薩力。十得忍菩薩力當一最後
生菩薩力。住此力已。菩薩即於生時能行七
歩。十最後生菩薩生時力。乃當菩薩少年時
力。菩薩住此力已。趣菩提場成等正覺。得正
覺已。以過百千功徳力故。成就如來正遍知
一種處非處力。如是等十力成就。此名諸佛
菩薩及餘少分衆生福報生力
神通力者。謂四神足善修多作已。以此希有
神通力故。得調伏諸衆生等。彼以希有神力。
顯現若色若力若住持等。若諸衆生應以此
色像得調伏者。即以此色像。於彼彼衆生所。
示現或佛色像或獨覺色像或聲聞色像。如
是或釋梵護世轉輪王等色像。若復諸餘色
像。乃至畜生色像。爲調伏衆生故。示現如是
色像。若有多力憍慢瞋怒兇惡自高衆生。應
以此力得調伏者。即現此力。或大力士力。
或四分那羅延力。或半那羅延力。或一那
羅延力。以此力故。須彌山王高十六萬八千
踰闍那。寛八萬四千踰闍那。以三指擧取。
如擧菴摩勒果擲置他方世界。而四天王天
及三十三天等無所嬈惱。於菩薩力亦不減
損。又此三千大千世界雖復寛曠。從於水界
乃至有頂。置之手掌經劫而住。於諸神通道。
具足示現如是等力。若有憍慢増上慢瞋怒
兇惡自高衆生。説法調伏令離憍慢増上慢
瞋怒兇惡等。彼得如是神足住持智已。以此
住持智。有所住持。隨意皆得若以大海爲牛
迹。即成牛迹。若以牛迹爲大海。即成大海。若
以劫燒爲水聚者。即成水聚。若以水聚爲火
聚者。即成火聚。若以火聚爲風聚者。即成風
聚。若以風聚爲火聚者。即成火聚。如是若以
此住持。隨所住持下中上法。既住持已。無有
人能震動隱沒。所謂若釋若梵若魔及餘世
間同法者。除佛世尊。於衆生類中。無有衆
生於菩薩所住持法震動隱沒。以住持力故。
爲彼種種勝上喜踊尊敬衆生説法。彼神足
力高出自在。過魔煩惱入佛境界。覺諸衆生。
聚集宿世善根資糧。魔及魔身天等不能障
礙。此名菩薩神通力
信力者。於佛法僧及菩薩行中。信解一向不
可沮壞。若惡魔作佛身來。隨於何法欲壞其
信。菩薩以信解力故。彼不能動菩薩信力。此
名信力
精進力者。菩薩若發起精進。與彼彼善法相
應時。於彼彼處得牢固力。隨所受行若天若
人不能動壞令其中止。此名精進力
念力者。住彼彼法處其心安止。諸餘煩惱不
能散亂。以念力持故破諸煩惱。彼諸煩惱不
能破壞菩薩所念。此名念力
三摩提力者。於憒閙中行遠離行。諸有音聲
及語道所出。不爲聲刺障礙初禪。行善覺觀
不礙二禪。生於愛喜不礙三禪。成熟衆生攝
受諸法未曾捨廢不礙四禪。如是遊四種禪。
諸禪惡對不能破壞。雖遊諸禪。而不隨禪生。
此名菩薩三摩提力
般若力者。謂世出世法中不可壞智。於生生
中不由師教。諸所作業工巧明處。乃至世間
最勝難作難忍。菩薩皆得現前。若出世法救
度於世。菩薩智慧隨順入已。彼天人阿修羅
衆不能破壞。此名般若力。如是等菩薩七力
已略解説。若欲具演無有邊際。此名菩薩力
波羅蜜。已解釋力波羅蜜。我今當説智波羅
蜜。此中若世間所行書論印算數等。及界論
謂風黄痰
癊等性
方論謂醫
方論
治諸乾痟顛狂鬼持等
病。破諸蠱毒。又作戲笑所攝文章談謔等。令
生歡喜。出生村城園苑陂湖池井華果藥物
及林叢等。示現金銀摩尼琉璃貝石白
如貝
玉珊
瑚等寶性。入於日月薄蝕星宿地動夢怪等
事。建立相諸身分支節等。知於禁戒行處禪
那神通無量無色處。及餘正覺相應利樂衆
生等彼岸。又復知諸世界成壞。隨世界成隨
世界壞皆悉了知。又知業集故世界成。業盡
故世界壞。知世界若干時成住。知世界若干
時壞住。知諸地界水界風界火界若大若小
若無量等差別。知極細微塵。亦知所有微塵
聚集微塵分散。知世界中所有地微塵數。如
是亦知水火風等微塵數。知所有衆生身微
塵數國土身微塵數。知諸衆生麁身細身差
別。乃至亦知微塵合成地獄畜生餓鬼阿修
羅天人等身。知欲色無色界成壞。及知彼小
大無量等差別。知衆生身中業身報身色身。
知國土身中小大染淨。及撗住倒住平住等
方網差別
知業報身中差別名字身。知聲聞獨覺菩薩
身中差別名字身。知如來身中正覺身願身
化身住持身。形色相好莊嚴身威光身意念
身福身法身。知智身中若善分別若如理思
惟。若果相應攝若世出世。若安立三乘若共
法不共法。若出道非*出道若學無學。知法
身中平等不動。安立世諦處所名字。安立衆
生非衆生法。安立佛法聖衆。知虚空身中無
量身入。一切處非身眞實無邊無色身差別。
得出生如是等身智。又得命自在心自在衆
具自在業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神通自在智
自在生自在法自在。得如是等十自在已。爲
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不退智者。如是等智
有八萬四千行相。是菩薩所知智波羅蜜。如
是隨分解釋智波羅蜜。若欲具演。唯佛世尊
乃能解説
    此六波羅蜜 總菩提資糧
    猶如虚空中 盡攝於諸物
如所解釋六波羅蜜中。總攝一切菩提資糧。
譬如虚空行住諸物。有識無識悉攝在中。如
是其餘聞資糧等諸資糧攝在六波羅蜜中。
同相無異。應知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復有餘師意 諸覺資糧者
    實捨及寂智 四處之所攝
又一論師作是念。一切菩提資糧皆實處捨
處寂處智處所攝。實者不虚誑相。實即是戒。
是故實爲尸羅波羅蜜。捨即布施。是故捨處
陀那波羅蜜。寂者即心不濁。若心不濁。
愛不愛事所不能動是故寂處爲羼提波羅蜜
及禪那波羅蜜。智處還爲般若波羅蜜毘梨
耶波羅蜜。遍入諸處以無精進。則於諸處無
所成就。是故毘梨耶波羅蜜成就諸事。是故
一切資糧皆入四處。問如經説。以慈資糧得
無礙心。以捨資糧得斷憎愛。於中慈悲有何
差別。答
    大悲徹骨髓 爲諸衆生依
    如父於一子 慈則遍一切
若入生死嶮道。墮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在惡
邪見網。覆愚癡稠林。行邪徑非道。猶如盲
闇。非出離中見爲出離。爲老病死憂悲苦惱
諸賊執持。入魔意稠林。去佛意遠者。菩薩
大悲。穿於自身皮肉及筋。徹至骨髓。爲諸
衆生而作依處。令此衆生得度如是生死曠
野險難惡路。置於一切智城無畏之宮。譬如
長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愛徹皮肉入於骨
髓。但念何時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於苦
衆生中起。慈者遍於一切衆生中起。又復慈
故於諸衆生得無礙心。悲故於生死中無有
疲厭。又慈於善人中生。悲於不善人中生。又
菩薩慈増長故不著己樂。則生大慈。悲増長
故捨諸支節及命。則生大悲
    若念佛功徳 及聞佛神變
    愛喜而受淨 此名爲大喜
若念佛功徳者。於中何者是佛功徳。謂諸佛
世尊無量百千倶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護
身口意業故。五種應知中斷疑故。四種答難
中無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故。十二分
縁生中因縁覺故。教九教故。四種住持具足
故。得四無量故。滿足六波羅蜜故。説菩薩
十地故。出世五衆成滿故。四無畏十力十八
不共佛法具足故。無邊境界故。自心自在轉
故。無厭足法故。得如金剛三摩地故。不虚説
法故。無能壞法故。世間導師故。無能見頂故。
無與等故。無能勝故。不可思法故。得大慈
大悲大喜大捨故。百福相故。無量善根故。無
邊功徳故。無量功徳故。無數功徳故。不可分
別功徳故。希有功徳故。不共功徳故。如是等
名。念佛諸功徳
化諸衆生故。起神通變現。隨所應度衆生。隨
衆生身。隨其形量長短寛狹。隨其色類種種
差殊。隨其音聲清淨分別。諸佛世尊以種種
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
差別神變。而教化之。聞此事已愛喜受淨。名
爲大喜。於中心勇名愛。愛心遍身名喜。喜
心覺樂名受。於受樂時念正覺者大神通徳。
其心不濁名淨。彼心淨時喜意充滿名爲大
喜。彼登少分乘者。雖亦有喜。以不共故得
大喜名。問菩薩應捨衆生。爲不應捨。答
    菩薩於衆生 不應得捨棄
    當隨力所堪 一切時攝受
菩薩摩訶薩常念利樂諸衆生等。若爲貪瞋
癡所惱。登於慳悋破戒恚恨懈怠亂心惡智
之道。入於異路。此等衆生所不應捨。於一切
時説施戒修。隨力所能應當攝受。不應捨棄
    菩薩從初時 應隨堪能力
    方便化衆生 令入於大乘
此登大乘菩薩於衆生中。隨所堪能從初應
作。如前方便波羅蜜中所説方便。應當精
勤以諸方便教化衆生置此大乘。問何故菩
薩但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聲聞獨覺乘也。

    化恒沙衆生 令得羅漢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徳爲上
若教化恒河沙等衆生。得阿羅漢果。此大乘
福。勝過彼聲聞等乘教化福。以種子無盡故。
此所有種子。能爲餘衆生等。作菩提心方便。
亦以出生聲聞獨覺故。此福勝彼。此福勝者。
大乘於聲聞獨覺乘爲上故。又菩提心。有無
量無數福徳故。又由大乘。三寶種不斷故。是
故欲求大福應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餘乘。
問諸摩訶薩豈唯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聲
聞獨覺乘耶。
    教以聲聞乘 及獨覺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衆生。捨利他事闕於大悲。不堪以
大乘化者。乃以聲聞獨覺乘。而化度之。問
若有衆生。不可以三乘化者。於彼應捨爲不
捨也。答
    聲聞獨覺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應置於福處
若有衆生。喜樂生死憎惡解脱。不堪以聲聞
獨覺及大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梵乘四梵
行中。若復不堪梵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天
乘十善業道。及施等福事中。不應捨棄。問若
有衆生喜樂世樂。於三福事無力能行。於彼
人所當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脱化
    便以現世利 如力應當攝
若有衆生。專求欲樂不觀他世。趣向地獄餓
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當愍彼
智如小兒。如其所應現世攝受。隨己力能以
施等攝之。愍而不捨。問若菩薩於此似小兒
相諸衆生所。無有方便可得攝化。當於彼人
應何所作。答
    菩薩於衆生 無縁能教化
    當起大慈悲 不應便棄捨
若菩薩於喜樂罪惡可愍衆生中。無有方便
能行攝化。菩薩於彼當起子想興大慈悲。無
有道理而得捨棄。問已説於衆生中應須攝
受。未知攝受方便云何。答
    施攝及説法 復聽聞説法
    亦行利他事 此爲攝方便
諸菩薩爲攝受衆生故。或以布施爲攝方便。
或受他所施。或爲他説法。或聽他説法。或行
利他。或以愛語。或以同事。或説諸明處。或教
以工巧。或示現作業。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
險難。如是等名爲攝受衆生方便。當以此諸
方便攝受衆生。不應棄捨。問以如是等攝受
方便。攝衆生已成就何利。答
    所作益衆生 不倦不放逸
    起願爲菩提 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薩作願利益世間者。發如是意。凡利
世間事我皆應作。立此誓已。於諸衆生所作
事中。不應疲倦不應放逸。又當作念。若利
世間即是自利。是故菩薩於利樂衆生因縁。
不應棄捨。問已説菩薩常應利樂衆生。不應
行捨。於諸法中爲捨不捨。答
    入甚深法界 滅離於分別
    悉無有功用 諸處自然捨
法界者。即是縁生。是故先説。如來若出不出。
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謂縁生。又如先説。阿
難陀。縁生甚深證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
界菩薩。滅一切有無等二邊。攝取方便智已。
即斷諸動念戲論分別。離諸取相。諸心意識
行處皆不復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薩行
涅槃處皆亦不行。則於諸法無復功用。於諸
法中。得寂靜復寂靜心無分別心。是名第
一義捨。此即菩薩無分別也。已説出世間捨。
我今當説世間捨
    利名讃樂等 四處皆不著
    反上亦無礙 此等名爲捨
於利養名聞讃歎安樂等中無所繋著。與此
相反無利無名毀苦等中亦不退礙。捨離愛
憎處中而住無復分別。此名第二説世間捨。
問若菩薩於諸法中。作第一義捨者。爲菩提
故如然頭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薩爲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頭衣 應作是勤行
雖於諸法應如是捨。而菩薩決定修行如然
頭衣。乃至未得不退轉菩提菩薩。爲菩提故
應當勤行。於中菩薩有五種不退菩提因縁
應知。何者爲五。如華聚等經中説。若聞具足
大願諸菩薩及佛世尊名號故。若願生彼佛
世尊國土故。是爲二種因縁。受持及説般
若波羅蜜等深經故。是爲第三因縁。修習現
前住等三摩提及隨喜得者故。是爲第四因
縁。此四因縁説未得忍菩薩不退轉。若此菩
薩住菩薩不動地已得無生忍。説爲究竟決
定不退轉。問若此四種因縁中。隨以一因
縁。菩薩得不退轉者。先説如然頭衣應當勤
行。彼云何成。答
    然彼諸菩薩 爲求菩提時
    精進不應息 以荷重擔故
雖復四因縁中隨一因縁菩薩皆得不退。而
精進不應休息。由先作是言我當令諸衆生
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擔故。於其中間精進
不息。問何故於其中間精進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 雖得不退轉
    菩薩猶有死 以起放逸故
於四因縁中隨何因縁。得不退轉菩薩。彼未
生大悲乃至未得無生忍。中間受業力死生
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薩應當勤行如然頭
衣。爲得無生忍故。於其中間精進不息
問菩薩復有何死。答
    聲聞獨覺地 若入便爲死
    以斷於菩薩 諸所解知根
如前所説四種因縁。隨何因縁得不退轉。此
菩薩未有大悲未得忍。未過聲聞獨覺地。或
以惡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間故。或劫
壞時間瞋嫌菩薩毀謗正法故。失菩提心。起
聲聞獨覺地心已。或於聲聞解脱。若獨覺解
脱作證。彼斷菩薩根。所謂大悲。是以諸菩薩
及佛世尊。名爲説解知死。問此應思量菩
薩。爲畏住泥犁。爲畏墮聲聞獨覺地。答
    假使墮泥犁 菩薩不生怖
    聲聞獨覺地 便爲大恐怖
菩薩設住泥犁。與無數百千苦倶。不比墮聲
聞獨覺地怖畏。問何故如此。答
    非墮泥犁中 畢竟障菩提
    聲聞獨覺地 則爲畢竟障
設入泥犁。於正覺道。不能作畢竟障礙。住泥
犁時。乃至惡業盡邊。於菩提道暫爲障礙。菩
薩若墮聲聞獨覺地。則畢竟不生故。聲聞獨
覺地。於正覺道乃爲障礙。由是義故。菩薩入
於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問其怖如
何。答
    如説愛壽人 怖畏於斬首
    聲聞獨覺地 應作如是怖
經中佛世尊作如是説。如愛壽人怖畏斬首。
菩薩欲求無上菩提。怖畏聲聞獨覺地。亦應
如此。是故菩薩雖入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
地怖畏。問已説未得無生忍諸菩薩障礙法。
此菩薩云何得無生忍。答
    不生亦不滅 非不生不滅
    非倶不倶説 空不空亦爾
此中菩薩觀縁生時作是念。有縁生法但施
設。如無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體不成。自體
不成故生則非有。如生自體非有。彼滅爲二。
二倶無體如生滅。彼不生不滅爲二。亦二倶
無體。彼生滅二種中。生不生滅不滅亦不
有。互相違故。空亦如是。如有者無自體故。彼
不空及空不空亦爾。問若作是念。以縁生故
諸法無自體者。何故復作是念。亦無有縁生
法。答
    隨何所有法 於中觀不動
    彼是無生忍 斷諸分別故
如是菩薩如實觀縁生時。得離諸法自體見。
離自體見故。即斷取法自體。得斷法自體時
作是念。非無内外法。而無法自體。雖有縁生
法。但如葦束幻夢。若法從縁生。彼自體不
生。作是觀已。若沙門若波羅門。所不能動而
不取證。彼以樂觀無生法。斷諸分別故。説名
無生忍。此菩薩即住菩薩不動地。偈言
    既獲此忍已 即時得授記
    汝必當作佛 便得不退轉
得此無生忍故。即於得時非前非後。諸佛現
前授記作佛。汝於來世。於爾所時某世界某
劫中。當爲某如來應正遍知。此名菩薩不退
轉。問從住初地乃至七地諸菩薩。皆決定向
三菩提。何故不説爲不退轉。唯説住不動地
菩薩。爲不退轉。答
    已住不動諸菩薩 得於法爾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轉 是故獨得不退名
此謂所有信等出世間善根。諸聲聞獨覺乃
至住第七地菩薩。不能障礙令其退轉。故名
不退轉。非餘十種菩薩爲三菩提於諸法中
不退轉也。已説不退轉因縁。此中又得殊勝
記。大乘中説四種授記。謂未發菩提心
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隱覆授記。現前授記。
是爲四種授記。於中未發菩提心授記者。其
人利根具増上信。諸佛世尊以無礙佛眼觀
已。而爲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者。成熟善
根種菩提種先已修習。其根猛利得増上行。
但欲解脱諸衆生故。即發心時入不退轉。無
墮落法離八不閑。謂八
難也
此人或聞自授記。於
六波羅蜜不發精進。如其不聞更發精進爲
令不聞。欲使他人聞其授記。斷疑心故。佛
以威神隱覆授記。若菩薩成熟出世五根。得
無生忍。住菩薩不動地。彼即現前授記。是爲
四種授記。彼得無生忍菩薩已決定故。諸佛
世尊現前授記。又別有密意授記。以爲第五。
如法華經説
    我等皆隨喜 大仙密意語
    如授記聖者 無畏舍利弗
    我等亦當得 成佛世無上
    復以密意語 説無上正覺
以何義故。説此別語授記。有論師説。爲令未
入決定聲聞乘者發菩提心故。又已發菩提
心初業菩薩等。畏流轉苦。欲於聲聞涅槃取
滅度者。爲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異佛土菩
薩。於此聚集。授記時到。以相似名。爲彼授記
故。諸師如是分別別語授記。於中實義唯佛
世尊。乃能知之
    菩薩乃至得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應起放逸
諸佛現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謂現在諸佛
現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
菩薩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間不應放逸。以
未得三摩提。菩薩猶墮惡趣。未離不閑故。是
故爲得此三摩提。不應放逸。若得三摩提。彼
諸怖畏皆得解脱。此三摩提有三種。謂色攀
縁。法攀縁。無攀縁。於中若攀縁如來形色
相好莊嚴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縁三摩提。若
復攀縁十名號身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
色類佛之功徳。而念佛者。是法攀縁三摩
提。若復不攀縁色。不攀縁法。亦不作意念佛。
亦無所得。遠離諸相空三摩提。此名無攀縁
三摩提。於中初發心菩薩。得色攀縁三摩提。
已入行者法攀縁。得無生忍者無攀縁。此等
名得決定。自在故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爲菩薩父 大悲忍爲母
此所説三種現。在佛現前住三摩提。攝諸菩
薩功徳及諸佛功徳故。説名諸菩薩父。大悲
者。於生死流轉中。不生疲倦故。又於聲聞獨
覺地險岸。護令不隨故。説名爲母。忍者。得忍
菩薩。於諸流轉苦及諸惡衆生中。不厭流轉。
不捨衆生及菩提。以不生厭。是故此忍又爲
諸菩薩母。更有別偈説
    智度以爲母 方便爲父者
    以生及持故 説菩薩父母
以般若波羅蜜生諸菩薩法故。佛説般若波
羅蜜爲菩薩母。諸菩薩法從般若波羅蜜生
已。爲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聲聞獨覺地險
岸。以是持菩提故。説巧方便爲菩薩父。問菩
薩以幾許福能得菩提。答
    少少積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須彌量福 聚勝乃能得
菩提者。謂一切智智。彼智與無應知等。應
知與虚空等。虚空無邊故應知亦無邊。以有
邊福不能得無邊智。是故少少積聚福。不能
得菩提。云何得百須彌量福。聚集乃能得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問若如是者。百須彌量福聚無有故。亦無一
人能得菩提。答
    雖作小福徳 此亦有方便
    於諸衆生所 應悉起攀縁
若此菩薩雖作小福。以有方便成大福聚。或
以飮食捨與衆生。或以華香鬘等奉如來像。
彼諸福徳。於一切世界所攝諸衆生所。悉作
攀縁。我以此福。令諸衆生皆得無上正覺。復
以此福。與諸衆生共之。如是等福。共諸衆
生迴向菩提。是名菩薩方便。如是迴向。其福
得成無量無數無邊。以是故彼一切智智雖
是無邊。還以此相無邊福故能得
復有別義
    我有諸動作 常爲利衆生
    如是等心行 誰能量其福
菩薩於晝及夜。常起如是心行。若我所有動
善身口意。皆爲度諸衆生故。脱諸衆生
故。穌息諸衆生故。寂滅諸衆生故起。及爲
令衆生滿足一切智智。得至一切智智故。彼
如是具足大悲。安住善巧方便。所有福聚唯
除諸佛。何人能量。是故具此福者能得菩提」
問何故此福復是無量。答
    不愛自親屬 及與身命財
    不貪樂自在 梵世及餘天
    亦不貪涅槃 爲於衆生故
    此唯念衆生 其福誰能量
此中菩薩行六度行時。於己男女及與親屬。
若金銀等財。若自壽命。若支節分。若具足身。
若身心樂。若天人自在。若梵身天。若無色天。
乃至涅槃。爲衆生故皆亦不愛。唯於衆生愍
念不捨。我當何爲令此衆生小兒凡夫無智
翳膜所覆盲者。脱三界獄安置常樂涅槃無
畏城中。如是菩薩行利樂事。於諸衆生無因
而愛。所有福徳何人能量又偈言
    無依護世間 救護其苦惱
    起如是心行 其福誰能量
此菩薩常以大悲。作如是念。今此世間無救
無護。遍行六趣入三苦火。無有歸依此彼馳
走。身心諸病常有苦惱。無依護者我當與作
依處。救其身心所受諸苦。起此心行。所有福
徳何人能量
    智度習相應 如搆牛乳頃
    一月復多月 其福誰能量
此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菩薩。及成就諸佛
菩薩法。菩薩若於搆牛乳頃。思惟修習彼之
福聚。尚無有量。何況若一日夜二日夜三日
夜。乃至七日夜半月一月。若復多月修習相
應。所有福聚何人能量
    佛所讃深經 自誦亦教他
    及爲分別説 是名福徳聚
甚深者。謂甚深經。與空相應出於世間。彼是
甚深。又復分別縁生故。縁生者即是法。法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