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答曰。以勝妙故。如今世間所有勝妙飮食衣
服瓔珞所在之處。不動人瞋心。彼亦如是。復
次煩惱能令人心動。能令人心生。而不熟濕
而相著以穢汚故。在善心上。無其勢力故。
不得自在。故名不動。復次已斷煩惱。更不
復退。故名不動。如善射人正射於的。稱言不
動。彼亦如是。如經説。佛告舍利弗。若比丘比
丘尼。有不動解脱法寶瓔珞者。能斷不善法。
修於善法。問曰。何故不動解脱。名法寶瓔珞
耶。答曰。以堅牢故。勝妙故。無過故。輕擧故。
無垢故。清淨故。難得故。名寶瓔珞。復次譬如
泉池之中。若以寶珠投之。則不雜垢穢。若人
身中。有不動解脱寶瓔珞者。則不雜煩惱垢
穢。亦復如是。復次如人屋中有摩尼寶珠者。
則無黒闇。若人身中有不動法寶珠者。則無
無明黒闇。亦復如是。復次如方寶珠所置之
處。即安不動。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脱方寶珠
者。其心不動。亦復如是。復次如人家中。有無
價寶珠者。其家畢竟無貧窮之苦。若人身
中有不動寶珠者。其人永斷聖道貧窮之苦。
亦復如是。復次譬如如意寶珠安置幢上。隨
人意念。雨種種寶。能令百千衆生離貧窮苦。
佛世尊亦爾。以不動寶珠。安置四無量幢上。
隨衆生所念。雨種種法寶。除去衆生貧窮法
寶之苦。亦復如是。問曰。若不動心解脱。是
勝妙法者。何故經説是不増不減法耶。答曰。
行者等得此法故。若滿東方有刹利子。若滿
南方有婆羅門子。若滿西方有居士子。若滿
北方有首陀子。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
家。於正法出家。皆身證不動心解脱。而此法
無有増減。復次欲説佛法饒財多寶故。佛法
除不動心解脱。更有無量餘善法功徳。不動
心解脱。唯是一法故。復次欲現如來身中
有無量功徳故。除不動心解脱。更有無量餘
善功徳。不動心解脱。*唯是一法故。復次欲
令疑者得決定故。經説。尊者目揵連。於僧
中擯出瞻婆比丘。諸比丘。咸有是念。今僧減
少。佛作是説。若我弟子。得深遠勝妙。不動心
解脱。於僧中出者。不能令僧有増有減。何況
彼犯戒衆威儀。遠離白淨法者。豈能令僧有
増減耶。復次此法是無増無減法故。無増者
無勝進。無減者不退失。一切時心解脱。盡
與盡智相應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
疑者得決定故。時解脱阿羅漢修二種慧。謂
盡智無學正見。非時解脱阿羅漢。修三種慧。
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或謂如時解脱阿
羅漢。修二種慧。非時解脱者亦爾。如非時解
脱阿羅漢修三種慧。時解脱亦爾。欲決定説
時解脱修二種慧。非時解脱修三種慧故而
作此論
諸時解脱。盡盡智相應耶。廣作四句。如經本
説。盡智者。時解脱阿羅漢。金剛喩定一刹
那頃現在前。盡智次第相續起現在前。從盡
智起。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非時解
脱阿羅漢金剛喩定。盡智倶一刹那頃現在
前。次第相續起無生智現在前。從無生智起。
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一切阿羅漢。盡
修無學正見。不必盡起現在前。問曰。盡智無
生智。有何差別耶。答曰。或有説者。名即差
別。是名盡智。是名無生智。復次所作已竟名
盡智。從無學因生名無生智。復次或未曾得
而得。或曾得而得。名盡智。未曾得而得。名無
生智。復次解脱道勝進道所攝名盡智。唯勝
進道所攝。名無生智。復次盡智有五種阿羅
漢。無生智有一種阿羅漢。謂不動心解脱。盡
智無生智。是謂差別。問曰。初盡智爲是何智
耶。答曰。或有説者。是苦比智。所以者何。行者
初入聖道時觀果。出亦觀果。如以毒箭射獸。
毒遍身中。後若死時。毒氣還在瘡孔彼亦如
是。復有説者。是集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入聖
道時觀果。出聖道時觀因故。如是生死法。或
是因是果。若知因知果。則生死道斷。名爲
苦邊。評曰。應作是説。是苦比智集比智。若是
苦比智非集比智。若是集比智非苦比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
我生已盡者。爲盡過去生。爲盡未來生。爲
盡現在生。言我生盡耶。若盡過去生。過去生
已滅。若盡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盡現在生。
現在生不住。答曰。應作是説。盡三世生。所以
者何。此中言生者。是非想非非想處四陰。行
者於三世中。盡明見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
欲。尊者佛陀提婆説曰。佛經説。牟尼見生
盡。亦作是問。爲見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盡
言生盡耶。答曰。應作是説。見未來生盡。所
以者何。行者修一切梵行苦行。盡爲止未來
生故。如人有三厄難。一者已受。二者今受。三
者當受。已受者受竟。今受者忍受。當受者若
以財物。若因親族力。作諸方便。斷當生者。行
者亦爾。過去不用功已滅。現在生當忍受竟。
未來生以正方便滅。永令不生。生有多種。或
説。入母胎時名生。或説。出母胎時名生。或説。
時五陰名生。或説。不相應行陰少分名生。或
説。非想非非想處四陰名生。何處説入母
胎時名生者。如經説。諸家生彼彼處生出現。
出母胎時名生者。如説。菩薩已生。行於七歩。
説時五陰名生者。如説。有縁生。説不相應
行陰名生者。如説。一刹那頃。誰起耶。謂生
也。説非想非非想處四陰名生者。如此中説。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者。爲立學道。名梵行已
立。爲立無學道。名梵行已立。答曰。已立學
道。名梵行。已立無學道。名今立。所作已辦
者。已斷一切煩惱所作事已竟。復次畢竟盡
一切界。畢竟盡一切生。畢竟斷一切増長生
死法。名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是明無生智。
尊者和須蜜説曰。若不斷煩惱。不名生盡。若
斷煩惱。名爲生盡。若不斷煩惱。不名梵行已
立。若斷煩惱。名梵行已立。若不斷煩惱。不名
所作已辦。若斷煩惱。名所作已辦。若不斷
煩惱。名受後有。若斷煩惱。名不受後有。問
曰。一切阿羅漢。不盡得無生智。何以故。一切
經中。盡説不受後有耶。答曰。佛説利根。與經
相應者。然集經法者。一切經中皆説。復有説
者。集法諸尊者。皆有願智無礙智。以觀察
之。若利根與經相應者説之。後有不善誦持
經者。一切經中。皆作是説。評曰。應作是説。
一切阿羅漢。盡不受後有
問曰。何等阿羅漢。修二種慧。何等阿羅漢。修
三種慧。答曰。或有阿羅漢。心善解脱。慧善解
脱。或有心善解脱慧不善解脱。若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者。修三種慧。若心善解脱慧不善
解脱者。修二種慧。復次或有以苦智集智盡
三界結者。或有滅智道智盡三界結者。若以
苦智集智盡三界結者。修三種慧。若以滅智
道智盡三界結者。修二種慧。復次或以空苦
集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或以無相道無願
三昧。盡三界結者。若以空苦集無願三昧。盡
三界結者。修三種慧。若以無相道無願三昧。
盡三界結者。修二種慧。復次或有爲定入聖
道。或有爲慧入聖道。若爲定入聖道者。修
三種慧。如定道慧道。定多道。慧多道。欲可定
道。欲可慧道。鈍根利根。縁力因力。説亦如
是。復次或有以定修心以慧得解脱者。修二
種慧。或有以慧修心以定得解脱者。修三種
慧。復次得内心寂靜不得觀慧法。或有得内
心寂靜亦得觀慧法。前者。修二種慧。後者。修
三種慧。復次若人成就四法。甚爲希有。一親
近善知識。二從其聞法。三内正思惟。四如法
修行。若成就初二種法者。修二種慧。若成就
後二種法者。修三種慧。復次或有從他聞法
多。或有内正思惟多。若從他聞法多者。修二
種慧。若内正思惟多者。修三種慧。或有無貪
善根多。或有無癡善根多。若無貪善根多者。
修二種慧。若無癡善根多者。修三種慧
我生已盡。是説盡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
受後有。是説無生智。復有説者。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是説盡智。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説
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辦。是説盡智。不受後有。是説無生智。問曰。
無有阿羅漢二盡智刹那後起無生智者。何
況多。何故作是説。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辦是盡智耶。答曰。雖是一刹那。而有三
種義。故作是説。尊者波奢説曰。如是説者。不
説盡智。不説無生智。亦不説無學正見。此是
讃歎阿羅漢辭言。阿羅漢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復次我生已盡。是説盡
智。梵行已立。是説道智。所作已辦。是説滅
智。不受後有。是説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是
説知集。梵行已立。是説知道。所作已辦。是説
知滅。不受後有。是説知苦。説盡作證亦如是。
復次我生已盡。是説斷集。梵行已立。是説修
道。所作已辦。是説證滅。不受後有。是説知
苦。復次我生已盡。是説斷因。梵行已立。是説
修道。所作已辦。是説得果。不受後有。是説知
體。復次我生已盡。是説集智。梵行已立。是説
道智。所作已辦。是説滅智。不受後有。是説苦
智。復次我生已盡。是説集無願。梵行已立。
是説道無願。所作已辦。是説無相。不受後
有是説空及苦無願
問曰。何故名盡智。爲以縁盡故名盡智。爲以
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耶。若以縁盡故名
盡智者。滅智應是盡智。若以煩惱盡身中生
名盡智者。無生智無學正見。亦應是盡智。答
曰。應作是説。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問曰。
若然者無生智無學正見。應是盡智。答曰。若
智在初。一切皆有者。名盡智。無學正見。雖一
切皆有。而不在初。無生智不在初。亦非一切
皆有。盡智在初。一切皆有故。問曰。十六聖行
外。更有無漏慧。不此中問答。廣説如雜
度。云何學明。云何學智。云何無學明。云何
無學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世間以種種
世俗諸論。以爲明想。不識眞明。欲止如是説
者意。亦明眞明義故。而作此論。復有説所以
作此論者。此是佛經。經説。佛告居士。如汝以
學智學見學明見四聖諦。今此耶奢童子。亦
以無學智無學見無學明。見四聖諦。不復更
住居士家受五欲樂。佛經雖作是説。而不廣
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爲根本今欲廣分別故。
而作此論
云何學明。答曰。學慧是也。云何學智。答曰。
學八智是也。云何無學明。答曰。無學慧是也。
云何無學智。答曰。無學八智是也。謂四法智
比智。此是明體性。乃至廣説
所以今當説。何故名明。明是何義。答曰。
識了了義是明義。問曰。若*覺識了了義是明
義者。善有漏慧。亦覺識了了。是明義耶。答
曰。若於四眞諦。*覺識了了。畢竟了了。更不
生顛倒。廣説如雜*揵度。問曰。若善有漏慧。
不名明者。佛經云何通。如説。無學有三種明。
無學念前世智證明。無學生死智證明。無學
漏盡智證明。答曰。有少分明勢故名明。何者
是少分明。與煩惱相違。亦不雜煩惱故。名少
分明。復次此二明。能生能隨順實義無漏
明故名明。是故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説。第一
實義。無漏明者。是漏盡明。餘二明。能生此明
故名明。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前際増長法。
生死智證明。知後際増長法。漏盡智證明。
知涅槃寂靜法。尊者佛陀提婆。亦作是説。念
前世智證明。*知此衆生從彼處沒來生此間
過去世因果相續法。生死智證明。知此衆生
作如是業當生彼處未來因果相續法。漏盡
智證明。知此衆生以如是道能盡漏因果畢
竟法。是名第一實義明。復次念前世智證明。
覺識了了過去世事。生死智證明。覺識了了
未來世事。漏盡智證明。覺識了了無爲涅槃。
復次念前世智證明。除過去無知黒闇。生死
智證明。除未來無知黒闇。漏盡智證明。除於
涅槃無知黒闇。問曰。何故六通中。三立明
三不立明耶。答曰。身通是工巧法。天耳通。
聞聲而已。他心智通。縁別相法。此三明。能
隨順厭離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能到涅槃。
問曰。此*三明。云何能隨順厭離法能棄生死。
隨順善法能到涅槃耶。答曰。念前世智證明。
見過去世事。生大厭離。生死智證明。見未來
世事。生大厭離。以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
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過去
相續種種諸因。生死智證明。見諸衆生未來
陰。如散微塵。生大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
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過去
自身衰惱事。生大厭離。生死智證明。見未
來他身衰惱事。生大厭離。以厭離故。漏盡智
證明。能作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
明。除於有愚。生死智證明。除衆生愚。漏盡智
證明。除於法愚。復次念前世智證明。對治常
見。生死智證明。對治斷見。漏盡智證明。對治
二邊。住於中道。復次念前世智證明。能生
空。生死智證明。能生無願。漏盡智證明。能生
無相。以如是等義故。此*三明隨順厭離
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到於涅槃。集法經
説。有三種無學明。謂念前世智證明。生死智
證明。漏盡智證明。云何無學念前世智證明。
言。知諸衆生生死爲相續法無學智。云何
無學生死智證明。答言。知諸衆生自所作業
無學智。云何無學漏盡智證明。答言。盡漏
無學智。問曰。漏盡智證明。言是無學可爾。
餘二明是非學非無學。何故説是無學明耶。
答曰。集法經。應作是説。無學人有三明。而不
説者。有何意耶。答曰。二明雖是非學非無學。
以是無學人身中可得故。亦名無學。如施設
經説。三昧有二種。一是聖。二非是聖。聖三昧
有三種。一善有漏。二無漏。三不隱沒無記。善
有漏三昧。以善故名聖。不以無漏。無漏三昧。
以善故以無漏故名聖。不隱沒無記三昧。亦
非善亦非無漏。而名聖者。以是聖人身中可
得故名聖。彼亦如是。問曰。何故無學人身中
立明。學人身中不立明耶。答曰。以明義勝故。
若以法而言。無學法勝於學法。若以人而言。
無學人勝於學人。復次不雜無明故名明。學
人身中慧。雜無明故不名明
如來身中所有漏盡智有四事。一名通。二名
明。三名力。四名示現。通者是漏盡通。明者是
漏盡明。力者是漏盡力。示現者是説法示
現。辟支佛無學聲聞所有漏盡智有三事。一
是漏盡通。二是漏盡明。三是示現非力。如
來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三事。一是
通。二是明。三是力非示現。辟支佛無學聲聞
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二事。是通。是明。非
力非示現。學人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
有一事。謂是通。非明。非力。非示現。問曰。如
來身中所有智立力。非辟支佛聲聞身中智
耶。答曰。無障*礙義是力義。聲聞辟支佛智
爲無智所障*礙故非力。曾聞佛世尊。尊者舍
利弗。共一處經行。有一衆生。來詣其所。佛告
舍利弗。汝可觀是衆生。過去世中。何處與
是衆生而共同止。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初
禪念前世智觀不知。乃至以第四禪念前世
智觀亦不知。即從定起。而白佛言。我觀是衆
生。都不能見所從來處。佛告舍利弗。辟支佛
所有智見。過於汝等。復過辟支佛所有智見。
此衆生從某世界來生此間。後時世尊與舍
利弗。復在一處經行。時有一人命終。世尊
見已。告舍利弗言。汝可觀是人。爲生何處。時
尊者舍利弗。即以初禪天眼觀之。而不能見。
乃至起第四禪天眼觀之。亦不能見。即從定
起。而白佛言。我以天眼觀察是人。不知爲生
何處。佛告舍利弗。過辟支佛所知境界。有某
國土。此人生於彼中。問曰。如來所有念前世
智生死智勝妙可爾。如佛漏盡智聲聞辟支
佛亦爾。何故佛漏盡智立力。非聲聞辟支佛
耶。答曰。佛漏盡智亦勝妙。如來身中所有漏
盡智。其性猛利。若縁煩惱。煩惱即斷。聲聞辟
支佛漏盡智。不猛利故。數數縁煩惱。煩惱乃
斷。譬如二人斫樹。一人勇健加用利斧。一人
性劣又用鈍斧。雖倶斫樹。而勇健以利斧者
疾。非性劣以鈍斧斫者。彼亦如是。非以自
身所有漏盡智名爲力。令彼衆生得漏盡故
名力。世尊知此衆生以苦遲通能盡漏。此
衆生以樂速*通能盡漏。是故名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
問曰。此六通。幾是明非示現。幾是示現非
明。幾是明亦是示現。幾非是明亦非示現耶。
答曰。二是明非示現者。謂念前世智生死智。
二是示現非明者。謂身通他心智通是。明亦
示現者。謂漏盡通。非明非示現者。謂天耳通。
問曰。此六通何故。三是示現。三非示現。答
曰。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法者。名爲示現。
三通不爾。若作是説。我天耳聞聲。天眼見色。
能知過去無數生事。人皆生疑。此事或虚或
實。曾聞有一居士。請尼揵陀若提子及弟
子衆。於其家食。時尼揵陀若提子既入其家。
而便微笑。居士問言。大師已離種種調戲。今
何故笑。師答之言。今我法中所有妙法。汝
可悉得聞耶。是時居士殷勤重問。而便答言。
拔提河側。有二獼猴。共鬪不已。忽然墮
河。爲水所漂。是以我笑。是時居士。而作是
言。大師天眼。甚爲希有。明淨乃爾。時諸尼
揵。各坐其床。次第下食。以飯覆羹。而上其
師。餘諸尼揵。以羹在上。諸餘尼揵。應時皆
食。其師而獨不食。居士問言。大師。今者何
故不食。師答之言。此飯無羹。是以不食。是時
居士。便語師言。天眼明淨。希有乃爾。見南
*拔提河側獼猴墮河。而不見飯底羹耶。以是
事故。三通非示現。不能令他信樂生希有想。
入於佛法。若以身通。令一身爲多。多還爲一。
種種變化。上至梵世。令多衆生生希有想。若
有知他心所念法者。語他人言。汝有如是念。
作如是思惟。悉如其心。而不相違。令多衆生。
於佛法中。生希有想。若爲他説法。使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者。亦令多衆生。於佛法中。生希
有想。以是事故。三通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
於佛法
問曰。何等人應爲現神變。何等人不應爲現
神變耶。答曰。若一向信。若一向不信者。不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