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得故名聖。彼亦如是。問曰。何故無學人身中
立明。學人身中不立明耶。答曰。以明義勝故。
若以法而言。無學法勝於學法。若以人而言。
無學人勝於學人。復次不雜無明故名明。學
人身中慧。雜無明故不名明
如來身中所有漏盡智有四事。一名通。二名
明。三名力。四名示現。通者是漏盡通。明者是
漏盡明。力者是漏盡力。示現者是説法示
現。辟支佛無學聲聞所有漏盡智有三事。一
是漏盡通。二是漏盡明。三是示現非力。如
來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三事。一是
通。二是明。三是力非示現。辟支佛無學聲聞
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二事。是通。是明。非
力非示現。學人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
有一事。謂是通。非明。非力。非示現。問曰。如
來身中所有智立力。非辟支佛聲聞身中智
耶。答曰。無障*礙義是力義。聲聞辟支佛智
爲無智所障*礙故非力。曾聞佛世尊。尊者舍
利弗。共一處經行。有一衆生。來詣其所。佛告
舍利弗。汝可觀是衆生。過去世中。何處與
是衆生而共同止。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初
禪念前世智觀不知。乃至以第四禪念前世
智觀亦不知。即從定起。而白佛言。我觀是衆
生。都不能見所從來處。佛告舍利弗。辟支佛
所有智見。過於汝等。復過辟支佛所有智見。
此衆生從某世界來生此間。後時世尊與舍
利弗。復在一處經行。時有一人命終。世尊
見已。告舍利弗言。汝可觀是人。爲生何處。時
尊者舍利弗。即以初禪天眼觀之。而不能見。
乃至起第四禪天眼觀之。亦不能見。即從定
起。而白佛言。我以天眼觀察是人。不知爲生
何處。佛告舍利弗。過辟支佛所知境界。有某
國土。此人生於彼中。問曰。如來所有念前世
智生死智勝妙可爾。如佛漏盡智聲聞辟支
佛亦爾。何故佛漏盡智立力。非聲聞辟支佛
耶。答曰。佛漏盡智亦勝妙。如來身中所有漏
盡智。其性猛利。若縁煩惱。煩惱即斷。聲聞辟
支佛漏盡智。不猛利故。數數縁煩惱。煩惱乃
斷。譬如二人斫樹。一人勇健加用利斧。一人
性劣又用鈍斧。雖倶斫樹。而勇健以利斧者
疾。非性劣以鈍斧斫者。彼亦如是。非以自
身所有漏盡智名爲力。令彼衆生得漏盡故
名力。世尊知此衆生以苦遲通能盡漏。此
衆生以樂速*通能盡漏。是故名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
問曰。此六通。幾是明非示現。幾是示現非
明。幾是明亦是示現。幾非是明亦非示現耶。
答曰。二是明非示現者。謂念前世智生死智。
二是示現非明者。謂身通他心智通是。明亦
示現者。謂漏盡通。非明非示現者。謂天耳通。
問曰。此六通何故。三是示現。三非示現。答
曰。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法者。名爲示現。
三通不爾。若作是説。我天耳聞聲。天眼見色。
能知過去無數生事。人皆生疑。此事或虚或
實。曾聞有一居士。請尼揵陀若提子及弟
子衆。於其家食。時尼揵陀若提子既入其家。
而便微笑。居士問言。大師已離種種調戲。今
何故笑。師答之言。今我法中所有妙法。汝
可悉得聞耶。是時居士殷勤重問。而便答言。
拔提河側。有二獼猴。共鬪不已。忽然墮
河。爲水所漂。是以我笑。是時居士。而作是
言。大師天眼。甚爲希有。明淨乃爾。時諸尼
揵。各坐其床。次第下食。以飯覆羹。而上其
師。餘諸尼揵。以羹在上。諸餘尼揵。應時皆
食。其師而獨不食。居士問言。大師。今者何
故不食。師答之言。此飯無羹。是以不食。是時
居士。便語師言。天眼明淨。希有乃爾。見南
*拔提河側獼猴墮河。而不見飯底羹耶。以是
事故。三通非示現。不能令他信樂生希有想。
入於佛法。若以身通。令一身爲多。多還爲一。
種種變化。上至梵世。令多衆生生希有想。若
有知他心所念法者。語他人言。汝有如是念。
作如是思惟。悉如其心。而不相違。令多衆生。
於佛法中。生希有想。若爲他説法。使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者。亦令多衆生。於佛法中。生希
有想。以是事故。三通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
於佛法
問曰。何等人應爲現神變。何等人不應爲現
神變耶。答曰。若一向信。若一向不信者。不應
爲現神變。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應爲
現神變。令入佛法。何以知之。經説。佛住那迦
揵陀城波婆利迦菴羅林。時有居士子。名翅
跋多。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而白佛
言。世尊。此那迦乾陀城。豐樂熾盛。人民衆
多。加信敬佛法僧。唯願世尊。可聽一沙門於
此國土諸人衆前。現上人法種種神變。使那
迦揵陀人於佛法僧倍生信敬。佛告居士子。
我不爲諸弟子作如是説。汝等來往之處。於
諸人前現上人法種種神變。我爲諸弟子。而
作是説。汝等應覆藏善法發露惡法。爾時居
士子。復白佛言。世尊。見何過患。不令諸弟子
現神變。而作是説。覆藏善法發露惡法耶。佛
告居士子。示現有三種。一神足示現。二知
他心示現。三説法示現。云何名神足示現。居
士子。若沙門婆羅門。示現種種神變。一身爲
多身。多身爲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有信
者見向不信者説。而作是言。我見沙門婆羅
門示現種種神變。一身爲多身。多身爲一身。
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汝
見此事。有何奇異。有呪名揵陀羅。有人受持
讀誦。亦能示現種種神變。居士子。於意云何。
如是不信者。豈非嫌責諸信者耶。居士子白
佛言。世尊。實生嫌責。復次居士子。若沙門婆
羅門。説他人心所念。汝有如是念如是思惟。
悉如其言。而無虚者。有信者聞向不信者説。
而作是言。我見沙門婆羅門知他心所念法。
乃至廣説。時不信者言。汝見此事。有何奇
異。有呪名刹尼迦若有受持讀誦之者能知
他人心所念法。乃至廣説。居士子。當知我以
如是過患故。不聽諸弟子示現種種神變。而
作是説。汝等當覆藏善法發露惡法。以是事
故。一向信一向不信。不應爲示現種種神變。
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應爲現神變令
入佛法。問曰。何故名示現。答曰。如守門者
法。故名爲示現。如守門人。示現内法。令外人
知。示現外法。令内人知。示現内法令外人知
者。如説王今在内。澡浴飮食。觀種種珍寶。示
現外法。令内人知者。如説今某國某村。持如
是信物。今在門外。以是事故。如守門者法。故
名爲示現
佛經説菩薩於夜初分。起通起明。於夜中
分。起通起明。於夜後分。起通起明。問曰。菩
薩何故初中後夜起通明耶。答曰。是恒河沙
等諸菩薩。次第行法。復次初中後夜起通明
者。欲令此身成法器故。復次欲令所作了了
分明故。復次欲安足故起通。欲遠照故起明。
復次喩如無礙解脱道故起通明。通如無礙
道。明如解脱道。復次喩如見道修道故。通如
見道。明如修道。復次喩如善有漏法無漏法
有漏無漏無記法故。二通是善有漏。謂身通
念前世智通。一通是無漏。謂漏盡智通。一通
是有漏無漏。謂他心智通。二通是不隱沒無
記。謂天眼天耳通。復次次第降魔衆故。曾聞
菩薩修苦行。知此非道。便從彼起。受難陀
難陀婆羅門。姊妹十六種乳糜。令身有力。
從吉人邊受草。詣菩提樹下。躬自敷草。猶如
娑修迦龍王結身。交趺而坐。作是誓言。我
於此坐不盡漏終不起。是時天地六種震動。
如大海中船。亦動自在天宮。如佉陀梨葉。爾
時魔王。便作是念。今此宮殿。何故震動。如此
觀察。乃知是菩薩在菩提樹結交趺坐立堅
固誓。即從自宮詣菩薩所作是言。可起刹利。
今時濁惡衆生剛強。汝不能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正應居在轉輪王位。我當獻汝七
寶。爾時菩薩。語惡魔言。汝今所説。猶如小
兒。日月星宿。可令墮落。山林大地。住在虚
空。欲令我於此坐不盡漏而起者。無有是處。
爾時惡魔復語菩薩。今我軟美之言。而汝不
用。當現大怖畏事。令汝見之。是時惡魔作是
語已。便雨衆華。還詣自宮。遍告六欲諸天。汝
等皆應執持種種器仗鬪戰之具。我今有怨
在菩提樹下。惡魔去後。未久之間。爾時菩薩。
即作是念。若與常人。有所諍競。尚不可輕。
何況欲界中尊
爾時菩薩。審諦觀察離欲之道。速離欲界欲。
起初禪神足。化作種種相對之類。魔衆作鳥
形來者。化作狸猫像狸猫形來者。化作狗犬
像。狗犬形來者。化作豹像。豹形來者。化作
虎像虎形來者。化作師子像。師子形來者。化
作刀劍。火焔者作雨。雨者作蓋。自化其身。在
琉璃宮内以用障身。不障其眼。亦化此大地。
可令出聲。化作如是相對法已。復作是念。我
不曾爲行道之人作留難耶。便起念前世智。
見過去百千萬世。不曾爲行道之人而作留
難。乃以種種行道之具。而饒益之。復作是
念我作何善業。惡魔作何善業。見於惡魔作
一大無限施會如魔所作會。我復倍是百千
萬數。惡魔布施福業。尚不如我。何況持戒修
定福業
爾時菩薩。以福徳力故。端正而坐。是時惡魔。
將三十六億魔軍。皆作種種惡貌形色。詣菩
提樹下。爾時菩薩語惡魔言。汝作一無限施
會。如汝所作無限施會。我復倍汝百千萬數。
魔語菩薩。我之施會。以汝爲證。誰證汝耶。爾
時菩薩。即以相好莊嚴之手。按地出大音聲。
魔軍聞聲。尋即破壞。是時菩薩。以業報天眼。
見一由旬色。不聞其聲。便起天耳通。一由旬
外。雖聞其聲。不見其色。次起天眼通。雖見
色聞聲。不知其心爲何所念。次起他心智通。
知帝釋眷屬心生歡喜。魔王眷屬。心生愁惱。
爾時菩薩。復作是念。惡魔爲以何事。發是
惡心。皆因五欲具。貪著五欲。皆由煩惱。以是
事故。便起漏盡通。故作是説。欲次第降魔故。
初中後夜。起通明現在前
若見苦時先得何等不壞淨。見集滅道時。先
得何等不壞淨。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
説。一時見諦。無次第見諦。如毘婆闍婆提。問
曰。彼何故作如是説耶。答曰。彼依佛經。佛經
説若於苦無疑。亦於集滅道無疑。若説於苦
無疑亦於集滅道無疑者。豈非一時見諦非
次第耶。爲止如是説者意亦明次第見諦。若
一時見諦非次第者。則違佛經。如説須達多
居士。往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爲一時見諦。
爲次第見諦耶。佛告居士。次第見諦。非一時
見諦。譬如登四桄梯法。問曰。若次第見諦非
一時者。毘婆闍婆提所引經云何通耶。答曰。
彼經文應如是説。若於道無疑。亦於苦集
滅無疑應作是説。而不説者。有何意耶。答曰
佛説得果人。若一人得果。於四諦無疑。復
次此經説不行疑人。若人見苦。畢竟不行於
疑。故作是説。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説。行者
始入見道。義名於一切處信。問曰。彼尊者説
次第見諦。不説一時見諦。何故作是説耶。答
曰。應解彼所説。以彼作是説。行者在苦法忍
時。更無住時。必得一切信。如持泥器於三重
屋上投之於地。未至之頃。義已名破。彼亦如
是。是故欲止他義。欲顯己義。亦欲説法相。相
應義故。而作此論
佛身中無學法。是名佛縁彼無漏信。名於佛
不壞信。辟支佛身中所有三根。菩薩身中所
有二根三諦名法。若縁彼無漏信。名於法不
壞信。聲聞身中所有學法無學法。若縁彼無
漏信。是名於僧不壞信。無漏戒是聖所愛戒。
若見苦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法即於苦法。
尊者瞿沙説曰。信過患法於苦諦。信功徳法
於滅諦。若見集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法
即於集法。尊者瞿沙説曰。見過患法於集諦。
見功徳法於滅諦。若見滅時。先得何等信。答
曰。得法即於滅法。問曰。行者見三諦時。得二
種不壞淨。謂信及戒。何故但説信不説戒耶。
答曰。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説有餘。復次此
中不問有得幾不壞淨。但問有得縁何不壞
淨戒。是無縁法故。是以不説。若見道時。先得
何等信。答曰。得於佛法僧不壞信。外國法師。
作如是説。見道諦三刹那頃。信根現在前時。
取其相應迴轉法。有四不壞淨。彼信若縁佛
身中無學法。是名於佛不壞信。若縁辟支佛
身中三根菩薩二根。名於法不壞信。若縁聲
聞身中學無學法。是名於僧不壞信。取其迴
轉戒。名聖所愛戒。不應如外國法師所説。罽
賓沙門。作如是説。彼信總縁於法。無所分別。
名於法不壞信。但信現在前時。未來則有無
量信修未來修信。或有縁佛無學法者。是名
不共。縁於佛不壞信。或有縁辟支佛三根菩
薩二根者。是名不共。縁於法不壞信。或有縁
聲聞身中學無學法者。是名不共。縁於僧不
壞信。或有縁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
根菩薩身中二根。或有縁佛身中無學法聲
聞身中學無學法。或有縁辟支佛身中三根
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或有縁
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
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如是等盡是共縁於
法不壞信。亦得迴轉聖所愛戒。如見道諦時
三刹那頃。道比智亦如是。異者行人爾時見
道諦三心頃。不得修縁前三諦信。是時頃修。
問曰。如滅道體是淨處是淨處。見時得不壞
淨可爾。苦集諦體非是淨。非是淨處。所以者
何。是煩惱惡行邪見顛倒法。云何見時得不
壞淨耶。答曰。以二事故。得不壞淨。一是可信。
二是可求。於滅道諦。得不壞淨。有二事。以是
可信。亦是可求。於苦集諦。得不壞淨。唯有一
事。是可信非是可求。尊者瞿沙説曰。若爲苦
集所逼。則見滅道是勝。如人爲風暴所逼。
則見室宅爲勝妙。彼亦如是。堅信人於堅信
道。以二事故。得不壞淨。一是可信。二是可
求。於堅法道。亦有二事。堅法人於堅法道。亦
以二事。一是可信。二是可求。於堅信道。唯是
可信。非是可求。信解脱道。見到道。時解脱
道。非時解脱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隨
相而説。問曰。若信舍利弗身中無學法。爲是
於法不壞信。爲是於僧不壞信。若是法者。彼
縁聲聞身中無學法。若是僧者。舍利弗一人
非僧。答曰。應説是僧。問曰。若然者一人云何
是僧。答曰。若以法而言是僧。若以人而言非

若依未至禪。得未曾得。於佛不壞淨現在前
時。現在二謂於佛及戒。未來四若起曾得者
現在前。現在二未來無。乃至依第四禪説亦
如是。若依無色定。得未曾得。於佛不壞淨現
在前時。現在一謂信佛。未來四若起曾得者
現在前。現在一未來無
問曰。云何立不壞淨。爲以自體。爲以所縁。若
以自體者。應有二種。謂信及戒。若以所縁者。
應有三種。謂佛法僧。所以者何。戒無所
故。答曰。應作是説。以自體亦以所縁。自體
者是戒。所縁者是信。如自體所縁。自體三寶。
自體三歸。説亦如是。此是不壞淨體性。乃至
廣説。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不壞。
不壞淨是何義。答曰。種種觀解種種籌量得
故名不壞淨。復次不可破故名不壞淨。若沙
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及餘世間。無有能
如法破者。故名不壞淨。復次此信不可斷。故
名不壞淨。無有沙門婆羅門能如法斷者。廣
如上。尊者瞿沙説曰。若於佛法。不種種
觀解。不種種籌量。猶如水上不繋之船。輕躁
易壞。與上相違。則不輕躁易壞。故名不壞淨。
問曰。世尊何故先説於佛不壞淨。乃至後説
戒不壞淨耶。答曰。若作是説。則文義隨順。説
者則易。受者易解。復次佛喩如醫。法喩無
病。僧喩瞻病人。戒喩良藥。復次佛能説法故
在初。佛爲説何法。所以次信。法爲誰説。法爲
僧説。所以次信僧。爲以何事故名僧。以戒故
名僧。所以次戒。復次能示衆生道故先信佛。
能到涅槃城故次信法。猶如善伴故次信僧。
如資糧故次戒。復次信佛如船師。信法如彼
岸。信僧如同載者。信戒如船
佛經説此聖所愛戒。不破不穿。不雜穢惡。智
者所稱譽。問曰。聖所愛戒。何故名不破不穿
不雜穢惡。廣説如雜揵度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六
佛經説佛告比丘。若有衆生。能信樂汝所
説者。汝等應以慈愍心爲説。四不壞淨。令得
安住修行此法。廣如契經説。問曰。世尊何故
説此經耶。答曰。欲爲説法者顯示應聽法
故。説法者不知應爲誰説。誰不應爲説心生
怯弱。佛作是説。汝等不應輕有所説。若有
衆生。能信樂汝所説者。乃可爲説。復次欲説
報恩法故。佛説此經。經説佛告比丘。若人
於百年中。一肩負父。一肩*負母。處處遊行。
猶不名爲報父母恩。佛告比丘。若父母不信
教令立信。無戒爲説善戒。慳悋教令布施。無
慧教令修慧。爾乃名爲報父母恩。問曰諸佛
法中所有善法。盡應教人。何故獨説教四不
壞淨耶。尊者波奢説曰。此中世尊説聖道名
不壞淨。一切聖道。或是相應法。或是共有法。
若説信則説相應法聖道。若説戒則説共有
法聖道。復次此説現初門略要始入法一切
佛法所有善法。或是色或非色。若説戒。當知
已説色性善法。若説信。當知已説非色性善
法。如色法非色法。相應不相應。有依無依。
有行無行。有勢用無勢用。有縁無縁。當知亦
如是。復次所有善法。或是根性。或非根性。若
説信。當知已説根性善法。若説戒。當知已説
非根性善法。復次依四不壞淨故。施設四沙
門果。復次此四不壞淨。有二種相。一不壞
相。二是淨相。不壞相者。無漏信不爲非信所
壞。無漏戒不爲非戒所壞。信於心數法中是
淨相。戒於四大法中是淨相。復次爲示止惡
道貧窮怖畏方便故。戒能止惡道怖畏。信能
止貧窮怖畏。無漏信戒。雖無障非不因有漏
信戒。復次欲引道依外道受化者令入佛法
故。諸比丘。或有親屬。依外道受化。以親
故。讃歎佛法。毀訾外道法。令他瞋恚。轉遠
佛法。佛於是説。汝等無力無畏。不知衆生
諸根心行。汝於彼人。若有憐愍心者。當爲説
四不壞淨。若得四不壞淨。心不移動。所以者
何。比丘當知。四大可令變異。若人得四不壞
淨。無有變異。問曰。一切諸法。盡不變異。何以
獨説四大不變異耶。答曰。以四法明四法故。
復次行者先觀四大不變異相。然後於一切
法。見不變異相。復次外道計四大是常。佛説
四大非是常法。假令四大如外道所説是常
者。是常法可令變異。若我弟子。成就四不壞
淨有變異者。無有是處。復次四大能持展轉
増長生死法
佛經説。信是大象手。問曰。何故佛説信是大
象手。答曰。能有所取故。如象有手。能取衆生
數非衆生數物。如是聖弟子。有信手者。能取
善法
佛經説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多住此
法時。是時先成就於佛不壞淨。諸天心大歡
喜。作如是言。如我等成就多住於佛不壞淨
故。來生此間。諸聖弟子。亦成就於佛不壞淨。
身壞命終。亦當生此間。與我等同處。成就
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於戒不壞淨亦如
是。問曰。彼諸天先於此間。盡成就四不壞
淨。何故諸天。或有讃歎於佛不壞淨者。或有
乃至讃歎於戒不壞淨者耶。答曰。衆生或有
爲於佛不壞淨。勤修方便入於佛法。或有乃
至爲於戒不壞淨。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若爲
於佛不壞淨。諸天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者。則
讃歎於佛不壞淨。乃至爲於戒不壞淨。諸天
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者。則讃歎於戒不壞淨。
復次諸天或有樂觀於佛者。或有樂觀於戒
者。若樂觀於佛者。讃歎於佛不壞淨。乃至若
樂觀於戒者。讃歎於戒不壞淨
佛經説阿闍世王。成就無根信。問曰。一切有
爲法皆有根。何故説阿闍世王信無根耶。答
曰。此信以無見道根故。如説不壞智相應信。
以見道爲根。彼無見道根故言無根。而有與
見道相似信爲根。復次無無漏智善根故言
無根。無漏信以無漏智無漏善根爲根。彼不
得無漏智。亦不得無漏善根。而得與無漏相
似信。復次阿闍世王。不久供養佛。亦不親
近諸有徳比丘。而得如是信。若於樓觀象馬
之上。見佛世尊。即前向佛。以身投地。身無苦
痛。是無根信力。亦是佛之威神。是故名無根
信。復次此信無相似因。無有法與彼信作相
似因者。如乾樹無根。彼信亦爾。故名無根。
復次雖有此信。不免惡道。故名無根信
此四顛倒須陀洹。幾斷幾不斷。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如毘婆闍婆提説。有十二顛倒。謂
無常有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
顛倒心顛倒見顛倒。無我我想顛倒心顛倒
見顛倒。不淨淨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八是
見道斷。四是修道斷。八見道斷者。無常常想
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顛倒見顛倒。無我我
想顛倒見顛倒不淨淨想顛倒見顛倒。四是
修道斷者。無常計常心顛倒苦計樂心顛倒。
無我計我心顛倒。不淨計淨心顛倒。諸見道
斷者。苦比忍現在前時畢竟斷。諸修道斷者。
金剛喩定現在前時畢竟斷。問曰。彼何故作
如是説。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説佛告比丘。此
四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乃至廣説。依
此經故。説十二顛倒。以二事止如是説者意。
而作問答。若作是問。此四顛倒須陀洹。幾斷
幾不斷。則止彼説十二者意。若作是答。須陀
洹盡斷則止彼説是修道斷者意。所以者何。
修道中無如是法。是須陀洹所斷。若顛倒有
十二種。亦是修道斷者。則違佛經。如説佛告
比丘。若有四顛倒。所顛倒者。當知皆是愚
小凡夫。所以者何。凡夫觀生死法。不見端
緒。如觀狗腸。佛經若説四。當知則無十二。
若説皆是愚小凡夫。當知則非修道所斷。問
曰。若顛倒但有四者。毘婆闍婆提所引經
云何通耶。答曰。想心親近顛倒故。亦名顛
倒。問曰。受等諸數法。亦親近顛倒法。何故
不名顛倒耶。答曰此二是世俗言説法故。世
俗皆作是説。此人心顛倒想顛倒。而不説受
顛倒思顛倒。問曰。顛倒體性是何。答曰。體性
是慧。問曰。若顛倒體性是慧者。此五見幾是
顛倒。幾非顛倒。答曰。二見半是顛倒。二見
半非顛倒二見半是顛倒者。謂身見見取邊
見中常見。二見半非顛倒者。謂邪見戒取邊
見中斷見。問曰。何故二見半是顛倒。二見半
非顛倒耶。答曰。以三事故是顛倒。一以猛利。
二以妄取。三以一向性顛倒。邪見邊見所攝
斷見。雖是猛利一向性顛倒。而非妄取。所以
者何。一向壞物體故。戒取雖是猛利亦是妄
取。而非一向性顛倒。所以者何。有少相似
故。有色界道。能離欲界。有無色界道。能離色
界。此是顛倒體性。乃至廣説。已説體性。所以
今當説。何故名顛倒。顛倒是何義。答曰。所
取顛倒故名顛倒
此顛倒。一向見苦斷。問曰。何故顛倒一向見
苦斷耶。答曰。因苦生故。還見苦斷。復次此顛
倒。依果生故。還見果斷。復次身見是見苦斷
性。是顛倒以身見。是見苦斷故。顛倒亦見苦
斷。復次苦諦是麁現法。若於麁現法中謬誤
者。則爲賢聖之所呵責。如人晝日謬誤人所
呵責。彼亦如是。餘三諦微細。若於微細法中。
有謬誤者。賢聖不必呵責。如人於夜有謬誤
者。不必爲人之所呵責。復次行者見苦已。更
無顛倒心。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而作是説。假
令行者見苦諦已。不見餘三諦。他人問言。此
陰是常是斷。答言是斷。無有一刹那住者。
爲是苦是樂耶。答言是苦。如熱鐵丸。是淨不
淨耶。答言是不淨。糞穢聚。有我無我耶。答
言無我。無作無作者
問曰。堅信堅法人。亦斷顛倒。何故但説須陀
洹耶。答曰。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説有餘。復
次堅信堅法人。是分別相。於此顛倒。或有斷
者有不斷者。此中一向説不分別相者。復次
欲令疑者得決定故。須陀洹行凡夫所行法。
與妻子同一處宿。手捫摸骨人。著憍奢耶
衣。栴檀塗身。亦著種種瓔珞華鬘。亦驅使奴
婢僕從。亦以手打搏衆生時。人見此事故。
謂不斷顛倒。欲令此疑得決定故。而作是説。
堅信堅法人。尚無有漏善心不隱沒無記心
現在前。何況染汚心耶
問曰須陀洹斯陀含。起染愛時。爲是樂想淨
想。爲是苦想不淨想。若起樂想淨想者。云
何不是顛倒耶。若是苦想不淨想者。云何起
染愛耶。答曰。應作是説。起樂想淨想。問曰。
若然者云何不是顛倒耶。答曰。先作是説。以
三事故是顛倒。一以猛利。二以妄取。三以一
向性倒須陀洹染愛。雖是猛利及以妄取。而
非一向性倒。復次或有於諦計樂計淨。或有
於境界計樂計淨。於諦計樂計淨者。須陀洹
永斷於境界。計樂計淨者。須陀洹未斷。復有
説。須陀洹起染愛時。計苦計不淨。問曰。若然
者云何起染愛耶。答曰。從無始已來。學習
此法。身心生熱。爲制伏此心故。起此染愛。猶
如自喜婆羅門。指觸糞穢。詣鍜師所。求以火
淨之。時鍜師語言。可以灰土浣草而以淨之。
婆羅門言。如是等物。不能淨於我指。必當以
火淨之。是時鍜師。燒鉗作火色。以鉗其指。時
婆羅門。爲熱所苦逼。便振其手。以指著口
中。婆羅門審知指不淨。但爲苦痛所逼。而著
口中。彼亦如是。復次爲無始已來。久習煩惱
所逼切故。爲治此法起於染愛。如人身體
鮮白軟細。而生癰瘡極用苦痛。求欲治之醫
語之言。汝可以濕狗糞而用塗之。其人即塗。
審知狗糞不淨。爲除病故。而以塗之。彼亦如

此三三昧須陀洹。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
幾現在成就。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爲止言
無過去未來行於世中愚故。廣説如上
此三三昧須陀洹。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
就。幾現在成就。答曰。未來悉成就。過去滅已
不捨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則成就。道比智
最初刹那無過去。所以者何。未有一刹那生
已滅者。生已滅者。得果故捨。三未來成就。一
現在。謂無願三昧。彼滅已不捨。若起空三昧
現在前。一過去成就。謂無願三昧。三未來。
一現在謂空。彼滅已不捨。若起無相三昧現
在前。二過去謂空無願三昧。*三未來。一現
在謂無相。若滅已不捨。於此三三昧。若起
一現在前。過去未來三。現在一起現在前者。
三三昧廣如使揵度大章説。信解脱轉根作
見到。廣説如人品中。若道過去。彼道已修已
猗耶。乃至廣説。修有四種。一得修。二行修。
三對治修。四除去修。有爲善法。是得修行修。
有漏法是對治修除去修。外國法師説。修有
六種。四如先説。更有二修。謂戒修分別修。戒
修者是修根。如説若此六根。善調伏。善覆藏。
善守護。善修者。謂能生樂。分別修者。分別於
身。如説此身謂髮毛爪齒等。乃至廣説。罽
賓沙門。作如是説。此二修當知在前二修中。
謂對治修除去修。是故修有四種。此中依二
種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如説若修法智。亦
修比智耶。此亦依二修而作論。如説修身修
心修戒修慧。此亦依二修而作論。謂對治修
除去修。如説云何修眼根。亦依此二修而作
論。如説若修世俗初禪。亦修無漏耶。此亦
依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如説若修空三
昧。亦修無願耶。亦依此二修而作論。如説若
修身念處。亦修受念處耶。亦依此二修而作
論。如説若修無常想。亦觀無常想耶。此中或
有説。是得修者。或有説。是行修者。如説云
何可修法。一切善有爲法。此中雖有四種修
義。亦依得修行修而作論。是故得作四句。有
法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有法是對
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有法是得修行修
亦是對治修除去修。有法非得修行修亦非
對治修除去修。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
修者。無漏有爲法是也。是對治修除去修非
得修行修者。染汚法不隱沒無記有爲法是
也。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者。善
有漏法是也。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
修者。無爲法是也。問曰修是何義。答曰
義是修義。學習義是修義。明淨義是修義。現
前修以行名説。未來修以得名説。現在以現
在前故名修。未來以當生故名修。復次現在
有所作故名修。未來與欲故名修。復次現在
在身中故名修。未來以得故名修
若道過去。彼道已修已猗耶。答曰。若道過去
已修已猗修者。謂二種修。得修行修。已猗
者已過去故。頗道已修已猗。彼道不過去耶。
答曰。有未來道。已修已猗。起不淨觀現在前。
未來有無量刹那修。從第二刹那以後。盡名
已修已猗道。謂得修以在未來故。不名過去。
乃至起初盡智現在前。未來有無量盡智刹
那修。從第二刹那修已後。盡名已修已猗道。
謂得修。若道未來。彼道非已修非已猗耶。答
曰。或道在未來。彼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乃
至廣作四句。云何道在未來。彼道非不已修。
非不已猗。答曰。諸未來道。已修已猗。如上所
説。云何道非已修非已猗。彼道非未來耶。答
曰。起未曾得道現在前。起不淨觀。乃至盡智
現在前。此道非已修非已猗。此道非未來非
已修者。是行修故。非未來者。是現在故。云何
道在未來。彼道非已修非已猗。答曰。諸未來
道。非已修非已猗者。起不淨觀乃至盡智現
在前。未來無量刹那修。諸未來修。與最初刹
那倶者。彼道非已修已猗。所以者何。是今修
今猗。謂得修而彼道在未來。云何道不在未
來。彼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答曰。過去道亦
起曾得道現在前。曾得道者。曾得不淨觀。乃
至盡智起現在前。問曰。此道是今修今猗。是
行修何故説非不已修非已猗耶。答曰。此文
應如是説。過去道是也。不應説起曾得道現
在前。若作是説。有何意耶。答曰。此道雖是行
修。今修今猗。亦是得修已修已猗。若道現在。
彼道今修今猗耶。答曰。若道現在。彼道今修
今猗。或具二修。謂得修行修。或有唯行修者。
頗道今修今猗。彼道非現在耶。答曰。有起未
曾得道現在前未來相似者修相似有四種。
一修相似。二戒相似。三界相似。四性相似。修
相似者此中説起未曾得道現在前。未來相
似者修此中或有説。有漏道有漏道相似修。
無漏道無漏相似修。評曰。應作是説。有漏道
有漏道無漏道相似修。無漏道有無漏道有
漏道相似。所以者何。以彼力故。起世俗道
現在前。有漏無漏道修起無漏道現在前無
漏有漏道修。戒相似者。如業*揵度説。若成
就過去戒。亦成就未來現在相似戒耶。相似
戒者。如逮解脱戒。有相似逮解脱戒。禪戒有
相似禪戒。無漏戒有相似無漏戒。有作戒有
相似有作戒。無作戒有相似無作戒。界相似
者。如根揵度説。若成就此相似眼根。亦成就
此相似身根耶。若法同在一界可得者名界
相似。欲界法與欲界法相似。色界法與色界
法相似。無色界法與無色界法相似。性相似
者。如毘尼中説。尊者陀婆摩羅子。左手放光。
爲諸相似比丘分房舍臥具。相似誦修多羅
者。同在一處。相似誦毘尼者。同在一處。相似誦
阿毘曇者。同在一處。相似行阿練若法者。同
在一處。欲令諸比丘同住談論靜默者。各相
隨順故。餘經亦説。衆生種類相似相隨。行惡
者與行惡者相隨。行善者與行善者相隨。此
中於此四種相似中依修相似而作論。起不
淨觀現在前。未來有無量不淨觀刹那修。諸
未來修。與最初刹那倶者。此是今修。謂得
修。彼道非現在在未來故。阿那般那念處。煗
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修道。盡智現在前時。説
亦如是。問曰。退阿羅漢果。住須陀洹果時。須
陀洹果。但是得亦是修耶。答曰。但是得不修。
還得阿羅漢果時。但是得亦是修耶。答
曰。過去者是得非修。未來者是得亦修。問曰。
何故過去者是得非修。未來者是得亦修耶。
答曰。若有現在因者。有得亦修。若無現在因
者。但得非修。問曰。須陀洹果。亦有現在因。
何故但得非修耶。答曰。若有現在因。能勝進
者。是得亦修。住須陀洹果。雖有現在因。而是
退道故。但得非修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一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
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如此章及解章
義。此中應廣説優波提舍。問曰。彼尊者迦
旃延子。何故依八智而作論。答曰。此中應廣
如使揵度大章中説。法智攝幾智。乃至道智
攝幾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爲止併義者
意故。如毘婆闍婆提説攝他性法不攝自性
法。爲止如是説者意。而作此論。攝如使揵度
一行品中廣説
法智攝法智。亦攝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
滅道智。總而言之。法智攝法智。然法智在六
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未至禪中者。攝未
至禪中者。乃至第四禪中者。攝第四禪中者。
又法智是四智。謂是苦智。乃至道智。苦智攝
苦法智。乃至道智。攝道法智。又法智在過去
未來現在。過去者攝過去者。未來現在者。攝
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法智。有無量刹那。彼刹
那即攝彼刹那。未來現在説亦如是。云何攝
他心智少分邪。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
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彼無漏復有二種。
謂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不攝比智分。
是名少分。云何攝苦智少分*邪。答曰。苦
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不攝比智
分。是名少分。乃至道智説亦如是。比智攝
比智。亦攝五智少分。廣説如法智他心智
攝他心智。亦攝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等智
道智。總而言之。他心智攝他心智。然他心
智在根本四禪中初禪者。攝初禪者。乃至第
四禪者。攝第四禪者。又他心智。是有漏無漏。
有漏者攝有漏者。無漏者攝無漏者。又他心
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法智分攝法智分者。比
智分攝比智分者。在過去未來現在。如先所
説。云何攝法智少分*邪。法智是四智攝道
智不攝餘智。是名少分。又道智是總相別相。
攝別相者。不攝總相者。道智有縁三世者。
有縁現在者。有縁自身。有縁他身者。有縁
心心數法者。有縁五陰者。攝縁現在他身心
心數法者。不攝縁過去未來自身及五陰者。
是名少分。比智亦如是。隨相而説。云何攝等
智少分*邪。答曰。等智在十一地。從欲界乃
至非想非非想處。攝在根本四禪地者。不攝
餘地者。又等智縁總相別相。攝別相者。不攝
總相。餘廣説如上。云何攝道智少分。答曰。道
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三無色定。
攝根本禪地。不攝餘地者。是名少分。又道智
縁總相別相。乃至廣説。是名少分。等智攝等
智。亦攝一智少分。謂他心智。總而言之。等智
攝等智。然等智在十一地。謂欲界未至中間
根本四禪四無色定。欲界攝欲界者。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攝非想非非想處者。又欲界者。
有善穢汚不隱沒無記。善攝善者。穢汚攝穢
汚者。不隱沒無記攝不隱沒無記者。此三在
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即攝過去未
來現在者。又過去。有無量刹那。彼刹那即
攝彼刹那者。未來亦如是。如是欲界乃至
非想非非想地説亦如是。云何攝他心智少
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有漏者。不攝
無漏者。是名少分。苦智攝苦智。亦攝二智少
分。謂法智比智。總而言之。苦智攝苦智。然苦
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三無色定。
未至禪攝未至禪者。乃至無所有處攝無所
有處者。餘廣説如上。云何攝法智少分。答曰。
法智是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攝苦智分。不攝
餘智分。是名少分。如法智比智亦如是。如苦
智。集滅智亦如是。道智攝道智。亦攝三智少
分。謂法智比智他心智。總而言之。道智攝道
智。廣説如上。苦智異者。攝他心智少分。云
何攝他心智少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
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是名少分。若成就法
智。於此八智。爲成就幾不成就幾。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爲止説無成就者意故。而作此

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爲成就幾。不成就幾。
答曰。或成就三四五六七八。苦法智時。無他
心智三。謂法智苦智等智。有他心智四。苦比
忍時。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此中増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