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欲界。所作已竟。更不作方便。於色無色界。
更不起現在前。猶如阿羅漢。更不起三界斷
對治現在前。彼亦如
  校正序
宋本此卷首云。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
六。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念前世
云云
乃至
卷末云。是説願智方便縁自身者
等凡十五紙文。其與國本宋本逈異者何
耶。今撿宋本錯亂。此文即是此論前文。宋
丹則第五十卷。國本則五十一卷之全耳。
而重書爲此五十五卷者錯也。今依丹本
正之。國本雖與二本不同。但分卷有異耳。
序則不亂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問曰。若然者何故阿羅漢起苦集智現在
前耶。答曰。欲觀此五陰。猶如重擔過患法故。
尊者瞿沙。作如是説。生無色界。不能起禪及
禪中功徳現在前。生色界中。則能此説。是何
義耶。答曰。此説滅道法智生色界者。能起此
智。斷色無色界結。若煩惱已斷。更不起此智。
評曰。不應作是説。生色界起法智現在前。所
以者何。此智非彼界對治故。復次此是不定
壞相。或有起少分。謂滅道法智。或有不起少
分者。謂苦集法智。或有起者。或不起者。未離
欲者起。已離欲者不起。或時起或時不起。離
欲道時起。餘善根時不起。以是事故。如前説
者好。諸結欲界繋。彼結法智斷耶。答曰。或結
是欲界繋。彼結非法智斷。乃至廣作四句。云
何結是欲界繋。彼結非法智斷。答曰。諸結忍
斷。亦餘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法忍。餘智者
是等智。不斷者若已斷。若不作方便斷。云何
結是法智斷。彼結非是欲界繋。答曰。諸結是
色無色界繋。法智斷法智者是滅道法智。離色
無色界結者。云何結是欲界繋。彼結法智斷。
答曰。諸結欲界繋。法智斷法智者是四法智。
離欲界結者。云何結非是欲界繋。彼結非是
法智斷。答曰。諸結色無色界繋。彼忍斷若餘
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比忍餘智斷者。若等
智斷。若比智斷。不斷者。若已斷。若不作方
便斷。諸結色無色界繋。彼結比智斷耶。答曰。
諸結比智斷。彼結色無色界繋。頗有結色無
色界繋彼結非比智斷耶。答曰。諸結忍斷亦
餘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比忍。餘智者是法
智等智不斷者若已斷若不作方便斷。諸結見
苦斷。彼結苦智斷耶。答曰。或結是見苦斷。彼
結非苦智斷諸結忍斷。所以者何彼忍是此
結對治故。或結是苦智斷。彼非見苦斷。諸結
是修道斷。彼結苦智斷。所以者何。苦智是修
道所斷結對治故。如見苦所斷結。乃至見道
所斷結。説亦如是。問曰。爲無礙道斷煩惱。爲
解脱斷耶。若無礙道斷煩惱者。使揵度所説
云何通。如説結有九種。苦法智所斷種。乃至
修道所斷種。若解脱道斷煩惱者。此文所説
云何通。如説或結是見苦斷。彼非智斷。或結
是苦智斷。彼結非見苦斷。答曰。應作是説無
礙道斷煩惱非解脱道斷。廣説如使*揵度
諸結法智斷法智滅作證耶。問曰。何故作此
論。答曰。或有説。無礙道斷結得解脱道證解
脱得。此是外國法師所説。爲止如是説者意。
亦明無礙道斷結得證解脱得。若當無礙道
斷結得解脱道證解脱得者。則違此文。如説
諸結法智斷比智滅作證耶。亦應作如是答。
若以滅道法智斷非想非非想處結。比智滅
作證而不作是答者。當知無礙道斷結得。亦
得證解脱得
諸結法智斷。彼結法智滅作證邪。答曰。諸
結法智斷。彼結法智滅作證。隨斷爾所結。即
證爾所滅。頗結法智滅作證。彼結非法智斷
耶。答曰。有諸結忍斷亦餘智斷。須陀洹以世
俗道。趣斯陀含果。斷一種結乃至五種。若第
六無礙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結忍
所斷者。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斷五種結。斯陀
含趣阿那含果。以世俗道。斷二種結。若第九
無礙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結忍所
斷者。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斷八種結。離初禪
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若以比智等智。離非
想非非想處欲。以比智斷八種結。第九無礙
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
欲界修道等智所斷結。七地中比智等智所
斷結。非想非非想處比智所斷八種結。如是
等結。是法智滅作證。諸結比智斷。彼結比智
滅作證耶。答曰。諸結比智斷。比智滅作證。隨
斷爾所結。有爾所滅作證。頗結比智滅作證。
彼結非比智斷耶。答曰。有諸結忍斷亦餘智
斷。比智滅作證。若以法智。若以等智。離欲界
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若以法智。斷非想非
非想處一種結乃至八種。若第九無礙是比
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八地法
智等智所斷結。法智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八
種結。諸結苦智斷。彼結苦智滅作證耶。答曰。
諸結苦智斷。彼結苦智滅作證。隨斷爾所
結。有爾所滅作證。頗結苦智滅作證。彼結非
苦智斷耶。答曰。有諸結忍滅。亦餘智滅。苦智
滅作證。須陀洹趣斯陀含果。以集滅道智等
智。斷一種結乃至五種。若第六無礙道是苦
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欲界修
道集滅道智等智所斷五種結。斯陀含趣阿
那含果時。以集滅道智等智。斷二種結。若
第九無礙是苦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
斷結。欲界修道集滅道智等智所斷結。以集
滅道智等智。離初禪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以集滅道智。斷非想非非想處一種結乃至
八種。若第九無礙道是苦智者。是時證三界
見道忍所斷結。八地修道集滅道智等智所
斷結。非想非非想處修道集滅道智所斷八
種結。如苦智。乃至道智。説亦如是
問曰。前門所説。此門所説。有何差別。答曰。
若作是説。無礙道斷結得。解脱道得作證者。
前門是無礙道所作。此門是解脱道所作。若
作是説。無礙道斷結得亦證解脱得。解脱
道唯證解脱得者。前門是無礙道斷結得證
解脱得此門説解脱道證解脱得。如斷結得。
證解脱得離過患習功徳去無利得有利捨
卑賤。得勝妙離染愛得寂靜樂亦如是。復次
斷是前門得無爲是此門。復次斷結及作證
是前門。先斷結後作證是此門。前門此門。是
謂差別。眼根幾智知。乃至無色界修道所斷
無明使幾智知。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
説。無境界唯有智。或説無智唯有境界。爲
止如是説者意故。而作此論
諸法若問攝應思界而答。若問識應思入而
答。若問使應思種而答。若問智應思諦而答。
如是諸法易可顯現。此中問智。應思諦而答。
法有五種。謂苦集滅道諦所攝。非諦所攝。欲
界苦集諦攝。相應不相應法。色無色界苦集
諦亦爾。滅諦唯攝不相應法。道諦攝相應不
相應法。非諦所攝法。攝不相應法。欲界苦集
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不
相應法六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他心智。色
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法智滅智
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法智滅智道智他
心智。無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不相應法。六
智知。除法智滅智道智他心智。滅諦所攝法。
六智知。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道諦所攝
相應法。七智知。除苦智集智滅智。不相應
法。六智知。除苦智集智滅智他心智。非諦所
攝法。一智知。謂等智。問曰。何故名智。答曰。
智所知故名智。何故名所知。答曰。爲智所
知故名所知。如稱所稱量所量亦如是。量是
智所量。是所知。此是略毘婆沙。餘門廣説如
經本。如説修行廣布無常想。斷欲愛色無色
愛掉慢無明。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
經。佛經説修行廣布無常想。乃至廣説。佛經
雖作是説。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爲根
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問曰。若佛經
是此論所爲根本者。世尊何故説此經耶。答
曰。欲令懈慢不勤精進受化者勤精進故。復
次爲貪後有弟子。令不更求後有故。世尊説。
彌勒佛出世時。有諸比丘。作是願。使我見。
彌勒佛出乃般涅槃。佛作是説。汝等今者有
資産所須適意故。作如是念。後若爲諸有苦
之所逼切者。於諸有中不生願樂。修行廣布
無常想。能斷欲愛者。此想當言與法智苦智
相應。當言有覺有觀。所以者何。在有覺有觀
地故。當言與捨根相應。彼地有捨根故。當言
與無願相應。謂苦無願。當言縁欲界繋縁欲
界五陰故。斷一切色愛者。彼想當言與比智苦
智相應。或有覺有觀。在未至初禪者。或無覺
有觀。在中間禪者。或無覺無觀。在三禪者。或
樂根相應。在第三禪者。或喜根相應。在初禪
第二禪者。或捨根相應。在未至中間第四禪
者。無願相應。謂苦無願。當言縁色界繋。縁色
界五陰故。斷一切無色愛者。此想當言與
智苦智相應。當言或有覺有觀。在未至初禪
者。或無覺有觀。在禪中間者。或無覺無觀。在
三禪三無色定者。或樂根相應。在第三禪者。
或喜根相應。在初禪二禪者。或捨根相應。在
未至中間第四禪三無色定者。與無願相應。
謂苦無願。當言縁無色界繋。縁無色界四陰
故。斷一切掉慢無明者。此想當言或法智相
應苦智相應比智相應。餘廣説如上
問曰。八聖道盡能斷結。何故獨稱無漏想。答
曰。世尊此中聖道以想名説。世尊或説道名
想。廣説如四無量處
問曰。無常想是七使對治。此中何故作三説
耶。答曰。若使在三界是五種斷。見疑雖在三
界非五種斷。恚使雖五種斷。不在三界。復次
此使在三界。亦是見道修道斷。見疑雖在三
界。非修道斷。恚雖是見道修道斷。不在三
界。復次此使在三界。是凡夫聖人所行。見疑
雖在三界。非聖人所行。恚使雖是凡夫聖人
所行。非在三界
問曰。何故三説愛使。一説餘使。答曰。餘使應
説如愛使。而不説者。當知此説有餘。復次欲
以種種説莊嚴於文。若以種種説莊嚴於文
義則易解。復次欲現二門故。乃至廣説。復次
此愛是重惡多衆過患欲重觀其過患故。廣
説如上四諦處
問曰。無常想是見苦所斷使對治。何故説斷
一切欲愛使耶。乃至廣説。答曰。一切有二種。
有少分一切。有一切一切。此中説少分一切。
復次此中説聖人以無常想。斷三界修道所
斷一切煩惱
餘經復説。修行廣布無常想。能斷我慢。問
曰。無常想是七慢對治。何故但説斷我慢耶。
答曰。無常想是我慢近對治。如説。無常想能
生無我想。若比丘有無常想。無我想者。能斷
我慢。速於此法。得盡諸漏
如説比丘於七處。善觀三種義。速於此法。得
盡有漏。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
佛經説。比丘於七處善乃至廣説。佛經是此
論所爲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問
曰。若佛經是此論所爲根本者。世尊何故説
是經耶。答曰學人於上沙門果。不作方便設
作方便。而不解知佛作是説。如汝等入見道
方便。不放捨者。不久亦當得盡諸漏。復次已
得道者。患於修道所斷煩惱。欲説修道對治。
令失道者。還得道故。如人猛健患於怨家。他
人語言。汝今猛健。何不降伏怨家。彼亦如是。
如實知色是苦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法智知欲界色。比智知色界色。等智知一切
色。苦智知有漏色無常苦空無我。問曰。此則
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苦觀果。如
實知色。是集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法
智知欲界集。比智知色界集。等智知一切集。
集智知有漏色因集有縁。問曰。此則是四善
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集觀因。如實知色
滅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法智知欲
界色滅。比智知色界色滅。等智知一切色滅。
滅智知一切有漏色滅止妙離。問曰。此則是
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滅觀畢竟。如
實知色滅道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
法智知欲界色滅道。比智知色界色滅道。等
智知一切色滅道。道智知一切有漏色滅道
正迹乘。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
觀一諦。觀道觀對治。如實知色味。此是四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問曰。此則是四善處
耶。答曰。此則觀一諦。觀集觀味。如實知色
患。此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問曰。此
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則觀一諦。觀苦觀患。
如實知色離。此是四智。謂法智比智滅智等
智。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則觀一
諦。觀滅觀離。如色陰有七善處。乃至識陰亦
有七善處。問曰。若然者則有三十五善處。亦
有無量善處。答曰。此是七處法。如色陰有
七。乃至識陰亦有七。不過於七。如經説須陀
洹受七有。此是七處法。不過於七。廣説如四
諦處。尊者波奢説曰。如實知色是苦。乃至如
實知識是苦。如實知色是集。知色是滅。知色
是滅道。知色是味。知色是患。知色是離。乃至
知識亦如是。若如是説。則有七善處。復次若
略説。則有七善處。若廣説則有三十五善處
無量善處。如廣略。分別不分別亦如是。復次
若爲利根者説。則有七善處。若爲鈍根者説。
則有三十五善處無量善處。如利根鈍根。因
力縁力内支力外*支力内思惟力外聞法力
聞即能解力廣分別力。當知亦如是。復次如
在見道時。則有七。如觀察時。則有三十五無
量善處。復次如賢。聖所行時則有七。如世俗
所行。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復次若作總相
觀。則有七善處。若作別相觀。則有三十五無
量善處。問曰。此中爲説別相觀。爲説總相觀
耶。若説別相觀者。此文所説云何通。如説。
速於此法。得盡有漏。若是總相觀者。此文所
説復云何通。如説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
答曰應作是説。是別相觀
問曰。若然者。如説。速於此法得盡有漏。云何
通。答曰。此中説別相觀。能生總相觀。總相觀
得盡有漏。復有説者。此中觀總相觀。問曰。若
然者此文所説云何通。如説。如實知色乃至
如實知識。答曰。此文應如是説。如實知陰。
是苦集滅道味患離。而不説者。有何意耶。答
曰。不必説與見道時同。或有説。與見道時同。
或説。與見道時異。如世尊爲四天王。以聖語
説四諦。二解二不解。世尊復以陀毘羅語説
四諦。一解一不解。世尊復以彌離車語説四
諦。然後乃解。如是觀解時以別相。入道時是
總相。問曰。七處善觀三種義。有何差別。答
曰。七處善是無漏。觀三種義是有漏。問曰。若
然者。此所説云何通。如説。如實知色是四
智。謂法智比智等智。答曰。此中數智行於境
界。不必盡是無漏問曰。能以七處善。同觀三
種義。能以觀三種義。同七處善不。答曰。或有
説者。不能所以者何。七處善是無漏。觀三種
義是有漏。復有説者。七處善是有漏無漏。觀
三種義是有漏。問曰。若然者。能以七處善
同觀三種義。以觀三種義同七處善不。答曰。
能但多用功。多有所作。如實知色。乃至知識。
如實知色患。乃至知識患。是説觀陰。如實知
色是集。乃至知識是集。如實知色是味。乃至
知識是味。是説觀入。如實知色是滅。乃至知
識是滅。如實知色是離。乃至知識是離。是説
觀界。可説如是同相。但多用功。多有所作
問曰。觀三種義在前。七處善在後。何故世尊
先説七處善。後説觀三種義耶。答曰。若作是
説。則所説隨順義則易解。受者亦易。復次世
尊所説。文義具足。若先説觀三種義。義雖具
足。文不具足。世尊説法。文義具足。復次若應
先説七善處。則説七善處。若應後説觀三種
義。則説觀三種義。所以者何。觀三種義。或在
見道初。或在修道初。此中説在修道初者。不
説在見道初者。如見道修道。見地修地未
知欲知根知根亦如是。復次觀三種義。或在
六地聖道初。或在九地聖道初。此中説九地
初者。不説六地初者。尊者波奢説曰。此中説
四種地。謂修行地見地修地無學地。如説。
比丘七處善。觀三種義。是説修行地。如實知
色。是説苦集滅道。乃至知識。是苦集滅道。是
説見地。觀色乃至識是味患離。是説修地。
速於此法得盡有漏。是説無學地。問曰。若然
者。何故見道中。説四善處。修道中説三
處耶。答曰。見道中未曾見諦而見。修道中已
曾見諦而見。復次見道中未曾得見聖性而
得。觀行於諦。修道中已曾得聖性。觀行於諦」
問曰。此中何故重説三諦。一説道諦。答曰。此
中廣説道諦。如説。如實知色是苦。此是道諦。
如實知色是集滅道是味患離。乃至知識亦
如是。是道諦。復次此所説。爲已見諦人。佛作
是説。汝等若能如實觀察陰者。不久當得盡
漏。復次三諦是有邊法。如説。五取陰邊。五取
陰集邊。五取陰滅邊。問曰。若然者因論生論。
何故三諦説有邊。道諦不説有邊耶。答曰。此
中邊義。廣如説見道邊等智處。復次有已生
苦。有未生苦。有已生苦因。有未生苦因。有
已生苦滅。有未生苦滅。諸已生苦未生苦。已
生苦因。未生苦因。已生苦滅。未生苦滅誰
能知斷證耶。謂是道諦
問曰。世尊何故廣分別智所知耶。答曰。欲令
失道者。還知道故。作如是説。復次此所説爲
愛行人。佛作是説。汝等應觀此陰味及過患。
若見此陰味及過患者。不久當得盡漏
問曰。何故見道中。先觀苦後觀集。修道中。先
觀集後觀苦耶。答曰。隨順有二種。一見道
隨順。二所説隨順。如見道隨順。先觀苦後觀
集。如所説隨順。先觀集後觀苦。見道次第所
説次第亦如是
問曰。色集色味。有何差別。答曰。名即差別。
是名色集。是名色味。復次色集是意地。色味
通六識身。復次集是染汚不染汚。味是染汚。
復次集在三界。味在欲界。問曰。陰爲有多種
集。爲有一種集。若有多種集者。施設經説云何
通。如説。此愛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苦本苦
縁。若一種者此經云何通。如説。喜愛集是色
集。觸集是三陰集。名色集是識集。答曰。應作
是説。有所以是多種集。有所以是一種集。爲
説近因故。是多種集爲説遠因故。是一種集。
如近因遠因。此身他身亦如是。復次此中説三
種集。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喜愛集色集。
是説煩惱集。觸集三陰集。是説苦集。名色集
識集。是説業集。此中説名色是業。如煩惱集
苦集業集煩惱有苦有業有煩惱道苦道業道
煩惱苦業。當知亦如是。復次此中説三時。謂
積聚時。受用時。守護時。喜愛集色集。是説
積聚時。觸集三陰集。是説受用時。名色集識
集。是説守護時。復次此中説三時有。謂前時
有。中有。生有。喜愛集色集。是説前時有。觸集
三陰集。是説中有。名色集識集。是説生有。復
次喜愛集色集。是説名縁色。觸集三陰集。是
説名縁名。名色集識集。是説名色縁名。復次
愛求未來有。是故佛作是説。喜愛集是色集。
心心數法。因觸而活從觸生。以觸力故。能現
在前。佛作是説。觸集是三陰集。識因名色立。
而得増廣。是故佛作是説。名色集是識集。問
曰。色滅色離有何差別。答曰。若愛造此色。
彼愛若滅。是名色滅。若縁此色。生諸餘愛。彼
愛若離。是名色離。乃至廣説。問曰。何故問色
滅。答愛滅耶。答曰。因若斷。果亦斷。因若滅。
果亦滅捨因亦捨果。若吐因亦吐果。若害因
亦害果故問曰。何故已生愛説滅。未生愛説
離耶。答曰。已生愛不可作未生愛。佛作是説。
但當滅之。未生愛應令不生。但當離如是有
三種衰患。一已受。二今受。三當受。已受者受
竟。今受者忍受。當受者或以自力。或眷屬力。
或財物力。方便求離。彼亦如是。餘答廣説如
雜*揵度。如色滅色離。乃至識滅識離説亦如
是。問曰。此中何故三説愛不説餘煩惱業耶。
答曰。以愛是重過患難斷難除故。廣説如
上。如此中及施設經多分別滅諦。問曰。何故
此中及施設經。多分別滅諦耶。答曰。以此滅
於有爲無爲法中最勝故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六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一
七人。堅信。堅法。信解脱。見到。身證。慧解脱。
倶解脱人。八智。三三昧。三根。七覺支。八道
支。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
倶解脱人。幾成就幾不成就。如此章及解章
義。此中廣説優波提舍。問曰。何故此中及定
揵度。依七人而作論。使*揵度中。依五人而
作論。廣説如使*揵度不善品中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問曰。何
故作此論。答曰。欲止言無成就者意。亦明實
有成就故。而作此論。復次欲以七人作章。八
智三三昧等立門故。而作此論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或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苦法忍。無知他心智一。
有他心智二。苦法智。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
四。此中増見増慧増通増智増名。苦比忍無
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苦比智無他心智
有他心智六。乃至道比忍無他心智七有他
心智八。如堅信。堅法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
人地等所依身等道等離欲等定等。唯根有
差別。堅信是鈍根。堅法是利根。信解脱人。於
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無他心智
七。有他心智八。如信解脱。見到亦如是。所以
者何。此二人。地等廣説如上。身證人。於此八
智。盡成就。如身證人。慧解脱倶解脱人亦如
是。堅信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
就。幾現在成就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爲
止言無過去未來者意。亦明過去未來是實
有法故。而作此論。復次先總明智成就不成
就。今欲分別世中成就不成就故而作此論」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
幾現在成就。答曰。苦法忍。無他心智一過去
未來成就。有他心智。二過去未來成就。無有
現在。現在是忍故。苦法智。無他心智。一過去
成就。謂等智。三未來成就。謂法智等智苦
智。二現在成就。謂法智苦智。有他心智。二
過去成就。四未來成就。増他心智。二現在
成就。如先説。苦比忍。無他心智。三過去未來
成就。有他心智。四増他心智。現在無是忍故。
苦比智無他心智。三過去成就。四未來成就。
増比智二現在成就。謂苦智比智。有他心智。
四過去成就。五未來成就。二現在成就。如先
説。乃至道比忍現在前。無他心智七。過去未
來成就。除他心智。有他心智八。増他心智。現
在無是忍故。如堅信。堅法亦如是。所以者何。
此二人地等。廣説如上。信解脱人。於此八
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廣
説如經本。堅信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
前。答曰。二。法智苦智二。法智集智二。法智
滅智二。法智道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
治欲界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集滅道智。比
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比智苦
智二。比智集智二。比智滅智二。體性是一。以
事故異。對治色無色界故是比智。以行故是
苦集滅智。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
二。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體性是一。以事
故異。以行故是苦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
集智滅智説亦如是。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
在前。答曰。二。道智法智二。體性是一。以事
故異。以行故是道智。以對治故是法智。如堅
信堅法亦如是。信解脱人。法智現在前時。幾
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二。法
智集智二。法智滅智二。法智道智。無他心智
二。有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故
是法智。以行故是苦集滅道智。以方便故是
他心智。如法智。比智亦如是。他心智現在前
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他心智等智
二。他心智道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方便
故是他心智。對治故是法智比智。以自體故
是等智。以行故是道智。等智現在前時。幾智
現在前。答曰。或一或二無。他心智一。有他心
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自體故是等智。
以方便故是他心智。苦智集滅智。如先説。道
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
智無他心智二。有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
故異。以行故是道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
以方便故是他心智。如信解脱。見到身證亦
如是。慧解脱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
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非盡智無生智
若是盡智無生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
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智。以所作竟故是
盡智。以從因生故是無生智。集智滅智説亦
如是。法智道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若
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
異。以對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道智。以所作
竟故是盡智。從因生故是無生智。以方便故
是他心智。比智亦如是。他心智等智如先説。
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
苦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
三。苦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
生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苦智。
以對治故是法智。以所作竟故是盡智。從因
生故是無生智。如苦智。集滅智亦如是。道智
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
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若是盡智無
生智他心智三。道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他
心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體性是
一。以事故異。廣説如上。如慧解脱。倶解脱亦
如是。問曰。何故不説盡智無生智攝他心智
耶。答曰。他心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以
方便故是他心智。他心智但縁他心。盡智無
生智。縁自身他身及非身法。復次他心智縁
現在。彼二智縁三世及無爲。復次他心智縁
心心數法。彼二智縁四陰五陰及無爲法。復
次他心智是見彼二智非見。堅信人。於此三
三昧。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滅法忍未生成
就二。謂空無願。滅法忍生成就三。増無相。如
堅信人。堅法人亦如是。信解脱人盡成就如
信解脱。見到身證慧解脱倶解脱亦如是。堅
信人。於此三三昧。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
幾現在成就。答曰。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者。
苦法忍無過去。二未來成就。謂空無願。一
現在成就。謂空。餘廣説如經本。依無願三昧
得正決定。説亦如是。問曰。何等人依空三昧
得正決定。何等人依無願耶。答曰。或有見行
者。或有愛行者。若見行者。依空三昧。得正決
定。若愛行者。依無願。唯除菩薩。是愛行人。
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見行者有二種。一著我
見。二著我所見。愛行者。亦有二種。一行我
慢。二多&T014455;墮。著我見者。行無我行。著我所
見者。行空行。行我慢者。行無常行。多&T014455;*墮
者。行苦行。復次若利根者。依空三昧。得正決
定。若鈍根者。依無願。如利鈍。乃至聞即能
解。廣分別亦如是。若依無願得正決定者。或
依無願無相。離三界欲。此身中不離起空三
昧現在前。堅信人。空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
在前。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
二。忍中無。餘廣説如經本。乃至如慧解脱。倶
解脱亦如是。問曰。何故盡智無生智。不與空
三昧相應耶。答曰。所行異故若行是空三昧。
所行非盡智無生智。若行是盡智無生智。所
行非空三昧。復次空三昧與見相應。彼二智
性非見。復次空三昧體。是第一義。所行亦是
第一義。彼二智體。雖是第一義。而所行是世

堅信人。未知欲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
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乃
至道智法智二。忍中無。如未知欲知根。七覺
八道支亦如是。如堅信堅法亦如是。餘廣説
如經本。若如此所説。則明慧解脱阿羅漢。能
起根本禪現在前。問曰。若慧解脱阿羅漢。能
起根本禪現在前者。佛經云何通。如説。蘇尸
摩問諸比丘。云何起諸禪現在前。諸比丘答
蘇尸摩。當知我等是慧解脱人。答曰。慧解脱
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滿分。少分慧解脱者。
能起一禪二禪三禪現在前。滿分者。乃至不
能起一禪現在前。此中説少分慧解脱。經中
説滿分慧解脱。是故二倶善通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比智相應耶。諸法以
三事故共合。或以攝故合。或以相應故合。或
以攝以相應故合。以攝合者。如智於智。以相
應合者。如智於定。以攝以相應合者。如智於
根覺支道支。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比智相
應耶。答曰。若法與法智相應。不與比智相應。
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若有法智。則無比智。而
與他心智相應耶。答曰。或法與法智相應。不
與他心智相應。乃至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
不與他心智相應者。他心智所不攝法智相
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集滅法智他心智
所不攝道法智相應法。與他心智相應非法
智者。法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
答曰。比智他心智世俗他心智。與法智相應
亦與他心智相應者。法智所攝他心智相應
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他心智相應法。謂九
大地。十善大地。及以心覺觀隨地。不與法
智相應亦不與他心智相應者。法智他心智。
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廣説如上。及法
智他心智所不攝不相應法。不攝者除自體。
不相應者除相應。彼是何耶。答曰。苦集滅比
智相應聚。他心智所不攝道比智相應聚。諸
忍相應。他心智不相應。諸餘有漏心心數法。
色無爲。心不相應行。無縁故不與相應。如他
心智。苦集滅道智正見亦如是
若法與法智相應。不與等智相應。所以者何。
法智相應聚異。等智相應聚異。與空三昧相
應耶。法智與三三昧相應。空三昧與二智相
應。謂苦法智苦比智。亦與二忍相應。謂苦法
忍苦比忍。是故得作大四句。與法智相應非
空三昧者。空三昧應於法智。法智倶聚中。空
三昧體。與法智相應。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
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説。及空三昧不相
應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無願無相
相應聚。與法智相應者。與空三昧相應非法
智者。法智應於空三昧。空三昧倶聚中法智
體。與空三昧相應非法智。所以者何。自體不
應自體。如先説。及法智不相應空三昧相應
法。彼是何耶。答曰。苦比智倶聚中苦忍倶聚
空三昧相應法。與法智相應亦與空三昧相
應者。除空三昧應於法智。除法智應於空三
昧。法智空三昧倶聚中名除自體。餘心數
法。彼是何耶。答曰。謂八大地。十善大地。及
心覺觀隨地。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空三昧
相應者。空三昧不與法智相應者。與苦比智
苦忍相應者。空三昧自體。不與法智相應。以
是他聚故。亦不與空三昧相應。自體不應自
體。如先説。法智不與空三昧相應者。與無願
無相三昧相應者。法智自體。不與空三昧相
應。以是他聚故。不與法智相應。自體不應自
體。如先説。諸餘法智空三昧不相應法。彼是
何耶。答曰。法智不相應無願無相倶聚是也。
及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如是
等法。作第四句。如法智於空三昧。法智於無
願三昧無相三昧喜覺支正覺亦如是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耶。
乃至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不與未知欲知
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法智相應法。
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所攝法智相應
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所以者何。以是
他聚故。與未知欲知根相應非法智者。未知
欲知根所攝法智。未知欲知根倶聚中法智
體。與未知欲知根相應非法智。自體不應自
體。如先説。及法智不攝不相應未知欲知根
相應法。彼是何耶。比智倶聚忍倶聚中。未
知欲知根相應法。是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
非法智相應。所以者何。是他聚故。與法智
相應亦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
所攝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彼
相應非根心數法。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未
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法智。
知根知已根倶聚中法智體。不與法智相應。
自體不應自體。廣説如上。不與未知欲知根
相應。所以者何。以他聚故。及法智未知欲知
根所。不攝不相應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
法智不攝不相應知根知已根倶聚。及有漏
心心數法。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
第四句。如法智於未知欲知根。法智於知根
知已根亦如是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念覺支相應耶。乃至
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者。
念覺支應於法智。法智倶聚中念覺支體。與
法智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
不應自體。如先説。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法
智相應者。法智應於念覺支。念覺支倶聚中
法智體。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法智相應。所以
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説。及法智不相應
念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忍倶聚中。比
智倶聚中。念覺支相應法。與法智相應。亦
與念覺支相應者。除念覺支應於法智。以多
故除。餘念覺支法智覺支聚中。各除自體。餘
心心數法。與二相應。彼是何耶。答曰。謂八大
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法智相應。
亦不與念覺支相應者。法智不相應念覺支。
彼是何耶。答曰。忍倶聚中。比智倶聚中。念覺
支體。不與法智相應。是他聚故。自體不應自
體。如先説。一切無漏心。更無餘。有餘有漏心
心數法色無爲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法
智於念覺支。法智於精進覺枝猗覺*枝定
覺*枝捨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擇法覺支相應耶。答
曰。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擇法。覺*枝相應。
頗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法智耶。答曰有。法智
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忍
倶聚中。比智倶聚中。擇法覺支相應。如法智。
比智説亦如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二
若法與他心智相應。亦與等智相應耶。乃
至廣作四句。與他心智相應不與等智相應
者。等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
曰。無漏他心智相應法。與等智相應。不與他
心智者。他心智所不攝等智相應法。彼是何
耶。答曰。他心智所不攝。若染汚不隱沒無
記等智相應法。與他心智相應。亦與等智者。
他心智所攝等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九
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他心智
相應亦不與等智者。是等智他心智。所以者
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説。及他心智等智所
不攝不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智苦忍倶
聚。集智集忍倶聚。滅智滅忍倶聚。道忍倶
聚。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智相應法。已説一切
有漏心無餘餘有色無爲心不相應行。作第
四句。如上他心智於等智。他心智於道智擇
法覺支正見亦如是
若法與他心智相應。不與苦集滅智。不與空
無相相應。與無願相應耶。答曰。或與他心智
相應。不與無願相應。乃至廣作四句。與他心
智相應不與無願者。無願應於他心智。他心
智倶聚中無願體。與他心智相應。不與無願。
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説。及無願不
相應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有漏他
心智相應法。與無願相應非他心智者。他心
智相應於無願。無願倶聚中他心智體。與無
願相應。不與他心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
體。如先説。及他心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彼
是何耶。答曰。苦集無願不與他心智相應。道
無願相應法。不與他心智相應。以是他聚故。
與他心智相應亦與無願者。除無願應於他
心智。除他心智應於無願。他心智無願倶聚
中。各除自體。諸餘心心數法。與他心智無願
相應。彼是何耶。答曰。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
覺觀隨地。不與他心智相應。亦不與無願者。
他心智不相應無願。彼是何耶。答曰。苦忍苦
智。集忍集智。道忍及他心智不攝道智。倶聚
中無願體。不與他心智相應。以他聚故。不與
無願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説。無願不相
應他心智。彼是何耶。有漏他心智倶聚中他
心智體。不與無願相應。以他聚故。不與他心
智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説。及餘心心數
法。彼是何耶。答曰。空無相倶聚。不與他心
智相應。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爲心不相應
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他心智於無願。他
心智於六覺支四道支亦如是
若法與他心智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