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能信一乘 答古徳云。極至三賢位。必定
信一乘。是故疏云。問此等不信。是何位菩
薩。答文無正斷。準其劫數。十千已過。僧祇
&MT90041;。應是三賢位人 問更至何位。則能
信此。答極至此位。必定信入此一乘法。&MT10755;
無證地而不信此 問若爾。此位未究竟
位。云何名爲自位究竟。答古徳云。雖未到
極位。依彼三乘教。出繋業三界。得出世益
故。三乘教益。已究竟故。到十住以上。自位
不退處。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故。由此義
故。名究竟也。所以者何。佛於一佛乘。分別
説三者。若爲界内初機之徒。直往宜説道
場所得無盡佛法。以根機劣。不能信受。恐
隨三途。受重苦故。初且説三乘方便。拔
彼三途重苦。出三界火宅。然後説一乘教。
令到佛果。是故三乘權教。初引界内機。令
得出世益。以爲究竟也。一乘實教。後引界
外機。令得佛果。以爲究竟是故經説三乘
益云。得不退菩薩。又説一乘益云。與諸菩
薩。及聲聞衆。乘此寶車。直至道場已上
彼文
事次下一具文。廣即明究竟之義。辨定三乘
益滿。次施一問答。引起信論等。具明初住
出界。次擧自位究竟不正之説破責。一根
熟究竟。二七地究竟。三佛果究竟。擧此三
説。一一&MT10769;破。佛果究竟。其過甚重。爲闡提
頂。招無間苦。此等文義。恐繁不引。好廣之
者。可養神解
章問臨門三車下。五問答虚實。言問臨門三
車。爲實不實耶等者。指事云。問上已明權
實訖。何更問實不實 答此非問權實。但
問虚實耳。是故苑三。問若權教菩薩。畢竟
還須入實教者。權教所説。十地佛地。豈虚
設耶。答權教所設。因果行相。非實非虚。非
虚者。爲權引故。長養根器故。無實十地。
故非是實也。亦如小教説佛菩薩因行果
證。彼説非實。非不實也。即經云。如彼長
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
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靈妄之咎。如
來亦復如是。無有虚妄。初説三乘。引導衆
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今此問答。明
此經意耳已上彼三一權實者。三權一實也。
三乘一乘。相望以明。今虚實者。唯就三乘。
實義故。擧方便以爲其實不實之所。
方便一言。通二事故。唯一相義。其事在爰。
上來釋第一權實差別竟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六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五寄位差別。於中爲二。初標。二釋。今初。
如來設教。隨宜不同。或就實理。或約功能。
寄説事物。顯法淺深。隨順宜縁。示義寛狹。
今寄位者。菩薩十地。甚深廣大。分齊難知。
是故寄説五乘等法。顯其淺深寛狹分齊。
由此寄説。知義相故。亦名寄在。亦曰寄
顯。未必事實。表顯爾故。於此寄位。有彼一
乘三乘差別。故立此門
章如本業經下。二釋。亦二。初引教二顯義。
今初。言如本業經仁王經等者。問此中總
擧二經二論。明寄位相。其各説何。答先本
業經上下二卷。總有八品。正宗之中。具明
賢聖始&MT10755;之相。總有三品上卷有賢聖名字
品。具列四十賢聖名字。亦有賢聖學觀品。
具明賢聖所觀行法。下卷之初。有釋義品。
總釋賢聖始終義相。其學觀品。行相委細。二
地十善。三地八定。而初地施行相髣髴。以義
准判。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地具修三十
七品。五地修十六諦。此二倶寄聲聞。六地
廣觀十二因縁。此是縁覺。寄此顯位。七地
具修十波羅蜜。八地任運。一念現形。九地
四十辯才説法。十地職位。法雲彌滿。等覺法
光學佛變通。此諸地中。四五六地。寄聲
乘。七地已後。竝大乘法。此章下卷。寄在門
中。擧本業經。其中文云。七地已去。寄是
菩薩。以得無生法忍故。此如本業經説。上
來唯約三乘教説。以未分出一乘法故
已上初地乃至六地。與今同故不引。是故今
文。八地已上一乘法者。是出餘典。非本業
經 問彼經名字品云。須陀洹。秦言觀明焔
地。斯陀含。秦言度障&MT10769;勝地。阿那含。秦言
薄流現前地。阿羅漢。秦言過三有遠行地
此是於菩薩四五六七地上。如次立聲聞
初二三四果稱。何故今所引。與彼所説相
違。答本業經中。四地道品等。所説分明。是
故章主。引彼所説。然名字品。唯是四果名同
而已。無別釋義。縱有相似。不如分明。又彼
經所説。即成二門。今引一邊。成三一別。次
仁王經者。上下二卷。上卷教化品中。説五忍
相。信忍三品。相同世間。四地道品。五地諸
諦。六地縁起。即是二乘。七地方便智願智。
化一切衆生。八地雙照。方便神通智。化一
切衆生。九地四無礙智。化一切衆生。十地
得理盡三昧。化一切衆生。然後得佛地。登
薩婆若果。此中七地已上。大乘無礙行相。而
無一乘廣大之言。下卷受持品。説十三觀
門。即三賢十聖也。説相雖有廣略。大途同
教化品。其中第四五六七地。加次名須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是故章主。寄
顯門中。即引此經。爲阿羅漢。至第七地。八
地已上。寄顯大乘約自在未自在位故。經
有二門。今章所擧。當教化品。而未開出一
乘之義。次地論者。論即本經十地品論。
隨經釋。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五六地。相
同二乘。七地一切菩提分法。即是大乘菩薩
行相。八地已上。同佛果相。即是一乘無礙行
相。本經本論。專説此相。非可引別文別
句。其梁攝論者。是眞諦三藏譯。有十五卷。
本論無著菩薩造。本論別譯。總有三卷。釋
中牒本無有闕略。今所引者。第十五卷。彼
明報土十八圓淨。其處圓淨文云。論曰。出
過三界行處。釋曰。三界集諦爲行。三界苦諦
爲處。淨土非三界苦集所攝。故言出過三
界行處。此句明處圓淨。若非苦集諦攝。以
何因得生。以何法爲體。論曰。出出世善
法功能所生。釋曰。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
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出世法爲世法
對治。出出世法。爲出世法體功能。以四縁
爲相。從出出世善法功能。生起此淨土故。
不以集諦爲因。此句明因圓淨。何者爲
出出世善法。無分別智。無分別後智所生善
根。名出出世善法已上言論曰者。牒本論
也。言釋曰者。即釋論也。先明處圓淨。若
非苦集諦攝下。明因圓淨。此二圓淨。次第相
連。問答而來。故連引之。此因圓淨中。有出
世及出出世義。出世是三乘教。出出世即八
地已上。是一乘法。故成一乘三乘差別。問二
經二論。寄位之相。各有幾許。成其證據。答
寄位之相。非皆滿足。或滿不滿。合成寄位。
經仁王。始終是同。六地已前。同寄人天
二乘之位。七地竝是菩薩大乘。而未分出八
地已上一乘之義。十地論中。具明十地始終
寄顯。梁論既明出世。出出世故。四地已上。
三乘一乘。皆陳其相。而不明其初二三地。
同世間相。二經二論。總集和合。明寄位相。
而十地論。具足寄顯。問地論既是具足寄顯。
唯可引此。何擧餘三。答十地一論。義雖滿
足。爲顯經論多説。是故諸部總合而引
章若大乘即是下二顯義。亦二。初進退覈足。
二問答釋疑。初中亦二。初徴責。二配足。今
初。言若大乘等者。致徴責。先牒異執。七地
已下。正作徴責。言七地即應是出出世者。
退約表詮而責。是依梁論意。言又不應一
乘在於八地者。進約遮詮。而責。是地論等

章是故當知下。二配*足初牒法花三車。配
三乘寄位。四衢下。擧此大白牛車。配彼八
地寄一。問出世等言。出在梁論。於法花中。
云何對之。答法花宅内。及三界等。即是世
間。以界内故。即彼門外四衢露地。即是出
世。以界外故。於彼露地。授大牛車。已居
三乘出世之表。此是爲定出出世義。此宅内
者。梁論處圓淨中。三界苦集諦也。又法花合
譬中。世間慈父是也。以此露地。對彼出世。
此露地所得白牛。對彼出出世之法也。指
事云。言是故當知至七地者是也者。此明出
世以爲自位究竟。案云。若二乘者。預流以
上。若大乘者。十住以上。倶爲出世自位究
竟。何以故。以其四地寄預流故。初出世故。
住於二乘自位。以究竟不退故。三乘菩薩。
極至三賢位。必定信受故。十住以上。初出世
故。住於大乘自位。以究竟不退故。以三乘
益。已究竟故。由是故知。未必無學位。爲自
位究竟。以預流果入究竟故已上指事&T047368;主。
三乘位極。以此所判。爲其定量。又指事釋
章上文以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進入別
教一乘之處。即引此段三乘之人乃至
七地者是也之文已解云。若二乘者。預流
以上。若大乘者。十住以上。倶爲出世自位究
竟。以其四地寄預流故。初出世故。住二乘
自位。究竟不退故。若大乘者。十住以上。初出
世故。住於大乘自位。以究竟不退故。是故
倶爲自位究竟已上次下亦云。又疏云。心不
退者。論釋自住處。畢竟智謂。大乘法。是菩
薩住處。住於大乘。心不退轉。名畢竟智。解
云。此明不退心爲自位究竟。由是明知。三
乘菩薩。得不退位。住於大乘自位。以畢竟
不退故。是故名爲自位究竟。又釋究竟有
二。一者有學究竟。二者無學究竟。今言究
竟者。有學究竟也。信位滿心。成就般若。斷
界内煩惱。得出世益。故地地滿心。皆爲究
竟故。是故梁論第七卷云。究竟道有二種。
一有學究竟。二無學究竟。此位最清淨智慧
生處故。最微細惑障。滅盡無餘故。故名究
竟位。諸地乃至如來地。皆有此究竟義。問
依何教證。十住以上。出繋業三界。得不退
益。答起信論云。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
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
八種利益衆生。乃至亦非業繋。以有大願
自在力故。如修多羅中。或説有退墮惡趣
者。非其實退。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
懈怠者。恐怖勇猛故。又是菩薩一發心後。
違離怯弱。畢竟不退墮二乘地。又梁論云。
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又云。十解以上。名
聖人。不墮二乘地。又寂法師云。十解已上。
出繋業三界。亦得疏云出三界。以十解
菩薩。得位不退。出繋業三界故。亦得云出
宅受車。是故經云。第四生貴眞佛子。捨離
生死。出三界已上引梁論有學究竟。通諸
位者。爲成初位不退自位究竟義也。引
文雖繁。爲顯彼師所立義旨。具載彼釋。餘
次上釋。前處已引
章問若爾何故下。二問答中文。如前已引。既
言二乘。應是聲聞縁覺二乘。豈攝菩薩。若
攝菩薩。應言三故。此二乘善名出世一句。
正是違文。即難之體。從八地以上等。非難要
旨。即作答據。而今相連。一具引也。答中初
進退研覈。即於問中所引論文。進成一乘。
退攝二乘。其牛車人。無所收處。故約別門。
應攝三乘。是故已下。即正會通。大小二乘。
盡三乘故。言二乘名通者。此通伏難。謂有
難言。常言二乘。聲聞縁覺。何作此判。故今
答云。二乘名通。是故無過。下同教二乘中。
具擧三類二乘。是故今指彼所明也
第六付屬差別。於中分二。初標。二如法花
經云下。二釋。此中亦二。初引教。二顯義。今
初。彼經意云。機根熟者。爲説法花。未熟之
者。授餘大乘。漸誘調練。後授一乘。經言信
如來智慧者。當爲演説此法花經者。問如來
智慧者。是何等智慧。答總而言之。一乘體
相。言一乘者。佛知見也。亦名佛慧。亦名平
等大慧。理智平等。始本不二。理事圓通。總
絶夷齊。是故總名如來智慧。若歴別言。經
次上明三種智慧。故彼經云。如來有大慈
悲。無諸慳悋。亦無所畏。能與衆生佛之智
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衆生
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
慳悋已上此中總擧三種智慧。天台文句云。
佛之智慧者。一切智也。如來智慧者。道種
智也。自然智慧者。一切種智也已上嘉祥義
疏云。佛之智慧。照有慧也。如來智慧。照空
慧也。自然智慧。空有二種任運能知。即無功
用慧也。此之三慧。攝慧義盡。此經雖明二
二實。意在攝入佛慧。故偏説之已上
言信如來智慧者。即當三中第二。下令得
佛慧者。即當第一佛智。然此擧一。收攝餘
二。一味總括。不可局限。天台釋此一段文
云。若根深智利。直説佛慧。若不堪者。於餘
深法中。示教利喜。佛慧是深而非餘。六方
便是餘而非深。別教次第。是餘亦是深。汝
能以餘深法。助申佛慧者。即善巧報佛之
已上六方便者。七方便中除一。藏通二教。
各有三乘。幷別教菩薩。名七方便。今除別
教。名六方便。言示教利喜者。折薪云。若智
六十九云。示者示人天。生死。涅槃。三乘
六度。教者教言。汝應捨惡行善。利者爲説
法利。引導令出。喜者隨其所行。歎之令喜。
釋曰。今引此文。明示教利喜之相。然此通
示三乘法等。今文唯示大乘爾已上指事云。
基法花疏第七云。示教利喜。即新翻云示現。
教導。讃勵。慶喜。顯揚第十二。更加令離欲。
謂訶毀諸行。令離愛染名令離欲。示現
四種眞實道理。名爲示現。已得信解。令正
受行。名爲教導。若彼退屈。策發令進。名
爲讃勵。彼隨法行。讃令忻悦。名爲慶喜。章
家起信&T047368;云。示其義。教其行。得義利。行成
喜故也已上示教利喜。新舊如是
章解云餘深法者下。二顯義。亦二。初成立大
乘。二結顯一乘。初中亦二。初正明。二遮執。
今初。以餘深言。進退推研。非一非小。三中
大乘。其義自成。當知即是始教所依一切諸
教兼通&MT10755;頓二教之義。折薪&T047368;云。若智者
解云。佛慧是深而非餘乃至
前引
報佛之恩。此師
以別教菩薩爲餘深。今以大乘爲餘深。正
相符契也已上般若。深密。淨名。思益等。諸經
之中所説。菩薩因果行相。皆餘深法
章亦不可説下。二遮執。言亦不可説以彼小
乘爲餘深法者。此遮三車宗謬救也。問三
車二宗。有此解耶。答二宗祖師。無作此解。
唯是恐有作此救者。假設遮破。考實言
之。不可有彼指法花爲餘。以小爲深
者。假設之言。其事是明。金陵疏云。問文云。
若有衆生不信受者。即於如來餘深妙法
中爲説。然小乘三藏非是深妙。大法即是大
乘。云何別有餘深妙耶。答方等有二。一者
大乘。二者一乘。餘法即是大乘。問何故信大
乘。不信一乘耶。答有二種人。信大乘。不
信一乘。一者是小乘。信大品等。以大品等。
唯是大乘。未廢小乘故。小乘信大乘自是
菩薩法。信小乘是聲聞法。二者新學菩薩。亦
信大品云。大品明菩薩法爲説。大品等是
我等所行。非二乘所行也。問小乘人。既不
信一乘。何故信大品等大乘。答大品等。密
令捨小。密令信大。如前信解品中。密大
乘。有自他兩教也。亦爲新學菩薩説大品
令密信一。密捨三也已上此師意致。指大品
等諸大乘經。爲餘深法。玄賛云。若不信此
經。令行餘經。謂遇二乘。化此妙法。如其
不信。且説般若大乘深法。調伏其心。後化
此法已上此亦指般若。名餘深法也嘉祥師
意。出世之法。不過三乘。其中菩薩。即是一
乘。亦名大乘。一切一味。無有勝劣。然約廢
小及不廢小。且立一乘大乘之名。而無大乘
名三乘教。慈恩師意。出世之乘。亦唯三乘。
其中菩薩。即是一乘。即是大乘。然約密意
及顯了義。有第二時第三時異。但其大乘體。
無有異。今花嚴宗。一乘大乘。是三外法。三
乘大乘。是三中大。三外之大。名一乘大乘。
是三外法。三乘大乘。是三中大。三外之大。
名一乘大乘。三中之大。名三乘大乘。三外
之大。有同教一乘。有別教一乘。事義非一。
問探玄&T047368;一云。當今諸徳。於大乘中。自有
兩説。一立三乘大乘。乃至二後師引彼一乘
大乘教云云三乘大乘。是法相宗。一乘大乘。
即花嚴宗。終教已上一乘大乘。既攝終頓。
終頓二教尚是三乘。而名一乘。豈非相濫。
若名一乘。應是三外。答一乘三乘。總有二
重。一若約成佛不成佛門。始教大乘。是三乘
教。五性三乘。成佛不成佛。各定別故。終教已
上。是一乘教。一切衆生皆成佛故。對法相
宗乘差別故。約就此門。立爲一乘。三若約
圓融不融義門。圓教是一乘。始終頓教。並是
三乘。圓教即明一塵法界。事事無礙圓融滿
故。終教雖明理事無礙。而非事事融。不滿
故。玄&T047368;所判。且約成佛不成佛門。故無相
濫。若約融滿。唯攝別教。即如此所明分相
門一乘。太子勝鬘疏云。大乘一乘。大意雖復
同。所以少異。大乘猶是三中之別名。一乘則
無三二之稱。般若維摩。雖名大教。而不名
一乘。是其所以也已上太子御解。是四車義。
全同光宅所立之義。與賢首宗大途是同。
言以法花中正破小乘者。法花本意。正令
聲聞。歸入一乘。是故經中。或約遮破。或就
開會。或從歸入。或約廢絶。雖擧三乘。正
在破小。深破二乘。兼破菩薩。經云。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是也。而兼破三。會三。廢
三。今明小乘。不名深法。故云正破小乘 
章是故當知下。二結顯一乘。言法花別意正
在一乘者。法花宗旨。專説一乘。爲顯一實。
正破小乘。亦破三中菩薩大乘。經云。如來
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若二
若三已上又云。諸佛如來。言無虚妄。無有餘
乘。唯一佛乘已上又云説佛智慧故。諸佛出
於世等。五佛章段。三周所説文遍一部。義
無二路。此乃法花始終。正顯一乘故也
第七根縁受者差別。於中分二。初標。二釋。今
初。言根縁受者差別者。指事云。根機成熟。
有受法縁。若不成熟。無受法縁。故云
根縁受者。謂菩薩摩訶薩。若根機未成熟。
無受一乘縁。故名爲三乘菩薩。若根機成
熟。有信受縁。故名爲一乘菩薩。若無一
大乘別者。彼未熟菩薩。爲何色人也。既不
信一乘。故非一乘菩薩也。以摩訶薩故。
非小乘也。若非三中大乘人。更何人耶。是
故由根縁受不受差別。明一乘三乘別已上
復古&T047368;云。根器機縁。受行之者。有所不同。
謂普別二機。感普別二法。各不同也已上
&T047368;云。經云。未聞此經者。是根差別也。清
涼云。所以凡夫頓能信者。宿因聞熏。此約
有根。今無根故。不聞此經也。次經云。雖
聞不信者。是縁差別也。於此大經。無縁故。
雖聞亦不信也。又云。不受持隨順者以上不信
句中。不
字貫於下句也。故唐經云或時聞
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故得知也
是受者差別也。
以唯受行布之教。不受此圓融之説也。故
名根縁受者差別已上根縁受者。三&T047368;少異。
倶見一三別。互有其理在
章如此經性起品云下。二釋。亦二。初引教。二
顯義。今初。言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
等者。此中義理。一宗旨歸。和漢&T047368;中。委悉
解釋。今具可引彼。不可以私言。指事云。
言如此經性起品至假名菩薩者。疏云。此
明聞信難得。若菩薩依於三乘漸次教中。縱
經爾所劫。修習六度道品等行。以根未熟
故。不聞不信此一乘經。若不爾者。瓔珞經
等。十千劫等。修信成&MT90041;。豈可無量億那由
他劫。修行六度。猶不信此經。既非二乘。
更是何等菩薩也。此同法花中。若不信此
法。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亦同上
文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是法。甚爲&MT10769;
問爾許劫行。猶未能信。今諸凡愚。云何得
信。答宿有種姓。聞便信受。若不爾者。多劫
難入。今時有人多不信者。不足爲怪也。
問此等不信是何位菩薩。答文無正斷。準其
劫數。十千已過。僧祇未滿。應是三賢位人。
問更至何位則能信此。答極至此位。必定
信入此一乘法。終無證地。而不信此。問何
故二乘。縱得羅漢。亦未信入。三乘菩薩。不
至地上。而能信耶。答以三乘勝故。是近方
便故。不同二乘也。是故若入此法。則於十
&MT90041;心。具一切位。同時而得也。有迷者云。
無量億那由他劫。名爲三阿僧祇劫也。經
三祇劫。得佛果。人。名假名菩薩。今&MT10769;之云。
若爾可言假名佛也。又上古哲人。探諸聖
典。斷定階位。流通末代。末葉愚夫。何發
誑心。不信此文。反述妄説。若無正斷故
不信此文者。何聖教中。正斷此不信者。
爲三乘佛果耶。願示現教。決此疑&MT10769;。若
依寶積。作是説者。檢彼經文。都無此文。
若依法花。檢經亦無。檢上古經疏。亦都無
此文。受所見。豈勝上古。既無聖教。何
作妄説。如思禪師智者禪師靈山聽法。憶
在於今。即作章疏。流通末代。彼章疏中。不
作此説。又此土古徳。訓僧都等。名高一朝。
學普六宗。近受詳法師。遠依藏法師。傳彼
一乘宗。都無如是説。今汝依誰。爲此妄説。
非直無現教。亦無教授師。愚夫妄義。由
何建立。又汝愚云。五教云自位究竟者。以
得佛果故。名自位究竟。今亦&MT10769;云。若藏法
師。作五教時。以佛果位。爲究竟處作經
疏時。豈説三賢位。信入一乘耶。若不見
正文。謬説地前者。亦未見正文。何作五
教。以佛果位。爲究竟耶。如是徴&MT10769;。都無
走避。由此可知。佛果迴之義。倶是汝等之
妄説耳已上
彼文
此中所明。文言雖繁。唯所成者。
三賢之&MT10755;。迴入一乘。然後大破三乘佛果。
還即迴入一乘之義。折薪&T047368;云。今文直云
菩薩摩訶薩等。若唐經中。初加設有之言。故
云設有菩薩摩訶薩等。大疏解云。設有之言。
似當假設。望慈氏讃善財言。餘諸菩薩。
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
今善財一生。則能淨佛刹等。斯則擧權顯
實等非假設也。若實有此不信人者。爲在
何位。文無定判。義當三賢。以入證聖。必信
圓故。若約教道。三祇亦未入玄。所以凡夫
頓能信者。夙因聞熏爲種。別故今更不信。
當來豈聞已上
彼文
言若約教道三祇亦未入玄者。
三乘菩薩。入一乘法。總有教證二道之門。
言教道者。教門施設。誘引機根。菩薩發心。
乃至佛果。始終行相。並託教道。是故菩薩。
經歴三祇。登昇佛果。雖領此義。而非實
證。不實經故。唯依教門。悟解而已。非有
如教實入彼果。言證道者。眞無漏智。證
入眞理。此時即離教所設相。既出教表。實
證明白。初地已上。即得此證。若據此門。必
入一乘。無有證者。不入一乘。是故當知。
三乘教中。唯有教道。無有證道。一乘教中。
即具教證。問三乘教中。十地豈非是證道
耶。一切十地。應皆證故。答三乘教中。所設
十地。唯是教門。無有實義。實證即是一乘
法故。於三乘教。謂入十地。即入一乘十地
實證。問三乘地前。亦不可有。其所施設是
教道故。答三賢諸位。本是教道。未證理
故。唯比觀故。問一乘地前。亦應教道。答
信位&MT90041;心。沒同果海。雖有教道。教亦融故。
問一乘地上。有教道耶。答有教道也。此教
即融是無盡故。問一切十地。可皆證耶。答
不爾。雖言十地。非皆是證。三乘十地。非
是證故。不同一乘教證圓融。問三乘菩薩。
信入一乘。判其位分。賢首清涼。全是同耶。
有不同耶。答兩祖所判。大旨是同。而亦似
有其所不同。賢首大師。玄&T047368;一云。守權非
器。謂三乘共教。諸菩薩等。隨自宗中。修行
&MT90041;阿僧祇。亦非此器。故下文云。菩薩
摩訶薩云云。性起品
文今章引
此中意云。三乘菩薩。初僧
祇中。既是非器。即三賢位。明知劫&MT90041;已上。是
器。此是五種非器之中。第五非器。不信一乘。
&T047368;下文。五爲中云。三引爲者。謂彼如前共
教菩薩。於彼教中。多時長養深解。窮徹行
布教源。即當得此普賢法界。既云無量那
由他劫。不信此經。即知過此劫數。必當信
受。離此普法。更無餘路得成佛故。經
不説彼過此劫數。猶不信故。問若彼地
前。過彼劫數。必信受者。即知地上二宗不
別。豈彼所信無十地耶。答於彼教中。具
有行布十地。漸次乃至佛果。養彼根器。
務令成熟。極遲之者。至此劫數。定當信
入。如其疾者。是即不定。可準知耳已上
此解釋中。唯言億那由他劫後。信入一乘。
不定何位。分齊&MT10769;知。性起品玄&T047368;云。文
無正斷。準其劫數。十千已過。僧祇未&MT90041;。應
是三賢位人已上唯言三賢。不定別位。問
不信及信。指定何位。答初祇未&MT90041;。即是不
信。對此義故初阿僧祇。圓&MT90041;之位。是信一
乘。至極不信。唯迄那由他劫。不言過此劫
猶是不信故。那由他後。要信入一乘。問那
由他劫後者。爲至地上信耶。未至初地
已前信耶。答未登初地已前。十迴向之&MT10755;
方信一乘。迴向終者。即初祇&MT90041;。問就初祇
&MT90041;。有將&MT90041;矣。有正&MT90041;矣。有已&MT90041;矣。今就
何時。言初祇&MT90041;。答此就將&MT90041;。言初祇&MT90041;。性
起品意。未登地時。信受一乘。成其器故。玄
&T047368;云。問何故二乘。縱得羅漢。亦未信入。三
賢菩薩。不至地上。而能信耶。答以三乘勝
故。是近方便故。不同二乘也已上性
起疏文
既云不
至地上。能信受。是初僧祇將&MT90041;明矣。若汎
言之。亦通正&MT90041;&MT90041;何妨。未登地故。問不
至地上已前。要心信一乘者。何故性起探
&T047368;。云&MT10755;無證地而不信此已上此意證地
必信一乘。明知爾前未必信入。又玄&T047368;
云。問若彼地前。過彼劫數。必信受者。即知
地上二宗不別。豈彼所信。無十地耶已上
問文中。地上方信。是故責言二宗不別如
何。答言&MT10755;無證地而不信此者。爲成地前
&MT90041;信入。致此誇節文言。何者無有證地
不信一者故。將&MT90041;時。必信一乘。次問中文
者。將&MT90041;之時。已入一者。至地上時。二宗不
別。此亦不遮地前信一。問第十回向。將&MT90041;
之時。既信一乘。若有猶遲於此者耶。答
入一之者。是爲極遲。定不可有遲於此
者。故玄一云。極遲之者。至此劫數。定當信
入。如其疾者。是即不定。可準知耳已上此劫
數者。億那由他劫也。故至此劫。是極遲也。
問玄&T047368;。疾者不定。此是何等分齊。答疾入之
者。既云不定。是通初後。不可局定。圭山
大師。圓覺大鈔。明三乘教菩薩。入一佛乘。
總有三處。一十住初心入。得位不退故。二
迴向&MT10755;心入。一阿僧祇。練行純熟故。三極遲
初地入。證得法界。融通自在故取意
引之
此中初
住。疾中之一。迴向&MT10755;心。大遲與此玄&T047368;
同。花嚴問答上云。問三乘教中。立諸位地。
令生信解者。不爲如所立要至自究竟
果耶。有要至自究竟果人耶。答不定。
三乘教大意。爲欲生信解。隨衆生意。安立
受此教。人有多重若利根人。始聞方便
教。即知方便之意。即入一乘。又有聞教不
知方便之意。如斯人。此中有多品類。隨
根熟處。入一乘位。最鈍根人。如所聞教。至
自究竟果。方迴入一乘見聞位已上又云。問
何知三乘極爲佛。而還入一乘也。答如法
花經云。既至三車處。方又索故。信乃與一
車故。彼三車處。即三乘果喩故。不可不爾
已上前明三乘中。菩薩自位究竟成佛竟。
然後還入一乘見聞位故。有此問答也。此
問答二卷題下云。法藏撰。然文言卑拙。句逗
雜亂。不似賢首常途章疏文言句逗。賢首大
師。所製文章。簡而又要。精而又美。隨讀
得意。隨解領旨。教章。玄&T047368;。旨歸。綱目。梵
網戒疏。門論疏等。皆此類也。至密嚴經疏。
文言少異。四字成句。事無混濫。要妙精雅。
中正冷焉。今此問答。與彼相反。俚而又野。
難言祖文。或賢首門人。承師&T047368;之如慈恩
勝鬘疏等。然賢首弟子。六英之中。惠花。惠
英。文超等師。不異宗家所製文言。餘之宏
觀。智光。宗一。倶瑩金王。互飛風光。都不
可有如是野言。或後人造之。借名宗家。
用不任意。何勞會違。然古來先徳。皆依用
之。私&T047368;等中。引用和會。題目下。云法藏撰
故。然不乖宗旨。義有要妙。今且隨古時。
引用之。彼問答意。三乘菩薩。入於一乘。總
有三時。一利根即入。二中根不定。隨根熟
故。三下根極位。文言即似至佛果位。利根
即入。應是十信。中根隨熟。或初住位。或三賢
中。或迴向終。或初地位。下根佛果。如是應
準。指事破三師謬解。中根熟究竟佛果。究竟
即當後二義焉。古徳私&T047368;中。會三乘極爲
佛而還入一乘之文。成立非取佛果之義。
即讀文點。成立彼義。文點意云。於三乘極
迄成佛。而還入一乘。此點竟説。三乘菩薩。
初發心時。乃至信等。於菩薩法。要期成佛。
企三祇行。練熏琢磨行布教源。由此發
足。欲至佛果。然勤修行。至不退位。自位究
竟。入一乘法。於三乘教。欲進佛果。而還
入一乘見聞位也。於行布教。如是究盡。即
當清涼教道門義。古來先徳。作此料簡。玄
&T047368;疾者不定之義。隨處非一。或十信位。或
初住位。或三賢中。唯是迴向終心已前。有此
差別。若至將滿。成極遲故。清涼大師。大疏
一上云。守權非器。謂三乘共教。諸菩薩等。
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圓融具徳之法
故。下經云。設有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
六波羅密。不聞此經或時聞已。不信。不解
不順。不入不得。名爲眞實菩薩已上此
唐經文
此中行
布。即教道也。此擧三乘菩薩不信此經之
位。下所爲中云。引爲即前權教菩薩。不受
圓融之法故。十地之中。寄位顯勝。借其三
乘行布之名。彼謂同於我法。後因熏習。方
信入圓融。以離此普法無所歸故權教極
果。無實事故已上演義鈔四上云。權教極果
無實事故者。如有五教唯圓教因果倶有
實事。前四因中則有。至果皆無。由修權因。
若入地後。即入實故。猶如百川浩蕩。千里
亦無究竟滿處。究竟滿處。即是海故已上
中既云若入地後即入實故。是故初地
入一乘。迴向終心已前。皆不信一乘也。唐
經出現品。億那由他劫文。如前大疏所引。彼
處大疏九上云。若不依此教。縱多劫修行。
尚非眞實。況能疾得菩提。此中設有之言。
似當假設乃至如前
折薪所引
今更不信當來豈聞已上
演義十九上云。若約教道三祇亦不入玄
者。即古十玄中意。然歴三祇。設未究竟。亦
已入位。何以得言未入玄耶。是故上云。
若約教道。施設三祇。教既未眞。則成佛義。
亦非眞也。教不實故。若約證道。三祇修行。
必已剋證。修權既深。則能入實已上此不信
位。大疏既云義當三賢。即同玄&T047368;應是三
賢位人之文。此信入位。大疏既云以入證
聖。必信圓故。即同玄&T047368;終無證地而不信此
之文。然大疏意。據演義鈔。若入地後。即入
實故之解。此證聖言。即是初地。彼此一同。此
時必信。問若爾。何故不信位。言義當三賢。
應言三賢之&MT10755;。信入一乘。是初地故。答約
證明信。故云證聖。初地得四不壞信。無漏
信故。五忍之中。初二三地。是信忍故。縱使
回向將滿之時。雖有信入。有漏位故。隱之
不顯。擧勝顯之。故云證聖。問若爾玄&T047368;
即可爾。何故第十迴向將&MT90041;。立信入義。答
雖是非勝。初入一乘。故約初信。言不至
地。而亦約證故。云終無證地等也。雖有
證位。就始爲言。故成迴向將&MT90041;信義。如是
和會。兩祖無違。雖然今約隱顯初後成立。
香象將&MT10755;。清涼入證信一之義。斯則兩祖。似
有差別。是故各述其所立意。問清涼約證。
大鈔初地入一之義。有何差別。答無有差
別。唯是一同。問法花三車中牛。既合不退菩
薩。若爾賢首。約始教者。初地不退。十迴不
退。若依&MT10755;教。初住不退。清涼師意。始教
七住。&MT10755;教初住。得位不退。何不約此明
信入位。兩祖各判有差別耶。答且約一相。
兩祖各用。若細言之。約教如是。隨應明之。
壽靈所判。約就初住。即此等義。問三乘何
位入一乘者。爲入一乘十信位耶。爲當入
彼三賢等耶。答兩卷指歸云。縱使三僧祇修
&MT90041;。若更回向。得入頓教大乘信位已上頓教
即是花嚴也。言三祇修&MT90041;者。此文是似從
佛果位。回入一乘。若約教通。非實佛果。
三乘實位。應地前等若據此釋。入一乘信
位也。若依花嚴同答解釋。入一乘見聞位。
即十信位。然問答中。利根即入。似是三乘信
位之者。自餘諸文。無有從彼三乘十信。
入一乘者。然玄&T047368;中。不定之言。以此思準。
豈得無乎。今且立一義云。依清涼釋。從
證入者。所入之處。即是初地。非是信位。依
香象釋。從第十回向將&MT90041;入一者。即從
位。疾入初地。亦非信位。若依大抄。從初
住入者。或入信位。或即入住。彼指歸文。從
三乘宗賢位初入故。入一乘十信位也。彼
三祇&MT90041;。是教道故。花嚴問答。會通亦爾。或是
擬宜。雖是上位。初信一故。擬言入信。如彼
二乘回入一乘。雖無三生。當解行生。問從
三賢等。入一乘者。爲更修一乘三賢等行
耶。爲更不修進後位耶 答大抄三云。既
於彼三處入已。爲更從十信等位。而修行
耶。爲但彼入處一乘。更不修行耶
答有二。一入已更行彼一乘三賢行。以圓
融位與彼差別位不同故。二更不修行。
以但彼位&MT90041;。即入法界。豈可以證法界。更
劫行彼諸位耶。故知更無別行。入即圓
融也已上此有二義。隨一即成。後義不別修
一乘行。入一乘已。必得圓融。融前三乘
三賢等行。令無早故。此法即成一乘行布
圓融具足之行。於此義上。擬宜成立修行
之義。若依此門。言修無遮。前行布上。後
令融故。此乃當修圓融行也。章解云此
明三乘菩薩下。二顯義。亦二。初釋成大乘。
二結顯一乘。今初。此中意者。以花嚴經積
行菩薩。令同法花餘深法機。此餘深法。即
譬喩品三車中。牛所領菩薩。若約時分。此
三人中。法花已前。初門菩薩。是譬喩品意。囑
累品中。餘深法機。是佛滅後。初門菩薩。性
起品中。積行菩薩。是久遠劫。行布菩薩。三類
雖異。竝三中大。是故章中。令同一也。折薪
&T047368;云。若望自宗。亦眞實也者。既此菩薩。義
當三賢。探玄周問云。若地前。過彼劫數。
必信受者。即知地上二宗不別。豈彼所信。
無十地耶。答於彼教中。具有行布十地。漸
次乃至佛果。長養彼根器。務令成就即自宗
眞實義
極遲之者。至彼劫數。定當信入。如其疾者。
則是不定。又引清涼亦云。若約教道。三祇
未入玄亦自眞實也已
上經亦彼
自宗眞實者。自位究竟
故。問三乘菩薩。入一乘者。必是自位究竟
者耶。答花嚴問答中。判言不定。即出其相。
如前已引。疾入之者。既言不定。其中豈無
不至自位。若約教言。始教迴向終心。終教
初住。各是極果。問頗有始教初住。終教初
地。入一乘耶。答若約不退。始教三處。從此
處所。各入一乘。終教初住。是即剋定。若入
一乘。多分亦餘。何遮證位。機不同故。若始
教中。初住入者。少分有之。何強遮之。章此
文意明下。二結顯一乘。言此文意等者。折
&T047368;云。探玄問云。瓔珞經等。十千劫修行十
信行滿。何故此中。無量億等。不信此經。答
彼但於行布位中。修行信等。於此圓融
普賢十信。一攝一切。猶未聞信。由此故知。
二宗差別。故今云不同彼也已上此二宗差
別句次下。玄&T047368;續云。若不爾者。修行既經
爾許時劫。不信此經。何名菩薩摩訶薩也
已上積行菩薩。不信此經。是故此經懸異
三乘菩薩所行。由此義故。花嚴圓教。別教
一乘。炳然顯了
第八難信易信差別。於中分二。初標。二釋。今
初。言難信易信者。淺教易信。深法難信。聲
聞唯易。一乘唯難。縁覺菩薩。相望通二。難
易有四。即於此中。顯示一乘三乘差別
章如此經賢首品云下。二釋。亦二。一引教。
二顯義。今初。折薪&T047368;云。賢首品者。此品即十
信之終。三賢之首。以此諸賢。攝諸徳故。
偏擧賢名。謂體性至順。調善曰賢。吉祥勝
徳。超絶名首。即以此菩薩。演説此法。賢
即是首故。名賢首已上所引經文。聲聞。縁覺。
大乘。是法。四重顯然。言是法者。即別教一
乘也
章解云以此品中下。二顯義。指事云。言信位
終心即攝一切位等者。問何以故。唯説信
位終心。攝諸位即成佛。不説信初門攝
諸位成佛。答信位初心。未得不退故。未
出三界故。未得般若故。未見平等法界
理故。由不見此理。不能解普法。是故不
説初*門成佛。到信滿位。得不退*門。出三
界外。成就般若。分見平等法界理。故得解
普法。由解普法故。初位攝後位。即成正
覺。是故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
身。不由他悟。由此明知。三乘菩薩。亦得
不退。信入一乘。今時凡夫。見聞一乘。亦到
彼位。可得普法。若不爾者。何初發心。即成
正覺已上復古&T047368;云。信位終心者。即十信滿
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等。故云成
佛等事。此是實成。非變化成非三乘境界。
設有聞者。必難信受。至今有謂但名字觀
行即耳。非究竟即也。經恐難信。故以三
乘對決。顯二乘不同也。問前明果徳絶
於説相。云何十信終心即具佛果徳用。若十
同果徳者。即果徳是可説之相。何名不
可説耶。答因位辨果徳者。欲彰果徳是不
可説。是故歎徳文言。菩薩在於一地。普攝
一切諸地功徳也已上折薪&T047368;云。大疏問云。
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後諸行位及普賢徳
耶。古徳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第門。謂
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乘。以階彼
岸。如瓔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説。二圓融通攝
門。謂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此所説。亦
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此中有二門。
一縁起相由門云云。二法界圓攝門云云。問
約法相收。是則可爾。約人修行。豈十千劫
修行纔滿。即如此無邊徳耶。答法是
圓融具徳法故。若諸菩薩。行此法行。是彼所
收。或無量劫。或無定限。十千劫言。非此所
以仁王經中。即名
十信修十千劫爾
如下善財童子。及兜率
天子等。所行所得。竝是其人不同。行布次第
教中之所説也。又十千劫乃是一經。瓔珞但
云一劫二劫經具云佛子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
根人。若一劫二劫乃至一恒二恒佛
所行十
信行等
此經縱有行布亦皆圓融。問此品偈
云無量億劫勤修學。得是無上菩提智。斯
則非一生也。亦非十千。以爲無量。通斯
難者。應有二義。一此約行布展轉義故。二
約圓融展促無礙故。如上所辨故。善
見仙人。執手一一佛所。經無量劫。故修短
難思。特由於此故。賢首菩薩云。信大乘者。
猶爲易。能信此法。倍更難。以此初心具
一切功徳故難信也。故今文云。既超三乘。
恐難信受等也已上諸釋分齊。以此可知 
第九約機顯理差別。於中有二。初標。二釋。
今初。言約機顯理者。指事云。爲別機而顯
淺理。以爲三乘教。爲普機而顯深理。以爲
一乘教。由此機理淺深。明一三別。故云約
機顯理等也已上爲三乘機。説諦縁度。各顯
所詮三種義理。或所證理故云爾也
章如此經第九地下。二釋。亦二。初引示。二釋
成。今初。示聲聞道者。是説四諦法也。爲説
辟支佛者。即十二因縁法也。爲説菩薩道。
六度。四攝。四無量等法也。復古&T047368;云。諦縁度
等。爲三乘。皆是一方化儀有限説也。非無
盡佛法。故云差別已上此意約諸相如是
顯釋門之名也。指事云。問三乘教中。亦説
佛法。何唯爲説菩薩道耶。一乘教中。説菩
薩行。何故偏説無盡佛法。答三乘教中。雖
説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以未説主伴
無盡。果分圓滿。十佛境界故。唯是菩薩所
知。因分之少分故。隨初心菩薩機説故。名
菩薩道。一乘教中。寄普賢門。顯主伴無盡
果海十佛境界故。名説佛法。是故下云。不
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此之謂也。後句
云無盡佛法。疏不説也已上此釋三乘唯言
菩薩。一乘言佛之所以也。三乘因少分故。
一乘寄因顯果。然立乘名隨宜不同也。且
約三乘。聲聞縁覺名。合因果。菩薩乘者。擧
因攝果。若言佛乘。擧果攝因。若言大乘。
普通因果。今三中大。名菩薩者。擧因攝
果。一乘名佛身者。擧果攝因。或三中大。
既名菩薩。今對此故。一乘名佛。若云一乘。
總含因果。名一佛乘。擧果攝因。無盡佛法
者。無盡法通因果。佛之言約果也。或三中
大。無實果故。唯名菩薩。一乘有實因果。且
對菩薩故。云佛身。此義唯約一乘宗也 
章解云此明一乘法門下。二釋成。亦二。初隨
難解釋。二説法所以。今初。所引經中。言示
佛身。説無盡法。是故消釋。顯其相状。復古
&T047368;云。主伴具足等者。如此經中。一一結通
一切時處。皆説此法。又一一法門。皆説
下者。欲顯無盡故。或名無盡修多羅海。
與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所
以三乘終教。一相眞如也。而言等者。孔目
云。竝初教門染淨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
所詮實法。有爲無爲等宗。竝不同。義理各別
也。下文云。若依三乘。種性差別。略有三説。
一約始教。二約終教。三約頓教。今就彼終
教以揀。明知此章通揀諸教三乘。無足疑
已上指事云。一相一寂等法也者。如法花
經第三卷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
解脱相。離相。滅相。乃至常寂滅相。終歸於
空。策法師疏云。一相者。謂同一無相。一味
者。同一解脱味。解脱相離相滅相等者。於
一相中。更立三名。竝是空之異名。同以人
法二空。爲其體故。曰終歸於空。又大般若
第三百八十三云。通達一切有爲無爲皆同
一相。所謂無相。案云。三乘教中。唯説如是
一相佛法。以未説無盡佛法故。不同一
已上此中法花。雖非三乘所説一相。同
三乘故。折薪&T047368;云。一相寂等法者。下文更
云一味。故云等也。此通三教所起相。始
教則三獸不同。河水一也。法花云。我等同入
法性等。清涼云。終頓二教。雖説一性一相
無二無三。不辨圓融具徳。正揀此也。即法
花云。如來知見。即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脱
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
是也已上諸釋雖繁大途是同。三乘法門。
無非單一。章以此地中下。二説法所以。亦
通伏難。言所以者。問何故九地中。明説三
乘等。答第九地菩薩。得四十辨才。通達爲
物授法義式。是故具陳爲彼三乘及一乘
機説三一法。言文之差別者。文謂教文。及
以法文。竝目能詮。即示所應説三乘教法
差別也。通伏難者。謂有難言。花嚴是別教。
何故説三乘。是故通云。懸説九地菩薩行
相。非花嚴會被三乘機九地菩薩。作此事
故。折薪明法師相。文言繁故不載
第十本末開合差別。於中分二。初標二釋。今
初。言本末開合者。指事云。本者一乘。末
者三乘。開者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合者
會三歸一。若無三乘一乘別者。如何三乘
法。入遮那海。是故由此本末差別。顯一乘
三乘別。故云本末開合差別已上由合知開。
由開合本。依能所歸。顯三一別
章如大乘同性經云下。二釋。亦二。初引示。二
釋成。今初。大乘同性經者。有上下二卷。後
周天和五年庚寅隋第四王宣
帝大建二年
崛多三藏。
共僧安於長安譯。又有新翻本。名證契大
乘經。亦有二卷。大唐永隆元年庚辰。日照三
藏。於東太原寺譯。今章所引。即舊譯本。文
在下卷。彼經以海妙深持自在智遍菩薩。
爲其對揚時會上首。時彼菩薩白佛言。佛地
有幾。佛告彼菩薩言。佛有十地。一切菩薩
聲聞縁覺。所不能行。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徳
地。二清淨身分成嚴不思議明徳地。三善明
月幢最相海藏地。四精明金光功徳神通智
徳地。五大輪*成儀明徳地。六虚空内清淨
無垢炎光明相地。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
寂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
九無邊徳莊嚴回向能照明地。十毘盧遮那
智海藏地。時佛説此十地名已。世界震動。
諸菩薩衆。請説地義。佛告海妙。聲聞縁覺
諸地。尚不可説。何況菩薩如來諸地。時海
妙菩薩。問三乘十地如次説聲聞。縁覺。菩
薩十地。菩薩十地。即歡喜等自下
正文
海妙深持
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一切自地。從何處生。
佛言善丈夫。一切自地。從佛地生。海妙持
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解脱解脱彼此何異。佛
言。善丈夫。河水海水。彼此異不。海妙深持菩
薩言。世尊。河水海水廣狹有異。佛言。如是
如是。善丈夫。聲聞辟支佛解脱。如彼河水。如
來解脱。如大海水。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
言。世尊。諸大小河流入海。不。佛言。如是如
是。善丈夫。如汝所説。何以故。諸有聲聞
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
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已上述曰。
上總具説四乘十地。諸佛。聲聞。縁覺。菩薩。
此經文言一切自地從何所來者。此問二釋。
一云。總指四乘言一切故。一云唯指三
乘從佛生故。問聲聞縁覺解脱。是如何水。
佛如大海。菩薩喩何。答亦有二義。一云菩
薩喩海。上云聲聞辟支佛等諸地尚不可
説。何況菩薩諸地。一切如來佛地名也已上
何況之處。亦攝菩薩。等言向内等故。一云。
菩薩喩河。不及佛故。等言等取菩薩。下擧
菩薩分不可説。彼聲聞等。是能入法。智藏大
海。即所入處。問能入法中。何擧諸佛。答上
四乘法。皆是能入。竝如河水。諸河入海。四
乘皆入智藏海故。上言一切。指此四乘。初
義勝故。無所遺故。上不可説況菩薩者。是
隨分故。若對智藏海。佛地亦分故。菩薩喩
河。有等言故。難上文。説佛十地已云。此
地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説
已上隨時稱歎。事義皆爾。問能入佛法。豈非
一乘。何有一乘得入智海。答總而言之。如
來十地。是一乘法。以三乘法。所歸處故。然
於其中。第十智藏。一中一極。是故三乘。九
如來地。皆悉流入第十極處故。能入中言
諸佛法。即指此等。總爲能入。智藏大海。雖
是一數。既居極滿。總所歸處。是故一切皆
歸此處。如彼信等位諸行。爲初住位總集
方便。三賢等善。爲初地因。取七地前諸位
萬行。爲第八地總集方便。取九地前諸位萬
行。爲第十因。次第十地爲因圓滿。以五十
一位諸行等。爲佛果因。佛地諸法。名果圓
滿。如是相望。次第増勝。今地亦爾。准思可
知。問智藏大海。與佛第十地。爲是一同。
爲亦別耶。答彼第十地。名地海藏地。此
所入處。名*地藏大海。雖無地名字亦上
下。唯是一名。有何遮妨。或可是別。智藏大
海。四乘十地。總所歸處。指事云。問上引
曉師説云。聲聞縁覺。若因若果。於一因分
別爲二。當知此二皆歸一因故。致一
果。彼教中。説佛乘因果。分別佛地化身少
分。當知彼説佛乘因果。同歸一乘果中。若
有菩薩。依彼教故。望樹下佛。發心修行。
如是願行。歸於一因。同彼二乘。未至果
故。如何今釋。云三乘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
那智藏大海。答約一乘中。自有二門。一因
果差別門。二因果無二門。前釋約第一門。
此約第二門。是故不違也已上此問答意
諸佛法者。約三乘教佛果爲言。復古&T047368;。釋。
此所引經云。初引示二。初本末分異。所有
下至諸佛法。本*末分異也。諸佛法是本。餘
法是末。故二宗差別也。如是下。二會末歸本。
如是諸法。是前二乘竝菩薩法也。皆悉流入
者。會前之三乘之末。歸遮那本法也已上
此解釋意。諸佛法者。與智藏一。而能入所
入言。似有所濫。義苑疏云。教逐機興。乘分
大小。隨功陟位。果滿僧祇。故云菩薩法諸
佛法。原其逐機之法。因中則有。至果全無。
佛縱立乘也。是阿含假設故。此文中。皆悉
流入智藏大海已上此意佛法即三乘果。全
同指事。集成&T047368;云。如是等者。即聲聞等
法。毘盧等。是佛第十地。擧後攝初。十皆佛
法。會末歸本。故云皆入已上此解釋意。同
復古&T047368;。此文之中。初分本末。謂有聲聞縁覺
菩薩法末及佛法本。如是已下。會末歸本。即
歸佛法。佛法即是智藏大海
章此文約此下。二釋成。義苑疏云。從本流
末。故有四乘之法。攝末歸本。但顯一乘
已上折薪&T047368;云。此文下。初約本末分異。即三
乘法爲末。佛法爲本。仍會末歸本。即四法
皆入智藏大海。既此經亦名一切佛行入
智毘盧遮那藏經。又佛第十地。與今名同。
但海字前却。若三一對説。即佛法爲本。既
是對論。未爲絶待。若對待兼亡。則佛法亦
爲末也。即以智藏大海爲本。此例如清涼
釋依處中。染淨融通四句内。若染淨對説。
即花嚴爲本。刹種所持世界爲末。若理事相
望。則前三句皆末或唯染。或唯淨。或居花
藏内娑婆。此三句皆末
第四句
復爲其本或泯染淨相。
盡同一法界
今此義勢。例同此也。
故經中釋佛果第十地云。爲諸菩薩。説一
切法無所有故。復告令知一切諸法本來寂
滅。大涅槃故。據此則知。毘盧遮那智海藏
中。本來寂滅。方爲絶待也已上此釋意有二
重本外義大途。實有理在。復古&T047368;云。
本末分異。前分四法也。仍會末歸本。即
會如是下。一切三乘法。歸第四諸佛法
也。章語如掲日月而行也。何其惑哉。智藏
大海。即諸佛十地中。第十名也已上&T047368;
釋。皆有道理。是故忘繁具載録之。第十門

章此上十證下。三結顯。上分三段。標分。二
正陳。此是第三結也。此上十證足爲龜鏡者。
義苑疏云。如上十門。經之與論。證成三乘
外。別有一乘。如既指掌。類彼蓍龜辨其
吉凶。明鏡鑒其妍醜已上此釋鏡義。未必秦
鏡。集成&T047368;云。大鈔曰。龜鏡者。神龜有靈。
能知吉凶。秦鏡照膽。能鑑邪正已上此是
龜鏡。皆有靈驗。圓覺鈔云。大乘與一乘異
者。法相宗中。學人多不信之。故華嚴藏和
尚。製五教義分齊。文中料揀大乘一乘。有
十義差別。都引二十餘部經論證之已上
山大師。明三一別。全指此章。即此段文。問
此十證中。所引經論。部數不幾。而言二十
餘部經論。有其數耶。答二十餘者。非謂別
部。唯是引文。有爾所數。一經有多文。總別
合數。一總依法花譬喩品。陳四車義。二引
同品索車文。三合譬教門。四得車歡喜。五體
具徳文。六用殊勝文。七行眷屬文。八無量寶
車。九囑累品文。已上九文。同在法花。十總
指華嚴。十一本業經。十二仁王經。十三十地
論。十四梁攝論。十五同論二乘出世。十六
華嚴性起品。十七同經賢首品。十八同經第
九地。十九同性經。二十破執中。維摩經。所
未聞經等文。十證前後始終。既有二十文證。
而寄位中。言梁攝論等。此等之言。等取餘
經論。寄位經論。非唯一二。此等即是二十之
餘。是故總言二十餘部。天台文句。立四車
義。即引諸文。明四乘義。即引華嚴第八。無
上樂大事。説無量佛法等。又引三十六文。
即三解脱法。出聲聞乘。無諍法。出縁覺乘。
六度四攝。出大乘。知一切法。出佛乘也。又
引第九地。説聲聞乘地。支佛乘地。菩薩乘
地。如來乘地也。又引十地論第二地。五種
十善。又引瓔珞經第十三。三乘各三。三三九
乘。悉會入平等大惠。引此等。證陳三一別。
樂廣之者。應養神解
章其別教一乘下。第三託旨陳別。言行位
因果等相者。行謂位中所修。一切行相。位謂
階位。不過行布圓融二門。因謂四十一位。
五周各説此位之相。果謂十身具足滿果。佛
不思等諸品廣説。所言等者。時分。依身。斷
惑。證理。如此所詮義理法門。天異三乘教
中所説。別教之相。其義炳然。言廣在經文
者。別則三賢十地佛果諸會。總則五周因果。
五分始終。言略如下辨者。遠則下卷一軸。
所詮差別。近則當卷後段十異。歴焉三乘一
乘差別可見
章縱無教證下。第四擧況破執。此科並前。
見文次第。唯是似爲十證結文。然順古&T047368;
具爲別科。於中亦二。初擧況。二破執。今初。
復古&T047368;云。尚須分宗者。文中雖但云三一
差別。意兼小乘。明有三宗。一小乘宗。二三
乘宗。三一乘宗。然此三宗。寄於五教。則有
二説。一依此章並孔目等。則以後一。爲一
乘宗。中間三教。爲三乘宗。初一爲小乘宗。
探玄云。謂小乘三乘一乘。智論既將此經。
爲不與二乘共。故名爲不共。即是一乘。大
品等諸教。爲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爲共。
即是三乘。四阿含經。不共菩薩。即是小乘。
亦名不共。依此三位。梁論第八。善成立有
三種。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下章
云。是故當知。三宗各別。理無疑也。清涼亦
曰。或唯後一。爲不共也。二依圓覺華嚴等
疏。初一爲小乘宗。次爲三乘宗。後三爲一
乘宗。今當前義。至文更釋已上折薪&T047368;云。縱
無上十重教證。但依所詮中行位等義異
故。尚須分宗。況復有上十重證耶已上
聖教雲披煥然溢目者。上來七部。二十餘文。
諸教所説。三乘一乘。差別證據。如雲興矣。
如霞起矣。滿目遮眼。炳煥顯明。雲披之言。
是明繁多。或可。冷風吹虚。卷拂雲霧。日月
星宿。懸空高照。諸人仰面。皆悉見之聖教
涼風。拂人疑雲。四乘星月。人皆見之。衆
星如聲聞。北辰喩縁覺。月如菩薩。日似一
乘。法喩極巧。豈不爾乎。煥者。玉篇云。呼換
切。明也。亦作奐已上炳煥明了。同一義也 
章而守株之類下。二破執。言守株者。元照
資持&T047368;上一下云。守株喩其愚也。韓子曰。
宋人有耕者。見田中株。兎走觸之折頸而
死。因釋耕守株。冀復得兎已上言故經云所
未聞經等者。維摩經下卷。香積品中。衆香世
界。菩薩問維摩詰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
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維摩詰言。菩薩
成就八法於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
即列八法。其第四云。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已上即當此文。而章有爲希有也一句。維摩
無之。可勘餘經。問東土得一。作法花要略。
其中卷初。立三車義。破花嚴天台四車之
義。其中就此花嚴宗義。即彼文云。先破藏
公者。法藏師云。解深密經。瑜伽論云。宅内
先所許三車。指華嚴會。名一露地大白牛
車。汝言非理。所以者何。有五失故。一不知
宅失。二不知内外失。三不知先後失。四
不知車失。五不知索車人失。言不知宅
失者。且如舍利弗等聲聞。昔凡夫時。所招
苦集諦之五取蘊身。是名宅内。亦名三界
内。爾時佛爲説四諦。言是苦。是集。是滅。是
道。是名見道位示相轉。苦應遍知。集應永
斷。滅應作證。道應修習。是名修位勸修轉。
汝苦已遍知。不應復知。汝集已永斷。不應
復斷。汝滅已作證。不應復證。汝道己修習
不應復修。是名究竟道位作證轉。爾時舍
利弗等。聞三轉法輪已。出苦集之五蘊身。
而證滅道之菩提涅槃。是名出宅乘羊鹿車。
當於之。爾時諸菩薩。聞無作四諦。登初地
二地乃至佛地。是名出宅乘牛車。此中菩薩。
出無作苦集諦之細生死。是名出宅。證無
作滅諦之四種涅槃。得無作道諦之四智心
品。是名證得菩提涅槃。亦即名乘牛車。此
即始從花嚴。位至涅槃。爲諸菩薩所説。
菩提涅槃。是名牛車。不知此意。而妄執云。
指深密瑜伽。名宅内所許三車。指華嚴會。
名門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名不知宅
失。言不知内外失之者。其乘。既四諦
故時。已出宅各乘自車。此三人中。華嚴所
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
覺位之佛菩薩。是名大子乘牛車。先四諦中。
苦集二諦。是名宅内。亦名三界内。滅道二
諦。是名露地三車。亦名出宅外。亦名三界
外。以是義故。華嚴法花。即三乘收。不知此
意。而妄執云。華嚴一乘。非三界内所許。三
中之大乘。是名不知界外失。言不知先後
失者。華嚴大乘。此四諦教時。諸菩薩所證
菩提涅槃。深密華嚴。同無前後。不知此
意。而妄執云。深密般若。等名先所許三車。
指華嚴會。名後露地所授大車。是名不知
先後失。言不知車失者。有作滅道。是名羊
鹿車。無作滅道。是名牛車。即名佛乘。亦名
一乘。亦名如來乘。亦名大乘。亦名菩薩乘。
亦名無上乘。亦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知此意。而妄執云。三乘中大乘。同二乘權。
華嚴一乘。別三乘故。名別教一乘。是名不
知車失。言不知索車人失者。決定二乘人。
法花前。各乘自車故。至法花會。更不索車。
彼不定性二乘無學。四諦教時。雖乘羊鹿。
而未得牛車故。至法花會三。請説大乘。菩
薩不請。先已乘故。不知此意。而妄執云。菩
薩索車故。同二乘權。更授華嚴一乘故。一
乘爲實。是名不知索車人失已上既付此五
失。破四車妙義。云何遮此&MT10769;。得成立宗
義。答所附五過皆非。今宗枚釋會通。不必
要旨。且不知宅失者。二乘之宅。是無別途。
菩薩宅者。法花三車。皆出分段麁三界苦。是
故菩薩。亦唯出離分段三界。以佛教門。出
三界苦。通三乘故。無別途故。經文何處。有
説牛車菩薩得出變易生死。法花涅槃等。
説出變易。即是一車菩薩之事。何開三
車之中菩薩。瑜伽論等。雖説變易。唯是教
門。其牛車者。唯是分段分齊而已。汝既不
知宅失。還在其身。次不知内外失者。所言
菩薩宅内宅外。所立既乖内外亦壞不關
變易。故非法花意故。又華嚴法花。總言三
乘總入。三中牛車。一列義理。何三一何分。
汝還不知内外分域。次不知先後失者。何取
華嚴。爲先後例。非是章主所立意旨。華嚴
唯是所入之處。三車一車。是望法花。法花與
爾前。決定有前後。汝奈諍之。非華嚴事。
汝還既成不知先後。次不知車失者。丈六權
果。是牛體。汝不知車三一混亂。後不知索
人者。菩薩大子。不得牛車。是故同小。
亦即索之。而言不索。失還在汝。章特
之。不可更述。所附諸失。所負在汝。恐費
紙墨不廣言之
  于時正安二庚子年十月九日。於東大寺
戒壇院。爲實圓禪明房&T047368;述之
 嚴宗沙門凝然六十有一 
  右以嵯峨大覺寺寫本校之了
文化辛未八月朔日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六&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七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八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四約殊勝門下。四殊勝門一乘。於中爲
二。初標二。釋。今初。諸乘相望。勝劣非一。聲
聞是劣。以鈍根故。縁覺是勝。以利根故。菩
薩殊勝。最上根故。此是三中菩薩乘也。若一
乘法。是最殊勝極上上故。今是三乘中菩薩
即殊勝。以此名一。爲一事實。非謂唯彼三
外一乘爲殊勝一。其義然者。非同教故。三
中大乘。名爲一乘。是同教故
章即以三中大乘下。二釋。亦二。初正明。二引
證。今初。三中大乘。爲一乘者。三中大乘。即
是牛車。望二乘故。是殊勝法。以殊勝故。即
名一乘。若通言之。三中大乘。三外一乘。皆
是殊勝。總是大乘。名殊勝故。是故攝論。大
乘法門。總名殊勝。一部所明。有十殊勝。梁
攝論本云。佛世尊前。善入大乘句義。菩薩摩
訶薩。欲顯大乘有勝功徳。依大乘教。説如
是言。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説無等。過於
餘教已上釋論云。唯大乘中。有勝功徳。餘乘
中無。爲明大乘不共徳故。言欲顯大乘有
勝功徳依大乘説已上唐論本云。謂依大乘。
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勝勝語。無性釋云。
依大乘者。所爲所託。非聲聞乘。亦非世間
已上舊譯名十勝相。新名十殊勝。□□□□
□語三中大乘。三外大乘。皆是殊勝。梁論善
成立中。第二三乘。第三一乘。通十勝相。
別簡之。第三最居上故。一乘應名最殊勝
也。十殊勝者。一所知依殊勝勝語。二所知相。
三入所知相。四彼入因果。五彼因果修差別。
六増上戒學。七増上心學。八増上惠學。九彼
果斷。十彼果智殊勝勝勝語。中問八種。皆
有殊勝*勝勝語。攝論所説。此十爲體。解阿
毘達磨經攝大乘品。故名攝大乘論。此即大
乘。名殊勝法。言以望別教雖權實有異同是
菩薩所乘者。此文即有二意。一明上所立
所以。二通伏難也。初所以者。三中大乘。是
菩薩所乘故。若直陳所由者。三乘之中。菩
薩勝故。故待二乘。名殊勝門。次通伏難者。
謂有難言。三中大乘。即是權教。何名殊勝。
別教是殊勝。豈關三中大。是故通言。若望
別教。雖權實別。倶是菩薩。倶是深廣。約此
義故。對彼二乘。三中大乘。名爲殊勝。若
望別教。此三中大。實是非勝。待對不同。是
故無過。問三中大乘。名一乘者。唯望二乘。
隨分得名。豈可以此名同教一耶。以無
一乘同三乘故。答三中大乘。既名一乘。名
一乘故。即是同教。若不爾者。不可名一。
況融大同一。以成此門。是故名爲同教一

章是故經云下。二引證。亦二。初正引。二料
簡。今初。此文出法花方便品。彼重頌中。頌
五佛章開三顯一。此是彼總諸佛章顯一中。
頌果一之文。具偈云。説佛智惠故諸佛出
於世。唯此一事實。餅二則非眞。終不以小
乘濟度於衆生已上此一行半。即説果一。佛
智慧者。即上四佛知見。是諸佛出世。一大事
因縁故。言一事者。即一大事。大事即是一
佛乘法。是最實事。餘二則非眞者。彼二乘法。
佛方便説但假名字。引導衆生。終不以小乘
等者。小乘非實故。不以此濟度衆生。若以
小乘。度衆生者。彼不成佛。損衆生故。指
事云。問此殊勝門。以三中一。名爲一乘。如
何引唯此一事實。以爲證耶。以唯此一事
實。爲無三之一故。非三中一故。答所以
引唯此一事實等者。非證一事實以爲三
中一。以唯言餘二則非眞。非言餘三則非
眞故。明知不破三中大乘。以不破三中
大乘故。望於二乘。爲殊勝。故同無三之
一。爲佛乘故。融三中大。同無三之一。故
名爲一乘。非謂一事實則爲三中之大也。
有人迷此文云。法花一乘。名爲三中一者。
聾盲此章文。盲後學眼耳已上問經文始終
所説之相。唯立三外一乘爲實。故此一事。
即當三外。上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説法等。
此通擧彼三乘之衆。次云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此一乘者。即三外一。二者聲聞縁
覺二乘。今此次下。唯一事實。應是三外。何
以此一。獨言三中。答一段所説。隨宜多端。
或擧三外一。或擧三中一。今既云餘二。明
知次上一事之言。正指大乘。是三中大。以
爲一事。上文唯有一乘法等。即約本意。直
擧三外一乘爲實。今正被小。故云大實。
問若非三外一者。豈可是同教乎。全不依
託三外之一。唯三中大。名一乘故。答一乘
之名。本在三外。取三外一之名。以目三中
之大。是則一乘同三乘法。是故此門。成
同教義。此約同教。故作此釋。若約別教。如
章次下問。上長行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已上
云。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已上
頌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
無三已上此令餘乘一向全無。今云唯此一
事實餘二則非眞。此是令有而非眞實。何
故二説。如此不同。答上爲除遣二乘保執。
以遮破言。直云無二。由此小乘恐生疑慮。
謂彼疑云。若爾何故如來。昔日鹿園已後。四
十餘年。但説三乘。引導諸子。故今釋云。但
除如來方便所説。機根癡鈍。不堪直大。雖
欲説一。不能受故。故於一佛乘。分別説
三。漸漸誘引。令近一乘。除此方便。佛唯
説一。無有二乘及三乘法。故云除佛方便
説也。次下文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衆生。
此文意云。既以方便。説二乘法其方便者。
但是假名。非實事故。以此引物。令進一
乘。故通伏難。言假名字。以假名故。今言
非眞。是故前後不相違也。言文云止息故
説二等者。此亦引法花第三卷化城文。
彼品廣説化城寶所之喩。具明如來先
後一之相。彼譬意云。譬如有一導師。將諸
人衆。經五百由旬。到珍寶處。所將人衆。疲
極欲還。導師方便。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疲衆入城。快得安穩。衆止息已。導師滅城。
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前城吾化
爲止息耳。如來如是。若有衆生。但聞一
乘成佛之道。謂是長遠。乃至退心向下
正文
佛知
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爲止
息故。説二涅槃。若衆生住於二地如來爾
時即便爲説。汝等所作未辨。汝所住地。近
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眞實也。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説三。
如彼導師爲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
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已上下偈頌譬已云。我亦復如是。爲一切導
師。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爲息説涅槃。言
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辨。既知到涅槃。皆得
阿羅漢。爾乃集大衆。爲説眞實法。諸佛方
便力。分別説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説
二。今爲汝説實。汝所得非滅。爲佛一切
言。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
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眞實滅。諸佛之導師。
爲息説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已上章中所引。當此偈句。然改處字。爲止
字也。長行云爲止息故。説二涅槃。或取長
行中五字引之。唯取要言。不隨句逗。既
云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説二。既云説二。故
一是三中大。同方便品唯此一事實等。是故
一具列引説耳。指事云。又云止息故説二等
者。遊心法界&T047368;云。問若後之一説。獨爲究
竟。前之諸説。皆是方便者。何故法花經中。不
言止息故説三。而但言説二耶。答大乘自
有二種。一者實教。二者權教。若以開權異
實。許二入滅。即三乘各殊。小不向大。皆
爲究竟。不言止息。今就泯權歸實。權教
大乘即眞。不得迴故。所以但言息處故説
乘。不言説三也。此云何知。案法花經。
云菩薩乘者。即佛乘也等。此就泯權説
也。案云。見彼説意。亦似依殊勝門不迴
菩薩也。以菩薩乘即佛乘故。非如二乘迴
異乘故。是故云息處故説二已上又云。問上
文爲欲迴彼三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
説迴也。何彼文云不待迴也。答三乘菩薩
未聞法花。雖知自身當得作佛。未信二
乘同皆成佛。今聞二乘共皆成佛。迴昔三
乘別心。入今平等大慧。是故大乘亦説迴
也。然三中之一。與無三之一。但皆是佛乘
故。共菩薩所乘故。非如二乘迴異乘故。是
故即眞不待迴也。所望異故。不相違也。是
故寂法師云。問三乘中菩薩。爲亦須破不。若
須破者。云何不言破三明一。若不須破。
云何言菩薩聞是法疑細皆已除。答三乘菩
薩。未開法花。雖知自身當得作佛。未
信二乘同皆成佛。今聞此經。方除別執。故
言菩薩疑網皆除。雖爾猶名菩薩乘者。非
如二乘迴入餘乘。是故不言破三明一。此
之謂也已上壽靈師意。以遣三乘各別疑執。
名爲菩薩迴心入一。此唯義寂解釋爲言。
此同教門三中菩薩。除疑迴心入一之相。別
教之中。義門不爾。方知本來悉是一乘。又
證理之心即成別教。章有等言。等取餘文。
方便品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已上
城喩品云。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
佛乘。得滅度耳已上此等全同餘二非眞。如
是等文。何處皆證
章此文有二意下。二料簡。亦二。初標。二一若
望上別教下。釋。亦二。初約別教。二約同教。
今初。言餘二者即大小二乘也者。問何故
教大小二乘。以名二乘。非聲縁二。答
建立三乘各隨其數。教自體並下合爲三乘。
如下具明。是故別教如是達立。問此門
餘二。經有證耶。答方便品。説三中大云。
佛知彼心行故。爲説大乘。此餘二句。次下
偈云。終不以小乘濟度於衆生。此二處文。
合和言之。三乘束分爲大小二。唯言二乘。
三乘皆攝。化城偈云。諸佛方便力。分別説三
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説二已上此文次第。
三乘是權。下即名此。爲故説二。一乘是實。
即是三乘。名爲二也。三乘爲二。並是非眞。
唯三外一。獨是眞實。即是別教一乘之法。本
來華嚴圓融之體。迴心同歸所入之處。即是
已前分相門意。言開一異二者。別立三外
之一。異大小二乘也。是故唯此一事實者。
即是三外別教一乘
章若望同教下。二約同教。既以聲聞縁覺
爲二故。三中大名爲一事。即是此門所立正
意。言又融大同一者。以三中之大。令同三
外一。若不融此三中大乘。同三外一者。不
可直以三中之大。名爲一乘。是故一三和
合。成一乘者。即同教法。問若如此義。即
以三外一。爲一事實。融大同一故。答不
爾。以三中大。令同三外一。一三和合。以
爲一事。非謂直獨取三外一。此是別義文。
置又言故。或唯前義。謂於三中大。立一乘
名即取三外一。同此大乘。此即融大令同
一乘。以爲一事。即圓教意。問方便品云。諸
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已上又聲
聞若菩薩。聞我所説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
無疑已上又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已上此等竝是三乘教中。大乘菩薩。雖有此
文。雖是略擧。具説三中菩薩。法花出在何
文。答光宅師釋竝太子御解。竝指方便品
三行半偈。以爲具説昔日三中大乘之文。
故彼偈云。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
佛所。而行深妙道。爲此諸佛子。説是大乘
經。我&T047368;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
知彼心行。故爲説大乘已上此是昔日三中
大乘菩薩行願。以爲方便。嘉祥師釋。亦以
此三行半偈文。科爲昔日大乘教法。即是花
嚴般若等教。而不許此爲方便教。諸大乘
經。顯道無二。不許三外立一乘故。三中
大乘。極微妙故。彼宗不許三外一乘。唯以
三中大乘爲一。然其三中大乘。即當餘宗
三外一乘。不立餘宗三中大者。唯是羊車
鹿車大白牛車。聲聞縁覺一佛乘法。是名三
乘。無菩薩乘。不許大教權菩薩故。若彼
小乘偏行六度菩薩。即是方便。彼非例。光
宅師意。嘉祥所指。花嚴一乘。非是方便。
非三中大故。自餘諸大教所説。菩薩之中。
即有三中之大。以此爲方便也。天台以
此有佛子心淨等三行半偈並聲聞若菩薩
等一偈。總合四行半偈。科爲諸佛顯一中
人一之文。諸佛顯一。總有四一。前明理一。
後説教一。及行一也。而有佛子以淨等一
偈。判爲昔日別教菩薩。即三中大。下偈聲
聞若菩薩中。開爲六人。聲兼彼縁覺。即是
藏通二教二乘。菩薩藏通二教菩薩。是爲六
種。加別教菩薩。即是七種方便者也。彼七
方便。今顯一時。時即成一乘菩薩之人。光宅
太子既以此中三偈半文。爲三中大。以此
爲準。以此大乘。指爲一事。即是此門圓教
意也。指事云。此文有二意等者 問。此文
者。唯説餘二耶。爲通説止息故二耶 
答。通亦無妨 問若爾菩薩豈令入化城
耶 答雖經不説菩薩入城。而依此文勢
及以餘師釋。何妨以義入化城。是故玄一
師云。前七方便。及地前位所見涅槃。喩爲假
車。見諦及初地已上所見涅槃。喩於寶車。又
基云。菩薩之人。依此本論。初地已上。雖
離分段。未證解脱。不名入城。不疲
倦故。不入有餘。不説菩薩入化城。故
入無住涅槃。亦息分段生死。縱名入城。未
乖道理。案云。若依此義。明章意云。雖
未得初地已上眞無漏。而地前三賢位。依
比證門。得無住涅槃。息分段繋業。是故
假名入化城也已上二乘疲退。故入化城。
菩薩不疲。何入城。雖然離分段是息處
義。是故以義名入化城。疲不疲異。息處是
同。以是同故。入義亦同。慈恩師意。菩薩大
乘。雖是非權。進向佛果。修習動行。名
爲索車。同聲聞二車無體。未得上昇。故
皆索之。今此菩薩。入法城義。假立亦全。但
彼師意。菩薩進修。是實□索。此入法城。一
向假説。問三車化城。其體同耶 答三車之
喩。亦就習智惠。但言智故。内有智性。求自
然慧。求一切智等。是也。化城就理。言涅
槃故 問三車之中。亦言自求涅槃如何 
答彼約智之所入爲言。通而言之。無不立
兼。而正所喩 答有司存。此之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眞等文。彼三車宗。正所依用。文
實無濫。義即明自唯是一實。二權之義。若
當自所立義之文。正取爲用。若有乖違。及
有濫者。並皆會通。離其妨難。然三車四車
宗義諸師。各有證文違文通文。且其八證。
爲三車宗。是成證文。六文爲違。及有通
文。六文即是四車證文。八證爲違。亦有通
文。違通互會。證文互取。自昔已來。大唐日
域。諍論互撃。立破甚昌。嘉祥大師。具引八
文。立三車義。其八文者。一方便品云。如來
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已上同品亦云。十方世界中。尚
無二乘。何況有三已上三又彼偈云。唯此一
事實。餘二則非眞已上四文云。諸佛語無
異。唯一無二乘。五文云。但以一乘法。教化
諸菩薩。無聲聞弟子。六信解品云。密遺二
人形色惟悴無威徳者。七化城喩品云。世
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
度耳。八同品偈云。唯有一佛乘。息處故
説二已上此八證中。第三已後六文。三
分明。第一第二。並四乘證。非是正實。順三
乘義。擧此八文。證唯三乘。大破四車四
乘是謬。具如彼師法花玄論第四卷明。彼師
許四車義。有六文證。一方便品云。佛以方
便力。示以三乘教。二同品及譬喩品云。於
一佛乘。分別&T047368;三。三信解品云。於一乘
道。隨宜説三。四譬喩品中。諸子索三車。玄
論雖言六文。且擧四文。而直虚指三車。諸
子出門。無三可見。及會二歸一道理。而是
成立上義。非是別文。今若擧文。譬喩品
云。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以大車寶
物莊嚴安穩第一已上又云。初説三乘。引
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已上
之二文。開譬合法。同如是説。即證四車
宗師許義。四車義。尚有六文。今依四車宗
義檢文。其證其多。且隨所及。粗載
文。一方便品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
此六文
中第一
二同品云。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
分別説三六文
第二
三方便亦云。聲聞若菩薩聞
我所説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已上
聞菩薩聞經成佛。菩薩除疑。四乘是明四。
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
無三。除佛方便説。五又云。我有方便力
聞亦三乘法。六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爲諸衆生類。分別説三乘也。菩薩聞是
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已上三中菩薩。於法花時。入一乘者。正此
偈文。三乘定別。二乘不作佛疑。此時即除。受
一切皆成佛義。深破二乘。兼破菩薩。初心
菩薩破彼二乘不成佛許故。八第二卷譬喩
品。長者虚指三車。門外令出諸子。子子不
得車故。名索其中車。九同云。但以智惠
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衆生。爲説三乘聲
縁覺佛乘已上三乘倶出三界火宅。以
爲自乘出世極果。十又云。初以三車。誘引
諸子。然後但以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十
一又云。初説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
乘。而度脱之已上此二如次。開譬法合。十
二又云。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
別説三。十三信解品云。於一乘道隨宜説
三。十四第三卷化城喩品偈云。諸佛方便
力。分別説三乘。十五第七卷囑累品中。餘深
法中。示教利喜。此是三乘教中菩薩。十六序
品偈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爲
除斷。令盡無有餘已上是故至方便品云。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十七方便品初偈
中。擧不知佛智之人具出三乘。其中云。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等。此豈非三中
菩薩乎。十八身子三諸初請偈云。求佛諸
菩薩。大數有八乃至合掌以敬心。欲聞
具足道已上此八萬人。如序列者。皆是上
地不退菩薩。大數即爾。其中亦有如上新發
意人。十九身子第三請中云。我等千二百。及
餘求佛者。願爲四衆故。唯乘分別説
已上此文亦如次土料簡。二十方便品偈云。
有佛子以淨。柔軟亦利根等。三行半偈。別
明三中菩薩乘人。且擧二十箇條證文。並是
廣四車如乘。厥三車宗所由文中。無有
餘乘若二若三。及尚無二乘何況有三之二
文。是四車證。以言若三及有三故。勝劣列
次。如四車宗師。不許之故。雖言若二。大
小二故。殊勝門故四車宗云。開三顯一故。
三立一會。三歸一會。三爲一迴。三入一。如
是等也。三車宗云。實是會二歸一。亦名會
三歸一。不違會二末開會時。本來總合。即
成三乘。會二枝末。歸一根本總合成一。是
故會二。即成會三。不同二皆末。歸入根本
一實。即名爲勝會三歸一。又二乘方便。三
乘方便。會釋亦爾。一實二權。權實合三。開
爲三乘。是方便説。故名三乘方便。論其實
體。二是方便。故名二乘方便。是故八證。爲
本宗義。會通六文。唯是一意。非謂三乘皆
方便。故玄論四云。今所明者。八證六文。猶一
意耳。且會二文。餘皆可領。一云方便説三。
次云唯一是實。餘二非實者。唯二佛乘。欲
引導衆生故。方便説三。考實而言。唯一
佛乘是實。餘二非眞。是故説三説二猶一
意耳。請設近喩。以況□旨。加□中。
唯有一菓。欲引諸子。説一菓。爲三菓。考
實而論。唯有一乘。菓無二菓。是故二文
無相違也。以三二既明。會義可領已上
以一實。爲其正意。二權爲歸一實故也。今
四車宗。三乘之外。一乘爲本。會三枝末。皆
歸一乘。諸文現證。直顯此義。問經中三乘
證文非一。故玄論云。諸文其多。唯擧八
證。此釋既非上擧四
車師義
則四乘義謬。會三亦失
已上若爾四車宗師。云何會通三車證文。
顯四車義 答三乘既是方便假説。是故必
歸三外之一。法花中。對對明其破立之事
義。非一準。或有總陳三乘一乘權實之義。
或有佛對聲聞乘人陳演其事。或有聲聞
自陳其事。或有唯對菩薩陳相。或有約
別教陳宣其相貌。或有就同教演通彼行
相。是故即有破二三言。總陳則破三會。別
明則破二會二。信解品中。聲聞自述己
經事。即通二三。未曾説汝等當得成佛。此
對聲聞。故云汝等。唯對菩薩。即囑累品。
就同別教。正會二權。今章所説八證自開。
&T047368;一云。一乘三乘。有存泯。諸説不同。或
聞唯破二乘。即謂唯約不定種性。或聞無
二亦無三。即謂大乘實教亦破。或聞不破
大乘。即謂大乘權教亦存。今釋有二位。一
約事破二乘實滅。二約聲亦會大乘權教。
大乘權教。許入寂二乘不成佛。故但深破二
乘。即是破三。是故破二破三皆不相違
已上此中異説擧其三類。初類即法相宗。以
二乘回心。唯不定性。定性二乘。不許回心
故。次類不許何宗。若天台宗。法花已前。初
心菩薩。即是圓人。聞圓教法。即謂遍圓
相隔。圓在*遍外。法花之時。破此會此。解
不相隔。悟偏即圓。即當此類。第三類者。亦
未許之。若光宅師。四乘教中。唯破小乘
教中。偏行六度菩薩。即當此類。若元曉
師。言破三者。即破三乘別教菩薩。不破三
乘通教菩薩。亦當此類。此三類宗。太□大
滅。第二類義。是在太過剩。破實教大乘
法故。第三類義。即在太*滅。不破大乘權
教門故。第一類宗。是極太*滅。不破定性二
乘人故。陳正義中。言約事者。定性二乘。
趣向寂滅。名之爲事。言約教者。大乘教
中。説趣寂事。初心菩薩。聞此謂實。堅執三
乘定別不同説。此相教名爲約教。今到法
花。深破定性不定性執。專明皆來佛道之
旨。初權教中。初以菩薩門。此義理即解。無
有三乘差別。昔來固執。即時除遣。是名亦
破權教菩薩。此則深破聲聞。遮實執。滅執
故。亦破彼菩薩。執謂聲聞心。是故即成破
菩薩義。言無二者。破二乘實滅之事故。言
無三者。破菩薩執教之心故。是故偈言無
二亦無三。無二乘實滅故。云尚無二乘。菩
薩不可謂有二乘實滅。故云何況有三。若
二若三。其義亦爾。破二破三。唯是一事。是
故結云皆不相違。不同法相。三論宗師。勝
劣次第。言無第二第三也。又約大小乘故。
云無二。約通途三乘故。云無三。清涼大
師。演義鈔三上云。言無二亦無三者。古
有多説。大乘師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
菩薩乘勝故。爲第一。此即生公意。而未盡
其旨乃至廣述
若天台等意。無二者。無有聲
聞縁覺之二乘。無三者。總無昔日三乘。以
皆非實故。宗説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經
意。但立一實。爲眞趣。擧二三。皆悉不許。
不論大小。如説世中。此人獨立。更無與
此。非要別指張王二人已上若望經意下。
明清涼自義。若依此解。尚無二乘。何況
有三。義理彌顯。天台疏四云。從十方佛土
中下。第三一行三句。頌上如來但以一佛乘
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若十方佛。
唯説一法。即是教一。假名引導。即方便教
也。牒假名三教。顯佛慧一教。其文分明。無
有餘乘者。無別教中圓入別之餘也。無二
者。無通教中半&MT90041;相對之二也。無三者。無
三藏中之三。如此等二三。皆是假名字。引
導諸衆生。今但一佛圓教乘也已上&T047368;
云。無二是無通教中半&MT90041;相對之二者。通眞
含二故也。由開別故。更引上餘乘。未此
釋成。語假則通論三教。言餘及以二三。且
云相入。以有餘皆假故。得相入。無餘無
復相入立名。以能一故。此指乳及二&MT02393;
三味文已上通教三乘聲縁。名半菩薩。
&MT90041;。故云半&MT90041;。若依此釋。今偈句中。闕別
教一。有六方便。此偈既頌上無有餘乘等
故。引上餘乘。以爲別教也。即方便中。具足
七種。言二蘇者。生蘇熟蘇。言三味者。乳
酪及生熟。前乳味。即成四味。四味即是爾
前諸教。並是方便。醍醐一味。是純圓教。無
後兼但對帶之義。醍醐即是法花涅槃。然涅
槃經。四教並説。四教倶知常住佛性。經法
花開會故。後番第五味故。花嚴乳教。説圓
教法。而兼別教。雖説圓融。非純圓故。是
方便教。望訓二乘。是擬宜故。酪味小乘。但
三藏教。生酥方等。具説四教。褒圓彈偏。歎
大折小。熟蘇般若。轉教付財。融通非汰。法
花既是聞三顯一。唯一佛乘。出世本懷。故
前四味。名方便教。會此方便。爲一佛乘。名
爲法花純圓一實。若約化儀漸頓分別。花嚴
高山。是頓圓教。而兼別教。阿含方等般若。
即是漸教之相。生熟中圓。即漸圓教。到法
花者。荊溪判漸後純圓。清涼判此。爲漸圓
教。法等涅槃。亦漸救故。天台疏。釋經如
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若二
若三文云。從但以一佛乘者。光宅爲因一。今
言教一。圓頓之教。名一佛乘。故序品云。説
大乘經。即是教義也。自別教已玄。皆名有
餘之説。即不了義。非佛一乘。光宅云。無縁
覺聲聞之二。無偏菩薩之三。又有人云。無
菩薩縁覺爲無二。無聲聞爲無三。□作
只是無三藏諸乘。存於通乘。何
一佛乘耶。有人言。無縁覺爲無二。□聲
聞爲三。存於菩薩大乘。若爾*只無三藏中
二乘。不無三藏中菩薩。此存有餘。何*開
一佛乘。何處經論。以聲聞爲第三。既無此
次第。都是妄説。若依汝*□無二是無縁覺。
無三是無菩薩。第一是聲聞。應不被無。若
如此者。則大倒亂。今言但一佛乘者。能説
佛法之圓教乘也。無餘乘者。無別教帶方便
有餘之説。無二者。無般若中之帶二。無三
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如此二三皆無。況三
藏中三耶已上言帶二者。般若經中。説□三
教。而同教帶通別故。所對三者。方等經中。
對四教機。説四教故。今取其前三教。以爲
方便。爾前諸教。所説圓教。非是方便。而兼
對帶權方便故。是故彼圓。不暢本懷。不開
會故。非能圓。故文句亦釋經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何況有三文云。從十方世界中尚
無二乘何況三者。是第三擧五濁釋開權
也。擧五濁。先標其意。上已説諸佛開權顯
實。未明隱實施權。其法清淨堪一如空。尚
無帶二帶三之權。況有單三單五之權*只
爲五濁障重。實不得宣。須施單五單三之
權。亦施帶二帶三之權。故言於一佛乘分別
説三。分別説於若帶二帶三之三。若單五單
三之三也已上雖文繁廣。爲顯無二無三
之義。具引之也。元曉法花宗要云。問會三
因果歸本一者。爲當三皆非實故。歸於
一實耶。爲當唯二非實。故歸於一實耶。
若如後者。何故經言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
法。若如前者。云何後言唯是一事實餘二
則非眞。答或有説者。三皆非實。如前文説。
而言一實二非眞者。三中之一。與無三之
一。倶是佛乘。通説是實。餘二不開。別言
非實。由是義故。二文不違。我或有説者。唯
二非實。如後文故。而説三乘皆方便者。
於一實中。加二非實。合説爲三。是三非
實。如又手内實有一果。方便言三。三非是
實。無三菓故。老而論之。一菓是實。二是
非實。有一菓故。如智度論云。於一佛乘。
開爲三。如人分一斗未。以爲三聚。亦
得言會三聚歸一。亦得言會二聚歸
一。會三會二。猶是一義。不相違也。或有説
者。前後二文。各有異。不可一會。所以
然者。三乘之教。有其二種。一者別教。二
通教。別教三乘。三皆非實。皆是方便。以彼
教説三僧祇劫。唯修四度。百劫之中。修相
好業。最後身中。修於定惠。菩提樹下。成無
上覺。如是因果。以爲佛乘。是故佛乘。亦是
方便。若論通教所説三乘。佛乘是實。餘二
非眞。以彼教説於十地中。具修六度。萬行
&MT90041;致薩婆若。此薩娑若果。不與三世
合。如是因果。究竟眞實。此爲佛乘。豈是方
便。是故當知。二文意異。我有方便力開示
三乘法者。是顯別教所説三乘也。唯是一事
實。餘二則非眞者。對通教所説三乘。其餘
諸文。皆作是通已上此中總擧二説。初有
説者。是嘉祥大師意。法相師意亦爾。後有
説者。即元曉大師自義。元曉立四種教。一
三乘別教。是小乘故。二空之中。別説生空
故。二三乘通教。是大乘教。般若等中。通説二
空故。三一乘分教。梵網經等。四一乘滿教。
是花嚴經。今此破三。破三會通。約初二教。
顯其義理。即當玄&T047368;所擧第三有説。
以大乘權教亦存不破故。又當光宅意。彼
師解無無三文。唯約小乘中三乘。如前所
引文句中。光宅疏三云。尚無二乘者。言尚
無偏行六度菩薩乘。辟支佛乘何況有聲聞
乘。故知唯是一佛已上此當文句所引第二
有人義。文句擧光宅義未詳。所以前陳述
三乘義。且明三論師義。法相師義。恐繁不
陳。所言三車四車通文者。方便品云。隨其
本性。以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方便力故。而
爲説法已上此釋迦佛章也。上四佛章。及
以餘處諸文。前後散説非一。&MT10769;可具引。同
品亦云。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又之無有餘
乘。唯一佛乘。同品偈云。知第一□滅。以方
便力故。□示種種道。其實爲佛乘已上
云種種。或云餘乘。或二或三。不可偏取。是
故隨應通兩宗也
章五約教事深細下。第五教事深細一乘。於
中爲二。初標。二如經云下。引證 問何故
是名教事深細。言深細者。其相云何 答
折薪云。謂教深而事細也。言教深者。下文
云。以法花中。亦顯一乘故。言事細者。下
文云。其處隨教。即染歸淨。探玄云。處有
麁有細。麁者劫火燒滅。細者常存。如經
云。天人見劫盡。我此土安穩等。若唯約三
乘。靈山即化佛居處。若唯約一乘。即居。蓮
花藏世界。今既即化土。以顯報土。正是即
三以顯一。故屬同教也已上復古云。麁者
見劫壞。細而常安穩。麁爲三乘。細爲一
已上以教深故。説事是細。若教是淺。
説事即麁。三乘淺故。説事即麁故。三乘
教。説此娑婆界。瓦礫荊棘。丘陵坑坎。即
是化身所居穢土。今教深故。事細微妙。法
花第六壽量品偈云。自我得佛來。所經諸
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説法教
化。無數億衆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
乃至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
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
花菓。衆生所遊樂。諸天撃天鼓。常作衆
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衆。我淨土不毀。
而衆見燒盡乃至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
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
盡。佛語實不虚已上彼品具説釋迦久遠成
道之事。未來長壽。復倍上數。是故從昔久
成之始。住此靈山。受用淨土。法花論主。於
壽量品。明三身菩提相。伽耶成道。是化身菩
提。五百塵前。久遠成道。是報身菩提。六無
四非。即法身菩薩。三身菩提。經文委悉。論
説報佛菩提云。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
得常涅槃證故。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
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已上即是
實修實證。自受用身。理智冥合。無上菩提。故
云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周遍法界。常住
妙果。唯佛與佛。平等一相。十地菩提。機結
縁相。會於自證上。現他受用最妙色身。隨
應即有十重舍那。如應爲彼令受法樂。論
云。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者。諸佛如
來。眞實淨土。第一義諦之所攝故已上此是
自受用土。約自證菩提故。不動此身。不
礙此土。隨十地菩薩。現他受用身土。現化
用故。事嚴繁重。天人充滿。衆生遊樂。諸天
撃鼓。常作伎樂。堂閣嚴飾。衆寶莊挍。寶樹
花菓。曼陀散佛。並説他受用身土之相也。
十章有等言。此即等取彼品一具淨土之
文。又等取餘經所説。此門非唯此經。若
有深細之義。亦此門攝 問寶塔品時。三變
淨土。是何門土。若此攝耶 答不爾彼是別
事。非此門例。一時化事。非深細故 問維
摩經中。足指按地。竝螺髻梵王所見報土。是
北門耶 答不然彼足指按地。是一時暫
現。又螺髻報土。擧已所見。竝非教事深
細故 問佛地經時。現受用土。下文判云。
此依三乘&MT10755;教及一乘同教説已上其同教
分。若此攝耶 答不然。彼於界外。現受用
土。非是娑婆。亦非即染歸淨之義。非教事
深細故
章六約八義意趣下。第六八義意趣一乘。於
中分二。初標章。二依攝論下。指本。言依攝
論如問答中辨者。智儼大師。五十要問下
卷。依攝大乘論。明此八義意趣一乘。攝論
梁譯。在第十五卷。隋唐兩本。竝在第十。無
性攝論。亦在第十。要問下云。一乘語字。
意故説。答有八意説。一爲不定機性聲聞。
通因及果故。説一乘。二爲歟定彼不定
性菩薩。令不入小乘故。説一乘。三據其
法。眞如是一。諸乘皆依眞如。以體攝相故。
説一乘。四據無我等。無人我現既是通
法。本乘共。據無我*現通故。説一乘。五
據解脱等。大小諸乘。煩惱障。據脱障通
故。説一乘。六據性不同。聲聞身中。先修菩
薩種性。後入聲聞。約□二處是通故。説一
乘。七據得二意。此有兩二意。初二意者。
意。欲攝一切有情。得圓自體意樂。
我既成佛。彼亦成佛。據此意樂故。説一
乘。自體者。法性爲自體。第二佛先爲彼聲
聞授&T047368;。欲發聲聞平等意樂。我等與佛。平
等無二。佛爲此意。與諸聲聞等。皆受&T047368;。據
佛等意故。説一乘。第二義。於一言下。有二
義。一實聲聞攝。從自體意樂。二有實菩薩。
名同聲聞。及菩薩化爲聲聞。於一授&T047368;
下。有二義。據一&T047368;意樂故。説一乘。
八據爲化意。佛爲聲聞佛所以同彼聲
聞者。欲令彼修聲聞行故。現同小乘。
欲攝末歸本。道我此身即是一乘。據能
縁化心故。説一乘。約此八意。括聲聞乘。本
來是一。唯聲聞人。不了自法。&T047368;言有別。
愚住聲聞行。從彼愚故。諸佛所訶。今
一乘所救者。據此病別也。此文義在攝論
已上指事引要問此文已云。無性攝論云。
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
諸佛説一乘。法。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
二意樂化。究竟。於一乘。釋曰。依此密意。
佛説一乘等云云諸攝論本。皆同不異。問
檢攝論本。皆云十義故説一乘。何故八義
意趣故。説一乘。答觀問答意。合二意樂爲
一。不説究竟故説一乘句故。爲八義也。
問何故除究竟故。説一乘句耶。答未知
所以。然元曉師楞伽宗要云。又攝論説一乘
意中。言究竟者。是明雖修行地決定別
趣。而望究竟地。終歸一乘。何者欲明一
向趣寂二乘。約修行地。一向性別。決定趣
入無餘依界。一切諸佛。不能令其□入無
餘成無上覺而其後時離醉得悟。修菩薩
行。終歸究竟。説爲一乘。如下經□言。
説三乘者。爲發趣修行地故。説諸性差
別。非究竟。爲欲建立畢竟能取寂靜之地
故。乃至見法無我。得三昧樂行故。聲聞獨
覺。究竟證得如來法身故。若準此説。第十
究竟。非密義一乘。而爲顯了一乘故。今
疑問答意。若依此説故。不説第十究竟一
乘。或有云。是十義中法無我等八義此釋不安
遠問
故已上
彼文
壽靈大徳。深得至相大師本意故。致
此料簡。遣除疑情。問答如此意。以八義皆
密。何故□論云前偈以了義説一乘。後偈
以密義。説一乘已上即彼偈云。未定性聲
聞。及諸餘菩薩。於大乘。引攝。定性説一乘
已上初偈者則是也。此一偈中。有十義中二。
故又彼偈云。法。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
二意。涅槃。究竟説一已上後偈者即是
也。此一偈中。有十義中八。故初二是了。第
十即密意。何故彼此二義相違 答此十義
中。初一法花會上。授&T047368;正機。第二相從。名
顯了義。後七寄託。明一乘義第十相從。總
名密意。今約通途。明顯密義。是故彼此
不相違也。無性攝論。十皆名密。如指事引。
此十義者。皆是説一乘之意趣。縱名密意。
即是深意。彼此立名。不可相違。當知要問
師意。密意之中。開二意樂。即成九義。加顯
了意。即成十義。世親唐論云。究竟故者。唯
此一乘。最爲究竟。過此更無餘晴乘故。
聲聞乘等。有餘勝乘。所謂佛乘。由此意趣。
諸佛世尊。諸一乘已上問攝論由何
説此十意。答彼論上段。具明如來具足五
業救濟功徳平等圓&MT90041;。一切二乘。不能及
此。不與彼共。然後問云。若此功徳。圓滿相
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
趣。佛説一乘已上唐論爲答此問。擧本論二
頌。謂爲引攝一類等。如指事已引。無性攝
論。所牒二頌。然後釋論具釋十義 問此十
義中。幾許定性。幾許不定種性之人。又法花
&T047368;。是幾許人 答玄賛第四。簡此義云。
今此會中。依論但與二人&T047368;別。一不定性。
二應化者。爲不定性者。即第一。第二。第八
少分。爲應化。即第九義。及餘少分。説
一乘。非全撥其無定性。無性故。此一乘是
密意説。解深密經云。相生彼義無自性。如
是我皆已顯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壞正
道。不能往。故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
性無差別。於定不定。有性無性。合説一
故。涅槃亦言。一乘一通。四果聖人。皆得作
佛。不解我意故。但應如是所説善。今此十
義。説於一乘。法花論中。無此具足已上
此文中。簡定不定。十義之中。初二及八。是
不定性。第九應化。餘定性。法花得&T047368;。唯是二
類。然攝釋師。妄細簡釋。故彼三云。疏爲不
定性等者 問第六既具三乘種□正是不
定。何故不被。答據與&T047368;故。不取之。若
□亦應不取第二。此□不説菩薩&T047368;故。
答不定有二。一者已行尺乘之行。而欲退
之。二者&MT10769;有大乘等性。未□行大。初即
第二。依即第六。法花本意。爲第二故。故
深第六。是以經云。聲聞菩薩。聞我説法。
佛無疑。菩薩即是。第二不定。議曰。□取第
六。亦應無邊過。若據分明。&T047368;者十中
第二。何不除之。若依想相受&T047368;之義。第六
應得。據此理言。十四中二一。隨應皆
取不定性也。應化隨宜。亦準斯義。疏中唯
取初二以者。以所深者。約於別義。以
明一乘。非竝不定。故不取之。今以理準。
縱通不定。亦應無過。豈不定中。無解脱
等。是以不定。未必□唯初二第八。問法
花乘章。但取第一。與此不同。而何乖異
 答披據論言。爲二聲聞。不説菩薩。所以
不取。此依菩薩□是不定。是以取之已上
依此釋意。不定性者。即通多類。應法之者。
非是不定。亦非定性。要問師意。判三乘
宗。故以八義爲密意説。名四意趣。唯不定
性。回心向大。三乘□意雖謂顯了。不許
一切。故成密意。究竟一乘。總通一切。是故
即成顯了。一乘正是法花一實宗極。以此
爲本。此世迴入。即不定性。其法無我解脱等
義。究竟義上。即成此門。一切諸義。還成顯
了。開顯之上。皆融入故。今約三乘宗。名八
義意趣。問何故密意。爲圓教一。答如是法
至一乘名。故成圓教。何況據顯了門。
融攝八義。皆爲一乘。即成顯了
章七約十義方便下。第七十義方便一乘。於
中爲二。初標章。二如孔目中説者。指本。至
相大師。孔目章中。爲顯一乘無盡義理。亦
爲練習令悟一乘。於方便乘中。三十義
一乘。故彼一云。一乘義者。分別有二。一者
正乘。二者方便乘。正乘者。如花嚴經説。亦
如前分別。方便乘者。分別有十。一對三
寶分別。佛寶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
同無盡故。法僧即不定。二對四諦分別。滅
諦是一乘。三諦是三乘。何以故。滅同無
盡故。三諦即不定。三對二諦分別。第一義
諦是一乘。世諦是三乘。何以故。第一義諦同
無盡故。世諦即不定。四對遇分別。無恐
怖者。即是一乘。有恐怖者。即是三乘。何以
故。如來藏等。依即無過。即同無盡故。六
識及心法智。此之七法。刹那不住。不種衆
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由是俗諦故。依
解不自在故。五對人及智分別。有三種
人。成三種智。三種智者。一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甚深法智。以爲一人。二若善男子善
女人。成就隨順法智。爲第二人。三若善男子
善女人。於諸深法。不自了智。仰推世尊。非
我境界。唯佛所知。是第三人。前之一人。是一
乘智。後之兩人。是三乘智。何以故。前第一智
是證智。圓無盡故。後之二智。未證實法是
不定故。此依勝鬘經説。六對所解了。法虚
妄。契實無分別。隨文解義。是三乘法。知法
虚妄。契無分別。是一乘法。何以故。契無分
別。*圓無盡故。隨文取者。是即不定。此依楞
伽經義説。七對一乘三乘小乘分別。一乘
是一乘。三乘等是三乘。何以故。一乘即無
盡故。三乘等即不定。八對大乘小乘分
別。大乘是即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無盡
故。中乘。小乘。義即不定。如經云三歸
一故。九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分別。出
出世間。即是一乘。餘即三乘。何以故。出出
世間。勝圓無盡故。餘二即不定。如法花經界
外露地。別索車者。即是其事。十對譬喩分
別。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是一乘。寶珠
繋汝衣裏及窮子等。是三乘。何以故。髻
珠王。祕甚深故。餘即不定。此依法花經説。
上來所辨。於眷屬經中。欲顯圓通無盡法
藏。一乘教義故。於方便之處。示一乘名。令
進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説已上文相易
見。不別解釋。所以名同教者。於方便處。
立一乘名。一二和合。成義理故
章依上諸義下。三結成。指事云。皆從一乘
流故。隨彼一乘本宗定故。名爲一乘。故
云以隨本宗等已上折薪云。依上下來七
義。皆即三乘等。爲一乘。未曾獨説三。説
一故。今結也。言皆隨本宗定故者。是圓也。
主伴不具者。非別也。所謂本宗定者。如法
相交參中。三乘宗中。雖有因陀羅等。由宗
定故。不具主伴。一乘宗中。雖有五眼六
通等。由三乘定故。與一乘義理皆別。又攝
方便中。雖三乘爲一乘方便。以三乘
定。不具主伴。由攝方便故。屬同教也。餘
義例知。然皆點三爲一。非三乘源是一
乘。何以故。三乘宗定故。所以云是同。若
三乘便是一乘者。自屬別教。故云非別
教也已上同教一乘。部類雖多。以義攝束。
不*過此七。自餘諸義。準此可知。上來具
明一乘義竟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八&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九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十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自下第二融本末。於中分二。初牒章。二釋
相。今初。融本末者。義苑云。一乘爲本。三乘
爲末已上復古云。本末則同教所攝。一三乘等。
融通無二也已上本末之義總陳。雖然末乘
之中。亦有本乘。七種一乘即是。根本二乘之
中。初是一乘三乘二乘。其一乘者。即是本
也。三乘三義。初門三乘。其中一乘。即是本
也。四乘三義。初二皆一。即是本也。五乘三
種。即初五之中。一乘是*即本也。無量乘
中。初是本也。諸乘之中。六種皆是一乘是
本。如是重重。即是融會如是本末
章此同教諸乘等下。二釋相。亦二。初略辨
分門。二一泯下。廣陳顯相。今初。言此同教
諸乘等會融無二等者。折薪云。本即一乘。
末即三乘小乘。若上三乘中。云顯法本末。
即三乘通本末。今竝是末。此等本末。以法
界融之。方得本末無二。據三寶章中出
通收所以云。以本融末。圓融無二相故。
稱方便故。同一法界故。彼云圓融無二。同
今會融無二。彼云同一法界。正同今文。彼
是同教所以。今豈得非。故今由同一法界
有二門故。方得上分諸乘。三之與一。成合
爲一。或分爲二三等。皆得自在也已上
古云。此同教者。指分諸乘中。或三或一。權
實礙。角立互成。而總名一乘者。良由應
法界而有二門。有二門故。兩宗竝立。應法
界故。三一無礙。皆入此門。故吾祖曰。或亦
通收。以本末圓融無二相故。攝方便故。同
一法界故。人天所得。亦在其中。又曰。若
攝方便。如前諸教。竝在此中。是故同教一
乘。先分引諸乘。後明融本末也。易簡。折
薪。將同法界。作同救得名所以者誤也。
如祖師曰。此文在三乘。亦得一乘用。何以
故。由此觀法。一切處用。應法界故。又此文
在一乘及三乘。餘宗不具顯。若無盡究竟。
唯一乘。何以故。以應法界故。若從文相
別。則是三乘。當知此説差別三乘。得入
一乘所以也。如云文在三乘。義通一乘
何以故。以應法界故等。又云。此文在三
乘。義通一乘。用由同法界故。又云。此文
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稱法界故。又
云。諸義差別不同。皆是同教一乘義也。何以
故。爲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義甚分明。同
教之名。但由三一共耳已上問別教該攝本
來不異與同教。會歸會融無二。有何差別
答前別教中。一切諸乘。本來即是一乘法門。
不見三乘五乘等法。今同教中。三一和合。
成同教義。以能共一。會所共法。即成一乘
本來無二。是其差別
章一泯權歸實門下。二廣陳顯相。亦二。初
示義。二作句。初中亦二。初正釋。二問答。初
中亦二。初明權實。二顯無礙。今初。一泯
權歸實門等者。復古云。泯權等者。則三
而一顯。故唯一乘。攬實成權。則一隱而三
存。以別機不見普法。唯見三乘也。別教唯
有初門。三乘獨有後門同教具斯二門。該
攝中。指一即於三。云如同教説者。義見於
已上折薪云。則三乘教等者。等取小乘人
天也已上泯權者。捨所起之權。不作權慮。
契法理故。法體爾故。歸實者。攬實爲權故。
於權見實。此權即實。實外無餘。如是解
悟。名之歸實。契本法故。如實見故。攬實
者。既一乘外無別餘事。一切唯一。總該萬
法。自非取一。三乘難成。故欲成三。
攬一也。於一佛乘。即是其相。成權者。爲三
乘機。既攬一乘故。隨機宜成三乘法。分別
説三。即是其事
章初即不壞權下。二顯無礙。復古。初則
下。由有四句不待壞等故。故即一而不
礙三也。後則下譬。猶泯總成別。不動總
也。是故即權而不礙一。體無二者。吾祖曰。
分非圓外分。分圓以成分。圓非分外圓。攬
分以成圓。是即分内之圓。圓内之分也。水
動故成波。澄故爲水。何二之有哉已上
乘即一。源由攬一乘。一乘即三。基由不壞。
三不壞三而一者。由實智之功。不異實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