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雅。三分明。四悦耳。五入心。六發喜。七易了。
八無厭已上飾宗所引。文言極廣。言八十種
好者。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一説。一指爪狹長。
薄潤光潔。如華赤銅。二指圓纖長。&T038599;眞柔軟。
節骨不現。三手足各尋。於諸指間。悉皆充
密。如是等也。不能具引。大般若經。廣説相
好。相是麁顯大形奇麗。好是微細別別可觀。
雖有麁細。皆是端嚴。可愛。可敬。可樂形相。
如來所感。三十二相。各以殊勝極猛思業。百
福功徳。爲因成辨。以百福徳。得一相故。如
是相相皆由百福。其一一好。亦由衆福。小
乘教中。薩婆多宗。既立諸法實有體義。是故
相好皆有實體。若成實宗。談一切法假有義
理。是故相好亦是假立
章如金剛般若經等者。彼文云。須菩提於意
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
來説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已上諸般若教。是第二時。空教法輪。爲破初
時教。小乘實有執。説一切法畢竟皆空。以
攝二乘令入大乘。由此二乘信大。入大
安住大乘。此即始教空門。引攝小乘教意。
章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
章如金剛般若經者。彼文云。如來説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已上此即始教
空門宗旨
章此約始教引小説也者。愚法小乘。計爲諸
法實有。如來三十二相亦爾。第二時教。般若
宗中。諸法皆空宗。破小乘有執。令入大乘
法。即是引小成大乘人
章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者。觀無量壽經
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復有
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
已上此説彼佛地受身門。彼經所説。通報
化佛。九品往生。衆生機根業因得道。皆化土
門。由此門故。章主密嚴疏中。名雜淨土。探
&T047368;三。爲不退門淨土。是化淨土。三賢菩
薩。四果聲聞等。所居土故。今依報土門義
故。往生論名蓮華藏世界。佛地論中。説爲
他受用土。新譯心地觀經第二云。二者如來
他受用身。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眞淨土。
説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
一切如來。爲化十地諸菩薩衆。現於十種
他受用身已上此所説意。通十種身。皆具八
萬四千相好
章辨金鏘馬麥等往業所到
辨金鏘馬麥等往業所到者。大論第九云。如
佛神力無量。威徳巍巍。不可稱説。何以故
受九罪報。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
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繋木盂。作
腹謗佛。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佛大指。
四者迸木刺脚。五者毘樓璃王。興兵殺諸
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
而食馬麥。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
行。九者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鉢而
來。私云興起行經全部二卷。後漢外國三藏
康孟詳譯。彼經之中。九種罪報宿世因縁。各
立經別題。一一廣説。恐繁不引。金鏘者興
起行經。名佛説木槍刺脚因縁經。云剛強木
槍刺脚。字彙曰。鏘千羊切。音槍。又曰槍千
羊切音鏘矟也。又剡木傷盜曰槍已上經曰
世尊晨旦著衣持鉢。與五百比丘僧及阿
難圍繞。共入羅閲祇城乞食。家家編至。見
此里中。有破剛木者。有一片木長尺二。迸
在一邊。於佛前立。佛便心念。此是宿縁。我
自作此因。自當受之。衆人聞見。皆共聚觀。
大衆見之驚愕已上言馬麥者。興起行經。名
佛説食馬麥宿縁經。經云食著皮麥。是即馬
麥也已上冠
注所引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藏之本校之訖
  文化八年辛未八月十日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十一&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十二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自下第九攝化分齊
佛果正報常無常義相及隨好義。前已陳述。
依報世界義。須陳演是故此章。次前而來 
章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等者。愚法小教。一
切世界。皆須彌山建立之處。無別淨土。此三
千界。他三千界。森連八方。無有涯際。皆是
穢土。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等。建立安布。傍列
無窮。佛有二身。生身。法身。開爲三身。無漏
五蘊。名爲法身。即五分法身也。王宮所生。
報果五蘊。名爲報身。隨類應現。種種變作。
或佛形化身。或非佛形化身。或在此土。或
往他界。説法化導。皆是化身。如來報身。出
出于南州。以爲所都。所化境界。自餘百億
須彌世界乃至他三千界是也
章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者。始教大乘。
唯識論第十。總説三身。自性身者。即是法
身。眞如爲體。此眞如法。能依義邊。是自性
身。所依義邊。是法性土。此土亦以眞如爲
體。自受用土。即以自受用佛。無漏第八大
圓鏡智所變。智影周圓無際普遍法界盡虚
空界。無漏純淨七寶莊嚴廣大國土。爲自受
用淨土體性。其圓鏡智所變諸根相好。無漏
純淨色身。爲自受用身體。法身自受用所依
國土。名自住處。非是他人所見境界。唯佛
與佛所見境界。等覺菩薩。唯知有之。非所
見境。今此門中。説攝化處故。自住處非此
所明
章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説者。梵網經。説三
重教主。臺上舍那。千三千界。爲一佛土。一
三千界。以爲一葉。爲千葉臺上佛土。此是
第二地。能化他受用土分齊。一葉即是一三
千界教主。名大釋迦。即大化身。世界是化
淨。然葉上佛。亦名他受用。土亦他受用土所
攝。四善根菩薩能化。名他受用。故葉上淨
土。亦通資糧菩薩所居。修淨土業。所往生
故。其第三重葉中穢土。一須彌界。爲一化
境。一須彌界教主。各謂一三千界教主。互
謂自分三千界境。摩醯首羅天實報成佛。是
一葉土。化身充&MT90041;百億閻浮。是葉中土。對
法論所説。當此一葉世界分量。色頂受用。百
億化身。是名始教實報成道。百億所化。即化
身土
章或有説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者。涅槃所
説。釋迦報土。全同極樂。準知極樂是他用
土。故擧無勝。令同彼土。憬興法師。即作此
釋。今安樂土。是受用土。道綽禪師。立安樂
報土。引釋迦報。令彼此同。言是故當知色
頂之身亦非實報者。愚法小乘。以樹下佛。
爲實報身。始教大乘。以樹下佛。爲變化身。
以色頂佛。爲實報身。遣小乘執。令信大
乘。&MT10755;教大乘。即以界外高勝淨土。成正覺
佛。爲實報身。還以色頂成道之佛。爲變化
身。雖有色頂。唯是邊際。非實界外。即界内
攝。故化身攝。爲引小乘。色頂爲實。今就實
理故。界外土。無勝國土。爲受用土
章如大智論中以三千大千世界爲一數等
者。智論第五十云。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
界。一時起。一時滅第一
如是等十方如恒河
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第二
如是一佛世界
數。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第三
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
佛世界種第四
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是名
一佛世界第五
於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
名一佛所度之分總結上是彼論正文。總有
五重。合爲一世界量。今章文中。取要而引。
次第不違。即有五重。而所引文。似成四重。
初三千界。唯爲所數。非別一數。然本論文。
別爲一數。故今亦立爲一數界。第二重界。
論唯名之。爲一佛世界。無有性言。今章所
引。第二名性。次世界海。次世界種。後一佛
世界。彼此是同 問智論所説。第二重土。啻
名一佛世界。無有性言。何故今章。名世界
性 答玄&T047368;三云。何故名性者。有二義。一
望前諸界。攝諸流類。積結成性。如久習成
性等。二望後海等。有爲因義。故亦得名
已上華嚴經中。積聚諸刹。名世界性。積
諸界性。名世界海。釋此次第。作此解釋。論
第三重。既立海名。是故章主。第二重界。名
世界性。所以海後安界種者。種是種類。亦
是因義。積諸界海。共安一處。攝諸流類故。
名爲種。與第五重。作其因種。故界海次建
界種名。若華嚴經。性種是一。晋經名性。唐
經名種。唯是一體。無有別相。故六十經。先
世界性。後世界海。積集諸刹。名世界性。刹
者。一三千界分齊。積世界性。名花藏世界
海。八十經中。積刹成種。積種成蓮華藏世
界海也。智度論意。世界海後。安世界種。別
義次第。有此門故。玄&T047368;第三。引此五重。與
今章同。梵網戒疏。亦引智論。而文簡略。故
彼疏上云。智論云。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
恒沙。爲一世界種。數此世界種。恒沙復至。
爲一世界海。數此海。復至十方恒沙。爲一
佛世界。是釋迦佛所化境界已上所引文言。總
有三重。一三千界。以爲所數。海前立種。祖
師引文。以義轉用
章以攝化漸廣於前故者。此待對前一三千
界爲所化境。此是&MT10755;發法身釋迦。所化世
界。封疆分齊。所化國界。廣博寛大。恢廓周
遍。不可思議。義寂法師。無量壽經疏。引智
度論五重世界。配對受用變化等土及淨土
穢土。今此章意。化身穢土所化境量
章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説者。此五重界。皆是
須彌建立世界。唯是積集三千大千世界而
已。須彌建立者。須彌爲本。有四王。忉利天。
九山。八海。四州。八中州。三輪。五輪。建立安
布。須彌在中。衆嚴圍繞。空居四天。待對地
居。色等界。天等次第。安立待對布列。一大千
界。百億數量。十方世界。一類須彌建立而

章如法花經云我常在靈鷲山等者。法花壽
量品長行云。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
皆。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
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
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
那由他劫乃至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
界。説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
僧祇國。導利衆生已上重頌偈云。自我得佛
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
説法。教化無數億衆生。令入於佛道。爾來
無量劫乃至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
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小所燒時。我此土安
穩。天人常充&MT90041;。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
樹多華菓。衆生所遊樂。諸天撃天鼓。常作
衆妓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衆。我淨土
不毀。而衆見燒盡已上法花論十無上中云。
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者。示現三種佛菩
乃至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MT90041;足。得常涅
槃證故。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
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乃至 我淨土不毀
而衆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眞實淨土。第一
義諦攝故已上釋曰。五百塵點已前成道。是
釋迦佛實修實證。本地久成佛果。彼時實
智。證法身理。所證眞理。即是法身。能證
妙智。是自受用。所變五根。自受用身。所變
器界。自受用土。言得常涅槃證者。是自性
身。其能證智等。是自受用身。必有其化
用。即是他受用。應十地菩薩。現十重身故。
眞實淨土者。明自受用土。言第一義諦攝
者。然自受用根本理智。證眞如。其後
得智。變作自用五根相好及自用土。既是自
證内智所行。其後得智。亦是自利後智。雖是
後智。即自利故。約根本智。名爲第一義諦
所攝。本智所證。是眞如性。約理本智。爲第
一義諦。眞實第一義諦。法身理故。如是法
身。自他受用。挾帶兼存。明佛身土。偈文所
顯。天人常充滿。衆生所遊樂等。是他受用身
土相貌。兼約自用。明正覺果。此即教事深
細一乘之意。即是同教一乘相伏
章二十一種實報功徳
自下第十佛身開合
前第八門所感佛果義相。竝陳衆徳圓備。第
九門中。依報國土。攝化利物行相。已陳自證
化他。正報佛身。諸教之中。開合異説。是故此
門次前陳述
章如佛地論五種法攝大覺地等者。佛地經
中。説佛果徳。總有五法。所謂清淨法界。四
智心品。淨法界者。謂四涅槃。本來自性清淨
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處涅槃。名
之四涅槃。此四總名清淨法界。大圓鏡等四
智。即爲四法。并淨法界。合爲五法。佛地經
中。説此五法。顯佛果徳。以爲宗旨。佛地論
師。廣釋此義。七軸釋論。深盡淵旨。以此五
法。收攝三身。佛地論第七云。又前五法。攝
三身者。有義前二攝自性身。中間二種。攝
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身。經説眞如是
法身故。論説轉去阿頼耶識。得自性身。
大圓鏡智。轉第八得。故知。前二攝自性身。
此經中。説成所作智起諸化業。莊嚴論説。
成所作智。於一切界。發起種種無量。&MT10769;
諸變化事。故知。後一攝變化身。平等性智。
如餘論説。能於淨土。隨諸菩薩所樂。示現
種種佛身。妙觀察智。亦如論説。於大集會。
能現一切自在作用。説法斷疑。又説。轉去
諸轉識故得識故。得受用身。故知。中二攝
受用身。又佛三身。皆十義中。智殊勝攝。故
知。三身皆得有智已上此中總意。清淨法界
大智鏡智。得自性身。理是所證。智是能證。
所證是理法身。能證是智法身。理智冥合。總
名法身。平等性智。攝他受用。妙觀察智。説
法斷疑。他受用身。説法之時。即用此智。是
故二身名受用身。成所作智。轉前五識。此
是初義。準五法三身。後義者。論云。有義初
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及爲地上
菩薩所現。一分細相。攝受用身。若爲地前
諸菩薩等所現。一分麁相化用。攝變化身。
諸經皆説清淨眞如爲法身故。讃佛論説
如來法身無生滅故。莊嚴論説佛自性身本
性常故。能斷金剛般若論。説受持演説彼
經功徳。於佛法身。爲證得因。於餘二身。爲
生因故。諸經論。説究竟轉依。以爲法身。轉
依即是清淨眞如。非對治道。故知。法身唯淨
法界眞如爲性。莊嚴論説。大圓鏡智。是受用
佛。攝大乘説。轉諸轉識。得受用身。然説轉
去阿頼耶識。得法身者。此説轉去第八識
中二障種子。顯得清淨轉依法身。非説鏡
智以説鏡智是受用故。又受用身。略有二
種。一自受用。三大無數劫。修所成故。二他受
用。爲諸菩薩。受法樂故。是故四智相應共
有及一分化。爲受用身。經論皆説化身爲
他地前衆生。現種種相。既是地前衆生境界。
故知。非是眞實功徳。但是化用。經論唯説
成所作智能起化業。非即化身。雖三種身
智殊勝攝。法身是智所依證故。化身是智所
起用故。似智現故。似説爲智。亦無有過
已上此第二義。法身是理故。淨法界攝自性
身。無漏八識。四智圓&MT90041;。是自用智。能證心
故。四智品中。大圓鏡智所現。五根器界國土。
名自受用。身及淨土。諸根相好。遍十方界。
純淨佛土。周圓無際。是名自受用身及國土。
非智即土及其依身。自用身土。智品影像。是
故名爲自用身土。以自受用第七識倶。平等
性智所現智影。名他受用身土。以自受用第
六識倶。妙觀察智。觀察所化根機差別。爲
説諸法。斷除疑網。及其依報。名他受用身
土。自受用身前五識倶。成所作智所現色身。
名變化身。智上作用。名身土故。此第二義。
四智品上。所現智影。名爲身土。非謂四智
即自受用。他用化身。不同初義謂智即身。
今章言清淨法界攝法身者。是第二義故。
以唯眞境。名爲法身。言四智攝餘身者。即
就後義。收攝自用他用化身。如上所引佛
地論説。此正約就始教爲言。祖師三寶章
云。或約五法。攝大覺地。謂以清淨法界。爲
法身。鏡智及平等智。爲受用身。作事智爲
化身。妙觀智通二身。此如佛地論説。此等
約始教之&MT10755;説。義當爲直進人説已上
當佛地論第二師義。故以清淨法界。爲法
身體
章或唯妙智爲法身等者。此唯妙智者。以智
攝理。爲妙唯智。非謂理外唯取妙智。以智
爲理。無智外理。以理爲智。無理外智。言
本覺智者。無始本有覺照之性。眞理之有
明朗徳。名本覺智。言修智者。是修得智。亦
修生智。從本覺智。流出業用施作。斷惑得果
功能。是名本智所流修智。從本流出。攬本
成修。故此修智。必冥本智。始覺始智。契本
覺體。始本不二。泯始本故
章金光明經中四智攝三身等者。彼經不見
轉識得智。故無四智攝三身義。然説由滅
轉識煩惱。證得三身無上菩提。此即轉彼有
漏八識。如其所應。得佛三身。即如已前寄
顯斷明。依諸伏道。起事心盡。得顯化身。起
事心是第六識。由地前等意識伏惑。入佛果
時。妙觀察智轉得圓&MT90041;。意識惑滅。五識倶惑。
亦隨除滅。故得成所作智現前。依法斷道。
依根本心盡。得顯應身。法斷地上。依根本
心。是第七識。地上無漏。斷障證理。滅末那
惑。平等性智。方得現起。佛果圓滿。依勝拔
道。根本心盡。得顯法身。勝拔是金剛心。根
本心是第八識。金剛心時。斷佛果障。此時
斷盡第八所持二障種子。轉有漏第八。初
得大圓鏡智。故唯如如。如如智。獨存。理智
冥合。名爲法身。然智顯了故。以鏡智名爲
法身。故爲唯智法身之證
章惑境智合爲法身等。攝論既言如如及
如如智。如如即是眞理。如如智者。即是眞智。
智不異如。以如爲體。名如如智 問佛地
論五法三身相攝中。初義何攝 答彼即今
此境智合。爲法身所攝。彼以清淨法界與
大圓鏡智。爲法身故。唯識論第十。亦有二
義。次第全與佛地論同。彼初有義。即今所
攝。第二有義。唯理法身。即始教義 問&MT10755;
之中。有唯理法身之義耶 答若以智成
理。名理法身者。此門化身。&MT10755;教有之。不
同始教單理法身
章此二句如性起品説者。具前四句。謂唯理。
唯智。理智雙合。非理非智。此是解境。具衆
徳故。心智照故。絶前五者。是行境故。言亡
慮絶。唯證境界。不可思
章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説者。如來垂迹。同
淨飯王。刹帝利姓。是化身相。應此種姓出世
間故□□□□
章但深淺爲異者。&MT10755;教以釋迦爲報者。即
如佛地經教主。顯示十八圓&MT90041;。二十一種功
徳故。小乘報者。王宮所生丈六報。五蘊報
生。相好身故
章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等者。所以應化名
法身者。應化二身。非別物體。全攬法身。爲
應化身。是故一切無非法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十二&MT10755;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