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西方合論 (No. 1976_ 袁宏道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有正。是義非實。何以故。若言虚空是依者。
如人張口。則虚空入。乃至毛孔骨節心腹之
内。皆有虚空。是依耶是正耶。若言地水火風
是依者。如人涎液。入器爲水。髮焦爲土。兩
手相觸成火。嘘氣爲風。是依耶。是正耶。是
故經中。無量寶華。一一華中。出三十六億
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出三十六億那
由他百千佛。普爲十方。説一切法。以佛力
故。現有寶華。以寶華故。復現諸佛。是故當
知。盡一刹是佛身。刹刹皆然。無一身非佛
刹。身身皆然。非是佛神力變現。唯一眞法
界智。爲依正故。五充遍不動義者。衆生妄
計佛身即有去來。而實佛身無去無來。亦無
不去不來。辟如鳥飛空中。一日千里空非隨
鳥。鳥不離空。是故經言。阿彌陀佛。常在西
方。又言至一切行人之所。如涅槃經。佛言。
善男子。波羅奈城。有優婆夷。已于過去無
量光佛。種諸善根。是優婆夷。夏九十日。請
命衆僧。奉施醫藥。是時衆中有一比丘。身
嬰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若不得肉。病將
不全。時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爲
&MT04516;。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是優婆
夷患瘡苦惱。不能堪忍。即發聲言。南無佛
陀。南無佛陀。我于爾時。在舍衞城。聞其音
聲。於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尋見。我持良
藥。塗其瘡上。還合如本。我即爲其。説種種
法。聞法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
男子。我于爾時。實不往至波羅柰城。持藥
塗是優婆夷瘡。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
女人見如是事。復次善男子。調達惡人。貪
不知足。多服酥故。頭痛腹滿。受大苦惱。發
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時住在優禪
尼城。聞其音聲。即生慈心。爾時調達。尋便
見。我往至其所。手摩鹽湯。而令服之。望已平
復。善男子。我實不往調達所摩其頭腹。授
湯令服。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調達見如
是事。復次善男子。憍薩羅國。有五百賊。群
黨抄掠。波斯匿王。遣兵伺捕。得己挑目。逐
著黒闇叢林之下。受大苦惱。各作是言。南無
佛陀。南無佛陀。啼哭號喚。我時住在祇桓精
舍。聞其音聲。即生慈心。時有涼風。吹香山中
種種香藥。滿其眼眶。尋還得眼。如本不異。諸
賊開眼。即見如來住立其前而爲説法。賊聞
法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
子爾時。實不作風吹香山中種種香藥。住其
人前。而爲説法。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
群賊見如是事。如上之法。豈容思議。總之
皆是一眞法界。不得言是自心感見。亦不
得言心佛和合。以佛地中離自離他離和合
故。是故入此門者。莫同凡夫情見分別計度。
如清涼云。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猶屬
情量。何以故。十方世界。惟一智境無別佛

  問論中所引涅槃經。言慈善根力。或者如來法性。無人
我遠邇。衆生受苦。皆如來性中境相耶。答此止説得正
因佛性。然論正因。寧獨如來。雖衆生之性亦爾。但衆
生爲業所障。於他人受苦。縱親詣彼所。尚不克救。況
不往而獲免耶。教中言八地以上菩薩。一呼其名。即蒙
利益。以分別業盡。法爾如然。故杜順和尚一履懸門。
十年無人竊去。自云多生不作盜業。故得如是報。宋人
有鄒槖陀者。人一見其面。輒得禍。近時有其妃子貧
甚。凡手所觸物尋即廢去。不能自存。此非多生業力
之故與。佛善根力。合得如是報。無足怪者
西方合論卷之四



西方合論卷之五
  第五理諦門
夫即性即相。非有非空。理事之門不礙。遮
表之詮互用。言無者如水月鏡花。不同龜毛
兎角。言有者似風起雲行。不同金堅石礙。是
故若滯名著相。即有漏凡夫。若撥果排因。即
空見外道。夢中佛國。咸願往生。泡影聖賢。誓
同瞻仰。説眞説相。似完膚之加瘡。道有道無。
類紅鑪之點雪。爰約眞諦。分別四門
  一即相即心門  二即心即相門
三非心非相門  四離即離非門
一即相即心門者。淨土境觀要門曰。經云心
包太虚。量周沙界。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
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是故極樂
國土寶樹寶地寶池。彌陀海衆正報之身。三
十二相等。皆是我心本具。皆是我心造作。不
從他得。不向外來。能了此者。方可論于即
心觀佛。故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
一切衆生心想中。至八十隨形好句。天台大
師作二義釋。一約感應道交釋。二約解行相
應釋。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
心外有佛。至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從修觀
邊説名爲心作。從本具邊説。名爲心是。義
遍初後。例合云。是心昨日。是心是日。乃至
是心作勢至。是心是勢至。以至九品之中。隨
境作觀。莫不咸然。又曰。觀心觀佛。皆屬妄
境。意在了妄即眞。不須破妄。然後顯眞。故
荊溪云。唯心之言。豈惟眞心。須知。煩惱心
遍。子尚不知煩惱心遍。安能了知生死色遍。
色何以遍。色即心故。若爾不須攝佛歸心。方
名約心觀佛。如此明之。非但深得佛意。亦
乃逈出常情。宗鏡録曰。自心遍一切處。所以
若見他佛。即是自佛。不壞自他之境。惟是一
心衆生。如像上之模。若除模既見自佛。亦
見他佛。何者雖見他佛。即是自佛。以自鑄
出故。亦不壞他佛。以於彼本質上。雖變起
他佛之形。即是自相分故。又曰。自心感現。
佛身來迎。佛身常寂。無有去來。衆生識心。
託本佛功徳勝力。有來有去。如面鏡像。以
夢施爲。鏡中之形。非内非外。夢裡之質。非有
非無。但是自心。非關佛化。故知。淨業純
熟。目睹佛身。惡果將成。心現地獄。如福徳
之者。執礫成金。業貧之人。變金成礫。礫非金
而金現。金非礫而礫生。金生但是心生。礫現
唯從心現。轉變是我。金礫何從。正法念處經
云。點慧善巧畫師。取種種彩色。取白作白。
取赤作赤。取黄作黄。若取鴿色。則爲鴿
色。取黒作黒心業畫師。亦復如是。縁白取
白。於天人中。則成白色。何義名白欲等漏
垢。所不染汚。故名白色。又復如是。心業畫
師。取赤彩色。于天人中。能作赤色。何義名
赤。所謂愛聲味觸香色。又復如是。心業畫師。
取黄彩色。於畜生道。能作黄色。何義名黄。
彼此遞互飮血噉肉。貪欲嗔癡。更相殺害。故
名黄色。又復如是。心業畫師。取鴿彩色。攀縁
觀察。於餓鬼道。作垢鴿色。何義名鴿。彼身
猶如火燒林樹。饑渇所惱。種種苦逼。又復
如是。心業畫師。取黒彩色。於地獄中。畫作黒
色。何義名黒。以黒業故。生地獄中。有黒鐵
壁。被然被縛。得黒色身。如是乃至心業畫
師。善治禪彩。攀縁明淨。如彼畫師。善治彩
色。畫作好色。皆是自心。非他所作。是故當
知。心業畫師。以純淨色。畫作淨土。赤復如
是。又如般舟三昧中説。菩薩得是三昧。便
于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譬如有人。聞毘耶
離國。有婬女人。名菴羅婆利。舍衞國有婬
女人。名須曼那。王舍城婬女人。名憂鉢羅
槃那。有三人。各各聞人讃三女人。端正無
比。晝夜專念。心著不捨。便于夢中。夢與從
事。覺已心念。彼女不來。我亦不往。而婬事
得辦。因是而悟。一切諸法皆如是耶。往告跋
陀惒菩薩。菩薩答言。諸法實爾。皆從念生。
如是種種爲三人説。三人即得不退轉地菩
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
念故。見阿彌陀佛。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
念本郷里家室親屬財産。其人於夢中。歸到
故郷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於夢中見
已。覺爲知識説之。我歸到故郷里。見我家室
親屬。菩薩如是。其所向方聞佛名。常念所向
方欲見佛。菩薩一切見佛。譬如比丘。觀死人
骨著前。有觀青時。有觀白時。有觀赤時。有
觀黒時。其骨無有持來者。亦無有是骨。亦
無所從來。是意所作。菩薩如是。欲見何方
佛即見。何以故。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
持本功徳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譬如年
少之人。端正姝好。以持淨器。盛好麻油。及
盛淨水。或新磨鏡。或無瑕水精。於是自照。悉
自見影。何以故。以明淨故。自見其影。其影亦
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菩薩以善清淨心。隨
意悉見諸佛。見已歡喜。作是念言。佛從何
所來。我身亦不去。即時便知。佛無所從來。
我亦無所去。復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
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以心見佛。
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
不自見。若取心相。悉皆無智。心亦虚誑。皆從
無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是故當
知。心外見佛。即成魔境。何以故。以心外無
一法可得故
二即心即相門者。謂諸法畢竟空故。則有諸
法。若諸法有決定性者。則一切不立。般若
經曰。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法句經曰。
菩薩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華嚴經曰。菩
薩摩訶薩。了達自身。及以衆生。本來寂滅。
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於諸境界。永離貪
欲。而常樂瞻奉諸佛色。知佛國土皆如虚空。
而常莊嚴佛刹。以是義故。菩薩樂修淨土。群
疑論問曰。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觀衆生如第
五大。何得取著有相。捨此生彼。答。諸佛説
法不離二諦。經云。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
相。成就一切法者。世諦諸法也。離諸法者。
第一義諦無相也。又云。雖知諸佛國。及與衆
生空。常修淨土行。教化諸群生。汝但見説
圓成實相之教。破遍計所執畢竟空無之文。
不信説依他起性因縁之教。即是不信因果
之人。説于諸法斷滅相者。是爲邪見外道。又
十疑論曰。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縁中。諸法和
合。不守自性。求于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
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諸法散時。不守自
性。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因縁
生滅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
作無生。偈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
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又云。諸法不自生。亦
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説無生。又云。譬
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
虚空。終不能成。諸佛説法。常依二諦。不壞假
名。而説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
體不可得。即是眞無生。此謂心淨故佛土淨。
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
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
理。横想是非。嗔他求生淨土。幾許誣哉。長
蘆曰。以生爲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爲
無生者。斷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
者。第一義諦也。永明曰。即相之性。用不離
體。即性之相。體不離用。若欲讃性。即是讃
相。若欲毀相。祇是毀性。天如曰。性能現相。
無生即生。相由性現。生即無生。是則無聲聲
中。風枝水响。非色色裏寶樹欄干。豈同灰飛
煙滅之頑空。與撥無因果之魔屬哉
三非心非相門者。婆沙論明。新發意菩薩。先
念佛色相。相體相業相果相用。得下勢力。次
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勢力。次念實相
佛。得上勢力。不著色法二身。偈云。不貪著
色身。法身亦不著。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
空。寶性論曰。依佛義故經云。佛告阿難言。
如來者。非可見法。是故眼識不得見故。依法
義故。經云。所言法者。非可説事。是故非耳識
所聞故。依僧義故。經云。所言僧者。名無爲。
是故不可身心供養禮拜讃歎。故摩訶般若
經曰。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
行識念。以諸法自性空故。不應以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念。不應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
見而念。不以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
不共法而念。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空故。自
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故。是爲念佛。智度論
曰。若菩薩于過去諸佛。取相分別回向。是不
名回向。何以故。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
是二邊。行中道。是諸佛實相。是故説諸過去
佛墮相數中。若不取相數回向。是爲不顛倒。
佛藏經曰。見諸法實相。名爲見佛。何等名爲
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
竟空。無所有法念佛。乃至又念佛者。離諸想
諸想不生。心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無欲無
得。不起覺觀。何以故。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
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
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爲念佛。如是念
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想。舍利弗。
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至無微細小念。
何況麁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處。無取無攝。
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諸覺觀。
是名念佛。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轉
四天下地。隨意能轉。亦能降伏百千億魔。況
弊無明。從虚誑縁起。無決定相。是法如是。
無想無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説不可分別。無
暗無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測。但以世俗言説。
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
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
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眞實念佛。又
止觀明念佛三昧者。當云何念。爲復念。我當
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
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
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
佛色已盡。乃至識已盡。佛所説盡者。是癡人
不知。智者曉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
佛。何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
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絶本。若如是
念者。是名實相念佛之門。亦名絶待門
四離即離非門者。永明曰。若執言内力。即是
自性。若言他力。即成他性。若云機感相投。即
是共性若云非因非縁即無因性皆滯閡執未
入圓成當知佛力難思玄通&T032800;測譬如阿迦叔
樹。女人摩觸。花爲之出。是樹無覺觸。非無
覺觸。菩薩摩訶薩。不思議念觸。亦復如是。
又如象齒。因雷生花。是齒非耳。云何有聞。
若無聞者。花云何生。又若雷能生花者。諸
物應有。菩薩摩訶薩。不思議聲塵。亦復如是。
又如勇士。疑石爲虎。箭至沒鏃。箭非剋石。石
非受矢。菩薩摩訶薩。不思議精進。亦復如
是。又如有人遠行獨宿空舍。夜中有鬼。擔
一死人。來著其前。復有一鬼。隨逐瞋罵云。
是我物。先鬼言。我自持來。後鬼言。實我擔
來。二鬼各執一手爭之。前鬼言此中有人可
問。後鬼即問。是誰擔來。是人思惟二鬼力大。
妄語亦死。何若實語。即言前鬼擔來。後鬼
大嗔。捉此人手。拔斷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
附之即著。如是兩臂兩脚頭脅擧身皆易於
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其人思惟。
眼見我身。被鬼食盡。今此我身。盡是他肉。即
于一切時。作他身想。乃至五欲亦不貪著。是
他身故。不應供養。乃至妻子。亦不生染。是他
身故。不應有染。乃至種種訶斥苦辱。亦皆順
受。是他身故。無復憍慢。後忽自計。若是他
者。不應有我。若非他者。他身現在。是中非他
非非他。非我非非我。我亦不可得。他亦不
可得。從本已來。恒自如是。即時得知。一切
法是我非我。皆爲妄計。菩薩摩訶薩不思議
觀力。見佛自他。亦復如是。又如貧人商丘
開。信富者言入火不燒入水不溺。投高不折。
乃至隨諸誑語皆得實寶物。而是貧人。無他
術故。菩薩摩訶薩不思議貪欲。獲佛寶王。亦
復如是。又如空谷隨聲發響。此響不從空來。
不從谷來。不從聲來。若從空來者。空應有響。
若從谷來者。應時時響。若從聲來者。呼平地
時。此響亦傳。乃至非和合來。非因縁來。非自
然來。菩薩摩訶薩不思議聲相。非來非去。亦
復如是。又如幻人幻長者所愛馬。入小瓶中
瓶不加大。而馬跳躍如常。長者爲設食已。
馬繋柱如故。菩薩摩訶薩不思議幻法。變現
佛刹。亦復如是。又如訶宅迦藥人或得之。
以其一兩。變千兩銅。悉成眞金。非千兩銅。
能變此藥。菩薩摩訶薩不思議大丹。點穢成
淨。亦復如是。又如有人得安繕那藥。以塗
其目。雖行人中。人所不見。菩薩摩訶薩不
思議藥力。於念念生中。得無生身。亦復
如是。又如無能勝香。若以塗鼓其聲發時。
一切敵軍皆自退散。又轉輪王有香名海藏。
若燒一丸。王及四軍。皆騰虚空。菩薩摩訶
薩不思議正念香。伏諸魔軍。超越三界。亦
復如是。是故當知。念佛三昧不可思議。如
普賢毛孔不可思議。如摩耶夫人腹不可思
議。如淨名丈室不可思議。如具足優婆夷小
器不可思議。何以故。一切法皆不可思議故。
若有一毛頭許可思議者。即非法界性海。如
上言心言境。言有相無相者。皆是思議法。若
入此不思議解脱。即知一切分別念佛。皆爲
戲論
西方合論卷之五



西方合論卷之六
  第六稱性門
夫一切賢聖。稱心而行。法性無邊。行海叵
量。是故或一刹那中。行滿三祇。或恒河沙劫。
未成一念。飛空鳥跡。辨地位之分齊。涙日風
花。明過現之影像。無脛而走。舍阿彌以何之。
不疾而速。識西方之非遠。譬諸五色至玄而
亡萬流以海爲極者也。今約大乘諸行。總入
一行。略示五門
  一信心行 二止觀行 三六度行
四悲願行 五稱法行
一信心行者。經云。信爲道元功徳母。一切
諸行。無不以信爲正因。乃至菩提果滿。亦
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墮地。迨于成實。不異初
種。如稚筍參天。曁至叢葉本是原竿。初心菩
薩。無不依是信力而成就者。是故蓮宗門下。
全仗此信爲根本。一者。信阿彌陀佛。不動
智根本智。與己無異。如一大虚空。日映則
明。雲來則翳。虚空本無是故。又則雲與日。皆
即虚空故。二者。信阿彌陀佛。從發願來。那由
他劫内。一切難行難忍種種修習之事。我亦
能行。何以故。自憶無始劫中。漂溺三塗。生苦
死苦。披毛戴角苦。鐵床銅柱苦。一切無益之
苦。皆能受之。何況如今菩薩萬行。濟衆生事。
豈不能爲。三者。信阿彌陀佛。無量智慧。無量
神通。及成就無量願力等事。我亦當得。何以
故。如來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議事。我與
如來同一自體。清淨性故。四者。信阿彌陀佛。
不去不來。我亦不去不來。西方此土。不隔毫
端。欲見即見。何以故。一切諸佛。皆以法性爲
身土故。五者。信阿彌陀佛。修行歴劫。直至
證果。不移刹那。我今亦不移刹那。位齊諸佛。
何以故。時分者是業收。法界海中業不可得
故。如是信解。是謂入道初心。信一切諸佛淨
土之行
二止觀行者。如圓覺楞嚴華嚴諸方等經。古
今學者。廣設觀門。唯台宗三觀。最爲直捷。示
一心之筌蹄。撮諸法之要領。修行徑路。無踰
于此。西方宗旨。自有十六正觀。然一一觀中。
具含此三義。故天台詮經。直以三諦。攝彼十
六。妙宗鈔曰。性中三徳體。是諸佛三身。即此
三徳三身。是我一心三觀。若不然者。則觀外
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圓宗絶待之觀。亦可彌
陀三身以爲法身。我之三觀以爲般若。觀成
見佛即是解脱。擧一具三。如新伊字。觀佛既
爾。觀諸依正。理非異塗。廣如疏鈔。不能具
述。至若温陵禪師。則純以念佛一聲。入三觀
門。言念存三觀者。如一聲佛。遂了此能念體
空所念無相。即念存空觀。所念之佛即應身。
即心破見思惑也。雖能念體空所念無相。不
妨能念分明所念顯然。即念存假觀。所念之
佛即報身。即心破塵沙惑也。正當能念所念
空時。即能念所念顯然。正當能念所念顯時。
即是能念所念寂然。空假互存乃念存中觀。
所念之佛即法身。即心破無明惑也。是又即
念佛因。究竟三諦。淨彼四土。如拈一微塵
變大地作黄金。是謂法界圓融。不可思議觀

三六度行者。起信論曰。菩薩從初正信已來。
於第一阿僧祇。將欲滿故。於眞如法中。深解
現前所修離相。知法性體離慳貪故。隨順修
行檀波羅蜜。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
修行戒波羅蜜。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
行忍波羅蜜。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
順修行精進波羅蜜。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
順修行禪波羅蜜。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
順修行般若波羅蜜。故智度論曰。菩薩觀一
切法畢竟空。不生慳貪心。何以故。畢竟空
中。無有慳貪。慳貪根本斷故。乃至般若波羅
蜜。畢竟空故。常不生癡心。所以者何。佛説一
切法。無施無受。非戒非犯。乃至不智不愚故。
又云。菩薩雖不見布施。以清淨空心布施。作
是念。是布施空無所有。衆生須故施與。如
小兒以土爲金銀。長者則不見是金銀。便隨
意與竟無所與。其餘五法亦復如是。是謂菩
薩行于六度修淨土者。即無如是差別名相。
然亦不越一行。具此六義。一者捨諸雜念。
是行於施。又則繋佛。不住捨念。是性施故。
二者念念中淨。是行于戒。又則繋佛。不求
滅念。是性戒故。三者世念盡弱。是行於忍。
又則繋佛。非關摧念。是性忍故。四者畢念不
退。是行精進。又則一念即是。不著苦行。是性
精進故。五者得念三昧。是行于定。又則念念
是佛。不貪禪味。是大定故。六者了念佛因。即
念而佛。是行于智。又則念本非有。佛本非
無。不落斷常。是一切種智故。是故念佛一門。
能該諸行。何以故。念佛是一心法門。心外無
諸行故。然亦不廢諸行。若廢諸行即是廢心

四悲願行者。諸佛菩薩。性海無盡。供養無
盡。戒施無盡。乃至饒益無盡。如普賢發十
大願。虚空界衆生界。無有盡時。而我此願。
亦無有盡。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名爲願王。一
切諸佛。無不成就如是願王證涅槃果。故天
親菩薩。淨土五念門。以禮拜讃歎作願觀察
前四種。爲成就入功徳門。回向一切煩惱衆
生。拔世間苦。爲成就出功徳門。菩薩修五
念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曰。佛及
衆生。本無所有。如淨名經言。菩薩觀于衆
生。如呼聲響。如水聚沫。如芭蕉堅。如電久
住。如無色界色。如焦穀芽。如得忍菩薩貪
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夢所見已窹。菩薩
觀衆生爲若此。是則衆生本空。菩薩種種發
願利生。將無眼見空華邪。答曰。智度論中
佛説。此中言無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無
佛相。是故當知。言無衆生者。破衆生想。不
言取無衆生相。如淨名言。菩薩作是觀已自
言。我當爲衆生。説如斯法。即眞實慈。即知。
菩薩不取無衆生相。又則説是法者。眞實利
生。眞實悲願。無別度衆生事也。又如般若經。
菩薩深入大悲。如慈父見子。爲無所値物故。
死父甚憐之。此兒但爲虚誑故死。諸佛亦如
是。知諸法空畢竟不可得。而衆生不知。衆
生不知故。于空法中染著。著因縁故。墮大
地獄。是故深入大悲。是則諸佛興慈運悲。
正以衆生空故。衆生誑入生死故。豈有反息
悲願之理。故知。菩薩種種度生者。是深達
無衆生義。何故。若見有衆生故。即有我。慈
悲心劣。豈能行如是饒益之行。又先徳云。未
居究竟位。全是自利門。從十信初心。歴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直至等覺佛前普賢。猶是
自利利他門者。登妙覺位佛後普賢。方是利
他之行。如佛告比丘。功徳果報甚深。無有
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
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
徳可得。我欲心亦不休。當知。行海無邊。非
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裏。如癡兒見人指門
前竿云在天半。即計量言從地至天止兩竿
許。佛法戲論亦復如是
五稱法行者。法界海中。無量無邊。菩薩行海。
亦無量無邊。虚空著彩。粉墨徒勞。法界無方。
轍跡安用。是故菩薩自性行者。非有非無。非
行非不行。唯是稱法自在之行。一者菩薩度
一切衆生。究竟無餘涅槃。而衆生界不減。如
登場傀儡悲咲宛然唯一土泥。空無所有。是
稱法行。二者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
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
過。如淫女離魂逐所歡去。乃至生子而身常
在父母前。是稱法行。三者菩薩自身入定他
身起定。一身入定。多身起定。從有情身入
定。從無情身起足。如猛虎起屍跪拜作舞。唯
虎所欲而屍本無知。是稱法行。四者菩薩於
一小衆生身中。轉大法輪。燃大法炬。震大法
雷。魔宮摧毀。大地震動。度無量無邊衆生。而
此小衆生。不覺不知。如天帝樂人。逃入一
小女子鼻孔。遍索不得。而此女子不覺不知。
是稱法行。五者菩薩欲久住世。即以念頃。衍
作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
以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縮爲念頃。如
小兒看燈中走馬。計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
是稱法行。是故若證如是不思議行者。一念
之中。三世諸佛淨土。攝入無餘。是謂菩薩
莊嚴淨土之行。以無思智照之可見。非是情
量所能猜度。何以故。以自性超一切量故
西方合論卷之六



西方合論卷之七
  第七往生門
夫究竟涅槃。唯除如來。二乘破有執空。假
名寂滅。菩薩發眞無漏。分破無明。何況劣
根淺解。大海一滴。輒逞狂慧。斷無後有。以
恣情爲遊戲。以修行爲纒縛。自殺殺他。何
異酖毒。如佛在時。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増
上慢。謂得阿羅漢。不復求進。命欲盡時。見
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
爲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
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此等猶是
坐禪持戒。一念妄證。遂沈黒獄。而今禪人
得少爲足。蕩心逸軌。其惡報又不知當如何
也。古人云。不生淨土。何土可生。三祇途遠。
入餘門者。多有退墮。是以古今聖流。皆主張
此一門。今略示六種。以定指南
  一菩薩生人中者
二菩薩生兜率天者
三菩薩生長壽天者
四菩薩生界外者
五菩薩初發心時生如來家者
六菩薩三祇行滿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
衆生者
一菩薩生人中者。如般若經云。有菩薩人中
命終。還生人中者。除阿毘跋致。是菩薩根
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陀羅尼門
三昧門。不能疾現在前。夫人中火宅。百苦
相纒。唯大菩薩。處之則無染累。如鵞入水
水不令濕。若諸小菩薩。非深種善根。尺進
丈退。何由得諸三昧。如舍利弗千六十劫行
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
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嚊
之。唾而棄地。又以脚&T050460;。舍利弗思惟言。如此
弊人等。難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脱生死。思
惟是已。于菩薩道退迴小乘。又如飛行仙人。
以王夫人手觸。神通頓失。迦文往因。以歡
喜丸媚藥。&T030247;就婬女。賢聖猶爾。何況初心。
豈若一念阿彌。三昧疾現。寄質蓮邦。永離
貪欲者哉。論曰。菩薩以不見現在佛故心鈍。
即知。菩薩常當近佛。以近佛根利。疾得般若

二菩薩生兜率天者。爲一生補處菩薩。皆生
兜率。菩薩欲隨下生者。亦生彼處。十疑論
曰。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又有女人。
長諸天愛欲。天女微妙諸天耽玩。自不能捨。
不如阿彌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煩惱惡
業。畢竟不起。遂致無生之位。如師子覺菩
薩生彼。爲受天樂。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
諸小菩薩。尚著五欲。何況凡夫。又彌勒上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