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施設論 (No. 1538_ 法護惟淨 ) in Vol. 26

[First] [Prev]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善法。積集而轉。近習修作。廣多善行。彼人身
壞命終。墮在善趣天界中。生天趣歿已。若欲
*來生人同分中。即得爲人。壽量長遠。人中歿
已。當生還復廣多記念。所爲不忘。由此因故。
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深極煩惱之者。答謂。若有人
於其欲想瞋想害想欲因瞋因害因欲尋瞋尋
害尋。近習修作。於極煩惱。隨應而轉。由此因
故。其事如是。又問。何因世有不極煩惱之者。
答謂。若有人於出離想不瞋想不害想出離
因不瞋因不害因出離尋不瞋尋不害尋。近
習修作。於極煩惱。不隨應轉。由此因故。其事
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不能速成禪定忍辱二善法
者。答謂。若有人於其諸法行相決定義中不
善攝受。由此因故。不能速成禪定忍辱二種
善法
又問。何因有能速成禪定忍辱二種善法者。
答謂。若有人於其諸法行相決定義中。能善
攝受。由此因故。即能速成禪定忍辱二種善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之一
總説頌曰
    須彌大地及方處 山有廣多草木者
    多樹及彼枝葉多 花果豐盈茂盛等
又問。何因一切山中。須彌山王。最高最勝。答
世界成。時彼須彌山。界地最上。處逕最上。殊
妙最上。輪圍最上。總聚方處。而成其山。由此
因故。須彌山王。最高最勝
又問。何因北方地界。多樹多草。答世界成時。
北面風吹。界地最上。處逕最上。殊妙最上。總
聚方處。是故北方多樹多草
又問。何因於大地中。一類地高。一類地下。答
此大地中。一類地方。土界高涌。得少天雨流
潤澍渧。其下低陷。故彼地下。又此大地。一類
地方。而有諸寶。謂鐵白銅白鑞黒鑞。及金銀
等。并餘所有堅硬之物。藏伏地中。雖天雨
澍渧。其下不陷。故彼地高。由此因故。大地
方處。有高有下
又問。何因衆山之中。一類山高。一類山低。答
謂。世界成時。有極猛風。鼓地大種。總聚而
高。若復微風吹鼓少聚地種。故彼山低。又復
諸山地界高涌。得少天雨流潤澍渧。其下低
陷。故彼山低。有一類山。而有諸寶。謂鐵白銅
白鑞黒鑞。及金銀等。并餘所有堅硬之物。藏
伏山下。雖天雨澍渧。其地不陷。故彼山高。由
此因故。大地方處。山有高低◎
施設論卷第五


施設論卷第六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
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
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之二
又問。何因有一類山。多樹多草。有一類山。少
樹少草。答謂。一類山下有龍宮。故多樹草。有
一類山。下無龍宮。故少樹草
又復有山土界高涌。故多樹草。又復有山多
諸寶物。謂金銀銅鐵。赤土白土。藏伏山下。
故少樹草。又復有山。下有各別地獄居處。
故少樹草
又復山下無別地獄。故多樹草。由此因故。其
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状極大。一類不大。答
謂。有地方。地界温暖。水界増涌。火界調順。
風界穩平。故樹極大。謂有地方。地不温暖。水
不増涌。火不調順。風不穩平。故樹不大。由此
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葉極大。一類不大。答
謂。有樹木。地界温暖。水界増涌。火界調順。
風界穩平。故樹葉大。謂有樹木。地不温暖。水
不増涌。火不調順。風不穩平。故葉不大。由此
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花茂盛。一類無花。答
謂。一類樹殊妙高聳。故花茂盛。有一類樹。状
不殊妙。復不高聳。故彼無花。由此因故。其事
如是
復何因有一類樹。有其果實。一類無果。
答謂。一類樹。味界増盛。彼即有果。有一類
樹。味界不増。故無其果。由此因故。其事如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花有妙香。一類無香。答
有一類花。本状殊妙。不爲火損。故有妙香。有
一類花。本非殊妙。復爲火損。故無妙香。由此
因故。其事如是。又問。何因有一類果。足其
嘉味。一類無味。答有一類果。味爲火損。其果
無味。有一類果。不爲火損。其果有味。由此因
故。其事如是
餘諸花果色香味等。有無亦然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一
總説頌曰
    佛世尊及聲聞衆 化人所食四大種
    隱沒煙及火熾然 最後如空無表現
又問。何因佛世尊者。善能化彼所化之人。妙
色端嚴。人所樂見。具大人相。莊嚴其身。若佛
語言。化人即默。若化人語。佛即默然。彼聲聞
弟子。亦能化彼所化之人。色相端嚴。剃髮
被衣。作沙門相。何故能化之者語言。所化
之者亦言。能化之者若默。所化之者亦默。答
佛世尊者。常住三摩地。心自在故。若入若出。
速疾無礙。於一切時。不捨所縁。聲聞即不然。
不同世尊具一切智。智心得自在。已到彼岸。
由此因故。佛所化人妙色端嚴。語時能默。默
時能語。而彼聲聞所化之人。雖復色相端嚴
剃髮*被衣。然能化之者。語即能語。默即還
默。不自在故
或有問言。若佛所化如聲聞所化。聲聞所化
如佛所化者。可説具四大種。或不具邪。答具
四大種
又問。所化之者。説所造色。或不説邪。答説所
造色
又問。所化之者。有思惟邪。無思惟邪。答此
有二種所起。一者縁持。二者想成。若縁持所
起者。即有思惟。若想成所起者。即無思惟
又問。彼所化者。如何得心自在。答此有二種
所起。一者縁持。二者想成。若縁持所起。彼所
化者。即心自在。若想成所起。彼所化者。心不
自在。
又問。所化之者。中間分位。説具四大種。或不
具邪。答説具四大種
又問。中間分位。説所造色。或不説邪。答説所
造色
又問。中間分位。有思惟邪。無思惟邪。答此有
思惟
又問。中間分位。如何得心自在。答隨能化者。
自心自在故
又問。所化之者。食於藏腹。如何銷散。以是
化故。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縁持。二者想
成。若縁持所起者。食即銷散。若想成所起者。
食即不散
又問。彼所化人。何時即隱。答此有二種所起。
一者縁持。二者想成。若想成所起者。彼即能
隱。若縁持所起者。或隱不隱
問至何時隱。答隨能化者。若天若人。若阿修
羅。或善相。或惡相。彼隱即隱。何故不隱邪。
答中間最後相去懸遠。乃至還歸自相而住。
此即不隱
又問。何因聖人化火之時。爲有煙不。答能化
之者。心自在故。隨其所化。而即有煙。由此因
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化火之時。火熾焔不。答能化之者。
心自在故。隨其所化。火即熾焔。由此因故。其
事如是
又問。何因化火之時。唯燒自身及自衣飾。不
燒他者。答隨能化者。其心自在。意所樂故。唯
燒自身及自衣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聖人化火爇其身時。但觀虚空。外
無所有影像。及餘悉無表現。答聖人化火之
時。地方分位。行坐等處。悉以化所成火。混一
火界。普皆焚爇。但觀虚空。外無所有影像。及
餘悉無表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二
總説頌曰
    大海次第及深廣 海居衆生同鹹味
    不宿死屍珍寶多 大身衆生注雨等
如經所説。大海次第從小増廣。亦非本來而
自深險。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非大海次第
從小増廣。亦非本來而自深險。隨其大洲分
位如是。如穀麥聚次第分位。由此因故。其事
如是。如經所説大海深廣難徹源底。今問。何
因其事如是。答非大海深廣難徹源底。但以
海水。若出若入。或用一器。或百或千。或復
百千。而汲海水。隨其所取。不能度量海之分
量。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大海中水。潮不失時。今問。何因其
事如是。答時有二種。一旦暮時。二大時。何名
旦暮時。謂大海中。所居衆生。有其饑虚羸劣
之者。少得飮食。爲伺求故。從水出陸。以所食
因。依時伺求。由此名爲旦暮之時。何名大時。
謂大海中。所居衆生。以海居人。毎至八日十
四日十五日。及餘神通月分日。是等之日。自
船登岸。有信向宗事月天之人。有事日天之
人。有事童子天人。有尊重信向事佛優婆塞
依法不食。廣作祠祭乞歡喜事。彼海居衆生。
以伺求食故。從海出陸。故曰大時
如經所説。大海中水。同一鹹味。今問。何因其
事如是。答謂。有海居衆生。大海中生。大海中
老。大海中歿。其未歿者。彼身之垢。身之穢
惡。在大海中。故海鹹味。又復海中有衆山居。
經久銷鎔。亦成鹹味。又復大洲之中。近海居
人。以其草木枝葉莖𦼮等物。棄置海中。亦成
鹹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大海之中。衆寶充滿。今問。何因其
事如是。答以其大海世界成時。界地最上。處
徑最上。輪圍最上。總聚方分。成須彌山王。安
止其中。有七金山。周匝圍繞。彼大海中。有
大威力諸龍王宮。是故大海有衆珍寶。由此
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大海之中。有大身衆生。居止於彼。
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彼大身衆生者。往昔
爲人。作諸非法。廣積受用。子息眷屬。奴婢
飮食。但自資身。不行惠施。由斯罪業。乃至
最後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
已。以彼宿造餘業未盡故。生海中爲彼極大
畜類之身。身相大故。令多衆生共所食噉。陸
地大洲不能容受。皆以宿昔不善業報故。於
海中受斯極苦。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大海之中。不宿死屍。今問。何因其
事如是。答謂。大海中。有潔淨行諸大龍宮。若
彼最上龍王宮中。有死屍者。即於夜分。棄置
第二龍王宮中。乃至第四宮中。如是次第。出
置岸上。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大海中。有大閻浮樹。枝葉繁茂。樹
汁涌渧。於虚空中。如惡叉聚。流注於彼大海
之中。而其海水。不増不減。今問。何因其事
如是。答彼大海中。所居衆生。共所受用。餘即
熱風吹蕩而盡。是故海水。不増不減
如經所説。大海之中。有其種種形顯色相種
種音聲衆生居止。非一種類色相音聲。今問。
何因其事如是。答彼諸衆生往昔爲人。廣造
多種罪不善業。謂身語意起諸惡行。乃至最
後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已
餘業未盡。墮大海中。受畜類報。故有種種形
顯色相種種音聲。非一種類色相音聲。由此
因故。其事如是
施設論卷第六



施設論卷第七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
光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惟淨
等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三
如經所説。一性所成。有多種類。今問。何因
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引世間定。先得離欲。
次不艱苦。復不流散。由彼發起生長積集。後
起化事。其所發起生長積集。作化事已。隨其
意樂。或化人身。或化象身。或化馬身。或化
牛身。或化飛禽身。或化車相。或化樹相。或牆
壁相。若來若去。若出若入。往返自在。由此因
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有多種類。還歸一性。今問。何因其
事如是。答謂。如苾芻隨諸状貎形質事相。或
化人身。或化象身。或化馬身。或化牛身。或化
飛禽身。或化車相。或化樹相。或牆壁相。若來
若去。若出若入。隨諸化事。功用輕捷。彼等化
功種種事相。化已隱沒。而悉不現。由此因故。
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諸變化中。若來若去。隨其知見。各
各有異。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若有人欲
化來相。先自起念。云何令人不能見我不能
知我。念已即當入於定中。騰越牆壁。隨意而
來。此即來相。人不能見
云何去相。人不能見。謂若有人。欲化去相。先
自起念。云何令人不能見我不能知我。念已
即當入於定中。騰越牆壁。隨意而去。由如是
故。去相不見。謂以定中所化來相。即是去
相。所化去相。即是來相。如是知見。隨其所
起。各各有異。各各了知。智者隨應。以明慧
性。於無相中。而起有相。廣大利智。普遍開
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騰越牆壁。或越山石。其身不著。隨
意而去。如在空中。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
謂。如苾芻入於空定。於其定中。騰越牆壁。
或越山石。其身不著。隨意而去。如在空中。所
越一切山石牆壁。猶如虚空。悉無障礙
如經所説。有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今問。何
因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入水定時。自地昇
沈。起伏無礙。如履水中。昇沈亦然。不斷其
流。隨意而往。在地如水。履水如地。由此因
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有能空中先盤結坐。即坐而行。状
若飛禽。履空自在。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
謂。如苾芻引世間定。先得離欲。次不艱苦。復
不流散。由彼發起生長積集。後起化事。隨處
地方。能於空中。或坐或行。及於空中。化大火
聚。猛焔熾盛。或化煙相。或煙幢相。或化風
輪。空中吹鼓。或風輪中。乘象而行。或化車
相。或馬或人。或化牆壁。或化樹相。或化飛
禽。隨諸化相。人所共見。咸皆起念。驚怪歎
異。各各了知。神通之力。其状如是。此乃善
修神足智力。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説。或有人。能於虚空中。擧手捫觸日
月二相。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在
於定中。以其日從日輪中出。以其月從月輪
中出。乃從定中。起神通事。即以手捫虚空。摩
觸日月。定通力故。隨意無礙
如經所説。有人能於梵界往來。隨意自在。今
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有苾芻引世間定。
先得離欲。次不艱苦。復不流散。由彼發起生
長積集。後起化事。身心和融。混而爲一。心即
于身。身即于心。身心相即。運用和融。譬如世
間酥蜜水油混融一處。在定苾芻。亦復如是。
身心和融。輕安柔軟。心想自在。隨意能往。梵
天界中。高下騰越。悉無障礙。譬如造篋笥人。
持以篋笥。騰擧運用。隨意無礙。又如乞食苾
芻。得所施食。墮在鉢中。騰擧運用。亦無障
礙。在定苾芻亦復如是。身心柔軟。輕安想生。
騰擧運用。悉無障礙。乃至梵天宮殿擧心即
到。色力増盛。勢用堅強於梵天界。往來自在」
如經所説。佛於一時。謂尊者阿難言。汝可知
不。我以如是意所成身。以神通力。隨意能往
梵天宮殿。阿難白佛言。如是如是。我知世尊
即以如是四大所成麁重色身。隨意能往梵
天宮殿。佛言。阿難。我知如是色身麁重四大
和合父母不淨羯邏藍等衆縁所成。雖假以
飮食衣服澡沐資養種種治事。終歸磨滅。破
散之法。頗能往彼梵天宮殿。阿難白佛言。
能往世尊。能往善逝。如世間鐵。及耕犁具。
當在鼓鑄。炎火熾盛。未出火時。而彼鐵具。即
皆輕利。加復柔軟。易爲舒卷。遇涼冷時。彼
諸鐵具。厚重堅硬。而難舒卷。阿難。如來亦復
如是。若時身心和融。輕安想生。加復柔軟。調
暢安適。隨意能往梵天宮殿。又復當知。若心
不相續。即心無依止。心無繋屬。以心無依止
無繋屬故。身即自在
又問。何因所化之人。能於空中隨意而行。答
能化自在。所化亦然。以化力故。在空如地。由
此因故。空中能行
又問。何因所化之人。空中能住。答能化自在。
所化亦然。以化力故。化空如地。由此因故。空
中能住
又問。何因所化之人。空中能坐。答能化自在。
所化亦然。故於空中。化坐分位。由此因故。空
中能坐
又問。何因所化之人。能於空中。安布床位。隨
意而臥。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故於空中布
設床位。由此因故。空中能臥
此如是等。餘諸神通功力化事。如其所説隨
意。應知
因施設門第十四
問曰。有何分量。知天降雨。答有八種雲。彼第
一雲。高一由旬半。第二雲。高五倶盧舍。第三
雲。高一由旬量。第四雲。高三倶盧舍第五雲。
高半由旬量。第六雲。高一倶盧舍。第七雲。高
半倶盧舍。第八雲。高倶盧舍中四分之一。諸
雲住已。天雨不雨。其復不定
又問。何因劫初時人。乘雲高起一由旬半。一
切地中。而悉降雨。答劫初時人。具大威徳。彼
大力龍。而悉尊仰故。能乘雲高由旬半。一切
地中。而悉降雨。今時人者。威徳減少。大力勢
龍。不生尊仰。是故今時乘雲。能起半倶盧舍。
天中降雨。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或時天中不降其雨。答有八種因。
天不降雨。何等爲八
一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
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説
言。天將降雨。或復大地火界増勇。即以此
縁。天雨隱息。如是乃名第一種因。天不降雨」
二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冷
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説言。
天將降雨。或復空中猛風吹鼓。乃使其雨墮
彼遼迥。曠野空舍如是。乃名第二種因天不
降雨
三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
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説
言。天將降雨。或復羅睺阿修羅王。二手執障
使雨墮於大海之中。如是乃名第三種因天
不降雨
四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
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説
言。天將降雨。或復行雨。天官迷醉放逸。以放
逸故。不能降雨。如是乃名第四種因天不降

五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
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説
言。天將降雨。或復人民多行非法險惡之行。
以行非法險惡行故。天不降雨。如是乃名第
五種因天不降雨
六者合降雨時。或有神通天子。以彼神通威
力。隨雨分量。而悉制止。如是乃名第六種
因天不降雨
七者以其人民業障法合如是。於此界中。天
不降雨。如是乃名第七種因天不降雨
八者或復愆雨澤時。精實祈求。以彼神通威
力天子制而不降。如是乃名第八種因天不
降雨
又問。何因能使上天依時降雨。答有八種因。
能降天雨。何等爲八
一者龍威力故。天即降雨。二者夜叉威力故。
天即降雨。三者鳩盤茶威力故。天即降雨。
四者天威力故。天即降雨。五者人威力故。天
即降雨。六者神通力故。天即降雨。七者法合
依時。而自降雨。八者精實祈求。天即降雨
又問。何因盛夏熱時。及雨際時。廣多天雨。答
彼二時者。諸龍歡喜。以爲節令。自空騰躍。適
悦而來。龍喜悦故。於彼二時多降天雨。或復
民行正法。修營善業。善力所資。自然二時多
降天雨
又問。何因天降雨時。結而成渧。答二方猛風。
吹歸一聚。故降澍時。結以成渧。或復人造惡
業。惡力所資。非人動亂。如斯相者。大無義
利。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大雨之中。而有其雹。答二方冷風。
吹雨一聚。成渧墮地。地復堅硬。下風所吹。或
時作雪。或作猛雨。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電光出。答二方猛惡熱風所吹。
二風相撃。故有電光。自風而出。由此因故。其
事如是
又問。何因雨中有其霹靂振擧。答謂。以下
方有大猛火。色状熾炎。即火界増勇。火増勇
故。即風増勇。風増勇故。有水來去。由此因
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雲有青色。答謂。以水界流潤性故」
又問。何因有黄有赤。答謂。以火界温燥性故」
又問。何因有其白色。答謂。以諸界和合性故。
由此應知雲相有其青黄赤
又問。何因世間諸味。有其苦醋及辛鹹淡。答
謂以諸界互違害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其甘味。答謂。以諸界和合性故。
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諸物中。有其麁重及堅硬者。答
謂。以地界堅強性増
又問。何因有其軟滑及調適者。答謂。以水界
流潤性増。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施設論卷第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