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No. 0260_ 惟淨譯 ) in Vol. 08

[First] [Prev]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復有人於識
中識所有分量。於苦中苦所有分量。不能如
實平等觀者。即於識中我有所得若。於識中
我有所得。即於識中我見有所得。若於識中
我見有所得。即於識中衆生見有所得。若於
識中衆生見有所得。即於識中彼衆生見而
無所得。若於識中彼衆生見無所得時。即彼
衆生亦無所得。若或於法有所得相可成立
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於彼聲聞縁
覺乘中不能出離。何況大乘
復次須菩提。若復有人於色中色所有分量。
於苦中苦所有分量。而能如實平等觀者。即
於色中我無所得。若於色中我無所得。即於
色中我見無所得。若於色中我見無所得。即
於色中衆生見無所得。若於色中衆生見無
所得。即於色中彼衆生見而有所得。若於色
中彼衆生見有所得時。即彼衆生亦有所得。
若或於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
而有依止。是故於彼聲聞縁覺乘中不能出
離。何況大乘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復有人於識
中識所有分量。於苦中苦所有分量。而能如
實平等觀者。即於識中我無所得。若於識中
我無所得。即於識中我見無所得。若於識中
我見無所得。即於識中衆生見無所得。若於
識中衆生見無所得即於識中彼衆生見而有
所得。若於識中彼衆生見有所得時。即彼衆
生亦有所得。若或於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
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於彼聲聞縁覺
乘中不能出離。何況大乘
復次須菩提。若人於色中不能如實平等觀
察。不實分別分量及疑動分量故。即於色中
色而有所得。若於色中色有所得時。即於色
中色見有所得。若於色中色見有所得。即於
色中衆生有所得。若於色中衆生有所得。即
於色中一切有所得。若一切有所得時。即一
切無所得。若或於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
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於彼聲聞縁覺乘
中不能出離。何況大乘
須菩提。若人於受想行識中。不能如實平等
觀察。不實分別分量及疑動分量故。即於識
中識而有所得。若識中識有所得。即識中識
見有所得。若識中識見有所得。即識中衆生
有所得。若識中衆生有所得。即識中一切有
所得。若識中一切有所得時。即一切無所
得。若或於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
相而有依止。是故於彼聲聞縁覺乘中不能
出離。何況大乘
佛説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佛説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
經卷第二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
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須菩提。若人於色中所有不實分別分
量及疑動分量。而能如實平等觀者。即於色
中色而無所得。若於色中色無所得時。即於
色中色見無所得。若於色中色見無所得。即
於色中衆生無所得。若於色中衆生無所得。
即於色中一切無所得。若於色中一切無所
得時。即一切有所得。若或於法有所得相可
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上。是故於彼大
乘法中不能出離。何況聲聞縁覺乘中。須
菩提。若人於受想行識中所有不實分別分
量及疑動分量。而能如實平等觀者。即識中
識而無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
見無所得。若識中識見無所得。即識中衆生
無所得。若識中衆生無所得。即識中一切無
所得。若識中一切無所得時。即一切有所得
若或於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
而有依止。是故於彼大乘法中不能出離。何
況聲聞縁覺乘中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於諸色中隨其言説。即
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見亦
復行於有愛。若或離有尋求而有所行。是於
色中不了知相。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若菩薩於諸識中隨其言説。即生取著作用
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見。亦復行於有愛。
若或離有尋求而有所行。是於識中不了知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於諸色中隨其言説。不
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有身見。亦復不
行有愛。離有尋求亦無所行。是於色中善了
知相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於諸識
中隨其言説。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
有身見。亦復不行有愛。離有尋求亦無所行。
是於識中善了知相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能具
三種心種子縁而攝受者。是爲淨法。何等爲
三。一信解心種子。二厭離心種子。三不壞心
種子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
於諸識中能具三種心種子縁而攝受者。是
爲淨法。何等爲三。一信解心種子。三厭離心
種子。三不壞心種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應當發
起三種之心。何等爲三。一無取著心。二無和
合心。三清淨心。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
彼色中若心有生。若心無生。大生平等生。悉
應如實平等觀察。由能如是平等觀故。是菩
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應當發起三種之心。何等爲三。一無
取著心。二無和合心。三清淨心。是故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於彼識中。若心有生若心無生。
大生平等生。悉應如實平等觀察。由能如是
平等觀故。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見有
見無者。當知是菩薩不實知解。須菩提。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於諸識中見
有見無者。當知是菩薩不實知解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起心欲住平等
界中。彼心於色求解脱時。即於色中其心動
轉。有動遍動。由如是故。當知此菩薩難得解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
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於識求解脱時。即
於識中其心動轉。有動遍動。由如是故。當知
此菩薩難得解脱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起心欲住平等
界中。彼心於色求解脱時。若於色中心無繋
著無不繋著。由如是故。當知此菩薩善得解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
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於識求解脱時。若
於識中心無繋著無不繋著。由如是故。當知
此菩薩善得解脱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解無
相法。苦自止息諸相寂靜。如夫異生不能如
實了知色故。即於色中而生取著現轉覆蔽。
由彼於色生取著心現覆蔽已。即於聲聞縁
覺乘中不能出離。何況大乘。又由如是取著
覆蔽因故。長時在於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諸
趣。受生死苦輪轉無盡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乃至眼色眼識。
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
法意識。亦悉無性假性實性。須菩提。如是意
識於三性轉。愚夫異生不能如實了知識故。
於識等中而生取著現轉覆蔽。由彼於識生
取著心現覆蔽已。即於聲聞縁覺乘中不能
出離。何況大乘。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長
時在於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諸趣。受生死苦
輪轉無盡
復次須菩提。如是色於三性中轉。若有智者
如實了知。即於色中不生取著。亦不現轉其
心開明。由彼於色不生取著心開明已。即於
大乘法中而能出離。何況聲聞縁覺乘中。又
由如是不生取著心開明故。不於長時在彼
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諸趣受生死苦。中推求
於色無所得時。色即一切都無照發。色無照
已。即於色法平等性中如實了知。是菩薩速
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
於諸識中推求於識無所得時。識即一切都
無照發。識無照已。即於識法平等性中如實
了知。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果
爾時世尊重説頌曰
    推求無異法 物境無照心
    智了於法性 此即得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於色中善解無
性法者。即於色中色修作具足。而於色界亦
無所動。是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若
於識中善解無性法者。即於識中識修作具
足。而於法界亦無所動。是菩薩速疾證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説頌曰
    智善解無性 修作悉具足
    亦不動法界 即得一切智
復次須菩提。色中無義無句義大義。菩薩摩
訶薩若能如實正了知者。是菩薩速疾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識中無義無句
義大義。菩薩摩訶薩若能如實正了知者。是
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説頌曰
    無義無句義 大義亦復然
    菩薩善了知 速得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應當了
知五種貪法。知已捨離。何等爲五。一尋求貪。
二遍尋求貪。三分別貪。四貪。五大貪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應當了知五種貪法。知已捨離。何等
爲五。一尋求貪。二遍尋求貪。三分別貪。四
貪。五大貪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若能捨離此
五貪已。即於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無
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所
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
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於諸色
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越。
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若能捨離此五貪已。即於諸識自性
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
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
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
得。由如是故。於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
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應當了
知五種瞋法。知已捨離。何等爲五。一尋伺瞋。
二遍尋伺瞋。三分別伺瞋。四瞋。五大瞋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應當了知五種瞋法。知已捨離。何等
爲五。一尋伺瞋。二遍尋伺瞋。三分別伺瞋。四
瞋。五大瞋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若能捨離此
五瞋已。即於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無
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所
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
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於諸色
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越。
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若能捨離此五瞋已。即於諸識自性
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
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
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
得。由如是故。於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
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應當了
知五種癡法。知已捨離。何等爲五。一動亂癡。
二動亂相癡。三無動亂相癡。四癡。五大癡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應當了知五種癡法。知已捨離。何等
爲五。一動亂癡。二動亂相癡。三無動亂相癡。
四癡。五大癡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若能捨離此
五癡已。即於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無
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所
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
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於諸色
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越。
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若能捨離此五癡已。即於諸識自性
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
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
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
得。由如是故。於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
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應當了
知五種慢法。知已捨離。何等爲五。一多聞慢。
二高勝慢。三増上慢。四慢。五大慢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應當了知五種慢法。知已捨離。何等
爲五。一多聞慢。二高勝慢。三増上慢。四慢。
五大慢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若能捨離此
五慢已。即於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無
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所
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
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於諸色
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越。
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諸識中若能捨離此五慢已。即於諸識自性
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
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
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
得。由如是故。於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
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果
佛説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佛説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
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
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
奉 詔譯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五種見法。知已捨離。何等爲五。一自性顛
倒見。二有見。三誣謗見。四見。五大見。須菩
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識法
中應當了知五種見法。知已捨離。何等爲五。
一自性顛倒見。二有見。三誣謗見。四見。五大
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若能捨離
此五見已。即於諸色自性無所得。若色自性
無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若色中色無
所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
得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如是故。於諸
色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色而悉超
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識法中若能捨離此五見已。即於諸識自性
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得時。即識中識亦無
所得。若識中識無所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
得。若識中識有所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
得。由如是故。於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
諸種類識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五種疑法。知已捨離。何等爲五。一法疑。二
諸趣苦疑。三佛菩薩法寂靜疑。四疑。五大疑。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
識法中應當了知五種疑法。知已捨離。何等
爲五。一法疑。二諸趣苦疑。三佛菩薩法寂靜
疑。四疑。五大疑。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
中若能捨離此五疑已。即於諸色自性無所
得。若色自性無所得時。即色中色亦無所得。
若色中色無所得時。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
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無所得。由
如是故。於諸色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
種類色而悉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果 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菩薩摩訶薩於識法中若能捨離此五疑
已。即於諸識自性無所得。若識自性無所
得時。即識中識亦無所得。若識中識無所
得時。即識中識而有所得。若識中識有所
得者。即彼識中識而無所得。由如是故。於
諸識中若有所得若無所得。諸種類識而悉
超越。即能出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若有所
求。或於色中有所説法。或於色中清淨身語
意業。乃於彼色如言所説如所稱讃。以如是
求故。如是説法故。如是清淨身語意業故。而
是菩薩摩訶薩於彼色中返求於苦。當知是
菩薩摩訶薩不正説法。不能清淨身語意業。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雖求於色。色中説法。
色中清淨身語意業。而於色中不如言如説。
不如所稱讃。以不如是求故。不如是説法故。
不如是清淨身語意業故。菩薩摩訶薩能於
色中如是求者。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能正説
法。能於色中清淨身語意業。須菩提。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識法中若有所
求。或於識中有所説法。或於識中清淨身語
意業。乃於彼識如言如説如所稱讃。以如是
求故。如是説法故。如是清淨身語意業故。而
是菩薩摩訶薩於彼識中返求於苦。當知是
菩薩摩訶薩不正説法。不能清淨身語意業。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雖求於識。識中説法。
識中清淨身語意業。而於識中不如言如説。
不如所稱讃。以不如是求故。不如是説法故。
不如是清淨身語意業故。菩薩摩訶薩若於
識中如是求者。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能正説
法。能於識中清淨身語意業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起心欲住平等
界中。於彼色法起信解時。即二中二而有所
得。謂所信解色及能信解色。是菩薩摩訶薩
乃於色中隨所信解説能信解。隨能信解説
所信解。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於諸色中不正
説法。何以故。須菩提。以所信解色與能信解
色無有異相。須菩提。若於色中能所信解有
異相者。即一切衆生種種信解。平等法中有
差別相可見可得。即非夢等無所縁信解可
得。由是愚夫異生。於諸色中而起實見。不與
無分別信解如理相應。須菩提。若於色中無
所信解轉者。是故一切衆生種種信解而悉
平等。於所信解中無差別相可見可得。即如
夢等無所縁信解而有所得。由是愚夫異生。
於諸色中不起實見。即與無分別信解如理
相應。是故應知能信解色與所信解色無有
異相。諸菩薩摩訶薩當如是見。如是見者即
無異相可見。乃於色中隨能信解所起。即是
所信解。此中所説是義明顯。若菩薩摩訶薩
如是觀者。諸有所説是爲正説。由如是故。當
知色中能所信解二法和合。離能無所非不
有故。諸菩薩摩訶薩先於能信解色想如實
而觀。次復於二色想亦如實觀。如是觀已即
於一切色悉無所得。若一切色無所得時。即
色中動亂而有所得。若色中動亂有所得時。
即色動亂相而有所得。若色動亂相有所得
時。即色動亂法有所合集。色動亂法有所集
故。即彼色中無動亂平等法而有所集。諸菩
薩摩訶薩若於如是如前所説色中。所有動
亂及無動亂法。不合集者。即於色中無彼動
亂法及無動亂平等法而爲依止。即當修集
一切佛法。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速疾成就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諸菩薩摩訶薩於諸
色中若能如是善開覺時。諸有所説是爲正
説。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菩薩摩
訶薩起心欲住平等界中。於彼識法起信解
時。即二中二而有所得。謂所信解識及能信
解識。是菩薩摩訶薩乃於識中隨所信解説
能信解。隨能信解説所信解。當知是菩薩摩
訶薩於諸識中不正説法。何以故。須菩提。
以所信解識與能信解識無有異相。須菩提。
若於識中能所信解有異相者。即一切衆生
種種信解。平等法中有差別相可見可得。即
非夢等無所縁信解可得。由是愚夫異生。於
諸識中而起實見。不與無分別信解如理相
應。須菩提。若於識中無所信解轉者。是故一
切衆生種種信解而悉平等。於所信解中無
差別相可見可得。即如夢中無所縁信解而
有所得。由是愚夫異生。於諸識中不起實見。
即與無分別信解如理相應。是故應知能信
解識與所信解識無有異相。諸菩薩摩訶薩
當如是見。如是見者即無異相可見。乃於識
中隨能信解所起。即是所信解。此中所説是
義明顯。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者。諸有所説
是爲正説。由如是故。當知識中能所信解二
法和合。離能無所非不有故。諸菩薩摩訶薩
先於能信解識想如實而觀。次復於二識想
亦如實觀。如是觀已。即於一切識悉無所得。
若一切識無所得時。即識中動亂而有所得。
若識中動亂有所得時。即識動亂相而有所
得。若識動亂相有所得時。即識動亂法有
所合集。識動亂法有所集故。即彼識中無動
亂。平等法而有所集。諸菩薩摩訶薩若於如
是如前所説識中。所有動亂及無動亂法。不
合集者。即於識中無彼動亂法及無動亂。平
等法而爲依止。即當修集一切佛法。成熟有
情嚴淨佛土。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果。諸菩薩摩訶薩於諸識中若能如是善
開覺時。諸有所説是爲正説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慈法。何等爲五。一攝受正
法慈。二攝受世間諸樂慈。三攝受出世勝妙
樂慈。四慈。五大慈。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菩薩摩訶薩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
相修行慈法。何等爲五。一攝受正法慈。二攝
受世間諸樂慈。三攝受出世勝妙樂慈。四慈。
五大慈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悲法。何等爲五。一無取著
悲。二和合悲。三離散悲。四悲。五大悲。須
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識
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悲法。何等爲
五。一無取著悲。二和合悲。三離散悲。四悲。
五大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喜法。何等爲五。一正法清
淨不壞隨喜攝受喜。二世間諸樂不壞隨喜
攝受喜。三出世妙樂不壞隨喜攝受喜。四喜。
五大喜。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
訶薩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喜
法。何等爲五。一正法清淨不壞隨喜攝受喜。
二世間諸樂不壞隨喜攝受喜。三出世妙樂
不壞隨喜攝受喜。四喜。五大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捨法。何等爲五。一蠲除諸
不正見及諸雜染捨。二遠離一切過失蠲除
諸雜染捨。三攝聚一切功徳蠲除諸雜染捨。
四捨。五大捨。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
修行捨法。何等爲五。一蠲除諸不正見及諸
雜染捨。二遠離一切過失蠲除諸雜染捨。三
攝聚一切功徳蠲除諸雜染捨。四捨。五大捨」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何等爲五。
一誓願施。二財及無畏施。三法施。四施。五大
施。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
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布施波
羅蜜多。何等爲五。一誓願施。二財及無畏施。
三法施。四施。五大施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持戒波羅蜜多。何等爲五。
一饒益有情戒。二定法戒。三無漏法戒。四戒。
五大戒。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
訶薩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持
戒波羅蜜多。何等爲五。一饒益有情戒。二定
法戒。三無漏法戒。四戒。五大戒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忍辱波羅蜜多。何等爲五。
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四忍。
五大忍。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
訶薩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忍
辱波羅蜜多。何等爲五。一耐怨害忍。二安受
苦忍。三諦察法忍。四忍。五大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何等爲五。
一解説讀誦思惟精進。二遠離一切過失精
進。三攝聚一切功徳精進。四精進。五大精
進。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
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精進波
羅蜜多。何等爲五。一解説讀誦思惟精進。二
遠離一切過失精進。三攝聚一切功徳精進。
四精進。五大精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禪定波羅蜜多。何等爲五。
一善解不離文字定。二善離文字最初清淨
世間定。三出世間定。四定。五大定。須菩提。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識法中
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禪定波羅蜜多。何
等爲五。一善解不離文字定。二善離文字最
初清淨世間定。三出世間定。四定。五大定」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何等爲五。
一善解不離文字定所依止慧。二善離文字
最初清淨世間定所依止慧。三出世間定所
依止慧。四慧。五大慧。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
如是。菩薩摩訶薩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
種相。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何等爲五。一善
解不離文字定所依止慧。二善離文字最初
清淨世間定所依止慧。三出世間定所依止
慧。四慧。五大慧
佛説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佛説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
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
傳梵大師賜紫沙門 臣法護 等
奉           詔譯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親近善知識。何等爲五。一聽受
親近。二承事作用學法親近。三修行進向親
近。四親近。五大親近。須菩提。受想行識亦復
如是。菩薩摩訶薩於識法中應當了知有五
種相。親近善知識。何等爲五。一聽受親近。二
承事作用學法親近。三修行進向親近。四親
近。五大親近。如是親近善知識時。菩薩摩訶
薩以解脱方便而爲攝受。即能生多福。疾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
知有五種相供養如來。何等爲五。一種種讃
歎恭信供養。二以清淨利養恭信供養。三修
行進向供養。四供養。五大供養。須菩提。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識法中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