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不審 (No. 2343_ 實英撰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五敎章下卷不審七斷惑分
齊第六

  二日
一。若依小乘如餘別説問。小乘段有
釋歟 答。爾也 難云。准上下文。尤可
愚法小乘斷惑分齊。何不小乘斷惑
耶 答。當段有標無釋間不之成可
也。但於難者。指事有二釋一以文墮故云
無説。二略故不云云復古有四釋。一小乘
大乘理無疑故。二師承有據。至相尊者
亦不小乘煩惱。三今説三中二乘惑品
卽同小乘義雖異。名字是同故。四作者
放辯義折云。斷惑分齊者。有云。下如
下問云。何前愚法小乘中。十使不
。又下以迴心揀愚法。卽知今文亦
八十八使等數斷惑得果之相。但傳
寫脱爾
  難云。旣 指如餘別説。讓在于外。何云
耶 答。彼唐本唯有若依小乘之一句
如餘別説之句。直續若依三乘之句。故
是釋也。若依和本。尤無此疑者歟。猶
指事釋委悉也。可之 尋云。如別説
者。指何耶 答。俱舍婆娑餘指也。小乘云
多分薩婆多ニナレリ。又如餘別説者。小乘事
釋書。大師御釋アルヘシ
一。若依三乘乃至寄惑顯位今此三乘者。
何敎耶 答。始終二敎歟 難云。上來多中
間三敎皆名三乘何可頓敎耶 答。
約位滅惑。寄惑顯位二門。頓敎無故。此二門
&MT06279;標不頓敎也。但於難者。可
處。必不一准。故三乘名雖通。始終二敎
是存三。故今殊專就之云若依三乘。非

  尋云。約位滅惑與寄惑顯位。有何別意
耶。頓敎是泯二之敎。故存三義以始終二
本也 答。約位滅惑位中斷惑故實
義門也。寄惑顯位麁細惑アテコト
。淺深位コレスカ故。假コト&MT06279;
實義也。下第十三寄在全始敎正意也。故
折云。十三寄煩惱見修。然是法相宗
正義。今以義竅定故爲
一。初義者若依始敎等始敎三乘
斷惑歟 答。爾也 難云。終敎亦是三乘敎。
何於始敎中獨明三乘斷惑耶 答。當段
但於難者。折云。終敎雖三乘。然無三乘
別斷。以二乘一切煩惱但能折伏而已。唯菩
薩實有所斷。故今云始敎具二乘等云云
終敎三乘始終倶同成佛故。不別説二乘斷
云云
  三日
一。障有二種執與障相替歟 答。爾
也 難云。安惠論師意。執障卽一體心得故。
障旣 通五識。執隨通也。依之彼論師意。能
遍計通八識心得也。如何 答。護法論師意
執障各別故。執限第六七二識。障廣通前五
也。然執義不前五識也。但於難者。自
元論師異解也。今且伴護法義。故非相違
  猶尋云。執・障不同委意。如何 答。執是別
境心所中第五慧心所也。於此惠心所中
分位善慧・惡慧兩別假立也。此二位中
惡惠以爲執也。卽是三見等是也。障是貪・
嗔・癡・慢・疑。以之爲本也。是障非執歟 
難云。若爾者。三見者是執非障歟。若非
障者。十煩惱時如何屬障耶 答。執卽是
障。故十煩惱時屬障也。障更不
執。貪必障無貪故也。若不障者。不
貪。故障義要不執也
一。謂煩惱所知煩惱所知二障一種子所
生歟 答。爾也 難云。廣檢經論説。准
章文。二乘斷煩惱種子。不知障種子。菩
薩初地已上故留煩惱種子。地地斷智障種
。斷位旣 雲泥也。種子何可同耶。是以晨
旦人師解釋中。二障體別如何 答。唯識
論中判體雖異而用有別。成二障一體
之義。加之佛地論中。一種子體亦有多用
始敎意人法二執未斷相依之時者。定應
同一種子也。唯識佛地誠説分明也。加
唯識論中。我法二見用雖別而不相違
同依一惠若人法二見必相應。豈無
惠並生之過耶。佛地論云。體雖二而用
別。如一識體取境用多。由生二種子
亦有多用述記九云。體不相違。可
唯一體用義分故可別。同一種生用
分成二。如一識體取境用多但於
種各別之難者。撲揚大師會云。用旣 有差。
彼一分用取依體。聖道功力有分限
次人師解釋。此付已斷煩惱無學所起之智
。立別種之義歟。或又依用所依體分限
故。爲三相別體之義二障別體之義
歟。於同時相應之二障者。全不別種
之義也
一。先辨二乘斷煩惱障煩惱所知二障
同體歟 答。爾也 難云。煩惱所知二障
其相遙異。麁細隔雲泥。何云其體同耶。依
之論二障斷位。斷煩惱障之時。不
所知障。若云同體者。豈不同時合斷之
耶。知非同體云事 答。唯識論中體雖
異。而用有若非同體者。二障
其相雖遙。癡闇之性是等。豈可別體耶。依
之唯識論中。於所知障體見疑無明愛恚慢
云云其性旣 煩惱也。寧云別體耶。又同體
者。煩惱以百二十八惑體。所知障亦以
百二十八惑體。故云同體也。有抄云。於
一貪煩惱。迷五蘊假者實人。所知障也。
此生愛著煩惱也云云但於難者。同體
別用也。意云。雖同體而惱亂有情身心。令
寂靜之邊名煩惱障。障知之邊名所知
。故同體別用也。非相違
  難云。義燈云。經論誠説二障體別二障
別體之旨顯也 答。是破西明圓測之時
釋也 尋云。所知障百二十八頭數可
之歟 答。述記云。頭數亦與煩惱障同。
若煩惱障俱必有所知障演祕七云。
煩惱地地九品分爲麁細之。前
後言品數。非彼愛恚等類
  四日
一。後斷得果煩惱所知二障通障菩提
涅槃二果歟 答。爾也 難云。唯識論第九
云。能障涅槃煩惱障○能障菩提
知障此論文煩惱涅槃障。所知菩提障
何 答。同第十卷云。應知聖敎依勝用説。
理實俱能通障二果此文通煩惱所知菩
提涅槃二果障但於難者。實義煩惱障
法空智ヲ障ニハ。煩惱障生空智方アルカ
故二果ルトハ云也。所知障又理云者。法空
也。生空ルニハ。但煩惱所知共理
中。二乘理智中理求故。二乘アタリ
ナレハ煩惱涅槃説。所知障法空理方アレ
トモ。菩薩智方勝故菩提云也
一。總有十種一貪十煩惱之次第如何列
之耶 答。當章所列先五鈍使。後五利使
也 難云。依晨旦先徳之義。今章專依標孔
目問答云云而孔目中先列五見。後列
。依之瑜伽論所列又以如此。爾者有
意趣。今列次有瑜伽孔目等耶 答。十煩惱
列次諸論不同故。人師解釋又非一准。利鈍
使前後強不取捨。唯識本頌云。煩惱謂貪
嗔癡慢疑惡見當章列次依此論歟。卽貪
嗔等三毒煩惱根本也。反對三善根故初列
之。故先五鈍使也。但於難者。至相五十要問
答中。五鈍使先列。是又利鈍使前後依邊邊
一義。瑜伽論中可此二次第歟。況唯識
論中列所知障之頭數時者。見疑無明恚慢
故十煩惱之列何非相違
  一。百論云。貪嗔慢癡疑見云云述記釋云。
顯通利鈍上下意云。癡通利鈍
故安中間。貪嗔慢鈍。疑見利也。但貪嗔等
見疑俱 時可利也。述記云。四通利鈍
四者。貪嗔癡慢也。問答抄可之 
尋云。此十煩惱次第自重至輕建立歟 
答。不爾。我見トスル事。無明本トスル事。又貪
トスル云云
尋云。煩惱所知云。所知障云不染無知也。不
染無知能知ツケタル名歟 答。爾也 尋
云。不染無知所知障歟 答。爾也。但トリヤ
ウニコソ差別アレ云云又所知障根性無知
云。智惠障スル障也
一。亦通分別及俱生貪嗔癡三種通
別俱生歟 答。爾也 難云。俱生任運起惑
然。分別邪師等三緣カル煩惱也。五識此
三緣義無故。難分別煩惱也 答。當段
云。亦通分別俱生云云但於難者。意識所
依根本&MT06279;ナレハ。依意識三緣煩惱時。
レテニハ分別心得置相違
  尋云。章云。邪師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
何 答。前五識中先眼識生有九緣中。
第六識明了依。故五識生起必假
第六之義アリ。今五識所起分別第六識中所
起。依邪師等三因起。五識煩惱名
別起。五識中無計度分別故。依第六
別起也 尋云。若依第六三因他五識中
分別云者。同依第六三因。第七識中
分別起煩惱耶 答。前五識必是
間斷。故第六爲明了依。五識中得
分別也。第七一類相續無間斷。故分別不
起也
  五日
一。末那唯四但俱生末那識可分別
煩惱歟 答。不分別煩惱也 難云。前
五識旣 雖自識三緣。第六識三緣所
分別起。第七何不然耶 答。於末那識
者。自識不分別煩惱也。當段云。但俱生
但於難者。非第六所引。此識者。無始已
來一類相續之自力強故。不第六所引
也。前五識隨緣間斷故。隨第六三緣
別起也。不相違
  尚難云。初地已上第六識入二空之無漏
位。第七識必轉平等性智。五識轉成所作
者。佛果之位也云事。正義性相分明也。
爾者於前五識與第七識。第六識引起之
義。漏無漏位何參差耶 答。至漏無漏之
例難者。諸識漏無漏之轉得。專依第六識
斷惑證理功。有漏位第七執我行相強故。
第六所引。無漏位第六識二空功力大
故。伏第七二執。雖然於前五識者。不共
依五色根。卽第八識親所變相分故。必定
是有漏也。不共依有漏故。五識不
無漏也 難云。下寄在門等中。引無相
論・攝論等。第七識煩惱通見修二道義釋
成。豈非分別起耶 答。無相論等依
敎之義。不俱生分別。約煩惱麁細。而
末那通見修二斷。非分別起也。其上無
相論文者。斷障章云。雖無相論説第二執
。通彼内煩惱見修所斷。然彼文錯。不
依用旣 斷障中彼文錯。不依用
云云又准章下文。此論文終敎意。第七煩
惱分麁細。故麁云分別。細云俱生也。是
則寄顯意也。非始敎心
一。末那唯四第七識一類相續識歟 答。
爾也 難云。刹那刹那緣第八我者。唯
我見。如何起愛慢等云耶 答。當
段云。又以一類相續第八識但於
者。非我見獨起餘惑不間起。薩迦耶見
第八之見分我我執。後貪慢癡等緣
前所起之我。或起無明。愚我相無我之
故。或起慢煩惱所執我。令心高擧
故。或起貪煩惱。於所執之我愛著故。所
以餘三惑非我生故。第七相應之惑云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一。以嗔唯不善嗔煩惱唯限不善歟 答。
爾也 難云。所知障中嗔無記也。爾者與
七識相應耶 答。當段云。以嗔唯不善
但於難者。燈七云。望煩惱障嗔唯不善
所知障卽是無記
  尋云。所知障中嗔通無記者。上二界可
有耶 答。一義云。煩惱所知障其體一也。
旣 唯不善欲界相應故。又上界別體不
無記嗔煩惱云云又一釋所知障時
嗔唯不善云云
  六日
一。又以一類相續緣第八識末那識釋
邊見不相應歟 答。唯識論云。述
心中有二惠。邊見不相應也 難云。縱
一類相續ストトモ。何無護法正邊見耶。義意第
七識相應別境中惠。豈非二惠並生耶 
答。唯識論中於末那心所相應門多有
。第一有義。四煩惱與五敎遍行。唯九心所
相應云云孔目第一要問上卷。末那唯九法
相應之義也。同於唯識一義也。依此等義
本別境中惠不相應也。故當段云。又以
一類○故無邊見此識刹那刹那同一行
相我計故。斷常等計別行相惑不起也。依
折薪云。此識常執第八見分自内我。無
邊見云云但於難者。唯識第四云。
我見雖是別境慧攝。而五十一心所法中。義
差別。故開爲述記云。我見卽是別
境所攝。五十一心所中義別説爲二。一惠是
境。通三性九地故。二見唯染汚。通九地等
故。旣 有寛狹。別説不同故開爲
體並起。以義門相應也。故非相違
一。其第八識總不起第八識煩惱不
歟 答。爾也 難云。元曉大師二障義中
第八識法執相應云云如何 答。唯識論云。
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若是善染法者。流
轉還滅應成。又此義是善染依故。若
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薫故。善染因果俱
成立故。此唯是無覆無記同論藏識全
當段云。總不但於難者。元曉釋
論文解釋依用
一。嗔唯欲界嗔煩惱可上界歟 答。
上界也 難云。仁王經下卷受持品云。
復次徳惠菩薩。以四無量心三有嗔品等
煩惱答。唯識論第六云。此中煩惱何界
繋耶。嗔唯欲。餘通三界又云。嗔唯不善。
自他故。餘九通二。上界者。唯無記攝。定
薩婆多唯識嗔唯欲界之性相一同
也。不異義。故當章云。嗔唯欲界鈔十
三上云。欲界四諦各有十惑。爲四十。上二
界各除嗔。有七十二但於仁王經文者。
言總意別也
  難云。成實論第十二雜門品云。問曰。欲界
中具十煩惱。色無色界除嗔。餘殘一切是
事云何。答曰。彼中亦有嫉妒等。何以知
之。經中説。有梵王。語諸梵言。汝等而
瞿曇沙門。汝但住此盡老死邊。是名
嫉妒。有嫉妒故亦應答。成實
論三界十使皆不善云云又嫉妒通上界
故。經部一義別途性相也。不和會歟 
若強會之者。准淨影大師解釋。依
下界嗔煩惱。釋亦應嗔歟 猶難云
淨影西明師等解釋。經部成實等意。嗔
煩惱通三界云云答。經部等小乘部計
各別也。不和會也 難云。付大乘。元
曉大師引瑜伽文。嗔煩惱通善心云云
善心者。何不上界耶 答。元曉釋
菩薩利生時。善惡俱起之義也。非嗔煩
惱通上界也。次淄州大師所知障嗔無記
云云旣 無記也。何不上界耶。是以淨
影大師釋十使界繋。約大乘義釋云。雖
文證理亦應云云答。燈釋付色界
嗔煩惱。約二障之。上二界自本嗔煩
惱不起。何可異釋耶。次淨影釋。隋朝
瑜伽具本唯識等未翻傳。故有此髮肆釋
歟。西明仁王疏云。然嗔煩惱諸宗不同 
答。依薩婆多唯在欲界。依經部宗嗔通
三界。今依大乘瑜伽説薩婆多。今依
此經經部説。或可此經隨轉理門。或可
此經文言總意別。謂三有中欲界有嗔。故
三有嗔等。據實不上界尋云。
上二界煩惱皆是有覆爾者於上界
行煩惱惡業。可惡道耶 答。上界
諸煩惱皆無記。故不當果之業
但無記現行成潤生業也 尋云。何故上
界惑皆無記可云耶 答。定所伏故也 
問。爾者嗔煩惱定所伏。無記上界可
。如何 答。餘貪等煩惱通染汚無記二
。故界繋上界可相應。嗔唯不善故。本上
界無故。定所伏不云也。唯識論六云。
嗔唯不善。損自地故。餘九通二。上二界
者唯無記攝。定所伏故
  七日
一。其分別起者欲界四諦各有十種滅道
二諦有十煩惱歟 答。爾也 難云。身見偏
有漏果處。正迷空無我理。邊見亦同果處
起。妄執斷常邊。旣 是有漏麁果處轉惑也。何
滅道云耶。是以唯識論中。身邊二見
唯果處起。別空非我屬苦諦之非因
因。非道計道等戒取者。是苦道所斷也。
何戒取又可集滅所斷耶。有抄云。空非
我行相唯在苦諦。迷此空非我行相。而起
身邊二見。卽迷空行相我所。迷非我行
我。於五取蘊斷常之邊見。所以云
苦諦有十種。除苦諦餘三諦無云云
何 答。當段云。其分別起者。欲界四諦各有
十種。卽爲四十但於難者。述記六云。
然立一百二十八煩惱。唯依數總別緣者
説。若依總行相數別説。便無一百二十八
燈第五云。然迷諦相別有總有別。總
四句。一數總行別。二行總數別。三數總行
總。四數別行別數者十煩惱。行者四諦歟。
假令四諦各有十煩惱數總。各迷自諦
行別。謂苦諦下十煩惱。但迷苦諦下行
等也。依此第一數總行別之義百二
十八。若依餘句者。不定也。燈第五云。問。一
百二十八依何者立。答。依數總行別
道惑此四句疏燈釋義幽玄故。本宗猶
古難義云云
一。其俱生者欲界具六俱生者。任運思
察恒與身俱之儀歟 答。爾也 難云。清涼
大師解釋中。惑餘妄心迭共同事故云
云云宋朝先徳多分引彼釋。成今文
答。唯識論第一云。俱生我執無始時來。
虚妄薫習内因力故。恒與身俱不邪敎及
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述記一云。
身俱起名曰俱生。復横計生名分別起
論文解釋與身俱生云事分明也。但於清涼
之解釋者。雖俱生名言別途之義。而非
分別俱生之俱生故無相違。先徳釋者。縛卽
妄心。謂惑與妄心遞共同事故云俱生
然離惑不妄心。離心惑依何住。故迭相
依名爲不捨鈔十七云。一夫言俱生
者。必有二物。煩惱是一。與何物俱。少妄心
事同時生也。二生卽雜染。則煩惱與生事
也。然離惑下以論相依經不捨是但
妄心與煩惱相依同事之義俱生。若
分別俱生之俱生者。煩惱稠林義。何可
生煩惱。不分別
一。合有十六俱生煩惱約四諦
歟 答。爾也 難云。折云。其俱下此不
四諦者。前未諦故。四諦爲所迷。由
諦已證於初果。俱生正障三界。所以欲界
惑潤欲界七變生死。上二界惑潤上二界生
。斷此惑已。方證阿羅漢果。故約三界
生也 答。當章釋不四諦也。若依
婆多。見惑迷理。修惑迷事故云云若依
。十煩惱中貪嗔癡慢四唯迷事。餘六迷
也。但於難者。約相應互通迷事理故。分別
起十多分迷理故約四諦。俱生六中身邊二
見唯迷事故約多分。不四諦。或隨轉小
乘故不四諦也。六卷私記六云。問。煩惱
所知二障分別理事如何。答。但約煩惱障
見所斷惑多分迷四諦理故名理惑。然分有
事識。修所斷通事理。謂與五見俱起惑迷
諦理故名理惑。獨頭行貪等迷麁事故名
事惑。若約一地分別。前八品惑一向事惑。
第九品惑理事間雜也。所知障准之可
云云此文修惑多分事之義也
  八日
一。總有一百二十八也於所知障
二十八頭數歟 答。可頭數也 難云。
所知障是唯無記。微細之法也。何可
耶見以唯識論中。煩惱障中百二十八根
本煩惱釋。所知障段不頭數。依之檢
章前後。全無所知障百二十八之義
加之清涼大師解釋之中。所知障細無
答。唯識論中。釋所知障見疑
無明愛恚慢十煩惱體。而所知障旣 廣通
諦修道之五部。縱雖微細法。何無百二十
八之不同耶。是以清涼引唯識論文了。見
疑已下并於頭數與煩惱障云云但清涼
所知障細無多品類之解釋。會唯識煩惱百
二十八云。所知但標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百二十八。煩惱障麁有多品類。所知
障細無多品類釋也。心煩惱障麁顯易了法
故顯頭數。所知障微細一類無記故不
云心也。不知障有微細百二十八頭

一。問何故前愚法小乘等見道惑約四諦
之。修道惑約九地之歟 答。爾也 
難云。分別惑迷理惑故。配當四諦理
俱生惑迷事惑故。配三界九地斷相
如何 答。見惑修惑俱雖親疎。皆迷
諦理。又見惑修惑俱可九地九品別
然見惑約四諦之事。約斷惑門之時。約
三界四諦法智類智各別斷之。大乘眞
見道位雖斷之。於相見道位漸斷相
故。是故約迷諦之行相一百一十二也。
又見惑雖九地九品別。約斷惑門之時。
見道位只一品斷。而無漸斷之相故。不
九品之相也。又於修惑迷諦義
之時無漸漸之相。故約四諦之也
云云但於難者。伴一義計也
一。先斷分別有其三人二乘之人於
分別煩惱歟 答。可伏也 難云。
瑜伽論云。異生離欲時。唯除貪等煩惱。非
見道所斷薩伽耶見云云述記第十釋云。
此據異生二乘等唯識論云。諸有漏道
分別惑云云演祕五釋云。今據
乘及外道等如何 答。七方便位旣 修
理觀。何不迷理見惑耶。故今章云。若從
具縛眞見云云從具縛之言。豈非
耶。是以了義燈釋次第證超中二果之類
云。或於見道前修惑。唯伏見惑云云
或於七方便但伏見惑云云此事學者
異義云云一云。次第證超中二果之類伏
超越一來不還不云云諸二乘不
云云一云。諸二乘皆伏見惑云云此第三義
存也。但於瑜伽唯識等文者。依外道異
生之離染。彼唯欣上厭下。無理觀故不
見惑
  難云。爾者何述記演祕皆云此據異生二
乘等耶 答。一義云。二乘若六行觀時分
伏故也。不理觀
  一。唯識論第六云。諸有漏道雖能伏
分別起惑分細俱生。而能伏除俱生麁惑
細俱生者。俱生身見也。地地第九品有
漏道不伏也。演祕云。論諸有漏道雖
分別起惑等者。問。下第九云。資
糧加行能伏分別。二位豈非有漏道耶。
答。彼約菩薩。今據二乘及外道等。有義
二釋。初義同前。二云。後約理觀。今依
。有漏六行名爲事觀。觀無我等名爲
理觀義林第二斷障章云。有漏諸道不
見惑。故瑜伽論云。世間道唯能伏
俱生煩惱。而不分別煩惱及俱生薩
伽耶見隣近憍慢。此依六行。非加行智彼
能伏
  九日
一。入眞見道刹那頓斷三界二乘眞見道
位經幾刹那耶 答。可三刹那也 難
云。當段旣 刹那頓斷何云三刹那耶 
答。鈔十三云。唯識論九云。然此見道略説
二。一眞見道。謂卽所説無分別智。實證
二空所顯眞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刹
那事方義究竟。而相等故總説一心。釋曰。言
多刹那者。此一心見道以無間解脱
勝進故。中間有多刹那此釋。雖
刹那頓斷。可三刹那也。此則一心眞見
道頓斷義也。此一心見道三乘一等也。至
見道者。一三心相見道。二十六心相見道。付
之所取能取十六心。上下八諦十六心。諸小
乘經論唯説上下八諦十六心。不餘二種
相見道。雖然了義燈第七演祕七等。於
心相見道者。經之不經云二義アリ。取捨
情。二種十六心二乘經但於當段
之刹那頓斷之釋者。多刹那ナレトモ相續。刹那刹
那惑斷。總刹那云歟。頓斷者。一相續義也
  尋云。今刹那頓斷者。依一心眞見道之義
刹那頓斷歟。約十六心見道歟 答。
一義云。義苑云。於初果向後一刹那間。頓
三界迷諦分別折薪云。言眞見道
者。揀異相見道也。卽第十六道類智一刹
那中。頓斷三界分別見惑初果
此兩記共以十六心眞見道。而第十六
心一刹那間斷盡三界分別。故義苑云。後
一刹那也。若依大乘者。十六心是相見道
也。然小乘爲眞見道。故今爲揀異大乘
故云眞見道爲言
一。四諦分別煩惱得預流果幾智
見惑耶 答。以八忍八智之也 難云。
成實意不八忍八智。見道位經無量心
此無量心者。唯無間道也。四諦下分別惑。總
合漸漸斷之。斷盡位立一解脱道也。故多
無間一解脱道也。斷修惑亦如此。雖
地九品。毎品無間道多念解脱道一念故。成
實論云。以無量心諸煩惱。非八非
凡成實論破四諦次第見義。述四諦一時見
之旨。同時見四諦理故。不毘曇十五心
見道義云云如何 答。大小乘説異也。且
毘曇意者。斷見惑八種智。一者苦法
智忍乃至八道類智忍也。以苦法智忍
界苦諦惑。以苦類智忍上二界苦諦惑
道類智忍上二界道諦惑云云是則
見道八忍八智。忍斷惑。智證理故。總云
見道十六心也。若大乘意。唯識論有二師
。漸斷師義十六心見道。如薩婆多所取能
取十六心爲異也。頓斷師一無間一解脱道
正義師所取能取十六心爲相見道。於此
十六心。先十五心見道。第十六心修道也。是
三乘説也。但於難者。自元依成實論意
者。如難勢。今依毘曇大乘意。故非相違也」
一。二若倍離欲人倍離欲已離欲人。眞
見道位斷見惑之時。兼斷修惑者。以見道
一智斷之歟。爲當別起修道智
歟 答。此有三師義。然以見道一智合斷
義。以之爲正義也 問。抑合斷者。第十五
心無間道位合斷之歟。爲當第十六心解脱
位合斷之歟 答。第十六心合斷也 尋云。
何以故無間道位不之耶 答。十六心是
俱見道ナレトモ。第十六心是旣 屬作道。故於
之也 問。若第十六心屬修道故斷
云者。卽第十五心起見道智見惑。第十
六心修道智起斷修惑義也。若爾者。更是一
智合斷義非歟 答。無間解脱第十五第十
六心不同ナレトモ。同是見道十六心故。俱是見道
智也。是故云合斷
一。謂凡夫時欲界修惑等凡位斷人
且欲界修惑一二品。乃至五品斷之類可
歟 答。可此類也 難云。清涼大師必
斷。第二不斷。第三云云如何 答。鈔十
三云。論云。且依見道十五心位。建立衆生
差別者。頌曰。具修惑一至五向
。斷次三二。離八地三。釋曰。梵行
品已引取意。不今後引之。謂於前時
世道。斷欲修惑具修惑。此爲
。或有漏道斷於一果。至於五品卽爲
○至見道中初果向。趣預流果故。若
六七八名爲次三。此有三人。至見道中
向第二果但於難者。必無斷第二
等者。初果上斷道事也
  十日
一。伏斷前六品故凡位已伏俱生種子
見道智合斷歟。起別治道歟 答。以
道智合斷也 難云。集成云。一測師云。二惑
旣 異而起二道別斷。先起一無間分別
次起一無間俱生別治道
何 答。當段云。入見道時卽永斷前所伏
之述記六云。一云。見道起二無
。一斷見惑解脱道已。復起無間道
前所伏修道之惑等已。方起相見道。二
云。由加行時先已伏故。一無間道與分別
俱斷此爲正義集成云。二慈恩云。一智
能斷。雖麁細皆是煩惱障。而由加行願
一智能斷但於測師義者。不正義故
相違
一。三若已離欲人入眞見道大乘心付
越證人。可相見道歟 答。爾也 難云。
章文起盡。眞見道之後卽得第二果等。未
相見道之位分。何可之耶 答。見道
配立雖大小異。大乘之中二乘經二種十六
心相見道事。雜集論等之定判也。次第超越
頓出離等。皆十六心相見道之義可有也。但
難者。當章文略相見道位分故。眞見道
次刹那卽得初二果等釋歟。俱舍等中立
五心見道。瑜伽等中於二乘十六心相見
云云
  尋云。二乘相見道初果之内立之歟。又二
種十六心俱初果向歟 答。燈旣 聲聞至
第十六立初果云云鈔三上下八諦前
十五心マテハ見道。第十六心修道鈔十九
下云。智論八人亦初果向通十五心。而若
超斷餘果向
一。兼斷九品得不還果次第證人。且
初果上唯斷欲界修惑一二品惑。斷五品。不
第六品。經生之類可有耶 答。當章雖
分明。准清涼大師解釋。不此類也 
難云。慈恩大師對法抄中。可一品二品五
品斷家家又述記十云。若九品別斷出
觀。若不觀斷九品別抄同之。旣
九品別斷出觀者。豈無一品二品斷等人
耶。加之斷八品第九一品一間。何無
五品斷之家家耶 答。鈔十九云。智論文
家家者。亦俱舍義。頌曰。斷欲三四品。三
二生家家。斷至五向二。斷六一來果
問。何故無一品二品五品家家耶 
答。謂由聖者。得初果已斷欲修惑。起大加
。必無一大品結三品名
大品結
生死
故○斷第五品必斷第六者。謂斷第六品
一來果。以一品能障得果故。斷三四品
必斷第六一二品五品斷家家無之云
事。大小一同之性相也。但於章文者。先徳
常瞻會云。一生惑來生在名爲一間煩惱
惑也。章云慈恩理實今有第九一品增損半
。極能障故。今據第八品説。故言
品共增損半生
猶難云。慈恩大師略章云。一生惑來生在
名爲一間撲揚周記云。謂有一大生
之因一種子答。周記且不正義
述歟。燈云。唯有一少生之業一種子
  十一日
一。入見道果者有其三種見道十五心
初果向歟。通前三果向歟 答。可
三果向也 難云。大乘義章中。以超越前十
五心初果向云云如何 答。當段云。如
瑜伽説。入見道果者。有其三種。隨其所應
三果旣 章所引瑜伽俱舍論。以
十五心前三果向是則大小一同性相
也。但於大乘義章釋者。淨影涅槃義釋云。
見道三果共向故。雖超越者初果向
云云
一。隨其所應證三果故入聖已去超
之類可有耶 答。當章不之也 難
云。十住斷結經中。説一來果云。或有超越
第四果。不使流滯住阿那含是豈非
第三果第四果耶。加之述記釋欲界
九地惑斷之義。若不觀卽斷九品
又超第三果第三果答。復古云。折
玄云。問。還許初果已超二證三否。得
二果已超三證四否。答。若依大乘。亦許
。今依小乘爾。爲初果已。欲擬進
三界修惑時。必須地九品次第而斷
斷惑旣 有次第。得果亦然小乘之意。超
一果之類不許云事分明也。但於難者。斷
結經或有超越者。指超越一來之體。取第四
者擧極果也。不住那含者。不第三果
一生取第四果云心也。述記大抄會云。此文
總也云云意云。一觀中或斷三品四品。或斷
五品六品爲言今望品品出觀之類。云若不
出觀等也。或又頓出離人釋歟
一。入眞見道一心見道歟。ハタ十六心中
第十六心名眞見道歟 答。若依雜集論
者。十六心中第十六心一刹那名眞見道
歟。是小乘隨轉義也。若依唯識論意者。一
心眞見道入眞見道釋也 問。依唯識論意
一心眞見道中斷修惑者。無間道斷
歟。解脱道斷歟 答。無間道可合斷歟 尋
云。准雜集十六心見道。無間道斷見惑。解
脱道可俱 生惑歟 答。第十六心是屬
修道故。解脱道修惑合斷也。然若依一心眞
見道之時。設解脱道斷之。非修道之義
是故不例雜集道理ナシ。若爾者トテモ
一智合斷者。一心見道義ナラハ。無間道位見修
二惑可合斷


  春季談義爲用意。任古抄書集畢。不
定量也。後學可之者也
  寛永五戊辰二月二十六日
  總讀師法印權大僧都實英七十六歳

原本表紙裏云
  見聞抄云。略不小乘事。是何道理耶 
答。一義云。大乘異小事無疑故也。一義
云。三乘中不共聲聞斷惑大都同小乘。故
略不説也 問。章云。如餘別説然唐
本中無此四字。爾者此章加增是何道理
耶 答。如問宋本中無此文。然栂尾有
鏡惠房云人。此僧爲聖敎於我朝。經
海路入唐。然臨當章講談之庭。聽聞彼
談義之處。就若依小乘若依三乘之章文
。深煩料簡。依之彼仁日本本語
餘別説四字。宋仁聞此説深信用之
云云


五敎章下卷不審八斷惑分
濟第六

  二日
一。斷俱生者俱生煩惱約四諦
歟 答。不四諦也 難云。若依大乘。十
煩惱中貪嗔癡慢四唯迷事。餘六迷理。但約
相應。互通迷事理故。分別起十。多分迷
故。約四諦。俱生六中身邊二見唯迷理。餘四
唯迷事故。約多分四諦何一向約
四諦算耶 答。折云。其俱下此不
者。前未諦故。四諦爲所迷。由見諦已
於初果。但俱生正障三界。所以欲界惑
欲界七變生死。上二界惑潤生上二界生
。斷此惑已。方證阿羅漢果故。約三界
以分生也但於難者。薩婆多見惑迷理修
惑迷事故。隨轉小乘故不四諦
一。第六識俱生前五識相應俱生不
歟 答。爾也 難云。唯識論第六云。餘六識
ナル煩惱障種。見所斷者。三乘見位。眞見道
中一切頓斷。修所斷者。隨其所應。一類二乘
三界九地。一一漸次九品別斷此文心。餘
六識煩惱修所斷モノハ一具是斷スト何第
六識出耶 答。當段云第六識俱生但於
難者。前五識相應俱生擧事。第六識相
俱生スル時。一度斷之故不之也 一
義云。小乘心。一意識眼根依詫スルヲハ
眼識クル故。隨轉&MT06279;ナル第六歟。或又
菩薩斷道スルニ唯識第十云。前五識設未轉
ナレトモ無漏伏スル障不現起云如第六識無ナル
五識發故。斷道六識
ツモ第六ナル故。先擧第六
一。又進修道人有其二種於所知障。地地
九品之別可有歟 答。爾也 難云。他宗人
師解釋中。不地而立品數云云如何 
答。同體煩惱旣 有九地九品之別。所知障何
之耶。是以唯識論中。可九地九品別
之菩提院云。凡有漏法。善ニモ無覆ニモ
品數。雖縛他法之力。地地被繋
故。必有品數也。故所知障隨煩惱
品數不同也。但於難者。煩惱地地有麁細品
。麁先斷。細後斷。所知障不爾故。無品數
者。對煩惱麁之。有品數者。隨煩惱
之也。無相違
  唯識論第十云。所知障種○通緣内外麁
細境品類差別衆多述記十
義林第二六卷私記問答抄引之。委細也。

  三日
二頓出離者頓出離人之斷惑。約九地九
之歟。約三界九品歟 答。約三界九
也 難云。晨旦人師釋。約九地九品
答。正見對法論。云頓斷三界一切煩
。章主卽述此文意頓斷三界漸除九品
○以彼欲界九品修惑及上二界總三種九品
名初一品一時頓斷故。云頓斷三界
總三種九品。明知。約三界九品之。不
九地九品也。加之義苑第六云。不備歴
階漸故云頓也。謂此一類人。由根勝故。將
三界八十一品修惑束成三九。纔斷欲界一
。將色界一品無色界一品。一時齊斷故云
頓斷三界。然後却斷第二品第三品等故云
漸除九品折薪云。從初果身上頓成
四阿羅漢果故也○今機勝於漸出離人故。
上二界不分爲八地七十二品。但約三界
三九二十七品。若斷欲界第一上上品
時。上二界上上品亦同時斷。以智勝故。能
頓緣三界也。斷第二品第九品皆然。
三界同斷故。云頓斷三界。以九品
次第而斷故。云竪論九品此等師意並
云。九品八十一修惑。束成三種九品
之云事。正順章釋。又對法論旣 云頓斷三
。不九地也。但於晨旦人師義者。不
依用
  尋云。頓出離聖者。於三界上上品修惑。一
時頓斷之時。一無間等斷歟。又九無間
等歟 答。復古記云。地地皆起一無間道
惑。一解脱道證眞也
  尋云。頓出離人斷欲界六品煩惱之時。何
故不第二一來果耶 答。一來果者。
偏可欲界治道也。而頓出離人。合
三界修惑。偏非欲界故。不一來果
云云燈二云。問○答。斷欲六時。並上
界各斷六品故。復不休息。未出觀故。不
第二。斷欲九品時。並有頂惑亦皆盡。
卽得第四故不中二
猶意云。頓出離者。此人小乘敎無之。此人
先見惑斷畢證初果。後斷修惑時。上上
ヲハ九地&MT06279;一時頓斷。上中下等一一
&MT06279;頓斷也。故九地修惑九無間九解
ニテ之也。超中二果第四果
一。漸除九品卽得羅漢頓出離人。不
盡九品煩惱之中間。有出觀命終之受生義
歟 答。且容出觀命終受生之義也 難
云。頓出離人。一度起大加行。於三界修惑
一聚九品。以速疾之治道之。何所作
事業未終中間。出觀命終哉。依之思相例
俱舍論中釋家家一間等大加行。不
一大品結死生云云相例スルニ此又
等哉 答。披對法論説。多於現法。或臨
終時。若辨聖旨。設不辨。由願力故。卽
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果
云云此文明有中間出觀者但於難者。多
分不出觀。有少分人不盡九品中間
出觀卽命終故無相違
  對法論文中有三類人。一云多出現法
者。一入觀便斷八十一品者也。二或臨終
時等者。數數出觀而スレトモ而一生中斷盡九品
者也。三云設不能辨等者。此一生ニハ
辨斷證。而經生方斷盡者也。付初二
兩類人。能斷智根本後得事。述記第十
之。纂釋可
一。一時頓斷故云頓斷三界頓出離人。爲
唯利根類歟。爲當通鈍根歟 答。可
也 難云。凡鈍根者。觀解稍劣。不
頓斷三界之義。今旣 頓出離之。尤可唯利
耶 答。廣賢聖章中間云。超中二果爲
鈍。答。理而言之但通利鈍。此人旣 超
間二果無佛世。成辟支佛。理應
云云以知。可通利鈍也。賢聖章私記意云。
涅槃經判經生鈍。判現般利。今超中
二類之人。前二現般故爲利根。後一人經生
故爲鈍根云也。凡三類頓出離之中。多於
現法。或臨終時云。前二現般故爲利根。設
不能辨由願力故等云。後一人命終後出
佛世獨覺人故是經生。所以可鈍根也。
但於難者。利根中強分別利鈍相違
  四日
一。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頓出離之
所依地。唯限未至定歟 答。爾也 難云。
述記十二釋。一初未至四禪下三無色云云
通依四根本加之表無表章云。依四根
未至中間下三無色今何限未至定
云耶 答。一義云。今章主意。唯依未至定
四根本定。當段云依止未至定發
出世道等何況對法抄云唯依未至定如
唯識樞要但於難者。述記兩釋也。二云。
唯依初未至云云分明取捨。然北京靈泰
如理師等。以第二釋正義云云
一。當段引對法論依止未至定多分
謂於凡位上界惑。得初是後起
修惑對治道。頓出離可未至地也。對法
論依之歟。若於凡位乃至下三無色惑
人。可四根本等也。述譯釋依此人
相違。表無表章云。依初未至第四果
多分決定能故。不容有故亦無
  問。爾者四根本等。欲界斷對治歟 答。爾
也。於初果上。伏欲界惑根本等。卽是
根本欲之斷對治也
  尋云。小乘敎意。斷對治之依地如何 答。
未至定也。俱舍性相。四根本地等。非斷對
治之依地定歟。可之。小乘毘曇心。根
本非欲斷對治云云
  尋云。頓出離人。於何位俱生煩惱
耶 答。顯幽鈔從方師云。師云。超中二果。
見道智一時伏九地八十一品煩惱
菩提院云。一入觀斷盡諸惑之人。起
加行勝進九無間解脱云云一加行勝
進者。見道以後之伏道也
一。其末那煩惱行相微細末那煩惱有
地九品別歟 答。爾也 難云。慈恩斷障章
云。除第七識等云云爾者無九品別歟。加
之唯識論一云。無麁細起此下疏更無
九地九品別釋如何 答。雖異義。述記
三義。有九地九品之別云云正義
心。惑體但障無學非想處惑下下品。唯
九地麁細。無八十一品別歟。本頌云
所生所繋。論釋云。隨彼所生彼地所繋
界繋。何無品類耶。但於難者。自元有
一義也 一義云。末那四惑。雖
地九品等義。與非想地下下品惑勢力等故。
漸斷義云云
  第五卷述記二釋。一九品。二唯一品。二説
中前解爲云云
一。皆與非想地惑一時頓斷第七識惑。非
想地惑一時頓斷歟 答。爾也 難云。第七
識者。通三界所繋。爾者欲界所繋。與欲惑
同時斷之。色無色所繋。又與彼同時可
之。何云一時頓斷耶 答。當段 但於難
者。第七識相應惑。唯無學障也。故斷非想地
第九品時。同時斷也。非餘惑漸次而斷

  五日
一。非如餘惑漸次而斷愚法二乘斷
那惑歟 答。不斷也 難云。約敎道者。不
末那惑。若約證道者。尤可之也。若
末那惑者。何出三界羅漢耶 
答。當段云其説末那惑滅小乘無者亦准此
加之五十要問答上云。其末那識依三乘
。其識起四惑法執。愚法聲聞不斷
但於難者。證道ハハメクラ斷シニスレトモ
ニハ六識知也
一。其説末那惑滅第七識法執相應歟 
答。法執不相應也 難云。探玄記云。第七
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之護法意。
二執相應云云答。至相釋云。起四惑
法執サレハ安惠意。唯人執也。但於
者。引唯識論故非正意
一。是謂二乘斷煩惱障二乘斷惑
答。爾也 難云。上來唯明聲聞斷惑之義。何
二乘耶 答。當段 但於難者。言總意別
也。一義云。行位章云。如説聲聞獨覺亦爾。道
聲聞種性同故云云之可知也
  尋云。爾者獨覺斷惑。全同聲聞歟 答。障
名數等。多同少異歟。故云二乘惑也。一
座成覺等之義。與聲聞異也
  六日
一。諸趣寂者入無餘時一切皆斷定性人
無餘時。所知障斷歟 答。爾也 難云。
諸趣寂者。於自分濟之所知障。何前位不
之耶。依之俱舍論中。二乘斷不染無知之
云云知。二乘人於所知障分斷
入無餘時一切皆斷耶 答。常段 趣寂
者。其根最劣。保執猶堅。未所知障對治
故。入無餘之最後也。彼勝緣旣 闕。決定不
生之義定故。彼非擇滅也。但於難者。不染
無知者。大小所説不同也。大乘意。下劣受名
不染無知歟。小乘意。出不染無知之體。有
十一師義。正義釋於境不悟。或述不能如實
知。俱 舍論説非相違
  難云。諸趣寂二乘入無餘時。斷一切所
知障者。彼最後刹那位。與佛有何差異
耶 答。彼最後心正斷位非已斷故。不
佛等同。若至無餘位者。身智都
滅。不等不等。況入涅槃心可所知
障攝也 問。二乘其性下劣。未法無
我之道理。入無餘時。何云一切皆斷耶。
之勘經論説。全無二乘聖者斷
所知障耶 答。非對治道之故。不
背經論之説
一。惠解脱不斷惠解脱人不所知障
歟 答。爾也 難云。縱雖惠解脱羅漢。可
四根本定等也。若得四禪定等者。何不
一分定障耶。依之俱舍論中。不染無知
二。謂定障無知根性無知也云云此中惠
解脱人。旣 斷根障無知。何云惠解脱不斷
耶 答。當段 但於難者。雖根障無知
小分故不之歟。譬如二乘雖不染無
。對佛不染無知猶未斷故也。准可之。
指事云。惠解脱不斷者。此人唯能斷初障
脱。惠簡擇此離縛故。卽名解脱。惠所
有脱名惠解脱。今顯此義。是故不斷等云云
  尋云。二種無知相如何 答。根障無知者。
練根次第可上位惑也。謂退法
思法 進。思法護法等也。障此意
進根障無知云也。定障無知者。無
求上定之心爾也
問。不染無知定障。所知障惠障。如何以
所知障耶 答。有一義云。今此不染
無知者。非二障中所知歟。其所以者。處處
四禪四無色定等障釋時。皆下劣釋故。
下劣受者。受領納義也。意初定納此
定分。是爲至極。不上定。是下劣受也。
此定障不染無知也。故所知其心別也云云
一義云。設二障中所知障ハンニ
。能障涅槃煩惱。障菩提所知障
者一往釋也。據實二障倶障二果云云清涼
釋云。無知卽所知障之別名也指事云。於
上等至不肯進求所知障攝云云問。惠解脱
聖者。於八解脱之可云耶 答。有二釋
一云。於前七解脱之。於滅定之。
一云。不之。若得前七解脱類攝屬俱解
云云問。愚法二乘可斷所知
耶 答。俱解脱羅漢。修八解脱等。婆娑
俱舍所説也。分斷義可許也
一。俱解脱人分有所斷二乘斷所知障
歟 答。爾也 難云。二乘旣 不法空智
何可所知障耶。是以演義鈔所引唯識論
中。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斷答。當
段 但於難者。集成所引妙嚴品鈔曰。所知
障中亦有二種。一於所知境而能爲障。卽
是不染無知而非法執。如五明處
解。卽是無知。何曾有執○二所知卽障
所知障。此體卽是善心心所。以彼空有二
。未帶相。觀心有所得故。前據了欲
證眞説名智障○然唯識正義。唯所知
之障。今就理通此清涼解釋。八
解脱障不染無知者。卽非執所知障攝也。知
障所引起故攝所知障。非法執所知故云
分斷所知也。同學抄定障者。是下劣受也。
細此執云云燈釋意也。付之又但伏
果功能種子云云但對法抄第三。不
定障種。亦能斷者。約現行之功能會也。
故燈伏而不若依此義者。唯伏現行
故。又分有所斷可云也。但上唯識文述記九
會云。彼中定障二乘亦斷スレトモ小故不
  尋云。此定障能治之道。漏無漏中何耶
答。定障者。異熟生下劣受事障故。以欣上
厭下事觀除之故。鈔釋云非生理觀
但以事觀能伏於彼
  七日
一。八解脱障不染無知修八勝解所對治故
 八解脱八勝解者同歟異歟 答。可不同
也 難云。有人云。八解脱八勝解。同對治不
染無知能對治行也。但於義少有差別
云云尊玄抄云。修八勝解者。可八解脱。卽
指事心存此旨云云如何 答。折云。八解
卽所障境。不染無知卽能障惑。約所障
障故云八解脱障。言不染無知者。天台
釋云。無知有二種。一染汚無知。能招生死
故曰染汚。於境不悟故曰無知。卽見思惑。
二不染汚無知。不生死故曰不染汚。於
一切種冥故曰無知。卽界内外迷事之惑。清
涼云。於所知境而爲障。卽不染無知如是。
則所知障之別名也。言修八勝解所對治者。
此能治之智也。在境名解脱。在智名勝解
卽修八解脱云云但於難者。約境智
別心得置相違
  尋云。惠解脱人得八解脱耶 答。或人
云。不之也 問。爾者不四禪八定
歟 答。或人云。得定不入定也。謂雖
自在出入也。縱雖初禪定。出
第二禪定。有下劣受自在
云云若得八解脱倶解脱人。於四禪八
出入自在也。又身證不還得八解脱
也。此人第三禪マテノ皆斷。第四禪并四無
色惑ヲ皆伏。得八解脱也。此人雖
四果。而得八解脱云云惠解脱人得
解脱否事。有云有二釋。一云。於前七解
之。於滅定之。一云。一向不
之。若得前七解脱類。攝屬俱解脱
云云釋所可
尋云。八勝解者指八勝處定歟 答。法苑
林章意。八勝解者。觀解自在之義也。非
勝處定也。法苑林章云。由前三解脱。引
發勝處遍處等八勝處十遍處等。前
三解脱所引起通徳也。別段之法門也。古
八勝解者。八勝處定云事有歟。非今章本
也。又俱舍二十九。八解脱八勝處。各別釋
之。可
一。爲引愚法○故所知障亦許分斷迴心
敎許分斷所知。愚法二乘不分斷所知
歟 答。爾也 難云。俱解脱人。除八解脱障
不染無知云事。俱舍婆娑常途所説也。何無
分斷所知義云耶 答。當段 但有難者。有
一義云。愚法二乘自敎。雖所知障。實不
之。所知障是法執也。愚法豈斷法執
云耶。只是於煩惱障中習氣。八解脱障
等。立所知障名也。無相違
一。謂八解脱障不染無知修八勝解可對治
八解脱能斷付。八勝處定徳付。是
只同體物コソアリヌレハ。解脱八勝處
タル事アリケン。一初已解脱境
定障。起神通而緣解脱解脱。第八
背想受故名解脱云云八勝處。此八能制
伏相也。理趣分疏云。勝伏所緣名爲勝處
云云頒疏第二十九在之。名言與大乘大旨
同。兩三文字相違等有之。遁麟記云第二十九
八勝處者。唯於前三解脱分出。辨差別者。
解脱是因勝處爲果。因修解脱勝處故。
前三解脱。於諸色中。但能總取不淨之想
今八勝處。於諸色中別多少青等異相
光二十九云。惑終不起。能制伏境心勝
故名勝處。或勝煩惱故名勝處。或此善
根卽名爲處。處能勝故立勝處名復古
云。八解脱卽所知障境解脱云云遁麟云。心
於境者釋名也。由能制伏故名勝境。故
婆娑云。降伏所緣滅貪欲故名勝處
  問。八解脱通有漏歟 答。有漏位云
輩者八解脱也。無漏位修云八解

一。鈔十九下釋八解脱中滅受想解脱云。有
解。厭背受想。有解。厭背一切有所緣心。有
云。解脱定障故名解脱以上八解脱八
勝解八勝處沙汰
一。以彼唯斷煩惱得故愚法小乘斷煩惱
者。唯斷煩惱之得。大乘許此義歟 答。
此卽不爾也 難云。定煩惱斷相
。設小乘ナリトモ其義道理者。大乘猶可
之。而小乘云。斷得者其義尤可然。所謂
能治道惑品之時。斷惑得故不
所斷惑。成道得故。所斷惑又不起。成無爲
故。所斷之惑證滅。故凡聖無雜亂之失
斷未斷分明也。何不此義耶。隨於大乘
所立義者。旁有疑。若不煩惱得者。不
斷未斷差別。無治道得者。豈無
聖雜亂之過耶 答。當段云以彼唯斷得故
此則不爾斷種子故又密嚴經疏第二云。
薩婆多意。入有餘時。煩惱業等體性。猶在
治道力故。不後同類法故名斷。除
之非體成無。如種已燋體。雖在不
後也。燈滅等喩。喩無餘涅槃之時。能
治所治。一切皆盡。如燈油盡燈亦隨滅
釋分明也。但於難者。小乘心不種子相生
之義故。諸煩惱有得云未斷。無得者云
。大乘心。許種子相生之義故。成種子
未斷。不種子已斷。故斷未斷雜亂之
過不有。又無凡聖交通之過
  問。於煩惱與種子如何異耶 答。煩
惱得旣 過去藏スレハ永可生功能無之。是
故作用止處斷得云也。穀種煎スレハ永如
生功能息。然非穀種。大乘種子
斷者。直其種斷故也。非其功能體。直穀種
スルカ如也
  八日
一。此則不爾斷種子故小乘敎無種子斷
歟 答。爾也 難云。指事云。問。檢俱舍論
云。如是聖者所依身中。無惑能名煩惱
。或世間道損所依身中煩惱種子。亦名爲
斷。與上相違名爲未斷。今何唯斷煩惱得
云耶 答。當段 但於難者。雖煩惱種
。若無得者。以斷未斷義不成故。由煩惱
未離而斷義成故。是云唯斷煩惱得
俱舍論述經部義。今且依薩婆多宗故不
相違
一。斷種子故大乘意。斷煩惱種子者。無
間道位可惑種猶俱歟 答。無惑種也 
難云。無間道正斷位也。惑種猶可之。無
間道無惑種者。次念起解脱道何用耶。
知無間道猶可惑種也 答。基師唯識疏
中。無間道中無惑種但於難者。無間道
能斷惑。解脱道能證滅。雖無間道已無
。證彼無爲此用。別起解脱道。此一解
也。又無間道俱雖惑種。而未彼無堪
任性。爲捨此故。起解脱道云云
一。二障俱斷直進菩薩斷惑。可
地九品之品數歟 答。爾也 難云。當段云
不同二乘約界分品如何 答。於二障分
別俱生現種習氣等。皆可九地九品義
也。是以基師。斷障章等。可九地九品之
但於當段釋者。直進敎心。皆雖
地九品之別。斷惑證理義相。全異二乘故。
不同二乘等。非九地九品之別
  九日
一。但於二障分別起者等二障分別起者。
地前伏現行歟 答。爾也 難云。瑜伽論
有漏位分別煩惱今何云地前
現行云耶 答。當段 但於難者。瑜伽論
異生二乘判。今直往菩薩。彼障現起。地
スト心得置相違
  尋云。直進菩薩。於地前二障伏道各別起
之歟 答。第九卷述記云。伏煩惱時。此
俱法執亦不起故。名法執。非別起
又同十云。見道已前唯伏法執
其煩惱障隨此而伏此兩處釋。於
二障中。縱雖何障而伏一障餘隨致
故不各別起伏道
  尋云。若地前伏之者。資糧加行二位中何
位耶 答。資糧位此麁現行伏滅。二障細
現行ヲハ卽未伏。至加行位分別細者亦
皆伏也
一。初地眞見道時一刹那中頓斷彼種
見道位經幾時耶 答。二刹那或三刹那
也 難云。當段云一刹那中頓斷彼種
多刹那耶 答。唯識論於見道斷惑
漸頓斷二師異。縱雖頓斷義。可無間解
脱二刹那也。依之唯識論釋眞見道云。雖
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説一心
加之鈔十三上。釋上論文云。言雖多刹那
者。此一心見道。以無間解脱并一勝進故。
中間有多刹那此釋三刹那
也。但於當段釋者。今一刹那者。約正斷之
無間道
一。初地以去自在能斷始敎意。第六識相
應俱生煩惱障。於何位之耶 答。初地
已上自在能斷留故不斷。何以故。潤生攝化
云云難云。凡地上菩薩。遙送一大僧祇
之行。分別二障永斷。妙備根本後得之智。生
法二空之理忽顯。設雖惑種之資助
受生有何煩耶。是以瑜伽論中。業力結生。
謂諸異生智力結生謂諸菩薩云云明知。菩
薩受生。非結使之助潤云事 答。實地
上菩薩。雖深位之大士。未究竟自在之
故。悲願之上留煩惱。爲助願受生之緣
云也。是非章主私釋。源出諸論之説。對
法論云。一切聖人。皆以隨眠力故。結生相
云云梁攝論六云。異凡夫故。永伏上心
二乘故。留彼種子。又諸菩薩。留隨眠惑
助道分云云加之唯識論云。復於十地修
道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煩惱障
願受生云云此等論文分明也。但於瑜伽論
者。先徳會之有二意。一望顯説云也。或
智力結生謂諸菩薩。全無業力故無
相違
  十日
一。不墮二乘地故煩惱勝行者。
二乘地云事歟 答。爾也 難云。地
前立不退事。出經論之誠説。登地以上有
退墮云事。未其説。若爾設於地上
俱生煩惱。何有退墮二乘地耶。俱舍等
三乘轉不。若起佛種性善根。卽不轉。
極猛利故云云況大乘宗。地上菩薩。寧許退
墮二乘之義耶。加之下乘涅樂障第五地斷
之。設許此義全不六地以上耶 
答。當段 但於難者。實菩薩從起深因大心
全不二乘之果道。然而直往菩薩。速斷
煩惱障種子。恐可二乘速趣圓寂之行
計也。非彼惑退大心小果。是以
唯識論云非如二乘速趣圓寂。梁攝論不同
二乘速般涅槃云云又云異二乘故留彼種
云云旁無相違
一。爲斷所知障故留故不斷者。爲
知障歟 答。爾也 難云。煩惱所知二障。迷
相旣 別。全依煩惱斷不斷。不知所障
離不離。設斷俱生煩惱障了。後起所知障
治道除之事。可何煩耶。例如彼初
地見道位。分別二障惑雖頓斷。十地滿心速
二障如何 答。當段 但於難者。有人
云。若趣煩惱治道偏斷彼者。何ニカ
知障對治道。故暫止煩惱對治。唯起地地
障タル所知障對治道也。是以梁攝論云。由惑
至惑盡等云云唯識論云。唯修永滅所知障
煩惱障云云初地見道位二障分
別頓斷。十地滿心究竟斷盡云例難者。以
法二空觀。速爲二障故非相違
一。爲得大菩提故二轉妙果。俱生
煩惱障故留歟 答。爾也 難云。備轉緣之
果徳。源依二障之種子習氣也。設斷
生煩惱障事。爲佛果之勝緣。還不
佛果之違緣耶 答。當段 但於難者。至
轉依菩提者。留自在可斷之惑。久住生死
僧祇大劫之時。普修勝行。由之證大菩
故。所惑種也。依之當段爲得大菩提
但於難者。任梁攝論由惑至惑盡證佛
一切智之文時無相違
  尋云。八地已上可故留不斷義耶 
答。爾也 難云。八地已上無漏智果恒相
續。任運無功用之位也。爾者。普現色身之
應用。偏可任禪定神通之力也。何泥
生之行。煩可煩惱障耶。況八地已上。
唯受變易之位也。留煩惱障何用耶 
答。始敎意有二門。一寄顯門。七地已前分
段。八地已上變易也。二實報門。十地已
還皆依煩惱種子分段身故。有故留
也。故章主引十住經。十地已還有
者。是此義也云云凡八地已上。於自利
行。雖無功用。於利他行。猶不自在故。爲
攝生惑種云也。百法抄九云。攝論
云。煩惱伏不滅。如毒呪所害。留惑至
。證佛一切智。此卽攝論第十卷文也。
留惑至惑盡等者。爲彼俱生煩
惱種子故。不聲聞速般涅槃。得
究竟。諸煩惱盡時。證佛一切智集成
云。圭山曰。煩惱俱生種者。初地已去自在
能斷。留故不斷。其現行者。地前漸伏。初
地已上頓伏。八地已上不
  十一日
一。卽由留煩惱障起勝行故如敎菩薩。第
六相應俱生煩惱現行。初地伏盡歟 答。爾
也 難云。探玄記第九云。修道位中。地地別
一無明故。於煩惱障亦永伏離
無明地地別斷。於煩惱障。亦地地與無明
同漸漸伏離加之鈔十五下云。其俱生煩
惱。若約現行。亦地地別斷故此等釋
俱生煩惱現行。於初地伏盡。十地間地
地伏何。況宗家釋唯識論第四地所斷
之故能永害二身見等之文。正斷所知煩惱
起同名永伏云云解釋者。至第四地
猶斷煩惱障知非初地永伏云事 答。
第六相應俱生煩惱現行者。初地眞見道
位頓伏之。種子金剛心斷之故。全不
地地別斷之義。依之唯識論第十云。初地以
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
。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失。八地以
上畢竟不但於宗家解釋者。第四地
所斷。雖正法執種子。此所知障。昔多分與
俱生身見同體而起故。斷此知障種子
時。同體煩惱所依斷故。永不起也。地地所
斷。正雖所知障。七地已前。煩惱現行。從
依所知障。漸漸伏除之故。第四地以去。煩
惱俱生我見。永伏不起也。故七地已前云
。八地以上云永伏也。六卷私記第六云。
問。俱生煩惱障現行。初地伏盡了。而何云
地以上耶。答。一云。初地有入住出三時
初地入心。云以上住出。一云。以
ルハ初地頓伏。以故意スハ七地以前隨
宜伏盡故。云以上
  尋云。第六識相應俱生身見。唯識論第九。
第四地第六相應俱生身見云云
者種現中何耶 答。有云種子也云云問。
前五識相應俱生煩惱又留耶 答。不爾。
第六識人法二空隨一入時。暫伏不起。
其餘時。七地以還有有漏也。凡今
前五識斷惑事。有云與第六識斷
全同故云云
一。煩惱障種至金剛位所留煩惱者種子
歟 答。爾也 難云。已伏惑種潤生無能者。
相宗之定判也。爾者留種子何用耶。況
唯識論中。判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
而不爲失。旣 七地已前許現起。豈不
現行力耶 答。當段解釋。正所留種子也。
剩不現行。然八地已上。雖現行
分段。豈非種子之潤生哉。是故正所
者應種子也。但至已伏惑種潤生無能
之文者。先徳會之。不過患。是似已伏
菩薩依悲願力潤生之功。何有
伏惑種潤生無能之道理。故無相違。又解云。
已伏惑種潤生生無能者。若有人起能治伏道
防惑品現行故。所伏惑品。無潤生之能
云也。今此所云。於俱生惑品。若登地已上。
先所知障治道爲先。不煩惱治道故。七
地已前暫起之。八地已上觀智無間斷故。
自不煩惱也。故全不已伏惑種
歟。次唯識論雖暫現起文者。七地已前可
故起現行故。章云。煩惱障内第六識惑○或
現或種皆得自在云云失 問。相宗意。
地上故留煩惱事爲何義耶 答。有云。彼宗
意。七地已還爲潤生攝化也。八地已上遠相
假藉故云留也。遠相假藉者。爲變易身
遠緣云事也。一義云。而與聖道相違故。
故留不云云八地已上留種事。樞要有
云云之 問。相宗意。七地以前故
起煩惱。不所依所知而可獨起之義
耶 答。契經云大乘
經也
初地斷貪二地斷云云
所知也。論中前七地菩薩。故起俱生煩惱
云云唯識疏云。七地以前菩薩。故起貪嗔
云云而燈云。故起煩惱必依所知。無
惱離所知云云所依所知已斷之位
煩惱獨起義不有也。故起貪等位隨起
所知已上
或抄
問。章上云。漸悟菩薩受變易
諸位云云爾者已斷煩惱種。云何同事攝
生耶 答。非實報分段。唯變化利益也。爾者
留種受生與變化利益。於利他事

  煩惱故留自留事問答抄引
  來春季爲恒例談義用意任古抄書集之畢
不可有定量後學糺其非
  寛永六年己巳閏二月二十七日
  法印實英七十七歳

五敎章下卷不審九斷惑義始敎
直進菩薩下

  二日
一。其所知障○是故地地別斷第六相應
俱生法執。於第四地永斷歟 答。爾也 難
云。章文第六相應所知障。現種種地地別斷云云
法執旣 所知障之體也。若第四地斷盡。何可
地地別斷之義耶。是以唯識論。旣 未圓
證無相大悲。不菩提有情實有。無
起猛利悲願豈非七地已還起法執
之慈恩大師般若論釋對法抄等。於
四地法執小分。通七地以前
答。於第四地得無漏菩提分法。而俱生
二執彼障故。法執種現我見之現行。於此地
永斷故。花嚴經云。菩薩住涅槃地所有身見
○皆悉斷滅唯識論文。亦以同也。但於難
者。七地以前菩提有情實有之執者。非實法
。法執所引羸劣隨眠等也。或又第七法執
除。第六識尚帶法執歟。慈恩大師解釋。
又依此等之義。四地少分斷通七地以前
歟。章地地斷。又依三隨眠等之義問答抄可
  一尋云。唯識論第九。於第四地
六相應俱生身見爾者種現中何耶
答。有云種子也云云問。前五識相應俱生
煩惱又留耶 答。不爾。第六識人法二空
隨一入時。暫伏不起其餘時七地以
還有有漏也。今不前五識斷惑事。
有云。與第六識斷位全同故云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