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先徳指&MT06279;本記。指&MT06279;義釋以爲末記
本記外多加人言。是豈非末擇本之
耶。然間彼義釋ニハ師資相承大事等
載處是多。亦無用之文言甚滋。故繁略
共背宗旨セリ祖意。若無畏一行之再
者。一分有ハレ。他人之再治還
家之正説。何以之爲勝耶。然今疏是雖未
再治。正是無畏之直説。一行之正記也。共
見諦之阿闍梨。同爲密宗之祖師。豈
雖一偈一句。有通達之處耶。仍以
無畏一行不空惠果師資付屬嫡嫡相承
明鏡也。爰以大師入唐之日。惠果對面之
時。即和尚歡喜言。我命既盡トス&T069222;汝既
&MT06279;&MT06279;レリ我道東セント云云之兩部大法
始。八祖相傳大法祕法道具本尊等。皆悉
玉ヒ相承瀉瓶。故呉殷纂云。今有大日本
國沙門來求聖教。皆令所學可如瀉瓶。此
沙門是非凡徒。三地菩薩也。内具大乘心。外
示少國沙門相云云然則惠日義操。門
徒雖數千萬ナリト。或授胎藏一界。或受金剛一
界。終兩部悉傳燈之人。大師獨受唯受
一人之付囑。兩部共之。然其付囑第一
今七卷經二十卷疏是也。若義釋宗源ナラハ。豈
不得付屬耶。如是道理極成スル者。文段科
スハ。重説偈言有有。不
佛意經説。任見諦之大阿闍梨
説。佛佛相承大事。一行取筆本記故。以
勝正云云
問。疏者疏涓之義也。言ロハ譬如庭上之
涓疏八方。本經本論義理法門
文段科段名爲。然今此疏
&MT06279;文不科段。疏文言不相應耶。依
之智證目録云。高雄寺空海和尚本二十卷
乃至凡疏體者。初以筆語談於大宗。撮略釋
題。後更開章分科解釋。諸家章疏大綱如
此。而今不爾。所以題尾不合。披而須
辨。其義釋者。直爾&MT06279;開章段
爲祕教不同常途對衆講演。只會&MT06279;
文意佛旨云云自門他門雖異。所難
是同。然者如何 答。疏體不一准。隨人意
廣略不同。或略科段廣文義。或廣分科段略
文義。或科義共廣。或科義共略。然今
本爲慢法。不定文段科段。直爾
之故。處處有爛脱未會向上向下引牒交
。是爲口傳也。即如此經聖
者所スル明白次第也。故
途之例此疏。加之既見諦覺悟之
正説也。不凡愚之難。不仰信
但至智證之言者。是即一練磨意也
已上縁起分大概如斯
妙印鈔卷第一
御本云元徳二年
潤六月一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正月二十日
 金剛佛子明金之 
  仁和寺奧書云
于時延徳三年辛亥正月吉日法印權大
僧都快道書之


妙印鈔卷第二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一
直明スニ唱本作釋四。一明題目。二明序
分。三明正説。四明囑累
第一明題目。自爲三。一列兩題。二辨記者。三
釋兩題也。初列兩題。自可見
二辨記者。自爲四。一擧通號。二擧別號。三
亦擧通號。四簡不記
初明通號中。沙門者。涅槃經云。世間貧者
乃名沙門云云此云勤息。是則佛弟子通號
也。所謂勤衆善息諸惡故云勤息。然今此沙
門有多種。所謂外道沙門。唯蘊沙門。拔業
沙門。他縁沙門。覺心沙門。一道沙門。極無
沙門等也。彼等沙門皆悉當分
。今所言沙門。是終窮究竟極説。祕密最上
沙門也。故所勤三密上乘之妙行。所息隔
歴分別之妄雲。非勤而勤非息而息。是名
爲沙門。復次祕釋セハ。勤是金修生也。息是胎
本有也。故胎金不二修生本有平等。是名
曰眞實大沙門也。經云。識心達本源故號沙
云云
二擧別號中。一行者。是則依一行三昧。通
入法界曼荼羅故云一行。所謂今經所説最
極深祕一印本三昧耶是也更問是則一行一
切行不行而行故。號曰一行也。又演密釋
一行云。且以阿字而顯示之。阿字者一切
法本不生故。今疏主但取此一字而爲其行。
即是一行三昧。故曰一行云云是又一ナリ。與
前一印應キナリ更問又云。序禪師一行等
者。即是禪宗之師匠也。禪有南宗北宗。未
是何レノ宗之師ト云&T069222;。謂即北宗之師也乃至
第五祖弘忍大師門下有二弟子。一是惠能。
即南宗也。一是神秀。即北宗也。北宗弟子
名曰普寂。即疏主之師也。高僧傳同之云云
諸家教相同異集云圓珍
問有人云。一行阿闍
梨是天台。&T012745;。此事云何 答相傳云。章安
大師弟子道素律師。道素律師弟子弘景律
師。弘景律師弟子一行阿闍梨也。而竊學
眞言者云。自有同名一行阿闍梨。此即我
祖。非彼天台一行禪師者。犯大慢語也云云
起信論云。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
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
姓生國徳行等。具如付法傳等云云
三亦擧通稱中。阿闍梨者。此云軌範。又云
正行。所謂周遍法界之軌範師也。故云軌
範。於普門法界。離諸邪倒行諸佛正行。故
云正行也。然阿闍梨有多種。准沙門思之。今
所言阿闍梨。是非彼等阿闍梨。祕密最頂大
阿闍梨也。今又有五重阿闍梨。是正クハ第五阿
闍梨&MT06279;。而兼タリ前四重阿闍梨。名字徳行等。
具如具縁品云云
四簡異不記中。記者非己造説。從人説而
記。名爲記。然記字有二。糸與言也。言篇之
是記スルニ大綱之。系篇之記是記スルニ
云云然今用言篇之記。是則無畏
大智圓滿之樂辨。廣十萬頌經之
文義。而一行取祕密甚深之大綱之。故
言篇之記云云
三明兩題中。自爲二。一釋總題。二釋別

初中又爲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
自可見
二從梵音下。明隨釋中。又分爲四。初明
大毘盧遮那五字。二明成佛兩言。三明
神變加持四字。四明梵本廣博
初從大毘下。明大等五字中。又分爲二。
一明別標。二明隨釋。初別標。自可見
二從是日下。明隨釋中。又自爲四。一總明
除暗遍明義。二明三異。三明三同。四明
異共不
初中。是日之別名者。夫日之別名甚多。或
蘇哩也。或名婆薩迦。今毘盧遮那者是
又日之一別名也
問曰。若然者其本名云何答曰。阿儞底
是本名也
問曰。若爾者。擧本名可爲譬。何故擧別名
而爲譬耶 答曰。本名阿儞底耶是非今所
用。於別名之毘盧遮那。有除暗遍明之義
故。取此除暗遍明之義ント大日如
來周遍法界三世常恒之大除暗遍明故。取
所用之毘盧遮那。不本名之阿儞底耶ヲハ

問曰。大師眞言問答中。問曰。日有幾義。答
曰。日有三義。一除闇遍明義。二能成衆務
義。三光無生滅義
然今以除暗遍明爲總
句。有何意耶 答作大照明足除暗遍明義
也。是故大師以總屬別名義故。以總句名別
句。既然之言是押上之言也。故ヨリ
總句三異三同之義然之言
也。能能可思之。然者不相違大師御釋也云云
問曰。翻譯總有五種。如有抄云。翻譯有五。
一相望翻。相">低祇義故。二𡒸字翻。
&MT06279;故。三會意翻。以意會義故。
四借勢翻。如羝羊將イテ而更却等。五異
事翻。於一名下一義而會正故云云
然者如此五種中。今所言除暗遍明者。當
何翻耶 答當第三會意翻歟。所以然者。日
初テ出ル時必以暗去明來故。日之體
除暗遍明。以意會義故。翻爲除暗遍明也」
問曰。若然者何名除暗遍明之義耶 答曰。
除暗遍明者。朝日初出時。諸闇冥即除故。
光明遍照閻浮提。無所不明。故曰除暗遍
明也。如大品經云。譬如日出時。光明遍照
閻浮提。無不蒙光者云云又法花經云。如日
天子能除諸暗云云以如是等義故。云除暗遍
明也
問曰。月星明珠等皆有此義。何故以&MT06279;
。唯取日光之譬耶 答曰。月星等
皆雖有光明。而不及日光。如大論第三十五
。一切諸明勢不如日云云故取世間最上日
天子光明。不取餘光也
問曰。今經者是捨枝葉取肝要。若然者直
法體。何故以譬喩。爲一部之總
顯耶 答曰。如來内證之法體。非十地等覺
之所知。何況凡夫二乘之所度耶。爰以大
日如來住大悲三昧。普爲誘引中下之機。以
五情所見之日光。欲如來内證法身之
智光故用譬喩也。如大論第三十五云。譬
是爲莊嚴論議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見
喩意識。令其得悟。譬如登樓得梯則易上
云云加之如是例證甚多。如金剛般若波
羅蜜經。妙法蓮花經等。如此等經論。法譬
&MT06279;題目。其例非一也。復次大毘盧遮那
者。即是本來常住大我自稱也。何此外求法
體耶。如我有種種名等云云是則非譬
喩。當體即名也。例如彼妙法蓮花之首題有
當體譬喩蓮花云云
二從然世下。明三異中。自分爲五。一明
世日不及。二明内外。三明
。四明晝夜。五明勝簡
初中。然者押之言。世間者。世間有三種。
所謂器世間。衆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也。如十
地論云。器世間衆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三種
自在行故得十自在云云此中今所言世間
生器世間也。世日此二種世間
智正覺世間故也
二從若照下。約内外簡中。若照其外不能
及内者。以雲下爲外。以雲上爲内。復次以室
外爲外。以室内爲内也。次深祕明義者。内
者指六大法界之内宮。外者指三密加持之
外境。復次内者指本源。外者指縁起也
問曰。今就世間日不及内外簡之。然者
不可有深祕之義。何故作如此釋耶 答曰
本今宗意者。世間出世間即同際也。縁
起本有亦平等也。爲顯此義作此釋也。已下
准之
三從明在下。明約方所簡中。明在一邊不
至一邊者。約四洲言之。所謂日輪照東洲
明不至西洲。照南洲時明不至北洲。故云
明在一邊等也。若深祕明義者。圍遶須彌山
有八中洲。是則自身法界之當體。自然本有
之八徳也。復次須彌山四邊有四山。名遊
乾陀。各高四萬二千由旬大論
タリ
若然者須彌
山是法界體性智。四山是四方四智也。故
上八徳是胎藏八葉之心徳。次五智是金
剛自然之五尊也。是則胎即金。金即胎。理
智平等色心一如之也。復次須彌山是世
界建立根元ナリ。八山八海森羅萬像皆依
。是則法身之須彌山。七覺八聖乃至一切
法門皆依スル義故。祕藏記云。須彌山是
法身。七金山者七覺支也。是法身一切法
文之根原。故曰須彌山爲座云云故知須彌山
是自性清淨法身ナリ。故其體堅固而離違順之
八風。即是越八葉而居中臺之義也。如須彌
者。一切諸山江河非情草木等皆爾也。
非情草木等者。一切衆生界亦爾也。如
一切衆生界者。一切諸佛境界亦爾也。爰以
經云心虚空菩提三種無二。金峯經首題ニハ
一切瑜伽瑜祇。是則今宗深旨也。能能
思之。以如是義。世日即大日法身之慧日也。
不可爲別異之思
四從又唯下。明約晝夜簡中。又唯在晝光
不燭夜者。此又有兩重釋。淺略分如文可
見。就深祕明義者。晝者是從因向果之意。即
金剛界也。言ロハ從闇向明故。是即智體明朗之
義也。夜者從果向因之意。即胎藏界也。言
從明向闇故。是即大悲染愛之義也
五從如來下。明擧勝簡劣中。如來智慧日
光則不如是者。於如上之内外方所晝夜等
淺略深祕之處。大日世尊之智慧日光無礙
自在也。然世間之日於淺略分猶不及。何
況於深祕哉。故云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
。三世常恒之大日輪。遍滿法界無所不
至。故云遍一切處作大照明。於世日者有
内外等差別。大日圓光無此義。故云無有
内外方所晝夜之別也。如來義如次下釋
問曰。題目既以世日毘盧遮那。譬如來智
慧。然者何故今至釋所云如來智慧日光
則不如是耶 答曰。雖一分相似之邊。而
世日猶有如此差別。不及慧日。故云爾也
問曰。若然者應取全喩。何故取分喩耶 答
世間之喩中。日天子之譬最第一也。餘猶
非分喩。況全喩耶。復次若祕釋者。日天是
大菩提心之表示也。如厚造紙云。日天
提心義也。乘眞如實相之日遍照法界云云
已上釋三異了
三從復次下。明釋三同中。自分爲三。初明
能成衆勢徳。二明光無生滅徳。三明還作
大照明徳上三異文段
口傳
初中又分爲二。初明能喩世間。二明所喩
大悲
初中。復次者結前生後之言也。日行閻浮
提者。日是能行之體。閻浮提是所行之處也」
問曰。何故名閻浮提耶 答。閻浮提者。依所
生之樹得名也。如大論第三十五云。閻浮
提者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
大。提名爲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
底有金沙。名爲閻浮壇金。以閻浮樹故。名爲
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遶。通名閻浮
云云故知。閻浮提者因樹得名也。一切卉
木叢林等者。如法花藥草喩品所説。隨其
性分者。性名不改。分謂各各分分。故曰性
分。夫木有大小。草有上中下。其數無量不
可勝計。各得増長者。如此草木。各隨其力
分。悉受一日之光用時。各各得生長也。
所謂大地一切世間百穀衆藥卉木叢
林等種子。若不蒙雨露之恩不能出生。必依
雨露之潤故得出生。又適雖出生。不得
火大之煖氣。不能増長也。冷煖平等ナル時萬物
生長也。如大論八十二云。譬如日月照四天
下。若無日月。則百穀藥草及衆生無以生
長。月是陰氣。日是陽氣。二氣和合故萬物
成長。是故日月於四天下大有利益。菩薩
亦如是又華嚴經第十六云。又諸衆生
以自身光明知晝夜。遊行觀察興
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普照天下。一切衆生無
業不熟云云故知。今言日光者。於雨露之
已出生スル草木。而施煖氣故。各隨其性分
増長也。但藥草喩品所説。依一雨之所
潤。三草二木各得増長。今一日所照。二
種世間各得増長。彼冷潤之徳。此
照之用。彼此影略互顯。應令冷煖濟等也」
問曰。彼顯此密。何故爾耶 答。彼經是説
經之淺略分。所以然者。此經本地之
身是妙法蓮花經最深祕所也。故知淺深
機佛意二。顯密在人佛智不塞。爲示此
義作此釋耳更問
問曰。若然者。令萬物増長。是風大徳也。如次
下云。大風起時。能使卉木叢林開榮増長。
又復能令一切世出世間善法増長云云何故
今與彼相違耶 答曰。火能照能燒。風能動
能増者。是一往離開之義。再往論之。風亦
有能乾之徳。火亦有能増之用。所以者何。
火必依風而増勢力。風必依火而致出興。風
火無暫離。是即自然法爾之道理也。誰能
思度其所由。故次下釋火大云。又悉能成
就一切諸物云云所謂成就者。謂増長而爲
成就也。又五大互具無礙自在也。即如云。又
如世間種子。地水火風爲縁。虚空不礙。然
後得生。隨闕一縁終不増長云云是則五大通
有増益義。但火雖有動搖増長之用。是即火
之家風大徳也。風又雖有枯乾燒盡之
用。亦是風大之家火大徳也。餘三大亦復
如是。雖然一大成増長力故。餘四大各捨自
性悉屬一大也。故大論第十八云。問曰是
四大各各不相離。地中有四種。水火風各
有四種。但地中ニハ地多ナルカ地爲ストヤセン。水
火風亦爾也 答曰。不然。何以故。若火中
有四大。應都是熱。無不燃火故。若三大在
火中不熱。則不名爲火。若熱則捨自性皆名
爲火。若ナルカ故可知。則與無無異。
若有則知。若無麁亦無
細。如是種種因縁ヲモテ地相不可得。若地相不
可得ナレハ。一切法相亦不可得。是故一切法皆
一相云云私謂。問者。雖四大互具。一大増
多故一大得名。餘大不而問也。
ルニ之不然者。彼問意。不三大自性
一大之中故簡此義故云不然也。
。雖四大互具。火大中三大時。三
大各捨自性火大之熱。餘大亦如
也。故知五大互具トモ五大。依増減
故得各別名也。復次今此五大是五佛三
摩地也。所謂a字門中臺。va字門阿彌陀。
ra字門寶生。ha字門阿閦。kha字門不空也。
如是五佛三摩地雖各別。五佛各具五佛之
徳。如阿閦者。雖一念不生之智慧體。
而成就福徳法輪作業。如寶生者。
萬寶出生之福徳。而住&MT06279;不生
智慧能説法作業。如阿彌陀者。雖
轉法輪智體。而住&MT06279;不生智徳能成就福
能説法具作業。如釋迦者。雖神通作
體。而住シテ不生智慧能成就福聚
法輪。是即五佛互具五智無礙自在義也。
又如五大虚空藏者。五佛同虚空藏三
摩地共住福徳成就門。又如金剛夜叉品
五五二十五輪。五祕密亦如此。即是今
宗奧旨也。然則火大スルニ風大之徳。有何
咎乎。世間衆務者。所言世間者。除智正
覺世間餘二種也。衆務者。非情草木隨各
各性成各各相。依各各力作各各用。是即
非情之衆務得成之義也。亦一切衆生夜衆務
休息。晝衆務成辨。是即有情之衆務成辨之
義也。故云世間衆務因之得成也
二從如來下。明所喩大悲中。如來者。梵云
tadh@agat@a。初ta是如如義。dh@a是法界義。傍
有三昧點。是即法界通入三昧也。ga是一
切行義。t@a是如如義。傍有三昧畫。是即理
智平等義也。所謂從如如法界三昧道出。不
來而來。不行而行。還成如如常住正覺。故
云如來也。一切衆生亦名如來。故大論第
五十五云。如來不可得者。或以佛名爲如
來。或以衆生名爲如來。如先世後世
名如去。佛名如來者。如ク定光佛等行六波
羅蜜成佛道。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
如來。如定光佛等ヲモテ諸法如
來故名如來。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
云云此文意者。衆生コト如來者。如
ルカ。後世亦乘ルカ故名如來
如來者。如&MT06279;過去佛故名如來矣。
遍照法界者。此宗謂六大爲法界。異彼顯
宗法界也。平等者。如來智光不簡淨不淨
善不善上下等。故云平等。復次此宗以三
平等故云平等。如次下釋。開發者。本無今
&MT06279;而不出生スルニ。故云開發。謂開發本有萬
徳也。無量者。夫無量有二種。有量之無量。
無量之無量也。今無量者是即無量之無量
也。衆生者。大論第三十云。衆生者。於五衆
十八界十二入六種十二因縁等。衆多法中
假名衆生云云大乘止觀云。果子相&MT06279;無始
流轉スルヲ名爲衆生云云或云。受衆多生死故云
衆生云云種種善根等者。從彈指散花低頭
擧手之小善。至六度萬行之大善。皆悉應
有之。故云乃至也。世間出世間等者。世間
謂人中天上之快樂也。即如常在人天憶
持不忘受勝快樂也。出世間謂三乘行果乃
至第十一地佛果也。復次世間者如世間成
就品所説。出世間者如出世間成就品所説
云云
問曰。能喩下何故擧衆生世間器世間。而除
智正覺世間。所喩下何故擧衆生世間智正
覺。而除器世間耶 答曰能喩下是世日之
所照也。故智正覺世間非彼所益。故除之。所
喩下是大日之所照也。故草木國土
悟者又非可發之機。故除之也
問曰今釋此能成衆務徳。有何憑據耶 答。
具依十萬頌梵本之意。傍依大品等作此説。
大品經云。譬如日出時。光明遍照閻浮提。無
不蒙明者。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云云又大論八
十二云。譬如日月周行照四天下多有所益。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云云以此意故釋能成衆
務之徳也矣
二從又如下。明光無生滅徳中。又分爲二。初
明能喩世日。二明所喩慧日
初中。重陰昏蔽者。雲霧靉靆シテ天地
日月。故云日輪陰沒。雖然於雲上者全
無陰沒。假依重雲故現陰沒。故云亦非壞
。依猛風故雖日輪出現。非本無今有故。
亦非始生
二從佛心下。明所喩慧日中。佛心之日者。
是即直指一切衆生本有常住之妙體。自性
清淨本淨圓明之極理也。然三毒
重障之所隱蔽。而於此自性清淨之妙體
者。全無有損減。故云雖爲無明乃至而無所
也。依三密方便悟諸法實相。開トモ
性妙蓮増。故云究竟諸法乃至而
無所増也。爰以禪要云。所言三摩地者。更
無別法。直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名爲
大圓境智。上至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
無有増減。但爲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
流轉生死不得作佛云云菩提心論云。云何能
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一切衆生本有薩埵。爲貪瞋癡煩惱之所縛
云云是則直一切衆生自性清淨之本覺體
増減義也
問曰。究竟諸法實相三昧云云然者所言諸法
實相者如何 答。此直指六大法界爲諸法
實相也
問曰。何故此宗意指六大以爲諸法實相耶
 答曰。諸法雖多不出三種世間。然如此三
種世間性相雖不同。不六大法界故。三
種世間眞實體相者六大法界是也。故指六大
以爲諸法實相也。即如云。六大法界法身
形。一一各各一塵體。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
周遍法界海云云又如次下云。一切衆生色心
實相。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
云云此中色者五大。心者識大也。故色心
者是六大也。指此色心云實相也。是即直
一切衆生色心實相六大法界諸法實

問曰。若然者顯教所説諸法實相如何 答。
是略有二種。一法華以前所説。二法華所説

問曰。法華以前者何名諸法實相。法華亦以
何等名諸法實相耶 答。法華以前所説諸
法實相者。如大論第十八云。問曰。云何是
諸法實相。答曰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
異。無能治者。捨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
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
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如讃般若波
羅蜜偈言
    般若波羅蜜 實相不顛倒
    念想觀已 言語法亦滅
    無量衆罪除 清淨心常一ナリ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如虚空染 無戲無文字
    若能如是觀 是即爲見佛
    若不般若 是則爲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則得解脱
    若不般若 是亦得解脱
又同論第十五云。問曰。云何觀諸法得實
相。答曰。觀知諸法無有瑕隙。不可破不可
壞。是爲實相云云又同論第二十云。諸法實相
能滅諸苦。諸聖人眞實行處云云又釋摩訶衍
論第一云。不壞假名而説實相云云是等意
不生不滅不動不退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言語道斷心行所滅之理。名爲諸法實相也」
問曰。若然者法華所説諸法實相如何 答
曰。法華所説諸法實相者。指十如實相
諸法實相。所以然者。十界性相雖各別不出
十如故。十界互&MT06279;百界。百界各具シテ
千如。是即百界千如也。衆生世間如
是。國土世間五蘊世間亦爾。故成三千如。是
即一往互具意也。若再往微細互具セハ者。無
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MT06279;。非思量言語所
及也。例今宗五智微細智。故指十如實
相。名諸法實相也
問曰。然者如何説耶 答。經云。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法如是相。如是
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縁。
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云云又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法住法位。世間
相常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云云如是
直説爾前分絶タリ。故云四十餘年未顯眞
實。是即如來出世本懷ナリ。故云唯以一大事因
縁出現於世。花嚴猶以成此經方便。何況
餘經乎。故經ニハ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釋ニハ華嚴頓大尚非
本懷。況復鹿苑唯立不融云云是即爾前
便ナリ法花本懷ナリ。爾前未開會今開顯。就中
壽量塵點本地三身迹門猶不及。何況爾
前。補處猶不知。何況十地三賢耶。如是等
極説。猶是顯極&MT06279;而非密談。今所言諸法實
相者。是非彼等所説。直於六大法界
法實相也 三昧者。具云三昧耶。即具平等
本誓驚覺除障等四義。故祕記云。三昧耶
有多義。且四義。一平等義。二誓願義。三驚
覺義。四除障義也。諸佛如來知衆生身中
本來自性理與佛等無差別。而衆生不知己
本有本始兩覺與佛等。恒常覆セラ六塵
煩惱顯出。是故佛發非願。我拔濟衆
生如我無シメント異。垂斯誓願。若有衆生有歸
依者。住法界定自受法樂如來驚覺&MT06279;。不敢
大願。影向行者。以眞言印契
持護念。譬如國王自造法令敢違犯
&MT06279;之。衆生蒙佛加持力破六塵淤泥
出現自心覺理。如春雷響蟄虫出地。知
佛等無差別。是平等義。如我無異是誓願
義。如來驚覺是驚覺義。衆生蒙佛加持力得
益是除垢障義云云又理趣釋云。三昧耶智者。
誓也亦曼荼羅也。&T069222;將來最上乘者&MT06279;
師受而專意自受ナリ。是故得知。修
最上乘者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
云云此擧曼荼羅攝無邊義也
問。於三昧有幾種耶 答。其數無量無邊不
可勝計也。故大論第五云。有人言。一切三
昧法有二十三種。有言。六十五種。有言五
百種。摩訶衍最大故無量三昧乃至略説則有
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嚴。乃至虚空不著
不染三昧。廣説則無量云云所言有人者。指
小乘論師等也。然小乘師意三昧有限數。大
乘實義。不可有限數也。顯教所説如斯。今宗
四重圓壇塵刹聖衆一一所入三昧過刹
塵也圓明無際者。指本有常住明朗無礙
體也
問曰。既言究竟諸法實相三昧。依之所顯
現圓明。豈非修生顯得之圓明耶。若然者應
云修生之圓明。何云本有圓明耶。答。今宗
離本覺無始覺。離始覺無本覺。故言ヘハ
者始本共本有也。言ヘハ修生者始本共修
生也。爰以祕記云。衆生不知己本有本始
兩覺與佛等。是即此謂也。故知本有修生
但是一法之上二徳也。復次依始覺
。住レハ始本兩覺共不生也。唯
是三世常恒大圓明許也。譬如空光無二。豈
論始覺本覺之差異乎。故無畏三藏禪要云。
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
法不可得猶如虚空云云即是正説本有圓
明之體也。猶無理智之差。故云不見身之
與心。諸法皆悉歸入a字本不生之體。故
萬法不可得。如此萬法離念想而爲
法之所依。故云猶如虚空也。如是本地甚深
之體。三世常恒離去來今。有佛無佛性相
常然。故無所増之義。無所減之義。是故云
而無所増也云云
三明作大照明徳者。文。有上之
三異也。所謂遍一切處作大照明之文是

問曰。文段既別。何故如此得意耶 答。大
日智光與世日光明。廣狹麁細雖別。而作大
照明之邊同故。以遍一切處作大照明之文
ヌル同異二意也。謂異大日圓光
所内外晝夜之別。三世常恒而作大照明故。
作大照明三異文段。而世日
一分作大照明徳有ルカ之故。又以遍一切處
作大照明文三同中之作大照明也。
但遍一切處者。被シムル大日之時周遍法界
也。被世日之時閻浮提内之遍一切處也。
是兩向意。有何不可
問曰。此義不可然。夫文段各別之難未
之上。既云如來智惠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
處作大照明世日不&T069222;一切。而讃メタリ
大日智光普照&T069222;一切。故知是獨局カキル
。不文段。加之如是立
此文事不似常途之法。然者
如何 答曰。自本所答寛狹之邊雖。作
大照明之方是同。故判爲也。但至
文段之難者。自本今疏之趣文言
次第不次第。唯文略義廣ナルヲ以爲
也。依之處處向上向下等文多之。是即
。故局此文執難。仍
作大照明之文同不同二義是釋
成也。就中矣之字神シイ聊在深意乎。若唯三
文許リニ&MT06279;三同。此矣之字ヲハ
晝夜之別。所以然者。此矣之字必置
之字也。然置無有内外之上。是即
作大照明兩向同不同之二
ンカ意也。加之勸修寺大僧都。於
高野山奧院御祈請感得二箇
一也。何ンヤ疑難。未學不仰信
問曰。今必立三異三同判義。有何意耶
答曰。爲顯如來三部妙用。作如是説也
問曰。若然者其義配當如何 答曰。作大照
明之徳是佛部也。能成衆務之徳是蓮花部
也。光無生滅之徳是金剛部也
問曰。何故爾耶 答。以作大照明之徳配佛
部者。夫佛者正覺正知之義也。所謂明覺三
種世間之諸法。不雜邪覺邪知。故云爾也。祕
記云。佛部。斯理斯智凡位未顯。理智具足覺
道圓滿。即名佛部云云今又云遍一切處作大
照明。是即理智具足覺道圓滿。於普門法界。
作大照明之義也。次能成衆務徳配蓮花部
者。夫於蓮花有多種徳。所謂清淨不染義。大
悲愛樂義。萬法開生義也。清淨不染義如祕
記云。蓮花部。吾自身中有淨菩提心清淨之
理。此理六道四生界生死泥中流轉。而不染
不垢。譬如蓮花出生泥中而不染不垢。仍名
蓮花部云云次大悲愛樂義者。若蓮華開敷時
上下諸人莫不愛樂。如來大悲亦如是。理柔
和善順之形。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故。一切衆
生見之莫不愛樂。故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行
菩薩行成佛得道也。故三悉地ニハ大悲蓮華
云云次萬法開生義者。蓮華必從水中生。
高原陸地此花永無生。潤シテ萬物之種
生萬法也。故三悉地云。鑁字作水觀蓮
華觀云云故知水與蓮華。其體性同一也。今
疏文者。日行閻浮提者清淨不染義。
日體離染汚故。隨其性分各得増長者大悲
愛樂徳。世間衆務因之得成者開生義也。又
如來日光遍照法界者清淨不染義也。開發
無量衆生乃至而得成辨者開生義也。無量衆
生蒙利益隨喜愛樂是愛樂義也。若依深祕
。即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妙蓮。自心
八葉之心蓮也更問以是等義門故。能成衆務
以配蓮華部也。次以光無生滅徳配金剛
部者。金剛是世間最上利寶也。以此金剛譬
出世無上智寶也。所謂此金剛無量劫之間
雖埋於地中。而其體性堅固無𣏓壞。若依
縁出地中時。雖能摧一切物。而不爲一切物
所損壞。如來無上金剛智體亦如是。從無始
已來雖隱沒生死地中。而依如來大悲加持
力之縁。一出現生死地中。雖能摧一切煩惱
戲論無明妄想顛倒。而不爲妄想顛倒所損
壞。如此智體名爲金剛部也。故祕記云。金
剛部。吾自心理所又有智。斯智雖沒在生死
淤泥經無數劫。而不𣏓不壞。能破諸煩惱怨
敵。如金剛雖久在地中。而不𣏓不壞。摧破
諸怨敵固物。仍名金剛部云云今配釋疏文
者。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非壞滅者。如
斯智雖沒在生死淤經無數劫而不𣏓不
。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始生者。如
能破諸煩惱怨敵。合譬文。自可見
問曰。若然者何故無五部門配立耶 答。今
經是胎藏界故。説三部攝五部也。故
祕記云。建立三部時。寶部羯磨部何攝耶。一
一部別寶部羯磨部相攝云云ロハ佛蓮金三
部威儀作業之邊是羯磨部也。彼三部皆有
萬法開立之能。是即寶部也。復次金剛部攝
寶部。蓮華部攝羯磨。故成五部。如金剛
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之身
五佛云云
四從以如下。結同異共不及中。自分爲二。初
結不及因縁。二明&T069222;小同
初中。以如是等種種因縁者。總指上三異三
同文也。是則雖許少分之相似。云
全不同大日之圓光。故云不可爲喩也
二從但取下。明許小同中。但取其少分相
似者。今此世日雖非全喩。而世間喩中
光少分相似故云爾也。雖然大日圓光越
故云加以大名等
問曰。經題云大。疏題云摩訶。有何意耶
答曰。經大者爲欲顯超越世日故。相對彼世
間小日。且云大也。疏摩訶者。存&MT06279;多含
大多勝三義故也云云
二從成佛下。明成佛兩言中。自分爲二。
初明別標。二明隨釋 初別標。自可見
二從具足下明隨釋中。梵者即梵語略也。若
具呼應云沒羅減摩寧。中略云波羅門。猶略
波論。最略云梵。此云淨行云云即是指天
竺。此地淨行人居住故云爾也。復常
王來下故云梵國。又云月明。其地明人
出世。照世間如月。故以爲名。又云印度。此
云月支。又云身毒也。此新舊不同耳 成三
菩提者。成之一字漢語。三菩提之三字梵
語也。然具足梵音者。是言總意別也。若具
存梵。應云尾三buddh@abodhi。三正也。buddh@a覺也。
bodhi知也。故漢語者應云成正覺知。然
今言正覺正知者。以一之正シムル覺知兩
也。謂正覺者。對四家大乘之邪覺故。正
知者。對二乘外道之邪知故。如實智者。指
自然自證大菩提心也。即是無自性之體。是
名爲如實。如祕密曼荼羅品疏云。實如空者。
實即如。空猶空也。無自性名實。實者即如
空也。實者非妄語也。又云。安住實智惠中故
名實也。猶覺了無自性空本性淨故云云是即
一切衆生本來本有之色心實相。從本已來
離虚妄分別故。云如實知也。故同品疏云。
既得如是自然之智。復當轉授衆生。今我
所得亦與此無異。故名爲實。實者即是無虚
妄義也云云次知過去等者。修生顯得之智
ナリ。是則能知之智也。過去等者。三世中三
種世間諸法。是則所知之境也。所謂過現
未三世也。衆生數者有情世間。非衆生數
者器世間。有常等者智正覺世間也。皆了
了覺知者。始本不二之智也。名爲覺者。有
此不二之智故。云名爲覺。言本覺レハ
始覺之智スニ此無由。復雖始覺レハ
覺之體何成セン覺。是以知有本覺故無本
無今有之咎。以有始覺故離本有今無之過。
然則離本覺無始覺。離始覺無本覺。始本
不二&T069222;譬如空光無二。故三世常恒&T069222;猶如
空不壞。如是覺名爲正覺 如是知ルヲ名爲正
佛即是覺者者。既擧所覺之法明正覺正
知之義畢。故次正釋能覺之人。故云佛即
是覺者也。就省文但云成佛者。言ロハ佛之一
言省ムカ正覺正知之義故。擧省含
正覺正知之義
三從神變下。釋神變加持中。自分爲三。初
明別標。二明隨釋。三明結歸。初別標。自可

二從舊譯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二。初明翻不
同。二約三句明義
初中。舊譯或云者。唐三藏以前翻譯名爲
舊譯。以後名爲新譯也。神力所持佛所護
念者。如法華經等所説也。然神變加持者今
經所説。是即新譯不共之唱也。言神變者。凡
夫二乘乃至十地等覺所不測量。名曰神異
常情之謂名曰變也。故開題云。神變者。不
測曰神。異常名變。即是心之業用始終難
知。三種凡夫不能證知。十地聖者未知其
邊。唯佛能知能作。故曰大神變。此神變無
量無邊。分爲四。一下轉神變。二上轉神變。
三亦上亦下。四非上非下。下轉者。從本覺
神心隨縁流轉。作六道神變化。又聲聞縁覺
分作神變化。並是迷小之神變。法佛如來。從
大悲大定。能作難思之事業。驚覺聾蟄之耳
目。如是等事下轉神變。上轉神變者。若有
衆生發菩提心。修行自乘教理。昇進證本
覺一心。則能轉變迷誤神心。證得自乘覺
智。一切難思妙業隨心能作。即是上轉神變。
亦上亦下者。法界身雲恒沙性徳。無形不形
無像不像。以一切形像爲一切法性塔。是則
臨上則下。臨下則上。並皆具四種身起大
神通。云亦上亦下神變。非上非下神變者。非
有爲非無爲一心本法。及不二中之不二本
法。越諸戲論絶諸相待。難思之本變化之
源。故云非上非下神變云云加持者。加名諸
佛大悲加護。持名行者憶念憶持。所謂佛大
悲覺月衆生憶念之心水濁亂故云
加持也。故開題云。加持者。古云佛所護念。又
云加被。然未得委悉。加以往來渉入爲名。持
以攝而不散漏之義。即入我我入是也。是則
諸佛不來來。行者不往往。感應道交不可思
議也
二從然此下。約三句明義中。又分爲三。一
約爲因明義。二約爲根明義。三約方便明義」
初中。然此自證三菩提者。是則直指如實大
菩提心。是ニハ言普賢大菩提心。今經ニハ
實知自心。疏ニハ云功徳寶所。又云自然自證
大菩提。又云心自證心心自覺心。如是大菩
提之體。不由他證不由他覺。故云自證也。故
妙樂記一云。禀承南岳證不由他云云此是諸
佛内證之道。唯佛與佛之境界也。故無畏禪
要云。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
萬法不可得。猶如虚空。乃至成佛唯是一道。
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内證之道。非諸二
乘外道境界。作是觀已。一切佛法恒沙功徳
不由他悟云云出過一切心地者。如是自證
三菩提。出過四智所領之境界。何況二乘凡
夫心地所度耶。故云過一切心地也。現覺諸
法等トハ明離諸言語心行也。現覺諸法者修生
也。本初不生者本有也。如是修生本有之大
菩提非言心之境。故云言語盡竟心行亦寂
也。復是發起五字門并識大之義更問若離如
來威神之力者。如是自證大菩提レハ如來
大悲大定之勇猛大勢之神力者。縱雖
覺十地。尚非其境界。何況小智二乘生死凡
夫耶。故云則雖十地等也耳
二從爾時下。約大悲爲根明義中。爾時世尊
者。指加持示現如來。是則本地法身之任運
無功用加持示現ナリ。往昔大悲願者。若淺略
義。大日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發大悲行
願是也。即如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以
一體速疾力三昧。供養無量善知識。遍行無
量諸度門。自利利他法皆具足云云若深祕
義者。往昔大悲願者。指本有法身地大
悲行願也。所以然者。於本有即有大智大
悲二徳。大智成覺是自證也。大悲
物。是化他故。所言往昔超越三時
之往昔也。而作是念者。指若我但住等一十
八字也。若我者。毘盧遮那大我自稱ナリ。即法
界遍滿大自在王也。如我即avirah@u@mkha@m
云云如是境界者。指上之自證三菩提無相法
界之境界。即是本有胎藏之境。并本有金剛
之界。故云境界。則諸有情者。指縁起迷妄之
衆生。不能以是蒙益者。如是迷亂之衆生。離
如來加持。不能蒙益故。如來住大悲利益
門之時。普門法界一切衆生。一時
密化用本有曼荼之本位也。故云
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
妙印鈔卷第二
  御本云元徳二年
潤六月二日加點了
建武四年丁丑二月三日
 金剛佛子明金 



妙印鈔卷第三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之餘經一
疏一
三從是故下。約方便爲究竟明義。亦分爲
四。初明所住三昧。二明三密化用。三明
譬説。四明合譬也
初中。是故者指上之言也。住自在神力者。如
來於法得最自在故。爲十方法界一切衆生。
不動本地薄伽已體。現無量無邊神力應用。
一時&T069222;一切衆生得無量益無有障難。
故云自在也。神力如前。加持者。大旨如前釋。
加者諸佛大悲之日光。持者行者信心之心
水也。故敦造紙云。如來大悲衆生信心
佛日之影現衆生心水加。行者心水能
佛日云云又祕記云。加者諸佛護念。
持者我自行。又加持者。譬如以父精入母
隱之時。母胎藏能受持生長種子。諸佛以
悲願力放光加被。感應因縁之故衆生發心
修行。是謂自行云云故知加者名諸佛之加
被加護加力。持者名衆生之受持念持心
。也
二從普等下。明三密應化中。示種種諸趣所
喜見身者。身密之應化也。所謂示現十界形
状。令九界衆生悦樂也。説種種性欲所宜聞
法者。口密之應用也。種種性慾者。九界性
欲也。性欲者如下釋。所宜聞者。彼九界群
類所ント法也。隨種種心行開觀照門者。
意密之應用也。種種心行者。彼無量衆生
心之所念心之所行ナルカ故云心行也。開觀照
門者。彼彼各各所知見三摩地也。然此應
化者。指此三密應化也。非從毘盧遮那佛身
或語或意生者。如此聖衆是本來成就之佛
蓮金三部聖衆故。今始メテ毘盧遮那身
口意而生故云爾也。於一切時處者。指&MT06279;
有縁起一切也。時者超越三時之時也。
處者指盡空法界之處。是離分限方所也。起
滅邊際不可得者。如是三部聖衆之隱顯。即
是六大法界從縁滅縁起&MT06279;&MT06279;
&T069222;。是三世常恒隱顯ナリ故離生滅去來之相。
非言語心量所及。故云邊際倶不可得
三從譬如下。明譬説中。幻師以呪術力加持
藥草等者。謂有呪術之人。以藥術之力故。
瓦礫草木象馬牛羊禽獸鳥類等。
乃至船車室宅宮殿樓閣等。或幻國王大
臣婆羅門居士比丘比丘尼等。而ルヲ彼幻人等。
或作歌詠舞妓前人&MT06279;悦樂。或幻化無量
五欲之境使&MT06279;欣慕渇仰。或幻化種種無
量可畏恐怖形状&MT06279;惶怖也。大師言。准
犬高踏費龍遠飛。並是藥力所致。師術所爲
云云如是幻化諸事都從來不可得。雖然現
是可見聞之法也。大論第六云。諸法相雖空。
亦有&T069222;可見不可見。譬如化象馬
及種種諸物。雖無實ナリト。然色可見聲可
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云云又云。譬
幻師作種種事。於汝意云何。是幻所作
。答言不ナリ。外。答言不ナリ。内外
。答言不ナリ。從先世今世今世
後世。答言不ナリ。幻所作有生者滅者
。答言不ナリ。實一法所作ナリヤ。答
言不ナリ。佛言。頗クヤ幻所作妓樂。不。
我亦聞亦見。佛問徳女幻空&MT06279;欺誑無
ナリ。云何幻能作妓樂。徳女白佛言。世
尊是幻相爾ナリ。雖根本而可聞見。佛言。
無明亦如是。雖内外
。不先世ヨリ今世今世ヨリ後世。亦無
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縁ヲモテ諸行生
乃至衆苦集アリ。如幻息トキハ所作息。無明亦
ナリ。無明盡行亦盡。乃至衆苦集皆盡云云
是文今文カニ。故引之爲證耳
四從如下。明合譬中。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
是者。如來義如上釋。金剛者。三世常恒不
壞不盡之幻故云金剛。亦能摧無明煩惱
智金剛之幻故云金剛。言ロハ如來隨衆生根
。或現慈悲之形。或現敬愛之形。或現
伏之形。如是以三密加持&T069222;三部聖衆
種種無量奮迅示現。譬如幻師隨前人心
種種未曾有之幻事。故云亦復如是。縁謝
即滅機興即生者。是則今宗之至要也。能能
思之。言ロハ十界從本已來。本有常住離去來
。明朗無礙無垢障。但從前縁
來起滅之相。即如三世常恒不壞化身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