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賛法華傳 (No. 2067_ 惠詳撰 ) in Vol. 51

[First]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67

弘賛法華傳卷第一
  藍谷沙門惠詳撰
  圖像第一第一卷翻譯第二第二卷
講解第三第三卷修觀第四第四卷
遺身第五第五卷誦持第六第六卷第七
卷第八卷
轉讀第七第九卷書寫第八第十卷

圖像第一
  西域祇洹寺寶珠寶塔内説此經像
西域擬前説法金像
西域鷲峯山説此經像
宋釋惠豪造靈鷲山圖
後魏太祖造耆闍崛山圖
晋殷夫人造法華臺 宋謝婕妤造法華寺
後魏太常卿鄭瓊造法華堂
晋釋惠力造多寶塔
宋劉佛愛造多寶寺多寶塔
齊舍人徐儼造石多寶塔
唐悟眞寺釋法誠造多寶塔法華塔法華
臺唐國子祭酒蕭璟造多寶塔
宋路昭太后造普賢像 宋釋道冏作普賢

宋釋僧苞作普賢齋
案祇洹圖云。前佛殿東樓上層。有白銀像。像
内有七寶樓觀。樓觀内有寶池寶花。花上有
白玉像。池中蓮花内。有白銀塔。於塔心中。有
眞珠塔。塔内有釋迦多寶二像。説法花經第
七會者。又云。妙法華經。事同花嚴。波若多會
説之。今之所翻。當第三會。又云。複殿四臺五
重。上層有吠摩尼珠。此珠。過去諸佛。曾於
中説法花。三變淨土。隨經所有。於中具現
案西域書傳。中天竺摩掲陀國恒河南有故
城。周七十餘里。荒蕪歳久。基趾尚存。昔人壽
無量歳時。號拘蘇摩補修羅城。唐言香花宮
城。逮人壽數千歳時。更名波吒釐子城。是巴
連弗邑也。去此城西南四百餘里。渡尼連禪
河。至伽耶城。城西南二十餘里。至菩提樹。金
剛座等。菩提樹東。渡大河入大林野。行百餘
里。至鷄足山。鷄足山東北百餘里。至大山。入
山東行六十餘里。至上茅宮城。此城即摩掲
陀國之正中也。故先君王之所都。多出香茅。
故以名之。崇山四圍。以爲外郭。西通狹徑。
北闢山門。周一百五十餘里。樹木春榮。皆作
金色。初頻婆娑羅王。都此。城中編戸之民。頻
遭火害。衆庶嗟怨。不安其居。因令國中。若有
不謹。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尸之所。俗謂不祥
之地。須臾王宮先自失火。王謂臣曰。成其遷
矣。遂令太子監國。躬出茅城西北四五里。因
而舍之。時吠舍釐王。聞頻婆娑羅王野處寒
林。整集戎旅。欲襲整不虞。邊候以聞。乃建
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官屬士庶。
徒家焉。或云。是阿闍世王所立。至無憂
王。遷都波吒釐城。以王舍城。施婆羅門。今此
城中。無復凡庶。唯婆羅門減千家耳。茅城東
北十四五里。至耆闍崛山。唐言鷲頭。亦云鷲
峯。接北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
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
年。多居此山。廣説妙法。即説此經之處也。故
經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佛在世時。頻
婆娑羅王。爲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峯
岑。跨谷淩巖。編石爲階廣十餘歩。長五六里。
中路有二小塔。一名下乘。即王此徒行以進。
一名退凡。即簡凡人。不令同往。其山頂。東
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垂。現有甎舍。高廣奇製。
東闢其戸。如來在昔居中説法。今作説法之
像。量等佛身。唐沙門玄奘。俗姓陳。洛陽人
也。早歳出家。夙資慧解。遍師名匠。洞曉眞
詮。以爲攀條者見微。挹流者識淺。乃殉躯命
於絶域。馳丹素於幽極。以貞觀之初。發迹西
邁。周旋往返一十七年。所獲經論。具如別記。
於彼中天竺國。請得擬摩掲陀國鷲峯山説
法花經金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色相超挺。
妙絶人功。頂戴瞻仰。實萬恒倍。至止之後。
摸寫無窮矣
宋景平元年。瓦官寺沙門帛惠高。造靈鷲寺。
有沙門釋惠豪。智見通敏。巧思絶倫。於中製
靈鷲山圖。奇變無方。欝似覩眞。其山林禽獸
之形。天龍八部之状。歴代未有。自茲始出。龕
成之後。傾國來觀。後世造龕。皆以豪爲式。其
龕東西深三十八丈。南北四十四丈四尺
後魏太祖道正皇帝拓跋珪。天興元年。造耆
闍崛山圖一所。加以績飾。莫不嚴具焉
晋義熙七年。王荊州殷夫人。創造東青園寺。
寺中造法花臺一所
宋元嘉十五年。謝婕妤。在秣陵縣。造法花

後魏太常卿恭侯鄭瓊。起淨域寺。建法花堂」
晋興寧二年。沙門慧力。於瓦官寺。造石多寶
塔一所
宋元嘉五年。彭城人劉佛愛。於建康。造多寶
寺。又造多寶塔一所
齊建元元年。豫州刺史胡諧之。於鍾山。造法
音寺。舍人徐儼助。造石多寶塔一所
唐藍田玉山悟眞寺沙門法誠。少小出家。山
居絶俗。持誦此經。過於萬遍。依經造多寶塔
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臺一
所。臺上致經。周旋禮懺。又造禪室。於中習
定。甚多靈迹。具之後傳
唐國子祭酒蕭璟。蘭陵人。梁帝之玄孫。梁王
巋之第五子也。梁滅入隋。姉爲煬帝皇后。生
長貴盛。而家崇信佛法。大業中。自誦法花
經。乃依經文。作多寶塔。以檀香爲之。塔高
尺許。并爲木多寶像。經數年未就。其兄
子銓。在宅。朝起。忽於前院草中。見一檀木
浮圖。蓋下有一鍮石佛像。製作殊異。梵容威
肅。其眼精。以銀爲之。中黒精光淨。如自然
者。銓怪。走告璟。璟視驚喜。取蓋還。試置多
寶塔上。宛然相稱。如故作者。雖木色小異。而
塔形更妙。以佛像安塔中。亦相稱如故造。璟
喜歎。自以爲精誠所感。其佛像衣内。有舍利
百餘枚。璟女尼。等年少。竊疑舍利。鎚打不
破。乃試取三十枚。於石上。以斧打之。舍利迸
散。了無著者。女就地拾覓。唯得三四枚。餘並
不見所在。既而懼。以告璟。璟往塔中視之。即
舍利皆如在舊。璟從此。日誦法花經一遍。以
至于終。貞觀十二年。病篤。蕭后。及弟姪視
之。璟與相見。各令燃香。因即共別。唯留弟宋
公瑀。及女爲尼者。令燃香誦經。頃之。謂其尼
曰。我欲去。普賢菩薩。來迎我在東院。師可迎
之。尼如言往迎。未還。璟曰。此院不淨。不肯
來。吾當往就。汝等好住。因與瑀等別。仍起。
長跪合掌。正向西方。頃之遂絶。遺令。獨載一
車。斂以在身之服。婦人不得送葬。勿以肉祭
祀。坎纔令沒棺。朝野歎其通&T056903;。家人奉而行
之。昔遍吉大士。神力無邊。現乘象王證明法
花。斯或先佛之權應。或補處之垂化。七地莫
測。二乘不思矣。夫上妙色身。既其明道。精微
圖像。信亦感俗固有。&T021952;形以悟神。因迹以觀
本。喜見之相。實汲誘之關津也
宋崇憲路昭太后。植因曠劫。儷極皇家。而幻
夢尊貴。塵垢賝寶。思隆正化。摹寫法身。以大
明四年。乃命白馬寺比丘曇標。造普賢菩薩
像一躯。駕乘白象。六牙&T038599;纖。七枝平滿。製度
巨壯。鎔式精嚴。鑄比錬銅。泥茲銑鋈。菩薩炳
紫金之相。象王耀白銀之形。耀麗煌爍。状若
飛騰。實佛事之妙迹。塔廟之眞規者也。而弘
願不窮。修福無倦。到大明八年。又造普賢寺。
壯麗之奇。將美莊嚴。釋道冏。扶風好濤人也。
本姓馬氏。學業淳粹。弱齡有聲。初出家。爲道
懿弟子。冏素誦法花。唯憑誠此業。元嘉二年
九月。在洛陽。爲人作普賢齋。於是。澡雪庭
除。表裏清淨。嚴遍吉之像。肅如在之心。道俗
四十許人。已經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袴
褶乘馬。入至室堂前。下馬禮佛。冏謂。常人
不加禮異。此人登馬揮鞭。忽失所在。便見赤
光赫然竟天。良久而滅。後三年十二月。在白
衣家。復作普賢齋。將竟之夕。有二沙門。容
眼如凡。直來禮佛。衆中謂是庸僧。不甚尊
仰。聊問何居。答云。住在前村。時衆白衣。有
張道。覺其有異。至心禮拜。沙門出門。行可數
十歩。忽飛空直上衝天。追目此僧。不復知所。
後與同學四人。南遊陽都。觀矚風化。夜乘氷
渡河。中道氷破。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迺
覺脚下如有一物自&T016655;。復見赤光在前。乘光
至岸。建都。止南澗寺。常以般舟爲業。甞中
夜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冏欻
不自覺。已見身在郡陵沈橋間。見一人在路
座胡床。待者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坐禪人
耳。彼人因謂左右曰。止向令知處而已。何忽
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人送冏還寺。扣
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衆咸莫測其然。
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携往廣陵。終
於彼也
釋僧苞。京兆人。少在關。受業什公。宋永初
中。遊北。徐入黄山精舍。於彼建三七日普賢
齋。懺至十七日。有白鶴飛來。集普賢座前。至
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又有黄衣四人。
遶塔數匝。忽然不見
弘賛法華傳卷第一



弘賛法華傳卷第二
  藍谷沙門惠詳撰
翻譯第二譯經眞僞合十四人眞十
僞四
譯論二人
  魏外國釋正無畏法花三味經六卷
亦一本加正字
晋燉煌釋竺法護正法花經十卷亦別出
普門品光世音經
東晋西域釋訶支普門
品經
東晋釋支道根方等法花
經五卷
僞秦天竺釋童壽妙法蓮花經
一部七卷
宋澋州釋智嚴法花三昧
經一卷
宋北涼河西王弟京聲觀世
音經
齊上林寺釋法獻妙法蓮花經
提婆達多品
隋西域釋徳志妙法蓮花經普
門品重誦偈
唐西域釋法密妙法蓮花經藥草喩品
加五紙諸呪並異
齊竟陵王蕭子良抄妙法蓮花經
抄法花藥王經
梁大學博士江泌女法花經
一卷
  右二條非正經
  古舊二録失譯經法花光瑞菩
薩現壽經
隋費長房注僞經妙法蓮花度量天地經
妙法蓮花天地變異經
  右二條疑僞
  後魏西域沙門道希妙法蓮華
經論二卷
後魏中天竺沙門寶意妙法蓮花
經論一卷
  法花三*味經六卷一本加
正字
右。外國沙門支疆梁接。魏言正無畏。以魏高
貴卿公世甘露元年七月。於交州譯。沙門道
馨筆受。無別廣傳經目云然
  正法華經十卷
右。沙門竺曇摩羅刹。此云法護。其先月氏人。
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歳出家。事外國
沙門竺高座爲師。誦經日萬言。過目即能。天
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是
以。博覽六經。遊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甞介
抱。是時晋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
深蘊在葱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
遂隨師至西域。遊歴諸國。外國異言。三十六
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貫綜詁訓。音義字
體。無不備識。遂大齎梵經。還歸中夏。自燉煌
至長安。&T021952;路傳譯。寫爲晋文。所譯賢劫正法
花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道爲
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倦。經法所以廣流中夏
者。護之力也。以西晋大康七年八月十日。護
手執梵本。口宣出前經二十七品。優婆塞聶
承遠。張仕明。張仲改。共筆受。九月二日訖。
天竺沙門竺力。龜茲居士帛元信。共參校。元
嘉元年二月六日重覆。又元康元年。長安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