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患痛耿耿。然後更問他人云。此患已差而
耿耿常痛。他人答言。汝想針破癥癥破而針
猶在應更作想除其金針。依語即差。如阿
含用酥者。第一本云。想燸酥在頂滴滴入
腦。灌注五藏流潤遍身。治人勞損
驗也。若準雜阿含都有七十二法。以想爲
治乃非末代鈍根所宜。其一云。佛在給孤
。有比丘夏五月在林間三昧。瑠璃王
子與五百釋子。乘象而戲。諸象鬪。有黒象
聲如霹靂。復有細聲&T049048;。釋子比丘入
於風觀狂癡想。從定起如奔醉象。諸比
丘閉門恐爲所傷。有一比丘舍利弗所
問。唯願哀愍救諸釋子。身子起牽阿難
佛所。白佛言。諸釋子五事發狂。一因亂聲
二因惡名。三因利養。四因外風。五因内風
云何能治。佛因爲阿蘭若比丘七十二患。説
阿那般那。外惡聲觸内心根。四百四
病脈持心急故。一時動亂。風力彊故一時入
口。應*酥蜜及呵梨勒。謂繋心一
先想頗梨鏡。自觀己身彼鏡中
狂事。見已更教。汝於鏡中聲擧舌著
。想二摩尼在兩耳中。想珠中乳滴
出醍醐。潤耳根使聲。如膏油潤
終不動搖。此想成已次想九重金剛從
出覆行者身。下有金剛華行者坐上。有
金剛山四面圍繞。絶於外聲。一一山中出
七佛座。説四念處。爾時寂然不外聲。隨
於佛教。汝當修習愼勿忘失。今且依第一
*酥有益。又云。春時入火三昧太温
身成病。入地三昧見身成石山。須
之。入水三昧身如大水泉。入風三
身如九頭龍。須急治之。餘文廣如
。如呑蛇法者。第一本云。如人噉食呑
蛇影。謂爲蛇也。因而爲病。他人問之知
已。即以下藥密以死蛇。著其痢盆。唱
蛇出。病即差也。壁畫蛇影入酒杯中
復如是。如阿含云。舍衞有一長者晨居
一婢極醜。常外使役令樵草水等
事。野外有泉泉上有樹。樹上有一端正女
。自縊而死。影現泉中。婢見之謂爲己影
便瞋大家。我端正如此使我田園。乃撲
破歸家入堂寶帳中坐。大家謂其狂病
之。婢以前事答。云何大家不別不
。即與鏡照之乃見醜形。猶尚不信乃謂
鏡醜。大家先知彼泉水處而有死女。乃送
泉處。見是死女影心解慚愧。觀心治者。
亦如南嶽大師苦腫滿病。用觀力推病則
消差。次明方術中先用世治。云如治噦法
者。第一本云。以怖之即差。雜含云。用
太急。又眠處單薄因外風寒。動胃管腎
上逆胸塞。節節流水停住胸中。名之爲
噦須急治之。治法如經甚廣云云。如治齒法
者。第一本云。向北斗呪云。齒牙疼北斗治
之。痛差自知。痛即差也。又以狗牙陰地
陽地呪云。令人牙痛差。不差暴汝。差
本。痛即差也。如捻大指治肝等者。五指
五藏。故大指主肝。頭指主肺。中指主
心。無名指主脾。小指主腎。次用中邀者亦
邀居
呪不翻者。如法華疏。以四悉因縁
不翻也。今文多是對治意也。命出入息言者。
口令爲命誦此呪已。仍須命云阿那般那
痛打四五十者。令心止痛處故也。如
人卒患。皆以手打臂至一二百下。患即差
也。次明損益中。心利病輕頓益。心利病重
漸益。心鈍病輕漸損。心鈍病重頓損。又
復心鈍善解觀法。亦得於益中漸頓
 世間下傷歎。言庸者等者。庸者凡常輩

無奇人也。廣雅云。愚也。韻高等者。如匠伯
釿於郢人。伯牙絶絃於子期。故僧彪詩
云。鍾期不遇誰*辯曲中心。鍾期若聞
伯牙撫山曲曰。巍巍乎煥然其高。聞
云。洋洋乎盈耳哉。故知聲韻若高和者必
寡今治法妙故信者亦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之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之三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次明十法中有列釋結。釋中云如癩人
信血爲乳者。乃至信駱駝骨舍利者。亦
荊根得戒羊骨放光等。軫者枕也。若修
四三昧至而不調差者。此有四意故無
差。一者道力。二者冥加。三者治法。四
者不身命。陳鍼大師兄也。開善寺藏法
師。此擧罪滅障轉之人。陳鍼年在知命。初
相師張果之。死在晦朔。後時大師
方等懺天堂上有牌云。陳鍼之堂。
年六十五。此乃一行方等十五年壽
後再遇張果。張果問云。作何福力。此非
兩百萬錢福。計君必無此等錢。爲何方
便。答云。有小行法君説。故知應死
之業。行能轉之。如帝釋下擧例也。勇進之
心如帝釋。別行道場如釋堂。道場神護如
輔將。小横諸非如小鬼。故知道場神護諸病
侵。城主等者。恇怯也。憂惶也。忙遽也。城
身。主如心。守者如身神。與身同名與
同生。名爲天神。自然有故名之爲天。雖
常護人必假心固神守則彊。身神尚爾下
後況前。身兩肩神尚常護人。況道場神。
大論精進鬼等者。第十六云。釋迦先世曾爲
商主。將諸賈客險難處。中有羅刹
之言。汝住莫動。商主以右手之。拳
即著鬼挽不離。又以左拳右脚左脚
是次第皆被粘著。復以頭衝其頭復著。
鬼問。汝欲何等心休息未。答。雖
心終不休。以精進力汝相撃。要不
懈退。鬼聞之生歡喜心。念是人膽力極大
語言。汝精進必不休息。我今放汝。行者於
善法中初中後夜身心不懈。亦復如是。次
止觀者。思議境中亦應上中下罪
文中已有地獄罪竟。若因病故諂誑求
即鬼界也。或求眷屬養病身。即畜生界
也。造三善界者。文中乃是通總之言。雖
因果而常猜忌不病之人。謂我善心勝
健者。是修羅界。善心無改是爲人界。誓持
十善是爲天界。怖畏生死是聲聞界者。亦
毘曇婆沙云。差摩比丘病極重。諸比丘令
陀摩比丘往問訊。差摩言。我病不差猶
壯士取於劣者。繩繋其頭兩手急絞。我之
頭痛亦復如是。又如屠者以刀割牛腹。我
之腹痛亦復如是。亦如壯者取一劣者。懸
著火上火炙其足。我之足痛亦復如是。陀
摩還具白諸比丘如上諸事。諸比丘復令
往語言。佛説五受陰。汝能少分觀察非
我所不。答言。能觀。後復更令陀摩問之。
能觀五陰阿羅漢果不。亦如教。如
觀故得漏盡平復痛差。又増一中均頭比丘
病怨如來不看。佛及諸比丘往看。問言。何
如所苦損無。佛又問。汝修七覺意不。比丘
言。病。佛言。藥中之要不七覺。令比丘受
。次從又觀此病去。縁覺界。此文難見須
分爲五。初推現果往因。次推現因
現果。三從狂渇人下。觀現果現因。四
若不隨下。現因息故十二支息。五從
不得下。結成支佛界。初如文。次文又二。初
有支以至名色。次從觀此根大下。推
名色以至於識。初如文。次文又二。先推
。次推於識。初文又二。初推色從縁生故
自性。次推色從心生故無自性。初文又
二。初推五行。次推五藏。初文又二。先横次
竪。次推五藏亦二。先横次竪。從如是下次
色從心生故無自性。於中先横次竪。初
横者。明心持四大故四大不壞。識生
故識如地。想取像貌風動轉。受性領
納如火堅物。行心爲作如水去來。次此之
下竪推四心展轉相生皆無自性。次識從下
次推現識從往業。如狂渇下次推現果
現因中。先譬推。次亦復不得四字譬息。
南走下合推。如是下合息。次若不隨下因
息。既不得下總結十二支滅。故云不得也。
於漸破名爲不得。爲十界義故。是故
三藏但出聲聞。通教但出縁覺。又觀下三藏
菩薩。先列六蔽。次今以下明願行。初六蔽中
初是慳。亦是持戒下破戒。亦是心志下瞋恚
也。亦是精進下懈怠。言補禳者。有精進
内則補助正道外則禳於災難。亦是無禪下
亂意。既有病已唯專愛身。忘於正念故云
所動。亦是少智慧下愚癡。不苦空。次願
行中先願次行。願即四弘。行即六度。初之四
字是檀。順理兩字是尸。安忍兩字是忍。勤加
兩字是進。正意兩字是禪。覺悟無常四字是
智。次通別菩薩。如文可見。菩薩界中既爲
三別。由發心所期。智願各異。同懷利物
菩薩。兩教二乘有離有合。智異界一。思
可知。又初標十界皆名思議。今此釋中
但至別教。佛界亦可別初地。以別初地
證道同圓。亦可一教總名菩薩。以別教道
始終故。具如第二卷中已料簡竟。次明
不思議中。云直聞等者。彼經第三治病品
云。佛告菩提樹神。過去有佛名曰寶勝。滅
後有長者名曰持水。善知醫方諸病苦
持水有流水。是時國内天降災變。流
水見已自思惟言。我父年邁不彼城邑
聚落。便至父所醫方已。因得知一
切方術。遍至城邑是言。我是醫師。
我是醫師。善知方藥治一切。一切衆生
病。直聞是言即除。譬
妙境初住。言初觀者。即是初觀
思議境。復有下次譬下九。經云。復有無量
百千衆生。病苦深重難除差者。至長者所
授以妙藥。亦得平復。今文從義即譬
無明未除。如是發心乃至離愛。故云衆藥
是用觀亦得於初住位也。縱未
五品。名小除差。一切下次明發心。初
總發心之相。亦先寄次第三觀。一一
觀中皆有四文。初以誓自調。次慈悲現生。
三現生得益。四結教觀名。如是下結成一
。唯彼下引人爲證證今依病起於弘誓
即同淨名住常寂光。而三土現化。故知法
身菩薩一切皆然。唯彼文殊等者。淨名既依
不思議化。若非文殊道力相亞。焉能扣
旨問疾。先傳如來無量之旨。次自設
起等三問。答云下居士答。初答病因起。衆
生病故下答病久如。衆生病愈下答
何滅。菩薩初發菩提心時。即名大悲。當
此疾與發心同有。衆生無始有因果病。菩
薩亦念無始之病。是故菩薩自念念他。故知
此病與發心同起。菩薩遍縁一切衆生。於
諸衆生悉皆有病。故一切衆生病菩薩亦病。
衆生病愈菩薩亦愈。從夫衆生下。即以
於能化。方丈等者。皆是承昔依病起
誓。故成道已有斯勝能。言茅城背痛者。茅
城倶尸城也。翻名具如第一卷釋。言背痛
者。如前因病説力中引也。準興起行經。佛
舍利弗。昔久遠時羅閲大城。國節會日。國
王有病力士。一刹利姓。一婆羅門姓。倶來
會自共相撲。婆羅門語刹利言。卿莫
我當錢寶。刹利便不力令其屈伏。二
人倶獲王賞。婆羅門竟不許。至後節
復來相撲。婆羅門復如前求許。刹利復
饒亦不相報。如是至三。刹利念彼數欺
。便語之言。卿三誑我我不物。便以
頭左手捉腰。蹙折其脊甘蔗
&T016254;之三旋令衆人見。然後撲地。墮地即死。
王大歡喜賜錢十萬佛告舍利弗。刹利力士
我身是也。婆羅門者調達是也。我以瞋故撲
力士。由是墮地獄中燒煮榜治經數千
。今雖成佛殘縁故患於背痛。此約
説用病法門。以利於他。大經云。吾今此身
即是法身。爲衆生同毒樹。以疾利
即此意也。誓願去明初心誓廣。後心方稱
誓體也。慈悲下明誓功能。云法喜等者。此
是章安私語。第一本云。如喜禪師天台大師
發心眞實隨念即除。若望差心即不眞實
此再修補移眞誠文。爲後得失。喜禪師者。
初從光州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建業
即其人也。喜師年逾耳順。大師時年二十有
七。毛喜戲曰。尊師何少弟子何老。喜曰。所
敬在徳不年也。問曰。何者是徳。喜曰。善
巧説法即後代之富樓那。降魔除障即後代
之優波毱多。毛喜善其識人。譚之朝野
口實。嘗行方等雉來索命。神王遮曰。法
喜當西方次生得道。豈償汝命耶建業
咸覩天下共知。若發心下判得失。言不眞
實要三寶等是也。要謂要勒。亦遮亦約也
自無志要佛加持云。佛若不加大慈何
在。故俗云。要君者無上。言規者或求近果
或求速差。具斯二失衆生。若能眞誠
前二過。尚有於初住之力。乃至極果
何但除病而已。次安心中云體解等者。夫
心。必先了境次起弘誓。故合安心先
二法。體解者。識境也。發心者起誓也。唯
止唯觀者。唯寂唯照更不餘求。次善巧下用
五百一十二番。言大藥者。第一義治。兼
縁慈悲。是名大藥紛擾對轉兼具。次
破法遍中。從初至此病病由心。從
去正明觀。於中從初至如幻故。破
因成也。不得病心生滅者。破相續也。餘之
相待及假中等其文並略。初因成中云非地
大不離地大等者。病由心造故非地大。病
實病身故不地大。擧地爲首餘亦復然。
四大無病故非身合。心既如幻幻本無病。
通塞如文。次道品中云非四大等意亦同
前。言非淨等者。約破倒説。有眞等者。約
諦境説。即前文云。我病衆生病並非眞非
有。亦是觀病以爲中道。共在此中之。
空假等者。約觀智説。枯榮等者約所表説。
具如前文義兼大小。枯榮雙立等。秖是一
念圓四念處。助道中云若修正觀者。即是正
行。正行即是道品等六。但觀前六障若不
除。當前來止觀氣息想術六治。以之爲
助。正助合行具如第七。尚入初住無生
。況四大病而不銷差。釋次位中云
彼瑠璃等者。水清故見深故未得。雖
而未位。應六即始終。不免
衆災者。即三小災。謂刀疾饑。若三大災謂
火水風。六根雖淨實果縛身。在欲色界
三小。縱逢劫末法爾離災。若入無生
曇無竭尚有果身名爲果疾。我今不
上諸位。豈得自謂彼上人。次大車譬
文○次明業境者。先明來意中云今修
止觀等者。止觀如日光。業相如萬像。疑者
云下料簡也。初引二經以證大小悉皆有
相。次引法華。由深達故見十界相。次引
淨名。由第一義善分別業。四經明文大小
相。如何疑云大乘無相。次開章別解者。
初因縁中先示内外因縁。内因縁中云心漸
明淨者。亦可明靜。明淨語通通於止觀
若云明靜即以兩字別對止觀。以止觀
善惡有生滅者。由二世善惡。惡有輕重
邪正。及修止觀過去業。又因止觀
惡生滅者。但是因於止觀生滅相。非
止觀令善惡生滅。故擧譬云。如鏡被磨等。
理性如鏡暗散如塵。止觀如磨業如像現
次明外縁者。諸佛菩薩望己爲外。文中示
相雖即内外二縁各説。據理必須内外和
。文別説者。從彊受名。如第一卷釋感應
中。亦因縁各説。此亦如是。修觀是顯機。諸
佛是顯應。亦得是亦冥亦顯機。亦冥亦顯應
亦有修而感。修而不感。不修不感以判
機應冥顯四句衆生等者。有四悉機能令
諸佛不滅定。示善惡相。禪力能示名
惡禪。示相顯了如華示人。若得等者。明
相已自益益他。今但等者明境所以。次
正明業相發中言六意者。第一第二單發
習因報果。第三第四因果互發。第五倶發。第
六間雜。總而言之。秖是習因報果發相。此六
種發通冠於下善惡二相。至下釋文但明
二相。餘但略指此文前後倶雜可
。初文先釋習因習果。次釋報因報果。習
果報因文雖立。有二義故亦須之。一
者相對故釋。二者或互受名。是故文中引
通釋。言習因是自分因等者。新經論中名
同類因。故倶舍云。能作及倶有。同類與
遍行并異熟。許因唯六種。今且依大論
略出六因相。次銷今文。論三十二云。言
者。所作因共因。自種因遍因。相應因報
因。言四縁者。謂因縁次第縁。縁縁増上縁
新譯次第縁名等無間縁。縁縁名所縁縁。餘
二名同。然龍樹立名什公翻譯。雖小不
全失。以大論是一家承用。名字稍同
故且依之。大品云。欲四縁般若
大論釋云。般若中四縁皆不可得。云何説言
四縁般若。答。汝不般若相
故。是故云般若無四縁。般若於一切法
捨。畢竟清淨無諸戲論。如佛所説四縁
者。但説少分。無智之人著於四縁而生
。爲著故説諸法實相空無所有。破
諸心如夢如幻。故知四縁非深極。復是
般若諸法少分。是故雖説應著。何等
著。謂爲究竟是則名著今爲於事度
事蔽善惡相發。是六因中四因所攝。四縁之
中多少不同。是故略明四因及以六因。若下
觀應因縁即是法界。欲四縁先明
六因。所作因者不於他。相應因者心心數
法。同相同縁。以心心法共相應故。名相應
。心心數法以心相應爲因。名相應因。如
親友知識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爲法各
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
互相成濟。自種因者。過去善法與現在善法
因。現在善法與未來善法因。惡無記
法亦復如是。一切各各有自種因。遍因者。
苦集諦下十一遍使名爲遍因。報因者。行
惡因善惡報。名爲報因。言四縁者。如
上五因名爲因縁。心心數法次第無間相續
而起。名次第縁。心心數法託縁生故。名爲
縁縁。諸法生時不障礙。名増上縁。復次
心心數法從四縁生。無想滅定從三縁生。
於縁縁。諸餘心數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縁
生。除次第縁及縁縁。餘有爲法劣故。無
於一縁生者。報生心心數法從五因生。
於遍因。無漏心心數法從三因生。謂
應共及無障礙。成論但應三因四縁。具如
釋籤第十記。今業相發屬習報兩因。習因者
自種因。文兼釋於習果報因。因於前世前念
善惡。故後世後念善惡得起。並名習因。既
心心數法共相因依。亦得名爲相應因也。
障礙故亦得名爲所作因也。倶有助作
故亦名共因。若蔽相起亦名遍因。以此習
因未報。不報因。言報果者。亦但
四因。所作。自種。共因。報因。當果相現故云
報果。據理實是報因而已。不五部染法
通因故。非遍行因。非心心所相應
。若以習因四縁中。得是因縁等三。不
縁而起所縁縁。習因起時亦有増上
及有無間相續之義。亦名次第。報果但在
増上因縁。夫因縁之義佛法根本背邪向
之始。入道修觀之源。故習佛法者。不
。今爲業相廣*辯。亦於修觀
*辯非急。故依大論略出名相。文從云何
下先釋。次明發相。初先明習因習果。於
先正釋。次判三性。言習果是依果者。依
習因而有習果。即等流果。以刹那
故。故約前念後念之。次從此義
三性者。從刹那説耳。若始終説者。即無
漏果不三性。次從論家下釋習因習果
三性。次明報因報果者。既合習因
習果。以爲報因。當知名雖四但成三義
但以二習於來報。復受因名。次就今下
論家復釋習因習果。隔世所起同類習果。
此二習後名因望前名果。是則因果
之上復立因果。望前因之與果倶名爲果。
後則因之與果。倶名爲因。此亦有漏故
三世。此與毘曇二釋同。彼論二釋倶
於三世故也。次數家下更明數家與
論。判報果習果小異。雖多婬所屬不
。釋義亦與論家別。數依毘曇論依
。又今生下論家重釋稍異前解。二因二果
悉皆隔世。約於成業未業等。以判習因
報因。約於隔世重起以爲習果。酬前世
名爲報果。此之四名則有四義。不前釋
但成三義。從若坐禪下次明相現。初明
果相現中。云互受名者。此相起時即名
。由昔報因來果。故名報果。亦得
報因者。此之報果亦得因。未
故。故又能下明此報果相現之時。即是能起
之因故也。此因必定招於當果。是故此相亦
名爲報因。今但下判相也。後報果相預
今現。是故名爲報果相現耳。所以名爲
互受其名。次若於坐下明習因發相。於
亦云互受名者。此有漏因心習起時。名爲
習因。能牽下能作後時成就習果也。亦得
名習果者。明此習因心起之時。由昔曾起
故云酬昔。則名此相亦得果。名爲
名也。應知此中習因報果並約相現。名
互受名。若如毘曇。當世習果望報爲因。及
隔世習果望後爲因。雖亦名爲互受其名
今相現義意則別。若將此意以判蔽度
善惡雖殊其相可見。從善相衆多下別明
發相。初六度中先明施相。諸相不同隨
一種。即表報相。其中雖人而不
物。或有物而不人等。但使相與
習因別即名報相。下之五度準此可知。次
都不見下明習因發中。直爾起心名之爲
習。表過表現其相不殊。下之五度亦準知
之。言法門者。過現二世或單分別布施法
。或欲施時先簡邪正偏圓等心。故此心現
總名習因。此度既然諸文例爾。次戒相中言
十師者。且寄中國一法而言。言衣裳者。上
衣下曰裳。故古人服飾如道士無帔者
是。至魏朝時。道士方始加於横帔。今出家
人亦以袈裟涅槃僧等。以例衣裳。第一本
云。陳留一人坐禪發習忽然講律。忍進禪
等相略可知。智相中云菩薩境者。通論通
三教菩薩。若論現相多在於事。三藏菩
薩亦有無常伏惑之智。乃至別教住前望理。
亦得事。若二乘智通取亦應在般若
文中。別論六度唯在大乘。雖此分別通別
去取。其相定屬二乘菩薩境中。是故但指在
於後境。六度習報下勸誡。前第五卷已勸誡
云。愼之勤之重之。但細尋六意事不
了。諸方等師下次明償不同中。貸字
貣。求物也。曾於三寶物未還。即
他得
若作貸字。先曾借與他。即他代
*切
中意。小乘取果尚許償。況今大乘本爲
利他。近期無生遠趣極果。廣能益彼供
三寶。故知大小兩乘正爲道並未責。
舊責雖然終無新造。觝字亦可抵。抵者
拒也。次明六蔽相現者。慳中云惙者疲也。
詬者許遘乎遘
居候三*切
恥辱也。次明破戒中唯擧
支性戒之相。遮戒非一略出一酒。通例
。瞋故即殺貪故是淫。此二并盜及口四過
即七支也。若口過同一妄者。即五戒也。復
次内心下略擧四分習因之相。餘略不論。次
料簡者。初約障不障料簡中。先列四句。次
釋。次判。初約事生滅判。次約三諦中言
者。總約有漏及以三諦。故以有漏名爲
初善。次約作無作中言性與無作者。習因
既以内心之。但依心判善惡易知。報果
相現於禪心中。忽見外境於心。是故
判若善報相下正判也。今以性之善惡。因
時必假相扶而起。故後相現亦須相扶。若
無作善惡一發已後未捨失來。任運恒有。故
今相現不内心。此且據得形倶無作
若作倶無作亦假内心。以作事時必須
。是故若有外相復有内心。或是因時作
倶無作。既成無作。後時違教及違本要。名
違無作。故無作後復以十法三相往驗。復次
諸惡下更約三時。以判善生惡滅之相。文云
初瞋後喜則惡滅相。以此例知初喜後瞋即
善滅相。初後倶瞋即惡生相。初後倶喜即
善生相。諫者。字書云。以道訓人名之爲諫。
又云。諫有五。謂諷順闚指陷。此中即諷諫
也。天發心下約解行簡。若自正正他下約
師證簡。他判相實不容易。故須自證
方可言。所言證者。非入位。但是曾
感以自證他。若全未感卒無師氏。應
此文及禪門中善惡相。并大師口決
附略知。若不爾者。但以不思議觀之。令
不思議境。一切諸障無之何。即如
文觀解者是。文中所以誡者。恐後學輩自
微行傍少解。徒占師氏之位。輒&MT04146;
判斷之能。翻爲自沈他無幾。若近師氏
理須疑。仍須善用觀力抵拒。氏者族姓
也。古人從師爲姓。是故自古名爲師氏。自
安公來同稱釋種。問下簡現相疑。問中本
諸惡業相現。答中不相現之問。故初
文但云實爾者。凡道場神非護怨責。如
虞候。但業是實責非神所防。所言防者。防
於横擾耳。言虞候者。軍中遊邏伺候之官。
虞者助也。專也。備也。候者伺也。亦云掌
之官。候於山澤非常之過。覘亦候也。亦
闚見也。復次諸業下釋闕略疑。云彼二家互
闕者。毘曇闕觀法。中論闕業相。今略
業相*辯邪正。竪明觀法入門深詣。
自行入道誠爲餘。若望二家
足。二論但横明法相而已。約法成觀彼論
疎遺。次正明修觀中。初思議六界之文。略
列而已。次總結。云如是等業招於色心者。
善惡等業不界内分段生死。故曰色心
色心尚攝十界善惡。何但六界。今且列六。
具如陰入境初所引經論。次聲聞觀業是
。縁覺觀業是行。並不無常與幻化者。
意通兩教聲聞等故。通教不菩薩者。通
三乘故。又此文中不三藏菩薩者。前所
發度義當三藏菩薩次明不思議境。初重比
決。引於法華遍照十方等者。下文既云
正二報。此之十方即具二意。若作正報
十方於十界。雖百界千法等
十界。若作依報。三千世間亦不十方
能照即是不思議觀。所照即是不思議境。十
界依正二意具足。其致甚深。次正明中先出
境。次引證。問。證中所引華嚴者。與前別教
引經既同。今成圓教如何辯異。答。前明
別教但云地是能生。能所不同故成別義
今明圓教地體生性一切具足。況復牙堅全
是地堅。能生所生無法界。既深達業下發
心也。爲業故。下一一文皆約善惡。亦先
於別相三諦。次方總約一心三諦。一一皆
非違非順。當知並寄次*辯不次。次安心
中從業空去。亦奇次第以明不次。一一諦
中皆云善順惡息者。善順即觀惡息即止。次
法遍中先引二論。雖復各計共成三世
三世即是所觀之境。次從今觀下即能觀觀。
亦且約次第故先觀空後結成三諦。三世
相望名之爲竪。次若言下於過現中。以
者相對爲横。者謂宰主。主者我也。一一
世中皆推四句。復名爲横。三世下結成空
。而言下假觀。所以下中觀。次通塞中四句
者。業即有漏非業即無漏。亦業非業即出假
也。先已入空得非業。又復出假名爲
。雙非即是中道非漏非無漏業。於一一句
挍能所具如陰境。次道品中從成論
身念處者。是念處也。意業單起是心念處。意
實法者。領納名得是受念處。想得假名
是想陰。行則同縁是行陰。想行兩陰共成
。并身口業身念處。總成四念處。依
部宗次第而起。得此説。毘曇如文。此且
略述三藏念處。從今觀去。正*辯無作四念
也。言同類者。雖十界別。同名五陰
同類。餘如陰境中説。次明助道中。念
障障即是業。故用念佛以爲對治。念
十二相及報佛功徳。共破習因惡業者。是惡
習因也。惡業麁重須色相。是故須
佛三十二相。復念報佛所有功徳。方可
治。若單善習因心起。則但念法門佛。以爲
對治。若善報果相現。報是色法。故但念應佛
色相治。若惡報果相現令法門佛者。
例習因惡業。既念三十二相及以報佛無
量功徳。今但令法門佛者。文從勝説。若
本縁理不惡。言惡業障轉者通論善
惡倶皆是障。六蔽業重最能障故。故從惡説
○次明魔境者。言魔事者。天魔正以順
五欲退菩提。嫉眷屬事。行者宿
魔業。今違宿因宿事來遮。故云魔事。大
論魔以人善法事。具如魔事品中説
初來意中具破四悉。言修四三昧者。重牒
前來通修陰入。從惡將欲謝去。牒前業境
前觀業境不思議。事惡將謝理善將生。
魔恐境作損壞事。是故須魔事境也。
故有此境次業境。言出境者破世界意
又當去。恐理善爲人意。從又慮
去破對治意。得大神通止也。得大智慧觀
也。彼止觀或必能壞我。是故我今應預破
之。遽及也。言壞善根者。夫魔唯忌菩提之
有漏。有漏同魔故魔不忌。言
者。近以欲天界。遠以非想界。若
衆生不生死佛乘。魔於是人
猶生親想。戍者。爾雅云。遏也。守以止賊故
字從人執戈。故佛於魔如怨賊也。經云去。
大品魔事品文。所言罪者。因魔有事因
罪。故名魔罪。又但順生死皆名魔罪
大品云。教菩薩離六波羅蜜皆名魔事。又
惡知識亦名魔事。又魔罪者。菩薩摩訶
薩不衆生是言。魔作佛菩薩像僧像
來教言。用是六波羅蜜爲。或云。汝無眞菩
不退行。亦不菩提。或云。空中無
切法是菩提爲。或云。空中亦無三乘
是菩提爲。不菩薩皆名魔事魔罪故也。
大論八十云。有微細魔事者。未跋致
已得。準今文中即是魔羅能作上等
。故須略知是等事。若不他善分別
者。名惡知識皆名魔罪。若達下略示觀境
破惡之相。惡若已破懷抱憺然。知魔界如下
即第一義意。魔佛理一故名爲如。首楞嚴云。
此經時佛記衆中二百魔女。已曾五百佛
所深種善根。過七百阿僧祇劫。當作佛
同號淨王。魔聞諸女得記作佛。來白佛言。
我今於自眷屬自在。是時天女示
弱相而宣妙理。便語魔言。汝莫愁惱我等
今者。不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佛界如
二不異。我等不是魔界。魔界即佛
界故。魔界無定法可示。佛界亦無定法
示。一切諸法皆無定性。無定性故無
眷屬及非眷屬。次別釋中初*辯異同者。與
前四境*辯異相。業境文中略無對*辯
然四倒去。與四倒*辯異。文云四倒秖
是煩惱魔者。如前煩惱境中所引十軍。此
十軍中具足四倒。若望四魔但煩惱。由
煩惱故生後三魔。若前十軍是魔所置。復
今境。若界外下約界*辯異。依涅槃第二
十文既以無常等四。爲界外四魔。此乃通
途立魔名耳。非今魔境。若且以涅槃。而例
此文。界内煩惱亦爲四倒。對餘陰死天子等
。合成七魔。準例界外亦成七也。内外合
一十四魔。故須簡内外陰死天子三
。今言異者。但不無常四名以對
。若各論者。界内名爲常等四。界外名爲
無常等四。此之四魔名體倶異。内外陰死天
子等三。體異名同。是故應須*辯同異也。大
論第六問。何處説陰爲魔。答。佛在莫拘羅
羅陀云。色是魔乃至識是魔。此即且
界内説也。言乃至等覺三魔已過等者。
此瓔珞經教道説也。若從實説過則倶過。言
無第六天魔等者。既至等覺三魔已過。唯
一分死魔在耳。此仍從教。故等覺已前
四魔具足。問。爾前秖應煩惱陰及變易
。如何得天子魔耶。故文釋云。實無
六天天子魔也。但是赤色三昧未窮。於
義立天子魔耳。是故名爲具足四魔。故知
凡界内名通至界外。並是義立體不同。
故赤色三昧觀於他化自在天有。破彼天有
三惑未盡。是故通名天子魔也。大經十三
具列二十五三昧名。玄文第四委釋。次引
以*辯同異者。新經五十八離世間品云。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一者陰魔。生諸取
故。二者煩惱魔。生雜染故。三者業魔。能障
礙故。四者心魔。起高慢故。五者死魔。捨
故。六者天魔。自憍縱故。七者善根魔。恒執
取故。八者三昧魔。久耽味故。九者善知識魔。
著心故。十者菩提法智魔。常不捨故。若
彼十以望今文。有通別二意。所言通者。
十魔一一通界内外。謂界内陰及界外陰。乃
至二乘菩提法智。別教菩薩菩提法智。若別
論者。六唯界内。餘通内外。界内六中初一
五六。界内三魔。第二三四。合爲界内煩惱
也。餘四通者如前通釋。故與界内四
明。同者。則從別釋。若名異者。即從通釋別
義復通。故如前釋通別仍不四。
餘四攝在煩惱魔中。是則内外倶十各四。亦
前文倶七各四。彼經復有十種魔業十離
魔法。具如彼經委引。又大品十三魔
事品文。並是第六天子魔攝。大論六十七六
十八魔相甚廣。何但於三昧中現。乃至一
切事業中惱亂行者。經云。若魔若魔民惡因
縁故。入人身中亂人心。或令書者疲極。
國土事起。或書者不供養。若讀誦時師
徒不和。若大衆中説。有人來説法師過失
法師不説而行。何足聽受。或言
能持戒。而復鈍根不深義。聽之何益
或言大乘是空滅之法無行處。或時作
好敬信沙門。云般若波羅蜜空無罪福名
道理。如下發相中云惡者。
即其意也。或云涅槃。即發相中令
二乘者是也。又云。或法師不弟子信施
或師好施弟子不受。論釋云。弟子法應
養於師。何以言師施於弟子。然弟子作
。師少物尚不捨何能捨身。雖布施
是欺誑。名不和合。是故師須施弟子。弟
子復以四事師。師少欲故而不肯受。便
羞愧言。如賣買法是故不受。或師多知識
乏。能養弟子。弟子自念。人當師之
衣食。是故受法。或云徳薄不師施。如
等心雖好。不般若波羅蜜。亦是魔事。此
等即前發相中令善者是也。雖
而發。或當亦是宿縁相關。或行三昧師與
弟子上諸事。妨三昧故不覺。此
等既爾諸行例然。故略記之以示後學。次
發相中初*辯民主。可知。次開釋中初文
見。啾&T048167;者。楚詞云。啾&T048167;蟲鳴。又云啾啾鸞
聲。&T048167;者小語也。魔似彼聲故云也。次時媚
中初*辯權實。大集十二時獸者。若五行中
十二肖。肖者似也。此十二神似彼故也。
大集二十四云。東方海中有瑠璃山。高二十
由旬中有虎兎龍。南方海中有玻瓈山。高
二十由旬中有蛇馬羊。西方海中有白銀山
高二十由旬中有猴鷄犬。北方海中有黄金
。高六由旬中有猪鼠牛所住之窟經各有
窟名
東方樹神南方火神。西方風神北方水神。一
一方各有二羅刹女及五百眷屬。隨其方
。各自供養其方三神。其窟皆云是菩薩
住處。一一獸皆云聲聞慈。晝夜常行
浮提内人皆恭敬。已曾於過去佛所願。
一獸毎一日一夜閻浮提。餘十一獸安住
慈。從七月一日鼠爲其首。二日牛乃至
十三日還從鼠起。是故此土多有畜獸
教化。故他方恭敬。經云。若此佛四部弟子
大智大定大神通。欲一切所有典
。増進善法。應白土山。方廣七尺高一
丈二尺。種種香泥以金薄之。四面二丈。
薝蔔華銅器種種非時漿。安置四
。清淨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寶。去山三
丈正東立誦是呪云云。經十五日
山上初月像。即知已見十二時獸。見已
所有*願求隨意即得。此十二獸或時作
鳥等像。行閻浮提化同類。菩薩秖作
天等像是未難爲獸則難。此獸既云
日一夜行閻浮提。故知即是權化者耳。今下
文言其時來惱行人者。乃是支流實行
之輩。若邪想下正明發相。今欲下以時驗
之。此九屬東方木等者。如東方九獸但三
正。故以三正而對孟仲季。言前後者。
孟者首也。正獸則在三中之後。仲者中也。正
獸則在三獸之中。季者末也。正獸則居三中
之初。餘之三方亦復如是。居初之後
之初。故云傳作前後。欲使九座均調。孟仲
季等。是故傳作前後分之。餘五行法並但十
二。唯六壬式中列三十六。準彼文者。已有
三。謂蝉鱓蛇。今文云鯉。多恐字誤。又列子
燕鼠伏翼。今文云猫。仍恐彼誤。餘諸獸
名並與式同。豺者犬足。貉者應胡各
*切
雅云。雌者曰&T049092;乃老
*切
今江東呼爲&T025983;&T026106;。羭字
豸。猰貐類貙虎爪食人迅走。貙勅倶
*切
更開爲一百八獸。但爲時分猶寛。恐
間不識。故更開爲一百八也。隨其時分
十二之。隨其時來但稱十二獸名。或
三十六名。其媚則去。故知鬼法懼人識
名。識名尚不敢來。況復識形。故識其形
。不敢爲非。次魔羅發者。初明破意及破
方法。前塠愓時媚並波旬遠屬。今魔羅者。
皆波旬近屬。或天主自來最爲伏。二善二
惡者。四弘爲已善諸行爲未善。見思爲
無明爲未惡。大論云下引證。言華箭等
者。大論問曰。何名爲魔。答。魔者破慧命
道法。是故名魔。諸外道輩云是欲主引
著。復名爲華。從五根入破壞五根。復
五箭。破佛法善法故名魔羅。復次作
間結使因縁。亦魔王之力。爲諸佛怨讐
一切聖人。逆流人事。不涅槃法。又云。是
魔有三種事。能破行人。謂戲笑語言歌舞邪
視等。是從愛生。縛打鞭拷斫刺。破截等。是
瞋生。五熱灸身自餓投巖等。是從癡生。
此等即是三賊之流也。乃至貪染世間皆是
魔事。又云。或作種種形恐怖菩薩。或作
妙五欲亂菩薩。或轉世間人心大供
。貪供養故則失道法。或轉人心
行者。隨前人趣向因而惱之。論文甚廣隨
要而記。五根各一刹那者。五根取塵必爲
魔羅之所便。魔羅得便良由念。失
於根故曰五根各一刹那。故婆沙第九
云。佛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波旬作是念。當
其道。便作御車人類鞭覓牛。著
壞衣頭髮蓬亂。往至佛所佛見我牛不。
佛念是魔亂我。即語魔言。惡魔何處有
是牛爲。天魔作是念。沙門知我是魔。即
佛言。眼觸入處是我乘。乃至意觸入處是
我乘。沙門何所之。佛言。我到彼無六觸
汝所到處我當彼。波旬意以我如
。六觸如乘。能御此乘諸衆生。至於
。所以涅槃非其到處。故佛語言。我到
六觸。及汝所到處。即涅槃也。故大品諸
文魔羅作惱。不六觸。故今文中外扇内
惱。不六觸。天魔波旬尚以色等亂於
況佛。悠悠行人者耶。令云五觸意即兼
六。以五根轉入意故。即有法觸。故云
共壞。根塵相對即有十八復次下廣釋
外來。初令惡次令善。若本是出世高
士得此説。若本是散善之人元是魔屬。何
墮。如此之人若廢善法却成魔事。次
二乘中。言行當者指示也。次令墮無
方便空等者。惡空假也。不先觀於縁生四
。不諸法皆無自性。不諸法性空相
。雖空解煩惱。名無方便空。若
菩提大悲心。雖物但増
。如是名爲偏事邪假。尚不三藏菩薩
之假。況餘教耶。乃至亦能令人入於三藏之
。如阿難亦似別教。但非從空故云
偏耳。阿難下擧深況淺。阿難如來臨涅槃
時在娑羅林外。爲六萬四千億魔之所
。佛問諸大衆。阿難今者爲何許。答曰。
今在娑羅林外十二由旬六萬四千億魔
之所惱亂。諸魔皆自變形爲如來像。或説
諸法從因縁生。或説因縁而生。或
縁生者皆是無常。或説是常。或説
入是實。或説是虚假。或説十二因縁有
。或説幻化。或説聞因思因修。或
不淨觀出入息。四念處四善根。三空門無
學。初地乃至十住。十二部經三十七品。現
八變八相成道。阿難念言。如是等相昔所
見。誰之所作將如來作耶。欲起欲
語都不意。魔入骨故。復自念言。佛於
所説不同。我於今者誰語。阿難今
者極大苦惱。佛令文殊以呪術力壞諸
。然諸魔所説。唯不圓頓法門。以
頓法非其境界故也。言笈多者於魔突羅
半月説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
不淨出要第一。魔王波旬便生愁惱。而
是念。憂波毱多作大集會。必當教令
我境界。我今當往壞其衆意。於説法處。雨
眞金華瓔珞華等。化作白象七寶莊嚴。化
七人端正殊特。擧會觀察無法者
三日中説深法。無一人得道果
。魔王歡喜深自慶幸。毱多即入三昧
之。誰之所作。即知波旬魔王所作。復以
尊者頂上。知已便作是念。惡妬弊魔
亂正法。如來何故而不調伏。即觀佛心
佛令已而調伏之。即以三屍蛇人狗等
化爲瓔珞。感魔令至而謂之曰。汝與我鬘
深感厚施令還以此用酬贈汝。魔大歡喜
頸受之。至其頸上還見死屍蟲蛆欲
出。魔見是已深生厭惡。語毱多言。汝今
云何以此死屍而繋我頸。答曰。比丘不
華鬘莊嚴。汝先何以爲我著之。今爲
著正得其宜。魔以神力去。不得。此屍
頸如須彌山動轉。踊身虚空
求諸天爲脱此屍。諸天皆言。此是大聖之
爲作。非我庸下之所能脱。詣梵王所
爲脱之。梵王言。十力弟子所作我不脱。
假使劫風旋嵐所吹。亦不動。如地倒
還從地起。若能歸依優波毱多。容脱。
魔受梵王教毱多所。深生敬重五體投
地白言。大徳。佛初成道我率官屬而逼
。未曾一言而見輕辱。汝阿羅漢少慈悲
。於人天前毀我。毱多言。汝大愚癡
智慧。以聲聞人用比如來。欲
須彌山。螢燭之光齊輝日月。我今陜
劣故相毀辱。又如來使我調伏於汝。汝因
斯故。有善心生惡道。魔聞歡喜生
有心。今可爲我除此三屍。尊者答言。汝於
正法惱害。然後乃當汝脱之。魔
言受教。乃至令爲現如來相云云寧免自
他三十六箭者。一根有三三五十五。轉入
又有三箭。故成十八。魔自作惱名之爲
自。扇動檀越之爲他。自他各有一十八
。故三十六。若知下正約理調。違實際
魔異佛。若入實際魔佛不二。魔不
佛亦無順。大經下引證。小乘斷惑故説調
毱多等。大乘體法魔爲法界。如楞嚴
中説三昧時。魔欲惱自見縛。無
調之。又小乘人既未破。但名爲伏。大乘
之人無魔可調。乃名爲斷。次明妨亂中。
空等十法二十邪法。文望正法皆名
太過。其實若過不及各各有十。至禪境中
*辯。次結數中云三百邪法者。且約
外來。故云三百。若兼入意地則三百
六十。故文中云。而其初入必因五根。故且
因以明三百。治堆惕中云偸臘等者。盜
法歳意避僧役。希利貪食故得此名。臘
者獵也。於此月中取禽獸以祭其祖。從
事而立故名爲臘。或曰臘者接也。史記云。
始皇名臘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
鉏架
*切
漢後爲臘以至於今。吉支者鬼名也。
此鬼本由破戒致。故聞戒序猶生愧心
況戒神爲今破戒鬼去。亦如前所引五
戒縁起則一切鬼神皆懼戒法。俗有相傳
。請僧禳災。僧誦戒序屍被戒神移之曠
。即其事也。治魔羅中。云一切物莫受者。
空無所得也。具如玄文第四卷初引。増一
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聖弟子一
力能拒。謂不放逸。大論問。新學菩薩道力尚
弱。云何能使魔不便。答。諸菩薩護故。又
云。是人善修空故魔無之何。如身無
毒不入。是故修空魔不便。次明
者初三惡者云云大經云。有四善事
惡道。一者爲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爲
故受持禁戒。三者爲他屬故而行布施
四者爲非想故繋念思惟。言他屬者施
本爲他從己。今以他屬三善者。且
施邊事而説。若從心説則屬三惡。雖
生善道世世相染等者。意令他屬而反屬
魔。是故世世爲魔所嬈。經云下大品文也。
大論八十一云。阿難問佛。魔爲都嬈一切
菩薩。亦有嬈者耶。佛言。有嬈不嬈。阿難
佛。何者被嬈。佛言。或有菩薩先世聞
信解。遠善知識近惡友。離
惡法。聞深般若他人言。我尚不
其底汝何用學。又輕餘菩薩言。我行
汝無是行。又有菩薩姓輕他。天魔歡
喜云。我宮殿不空益三惡道。又有菩薩
聲聞諍。魔言。穢薩婆若。或與
婆若。者諍。魔言。兩失薩婆若若無是事
深清淨者則無魔惱。雖善道魔相關。
是菩薩爲魔所惱言拙度者通至別教
魔爲阿難法等云云次不思議境中言
一魔一切佛等者。魔既即理故一魔即一切
佛。如此下明妙觀功能。言治魔顯理者。降
魔是道場。即是治於魔糠於理米。魔爲
侍者者。夫爲侍者隨順人意。故觀魔界
順實相。縁修不能寂照等者。即淨名中持
世菩薩住於靜室。天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
状如帝釋。鼓樂絃歌至持世所。持世謂
釋提桓因。而慰之言。善來憍尸迦。次復責
言。雖福應有自恣。當五欲無常
以求善本。魔言。受是萬二千天女
。意以法用申供養。因茲作惱壞菩薩
。持世未曉故但答言。無此非法之物
我沙門釋子等。時維摩詰爲調魔屬。訶
持世言。是爲魔來帝釋也。時維摩詰即
魔言。可此女我。如我應受。大士
意言。我是俗流正應之。彼出家之人非
所應也。今文便釋經意云。持世但是別教
菩薩。縁修出觀不魔嬈。淨名是圓教菩
眞修寂照。觀無出入。故斥持世不
魔所謀。從魔界即佛界去發心也。慈
衆生魔界即佛界之樂。故云慈無量佛。悲
衆生佛界即魔界之苦。故云悲無量魔
欲滿此願去安心。文中寄事故約悉達
降魔。以明止觀。從但以下結成行人用
。次隨魔下破遍。初總。次歴教。歴教中
三藏伏四在三祇百劫。坐道場時三十四
心破煩惱魔。爾時乃名爲菩提道。入無餘
後名法性身。由菩提滿故成佛果。由成佛
故。故入無餘。入無餘故破於陰魔。由
煩惱及得法性身故。永無分段故也。是故
此兩共破死魔。故三藏佛雖天魔
惱魔。有餘身在仍未陰。八十入滅仍未
死。故得菩提。及入滅已至法性身。方
陰死二魔。文中存略但言死耳。得不動
三昧等者。具如大集云。天主初令諸軍。次
太子。次遣三妃。皆不壞。後自領軍爲
佛所降。大軍退敗王顛倒墮冠蓋劍三
一處。此並大論第六文也。今文義通至
三教。通教見位同三藏伏。至六地時得
提道。同三藏斷。兩教聲聞不天子魔
初爲所惱。修得神通。雖復調伏亦不
斷。據教全未於赤色三昧。別依教道
前後斷。是則前之三教並屬教道。若不
者。豈有通惑利惑而能破魔。圓教
倶破無復前後。應六即以*辯淺深。初
住倶破八魔者。大論二十云。若欲習首楞
嚴定。須八魔。應當親近大般涅槃。謂
等四及無常等四。義通内外前所説。從
於上一一下通塞。道品如文。從門若未開
下助道。此之六種於魔成度。於行人蔽。
生死故即成魔度。違菩提道所以成蔽。
今以理而斥事度。以此事六於魔六
此六蔽者雖六度菩提。皆屬魔攝。
前之四度灼然生死。所得禪定與鬼交通。所
得船若不見著。言正度者。四教六度
皆名爲正。具如助道攝法中説。兼治者。以
魔中兼二故須借用。若雜煩惱及業
兩境中用治。雜業借念二佛者。謂色身法門
。雜中有惡當色。雜中有善當
法門。聞慧者。四教並在外凡。故今圓教在
於五品。黜者退也。貶去也。此十法後亦應
大車譬。文無者略。但云直至道場。復
次通用一意爲觀下。結觀通別。十乘觀法有
通別二意。一以陰境十法下九境。名
通。秖是一法不思議觀。人根鈍故開對
。先了通意節節入別。境境皆然觀法易
了。故引中論通別例。次料簡中問如文。
答中先違問答。故云縁別。次引論文證者。
即順問答。雖問答此成不定。故不
於寒去春來。魔若去已好法來者。不必全爾
是故不同。大論云。樂法梵志於十二年。遍
閻浮提聖法。而不得。時世無佛佛
法亦盡。有婆羅門言。我有聖法一偈。若實
法當以與汝。答言。實樂。婆羅門言。若實
法。當皮爲紙。以骨爲筆。以髓爲水。
血爲墨即如其言書得佛偈。偈言。如法
修行非法不行。今世若後世行法者
安隱。又有説云。魔來誑樂法皮等者。
意欲退樂法心。樂法心堅即便剥皮等。魔
便隱去。感下方佛爲其説偈。後釋與文合。
論稍別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之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九之一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初釋禪境中先釋來意。長病等者。準
部阿含。總有五法退羅漢果。一長病。二遠
行。三諫諍。四營事。五多讀誦。尚能退果況
復退禪。文雖小意則通大。如四三昧人
此五事。非唯妙境不成。亦不宿習諸
。是故引之。文殊問經三十六垢未檢。次
上諸境下正明來意。到池者初住也。入
流竟者。初住已去無功用故。若此位兼發
一切事禪。任運即理不更觀。今令觀者
於假名五品位中。故云入流不須觀也。
問。若入流已何得事禪。答。如九禪初自性
等禪。並是事禪即對初地。亦如南獄發
相似。亦與一切事禪倶發。但此位發不
下位。故不觀。若魔事等者。魔事既過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