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眞言要決卷第一・第三 (No. 2825_ ) in Vol. 85

[First] [Prev] 1225 1226 1227 1228 1229 1230 1231 1232 1233 1234 123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825
眞言要決卷第一

盜□□言盜□□□□□□□□□□□□
邀寵規利□□□□□□聚財。自□賤人憎
他愛己。損□□□□馬輕求服玩奢華器物
侈靡。嚴飾棟宇放志肆情。習學浮言以爲才
辯。修治巧僞將作智能。傲虐貧賤諂佞富貴。
惡直醜正嫉妬良善。護短□□飾非拒諫。矜
功伐善。同惡相親。結□□□□遊暴慢。滋味
養壽祠祀請恩。厭詛除凶□奏伐命。棄本逐
末背正行邪。巫覡是求妖訛是信。側詩豔賦彩
畫薫香。異端奇伎博奕淫樂。以娯耳目以悦
婦人。耽樂爲常終身不悟。中智已下莫不盡
然。晝夜憂勞無忘寢食。父子兄弟互懷間欺。
伯叔夫妻交相猜貳。閉門内教欺負。開門外
遣施行。妄善詐親内離外舍。甘言強笑面柔
足恭。心寡慈悲口多恩愛。並不以爲惡故共
行之。若悟爲非誰復肯造。信知道與俗反與
僞違。行眞者則萬無一人。行僞者則比肩皆
是。於是群邪混正。正實難行。衆僞亂眞。眞實
難辯。故尼父有武叔之毀。周公有管蔡之言。
是故君子道消至人潜隱。非惟明智誰復悟
之。故莊子云。至言不出。俗言勝也。詩云。聽言
則對。誦言如醉。夫俗情迷惑若此。可不悲哉。
人皆好人之愛己。不好己之愛人。人皆嫌人
之惡己。不嫌己之惡人。人皆憎人之道己短。
不憎己之説人非。人皆欲人之行信於己。不
好己之行信於人。人皆欲人之行直於己。不
好己之行直於人。貧則皆欲人之以財惠己。
富則不好以財惠人。自危則欲人之濟己。人
危則不肯以身濟人。己之妻妾則不欲令人顧
視。見他妻妾則好蕩以婬心。己之父母則欲
得使人崇敬。見他父母則不欲屈己尊重。而
復終日孜孜怨恨儕伍。不知反躬自責内省
其身。既不達往來之情。未殊禽獸者也。故禮
記云。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孔
子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世人但
知平章他人短。不知己之不長。但知平章他
子無仁智。不知己子是庸愚。但知平章他婦
有婬行。不知己婦無貞實心。但知笑他無禮
義。不知己自無人情。但知恨人不禮己。不知
己之無所知。但知平章知鄙悋。不知已之是
慳貪。故欲論他事者。先自觀己身。欲笑他是
非者。先自察長短。若其不爾者。則豈得謂之
中智乎。故易云復以自知。老子云自知者。明
其此之謂也
聞過不即改是愚人。見鞭不即行是駑馬。駑
馬終日受鞭策。愚人終日被毀挫。毀挫不
知慚恥者甚於駑馬乎。故遺教經云。若無愧
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易云。君子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是以佛法許以發露懺悔。王法許
以擧覺首愆。若發露事不盡則不得成懺悔。
擧覺事不盡則不得成首愆。故懺悔改過者
必須發露盡誠。擧覺首愆者必須陳辭盡状。
若懺悔更造罪。不及無不懺。首愆更造過。不
及無不陳。故首罪者則須濯志日新。懺悔者
則須蕩心恒一。是以顏回不貳過。夫子尚之。
故書云。徳惟一動罔弗吉。徳二三動罔弗凶。
易云。恒以一徳恒徳之固也。造燭者爲求其
明。讀經者爲求其理。明以照暗室。理以照
暗心。故造燭不能然。雖有燭不廢暗。讀經不
見理。雖讀經不廢愚。室暗動則有礙。心愚動
則過生。過生者爲其無智。有礙者爲其無照。
故世人但知造燭求明以照室。不解讀經求
理以照心。何其愚哉
琴瑟解者彈之而得其曲。不解者彈之空得
其聲。經書解者讀之而得其理。不解者讀之
空得其言。故聾者雖聽琴瑟終不聞琴瑟之
聲。愚人雖讀經書終不見經書之理。故禮記
云。人莫不飮食鮮能知味。其此之謂矣
經教雖多。解理者得其深意。河水雖廣。別水
者見其深流。見其深流者駕船而登彼岸。得
其深意者運心而出生死。結網以求龜魚。龜
魚在深水。結網成不入水以網魚。乃束而高
懸。龜魚無由得。造經以求福智。福智在深心。
造經成不讀誦以網心。乃盛於函篋。福智無
由生。又讀經不得深理者。猶舒網空曳於水
中。舒網空曳於水中。徒網濕而人困。龜魚一
無得。讀經不得深理者。徒紙熟而心惓。福智
一無成。世人並解結網成即入水以求魚。造
經成者不知讀誦以求理。但知魚之以糞體。
不知理之以糞神。求理糞神者與道徳同遊。
求魚糞體者與禽獸齊趣。與禽獸齊趣者雖
是人貎。常懷畜生之心。與道徳同遊者雖是
凡夫。常懷菩薩之行。菩薩之行者饒益衆生。
畜生之心者唯相劫剥。劫剥心者一錢決能
致鬪。饒益行者萬金終不與爭。同資人事心
行懸殊。校其短長非喩所及。故涅槃經云。身
雖丈夫行同畜生。雖受人身心如佛心
盲人駕船之彼岸者。不能見水脈而終著灘。
愚人讀經以求福智者。不能解義趣而終獲
罪。盲人著灘不自覺。愚人得罪不自知。不自
覺者見船見在水。然船體去住一種靜。故明
者告之終不信。不自知者見身見讀經。然經
體深淺一種語。故智者告之終不依。故知別
水者不能道盲人之船。解理者不能發愚人
之智。若盲者受導必登彼岸。愚人受教必出
生死。世咸共知盲人求別水者駕船。終不知
愚求解理人問道。是以生則憂惶百慮。死則
流轉三塗。何其苦哉。論語云。不日如之何如
之何者吾未如之何
婦人孕子不得不生。既生不得不死。猶飢不
得不食。既食不得不出。既出不出與身爲
患。既死不死豈是吉哉。故未有不出之食。未
有不死之人。只可出有早晩。死有短長。其間
優劣未足計也。故前食不出後食何以得入。
前生不死後生何以得生。世咸共知食者任
其時消。乃不知生者任其時死。亦其一愚。故
大智度論云。我本不貪生。亦復不樂死。一心
及智慧。待時至而去
鏡以照面。智以照心。故鏡明則塵垢不止。智
明則欲惡不生。人之無道猶車之無軸。車之
無軸不可以駕。人之無道不可以行。人小不
聞道。慾惡必拔傷其性。猶禾小不耨。莠稗
必凌挫其苗秀而不耘鋤。獲實必少老。而聞
道得眞不多。屋破者恒畏風雨。心邪者恒憂
禍患。故補得屋則風雨不能入其室。正得意
則禍患不能入其心。世並解補屋以却風雨。
不解正心以除禍患。何其愚哉。故老子云。循
之於身其徳乃眞。有沖天之翼者必不棲息
於桑楡。有方外之心者必不言談於名利。故
言名利者是小人淺志。談至道者是君子深
識。是以小人用名利爲宗。君子以道徳爲主。
故孔子云。君子喩於義。小人喩於利。白玉投
於緇泥不能汚毀其色。君子遊於濁世不能
染亂其心。故松柏可以負霜雪。明智可以渉
艱厄。歳寒然後知松柏茂。世濁然後知至人
通。投頑石於江河則萬載而不潤。聚愚人而
語道則終身而不聞。故易云。知機其神乎
眼以觀色。心以照理。故眼審則行不傷足。志
靜則動不勞神。牆宇外牢惡人不得入其室。
道徳内固邪氣不能襲其心。家富者人不遠
索。志滿者心不外縁。無疾者不訪良醫。無欲
者不規榮寵。遺貪者不尚金玉。遺名者不願
毀譽。樂道安貧則財友莫訪。抱徳獨處則勢
利不尋。積穀帛者不憂飢凍。抱道徳者不慮
凶邪。世並解貯穀帛以防困乏。不解懷道
徳以備艱厄。故孔子雖在陳蔡之間而絃歌
不輟。易云。困窮而通。言嗜慾而不言道徳者。
爲無眞如故也。食糟糠而不食珍味者。爲無
稻梁故也。衣麻枲而不衣綾紈者。爲無縑絋
故也。行杖策而不乘肥馬者。爲無事騎故也。
世並解求車騎以代徒行。求縑絋以代麻枲。
求稻梁以代糟糠。不解修眞智以除嗜慾。嗜
慾無厭亡身喪命。豈非愚哉。言道徳而不行
者。猶飢而不食。行道而不樂者。猶食而不
甘。樂道而不終者。猶甘而不飽也。故樂道終
則神明暢。甘食飽則形氣充。故世人但知以
食充形氣。不知以道徳泰神明。夫神𢡼形充
猶臣強君弱。臣強君弱國必顛墜。形充神𢡼
身必死亡。言佞者無眞行。懷素者無飾詞。多
婬者好華飾。多利者好交遊。故交遊廣者
心不實。華飾盛者志不貞。是以志貞者衣麁
服。心實者好淡交。以此而觀人則萬無一失
矣。故易云。治容誨婬。禮記云。君子之交如
水。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煩無當者
理蔽。多慮無益者心疲。孝子養親者忘勞苦。
眞人懷道者外形骸。故不擇事而作者養親
故也。不擇地而安者懷道故也。故孔子云。食
無求飽。居無求安。是以儒有曲肱陋巷。道有
宴坐山林。貞女非良媒不嫁。至理非實語不
宣。良媒必不妄媒其女。實語必不妄出其言。
媒而不妄媒其實徳。言而不妄言其實理。媒
其實徳婚者不惑。言其實理聽者不疑。不疑
必受而行用。不惑必納爲室家。故家得順婦
則能安和九族。心得實理則能靜泰百骸。九
族安和則枝葉外茂。百骸靜泰則種智内明。
枝葉外茂名爲強族。種智内明名爲達人。故
世人但解訪良媒求其婦徳。不知訪實語求
其至言。何其愚也。故孔子云。擇不處仁焉得

藥不當病不及不服。言不中理不及不言。藥
不當病反傷其命。言不中理反害其身。故易
云。亂之所生則言語以爲階。老子云。開其鋭
濟其事終身不救。愚人娶妻不求婦徳。唯求
門地富貴姿質爲本。女人恃色必恣憍婬。恃
其門族必懷欺侮。欺侮則不順舅姑。憍婬
則受人扇惑。不順舅姑則内外不睦。受人扇
惑則表裏昏婬耽慾。愚人終不省覺。兼恐被
夫嫌薄無所不至。求巫厭□不憂婦道。唯思
聲色袨服靚粧。諂媚夫婿詐將親善。讒譖尊
卑。夫納婦言。疎薄骨肉。致使至親同氣怨
徹穹蒼。如此之徒豈唯三五。危身沒命實屬
婦人。喪國亡家皆由女色。故周文之盛先述
徳於后妃。殷紂之亡卒歸愆於姐己。自餘群
小何可勝言。牝雞之晨可不悟也。故詩云。婦
爲長舌維厲之階亂匪自降天生自婦人
無同則無異。無合則無離。無聚則無散。無愛
則無憎。無憂則無喜。無得則無失。無生則無
死。無親則無疎。世或有先疎後親者。或有先
親後疎者。至如夫妻未合不識。此則先疎。亦
既婚媾恩愛同懷。則是後親。兄弟同胞共氣。
此則先親。後遂離析。則是後疎。夫婦本疎翻
成膠漆。兄弟本一翻成路人。加以側目相憎
瞋嫌嫉妬。互相經略養活妻兒。不惟父母之
恩乃懷財色之美。積習既久遂以爲常。擧世
皆然。親疎孰在。故以財交者財盡即疎。以色
交者色衰即棄。以食交者食盡即離。以名交
者名亡即絶。以勢交者勢去即乖。以藝交者
藝竭即斷。是以有故而合者必有故可離。無
故而同者必無故可異。有故者非恒故離合
有時。無故者有恒故同異無日。無故者謂道
合。有故者謂世交。是以小人無親非利不合。
君子無親非道不同。非道不同無道則散。非
利不合無利即離。故禮記云。儒□義同而進
不同而退。莊子云。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
絶。誠不謬矣。歡喜不及忍辱。多笑不及不瞋。
不殺勝於放生。求福不如避罪。不慳勝於布
施。心敬勝於足恭。故遺教經云。忍之爲徳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
力大人。又云。劫功徳賊無過瞋恚。大智度論
云。若人加□如猪楷金山益發其明。求佛道
度衆生之利器。忍爲最妙。又云。瞋爲苦因
縁。慈是樂因縁。莊子云。力敵萬夫非爲勇士。
能行一忍號曰丈夫。論語云。一朝之忿忘其
身以及其親。非惑歟。道者本爲弘道化物。不
爲剃頭著帽長齊菜食誦經禮佛好心練行故
也。官者本爲輔國治民。不爲懷寵尸祿清謹
檢案判事打人故也。故孔子云。禮云禮云王
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君子上達
小人下達。是以菩薩具善種智。衆生具惡種
智。習惡智不已決定入地獄。習善智不已決
定得菩提。故易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
積不足以滅身。菩薩善種智名爲戒定慧。衆
生惡種智名爲貪瞋癡。翻破貪瞋癡即是戒
定慧。能決此事者名爲大丈夫。故老子云。是
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
華。故玄彼取此仕而懷居。未足以爲仕修道
懷安。豈是道哉。故維摩經云。貪著禪味是
菩薩縛。君子懷徳小人懷土。修道願生極樂
世界者。甚於懷土小人。君子懷形小人懷惠。
修道而求果報者。甚於懷惠小人。何以故。夫
世間愚人並以無明毒心貪剥錢財。作少許
客塵功徳。而即願生諸天及無量壽極樂世
界者。不是小小愚癡何者。夫寧無病坐茅廬。
不有病坐金屋。寧無病臥板簀。不有病臥
王床。寧無病食蔬餐。不有病食珍味。寧無病
策弱杖。不有病乘壯馬。寧無事而家貧。不有
事而家富。寧解脱遊煩惱。不被縛住涅槃。寧
有慧□閻浮。不無明生極樂。故華嚴經云。寧
受一切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
佛名。以此而議會須得明悟解脱於煩惱。何
因直以暗心而願生彼極樂世界哉。至如世
間愚人。因少功勳蒙授官賞。資財殷足服乘
輕鮮。外雖得此□華。内愚不殊疇昔。無仁無
智不能守之。違犯憲章得罷還失反歸南畝。
何殊舊人。縱得一世保終暝目。與彼何別。中
間非無小異。生死終歸大同。猶無智修福得
往西方。命盡歿身還沈三趣。然心體常一形
報稍殊。雖至天堂終不變易。倶聖人引接隱
覆難明。若不悟其理源趣超心無不皆錯。故
涅槃經云。如我先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
能修治身口意業。捨命之時。雖有親族取其
屍骸。或以火燒。或投大水。或棄塚間。狐狼禽
獸競共食噉。然心意識即生善道。然是心法
實無去來亦無所至。直是前後相續相貎不
異。如是之言即是如來祕密之教。夫法主正
説如此智。□□不善思。故思益經云。菩薩若
生轉輪王家。不名家清淨。若生帝釋中。若生
梵王中。亦不名家清淨。若在兩生處。乃至
畜生自不失善根。亦令衆生生諸善根。是名
菩薩家清淨。商人貪貨遠道□生度海浮江。
經諸險難廣求財寶。以望大富。及其船沒被
賊身命不存。縱得千金於何所用。設使得財
至舍又憂盜賊偸劫。晝夜心不暫安。此實爲
財受苦。小盜猶可防備。大盜并身不存。故世
間聚財直爲賊盜貯備。夫所食不過滿腹。所
衣不過覆身。無事積聚無涯而致亡身喪命。
豈如少慾知足樂道安貧。貯文藝以作資財。
持禮義以爲鉾戟。衞慧明之商主。駕解脱之
法船。入五慾之溟波。採群生之祕寶。置涅槃
之彼岸。出生死之愛河。超三界以永安。此大
商之祕計。故大智度論云。一切寶中人壽第
一。人爲命故求財。不爲財故求命。愚人所以
不能抱朴懷□衣食豐饒者。一爲貪欲無厭。
二爲非理損耗人。人皆悉規利不覺還輸與
他。又復愛好求名費用無度。往還重餉來去
頻煩。不知去其僞情保其眞性。内守我分外
不逐物。損其企尚絶其來往。器物趣供其事。
衣食適充其身。守業安居勤作儉用。如其信
爾誰不懷眞物。我咸寧何有不足。故禮記云。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
疾。用之者舒。財恒足矣。老子云。使民復結
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隣
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世人悉解布施。只自不解斷貪。世人悉解作
善。只自不解斷惡。世人悉解惡死。只自不解
嫌生。世人悉解求富。只自不解節儉。若節
儉則無富可求。若解嫌生則無死可惡。若解
斷惡則無善可行。若解斷貪則無慳可施。此
實行之甚易解亦不難。若不能解而行者。豈
非愚惑矣。故孔子云。不知言無以爲人。世
人爭名皆欲得自稱是好人及遣。行仁義則
無一人肯。官人爭考皆云我能清治及遣。行
道徳則云我不能。若不能行道徳則不須爭
考第。若不能行仁義則不須爭令名。若違
此者安可與語。故論語云。誰能出不由戸。何
莫由斯道也
仕官者本爲輔國治民。不爲求富貴。修道者
本爲弘道化物。不爲求聖智故。愚人入朝仕
官。只圖富貴榮樂。無心憂國養民。愚人出家
修道。只圖聖智果報。無心憂道濟物。無心憂
國養民者。必矜名諂佞而毀譖忠良。無心憂
道濟物者。必求名謟曲而誹謗正道。故以富
貴爲懷者。得富貴必起侈心。以聖智爲念者。
得聖智必起邪見。起侈心者必矜富貴而傲虐
貧賤。起邪見者必恃聖智而侮慢凡夫。恃聖
智而侮慢凡夫者。必以聖智惑人。矜富貴而
傲虐貧賤者。必以富貴誇物。以富貴誇物者。
必憍富貴而廣事奢華。以聖智惑人者。必衒
聖智廣求利養。衒聖智廣求利養者必入三
塗。憍富貴廣事奢華者必亡九族。故能遣富
貴奢華者。始堪興政安民。能遣聖智利養者。
始堪弘道化物。弘道化物永會眞如。興政安
民永終天祿。如違此理罕有不亡。覆車改轍
古今少悟。故書云。徳惟善政。政在養民。天工
人其代之天命不干常。老子云。富貴而憍自
遺其咎。是以聖人爲而不恃成功不處。莊子
云。天時非賢也。樂通物非聖人也。豈虚言哉
眞言要決卷第一


眞言要決卷第三

之理故。法華經云。我爲設方便説諸菩薩
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説涅槃。是亦非眞滅。諸
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夫若得體解大道則
能出死入生。雖復應感群方心常寂滅。既得
動而常寂。何處更有涅槃哉。故思益經云。若
人於諸法滅相中求涅槃者。當知是輩皆爲
増上慢人。世尊。正行道者。於法不作生。不作
滅。無得無果。佛藏經云。若人得涅槃者。是
人不隨如來出家。隨六師出家。舍利弗。當知
是人是爲法賊入我法中。當知是人汚辱我
法。當知是人爲是大賊
惡生死而愛涅槃者。猶惡貧賤而愛富貴。惡
貧賤而愛富貴非道徳之宗。惡生死而愛涅
槃非眞如之旨。故懷道徳者始得身居富貴。
體眞如者始得神遊涅槃。故居富貴者終不
得嫌其貧賤。遊涅槃者必不得惡其生死。若
以生死涅槃爲是非。名爲増上慢。若以貧賤
富貴爲得失。名爲倒置人。故君子能處賤貧。
菩薩能入生死。若以富貴爲道徳。齊景公不
應被尼甫非。若以寂滅爲眞如。舍利弗不應
被淨名責。故知愛富貴而作三公者。不及初
入仕道徳人。愛涅槃而證四果者。不及初發
心菩薩。此乃内外明著事理顯然。終身不悟
邪愚之甚
修道獨處坐禪用心精進。或見佛身菩薩身
眞人羅漢身。天尊老君身神仙身。及過往有
名號賢徳身。并談説妙言稱道授法。即以爲
眞者。此大大邪惑。何以故。夫諸佛菩薩天尊
老君等。並是過去出世聖人。當今無有見
其眞状者。今日但聞其名見其形像而已。誰
復識其面目哉。其形像者並是世間工巧影
響而作。未必即得似彼眞形。今乃想其僞形
爲眞状者。此之邪惑顛倒。全是不近人情至。
如嬰兒弱喪年長成大。本生父母見尚不識。
況我非彼所生。復是異世而能識之者哉。若
其法身應化無種不爲。豈止守其本状。若其
取此而爲眞應者。必入魔網不疑。故魔亦能
種種變化惑作佛身菩薩之身。亦能宣説妙
法。自非大乘慧眼不能別之。若入魔網全不
及元不修道。以此而議坐禪。所有境界並不
得取以爲證。縱使放光動地彌不得信之。但
當正心不動。魔事即自亡滅。故維摩經云。降
魔是道場不傾動故。西昇經云。不受於邪。邪
氣自去。凡人同生一類不因紹介者尚不得輒
與款懷。況彼非類幽昧而造次信之者也。若
其目撃道存者。理自絶於言論。若其不爾必
須勘當是非。夫世間人事猶不得以言貎取
人。況出世冥理得以色聲爲證。故康子饋藥。
孔子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嘗之。此良有以
也。聖人尚爾。況其凡哉。故物理不可覩迹
即信。一一皆須察之。故大智度論云。多聞持
戒禪未得漏盡法。雖有此功徳此事不可信。
涅槃經云。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
種人。何以故。如瞿師羅經中佛爲瞿師羅説。
若天魔梵爲欲破壞變爲佛像。具足莊嚴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面部圓滿猶月
盛明。眉間豪相白踰珂雪。如是莊嚴來向汝
者。汝當檢校定其虚實。既覺知已應當降伏。
世尊。魔等尚能變作佛身。況當不能作羅漢
等四種之身。坐臥空中。左脇出水右脇出火。
身出煙炎猶如火聚。以是因縁我於是中心
不生信。或有所説不能禀受。亦無敬念而
作依止。佛言。善男子。於我所説若生疑者尚
不應受。況如是等。是故應當善分別是善不
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長夜受樂。修道
願生値彌勒者。此大邪癡。何以故。夫修道者。
破無明見發種智牙。斷四生業滅三塗苦。出
入六道教化衆生。迴向無上菩提罔知限極。
此則是法身自在解脱見知。若然者彌勒恒
在目前。何須願値。故奄提遮經云。我常念
所思。大聖之所行。未曾與汝異。何事不清淨。
如不爾者。即是無明常沒不出。縱値彌勒亦
未識之。何以故。三毒肉眼不辯賢愚。但聞
彌勒之名不識彌勒之状相。學論其彌勒復不
見彌勒之理。徒言此願知復何成至。如釋迦
出世。舍衞大城不見佛者豈止千萬。以此而
議會須開心見道。無目暗願何爲哉。何以故。
若夫智不聾盲即是慧眼。慧眼者即無所不
見。無所不見者則能見佛。見佛者謂見眞佛。
非是化佛。化佛有生有滅。眞佛無去無來。無
去無來遍滿三界。愚無慧眼不能見之。故思
益經云。若有於法生見。則於其人佛不出世。
若人於諸法畢竟滅相中求涅槃者。則於其
人佛不出世。佛藏經云。舍利弗。若人以色
身見佛。是去佛遠。若人能見諸法無相。無
名無觸。無憶無念。無生無滅。無有戲論。不念
一切法。不念涅槃。不以涅槃爲念。不貪涅槃。
信解諸法皆是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眞見佛。
思益經云。以見我故即是見佛。所以者何。我
性即是佛性。夫我性既是佛性。得佛性即須
内修。内修自得菩提。何假外求彌勒。以外
求彌勒之念。不及内修覺心
修道計三大阿僧祇劫望得作佛者。此大邪
癡。何以故。修道者斷生死業離六趣苦。履一
乘道入不二門。除無明心開智慧眼。法身獨
脱自在神通。教化衆生出生入死。或爲眷屬
僮僕。或作餓鬼畜生利物。即爲無種不應。或
入地獄濟拔諸苦。心無所得。大慈大悲。盡未
來際無有厭倦。若然者則是法身常住不死
不生。雖應六道無來無去。豈存心於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而已哉。如不然者則是無明。
既是無明則輪迴六道。此盡三大阿僧祇劫
幾迴受苦。泥黎此非直心所得。與道相違。有
證有求。深是増上我慢。故涅槃經云。菩薩名
無所得。有所得者二十五有。菩薩永斷二
十五有得大涅槃。名無所得。又云。汝之所問
亦無所得。我之所説亦無所得。若説有得。是
魔眷屬。非我弟子。佛藏經云。如來於法都
無所得。有所滅故名爲涅槃。亦不見有得涅
槃者。又云。有所得者。於我法中即是邪見。是
名大賊。一切世間天人中賊。是名一切世
間怨家諸佛大賊。夫聖人應化誘導群生。擁
立指歸非爲了義。但凡愚無智。即謂別有一
佛可求。求之不已。遂生邪見。故楞伽經云。
佛告大慧。爲無爲涅槃故説誘進行菩薩行
者。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
爲令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受聲聞記。非是
法佛。夫至如釋迦出世。一生補處菩薩數若
恒沙。亦應一一作佛。若其一一作佛。則無日
無佛出世。縱令一一作佛。作佛已後更欲何
爲。夫修出世道而求作佛者。無異世間愚
人纔蒙一位一班則欲圖謀帝道。背國圖君
則是逆賊。違道求佛豈是順人。許由山谷之
士尚無意於萬乘。況出世智人豈有心於十
號。至如維摩詰文殊師利央掘魔羅等。並是
過去他方出世。應化諸佛猶自作菩薩弟子
之衆。助釋迦弘道教化衆生。何處始發心修
道至理都未思量。乃承彼謗進之假名。遂望
三大阿僧祇劫而得作佛。故大智度論云。但
爲世俗故説有須陀洹乃至佛。何以故。一切
諸法實無我相。今用分別須陀洹果乃至佛。
是世俗法。夫老君之爲柱史。孔子之宰中都。
並爲助國行道居斯下末。是以聖人開化出
處萬途。或捨帝位而出家。或懷聖道而入俗。
此並爲抑揚群品舒卷行藏。便居高位者不
恃貴以矜尊。處下僚者不怨卑以憂辱。故
釋迦自持應器。孔丘願得執鞭。況乎碌碌凡
庸而輒自尊誇重。故聖人應化如此。豈有定
體而爲佛相哉。老君孔子皆是出世聖人。未
見修道願作者。唯聞佛有放光功徳咸共尚
之。不察了義根源而貴假名。未用遂即希求
此號。不覺與理相違。夫佛者以覺悟大慈法
身得名。非以三十二相得號。今乃以無明
三毒之見希求作佛形容者。豈關至理。故金
剛波若經云。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
聖王即是如來。維摩經云。佛身者則法身也。
夫法身無相。豈有佛身色像於其間哉。故
大智度論云。有二種因縁。一者福徳因縁。二
者智慧因縁。欲引導福徳因縁衆生故用三
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縁引導衆生故用法
身。法身有二種衆生。一者知諸法假名。二者
著名字。爲著名字衆生故説無相。爲知諸法
假名衆生故説三十二相。夫中道正説如此。
佛理可不悟之哉。故涅槃經云。佛者名覺。既
自覺悟。復能覺人天。若有此覺佛理足明。若
無此覺何以求佛。故法華經云。舍利弗。汝等
當信佛之所説。言不虚妄。舍利弗。諸佛隨
宜説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
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演説諸法。是法非思量
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
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縁故
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
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
出現於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告舍
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
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舍利弗。如
來但以一佛乘法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若
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夫佛之一乘知見者。即謂無相無作無爲無
得。法身清淨無生究竟種智也。*故金剛
若經云。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
作佛。號釋迦牟尼。以無有法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燃燈佛與我*授記。汝於來
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
諸法如義。夫如體畢竟寂滅無生。誰有求而
得者。故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又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夫佛
既離相。心何所希求。若有希求豈非邪見
出家修道專以呪術防身爲道者。此乃與鬼
神爲怨。何名薫修大慈之行。故佛毎説正法。
一切天龍鬼神皆悉集聽。未見佛起嫌心以
呪驅逐。但令開發道眼而起大慈。今者修道
都不觀身無常多諸過患。先以呪詈呵鬼防
護穢濁之身。豈是奉持大師教旨。故涅槃經
云。比丘不應作治身呪術六十四能十八或
人呪術。夫三世諸佛皆以般若大悲爲本。不
以罵鬼呪術爲宗。猶五帝三皇皆以慈儉淳
朴爲基。不以禁令嚴刑爲本。若修道專以呪
術而伏鬼神者。猶治政專以刑罰而威百姓。
刑罰爲治。不久必亂。呪術爲道。不久必邪。故
知呪術非修道之方。刑罰非致治之體。故
大智度論云。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之根本。
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又云。諸呪
術中般若波羅蜜是大呪術。何以故。能常
與衆生道徳樂故。餘呪術樂因縁能起煩惱。
又不善業故墮三惡道故。*故云。般若波羅蜜
是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三世諸佛
皆用是明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夫般
若波羅蜜者。是心體實智。此智能破煩惱斷
妄除邪。以能除邪故名爲神呪。夫除邪者。
謂除我心邪妄。非謂呪彼鬼神。但令我心體
眞無邪。鬼神自然不擾。故老子云。以道莅天
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夫若口誦般若波羅蜜而不内除邪妄
  者。無異鸚鵡學佛語。以能持此呪故得
  無上菩提。若□不持此呪必無除邪得
  道之理
  如來令遣出家修道人著壞色糞掃納
  衣者。一爲破愛好我慢。二爲居山林曠
  野要人不圖。三爲趣得供身不爲貪覓。
  四爲示見少欲知足教化衆生。今者乃
  有深練好繒。翦作花草分間蔭映。納作
  山衣被服端嚴。淫誘女色。服既是爲心。
  何得眞。如此造事姦人。豈合與同河飮
  水。内懷犬羊之質。外被文豹之資。何
  止誑惑衆生。深是汚辱三寶。然此一服
  値數十千。自非理外規求。如何可得心
  行如此。何名道人。天堂判自不論地獄
  遣誰代入。夫糞掃納衣。若心生貪著行
  違於道。佛尚不許聽著。何況苞藏姦伏
  假作山衣。佛藏經云。若納衣比丘於糞
  掃中拾取弊故應生是心。以此障寒及
  修聖道勤行精進。若比丘於此納衣生
  貪著心。即應捨之。我不聽著。何況餘衣。
  何以故。舍利弗。是比丘於此衣中生非
  比丘法。是比丘不復應著。何況餘物。舍
  利弗。時是比丘寧以熱鐵鍱自纒其身。
  不應復著此納衣。何以故。於此衣中深
  愛心故。夫法衣既爾。應器亦然。故大
  智度論云。佛聽比丘用二種鉢。若瓦若
  鐵。如來制戒不許出家修道人食肉者。
  一爲斷大慈種。二爲身心濁逸。三爲
  不發一切衆生善心。四爲令一切有命
  者畏。五爲増長惡業。今者乃有私地食
  肉。稱言將護衆生。不畏天眼之誅。反
  畏愚情之責。發露之旨其義安施。覆藏
  罪過何時懺悔。又假令有一二不食肉
  者。則專精蘇蜜細粉稻梁以自供身。我
  慢自在。長養肥盛。放逸貪淫。聞人近請
  作齋。先思量飮食麁細。不能内省合消
  以不逆。計校施財物。必多喪葬。富者則
  爭共安名報願。貧人則競推僧次。收殘
  裹&MT06328;稱與疾僧。重索齋餘言供同學。觀
  行戒律本不關心。飮食錢財無忘窹寐。
  縱使面顏無恥可不懼罪三塗。孔子尚
  云。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況乎
  佛者□。故楞伽經云。凡所飮食。作食
  子肉想。作眼藥想。不應食肉。聽食肉
  者無有是處。佛藏經云。寧噉熱石。呑飮
  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涅槃經云。善
  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
  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忠言相告。眞是大慈。諂言相説。眞是嫉
  妬。夫見過言説有二種。一者爲利益故
  見過相告。二者爲嫉妬故見過相説。不
  得一向執見過爲是過爲非。無問道俗
  皆同此理。故孔子云。君有爭臣。父有
  爭子。士有爭友。忠告善道。夫若有忠心
  訶責者是。若懷嫉妬譽歎者非。其訶責
  稱歎者。必須礭得實情不得望風浪説。
  故大智度論云。應訶而讃。應讃而訶。口
  集諸過終不見樂。夫若爲行道利益見
  過訶責者。是奉佛深心。若爲畏懼嫉妬
  見過不言者。是違佛至意。故涅槃經云。
  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
  法者即能驅遣訶責糾治。當知是人得
  福無量不可稱計。若比丘見壞法者。置
  不驅遣訶責擧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驅遣訶責擧處。是我弟子。眞聲聞
  也。夫聲聞尚爾。況菩薩乎。勝鬘經云。
  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
  之。何以故。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者。天
  人充滿惡道減少
辯僞篇第六
夫事有眞僞。理有正邪。自悲慧眼無容能別。
故殘賊誑惑愚人。以規貨財者。必遺假金
銀。造事誑惑衆生。以求錢帛者。必稱聖功
徳。然非金銀不動愚人志。非功徳不感癡人
心。故造假金者。必用眞金爲表。銅錫爲骨。造
誑惑者。必以聖道爲語劫剥爲心。愚人所以
被殘賊誑止爲貪金銀。癡人所以被詐僞惑
止爲貪功徳。若不貪功徳者。必不被詐僞人
惑。不貪金銀者。必不被造事人欺。不被功
徳惑者是見理人。不被假金欺者是別貨人。
不見理者必貪善致敗。不別貨者必貪金致
禍。故物之恒致敗喪者。非爲貪惡。並爲貪善
故也。故曰。魚呑釣者爲貪香餌。人喪命者爲
貪善道。何以故。夫姦淫喪命者。止爲薫香
妖治。不爲腥臊醜陋。盜賊喪身者。止爲金銀
繒綺。不爲糞土砂礫。故老子云。天下皆知
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

造僞過所誑關令。以求度關者。必稱司門。
造僞告身誑官人以求資蔭者。必稱吏部。造
妖僞誑衆生。以求財食者。必稱聖言。故造僞
過所者。特忌司門郎中。造僞告身者。特忌尚
書吏部。造妖惑者特忌解道智人。故司門郎
中手暑過所。尚書吏部面自補官。解道智人
心自悟理。司門郎中懸別僞過所。尚書吏部
懸別僞告身。解道智人懸別妖惑語。若關
令暗者被僞過所誑。官人愚者被僞告身欺。
衆生愚者被妖僞人惑。以此而議物理皆不
得率爾信其言迹耳。故孔子云。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涅
槃經云。共住久處智慧觀察。大智度論云。説
相似般若波羅蜜。相似者名字語言同而心
義異
倚官狹勢求財者必覓首領令其句牽。販佛
賣僧求施者。必覓邑主令其勸化。首領句牽
者。必假官人以作威恩。邑主勸化者。必稱佛
法以説罪福。百姓懼威覓恩。則竭産無悋。
衆生畏罪求福則傾家不辭。故倚官狹勢者
極衆。販佛賣僧者極多。遞相侵漁貧人何以
自活。百姓耕織擬供賦役。衣食復在其間。
施惠既盡公私何以取濟。是故倚官狹勢者。
明主能除之。販佛賣僧者。正見能斷之。故大
智度論云。若總衆生供以供養佛。佛所不
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奪彼與此非平等。
法如菩薩法等。心一切皆如兒子。以是故少

愚人有事求恩者。好乞長史錢。癡人造罪
求福者。好施僧尼物。百姓實無心怜長史。
止自覓私恩。衆生實無心愛僧尼。止自求私
福。長史亦無心怜民戸。止自覓錢財。僧尼亦
無心愛檀越。止自求利養。長史若不倚王
法作寒暑。百姓終不肯乞一錢。僧尼若不倚
佛法説吉凶。衆生必不肯施一物。故知眞清
謹長史。唯奉國王正法。行事終不作寒暑。從
百姓索錢。眞清淨沙門。唯奉如來正法修道。
必不説吉凶從衆生覓施。長史所以稱戸主
爲好人者。爲得他財錢。復不向人説其取受。
僧尼所以稱檀越爲信心者。爲得他財施復
不向人説其過愆。縱使多乞長史錢正誤正
役終不免。縱使多施僧尼物正業正報終不
亡。正課既不免。則不須乞長史物。正報既
不滅。則不須施僧尼財。故事帝王者。但莫造
妖逆劫盜鬪殺奸欺及諸罪過。而勤力田蠶。
孝養父母。友順兄弟。慈愛妻兒。和睦諸親。遜
悌郷黨。供奉正課。若然者何但不畏官人長
史。乃至不懼帝王。故孔子云。内省不疚何憂
何懼。若其違上所行。縱使車載黄金。送與帝
王。亦終不免刑戮。何況乞官人長史錢。是
以事道佛者。但滅三毒無明。勤身苦作以活
性命。敬順師長。慈悲於一切衆生。斷除嫉妬
我慢。遠離諂曲邪非。莫起一切惡行。隨已所
堪給濟困乏。若然者何但不畏僧尼道士。乃
至不懼諸佛天尊。故維摩經云。無畏是道場。
無諸過故。若其違上所行者。縱使捨身命
與佛亦終不免入地獄。何況施僧尼財。若官
人枉法取百姓錢。國法終不捨。若僧尼破戒
受檀越施。佛法終不原。國法終不捨。爲身
自執法治百姓佛法終不原。爲身自行道化
群生。官人尚自除名得重罪。何處有恩及百
姓。僧尼尚自歿身入地獄。何處有福及衆生。
故出身仕官者。不得同於庶民。出家修道
者。不得同於凡俗。故官人則有衙府自異。道
人則有寺觀自殊。官人則有倚公營私之愆。
道人則有傍是行非之過。非傍公則不得作
威恩以營私。非傍聖則不得説禍福以行僞。
非明王不能制彼濁官吏。非正見不能定彼
僞僧尼。温室之經多説利養。至於講説歳有
百千遺教之經。專明禁戒。至於講説未見一
人。以此參驗足明心迹。化誘取物。剥脱貧
窮不問有無。唯多即喜。夫上古薄賦斂省徭
役。猶稱爲聖主。況修習出世之道。而劫奪無
厭。如此外道無明。非明王不能制御。故勝
鬘經云。餘衆生於諸深法堅著妄説。違背正
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當以王力天龍鬼
神力而調伏之
夫先王茅茨土階。惡衣菲食。而憂養兆民
者。稱爲聖君。金屋瑤臺。食珍衣綺。而暴亂蒼
生者。稱爲暗主故聖君能撫諧百姓。而國
泰身安。闇主乃殘滅黔梨。而國亡身滅。況乎
世尊大覺棄聖位。於轉輪不入香味色聲。證
無上之眞道。法身常住。應六趣而引接群生。
持鉢巡門。乞常飡而度慈五濁。豈存心於綺
練。豈留意於僞形。若以滋味美色爲懷。猶乖
舜養民之道。若以實刹銀基爲念。乃
桀紂亂國之心。非理勞弊含生。寧得稱爲三
界慈父。違道懷私愛己。寧得稱爲天人大師。
其有弟子聲聞之衆。並令捨俗于空閑。或
居塚墓以調心。或依山林而學靜。應器三衣
錫杖行住恒與同居。活命取濟隨縁少欲遠
於貪著。復設經律明訓。兼以垂誨將來尚
不得。以持行爲心。豈得以破戒爲意。至於
像法流末正教沈淪。慧目者寡。生盲者衆。不
復遵其聖軌。唯逐財色聲名誘化無識群迷。
廣構僧房殿塔。營造僞像罄竭資財。唯大唯
高爭名爭勝。飾以金銀。彩色炫耀。無目衆
生燒香禮拜。嚬眉稱爲供養諸佛。内心實恒
波浪。外相詐見禪儀。竟無饒益之心。唯有規
圖之志。群隊揚聲喚。佛何曾有微覺之情。相
率大唱善哉。詎懷片善之意。怱怱爭頭逐食。
喩於獵狗尋羶。擾擾競覓施財。劇於飛蛾赴
火。不辨菽麥之状。亦復説法化人。當身見自
被囚。焉能爲人解縛。但知勸他布施。不悟
己自慳貪。仍號我是沙門。施者當應獲福。莫
省己之長短。破戒違律之愆。奸非諂曲恣僞。
猶稱如來釋種。故知。破滅正法非是外人。寧
更有蟲内傷師子。故佛藏經云。舍利弗。我法
實以多供養故後當疾滅。夫復有傍。是行非
淫亂。以爲相大乘。酒肉貪嗜無厭。名爲不
生分別。妄語惡口兩舌。乃云言語性空。未解
一念澄心。猖披以爲解脱。爭有爭無之鬪訟。
競斷競常之是非。隨心憎愛之毀譽。逐語尋
言之戲論。著空斷修諸行。不以六度在懷。聞
道法性無生。并捨因縁業果。不復尊敬師友。
放逸慠佷凌人。觸目無一所知。即號我離
文字。經藏都未深入。智海於何出生。雖誦句
偈微言。實不識其玄旨。依他經論言説亦道。
我無所求執。此無記癡心以爲同塵。晦迹食
穢憑河受辱。夸爲有力大人無明。縱志貪餐
口言無心。任運學諸世間邪術。將作種智
多能祷祀厭詛。求恩自誑人稱我善。親彼財
交色合疎其骨肉。善遊賣假僞之印符。取資
財以潤屋針疚。合錬金石卜筮推歩。盈虚呪
禁占相吉凶。巫覡呼神喚鬼朋黨。共相親狎
扇惑老嫗小兒。稱爲救度病苦衆生。其間唯
奸非剥脱。甘言誘人衣食百倍。多世巫
醫自矜結。好貴人自美狎遊名徳。恃託先王
典籍。衒賣取人錢財。貪欲積聚無崖。講教遂
妄勞倦。逢迎富勢豪貴。不覺面柔足恭。以此
活婦養兒一。何不知慚恥。聞人説己之過。無
心剋己復仁。淫逸聲色混淆。不顧禮儀風俗。
即聾從昧與頑用囂。積習生常稱之爲道。其
猶婬女成性無憚。世之毀譽久處。鮑魚之肆
不聞其臭。此乃眞是禽獸。眞是闡提。眞是
愚癡。眞是殘賊。苟貪目下之利。將來何以逃
殃。長惡不悛敗亡可俟。淑人君子可不戒哉。
故易云。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
不知之。未嘗復行。豈甚虚矣
爲道者除僞修眞。爲政者除惡樹善。不除惡
不名治政。不除僞不名修道。若修道能除僞
則種智自明。爲政能除惡則萬*民自富。民
富無惡則奸盜不行。智明僞除則邪魔不擾。
邪魔不能擾。是得道眞。奸盜不能行。是
得治要。得治要則人無夸企。得道眞則心
無取捨。心無取捨則復命歸根。人無夸企
則還淳反朴。還淳反朴始名眞治。復命
歸根始名眞道。眞道具則文字斯損。眞
治興則不言而教。不言而教則結繩復用。
文字斯*損則目撃道存。故治政者唯在去
奸。修道者唯在除僞。僞不除則眞道暗。奸
不去則政治昏。政治昏則奸&T069657;起。眞道暗
則邪惑興。邪惑興則群魔制。奸&T069657;起大盜
侵。爲盜侵者由其不除亂本。爲魔制者由
其不斷邪源。故斷邪源者當須察微。除
本者當須照隱。照隱者杜其萌兆。察微者
絶其漏因。漏因既絶則邪不能干。萌兆既杜
則奸不能亂。奸不能亂唯在君明。邪不能
干唯在心惠。若君不明必爲奸臣所惑。心不
惠必爲邪魔所牽。被奸臣惑者君民必亡。被
邪魔牽者身心必敗。故書云。僕臣正身后
剋正。僕臣諛*身后自聖。老子云。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故明
君興祚必任賢臣。暗主覆宗必任&T069657;人。以此
而議可不察乎。故書云。后徳惟臣。弗徳惟

上士不爲過。非有畏。不爲理自不爲。中士
不爲過。非不欲。爲懼罪福故不敢爲。下士不
爲過。非不欲。爲懼刑罰故不敢爲。故無刑
罰下士過必生。無罪福中士過必起。雖罪
福刑罰。上士終不爲過。何以故。體至道故。理
自然故。心平等故。無規求故。無嗜欲故。無
*愛憎故。自然不爲過者心眞。有畏不爲過
者情僞。情僞者恒須制御。心眞者方可獨
行。可獨行者名爲上智。須制御者名爲下
愚。以此自觀足明眞僞。故禮記云。仁者安
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是以上士無愧
於幽冥。下士恒懼於刑罰。故詩云。尚不愧于
屋漏。大智度論云。若無罪福則世俗法亂。
禮記云。刑以防淫
世人修福者悉求人天報。止自恒作三塗因。
世人求安者悉畏五刑罪。止自恒違國法令。
若不違國法令則不須畏五刑。若不作三塗
因則不須求人天報。但驗四人違法令。即明
衆生恒作罪。故知。修福者即是作罪人。讀律
者即是違法人。夫登朝仕官*者未有自知。已
無堪莫不皆求好官職。乃至無知署吏拔爲
卿相。亦謂材徳備堪及其不勝其任。犯國刑
網方始驗其眞僞。以此理觀足明善惡。故孔
子云。不以言擧人不以人癡言。易曰。鼎折
足覆公餗。其刑渥凶言不勝其任
爲道者易。爲俗者難。易者事簡而眞。難者
事煩而僞。至如服食器用本爲供身。供身取
濟不必要須華侈。何以故。夫食充虚。何假百
味。器得盛物。何假金銀。衣得覆形。何假文
繍。屋得庇體。何假彫鏤。*彫鏤爲難非常茨
可呪。文繍爲費非縑素可方。金銀爲*費非
凡木可比。百味爲損非蔬食可踰。俗情以爲
有殊。而適用是一。即此參驗難易可知。難易
既知眞僞足辯。眞僞既辯道俗可明。道俗既
明至理自悟。故以簞食瓢飮衣弊褞袍環堵
以居者。儒之易也。綴鉢摶食巖穴以居者。道
之易也。夫何故哉。體易得眞故也。體易得眞
則心鏡内朗。心鏡内朗始堪冥心濟物。故易
云。以蒙養正其此之謂矣
夫易簡之徳稱乎天地。無爲而治稱乎聖
人。是以天地易簡萬物各得生成。聖人無爲
群生各安其業。故老子曰。是以聖人去
去奢去恭。木性是一。隨材異住。人性是一。
隨徳立名。故人之眞僞不可易。名材之大小
不可易任。是以小人不得稱爲君子。君
不得稱爲小人。何以故。名須當實故。夫爭名
實者則非君子。矝賢才者則是小人。故小人
好爭。君子好讓。好讓者推善於人。好爭者
引徳於己。引徳於己此徳僞徳。推善於人
此善眞善。眞善既不爭名。僞徳豈不知恥。
善僞徳爭名。則反常亂俗。眞善不爭則化物。
體眞則化物。體眞則賢愚咸得其分。眞善
不爭則貴賤各安其所。故老子云。不尚賢。使
民不爭。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
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易曰。勞謙君子
有終吉
心不獨任六情以助之。君不獨治百司以佐
之。無心識則形骸不存。無帝王之則群生不
立。*故帝王與百司本爲養黎庶。六情與心識
本爲養形骸。養形骸者不得無六情。養蒼生
者不得無群佐。若六情守分則形骸自安。群
佐不擾則蒼生自泰。故知。喪民者止由群
職。敗身者止由六情。若心能制六情則形骸
不須養而自逸。居能制群職則蒼生不須治
而自安。若六情待制名爲妄情。百司待制名
爲僞佐。若百司眞則君無所憂。六情眞則心
無所慮。無所慮者情與性冥。無所憂者臣
與君合。臣與君合則可不具陳。情與性*冥則
爲而不恃。爲而不恃則首足倶順。可不具
陳則貴賤咸序。貴賤咸序則四民自靜。首足
倶順則百體自安。四民自靜在於無欲無
爲。百體自安在於無欲。無爲者削法物。無
欲者損色聲。削法物則淳朴以居。損色聲則
天眞自保。老子云。我無爲民自化。我好靜民
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欲民自朴。易云。損
先難而後易損以遠害。夫始於除欲故先難。
終於無累故後易。去欲無患故得遠害。故曰
損以遠害。夫憂身危害皆爲愛欲故也。愛欲
既除。害焉能及。故俗人尚益。道家尚損。損者
與物玄同。益者與物乖迂。同者爲與理冥。迂
者爲與物爭。爭者危身喪命。冥者遠害全
眞。故損之爲徳。大矣至矣。故易云。山下有
澤損君子以懲忿室欲
眞言要決卷第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25 1226 1227 1228 1229 1230 1231 1232 1233 1234 123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