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天請問經疏 (No. 2786_ ) in Vol. 85

[First] [Prev] 562 563 564 565 56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86 [cf. No. 592]
天請問經疏一卷

前闕
經曰。世尊告曰。少欲最安樂。知足大富貴。
持戒恒端嚴。破戒常醜陋 述曰此答也。即
次第答前少欲最安樂者。答第一問。儉約爲
少。耽嗜名欲。世間耽嗜唯少唯廣□□愚情
速即破壞。尋生追戀。苦惱切心。佛法反俗貴
尚無爲。少欲少求最爲安樂。又經云。少欲
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直爾少欲尚應修
習。何況能生諸功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涅
槃之樂樂中之最。如此最樂因少欲得。因含
果説。故言少欲最安樂也。知足大富貴者答
第二問。世間凡愚雖得富貴 貪求轉甚常
懷不足。知足之人無爲無事。無可減奪。常自
有餘。故大富貴。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
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如
頂生王等即是其事。又云。不知足者雖富而
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故言知足大富貴也。
持戒恒端嚴者答第三問。持戒之人尸羅清
淨。近得人天可喜妙相。遠得三乘端嚴法身。
故言持戒恒端嚴也。如優陀羨王有相夫人
持一日戒。其夜命終即生天上得端正身。依
王先契。還下報王。嫌王身臭 却歸天上。即
是其事。破戒常醜陋者答第四問。破戒之人
罪業増長。墮三惡道。受避陋身。若生人中。諸
根不具。邊地下賤形儀鄙拙人不喜見。經
百千生。故言破戒常醜陋也
經曰。天復請曰。誰爲善眷屬。誰爲惡心怨。云
何極重苦。云何第一樂 述曰。此下第五
請答。此即請也。亦有四問。一問善眷屬。二
問惡心怨。三問極重苦。四問第一樂。誰爲
善眷屬者此第一問。眷謂家眷。屬謂親屬。
世間眷屬或父不慈。或子不孝。或兄不順。或
弟不恭。或内外親不仁不義。情相乖阻状若
怨家。雖名眷屬。而非是善。若父慈子孝兄
順弟恭内外諸親仁義相向情無乖阻。水乳
和同。如此眷屬名之爲善。未知法中誰得
名爲純善眷屬。云何惡心怨者此第二問。妬
賢嫉勝名爲惡心。欲相加害名爲怨也。未知
法中誰是行者惡心怨也。云何極重苦者此
第三問。世間殺縛枷鎖囚禁怨會愛離病死
所逼名之爲苦。未知法中更有苦惱重過此
以不。云何第一樂者此第四問。世間富貴乘
肥衣輕。目觀美豔耳聽絲竹。田遊殺獵婬酒
是耽。放縱歡娯名之爲樂。未知法中更有快
樂過此以不
經曰。世尊告曰。福爲善眷屬。罪爲惡心怨。
地獄極重苦。無生第一樂 述曰。此答也。
次第答前四問。福爲善眷屬者答第一問。福
謂施戒修三徳。施有三種。一財施。由無貪
善根成。二無畏施。由無瞋善根成。三法施。
由無癡善根成。戒有三種。一攝他戒。謂身
三。由無貪善根成。二不嬈他戒。謂口四。由
無瞋善根成。三饒益戒。謂受持此二福相續
生。由無癡善根成。修有三種。一四靜慮。由
無貪善根成。二四無量。由無瞋善根成。三
四無色。由無癡善根成。又六度中前五亦是
福也。如此福徳皆以十善業道爲性。若施戒
二福。生生之處内感欲界人天勝身。外招十
善清淨眷屬。所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
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
益。不嫉不恚。正見之人以爲眷屬。若修定
福。感得色無色界殊勝之身。此之三福乃至
遠得三乘聖果也。答意云。世善眷屬暫會永
離。難聚易散。不保終久。未知法中三福善業
眞實牢固。常資行人多有利益。諸眷屬中此
爲最善也。罪爲惡心怨者答第二問。破滅三
寶五逆十惡並名爲罪。由此罪故。能令衆生
輪墜三塗。長劫受苦。此答意云世間惡心但
害一身。尚名爲怨。法中罪業。能害多身。豈非
大怨。故言罪爲惡心怨也。地獄極重苦者此
答第三問。梵音云那落迦。舊云泥犁訛也。唐
云不可樂處。然以不可樂處即是地獄。多在
地下故云地獄也。地獄有三熱二寒三邊。熱
地獄有八。一等活。二黒繩。三衆合。四叫
喚。五大叫喚。六燒熱。七大熱燒。八無間。此
八在贍部洲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
三少主治。後三無主治。然此八爲本。一一
各有十六園。一面有四。四面合十六。通本
爲十七。八個十七合有一百三十六所。罪人
於中受熱惱苦。寒地獄亦八。一頞浮陀。由
寒苦所逼肉生細胞。二尼頼浮陀。由寒風
所吹通身成胞。三阿吒。由脣不得動唯舌得
動。故作此聲。四阿波波。由舌不得動唯脣得
動。故作此聲。五嘔喉喉。由脣舌皆不得動振
氣故作此聲。六欝波羅。此是青蓮華。此花葉
細。由肉色細坼似此花開。七波頭摩。此是赤
蓮華。由肉色大坼似此花開。八芬陀利。此是
白蓮華。由彼骨坼似此花開。前二從身相受
名。次三從聲相受名。後三從瘡相受名。又前
二了叫。次三不了叫。後三不叫。此八在四洲
間。著鐵圍山底。仰向居心。罪人於中受寒凍
苦。邊地獄有三。一山間。二水間。三曠野。受
別業報。寒熱雜受。此答意云。雖有人間殺縛
枷鎖怨會愛離病死等苦及以畜生餓鬼之
苦。比於地獄百分不及其一。乃至千萬那由
他分亦不及其一。故言地獄極重苦也。無生
第一樂者答第四問。涅槃之體名曰無生。以
無生故。畢竟不滅。聖人證此。寂然涅槃。常
住安穩。故是極樂。此答意云。世間樂樂極則
苦。豈若涅槃無苦常樂。故經云。高者必墮。
常者必盡。合者必離。樂者必苦。此偈明生
死妄樂樂極必苦。又云。諸行無常有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此偈明涅槃無苦。畢
竟常樂。故言無生第一樂也
經曰。天復請曰。何者愛非宜。何者宜非愛。何
者極熱病。誰是大良醫 述曰。此下第六請
答也。此即先請。亦有四問。一問愛非宜。二問
宜非愛。三問極熱病。四問大良醫。何者愛非
宜何者宜非愛者此第一第二問。且如甘飯
雜毒雖是所愛。而損身害命。不宜食之。又
如良藥苦口即非所愛。而利於病。所宜服之。
又如諂辭順情雖是所愛。而損於行。不宜聽
之。忠言逆耳雖非所愛。而利於行。所宜聽
之。未知法中何者是情所愛。而於身不宜。何
者於身有宜。而非情所愛也。何者極熱病者
此第三問也。迦摩羅病世稱熱病。遇此病者
必定當死。世醫拱手。未知法中頗更有病極
過於此熱病以不。誰是大良醫者此第四問。
良者善也。醫者意也。善識病源。沙閑藥性。療
者必差。稱曰良醫。良醫有四義。一知病。二知
病因。三知病差。四知差已不生。未知法中頗
有良醫大過如此良醫以不
經曰。世尊告曰。諸欲愛非宜。解説宜非愛。貪
爲極熱病。佛是大良醫 述曰。此答也。次第
答前四問。諸欲愛非宜者答第一問。諸欲謂
可愛色聲香味觸五欲境也。能生欲心爲所
取故名欲也。經云。五欲誑人。如蜜塗刀舐者
傷舌。猶如炙疥初雖少樂。後即大苦。如逆風
執火如其不放必定燒手。如國王貪色遂失
其位。仙人愛聲從空墜林。比丘嗅香河神責
罵。沙彌嘗味投池作龍。藍弗染觸退失神足。
又此五欲現受三苦。謂覓時生懃勞苦。守時
生怖畏苦。失時生熱惱苦。又爲非法追求五
欲。復墮地獄餓鬼畜生多時受苦。後生人天
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増會苦。如此等苦
皆爲貪著五欲因縁。故知五欲雖是凡情欲
心所愛。而於行者極非所宜。故言諸欲愛非
宜。解脱宜非愛者答第二問。涅槃無爲體絶
衆縛。故名解脱。證解脱者永離生死。常住湛
然。如其解脱資潤行者極是所宜。而凡夫愚
情之所不愛。故言解脱宜非愛。故經云。凡夫
寧樂癩野干身。不樂涅槃。野干猶有眼耳心。
涅槃無故。貪爲極熱病者答第三問。貪是貪
使。體通三界。遍障五問。六識倶行。六塵齊
染。生死脚足苦惱根源。世間熱病豈能比此。
如智度論説。欲火熾發燒於天祀。豈非貪愛
是極熱病耶。現在尚自火燒。來生寧免湯&T055114;
故言貪爲極熱病也。佛是大良醫者答第四
問。如來五眼。内明六通外朗。竪觀三際。横覩
十方。至於身心病源對除藥法悉皆洞照無
非目前。故設教逗機皆稱根性。隨病授藥無
不獲益。是故佛是極大良醫。阿含經説。佛有
四智。一知苦。二知苦因。三知苦滅。四知苦
滅道。故曰良醫。又經云。世醫所療治。雖差
還復生。如來所治者必竟不復發。故言佛是
大良醫也
經曰。天復請曰。誰能覆世間。世間誰所魅。誰
令捨親友。誰復障生天 述曰。此下第七請
答。此即先請。亦有四問。一問覆世。二問魅
世。三問捨友。四問障天。誰能覆世間者此第
一問。覆謂障蔽。世間眼目爲暗盲覆蔽。不見
色像。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覆蔽世間。不識道
理。世間誰所魅者此第二問。如世間鬼魅魅
人令癡。或悲或喜。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能魅
世間。令其迷亂。誰令捨親友者此第三問。朋
流交密即爲親友。若因財密。財盡則疎。若因
勢親。勢歇便阻。如張陳凶終蕭朱隙末是也。
未知法中誰令衆生捨於親友。誰復障生天
者此第四問。天之勝報人皆受樂。由誰爲障
不得上生
經曰。世尊告曰 無智覆世間。世間癡所魅。慳
貪捨親友。染著障生天 述曰。此答也。次第
答前四問。無智覆世間者答第一問。無苦集
滅道四諦智。或無眞俗二諦智。名爲無智。無
智即無明使也。由無智故。不知生死苦果集
因。不知解脱道因滅果。不知眞諦一相無爲。
不知俗諦三世因果。此答意云。世間盲暗但
覆肉眼。無智能覆世間慧眼。故言無智覆世
間也。世間癡所魅者答第二問。癡即無明別
名也。由癡魅故。於無常見常。於無我見我。於
不淨見淨。於苦見樂。所有行解並皆顛倒。如
此顛倒並由愚癡。故言世間癡所魅也。慳貪
捨親友者答第三問。慳是悋於己物。貪是欲
於他財。如律中説。有一比丘池邊習定。池龍
敬徳以身繞之。比丘心惡欲令其去。方便説
偈從索珠云。光耀摩尼寶。瓔珞莊嚴身。若
能施我者。是名爲善親。池龍慳惜説此偈答。
我愛摩尼寶。遇汝比丘身。我終不施汝。任汝
不相親。佛因此事復説偈云。多貪人所惡。數
乞朋友乖。比丘乞龍珠。一去不復迴。故知慳
貪能捨親友也。又由貪故唯欲他財。由於慳
故不行惠施。所生之處貧窮乏少。無父無母。
無妻無子。無善知識。無親友人。故言慳貪捨
親友也。成實論有五慳。一施慳。二家慳。三處
慳。四讃慳。五法慳。此之五慳並捨親友也。
染著障生天者答第四問。天謂二十八天。皆
須厭下而得上生。若染著下地。不得生上。若
染著人中五欲。縱情放逸不肯厭離。不得上
生六欲天中。如經廣説。佛弟難陀厭孫陀羅
欣天上女。方始持戒願生天。如若染著六天
五欲。不得上生色界天中。若染著色天果報。
不得上生無色天中。故言染著障生天也。又
三乘聖人名爲淨天。若染著三界二十八天
有漏果報。不得入彼三乘聖道。亦名染著障
生天也
經曰。天復請曰。誰非火所燒。風亦不能碎。誰
非水所爛。能浮持世間。誰能與王賊。勇猛相
抗敵。不爲人非人。之所來侵奪 述曰。此下
第八請答也。此即先請。問有兩意。一問誰無
七難。二問誰有一能。七難者。一火難。二風
難。三水難。四王難。五賊難。六人難。七鬼
難。火以燒燋爲難風以飄碎爲難。水以溺爛
爲難。王以威力爲難。賊以劫殺爲難。人以侵
害爲難。鬼以精魅爲難。世間之人多不免此
七種災難。未知法中誰能免此七種災難也。
經文可解。一能者能浮持世間也。世間有二。
一器世間。即依報。二衆生世間。即正報。如世
水輪能浮持地輪及衆生類。未知法中誰能
浮持此二世間。此由水有二用。一能爛物。二
能持地故。問水爛之次即問浮持也
經曰。世尊告曰。福非火所燒。風亦不能碎。
福非水所爛。能浮持世間。福能與王賊。勇猛
相抗敵。不爲人非人。之所來侵奪 述曰。此
答也。答前二問。福謂施戒修三種福也。如前
善眷屬中釋。答無七難意云。凡遭七種災難
爲造十惡罪因。既修三種福徳。寧罹七種災
難。問。賊行非理容可拒之。人法屬王。何得抗
敵。答。如殷紂暴虐周武拒之。雖是王人。有
相抗敵。又王是總語。兼稱臣屬。銜王命者並
亦名王。如此王臣暴行酷虐。非理同賊。亦得
抗之。且如經説。有王責臣令簿録家財。其臣
遂録已修福物。王瞋責言。已修福物今並見
無。何不録汝家中現物。臣答王言。已修福物
是臣之物。家中現物元屬五家。非臣獨有。所
以不録。王心開悟。遂亦修福。故知其福非他
能奪。答有一能意云。由三福故。感得人天
殊勝正報。兼感器界屋宇資縁種種依果。故
言福能浮持世間。問。孔老等云。從道以生一。
從一以生二。從二以生三。從三生萬物。道謂
虚通。一謂元氣。二謂陰陽。三謂天地人。萬
物謂離畜草木等。又云。人頭圓像天。足方像
地。感天地精靈以成於人。據此而言。即是
外器世界能持衆生世間。豈是衆生内福能
持水外器世界。答。孔老所説則天地生人釋
宗所明則人生天地。謂由衆生共相業力外
感器界天地依報。若成若壞如餘處廣説。故
經云。三界所作皆是一心。又論云。外由内得
成。此則孔老但觀外相先後。即謂天地生人。
如來洞知内體因果。故説人生天地。三教深
淺觀此可知
經曰。天復請曰。我今猶有疑。佛應爲除斷。
今世往後世。誰極自欺誑 述曰。此下第九
請答也。此則先請。上半叙問。下半正問。叙問
意云。上蒙廣答。已析諸滯。下情多惑尚有餘
疑。願佛慈悲爲我除斷。正問中云。今世謂現
在。後世謂未來。謂從今生身往後身也。問。有
爲無常不來不去。又無主宰。説誰往耶。答。
前滅後生不常不斷。因招果續假説往來。譬
如將燈從此至彼。雖念念滅。假説往來也問。
三世輪環果因員備。何故偏請現未。不問過
耶。答。前事已經。無勞更問。後身未受。故須
請之。如諸天禮白骨餓鬼鞭死屍即是。已經
之事多分自知。故不問也。此問意云。世間欺
誑但欲侵損他人。未知法中更有從今向後
而自侵損極欺誑耶
經曰。世尊告曰。若多有珍財。而不能修福。今
世往後世。彼極自欺誑 述曰。此答也。珍謂
金銀八珍。財謂錢絹等物。世人愚惑。自謂常
存。不識果因。多積財寶。於悲田所無惠施
心。於敬田中無供養意。忽然命盡無一福資。
輪墜三塗。長時受苦。錢財珍寶他人用之。己
無片善。豈非自負。故云若多有珍財而不能
修福。今世往後世彼極自欺誑。又如經云惜
財不布施。藏積畏人知。捨身空手去。餓鬼中
受飢。又如經云。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捨。
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此中應引畜三妻
人爲喩又應引有三子人爲喩。又經云。寧自
割身肉而噉食之。不肯持錢財布施求後世
之福。此人當墮地獄畜生餓鬼等苦
經曰。爾時彼天聞佛世尊説是經已 述曰。
此下第三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有三。一聞
法。二申敬。三隱還。此即聞法也
經曰。歡喜踴躍。歎未曾有。頂禮佛足 述曰。
此申敬也。既聞好法。不覺欣然爲申敬徳。故
復歎禮
經曰。即於佛前欻然不現 述曰。此隱還也。
來爲諮疑。已蒙析滯所懷既遂。故隱還宮也。
天請問經疏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62 563 564 565 56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