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永平清規 (No. 2584_ 道元撰 ) in Vol. 82

[First] [Prev]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584
永平元禪師清規卷上
重刊永平清規序
欽惟。我承陽鼻祖之修清規。而立一代典型
也。將欲以布化儀於海内。經千百世而不
泯者歟。厥大心之所寓。大智復作。蔑以加
焉。獨奈法久弊生。弊盛法衰。自然之勢也。
悲哉。柄法之徒。駸駸乎。舍古趨今。莫之能
復。叢林古挌。漠然掃地。竟至於罔知我祖
有此規也。間有一二賢明。孜々然翼々如。
力行古法者。僅群雞而一鶴爾。東都有一
具壽。與余相厚。珍敬祖規。而其心冀復古
之運也。有年矣。比諸世之視祖風隆汚。猶
秦越人之相視肥瘠者。實霄壤矣。頃乃慨
念夫舊版莽鹵。不便考覽者。遂就有識。評
論之。校讎之。盡正字畫傍點之譌謬。且其
字義音義。不易通曉者。冠以小註。遂改
授梓而既己告成矣。是其志。一欲昭明于
天下後世。使同流之士。全共遵守。以擬碎
身之報也。尚古之忱。可謂&MT10773;矣哉。公雖素
識山埜之不文。以其慷慨是同。遠寄書於
林下。乞著一語於其首。觀其盛作。即余所
素有意未遑者。而一朝具出。欣躍何可言。
余與公既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序曷敢
辭。適有議于旁者。曰。宗門之於規矩。猶
土苴耳。老漢胡爲汲汲於禮法之精麁邪。
余曰。吁戻哉。子之言也。居吾語汝。夫。西乾
大聖人。以波羅提木叉爲壽命。繇是百丈
氏之建禪居於華夏也。創以清規。佛祖之
道。不二其致矣。然則規矩者。叢林之元氣。
而佛壽之延促系焉。苟主法者安可不擇。
以故我祖所言。列聖眼睛者。是亦大規末章
之親訓也。而荒墜先緒。玷辱正宗。以竊叨
遠裔之稱者。實吾所不忍也。子之言豈非
戻哉。議者逡巡而退。因併&T047368; 爲序。時
  寛政第六龍次甲寅夏五月
備之圓通東堂嗣祖比丘玄透中 拜稽首
敬撰
校訂冠註永平清規凡例
斯書舊刊。寛文丁未之歳。永平光紹禪師。適
得之於蠧簡内所刻也。可謂有忠&MT10773;于祖
室矣。而舊刊剞劂莽鹵。而字畫誤謬。句讀
錯亂。殆不可讀者。往往有之。讀者憂之。
故今與一二之道友相詢。校讐之討論。以
訂正其誤訛。再命剞劂上梓。我輩固管見
蠡測。不能無疎脱。冀同流之賢哲。勿吝是
正焉
書中間如字義音義不明了者。一依字典
精覈其義。且如文義之不可解者。事略之
不分曉者。亦一一標掲上層。或細書本文
傍。附載註釋。使初學備看讀之一助
如冠註及事略。大概皆依古老所援引。如
釋衆寮清規・對大己法等。全依瑞方聞解・
瞎道參註。増減其文字。摘意&T047368;注。但有詳
略之異同而已。讀者勿訝焉
如僧堂衆寮二圖。舊本不載之。今據本勅
修・校定・備用等所載之古圖。寫其圖樣。附
在各處焉
夫明規一勃興。其弊波及本邦。遂蠧損吾祖
訓。至其甚一愚信彼弊規。視祖規宛如怨
讐。是以。祖風之不振久矣。其弊遂至翻修
僧堂之古樣。擬構教家之十六觀堂。是稱衆
堂焉
革替衆寮之舊圖。以爲且過寮。而喚且過
妄稱衆寮。幸雖存其舊名。徒爲平常所接
待來賓處。全失其實矣。噫可惜哉。庶幾慕
古之兒孫。使二圖。改觀古樣之本式。報答
乃祖創業之洪恩焉
  維時寛政甲寅 謹識
永平道元禪師清規篇次目録
  乾之卷

校訂冠註永平清規凡例
典座教訓 宇治縣興聖寺
辨道法 越州大佛寺
  附僧堂四板被位圖並凡例
赴粥飯法 永平寺
  附僧堂十二板首鉢位圖並凡例
  坤之卷
衆寮清規 永平寺
  附衆寮十二板圖並凡例
對大己法 永平寺
知事清規 永平寺

典座教訓
  觀音導利興聖寶林禪寺比丘道元撰
佛家從本有六知事。共爲佛子。同作佛事。
就中典座一職。是掌衆僧之辨食。禪苑清
規云。供養衆僧故有典座。從古道心之師
僧・發心之高士。充來之職也。蓋猶一色之辨
道歟。若無道心者。徒勞辛苦。畢竟無益
也。禪苑清規云。須運道心。隨時改變。令大
衆受用安樂。昔日潙山・洞山等&MT10773;之。其餘
諸大祖師。曾經來也。所以不同世俗食厨子
及饌夫等者歟。山僧在宋之時。暇日咨問于
前資&MT10773;舊等。彼等聊擧見聞。以爲山僧説。
此説似者。古來有道之佛祖。所遺之骨髓也。
大抵須熟見禪苑清規。然後須聞&MT10773;舊子
細之説。所謂當職經一日夜。先齋時罷。就
都寺・監寺等邊。打翌日齋粥之物料。所謂
米菜等也。打得了。護惜之如眼睛。保寧勇
禪師曰。護惜眼睛常住物。敬重之如御饌
草料。生物熟物。倶存此意。次諸知事。在庫
堂商量。明日喫甚味。喫甚菜。設甚粥等。禪
苑清規云。如打物料並齋粥味數。竝預先
與庫司知事商量。所謂知事者。有都寺・監
寺・副司・維那・典座・直歳也。味數議定了。書
呈方丈・衆寮等嚴淨牌。然後設辨明朝粥。淘
米調菜等。自手親見。精&MT10773;誠心而作。不可
一念疎怠緩慢。一事管看。一事不管看。功
徳海中。一滴也莫讓。善根山上。一塵亦可
積歟。禪苑清規云。六味不精。三徳不給。非
典座所以奉衆也。先看米便看砂。先看砂
便看米。審細看來看去。不可放心。自然三
徳圓&MT90041;。六味倶備。雪峯在洞山作典座。一
日淘米次。洞山問。淘砂去米。淘米去砂。峯
云。砂米一時去。洞山云。大衆喫箇什麽。峯
覆却盆。山云。子他後別見人去在。上古有
道之高士。自手精至。修之如此。後來晩進。
可怠慢之歟。先來云。典座以絆爲道心
矣。如有米砂誤淘去。自手檢點。清規云。造
食之時。須親自照顧。自然精潔。取其淘米
白水。亦不虚棄。古來置漉白水嚢。辨粥米
水。納鍋了留心護持。莫使老鼠等觸誤。竝
諸色閑人見觸。調粥時菜。次打併今日齋
時所用飯羹等。盤桶并什物調度。精誠淨潔
洗灌。彼此可安高處安于高處。可安低
處。安于低處。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梜杓等
類。一切物色。一等打併。眞心鑑物。輕手取
放。然後理會明日齋料。先擇米裏有蟲。緑
豆糠塵。砂石等。精誠擇了。擇米擇菜等時。
行者諷經回向竈公。次擇菜羹。物料調辨。
隨庫司所打得物料。不論多少。不管麁
細。唯是精誠辨備而已。切忌作色口説料
物多少。竟日通夜。物來在心。心歸在物。一
等與他精&MT10773;辨道。三更以前。管明曉事。三
更以來管做粥事。當日粥了。洗鍋蒸飯。調
羹。如浸齋米。典座莫離水架邊。明眼親
見不費一粒。如法洮汰。納鍋燒火蒸飯。古
云。蒸飯鍋頭爲自頭。淘米知水是身命。蒸
了飯便收飯籮裏。乃收飯桶。安懛槃上。調
辨菜羹等。應當蒸飯時節。典座親見飯羹。
調辨處在。或使行者。或使奴子。或使火客。
教調什物。近來大寺院。有飯頭羹頭。然而
是典座所使也。古時無飯羹頭等。典座一管。
凡調辨物色。莫以凡眼觀。莫以凡情念。
拈一莖草。建寶王刹。入一微塵轉大法輪。
所謂縱作莆菜羹之時。不可生嫌厭輕忽
之心。縱作頭乳羹之時。不可生喜躍歡悦
之心。既無耽著。何有惡意。然則雖向麁全
無怠慢。雖逢細彌有精進。切莫逐物而
變心也。逐物而變心。順人而改詞。是非
道人也。勵志至心。庶幾淨潔勝于古人。審
細超于先老。其運心道用爲體者。古先縱
得三錢而作莆菜羹。今吾同得三錢而作
頭乳羹。此事&MT10769;爲也。所以者何。今古殊異。天
地懸隔。豈得齊肩者哉。然而審細辨肯之
時。下視古先之理。定有之也。此理必然。猶
未明了。卒由思議紛飛兮如其野馬。情念
奔馳兮同於林猿也。若使彼猿馬一旦退歩
返照。自然打成一片。是乃被物之所轉。能
轉其物之手段也。如此調和淨潔。勿失一
眼兩眼。拈一莖菜。作丈六身。請丈六身作
一莖菜神通及變化。佛事及利生者也。已調
調了已辨。辨得看那邊安這邊。鳴鼓鳴鐘。
隨衆隨參。朝暮請參。一無虧闕。却來這裏。
直須閉目諦觀堂裏幾員單位。前資&MT10773; 舊獨
寮等幾僧。延壽・安老・寮暇等僧。有幾箇人。
旦過幾板雲水。菴裏多少皮袋。如此參來參
去。如有纎毫疑猜。問他堂司・及諸寮頭首・
寮主・寮首座等。銷來疑便商量。喫一粒米。
添一粒米。分得一粒米。却得兩箇半粒米。
三分・四分・一半・兩半。添他兩箇半粒米。便
成一箇一粒米。又添九分。剩見幾分。今收
九分。見他幾分。喫得一粒廬陵米便見潙
山僧。添得一粒廬陵米。又見水牯牛。水牯
牛喫潙山僧。潙山僧牧水牯牛。吾量得也
未。儞算得也未。檢來點來。分明分曉。臨機
便説。對人即道。且恁功夫。一如二如。二日
三日。未可暫忘也。施主入院捨財設齋。
亦當諸知事一等商量。是叢林舊例也。回物
俵散。同共商量。不得侵權亂職也。齋粥如
法辨了安置案上。典座搭袈裟。展坐具。先
望僧堂焚香九拜。拜了乃發食也。經一日
夜。調辨齋粥。無虚度光陰。有實排備。擧
動施爲。自成聖胎長養之業。退歩翻身便是
大衆安樂之道也。而今我日本國。佛法名字
聞來已久。然而僧食如法作之言。先人不&T047368;
先徳不教。況乎僧食九拜之禮。未夢見在。
國人謂。僧食之事。僧家作食法之事。宛如禽
獸。食法實可生憐。實可生悲。如何哉。山僧
在天童時。本府用典座充職。予因齋罷過
東廊。赴超然齋之路次。典座在佛殿前晒
苔。手携竹杖。頭無片笠。天日熱。地甎熱。汗
流徘徊。勵力晒苔。稍見苦辛。背骨如弓。龍
眉似鶴。山僧近前。便問典座法壽。座云。六
十八歳。山僧云。如何不使行者人工。座云。
他不是吾。山僧云。老人家如法。天日且恁
熱。如何恁地。座云。更待何時。山僧便休。歩
廊脚下。潜覺此職之爲機要矣。又嘉定十
六年癸未五月中。在慶元舶裏。倭使頭説話
次。有一老僧來。年六十許歳。一直便到舶
裏。問和客討買倭椹。山僧請他喫茶。問
他所在。便是阿育王山典座也。他云。吾是西
蜀人也。離郷得四十年。今年是六十一歳。
向來粗歴諸方叢林。先年權住孤雲裏。討
得育王掛搭。胡亂過。然去年解夏了充本寺
典座。明日五日。一供渾無好喫。要做麺汁。
未有椹在。仍特特來。討椹買。供養十方雲
衲。山僧問他。幾時離彼。座云。齋了。山僧云。
育王去這裏有多少路。座云。三十四五里。
山僧云。幾時廻寺裏去也。座云。如今買椹
了便行。山僧云。今日不期相會。且在舶裏
説話。豈非好結縁乎。道元供養典座禪師。
座云。不可也。明日供養吾若不管便不是了
也。山僧云。寺裏何無同事者理會齋粥乎。
典座一位不在。有什麼缺闕。座云。吾老年
掌此職。乃耄及之辨道也。何以可讓他乎。
又來時未請一夜宿暇。山僧又問典座。座
尊年。何不坐禪辨道。看古人話頭。煩充典
座。只管作務。有甚好事。座大笑云。外國好
人。未了得辨道。未知得文字在。山僧聞
他恁地話。忽然發慚驚心。便問他。如何是
文字。如何是辨道。座云。若不蹉過問處。豈
非其人也。山僧當時不會。座云。若未了得。
他時後日。到育王山。一番商量文字道理
去在。恁地話了便起座云。日晏了忙去。便歸
去了也。同年七月。山僧掛錫天童。時彼典座
來得相見云。解夏了退典座歸郷去。適聞
兄弟説老子在箇裏。如何不來相見。山僧
喜踊感激。接他説話之次。説出前日在舶
裏文字辨道之因縁。典座云。學文字者。爲
知文字之故也。務辨道者。要肯辨道之
故也。山僧問他。如何是文字。座云。一二三
四五。又問。如何是辨道。座云。遍界不曾藏。
其餘説話。雖有多般。今所不録也。山僧聊
知文字了辨道。乃彼典座之大恩也。向來
一段事。説似先師全公。公甚隨喜而已。山
僧。後看雪竇有頌示僧云一字七字三五
字。萬像窮來不爲據。夜深月白下滄溟。搜
得驪珠有多許。前年彼典座所云。與今日
雪竇所示。自相符合。彌知彼典座是眞道人
也。然則從來所看之文字是一二三四五也。
今日所看之文字。亦六七八九十也。後來兄
弟。從這頭看了那頭。從那頭看了這頭。
作恁功夫。便了得文字上一味禪去也。若
不如是。被諸方五味禪之毒。排辨僧食。未
能得好手也
誠夫當職先聞現證。在眼在耳。有文字。有
道理。可謂正的歟。縱忝粥飯頭之名。心術
亦可同之也。禪苑清規云。二時粥飯。理合
精豐。四事供須無令闕少。世尊二千年遺
恩。蓋覆兒孫。白毫光一分功徳。受用不盡。
然則但知奉衆。不可憂貧。若無有限之
心。自有無窮之福。蓋是供衆住持之心術
也。調辨供養物色之術。不論物細。不論物
麁。深生眞實心。敬重心。爲詮要。不見麽漿
水一鉢。也供十號兮自得老婆生前之妙功
徳。菴羅半果。也捨一寺兮能萠育王最後
之大善根。授&T047368;&T040879;。感大果雖佛之縁。多虚
不如少實。是人之行也。所謂調醍醐味。未
必爲上。調莆菜羹。未必爲下。捧莆菜。
擇莆菜之時。眞心・誠心・淨潔心。可準醍醐
味。所以者何。朝宗于佛法清淨大海衆之
時。不見醍醐味。不存莆菜味。唯一大海味
而已。況復長道芽養聖胎之事。醍醐與莆
菜。一如無二如也。有比丘口如竈之先言。
不可不知。可想莆菜能養聖胎。能長道
芽。不可爲賤。不可爲輕。人天之導師。可
爲莆菜之化益者也。又不可見衆僧之得
失。不可顧衆僧之老少。自猶不知自之落
處。他爭得識他之落處。以自之非爲他之
非。豈不誤乎。耆年晩進。其形雖異有智愚
朦。僧宗是同。亦昨非今是。聖凡誰知。禪苑清
規云。僧無凡聖。通會十方。若有一切是非。
莫管之。志氣那非直趣無上菩提之道業
耶。如錯向來一歩。便乃對面蹉過。古人之骨
髓。全在作恁功夫之處也。後代掌當職之
兄弟。亦作恁功夫始得。百丈高祖之規繩。
豈虚然乎。山僧歸國以降。駐錫於建仁一兩
三年。彼寺愗置此職。唯有名字。全無人實。
未識是佛事。豈敢辨肯道。眞可憐憫。不
遇其人。虚度光陰。浪破道業。曾看彼寺此
職僧。二時齋粥。都不管事。帶一無頭腦無
人情奴子。一切大小事。總説向他。作得正。
作得不正。未曾去看。如隣家有婦女相似。
若去得見。他乃恥乃瑕。結構一局。或偃臥。
或談笑。或看經。或念誦。日久月深。不倒鍋
邊。況乎買索什物。諦觀味數。豈存其事乎。
何況兩節九拜。未夢見在。時至教童行也
未曾知。可憐可悲。無道心之人。未曾遇見
有道徳之輩。雖入寶山兮空手而歸。雖到
寶海兮空身而還。應知雖他未曾發心兮。
若見一本分人。則行得其道。雖未見一本
分人兮。若是深發心者。則行膺其道。既以
兩闕。何以一益。如見大宋國諸山諸寺。知
事頭首。居職之族。雖爲一年之精&MT10773;。各存
三般之住持。與時營之。競縁勵之。已如利
他。兼豐自利。一興叢席。一新高格。齊肩
競頭繼踵重蹤。於是應詳。有見自如他
之癡人。有顧他如自之君子。古人云。三分
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不楷磨。貪生逐日
區區去。喚不回頭爭奈何。須知未見知識。
被人情奪。可憐愚子運出長者所傳之家
財。徒作他人面前之塵糞。今乃不可然耶。
甞觀當職前來有道。其掌其徳自符。大潙悟
道典座之時也。洞山麻三斤。亦典座之時也。
若可貴事者。可貴悟道之事。若可貴時
者。可貴悟道之時者歟。慕事耽道之跡。握
沙而爲寶。猶有其驗。摸形而作禮。屡見
其感。何況其職是同。其稱是一。其情其業。若
可傳者。其美其道。豈不來乎。凡諸知事頭
首。及當職作事作務之時節。可保持喜心・
老心・大心者也。所謂喜心者。喜悦心也。可
想。我若生天上。著樂無間。不可發心。修
行未便。何況可作三寶供養之食耶。萬法
之中。最尊貴者。三寶也。最上勝者。三寶也。
天帝非喩。輪王弗比。清規云。世間尊貴物
外優間。清淨無爲。衆僧爲最。今吾幸生人
間。而作此三寶受用之食。豈非大因縁耶。
尤以可悦喜者也。又可想。我若生地獄・餓
鬼・畜生・修羅等之趣。又生自餘之八&MT10769;處。
雖有求僧力之覆身。手自不可作供養三
寶之淨食。依其苦器。而受苦縛身心也。今
生既作之。可悦之生也。可悦之身也。曠大
劫之良縁也。不可朽之功徳也。願以萬生
千生。而攝一日一時。可辨之可作之。爲
能使千萬生之身結於良縁也。如此觀達
之心。乃喜心也。誠夫縱作轉輪聖王之身。非
作供養三寶之食者。&MT10755;其無益。唯是水沫
泡焔之質也。所謂老心者。父母心也。譬若
父母念於一子。存念三寶如念一子也。貧
者・富者。強愛育一子。其志如何。外人不識。
作父作母方識之也。不顧自身之貧富偏
念吾子之長大也。不顧自寒。不顧自熱。
蔭子覆子。以爲親念切切之至。發其心之
人能識之。慣其心之人方覺之者也。然乃
看水看穀皆可存養子之慈懇者歟
大師釋尊。猶分二千年之佛壽。而蔭末世之
吾等。其意如何。唯垂父母心而已。如來全
不可求果。亦不可求富。所謂大心者。大
山于其心。大海于其心。無偏無黨心也。提
兩而不爲輕。扛鈞而不可重。被引春聲
兮不游春澤。雖見秋色兮更無秋心。競
四運於一景。視銖兩於一目。於是一節。可
書大之字也。可知大之字也。可學大之
字也。夾山之典座。若不學大字者。不覺之
一笑莫度大原。大潙禪師。不書大字。取
一莖柴不可三吹。洞山和尚。不知大字。
拈三斤麻。莫示一僧。應知向來大善知識。
倶是百草頭上。學大字來。今乃自在作大
聲。説大義。了大事。接大人。成就者箇一段
大事因縁者也。住持・知事・頭首・雲衲。阿誰
忘却此三種心者哉
  于時嘉禎三丁酉春&T047368; 示後來學道之君
子云。觀音導利興聖寶林禪寺住持傳法
沙門道元&T047368;
典座教訓&MT10755;
辨道法
  大佛寺
佛佛祖祖。在道而辨。非道而不辨。有法而
生無法而不生。所以大衆若坐。隨衆而坐。
大衆若臥隨衆而臥。動靜一如大衆。死生
不離叢林。拔群無益。違衆未儀。此是佛
祖之皮肉骨隨也。亦乃自己之脱落身心也。
然則空劫已前之修證也。無拘現成。朕兆已
前之公案也。未待大悟
黄昏坐禪。聞昏鐘搭裟袈。入雲堂就被
位坐禪。住持人。就椅子向聖僧而坐禪。首
座向床縁而坐禪。大衆面壁而坐禪。住持人
坐禪時。椅子後屏風外設一榻。而或志侍者
一人。或志行者一人。伺候于住持人矣。坐
禪時。住持人入堂。從前門之北頬而入。到
聖僧前。向聖僧問訊燒香訖。問訊聖僧罷。
叉手而巡堂一匝。到聖僧前。向聖僧問訊。
到椅前。向椅問訊。順轉身向聖僧問訊。訖
褰衣袖。而就椅子。脱鞋收足。跏趺而坐。侍
者・行者留立前門内南頬 不從住持人而
巡堂也。住持人。就椅子坐訖。侍者・行者等。
在本位處。向聖僧問訊訖。潜著椅後之榻。
住持人香合。侍者・行者等帶之 若住持人
在雲堂而眠。設單位于首座之上肩而眠
也。起時還著椅子而坐禪也後夜坐禪。大衆
不搭袈裟。住持
人袈裟掛于椅子
而坐禪。是法也
黄昏坐禪欲罷鳴板。或二
更・三更之中。或一點・二點・三點。隨住持人
之指揮。既板鳴罷。大衆合掌襞袈裟裹被
巾安函櫃上。住持人不脱袈裟。起椅而到
聖僧前問訊罷。從前門北頬而出。侍者・行
者等。先出在僧堂前。祗候住持人之出。其
中一人掲簾請出。住持人入堂時亦然。住持
人。若在堂眠者行者一兩人。留在椅後榻。
侍者一兩人。在聖僧侍者之上肩眠。或者
在新戒之上板頭而眠也。大衆暫留坐禪。徐
徐開被安枕。隨衆而臥。不得留坐違衆
顧視大衆。不得猥離被位。或入非處。但隨
衆而臥。乃正儀也三千威儀經曰。五種臥法。一
當頭向佛。二不臥視佛。
三不雙伸兩足。四不向
壁及伏臥。五不竪膝
臥必右脇而睡。不得
左脇而睡。臥時當以頭向佛。今以頭向床
縁。頭向聖僧也。不得覆臥而睡。不得竪
兩膝而仰臥。不得仰身交脚而睡。不得
雙伸兩脚而睡。不得卸衫裙而睡。不得
赤體無慚。如外道法。不得解帶而睡。夜臥
當念明相。後夜聞首座寮前板鳴此板或三
更四點・
五點。或四更一點・二點・三點。
各隨住持人指揮而鳴也
大衆輕身而起。不
可卒暴。不得尚留睡臥無禮大衆。潜把枕
子安函櫃前。莫得響摺。恐動念于隣單。且
在被位將被著身。礙蒲團而坐禪。切忌閉
眼。閉眼昏生。頻頻開眼。微風入眼。困容易
醒。應念無常迅速。道業未明。不得動身・
頻呻・怒氣・扇風上下令衆動念。大凡於衆
常生恭敬。不得輕慢大衆矣。不得將被
&T011504;頭。如覺困來。脱落帽被。輕身坐禪。伺
其時節。須赴後架而洗面伺時節者。大衆
洗面稍得其隙也
携手巾掛左臂。兩端在内。或在外。抽身
下床。輕身輕歩。經便路而赴後門。輕兩手
掲簾而出。若在上間。從北頬出。先出右
足。若在下間。從南頬出。先出左足。不得
拕鞋踏地作響。經過于照堂橋亭而赴後
架。在路逢人。不可相話。如不逢人何敢
吟咏。不得垂手成袖。揖手於袖而行。既
到水架。且待有處。不得塘揬衆家。既得
有處。即處洗面
洗面之法。用手巾掛頸。兩端垂前。次兩手
各把一端。從于左右腋下至於背後。互相
而交兩端。又從兩腋下至於面前。當胸結
定。一如繋絆。教全襟兩袖。押褰於兩臂以
上。兩肩以下。次手執楊枝。合掌曰
手執楊枝。當願衆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
即嚼楊枝誦曰
晨嚼楊枝。當願衆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
佛言。嚼楊枝頭不得過三分。凡疎齒刮
舌。當須如法。刮舌不得過三度。舌上血
出當止。古云。淨口者。嚼楊枝漱口刮舌。
若人相向。以手掩自口。莫教人見而生嫌
心。洟唾須知屏處。大宋諸寺後架。無嚼楊
枝處。今大佛寺後架構之。兩手把面桶。臨
竈頭安桶。把杓汲湯承桶。還來架上。輕
手於桶。洗面低細。如法洗眼裏・鼻孔・耳邊・
口頭而見淨。不得湯水多費。無度而使。漱
口吐水於面桶之外。曲躬低頭而洗面。不
得直腰濺水於隣桶。兩手掬湯而洗面。勿
留垢膩。次以右手解手巾之結拭面。如
有公界拭面。乃用之。不得桶杓喧轟。咳嗽
作聲。驚動清衆。古曰。五更洗面。本爲修行。
豈嘘唾把盆喧堂喧衆乎。歸堂威儀。準出
堂法。歸來被位。將被蓋體。如法坐禪。或不
蓋被。在人之意。此時未搭袈裟。若換直
裰莫離被位。在位而換。先將日裏者。先
蓋身上。潜解打眠直裰之兩帶。脱肩袖而
落于背後之與膝邊。譬如遶蒲團。次結日
裏者之兩帶著定了。收打眠直裰。窖在于
被位之後。脱日裏者。著打眠衣須準之而
知。不得床上露白換衣。不得床上立地拽
疊被服。不得床上抓頭。不得床上弄數
珠作聲輕衆。不得床上與隣單語話。不
得在床坐臥參差。上床下床。不得匍匐
於床上。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聲。五更
鳴首座寮前板三下。住持人首座。坐堂以後
大衆不得從前門出入。未開靜前。不得
收單摺被。方候開大靜。所謂厨前雲版。及
諸堂前板一時倶撃。於時摺單摺被。收枕
上帳。搭袈裟相向而坐。即上窓簾及前門
後門簾。聖僧前裝香點燭。摺被之法。因聞
開大靜。以兩手執被兩角而把合。縱折而
作兩重。次又縱折而作四重。次向内横折
而作四重。都計十六重也。以安眠單之奧
頭。次疊斂眠單於被下。挿枕子於被裏。安
被之時。有重之頭。向身以安之。次合掌以
兩手執裹袈裟之被巾。以倶安被上。次合
掌開被巾。以蓋被巾於被上。所謂。以被巾
之兩端。向下裹摺被之左右也。不裹摺被
之前後次向袈裟而合掌。以兩手擎袈裟。
以安頂&T058676;上合掌發願。偈曰
大哉解脱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來教。廣度
諸衆生
然後著袈裟。右轉身向正面而坐。摺被時。
不得教被横而到隣位單上。不得卒暴作
聲。護身護儀隨衆恭衆而已。開靜以去。不
得展單蓋被而眠。粥了歸衆寮。喫茶喫湯。
或復被位打坐
早晨坐禪之法。粥罷小頃。維那掛坐禪牌於
僧堂前。然後鳴板。首座大衆。搭袈裟入堂。
就被位面壁坐禪。首座不面壁。自餘頭首。
一如大衆面壁而坐。住持人。就椅子坐禪。
坐禪衆家。不得回頭看入出之人面。如欲
出堂外及赴後架。未離被位之時。先脱
袈裟而安被上。合掌而下床。欲下床時順
轉身而向床端也。方下脚著鞋而去。出入
之次。莫見坐禪人之腦後。直須低頭而行。
不得先足後身而歩。應當身足同運。直觀
面前一尋許地而行。歩量齊趺。緩緩而歩
閑靜爲妙。猶如住立。似不運歩。不得拕
鞋作聲無禮大衆動念大衆。行時應斂揖
手於兩袖合裏。莫垂兩袖於左右脚邊。不
得床上立地襞袈裟。不得以口銜袈裟
縁而襞。不得以兩手提袈裟而奮。不得
以脚踏袈裟。以頷抱袈裟而襞。不得濕
手執袈裟。不得掛在袈裟於聖僧龕及長
連床之板頭。不得敷壓袈裟下縁而坐。常
顧袈裟。齊整可觀。欲搭袈裟。先向袈裟
合掌然後搭之。襞袈裟安訖。乃擧手合掌。
是常儀也。不可不知。坐禪時。不得著袈
裟。而離被位出于堂外。聞庫下火鈑鳴。大
衆同時合掌。乃坐禪罷也。此時大衆搭袈裟
而出堂。蒲團留在被位。且待齋罷窖蒲團
矣。火鈑鳴。維那教堂司供過行者。收坐禪
早晨坐禪掛坐禪牌。餘時坐禪。不掛坐禪牌。放
參時。掛放參牌。昏鐘鳴。收放參牌。坐禪法。早晨
鳴板。黄昏響鐘。大衆搭袈裟入雲堂。就被位面壁
坐禪。後夜晡時。不掛袈裟。但坐禪耳。晡時衩衣入堂。
就單位。出蒲團而用坐禪。未展單矣。或者有半展
單之古法。脱衩衣疊安被上而坐禪矣。後夜坐禪。袈
裟安函櫃上
未能動著
正坐禪時。必用蒲團。或結跏趺
坐。謂。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次以
左足。安右髀上。或者半跏趺坐亦可。但以
左足壓右足而已。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
掌安右掌上。兩手大拇指面相拄。直須正身
端坐。謂。頂&T058676;脊骨相拄而端直。不得左側
右傾前躬後仰。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
舌掛上腭。脣齒相著目須正開。不張不微。
莫以瞼掩瞳。莫以項差背。鼻息任通。不
喘不聲。不長不短。不緩不急。身心倶調。
擧體數欠。内外放寛。左右搖振七八箇。兀
兀坐定思量箇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
量。非思量矣。乃坐禪之要術也。若欲起坐。
徐徐而起。如要下床緩緩而下。不得高足
大歩急走馳騁。須揖而手於袖裏。莫垂兩
袖於下面。不用點頭。祇看脚跟。詳緩而行。
不可卒暴。與時低細。如法隨衆。迺辨道之
規矩也
放參法。所謂放參者。晡時坐禪罷行之。雲
堂大衆。齋罷收蒲團出堂。歇于衆寮。就看
讀床。稍經時餘。將晡時至當世俗之
未時之&MT10755;
歸雲
堂。出蒲團坐禪。從是以後。至明日齋時。蒲
團常留單位。放參前首座入雲堂。首座入
堂路。經雲堂之北簷下。而從前門之南頬
入。或撃首座寮前板三下了入堂。聖僧前燒
香罷就位而坐。或燒香問訊於聖僧罷。巡
堂一匝訖就坐。次堂司行者。報諸寮曰首
座坐堂。或撃衆寮前板三下。報大衆也。大
衆聞板入堂搭袈裟。依單位相向而坐。面
壁坐禪人。此時搭袈裟。轉身相向而坐。堂司
行者先禀堂頭掛放參牌。然後行者上前
堂簾。次行者入堂問訊聖僧罷到首座前。
向首座合掌問訊訖。曲躬叉手。低聲報曰。
和尚放參。首座合掌點然而聽。次行者復於
聖僧前。躬身如法問訊訖。正立叉手唱放參
須引
聲唱
次行者出僧堂前。打放參鐘三下此時
世俗之酉
時半分
大衆聞鐘。在坐位揖上下肩。如揖
食法。若住持人在堂。住持人起坐問訊。到
聖僧前問訊訖出堂。大衆下床。問訊上下
肩。展單下帳罷。歸衆寮問訊上下肩。就
案頭位相向而坐。喫湯隨意。或獻湯時。寮
首座就位而坐。寮主燒香。然後行湯。寮主
燒香時。大衆合掌。或寮主著衩衣而燒香。或
寮主搭袈裟而燒香。或依住持人指揮。或依
寺院舊例。寮主燒香之法。先到當面。向聖
僧問訊罷。歩寄香爐之前。右手上香。罷叉手
右轉身。還到當面問訊訖。叉手右轉身。經正
面。而歩到下間之兩板頭中間。問訊訖。叉手
右轉身。歩到正面。向聖僧問訊了。叉手而
立。然後行湯行茶。茶湯罷。又燒香問訊。行
李如初
辨道法&MT10755;
  僧堂被位之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僧堂四版被位圖樣凡例
此圖。堂内及外堂床樣。全依延寶年間大乘
月舟所刻題號加州椙樹林大乘護國禪寺
行事之次第。舊刊瑩山清規。而圖出之
毎床各安排五人者。一奉遵高祖初於興
聖所締構僧堂之洪範也。謹按建撕&T047368;
載宇治觀音導利院僧堂勸進疏其略曰。寺
院之最要。佛殿・法堂・僧堂也。此中佛殿舊來
有焉。法堂則未矣。而僧堂最切要也。今欲
建立之。爲其體。建七間之堂宇。堂内無隔
壁。又設長床而僧衆集住。晝夜之行道不
暫懈怠。正中安聖僧。僧衆圍遶住云云。今此
圖。親依祖誥。從七間堂宇之例。又依瑩規
圖。布設内外床樣。則自得毎床安排五人
也。被位排列之圖。全依勅修備用等。
以十干文字。左旋列序大衆之戒次。依勅
修備用二規圖之
布置外堂・頭首床・列位之圖。全依本規爲
其次序。所以與備規勅規等有小異也。而
備規勅規亦相互有異同。今不具説于茲。
慕古之賢哲。往檢須知
如諸侍者。當坐知事之次位。而今排列暫
到床者。小堂狹窄。而不得盡列序知事之
末位。故且排列者如圖
如寮元諸菴。則備規勅規等。皆排列頭首之
次位。而今排列暫到床者。其例如排列諸
侍者於暫到床焉
椅子背後設槢者。原於本規辨道法祖訓
今此圖。不安排後堂首座之坐位者。以小
堂少衆而不分前後。則不必安後堂首座
也。勅規兩序章曰。蓋以衆多故分後堂。因
知小堂小衆。則不必設後堂首座矣
赴粥飯法
  永平寺
經曰。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
於食亦等。方令教法而等食。教食而法等。
是故法若法性。食亦法性。法若眞如。食亦眞
如。法若一心。食亦一心。法若菩提。食亦菩
提。名等義等。故言等。經曰。名等義等。一切
皆等純一無雜。馬祖曰。建立法界。盡是法
界。若立眞如。盡是眞如若立理。盡是理。若
立事。一切法盡是事。然則等者非等均等量
之等。是正等覺之等也。正等覺者。本末究竟
等也。本末究竟等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
法實相也。所以食者諸法之法也。唯佛與佛
之所究盡也。正當恁麽時有實相性體力作
因縁。是以法是食。食是法也。是法者。爲前
佛後佛之所受用也。此食者。法喜禪悦之
所充足也。粥時開靜已後。齋時三鼓已前。
先於食位就坐
齋時。三鼓之後。鳴大鐘者。報齋時也。城隍
先齋鐘。山林先三鼓。此時。若面壁打坐之
者。須轉身正面而坐。若在堂外者。即須息
務洗手令淨。當具威儀赴堂。次鳴版三
會。大衆一時入堂。入堂之間。默然而行。不
得點頭語笑。一時入堂。在堂。不得言語説
話。唯默而已
入堂之法。擎合掌於面前而入。合掌指頭當
對鼻端。頭低指頭低。頭直指頭直。頭若少
斜。指頭亦少斜。其腕莫教近於胸襟。其臂
莫教築於脇下。前門入者。上下間者並從
南頬入。先擧左足而入。次入右足而行。
所以不從北頬并中央入者。蓋尊崇住持
人也。住持人當須從北頬并中央入。若從
中央入者。先擧右足。乃正儀也。於聖僧前
問訊訖。右轉身而就位。首座入堂路。經雲
堂之北簷頭下。而從前門之南頬入後門入
者。上間
床者。從北頬入。先擧左足。下間床者。從南頬
入。先擧右足。於聖僧後。向東問訊訖赴座
飯坐位。或依戒臘資次。或由掛搭前後。或
依被位在處。但安居間。必依戒臘資次
上床之法。問訊隣位。所謂向床座問訊。則
問訊上下肩也。順轉於上肩上肩者
左肩也
次問
訊對座。先以右手斂左邊衣袖。壓定於腋
下。復以左手斂右邊衣袖。壓定於腋下。然
後兩手提面前袈裟。次併以左手提之。即
雙足。次蹈床近之地而座床縁。次棄鞋。次
以右手按床。次縮左脚上床。次收右脚。
擧身正座。壓敷於右脚。今云。先右手按床。
次縮右脚上床。次收左脚。擧身正座。左
脚壓敷右髀而坐。次展袈裟蓋膝上。不
得露内衣。不得垂衣於床縁。須退身一
鉢許地。以明護淨一安袈裟。二展鉢盂。
三頭所向。是名三淨
 
寺・監寺・副寺・監院・維那・典座・直歳侍者等。
在堂外上間坐。知客・浴主・堂主・炭頭街坊・
化主等。在堂外下間坐。次打木魚。衆僧集
定。響罷到者。不許入堂。次聞厨前雲版鳴。
大衆一時下鉢
下鉢之法。擧身安詳起立定。轉身右迴向
掛搭單。合掌低頭。略問訊訖取鉢。左手提
鉢。右手解鉤。兩手托鉢。不得太高太低。
當胸轉身上肩曲躬將坐。而放&MT04125;盂於上
肩之背後。不得將腰背肘臂撞著隣位。顧
視袈裟而不得令拂人面。次當此時。聖僧
侍者供養聖僧飯。行者擎飯盤。侍者合掌
先飯而歩。侍者供養聖僧飯後。於當面堦
下問訊訖。却槌砧之複袱子。其後合掌歩
出。至正面問訊。右轉身出堂外經知事床
前而就位。三通鼓聲將罷。堂前小鐘子鳴。
住持人入堂。大衆下床同。住持人問訊聖
僧罷。與大衆問訊。然後就位。住持人就
位訖。大衆方上床。侍者參隨住持人。下堂
外挑立。候大衆坐。一時問訊。然後侍者入
棹子而問訊而出。住持&MT04125;盂。安此棹上。大
衆上床。棄鞋安床下。擧身正坐於蒲團上。
不得參差。次托&MT04125;盂安坐前。次維那入堂。
聖僧前問訊罷燒香。燒香罷問訊聖僧前。問
訊罷然後合掌到槌砧邊。問訊槌砧罷。打
槌一下。或不打槌。大衆方展鉢
展鉢之法。先合掌解&MT04125;盂複帕之結。取鉢
拭襞疊令小。所謂令小者。横折一半。竪
折三重。横安頭鐼之後。稍等匙筯袋。鉢拭
長一尺二寸布一
幅也
放匙筯袋於鉢拭之上。次
展淨巾以蓋膝。次開複帕。向身之一角垂
床縁。次向外一角向裏而折。次左右角向裏
折。令至&MT04125;盂底邊。次以兩手。開于鉢單。
覆右手而把向身之單縁。以蓋&MT04125;盂口上。
即以左手而取&MT04125;盂。安單上之左邊。次以
兩手頭指。迸取鐼子。從小次第展之。不得
作聲。如坐位稍窄。只展三鉢。次開匙筯
袋。取匙筯出則先筯。入則先匙。鉢刷同在
帒裏。出匙筯横安頭鐼之後。匙筯頭向上
肩。次取鉢刷。縱安頭鐼之與第二鐼之中
間。刷柄向外。以待出生。次折匙筯袋令
小。挿頭鉢後單下。或置鉢單之後。并&MT04125;
巾而横安矣。如遇吉凶齋設行香罷踞爐。
行香時。擧手合掌。不得語笑點頭動身當
須默坐。次維那打槌一下曰
   圓滿多羅
大乘菩 功徳
晨修有疏。恭對雲堂代伸宣表。伏惟
慈證宣疏
罷曰
上來疏已披宣聖眼無
仰憑尊衆念
此時大衆合掌。維那高聲念曰
清淨法身毘盧舍那
圓滿報身盧遍那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乘妙法蓮華經
聖文殊師利菩薩
賢菩
大悲觀世音菩薩
諸尊摩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
下槌太疾。即打佛脚。下槌太慢。即打著佛
頂。如遇尋常填設。即白槌曰
三寶咸賜印知
更不歎佛也。十聲佛罷。打槌一下。首座
食。粥時曰
粥有十利十利者。一者色。二者力。三者壽。四者樂。
五者詞清辨。六者宿食除。七者風除。八者
飢消。九者渇消。十者
大小便調適。僧祇律
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

齋時曰
徳六味三徳者。一輕軟。二淨潔。三如法作。六味
者。一者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鹹。六淡。
涅槃經
云云
施佛及僧有情普同供養
首座合掌引聲而唱。首座若不赴堂。次座
唱之。施食訖行者喝食入。喝食行者先入前
門。向聖僧問訊訖。向住持人前。問訊住持
人訖。到首座前問訊訖。到前門内南頬板
頭之畔。面向聖僧問訊訖。叉手而立喝食。
喝食須言語分明名目不賺。若有差誤。受
食之法不成。須令再喝食遍維那白食槌一
下。首座揖食觀想訖
大衆
方食
維那於聖僧帳後轉身。問訊首座。乃
請首座施財也。却歸槌本位。打槌一下。首
座施財。曰
財法二施。功徳無量。檀波羅蜜。具足圓滿
行食之法。行食太速者。受者倉卒。行食太
遲。坐久成勞。行食。須淨人手行。不得僧家
自手取食。淨人行益。始自首座。次第而行。
歸于住持人行益。淨人禮合低細。羹粥之
類不得汚僧手及&MT04125;盂縁。點杓三兩下。良
久行之。曲身斂手。當胸而行。粥飯多少各
隨僧意。不得垂手提鹽醋桶子。行益處如
嚏噴咳嗽。當須背身。舁桶之人法。須如法」
受食之法。恭敬而受。佛言。恭敬受食。應當
學。若食未至莫豫申其鉢乞索。兩手捧
鉢。低手捧鉢。離鉢單平正手&MT04125;孟而受。
應量而受勿教有餘。或多或少。以手遮
之。凡所受食。不得把匙筯於淨人手中。自
抄撥取。不得過匙筯與淨人令僧食器中
取食。古人云。正意受食。平鉢受羹飯。羹
飯倶食。當以次食。不得以手拄膝受食。
若淨人倉卒餅屑及菜汁等。迸落椀器中。必
須更受。維那未白遍槌。不得擎鉢作供
養。候聞遍槌。合掌揖食。次作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徳行全缺
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
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故。今受此食
然後出觀。未出作觀。不得出生。次出生以
右手大指頭指取飯七粒。安鉢刷柄上。或
安鉢單之縁。凡出生飯不過七粒餅麺等
類。不過如半錢大而今粥時不出生。古時用
之。不得以匙筯出生
出生訖合掌默然
早晨。喫粥之法。受粥於頭鉢。而安鉢揲上。
時至以右手把頭鐼。而平左掌以安之。指
頭少龜而拘鐼。次右手把匙。舀受頭鉢之
粥於頭鐼。此時。近鐼於頭鉢之上肩。舀取
七八匙許。就頭鐼於口。而用匙以喫粥。如
是數番盡粥爲度。然後頭鉢之粥。稍將盡
之時。安頭鐼之粥於鉢單。次把頭鉢。而喫
盡其粥訖。使刷罷。安頭鉢於鉢揲。次把頭
鐼而喫盡其粥訖。使刷教淨。且待洗鉢
水矣
齋時。喫食之法。須擎&MT04125;盂而。近口而食。不
得置&MT04125;盂於單上。將口就鉢而食。佛言。不
應憍慢而食。恭敬而食。若現憍慢相。猶如
小兒及婬女。&MT04125;盂外邊半已上名淨。半已下
名觸。以大拇指。安&MT04125;盂内。第二第三指。傅
&MT04125;盂外。第四第五指不用。仰手把&MT04125;盂。覆
手把&MT04125;盂之時。皆如是。遐尋西天竺之佛
儀。如來及如來弟子。右手搏飯而食。未用
匙筯。佛子須知矣。諸天子・及轉輪聖王・諸
國王等。亦用手搏飯而食。當知是尊貴之
法也。西天竺病比丘用匙。其餘皆用手矣。
筯未聞名未見形矣。筯者。偏震旦以來諸
國見用而已。今用之順土風方俗矣。既爲
佛祖之兒孫。雖應順佛儀。而用手以飯。其
儀久廢無師溫故。所以暫用匙筯兼用鐼
子矣把鉢放鉢。兼拈匙筯。勿教作聲。不
得挑&MT04125;盂飯中央而食。無病不得爲己
索羹飯。不得以飯覆羹更望得。不得視
比坐&MT04125;盂中起嫌心。當繋鉢想食。不得
大搏飯食。不得搏飯擲口中。不得取遺
落飯食。不得嚼飯作聲。不得噏飯食。不
得舌舐食。佛言。不得舒舌舐唇口而食。
應當學。不得振手食。不得以臂拄膝食。
不得手爬散飯食。佛言。不得以手爬散
餅飯而食。猶如雞鳥。不得汚手捉食。不
得大攪及歠飯食作聲。佛言。不得作窣
都婆形而食。不得將頭鉢盛濕食。不得
將羹汁頭鉢内淘飯。不得旋菜羹而盛
頭鉢内和飯喫。不得大銜飯食。如獼猴
藏而嚼。凡喫飯食。上下莫教太急太緩。切
忌太急食訖。拱手視衆。未喝再請。不得
&MT04125;盂食念呑津。不得輒剩索飯羹食。
不得抓頭令風屑&MT04125;盂及鐼子中。當護
手淨。不得搖身捉膝。踞坐欠伸。及摘鼻
作聲。如欲嚏噴當掩鼻。如欲挑牙須當
掩口。菜滓菓核。安鉢鐼後屏處。以避隣位
之嫌。如隣位鉢中有餘食及菓子。雖讓莫
受。莫熱時堂内令行者使扇。如隣位有帕
風之人。不得使扇。如自己帕風。白維那
在堂外喫食。或有所須默然指受。不得
高聲呼取。食訖鉢中餘物。以鉢拭淨而食
之。不得大張口滿匙抄食。令遺落鉢中。
及匙上狼藉。佛言。不應豫張其口待食。不
得含食言語。佛言。不應以飯覆菜。不得
將羹菜覆飯。更望多得。應當學。佛言。食
時不彈舌而食。不&MT02005;喉而食。不吹氣熱
食而食。不呵氣冷食而食。應當學粥時喫
粥訖。
鉢盂及鐼子
應使刷矣
凡一口之飯須三抄食。佛言。食時
不極小搏。不極大搏。圓整而食。令匙頭直
入口。不得遺落。不得醤片飯粒等。落在
淨巾上。如有遺落食在巾上。當押聚安一
處付與淨人。飯中如有未脱穀粒者。以
手去穀而食。莫棄之。莫不脱喫。三千威
儀經曰。若見不可意不應食。亦不得使
左右人知。又食中不得唾。上座前鉢鐼之
中。如有餘殘飯食。不得畜收。須與淨人。
食訖作斷心。不得咽津。凡有所食。直須
法觀應觀不費一粒之道理。廼是法等食
等之消息也。不得用匙筯刮&MT04125;盂鉢鐼作
聲。莫損鉢光。若損鉢光。鉢受垢膩。雖洗
難洗。頭鉢受湯水喫。不得口銜湯水而
作響。不得吐水於&MT04125;盂中・及餘處。以淨
中不得拭面頭與手矣
洗鉢之法。先收衣袖。莫觸&MT04125;盂。頭鉢受水
今用
熱湯
用鉢刷誠心右轉于頭鉢。而洗教除
垢膩令淨。移水頭鐼。左手旋鉢。右手用
刷。洗&MT04125;盂外兼&MT04125;盂内。如法洗訖。左手托
鉢。右手取鉢拭。教展鉢拭。蓋鉢兩手把
鉢順而輪轉。拭而教乾。然後鉢拭且安&MT04125;
盂内。勿教出外。安&MT04125;盂於鉢揲上。次洗匙
筯於鉢鐼。洗訖。拭於鉢拭。此間莫教鉢拭
全出於&MT04125;盂外。拭匙筯以盛匙筯袋。而横
安頭鐼之後。次洗頭鐼於第二鐼之時。以
左手把合頭鐼之與鉢刷而略提。以右手
把第二鐼。而安頭鐼之位。然後渡水而洗
頭鐼。洗第二第三鐼準之不得洗鐼子匙
筯於頭鉢内。先洗頭鉢。次洗匙筯。次洗頭
鐼次洗第二鐼。次洗第三鐼。拭而極乾。如
本收於頭鉢内。次拭鉢刷盛袋。鉢水未
折。不得摺淨巾。鉢水之餘。不得瀝床下。
佛言。不得以殘食置鉢水中。應當學。待
折鉢水桶來。先合掌而應棄鉢水於折鉢水
桶。不得教灑鉢水於淨人衫袖。不得洗
手於鉢水。不得棄鉢水於不淨地。頭鐼以
下。兩手大指。迸安&MT04125;盂内。次仰左手把
鉢。安複帕中心。覆右手以把近身單縁。
&MT04125;盂上。兩手疊鉢單。安&MT04125;盂口。次以向
身帕角。覆於鉢上。又以垂床縁帕角。向
身重覆之。次以匙筯袋。安淨巾上。古時安
鉢刷於帕上。今者盛鉢刷於匙筯袋。次以鉢
拭蓋覆於匙筯袋上。次以左右手。取左右
帕角。次結于&MT04125;盂上之中央。所結帕角之兩
端。同垂於右矣。一&T047368;&MT04125;盂近身之方。一爲
容易解帕也。複&MT04125;盂訖。合掌默然而坐。聞
下堂槌聖僧侍
者打之
聖僧侍者在堂外堂頭侍者
下頭坐。欲打槌時。先起座下床問訊。合掌
入堂内。聖僧前問訊。經香臺南邊。而到槌
之西邊。向槌問訊。叉手且待住持人・及大
衆複鉢訖。進槌一下。然後合掌。次蓋槌之
袱子訖。又問訊今案
吉祥
聞此槌。維那作處世
界梵。是用祥僧正之古儀也。依之暫從隨。其
後住持人出堂之次打放參鐘也。住持人
下椅子。問訊聖僧時。聖僧侍者。退槌邊
避身於聖僧帳後。莫教住持見。次大衆起
身掛鉢。先兩手擎鉢起位。順轉身向掛搭
單。左手托鉢。右手掛鉤。然後合掌。順轉身
向床縁下床。徐徐垂足而下床。著鞋問訊。
問訊上下肩。如堂内大坐湯。入堂・出堂・上
床下床。並如此式。次收蒲團於床下而出
堂也
粥後放參。即住持人出堂。打放參鐘三下。
如遇早參。更不打鐘。如爲齋主。三下後陞
堂。亦須打放參鐘。又大坐茶湯罷。住持人
聖僧前問訊出。即打下堂鐘三下。如監院
首座入堂前點。送住持人出。却來堂内。聖
僧前上下間問訊罷。盞橐出方打下堂鐘三
下。大衆方可下床。出堂威儀並如入堂之
法。一息半歩在寶
慶記
出定人歩法也
赴粥飯法

僧堂十二板首鉢位圖樣凡例
此圖堂内床樣者。依現今東福天龍等僧堂。
而爲之圖。按彼依勅脩備用校定等之圖樣。
布置長床。但省略中床四箇。爲十二板而
已矣
校規以十幹文字。依戒臘之資次。排列大
衆鉢位。分知床次序。今圖亦從之以十幹
文字。爲其次第。勅規亦曰。除單寮西堂首
座勤舊排板頭外。其餘並依戒臘
如外堂之床樣及鉢位。全依備規爲之圖
如外堂露地左右設供臺。全依備規與勅
規焉
備規勅規東福規等圖堂内與外堂之中間
有明堂。而今省之不圖于茲者。以今時
所締構僧堂。多堂宇狹小。而内外二堂之架
構一屋不能設明堂。若夫慕古之賢哲。若
稽古而營創僧堂。令有明堂。則實祖門之
慶幸也
  僧堂鉢位十二板首之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永平元禪師清規卷下
吉祥山永平寺衆寮箴規
寮中之儀。應當敬遵佛祖之戒律。兼依隨
大小乘之威儀。一如百丈清規。清規曰。事
無大小。並合箴規。然則須看梵網經。瓔珞
經。三千威儀經等
寮中應看大乘經・並祖宗之語句。自合古
教照心之家訓。先師示衆。云。儞曾看遺教
經麽。闔寮清衆。各住父母・兄弟・骨肉・師僧・
善知識之念。相互慈愛。自他顧憐。潜有難値
難遇之想。必見和合和睦之顏。如有失語。
當諫之。如有垂誨。當順之。此是見聞之
巨益。能爲親近之大利者歟。忝交厚殖善
根之良友。幸拜住持三寶之境界。亦不慶
快乎。俗家之兄弟。猶不比於異族。佛家之
兄弟。乃可親於自己。黄龍南和尚云。孤舟
共渡。尚有夙因。九夏同居。豈無曩分乎。須
知一日暫爲賓主。終身便是佛祖
寮中不可高聲讀經唫詠。喧動清衆。又不
可揚勵聲而誦呪。又持數珠而向人。是
無禮也。諸事須穩便
寮中不可接入賓客。而相見笑談。又不可
與商客・醫師・相師等・及諸道輩問答。與商
客問答。須避寮邊
寮中不可聚頭談話。無慚無愧而戲笑。縱
遇可笑之縁。四念住是住處。三歸依是依止
。也如少水魚。是有何樂乎。凡不可與前
後肩語笑。既能如斯。處衆如山也
寮中不可到他人之案頭。而顧視他人看
讀乃妨自他道業也。雲水之最所爲痛也
寮中不如法度事。小事寮首座及宿徳耆年
當諫之大事應報維那而諫。初心晩學和
教隨順。當以諫之。受不受。明知道心之有
無。清規曰。言語・事業・動止・威儀。應係衆中
規矩。並當委曲提撕。慈念後生。猶如赤子。
是古老之心操也
寮中不可談話世間事・名利事・國土之治
亂・供衆之麁細。是名無義語・無益語・雜穢
語無慚愧語。固制止之。況乎去聖時遠。道
業未成。身命無常。光陰難繋。然則十方雲
衲專惜光陰。而精進須如救頭然。努力。莫
閑談而空過時節。石頭和尚曰。謹白參玄
人。光陰莫虚度
寮中不可亂威儀。合掌問訊。應當如法莫
聊爾。凡一切時。不可輕法矣
寮中清淨大海衆。乃凡乃聖。誰測度者乎。然
則見面而測人者。癡之甚也。世尊在世。尚
有盲目比丘・牛呞比丘而交衆。況像末之
澆運。唯貴結縁。何輕人者乎。衣綴零落。道
具舊損。莫以凡眼觀。不可忽諸矣。古來
有道人。不華於衣服。唯實於道具。卑族不
可輕初學不可笑。縱被笑莫嗔恨。況復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但念
四河入海。無復本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
之佛語
寮中各各案頭若安佛菩薩像。是無禮也。又
不可懸畫圖等
寮中兄弟若到他人之案頭之時。或著衣。或
衩衣。雖依時宜。必有其儀。若逢不著衣。
不扠衣。不儀而到者。不可相見
寮中兄弟在案頭之時。見他人來。先下床
立地。或著衣。或衩衣。須隨來者之儀。或問
訊。或觸禮。相見威儀。須如法矣
寮中兄弟不可穿歩寮中上下間。又不可
論人之在不在。不可歴觀彼彼之案頭
寮中案頭不可擅偃臥。靠板頭。露脚露體。
而爲衆無禮。須憶古聖先徳坐樹下露地
之跡
寮中清衆。不可蓄金銀錢帛等不淨財。是
古佛之遺誡也。西天初祖迦葉尊者在家之
時其家之富。千倍勝瓶沙王。十六大國。無
以爲隣。然而捨家修道之時。鬢髮長衣服
弊。糞掃爲衣。乞食爲食。至將隱曾不改。
道心之士不可不知。迦葉高祖猶如斯。凡
夫末學豈不自守乎
寮中説話。常應低聲。鞋履莫響。涕唾咳呻
並當不喧。莫耽倭語之華麗。須慣佛祖之
實語。縱談佛祖之語句。不可抗朗聲。所以
爲衆無禮也
寮中縱耆年宿徳。不可爲衆無禮。如違衆
儀。維那當曉示之
寮中若落失衣鉢及諸色物。先應貼榜。其
牓云。本寮某甲上座。某時遺落其物。若見得
者。請掛拾遺牌。云云。須憑清規而理斷。不
可横壞人矣。又可慣大曉禪師之語矣
寮中見遺落之物。可繋拾遺牌
寮中不可置俗典・及天文・地理之書・凡外
道之經論・詩賦・和歌等卷軸
寮中不可置弓箭・兵杖・刀劍・甲冑等類。凡
百之武具不可置。若蓄腰刀等之者。即日
&T049895;出寺院。總惡律儀之器。不可入寮

寮中不可置管絃之具・舞樂之器
寮中不可入酒・肉・五辛。凡葷・茹之類。不
可將來寮邊
寮中相並坐時。若有應作者。苦事者。下座
先作。是僧儀也。年少幼學不可在座而見
上座苦事。所以無禮也。若是好事。須讓於
上座。是諸佛之正法也
寮中兄弟之把鍼。應就把鍼架。把鍼之時。
不可許聚頭雜談。高聲多言。須念佛祖之
操行
本寮公界之道場也。縱雖剃鬚髮。不儀僧之
輩不可教經迴出入寮内。不可教夜宿
寮内縱雖儀僧之輩。浮遊之類不可教夜
宿寮内。不可教徘徊寮内。所以妨清衆

寮中不可經營度世之業
  前件之箴規。古佛垂範。盡未來際。當山遵

  寶治三年正月日。&T047368;
吉祥山永平寺衆寮箴規

衆寮十二板圖樣凡例
夫衆寮者。堂衆飯後之看讀。及平日齋後之
喫茶。晩間之喫藥石。或臨時之行茶湯等。皆
於此行之。然則衆寮從僧堂之大小。而亦
當有廣狹焉。僧堂若十二板。則衆寮亦必
當十二板。僧堂若十六板。則衆寮亦必當十
六板。而其衆寮之締構。但四周施床無中
床則唯露地廣濶空疎。且堂衆回容盡。故勅
規載十六板僧堂圖。同規抄亦載十六板衆
寮圖。其締構爲體也。屋上開四箇天窓。有
十六床之樣子。同抄第十四卷載寮元須知
曰。寮主副寮到曲祿前問訊。到第一處第
二處第三處問訊。收問訊經舊路不可抹
乃至到十六處問訊畢。歸中央問訊立。
由此考之。所謂十六處者。即十六床明矣。
今且欲造營十二板之衆寮。則先如圖樣
設床。而中床屋上各開天窓一區。而四壁
亦皆設明窓。以取明相焉。若前後門兩頬
床與中床。毎床各當設板頭。床縱除床縁
與經櫃爲六尺。而又明窓下各設經櫃。凡
櫃高一尺有二寸。徑一尺有五寸計。櫃上表
面爲經案。以備看讀用。裏面即爲經櫃。衆
僧各自鎖之。容藏看讀之用具也。禪苑清
規曰寮主看守衆僧衣鉢。備規列職寮主章
曰。公界坐禪・看經看守經櫃。夜間同寮元
巡視經案。或失鎖者留&T047368;鎖之。又勅規下
卷巡視經案抄曰。僧堂則曰函櫃。衆寮則
曰經櫃。由此考之。經櫃與經案二名而其
實一也。必非櫃與案二物也
如寮元寮。依天童山圖。則於妙莊嚴堂背
後別構一局焉。勅規抄圖則於衆寮後門
右邊設之焉。禪規列職章曰。寮首座當請
久住宿徳諳練事體之人。同寮主於寮中
止宿。看守衆僧衣鉢。由是等文考之則據
勅規抄圖。設後門右邊者爲正焉
禪規曰。寮主依入寮先後輸請或當一月。
或當半月。或十日。各逐所在主看守衆僧
衣鉢。然則所謂寮主在各自之案位。輪次
勤之猶堂中直堂也。是以須知無單稱
寮主寮之分寮矣
以十刹圖考之。天童山則於衆寮之背後。
有把針架及洗衣處焉。今復傚之設把針
架洗衣處等可也
  衆寮床樣之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對大已五夏闍梨法
第一。對大已五夏闍梨。須帶袈裟紐。及帶
  坐具
第二。不得通肩被袈裟。經曰比丘對佛・僧
  及上座。不得通肩被袈裟。死入鐵鉀地

第三。不得邪脚倚立而視上座
第四不得垂手立而視上座
第五。不得非時喧笑・無慚・無愧
第六。立如事師法
第七。若有教誡。當須設禮聽受。如法觀察
  思惟
第八。常須作謙卑心
第九。不得對大已抓癢拾蟣虱
第十。不得對大已前洟唾
第十一。不得對大已嚼楊枝漱口
第十二。大已未喚坐。不得輒坐
第十三。不得共大已五夏同床而坐。唐突
  大已五夏
第十四。不得坐大已五夏人當坐臥處床
第十五。五夏以上即闍梨位。十夏已上是和
  尚位。切須知之。即是甘露白法
第十六。五夏尊人喚坐。當須合掌曲躬。然
  後乃坐。慇懃端正而坐。莫靠倚牆壁
第十七。坐不得無禮恣倚東西
第十八。若有所言。須謙下。不得取上分
第十九。不得張口欠呿。當以手遮之
第二十。在大已前。不得以手&T076260;d面摩頭弄
  脚弄手
第二十一。在大已前。不得大嘘氣作聲。如
  法恭敬
第二十二。在大已前。當須端身定住
第二十三。若見大已來大已處。當須避坐
  曲躬低頭。且待大已指揮
第二十四。如有隔壁大已房。不得高聲讀
  誦經典
第二十五。大已未指揮。不得爲人説法
第二十六。如有大已所問。當須如法答供
第二十七。常護大已顏色。莫令失意令他
  熱惱
第二十八。在大已前。不得與同類相拜
第二十九。於大已前。不得受人禮拜。
第三十。如在大已所苦事先作。好事應讓
  大已
第三十一。如遇五夏十夏之大已。當生恭
  敬。莫自退屈
第三十二。親近五夏十夏之大已。應請問
  經義律義。莫生輕慢懈怠
第三十三。見大已病。應如法瞻養教愈
第三十四。在大已前及大已房邊。不得説
  無益語無義語
第三十五。在大已前。不得説他方尊宿之
  好惡長短
第三十六。不可得輕忽大已。而戲論問義
第三十七不得對大已剃頭剪爪換裙
第三十八。大已未眠。不得先眠
第三十九。大已未食。不得先食
第四十。大已未浴。不得先浴
第四十一。大已未坐。不得先坐
第四十二。路逢大已。如法問訊曲躬。隨大
  已後行。如蒙大已指揮乃還
第四十三。如見大已忘失。慇懃指示
第四十四。若見大已誤錯。不得喧笑
第四十五。到大已房。先在門外。彈指三下
  而入
第四十六。若入大已房。從門頬而入。不得
  當門戸正中而入
第四十七。若出入大已五夏・大已十夏等房
  室。應從賓堦下。不得從主堦而上
第四十八。大已飯未訖。不得先止
第四十九。大已未起。不得先起
第五十。大已若爲檀越説經。正坐而聽。不
  得急起而去
第五十一。在大已前。不可呵罵應呵罵
  者
第五十二。大已前不得遙大揚聲呼入
第五十三。不得解袈裟著大已房舍而出
第五十四。大已説經。不得從下正是非
第五十五。大已前不得持手捧膝
第五十六。大已在下處。自在高處。不應相
  禮
第五十七。不得座上爲大已作禮
第五十八。大已立地。不得自在座見大已
  相揖
第五十九。有大已之爲師。須知之
第六十。有大已之爲弟子。應知師禮。莫
  亂大已
第六十一。大已與大已相對。共非大已
第六十二。見大已無有窮盡。初夏見大已。
  極果見大已
右對大已五夏・十夏法。是則諸佛・諸祖
之身心也。不可不學。若不學者。祖師道
廢。甘露法滅也。法界虚空。希有難遇。宿
殖善根人乃得聞。實是大乘極致也 于
時日本寛元二年甲辰。三月二十一日。在
越州吉峯精舍示衆

日本國越前永平寺知事清規
知事爲貴而尊。須撰有道耆徳。其例
如來之俗弟難陀。充知事證阿羅漢。胎藏
經云。世尊在迦毘羅城。佛知難陀受戒時
至。至門放光照一宅。難陀云。必是世尊。遣
使看果是世尊。難陀欲自看。婦云。若許出
看。必令出家。即牽其衣。難陀云。少時還。婦
云。濕額未乾須還。答。如所要。佛令取鉢
盛飯盛。飯出。佛已去。與阿難。阿難言。誰邊
得鉢。答言。佛邊得鉢。阿難言。還送與佛。難
陀即往送鉢與佛。佛令剃頭。語剃者言。
勿持刀臨閻浮提王頂。又念。且順世尊。暮
當歸去。佛知其念。化作大坑。如其命終何
得歸也。佛告阿難。難陀作知事。阿難傳佛
語。難陀言。知事者何。阿難曰。於寺中檢校。
問。何所作。答。諸比丘乞食去應掃地灑水。
取薪除牛糞。淨土防守失落。與僧閉門
戸等。至晩當開門掃灑大小便處。僧去後
欲爲僧閉門。閉西東開。閉東西開等。念
曰。縱有失落。我爲王時。更造百千好寺。倍
於今日。即便還家。從大道行。恐佛還。乃
從小道。仍逢佛歸。隱樹枝。風吹身現。佛問。
何故來。答。憶婦。佛却將出城至鹿子母園。
佛問。汝曾見香醉山不。答。未見。佛令投
衣角飛。須臾見山。山上有果樹。樹下有雌
獼猴無一目被燒。竟佛問何如天。答。天無
欲何得比此。問。汝見天不。答。未見。佛
令投衣角尋至三十三天。令遊觀至歡喜
園。見綵女。見交合園等。見種種音聲。有一
處天女無夫問佛。佛令問天。天答。佛弟難
陀持戒。生此當爲我夫。佛問難陀。何如孫
陀利。答。天比孫陀利。如以孫陀利比瞎獼
猴。佛言。修梵行有斯利。汝今持戒。當生
此天。時佛其還逝多林。時難陀慕天宮修
梵行。佛告衆僧。一切不得與難陀同其
法事。一切比丘。皆不與同住坐起。自念。阿
難是我弟應不嫌我。即往共坐。阿難起去。
問言。弟何棄兄。阿難言。然。仁行別故相遣
耳。問。何謂也。答。仁樂生天。我樂寂滅。聞已
倍生憂惱。佛又問。汝見捺落迦未。答。未
見。令投衣角便見諸獄。皆有治人。有處
無人。問佛。佛令問獄卒。獄卒答言。佛弟難
陀爲生天故修行。暫在天上還來此中受
苦。難陀懼而涙下如雨。白佛述其事。佛言。
爲天樂修梵行有是過。佛與還逝多林。廣
爲説胎相。難陀因始發心。爲解脱故持戒。
後得阿羅漢果
  難陀尊者。俗姓刹帝利。淨飯王子。如來之
俗弟也。即充知事。果作羅漢。見佛之功
徳。證果之先蹤。可貴者歟。可慕者歟。然
則道心之人𥡴古之人。必可充矣。無道心
之輩。不可充也。知事之心術。與住持之
心術同矣。仁義爲先。柔和爲先。大慈大
悲雲衆水衆。接待十方。一興叢席。不見
世利。唯務道業者之所充來也。誠是辨
道薫練。無先於此者歟
知事等親曾相見例
大潙。一日喚院主。院主來。山云。我喚院主。
汝來作什麼。院主無對。又令侍者喚第一
座來。第一座來山云。我喚第一座。汝來作
什麼。第一座無對
  曹山代院主云。也知和尚不喚某甲。代
第一座云。若令侍者喚恐不來。法眼別
云。適來侍者喚。拈得這一段因縁。直須
參究于知事頭首之命脈矣
充監寺時。發明大事例
金陵報恩院玄則禪師嗣法
在法眼會充監
寺。一日法眼云。監寺儞在此間。多少時耶。
則云。在和尚會。已得三年也。眼云。儞是後
生。尋常何不問事。則云。玄則不敢瞞和尚。
玄則曾在青峯處。得箇安樂。眼云。儞因甚
語得入。則云。玄則曾問青峯。如何是學人
自己。峯云。丙丁童子來求火。眼云。好語。祇
恐儞不會。則云。丙丁屬火。將火求火。似
將自己覓自己。眼云。情知儞不會。佛法若
如是。不到今日。則操悶便起。至中路却
云。他是五百人善知識。道我不是。必有長
處。却回懺悔。眼云。但問將來。則便問。如何
是學人自己。眼云。丙丁童子來求火。則言下
大悟
袁州楊岐會禪師。隨慈明。慈明自南源。徙
道吾・石霜。師皆佐之總院事。依之雖久。然
未有省發。毎咨參。慈明曰。庫司事繁。且去。
他日又問。慈明語如前。或謂曰。監寺異時
兒孫遍天下去。何用忙爲。有一老嫗。近寺
而居。人莫測之。所謂慈明婆也。慈明乘間
必至彼。一日雨作。知慈明將往。師偵之小
徑。既見遂扭住云。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説。
不説打儞去。慈明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
語未卒。師大悟。即於泥途拜之。起問。狹路
相逢時如何。慈明曰。儞且軃避。我要去那
裡。師歸來。來日具威儀。詣方丈禮謝。慈明
呵云。未在。一日當參。粥罷久之不聞撾鼓。
師問行者。今日當參。何不撃鼓。行者云。和
尚出未歸師徑往婆處。見慈明爨婆煮粥。
師曰。和尚今日當參。大衆久待。何以不歸。
慈明曰。儞下得一轉語即歸。下不得。各自
去東西。師以笠蓋頭上行數歩。慈明大喜
遂與同歸。自是慈明毎遊山。師輒噉其出。
雖晩必撃鼓集衆。慈明遽還。怒曰。小叢林。
暮而陞座。何從得此規繩。師云。汾陽晩參
也。何謂非規繩乎。今叢林三八念誦罷猶
參。此其原也
  古時監寺而已。近日稱都寺即監寺也。
稱副寺亦監寺也。近代寺院繁務。仍請
兩三監寺也。金陵楊岐發明大事。正當監
寺之時。知酬監寺之功者歟。誠夫如楊
岐之粥飯頭。近代難得于十方者哉
有道充維那例
京兆華嚴寺寶智大師。諱休靜。嗣洞山。師曾
在樂普作維那。白槌普請曰。上間搬柴。下
間鋤地。時第一座問。聖僧作麼生。師云。當
堂不正坐。那赴兩頭機
  維那于洛浦。法嗣于洞山。尊宿之非細。
有道之嘉躅也。若以師之維那之時。欲
挌今之長老之輩。今時之長老等。未及
師之維那時也
維那時大悟例
溫州龍翔竹菴士珪禪師。嗣佛眼清遠和尚。
師始登龍門。即以平時所得白佛眼。眼曰。
汝解心已極。但缺著力開眼耳。遂職堂司。
一日侍立次問云。絶對待時如何。眼曰。如
汝堂中白槌相似。師罔措。眼至晩抵堂司。
師復以前話問之。眼曰。閑言語。師於言下
大悟。眼曰。今無復言
  佛眼者。五祖山演和尚之神足也。珪公禀
祖宗之血氣。當維那之時誠是好時之逢
遇也。今稱鼓山則師也。拈古頌古佛祖
之言句。師之稱譽。少齊肩矣
典座時。發明大事例
大潙在百丈作典座。一日上方丈侍立。百
丈問。阿誰。山曰。靈祐。百丈云。汝撥爐中有
火否。師撥云。無火。百丈躬起深撥得少火。
擧以示之云。此不是火。師發悟。禮謝陳其
所解。百丈云。此乃暫時岐路耳。經曰。欲見
佛性。當觀時節因縁。時節既至。如迷忽悟。
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
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只是無虚妄。凡
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
護持。司馬頭陀自湖南來。百丈謂之曰。老
僧欲往潙山可乎。頭陀曰潙山奇絶。可聚
千五百衆。然非和尚所住。百丈曰。何也。對
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
百丈云。吾衆中莫有人住得否。對云。待歴
觀之。百丈乃令侍者喚第一座來即華林
和尚也
問云。此人如何。頭陀令謦欬一聲行數歩。對
云。此人不可。又令喚典座來即祐
師也
頭陀云。
此正是潙山主也。百丈是夜召師人室囑云。
吾化縁在此。潙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
宗廣度後學。時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
首。祐公何得住持。百丈云。若能對衆下得
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
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麽。華林云。不可
喚作木&T019377;也。百丈不肯。乃問師。師踢倒淨
瓶。百丈笑云。第一座輸却山子也。遂遣師
往潙山。是山峭絶夐無人煙。師猿猱爲伍。
橡栗充食。山下居民。稍稍知之。師衆共營
梵宇。卒李景讓奏號同慶寺。相國裴公伏甞
諮玄奧。是天下禪學輻湊焉
漸源仲興禪師。在道吾會。爲典座。一日隨
道吾。往檀越家弔喪。師以手拊棺云。生耶
死耶。道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曰。爲
什麽不道。道吾曰。不道不道。弔畢。同迴
途次。師曰。和尚須與仲興道。儻更不道。即
打和尚去也。道吾曰。打即任打。生也不道。
死也不道。師遂打道吾數拳。道吾歸院令
師且去。少間主事知了打汝。師乃禮辭。往
石霜擧前話及打道吾之事。今請。和尚道。
石霜曰。汝不見道吾道。生也不道。死也不
道。師於此大悟。乃設齋懺悔
無著尊者。在五臺山。作典座。文殊於粥鍋
上現。無著遂打云。直饒釋迦老子來。我亦打

葉縣歸省和尚。嚴冷枯淡。衲子敬畏之。舒
州浮山法遠禪師。越州天衣山義懷禪師。在
衆時。特往參扣。正値雪寒。省訶罵驅逐以
至將水溌旦過。衣服皆濕。其他僧皆怒而
去。唯遠・懷併疊敷具整衣。復坐於旦過中。
省到呵曰。儞更不去。我打儞。遠近前云。某
二人。數千里。特來參和尚禪。豈以一杓水
溌之便去。若打殺也不去。省笑云。儞兩箇
要參禪。却去掛搭。續請遠充典座。衆苦其
枯淡。省偶出莊。遠窃鑰匙取油麺。作五味
粥熟省忽歸赴堂。粥罷坐堂外。令請典座。
遠至。省云。實取油麺煮粥。情。願乞和尚責
罰。省令算所直估衣鉢還訖。打三十拄杖。
出院。遠舍於市中。託道友解免。省不允。
又曰。若不容歸。祇乞隨衆入室。省亦不允。
省一日出街次。見遠獨於旅邸前立。乃云。
此是院門房廊。儞在此住許多時。曾租錢否。
令計所缺追取。遠無難色。持鉢於市。化
錢送之。省又一日出街見之持鉢。歸爲衆
曰。遠眞有意於參禪。遂呼其歸
  大潙充百丈之典座以來。運水搬柴。不
難衆苦。不&T047368;經年。果乃禀百丈之命
爲大潙之主。住大潙時。萬縁閑素而已。
天饌・人饌未送。橡栗枯淡。雲衆水衆未
參。山猿爲伍。雖爲古聖之苦學。宛是晩
進之勵志也。典座之職。尊崇之。眼睛不
可瞞。頂&T058676;最爲高。漸源者勝躅也。古蹤
須慕矣。無著靈蹤也。玄侶莫輕矣。就中
遠典座之心操。不可不學。千載之一遇
也。賢不肖共難及者也。然而典座。若不
經遠公之志氣。學道爭逮得佛祖之堂
奧者乎。上來之典座皆是佛海之龍象。祖
域之偉人也。今求如是之人。世界不可
得矣
有道人充典座例
夾山在潙山充典座。潙山問。今日堂中喫
甚麽 典座云。兩年同一春。山云。如法修事
著。典座云。龍宿鳳巣
大陽山道楷禪師。謁投子徹證。充典座時。
投子問。厨務勾當不易。師云。不敢。投子曰。
煮粥耶。蒸飯耶。師云。人工淘米著火。行者
煮粥蒸飯。投子云。子作箇作麽。師云。和尚
慈悲放閑去。投子深然之
  投子大陽。祖門之英傑也。授典座於大陽。
勤典座於投子。祖席之勝躅也。然則典座
之職。庸者之不充也。充者乃龍象也。今
以大陽將比今古之作家。少齊肩而已。
因斯知音稍稀。知己絶倫。然而欲禀佛
祖之骨髓。應學大陽之身心矣。夾山者
華亭之一子。華亭者藥山之子。系譜貴矣。
見華亭後。更參大潙。充典座。大潙者。百
丈之子。與百丈同時住潙山。道眼之正
明也。道之通塞。法之故實。於是爲淵。於
是爲海者歟。然則典座之家風。累葉之
見聞。倶是明明祖師意也。所以智人尊重
之。愚者輕忽之
有道人充直歳例
漳州保福本權禪師。乃晦堂之法嗣也。曾於
晦堂擧拳處。徹證根源。機辨捷出。山谷黄
大夫。初有所入。問晦堂。此中誰人可與語。
晦堂云。漳州權師。方督役開田。山谷同晦
堂往彼致問云。直歳還知露柱生兒麽。師
云。是男是女。山谷擬議。師揮之。堂謂曰。不
得無禮。師曰。這木頭不打。更得何時。山谷
大笑
  院門知事頭首。不可以清廉爲先。必撰
有道以充職而已
諸小頭首有道例
趙州在南泉作火頭。一日閉却門。燒滿屋
煙。叫云。救火救火。大衆倶到。趙州云。道得
即開門。衆皆無對。南泉將鎖子於窓間過
與師。師便開門。雪峯在洞山會下。作飯頭。
淘米次。洞山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峯
云。沙米一時去。洞山云。大衆喫箇什麽。雪
峯遂將盆覆却。洞山云。據子因縁。合在徳

石霜山慶諸禪師。抵潙山法會爲米頭。一
日。師在米寮内篩米。潙山云。施主物莫抛
撒。霜云。不抛撒。潙山於地上拾得一粒
云。汝道不抛撒。這箇是什麽處得來。師無
對。潙山又云。莫欺這一粒子。百千粒從這
一粒生。師曰。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
一粒從什麽處生。潙山呵呵大笑歸方丈。
晩後上堂云。大衆米裏有蟲
灌谿志閑禪師。臨濟得處之後。離臨濟遊方
時。到未山了然尼處。先云。若相當即住。不
然則推倒禪床。乃入堂内。師遣侍者問。上
座遊山來。爲佛法來。閑云。爲佛法來。山乃
陞座。閑上參。山問。今日離什麽處。閑云。近
離路口。山云。何不蓋却了來。閑無對。始禮
拜問。如何是未山。山云。不露頂。閑云。如何
是未山主。山云。非男女相。閑乃喝云。何不
變去。山云。不是神不是鬼。變箇什麽。閑
於是禮拜。伏膺作園頭三載。閑住院後。示
衆云。我在臨濟爺爺處得半杓。未山孃孃
處得半杓共成一杓喫了。直至如今飽䬲

  園頭一職最難極苦矣。有道心者勤來職
也。無道心人。不可充之職。常在菜園。
隨時種栽矣。佛面・祖面・驢脚・馬脚。如農
夫如田夫。終日携鋤鍬而自畊自鋤。擔
屎擔尿不怕生根。唯待熟爛不可失
時。鋤地種菜之時。不著裙・褊衫。不著
袈裟直裰。只著白布衫・中衣而已。然而
公界諷經・念誦・上堂・入室等之時。必來
隨衆。不可不參。在菜園。朝晩燒香禮
拜・念誦。回向龍天士地。不曾懈怠。夜間
眠息菜園矣。供過人力隨時替換。是乃直
歳之所差排也。誠是道心人。大名人勤
來者也。小根之輩。不肖之族。未曾充職
矣。先師天童古佛會。西蜀老普。六旬餘齡
始而充職。一會不替。將三箇年。雲水隨
喜。先師深悦。若以老普。比諸山之長老。
諸山之長老。未及普園頭矣
蘄州五祖山法演禪師。依舒州白雲山海會
守端和尚。咨決大事。深徹骨髓。端令山前
作磨頭。演逐年磨下收糠麩錢。解典・出息。
雇人工及開供外。剩錢入常住。毎被於人
端處鬪諜是非。云演逐日磨下。飮酒食肉
及養莊客婦女。一院紛紜。演開之。故意買
肉沽酒。懸于磨院。及買坏粉。與莊客婦
女搽畫。毎有禪和來遊磨院。演以手與婦
女揶揄語笑。全無忌憚。端一日喚至方丈
問其故。演喏喏無他語。端劈面掌之。演顏
色不動。遂作禮而去。端咄云。急退却。演云。
候某算計了。請人交割。一日白端曰。某在
磨下。除沽酒買肉之餘。剩錢三百千入常
住。端大驚駭。方知小人嫉妬。時圓通法秀
禪師爲座元。受四面山之請。即請演而爲
第一座
  磨下者磨院也。稱磨司。碓米磨麺之局也。
寺邊五六町。若十餘町建之。磨院主一人
請之。演祖之職掌乃是也。往古者。道心
士充來不肖之者未勤。今時道心之輩難
得。所以暫用隨分之賢。隨有隨無。可
怜世界之唐荒。甞觀演古佛之操行。古
今之無比倫也。桃李之色・松柏之操。朔
風未破。霜雪何侵。學道之廉勤應知。誠
信之高節應慣。晩進後學。雖見如是之
難。勿退辨道之志。既拔群昇晋。盍見賢
思齊。古徳道心之淺深。以之可曉。彌高
彌堅。不可不慕
得道以來。苦學節儉例
臨濟院慧照大師。在黄檗山栽松次。黄檗
問。深山裏栽許多松作什麽。師云。一與山
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道了將钁
頭打地一兩下黄檗云。雖然如是。子也喫
吾三十棒了也。師又以钁頭打地兩下嘘
嘘。黄檗云。吾宗到汝大興於世。潙山擧前
因縁問仰山。黄檗當時祇屬臨濟一人。更
有人在麽。仰山云。有。祇是年代深遠。不欲
擧似和尚。潙山云。雖然如是。吾且要知。
汝但擧看。仰山云。一人指南。呉越行令。遇
大風即止
  臨濟在黄檗二十年。苦學辨道而已。或時
栽松。或時栽杉。豈非密語・密行。一山之
境致。萬古之標榜者也。俗云。賢良不忘
徳。小人不報恩。況乎佛祖屋裡兒。須報
法乳之深恩者歟。所謂報恩栽松栽杉
也。粥足飯足也。雖爲年代深遠。還是栽
樹深山也。钁頭打地已喫吾棒。吾宗到
汝大興於世。欲期佛道津梁。須慣當時
之臨濟
雖爲小職不妄授例
晦堂。一日見黄龍。有不豫之色。因逆問之。
黄龍曰監收未得人。堂遂薦感副寺。黄龍
曰。感尚暴。恐爲小人所謀。晦堂曰。化侍者
稍廉謹黄龍曰。謂。化雖廉謹。不若秀莊主
有量而忠。靈源甞問晦堂。黄龍用一監收。
何過慮如此。晦堂曰。有國有家者。未甞不
本此。豈特黄龍爲然。先聖亦曾戒之
  大潙秀・雙嶺化・感鐵面三人也。共是天下
之知識也。這般人。曾充監收・莊主・副寺
等來也。今求這般人者。譬如覓飛宏驌
耳以欲得馬也。今時充監寺之輩。土貎
野格等也。然而猶用當時之賢也。如黄
龍惜道惜法。而不可妄授也。妄授之。
失立而來者歟
知事等。不可事豐屋作高堂大觀例
五祖山法演和尚示衆。曰。師翁初住楊岐
山。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霰滿
床。居不遑處。衲子投誠。願充修造。師翁
却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
變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汝等出
家學道。做手脚未穩。已是四五十歳。詎有
閑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翌日上堂。云。楊
岐乍住屋壁疎。滿床盡撒雪珍珠。縮却頃暗
嗟嘘翻憶古人樹下居
  夫高堂臺池之搆。世間・出世同所誡也。尸
子曰。欲觀黄帝之行。於合宮。欲觀堯舜
之行。於總章。黄帝明堂以草蓋之。名曰
合宮。堯舜之明堂以草蓋之。名曰總章。
以之知之。古聖賢之君。宮垣宮屋弗崇。
茅茨之蓋不剪。況乎佛祖之兒孫。誰事豐
屋。經營于朱樓玉殿者乎。一生光陰不
幾。莫虚度矣。予二十餘年。歴觀兩朝。或
老年。或壯齡。不惜寸陰。經營土木之者。
多唐勞一世。周章失度。哀哉苦哉。白法
如抛。黒業未舍。若覺殘命之稍少。豈貪
樹功之高大者哉。演祖之意唯在此焉
監院
監院一職。總領院門諸事。如官中應副・及
參辭謝賀・僧集・行香・相看施主・吉凶・慶弔・
借貸・往還・院門歳計・錢穀有無・支收・出入
準備逐年受用。齋料米麥等。及時收買。并
造醤醋。須依時節。及打油舂磨等。亦當經
心。衆僧齋粥常運勝心。管待四來。不宜輕
易如冬齋・年齋・解夏齋・結夏齋・炙茄會・端
午・七夕・重九・開爐閉爐・臘八・二月半。是如
上齋會。若監院有力。自合營辨。如力所不
及。即請人勾當。如院門小事・及尋常事例。
即一面處置。如事體大・及體而生剏。即知
事・頭首。同共商量。然後禀住持人行之。自
住持人已下。如有不合規矩。不順人情。
大小諸事。並合宛順開陳。不得緘默不言。
亦不得言語麁暴訓誨童行之法。宜以方
便。預先處置。不得妄行鞭棰。設有懲戒。
當於庫堂對衆行遣。不過十數下而去。
不虞之事。不可不愼。如發遣行者出院。
須十分有過。責伏罪状。禀住持人遣之。
如更不須決也遣之。不當防避官中問難。
如請街坊化主・莊主・炭頭・醤頭・粥頭・街坊・
般若頭・華嚴頭・浴主・水頭・園頭・磨頭・燈頭
之類。應係助益常住。頭首須當及時禀住
持人請之。不可怠慢遲延。施主入院。安
排客位。如法迎待。如作大齋會。預前與諸
知事・頭首商量。免致臨時闕事。監院之體。
當尊賢容衆。上和下睦。安存同事大衆。
當得歡心。不得倚持權勢。輕邈大衆。亦
不得任意行事令衆不安。非疾病官客。並
當赴堂。所貴二時行益行者齊整。如庫司
財用闕乏。自當竭力運謀。不宜于紊主
人及擧似大衆。如同事之人有才有徳。應
推揚讃歎。如有職事不前及梵行可疑。當
屏處密喩使激昂自新令法久住。如有大
故作過有害院門。亦宜密白住持人知。
自餘色容衆事。坐視成功而已
  監院之職。爲公是務。所謂爲公者。無私
曲也。無私曲者。𥡴古慕道也。慕道以順
道也。先看清規而明通局。以道爲念
而行事。臨行事時。必與諸知事商議。然
後行事。事無大小。與人商議而乃行事。
則爲公也。雖商議不容他語。不如不
議。監院容衆爲務。安衆是期。然而衆多
未可爲重。衆少未可爲輕也。所以者
何。調達之誘五百之衆。果爲逆。外道之
領巨多之衆。盡是邪也。藥山乃古佛也。
衆不滿十衆之衆。趙州亦古佛也。衆不
滿二十衆之衆。汾陽纔七八衆而已。頃甞
倶是佛祖之與大龍。非有限衆矣。只可
貴有道。不可務繁衆。而今而後。有道有
徳。藥山之下也。汾陽之後也。可貴藥山
之家風。可慕汾陽之勝躅。須知。縱百千
萬衆。如無道心無𥡴古。劣於蝦&T045253;。劣
於蚯蚓。縱七八九衆。如有道心有𥡴古。
勝於龍象。勝於聖賢。所謂道心者。不抛
撒于佛祖之大道。深護惜于佛祖之大道。
所以名利抛來。家郷辭去。比黄金於糞土。
比聲譽於涕唾。不瞞於眞。不順於僞。
護規繩之曲直。任法度之進退。遂不以
佛祖家常之茶飯。而賣弄於賤價。乃道心
也。又觀入息不待出息之觀。亦道心也。精
進也。𥡴古者。教祖宗之眼專專然而觀。
教古今之耳顒顒然而聽。乃至剜窟於一
切虚空以容身。穿過於天下髑髏以打
坐。舒曠于拳頭。自處于鼻孔。是以般霽
天兮染白雲。運秋水兮濯明月。足爲
𥡴古。逢如是衆。七八衆可大叢林也。所
以可見十方諸佛。可見釋迦一佛也。不
如是衆百萬衆實非叢林也。非佛道衆
也。監院如見道心之士・𥡴古之人。深生
敬重顧愛之念。若見雖遇經卷知識。不
信不孝於三寶之輩。及無道念不𥡴古
之輩者。須知魔黨也。闡提也。知而不可
容衆。佛言。不信之人。猶如破瓶然。則不
信佛法之衆生。更不可爲佛法之器
也。佛言。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明知不信
之衆生。未可共住者歟。黄龍南禪師云。
像季之末。人多憍蕩。愛多虚憎少實。測
知愛多虚乃僞之漸也。僧伽難提尊者。
知衆生慢。乃曰。自雙林示滅。八百餘年。
人無至信正念輕微。不敬眞如。唯愛神
力。悲哉八百餘年。二千載内。猶無至信。
正念微。況乎今日弊不可比當時也。四
倒何爲。三毒難脱。縱求才於山野。易得
人於叢林乎。設使擇眞僞。不可壅賢路。
如見其人。必擧其人。擧而不登。未足
爲恨。大都短慮不爲先。遠慮是心術而
已。監院。見有利而不可喜。逢不利而
不可憂。名譽・利養障道之甚。所以往古
之在家・出家慕道之人。皆抛來者也。況乎
一興叢席。佛祖兒孫豈貪于名利財産
乎。昔東京觀音院巖俊禪師者。投子山大
同禪師之門人也。遍參祖席。歴遊衡盧岷
蜀。嘗經鳳林深谷。欻覩珍寶。同侶相顧。
意將取之。師曰。古人鋤園。觸黄金若
瓦礫。待吾營覆頂。須此供四方僧。言訖
捨去。須知見黄金於鋤園。猶如瓦礫者。
塵俗之賢路也。見珍寶於深谷。抛捨而去
者。佛祖之先蹤也。爲續佛祖之命脈。莫
赴世俗之利潤。所謂世俗之利潤者。人
天之供養。王臣之歸依也。不可受之於
不如法也。庶爲師於出家。莫爲師於
王臣。所以先於出家後於在家。重僧
輕俗也。又明教禪師曰。大覺禪師懷璉和
尚。住育王山廣利禪寺。因二僧爭施利
不已。主事莫能斷。大覺禪師呼至。責之
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
兩寄我者亡矣。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
公召其子還之。公嘆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二
人固讓久。公不得已。責附在城寺觀。修
冥福以薦亡者。予目覩其事。且塵勞中
人。尚能疎財慕義如此。爾爲佛弟子。不
識廉恥若是。遂依叢林法擯之西湖廣
記。今載
禪門寶
今案。其子不受之。何啻疎財慕義
之如此。必是有家敬父之概然。勿謂塵
勞中人之心操。宛乃出家學道之髻珠也。
漢疎廣曰。賢而多財損其志。愚而多財
増其過。俗人尚如是。比丘何貪利。賢愚
同制多財也。先賢之語。可愛於千金歟。
呂氏春秋曰。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請
屬天下於夫子。許由遂之箕山之下音戸
須知俗人猶輕天下重其道。況乎佛子
可貪大利・小利乎。不顧損己損他乎。
修理佛道之時。見利而爲如蛇如毒如
唾如糞。乃是清廉矣。清規云。不爲利説
法否。監院若遇人天或欲供衆。或欲起
造。先應子細檢點于檀那之正信・不信・
清淨・不淨。禀住持人而倶商量。若決定
淨信之與正見。即聽許之。未然莫許。所
謂正信者。如須達長者之信心・祇陀太子
之仁義者是也。須達之爲須達也。未爲
大富。祇陀之爲祇陀也。實是清貧也。依
正信而被如來聽許也。或生前雖未信
三寶 臨命終時修小功徳。早須聽許。増
一阿含第三云。佛在給孤。告諸比丘。應
當恭敬檀越施主。如孝順父母養之侍
之。施主能成戒・定・智慧。多所饒益。於
三寶中。無所罣礙。能施四事故。諸比丘
當有慈心於檀越。小恩尚不忘。何況於
大者。應三業精勤。使彼施主福不唐捐。
終獲大果。名稱流布。亦如迷者得指示
路。亦如怖者與無憂畏。無歸者與作
覆。護乏者與糧。盲者得眼。然則恭敬於
檀越施主。慈心於檀越施主。既是如來世
尊之教勅也。雖小因感大果。唯三寶之
福田而已。龍樹祖師云。小善能作大果
者。如求佛果。讃歎一偈。稱一南謨。燒
一捻香。奉獻一華。如是小行。必得作佛。
總僧食者。須離四邪五邪。寺院僧食。亦
復如是。監院・住持須明鑒察。所謂四邪
者。一者方邪。謂通國使命。二者維邪。謂
醫方卜相。三者仰邪。謂仰觀星宿・日月・
術數等。四者下邪。謂種種植根五穀等以
前四邪食。亦名四口食。亦名四不淨食。
不可食矣。五邪者。一者爲利養故。現奇
特相。二者爲利養故。自説功徳。三者卜
相吉凶。爲人説法。四者高聲現威令人
畏敬。五者説所得供養。以動人心。上來
五邪因縁之所得食亦不可食。佛弟子善
知識。早離五邪方爲正命。清規云。不侵
損常住否。言不侵損常住者。不容四
邪・五邪之所從來也。所以食四邪・五邪
之者難得正見也。監院切忌。友于無道
心之輩。交不𥡴古之族。親厚如是人者。
障道退道。立而速至矣。有道心之人。乃
佛道之君子也。無道心之人。乃佛道之小
人也。莊子曰。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
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
謂之小人。沈休文曰。夫君子小人。類物
之稱。蹈道則爲君子。違之則爲小人。佛
道亦然。窮達須酬道心也。然乃聞於道
心之先言往行。以爲今日胸襟眼睛者。監
院修理禮法。以興隆於威儀之陵夷也。
清規云。外遵法令。内守規繩。佛祖之嘉
會。知識之叢林。法度儼然。祖儀云存。禮若
不陳。道乃荒唐。所謂禮不陳者。禮於
非禮。道荒唐者。道於非道也。後漢成縉
爲南陽大守。但坐嘯而已。三年有成。是
則雖爲塵俗之化世之希夷也。須知有
成之大成。不拘言之與不言。務之與不
務也。此務最好者歟。所謂最好者。非理
不行矣。漢書。成帝曰。天生衆民。不能相
治。爲之立君。以統理之。佛寺亦同。雲衆・
水衆不能自治。爲之立粥飯頭。以統理
之。墨子曰。古者同天之義。是故選擇賢
者。立爲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爲未足獨
治天下。是故選擇其次。立爲三公。今案
佛佛相授。祖祖正傳。立賓主。拜師資符
合此言者歟。清規云。一日暫爲賓主。終
身便是師資。乃之意也。監院毎見十方雲
水之面。先内心應喜躍歡悦。清規云。容
衆之量不寛。愛衆之心不厚。非監院所
以護衆也。佛告阿難。菩薩摩訶薩。共住
相視。當如世尊。何以故。是我眞伴。如共
乘一船。彼學我學。然則寺院住持・知事・
諸頭首・及雲水。應當流通共住相視。當
如世尊之佛語。解脱之要路。無先於此。
監院須教新至之雲水。三千威儀經云。
當以十事待新至比丘。一者當辟與房。
二者當給所須。三者當朝暮往問訊。四
者當語國土習俗。五者當教避諱。六者
當語乞匃處。七者當語僧教令。八者當
語某可食。九者當語縣官禁忌。十者當
語賊盜某許可逃。某許不可逃。又云。若
檀越來言欲作飯。未見所有。不得即
對人説。又云。教人市買。有五事。一者當
教莫與人諍。二者當教買淨者。三者
莫使侵人。四者不得走役人。五者當
護人意。監院教淨人人工市買。先當向
他子細説然後乃使矣。清規所云端午七
夕等齋。雖爲佛祖之家風。猶恐世俗之禮
節也。深山幽谷。柴戸茅堂。誰堪辨備者
哉。但專營供衆安衆。而不可見衆之過
咎。乃監院之心術者也。今日本國。遠島之
深邃也。去佛生國。遙隔十一萬餘里。從
佛滅度後。將二千二百年。去聖時遠。實
雖可悲。見僧聽法。最爲慶。隨喜於自
己之精勤。報謝於祖宗之恩徳。法演之高
行。若演説。法遠之心術。是遠慮矣
維那
梵語維那。此云悦衆。凡僧中事並主之。衆
中新到掛搭。禮須勤重。諸方辨事・及名徳
人。別選上寮安排。退院長老。須依住持帖・
及開堂疏内資次。於堂内三板頭。安排齋粥
座位。如諸方名徳。亦依同類戒臘。於三板
頭次位。安排堂中。冬夏。替換氈席・及凉簾
暖簾。掛帳下帳。開爐閉爐。結夏戒臘牌。須
預前打疊。處置堂内香燈。洒掃堂前供器客
前。並常提擧聖僧侍者。堂司・并供頭行者。
備辨寮舍門戸牕牖・按位床帳・動用什物。常
須照管整齊。如有闕少。聞庫司及直歳添
換。延壽堂病僧粥飯・床帳・使令行者之類。並
當與堂主同共照管無令病人失所。院中
諸頭首。如堂頭侍者・延壽堂主・爐頭・衆寮
寮主・首座・殿主。並維那所請。如殿閣内錢
物浩汗。即堂頭請之。如犯規矩。大者禀堂
頭令出衆。小者但令移寮。如有喧爭。且
盡禮和會。如兩爭人不伏。然後依規矩行
遣。如衆中遺失。彼被主堅要搜檢。即白衆
搜寮。如搜檢不見。則被主出衆。或移寮。如
失物不多。即和會被主令休。免喧衆及
鈍滯叢林。聖僧錢只宜買置香燈供具。不
得別處使用。如開筒取錢。入堂司收掌。
即同聖僧侍者。上簿支破。如係大僧帳。須
候官中指揮告報。然後出榜曉示。取脚色
驗祠部。依日來體例。收供帳錢物。如繳判
公憑。雖係庫司一面行遣。若經由維那司
事。更詳審允當。掛搭僧人・祠部公憑。並須
相驗眞僞不得鹵莽。如僧病申官。及津
送亡僧。估唱衣物。繳納亡僧度牒。或紫衣
師號文牒等並維那專切管勾。報庫司申
官。繳納公憑及亡僧度牒。不得過官中條
限。讀疏白槌。並須詳審令施主生善。新到
茶湯特爲。不得闕禮。及將新到戒臘。報侍
者・知事・頭首。及掛搭本寮。貴知戒臘次第。
新到某上坐某新
戒在其下
應令衆寮各造入寮牌・臘次
牌・各一面。逐時抽添。所貴煎點坐位・及寮
主前後。各無差誤動衆。普請。除寮主・直堂。
並須齊赴。住持人除疾病官客。輒不赴者。
侍者出衆
  維那之職。華云悦衆。雖爲目連尊者之
蹤躅。宛是諸佛如來之威儀也。所謂顧愛
方來。慈育雲水。衆心爲自心。道念爲自
念。所以能親其親能子其子也。若如
是者。廼是巨川之舟楫・大旱之霖雨也。三
千威儀經云。有七事以待新至比丘。一
者來至。即當問消息。二者當爲次坐上
下。三者當給與空房室。四者當給臥具
被枕。五者當給與燈火。六者當語比丘
僧教令。七者當語國土習俗。然則若見
新至比丘。先問道具之有無。次問郷里之
遠近。次問本師之存不。次問先到某處。
然後如法安排
典座
典座之職。主大衆齋粥。須運道心隨時改
變。令大衆受用安樂。亦不得抂費常住齋
料。及點檢厨中。不得亂有抛撒。選揀局次
行者。能者當之。行令不得太嚴。嚴則擾衆。
不宜太緩。緩則失職。造食之時。須親自照
管。自然精潔。如打物料并齋粥味數。並預
先庫司知事商量。如醤醋淹藏收菜之類。並
是典座專管。不得失時。常切提擧火燭。依
時俵散。同利務要均平。如合係監院直
歳庫司所管。同共商量即可。並不須侵權
亂職。厨中竈釜什物。如故舊損壞。則逐施
抽換添補。教訓行者。務循規矩。如堂中行
益・諸寮供過。並須種種教詔令其通曉。及
見師宿。須問訊側立。擇靈利行者。準備堂
頭・知事・頭首等處供過。常覺察諸寮行者。
慮有頑鈍供過不前。如知事・頭首再留行
者。即當權宜隨順。不須堅要輪撥。典座係
厨中喫粥飯。所食不得異衆。二時食辨。
先望僧堂。焚香禮拜訖。然後發食
  禪苑清規云。供養衆僧。故有典座。從古
道心之師僧。充來之職也。不肖之族未曾
居職矣。昔日大潙夾山無著漸源等之宗
師勤來矣。供養衆僧者。禪苑清規云。僧
無凡聖通會十方。然則十方之雲衆・水
衆。叢林之是凡是聖。等供養理合精豐。典
座打得齋粥物料。一粒米・一莖菜。是典座
手裏之感得也。是典座拳頭之功徳也。調
之以齋于佛祖。調之以供于雲水。不可
以肉眼見其所生。不可以凡慮測其
所有矣。天帝之福徳。輪王之福徳。未勝
典座之福徳。典座之所打得米菜。雖非
過現當之所出生。宛非天地人所從來。
擧手之處得。拈得之處親也。然則典座者
以道供養道之職。以心供養心之時也。
所以毎時供衆。故禪苑清規云。爲成道
故。方受此食。所以報典座也。所謂施者・
受者。一等成道。故受此食也。教受者離
於諸非。無善於典座所造之食。所以如來
許摩訶迦葉受僧中食。乞食尚障道之例。
間有之歟。測知佛祖寺院之齋粥。僧中最
上食也。所以等乞食之徳也。料理齋粥
者。打得翌日齋粥之料。護惜之如眼睛。
保寧寺仁勇禪師曰。護惜眼睛常住物。今
案護惜常住物。猶勝於眼睛。眼睛曾與
婆羅門而退大矣。常住物。未可與外道。
所以不可退道也。敬重猶如御饌之法。
料理之間。鹽梅油醤等。不可喫試。不可
甞試。供養三寶之食之法也。喚米喚菜
等。又以尊崇之言而喚之也。莫輒莫疎。
不可以麁惡語・雜穢語・戲論語。而罵詈
於米菜飯羹等也。禪苑清規云。如打物
料并齋粥味數。并預先與庫司知事商量。
典座不可任自意而行。先預與知事可
商議也。議定再三叮嚀。不可倉卒。諸知
事不可任私意而定矣。但專公心道心
而商議矣。既議定了。書呈方丈・衆寮・頥
堂・前資勤舊等之諸堂之嚴淨牌。教童行
而書之也。齋粥味數。分曉顯之矣。然後
料理明朝煮粥之務。淘米擇菜等。自手
親見。精勤誠心而作。不可一念疎怠緩
慢。一事管看。一事不管看。所以者何。善
根山上兮一塵也可積。功徳海中兮一滴
也莫讓。三千威儀經云。教人擇米有五
事。一者當自量視多少。二者不得有草。
三者擇去鼠屎。四者不得令有糠。五者
向淨地。禪苑清規云。六味不精。三徳不
給。非典座所以奉衆也。六味者。一苦。二
醋。三甘。四辛。五鹹。六淡。三徳者。大經云。
一輕軟。二淨潔。三如法作。次淘米淘沙。
看米看沙。審細如法。雪峯曾在洞山作
典座。一日淘米次。洞山問。淘沙去米。淘
米去沙。雪峯云。沙米一時去。洞山云。大
衆喫箇什麽。雪峯覆却盆。洞山云。子他
後別見人去在。上古有道之古佛。猶自手
精勤彌勤。後來晩進之庸流。豈徒緩怠慢
怠者哉。若其如法精勤者。及是今日之有
道歟。先澡釜以容齋粥料物。手自照顧
而須教清淨。三千威儀經云。教人洮米。
有五事。一者當用堅器。二者用淨水。三
者五易水令淨。四者内著屏處。五者覆
上令密。禪苑清規云。造食之時。須親自
照顧。自然精潔。既以米菜等。容竈釜訖。
留心護持。莫使老鼠等觸著。並諸色人
見觸。縱差行者人工等照顧。典座猶可
自護矣。三千威儀經云。澡釜有五事。一者
不得持汁大衝釜底。二者當使蓋器受
汚水出棄之。三者當滿水。四者淨澡木
蓋覆上。五者日暮覆之令堅。今日齋時之
所用調度須打併。所謂飯桶・羹桶・諸般盤
器・調度・什物。淨潔洗拭。安高處者安于
高處。安低處者安于低處高處高平。低處
低平。木杓・鐵杓・竹筴等類。一齊打併。眞心
護惜。輕手收放。又料理明日齋料。先擇
米裏有蟲也無。擇去緑豆。除去糟糠。草
砂同去。精誠擇了。内在淨地。窖在其處。
次擇明齋羹菜等。三千威儀經云。擇菜
有五事。一者當去根。二者當令等。三者
不得令青黄合。四者當使澡淨。五者皆
當令向火。知之乃得布用。擇米擇菜
等時。行者諷經。回向竈公。所謂諷經者。
安樂行品・金剛般若・普門品・楞嚴呪・大悲
呪・金光明空品・永嘉證道歌・大潙警策・三
祖信心銘等也。隨宜而諷經。回向竈公
也。回向云。上來諷誦經。又云。上來諷
誦功徳。回向當山竈公眞宰。護法安人者。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
訶般若波羅蜜。請堪能行者。作諷經頭。
行者擇米擇菜等之處。典座親臨而照顧
之。典座就庫司打物料。不論多少。不
管麁細。但是精誠辨備而已。切忌作色
口説物料多少矣。終日竟夜。精勤辨道。
煮粥蒸飯。作羹理菜等時。典座莫離諸
處。明眼親見不費一粒。不壞一莖。三千
威儀經云。作羹有五事。一者當教如次
内物。二者當令熟。三者令味調適。四者
當自視令淨潔。五者已熟當去下火覆
之。蒸飯作羹。或使行者。或使人工教
他燃火。三千威儀經云。燃竈有五事。一
者燃火不得横薪。二者不得燃生薪。
三者不得燃釜倒逆薪。四者不得自以
口吹火燃。五者不得持熱湯澆火滅。
蒸了飯。熟了羹。便收于飯籮裏。便收于
羹桶裡。安于檯盤上。而如法尊崇物色由
來。而見佛見祖。撞著大潙。磕著石霜而
已。夫拈一莖草。建寶王刹。拈一微塵轉
大法輪。所以得桶裏・水鉢・裏飯。宛是食
輪轉法輪轉也。安檯盤上尊崇之後。時
至焚香。向飯羹檯盤。及望僧堂。展坐具
九拜了。收坐具問訊。叉手立。乃打木魚。
發食時。望飯羹問訊送食也。典座隨飯
羹後而赴堂。若齋會稍大。典座亦共行
者而行益矣。行益之時。不搭袈裟。著絆
而到僧堂也。尋常齋粥。不可必然。典座
辨食。雖向麁未生怠慢。雖逢細彌有
精進。所以得遂一日夜之勤任。乃應隨
喜。一日夜之功徳。自非蒙大師釋尊之
哀愍聽許。澆季之遠方。爭辨備一日之僧
齋者乎。況既傳聞如法之道術乎。若不
朝宗三寶徳海。爭得如是乎。何況一職
一年。與時隨喜于自己功徳。隨喜于自
己功徳。即隨喜于諸佛之所有功徳也。
隨喜于諸佛之光明照臨典座也。齋會之
法。敬重爲宗之先言。常應措其心也。典
座入庫堂。子細而詳參
直歳
直歳之職。凡係院中作務並主之。所爲院
門修造。寮舍・門窓・牆壁・動用什物。逐時修
換嚴飾。及提擧碾磨・田園・莊舍・油房・後槽・
鞍馬・般車・掃洒・栽種。巡護山門。防警賊盜。
差遣人工。輪撥莊客。並宜公心勤力・知時
別宜。如有大修造・大作務。並禀住持人矩
劃及與同事商議。不得專用己見
  直歳與諸知事。齊在庫院。然而常應在
直歳司。而照顧于人工等之所作成否。直
歳司。雖立寺門之内。當東廓之外而置
之。教斧聲不及于僧堂・法堂・方丈・庫院
等矣。三千威儀經云。教人破薪有五事。
一者莫當道。二者先視斧柄令堅。三者
不得使破有青草薪。四者不得妄破
搭材。五者積著燥處。諸寺置漏刻於直歳
司。人工兩人知之。直歳巡護山門。彌謹
彌節。不可懈怠。修換什物。乃嚴乃飾。爲
百姓。爲火客。以公爲心。以私莫心。清
規云。爲衆僧作務。故有直歳。然則衆僧
雖未告。若有舊損者。直歳須修換之。清
規云。安處僧房。護惜什物。所以報直歳
也。清規云。居處受用。不思後人。非所以
報直歳也。然則直歳之務衆僧之務。衆僧
之報直歳之報也。豈是世諦之流布而已
哉。豈是途中之受用而已哉
前來數條。皆是古佛之巴鼻。先聖之眼睛
也。不可不便于亙古亙今。不可不合于
學道證道。若孤股肱。必負頂&T058676;。有何面
目之在。與佛祖之相見
  于時寛元丙午夏六月十五日
  越宇永平開闢沙門道元撰
永平寺知事清規

  自大雄肇作而來。禪規日多矣。又有元
師之筆而並馳其間者。曾自寓城南興
聖。至住越北永平。所垂範之典座教訓
知事清規等之諸篇也。中塵封霧隱。見稍
稀。聞已鮮。逮予來住此山。適遇之於蠧
簡裏。宛如陰晦長夜得夜光之珠。喜躍有
餘。熟閲之間。有文字素朴者。此是國初
之體也。有章句不完者。此是魚魯之差
也。苟採其華而棄其實。則豈得隨遵先
誡。發揚遺意乎。故今繍梓以告後來。其
爲規訓何弟知事典座等。推而擴之。庶
幾補於緇衣云 寛文丁未孟夏四月佛
誕生日 現住永平光紹謹跋
寛政己未仲秋東都龍鱗源克謹書

謹裁一偈恭題重刊冠註永平清規後
幾歳宗門廢祖規。宛如暗夜失燈之。日光
明照時重至。有目何人足不隨
己未之夏勅特賜洞宗宏振禪師現住
永平玄透盤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