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教主本地加持分別 (No. 2452_ 杲寶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452

大日經教主本地加持分別

  杲寶草
  一。大日經教主本地加持分別事
大日經第一云。毘盧遮那佛告持金剛祕密
主言○同經第六復次薄伽梵毘盧遮那
告執金剛祕密主言
私云。此經一部六卷處處。呼教主云毘盧
遮那。毘盧遮那是本地法身異名也。二教論
下云。若依瓔珞經。毘盧遮那是理法身。盧遮
那則智法身。釋迦名化身天台文句第六
法身如來名毘蘆遮那此翻遍一切處。報身
如來名盧遮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
迦文。此翻度&MT00600;玄義第六云。境妙究竟
顯名毘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遮那。行妙
究竟滿名釋迦牟尼三身名字各別也。旣
以理法身名毘盧遮那。豈以本地身非爲
教主乎
彈云。毘盧遮那爲法身者一往假説也。實
三身通名毘盧遮那。依之普賢觀經花嚴經
等釋迦亦名毘盧遮那。大師聲字義中四身
通名大日。何以謂毘盧遮那。成本地身教
主之義耶
會云。於立名有傍正。毘盧遮那。言正名法
身。兼通餘身。就此有二意。釋迦即毘盧遮
那者約三身相即義。普賢經等意也。四身通
名大日者。約分有遍照義。聲字義意也。今
大日經意八葉九尊乃至第三重隨類身。各
隨其三昧立別名。旣以臺上尊名毘盧遮
那。簡四佛以下報應等流。獨以自性法身
稱毘盧遮那。是則約正意。全不依傍義。而
今以傍義疑正意。理豈可然乎。大師眞言
問答云。釋迦名毘盧遮那者。其爲機根無
非一切毘盧遮那。無非一切天龍八部云云
雖然三身四身非無其由。如是無量人法
義門併是大日如來萬徳。一門耳。本末因縁
得意知之無非一切毘盧遮那者。隨機
之門也。何執機見亂本末乎
疏第三云。今此中妙法蓮華曼荼羅義毘盧
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臺具體
同第二十云。此是毘盧遮那佛本地之身花
臺之體
私云。當經説主毘盧遮那者。是曼荼中台之
尊也。而疏判爲本地身。凡約胎藏曼荼羅
就分別四身。自他門判釋非一。祕藏記云。
中台毘盧遮那爲法身。四佛爲應身。釋迦
爲化身。外金剛部龍鬼等爲等流身護摩
次第云。毘盧遮那佛云自性身。四佛云受用
身。金剛蓮花等菩薩云變化身。外金剛部云
等流身教時義第一云。胎藏界會中台八
葉名自性身。第一重三部眷屬自受用身。第
二重諸大心衆他受用身。第三重中釋迦佛
名變化身。九界眷屬名等流身四身配屬
雖有異説以大日爲自性法身。諸説一同
無有相違。若依五種法身配立者。阿閦
爲自性身。大日爲法界身。此有三證
一聖位經自性及受用等文以四身盡三十六
尊。以大日名法界
身。并成三
十七尊也
二禮懺經常住三世常妙法身等文
大日爲淨妙法身。阿闍名自性身。寶生爲福徳莊嚴
身。彌陀爲受用智惠身。釋迦爲變化身。餘三十二尊
爲等流
身也
三一字頂輪軌印心成鏡智等文大日
爲虚
空法界身。阿闍爲金剛堅固身寶生爲福徳
莊嚴身。彌陀爲智惠身。釋迦爲變化身
已上四
種法身五種法身雖有兩箇配立。同簡受用
以下加持身。大日或名法界身或稱自性
身教主本地之義不待言者也
彈云。以一曼荼羅聖衆配屬四身。一往釋意
也。全非盡理説。實一一佛菩薩皆具四種法
身徳。悉備本地加持二徳。金剛頂經云。五方
諸如來不壞應身故常來作加持又大日經
疏云。如來五智皆帶權實二用即此義也。
若然者。以中台大日爲本地法身者。難者
所不遮也。其本地法身住加持身説此經。
内證本地。外用加持。内證外用雖同時具
足。依説教門者。正以加持身爲能説主。
若如所立者。大日唯限本地不具加持徳
歟。然者佛智有偏闕失。若云具二徳者。知
此經教主本地□帶加持。住此加持門。所
説也。而以大日釋本地者。且約具二徳之
一邊。何引一邊釋輒成本地教主之義耶」
會云。自宗意即事而眞爲門。多法界爲義。
依之因行果徳尊體各別三身四身佛體無
亂。不如顯教云一理爲宗故一切佛皆具三
身也。大師釋云。理理無邊。智智無數。心王
心數主伴無盡可思之。若如所疑者。一
一佛菩薩各具四身徳。無優劣。依何有四
重壇差別乎。若云假立者。違宗本意。若
云實談者。同所立義。總意云。中位居内
證。邊葉住外用。是故大日如來居中臺。表
萬法體性。字印形皆六大法界表示故名爲
本地身也。諸尊住邊隅。種三尊悉四萬隨縁
表相故名爲加持身也。依之四身配屬非
一往假義。法爾所成實義也。禮懺經分別
現證法界卒塔婆塔中三十七尊爲五種法
身。一字經明行者實證功徳。分五智爲五
身。同以中台或説淨妙法身。或説虚空法
界身。誰以此等經文可稱一往配屬乎。是
故大日經第五入祕密曼
荼羅位品
三重壇爲菩薩隨福
所感。中台説法界性身安住其中。以中台
爲法界體性本地法身。兩部大經一同説也。
但至五智如來帶權實二用之釋等者。大
日如來權智利他徳者全非隨縁加持業用。
有極大頓機堪聽受本地直説。爲此機説
此經。然則權實二智同名本地。倶稱自性。
以自性法身利他徳全不可云加持身。雖
云利他更不動自證。一佛上望自云内
證。望他云外用。少不下隨縁。何以云有
利他徳。猥可云加持身乎
今所論法爾爲本地。隨縁爲加持。難答所
致相論也。縱稱利他縱名加持。若不出
本地界量者。答者所得理也
大日經第三轉字輪曼
荼羅行品
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
所依。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
疏第十二釋云。本初即是壽量義更問世所
依者。如一切草木皆依於地而得増長○
今佛偈中説此阿字者。即是説自證法中一
切語意。中雖有所説。然此内證之境終不
可了知。由自證法不可説故。佛雖自歎
美即是稱歎此阿字也。以此字本初以來
是世間依。今説此自證之法。非彼二乘外道
之境。於彼法。無可喩況之者。故云無比
也。如飮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爲不飮
人説。況如來境耶當別
深密
然佛以加持力故説
此不可説不可説之法。令金剛藏等皆得知
之。此事即爲希有也即身義云。謂我者
大日尊自稱。一切者擧無數。本初者本來法
然證得如是大自在一切法之本祖。如來法
身衆生本性同得此本來寂靜之理
私云。本地稱以此文爲本據。本初者本義。
所依者地義。依之疏釋云皆依於地。而我者
教主大日自稱也。已自呼號本地身。當經説
主本地身義此文明鏡也。學者不可異求矣」
彈云。大日如來證得本地體性。而以加持神
力還説本地境界。示悟衆生。故疏釋云。然
佛以加持力故説此不可説不可説之法
然則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者。約自證體。
此佛立本地稱。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者。
此本地佛住加持神力還説自證法也爲言
於初二句者。一旦雖似所立潤色。於後二
句者順難勢。然者本地身以神力加持説
法故。此文落居在加持身説法意矣
會云。此文所以云無等比無有上。本地直説
最極無上故也。若如所難。本地眞佛住隨縁
加持説法者。不可云無等比無有上。雖云
神力加持不下第二轉。不動法爾境界故
歎其説法云無等比。又云無有上。於四句
經文莫存重位矣
疏第一云。經云。薄伽梵住如來加持者。薄伽
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來。是佛加
持身。其所住處名佛受用。即以此身爲佛
加持住處。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既
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
二無別 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衆生見身
密之色。聞語密之聲悟意密之法。隨其根
性種種不同。即此所住名加持處也
大日經開題云。薄伽梵即是毘盧遮那本地
法身也。次住如來加持者。如來即是佛加持
身。上云住者。佛受用身。心王之佛而住其
中。是無相法身也。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
生。令一切衆生見身密之色。聞語密之聲。
悟意密之法
十住心論第十云。薄伽梵者總擧塵數諸尊
徳號。具釋如疏。住者顯能所二住。言各各
諸尊住自證三昧句。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
界宮者。是則五佛之異名。大日寶幢開敷彌
陀天鼓如次配
私云。諸經説主以教主成就句辨定其佛
身。而釋薄伽梵句云本地法身。是則疏家
宗家一同所判也。於今科目者。此釋可爲
明據。縱雖有百千違文。會從此文可成一
途何拘小節忘大綱乎。但論云塵數諸尊
徳號。疏云毘盧遮那本地法身。一旦雖似
相違。其意終歸一致。謂大日如來竪超四
身。獨居曼荼中位。故釋云本地法身。横
遍五部全攝海會聖衆故判云塵數諸尊。論
疏若矛盾者高祖豈讓具釋於疏釋乎。得意
可思之
彈云。此釋誠雖似成本地身教主義。實是
以加持身爲能説教主。先釋教主云本地
法身。次釋住處云是佛加持身。是則本地
法身更住加持身説此經也爲言本地法身
者。能加持理法身也。其加持身者所加持身
也。就此兩師意別也 一依覺苑意者。他
受用身也。演密抄第一云。住如來加持者。應
身他受用身也。次疏釋成其所住處名佛受
用身。言如來心王等者。如來是所住。心王
爲能住。如一切諸佛説法儀式皆住於應
身。即本地身爲教主也。約別就勝唯是眞
故經云。應化非眞佛亦非説法者。推功歸本
言法身説此意本地身住加持身説法故
云住如來加持。而釋教主云本地法身者。
推功歸本意也。例如大師釋釋迦即毘盧遮
那文雖歸本皆毘盧舍那據三昧門各各三
昧之化云云覺超料簡又同覺苑釋歟。東曼
荼羅別抄云。二教主身相者。具縁品義釋
云。大日如來身如閻浮提檀紫磨金色。如
來像首戴髮髻猶如冠形。通身放種種色
光被絹穀衣。此是首陀會天成正覺之幖幟
也。彼界諸聖天衆衣服輕妙。乃至無有銖
兩。本質嚴淨不復假以外飾故。世尊俯同
其像也。私云。已上引教主土文了。案此文
意。今教主毘盧舍那是他受用報身歟。然言
毘盧舍那者。依此宗釋。佛加持故同法身
也。又准天台意三身即一義也。如普賢觀
云。釋迦牟尼佛名毘盧舍那遍一切處。又花
嚴主或名毘盧舍那云云可思之 二依安
然意者。別以自受用身爲教主。通兼餘二
身也。先別爲自受用身者。教時義第□
云。若大日經金剛頂等在法界宮説。此是自
受用説。其中亦有自證化他門同二云。大
日經金剛頂十八會瑜祇經。是大日如來自
受用身説。蘇摩呼經。是金剛手自受用身
次通兼餘二身者。同第二云。諸阿闍梨云。本
地法身如來心王。是理法身即能加持身也。
其所住處名受用身。是智法身自受用身。即
所加持身也。以自在神力令一切衆生見
聞悟三密。是他受用身變化身也。是所加持
身也。今宗意云。無相法身皆住自受他受
變化身中。無二無別故。瑜祇經云。四種法
兩師説聊雖異。本地法身住所加持
身。説當經專相叶疏家解釋者歟。此義
非但他家所談。自門先徳多存此義。所謂
般若僧正實範重譽等皆同此意。今背和漢
兩國自他一同料簡輒成本地身教主義。太
不足信用者歟
會云。案覺苑安然意。於住處成就句存二
重。初如來加持者。以佛身爲住處次廣大
金剛法界宮者。以國土爲住處云云此料
簡匪啻違諸經例還而背疏家釋。猥科判
一段經文。謬釋成加持説教義。是則拘顯網
迷祕旨故也。擧他師謬釋備疑難之端。頗
非會通之限歟 先違諸經例者。顯密諸部
經中未見。以佛身爲住處成就。凡諸經中
説住處眷屬等者。明某佛住某處。與其衆
倶會説法。爲令聞者信入也。其處是鷲
峯白鷺欲頂色頂等也。何以本他身託加持
身可爲住處成就乎。次違疏家釋者。如來
加持與廣大金剛法界宮更非別處。十一字
皆一處名也。疏第一釋云。次云如來。是佛加
持身。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爲
佛加持住處○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故云廣
大金剛法界宮釋歎前句而起後句。非
異處。此釋明也。廣大金剛法界宮即國土者。
如來加持又可國土。若以國界爲住處之
義令決定者。本地身直住此宮説法。不可
云更住加持身説。又疏第一云。問曰。佛所
經何故先明住處眷屬耶 答曰。譬如國王
若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斷刑賞時史
著記云。某時王在某處。與某甲大臣等集
議。有如是教命欲令境内。信伏行之不疑
譬喩以器界爲住處法何不爾乎。
以佛身爲所住旁違疏家釋者也。但至
云加持身云受用身之釋者。疏第一云。上
説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次云大樓閣寶
王。亦即是如來身。今云。師子座當知亦爾
此釋既以法界宮爲如來身。豈非器世界
云如來乎。大師釋云。三種世間皆是佛體四
種曼荼。即是眞佛云云驚如來言莫致暗
推矣
重彈云。安然覺苑依爲他門人師。不可依
用其釋。之由所立道理歟。如先段粗載此料
簡偏非他家所談。專自門先徳立義也。所謂
般若寺御抄云。加持身者是曼荼羅中台尊。
此名佛加持身。當報身也。亦名字門道具
足之佛也。亦名具身加持也又大經要義
第一云。經云。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
云云。本地法身住加
持身。爲説經處也文
此等意專同彼兩師釋。
依之堀池僧正重譽上人。引安然覺苑釋正
述所存。末學爭可褊彼兩釋乎。教相抄第
重譽云。大日經第一云。一時薄伽梵住如
來加持疏第一釋此文云。經云。薄伽梵
○種種不同演密抄第二釋此文云。次云
如來是加持身他受用也○言如來心王等
者。如來是所住心王爲能住。如一切諸佛説
法儀式皆住於應身。即本地身爲教主也
○已上疏并抄心言大日經是他受用身説
法也。良諸佛内證音聲非因位耳根所聞。
是故自性法身説法即唯佛與佛境界也。然
世間流布之聖教皆是下化有情之法音。故
用他受用身之音聲。而教自受内證也
h@rda抄第一堀池
僧正
云。疏如來加持即佛加持身
者。從自性身所生加持受用身也。故疏第
七云。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云云又般若
僧正抄云。加持身者是曼荼羅○亦名具身
加持也疏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即以此
身爲佛加持住處者。以受用變化等流爲佛
加持處也。故般若僧正抄云。其住處者即
通受用變化身也。有四種法身也。教時義
第一云。所加持身者。是自受用身・他受用
身變化身云云此等解釋意。能加持自性身。
大毘盧舍那住所加持受用變化等流時一切
法門眷屬。皆同住彼法界宮。受法樂内證
遍滿生死中。利益衆生利他也。爰知。自性
法身住加持之時。有自受他受法。示一切
無非毘盧舍那祕密加持文此中般若僧正釋
與安然釋引而成
一致意。凡此抄前後
多引用安然釋矣
重譽信證兩大徳爲中古明
匠。專依用彼兩師釋。今爲末學爭輒可稱
謬釋乎。次餘經中無其例者。非博覧人者
難定例有無。今且依圓覺經住處成就説
二重歟。彼經云。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
注疏云。處成就也。文中二。初攝相歸眞。後稱眞現
土。初中三。一標入智用之源。二明與凡聖同體。三
總彰稱體圓遍。今
初摽入智用之源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二明與凡
聖同體文
中二。初
明聖同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後明
凡同
自心寂滅平
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三總彰稱
體圓遍
於不二境
現諸淨土二稱眞
現土文
此文意佛入神通光明藏
者。非外器界。佛智冥理爲此佛住處。注疏
云。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諸分
別。智與理冥名爲入矣此如今經住如來
加持。次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者。内稱眞外
現土。是器界國土也。此如今經廣大金剛法
界宮。如此之例廣可勘之。以管見輒難定
無例。次違疏釋者。是又非相違。内依住
加持身。外現廣大法界宮。内外雖別一加
持處本末也。是故云。次又釋歎等也。爾者
如何
重會云。依今宗意大日法身住處是五輪所
成世界也。五輪即五智五佛也。是故兩部大
經説處約五佛祕號立其名字。今且先明
五輪世界相。次明兩部説處文。初五輪世界
相者。尊勝瑜伽法上三藏善無畏譯
弟子喜無畏集
其五輪圖如
左。大空點具種種色。名爲欠字IMAGE大空輪
頂上具

IMAGE風輪
眉上
IMAGE智火輪心
上赤色
IMAGE大悲水輪
臍中白色
IMAGE金剛
地輪
臍已
既去有爲五蘊四大。立無爲金剛不壞
五蘊。即名無漏。智身既無爲。曼茶羅地亦
然。其曼荼羅五輪加持名爲地水火風空。去
有爲五大立無爲五大。故先觀曼荼羅地上
相時。先從空起向上觀風等。圖如左
IMAGE地輪黄
色阿上
IMAGE水輪白
色鑁
IMAGE火輪赤
色藍
IMAGE風輪黒
色唅
IMAGE具一切
色欠文
而此五大所成世界有理智二徳。
若五智即五輪故成理界。若五輪即五智故
成智界。理所成五輪世界金剛界大日所住。
智身住理土故。智所成五輪世界胎藏界大
日所住。理身住智土故也。次兩部説處文
者。金剛頂經云。於本有金剛界法界體
性智也
自在
大三昧耶妙觀察
智也
自覺本初平等性
智也
大菩提心普
賢滿月大圓鏡
智也
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成所作智
也云云
十住心論釋云。已上五句總明住處。住處名
則五佛祕號妙徳也。密意可知大日經云。
住如來大日加持寶幢廣大開敷金剛彌陀法界宮
天鼓
云云
十住心論釋云。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
界宮者。是則五佛之異名。大日寶幢開敷彌
陀天鼓如次配兩經住處五句次第非徒
然。身心亙能住所住故。金剛智佛住胎藏
理處。胎藏理佛住金剛智處。五句表示甚有
密意。更問師口。而疏家釋意不配釋文句。
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者。實相智理身
所住智處也。而此中又有五佛。而此五佛法
爾五大實相智身也。此名五輪世界。亦稱法
界宮殿。宗家以五句配五佛竪意也。疏家
五句皆通五佛横意也。雖有横竪別同以
智門五佛爲理身住處。且就如來加持句
料簡疏釋者。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乃至
二無別者。自受用身釋名佛受用身故是大
日也。而以自在神力以下釋四佛。他受變
化功徳也。然則般若寺御抄依疏意作釋之
時。加持身者。曼荼羅中台尊者。曼荼羅壇地
也。此地五大所成也。五大即五佛也。其中今
加持身者。是彼五佛中中台尊釋之。當報
身者。中台尊者當理身名自
性身
歟。又當智身
亦名自受用身。
亦名報身
歟。如何。爲決此疑釋當報
身也。當字起盡可思之。意云。胎藏中台理
法身名自性身。金剛中台智法身名自受用
身。亦名報身。聖位經説自受用佛從心流
出。心要釋中方毘盧舍那佛即如來部也。報
身圓滿萬徳莊嚴。即其證也。於中台有二
佛之中。簡理身爲取智身云當報身。留
意可思之
次至h@rda抄者依有所同。雖引載安公釋
非全同。彼抄第二云。大師御意以隨自意
四種中自性身爲教主。兼伴通四身。慈覺
安然等以自受用身爲教主。兼餘三身説。
覺超云他受用。覺苑云。通他受變化云云
次至教相抄者。彼抄中存多義。今所引備
之料簡且演密抄爲本成一義許也。此義違
理上者。此文義可爲正。強不可勞會通
歟。次至圓覺經例難者。入托神通光明藏
者。非正住處成就。以而現淨土句可爲處
成就。爲現淨土佛入神通光明藏三昧也
爲言次又釋歎并上説金剛等疏釋分明之上
者。科住處經文莫爲二處。引髣髴例不
可抂分明釋者歟
三種悉地教軌云。然毘盧身土依正相融。性
相同一眞如。遍滿法界大我身口意平等如
大虚空。以虚空爲場。以法界爲床。大日
如來爲令知見此道示二種法身。智法身
佛住實相理。爲自他受用現三十七尊。令
一切入不二之道。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
然常住不動。而動現於八葉爲自受用。示
三重曼荼羅。令十界證大空。雖是理智之
殊廣略之異本來一法。曾無殊異。萬法歸
一阿字。五部同一遮那也
私云。理法身佛住智故胎藏教主也。以本地
法身爲説主之義。誰可疑之乎
彈云。理法身名字誠雖似指本地常身。見
此文首尾。初云。大日如來示二種法身。後
云。本來一法曾無殊異。是則自不二本源
以知理智示現理智二身。二所現隨縁之
位也。然者非本地至極之佛。只於加持身
立理智法身名。理智建立重重不可局一
途者歟
會云。凡以理智兩部爲諸法極處。自宗之
性相此教之大綱也。但大日如來示二種法
身者。言雖前後體無差別。於大日如來有
二佛別。故云示。非能示所示也。本來一法
曾無殊異者。有人疑云。二佛既別也。是非
絶待不二極佛。爲決此疑雖有理智之殊。
不二理不二智故本來一法曾無殊異釋之。
大師釋云。不二一如。豈只遮二詮一之名乎
云云可思之
二教論下云。大毘盧遮那經云。一時薄伽梵
○平等句法門此明自性
身説法
時彼菩薩○無盡莊
嚴藏此明受用
身説法
非從毘盧舍那○眞言道句法
此明變化
身説法
又現執金剛○清淨句法此明等流
身説法文
私云。依此釋四身説法分齊各別也。當經教
主住處眷屬説時等自性身説法五成就也。
於加持世界瑞相境界成三身説法。此經教
主本地身之義。解釋分明者也
彈云。教相抄第九料簡此事云。疏心云。一
時薄伽梵至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
句法門者。顯自性身如來現他受用身而
住摩醯首羅宮○次二教論心云。從一時薄
伽梵至平等句法門者。談自性身如來之
法性土儀式。言住廣大金剛法界宮。故若他
受用土者何云廣大法界宮乎次從時彼菩
薩至無盡莊嚴藏者。即顯他受用土○即
彼自性身如來加此他受用身。而今説此大
日經也。故疏與論料簡雖異於説經之教
主終不招相違云云就此料簡私勘其潤
色。大日經開題云。如智法王乘於大悲輿。
出自法界宮。打五藏法鼓令驚覺五智之
在己。懸三密明鏡使徹視三點之非他
此釋意出自法界宮説此經是則法界
宮佛自性身也。此佛出法界宮。加無盡莊嚴
藏他受用。説當經故也
又宗義抄第一頼瑜
法印
云。二教論中以大日經一
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乃至
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云此明自性身説法。次
以時彼菩薩普賢爲上首乃至無盡莊嚴藏文。
釋受用身説法。既受用身外擧自性身説法。
而彼受用身説今經。瑞相加持世界之教主
故非今經説主。變化等流之二身又爾也。若
爾者。自性身之説法者非今經者。更何物
乎。但至現加持尊特身之釋者。以中台加
持身云尊特身。非他受用身云云就此料
簡又思其道理。自性身説法者。如來之日加
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云云是則自性法身
上有本地加持二徳之中。以如持身爲説
主。故云如來之日加持故。已上二義雖異。
以加持身爲説者。爾者非所立潤色歟。如

會云。先重譽料簡甚不應理。其故者。云教
主云住處明當經説會相。而出法界宮。加
他受用身。於加持世界説此經者。如是我
聞等五成就非此經會儀。結果者豈徒載之
耶。將又四身説法其別如何。如彼注釋者。
此明自性身説法。此明受用身説法云云既受
用身説法外擧自性身説法。何混歸他受一
身乎。但至出自法界宮文者。若於自法界
宮歟。於草字濫出字故也。可勘。證本已
説當經住處。云廣大金剛法界宮。豈向此
經文被作釋之日云出法界宮乎。依之別
本開題云。至如法界宮中祕主扣寂之日。
自在殿内密王開庫之朝發心殿而示珍財。
除重關以受自樂三等之理彼此無異。五
智之覺人我同得所釋旨趣彼此全同。今
已云法界宮中。知出字書者誤歟。或又可讀
文點歟。謂出自法界宮可訓之。謂大日上
自證化他一體無別故。雖云化他皆自性本
地事業也。疏釋云。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法性
自爾非作所成云云雖然且約義望化他於
自證云出。全非隨縁位云出也。或又出自
法界宮指加持世界。打五藏法句者。指當
經説會以加持世界三身爲當經起説之瑞
相。故出自法界宮示起説之因。打五藏等文
正明當會説法。已上三義用捨宜在學者
意矣。次頼瑜法印料簡。是又違理。所以致
此料簡。存自證境界無言説義故也。是則身
雖入密家。意猶拘顯網可□可悲。頗不
足會通者也
  已上本地身教主文證料簡大概注之。此
外釋文依爲枝葉略之
疏第一釋題神變加持句云。然此自證三菩
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處
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若離如來威神力。則雖
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中人。爾時
世尊住昔大悲願故。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
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
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眞言問答云。次神變加持者。是何義耶。答。舊
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護念。問。其大意如
何。答。自證菩提過諸心地。本性不生。言盡
行寂。離佛加持。十地菩薩尚不得知。況生
死人。所以如來往昔悲願力故住於神力加
持三昧。爲諸衆生説祕密藏。發即心菩提
淨即心佛國。見自心正覺證自心涅槃。是
故云加持等。此其大意
私云。題一部總稱故七軸廣文只在此略題。
而如疏釋者。大毘盧遮那成佛者本地自證
之境界。此處言心寂滅故衆生不能蒙益。
是故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説今經依之
眞言問答釋神變加持句云説祕密藏。判
其得益云即心菩提等。豈非此經云祕密
藏乎然則此經本地法身加他受用身説之
者也。教相抄第九云。凡題目所表必詮内文
之事義。今叙神變加持之經題。示種種諸趣
所喜見身。説種種性欲所宜法門言神變加
持。若此經自性身佛説者。豈經有如是題
乎。故知。加持經之言定令蒙他受用身説
云云大經要義第一云。疏云。然此自證三
菩提○故曰神力加持經云云又云。是故此
經諸菩薩眞語爲門○則此經深旨也云云
云。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云云本地法身
住加持
身爲説
經處也
又云。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
等云云。如來之日者。湛若虚空無修短異。實相之
日。佛力加持延促自在。無定相日也。是説經時也
又云。時彼菩薩普賢爲上首。諸執金剛祕密
主爲上首。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
等云云初文意云。世尊住自在神力加持三
昧。開觀照門之經故曰神力加持經也。次
文意云。金剛乘菩薩入眞言門直得五種阿
字究竟。此爲此經甚深宗旨也。次經三文本
地法身住加持處。以加持日説此經。又此
經中世尊加持大眷屬内眷屬。令奮迅示
現無盡莊嚴藏。是故此經從加持三昧而起
以加持力爲宗旨。加持處加持日所説。大眷
屬等蒙佛加持示現化用。由此等義名加
持經此抄中括前後經文。顯一部大宗。
彼加持處加持日當經之處時也。引合題神
變加持。以知。大毘盧遮那成佛更住神變加
持説經故。題十二字所歸以神變加持爲
宗。加持身説主義不可及異論者歟
會云。以題爲一部總稱。誠以可爾。爰披内
文見一部始終。以當經教主號毘盧遮那。
豈非指大毘盧遮那成佛位乎。如來將説
此經。於加持世界現三身瑞。他受用説三
無盡莊嚴。應化身云非從毘盧遮那佛身等。
神變加持句正當此位。以何得知。疏釋神
變加持句。初云示種種所喜見身等。當三
無盡莊嚴經文。次然此應化非從毘盧遮那
身等者。當變化身經文然則攝廣文爲略
題。開略題爲廣文。一部經中品品大略呼
教主名稱大毘盧遮那。從此稱題大毘盧
遮那成佛。故疏第十六入祕密漫荼羅
位品第十三
云。爾時大
毘盧遮那世尊彼時等至三昧地證。未來衆
生觀念從定住者。毘盧遮那義上已釋之
上釋者指題下釋。以知。此經教主題大毘盧
遮那佛也。更不可云神變加持。次依無盡
莊嚴藏非從毘盧遮那等經立神變加持題。
是説經瑞相也。誰可云此經説主乎。疏第
十六披略題示爲内文。讓上釋義。同第一
卷示攝内文。爲略題載下經文非從毘盧遮
那等文也
影略互顯最可謂巧妙。但於此經題額可
有淺深重重意。大日經開題。先約深祕門
釋經題中。釋神變句云三種凡夫不能識
知。十地聖者未知其邊。唯佛能知能作故
曰大神變。此神變無量無邊分爲四。一下轉
神變。二上轉神變。三亦上亦下。四非上非下
云云又釋加持句云。雖此不往彼不來。然
猶法爾瑜伽故無能所。而能所故頌曰。六大
無礙常瑜伽○圓鏡力故實覺知云云次釋淺
略意云次就次第相承。且釋淺略義者。大
毘盧遮那者。自性法身。即本有本覺理身。次
成佛者。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
用。修得即始覺智身。神變者他受用應身。即
變化法身。加持者等流身。即是三界六道隨
類之身。若攝四爲三者。神變加持合爲一。
即法應化三身如次可知此淺深兩釋中
疏大毘盧遮那成佛爲自證。神變加持爲化
他者。淺略門次第相承意也。若依深祕義
者。神變大神變。加持法爾加持也。若爾者一
題十二字同本地内證境界也。若約此門者。
神變加持佛當經教主也。若更云深義者。上
大毘盧遮那成佛諸佛内證果徳下神變加持
衆生色心因徳也。va@m上人教時問答中。以上
自證三菩提等位爲遮情極位 以下自在加
持三昧爲表徳内證。若依此意者。胎藏曼
荼羅自衆生欲處起故以因徳爲體性 然
者大毘盧遮那果佛。住神變加持因徳。説
之經故云神變加持經。疏釋普門示現相云。
所以然者。一切衆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
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云云深可思之。得
如此重重意。隨文處可消釋之。守一途
不可費見者歟
同第一釋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句云。心
王所住之處。必有塵沙心數。以爲眷屬。今
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
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内證功徳差
別智印。如是智印唯佛與佛乃能持之約菩
提義。即有無量無邊金剛印。約佛陀義。即
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由此衆徳悉皆一相
一味到於實際。故名集會若少分未等一
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然以自在神
力所加持故。即從心王毘盧遮那現加持
尊特身爾時無量法門眷屬一一皆現執金
剛身。顯發如來威猛大勢
私云。此釋中有三重佛身。初心王所住之處
等者。行者平等智身也。次今者心王等者。毘
盧遮那本地身也。後然以自在等者。加持受
用身也。然則本地境界一味一相故。更無度
人之益。更現加持尊特身説此經其加持
尊特身者。即曼荼羅中台尊也。以中台尊
爲教主立嫡共許歟。經第一云。八葉正圓滿
鬢蘂皆嚴好。金剛之智印遍出諸葉間從此
花臺中。大日勝尊現疏第五釋云。此蓮花
臺是實相自然智慧○從此實相花臺中則
表大日如來加持之相其義已如前釋
中實相自然智慧者。當心王毘盧遮那成自
然覺。大日如來加持之相者。當現加持尊特
身義。如前釋名指第一卷當所釋也。然
者以加持尊特身爲説經主。何以本地身
可爲教主耶
會云。中古學者料簡云。初心王毘盧遮那成
自然覺者。指法門身種子三形位也。次現加
持尊特身者。指羯磨身。是尊形佛也云云
料簡定有子細歟。今私案之。疏中雖立自
然覺與加持尊特之二重。未分別以何佛
身爲教主。大師存簡別意。所謂十住心論
第十引疏釋。明當經説會之時。引到於實
際故名集會以上文。不引然以自在神力以
下文。是則加持尊特身非正説主之故也。又
眞言問答云 問。此經同聞衆爲從因向果
之人。爲從果向因之人 答。皆是從果向因
之人非從因向果之人 問。何故云非向果
之人 答。此祕密乘。是法身如來與内證智
眷屬自受法樂之教故。云非因人加持
尊特集會對從因向果之人。何以知爾。疏
釋云。能壞衆生無相之煩惱故。以相況也
以此釋知之也。内證集會一味一相故。
非從因向果之人。而眞言問答此經同聞衆
從因向果中何乎問之。從果向因之人也答
之。是簡加持尊特集會唯取内證一味衆
者也爾者彼加持尊特身非當經教主。何備
相違難文乎。但至疏第五大日如來加持之
相文者。此釋指本地自證境界云大日如來
加持之相。謂實相自然智者。指衆生本心。
是行者平等智身也。疏第五云。内心妙白蓮
者。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祕密幖幟。
花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花
臺是實相自然智。蓮花葉是大悲方便也。正
以此藏爲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從此
衆生本心自然智慧成大日如來本地果佛。
云大日勝尊現。全不可同第三加持受用
身也。義如前釋者。不指第一卷指第四卷。
經第一説法界圓壇普門無限相有三文。初
文云祕密主哀愍無邊衆生界故。是大悲胎
藏生漫荼羅廣義疏第四釋云。若行人自
見中胎藏時。即知。一切衆生悉有成佛因縁
故。其所起大悲漫荼羅亦周法界以此曼
荼羅爲衆生肉心具徳。是當今實相自然
智慧也。次文云。祕密主如來於無量劫積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是故具無
量徳當如是知疏釋云。如來昔行菩薩道
時。普門親近如是等佛刹微塵數諸善知識。
於彼一一功徳藏。皆到極無等比無過上味。
以如是内證之徳無量無邊故。其所加持
現作法門眷屬亦復無量無邊是以此曼
荼羅爲果佛内證具徳。當今大日如來加持
之相也。後文云。祕密主非爲一衆生故如
來成正等覺。亦非二非多。爲憐愍無餘記
及有餘記諸衆生故如來成正等覺。以大悲
願力。於無量衆生界。如其本性。而演説法
疏釋云。已知。内徳無限。次明本地曼荼
羅度人無限已以阿耨菩提之所加持佛
釋本地曼荼羅。今大日如來加持之相者。即
本地法身也。加持之言雖同。其位大別也。留
意可思之
重難云。十住心論第十菩薩眞言問答。以爲
所立潤色歟。倶以難思。先於十住心論引
文者。大日經疏意於衆成就下。分別本地
加持之釋三處在之。一衆成就總句。一切持
金剛者。皆悉集下釋如今所引。二十九執金
剛終釋云。然此毘盧遮那内證之徳。以加持
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形色性類皆
有表象。各隨本縁性欲引攝衆生三四
大菩薩始釋云。亦是毘盧遮那内證功徳○
以加持故各得從法界一門。現爲一善知
識身也而十住心論第十被引疏釋之時。
於總句下釋者。然以自在神力等文雖被
引殘之。於後兩釋者具引載之。以知。於
總句釋者。讓委釋於別句。且所不引也。若
加持主伴非當經説會故不引之者。何故
至別句下引證之耶。料簡之趣恐似不見
文首尾。爲之如何。次眞言問答云。問。若
如此者是一實境。即無能所説聽之義。而何
云會耶答。心王住處必有心數眷屬故猶集
會。問。於是一佛心王心數。内證自覺之義
也。是即自證無兼他之義。何云會○答。凡
此心王毘盧遮那塵沙心數内證智眷屬曼荼
羅法身。周遍法界一切衆生趣中。隨應度之
者。前説如是自證法門。是名祕密乘。如治
國之聖王守護國土化人民故。國界之内
散諸賢臣治化賞罰此釋意。内證本地
境界無能所説聽之義。更住加持門。隨應
度者説名祕密乘。是喩國界之内散賢臣
治化賞罰。爾者眞言問答違所立義。如何
重會云。先十住心論引文事。加持尊特身爲
當經教主者。尤爲要據釋。何總句下脱之
耶。若依繁重略之者。縱雖略本地文更不
可脱加持釋。但至別句下引證者。彼加持
身非當經説主故。依不肝要總句下雖脱
之。兼本地體上必帶加持用。不可遮之。佛
光住月宮。影像浮機水。自然道理也。約
質影不離邊。釋本地境處。必起加持文。仍
約體用分別門。去加持用取本地體。總句
釋依此意約體用不離門。本地加持並釋。
別句釋依此意存略隨宜。不可怪歟。次眞
言問答料簡事。彼釋云。問。餘經會處分明也。
今此大日經爲有幾會處。答。爲一處一會。
問其處會何。答。處者是金剛法界宮也。會者
即胎藏界也云云因此釋重起一實境無能
所説聽之義何云會耶之問。案問答承來。
以一實境爲此經會之義分明也。但無能
所説聽者。簡因位相對能所。於自受法樂
中互爲能所之義尤有之故。次下釋此祕
密乘是法身如來與内證智眷屬自受法樂之
教。深可思之
同第一云。問曰。佛所説經何故先明住處眷
屬耶。答曰。譬如國王若有政令。必先出居
外朝制。斷刑賞時。史著記云。某時王在某
處。與某甲大臣等集議。有如是教命欲令
境内。信伏行之不疑故。法王亦爾。將説大
法。必於大眷屬菩薩衆中令作證明。以是
因縁聞者生信由信。心故能入如是法中。
修行得證倍復生信故先列衆也
同第十四祕密曼
荼羅品
云。奮迅是流出義。是流溢義。
如師子王在深窟中安住不動。有時出穴
頻申奮動。即是其身本不動。今則離其常
處而動故也。佛亦如是。安住如是甚深密
藏之中。若非如來加持神力。則微妙寂絶不
可得示現。今乃示現無盡身口意種種形
聲遍滿法界。即是諸佛奮迅也
私云。第一文以國王出居外朝位喩此經教
主。第十四文以師子出穴頻申位類當會説
法。同外用加持佛以爲能説教主。不待言
者歟
會云。先第一文喩取少分故。只取王臣集
議之邊。喩法王集會之相。必非分別内外
取其外。若如所立者。法説專自内證出外
用之相可明之。彼已不爾。此何爾耶。次第
十四文彼頻申奮動者。指加持世界無盡莊
嚴相。全非當會儀式。其故者。經説所出諸
尊還入相。還入法界宮云云當經法界宮説
也。何引出法界宮佛身可同此經説主乎」
重難云。疏第十四云。時諸尊等既作種種佛
事。還從本位而入毘盧遮那如來之身。亦
如出時位次無異故。彼經云。復入法界宮
此釋意指佛身云法界宮。然者法界
宮有二種。一以國土爲法界宮。二以佛身
爲法界宮。彼所出現佛雖出佛身法界宮。
猶住國土法界宮。何云非當經説會耶
答。此料簡甚髣髴也。兩部大經以住處爲
法界宮一同之説也。第十四釋又此意也。然
則經約總相云復入法界宮。疏正指還入
在處云佛身。意云。入法界宮者。於法界
宮有中台八葉及三重壇不同。正還入何
處耶。其入位未分明故還入中台大日佛
身也釋之。此義治定不可異求者歟
疏第一云。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同聞法。即
經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
等句法門也。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十萬
偈。若十佛刹微塵大衆。各各廣演身口意差
別法門。則無限量。此説法時分。復當云何。
故結集者云。爾時住於佛日。而演説法者
也。如世間時分。則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
劫量種種不同。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晝夜
各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時等。刹那不住
代謝相推。以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
得。無終無始亦無去來。即此實相之曰。圓
明常住湛若虚空。無有時分修短之異。然
以佛神力故。今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
食頃。或演食頃以爲無量劫。延促自在咸
適衆機。無定相可得。故云如來日也
私云。凡於日時有三種。一世間日。二加持
日。三圓明日也。於此中正明當經説時。初
表群機嘉會時者。加持日異名也。其故者。
次釋明加持日。延促自在咸適衆機云云
世間圓明兩日者未明衆機嘉會之相。以
釋得表意。依表探釋意。指加持日云群機
嘉會之義。頗不待料簡者歟是一又疏第五
云。然深祕密釋中。正以道機嘉會爲時。或
以加持方便促百劫爲一夜。或演一夜爲
百劫。修短在縁。無有定限也此釋正以
加持日爲群機嘉會時。豈非明證乎是二
次住於佛日而演説法者。佛日指經如來
日。彼如來日指加持日。故云如來日
也。釋分明故也。如來日既指加持日。佛
日非圓明日之義。無疑者歟是三○爾者如

會云。此釋誠難思。古來料簡不一准歟。今
私案之立一義云。先群機嘉會時者。通圓
明加持二日。圓明日當經説時。加持日。加持
世界説時也。加持日云群機嘉會。疏第五釋
明也。圓明日云群機嘉會。其證雖不分明。
凡思自宗大意。自性法身説會有實行當機
因人。蒙益是其大宗也。依之或釋本地曼
荼羅度人無限。或述坐法界照機。住祕宮
投藥。何不云群機嘉會。耶。次所同聞法者。
是又同通本地加持二佛所説。次住於佛日
而演説法者。指圓明日。是正當經説時也。其
故者。次上釋云。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
十萬偈。若十佛刹微塵。大衆各各廣演身口
意差別法門。則無限量。此説法時分。復當
云何云云答此經説時之間。云住於佛日而
演説法。故當經説時也。全非加持世界説時
也。疏第六云。經第二卷初云。爾時毘盧遮那
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説一
切聲聞縁覺菩薩三昧道者。如來已説究竟
三空三昧印。爲令普門進趣者無留難故。
復説三昧道中差別印。三重曼荼羅所示種
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爲
佛。此等一切諸佛。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自
説彼三昧道。若現世天身。則説彼天三昧
道。若現聲聞身者。則説聲聞三昧道。若現
辟支佛身者。則説辟支佛三昧道。若現菩
薩身者。則説菩薩三昧道。若現持金剛身
者。即説金剛三昧道。當知。此中偈頌。如是
無量刹塵。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然諸
行人。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時。自當了了
聽聞。如正説時無異。是故名爲佛加持日
此釋意。大日如來與一切諸佛。同共集
會所説之經。云此中偈頌無量刹塵是當疏
第一則
無限
量本
故此經是大日如來同共集會説也。全
非加持世界説會。指此時。云如正説時。是
則對佛加持日云正説時故正説時者當圓
明日也。次如世間時分者。爲釋圓明日。
先釋所越三時次明實相日也。次然以佛
神力下釋加持日又名如來日。是加持世界
説時也。如此時中下明説法相。如此者指
上圓明加持二日。佛説何法乃至故名爲句
者。並釋本地加持二佛説法。即以平等下釋
加持身説法得益。依加持身引接。入本地身
體性。是故住此下正明當經説法得益。謂加
持身説法得益自身外存感見佛身。本地身
説法得益自心外不見佛身。直入直修故實
無能入者。無所入處。此云此經大宗也
重難云。此料簡太自由也。有何文理成此
義耶。答云。見經文説相。初自如是我聞。至
前後圍繞而演説法。正明自性法身説會。自
時彼菩薩。至復有芽種生起。明加持世界三
身。今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
平等句法門者。居中間兼自性加持二。謂
通序結釋別序表句也。所謂者。轉釋上通序
之意也。次指如來日時云時彼。是如來之
日等文爲通序表文故也。依之大師二教
論下。於通別二序文。釋四身説法義。以所
謂越三時如來之日等經文。科自性身説法。
十住心論第十。以所謂越三時等文。屬時彼
菩薩等加持世界説時。兩論科釋引證所以
各別。此文自元通本地加持故也。又性靈
集第七云。衆寶心殿高廣無邊。光明日宮無
所不遍。眞言大我本住心蓮塵沙心數自
居覺月。三等法門住佛日而常轉。祕密加
持應機水而不斷。法性身塔奇哉皇哉
釋意當經。住圓明常住日説之。譬如天上
月宮。而其影像應萬機。施化用於十方。是
加持世界應用也。譬如日影浮機水。然則本
質影像不離不分故。天上日水中日兩日同
時。暫時不可捨離。是故今如來之日言必可
通本地加持二佛説時也
尋云。若爾者。所謂越三時之日等經文云何
可料簡之耶。答。先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
指説時。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指説法。加持
言通説時與説法也。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
者。古義云。所越三時世間日。能越如來日通
加持圓明也。今義云。此文再可意得之歟。
謂越字圓明日。三時世間日。如來之日加時
日也。如世間日乃至故云。如來日也。釋意
也。此時加持故三字指三平等句法門。其故
者。説時釋終如來之日經文故。釋故云如
來日也。次釋如此時中等故。加持言似屬
説法。若屬説時者故云如來日。次尤釋加
持故言畢。可釋如此時中等也。已以不
爾加持言不可屬説時者也。又越三時如
來之日者。三時世間日。如來之日圓明日。加
持故加持日也。住於佛日而演説法者。即
以如來日爲圓明日之意也。此義加持言
可屬説時也。重重義得意。可釋之矣
大日經第二具縁品説眞言文分云。復次祕
密主。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
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如是故。若
諸如來出現。若諸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
謂諸眞言。眞言法爾故祕密主。成等正覺
一切智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自此法
説種種道。隨種種樂欲種種諸衆生心。以
種種句種種文。種種隨方語言。種諸諸趣音
聲。而以加持説眞言道疏第七釋云。經
中次説眞言如實相故云復次祕密主○眞
言法爾故者。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
眞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
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
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
得名爲眞實語耶○若如是者。則是諸眞
言相畢竟寂滅。不授與人。何故有時出興。
有時隱沒故經復釋所由云祕密主成正等
覺○而以加持説眞言道。此意言。如來自
證法體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
住。而以加持神力出興于世。利益衆生○
又云。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相有佛無
佛法如是故。即是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
身。爲欲以此法身遍施衆生故。還以自
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此聲字即
是諸佛加持之身。此加持身即能普作隨類
之身。無所不在。當知。加持聲字亦復如是。
是故行者但一心諦縁觀此聲字。自當見佛
加持身。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法身。若見
本地法身時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字門
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
十住心論第十云。已知。法爾而住。無人能
作。若然誰傳。答。初從大日尊。下至青龍阿
闍梨。有七葉大阿闍梨。其法號曰摩訶毘盧
遮那究竟大阿闍梨耶・金剛薩埵大阿闍梨
耶・龍猛菩薩大阿闍梨耶・龍智菩薩・金剛智
三藏・大廣智三藏・青龍寺惠果阿闍梨。如
是大阿闍梨等轉轉而授。既知付法傳來。最
初説相云。何經云祕密主成正等覺。一切知
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自此法説種種
道。隨種種樂欲乃至種種諸趣音聲。而以
加持説眞言道。解云。斯意言如來自證法
體○
私云。此等釋意。此眞言相等文爲本地法身。
此處無相寂滅。不可授與人。無有出沒之
異。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也。成等文正覺等文
爲加持身。如來出興于世。以神力加持説
此眞言道。而今所傳經非法爾眞言。是加
持説教也。何以知者。十住心論第十。明最初
説相。引合加持身下經疏文之故也。然則
分別本地加持之兩文中。擧加持文示最
初説相。加持身教主義不待言者歟。如何」
會云。此難誠至要也。實以難思。但勘見釋
前後。此事又無相違歟。其故者。十住心論
第十。先引兩部大經五成就畢釋云。已知
祕密莊嚴住心所在之處。及身語心密數量
等。今所傳眞言教法誰作。答。據大日經。云
諸佛菩薩・聲聞・縁覺・摩醯・梵王・那羅延天・
釋提・四王。如是人等所不能作。何以得知。
大日世尊分明説故。云何説耶。佛告祕密
主。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謂諸眞言
法爾故。解云。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
此釋意以今所傳眞言教豈非爲法爾本
地説乎。若爾者。八祖中第一祖。又三世常恒
本地如來全非隨縁出沒之佛身也。付法傳
上云。第一高祖。法身大毘盧遮那如來與自
眷屬法身如來。於祕密法界心殿中自受法
樂故常恒不斷演説此自内證智三摩地法。
具如金剛頂經説可思之。但至最初説
相加持身文者。先於八祖中第一高祖。有
本地加持二重。謂本地者。大日三世常恒本
地身。遍有情非情。平等平等能説此眞言
教。如此之處。人法法爾。離佛天人造作。次
上引十住心論第十。已知祕密莊嚴住心所在
之處等釋意也。又付法傳上云。如是法身智
身二種色相。平等平等遍滿一切衆生界一
切非情界。常恒演説眞實語如義語漫荼羅
法教○彼漫荼羅教者。金剛頂瑜伽十萬頌
經等是也是則以當時所傳十萬頌經等。
直爲法爾教體也。次加持者。法爾教體亙
三世不變故。不論遇教有無。不簡迷悟差
別。無相寂滅不可授與人。是故大日如來
住大悲本誓。出興于世始説此道。十住心
論最初説相等釋此意也。又付法傳上云。大
日如來普遍常恒雖演説如是唯一金剛祕
密最上佛乘大漫荼羅法教。而非機非時。不
得聽聞信受修行流傳。所謂道不自弘弘
必由人。誰能弘者。則有七箇大阿闍梨耶
此意又七祖中第一流傳教主也。如於第一
祖有本地加持二重。金剛薩埵以下乃至當
時眞言行者云本地。皆本地。云加持皆加
持也。而本地上祖祖傳來自宗正意也。加持
流傳此教傍義也。以傍莫破正矣
尋云。且於第一祖本地加持二佛爲別將爲
同。若云別者。似有九祖。違大師處處釋八
祖相傳。若云同者。本地法爾常住加持隨縁
出沒二佛體別也。何云同耶
答。推大師御意。同而非別歟。本地加持一
佛上約義分二。約法體爲本地。約機感
爲加持。譬如日光遍法界雖常存於清濁
器有隱顯。佛身亦如是。本地佛雖常恒説
法。非機非時不見不聞。至縁熟之時始
而聽受。是故有機始聞雖似始起。彼始聞
未曾動本地説會。約初入實行時雖有三
世異。至聽法開悟位會同法界。更無去來
今。然則就機感且雖分本地加持。約佛體
只本地一佛也。是故以第一祖直爲三世常
恒法爾佛也。金剛薩埵爲未悟因人。約聞
彼法爾佛説。且此佛爲加持佛。實法爾直體
故。或釋本地身授金薩。或釋加持佛授薩
埵。兩釋無相違。如云大日金薩亦爾也。約
未悟人始悟邊。金薩是加持薩埵也。悟已還
無悟未悟別。古今常然故。此薩埵是本地薩
埵也已上約金薩上轉
分本地加持也
若金薩授龍猛。又有此
二重。例大日二重。可思之
尋云。約體者一佛也。約義分二佛者。且約
義可立九祖耶 答。約義立九祖。有何
失乎。依之出生義。大日金薩中間立釋師
子。釋師子者。大日加持身也。小野纂要相承
殊勝中引此文。豈非許九祖義耶
尋云。若爾者。或云八祖。或云九祖。以何義
爲正意耶 答。以八祖義爲正意。處處釋
多分此義故也。加之眞言問答中。顯釋迦説。
密大日説者。正意也。顯密倶釋迦説者。傍意
云云以密教最初説者直爲本地大日。正
義也。若本地外開加持佛釋迦也爲説者。傍
義也
尋云。十住心論第十釋此傍正中似成傍
義。爾者如何 答。如先成。以今所傳經五
成就。直爲法爾本地説。彼釋大綱也。雖然
爲顯薩埵因人傳大日説之次。第且釋最
初加持相。是約機感邊。實爲示法爾眞佛。
次上引此眞言相等經文釋成義也。何況
付法傳非機非時不能聽聞信受。其弘傳
人表有七箇大阿闍梨。釋第一祖明自受
法樂故常恒演説。是則上所明大日如來普
遍常恒雖演説等法爾位也。以知。本地外更
不可有加持流傳説者。留意可思擇之
同第九云。復次眞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得
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以第二三昧
耶故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以
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與無
量持金剛衆而自圍繞佛説初三昧耶。爲自
受用。故第二三昧耶爲成就法性身諸菩薩
故。第三三昧耶爲折伏攝受隨類衆生故
私云。此文意三部三昧耶中。第一自受用本
地法身也。第二他受用身法性身。菩薩十地
菩薩
異名
能化也。第三變化身。隨類衆生能化也。
而第二他受用身云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
之身。若然者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
之説。經主是尊特之身即他受用也。當經教
主加持身之義。此釋分明者歟。如何
會云。此釋前後於三部三昧耶作重重釋。
今所引其隨一也。旨趣難知。輒不可治定
者歟。謂彼釋上文云。又以入佛三昧耶加
持祕密中胎藏。以法界生加持金剛菩薩二
重眷屬。以金剛薩埵加持種種隨類之形
依此釋以三種三昧耶配屬曼荼羅。第一
中台。第二初重二重。第三第三重也。今經教
主中台大日也。全非初二重尊。若爾者。彼法
界宮尊特之身者。自中台大日所示現。加
持身十地能化也。疏第五云。阿闍梨言。此是
五那含天子耳。過此已上有菩薩受佛職位
處。亦名淨居天。多是一生補處菩薩。是第二
院所攝。非此中所明也同第四云。若作
深祕釋者。如來妙嚴之相。法爾無減非造
作所成。故不以外寶爲飾。乃至十住諸菩
薩猶因承佛神力得見加持身。其於常寂
之體如在羅殻。故以爲呪也依此等文

  此是本地加持教主之義者。大日經疏之
眼肝。眞言行者之綱要也。我祖杲寶法印
爲學頭讀師之時談議講筵不怠。講
此經疏數回。弟子賢寶法印侍座筆記之
書亦不少。然今此書也。杲寶師之草案之
  本也。可祕可貴。最初一兩紙散失。補其
闕分以呈後葉焉。嗟呼曩祖之功茲滿。
不肖之志亦足。可悦云云
  寛保二壬戌年夷則十九日
  東寺定額僧勸學衆
勸修寺淨土院家
僧正賢賀法臘五十
行年五十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