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宗教相鈔 (No. 2441_ 重譽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答。五相成身之名自菩提心論起。然彼論意
説行願勝義三摩地三種心以爲行者用心。
其中勝義心者今所出問之寂滅平等智是
也。至第三之三摩地心更立五相成身。爰
知論意以無相空觀不入通達心中。良空
觀只遣身心而窮遮情門之意。達心還取
心相即顯表徳門之實矣。遮情表徳言義
遙異。何難空智亦可入通達心。但至所
出責之觀智軌説。空觀是入相之方便。以輪
觀正爲達心體。若言空智屬達心而輪觀
非此心者。金界軌等明以月輪觀爲通達
心。此文相違如何消之。爰知觀智儀軌同取
輪觀爲達心。況空解是無相之觀念。何言
五相之中一相乎。但於第二菩提心無觀
行之難通達心與菩提心同月輪爲境而
明昧成異。然前觀圓明滿月是通達心相
也。後誦菩提心眞言即顯令前滿月而増
明也。所觀無別境。所以不説第二觀心。觀
智儀軌文其意如此矣。次千手儀軌文亦與
觀智軌同。謂先教染淨諸法清淨令住一
道清淨空解。以此空解遣妄執即爲證實
達心之前門。次誦達心眞言正達心之實
相。心實相者。文言當證二無我顯現如來藏
是也。今如來藏者意顯心月輪。諸佛薩婆若
自阿字輪生故指此字輪名如來藏。若爾
此軌説如何可云空觀爲達心。聖言無違
害。諸文相契乎。但於心地觀經是別途五
相非常途所説。此當譯人不體其意。豈可
和會乎。或又此經更非説五相。只爲成無
相觀門亦用今通達心眞言。是即密言之字
句義味非一。達心之眞言兼證空理故也。
如阿之一字兼空之有爲字義。此亦似彼。
心月輪之空何非此明所證乎
問。今此五相成身爲眞言行者昇第十地始
起此觀爲當從淺位習此五相歟。若言
入第十地始起此智者。今此五相諸教廣
説。豈學教之行人不從初心習此觀乎。若
又不知此五相者。指何物言眞言行乎。
若依之言從下位起此心者。金剛界軌説
行者始聞第一通達心云。想身證十地住
於如實際。空中諸如來彈指而驚覺告言。善
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喩三昧
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
行者聞驚覺定中普禮足。唯願諸如來示
我所行處。諸佛同音言。汝應觀自心等文
大師嵯峨太上太后授灌頂啓白云。金剛頂
經説。爾時薄伽梵一切義成就超過十地
住無識身三昧證一相無相寂滅平等究竟
眞實之理。上不見有佛可求下不見有
衆生可度。以爲究竟果。時諸佛現前驚。汝
所證是一道清淨。未證究竟金剛三摩地
等文已上文言想身證十地。又超過十地者
即顯行者昇第十地。又諸佛驚覺言中金剛
喩三昧尚未能證知者。許行者證第十地而
呵未起金剛喩定也。既至第十地始蒙諸
佛驚覺聞有五相。知已前位未習此觀。又
三摩地軌説五相云。諸佛大名稱。纔説是
明已。等覺金剛界。更證眞實智此文意言
唯等覺菩薩聞五相法門也。若爾寧關九地
已還境界乎 答。五相成身觀眞言行人定
證初發心習學之。其理如能難之言中具
成立。但會儀軌文心者。彼且説第十地菩
薩所證之五相。夫五相功徳位位證之。謂初
地所證之五相乃至佛地所證之五相也。總
而言之有十一重五相。細分尋之即可有
無量差別。今顯第十地菩薩證佛地五相故
云想身證十地。又呵金剛喩三昧尚未能證
知也。佛果内證十地等覺不入其室。所以
今蒙諸佛驚覺始得彼境界也。軌文中汝
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者。指顯教所説之極
無自性心也。此心至十地方窮此義如第一門
三瑜祇行料簡
中記
故今指此心之究竟言汝之所證處



祕宗教相抄第七

一座成覺料簡第二十四
草木等成佛不成佛第二十五
果分功徳可説不可説第二十六
如來内證境界等覺十地不能入室料簡第二
 十七
顯密所説陀羅尼淺深第二十八
顯密二宗地位對當第二十九
顯教至極眞言藏家爲入道初門料簡第三十
  一座成覺料簡第二十四
問。今宗意可云從最初發心一座成道乎
 答。祕宗家雖説一生斷妄一生成佛。而
不可云最初發心一座成覺。夫今宗發心
已後必辨受職灌頂等事。然灌頂定有行住
威儀。如何發心已後一座成道乎深行灌頂雖
不起座。
於定中可辨事業。淺行
不爾。所以成此理耳
疑云。所成義趣其理雖然。於依憑誠言如
何可救之。五字陀羅尼頌云。衆生性淨故
諸佛本誓力以相應法印見成諸聖身。即
於一座中便成最正覺。若隨此法者應作
如是信。或起於一心言我是凡夫。同謗三
世佛。法中結重罪此頌説一座成覺之
理。大呵凡夫卑劣之心。爰知薄地凡夫從最
初發心之位不起一座頓成無上正覺。加
之菩提心論云。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
行。不起于座三摩地現前應是成就本尊
之身此文亦明説一座成佛之義也。爾
者如何 答。最初發心行一座不取覺先如
成之。縱出百千文證如何遮其理乎。但
所撿難之五字陀羅尼頌誠顯地前行位有
一座成覺之義也。然而此心可示行者備
支分具足之行儀更登住行等位分之後方
一座成覺。不可云依我是凡夫之言定是
薄地凡夫。地前尚是凡行。何不呵責其卑
心矣。菩提心論文亦可同此會釋。或又
菩提心論説眞言行者坐禪入定住五相成
身觀而念自身即本尊時不起其座三摩
地功徳現前自身之内成本尊之身也。雖
然出觀時尚居因地未至果位究竟。何是
一座成覺之義乎。五字陀羅尼頌亦可成此
義矣
  草木等成佛不成佛第二十五
問。今宗意可許一切草木器界有修行成佛
義乎 答。此義難思。但即身成佛義云。諸顯
教中以四大等爲非情。密教則説此爲如
來三昧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
其性即同等文案此釋意以草木等器界爲
如來三昧耶形而簡異顯教遂云非情。若
爾於如來羯磨身既説修行成佛。亦付三
昧耶形何不許此義乎
疑云。大日經第五眞實智品云。我即同心位
一切處自在普遍種種有情及非情又大師
付法傳上廣本云。法身智身二種色相平等平
等遍滿一切衆生界一切非情界知此宗心
許情非情界之二別立三種世間即依此
差別。然談法界理性時雖云如來法身與
情非情界平等無二。其三種世間之廢立前
非情遂無情識非發心修行物。若是有發
心修行時者。何立非情界名乎。況案有情
界成佛。有情是造業感果之器。六趣昇沈隨
業行而轉。是故若起無漏淨業時即得佛
果妙徳也。但於非情界者水性自水大遂
不隨業而成火等。火界本火大全不待縁
而變水等。餘亦如是。非情是三世同類之
性。非隨時改轉之法。何起因行證入之作
業成佛果圓滿之體。但即身義意密教説
此爲如來三昧耶身者。顯教言器界唯非
情不知如來功徳中有之。今説三昧耶形
中有器界。是即非情草木等之外説三昧
耶身草木形也。何以此文爲非情成佛之
證乎 答。大日經等情非情界者。誠是三種
世間門意也。然三種世間是約凡夫妄情論
之。若一切智智之前無一切皆非智正覺世
間故。勿以有非情之言爲草木不成之所
由。次至器界草木非造業感果之難。未得
意。夫器界亦是有情共業所得。何云非
業感之法。良隨有情福業厚薄有支葉花
在亡盛衰。亦淨穢二界差別豈非由淨
穢二業乎。又即身義云。六大能生一切。何
以得知。謂心王者識大攝持四界者四大等。
虚空者空大。此六大能生○以六大爲能
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爲所生既云。三種
世間皆識大所生。此中所生之器界定可隨
能生之識大。若爾衆生未成佛時器界亦雖
凡界。然衆生成覺時器界何不成佛徳矣。
凡此義意云。於衆生發心所求之佛徳總
有四種曼荼羅。謂大三法羯是也。此中大曼
者諸尊相好身。三昧耶者杖蓮等草木形。法
曼者上二曼之種子并諸心法功徳也此義如
第十四門
四種曼荼
羅中記
然衆生發心修行時即轉凡夫下劣
相好及器界并心識漸成聖人上妙相好
羯磨身及器界三昧
耶形
并心識五智是云三種曼
荼。此三種曼荼既是聖身功徳也。即可判屬
三密法。一切聖徳總不出三密門故。謂大
曼及三昧耶是身密攝色相形故。法曼一種
通語意二密。文字從語言顯心是意之異名
故。付此三密所攝之三種曼荼中論其發
心修行義者。發心者正預法曼荼羅。意密
皆法曼攝故。修行功三種皆有之。身語二密
亦修行故既成身密所攝之三昧耶曼荼有
修行畢。若爾三昧耶所攝之草木等豈無修
行義乎。況又此三種曼荼曾不相離。故即
身義言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
即同矣。以色心不相離故。今呼意地發心
何可不言三昧耶身之發心。何況大師判
心色性同。豈身色之上即不論發心義乎。
所以今宗意於三昧耶形所攝之草木等可
云發心修行而成果徳。但至能難之詞中
言水性自水大不隨業而成火等如何修
行成佛。誰言水火捨其形。然成佛徳只轉
凡境之水火更成佛界之水火即備三昧耶
曼*荼徳。是云修行成佛。既非情成佛義其理
極成。何言即身義意器界是如來三摩耶形
者尚非指非情乎。源信僧都天台宗要集第
五成草木成佛義云。三約事理。從事即分
情與無情。從理即無情非情別。是故情具
無情亦然。四約土。從迷情故分於依正。從
理智故依即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
土相稱。何隔無情。五約教證。教道説有情
與非情。證道説故不可分二。六約眞俗。
眞故體一。俗分有無。二而不二。思之可知。
七約攝屬。一切萬法攝屬於心。心外無餘。
豈復&T027729;隔。但云有情心體皆遍。豈隔草木
獨稱無情文具如
彼言
雖有此言未如今宗
草木即佛界功徳而修行成道可思
知之
  果分功徳可説不可説第二十六
問。顯密二教倶可説因分果徳之二位乎 
答。二教論上引花嚴五教章第一云。一是性
海果分當是不可説義。何以故。不與教相
應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説
果分不可説者是也。二縁起因分即普賢境
又引同章中卷云。地論云因分可説
果分不可説者即其義也。問。義若如是何故
經中乃説佛不思議品等果耶答。此果
約縁形對爲成因故説是果。非據究竟自
在果。所以然者爲不思議法品等與因位
同會而説。故知形對耳故知顯教心於果
分功徳不可説之矣。同論又云。因分可説
者顯教分齊。果性不可説即是密藏本分也。
何以知然。金剛頂經分明説故是即密教
心説果分法門也
疑云。先付顯教意言果分不可説不明。夫
中道寂滅之理雖超四句百非。而言教能説
爲衆生示之。若爾雖不與教相應亦能可
説之。何十地論意言果分不可説乎。次
付密教意果分不與相應故言顯教分絶
無由顯示。若爾今宗心如何説之乎 答。
凡果分功徳者。無相離性畢竟空寂之理内
三密曼荼四種法身普門海會色相莊嚴凝然
常住法界一味也。雖遣諸法空無相而不
廢凝然色相之曼荼羅。是即空有相違法法
界之内宛然。此佛果空有徳一處如何成。豈
得教門説之而示人乎。故言不與教相應
而不可説。但於中道寂滅之因分法門説非
有非無超四句表。言談遣邊能顯其理。只
是遮詮之教不兼表徳之言故。然言語道斷
者對説事相法爲言。非實不及言表故
言因分可説也。次祕教中説果分法門者。
大日經疏十二云。今佛偈中説此阿字者。即
是説自證法中以一切語意中雖有所説然
此内證之境終不可了知。由自證法不可
説故佛雖自歎美。即是稱歎此阿字也。以
此字本初來是世所依今説此自證之法。非
彼二乘外道之境。於彼法中無可喩況之
者。故云無比也。如飮水者冷熱自知尚不
可爲不飮人説。況如來境耶。然佛以加
持力故説不可説不可説等之法令金剛藏
等皆得知之。此事即爲希有抄第八云。
疏然佛以加持力等者。釋通妨難也。謂有
難云。上云今説自證之法如飮水者冷熱自
知。云何金剛手等皆得知之耶。故此通云。
然佛以加持力等顯教不用如來加持力
故不説果分法門。今教如來加持能令人
知果海不談之法也三密功能起加持力。所以
唯宗用加持力也
又義云。今教爲上根深智者如來説之。然
深智聞果分不思議境界其根能信之故。
故今教中説果分法門。果分法門雖不與
教相應。深智聞思議之言説忽入不思議
之理門。所以如來爲是能示此法矣。顯教
機是淺智人也。是故於果分法隱而不説
之。謂聞説法界實相全分空而全分有劣
惠即迷亂還生驚疑心。是實不與教相應。
所以顯中不説之耳
疑云。顯教是遮詮之教故唯遣衆相顯空。
所以爲可説之法不明。夫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者。顯教常言也。既説空有於一處。何
云唯遣衆相。加之天台之一心許三諦花嚴
之一塵攝法界。皆是空有見一法。豈非遮
表并説乎。若爾因分可説之。法相既不異
果分功徳。何云顯教中置不説果海乎 
答。色即是空等者。是眞俗二諦顯一處。非
第一義諦中并説空有。謂雖空理之處許色
相之有而空是凝然常寂色即生滅有爲。其
性既異。何一處不説之。空是實法有即妄見
故。天台花嚴之談且雖見法圓融。檢實言
之事理性別何不得説理處即有事法。但
於果海妙法如來内證者。見空相見色相
皆是實相常住徳。言事相言理性同亦不生
不滅體也。故大師聲字實相義云。無相品及
説諸尊相文并是實相文無相品者指大日經
説無相三昧品也
即不待事理圓融之談而直見實相之空
有。不同天台等之非圓融相即者不許事
相常住此顯密差別義具如十
住心論第十卷抄記之
又即身成佛義
云。以六大爲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爲所
生。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麁細
有隔大小有差然猶不出六大○四大等
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
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
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絶能所。法
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
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文三世間者衆生
世間器世間智
正覺世間也。如摩
訶衍論第三説之
此亦云一切事法即實相
也。然法界實相中不曾見法性別。今同一體
法界全分是空而全分亦有也。一處一性見
鉾楯之二相。豈以言説顯乎。故云果分不
可説耳。大師吽字義云。龍猛菩薩云。佛法中
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爲世諦
故説有衆生。爲第一義諦故説衆生無所
有。復有二種。爲不知名字相密號説第
義中無衆生。爲知名字相密號者説
第一義中有衆生此文爲第一義諦故説
衆生無所有者。顯教意第一義中不許有故
也。爲知名字相密號者説第一義中有衆生
者。今宗心空中見有故也。此即今顯密差別
之誠證也
  如來内證境界等覺十地不能入室料簡
第二十七
問。今宗意可云等覺十地菩薩聞此三密
法門乎 答。二教論上卷云。自性受用佛自
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説三密門。謂之祕
密教。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内證智境界也。
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
昇堂
疑云。大日經意説菩薩有三瑜祇行。彼中第
三瑜祇行是祕密乘修行也。然疏意於八地
已上許第三瑜祇。爰知八地菩薩入祕密
已上且
教門談
又理實一切菩薩昇初地時發淨
菩提心即入眞言法明道。若爾初地已上入
三密門。何言等覺十地不能入乎 答。今
等覺十地不能入室者。對顯教作言。謂顯
教大乘凡有四宗。始自他縁乘教終至極
無自性是也。然他縁覺心之二宗菩薩於七
地已前究竟其理。故於此二心七地已前
菩薩已入其室也。次一道無爲心至八地
窮證其理極無自性入十地圓滿之此義
如第
門三瑜祇
行料簡記之
所以一道極無之二心如次八
地十地菩薩入其室也。今於祕密乘佛果
究竟法門非因分圓極之談。所以言如來内
證。不關等覺十地也。非謂於分證義不
許因位矣
  顯密所説陀羅尼淺深第二十八
問。可云陀羅尼法門莫問顯密二教所説
無淺深不同乎 答。二教論下卷云。問。若
如所談者。説法身内證智境名曰祕密。自
外曰顯。何故釋尊所説經等有祕密藏名
乎。又彼尊所説陀羅尼門何藏攝歟。答。顯密
之義重重無數。若以淺望深。深則祕密淺
略則顯也○以大比小亦有顯密。一乘以
簡三立祕名。總持釋多名得密號乃至
應化所説陀羅尼門雖是同名祕密藏。然
比法身説權而不實。祕有權實隨應攝而
疑云。顯教所説陀羅尼門是權非實不明。所
出釋中總持*釋多名得密號者。付顯教中
總持言祕密者。一字一句中含多名而解
釋多名義故也。此釋意與祕密宗陀羅尼其
義何異乎。又法花陀羅尼品嘉祥疏引智論
云。波若在聲聞心名道品。在菩薩心名
陀羅尼。在佛心名薩波若。故知陀羅尼則
波若顯教意以智惠言陀羅尼。祕教何
超之乎。彼疏又云。呪所論不出三義。一説
極果勝徳或因中萬行。故聞者發心。二説三
寶名字或諸佛菩薩之別名或大力鬼神之
名。呼此名使魔邪聞者驚退。三説諸法深
理無相。使聞者悟道得無生忍。問。諸經中
何不翻呪耶。答。呪語多含此間無物以擬
之。若欲翻之於義不盡。又失其勢用。如
此間禁呪之法要須依呪語法而談之則有
神驗不得作正語而説祕密宗陀羅尼
義更不出此釋意。謂或有誦諸尊及天等
之名號呪。或有讃諸佛菩薩之功徳呪。或
有伏魔軍呪。或有説實相呪。皆是一語
含多義。又誦有神驗。是故無由翻譯。若
爾顯密二教總持不曾見有差異。大師何
云應化所説陀羅尼權而非實乎 答。呪語
多含而説諸尊名徳等顯密兩宗大途是同
也。雖然顯教所詮義理未圓應化如來祕内
證故是云權教。祕宗所談始窮法性。自性
法身如實説故此顯密差別義如第二十六門果分可
説不可説中及第三十門顯教至極爲
眞言藏初門
説之
是言實教。夫所詮佛界之徳既有
權實之差異。能詮總持之語何無淺深不
同。是故雖同説諸尊功徳今宗説四種曼
荼羅三密法界功徳。是云眞實陀羅尼。雖
同説實相理今教説色相空相同一實之
理是爲眞實總持。雖同説諸尊別名。今
家説兩部界衆塵數之別號。是云眞實密
語。顯教不如是。所以所説陀羅尼權而非
實。又言呪靈驗。一生除三重妄執即身成
佛果菩提獨限此宗呪驗。更非顯教呪術。
今説世間悉地法非敢同因論乎。若爾約
靈驗懸隔豈不辨呪權實乎。大師字母釋
云。總持略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二義陀羅
尼。三呪陀羅尼。四菩薩忍陀羅尼。第一法陀
羅尼者。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惠力持。由
此力持聞未曾聞言未温習未善通利名
句文身之所攝録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
持不妄。是名菩薩法陀羅尼。云何義陀羅
尼。謂如前説。此差別者。即於彼法無量義
趣心未温習未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
*妄是名菩薩義陀羅尼。云何呪陀羅尼。謂
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
被能除有情災患。諸眞言句令彼章句悉皆
第一神驗無所唐損。能除種種災患。是
名菩薩呪陀羅尼。云何菩薩忍陀羅尼。謂菩
薩成就自在堅固因行具足妙惠乃至諸眞
言章句審諦思惟籌量觀察不從他聞自能
通達一切法義。是名菩薩忍陀羅尼。已上
四種者瑜伽佛地等論且約人釋。若據密藏
義更有約法四種之釋。一者此一字法能
與諸法自作軌持。於一字中任持一切諸
法。是名法陀羅尼。二者於此一字義中攝
持一切教中義趣。是名義陀羅尼。三者誦
此一字之時能除内外諸災患乃至得空竟
安樂菩薩之果。是名呪陀羅尼。四者若出
家在家若男若女於日夜分中若一時二時
乃至四時觀念誦習此一字能滅一切妄想
煩惱業障等頓證得本有菩*薩之智。是名
能得忍陀羅尼。如一字者自餘一切字義皆
含如是義理。譬如易一爻中具含萬象龜
十字上悉知三世。又有五種總持。謂一者聞
持。二者法持。三者義持。四者根持。五者藏
持。一聞持者。謂耳聞此一字聲具識五乘
之法教及顯教密教之差別不漏不失。即
不*妄聽也。二法持者。念不住不*妄流於
蘊中。三義持者。謂假實二法因縁性空。四根
持者。謂六縁念更無餘境。五藏持者。謂第九
阿摩羅識即佛淨識是也。如是五種亦約
人釋。若約法釋更有五種。恐繁不述。是五
種四種陀羅尼即明如來四智五智之徳。佛
地經等顯教則但説四智。故佛地瑜伽等論
説四種陀羅尼。若於大毘盧遮那及金剛頂
等祕密藏中具説如來自受用五智等相應
之趣。故説五種陀羅尼此釋意云。顯教意
於四種陀羅尼且作約人之釋示其不同。
於約法義雖可有之穩而不論。祕密不
爾。約人約法二義倶存。説與不説豈非淺
深差異乎。或又顯教意亦可有約法之釋。
一字一句任持諸法。一字義中攝諸教義。
誦一呪掃内外諸障。念一呪息一切妄想。
皆是顯教有其談。不獨止祕宗家。既顯中
亦許此義。何云約法之釋遂無之。故大師
云佛地等論且約人釋。且之言即顯不局
約人釋也。但顯教中雖作約法之擇而非
如密藏義。謂天台花嚴等圓宗心付法陀羅
尼雖云於一字中任持一切諸法而不
持四種曼荼三密等果海法門。淺不及深
故。又付義陀羅尼雖云於一字義中攝持
一切教中義趣。而不攝眞言教中義趣。顯不
知祕故。又付呪陀羅尼雖云得得菩*薩
之果而不得圓滿空竟佛智。顯教菩提因分
爲果徳故。又付忍陀羅尼雖云觀念誦
一字而不如眞宗觀念誦習。下不至上
故。故以顯密總持如次可云權實矣。次顯
教四陀羅尼明四智者。以法義呪忍四總
持如次爲大日平等成事妙觀四智功徳
思可知之次密教五種陀羅尼明五智者。
以聞法義根藏持五種如次爲大圓平等妙
觀成事法界體性五智功徳也可悉之既顯
教陀羅尼明四智。祕教總持成五智。四五數
異何無勝劣矣。又疏第七云。大判眞言略
有五種。謂如來説或菩薩金剛説或二乘説
或諸天説或地居天説○若佛菩薩所説則
於一字之中具無量義○若諸菩薩眞言有
阿字者。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
具一切義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若
二乘眞言有阿字者。當知只約盡無生智
寂滅涅槃明不生義。若梵天所説眞言有阿
字者。是約出離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
釋護世眞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
横不生明義。餘皆以類可知也。如上所説
皆是隨他意語明淺略義耳。若就隨自意
語明深密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界門。
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之
別文佛所説之阿字字義雖其言不分明。意可具
普門法界中一切義。又十住心論第十有釋。意
同此
  顯密二宗地位對當第二十九
問。可云顯教所説十地當今宗何地位乎
 答。所尋之地位對當其義不定也。大日經
中顯密二道合説以成三祇行。經疏意七地
已前爲顯教八地已上云眞言。若爾顯教不
説八九十地。密教不*云七地已前。是即地
位不具足。亦瑜祇行異。是故無由對當。但
花嚴等顯教所説十地望今宗所説十地見
其同異時。若竪論之花嚴十地亦窮因地智
慧之一分。則當眞宗十地之一分。其所以極
無自性心是第三瑜祇心即至第十地。然弘
法大師以此心關顯教分故。又金剛界軌
説眞言行者蒙諸佛驚覺云。想身證十地。
住於如實際。空中諸如來彈指而驚覺告言。
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喩三
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
此中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者。顯教所
説實際理也。呼證此理之人云想身證十
地而未窮證眞言五相。故呵金剛喩三昧
及薩婆智尚未能證知。是知顯教所説至
眞言第十地。若横尋之花嚴十地都眞言教
中乃至初心所學尚不説之。其所以行中不
言三密瑜伽。理中不知四曼境界故。故菩
提心論云。修瑜伽勝上法能從凡入佛位
者亦越十地菩薩境界此即言眞言初
發心超顯教十地也。是故横竪義左右亦對
當無定可能
思之
疑云。就顯密十地齊等義所引之誠證未
得其理。夫極無自性雖第三劫行。於顯教
所攝之極無心更不言至第十地。何是二
宗地位齊等之證。又金剛界軌想身證十地
等文雖云顯教十地菩薩蒙眞言驚覺。未
説即在眞宗十地聞五相法門。是故此文
意顯行十地在今宗淺位始蒙佛驚覺。然後
經眞言地位漸證五相終佛身圓滿也。若爾
此文更非定證。所立如何成。然今勘五祕密
儀軌顯教十地即當今宗地前分齊。故彼軌
云。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
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現
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此文所言超越十
地者是顯教所説十地也。然説*越顯教十
地證眞言初地。豈非常途十地當密宗地
前乎。又金剛王菩薩儀軌云。我今愍念○不
知此祕密瑜伽速成佛法於三大阿僧祇
劫忍諸苦行不至無上菩提。我愍是故於
金剛頂百千頌中略説○三摩地念誦儀軌
此文言爲雖已經三無數劫而修諸苦
行尚未證菩提道之者説此三摩地法也。
若爾是亦非經顯教十地之後初入眞言地
前乎。又尊勝二卷儀軌上卷云。初發心時便
越百六十種心度三無數劫行證普現色身
三昧耶此初發心時是今宗初地也。説越
百六十心證普現三昧故。此時所度三無
數劫者無爭指顯教修行之時劫也。既言
入眞言初地時度三無數劫。定知度顯教
十地昇眞宗初地。加之疏第二云。初發淨
菩提心爲天人世間迷失正道者作大歸
依。若常途諸論所明。證此心時即名爲佛
淨菩提心者是眞言門初地也。然指證此
心位言常途諸論所説之佛是以顯教三
僧祇滿位爲眞言初地心也。若爾非顯教
第十地當今宗地前滿心乎。又疏第三釋六
無畏行畢云。離垢地已去各於自地觀心中
修曼荼羅行○作十六重深淺不同此即
判六無畏是離垢地已前修行二地已上立
十重玄門合前無畏爲十六重也。又疏釋
第六無畏云。即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
心也虚空無垢心者是初地徳也。知六無
畏即初地已前行耳。然疏又釋六無畏云。佛
還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也既以初地
已前所行六無畏言約三劫作差降。知三
祇劫行是地前所經而指彼滿心爲今宗初
地也。又大師即身成佛義引經偈云。若有
衆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
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謂此教者指法佛
自内證三摩地大教王。歡喜地者非顯教所
云初地。是則自宗佛果之初地此文示現
顯密初地不同。若爾豈不云顯教初地是淺
當今家地前乎。然何望竪義二宗同淺
深尋横義遙言不及初心乎 答。横竪
兩義其理實得顯密對當。何有異求。若如
所難言顯教第十地當眞宗地前滿心者。
所出五祕密軌具文云。遇逢曼荼羅阿闍
梨得入曼荼羅○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
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慧○具受灌頂受職金
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
超越二乘十地○現生證初地又妙法
蓮花觀智軌云。若能專注無間修習。現生則
入初地頓集一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
此即言經顯教所説之一僧祇行速入眞言
初地也若爾何成三大僧祇十地圓滿之後
始昇祕宗初地之義乎。加之慈氏儀軌下
卷云。若一生中從初念誦至於越三無數
劫行即證一生補處三莽地。越一百六十種
心三度即是度三遏僧祇行。即是無相悉地
此文至越三無數劫即證一生補處者。
言度顯教三祇行時即至眞言第十地也。
豈顯密相對竪有先後乎。又疏第二云。此經
宗從淨菩提心已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
如花嚴中初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
成就諸波羅蜜○故名信解行地文具出十
種信心
此文爲證眞言初地已上名信解地引花
嚴所説之初地功徳也。又云。第八地已去皆
名方便地。佛性論云。八地已上境界皆同。但
約方便爲階降耳八地已上方便爲究竟
義亦依佛性論意。若顯教所説十地當今宗
地前者。豈引彼成此乎。既出衆多文證而
成顯密十地無淺深之理畢。若爾顯教極無
之心至眞言十地又想身證十地之文不當
祕宗淺位之義寧不極成乎此義如一門問
答簡中記之
會所出難之文者。先五祕密經超越二乘
十地證得初地者。菩薩入初地時如實知自
心能見法界曼荼羅境界此義如第四門百六
十心斷位并第十二
門四種法身料
簡中記之
今依得法之證見即決定知二
乘及顯教所説十地是方便道從此已後永
超退隨二乘顯教之義故云超越二乘十
地。若不爾者何至初地初言超二乘乎。
理實地前亦分證法界法門即超顯之十地。
今付勝初地談證耳。次至金剛王儀軌是
示顯密之勝劣也。謂今宗意不久勞多劫
行乃至一生成覺。然顯教發心人遠期三僧
祇耶之時劫廣仰百千萬億之苦行。爰大士
愍此人發趣三無數劫行遠隔佛道故示
速疾之法教頓證之道也。非言已滿三祇
劫尚不成佛矣。次至尊勝儀軌文。彼叙眞
宗修行人速疾成道之理全非云止證初
地而度三劫行。彼軌具文云。若於一念頃
證無生轉五智成五分法身悟三密即三
身。初發心時便越百六十種心度三無數劫
行證普現色身三昧耶。即是初發心便成
正覺初文於一念頃證無生智者。先標極
上利根人證果甚速疾。後文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者結成不隔發心時節即登無上正
覺也。故知中間文越百六十心度三無數劫
者。是斷三重百六十心度三無數劫行即
入佛果菩提也。若夫言百六十心之辭唯
局初重麁妄執者。何結文言便成正覺顯
得佛果悉地乎。未聞不斷後二妄執超
至果位菩提矣。爰知百六十心之言定可
兼三重妄執。若留一重麁妄者。無由證
果徳。故既越三重之妄心其理爰極成。若爾
度三無數劫之文還立自義之潤色也。次至
疏第二文證此心者。菩提心之證位也。淨
菩提心之證位者即第八地是也。初地所發
觀空心至八地而證故。指此地云淨菩提
心證位故疏第六釋八地云。入此地時得
度空性彼岸然顯教心用此位爲佛果。
所以然知者。法花經説佛智*云。諸佛智
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不能知顯教至極不如法花。
彼經讃佛智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
知。此即當今經所説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
之第八地第八地出過一切二乘者。如第
一門中第三瑜祇料簡記之
故疏云。
常途諸論以此心爲佛也。又疏第六云。菩
薩至第八地於心之實際而初證之。故顯
教心指此時云佛疏意於極無自性心具
述祕密義邊不委顯
教住心相。故今指一道無
爲分齊云顯教佛耳
但今眞宗八地所證爲
顯教佛智者。只是指智解之分齊且作此
判也。非謂顯之十地當密之七地矣。次至
疏第三釋六無畏。依彼現文誠於地前及
初地立此無畏也。其理具如能難中成但
約前三劫作差降者。理實付初劫及第二劫
之初分説此六無畏。今約前三劫者。約三
瑜祇行行圓門前二劫中論之故。言總意
別以作此釋。非謂於初地已前更有三劫
行矣此義具如第十六門六無
畏位分中成之。撿可知
次至即身成佛義
釋。以現世證得歡喜地之文爲即身成佛之
證也。然彼文是顯示從初發心直遇眞言
教發趣一生入眞宗初地者頓窮住行向
地即身昇無上覺位者於地前位隨自何心
聞密教迴心者皆此所

若顯教發心人經顯行僧祇之後入自宗
初地然始見眞宗理*之者。非今所言之一
生成覺攝。是故分別顯密初地今取密簡
顯。雖然非顯教初地之人不即入眞宗地
位。若爾何顯密二宗初地竪論之時有淺深
差降乎
  顯教至極眞言藏家爲入道初門料簡第
三十
問。二教論上云。一念心中即具三諦。以此
爲妙。至如彼百非洞遣四句背亡唯佛與
佛乃能究盡。此宗他宗以此爲極。此則顯
教關揳。但眞言藏家以此爲入道初門不
是祕奧又云。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絶
離以爲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門不是
表徳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此釋意顯
教修行菩薩證八不正觀之理得三諦相即
之智而生成佛想後初入眞言藏故云入
道初門歟。爲當何 答。以顯教所談之至
極爲眞言入道之初門者。聖所照其理
非一。謂八不中道三諦一念及三密功徳四
種曼荼羅等也。然諸發心人初動生死妄執
時。莫問顯密二路。必信中道一實理矣。此
理遣諸法之有執初開聖智之眞門故。然
顯教唯守此一門以爲佛惠至極更不知
有餘。眞宗説此中道判爲入智初門即遮
凡情畢。爰有執既除次説三密曼荼境界方
表内證徳。若前不説空理者不除有執故
開四曼功徳即可増有執。依此義故以遮
情之門言入道初門也。非謂顯教修行菩
薩入理證果之後初入眞言門故爲入道初
門。若依此義。自本於眞宗教發心修行人
以八不中道尚爲入道初門。諸發心人皆
自此門入故
疑云。顯密兩道教淺深本異。發心修行人機
根不同。若爾顯教淺機之行人入證得果之
後初聞祕密乘教可發心趣向。例如小乘
修行人入聖證果後所作已辨初發趣大乘。
然何不許顯行菩薩入理得證後自乘究竟
而入祕密門乎。是以撿攝眞實經見顯教
修行三祇之後初悟眞宗究竟之五相。故彼
經中卷云。如釋迦菩薩進菩提樹一由旬内
修諸苦行滿足六年願成佛道。趣菩提
樹坐金剛座入金剛定。爾時毘盧遮那如
來觀見是已至菩提樹○告菩薩言。善男
子。云何不求成佛之法。菩薩聞已白佛言。
我今未知成佛之法。唯願慈悲示菩提路
等文從此已下廣説五相教
釋迦菩薩。恐繁不載之
此豈非顯教修行
菩薩十地滿足之後初入今教乎。加之守護
國界經第一三世諸佛皆因入此勝三昧
故得阿耨菩提。我亦如是。三無數劫具修
諸度六年苦行不證菩提。由入此定便得
無上正等菩提文此定者不可思議一切
智智諸佛境界三昧也
又同經第
九云。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
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菩提
成毘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
麻遍滿虚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
云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
未知求處。惟願慈悲爲我解説。是時諸佛
同告我言○當於鼻端想淨月論於月輪
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
阿耨菩提已上二文意者言顯教修行之
菩薩三無數劫後得眞言三昧及視解然
後成佛也。故大師守護經釋下卷具叙其意
檢可又尊勝二卷儀軌上云。初發心時便
越百六十種心度三無數劫行此文言
眞言行初心度顯教三無數劫行也。加之案
大師釋即存此意。謂大日經第一説三劫
瑜祇行中以覺心不生心爲第二瑜祇行。
然大師立十住心中以覺心不生定第七
住心畢。而釋第八一道無爲心作頌云。前
劫菩薩作戲論。此心正覺亦非眞寶鑰
頌也
一道
無爲心中指第二劫行之覺心不生心言前
劫菩薩。爰知一道心是第三瑜祇行也。又十
住心論第九釋極無自性心云。心實際亦復
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此心前二劫
由如蓮花盛敷前二劫者指他縁
一道二種住心文
此釋意指第
二第三之二劫言前二劫也。其所以他縁乘
心是第二劫。大日經説分明故。然出他縁乘
之後一道心成二劫義。故知一道心即第三
劫也。若一道心與他縁心同第二劫攝者。何
出此二心成二劫義乎。若前二劫者意第
二劫也。所以擧第二劫中他縁一道二心成
義者。何第二劫中唯取他縁一道不出覺
心不生乎。故知前二劫者第二劫中初他縁
擧相他縁
攝後覺心
第三劫中初一道心以此二劫
心對極無自性心言前二劫也。既以一道
無爲心爲第三劫行之義成立畢。一道無爲
既入第三僧祇成就之知顯教修行究竟而
至顯教極位也。然十住心論第八釋此一
道無爲心云。謂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
言并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爲之眞理。佛説
此名初法明道。智度名入佛道初門。言佛
道者指金剛界宮大日曼荼羅佛。於顯教
是究竟理智法身。望眞言門是則初門
以第三僧祇所成之一道無爲心言眞言藏
初門。豈非顯教究竟後初入密宗乎 答。顯
兩宗淺深雖異。若顯教修行菩薩一僧祇
行滿證寂然界理時必發趣祕密宗超習
學教門位。證入法性一分時如實見法界
而知此教不盡故。譬如邊國卑人聞王城
一門謂無餘門後入彼城内方知有餘
門。今行者亦如此。證理之一分時即見佛
界中有三密四無量功徳。所以顯教修行人
全無自乘菩提究竟者。後二僧祇行唯是有
數門無行人故此義如百六十
心斷位具記之
若爾豈有顯
教佛果究竟後初入眞乘乎。況若言顯教修
行圓滿之後初入眞乘祕密之道者。即經三
大僧祇行方至眞言初心也。然五祕密儀軌
云。遇逢曼荼羅阿闍梨應時集得身中一
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慧則爲生在佛家
○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此即言經顯
教所説一僧祇行速入眞言初地也。又妙
法蓮花觀智軌云。若能專注無間修習現生
則入初地頓集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
是亦同五祕密軌意。若爾如何云三僧祇劫
之後始入眞宗初心乎。但至小乘無學迴
入大乘之例難。彼大小道異本非期佛果。
所以自乘究竟後迴心向大也。今於顯密二
道全非如是。所求同是佛果。所學齊亦
大乘也。付此無上佛果之功徳菩薩所修之
萬行以教門説中有盡與不盡即爲顯密
兩道不同。所以顯行菩薩捨教入證時方見
教門所殘之法界法門。故不至自乘果位即
入眞宗廣行也。次至所出難之攝眞實經
文。金剛界軌説眞言行者蒙驚覺云。想身
證十地住於如實際。空中諸如來彈指而驚
覺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
剛喩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
此爲足此儀軌説即與眞實經同也。言
證第十地後聞驚覺故。然何至眞實經文
初可爲驚乎。凡此心云。五相功徳位位證
之。謂初地所證五相乃至十地所證五相也。
總而言之有十一重五相。細分無量也。今攝
眞實經及儀軌説顯第十地菩薩證佛地五
相也。良佛果内證十地等覺不入其室。所
以今蒙諸佛驚覺始入彼境界也。何言今
時初聞眞言教乎此義如第二十三門
五相成身料簡記之
次至
守護經二文實似顯教三祇行之後始證眞
乘佛徳。雖然顯路修行人入證已後必如實
知佛界之道理既極成。又五祕密軌等説眞
言初地集顯行之一僧祇福智。而不言得
三無數劫所行福智。爰知守護經文只是教
門説而非示實行。謂爲令解顯密二道優
劣有異方便説顯行三祇之後始入佛境界
三昧想淨月輪作唵字觀方成正覺也檢
實言之更無送三僧祇耶久符執顯教
之人。初劫滿時必入頓證道故又無至最
後身六年苦行之後始習月輪觀亦聞唵字
門之者。入證已後必見法界法門故。所以
知彼經文指菩薩至第十地果分所攝之菩
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三句未
圓滿而不得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
三昧。説名言三無數劫具修諸度之人。顯
教所談佛徳不過此位故。後時三句法門圓
滿得三昧觀唵字入果位。指此時言於
後夜分成菩提耳依三句法滿得諸佛境界
三昧者如經第一説
是亦
與攝眞實經等説五相成身之驚覺其意大
同也可悉之次至尊勝軌説顯初發心時即
佛果究竟也。故彼軌具文云。若於一念頃
證無生轉五智成五分法身悟三密即三
身。初發心時便越百六十種心度三無數劫
行證普現色身三昧耶。即是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初文於一念頃證無生智者。先標極
上根人證果甚速疾。後文初發心時便成正
覺者。結成不隔發心時節即登無上正覺
也。故知三無數劫者。是斷三重百六十心
度三無數劫行即入佛果菩提也。若言於
初發心位分度三無數劫者。何次下文云
便成正覺乎。所以知此文言初發心時更斷
三重妄執度三劫行而成無上正覺也。若
爾所出之文寧雖成答者所立全非能難之
證文耳。次至十住心論釋。一道無爲心是
淨菩提心體也。所以眞言行者自初地雖
發此心。至第八地方即究竟。故取成滿位
言第三瑜祇心也。但指此無爲心爲入道
初門者。非謂菩薩至第八地初入眞言
道。夫八地究竟一道心一切發心菩薩初必
習此觀以爲遮情門。生死有執依之能除
故。後即學三密曼荼境界以爲表徳門。佛
果妙法以之爲極故。所以以顯密二道所
談約遮情表徳二門即分別佛道之初後二
門以顯示二教差別也。是即遮情表徳初後
二門初地已上必并修之。非遮情究竟後方
人表徳耳。或又十住心論釋意成顯教究竟
位即眞言初心之義也。謂大日經第一説三
瑜祇行中以初劫名證寂然界以第二劫
名無縁乘心覺心不生。是即顯教分齊也至
第三劫初名眞言門。然大師意此第三劫初
開立一道無爲心以爲顯教一宗之至極。以
此第三劫之初大日經意説眞言門初心。故
大師意言於諸顯教究竟法身望眞言門
是則初門。但初二僧祇顯教分齊第三*之一
劫是眞言門者。唯是教門之談非實行之
説。若依實行。極鈍漸機者尚第二劫之初皆
入眞言行更不至顯行究竟。所以全無證
顯之究竟後入密之初心者也此義如三瑜祇
行中之第三劫
料簡具


祕宗教相鈔第八

阿闍梨位淺深第三十一
種子字并三昧耶形料簡第三十二
梵字造作不造作分別第三十三
阿等諸字字義第三十四
阿等諸字字義中不可得言所顯義第三十五
阿等諸字字相字義第三十六
阿等諸字定惠等諸門分別第三十七


  阿闍梨位淺深第三十一
問。眞言行者入受職灌頂位菩薩地位中是
何位分乎 答。付阿闍梨位有未見諦已
見諦二種如疏
云之
若未見諦阿闍梨位者。在十
信已上地前位受其職位。然非一受。若論
見諦闍梨者。初位在歡喜地後後隨地地
階級示得其名。故疏第三云。若度違順八
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若已心王自在
覺自心本不生名阿闍梨。若生極無自性
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會名何闍梨等文
第十八云。大智灌頂地即是如來第十一
又五祕密儀軌説初地受灌頂職位。故彼
文云。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
荼羅。爲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位引入金
剛薩埵入其身中。猶加持威徳力故於須
臾頃當證無量三摩耶無量陀羅尼門。以
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倶生我執種子。應時
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惠則
爲生在佛家○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頃淨
信以歡喜心瞻覩故則於阿頼耶識中種
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
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
地。此大金剛薩埵五密瑜伽法門於四時行
住坐臥四威儀中無間作意修習。於見聞覺
知境界人法二空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
地漸次昇進文已下廣
明得益
此文説灌頂得益也。
故大師即身成佛義付此文中引於現生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