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義鏡 (No. 2317_ 善珠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唯五。故非増減。纂云。上座部師立九太
増則有餘過訶梨跋摩立四太減則不足過。
餘部増減過故。唯立五心増不減」
文問此五心至亦通無漏者。或説尋伺等者。
尋伺通無漏中有二師説。一云。尋伺於
法中唯分別攝。唯有漏故。大論第五十三左云。
諸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故。第二師
云。對法第十及十地論第一十七丁等説正思
惟是語言因。故知尋通無漏。尋既爾。伺亦
然。今云設不通無漏者當第一師義。如
第七本十左莊云。五心唯有漏。謂無漏位一向
是善。無三性轉易之義五心。今即
爾。故五皆通。瑜伽釋家最勝子菩薩言。
佛菩薩神通等心任運而起。率爾之心縁
三世境。尋求決定等縁。前類境等。由此明
知。五心皆通無漏
文問通三界至隨應可倶者。三界諸心別識
類者隨應可倶者。眼耳身識二界二地。鼻舌
兩識一界一地。六七八三識通三界九地。所
具諸心隨應可
文問何故頂至唯識相故者。答意者。爲
二空此五心也。爲令了知心之分位者顯
生空也。入法無我等者顯法空也。此
義云何。爲知心生分位前後差別非
常一故。由斯速入補特伽羅無我之性。又
前後諸心所縁境界皆不心。唯
心上聚集現故。由斯速入諸法無我唯
識之性
文問此説五至如五心方具者。聞一字具五
心等者。依唐方言佛字時。名句已竟。意
解悉圓。故雖一字五心。法字亦爾。餘
准可
文若説理事至説具五心者。即隨所説字之
多少等者。如前説佛一字諸法等五
是爲多少。纂云。若名句竟意解圓時具
五心者。但聞半名半句意解不圓。此時若
五心者起何心。纂又自斷云。夫五心
者但説心生分位。無其圓缺。故心不
起而已。起必具歷五位。唯除強縁間奪而
。今救之云。言圓者究竟義。生解究竟故
名爲圓。若聞半名等時。名句未竟五心何
具。一事究竟意解圓時方具五心。故半名時
境心生未必具五。故簡圓缺允當深理」
文隨爾所時至深爲允當者。一事竟間經
多念。故云爾所時。隨彼意識心所攝者。
此文五識尋求。是位尋求非體尋求
結文可知。允者信也
法苑義鏡卷之一



法苑義鏡第二
 釋善珠述 
法苑義鏡第一之四 諸乘義林
二但就聲聞等釋。所望不同故相違
文又此會上至得授記別者。此總別義顯
一意世親釋云。復有別義。謂彼衆中
諸菩薩。與彼名同蒙佛授記。由此法
平等意故説一乘。問。二意樂中既佛二乘菩
薩三別。何非三意唯名二意樂耶。答。
周云。自他爲二。二乘菩薩他義等故。今自
他相望名二意樂。理可
文九化故如至現般涅槃者。此明第七權化
意趣也。世親無性十・十六左總言爲聲聞
彼示現般涅槃。而所化聲聞中不
定與不定。莊嚴論五・九左及舊攝論十八・十
一右
唯就不定姓聲聞。令彼捨小入大乘故。纂
章主無簡皆爲彼不定種姓大乘
者非也。文二十六左既説云令諸不定種姓
聲聞盡作是心。明知章主亦有
文經百千劫至之涅槃故者。此即章家引
經文重釋應化之相也。第二本攝論都無
此文。十卷楞伽第九卷三十一左總品頌云。得
寂滅三昧。無量劫不覺。是聲聞之定。非
諸菩薩。離諸隨煩惱習煩惱縛。三昧樂
境醉。住彼無漏界。如世間醉逸。酒消然後
。彼人然後得我佛法佛體。廣如彼説。今
鈔彼文釋應化相。文稍似異。意互大同。學
者應
文十究竟故至最爲勝故者。此第八究竟意
趣也。世尊釋同上云。唯此一乘最爲究竟。過
此更無餘勝乘故。聲聞乘等有餘勝乘。所
謂佛乘。由此意趣諸佛世尊宣説一乘。莊
嚴論第五・九右云。究竟故者。謂至佛體
去處。故説一乘。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
佛説一乘。即亦不三乘。解云。此八意總
處處説一乘。言別意趣皆如文。
故是密意。初二意者別顯八意爲二類
所被故一乘非密。故舊釋同上云。前偈以
了義一乘。後偈以密義一乘
文法華論中至作佛名一者。此即章家文也。
第一第二及第八小分者。第八意中取
記不定聲聞。不同名得記菩薩。故名
小分。餘之六種小分別義説於一乘者。有本
餘之八種。若依彼言。具而可餘之七
種第八小分。纂云。章主釋云不定即是十中
初二及第八小分。而經疏云應化即第九義
及餘小分。謂全取第九及餘七中小分。此釋
妨。若言餘八。既全取第九餘唯有七。何
八耶。故如此釋理恐不然。今救之云。勘
諸章本。多本皆云應化即是第九。不
八小分。豈加餘文虚難耶。彼復難云。又
第六意趣正是不定不取。何故不定第六等
云云自述正云。八意説一皆爲二類。謂不定
姓聲聞菩薩。初二顯其所被。後八顯其意
。故莊嚴云。於二不定諸佛説一乘。故知
八意一一皆通爲二類也。今救之云。所
不定不第六者。正約授記故不之。
若爾亦應第二。此會不菩薩記故。
解云。不定有二。一已行大行而欲退之。二
大性會行大。初即第二。後即第
六。法華本意正爲第二。故除第六。今唯取
初二八者。以所餘者於別義以明一乘
竝不定故不
文顯揚二十至不須別説者。有本無此文
勘校可知。六因十義相攝配當。如前第一増
減門
文然法華經至乘爲眞實者。此下略依
二經説一乘差別。此即初地他語自語
對也。於中初略引文彰其權實。後正相
菩薩其差別。此即初引法華文也。案法
華經第四卷法師品四・
三十右
云。一切菩薩阿耨菩提
皆屬此經云云方便門眞實相等。解
云。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遠傍
。開方便門者即攝遠傍。昔説二乘教理行
。顯眞實相者即攝近正。今説一乘教理行
。若遠若近。教理行果智相智性。五種智慧
竝屬此經。此等因果非佛不剋。今爲
示其源。故云開方便門示眞實相。以
二乘爲方便等者。此章家文即釋成經文也。
法華會中爲不定遠傍因一乘爲
。若究理言。法華一乘權而非實。所以爾
者。勝鬘會中指法華意方便説一乘
故。若爾由何第三時攝。於此義中

文依勝鬘經至不成佛故者。上後引勝鬘
法華一乘是方便也。即彼經説入一乘
章文也。隨彼意欲一無二如法華等。隨
不定意一無二。勝鬘十五右之云。方便
説故。云彼意欲而方便説等。今引文意。
法華經等説一乘者隨他意語。彼宜聞故。
是方便説非眞實。所以爾者。定性二乘
及無姓乘不成佛
文法華一會至亦不相違者。此正相對説
差別也。法華多爲攝不定一爲眞實
二爲方便。勝鬘理周通備諸機辨四爲
眞實一爲方便。所以爾者。唯説一乘
餘運此佛權説。名之曰權。非大體無
名爲權也。四中大乘對大根性餘三乘
器。故四名實。問。四對定四應器名
實。一對不定隨性非權。答。望自不定是實
權。形四定姓故權非實。然則法華一乘
隨他意識。勝鬘一乘隨自意語。對望不同亦
相違。此即第一他語自語對竟
文又法華一會至故是眞實者。此第二攝入
出生對也。法華經方便品意中破二入一。汝等
所行是菩薩道。言九部法入大乘。皆攝
入也。唯有此義出生義。故云體用狹也。
勝鬘經八左云。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縁
覺世出世間善法。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又
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
切聲聞等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増長。此等諸
文説出生義。又十四右云。聲聞縁覺皆入
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等。此文即説攝入義
二義周備故。勝鬘一乘體用最寛。問。彼理爲
乘如何出生。答。如十二分教依於法界平
等所流依名生。此亦相似。如攝釋三・十
文法華一乘至故是眞實者。此第三有性無
性對也。法華經中得記。四大聲聞等皆是有
性三周。一乘中無定性無姓等得記之文。故
唯談有姓爲依。勝鬘經五左 中擧於四
四乘性。且一義云。海喩闡提生死無
故。即彼經云無聞非法衆生。是也。今顯
彼性。故云亦談無姓爲依
文又法華唯至可宜聞故者。此第四不定決
定對。即十義中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
是不定姓。法華一乘多爲攝此二機。故
唯談不定性。勝鬘經中有無雙彰。以通從
別隱説不定。故云亦談決定種姓
文法華分明至二種倶盡者。此第五智慧眞
理對也。法華經中多以智慧一乘體。雖
小分隱説眞理而不分明。多分説於智慧
中唯有攝入義而無出生義。勝鬘經中乃
眞理一乘體智慧。其眞理中具
二義。故云攝入出生二種倶盡
文雖佛果涅至説於一乘者。此第六顯了隱
密對也究理而言。佛果理智雖倶一乘。而二
經説顯密不同勝鬘會中正對大機
理一乘故顯了。法華經中對不定機
隱渡二乘智一乘故是隱密。依上六對
纂中彈云。勝鬘若以四乘實。何故彼説
於二果極。四智究竟等是佛有餘不了義説。
又若法華不出生。何故經方便品一下
二十三右
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又法華經三・八左若唯
有性。何故三草二木倶得濕潤。又若法
華唯説智慧。何故經同一下是法住法等
文既如是。由何證知法華偏説智慧是不
了説。今詳二經。文雖廣略義即顯密。應
善尋。勿輒爲定。今救之云。勝鬘經云四智
究竟等是不了説者。今餘經意非勝鬘
二乘權故四乘實無道理。又法華云
於一佛乘分別説三者。非是出生義。如
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
聞等善法依種理大乘而得増長。此等名
出生之義。於一説三等者。顯三乘因望
一極果。皆一方便非二因。從一出生故。
法華一乘唯有攝入即無出生義。又三草二
木倶得潤者。法華本爲不定聲聞故説
。但因轉破説三草喩。而非本意。今據
唯談有姓爲依。故不相違。又法華唯説
智慧等者。章文既云顯以智慧爲一乘隱説
眞如。誰云不説眞理。然設教本意引不定
求智。今據本意判教分齊。故不

文總説聲聞至不違餘教者。此釋法華一乘
是隱密説。於中總説聲聞至方爲二記者。
此釋隱密説一乘也。由如是理下總結
説諸會教意。依法華論二十七丁唯被
。應化不定根已熟故佛親授記。決定増
上未熟故佛不親記。若就當會。初時有
三。唯除趣寂。三請已後増上慢退唯爲
記。由何増上慢退者。如經云佛威徳故去。
注經云。風起則塵沙自飛。日出則白黒自
別。此謂非遣而爲遣也。趣寂聲聞既不
。故知唯説一乘是隱密説。纂云。法華一
乘通被四種。決定増上雖根未熟。後菩薩
方便菩提心故者非也。趣寂種姓
畢竟不熟云何言未。章家解云。未者不也。
趣寂之人不於法信根未熟佛不記。
分明記當來之世得作佛故。菩薩與
奄含記別。有理性故方便令大乘
豈以彼事一乘益。故知正被二人
文説二乘中至皆二類故者。問。二藏中獨覺
之教通名聲聞藏。二乘中何故獨覺乘不
聲聞乘。爲此難例數之。合有
。此第一義獨覺多不教。破起
等故通入聲聞藏攝。而成行時二乘名別。
一則藉教不教異。二則根性利鈍異。是
故獨覺乘不通名聲聞乘。但總二乘名
小乘。又通名下乘根力中下。中對
皆名下根。此中亦爾。對上乘故皆名下乘
機教竝下故形上乘總名下乘。故云以機
以教皆二類故
文又聲聞獨至名聲聞故者。此第二義前機
教同下聲聞獨覺合爲一類名爲下乘。今此
文意。初後聲聞竝皆同等。由此義邊合爲
下乘。不定姓者以佛道聲令一切聞等者。迴
心已後以佛道聲一切聞名爲聲聞。彼
即上乘非下乘
文又彼獨覺至故不別説者。此第三義。聲聞
獨覺根行小異。而同學習生空之教究竟
。故云無多別教。由此相類即名下乘及
聲聞乘。如二藏中。獨覺相類名聲聞藏故。
合爲一乘別説
文又名大小至種類同故者。此第四義。聲聞
獨覺同小根類。故形菩薩合名小乘。種類
同故
文何因三中至故亦不説者。此據出世三乘
開合義也。言出世三者。一菩薩乘。二獨
覺乘。三聲聞乘。此合定不定以爲三乘。今
其所以。故云何因。不定姓中具二具三等
者答也。雖不定姓具二具三種姓差別。而
究竟果不此三。以通從別總立三乘
此三乘中各有一種一姓二種二姓一種三
。定不定姓種類別故。後發心得果不定。今
具二三種二姓也。具三者一種三姓
也。其人天乘即世間乘非究竟運。故出世中
別立乘。問。何故出世乘此有定不定。世
間乘中無二類耶。若世間中有定姓者。
人應常人不天等。天應當天不
人等。然世間中無此類。是故世間無
定姓
文勝鬘四中至同淺近故者。此經意者以
別。不不定。究竟亦唯三乘攝故。有無
雙彰故立無姓。人天二乘倶無姓類。同淺近
故合立一姓
文般若經中至得涅槃故者。此經意者依
無。又非究竟運故不無姓。開不定
者。聞經勝徳方便異。及其種姓通別類
異。唯根本爲三乘。菩薩方便異爲第四
文何故楞伽至淺近類故者。二經意者。通別
類異及種姓有異。故開不定三乘外爲
乘體。無人天乘者。同有漏法根種齊故
合爲一乘
文餘處復説至不越三故者。前第二門云又
一種五乘。以通從別合不定性。以趣異
人天二。乘體無差。即指此文意亦同

文不開有性至理亦無違者。深密二八右
六十七・四右八十・五左等諸經論但説五種
六姓。順諸教故唯説五乘。若受
果差趣類有異亦所説六。故云設立六者理
亦無違
文然無文證至類更無故者。雖總文
別列七乘等名。故云無文證。言總文者。
華嚴經舊六十・二十四左・
新八十・十九右
入法界品云。或有
世間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
乘。智慧行有異。解脱無差別。猶如虚空性
若干相。今云不説七等者。無
七乘等名故云不説七等。若以類攝不
五乘。故類更無故
文第五問答至不歸於佛者。顯問意者。案
二經文。無一衆生不佛極果。依何得
五乘差別。然則説一乘教豈盡理訖。總
此意。故云此中一乘理應唯一無餘二三

文答攝大乘至無二三等者。顯答意者。據
實而言。五乘各異。爲一類故説一乘
乘唯一無二三等。然則説一説二等
方便及眞實義。謂説一中。若覆二等
一者是方便説。如十因中後八義是。若
二而説一者是眞實説。如十因中初
二義是。故攝論云。初二因偈以了義説。後
八因偈以密義説。所以爾者。初二簡機不
二故。後八不簡竪通餘故。初二簡機了
義説者。所引二機所到果者唯一佛乘無
二三。由此説一乘之言如其所説義無
。故云初二簡機了義説也。説二等教
知亦然。説一説二等教既有二途。隨一偏
執皆不理。爲此意故云非乘唯一無
二三等
文法華論言至非餘二種者。此下引文證
上意也。依法華論二十九
丁意
佛既不趣寂
人記。明知非乘唯一無二三等。然案論文
決定聲聞趣寂。爲決定即是趣
寂之異名故隨擧一名。纂云。瑜伽所説趣寂
聲聞。及法華論決定聲聞其性全別。所以爾
者。決定有二。一畢竟決定。本來唯有聲聞
。聲聞性故永無趣大乘之義。瑜伽所説
趣寂是也。二暫時決定。以一化中根未熟故
迴趣名爲決定。非後時畢竟不
迴。法華論説決定是也。論説後時發大心
故。當知二論趣寂決定義各別也。今解不
然。論文既云退心及應化故世尊授
記非餘二種。文既分明。豈輒情定。故趣寂
決定倶無佛性二乘是也
文應化聲聞至即是此也者。此下釋
化及退心二人佛授記也。即經所説等者。十
卷楞伽第九卷三十一左 總品文也。纂云。楞
伽所説醉三昧者。同法華論所説決定。以
佛一化不迴故。趣滅度想寂滅定。雖
變易生死。而由定力所資持故。
故所依身經多劫住。涅槃所説須陀洹八萬
劫到等亦應此等者非也。楞伽所説醉三
昧者。汎觀經文實身。然案彼經。第八
五左化品云。大慧。此世界中及餘佛國有
諸衆生菩薩行。而復樂於聲聞法行。爲
彼取大菩提。應化佛爲應化聲聞記。
報佛法身佛而授記別。既云應化佛爲應
化聲聞授記。明知醉三昧者通化及實。今章
家意。初通化義引經文故不經。故爲應
化而説一乘等下章家文也
文舍利弗等至五種種姓者。先發大心等者。
昔二萬億佛所以爲善友常化大乘。鶖子彼
時亦隨受教故。故先發大心。案優婆塞戒
一・十二左云。舍利弗曾六十劫行
。有婆羅門其乞眼。鶖子與之。彼得
觀已投之於地雙足踐踏罵詈而去。鶖子悔
恨遂退大心此説彼時。故云眼故退
小果。問。如本業經上十六右。七住以前
名爲退分。若不善友者。若一劫乃至十
劫退菩薩心。如淨目天子法才王舍利等
等七住。其中値惡友因縁故退入
夫不善惡中。此等二種所説舍利有權有實。
解云二説。一云。二經所説舍利弗者皆實非
權。然本業云墮不善惡中者。是明退相。非
是實爾。一云。優婆塞經舍利弗者。同法華論
退菩薩心。既是得記。故是實也。本業經説舍
利弗者。既云退入不善惡中。故知是權。舍利
弗等類非唯一
文又涅槃言至如此中説者。此文意者顯
一乘皆了義。遠大乘義章九・
四十九右取意
云。一乘
者乘行一也。一道者道法一也。一行者是乘
也。一縁者道法體也。法是行縁故名縁。
大攝小其唯一故皆當作佛。愚聞不
便言定作。如來後説須陀洹等小涅槃
愚人不解便言二乘定不作佛。於不作
偏執。以有情性有差別故。寶云。此下會
一乘三乘諍論也。一乘者是密意一乘也。一道
者如深密二・八左三乘同依三無性
一道。一行一縁者同顯揚二十・十一左 無
差別行相無差別相也。此即依法華涅槃
前經諍論。此是存三説一異時説同。非
三乘皆得成佛。如蟲食木非是解字。
後教前經意。故成諍也。今章家意。
前後諸經所説一乘非是欲三乘皆得成
。由十意趣總説一乘。非有情姓無差別

文問經自説至三五乘別者。此問意者。若
經文二破三而明一乘。然則三乘五
姓永無定姓。二乘三乘皆是所破。何故今
會三歸一。三中大乘豈非所破。即羅什等
古徳皆作此問
文答若依梵至非眞破也者。此下依問廣
答。於中初彼會三歸一師義。後破佛執
一乘師義。此即初也。羅什等云。無二者
聲聞縁覺。無三者無聲聞縁覺及大乘中
偏行六度獨善菩薩。今破此義。章家解云。從
勝至劣數。佛第一。獨覺第二。聲聞第三。言
無二無三者。無第二獨覺第三聲聞。非
三乘之中大乘體極。勘梵本無第二
第三。今翻之略不第字。此有難云。八意
趣中就究竟故唯有佛乘。故名無二亦無
。非定姓二乘者。亦可説言唯有無色
欲色界。若可爾者即違比量。量云。三
界之姓有定不定無始法爾故三界
三乘姓皆不定無始法爾故
界姓解云。若執無色極亦同破之。於
三界中亦無三極。故無破。然則二量宗
中皆有一分相符之過。乘亦許三界姓。不定
故。亦許不定身中有三乘姓。故又有
。如四・十左
文法華自言至非所破也者。什法師等云。
昔説三執三皆極。今説一極故破三執
此乃地前菩薩起故。今破此師義。二乘不
二爲方便。執二乘果以爲眞極。今説
二涅槃但爲化城。説二菩提但是羊鹿。權
教所設。今破彼情執二果極。故説爲一。
若破大極還爲説一乘。更増其病。何名
破。若破三者。何故乃言餘二非眞等。故
知大乘非所破
文彼經又言至何況大乘者。二謂第二等者。
梵本具云第二第三。但翻之略無第字。可
此明知唯破二乘大乘。聲聞辟支
佛乘即大乘等者。此即彼經説入一乘章
也。曉云。即二乘等所修諸行不菩薩大
乘行外。故云即是大乘。又諸菩薩大乘行徳
如來行徳之外。故云大乘即是一乘
今章家意以一類不定二乘故云二乘即
大乘。及會所餘不定菩薩故云大乘即一
。尚不定姓二乘。何況定姓菩薩。故云
何況大乘
文又無三乘至斯理何爽者。此義意説。爲
一義總言無三。非三中大乘之性
一乘故名無三。又無三乘者。即以果一
因三。即有二簡。一理ヲ以教。二果簡因。
此二義故名無三。故無
文若會破三至成漸悟耶者。此難意者。若
破三者。先未宅許以牛車。既亦破
後出宅與是何等車。若言白牛本黄
故二牛別者。三中之大即是頓悟會令
一。即應頓令漸悟
文又大乘一至破三歸一者。大乘一乘解行
何別等者。解者悟解也。行者因行也。悟入大
乘之解。悟入一乘之解。此等二解有何別
耶。大乘一乘倶通因果。彼二因行有何別
耶。玄賛同上云。黄白牛相因行何殊。既還本
牛。明不大。若執一極大何須
之。執二爲極不大故可破也。今
此同。此乃捨下而趣上階等者。若救
新發意菩薩等隨位得即執爲極者。此即
一除其疑執。由此捨下位而趣上階
大乘而入於一。未大乘因中
此執。若不爾者。十地捨下趣上皆應
破三歸一。設爾許亦破即應破無窮。玄
隆師云。三藏解云。大乘一乘語別義同。言
者對小之名。言一乘者對果之名。今亦

文又亦應言至非眞實理者。引勝鬘文
其二意。一者文既唯云無有二乘
。故知不大乘。二者既云而方便説
眞實。明知會不定姓定姓二乘。故
方便
文經雖説言至有一名眞者。是方便門遠令
入眞者。攝遠傍義。即昔説二乘果等。令
趣極果名眞實者。攝近正義。即今説
乘果等。言眞實者對不定機彼名眞。非
都無二唯有一名
文故法華言至不言三故者。密遣二人等者。
實無二體。設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方便
之教但化二乘。故云二人眇目者視不正
也。説文一目少也。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
二乘安立諦教。能詮顯義不圓名爲
眇目。所詮生空理短故名矬。無法身功徳
醜故名陋。言息處者有餘涅槃。即二乘人
苦之處故云息處。故説二即化城也
文若言迂會至所宜聞故者。此破轉救也。
經論一乘實爲不定等者。莊嚴攝論顯揚等
皆説一乘。及法華經所説一乘。此等一乘皆
持不定聲聞及鈍根菩薩。豈必唯由
根直往。如是難定。故云經論一乘實爲不
。言二行位有何差別者。迂會直往因行之
位。此二因行既無差別。故知大乘一乘亦無
差別
文有説執佛至三者不然者。此破佛執
一乘師義。三十四念者。斷非想地九品
九無間九解脱道。此即二九十八
之念。此加見道二六之心。故成三十四念
也。經此等念菩提位誰起此執。如薩婆
多執佛化身以爲眞身今説爲化。故破

文此乃佛滅至故但破二者。此即破也。佛滅
已後小乘曲見等者。此乃佛滅已後二百年
末薩婆多等小乘曲見。豈佛在世由此佛
一乘彼實執。玄賛四・七左破云。法
華但以自修得一乘宗。會破彼乘
於一。非所知一身宗會破彼身
一身。又無彼化身極趣求至
彼。更不求餘身。今破彼執一身
故但破二乘極。不彼二身
也。若具而破。其義可爾今略破耳。問。若爾
佛在世時無樹下佛眞實耶。若有者
此言無三何失耶。解云。此乃破彼所
別迴行。無初教所説佛乘

文問何故立至乘三乘同者。此問意者。且
極小及與極多相對例之。若具而例。乘
中既立一三四等藏何故不爾唯立二三
六等藏等耶。又藏中既立二三六等。何故乘
中不爾唯立一三四五等
文答乘是運至所以不同者。約機行以明乘
等者纂中改云。乘是運載義。爲行望果以
異者非也。凡運載義據因行説。果無
何名乘。故前門云。若運載義其果即
非。今章家意。由此義理唯言機行
。義既最勝。何輒改文。若言前門唯據
其果非者理亦不然。人天種姓既亦名
乘。豈彼果報亦名爲乘。若爾何故前云
運載義其果即非。故知本文以爲最勝
文經中所説至然未見文者。經中所説二三
藏等者。二藏經文此未分明。然依半滿
二藏涅槃經北本五
三左
半滿之字。即指
以爲二藏。然藏乘名數開合不齊。或有
藏乘名數各異。如一乘三藏等。或有藏乘名
數齊同。如二乘二藏等。或有藏乘數同名
。如三乘三藏。三藏者素怛攬等三也。或
藏乘名同數異。如二藏三乘等。二藏者聲
聞菩薩二藏也。總有可同於理未爽者。乘藏
相對亦有同。如藏章十四左云或依捨邪
歸正門唯説一藏。謂正法教藏。或説二乃
至八萬四千。此藏亦爾。所立隨宜不
難。今同彼意。故云於理未爽
文又準菩薩至不應齊責者。此即引例明
同異不定也。十弊者即十度之所治障也。四
輪者能治也。八難者所治也。地獄。畜生。餓
鬼。北洲。長壽諸天。世智辨聰。諸根不具。佛
前佛後。是爲八難。言四輪者。一安住善處
謂生中國。聖化所在故名善處。二依止善
。即生佛世。三自發正願。即正見也。四宿
善根。即持戒也戒爲衆善之本。故名
。言輪者譬也。如聖王輪最於諸怨敵
摧。此之四法能摧八難。故取喩之。於
四輪中安住善處輪能治五難。謂三惡趣北
洲長壽。後之三輪各治一難。謂依止善友輪
佛前佛後難。自發正願輪治世智辨聰難
宿殖善根輪治諸根不具難。廣如餘處
文問乘是運至不立佛乘者。玄賛四・七左云。
因行能自運至果可乘。佛果自運息。應
是乘體。今此同
文答自他皆至妨立佛乘者。玄賛四・五左
義答之。第一義云。運載以名乘。因中通
二運。至果廣運他。由此亦名乘。今此當
彼第一義。餘之四義意稍有異。勘之可知」
文問何故有至名獨覺乘者。此問意者。何故
有處別説佛乘。亦別名菩薩乘。於二乘中
但名聲聞乘而不別立獨覺乘名。今據
此問
文答以果相至不相違也者。答意者。以
覺果獨勝。但説佛乘因對果二運
偏勝。爲廣運菩薩乘。若爾二名既周。
何須別説餘之二名。是故解云行等廣故名
爲大乘。如經云。哀愍安樂無量衆生
益人天脱一切故名大乘。遮餘二故亦
名一乘者。論解遮云。無二乘者無二涅槃
。顯實二運權二果。由是二義餘二
。然一乘中一有三義。一簡別故名一。
昔日説三。今時説一。非別簡三。唯無
。二彼別故名一。破彼情執二果極。故
説爲一。三會別故名一。會慚悟者先二乘
中所修成得教理行果大方便。今云
餘二者即簡別故名一。名一是也
文問既以果至自當廣釋者。問意者。既以
果對因名佛乘者。亦應果對因名爲
。何故但名菩薩藏佛藏。又小乘中
聲聞爲因獨覺爲果。亦應果對名獨覺藏
若許爾者。聲聞獨覺倶可藏名。言如藏
章中自當廣説者。諸藏章二十六右中以
答。第二義云。小乘之中聲聞爲因獨覺爲
果。從小爲名非獨覺藏。大乘之中菩薩
因如來爲果。從小爲稱非如來藏。今
此所問即當彼義。勘之可
文問教理行至爲同爲異者。問意者。教理行
果爲一乘體者。諸乘於望爲同爲
文答一雨普至未勞定準者。教同機異等者。
三乘取教有偏普異。故名教同機異。三乘
理有圓缺異。故云理同證異。三乘修行
分全異。故云行同修異。三乘取果有
後異故云果同設異
文勝鬘會因至三車果也者。勝鬘會因會果
等者如彼經九左。六處正爲大乘故。説
者即會因也。二乘四智非究竟。名向涅
槃界者即會果也。勝鬘正説一乘因果故。
顯會行果。密會教理。法華正顯昔權今實
故。顯會教理其修證。密會行果。由此一
乘據實通會教理行果
文顯唯教行至説爲同異者。顯唯教行果密
實有四者。玄賛四・九右云。然法華中顯會
密會行果。一雨普潤會教也。牛車寶所
理也。今此章中云顯唯教行果。云何相
違。解云。會理之中通攝行果。即以所詮
之爲理。非要眞如此寶車直至道場
行故。中設化城寶所即會果故。所詮
之理既通行果。故云密實有四。如涅槃經説
爲同異者。涅槃會理行果故。彼經三十二
北三十左云。一切衆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
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
樂我淨。是名一味。解云。同有佛性者會
也。一因一果者會行果也。顯唯理行果。密
實有四。准文釋義涅槃一乘亦有同異。故
如涅槃經説爲同異
法苑義鏡卷第二
 永久四年書寫天治二年復寫云云



法苑義鏡第三
 釋善珠記 
法苑義林章義鏡 二諦章
文二諦深妙至相攝問答者。二諦深妙者。廣
百論第十二十一
已 下
云。然佛所説無甚深
二諦法門宗爲測。今存彼意。故言深妙
非略盡言者。略者簡也。即簡略義。盡義
極也。即無餘義。簡筌息於有無之外。盡
於淺深之津。故云非略盡言。纂中改云
非略言盡。義亦同之。有説。略者總略義。盡
者繁廣義。二諦玄妙廣略絶言。不略言
者究其宗極。不廣言測其源底。故云
略盡言。又有解云。非略而述爲徒盡言。故
非略盡言。故疏第一本・七
十一左
云。言二諦
道理難思。今於此中略示綱要。今此亦爾。
即存略也
文初門有二至中上智故者。勝鬘經二十
一左
唯立一諦等者。此即彼經一諦章文也。曉云。
四諦中三是世俗。唯一眞。眞是諦唯一故名
一諦。今章家意。攝行歸眞總一諦。唯如
來藏是爲一實。餘有起盡。或是所取非
故瑜伽論四十六・十
三右 取意
不虚妄諦唯第四
。即其義也。仁王經中總説二諦等者。彼上
卷有二諦品。今指彼品。故云總説二諦。經
意説事理相對唯立二諦。一眞法界名爲
勝義。餘名世俗。所知之法既勝劣異。能知之
人亦有勝劣。故云人法各有勝劣。涅槃經中
二諦各有眞俗二諦等者。即涅槃經第十三
北本十
一左
云。知勝諦二智。一者中。二者上。
聲聞縁覺智名中。諸佛菩薩智名上。解云。
人相望。異生爲下。二乘爲中。如來爲上。
由此人法各分二重。所以然者。凡夫智縁
而不證名爲下智。今形凡位智中上
實唯二。故云一一皆有中上智故。廣如
下説
文顯場中邊至下當廣辨者。顯揚第二初右
及第六卷十右中邊第二中・八左皆有此文
二諦各三。俗諦三者。一假世俗。初性無體唯
假名假世俗。二行世俗。第二有爲遷
流義勝名行世俗。三顯了世俗。第三世俗由
第二俗所顯了故亦名世俗。而體實非。勝
義三者。一義勝義無漏觀心名爲勝智。如
彼境名爲勝義。義即境故。二得勝義。謂即
涅槃。今言義者即是義利。能順益故。謂此涅
槃體是勝果。立以勝名。至所得得勝
。三行勝義。智是有爲故名爲行。以勝法
義名爲勝義。如唯識論第八三十七右
等説。瑜伽唯識二各有四者。問。明六十四
四左 説世俗四眞四。唯識第九二左
勝義四俗四。如何今云瑜伽唯識
二各有四耶。解云二説。一云。二論相對以
二諦其四重。故云二各有四。一云。瑜
伽以俗影眞。唯識以眞影俗。互存影略。故
二各有四。有迷斯旨邪推而言。瑜伽顯
揚唯説俗四眞唯有一。唯識論中説眞四
者。但人私言。非論正意者非也。不但乖旨。
亦深迷文。如遠公云此實法蠱之言。欺
誑已沒。街巷陌音未採拾。既文約義遠。
衆論所謂如復殉&T026054;其言。願生生不面。至
忍心還度斯下身。今推有人之言
其例也。然所以瑜伽等説眞唯一者。眞四
重中。前三不俗後三故。所以不説。如
自會。恐繁且止
文此總名中至詮旨二諦者。舊名第一義諦
等者。舊翻經論皆云世諦第一義諦。如羅什
三藏遠法師等皆作此説。有無體異等者。二
諦相望有無體異。乃至詮旨各別。此義云何。
有無體異者。即以初俗四眞。事理義殊
者。第二俗對三眞。淺深不同者。第三俗對
二眞。詮旨各別者。第四俗對一眞。如下自
。亦名名事二諦等者。准前應西明解
云。二諦相對有其四重。一假實二諦。謂軍林
等爲世俗諦。蘊處界等爲勝義諦。二事理二
諦。謂蘊等名世俗。苦等爲勝義。三四諦勝
義二諦。謂苦等四諦以爲俗諦。安立眞如爲
勝義諦。四安立非安立二諦。謂安立眞如
俗諦。非安立眞如爲勝義諦。義亦同此。
文世俗諦四至非安立諦者。亦名有名無實
諦等者。疏一本・七
十二右
假名。今名有名。義亦無
違。謂瓶盆等但有假名而無實體。從能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