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相研神章 (No. 2309_ 護命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藪而走犬尋託樹爲庇發箭悉體。天地山
林雖廣大而無隱容處。四方望企都無相
救。誰有佛性不傷悲之。或鱗或羽。如是雜
類。其苦果相繁故且止
纔免畜生。若生人中。一一皆得二種果依
致生罪得二果者。一短命報。二多病報。依
劫盜罪得二果者。一貧窮報。二共財而不
得自在。邪婬二果者。一婦不貞良。二妻相
爭不隨己心。妄語二果者。一多被誹謗。二
恒爲多人所惡。兩舌二果者。一得破壞眷
屬。二得弊惡眷屬。惡口二果者。一常聞
聲。二所有言說恒有諍訟。綺語二果者。一
所說正語人不信覆。二所有言說不能
辨了。貪欲二果者。一貪財無有厭足。二多
求恒爾從意。瞋恚二果者。一常爲他人求
其長短。二常爲他所惱害。邪見二果者。一
常生邪見家。二心恒諂曲。如是十惡一一皆
備五種果報。謂三惡道苦果。及人中二種習
氣報也
問。旣知異熟等流二果。其增上果何應知
耶。答。由習殺生等故所感外分光澤尠少。
果不充實。果多朽敗。果多變改。果多零落。
果不甘味。果不充足。果不便宜。空無果實。
是名增上果。如是十惡因果理且廣且深。
恐厭繁文。略顯少
問。云何爲離如是十惡耶。答。先應發願。
發願辭
    我爲法界諸衆生 志求無上菩提處
    菩提無患無熱惱 諸有智者之所樂
    自未得度先度他 故我永離十惡業
問。離是十惡何修十善耶。答。發願頌言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不殺生
    願諸衆生得長壽 無病安樂悉隨心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不偸盜
    願諸衆生得富饒 衆寶自在悉隨心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不邪行
    願諸衆生得直心 眞善等侶悉隨心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不妄語
    願諸衆生得所讃 發言信伏悉隨心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不兩舌
    願諸衆生得堅身 不壞善友悉隨心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不惡口
    願諸衆生得淨業 美妙言調悉隨心
    願從今至身佛身 盡未來際離綺語
    令諸衆生得三德 敬答威德悉隨心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離貪欲
    願諸衆生得自在 珍奇妙物悉隨心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離瞋恚
    願諸衆生得悅心 端嚴尊敬悉隨心
    願從今身至佛身 盡未來際離邪見
    願諸衆生得深信 福慧轉增悉隨心
    我今至誠離十惡 盡未來際無毀犯
    以此善攝施衆生 願諸衆生成十善
    同共迴向菩提處 速成無上大菩





大乘法相硏神章卷第

  略顯三千大千門世界成相門。世界住門
世界壞相門。世界空門
略顯三千大千門夫辨三千大千世界者。
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言小
千世界者。謂一日月之所照臨爲一世界。
此一世界以爲一數而足千數。卽千日月。
千須彌山。千四大洲。千八中州。千八熱寒
獄。千餓鬼界。千修羅界。千六欲天。千色界四
禪。千無色四處。如是總爲小千世界。言
中千世界者。小千世界以爲一數而足千
數。如是總名中千世界。言大千世界者。中
千世界以爲一數而足千數。如是總爲大
千世界。如是三千大千世界總合而有百憶
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大洲。
百億八中洲。百億地獄。百億鬼界。百億修羅
界。百億六欲。百億四禪。百億無色四處。如
是名爲三千大千世界差別也。意顯者。謂
一日月之所照臨爲一世界。此一世界積
足千數。如是名爲小千世界。彼小千界爲
一世界積足千數。如是名爲中千世界。彼
中千*界爲一世界積足千數。如是名爲
大千世界
問。何故三千大千世界爲一世界耶。何故不
言二千大千世界。亦不言四千大千世界
耶。答。有鐵圍山繞小千界。其高至於色界
初禪也。有鐵圍山繞中千界。其高至於第二
禪頂。有鐵圍山繞大千界。其高至於第三
禪頂。其鐵圍山唯有三繞。無二四。是故世
界唯有三千大千世界
問。繞一四天下。而亦有鐵圍山。何故不四
千耶。答。彼四天下小鐵圍山。三千之內不
以爲數。尙不及欲頂。唯三百餘由旬。故
不入數
問。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億須彌山
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旣知見已。每四天下
各有四州。其四洲中。南閻浮提有二千五
百河流入大海。西&T025632;耶尼有五千河流入
大海。東弗婆提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
北欝單越有一萬河流入大海。此四天下如
是二萬五千河相續不他。此水甚多。或有
百餘龍王雨大流中倍前河水
問。何故大海水不增長盈滿耶。答。大海有
四熾然光明大寶布在其底。性極猛熱。常能
飮縮無量大水。是故大海無有增減。何等
爲四。一名曰藏。二名離潤。三名火焰光。
四名盡無餘。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從四天
下乃至有頂其中所有悉被漂沒
問。何故大海水其味其鹹耶。答。有二因緣
其水味鹹
問。何爲二緣耶。答。一生彼衆生福增上
故。二陸地衆生一分非福增上故。是故海水
味鹹
問。初因緣意如何應知耶。答。由水鹹故非
人所涉。生彼無量微細衆生不被採害
問。後因緣意如何應知耶。答。又大海中種
種珍寶差別可得。由水鹹故。陸地衆生一
分難得
  世界成相門
夫辨世界成相者。於中有三。一火災所
壞世界成相。二水災所壞世界成相。三風災
所壞・成相。且火災所壞世界成相者其成
者其成相耶。昔空劫終。爾時最初於虛
空中。色界初禪器世界成。猶如化生忽然
而有。三天器世界忽然顯現。宮殿已成。爾
時二禪以上業盡諸天子等漸漸來生。光明
晃耀。神德無量。最初來生爲大梵王也。
次虛空中欲界空居四天宮殿自然而成。亦
如化生忽然而有。業盡上天他界有緣悉隨
來。以上五天從上而成。如是諸事有情
業力之所爲耳。此成已後。諸有情業增上
力故有大風輪從下而興。量等三千大千
世界。其風輪狀有二種相。一仰周布。二傍
側布。風輪厚量十六億由旬那也。最極堅
實。設那羅延大力之士以金剛杵繋其風
輪。彼杵有碎風輪不動。爾時則由有情業
力。於虛中大雲忽起。名金藏雲。而住
於大金雨。風輪之上有別大風。撃其金水
而令堅固。是則名爲金性地輪。其厚三億
二萬由旬。廣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也。
金性地輪成堅已後。於虛空中復大雲興。
名海藏雲。而雨大雨。其雨種種成大水
聚。更有別風鼓水令堅。其中淸淨最勝精
妙成妙高山須彌
則彼山者四寶所成。東面
銀性。西面金性。南面琉璃。北面頗胝。縱
廣正等十六萬八千由旬那也。八萬四千由
旬在下水浮。八萬四千由旬在地秀峙。地
上峙中。上四萬二千由旬。直爾而峙也。頂
有四峰各五百由旬。每其四峰有八天子。
卽是四八三十二天。其中央在帝釋宮殿。合
有三十三主。從下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層
級。其品性成七金山繞妙高山。第一金
山名持雙山。妙高山半四萬餘由旬。第二
金山名障礙山先山
半也
第三金山名馬耳山先山
半也
第四金山名善見山先山
半也
第五金山名檐木
先山
半也
第六金山名持軸山先山
半也
第七金山
名尼民達羅山先山半卽二千
五百餘由旬
其下品性者。妙
高四周七金外成四大洲及八中洲也。五
百小洲隨之而有也。四八洲外有鐵圍山。高
三百十二由旬。繞彼四洲。次成修羅宮。
卽在妙高山下。依水而住。廣八萬由旬。
厚五百由旬也。次成大雪山及無熱大池
贍部洲中從中向北有三黑山。從此而有大雪
山也。從雪山北有香醉山。二山中央有無熱
池。縱廣五十由旬。
八功德水瀰滿
次成最下八熱八寒。所餘小
獄隨二大而成立也。次成餓鬼界也。
傍生卽在人天之邊水陸地空。無別處處
也。如是如是欲界三十六處成也。四空
居從上而成也。下三十二處從下而成。如
是如是世界成立。經二十劫也。其二十劫
中。初十九劫器世界成也。後一劫中有情世
界成。是名成劫。此時人壽竝無量歲。福德
厚廣。從此已後。諸有情惡行漸起福德
漸減。壽命彌減八萬四千歲。此爲成劫終
也。如是成劫之中問各各分別問答分別」
問。八熱八寒二種地獄方有何處。耶。答。此
大地下過三萬二千由旬下有初等活。從
此等活過四萬二千由旬有黑繩。從此
黑繩過二千由旬有衆合。下六地獄各隔
二千由旬而下有也。八寒亦爾。二種地獄竝
各下有也
問。四洲之中。何洲之下有此地獄耶。答。南
部下有此諸獄。一云。除北拘留三洲
下有人云前說爲好
問。何故地獄唯在此洲耶。答。此洲之人多
造惡業。故此洲下有此地
問。北洲可爾。不造惡故。東西二洲爲造惡
業。爲不造之耶。答。多分不造。少分有造。
猶造輕惡。不造重惡。故彼洲下無地獄等

問。若爾南洲造惡業處。何故諸佛唯出南
洲。不出餘洲耶。答。南洲有苦有厭離心
故佛出度。餘三洲中無重苦故無厭離心。
佛不出世也
  世界住相門
夫辨世界住相者。劫成與壞之中間故
名住劫。有二十劫。初劫唯減以爲一劫。
後劫唯增以爲一劫。中間十八一增一減以
爲一劫。是爲住劫二十劫也
問。何爲住劫始。何爲住劫終耶。答。人壽
八萬四千歲以爲住始也。乃至人壽極至十
歲以爲住終。此今世時卽住劫之初一劫也。
中間十八劫以一增一減而爲一劫。最後一
劫唯一增也。如是總爲住二十劫
問。今此所明二十住劫其名如何耶。答。名爲

問。何故名賢劫耶。答。此劫始成唯有水聚。
其水聚中有一千葉蓮華而浮爾時他方得
神通人見彼蓮華。而方思言此劫將賢。以
是因緣名爲賢劫
問。何故今合今我釋迦佛號名賢劫第四佛
耶。答。人壽四萬歲時。&T025632;留孫佛出世度生。人
壽二萬&T025632;那含牟尼佛出世度生。人壽一
萬歲時迦葉佛出世度生。人壽一百歲時釋
迦佛出世度生。今此住劫唯有四佛而出世
也。釋迦牟尼如來當第四佛。故言第四
問。今時諸人其壽長短幾何爲極耶。答。八十
爲極。然可七十小分增減耳。從今已後。人
壽極至三十歲時飢饉劫起。合七年七月七
日。一切有情多分飢死也。人壽極至二十
歲時。疫病劫起。七月七日多分病死也。人
極至十歲之時。刀兵劫起。七日七夜多
分戰死也。飢饉劫人身量四尺。*疫病劫人
身量二尺。刀兵劫人身量四寸。然由起厭故
壽漸增至八萬四千歲住劫二十
劫事已畢
  世界壞相門
夫辨世界壞相者。初三惡道受苦衆生。
移他界。八難衆生皆死不生。鬼傍生亦復
如是。皆死移他界。次隨有一人。自然法
爾得第三定。此人爲師人人習學住。死而
生所得定地不還來生。二十劫中初十九劫
有情世壞。後一劫中器世界壞。有情世壞六
道四生皆悉都盡。是名有情世壞了也。爾
時天雨都不注。下由無水故。大地草木皆
已枯槁。日輪熱。勢彌增甚熱。日輪熱
增。一切燒也。更有六日輪其熱倍前日。由
此大小溝坑。大河小河無熱大池大海須彌。
皆悉燒燃。卽此火熱爲風所吹。極至梵
世。知是世界皆悉燒盡。二十劫了。旣無灰
墨。況有餘影哉
  世界空相門
夫辨世界空相者。如是燒盡經二十劫。空
虛無物。唯有闇色。名空界色。旣無質色
故影亦無。爾時名爲空劫二十劫。如是欲界
三十六處乃至色界梵王住處已破。火災七
遍而水一交火七
水一
又火災七遍而一水交火七
水二
火災七遍而水一交火七
水三
又火災七遍而水一
火七
水四
又火災七遍而水一交火七
水六
又火災七
遍而水一交火七
水七
火與水交。如是可知。又火
災七遍而風一起火七
風一
火與風交。如是可知。
合火災八七遍。其間水七遍。後一風災
問。何故七火而後一水耶。答。爲滿第二禪
諸天壽量故。准而知之。是名爲六十四轉

問。成劫時人以何爲住以何爲食耶。答。
爾時未有家宅及諸聚落。一切大地面皆
平正。自此已後。由諸有情福業力故有地
味生。次復處處粳稻叢生。於是有情方現
攝受。次由受用味等資緣。有情之類惡色便
起。光明遂滅。其多食者惡色逾增。身極沈重。
此諸有情互相輕毀惡法現行。由此因緣所
有味等漸沒於地。復從此緣更相顧時便
起愛染。次由能感男女業故。一分有情男
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生起。遞相陵犯起諸
邪行。遂爲他人之所調此。方造室宅以自
蔽隱。復由攝受粳稻因故遂起攝受。由
此緣已更相爭奪。不與取法從此而生。卽由
此緣立司契者。彼最初王名大等意。如是
便有刹帝利衆・婆羅門衆・吠舍衆・戍陀羅
衆出現世間。又彼依止光明旣滅。世間便有
大黑暗生。日月星宿。漸漸而起。其日輪量
五十一踰繕那。月輪其五十踰繕那。日輪
以火頗胝所成。月輪以水頗*胝所成。此
二輪中。月行速及與不定。又彼日輪恒於
二洲俱時作明。復於二洲俱時作暗。謂於
一日中。於一日出於一夜半。於一日沒。又
一切所有日月星宿歷蘇迷盧處半而行。
與持雙山高下量等。又復日行時有遠近。
若遠蘇迷盧立爲寒分。若近蘇迷盧立爲
熱分。卽由此改沒有遲速俱舍云。日月衆
星依何而住。依風而住。謂諸有情業增上
力。共引風起。燒妙高山。空中旋環運持日
等令不停墜。乃至廣說。北洲夜半。東洲日
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行此洲路有差別。
故令晝夜有減有增從雨際第二月後半
第九日夜漸增。從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
漸減。晝增減位與此相違。夜漸增時晝
便漸減。夜若漸減晝卽漸增。光法師云。印
度國法分十二月爲三際。一執際有四月。
二雨際有四月。三寒際有四月。隨其方俗
立際不同。雖有多說。今解言。世親菩薩
造論更立三際。當此間從十一月十六日
至三月十五日爲熱除四月。從三月十六
日至七月十五日爲雨際四月。從七月十
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爲寒際四月。其雨
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當此間五
月九日。與夏至日稍得相當。此卽夜極
短已去說夜增。其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
夜漸減。當此間十月九日。與冬至日稍
得相當。此卽夜極長已去說晝增減翻夜
應解
此月輪於上稍&T029310;便見半月。由彼餘分
障其近分遂令不見。如如漸側。如是如是
漸現圓滿。若於黑分如如漸低。如是如是
漸現虧減。由大海中有魚鼈等影現月輪
故。於其內有黑相現俱舍云。近日自影
覆。故見月輪缺。此義不然。如伽基抄廣
破此義也。諸星宿中。其量大者十八拘
舍量。中者十拘盧舍量。最小者四拘*盧舍。
俱舍云。星最少者唯一俱盧舍。其最大者十
六踰繕那。二十四指橫布爲肘。堅稍四肘爲
弓。謂尋。竪積五百弓爲一俱盧舍。說八
俱盧舍爲一逾繕那也
  略顯唯識總攝門
夫三界九地者是一心之變矣。六道四生者
是三變之作矣。巖海寰區皆心之影。形骸耳
目悉識之像。然則生死遭迴是心之迷。菩提
映曠識之悟。淸淨法界者是心之性。淨分依
他識之相。心淸淨者法皆淸淨。識雜染者法
亦雜染。所以擧之攝界趣生。標之蕩處
界。三界唯有此而難調。一處制之無事不
辯。是故九會珍堂唯擧一心而攝萬象。七
寶圓集。特標八識而括百法矣。華嚴經十
九卷頌曰
    譬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蘊
    一切世間中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別
    諸佛悉能了 一切從心轉
    若能如是解 是人眞見佛
    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
    起一切作用 自在未會有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智度論*云。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
皆心所作。隨心所念皆悉得見。以心見
佛。以心作佛。心卽是佛。心卽我身。心自不
知。亦自不知亦自不見。若取心相卽皆無。
無心亦虛妄。皆從無明出。因是心相卽
入諸法實相楞伽・厚嚴・深密等經。瑜伽・中
邊・莊嚴等論。所說皆同。是故行者以唯識
觀爲入道如也
問。雖據聖旨&T003700;境留心。以事詳明。物有
返。如天蓋所覆川嶽萬類。如坤輿所載
卉木千殊。事驗自存。何斷唯心。境界都無
耶。答。海樓崇聳。蜃氣虛構。色境粉雜。心相
幻起。樓非趨蜃。迷者執蜃畫樓。境不離
心。惑者計境非識耳
問。唯識言。遮心外實境。若爾不遮心內似
法耶。答。心內之境非是遮例。唯遮心外耳」
問。據心內境可言唯境耶。答。其境之體
通於內外。外無內內有。識唯在內。若境言
唯。恐濫外境亦是亦是實有。由境有濫
不言唯境。識無此過故言唯識
問。論言唯識。經言唯心。心識何別耶。答。識
者卽心也。集起採盡爲主名心。獨立唯名
攝所餘法。了別爲主名識。亦立唯名攝
所餘法。唯言爲遮所執我法離心而有。識
言爲表因緣法性皆不離心。顯法離心決
定非有。名爲唯識。非謂一切唯一識心更
無餘物。善友惡友。諸果諸因理事眞俗皆非
無故
問。法有三性。謂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
成實性也。何故偏說唯識唯心耶。答。彼亦
唯識。無非唯
問。其意*云何耶。答。遍計所執唯虛妄識。依
他起性唯世俗識。圓成實性唯勝義識。皆是
唯識。何法非也
問。*若爾三性皆是唯識。何故五重識之中。
遍計所執遣而不存耶。答。五重之門其意稍
別。簡法有無存有遣無。故遣所執而不
存之。三性之門意廣。故取有無俱爲唯

問。雖簡有無而不離識。何遍計性不入
五重耶。答。五重意別。初遣虛妄不爲唯
識。唯存眞實以爲雖識。次捨有濫不爲
唯識。唯留有純以爲唯識。次攝枝末不
爲唯識。唯歸根本以爲唯識。次隱劣弱
不爲唯識。唯顯強勝以爲唯識。其第五重
遣有爲事。有相狀故。唯證無爲理爲唯
識。一眞法界以無相故。初重去無而不取
之。其存有而爲唯識。第二重捨濫而不
取之。唯其留純以爲唯識。第三重去末而
本爲唯識。第四重去劣而勝立唯識。第五
重去相而性爲唯識。故五重門。初去遣遍
計無。次捨依他濫。次簡相見末。次去心所
劣。後遣有爲相。旣立唯識而有取捨。故其
意別。若總論則若遣若存俱在識上。皆不離
識。以爲唯識
問。佛説百法。所謂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十
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六無爲也。何故今言
唯有識耶。答。八識者是識自相故以爲唯
識也。心所者是相應故以爲唯識也。色
法者是識所變故以爲唯識也。不相應者識
分位故以爲唯識也。無爲者是識實性故以
爲唯識。爾乃五法事理皆識無非唯識」
問。識自相中既有八識。何故本頌列能變
*云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耶。答。彼總八識爲三能變。故無有過
問。何彼八識爲三能變耶。答。阿賴耶識爲
異熟能變。以末那識爲思量能變。總以六
識爲了境能變
問。本頌文言此能變唯八。有何過失而總
爲三耶。答。以行相別而爲三類。爲顯彼
別而總爲三。謂第八識雖有多名而言異
熟。偏有勝能故以表。之第七末那思量義
勝故表此名。六識倶有了境相等。總以爲
一。阿頼耶者此言藏也。末那此*云意也」
問。第七名意識。第六名意識。二名何別耶。
答。第七意者持業釋名。意即識故。第六意
者依主釋名。依意之識故識相應中。間。何
故百法論心所有五十一瑜伽論*云五十
三耶。答。百法論意。翻別境五而立煩惱。欲
與勝解不翻別立。謂翻念立失念。翻定
立散亂。翻慧立不正知。何故不翻欲。何不
翻勝解。是故瑜伽論翻二而立二。謂翻
欲而立邪欲。翻勝解而立邪勝解。然則二
十隨煩惱中。加有二十
識所變中。問。何故安惠相見二分爲遍計性
而言無法。護法二分名爲依他而爲有法
耶。答。安惠意者。自證所執所取之義以爲相
分。自證所執能取之義以爲見分。旣是自證
之所執法故云所執。旣言所執。故爲無
也。護法意。自證分者是現量心。不邪
分別。唯其見分通三量心有邪分別。相分
者是雖三量心之所縁。而依他中實。倶非所
執。是依他起故爲有法
問。法爾無漏三乘種姓非識自相。以有無
漏其體別故非識所變。識不縁故。何是唯
識耶。謂彼依附阿頼耶識有。此無漏所依第
八是有漏故不識自相。頼耶唯縁有漏種子
不識所縁。故有此疑。答。識所變類故又依
附識故。以識自相故爲唯識
問。二説何長耶。答。然此無漏識自相故。*然
此無漏識所縁故
二説倶得説分位中。問。不相應中有二十
四法。何故唯識論文破小乘計。唯破十四而
不破餘耶。答。隨小乘計而破。彼立故
十四。非謂大乘有十四法
識實性中。問。眞如無爲體實有故可爲識
性。餘五無爲唯假不實。何故爲識實性耶。
答。於眞如上假施設故。隨所依眞而爲
實性耳
問。內識有八。內境有幾耶。答。有三類境。
一性境。二獨影境。三帶質境
問。識既有八。何故其境唯有三類耶。答。識
雖有八。攝爲三能變。境亦理有八。攝爲
三類境耳
問。何爲性境耶。答。因位五識心心所境因
第八識心王所縁以爲性境。色者實色。以
質礙故。以實境故。名爲性境。第六意識所
縁龜毛空花石女無爲他界等以爲獨影境
也。第七所縁第八見分之所現相分以爲帶
質境。樞要上卷慈恩法師作頌曰
    性境不隨心 獨影唯從見
    帶質通情本 性種等隨應
問。性境何不隨心耶。答。有三不隨心義。一
性不隨心。二種不隨心。三繋不隨心。三不
隨義而以爲性境。如五識縁自界五塵。能
縁五識通三性心。所縁五塵唯是無記。是即
性不隨心也。能縁五識從自種生所縁五塵
亦自種生。各別種生是即種不隨心也。能縁
五識唯欲界繋。所縁色聲通色界繋。是即繋
不隨心也。性種繋中。設能所同。而唯是同不
是隨義。三法各別而有同耳。以同爲隨。理
不可故。餘皆准之。若獨影境皆是隨心。若帶
質境皆通情本
  問。第八心王縁三種境。謂一五根及根
依處。二器世界。三諸法種子。以爲三種
境。是爲何境耶。答。是性境也
問。何不隨心耶。根及依處有漏性者唯無
記性。能縁第八因位有漏倶是無記。何故
其境性不隨心。器界亦同。種子亦爾。皆唯
無記。性既隨心。何其境是隨心耶。答。各
別無記。不隨無記。繋・種如是。設是有同。
何隨心耶
問。如是三類境。若一一有別耶。若通二
三耶。答。於中在通。謂三境單句。或三境
倶句。若約一法。唯有二合無三合句。若約
聚者亦有三合
問。云何約聚而有三合耶。答。如第八
縁第六變定果色時。心王所縁亦是性境。
亦是帶質。心所所縁唯觸影境。是爲三合」
問。約一法論。必無三合耶。答。必然。是無

問。如第八識縁能生種。何有不隨耶。答。所
種子影前念種所生。能縁第八見現在種
所生。能生種子既有二世別。故是不隨心」
問。約因位八識。何識得實境。何識得假境
耶。答。因位五八必得實境。第七有漏唯得
假境。第六通得假實之境
問。果位四智云何得境耶。答。通得假實。正
智得實。後智通得
識自相中。問。識有四分。何分以爲識自相
耶。答。於中分別。立一分師唯自證分爲識
自相。立二分師見分自相相分所變。立三
分師。自證分者爲識自相二分所變。立四
分師唯自證分爲證分爲識自相三分所
變也
問。第四分者內緣之分。何爲所變耶。答。爲
證自證所起識用故所變攝。或二分自相
二分所變。若爾識體猶有二一法。法有二
體。理不可爾。故見而可知。前説爲長。自證
爲識體三分識用故
問。識相應中。應中忿等十法即無實體。云
何名相應耶。答。隨所依實以爲相應也。
餘准而知
經部諸師難大乘論所立唯識。
  問。心王唯八。謂八識是也。何故心所有
五十一耶。答。如一國地王唯有一臣有
衆多。此亦如是。助成心事名爲心所。故
心所多。心王唯一
問。何故名爲心所有法耶。答。以有四義
名爲心所也。一者心之所有故。二者恒
依心起故。三者與心相應故。四者繋屬
心故。是故名心所。如王有臣人有財等。
王所有臣。人所有財等
問。心所有法與彼心王爲一爲多耶。答。
三宗説別。薩婆多云。心與心所定異不
同。經量部云。心與心所定一無異。大
乘者言依世俗故説有差別。不同經部。
依勝義故非即非離。如日與光。不同
薩婆多
問。依世俗者。心與心所定有不同。其
縁境時何等差別耶。答。心於所縁唯取
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
問。云何總相云何別相耶。答。於一青色。
心王取。此名總想。心所於此取彼別相。
謂一青色以爲總相。於彼總相有可意
相。有不可意相。有俱相違相。彼觸心所
取此三相也。於總青境亦有順相違相
非二相。彼受心所取此三相。於青總相
亦有言説因相。彼想心所取此別相。於
青總相有正因・邪因・非二因相。彼思心所
取此三相。彼諸心所□非所取相。即作
意所取。心王唯取彼青總相。心所即取總
別二相。餘諸心所與此遍行取境亦同」
問。何故心所竝取總別相耶。答。凡其心
所助成心事。於心王所取取彼別相而
成其事。譬如畫資依模填採。中邊頌曰
    三界心心所 是虚妄分別
    總了境名心 亦別名心所
總有四難頌曰
    若識無實境 則處時決定
    相續不決定 作用不應成
一頌四句之文也。四句之中。初句之文牒大
乘義。第四之句不應成者正難也。第一難云。
若説有識無實境者。則處決定不應成也。
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顯難意者。
何因縁終南山之識。此山處起。餘處不生。
此及餘處境實無故。彼立量*云。非縁終南
處。縁此識應生執境實無故如縁終
南山此言現。若比識者非此處亦生
故。此即處*處定難也。第二難言。何故此處
有時識起。非一切時。即此明時定不成也。
既無實境許此識生。何故如縁終南山處
識。於一時起。非一切時。餘時境倶無故。即
立量*云。非緣終南時。緣此識應生
無實境故如縁終南時此亦難現識。
而非比識也。此即時定難也。第三難
*云。若識無境有多相續。同一處時應有
見者亦不見者。顯難意者。今對虚空。如
眩翳人見髮蠅等。非無眩翳有此識生。即
立量難*云。有多相續同一時間。於一境
處應定一見餘不能見執唯識故
多相續同一時間於虚空華等有見不見
是第三句相續不定不應成難也。第四難
*云。若識無境。有何因緣諸眩翳者所見髮
等無髮等用。餘髮等物其用非無。顯難意
者。如同病人所見髮蠅。其體都無。作用亦
無。若境不實。無目病人所見髮等作用亦
都不應成也。立量難*云。眩翳所見髮等應
有實用執無實境髮等識生故如餘
髮等是第四句作用不應成難
問。見是四難皆有道理。所立唯識悉應不
成耶。答。今開大乘廣旨遣小乘狹難也。總
答四難即作頌曰
    處時定如夢 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 如夢損有用
是一頌以三事喩釋前四難。且答初難
*云。如夢中雖無實境。而或有處見有村
園男女等物。非一切處。立量質*云。汝夢於
是處見村園等。應非處定汝許夢境
非實有故如餘夢中所不見處餘不見
處例所見處。比量亦爾也
有人難*云。是比量宗有世間自宗二相違。今
汝大乘旣立*處。世間有情亦見處定。何
比量宗建汝夢於是處見有村園等應非
處定耶。答。置汝言故簡之也。顯此理已。
返解他難量*云。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處
亦定許境無實故如夢所見此因言
許。無隨一失。答第二難*云。即於是處或
時見有村園等。非一切時。立量准前。此
以一喩釋處及時二種難訖。答第三難*云。
身不決定。猶如餓鬼見膿河等。由惡業故
所見水等或爲猛火。或謂膿河。或謂糞尿。
或見有情執持刀杖遮捍守護。不令得
食。故身不定。其理極成
問。何稱身不定顯唯識無境耶。答。若境實
有。何故多相續鬼。於同一處。其見不同。既
知是境各心所變。非心外境也。即立量*云。
同於一時於一一時同於一處相續不定。
其理得成許境無實故猶如餓鬼見膿
河等答第四難*云。如夢中境。雖無實
而有損失精血等用。即立量*云。有翳無
翳所見髮等有用無用。其理亦成許無
實境故如夢失精等
問。今是解未分明如何耶。答。譬如夢中兩
兩交會。境雖無實。而男有損精用女有損
精用。雖無實境而有作用。何不成哉。上
來一頌引三種喩釋四難訖。又一切如地
獄。同見獄卒等能爲逼害事。故四義皆成。
然則大乘妙理有門應入。小乘疑網無劔
可斷也
問。是獄卒等何趣有情耶。答。是獄卒等非有
情攝。皆悉無體。此則惡業有情由先世業
報。妄見獄卒耳
問。攝有情趣者。不何妨耶。答。世親二十唯
識論*云。所攝實有情趣無獄卒等
問。若爾者。隨所在而攝地獄趣。亦有何妨
耶。答。若攝地獄趣者都無受苦相也



大乘法相硏神章卷第三
略顯佛教利益門 略顯佛教時會門 略顯
諸宗各異門
  ◎略顯佛教利益門
諸佛出世必有二縁。一如來大悲。二有情機
感出世説法亦有二益。一義益。二輪益。如
是二益。大乘小乘所説殊異
問。云何名爲義益亦爲輪益耶。答。佛所説
教能顯義理而生他解。名爲義益。佛所説
教能生他解而起法輪。名爲輪益。顯
即遠。若近若遠以有此益。佛出世説三乘
之教
問。大乘小乘説此二益。云何殊異耶。答。小
乘之中。二十部別。其多聞部・薩婆多部・雪轉
部・犢子部・法藏部・賢冑部・正量部・蜜林山
部・化地部・經量部同説。佛所教非必有
益。或有二益或無二益。其大衆部・一説部・
出世説部・鷄胤部・説假部・制多山部・西山
住部・北山住部・飮光部十部同説。佛所説
教必有二益。無非利益
問。云何諸部如是異說耶。答。初十部意。唯
八正道教必有此二益。自餘諸教皆無此益。
今佛問阿難言可天雨不。又問諸比丘乞
食易不也。如是佛言有何利益。後十部意。
佛一切言教皆必有二益。問天雨事。問乞
食事於法審定。傳於未來亦賀悲問勤修
精進早令入道。何故無益
問。大乘義意。此事如何耶。答。佛言必有二
利益也。令諸有情若近若遠勤修入道。唯
於其中有正及助。詮八正道是正法輪。餘
助法輪皆以有益異初十部。以有正助異
後十部
問。如是諸説其是非何耶。答。是非難判。作
如是計。有證聖果亦具方便。何是何非。但
大乘義得中道耳
問。既知生解名爲教益。何名法輪耶。答。
生正解已起無漏智。是無漏智名爲法輪」
問。何無漏智名爲法輪耶。答。譬非輪王所
有輪寶能伏未伏能鎭已伏。聖無漏智亦復
如是。能除無知能斷惑障。是故喩輪
問。行者位多。何位智解喩輪寶耶。答。聲聞
獨覺有七方便。有見修位。正眞見道初無漏
智以喩輪寶。菩薩有五位彼亦如是。正眞
見道初無漏智以喩輪寶
問。何故見道初無漏智喩於輪寶耶。答。如
聖王輪寶有轂輞及輻而輪轉行。聖無漏智
亦復如是。正見・思惟即是如轂。正語・業・命
即是如輻。精進・念・定即是如輞。聖無漏智
能具此八摧煩惱。以喩之也
  略顯佛教時會門
彼印度堺無教時諍。此大唐界異説不同。
深蜜・瑜伽未來已前。諸師任意各述異説。
明文已闕。後學無據。今者依憑深蜜・瑜伽
述教時會深蜜第二。瑜
伽七十二卷
如有師立頓漸二教。
此説不安。凡爲頓漸無別教文。以互通
故。彼深蜜經云。勝義生菩薩白佛言。世尊。
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唯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輪。
雖是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
有能如法輪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
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
在昔第二時中。*唯爲發趣I修大乘者。依
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希奇甚爲希
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
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
今第三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
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
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
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
眞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今依此經及瑜
伽論定教爲三。既是一經一處之文。而非
是彼此處之義。以是定時也。是則如來所
説三時若據資時。初於鹿苑説阿笈摩有
四諦教。依此教時佛滅度後一百餘年。二
十部小乘出分傳法有敎。婆・俱舍・順正理
等諸論則是也。于時衆生唯著有教未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