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折疑論 (No. 2118_ 師子述註 ) in Vol. 52

[First] [Prev]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故曰登九
五之位也
應飛熊之夢史記。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者非熊
非羆非彪非虎。羈王之輔果獲呂尚於渭
水之陽。與語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嘗云當有聖人適周。
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立爲師也。於後佐武王伐
紂。以康兆民塗炭之
苦者。非熊之兆夢也
惠澤八方。恩霑四海惠者惠施之利。澤者澤潤也。
舜居君位。無爲而治天下也。
太公佐武王革紂之虐。八方四方四維也。四海東西
南北四海也。故八方四海之内。生民皆獲其恩澤也
但饒財則貴其惠施聖君賢臣。豊饒
則兼濟於天下
窶乏則貴其履道窶其矩切。窶乏貧窮也。既貧而無
位。則貴乎安然而。以行其道也
子曰。富而不施。貧而無所救若富者不施物以濟
之。則貧者無所救拔
昔趙盾饋食於靈輒。卒感扶輪之酧史記。趙盾
晋臣。嘗遊
於桑間。見餓人以食餉之。盾好直諫。一日晋君呼熬咬
之。又預脱去盾所乘之車。去其一輪。駟馬摘其二馬。盾
及升車而不能行倏有一人扶輪而行。則脱其難。遂問
曰。扶輪者誰。答曰吾桑間餓人也。爲報一食之恩耳
漂母餉飯於韓信。終獲捧金之報史記。漂絮也。
韓信布衣時。
嘗釣於城下。漂母毎飯至。先餉於信。後
爲齊王。回郷以捧黄金報恩於漂母也
陰施出於不意。陽報皎於白日陰闇也。陽顯也。
皎明也若趙盾漂
母。飯施於無心之間。後遇扶輪捧
金之酧。豈非陽報明於白日也
況以傾家財發善意。其所得福利。巍如嵩泰。
濬如江海矣傾倒覆也。濬深也如趙盾漂母。一飯之
恩。尚獲扶輪捧金之報。況於傾其家財而
發其善心用於布施者所獲福利豈不巍大
高廣如嵩山泰嶽濬深江海之浩瀚者矣
故懷善應之以祥。挾惡報之以殃。種稻而得
麥。爲禍而得福者。未之有也作善獲福。作惡遭
疾。定而不能改。
故種稻而得麥。爲惡而
得福者未之有此事也
今我沙門。助人以福。勸人以善以福助人
以善誘人
使施一梁一棟一香一華。如影隨形凡令人施一
件物者。如
影隨形。之
不遺也
果嚴後世其善果必莊
嚴於後世也
豈獨以自處華室而取樂哉既化一切爲善。各得
安樂。豈獨以自處華
屋而
樂哉
且靈王之奢也。起章華之臺室。盡人間之富
貴。金珠佩玉。粲飾其間。藏歌舞悦美人。廢
國政恣驕奢。不其亡身。其何耶若是貪淫嗜樂。
不至於廢國亡
身者更
在何耶
秦政建萬人之宮秦政始皇也。都咸
陽建萬人之宮室
於阿房之城東西五百歩南北五十丈阿房城中
有殿。殿
之四方有房。其高廣者。上可
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東抵驪山。僅五十里。十歩一樓。五歩一閣
驪山。西至咸陽將五十里。除萬
人宮外十歩五歩。皆建樓閣
車駕往來。不冒風雨。其宏麗雄贍。如此之
大也。但知縱耳目之所欲。而不知役人民之
疲苦。唯恣驕奢罔修國政。不其滅國其在何
耶。今我沙門。雖處華堂紺宇。但以晨鐘夕
梵遠風疏磬。褒讃金言生人天福今我沙門。雖
以如是但用晨
鐘暮鼓俾揚擧梵唄。上乃祝皇王聖壽。
下乃與黎民祈福永遠。闡揚于風化也
如斯而已矣。豈直與秦楚奢華同日而語耶。
孟子曰。如其道雖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爲泰
如舜乃側陋微賤。因有其道徳而堯授二女
以妻之天下四海君位以禪之而亦不以爲泰
非其道。一簟食不可受於人如是不合契道徳之
理雖有一簟之食亦
不可坐受
於人也
豈虚言哉
折疑論卷第三






折疑論卷第四
  金臺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註
  殊見第十四此篇因所見差異
而殊別。故曰殊見
客曰。子之所言。佛道尊崇無聖可上此因第二
第三篇
中。言佛之法身廣大
證聖極尊以爲問也
或有人曰。佛之爲教也。其文富贍。其説宏
遠。義句廓落。旨趣幽深。瀚漫周遮。難用難
信。以是而毀。爲之奈何謂佛教如此。則大難用而
尤難信。因此而有謗毀
者。爲
之奈何
妙明曰。至味難調衆口。大音不合群耳。夫
蚯蚓食土而甘於土。豈知有五味之和。犬豕
食糞而美於糞。豈知有醪醴之味。悲夫不知。
知之未必爲食也狗有懸
爪爲犬
若蚯蚓置之於五味。犬豕飮之以醪醴。彼必
反以爲毒者何也。蓋非適其所養。若蚯蚓投
之以汚池。犬豕飼之以糟漿。彼必宛轉詰屈。
掉尾奮蹄。從而悦之者何也。蓋適其所養之
道也宛轉詰屈。乃蚯蚓動轉貎。
掉尾奮蹄。乃犬豕悦豫貎
且承雲黄帝
咸池
九韶
大濩
大武周武
王樂
樂之至也。若調以五音之和。奏以九成之美。
歌詠先王之風致。若景鳳翔慶雲浮甘露降
醴泉出鳳凰來儀鳥獸率舞堯使夔典樂撃石百獸
率舞舜簫韶九奏鳳凰

若求其和者。必莫知應者何也。蓋乖其所聽
若以上文五樂求其應和而無
者何。蓋爲乖異於聽者也
若操之以鄭衞之音。詠之以世俗之風。曲合
時習。韻叶巴歌。使其聽者必不待教而自知
其和者何也。蓋適其所知也鄭衞之歌曲。乃淫蕩
之音。合其世俗之
習。如巴歌知和而多者何
爲也。蓋由順其所知也
且舜禹之君。可謂聖矣。楊朱從而讐之讐讟
謗也。
列子。楊朱曰。舜耕河陽陶於雷澤。四體不得暫安。口腹
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愛。弟妹之所不親。行年三十不告
而娶。及受堯之禪。年已長智已衰。商均不才。禪位於禹。
戚戚然以至於死。此天人窮毒者也。鯀治水土。功績不
就。殛諸羽山。禹纂業事讐。惟荒度土功。子産不字。過門
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禪。卑宮室戚戚然至
於死。此天人
之憂苦者也
仲尼之徳。可謂仁矣。桓魋從而害之論語桓魋
欲害孔
子。子曰。天生徳於
予。桓魋其如予何
魯臧倉毀隔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
焉能使予不遇哉
公伯寮愬仲由愬譛辭。公伯寮魯人也。仲由即子
路。論語云。伯寮愬子路於季孫
其若仰而噀天。徒汚其面也以楊朱讐舜禹。桓魋
害孔子。臧倉毀孟
子。伯寮愬子路等。喩客之毀佛
者。何異仰而唾天徒汚自己面也
夫聽樂者。聞清商而爲之宮角。過不在於扣
絃而聞之不審也。求玉者。見和璧而爲之珷
玞。賤非關於至寶而見者不明也和璧。史記。卡
和得荊山之
璞。進楚文王武王。二王皆刖足。後進成王。使玉人琢之。
果得美玉。號連城之寶。珷玞似玉之石也。若將和璧爲珷
玞者。非干玉賤
乃見者不明也
神蛇能斷而復續。不能使人不斷也異物誌云神
蛇斷而復續
靈龜審人之禍福。自不免刳剔之災列子。宋元
君夢人被髮
曰。予被清江河伯之所漁。請君救之。覺而外巡。果見網
得白龜圓五尺。君欲活之卜者曰。龜有七十二鑚。以卜吉
凶。如此則雖能卜人之禍
福。不能自免刳剔之災患
至道恢弘。聖人極唱。出世妙典。非俗所知。不
爲譽者貴而毀者賤大聖教典。下以稱
譽而貴毀謗而賤
行不行時也行與不行各有其時。若
孔子不得君師之位也
信不信機也信與不信唯在機會。若
盜跖不受孔子之化也
譬如荷鍤以平太行。抱石而塞巨浸。其於功
也。不亦勞乎巨浸海也。客之謗佛。譬如有人負荷鍤
钁欲要平治太行之山。抱取塊石。而要
塞填大海。爲此之功
力者。不亦勞而難乎
  隨宜第十五此篇隨順合宜
而答。後曰隨宜
客曰。子言佛教。義高嵩泰。理濬江海。文同
翻錦。句若揀金。奚不以佛經答吾所問。而
復以詩書合異於同耶
妙明曰。牟子云。渇者不必投江海而飮。饑
者不必待敖倉而飽。道爲智者設。辯爲達者
通。書爲曉者傳。事爲見者明。吾以子知其意
故引而申之。若説佛經以答吾子。譬如盲者
耀五色。聾者奏五音也。且師襄師文伯牙瓠
巴叔夜。古之善鼓琴者。其學雖切。不能成
無絃之曲列子。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師襄乃師文之
師也。但能撫琴。當春之時。扣商絃以召南
呂八月之令。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扣角絃以激夾
鍾。乃二月節令。而温風徐回。草木發榮。盛當夏而扣羽
絃以召黄鍾。乃十一月節令。霜雪交下。川池暴烈。及冬
而扣徴絃以激甤賓。五月節令。而陽光盛烈。堅冰立散。
將終命扣宮而總四絃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
降醴泉湧。然此善操而不能成無絃之曲調也
&T066730;飛衞紀昌逢蒙蒲且子。古之善射者。其
藝雖神。不能彀無弦之弓彀古侯切。張弓也。列
子。甘&T066730;古之善射者。彀
弓而獸伏鳥下。弟子飛衞學射甘&T066730;而巧過於師。紀昌又
學射於飛衞。後進其術。昌欲謀殺飛衞二人交射中路矢
逢。相觸而墜於地。衞矢先盡昌有一矢。既發衞以棘
刺之端。扞之而無差。其藝雖神。不能張無弦之弓
狐貉
雖温。不能暖無氣之人狐貉皮毛雖温暖。不
能暖死而無氣之人
水土雖澤。不能秀無根之木水土雖然潤澤。難
發秀無根之木
佛法雖懿。不注薄信之耳佛法雖然懿美。而不
能化導入不信人之耳
子之信道未篤。故多惑志。吾安敢以大聖微
旨答子之問耶。昔公明儀爲牛彈清角之操
清角者牛耳。不能聞聲。唯
以角聽。故云彈清角之操也
伏食如故。非牛之不聞。不合其耳也其牛低
首而食
草如
轉爲虻蟲之聲犢子之鳴轉爲操虻蟲飛來之聲。
又操犢子尋母鳴聲
牛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者何也。蓋適其所
知也蹀躞蹄動貎。牛聞此聲遂乃掉動其尾奮立兩且。四
足皆動。如此聽之者何爲也。大概順其所知者也蹀
音牃躞
音泄
以是故。吾以詩書曉子矣不用佛經答。因子曉達
六經諸子。是以引之。使
子易
  優劣第十六此篇謂王喬簫史與摩騰
竺法比之勝弱。故曰優劣
客曰。王喬簫史僊也王喬後漢人。爲葉縣令。毎顯
神異。乘鳧而往來。簫史秦穆
公時人。善吹簫。夫
婦隨鳳凰而飛去
摩騰竺法蘭僧也。其道等乎客謂。此二僊二僧。
其道徳亦有等乎
妙明曰。止乎且止
幸以晏然。吾不欲平地起風波之千丈也不當
得而
得曰幸。幸以無事坐。却論其
優劣高低。則正是無風起浪
客曰。願略擧似啓吾茆塞啓開也。客謂略少擧似
法。要開我胸中茆塞
妙明曰。夫行舟者識水之淺深行舟者。要識
水勢之深淺
控御者知地之高下御車者須要知地
之曲直高低也
學道者達人之優劣學道者之人。要通達爲師之勝
弱也。若不分優劣。則不明人
之邪
正也
吾尋常方袍釋子我乃是尋常
著寛服之僧
管窺可隘如筆管之明可窺。
隘而不足洞明也
牆面無知無學無知
者如面牆
但以爝火之光照燭無遠爝火者。小火把也。謙曰。
我若火把。小光用照於
夜。則其照燭
明亮莫之能遠
何敢評先徳昇降之道乎昇降者。高低也。既如管
窺爝火。焉敢評論先輩
然以蒲牢含響。爲長鯨扣之。則莫得悶其聲
海有大魚名鯨。海島有獸名蒲牢。蒲牢畏鯨。鯨一躍
蒲牢輒大鳴吼。故鐘上鑄蒲牢之形。撃鐘之木。以爲
鯨魚之形。故問者如鯨。
答者如蒲牢之應聲也
悲夫。桀紂之犬足以吠堯諡法。翼善博聖曰堯。又
善行徳義曰堯。悲夫。歎
辭也。桀紂昏主。舜堯聖君。桀紂之犬雖識其主。不知
主之昏。然堯舜雖明。犬不知聖明。故吠之。佛喩堯謗
者喩
楊墨之徒足以謗舜。然居今之俗。多以同群
逐塊。罔審聖道階乎上下而於戡弱戡苦耽切。
伐也。謗毀
也。諡法仁聖威明曰舜。列子。楊朱謗舜。今以佛喩舜謗
者。喩楊朱。居今常俗喩群狗。狗見人丟去甎土之塊。逐
而趕之也。言客無能評審聖道有階級
上下而不同。及於戡勝弱劣之不等乎
懵然無辯懵莫紅切。心暗昏而
不能辯別於高下也
縱有懷其藻鑑評。而詣其實者。而於叢惑。奚
能允哉藻淨也。鑑鏡也。叢音從。今之有人。縱然明達
如淨鏡。評論詣至於眞實無妄之處。而叢叢之
衆皆以迷惑。何能允
信至於聖人之大道哉
居吾將告汝令客坐而
告語之
夫騰蘭之爲僧也。道窮四諦。智皎三明其智
慧皎
然明白有三。一宿住智正明。二
生死智正明。三漏盡智正明也
獲六神通。具八解脱。能飛行往來改易形體
飛行往來者神通也。改易者。
變化也。形體乃身形體貎也
或成老耄説文曰。七十曰老。曲
禮曰。八十九十歳曰耄
或示孺孩説文曰。會行而食
乳曰孺始生曰孩
或滅或生或現死滅
或現生存
延促自在延長也。促短也。既
有神通。長短隨意也
又能撼天地搖撼則動
於天地
移山嶽改變遷
移山嶽
覆江海飜江
覆海
入水火入水不溺。
入火不燒
千變萬化。不可窮極荀子云。改其舊質。謂之變。易
其形貎謂之化如此千變萬化
無有
窮盡
以定力所資。無施不克克能也。其神通妙用。蓋由
定慧之力。無施爲而無有

頗有生逢供養者。而於見世能財能壽能貴
若摩騰竺法蘭之妙用。一切有生逢之而供
養。則現世今生與之財寶。乃至長壽尊貴矣
豈直與乘鳧跨鳳者。同日而語也如此神聖。豈
直與駕鳧鳥騎
鸞鳳千年不死之
鬼。比類而論哉
夫三桓之與三王以此比之。史記。三桓者孟孫季孫
叔孫也。皆桓公之後也。三王者夏
商周三代聖君也。以王喬簫史
喩三桓。摩騰竺法喩三王也
五覇之與五帝史記。五覇者。齊桓晋文秦穆宋襄楚
莊是也。五帝者。少昊顓頊高辛唐堯
虞舜是也。以五帝喩摩騰
法蘭。五覇喩王喬簫史也
是皆君也。而無階乎然五覇五帝。皆即君
位。高低豈無階級乎
陽貨之與仲尼陽貨季氏家臣也。孔子乃千古
文章之祖。萬代帝王之師也
楊墨之與荀孟孟子曰。楊朱但知愛身而不知有致身
之義。故無君也。墨翟兼愛而無差
等。視親亦於衆人無異。是無父
也。故無父無君則人道絶滅也
是皆儒也。而無梯乎。徐福之與河上秦紀。徐
福爲道士
習僊。秦始皇令齎童男童女海上求神僊不死之藥。舟於
海中巡致湮溺。河上者。河上公也。漢文帝。以師禮之
關尹之與老聃史記。列僊傳。函谷關令尹喜。乃周
之大夫老子西遊至關受道徳二篇
是皆道也。而無降乎徐福尹喜比河上公。老子者皆
言有道之士。豈無階降者乎
丘垤之與泰山垤從結切螻蟻出土之塜也。泰山者。
五嶽之一也。以喬史之道。比之騰
蘭。亦若螘蛭
之塜比於泰山
行潦之與江海行潦道上無源之水。
豈能比於江海水
走獸之與麒麟獐鹿等獸。豈
能比於麒麟
飛鳥之與鳳凰鴉雀等禽。豈
能比於鳳凰
是皆類也。而無異乎。羊皮之與虎鞟鞟音廓皮
去毛曰鞟
斑紵之與綿繍斑紵者布文斑白者。錦繍者。考工記
曰。金線織文爲之錦。五色綵備爲

是皆文也。而無殊乎。夫聖也凡也。凡聖二途
不可濫也孟子曰。大而化之謂之聖。韻義曰。輕微常
俗謂之凡。故凡聖二途不可相濫而混同也
故有大聖小聖上凡下凡凡聖各
有等級
大聖則歸乎覺皇覺皇即佛也
故稱爲大聖
小聖則存乎應眞即四果
小聖也
蘭騰則吾宗小聖矣摩騰竺法蘭。乃
釋門之小聖也
凡者非聖之稱也。上凡則該乎天衆上凡者。乃
天民衆也
下凡則稱乎兆民十億曰兆。下凡
乃世間之民也
雖簫史之徒白日輕擧。未必與乎天衆也與去
聲參

設與亦非聖也。敢以此道而擬於聖人乎。若
果以乘鸞跨鳳稱之爲聖。則仲尼老聃不爲
聖也。夫聖者通也夫聖人者一切通達也。
非乘鸞跨鳳之稱也
凡者常也凡常者尋
常流俗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方。威靈莫測。
謂之爲聖繋辭云。寂然不動心之理
也。感而遂通體之用也
懵然而生謂生不
知來處
惛然而死謂死不
知去處
營營於衣食營營者。往來不已之
貎。謂貪衣食之人也
戚戚於名利論語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憂
慮不遂之貎。謂貪名貪利之人也
皆死皆生世之常俗爲貪名利
衣食。皆在生死之中
常於生死以生死爲
尋常之事
謂之曰凡由此謂
之凡也
且天人垂死。五衰相現而有破面之忿因果經
云。天人
身淨。不受塵垢。有大光明。心常歡悦。無不適意。福盡之
時。五衰相現。一華冠萎脱。二兩腋汗流。三不樂本座。四
眷屬離散。五身光自絶故破面
之忿。謂煩惱忿怒現於面也
皆謂之貪其名利而不易棄也一切天人。皆因貪
其天上之名利快
樂而不能容
易棄捨也
安得不爲夫凡乎。嗚呼彼寡聞陋智者禮記曰。
獨學無
友。則孤
陋寡聞
統以上天所居之衆。例爲聖者若上天所居人
衆。例爲大聖人
而吾宗脱白小衲。莫不抵掌而嗤其謬也已
我釋門中。纔脱去俗人白衣而初著緇
衣者。無不拍手嗤笑爲狂謬之譚也已
  先知第十七此篇預明西域
生佛。故曰先知
客曰。子之言佛。其道大矣。敢問漢夢以前。
還有知之者乎漢明帝夢見金人飛入殿庭
前。此曾有知西方有佛者也
妙明曰。遼哉問也遼者
遠也
在昔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夜有
大光明。來照殿庭。王問太史蘇由曰太史通天
象之官。
蘇由
姓名
昨夜有光。來照殿庭。是何祥瑞。蘇由對曰。
西方有聖人生。此所現之靈瑞也。王曰。於國
何如於我國家。不
知善惡何如
由曰。即今無事。後一千年聲教被於此土
由謂。一千年後所
談經教流傳此土
遂以此事。記勒諸石彼時遂用此
事載記勒石
埋於南郊埋於祭天之
南郊。以待驗
至後漢明帝甲子永平七年。僅千歳矣僅纔也。
緝事記
永平四年辛酉。明帝夢
佛。至戊辰十一年至此
此先知之一也已上所明。乃
先知一也
又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中。有白虹一
十二道。南北貫通。連宵不滅虹橋光也。其光相貫
徹南北。日夜不滅
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瑞也。扈對曰。此西方
大聖人入滅所現相也緝事記。穆王名滿。昭王之
子。在位五十五年。壬申五
十二年二月十
五日世尊涅槃
王曰。吾常以此爲患。今既滅矣。吾何患
哉。扈多曰。王何必患。前代太史蘇由嘗誌勒
于石曰。千年之後。聲教流被此土。方今七十
九年矣。王奚患哉。此先知之二也。商太宰問
孔子曰。夫子聖者歟問孔子
聖人歟
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丘夫子名。何
敢然者謙辭也
丘則博學多識者也。又曰。三王聖者歟。孔子
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善能任用智勇。
以治世者也
聖則丘不知聖不聖丘
不知也
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
任用仁義。
以治天下
聖則丘不知聖不聖丘
不知也
曰。三皇聖者歟伏羲神
農軒轅
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善能任用
因順於時
聖則丘不知聖不聖丘
不知也
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爲聖乎太宰謂。三皇五帝
三王皆非聖人孰
爲聖人乎。所
以大驚駭也
孔子動容有間動容者。默而心想。
眉目動而形容之貎
曰。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此明如來無爲
之大端也。謂
不以法度所治
自不作亂也
不言而自信非言教勸化。
而自敬信也
不化而自行非教化。而
自行其道也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蕩蕩廣遠之貎。故如來
之道妙。民不能稱名焉
丘疑其爲聖。不知眞聖歟。眞不聖歟夫子有推
尊之意。
爲此不
定之辭
此先知之三也。嬴秦始皇帝時。有梵僧室利
房等二十七人來秦。時帝方急其并呑七雄
爭勝七雄者。秦齊
燕趙韓魏楚也
甲兵相持。不遑崇信遑暇也。鎧甲之兵正相殺
時。不遑閑暇而崇敬信受也
反爲譎誕秦主反以
譎詐虚誕
遂以房等。&T056201;而執之遂將房等皆於
&T056201;牢而執禁之
夜有金甲神人。從空而下。以金鎚撃鎖援僧
而去。此先知之四也。漢護左都水使劉向曰。
吾搜撿藏書。緬尋太史創造列仙圖。黄帝而
下六世迄于今。得仙道者七百餘人。撿實得
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此
先知之五也。前漢武帝元狩三年。於長安城
西南。鑿昆明池帝欲伐毘明國。彼國人
善水戰。故鑿池以習之
得黒灰。問東方朔。朔曰。此非臣能知。陛下
可問西域胡僧。必能知之。帝遂遣人往問。僧
曰。乃劫壞時所積灰耳。此先知之六也。若子
獨於諸説而不知之者乎。且孔子生於東周。
佛則生於西域。相去綿遠。其玄會默識驗若
親覿。非同聲相應。其孰能懸知如此之遠者
周易乾卦文言。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
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尊釋第十八此篇客方崇
佛。故曰尊釋
客曰。仲尼默識能仁識音誌。記也。謂不言而存諸
心也。一云。識者知也。不言而
心解也。梵語釋迦。此云能仁。
商太宰所問夫子默知佛也
既得聞焉。敢問老聃還知西方有聖人者無
再敢問老子還知
西方有佛聖否
妙明曰善哉汝之問也。吾昔嘗遊華清宮臨潼
縣鬥
寶山有
華清宮
道士鴻濛老人。邀予登玉女閣。啓經藏出函
匣觀道籍録。得西昇經首帙。讀其文曰。吾師
化遊天竺。善入泥洹泥洹者
涅槃也
予謂鴻濛曰。若指佛歟。鴻濛曰。吾不敢果以
爲然也。予曰。若非指佛。誰爲老氏之師也。
又得古道元皇歴云。天竺有古皇先生。即吾
師也若此言者。皆指佛言也。蓋老
子知天竺之聖所以再三稱之也
善入泥洹。化遊天竺因善入泥洹。而化
遊本國五天竺也
今已返神。還乎無名言佛雙林入滅。今乃返
本還源復其無名之妙
絶身滅影。不始不終絶身滅影。復歸
不始不終之理
綿綿長存。吾今遊矣綿綿不斷。而長存者也。故老
子曰。今去遊矣。此正是過函
谷關之
時也
又得道士法輪經云。若見沙門思念無量。願
早出身以習佛眞。若見佛圖思念無量。當願
一切普入法門。明解法度。得道如佛。又得靈
寶消魂安誌經云。道以齋爲先勤行當作佛。
故設大法橋。普度諸人物諸者助
辭於也
又得金闕朝元經云。願採優曇華。願燒旃檀
香。供養千佛身。稽首禮定光。我生何以晩。
泥洹亦何早。不見釋迦文。心中常懊惱予在
北京
靈濟宮西北廊畫壁上見一僧座一人禮拜。予問本宮道
士。此何也。士曰。此靈濟眞君。因中曾禮定光佛爲師也
肅宗三教畫讃云唐肅宗皇帝
作三教讃
儒吾之師曰魯仲尼。仲尼師聃龍孔子家語適周
篇。子曰。周有
老聃博古知今是吾師也。既
問禮而歎曰。老子猶龍也
吾不知。聃師竺乾。善入無爲吾於昔年未明其
事。不知聃龍師竺
乾。善能入無
爲者。即佛也
稽首正覺梵語三菩提。此
云正覺。即佛也
吾師師師故稽首正覺世尊
乃我師師之師也
以如是言。應正了知如此言應當
了知是意
老聃亦知竺乾之國有佛聖人。可謂明矣。子
獨不知乎。夫太上生東夏。釋迦現西乾老子
生於
東國。佛乃
生於西天
地殊五萬餘里。年隔十六君王周定王丙辰二年
二月十五日生老
子位經十六王者。歴恭懿孝夷厲定幽平
桓莊僖惠襄項匡。年記三百四十五載
雖殊地而處別代而出。其冥會默契。如此之
綿密。非聖慧遐鑑道徳玄同。其孰能與於此

折疑論卷第四



折疑論卷第五
  金臺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註
  言符第十九此篇。脗合三教
之理。故曰言符
客曰。夫孔佛二教其殊合之道。或得其梗概
梗概者大略也。儒佛二教其
殊別合同之道或得其大略矣
未審。老氏之言與夫儒佛之語。敢問亦有同

妙明曰有。但時有淳澆。機有大小。隨其所適
漢書曰。澆淳
散樸各隨所適
教有淺深。雖不能全同。而亦有可同之語也。
孔子云。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
可以語上也語去聲。論語語告也。言教人者當隨其高
下而教。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蔽也
老子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
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上士唯智非愚勤行於道。中
士聞其道則可上可下矣。下
士唯愚非智返笑聖道。故
上士悟。中士疑。下士迷
佛云。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中根中莖中枝中
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法華經云上中下
三品者即三乘也
達摩九年不語祖師航海而來。
少林面壁九年
顏回終日如愚孔子曰。吾與回言
終日。不違如愚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頻數也。道不屬言。
言多數而氣窮。不如
守一中
之道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
欲。雖賞之不竊且上若不貪欲。則雖賞民使之
爲盜。民以知恥而不偸盜也
老子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佛云。
不得畜金銀生像。尚書云。汝惟不伐。天下莫
與汝爭功伐誇也若不誇有功。則天
下人無與爾爭奪其功也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太上曰。自見
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
自專所見者。必不明其道也。自言是者。其道徳必不
顯彰也。自誇伐者。必無其功也。目矜才能者。必不得
久長
佛經云。不得故自讃毀他。即其類也經言不得
讃誇自己
毀謗
他人
如此者衆如此相同之
言衆多也
是以聖人雖居異域。被機同處如出一口三教
聖人。
雖時代國土不同。其被化機
縁相同之處。如出。一人之口
但病有淺深。藥有殊品。而療苦求安。其情一
結上文意然三教所設。各有淺深不同。但苦病也。三
聖之言藥也。雖有差殊品類不同。其治療病苦而欲求
其安樂。則
一理也
獨以戰國縱横時無大器。故二聖不言世外
之典耳惟以三綱五常修齊治平之道。而化
利天下。其出世玄妙之典故不言耳
  會名第二十此篇會同三教聖人之名目。故曰會名
客曰。三聖設教異同之理。則聞命矣。敢問
聖人原始返終之道。可得聞乎原其始而知所
生。返其終而知
所死。如此道
理可許得聞乎
妙明曰。甚哉子之問也此賛客
之所問
予隨堂粥飯之流謙云。我乃隨衆堂
中食粥飯之常流
焉能達聖人起盡之事也歟。然以所知敢告
吾子。佛昔居覩史多天梵語覩史多。亦名兜
率陀天。此云知足
故名護明菩薩佛彼時號護明菩
薩。亦名勝善天子
降神迦維羅國淨飯王宮。以周昭王甲寅二
十四年四月初八日。於毘婆尼藍園波羅叉
樹下。於母摩耶右脇而生。十九踰城出家。成
佛徳相妙好。住世七十九年。譚經三百五十
佛自降生至於雙林入滅。共七十九載。
自成道已四十九年。演教三百餘會
以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般涅
槃。其道本乎明析色心析分也。佛説三乘教法。其
道本欲分明色心二法即眞
俗二
諦也
指陳因果排列行位指點陳説。先因後果。隨其所
終而證排列五十二行位階級
透脱生死越四暴流河透過解脱生死之事。超越
四暴急流河者。謂欲流有
流見流無
明流也
超三界彼岸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
梵語波羅。此云彼岸
捨凡從聖。得大菩提梵語菩提。此云覺也捨離
凡夫而證菩提之大覺也
末後拈華示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
心本來是佛。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付飮
梵語迦葉
此云飮光
達摩東遷。特明此事梵語菩提達摩。此云覺法。西
天自迦葉爲初祖。相傳至達
摩。乃二十八祖。東遷震
旦。明原始返終之道
其來也月現江心祖師來東土所傳心
印如月現於江心
其逝也日沈山頂其歸逝也如日
沈西山之頂
道高堯舜。徳邁羲軒如子貢曰。夫
子賢於堯舜
分身混沌之前。流教太虚之始佛祖及一切衆生
本有底太極混沌
無極之前。早有這箇道理。
是以流教於太虚之初始也
不生不滅虚靈本體本
來不生不滅
出九層圓蓋之天易數九者。老陽至盡之
處。道出於九天之上
無去無來本體如如
豈有去來
超八維方質之地超出乎四方四
隅形質之地
大矣廣矣。汪哉洋哉。巍巍乎不可思議者也
此讃佛祖道妙。若汪洋大海。
又如五嶽巍巍。不可思議也
大權菩薩經云。老子是迦葉菩薩化遊震且。
興正録云。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老
子降神於亳亳音朴老子生於楚國
陳郡苦縣頼郷仁里
母懷八十一年。誕於李樹下。遂指爲姓老氏
父姓
韓名乾字元卑。母曰精敷。孕經八十一年。生李樹下。因
以爲姓名耳。字伯陽。身長四尺六寸額凸眉麁。反脣折
鼻。臀尖胯闊。聃耳
髼頭。故曰老聃
生而皓首生而
白頭
爲周柱下史柱下史者周
時掌禮之官
周道既衰。戰國縱横周轍既衰。淳風墜地。
王道不興於時去國矣
牛駕而行。擬遊西竺。過函谷關。爲關令尹喜
説道徳二篇。西渉流沙薨於槐里流沙地名。函
谷關即今潼
闕。槐里
亦地名
其道本乎專氣致柔。抱一守眞實腹虚心老子
道。專守精氣。使不散亂則形體應之而能順也。故能致其
柔和。抱一守眞者。謂其無爲自然之道。一者爲言至也言
更無其二。故抱一氣而固守本眞也。道徳經云。實其腹
者懷道抱一而守其眞神也。虚其心者謂除其嗜欲去其
煩惱
少思寡欲無私蔽而
少貪欲也
視之不足見道徳經云。視之不見。名曰夷。夷
者無色之謂。其道故無色可見
聽之不能聞經云。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者
無聲之謂。其道故無聲可聞
寂兮寥兮寂者無音與聲也。寥者無形而空
也。如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獨立而不改獨立者。道更無其二也。
不改者。常化有常也
周行而不殆既明此無形無影之道。則
周行天下而無危殆也
然後設無爲之化明乎專氣抱一之道。然
後可以稱無爲之教化
行不言之教既明道妙則可以
行無言無説之教
足以還年却老可以證返老
還童之理
羽駕長生乘鸞跨鶴謂之羽駕。其本體
不滅謂之長生久視之道也
共陰陽以晦明陰陽者。指日月與
陰陽而同暗同明也
與天地而遐久。非含和蘊素忘懷守雌者。不
足與語此道也若不是含養中和蘊積純眞忘其情欲。
守一若雌之抱卵。孳孳而爲道者。不
足以論此
道徳也
牟子云。清淨法行經云。震旦國人難化。先以
三聖而往教焉文出破邪論。在
藏經既字函上卷
大迦葉菩薩稱爲老子。淨光童子菩薩稱爲仲
尼。儒童菩薩稱爲顏回佛説空寂所問經。及天地
經。皆云。吾迦葉在彼爲老
子。號無上道。淨光在彼號仲尼爲夫子漸教化。儒童在彼
號顏回。須那經云。吾入滅千載之後。教流於東土。王及
人民。奉戒修善者
衆。出藏經明字函
興正録云。周靈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生
孔子。年譜云。周二十二主靈王二十一年十
一月四日。孔子生於兗州鄹邑平郷闕黨里
記。靈王在位二十七年庚戌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時
老子五十五歳孔子生於魯國兗州鄹邑平郷晋昌里。生而
有髭。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手垂過膝。河目海口。龍
顏方顙鳳顒燕領。虎視雷聲有中和之徳。衣莊而嚴。色温
而厲。如
世家説
父叔梁紇。母顏氏徴史記世家曰。
其先宋人也
適周道衰微。淳風墜地。周流天下周流天下
而化行導
高而無位夫子有君師之
徳。無君師之位
伐樹於宋孔子嘗談道。於宋
國樹下宋人伐樹
削跡於衞孔子過衞。國
人削其脚跡
見辱於陽貨陽貨謂孔子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
謂仁乎。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智乎
被誚於接輿楚狂接輿見孔子而歌曰。鳳兮鳳兮何徳
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從
政者殆而
畏於匡人夫子遊於匡。宋人圍之數匝。子絃琴而不
輟。子路入見曰夫子何娯耶。宋人欲殺夫子
矣。子推琴而謂子路曰。由來吾語汝。吾諱窮久矣。而不
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之時天下無窮。人
非知得也。當桀紂之時。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世適然。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
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如視生。烈士之勇也。知窮之
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是以
吾今雖難於此而不怖。故絃琴而樂也。
論語曰。天生徳於予。匡人其如予何
困於陳蔡論語。子在陳絶糧。
從者病莫能興
窮詞於盜跖。受毀於桓魋桓魋。宋司馬也。欲害孔
子。子曰。天既賦我以如
是之徳桓魋
其奈我何
年七十有三而終於魯孔子年七十三。薨於魯。
葬於城北。今孔林是也
其道本乎道徳仁義禮樂夫子以行其道也。則本於
堯舜無爲自然之道徳。夫
仁者心之徳愛之禮。義者心之智。事之宜。禮者天
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樂者移風易俗而主於和也
恭儉温良慈讓恭者莊敬也。儉者節制也。温者。和厚
也。良者易直也。慈仁而有愛及人也
讓者謙
遜也
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人以學文。
修行存忠信也。忠信爲人之本也
祖述堯舜遠宗堯
舜之道
憲章文武近守文
武之法
刪詩書刪除削也。定公元年。季氏強僭。其陽虎作亂專
政夫子退而削去詩中繁文異辭書中三墳三典
定禮樂夫子適問篇。問禮於老聃訪
樂於萇弘。然後定其禮樂
讃易道讃周易而講明天道。
及説卦文言繋辭等
補春秋韓宣子適魯。見孔子曰。易象與魯春秋。蓋周之
舊典也。何不修之。因魯史策書成文就加筆削。
所補之者人道
恢王道備矣
作孝經與曾子所
言者是也
理欹器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問於守廟者
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爲宥坐之器也。子曰。
吾聞宥坐之器。虚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聖人以爲至誠。
故常置之於坐測。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果然
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歎曰。嗚呼夫物焉有滿而不覆
也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聖智。守之
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謹。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受道於漁父事如莊子
漁父篇
問禮於老聃。正三綱三綱者。父
子君臣夫婦
明五紀五紀者仁
義禮智信
配天祀帝。享祖尊親事出
孝經
僕妾竭其歡心孝經。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
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
臣子盡其忠孝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臣能致其身
居家理治長幼順從孝經居家理故治可移於
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
身掲日月之明掲負也。言身負其
道如日月之同明
道歴乾坤之固夫子道徳歴代封
諡如天地之永固
此略其實也此乃略少而言
夫子之實跡也
然聖人之道。仰之彌高論語。顏子喟然歎曰聖人
之道。仰之彌高不可及
鑚之彌堅鑚彌堅
不可入
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在前在後。恍愡不可以爲象。此
顏子深知夫子之道無窮無盡無
形無體而
歎之也
居則善地。心則善淵。迎之無首。隨之無後
道體玄妙而
不可及也
生而無生。滅而無滅釋氏不生不
滅之道也
離相寂然。絶諸戲論此形容釋氏道體
玄妙不可及也
且誰能果知其昇降隱顯原始返終之道也
結三教之妙而謙辭云。且今誰敢言盡知其
高低明暗。原其始生而盡其返終之道也哉
客稽首再拜曰。非子之説。吾不得聞聖人至
道如此其大者也
折疑論卷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