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集神州三寶感通録 (No. 2106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106

神州三寶感通録卷
  麟徳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夫三寶利見其來久矣。但以信毀相競。故有
感應之縁。自漢泊唐年餘六百。靈相
群録可尋。而神化無方待機而扣。光瑞出沒。
開信於一時。景像垂容。陳迹於萬代。或見於
既往。或顯於將來。昭彰於道俗。生信於迷悟。
故撮擧其要。三卷成部
初明舍利表塔次列靈像垂降後引聖寺瑞經
神僧
初明舍利表塔。昔如來行乞。有童子戲於
路側。以沙土爲米麪。逆請以土麪奉。佛因爲
受之。命侍者以爲土漿。塗佛住房。足遍南
面。記曰。此童子者。吾滅度後一百年。王閻浮
提空中地下四十里内。所有鬼神並皆臣屬。
開前八塔所獲舍利。於一日夜役諸鬼神造
八萬四千塔。廣如衆經。故不備載此土即洲之
東境故塔現
不足
以疑
舍利西梵天言。此云骨身也恐濫凡夫之
故依本名而別
西晋會稽鄮塔縁一 東晋金陵長干塔縁
二 石趙青州東城塔縁三 姚秦河東蒲阪
塔縁四 周岐州岐山南塔縁五 周瓜州城
東古塔縁六 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縁七
周洛州故都西塔縁八 周涼州姑臧縣塔縁
九 周甘州刪丹縣塔縁十 周晋州霍山南
塔縁十一 齊伐州城東古塔縁十二 隋
益州福感寺塔縁十三 隋益州晋源縣塔縁
十四
塔附
 隋鄭州起化寺塔縁十五 隋
懷州妙樂寺塔縁十六 隋并州淨明寺塔縁
十七 隋并州楡社縣塔縁十八 隋魏州臨
菑縣塔縁十九 雜明神州山川藏寶等縁
二十
初西晋會稽鄮塔者。今在越州東三百七
十里鄮縣界。東去海四十里在縣東南七十
里。南去呉村二十五里案前傳云。晋大康二
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何者。生在畋家弋獵
爲業。得病死。蘇見一梵僧語何曰。汝罪重。應
入地獄。吾閔汝無識且放。今洛下齊城丹
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
造。可勤求禮懺。得免此苦。既醒之後。改革前
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如言南行至會稽海
畔。山澤處處求覓。莫識基緒。達悲塞煩
投告無地。忽於中夜聞土下鍾聲。即迂記
其處剡木爲刹。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
踊出。靈塔相状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
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盤。似西域于闐所造。
面開窓子四周天鈴。中懸銅磬毎有鍾聲。
疑此磬也。繞塔身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
僧雜類等像。状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
像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斯可謂神功聖迹。
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内。於八王日
巡邑里。見者莫不下拜念佛。其舍利者在木
塔底。其塔左側多有古迹。塔側諸曁縣。越舊
都之地。以句章對鄮剡等四縣爲之。諸曁東
北一百七里。大部郷有古越城。周迴三里。地
記云。越之中葉在此爲都。離宮別館遺基尚
在。悉生豫章。多在門階之側。行伍相當森
竦可愛。風雨晦朔猶聞鍾磬之聲。百姓至今
多懷肅敬。其迹繁矣。諸曁西北百里。新義郷
有許公巖。地誌云。晋時高陽許詢字玄度。與
沙門支道林爲友。毎相從歴覽山水。至此乃
栖焉。晋辟度爲司徒掾。徴不就。後詣建鄴。
見者傾都。劉恢爲丹陽尹。有名當世。日數造
之。歎曰。今見許公。使我遂爲輕薄。京尹於郡
齊以處之。至于梁代此屋猶在。許掾既
反。劉尹嘗至其*齊曰。清風朗月何嘗不恒
思玄度矣。句章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明郷有
四明天台赤城瀑布等山。天下稱最。東北百
四十里。有沙塘道。廣數丈入海百餘里。地記
云。是秦皇追安期先生於蓬莱。至深而息。故
此塘道至今宛然。鄮縣古城在句章東三百
餘里。昔閩越所都。其靈塔即縣界孝義郷也。
地誌云。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
宋會稽内史孟顗修理之。山有石坎。方可三
尺。水味清淳冬温夏冷。輿地誌云。阿育王
釋迦弟子。能役鬼神。一日夜於天下造佛骨
寶塔八萬四千。皆從地出。案晋沙門竺慧
云。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彭城。今秣陵長
干。又是其一。則有三矣。今以經驗億家一
塔。計此東夏理多不疑。且見揚越即有二
塔。廣袤九域故有之焉。會稽記云。東晋丞
相王導云。初過江時。有道人神彩不凡。言從
海來相造。昔與育王共遊鄮縣下眞舍利起
塔鎭之。育王與諸眞人捧塔飛行虚空入海。
諸弟子攀引。一時倶墮化爲烏石。石猶人形。
其塔在鐵圍山也。太守禇府君云。海行者述。
島上有聚烏石作道人形。頗有衣服。褚令鑿
取將視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状。東海不遠。島
上是徐偃王避地之處。宮郭古基宛然。昔周
穆西巡。登崑崙山。偃王乃有統焉。穆王聞之
馳還。日行萬里。偃王避之於此。晋孫恩作
逆。寄仙妖以惑衆。築城自衞。其處猶存。梁
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圖。堂殿房廊
周環備滿。號阿育王寺。四面山繞林竹葱翠。
花卉間發走飛相娯。實閑放者之佳地。有碑
頌之。著作郎顧胤祖文。寺東南三十五里。山
上有佛右足跡。寺東北二里。山頭有佛左足
跡。二所現于石上莫測其先。寺北二里有聖
井。其實深池鰻魚。俗號爲魚菩薩也。人至井
所禮拜。魚隨聲出來。賊過僞禮。魚出。賊便
以刀斫之。因斷魚尾。自爾潜隱魚不時出。有
至心邀請禮拜者。但噴水而已。初有一僧聞
塔來禮。處所荒涼恃食爲難。有一老姥患脚。
來爲造食便去如是怪之。去後私尋乃入池
内據量。即魚所化也。其塔靈異往往不一。大
略爲瑞多現。聖僧遶塔行道毎夕然燈。於光
影中現形在壁旋轉而行。且列數條多則詞

貞觀十九年。敏法師者。禹穴道勝歴覽聖迹。
依然動神領徒數百。來寺一月敷講經論。士
俗咸會。夜中有人見梵僧百餘遶塔行道。以
事告衆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怪。自古至
今四大良日。遠近來寺建齋樹福。然於夜中
毎見梵僧行道誦經讃頌等相
永徽元年。會稽處士張太玄。於寺禮誦。沙門
智悦獨與太玄連床而寢。半夜聞誦金剛般
若。了了分明。二人靜聽形心欣泰。乃至誦訖。
然契其相若眞尋視無形。明知神授矣
二東晋金陵長干塔者。今在潤州江寧縣故
*揚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廢長干寺内。
昔西晋末統江南。是稱呉國。於長干舊里有
古塔地。即育王所搆也。依於邑里既崩子亮
立。孫琳執政。五鳳中毀除佛寺。此塔同湮
而舍利潜地。呉平之後。諸僧頗依故處而居
起塔三層。既不得舊塔之基。事迹無沒莫之
或識。至
東晋咸安二年。簡文立塔三層。孝武上金相
輪露盤。冥祥記云。簡文有意興搆。未遂而崩。
即三層之塔。疑是先立至孝武太元末。有并
州西河沙門劉慧達本名荷。見於僧傳。
來尋古塔莫知其地。乃登越城四望。獨見長
干有異氣。便往禮拜而居焉。時於昏夕毎有
光明。*迂記其處掘之入地丈許。得三石碑長
六尺。中央一碑鑿開方孔。内有鐵銀金三函
相重。於金函内有三舍利。光明映徹。及爪
甲一枚。又有一髮。申可數尺。旋則成螺光
彩照曜。咸以爲育王之所藏也。即從就塔
北。更築一塔。孝武加爲三層。故寺有兩塔。西
邊是育王古塔也。丹陽尹王雅奉五斗米。道
常謂宜黜佛法除毀塔寺。其日下詔。令會稽
王道子將雅觀焉。時沙門正行舍利至雅撥
翻其鉢而舍利附于器内。終不墜落。王更貯
清水燔香。呪曰。王丹陽酷不信法。世尊威
靈願有以津示。應聲光明煥然騰發。雅自此
後雖未能精至。終身不復誣訾佛法。梁大同
中。月犯五車老人星見。改造長干寺阿育王
塔出舍利髮爪。天子幸寺設大無礙法會。下
詔曰。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萬物不得齊其蠢
生。二儀不得恒其覆載。故勞逸異年懽慘殊
日。去歳失稔斗粟貴騰。民在困窮運臻斯濫。
原情察理或有可矜。下車問罪聞諸往誥。責
歸元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繩則自新無路。
書不云乎與其有殺不辜寧失不經。易曰。隨
時之義大矣哉。今眞形舍利復見於世。逢希
有之事。起難遭之想。今出阿育王寺設無礙
會。耆年童齒莫不欣悦。如積飢得食。如久別
見親。幽顯歸心遠近顒仰。士女霞覆布冠蓋
雲集。同時布徳允協人靈。凡天下罪無輕重。
皆赦除之。今潤州江寧故地但有甎基三層
并刹佛殿。餘則榛木荒叢。非人所渉示。是
古基而已。頻有大蟲。發塔基者多自死。而草
深人希惟有惡獸。於中産育。或銜鹿而血汚
塔者。尋被打撲號叫驚人。今去永安坊張侯
七八里。余本住京師曲池。日嚴寺。寺即
隋煬所造。昔在晋蕃作鎭淮海。京寺有塔
未安舍利。乃發長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於
日嚴塔下。施銘於上。于時江南大徳五十餘
人咸言。京師塔下舍利非育王者。育王者乃
長干本寺而不測其是非也。至武徳七年日
嚴寺廢。僧徒散配房宇官收。惟舍利塔無人
守護。守墌屬官事須移徙。余師徒十人配住
崇義。乃發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
如黍米。并瓜一枚。少有黄色。并白髮數十
餘。有雜寶琉璃古器等。總以大銅函盛之。檢
無螺髮。又疑爪黄而小如人者。尋佛倍人爪
赤銅色。今則不爾。乃將至崇義寺佛堂西南
塔下。依舊以大石函盛之。本銘覆上埋于地
府。余問隋初南僧。咸曰。爪髮梁武帝者
舍利則有疑焉。埋之本銘置于其上。據事以
量則長干佛骨頗移於帝里。然江南古塔猶
有神異。崇義所流。蓋蔑如也。故兩述之矣。
但年歳綿遠後人莫測。略編斯紀以顯厥縁

三青州古城寺塔者。代歴周秦莫知其地。石
趙時佛圖澄者在鄴。勒虎敬重廣置寺塔而
少露盤。方欲作之。澄曰。臨菑城中有阿
王寺。猶有佛像露盤在深林巨樹下。上有伏
石。可尋而取也。虎使求之。依言指授。入地二
十丈獲之。至鄴阿余阿育聲之轉耳。須訪
故地處所。故慧達在冥中告云。雒陽臨菑建
*鄴鄮縣成都五處並育王塔。禮者不入地
獄。故知此塔不虚名也
四河東蒲阪古塔者。後奏姚略叔父爲晋王。
鎭於河東。古老傳云。蒲阪古塔即阿育王所
立也。疑之屡有光現。依掘得佛骨於石函銀
匣中。照耀殊常送以上略。略乃親迎覩於㶚
上。今蒲州東阪有救苦寺僧住立大像極宏
冠。而古塔不樹*云
五扶風岐山南古塔者。在平原上南下北高。
東去武亭川十里。西去岐山縣二十里。南去
渭水三十里。北去岐山二十里。一名馬額。山
同岐山。斯並在大山之北。南有小山東西
列中間大谷。南與北別。故號岐山。岐即分
也。西北二十餘里有鳳泉。泉在岐山之陽極
高顯。即周文時。鸑鷟鳴於岐山。斯地是也。飮
此泉水故號鳳泉。又南飛至終南之陰。故渭
南山下亦有鳳泉。又西南飛越山至于河池。
今所謂鳳州古河池郡是也。不可窮鳳之始
末。且論置塔之根原。故隋高美其地泉。仍
就置塔。俯臨目極誠爲虚迥。寺名久廢。僧徒
化往。人物全希塔將頽壞。余往觀焉。榛叢
彌滿。雖無黍離之實。深切黍離之悲。今平原
上塔。俗諺爲阿育王寺。郷曰柳泉。取其北
山之舊號耳。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僧徒五
百。及周滅法廂宇外級唯有兩堂獨存。隋朝
置之名成實寺。大業五年僧不滿五十人者
廢之。此寺從廢。入京師寶昌寺。其塔故地仍
爲寺莊。唐運伊始義寧二年。寶昌寺僧普賢。
慨寺被廢沒諸草莽。具状上請。于時特蒙
大丞相見識昔曾經往。覽表欣然仍述本由。
可名法門寺。自爾至今武徳二年。薛擧稱兵
將事南。及*大宗率師薄伐。初度八十僧。未
有住寺。寶昌寺僧惠業掃洒鳳泉以僧未配。
遂奏請住法門。蒙勅依奏。便總住焉。年歳既
久殂落略盡。寺在孤城之中。問其本起。乃云。
大業末年四方賊起。諸郷在平原之上。無以
自安。乃共築此城以防外寇。唐初雜住未得
出居。延火焚之一切都盡。二堂餘燼燋黒尚
存。貞觀五年。岐州刺史張亮素有信向。來寺
禮拜。但見古基曾無上覆奏
勅望雲宮殿以蓋塔基。下
詔許之。因搆塔上尊嚴相顯。古老傳云。此塔
一閉經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聞之。以貞
觀年中請開剖出舍利以示人。恐因聚衆不
敢開塔。有勅並許。遂依開發深一丈餘獲二
古碑。並周魏之所樹也。文不足觀。故不載録。
光相照燭同諸舍利。既出舍利通現道俗。無
數千人一時同觀。有一盲人積年目冥急努
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内外崩騰同赴。屯聚
塔所日有數千。舍利高出衆人同見。於方骨
上見者不同。或見如玉白光映徹。或見緑色。
或不見者問衆人曰。舍利何在。時有一人。以
不見故感激懊惱。搥胸而哭。衆人愍之。吊
問曰。汝是宿作努力懺悔。何用搥胸。此人見
他燒指行供養者。即以麻纒母指燒之。遶塔
而走。火盛心急來舍利所。欻然得見。歡
踊躍跳躑不覺指痛。火滅心歇還復不見。顯
慶四年九月。内山僧智琮弘靜見追入内。語
及育王塔事。年歳久遠須假弘護。上曰。豈非
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八萬四千
之一塔矣。琮曰。未詳虚實。古老傳云。名育王
寺言不應虚。又傳云。三十年一度出。前貞觀
初已曾出現。大有感應。今期已滿。請更出
之。上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
日行道。祈請有瑞乃可開發。即給錢五千絹
五十疋。以充供養。琮與給使王長信等十月
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内
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有光現。至十日三更。
乃臂上安炭就而燒香。懍厲專注曾無異想。
忽聞塔内像下振裂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
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足各各放光。赤白緑
色纒繞而上。至於衡桶合成帳蓋。琮大喜踊
將欲召僧。乃覩塔内畟塞僧徒合掌而立。謂
是同寺須臾既久。光蓋漸歇冉冉而下。去地
三尺不見群僧。方知聖隱。即召來使同覩瑞
相。既至像所餘光薄地流輝布滿赫奕潤滂。
百千種光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
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
獲七枚。總置盤水。一枚獨轉遶餘舍利。各
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状上聞。
勅使常侍王君徳等送絹三千疋。令造朕等
身阿育王像。餘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
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開福慧。僧以舊財多
雜朽故。遂總換以柏編石爲基。莊嚴輪奐製
置殊麗。又下勅僧智琮弘靜鴻臚給名住會
昌寺。初開塔日。二十餘人同共下鑿。及獲舍
利諸人並見。唯一不見。其人懊惱自拔頭髮。
苦心邀請哀哭號叫。聲駭人畜徒自咎責。終
不可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如初。
由是諸來謁者恐不見骨。不敢見其光瑞。寺
云龍坊人。勅使未至前數日望寺塔上。有
赤色光周照遠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
光照寺城丹赤如晝。且具以聞。寺僧歎訝
曰。舍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其舍利
形状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
亦爾。下平上圓内外光淨。余内小指於孔中
恰受。便得勝戴以示大衆。至於光相變現不
可常准。于時京邑内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
往來相慶。皆稱佛徳一代光華。京師大慈恩
寺僧惠滿。在塔行道。忽見綺井覆海下一雙
眼睛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視亦然。皆懾然
瞻。更不敢重視。顯慶五年春三月。下
勅取舍利往東都入内供養。時周又獻佛頂
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黄紫
色。將往東都駕所。時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
都入内行道。勅以舍利及頂骨出示行道。僧
曰。此佛眞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
入内。皇后捨所寢衣帳直絹一千疋。爲舍利
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鏤窮奇。以龍朔二
年送還本塔。至二月十五日奉
勅令僧智琮弘靜京師諸僧。與塔寺僧及官
人等無數千人。共藏舍利于石室掩之。三十
年後非余所知。後有開瑞可續而廣也
岐州岐山縣華陽郷王莊村憑玄嗣者。先來
麁獷殊不信向。母兄承舍利從東都來。將欲
藏掩。嗣不許往。母兄不用其語。至舍利所禮
拜訖還家。玄嗣怒曰。此有何功徳。若舍利有
功徳。家中佛像亦有功徳。即取像燒之。有何
靈驗。母兄救之已燒下半。玄嗣即時忽倒。後
醒曰。忽到一處似是地獄。大鳥飛來啄睛噉
肉。入大火抗燒烙困苦。以手摩面眉鬚墮落。
目看天地全無精光。親屬傍看曰。汝自造罪
無可代者。玄嗣神識不與人對。但曰。火燒我
心東西馳走。又被打拍之状摧慟號哭。又稱
懺悔懺悔而晝夜唯走不曾得住。至二月十
三日。親屬將至塔所。于時京邑大徳行虔法
師等百餘僧。爲衆説法。裴尚官比丘尼等
數百俗士五六千人。咸見玄嗣五體投地對
舍利前。號哭懺悔不信之罪。又懺犯尼淨行。
打罵衆僧盜食僧果。自懺已後眠夢稍安云。
其佛頂骨國用珍寶贖之計寶約估評絹直四
千疋。遂依其數以蕃練酬之。頂骨今仍在内
*云
六瓜州城東古基者。乃周朝阿育王寺也。廢
教已後。隋雖興法更不置寺。今爲寺莊塔有
舍覆。東西廊廡周迴牆匝。時現光相士俗敬
重。毎道俗宿齋集會興福。官私上下乞願有
應云云
七沙州城内廢大乘寺塔者。周朝古寺見有
塔基。相傳云。是育王本塔。纔有災禍多來求
救云云
八洛都故都塔者。在城西一里。故白馬寺
南一里許古基。俗傳爲阿育王舍利塔。疑即
迦葉摩騰所將來者。降邪通正故立塔表以
傳眞云云
九涼州姑臧塔者。依檢諸傳。咸云。姑臧有
育王塔。然姑臧郡名。今以爲縣屬州。漢書。河
西四郡則張掖姑臧酒泉燉煌也。然塔未詳」
十甘州刪丹塔者。今名爲縣。在甘州東一百
二十里。縣城東弱水北大道側土堆者。俗傳
是阿育王塔。但有古基荒廢極久。斯即疑爲
姑臧塔也
十一晋州北霍山南原大堆塔者。遠近道俗
咸稱是育王塔。余曾遊焉。地居爽塏南望迥
敝。示是古基村落希遠
十二代州城東古塔。俗云。阿育王寺。考北
朔雁門。周時北狄地也。故詩云。北逐玁狁至
于太原。然朔方馬邑。古城大冡往往非一。此
非北狄所有。明知本是夏人爲狄所侵故至
太原也
十三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在州郭下城西。
本名大石。相傳云。是鬼神奉育王教。西山取
大石爲塔基。舍利在其中。故名大石也。隋
蜀王秀。作鎭井絡聞之。令人掘鑿。全是一石。
尋縫至泉。不見其際。風雨暴至人有於石傍
鑿取一片將出。乃是瑿玉。問於識寶商者。
云此眞*瑿玉。世中希有。隋初有詵律師。見
此古迹於上起九級木浮圖。今見在益州。旱
澇年官人祈雨必於此塔。祈而有應特有感
徴。故又名福感。余嘗至焉。誠如所述。近有人
盜鈴將下三級。有神&T016254;枓起。以賊髀内
中。其人被押唱呼。寺僧爲射*枓起。方得脱

永徽元年有王顏子者。剽掠有名。夜上相輪
取博山。將下至底級。兩柱忽夾之。求出不得。
漸漸急困。見一梵僧曰。可大唱賊。不爾死矣。
即唱數聲。寺僧聞救。方得拔出。貞觀年初地
大震動。此塔搖颺將欲摧倒。于時郭下無數
人來。忽見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抵塔之四
面。乍倚乍傾卒以免倒。有一人極豪侈多産
業。見前露盤由來小短不稱塔形。乃捨金三
百兩。共諸信者更造露盤。既成拆下。至覆盆
香氣&T024445;如雲騰涌。流芳城邑。十日乃歇」
十四益州晋源塔者。在州西南一百餘里。今
號爲等衆寺。本名大石。基本縁略亦同前。尋
諸古塔其相不同。豈非當部鬼神情有所樂。
案蜀三塔同一石。蓋餘不定准。益州北百里
雒縣塔者。在縣城北郭下寶興寺中。本名大
石。基相同前。隋初有天竺僧曇摩掘叉。遠
至東夏禮育王塔。承蜀三塔。叉往禮拜。至
雒縣大石寺塔所。敬事已訖。欲往成都宿兩
女驛。將旦聞左右行動聲。叉曰。是何人耶。妄
相恐動。空中應曰。有十二神王。從本國來。
所在擁護。明日當見成都塔。今欲西還。與師
別耳。叉曰。既能遠送。何不現形。神即現形。
叉爲人善畫。便一一貎之。既遍形隱。及至成
都禮大石塔訖。詵律師乃依圖刻木爲十二
神像。莊飾在於塔下。今猶見在云
益州郭下法成寺沙門道卓。有名僧也。大業
初雒縣寺塔無人修葺。纔有下基。卓乃率化
四部。造木浮圖。莊飾備矣。塔爲龍護居在西
南角井中。時有相現。側有三池。莫知深淺。三
龍居之。人莫敢臨視。貞觀十三年。三龍大鬥。
雷霆*振撃水火交飛。久之乃靜。塔如本住。
人皆拾取龍毛。長三尺許。黄赤可愛
十五鄭州超化寺塔者。在州西南百餘里密
縣界。在縣東南十五里東大川西嵩嶽南歸
山北又川。寺院東西五六十歩。南北亦爾。塔
在東南角。其北連寺。方十五歩許。其寺塔基
在淖泥之上。西面有五六泉。南面亦有。皆孔
方三尺騰涌沸出。流溢成川灌漑遠近。泉上
皆下安柏柱鋪在泥水上。以炭沙石灰次而
重填。最上以大方石可如八尺床。編次鋪之。
四面細腰長一尺五寸深五寸。生鐵固之。近
有人試發一石。下有石灰乃至柏團。便抽出
一團長三丈徑四尺見在。自非輪王表塔神
功所爲。何能辦此基搆。終古不見其儔也。今
於上架塔三重。塔南大泉涌沸。鼓怒絶無水
聲。豈非神化所致也。有幽州僧道嚴者。姓李
氏。形極奇偉。本入隋煬帝四道場。後從俗
服今年一百五歳獨住深山。毎年七日來此
塔上。盡力供養嚴。怪其泉流涌注無極。乃
遣善水崑崙入泉討之。但見石柱羅列。不測
其際。中有寶塔。可高三尺。獨立空中。四面水
圍。凝然而住。竟不至塔所。考其*原始莫測
其由。時俗所傳。育王所立。隋祖已來寺塔見
在。寺南歸山寺西嵩山。寺在川中地極汚下。
毎年二山大水常東流注。繞寺北轉方始東
逝。水漲寺高水減寺下。自古至今終不遭溺。
泉初出孔文如蓮華。下打碾磑浪極恬靜。水
中沙石縁色鮮明。國家見寺衝要欲造離宮。
尋行有塔。將欲南徙。其基牢固遂休。近有僧
於南夜坐。望見此塔光明殊異矣
十六懷州妙樂寺塔者。在州東武陟縣西
七里。妙樂寺中見有五級白浮圖塔。方可十
五歩。並是側石編砌。石長五尺闊三寸。以下
鱗次葺之極細密。道俗目見咸驚訝其鬼作。
其下不測其底。古老相傳。塔從地涌。下有大
水。委莫眞虚。有刺史疑僧濫飾。乃使人傍
掘其下。至泉源猶不盡其基際
十七并州子城東淨明寺塔者。本號育王。是
僧所住。唐初已來僧散寺空。尼請居之。余往
問塔。全無蹤跡。但有空名。遂失其本
十八并州大谷楡社塔者。今在縣郭下育
王寺中。見有僧住。中有小塔。古今相傳。此是
本塔。亦未聞異相
十九魏州臨菑黄塔者。在縣西北三十里。
本名舍利寺。今爲尼住。其塔見在。三邊有水
唯西開路。基搆編石從水底上。蓮花彌滿於
三面。其水澄深人皆怯入。傳云。舍利眞塔在
水内空中。如鄭州者。今改爲冀州大都督府」
二十雜明神州山澤所藏。珍異神寶。如上所
列。育王子之諸塔沈隱未形。其徒不一。如後
列之。滄州長河中塔稱育王。名非虚立。豈
唯骨塔。靈像亦爾。呉宜涼三州倶山現像郊
比屬山近復出佛。愚俗謗爲虚誕。故知謗者
虚焉。豈有人造妖訛。山中藏三丈石佛。特是
諸謗者坎井。焉知九海之天池哉。齊州臨邑
縣東有甎塔。云是誌公所營。四面石獸。石獸
迅殺可畏。周滅法時。令人百牟攙出。終不
可脱。亦勞有損。今在彼云。高麗遼東城傍塔
者。古老傳云。往昔高麗聖王出見案行國界。
次至此城。見五色雲覆地即往。雲中有僧執
錫住立。既至便滅。遠看還見。傍有土塔三重。
上如覆釜。不知是何。更往覓僧。唯有荒草。掘
深一丈得杖并履。又掘得銘上有梵書。侍臣
識之云是佛塔。王委曲問。答曰。漢國有之。彼
名蒲圖。王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後佛法始至。
具知始末。今更損高本塔朽壞。斯則育王所
統一閻浮洲處處立塔。不足可怪。倭國在此
洲外大海中。距會稽萬餘里。有會承者。隋時
來此學。諸子史統及術藝無事不閑。武徳之
末猶在。京邑貞觀五年方還本國。會問。彼
國昧谷東隅佛法晩至。未知已前育王及不。
會答*云。文字不言無以承據。驗其事迹則是
所歸。何者*有人開發土地。往往得古塔露
盤佛諸儀相。故知素有也。益州城南空慧寺
金藏者。有穴在寺。近有道士素知有藏。來就
守寺神乞。神令入穴取二升金粟。依言即入。
唯見地下金甕行行相對。莫測其邊。寺僧通
知無敢侵者。雍州渭南縣南山倒豺谷崖有
懸石。文状倒*豺。因以名焉。谷有巖像於佛
面。亦號像谷。古老傳云。昔有梵僧來云。我聞
此谷有像面山七佛龕。昔七佛曾來此谷説
法。澗内有瞻蔔華。常所供養。近永徽中南山
龍池寺沙門智積。聞之往尋。至谷聞香。莫知
何所。深訝香從澗内沙出。即撥沙看。形似茅
根裹甲沙土。然極芬馥。就水抖擻洗之。一
澗皆香。將返龍池佛堂中合堂皆香極深美。
山下俗人時見此山。或如佛塔。或全如佛面
挺出空際。故像顏之號非是虚立。像去嘉美
谷甚近。即姚秦時王嘉美所住者也。坊州玉
華宮寺南二十里許。大高嶺俗號檀臺山。上
有古塔基甚宏壯。面方四十三尺。上有一層
甎塔。四面開戸。石門高七尺餘。廣五尺餘。傍
有破甎無數。古老傳云。昔周文王於此遊獵。
見有沙門執錫持鉢山頭立住。喚下不來。王
遣往捉。將至不見。遠看仍在時。乃勅掘所
立處。深三丈獲鉢及杖而已。王重之爲起甎
塔一十三級。左近村墟常聞鍾聲。龍朔元年。
京師大慈恩寺沙門惠貴。聞之便往。又聞鍾
聲慷慨古迹。將事修理恨無泉貝懷惑猶豫。
貴又感祥云。護塔善神曰。可即經始不勞疑
慮。又感異僧曰。我是南方淨土菩薩。行化至
此*云。此塔自古至今已經四造。勿辭勞倦
功用必成。惟須牢作不事華侈。三層便止。
貴聞此告親事經營。塔側古窯三十餘所。猶
有熟甎填滿。更尋塔南川中乃是古寺。背山
面水一期幽栖之勝地也。自未修前鍾聲時
至。即令營構依時發聲。三下長打如今僧事。
龍朔三年掘得古銘云。周保定年塔崩。塔初
成時南望見渭。又云。置塔經四百餘年崩。
討周保定。至開皇元年。得二十年。開皇至
今龍朔初得八十一年。又計銘記四百年後
始崩。則塔是後漢時所造。後周無諡文者前
周大遠。未知古老所傳周文是何帝代。但知
塔甎巨萬終非下俗所立耳
江州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及尺。下
望無底。晋咸康年中。庾亮爲江州。登山過梁
見老公殊偉。夏屋崇峻玉堂眩目。靈塔高竦
莫測是何修葺。久之終非人宅。乃拜謝而返。
唐貞觀二十一年。荊州大興國寺塔西南柱
無故有聲。人往看之。乃見金銅佛頭出。如是
日日漸出。經三夕方盡。長六寸許。是立佛。
道俗咸異之。唐初相州大慈寺塔被焚。余至
彼問焚所由。僧云。大業末歳群盜互陣寺
在三爵臺西葛屨山上。四郷來投築城固
守。人物擁聚尺地不空。塔之上下重複皆
滿。於中穢汚不可見聞。及賊平人出糞穢狼
藉。寺僧無力可用屏除。忽然火起焚蕩都盡。
唯東南角太子思惟像殿得存。可謂火淨以
除其臭穢也。此塔即隋高祖手勅所置。初以
隋運創臨天下未附。呉國公蔚迥周之柱臣
鎭守河北作牧舊都。聞楊氏御圖心所未允。
即日聚結擧兵抗詔。官軍一臨大陣摧收。擁
俘虜將百萬人總集寺。北遊豫園中。明旦斬
決。園牆有孔。出者縱之。至曉便斷。猶有六十
萬人。並於漳河岸斬之。流尸水中水爲不流。
血河一月夜夜鬼哭。哀怨切人。以事聞帝。帝
曰。此段一誅深有枉濫。賊止蔚迥餘並被
驅。當時惻隱咸知此事。國初機候不獲縱
之。可於遊豫園南葛屨山上立大慈寺。坼三
爵臺以營之六時禮佛。加一拜爲園中枉死
者。寺成僧住依勅禮唱。怨哭之聲一期頓絶

振旦神州佛舍利感通序
原夫。大聖謀權通濟爲本。容光或隨縁隱。遺
景有可承眞故將事拘尸從於俗化入金剛
定。碎此金躯欲使福被天人功流海陸。至
於牙齒髮爪之屬。頂蓋目精之流。衣鉢瓶杖
之具。坐處足蹈之迹。備滿中天罕被東夏。而
齒牙髮骨時聞視聽。昔育王土中之塔略顯
於前。而偏感別應之形隨機又出。自漢洎
唐。無時不有。既稱靈骨。不可以事求。任縁而
擧止得以敬。及通信之士擧神光而應心。懷
疑之夫假琢磨而發念。所以討尋往傳及以
現祥。故依纉序。庶有披者識釋門之骨鯁。
萬載之後難可塵沒矣
漢法本内傳云。明帝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
嶽觀諸道士等請求捔試。以燒經神變爲驗。
及經從火化隱沒莫陳。費才自憾於衆前。張
衍啓悟於時俗。于時西域所將舍利。光明五
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映蔽日光。摩騰羅漢
踊身高飛神化自在。天雨寶花散佛僧上。又
聞天樂繁會人感信心焉。魏明帝洛城中。本
有三寺。其一在宮之西。毎繋幡刹頭。輒斥見
宮内。帝患之。將毀除壞。時外國沙門居寺。乃
齎金盤盛水以貯舍利。五色光明騰焔不息。
帝歎曰。非夫神効。安得爾乎。乃於道東造
周閭百間。名爲官。佛圖精舍云
呉孫權赤烏四年。沙門康僧會。創達江表設
像行道。呉人以爲妖異。以状聞之。權召會問。
佛*有何靈。會曰。佛晦靈迹。遺骨舍利應現
無方。權曰何在。會曰。神迹感通祈求可獲。
權曰。若得舍利當爲興寺。經三七日遂獲瓶
中。旦呈於權光照宮殿。權執瓶寫于銅盤。舍
利下衝。盤即破碎。權大驚嗟希有瑞也。會進
曰。佛之靈。骨金剛不碎劫火不燋。權乃使
力者撃之。搥砧倶陷舍利不損。光明四射耀
晃人目。又以火燒。乃騰光上*踊作大蓮花。
權大發信。乃爲立建初寺。改所住地名佛陀

孫皓虐政。將欲除屏佛法燔經夷塔。有諫。皓
曰。且少寛假。信無神驗誅除不晩。皓從之。召
會曰。若能驗現於目前。助君興之。如其不能。
將道癈而人戮。會曰。道以縁應感而必通。
如蒙寛假庶降神効皓與期三日。僧衆百餘
同集會寺。皓陳兵圍寺。刀鋸齊至。剋期就
戮。或懼無靈。先自縊者。會謂衆曰。佛留舍利
止在今時。前已有驗。今豈欺哉。恰期便獲。
乃進於皓曰。此如來金剛之骨賁獲。撃以百
鈞之杵。終莫毀也。皓曰。金石可磨枯骨豈在。
沙門面欺祗速死耳。乃置之鐵砧。以金鎚撃
之。金鐵並陷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
舍利揚光散彩洞燭一殿。皓乃欣服革心
化。晋初竺長舒。先有舍利重之。其子爲沙門
名法顏。毎欲還俗。笑曰。是沙石耳。何足何
貴。父投之水。五色三匝光高數尺。遂不還俗。
長舒死後還發俗念。輒病委頓。卒爲沙門。以
舍利安江夏塔中。晋大興中。於潜董汪信尚
木像。夜有光明。後像側有聲投地。視乃舍
利水中浮沈。五色晃𦸸左右行三匝。後沙門
法恒看之。遙起四五投恒懷中。恒曰。若使恒
興立寺宇。更見威神。又耀于前。於即恒建寺
塔於潜。入法者日以十數焉。晋大興中。北人
流播廣陵日有千數。有將舍利者。建立小寺
立刹。舍利放光至于刹杪。遂感動遠近信心
云。晋咸和中。北僧安法開。至餘杭欲建立寺。
無地欠財。手索錢貫貨之積年。得錢三萬。
市地作屋。常以索貫爲資。欲立刹無舍利。
有羅幼者。先自有之。開求不許。及開至寺禮
佛。見幼舍利嚢己在座前。即告幼。幼隨來見
之喜悦。與開共立寺宇於餘杭云。晋咸康中。
建安太守孟景。欲建刹孟寺。於夕聞床頭鏘
然。視得舍利三枚。景立刹。時元嘉十六年六
月。舍利放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咸

晋義興元年。有林邑人。嘗有一舍利。毎齋
日放光。沙門慧邃。隨廣州刺史逵在南。
敬其光相欲請之。未及發言。而舍利自分爲
二。*逵聞心悦。又請留敬。而又分爲三。*逵
欲模長干像。寺主固執不許。夜夢人長數丈
告曰。像貴宣導。何故吝耶。明報聽摸。既成。
逵以舍利著像髻中。西來諸像放光者。多
懷舍利故也
宋元嘉六年。賈道子行荊上。明見芙蓉方發。
聊取還家。聞華有聲。怪尋之得一舍利。白如
眞珠焔照梁棟。敬之&T016254;以箱盛。懸于屋壁。家
人毎見佛僧外來。解所被躍坐案上。有人寄
宿。不知汚慢之。乃夢人告曰。此有釋迦眞身。
衆聖來敬。爾何行惡。死墮地獄。出爲尼婢何
得不怖。其人大懼。無幾癩死。舍利屋地生荷
八枚。六旬乃枯。歳餘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會稽安千載者。家世奉佛。夜有
扣門者。出見十餘人著赤衣運材積門内。云
官使作佛圖。忽無所見。明至他家齋食。上得
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
照發。便自擧敬。常有異香。後出欲禮。忽而失
之。尋覓備至半日。還得臨川王鎭江陵迎而
行之。雜光間出。佐吏沙門咸見不同。王捧
水器呪曰詞多如
別辯之
呪訖輒應聲光出。夜見百
餘人遶舍利屋燒香特如佛状。及明人及舍
利倶失矣
宋元嘉九年。尋陽張須元家設八關齋。道俗
數十人。見像前花上似冰雪。視得舍利數十。
便以水行之。光焔相屬。後遂失之。數十日開
廚。更視獲牙。奩中有白&T073554;裹舍利十枚。光焔
屬天。諸處咸來請之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凝之隱衡山徴不出。奉
五斗米道不信佛法。夢見人去地數丈曰。汝
疑方解覺及悟旦夕勤至半年禮佛。忽見額
下有紫光。瑞光處得舍利二枚。剖撃不損。
水行光出。後於食時。口中隱齒吐出有光。妻
息又獲一枚。合有五枚。後又失之。尋爾又得
*云
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讀經。及食得二舍
利。盛銀瓶中。後看漸増。乃至二十。後寄廣陵
今馥私開之空甖椿。在都忽自得之。後退轉
皆失。舍利應現値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
失也。舍利東流綿歴帝代。傳記所及略陳萬
一。由事相重沓屡現非奇。佛現栖隱誠其致
也。然有國興塔無勝。有隋一化之中百有餘
所。神瑞開發陳諸別傳。今略出之。以顯盛徳
云爾。隋高祖昔在龍潜。有神尼智仙。無何而
至曰。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爲
普天慈父重興佛法神明還來。後周氏果滅
佛法。及隋受命常以爲言。又昔有婆羅門僧。
詣宅出一裹舍利曰。檀越好心。故留供養。尋
爾不知所在。帝曰。我興由佛。故於天下立塔。
并置神尼像焉。又於京師法界寺。造連基浮
圖。下安舍利。開皇十五年秋。夜神光自基上
遶。露盤赫若冶焔。一旬内四如之。帝於仁壽
宮。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御宮之仁壽殿降
生日也。帝於此日追惟永往報父母恩。延諸
沙門與論至道。欲於海内清靜處三十所建
塔。下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
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共
修福業。令使現在未來倶爲利益。宜請沙門
三十人解法相堪宣導者。各將侍者散官分
道。送舍利於諸州。起塔盡州。現僧爲朕及皇
后太子諸王官人民庶幽顯生靈。七日行道
懺悔打刹。布施限以十文。以供塔用。不充役
丁用正庫物。其刺史以下常務停七日。專知
塔事。同至十月十五日正午入函一時起塔。
帝以起塔之旦。左京大興殿。西執珽而立延
佛像。沙門三百六十人上殿。左右密數三度
賸一人。帝見異僧披褐色覆膊。語左右
曰。勿驚置之。及行道散不復見。帝曰。今佛法
重興。立舍利塔必有咸應。果如言
雍州仙遊寺立塔。天降陰雪。舍利將下。日光
朗照。及入函雲合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文。石如玉爲函。又現雙
樹鳥獸等基。石變如水精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界所
有。合用爲函。恰然相可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
木開花。入函光照聲賛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下。日照五色氣
光數丈覆塔上。屬天雨天花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値雨無壅。入函日出。光
遶於日。十二月内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棲巖寺立塔。地震山吼如鍾鼓聲。又放
光五道。二百里皆見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至乃日照。將
入函放光明。天神無量
定州恒嶽寺立塔。異公來施布。負上忽失
之。舊無水忽有水。來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陰雪將下日出。入函雲復
合。後雨天花前後非一
鄭州定覺寺立塔。感光如流星。入寺設二千
人供。萬餘人食不盡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兔來輿所。初陰雪將下
日明。入函訖雲復合
毫州開寂寺立塔。界内無石。別處三石。合而
成函。至基盤石有二。浪井夾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雲將下日出。入函訖雲

秦州岱嶽寺立塔。廟夜鼓聲三。重門自開。
騎自廟出迎。光相非一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盤石函。將入
有光明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陰雲將下日
開。閉訖還合
隋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黒蜂
遶。龜有似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
雲合
*揚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大洽
蒋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
寺。舍利至恰如所夢
呉州大禹寺立塔。舍利凡度五江。風波皆不
起。又放光獲紫芝
蘇州虎丘山西寺立塔。掘基得舍利一。空樂
聞人。井吼二日舍利方至
衡州衡嶽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峯上
白雲闊二丈。直至其所。三匝乃散
桂州縁化寺立塔。未至十里。烏有千計。夾
輿行飛。入城乃散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内有神仙雲氣像
交州禪衆寺起塔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晦冥將下日朗。掩已便

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廓州光高
數丈。從東來入地。内外皆見
瓜州崇教寺起塔。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
十。道逢舍利。放之爲期。其囚被放。十里一
期。無一逃者
隨州人於溳水作魚獄三百。既見舍利悉決
放。餘州亦多放矣
王公百官以舍利應感非一。拜表奉賀。時有
詔曰。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生。朕所以至心
迴向思崇勝業。普及幽顯共爲善因。故分布
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垂慈頻示光相。宮殿
之内舍利降靈。莫測來由。得未曾有。斯*寔
群生多幸延此嘉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
表悚敬彌深。今眞形舍利猶有。可依前式分
送海内五十三州。庶三塗六道倶免蓋纒。禀
識含靈同登妙果
仁壽三年正月復分布舍利五十三州。至四
月八日同午時下。其州如左
恒州無雲雨天花遍
城寺如此者
泉州 循州 營州三放白
光出古
石解
作函
 洪州白項烏
引路
 抗州掘基自然石
窟恰容石函
 涼州
徳州躄者行大
鳥旋塔
 滄州 觀州塔上五色雲
現午至暮
 瀛州
基内
紫光
 冀州患盲
者即
 幽州函如水鏡
放光衆像
 徐州函出
仙人
僧等
 莒州三現光基得
古塔癡者言
 齊州 菜州 楚州
野鹿來聽
鶴翔塔上
 江州地出
銅像
 潭州舍利至江
鳥即迎送
 毛州
金銀
 貝州 宋州井苦變甘放光
又雨花如雪
 趙州放赤
光有
佛像
等相
 濟州日放光香
氣鍾音出空
 兗州 壽州 信州
荊州雲蓋塔上
雨花不下
 黎州地下瓦
千秋樂
 慈州雲蓋如飛
仙泉涌病
 魏州 潞州泉自涌
病者愈
 汴州異香放光
見像患差
 

 許州去州九十里放光照
見雲光覆塔甘井現
 沈州 蘭州
基下得石像
又得二銅像
 梁州 利州放光如
日明
 豫州五色光
文字金
 顯州 曹州光變
最多
 安州感香一夕放
光雲蓋魚集
 鄧
函作玉
文現
 秦州重得
舍利
 衞州光照
於外
 洺州僧先
患腰
不得行聞舍利
至起迎十里
晋州三度
放光
 懷州雄雉來馴附
放光異迹
 陝州
前後十一
度現瑞
洛州香氣如風
又放光明
 鄭州放光
神州三寶感通録卷*上
  此録上卷。宋本與二本大異。撿之宋本錯。
將宣律師感通録一卷。爲此上卷耳。今依
二本正之。又爲看舊宋藏者。具録正文于







神州三寶感通録卷
  *唐*麟徳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自法移東漢教漸南呉。佛像靈祥充物區宇。
而群録互擧出沒有殊。至於瑞跡蓋無異也。
今依敍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陳晋代而
暦表隋唐。或感化在人而迹從倚伏。故不
銓次於録而辯集之
  東漢&MT02206;陽畫釋迦像縁一
南呉建鄴金像從地出縁二
西晋呉郡石像浮江縁三
西晋泰山七國金像瑞縁四
東晋楊都金像出渚縁五
東晋襄陽金像遊山縁六
東晋荊州金像遠降縁七
東晋呉興金像出水縁八
東晋會稽木像香瑞縁九
東晋呉郡金像傳眞縁十
東晋東掖門金像出地縁十一
東晋徐州太子思惟像縁十二
東晋廬山文殊金像縁十三
元魏涼州石像山裂出現縁十四
北涼河南王南崖素像縁十五
北涼沮渠丈六石像現相縁十六
宋都城文殊師利金像縁十七
宋東陽銅像從地出縁十八
宋江陵金像出樹光照縁十九
宋浦中金像光現及出縁二十
宋江陵上明澤中金像縁二十一
宋荊州壁畫像塗却現縁二十二
宋江陵小金像誓志縁二十三
宋湘州桐盾感通作佛光縁二十四
齊番禺石像遇火輕擧縁二十五
齊彭城金像汗出表祥縁二十六
齊楊都觀世音金像縁二十
梁荊州優填王栴檀像縁二十八
梁楊都光宅寺金像縁二十九剡縣石
像附
梁高祖等身金銀像縁三十
元魏定州金觀音像高王經縁三十一
陳重雲殿并像飛入海縁三十二
周晋州靈石寺石像縁三十三
周宜州北山鐵磺石像縁三十四
周襄州峴山華嚴行像縁三十五
隋蒋州興皇寺焚像移縁三十六
隋釋明憲五十菩薩像縁三十七
隋京師日嚴寺瑞石影像縁三十八
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縁三十九
唐坊州石像出山現縁四十
唐簡州佛跡神光照縁四十一
唐涼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縁四十二
唐渝州相思寺佛跡出石縁四十三
唐循州靈龕寺佛跡縁四十四
唐撫州降潭州行像縁四十五
唐雍州藍田金像出石中縁四十六
唐雍州鄠縣金像出澧縁四十七
唐沁州像現光明常照林谷縁四十八
岱州五臺山像變聲現縁四十九
唐遼口山崩自然出像縁五十
初案南齊王琰冥祥記。云漢明帝夢見神人。
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項佩日光。以問群臣。或
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
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
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聞人死精神不滅。
莫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
葉摩騰等。齎優填王畫釋迦倚像。帝重之。如
夢所見也。乃遣畫工圖之數本。於南宮清涼
臺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又於白馬寺
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之像。如諸傳備載」
二呉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躯。討
其本縁。即周初育王所造。鎭於江府也。何以
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江南何得有像埋
瘞于地。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圊
厠令執屏籌。至四月八日。皓如厠戲曰。今
是八日浴佛時。遂尿像頭上。尋即通腫。陰處
尤劇。痛楚號呼。太史占曰。犯大神所致。便遍
祀神祇卒無應効。妓女中素有信佛者曰。佛
爲大神。陛下前穢之。今可請也。皓信之。伏枕
歸依。有頃便愈。遂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
以香湯洗像慚謝。重修功徳送於建初寺云」
三西晋愍帝。建興元年。呉郡呉縣松江滬涜
口漁者萃焉。遙見海中有二人現浮遊水上。
漁人疑爲海神。延巫祝備牲牢以迎之。風濤
彌盛駭懼而返。復有奉五斗米道黄老之徒
曰。斯天師也。復共往接。風浪如初。有奉佛居
士。呉縣華里朱膺。聞之歎曰。將非大覺之垂
降乎。乃潔齋共東雲寺帛尼及信佛者數
人至涜口。稽首延之風波遂靜。浮江二人隨
潮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將欲捧接。人力
未展。聊試&T016254;之。飄然而起。便擧還通玄寺。
看像背銘。一名惟衞。二名迦葉。莫測帝代。
辭迹分明。擧高七尺。施設法座。欲安二
像。人雖數十而了不可動。復重啓請欻然
得起。以事表聞。朝庭士庶歸心者十室而
九。沙門釋法淵來自西域。稱經記東方有
二石像。及阿育王塔有供養禮覲者。除積劫
罪云。又別傳云。天竺沙門一十二人送像至
郡。像乃立水上不沒不行。以状奏聞。下勅聽
留呉郡高僧傳及
旌異記
今京邑咸陽長公主聞斯
瑞迹。故遣人往通玄寺圖之。在京起模方欲
顯相云
四西晋泰山金輿谷朗公寺者。昔中原値亂
永嘉失馭。有沙門釋僧朗者。姓李。冀人。西
遊東返。與湛意兩僧倶入東岳。卜西北巖以
爲終焉之地。常有雲廕。士俗咸異。其禎感
聲振殊國端居卒業。于時天下無主英雄負
圖。秦宋燕趙莫不致書崇敬。割縣租税以崇
福焉。故有高麗相國胡國女國呉國崑崙北
代七國所送金銅像。朗供事盡禮毎陳祥瑞。
今居一堂門牖常開鳥雀莫踐。咸敬而異
之。其寺至今三百五十許歳。寺塔基構如其
本焉。隋改爲神通道場。今仍立
五東晋成帝咸和中。丹陽尹高悝。往還帝闕
毎見張侯橋浦有異光現。乃使吏尋之獲金
像一。西域古制光趺並缺。悝下車載像。至長
干巷口。牛不復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徑
趣長干寺。因安置之。揚都翕然觀拜。悟者
甚衆。像於中宵必放金光歳餘。臨海縣漁人
侯世於海上見銅蓮花趺丹光遊泛。乃馳
舟接取。具送上臺。帝令試安悝足。恰然符
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錫詣悝云。昔遊天竺。
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于河濱。王路既通
尋覓失所。近感夢云。吾出江東爲高悝所得。
在阿育王寺。故遠來相投。欲一禮拜。悝引
至寺。五僧見像歔欷涕泣像爲之放光。照于
堂内及遶僧形。僧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
亦尋當至。五僧即住供養。至咸安元年。南
海交州合浦採珠人董宗之毎見海底有光浮
于水上。尋之得佛光。以事上聞。簡文帝勅
施其像。孔穴懸同光色無異。凡四十餘年。東
西祥感光趺方具。此像花臺有西域書。諸來
者多不識。唯三藏法師求那跋摩曰。此古梵
書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時凡官寺沙門
慧邃。欲求摹寫。寺主僧尚恐損金色。語邃曰。
若能令佛放光迴身西向者。非余所及。邃至
誠祈請。中宵聞有異聲。開殿見像。大放光明。
轉坐面西。於是乃許模之。傳寫數十躯。所
在流布。至梁武帝於光上加七樂天并二菩
薩。至陳永定二年。王琳屯兵江浦。將向金陵。
武帝命將泝流。軍發之時。像身動搖不能自
安。因以奏聞。帝檢之有實俄而鋒刃未交。琳
衆解散單騎奔北。遂上流大定。故動容表之。
天嘉之中東南兵起。帝於像前乞願。兇徒屏
退。言訖光照階宇。不久東陽閩越皆平。沙
門慧曉長干領袖。行化所及事若風移。乃建
重閣故使藻畫窮奇登臨極目。至徳之始加
造方趺。自晋迄陳五代王臣莫不歸敬。亢旱
之時。請像入宮。乘以帝輦。上加油覆。僧爲
雨調中途滂注。常候不失。有陳運否亟渉訛
謠。禎明二年像面自西。雖正還爾。以状上
聞。帝延入太極設齋行道。其像先有七寶冠。
飾以珠玉。可重三斤。上加錦帽。至曉寶冠
掛于像手。錦帽猶在頭上。帝聞之燒香祝
曰。若國有不祥。還脱實冠用示徴咎。仍以
冠在首。至明脱掛如昨。君臣失色。及隋滅陳。
擧國露首面縛西遷。如所表焉。隋高聞之。勅
送入京大内供養。常躬立侍。下勅曰。朕年老
不堪久立。可令右司造坐像形相。使同其
本像。送大興善寺。像既初達殿大不可當陽。
乃置北面。及明乃處正陽。衆雖異之還移北
面。至明還南如初。衆咸愧謝輕略今見在圖
寫殷矣。余摭採衆傳記。合成此録。有未廣
者。庶知非加飾
六東晋孝武。寧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陽檀
溪寺沙門釋道安。盛徳昭彰聲振宇内。於郭
西精舍鑄造丈八金銅無量壽佛。明年季冬
嚴飾成就。晋鎭軍將軍雍州刺史郄恢之創
莅襄部賛撃福門。其像夜出西遊萬山。遺示
一跡印文入石。郷邑道俗一時奔赴。驚嗟迎
接還本供養。復以其夕出住寺門。衆咸駭異。
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
下勅於建興苑鑄金銅花趺。高五尺九寸。廣
九尺八寸。莊嚴既訖。沂流送之。以承像足。立
碑頌徳。劉孝儀文。蕭子雲書。天下稱最。碑見
在。逮周武滅法建徳三年甲午之歳。太原公
秉爲襄州刺史副鎭將上開府長孫哲志
不信法。聞有靈感先欲毀除。邑中士女將廢
僧尼。聞欲除滅哀號盈路。哲見道俗歎惜瞋
怒彌盛。逼逐侍從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
以繩繋頸。挽牽不動。哲謂不用心杖監事者
加一百牽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動如故。哲怒
逾壯。又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
慄。哲獨喜勇。即令融毀。揚聲自快便馳馬欲
報刺史。纔可百歩堛然落地。失音直視四肢
不擧。至夜便死。道俗唱快。當毀像時於腋下
倒垂衣。内銘云。晋太元十九年。歳次甲午月
朔日次。比丘道安於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
一躯。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後計
年月興廢悉符同焉。信知印手聖人誠無虚記
云。今本所住名啓法寺。所履之石人鑿取之。
今見存焉。初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陽留
守竇盧褒權據一部屬王世充。有啓法寺憲
法師者。爲士俗所重。數諫竇君令投唐國。竇
不從。憲與士俗内外通使。京輔遂發兵至
襄陽。竇固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後知憲情
遂殺之。憲臨終語弟子蘇富婁曰。我與汝父
見毀安師金像。自爾已來遺迹不嗣。我死後
可依造之。及武徳四年。官軍圍急。竇降方恨
不取憲計。枉殺苛酷斯即於國有功無人申
者。城平富婁便從俗服。憲有衣資什物。並
婁鳩捨。乃有心擬造像。不知何模樣。遂夢見
婆羅門僧指畫其相。并訪古老亦有畫圖。即
依模鑄一冶便成無有缺少。當鑄像時。天陰
雲布雨花如李遍一寺内。富婁性巧財用自
富。又於家内造金銅彌勒像高丈餘。後又夢
憲令其更造佛像。乃於梵雲寺造大像高五
十九尺。事如別顯。昔隋初秦孝王俊曾鎭襄
部。聞安師古像形製甚異。乃遣人圖之。於長
延興寺造之。初鑄之夕。亦感天樂天花等
相。今見在即今永泰寺改
名萬善寺也
七東晋穆帝。永和六年歳次丁未。依勘長暦
乃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現于荊州城北。
長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測其
所從也。初永和五年。廣州商客下載欲竟恨
船輕。中夜覺有人來奔船。驚共尋視了無所
見。而船載自重不可更加。雖駭其異而不測
也。引邁利渉恒先諸航。不久遂達渚宮。纔
泊水次。夜復覺人自船登岸。船載還輕。及
像現也。方知其非時。大司馬桓温鎭牧西陝。
躬事頂拜傾動邦邑。諸寺僧衆咸競迎引。鏗
然不動。有長沙太守江陵膝畯一云
以永和
二年。捨宅爲寺額表郡名。承道安法師襄川
綜領。請一監護。安謂弟子曇翼曰。荊楚士庶
始欲信法。成其美者非爾誰歟。爾其行矣。翼
負錫南征諦搆一載。僧宇雖就而像設弗施。
毎歎曰。育王寺像隨縁流布。但至誠不極何
憂不垂降乎。及聞荊城像至。欣感交懷曰。斯
像余之本誓也。必歸我長沙。固可以心期。難
以力致。衆咸僉曰。必如所言驗之非遠翼
燒。香禮拜請令。弟子三人捧之颯然輕擧遂
安本寺。道俗慶悦。至晋簡文咸安二年始鑄
華趺。晋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爲刺史。像於
中夜出寺西門。邏者謂人。問而不答。以刀撃
鏗然。視乃像也。刀撃胸處文現於外。有
罽賓僧伽難陀禪師者。多識博觀從蜀來荊。
入寺禮像。歎咽久之。翼問其故。答曰。近天竺
失之。如何遠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
便看像光背有梵文曰。阿育王造也。時聞此
銘更倍欽重。曇翼興念致應之驗也。及病將
棘。像光忽逝。翼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損。光
往他方復爲佛事。旬日而終。後僧擬光更鑄。
今者宋孝武時像大放光。江東佛法一期甚
盛。宋明帝太始末。像輒垂涙。明帝尋崩。嗣
主狂勃。便有宋齊革運。荊州刺史沈悠之。
初不信法沙汰僧尼。長沙一寺千有餘僧。應
還俗者將數百人。擧衆遑駭長幼悲泣。像爲
流汗五日不止有。聞於沈沈。召寺大徳玄暢
法師訪問所以。暢曰聖不云遠無幽不徹。去
來今佛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乎。欲
請檀越不信之心。故有斯應。問出何經。答
出無量壽經。*悠之取經尋之殊悦。即停沙
汰。齊永元二年。鎭軍蕭頴胄與梁高共荊州
刺史南康王寶融起義時像行出殿外將欲下
階。兩僧見而驚喚。乃迴入殿。三年頴胄暴亡。
寶融亦廢而慶歸高祖。梁天鑒末。寺主道嶽
與一白衣淨塔邊草次。開塔戸乃見像繞龕
行道。岳密禮拜不令泄言。及大開堂像亦在
座。梁鄱陽王爲荊州。屡請入城建大功徳。及
病迎之。倍&T015754;不起少日而薨。高祖昔在荊
州。宿著懇誠屡遣上迎。終無以致。中大通
四年三月。遣白馬寺僧璡主書。何思遠齎
香花供養具申丹款。夜即放光似隨使往。明
旦承接還復留礙。重謁請祈方申從往。四衆
戀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屆于金陵。去都
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續無絶。道
俗欣慶嘆未曾有。留殿三日竭誠供養一云
停中

設無遮大齋二十七日。從大通門出入同
泰寺。其夜像大放光。勅於同泰寺大殿東北
起殿三間兩厦。施七寶帳座以安瑞像。又造
金銅菩薩二躯。築山穿池奇樹怪石飛橋欄
檻夾殿兩階。又施銅&T055114;一雙。各容三十斛。
三面重閣宛轉玲瓏。中大同二年三月。帝幸
同泰設會開講。歴諸殿禮黄昏始到瑞像殿。
帝纔登階像大放光。照竹樹山水並作金色。
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並盡。唯像所
居殿存焉
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年十一月。侯景亂階。
大寶三年賊平。長沙寺僧法敬等迎像還江
陵復止本寺。後梁大定七年。像又流汗。明年
二月中宗宣帝崩。天保三年。長沙寺延火所
及。合寺洞然煙焔四合。欲救瑞像無方轉移。
此像由來擧必百人。爾日六人便起。天保十
五年。明帝*延像入内禮懺冥感。二十三年
帝崩。嗣主蕭琮移像於仁壽宮。又大流汗。廣
運二年而梁國亡滅。開皇七年。長沙寺僧法
籍等。復迎還寺。開皇十五年。黔州刺史田
宗顯至寺禮拜。像即放光。公發心造正北大
殿。一十三間。東西夾殿九間。彼運材木在
荊上流五千餘里。斫材運之至江散放。其木
流至荊州。自然泊岸。雖風波鼓扇終不遠去。
遂引上營之。柱徑三尺。下礎闊八尺。斯亦
終古無以加也。大殿以沈香帖遍。中安十
三寶帳。並以金寶莊嚴。乃至榱桁藻井無非
寶花間列。其東西二殿瑞像所居。並用檀
怗。中有寶帳花炬。並用眞金所成。窮極宏
麗天下第一。大業十二年。瑞像數汗。其年朱
粲破掠諸州。來至荊邑營于寺内。大殿高臨
城北賊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火箭
燒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滅矣。其夜不覺像
踰城而入至寶光寺門外立。旦見像存合城
欣悦。賊散後看像故處一不被燒灰炭不及。
今續立殿。不如前者僞梁蕭銑鳳鳴五年。僞
宋王楊道生等至寺禮拜。像大流汗。身首雨
流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馬從蜀江下。
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運將統希求一
瑞。繞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滿堂。至二十五日
光彩漸滅。其日趙郡王兵馬入城。斯亦慶幸
大同。故流光爲其善瑞也。至於亢陽之月。宰
牧致誠無不畢應。貞觀六年六月大旱。都督
應國公武彠迎像。建齋行道七日。官僚上下
立於像前一心觀佛。良久雲氣四布甘雨滂
流。其年遂登。都督乃捨黄金更鍍瑞像。輦輿
幡花莊嚴衆具備矣。今見在江陵長沙寺。又
有外國銅像。高七尺許。古異不甚重云。道安
在石城長安所送令弟子於髻中得一舍利。
有光失
八東晋周玘。字宣佩。義興陽羨人。晋平西
將軍處之第二子也。位至呉興太守。家内奉
佛。其女尤甚精到。家僮捕魚。忽見金光溢川
映流而上。當即下網得一金像高三尺許。形
相嚴明。浮水而住。牽排不動馳往崩玘。玘
以告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遙見喜心禮而
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養。女夕夢佛左膝痛。
覺看像膝果有穿處。便截金釵以補之。玘後
以女適呉郡。張澄將像自隨。言歸張氏。後病
卒。乃見女在城牆上姿飾逾於平日。内外咸
覩俄而紫雲下迎。遂上升空。極目乃沒。澄
曾孫事接戎旅。平討孫恩之亂。久廢齋戒。不
覺失像而光尚在。擧家懺悔祈求備至。有
一老姥齎詣賣之。責價極少。識是前像。方
欲雇直。失姥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張家。云

九東晋會稽山陰靈寶寺木像者。徴士譙
國戴逵所製。逵以中古製像。略皆朴質。其於
開敬不足動心。素有潔信又甚巧思。方欲改
斲威容庶參眞極。注慮累年乃得成遂。東夏
製像之妙。未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
忽若親遇。高平郄嘉賓撮香呪曰。若使有常
將復覩聖顏。如其無常願會彌勒之前。所拈
之香於手自然芳煙。直上極目雲際。餘
俳佪馨盈一寺。于時道俗。莫不感勵。像今
在越州嘉祥
十東晋太元二年。沙門慧護。於呉郡紹
靈寺建釋迦一丈六尺金像。於寺南
傍高鑿穴以啓鎔鑄。既成將移。夜中穴内清
明有花六出。白色鮮發四面翻灑。未及於地。
自斂而上歸。及曉白雲若煙出所鑄穴。雲中
白龍見長數十丈。光彩炳煥徐引繞穴。毎至
像前瞻仰遲佪。似歸敬者。斯時風霽景清細
雨而加香氣。像既入座龍乃*升天。元嘉初
徴。士譙國戴顒嫌制古朴治像。首面威相若
眞。自眉以上短舊六寸。足蹠之下削除一
寸。云*云
十一東晋義熙元年。司徒王謐入宮住東掖
門。有侍人於門東見五色光出地。驚而穿之
得古形銅盤。盤下獲金像高四尺。光趺並
具。斯又同孫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宮。宋祖
素不甚信。及獲此像加敬欣悟。躬禮事焉。此
*像本在瓦官寺。後移龍光寺云
十二東晋徐州呉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晋沙
門法顯。勵節西天歴遊聖迹。往投一寺。大小
逢迎。顯時遇疾。主人上座親事經理。勅沙彌
爲客僧覓本郷齋食。倏忽往還。脚有瘡血云。
往彭城呉蒼鷹家求食。爲犬所嚙。顯怪其旋
轉之間而遊數萬里外。方悟寺僧並非常人
也。後隨舶還國。故往彭城追訪得呉蒼鷹。具
状問之。答有是事。便指餘血塗門之處。顯曰。
此羅漢聖人血也。當時爲覓食耳。如何遂損
耶。鷹聞慚悚。即捨宅爲寺。自往*揚都求諸
經像。正濟江中船遂傾側。忽有雙骨各長一
丈。隨波騰涌奄入船中。即得安流昇岸。以事
奏聞。乃龍齒也。鷹求像未獲。泝江西上暫息
林間。遇見婆羅門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
與呉蒼鷹供養。鷹曰。必如彼言。弟子是也。
便付像將還至京詔令模取千躯。皆足下施
銘而人莫辯新舊。任鷹探取。像又降夢示其
本相。恰取還得本像。東還徐州毎放異光。元
魏孝文請入北臺。至高齊後主。遣使者常彪
之迎還鄴下。齊滅周廢爲僧藏之。大隋闡教
還重光顯。今在相州大慈*寺
十三東晋廬山文殊師利菩薩像者。昔有晋
名臣陶侃字士衡。建旟南海有漁人毎夕見
海濱光。因以白侃。侃遣尋之。俄見*一金像
陵波而趣船側。檢其銘勒乃阿育王所造文
殊師利菩薩像也。昔傳云。育王既統此州
鬼王制獄怨酷尤甚。文殊現處&T055114;中。火
水清生青蓮花。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
四千塔。建立形像其數亦爾。此其一也。初
侃未能深信因果。既見此嘉瑞遂大尊
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後遷荊州。故遣迎之。像
初在輿數人可擧。今加以壯夫數十。確不移
處。更足以事力輲車牽拽。僅得上船。船復
即沒。使具白*侃。侃聽還本寺。兩三人便
起。沙門慧遠敬伏威儀迎入廬岫。而了無艱
阻。斯即聖靈感降惟其人乎。故諺曰。陶惟
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是也隋
末賊發衆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來辭瑞
像。像曰。爾年老但住何得相捨。遂依言住。于
時董道沖賊寇擾江州。其徒入寺覓財物。執
僧索金。僧曰。無可得者。乃炙之。僧曰。徒受
炙死屍穢伽藍。何如寺外。賊將出欲殺。僧曰。
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正念已伸頸時可下
刀。賊然之。見申頸受刀即便下斫。刀反刺
賊心。刃出於背群賊奔怕東走至遠墓。于時
天氣清朗。忽有雲如蓋屯黒下布雷電
繞。遂震賊九人死之。江州子女及以衣物多
依山藏匿。由是賊徒不敢入山。江州郭下焚
蕩略盡。像今在山東林寺重閣上。武徳中石
門谷風吹閣北傾。將欲射正施功無地。僧乃
祈請山神風吹令正。不久復有大風從北而
吹。閣還得正如
十四元魏涼州山開出像者。太武大延元
年。有離石沙門劉薩訶者。備在僧傳。歴遊
江表禮鄮縣塔。至金陵開育王舍利。能事將
訖西行。至涼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東
北。望御谷山遙禮。人莫測其然也。訶曰。此
山崖當有像出。靈相具者則世樂時平。如其
有缺則世亂人苦。經八十七載。至正光元年。
因大風雨雷震山巖。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
形相端嚴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安訖還
落。魏道陵遲其言驗矣。至周元年。涼州城
東七里。澗石忽出光照燭幽顯。觀者異之。乃
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儀彫缺四十
餘年。身首異處二百餘里。相好昔虧一時還
備。時有燈光流照鍾聲飛響。皆莫委其來
也。周保定元年。立爲瑞像寺。建徳將廢首又
自落。武帝令齊王往驗。乃安首像項以兵
守之。及明還落如故。遂有廢法國滅之徴。接
焉備于周。釋道安碑周雖毀教不及此像。開
皇通法依前置寺。大業五年煬帝西征。躬往
禮覲。改爲感通道場。今仍存焉。依圖擬者非
一。及成長短終不得定。云*云
十五涼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遜以晋
安帝隆安元年。據有涼土三十餘載。隴西五
涼斯最久盛。專崇福業以國城寺塔終非
固。古來帝宮終逢煨燼。若依立之効尤斯及。
又用金寶終被毀盜。乃顧眄山宇可以終天。
於州南百里連崖綿亘東西不測。就而斲窟
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千變萬化。有禮敬者驚
眩心目。中有土聖僧可如人等。常自經行。
初無寧舍。遙見便行近矚便止。視其顏面如
行之状。或有羅土坌地。觀其行不人。纔遠之
即便蹈地足跡納納。來往不住。如此現相經
今百餘年。彼人説之如
十六北涼河西王蒙遜。爲母造丈六石像在
于山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興
國攻抱罕大敗。興國遂死。於佛佛氏遜恚
恨以事佛無靈。下令毀塔寺斥逐道人。遜後
行至楊述山。諸僧候於路側。望見發怒立斬
數人。爾時將士入寺禮拜此像。涕涙横流。驚
還説之遜聞往視。至寺門擧體戰悸。如有把
持之者因喚左右扶翼而進。見像涙下若泉。
即稽首禮謝。深自咎責。登設大會倍更精到。
招集諸僧還復本業焉。觀遜之爲信佛深明
攻殺以取。豈佛之爲非禁也。性以革改爲先。
任意肆惡知何所惡不至。初重法讖譯大涅
槃願同生死。後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
役失利。又咎佛僧殄寺誅僧。一何酷濫。晩雖
再復。不補其愆云。今沙州東南三十里三危
即流四
凶之地
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龕光相
亟發云
十七宋元嘉二年。劉式之造文殊金像。朝夕
禮拜。頃之便失。惆悵祈請夙夜匪懈。經于五
年。昏夕時見佛座有光發座至棟。式之因燒
香拂拭床帳。乃見失像儼然具
十八宋元嘉十二年。留元之東陽長山人。家
以種芋爲業。毎燒田墌輒有一處叢草不然。
經久怪之。不復墾伐。後試薄掘。得銅坐像高
三寸許。尋檢其地。舊非邦邑。莫測何來云
*云
十九宋元嘉十四年。江陵靈牧寺尼慧玉。
行業精勤人也。昔於長安𦵮尚書寺見紅白
光。於寺中後有六重寺沙門。於先光處得彌
勒金像高一尺。及住江陵見寺東樹有紫光
起暉映一林。以告餘人。並云不見。後寺主法
和將於樹下築禪堂基。仰首樹上得金坐像。
亦高尺
二十宋元嘉十四年。孫彦曾家世奉佛。妾王
惠稱。少而信向。年大彌篤。誦法花經。輒見浦
中有雜色光。使人掘深二尺。得金像連光
趺。高二尺一寸。趺銘云。建武六年歳在庚
子。瓦官寺道人法新僧行所造。即加磨

二十一宋元嘉十五年。羅順爲平西府。將戍
在上明。十二月放鷹野澤。同輩見鷹雉倶落。
于時火燒野平。唯有三丈許叢草不然。遂披
而覓鷹。乃得金菩薩坐像。通趺高一尺。工
製殊巧。時定襄令謂盜者所藏。乃下符界内。
無失像者。遂收而奉之云
二十二宋衞軍臨川康王。在荊州城内築
堂三間。供養經像。堂壁上多畫菩薩圖相。及
衡陽文王代。鎭廢爲明齋。悉加泥治。乾輒
㙈脱畫状鮮淨。再塗猶爾。王不信向。心謂
偶爾。又使濃塗而畫像徹見炳然可列。王復
令毀故壁。悉更繕改。不久抱疾。閉眼輒見諸
像森然滿目。於是廢而不居。頗事齋
二十三宋元嘉中。江陵枝江張僧定妹。幼
而奉法。志欲出家。常供養小形金像。以爲前
路之資也。而父母逼嫁。誓志不行而密許邴
氏。女初不知也。及羔雁既至。女悲呼不就。燒
香伏地取死。此像遂放金光彌竟一村。父兄
驚其通感止不嫁之。張邴二門因大敬信。僧
定爲之出家。宋丞相南郡王鎭陝。乃以其居
建精舍*焉
二十四宋泰始中。東海何敬叔。少而奉法。
隨湘州刺史劉韞監縣。遇有栴檀。製以爲像。
既就無光。營索甚勤而卒無可獲。憑几思
之。如睡見沙門納衣杖錫來曰。檀非可得麁
木不堪。唯縣後何家桐盾堪用。雖惜之苦求
可得。寤問左右。果如所言。因固求買之。何
氏曰。有盾甚愛。患人乞奪曾未示人。明府何
以得知。直求市耶。敬叔以事告之。何氏驚喜。
奉以製光。後爲湘府。直省中夜夢像云。鼠嚙
吾足。清旦疾歸視像。果
二十五齊建元中。番禺毘耶離精舍舊有扶
南國石像。莫知其始。形甚異常。七八十人
乃能勝致。此寺草茨遇火延及。屋在下風煙
焔已接。尼衆十餘相顧無計。中有意不已
者。試共三四人捧之。飄然而起。曾無鈞石
之重。像既出矣。屋亦焚焉。毎有神光州部
兵寇。輒涙汗滿體。嶺南以爲恒候。後廣州刺
史劉俊表送出都。今應在故蒋州寺
二十六宋徐州刺史王仲徳。於彭城宋王寺
造丈八金像。相好嚴華江右之妙製也。北境
兵起。或貽僧禍像輒濡汗。滴之多少則難
之小大逆可知矣。郡人常以候之。齊建元初。
像復流汗。其冬魏寇淮上。時兗州數郡起義。
南附鳩略甚衆。亦驅迫沙門助其戰守。魏軍
屠其營壘悉欲夷滅。表奏魏臺。誣以助亂須
及斬決。時像大流汗殿地遍濕。魏徐州刺
史梁王奉法勤勤。至寺親使人以巾帛拭。隨
出不已。至數十人交手競拭。猶不能止。王乃
燒香禮拜。執巾呪曰。衆僧無罪誓自營護。必
罹禍。若幽誠有感。當隨拭即止。言已自
拭。果應手而燥。王具事表聞。下詔皆見原

二十七齊建元初。太原王琰昔在幼稚。於
交阯賢法師所受五戒。以觀音金像令供養。
遂奉還*揚都寄南澗寺琰晝寢夢像立于座
隅意甚異之。即馳迎還。其夕南澗失像十餘
盜毀鑄錢。至宋大明七年秋。夕放光照三尺
許。金暉映奪合家同覩。後以此像寄多寶寺。
琰適荊楚垂將十載。不知像處。及還揚都。夢
在殿東衆小像内的的分明。詰旦造寺如夢
便獲。於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也。故琰冥
祥記自序云。此像常自供養。庶必永作津梁。
循復其事有感深懷。沿此徴覿綴成斯記。夫
鏡接近情莫踰儀像。瑞驗之發多自是興。經
云。鎔㔁圖繢類形相者。爰能行動及放光
明。今西域釋迦彌勒二像輝用若眞。蓋得相
乎。*今東夏景模神應亟著。亦或當年群生因
會所感。假憑木石以見幽異。不必剋由容好
而能然也。故沈石浮深。寔闡閩呉之化。
金寫液。用舒彭宋之福。其餘銓示繁方雖難
辯。率其大抵允歸日從。若夫經塔顯効
旨證亦同。事非殊貫。故協其求。餘如冥祥
記一部具之
二十八梁祖武帝。以天*鑒元年正月八日。
夢檀像入國。因發詔募人往迎。案佛遊天竺
記及雙卷優填王經云。佛上忉利天。一夏爲
母説法。王臣思見。優填國王遣三十二匠。及
齎栴檀。請大目連神力運往令圖佛相。既如
所願圖了還返座高五尺。在祇桓寺。至今供
養。帝欲迎請此像。時決勝將軍郝騫謝文華
等八十人應募往達。具状祈請。舍衞王曰。此
中天正像不可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
圖一相。卯時運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
頂放光。降微細雨并有異香。故優填王經云。
眞身既隱次二像現。普爲衆生深作利益者
是也。騫等負第二像行數萬里。備歴艱關難
以具聞。又渡大海冒渉風波。隨浪至山糧食
又盡。所將人衆及傳送者。身多亡沒。逢諸猛
獸。一心念佛。乃聞像後有甲冑聲。又聞鍾
聲。巖側有僧端坐樹下。騫背負像下置其
前。僧起禮像。騫等禮僧。僧授澡水令飮。並
得飽滿。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毘羅
王。自從至彼大作佛事。語頃失之。爾夜僉夢
見神。曉共圖之。至天*鑒十年四月五日。騫
等達于*揚都。帝與百寮徒行四十里。迎還太
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殺。絓是弓刀槊等。並
作蓮花塔頭。帝由此菜蔬斷慾。至太清三年
五月帝崩。湘東王在江陵即位號元承聖。遣
人從楊都迎。上至荊都承光殿供養。後梁大
定八年。於城北靜陵造大明寺。乃以像歸之。
今見在。多有傳寫流被京
二十九梁祖天*鑒初。於本宅立光宅寺。造
丈八金像。圖樣既成不爽分寸。臨鑄疑銅不
足。始欲上請。忽有使者領銅十五車至云。
勅遣送寺。便即鎔寫。一冶即成。冠絶通國。
唯覺高大。試以量之。乃長二丈二尺。以状
奏聞。鑄像已成不改元樣。所續送銅用亦倶
盡。更重審量乃増四尺。勅云。初不送
何縁乃爾。豈不以眞相應感獨表神奇乎。可
鐫著花趺以爲靈誌。乃具疏而勒于足下。於
今存焉。梁祖爲父於鍾山造大愛敬寺。中殿
大像神相有之。故不重顯。廣如別記。有梁佛
像多現神奇。剡縣大石像者。元在宋初育王
所造。初有曇光禪師。從北來。巡行山川爲幽
栖之所見。此山崇麗乃於峯頂構小草室。
中聞天樂聲曰。此是佛地。如何輒有蔬圃耶。
光聞之南移天台。後遂繕造爲佛像。積經年
稔終不能成。至梁建安王患。降夢能引剡縣
像病可得愈。遂請僧祐律師。既至山所。
規模形製嫌其先造太爲淺陋。思緒未絶。夜
忽山崩其内佛現。自頸已下猶在石中。乃剗




鏨浮石至本仍止。既都除訖。乃具相焉。斯
則眞儀素在石中。假工除剗故得出現。梁太
子舍人劉勰*制碑。於像所備*之
三十梁世祖登極之後。崇重佛教廢絶老
宗。毎引高僧談敍幽旨。又造等身金銀像兩
躯。於重雲殿晨夕禮事五十許年。冬夏&T050460;
六時無缺。足蹈石處十指文生。遂卒窮祚侯
景簒位。猶存供養。太尉王僧辯誅景修復臺
城。會元帝陷於江陵。江南無主。辯乃通款於
齊。迎貞陽侯蕭淵明爲帝。時江左未定利害
相雄。辯遣女婿杜龕典衞宮門。龕性兇頑
不見後際。欲毀二像爲&MT01787;。先令數十人上三
休閣。令鑱佛項椎鑿始擧。二像一時迴顧眄
之。所遣諸人臂如墮落。不自勝擧。失瘖如醉。
杜龕亦爾。久乃醒悟。仍被打築遍身青腫。唯
見金剛力士可畏之物。競來撃之受苦呻吟。
擧形洪爛膿血交流。穿皮露骨而卒。此乃近
事。道俗同
三十一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徳。防於
北陲造觀音金像。年滿將還。常加禮事。後爲
劫賊横引。禁於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
斷死刑。明旦行決。其夜禮拜懺悔涙下如雨。
啓曰。今身被枉。當是過去*枉他。願償債畢
誓不重作。又發大願云云。言已少時依俙如
夢。見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
令誦千遍得度苦難。敬徳欻覺起坐。縁之了
無參錯。比至平明已滿一百遍。有司執縛向
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
折爲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刀
折如初。監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状奏聞。丞
相高歡表請其事。遂得免死。勅寫此經傳之。
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敬徳放還設齋報
願。出在防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郷親同覩
歎其通感。見齊志及旌異等
三十二陳武帝崩。兄子蒨立。將欲修葬造轀
輬車。國創新定未遑經始。昔梁武帝立重雲
殿。其中經像並飾珍寶映奪諸國。運雖在陳
殿像仍在。蒨欲收取重雲佛帳珠珮以飾送
終。人力既足四面齊至。但見雲氣擁結流遶
佛殿。自餘方左開朗無陰。百工怪焉競往看
覩。須臾大雨横注雷電掣撃。煙弱鴟吻火
烈雲中。流布光焔高下相渉。欻見重雲殿影
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寶座一時上騰。煙
火挾之忽然遠逝。觀者傾國咸歸奉信。雨晴
之後覆看故處。唯礎存焉。至後月餘。有人從
東州來云。於此日見殿影像乘空飛海。今望
海者有時見之。魏氏洛京永寧寺塔去地千
尺。爲天所震。其縁略同。有人東海時見其
迹云
三十三北齊末。晋州靈石寺沙門僧護。守道
直心不求慧業。願造丈八石像。衆僧咸怪其
大言。後於寺北谷中見有臥石可長丈八。乃
雇匠就而造佛。向經一周面腹粗了而背猶
著地。以六具拗擧之不動。經夜自翻旦視欣
然。即就營作移在佛堂。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境先燒寺塔。此像被焚。初不變色。唯
傷二指。後欲倒之。人牛六十牽挽不遂。忽有
異僧咸無識者。以瓦木土塹雜累圍之。須臾
便了失僧所在。像後降夢信心者曰。吾患指
痛。其人悟而補之。隋氏啓運如前開。復開皇
十五年有盜幡蓋者。即夢丈八人入室責之。
其賊慚怖而送。像今見在云
三十四周武建徳三年。猜忌佛法勇意殄滅。
天下闇冥。有冥州姜明者。督事夜行。經州北
百餘里。山中行往常見山上光明怪之。因巡
行光處。見有臥石。状如像形。便斲掘尋之。
乃是鐵礦不可鏨鑿。故其形&MT02207;高三丈許。
欲加摩*瑩卒不可觸。又向下尋。乃有石趺孔
穴具足。乃共村人以*拗擧之。其像欻然流
逕趣趺孔卓然特立。衆以爲奇瑞也。以状
奏聞。時天元嗣暦佛日將融。乃改爲大像元
年。仍以其處爲大像寺。隋祖開運重搆斯迹。
又改爲顯際寺。討尋其本處非人住。又無大
石及以鐵礦。豈非育王之神力所降感乎。大
唐因之不改。貞觀末寺西置宮。名曰玉華。像
仍舊所在宮東三十里苑内。太宗嘗往禮
事嫌非華飾。乃捨物莊嚴。永徽年中改宮
立寺。還名玉華。今屬坊州。陰暗之夕毎發光
瑞。道俗常見。故不甚驚歎云*云
三十五周襄州峴山華嚴寺行像者。古來木
像莫知其始。而面首殊麗瞻仰無已。可高五
丈許。徴應在昔不復其今。不佛具陳。及周
滅法。人藏其首。隋開乃出。如前莊飾以爲
聖像。號盧舍那佛。毎年祈福以爲歸依之所
也。隋文將崩。兩鼻洟出沾汚懷中。金薄剥起
洟流有光。拭之無塵望還如洟。貞觀二十三
年四月内洟還連出塗漫懷中。方圓一尺初
未委也。及後太宗昇遐。方知兆見。至六月内
洟又重出。合州同懼。不知何禍。至七月内漢
泛漲溢入城郭。深丈餘。陷溺不少。今在
本寺祈求殷矣。襄陽士俗有少子胤者。皆往
祈之。隨其本心男女感應
三十六隋開皇中。蒋州興皇寺佛殿被焚。當
陽丈六金銅大像并二菩薩。倶長丈六。其模
戴顒所造。正當棟下。于時炎火大盛。衆
人拱手咸共嗟悼。大像融滅忽見欻起移南
一歩棟梁摧下。像得全形。四面甎瓦木炭皆
去。像身五六尺許。雖被火焚而金色不變。趺
下有銘。大衆咸駭歎聲滿路。今移在白馬寺。
鳥雀無踐。永徽二年。盜者欲利像銅。乃鋸
窓櫺斷將欲拔出。遂被夾腕。求拔不脱。至
曉僧問。盜者云。有一人著白衣在堂内撮
手。求脱不得。云云
三十七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西域天竺
之瑞像也。相傳云。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
薩。往安樂界請阿彌陀佛。娑婆衆生願生淨
土。無佛形像願力莫由。請垂降許。佛言。汝且
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其像已至。一佛五
十菩薩各坐蓮花在樹葉上。菩薩取葉所在
圖寫流布遠近。漢明感夢使往祈法。便獲
葉摩騰等至洛陽。後騰姊子作沙門。持此瑞
方達此國。所在圖之。未幾齎像西返。而
此圖傳不甚流廣。魏晋已來年載久遠。又經
滅法經像湮除。此之瑞迹殆將不見。隋文開
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所得此一
本。説其本起與傳符焉。是以圖寫流布遍於
宇内。時有北齊畫工曹仲達者。本曹國人。善
於丹青。妙盡梵迹傳模西瑞。京邑所推。故今
寺壁正陽皆其眞
三十八隋京師日嚴寺石影像者。其像八
楞紫石英色。高八寸徑五寸。内外映徹。昔梁
武太清年中。有西域僧將來。會侯景作亂。遂
安江州廬山西林寺像頂上。隋開皇十年煬
帝鎭於*揚越。廣搜英異。江表文記悉總收
集。乃於雜記中得影像傳。即令舍人王延壽
往寺推覓。得之自任晋蕃已來毎有行往。常
以烏漆函盛之。令人馬上捧而前行。後登儲
貳。乃送曲池日嚴寺。有令當寺看記封鎖。
勿令外人見之。寺即帝之所造也。大業之末。
天下沸騰。京邑僧衆常來瞻覩。余住此寺亦
未之信。重以見石中金光晃晃疑似佛像耳。
仍見名行諸僧互説不同。咸言了了分明。面
目相状未曾有昧。余慨無所見。又潔齋別懺
七日後依前觀之。見有銀塔。後又觀之。見有
銀佛。而道俗同覩往往不同。或見佛塔菩
薩。或見*衆僧列坐。或見帳蓋幡幢。或見山
林八部。或見三塗苦相。或見七代存亡。一覩
之間或定或變。雖惡善交現而善相繁焉。故
來祈者咸前發願。往作何形來生何處。依言
爲現。信爲幽塗之業鏡者也。貞觀六年七月
内下勅。追入内宮供養云
三十九隋邢州沙河縣寺四面佛者。隋祖時
有人入山。見僧守護此佛銅身高三尺餘。便
請遂許。失僧所在。諸處聞之競來引挽。都不
得起。唯沙河寺僧引之。隨手至寺。後人寺側
獲金一塊。上有烏形銘云。擬鍍四面佛因鍍
之。像身上都是烏形。後忽失之。於寺側瀅中
數有光現。尋乃漉出。隋後主聞。遣工冶鑄
擬之卒不成。經二百餘日乃成。終有缺少遂
罷云*云
四十唐武徳年中。坊州西南慈烏川有郝辯
郝積者。素有信敬。見群鹿常在山上逐去還
來。異之共掘鹿所止處。得石像高一丈四尺
許。移出川中。村内乃今見存。自像出後
群鹿因散。古老傳云。迦葉佛時所藏有四十
躯。今雖兩現餘在山隱。其形如金玉華東鐵
礦像相似。不可治
四十一唐蜀川簡州三學山寺有佛跡。常有
神燈自空而至。毎夕常爾。齋日則多。有州
宰意欲尋之。乘馬來寺。十里已外空燈列
*見。漸近漸昧遂並失之。返還十里如前還
*見。至今不絶。貞觀十年有僧法藏。以
爲心不護細行。夜宿寺中有大神衣甲冑從
罅中拔出藏。擲于寺外七里。傷足夜返
還寺。重門皆
四十二唐貞觀十七年九月。涼州都督李襲
譽。内巡境至州東南昌泉縣界。有石表文。合
一百一十字。乃有七佛八菩薩上果佛田等
字。以状奏聞。有 勅覆檢如其所奏下。詔涼
府給複一年罪者赦
四十三唐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有
佛跡十枚。皆長三尺許。闊一尺一寸。深
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十餘歩。見有僧住。
貞觀二十年十月。忽於寺側泉。内出蓮花形
紅色鬚臺具足。大如三尺面合&T016254;出。如涕入
水成花舟&MT02281;往還無不歎訝。經月不滅。相思
寺因以名之。一云。涪州亦有此寺。本貧煎。由
是感施。至今常當。昔南齊荊州城東天子
井出錦。于時士女取用。如人中錦不異。經
月乃歇。故知花出不足可怪。出呉均齊春秋
蕭誠荊南
四十四唐循州東北興寧縣靈龕寺北。石上
佛跡三十餘。大者五尺許以下。循州在一
川中東西二百南北百里。寺極豐渥。近得銅
藏面三尺爐可獲百餘諸盤合等。又其銘云。
僧得福興俗得禍至。古傳云。晋時此僧在此
山隱。遊大洪嶺至佛跡處。有大石窟花果美
茂。遂住經宿。山神爲怪怖之心。卓不動曰。此
不可居山鬼數來。望前石山陵雲概日。遂往
登之下望懸絶不可至。彼還興寧説之。宋代
二僧承前不達勇意覆尋。其僧誦法花經。戒
行貞潔能伏神鬼。乃至見形受戒。爰及家屬
望前崖上有異光彩。隔一丈許上下倶絶。僧
以木爲梁。度視乃見奇迹七枚。色如人肉現
于石上。貞觀三年又現一跡。並放光明輪相
具足。今有看者多少不同。囚置靈龕厥取其
異。又訪其本。宋時王家捨栗園爲寺。即今古
堂尚存云
四十五唐顯慶四年。撫州刺史祖氏。爲亢旱
請祈無効。有人於州東山見有行像。莫測其
由。將事移徙鏗然不動。風聲扇及遠近同趣。
有潭州人云。彼寺失之。乃在此耶。尋其行路
乃現二跡。各長二尺。相去五里刺史以亢
炎既久。便往祈請。盡州官庶香花歩往二十
里許。泣告情事勤至彌甚。使三人捧之。飄然
應接返還州寺。隨路布雲當夜滂下。遂以有
年。今在撫
四十六唐永徽年。雍州藍田縣東悟眞山
寺。寺居藍谷田之西崖。製窮山美殿堂嚴
整。有僧於寺北澗更修別院。大石横礙甚爲
妨害。乃以火燒水沃之令散。終無以致。便
以鐵鎚打破。中獲金像一躯。四面無縫
天然裹甲。不知何來。像趺全具非解合作。亦
不識是何珍寶。高五寸今在山寺*云。其年
益州光明寺柱上有一佛二菩薩現。雖削還
影出。初在九隴佛堂。長史張緒以聚衆移入
光明。今見
四十七唐雍州鄠縣東澧水西李趙曲。有金
像高三尺六寸。并焔光四尺。數放光明。像形
露右膊極威嚴。余聞往尋見之。趺上銘云。秦
建元二十年四月八日。於長安中寺造。女王
慧韶感佛泥曰。幸遇遺像。是以頼身之餘。造
鑄神摸。若誠感。必應願使十方同福。銘文
如此。問其獲縁云。昔廢二教遂藏於澧水羅
仁渦中。有人岸行。聞渦中有聲。亦放光明。向
村老説。便趣水求渦中純沙。水出光明。便就
發掘。乃獲前像。時尚在周。村家藏隱互相供
養。閉在闇室放光自照。今見在村中云*云」
四十八唐龍朔三年春二月。沁州像現。州北
六十餘里。在綿上縣界長谷中半崖上有古
佛龕。中有三鋪石像。中央像常放光明照燭
林谷。村人異之。以事聞州。遂以達上。上乃勅
京師大慈恩寺僧玄秀。共使人乘驛往審。登
到即見光明如火。流飛出沒然續不絶。時有
白雲至窟。其光暫隱。雲去光現。便仰馳報。
勅令圖寫重覆依審。光還如初。頻煩三夕如
初照曜。至今相傳。光仍不斷。余昔貞觀九年
曾遊沁部。左綿上界周歴三年。山林勝地石
龕佛像大有古迹。莫委其初然不覩瑞。故是
源。今在三輔乃聞斯異。依口録之云爾」
四十九唐龍朔元年。下 勅令會昌寺僧
會賾往五臺山修理寺塔。其山屬岱州五臺
縣。備有五臺。中臺最高。目極千里山川如掌
上有石塔數千。薄石壘之。斯並魏高祖孝文
帝所立。臺北石上人馬犬迹陷文如新。頂有
大池名太華泉。又有小泉迭相延屬。夾泉有
二浮圖。中有文殊師利像。傳云。文殊師利與
五百仙人往清涼山説法。故此山極寒。不生
樹木。所有松林森於下谷。山南號清涼峰。山
下有清涼府。古今遺基見在不滅。從臺東
而下三十里許。有古大孚靈鷲寺。見有東西
二道場。佛事備焉。古老傳云。漢明帝所造。南
有花園三頃許。異花間發𦸸焔人目。*寔神
仙之宅也。屡有僧現欻忽難尋。聖迹神寺往
往出沒。今上龍朔二年。又令賾往并吏力
財帛往修理故寺。賾與五臺縣承并將從二
十餘人。直詣中臺。見石像臨崖搖動身手。及
至像所乃是方石悽然多感悵恨久之。令作
工修理二塔并文殊像徙倚塔邊。忽聞塔間
鍾聲振發連椎不已。又聞異香氛氳屡至。道
俗咸感歎未曾有。又往西臺。遙見一僧乘馬
東上。奔來極急。賾與諸人立待其至。久而不
到。就往參迎。乃變爲枿悵恨無已。然則像相
通感有時隱顯。鍾聲香氣相續恒聞。其上方
三百里東南脚。即恒岳也。西北脚即恒
也。中有佛光山仙花山王子塔古寺六所。解
脱禪師僧明禪師遺蹤坐窟身相存焉。廣如

五十唐龍朔中。有事遼左行軍將𦵮仁貴。行
至隋主討遼古地。乃見山像空曠蕭條絶於
行往。討問古老云。是先代所現。便圖寫傳本
京師云*云
集*神州三寶感通録卷*中



神州三寶感通録卷
  *唐*麟徳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序曰。正法弘護其唯在人。故佛未降靈。法
存而莫顯。僧初不至。徒聞而豈傳。是知事理
因循義非沈隱。所以四依三品人依厥初。
法兩現畢資聖力。致使三洲聞道。終顯賓頭
之功。六萬遐齡。教資羅漢之徳。神僧聖寺。陳
祥山海之間。香氣鍾聲。相顯幽明之際。列
於視聽。良書筌而不窮。備諸古老。口實仰而
無絶。故撮略所聞紀之云爾
初明聖寺 次明靈教 後列神僧
  臨海天台山石梁聖寺
東海蓬莱山聖寺
抱罕臨河唐述谷仙寺
相州石鼓山竹林聖寺
巖州林慮山靈隱聖寺
晋陽冥寂山聖寺
岱州五臺山太孚聖寺
西域黒蜂山石窟聖寺
雍州太一山九空仙寺
終南山大秦嶺竹林寺
梁州道子午關南獨聖寺
終南山折谷炬明聖寺庫谷
縁附
東晋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門帛道猷。或云。
竺姓者。鋭渉山水窮括奇異。承天台石梁終
古無度者。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獨無貞操。
故使聖寺密爾對面千里。遂掲錫獨往徑趣
石梁。周瞰崖險久之方獲。其山石梁非一聖
寺亦多。將欲直度不惜形命。且虹梁亘谷下
望萬尋。上闊尺許莓苔斜側。東邊似通西礙
大石攀蹬路絶。猷乃別思異校。夜宿梁東。
便聞西寺磬聲經唄唱薩。勇意相續通夕不
安。又聞聲曰。却後十年當來此住。何須苦求。
雖爾不息晨夕惋恨。結草爲菴彌年禪觀。後
試造梁。乃見横石洞開梁道平正。因即得度。
遂見棟宇宏壯圖塔瑰奇。神僧敍接宛同素
識。中食既訖將陳住意。僧曰。却後十年自當
至此。何勞早住。相送度梁。横石已塞。至晋太
年終於山所。形似緑色端坐如生。王羲之
聞之造焉。望崖仰挹。今有往者。雲迷其道」
宋時朱齡石者。使往遼東還返失道。隨風泛
海一月餘日。達于一島糧水倶竭。入島求泉
漸深登山。乃見一寺。堂宇莊嚴非所曾覩。僧
問所從。具説行事。設食飮水。問以去留。
曰。此乃聖居。非凡可住。僧曰。欲住任懷。石
苦辭欲還。僧告曰。此間去都二十餘萬里。石
等聞之驚怖曰。若爾何縁得達。僧曰。自當相
送不勞致憂。又問曰。識杯度道人不。曰識之。
便指壁上鉢袋曰。此是彼物。有小過罰在
人中。便取鉢*袋與石。并書一封上爲書字然
不可識。曰可以書鉢與之。令沙彌送勿從來
道。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須臾至海。沙彌以一
竹杖著船頭。語曰。但閉眼聽往不勞帆也。
即依言。但聞颼颼風聲。有竊視者見船在
空雲飛奔於山樹海上。數息間遂達*揚都。大
桁正見杯度騎桁欄。口云馬齡石既至書自
飛上度手度驚曰。汝那得蓬莱道人書喚我
歸耶。乃具説縁由。又將鉢與之。手捧曰。吾不
見此鉢四千餘年。擲上入雲下還接取。太初
中無故而死。事在別條
晋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
里。度風林津登長夷嶺。南望名積石山。即禹
貢導之極地也。衆峯競出各有異勢。或如寶
塔。或如層樓。松柏映巖丹青飾岫。自非造化
神功。何因綺麗若此。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
鑿山構室接梁通水。遶寺花藥果菜充滿。今
有僧住。南有石門。濱於河上。鐫石文曰。晋太
始年之所立也。寺東谷中有一天寺。窮討處
所略無定指。常聞鍾聲。又有異僧。故號此谷
名爲唐述。羌云。鬼神也。所以古今諸人入積
石者。毎逢仙聖。行往恍愡現寺現僧。東北嶺
上出於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