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集神州三寶感通録 (No. 2106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神州三寶感通録卷
  *唐*麟徳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自法移東漢教漸南呉。佛像靈祥充物區宇。
而群録互擧出沒有殊。至於瑞跡蓋無異也。
今依敍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陳晋代而
暦表隋唐。或感化在人而迹從倚伏。故不
銓次於録而辯集之
  東漢&MT02206;陽畫釋迦像縁一
南呉建鄴金像從地出縁二
西晋呉郡石像浮江縁三
西晋泰山七國金像瑞縁四
東晋楊都金像出渚縁五
東晋襄陽金像遊山縁六
東晋荊州金像遠降縁七
東晋呉興金像出水縁八
東晋會稽木像香瑞縁九
東晋呉郡金像傳眞縁十
東晋東掖門金像出地縁十一
東晋徐州太子思惟像縁十二
東晋廬山文殊金像縁十三
元魏涼州石像山裂出現縁十四
北涼河南王南崖素像縁十五
北涼沮渠丈六石像現相縁十六
宋都城文殊師利金像縁十七
宋東陽銅像從地出縁十八
宋江陵金像出樹光照縁十九
宋浦中金像光現及出縁二十
宋江陵上明澤中金像縁二十一
宋荊州壁畫像塗却現縁二十二
宋江陵小金像誓志縁二十三
宋湘州桐盾感通作佛光縁二十四
齊番禺石像遇火輕擧縁二十五
齊彭城金像汗出表祥縁二十六
齊楊都觀世音金像縁二十
梁荊州優填王栴檀像縁二十八
梁楊都光宅寺金像縁二十九剡縣石
像附
梁高祖等身金銀像縁三十
元魏定州金觀音像高王經縁三十一
陳重雲殿并像飛入海縁三十二
周晋州靈石寺石像縁三十三
周宜州北山鐵磺石像縁三十四
周襄州峴山華嚴行像縁三十五
隋蒋州興皇寺焚像移縁三十六
隋釋明憲五十菩薩像縁三十七
隋京師日嚴寺瑞石影像縁三十八
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縁三十九
唐坊州石像出山現縁四十
唐簡州佛跡神光照縁四十一
唐涼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縁四十二
唐渝州相思寺佛跡出石縁四十三
唐循州靈龕寺佛跡縁四十四
唐撫州降潭州行像縁四十五
唐雍州藍田金像出石中縁四十六
唐雍州鄠縣金像出澧縁四十七
唐沁州像現光明常照林谷縁四十八
岱州五臺山像變聲現縁四十九
唐遼口山崩自然出像縁五十
初案南齊王琰冥祥記。云漢明帝夢見神人。
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項佩日光。以問群臣。或
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
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
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聞人死精神不滅。
莫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迦
葉摩騰等。齎優填王畫釋迦倚像。帝重之。如
夢所見也。乃遣畫工圖之數本。於南宮清涼
臺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又於白馬寺
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之像。如諸傳備載」
二呉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躯。討
其本縁。即周初育王所造。鎭於江府也。何以
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江南何得有像埋
瘞于地。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圊
厠令執屏籌。至四月八日。皓如厠戲曰。今
是八日浴佛時。遂尿像頭上。尋即通腫。陰處
尤劇。痛楚號呼。太史占曰。犯大神所致。便遍
祀神祇卒無應効。妓女中素有信佛者曰。佛
爲大神。陛下前穢之。今可請也。皓信之。伏枕
歸依。有頃便愈。遂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
以香湯洗像慚謝。重修功徳送於建初寺云」
三西晋愍帝。建興元年。呉郡呉縣松江滬涜
口漁者萃焉。遙見海中有二人現浮遊水上。
漁人疑爲海神。延巫祝備牲牢以迎之。風濤
彌盛駭懼而返。復有奉五斗米道黄老之徒
曰。斯天師也。復共往接。風浪如初。有奉佛居
士。呉縣華里朱膺。聞之歎曰。將非大覺之垂
降乎。乃潔齋共東雲寺帛尼及信佛者數
人至涜口。稽首延之風波遂靜。浮江二人隨
潮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將欲捧接。人力
未展。聊試&T016254;之。飄然而起。便擧還通玄寺。
看像背銘。一名惟衞。二名迦葉。莫測帝代。
辭迹分明。擧高七尺。施設法座。欲安二
像。人雖數十而了不可動。復重啓請欻然
得起。以事表聞。朝庭士庶歸心者十室而
九。沙門釋法淵來自西域。稱經記東方有
二石像。及阿育王塔有供養禮覲者。除積劫
罪云。又別傳云。天竺沙門一十二人送像至
郡。像乃立水上不沒不行。以状奏聞。下勅聽
留呉郡高僧傳及
旌異記
今京邑咸陽長公主聞斯
瑞迹。故遣人往通玄寺圖之。在京起模方欲
顯相云
四西晋泰山金輿谷朗公寺者。昔中原値亂
永嘉失馭。有沙門釋僧朗者。姓李。冀人。西
遊東返。與湛意兩僧倶入東岳。卜西北巖以
爲終焉之地。常有雲廕。士俗咸異。其禎感
聲振殊國端居卒業。于時天下無主英雄負
圖。秦宋燕趙莫不致書崇敬。割縣租税以崇
福焉。故有高麗相國胡國女國呉國崑崙北
代七國所送金銅像。朗供事盡禮毎陳祥瑞。
今居一堂門牖常開鳥雀莫踐。咸敬而異
之。其寺至今三百五十許歳。寺塔基構如其
本焉。隋改爲神通道場。今仍立
五東晋成帝咸和中。丹陽尹高悝。往還帝闕
毎見張侯橋浦有異光現。乃使吏尋之獲金
像一。西域古制光趺並缺。悝下車載像。至長
干巷口。牛不復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徑
趣長干寺。因安置之。揚都翕然觀拜。悟者
甚衆。像於中宵必放金光歳餘。臨海縣漁人
侯世於海上見銅蓮花趺丹光遊泛。乃馳
舟接取。具送上臺。帝令試安悝足。恰然符
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錫詣悝云。昔遊天竺。
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于河濱。王路既通
尋覓失所。近感夢云。吾出江東爲高悝所得。
在阿育王寺。故遠來相投。欲一禮拜。悝引
至寺。五僧見像歔欷涕泣像爲之放光。照于
堂内及遶僧形。僧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
亦尋當至。五僧即住供養。至咸安元年。南
海交州合浦採珠人董宗之毎見海底有光浮
于水上。尋之得佛光。以事上聞。簡文帝勅
施其像。孔穴懸同光色無異。凡四十餘年。東
西祥感光趺方具。此像花臺有西域書。諸來
者多不識。唯三藏法師求那跋摩曰。此古梵
書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時凡官寺沙門
慧邃。欲求摹寫。寺主僧尚恐損金色。語邃曰。
若能令佛放光迴身西向者。非余所及。邃至
誠祈請。中宵聞有異聲。開殿見像。大放光明。
轉坐面西。於是乃許模之。傳寫數十躯。所
在流布。至梁武帝於光上加七樂天并二菩
薩。至陳永定二年。王琳屯兵江浦。將向金陵。
武帝命將泝流。軍發之時。像身動搖不能自
安。因以奏聞。帝檢之有實俄而鋒刃未交。琳
衆解散單騎奔北。遂上流大定。故動容表之。
天嘉之中東南兵起。帝於像前乞願。兇徒屏
退。言訖光照階宇。不久東陽閩越皆平。沙
門慧曉長干領袖。行化所及事若風移。乃建
重閣故使藻畫窮奇登臨極目。至徳之始加
造方趺。自晋迄陳五代王臣莫不歸敬。亢旱
之時。請像入宮。乘以帝輦。上加油覆。僧爲
雨調中途滂注。常候不失。有陳運否亟渉訛
謠。禎明二年像面自西。雖正還爾。以状上
聞。帝延入太極設齋行道。其像先有七寶冠。
飾以珠玉。可重三斤。上加錦帽。至曉寶冠
掛于像手。錦帽猶在頭上。帝聞之燒香祝
曰。若國有不祥。還脱實冠用示徴咎。仍以
冠在首。至明脱掛如昨。君臣失色。及隋滅陳。
擧國露首面縛西遷。如所表焉。隋高聞之。勅
送入京大内供養。常躬立侍。下勅曰。朕年老
不堪久立。可令右司造坐像形相。使同其
本像。送大興善寺。像既初達殿大不可當陽。
乃置北面。及明乃處正陽。衆雖異之還移北
面。至明還南如初。衆咸愧謝輕略今見在圖
寫殷矣。余摭採衆傳記。合成此録。有未廣
者。庶知非加飾
六東晋孝武。寧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陽檀
溪寺沙門釋道安。盛徳昭彰聲振宇内。於郭
西精舍鑄造丈八金銅無量壽佛。明年季冬
嚴飾成就。晋鎭軍將軍雍州刺史郄恢之創
莅襄部賛撃福門。其像夜出西遊萬山。遺示
一跡印文入石。郷邑道俗一時奔赴。驚嗟迎
接還本供養。復以其夕出住寺門。衆咸駭異。
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
下勅於建興苑鑄金銅花趺。高五尺九寸。廣
九尺八寸。莊嚴既訖。沂流送之。以承像足。立
碑頌徳。劉孝儀文。蕭子雲書。天下稱最。碑見
在。逮周武滅法建徳三年甲午之歳。太原公
秉爲襄州刺史副鎭將上開府長孫哲志
不信法。聞有靈感先欲毀除。邑中士女將廢
僧尼。聞欲除滅哀號盈路。哲見道俗歎惜瞋
怒彌盛。逼逐侍從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
以繩繋頸。挽牽不動。哲謂不用心杖監事者
加一百牽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動如故。哲怒
逾壯。又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
慄。哲獨喜勇。即令融毀。揚聲自快便馳馬欲
報刺史。纔可百歩堛然落地。失音直視四肢
不擧。至夜便死。道俗唱快。當毀像時於腋下
倒垂衣。内銘云。晋太元十九年。歳次甲午月
朔日次。比丘道安於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
一躯。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後計
年月興廢悉符同焉。信知印手聖人誠無虚記
云。今本所住名啓法寺。所履之石人鑿取之。
今見存焉。初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陽留
守竇盧褒權據一部屬王世充。有啓法寺憲
法師者。爲士俗所重。數諫竇君令投唐國。竇
不從。憲與士俗内外通使。京輔遂發兵至
襄陽。竇固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後知憲情
遂殺之。憲臨終語弟子蘇富婁曰。我與汝父
見毀安師金像。自爾已來遺迹不嗣。我死後
可依造之。及武徳四年。官軍圍急。竇降方恨
不取憲計。枉殺苛酷斯即於國有功無人申
者。城平富婁便從俗服。憲有衣資什物。並
婁鳩捨。乃有心擬造像。不知何模樣。遂夢見
婆羅門僧指畫其相。并訪古老亦有畫圖。即
依模鑄一冶便成無有缺少。當鑄像時。天陰
雲布雨花如李遍一寺内。富婁性巧財用自
富。又於家内造金銅彌勒像高丈餘。後又夢
憲令其更造佛像。乃於梵雲寺造大像高五
十九尺。事如別顯。昔隋初秦孝王俊曾鎭襄
部。聞安師古像形製甚異。乃遣人圖之。於長
延興寺造之。初鑄之夕。亦感天樂天花等
相。今見在即今永泰寺改
名萬善寺也
七東晋穆帝。永和六年歳次丁未。依勘長暦
乃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現于荊州城北。
長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測其
所從也。初永和五年。廣州商客下載欲竟恨
船輕。中夜覺有人來奔船。驚共尋視了無所
見。而船載自重不可更加。雖駭其異而不測
也。引邁利渉恒先諸航。不久遂達渚宮。纔
泊水次。夜復覺人自船登岸。船載還輕。及
像現也。方知其非時。大司馬桓温鎭牧西陝。
躬事頂拜傾動邦邑。諸寺僧衆咸競迎引。鏗
然不動。有長沙太守江陵膝畯一云
以永和
二年。捨宅爲寺額表郡名。承道安法師襄川
綜領。請一監護。安謂弟子曇翼曰。荊楚士庶
始欲信法。成其美者非爾誰歟。爾其行矣。翼
負錫南征諦搆一載。僧宇雖就而像設弗施。
毎歎曰。育王寺像隨縁流布。但至誠不極何
憂不垂降乎。及聞荊城像至。欣感交懷曰。斯
像余之本誓也。必歸我長沙。固可以心期。難
以力致。衆咸僉曰。必如所言驗之非遠翼
燒。香禮拜請令。弟子三人捧之颯然輕擧遂
安本寺。道俗慶悦。至晋簡文咸安二年始鑄
華趺。晋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爲刺史。像於
中夜出寺西門。邏者謂人。問而不答。以刀撃
鏗然。視乃像也。刀撃胸處文現於外。有
罽賓僧伽難陀禪師者。多識博觀從蜀來荊。
入寺禮像。歎咽久之。翼問其故。答曰。近天竺
失之。如何遠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
便看像光背有梵文曰。阿育王造也。時聞此
銘更倍欽重。曇翼興念致應之驗也。及病將
棘。像光忽逝。翼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損。光
往他方復爲佛事。旬日而終。後僧擬光更鑄。
今者宋孝武時像大放光。江東佛法一期甚
盛。宋明帝太始末。像輒垂涙。明帝尋崩。嗣
主狂勃。便有宋齊革運。荊州刺史沈悠之。
初不信法沙汰僧尼。長沙一寺千有餘僧。應
還俗者將數百人。擧衆遑駭長幼悲泣。像爲
流汗五日不止有。聞於沈沈。召寺大徳玄暢
法師訪問所以。暢曰聖不云遠無幽不徹。去
來今佛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乎。欲
請檀越不信之心。故有斯應。問出何經。答
出無量壽經。*悠之取經尋之殊悦。即停沙
汰。齊永元二年。鎭軍蕭頴胄與梁高共荊州
刺史南康王寶融起義時像行出殿外將欲下
階。兩僧見而驚喚。乃迴入殿。三年頴胄暴亡。
寶融亦廢而慶歸高祖。梁天鑒末。寺主道嶽
與一白衣淨塔邊草次。開塔戸乃見像繞龕
行道。岳密禮拜不令泄言。及大開堂像亦在
座。梁鄱陽王爲荊州。屡請入城建大功徳。及
病迎之。倍&T015754;不起少日而薨。高祖昔在荊
州。宿著懇誠屡遣上迎。終無以致。中大通
四年三月。遣白馬寺僧璡主書。何思遠齎
香花供養具申丹款。夜即放光似隨使往。明
旦承接還復留礙。重謁請祈方申從往。四衆
戀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屆于金陵。去都
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續無絶。道
俗欣慶嘆未曾有。留殿三日竭誠供養一云
停中

設無遮大齋二十七日。從大通門出入同
泰寺。其夜像大放光。勅於同泰寺大殿東北
起殿三間兩厦。施七寶帳座以安瑞像。又造
金銅菩薩二躯。築山穿池奇樹怪石飛橋欄
檻夾殿兩階。又施銅&T055114;一雙。各容三十斛。
三面重閣宛轉玲瓏。中大同二年三月。帝幸
同泰設會開講。歴諸殿禮黄昏始到瑞像殿。
帝纔登階像大放光。照竹樹山水並作金色。
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並盡。唯像所
居殿存焉
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年十一月。侯景亂階。
大寶三年賊平。長沙寺僧法敬等迎像還江
陵復止本寺。後梁大定七年。像又流汗。明年
二月中宗宣帝崩。天保三年。長沙寺延火所
及。合寺洞然煙焔四合。欲救瑞像無方轉移。
此像由來擧必百人。爾日六人便起。天保十
五年。明帝*延像入内禮懺冥感。二十三年
帝崩。嗣主蕭琮移像於仁壽宮。又大流汗。廣
運二年而梁國亡滅。開皇七年。長沙寺僧法
籍等。復迎還寺。開皇十五年。黔州刺史田
宗顯至寺禮拜。像即放光。公發心造正北大
殿。一十三間。東西夾殿九間。彼運材木在
荊上流五千餘里。斫材運之至江散放。其木
流至荊州。自然泊岸。雖風波鼓扇終不遠去。
遂引上營之。柱徑三尺。下礎闊八尺。斯亦
終古無以加也。大殿以沈香帖遍。中安十
三寶帳。並以金寶莊嚴。乃至榱桁藻井無非
寶花間列。其東西二殿瑞像所居。並用檀
怗。中有寶帳花炬。並用眞金所成。窮極宏
麗天下第一。大業十二年。瑞像數汗。其年朱
粲破掠諸州。來至荊邑營于寺内。大殿高臨
城北賊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火箭
燒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滅矣。其夜不覺像
踰城而入至寶光寺門外立。旦見像存合城
欣悦。賊散後看像故處一不被燒灰炭不及。
今續立殿。不如前者僞梁蕭銑鳳鳴五年。僞
宋王楊道生等至寺禮拜。像大流汗。身首雨
流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馬從蜀江下。
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運將統希求一
瑞。繞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滿堂。至二十五日
光彩漸滅。其日趙郡王兵馬入城。斯亦慶幸
大同。故流光爲其善瑞也。至於亢陽之月。宰
牧致誠無不畢應。貞觀六年六月大旱。都督
應國公武彠迎像。建齋行道七日。官僚上下
立於像前一心觀佛。良久雲氣四布甘雨滂
流。其年遂登。都督乃捨黄金更鍍瑞像。輦輿
幡花莊嚴衆具備矣。今見在江陵長沙寺。又
有外國銅像。高七尺許。古異不甚重云。道安
在石城長安所送令弟子於髻中得一舍利。
有光失
八東晋周玘。字宣佩。義興陽羨人。晋平西
將軍處之第二子也。位至呉興太守。家内奉
佛。其女尤甚精到。家僮捕魚。忽見金光溢川
映流而上。當即下網得一金像高三尺許。形
相嚴明。浮水而住。牽排不動馳往崩玘。玘
以告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遙見喜心禮而
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養。女夕夢佛左膝痛。
覺看像膝果有穿處。便截金釵以補之。玘後
以女適呉郡。張澄將像自隨。言歸張氏。後病
卒。乃見女在城牆上姿飾逾於平日。内外咸
覩俄而紫雲下迎。遂上升空。極目乃沒。澄
曾孫事接戎旅。平討孫恩之亂。久廢齋戒。不
覺失像而光尚在。擧家懺悔祈求備至。有
一老姥齎詣賣之。責價極少。識是前像。方
欲雇直。失姥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張家。云

九東晋會稽山陰靈寶寺木像者。徴士譙
國戴逵所製。逵以中古製像。略皆朴質。其於
開敬不足動心。素有潔信又甚巧思。方欲改
斲威容庶參眞極。注慮累年乃得成遂。東夏
製像之妙。未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
忽若親遇。高平郄嘉賓撮香呪曰。若使有常
將復覩聖顏。如其無常願會彌勒之前。所拈
之香於手自然芳煙。直上極目雲際。餘
俳佪馨盈一寺。于時道俗。莫不感勵。像今
在越州嘉祥
十東晋太元二年。沙門慧護。於呉郡紹
靈寺建釋迦一丈六尺金像。於寺南
傍高鑿穴以啓鎔鑄。既成將移。夜中穴内清
明有花六出。白色鮮發四面翻灑。未及於地。
自斂而上歸。及曉白雲若煙出所鑄穴。雲中
白龍見長數十丈。光彩炳煥徐引繞穴。毎至
像前瞻仰遲佪。似歸敬者。斯時風霽景清細
雨而加香氣。像既入座龍乃*升天。元嘉初
徴。士譙國戴顒嫌制古朴治像。首面威相若
眞。自眉以上短舊六寸。足蹠之下削除一
寸。云*云
十一東晋義熙元年。司徒王謐入宮住東掖
門。有侍人於門東見五色光出地。驚而穿之
得古形銅盤。盤下獲金像高四尺。光趺並
具。斯又同孫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宮。宋祖
素不甚信。及獲此像加敬欣悟。躬禮事焉。此
*像本在瓦官寺。後移龍光寺云
十二東晋徐州呉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晋沙
門法顯。勵節西天歴遊聖迹。往投一寺。大小
逢迎。顯時遇疾。主人上座親事經理。勅沙彌
爲客僧覓本郷齋食。倏忽往還。脚有瘡血云。
往彭城呉蒼鷹家求食。爲犬所嚙。顯怪其旋
轉之間而遊數萬里外。方悟寺僧並非常人
也。後隨舶還國。故往彭城追訪得呉蒼鷹。具
状問之。答有是事。便指餘血塗門之處。顯曰。
此羅漢聖人血也。當時爲覓食耳。如何遂損
耶。鷹聞慚悚。即捨宅爲寺。自往*揚都求諸
經像。正濟江中船遂傾側。忽有雙骨各長一
丈。隨波騰涌奄入船中。即得安流昇岸。以事
奏聞。乃龍齒也。鷹求像未獲。泝江西上暫息
林間。遇見婆羅門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
與呉蒼鷹供養。鷹曰。必如彼言。弟子是也。
便付像將還至京詔令模取千躯。皆足下施
銘而人莫辯新舊。任鷹探取。像又降夢示其
本相。恰取還得本像。東還徐州毎放異光。元
魏孝文請入北臺。至高齊後主。遣使者常彪
之迎還鄴下。齊滅周廢爲僧藏之。大隋闡教
還重光顯。今在相州大慈*寺
十三東晋廬山文殊師利菩薩像者。昔有晋
名臣陶侃字士衡。建旟南海有漁人毎夕見
海濱光。因以白侃。侃遣尋之。俄見*一金像
陵波而趣船側。檢其銘勒乃阿育王所造文
殊師利菩薩像也。昔傳云。育王既統此州
鬼王制獄怨酷尤甚。文殊現處&T055114;中。火
水清生青蓮花。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
四千塔。建立形像其數亦爾。此其一也。初
侃未能深信因果。既見此嘉瑞遂大尊
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後遷荊州。故遣迎之。像
初在輿數人可擧。今加以壯夫數十。確不移
處。更足以事力輲車牽拽。僅得上船。船復
即沒。使具白*侃。侃聽還本寺。兩三人便
起。沙門慧遠敬伏威儀迎入廬岫。而了無艱
阻。斯即聖靈感降惟其人乎。故諺曰。陶惟
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是也隋
末賊發衆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來辭瑞
像。像曰。爾年老但住何得相捨。遂依言住。于
時董道沖賊寇擾江州。其徒入寺覓財物。執
僧索金。僧曰。無可得者。乃炙之。僧曰。徒受
炙死屍穢伽藍。何如寺外。賊將出欲殺。僧曰。
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正念已伸頸時可下
刀。賊然之。見申頸受刀即便下斫。刀反刺
賊心。刃出於背群賊奔怕東走至遠墓。于時
天氣清朗。忽有雲如蓋屯黒下布雷電
繞。遂震賊九人死之。江州子女及以衣物多
依山藏匿。由是賊徒不敢入山。江州郭下焚
蕩略盡。像今在山東林寺重閣上。武徳中石
門谷風吹閣北傾。將欲射正施功無地。僧乃
祈請山神風吹令正。不久復有大風從北而
吹。閣還得正如
十四元魏涼州山開出像者。太武大延元
年。有離石沙門劉薩訶者。備在僧傳。歴遊
江表禮鄮縣塔。至金陵開育王舍利。能事將
訖西行。至涼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東
北。望御谷山遙禮。人莫測其然也。訶曰。此
山崖當有像出。靈相具者則世樂時平。如其
有缺則世亂人苦。經八十七載。至正光元年。
因大風雨雷震山巖。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
形相端嚴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安訖還
落。魏道陵遲其言驗矣。至周元年。涼州城
東七里。澗石忽出光照燭幽顯。觀者異之。乃
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儀彫缺四十
餘年。身首異處二百餘里。相好昔虧一時還
備。時有燈光流照鍾聲飛響。皆莫委其來
也。周保定元年。立爲瑞像寺。建徳將廢首又
自落。武帝令齊王往驗。乃安首像項以兵
守之。及明還落如故。遂有廢法國滅之徴。接
焉備于周。釋道安碑周雖毀教不及此像。開
皇通法依前置寺。大業五年煬帝西征。躬往
禮覲。改爲感通道場。今仍存焉。依圖擬者非
一。及成長短終不得定。云*云
十五涼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遜以晋
安帝隆安元年。據有涼土三十餘載。隴西五
涼斯最久盛。專崇福業以國城寺塔終非
固。古來帝宮終逢煨燼。若依立之効尤斯及。
又用金寶終被毀盜。乃顧眄山宇可以終天。
於州南百里連崖綿亘東西不測。就而斲窟
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千變萬化。有禮敬者驚
眩心目。中有土聖僧可如人等。常自經行。
初無寧舍。遙見便行近矚便止。視其顏面如
行之状。或有羅土坌地。觀其行不人。纔遠之
即便蹈地足跡納納。來往不住。如此現相經
今百餘年。彼人説之如
十六北涼河西王蒙遜。爲母造丈六石像在
于山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興
國攻抱罕大敗。興國遂死。於佛佛氏遜恚
恨以事佛無靈。下令毀塔寺斥逐道人。遜後
行至楊述山。諸僧候於路側。望見發怒立斬
數人。爾時將士入寺禮拜此像。涕涙横流。驚
還説之遜聞往視。至寺門擧體戰悸。如有把
持之者因喚左右扶翼而進。見像涙下若泉。
即稽首禮謝。深自咎責。登設大會倍更精到。
招集諸僧還復本業焉。觀遜之爲信佛深明
攻殺以取。豈佛之爲非禁也。性以革改爲先。
任意肆惡知何所惡不至。初重法讖譯大涅
槃願同生死。後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
役失利。又咎佛僧殄寺誅僧。一何酷濫。晩雖
再復。不補其愆云。今沙州東南三十里三危
即流四
凶之地
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龕光相
亟發云
十七宋元嘉二年。劉式之造文殊金像。朝夕
禮拜。頃之便失。惆悵祈請夙夜匪懈。經于五
年。昏夕時見佛座有光發座至棟。式之因燒
香拂拭床帳。乃見失像儼然具
十八宋元嘉十二年。留元之東陽長山人。家
以種芋爲業。毎燒田墌輒有一處叢草不然。
經久怪之。不復墾伐。後試薄掘。得銅坐像高
三寸許。尋檢其地。舊非邦邑。莫測何來云
*云
十九宋元嘉十四年。江陵靈牧寺尼慧玉。
行業精勤人也。昔於長安𦵮尚書寺見紅白
光。於寺中後有六重寺沙門。於先光處得彌
勒金像高一尺。及住江陵見寺東樹有紫光
起暉映一林。以告餘人。並云不見。後寺主法
和將於樹下築禪堂基。仰首樹上得金坐像。
亦高尺
二十宋元嘉十四年。孫彦曾家世奉佛。妾王
惠稱。少而信向。年大彌篤。誦法花經。輒見浦
中有雜色光。使人掘深二尺。得金像連光
趺。高二尺一寸。趺銘云。建武六年歳在庚
子。瓦官寺道人法新僧行所造。即加磨

二十一宋元嘉十五年。羅順爲平西府。將戍
在上明。十二月放鷹野澤。同輩見鷹雉倶落。
于時火燒野平。唯有三丈許叢草不然。遂披
而覓鷹。乃得金菩薩坐像。通趺高一尺。工
製殊巧。時定襄令謂盜者所藏。乃下符界内。
無失像者。遂收而奉之云
二十二宋衞軍臨川康王。在荊州城内築
堂三間。供養經像。堂壁上多畫菩薩圖相。及
衡陽文王代。鎭廢爲明齋。悉加泥治。乾輒
㙈脱畫状鮮淨。再塗猶爾。王不信向。心謂
偶爾。又使濃塗而畫像徹見炳然可列。王復
令毀故壁。悉更繕改。不久抱疾。閉眼輒見諸
像森然滿目。於是廢而不居。頗事齋
二十三宋元嘉中。江陵枝江張僧定妹。幼
而奉法。志欲出家。常供養小形金像。以爲前
路之資也。而父母逼嫁。誓志不行而密許邴
氏。女初不知也。及羔雁既至。女悲呼不就。燒
香伏地取死。此像遂放金光彌竟一村。父兄
驚其通感止不嫁之。張邴二門因大敬信。僧
定爲之出家。宋丞相南郡王鎭陝。乃以其居
建精舍*焉
二十四宋泰始中。東海何敬叔。少而奉法。
隨湘州刺史劉韞監縣。遇有栴檀。製以爲像。
既就無光。營索甚勤而卒無可獲。憑几思
之。如睡見沙門納衣杖錫來曰。檀非可得麁
木不堪。唯縣後何家桐盾堪用。雖惜之苦求
可得。寤問左右。果如所言。因固求買之。何
氏曰。有盾甚愛。患人乞奪曾未示人。明府何
以得知。直求市耶。敬叔以事告之。何氏驚喜。
奉以製光。後爲湘府。直省中夜夢像云。鼠嚙
吾足。清旦疾歸視像。果
二十五齊建元中。番禺毘耶離精舍舊有扶
南國石像。莫知其始。形甚異常。七八十人
乃能勝致。此寺草茨遇火延及。屋在下風煙
焔已接。尼衆十餘相顧無計。中有意不已
者。試共三四人捧之。飄然而起。曾無鈞石
之重。像既出矣。屋亦焚焉。毎有神光州部
兵寇。輒涙汗滿體。嶺南以爲恒候。後廣州刺
史劉俊表送出都。今應在故蒋州寺
二十六宋徐州刺史王仲徳。於彭城宋王寺
造丈八金像。相好嚴華江右之妙製也。北境
兵起。或貽僧禍像輒濡汗。滴之多少則難
之小大逆可知矣。郡人常以候之。齊建元初。
像復流汗。其冬魏寇淮上。時兗州數郡起義。
南附鳩略甚衆。亦驅迫沙門助其戰守。魏軍
屠其營壘悉欲夷滅。表奏魏臺。誣以助亂須
及斬決。時像大流汗殿地遍濕。魏徐州刺
史梁王奉法勤勤。至寺親使人以巾帛拭。隨
出不已。至數十人交手競拭。猶不能止。王乃
燒香禮拜。執巾呪曰。衆僧無罪誓自營護。必
罹禍。若幽誠有感。當隨拭即止。言已自
拭。果應手而燥。王具事表聞。下詔皆見原

二十七齊建元初。太原王琰昔在幼稚。於
交阯賢法師所受五戒。以觀音金像令供養。
遂奉還*揚都寄南澗寺琰晝寢夢像立于座
隅意甚異之。即馳迎還。其夕南澗失像十餘
盜毀鑄錢。至宋大明七年秋。夕放光照三尺
許。金暉映奪合家同覩。後以此像寄多寶寺。
琰適荊楚垂將十載。不知像處。及還揚都。夢
在殿東衆小像内的的分明。詰旦造寺如夢
便獲。於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也。故琰冥
祥記自序云。此像常自供養。庶必永作津梁。
循復其事有感深懷。沿此徴覿綴成斯記。夫
鏡接近情莫踰儀像。瑞驗之發多自是興。經
云。鎔㔁圖繢類形相者。爰能行動及放光
明。今西域釋迦彌勒二像輝用若眞。蓋得相
乎。*今東夏景模神應亟著。亦或當年群生因
會所感。假憑木石以見幽異。不必剋由容好
而能然也。故沈石浮深。寔闡閩呉之化。
金寫液。用舒彭宋之福。其餘銓示繁方雖難
辯。率其大抵允歸日從。若夫經塔顯効
旨證亦同。事非殊貫。故協其求。餘如冥祥
記一部具之
二十八梁祖武帝。以天*鑒元年正月八日。
夢檀像入國。因發詔募人往迎。案佛遊天竺
記及雙卷優填王經云。佛上忉利天。一夏爲
母説法。王臣思見。優填國王遣三十二匠。及
齎栴檀。請大目連神力運往令圖佛相。既如
所願圖了還返座高五尺。在祇桓寺。至今供
養。帝欲迎請此像。時決勝將軍郝騫謝文華
等八十人應募往達。具状祈請。舍衞王曰。此
中天正像不可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
圖一相。卯時運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
頂放光。降微細雨并有異香。故優填王經云。
眞身既隱次二像現。普爲衆生深作利益者
是也。騫等負第二像行數萬里。備歴艱關難
以具聞。又渡大海冒渉風波。隨浪至山糧食
又盡。所將人衆及傳送者。身多亡沒。逢諸猛
獸。一心念佛。乃聞像後有甲冑聲。又聞鍾
聲。巖側有僧端坐樹下。騫背負像下置其
前。僧起禮像。騫等禮僧。僧授澡水令飮。並
得飽滿。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毘羅
王。自從至彼大作佛事。語頃失之。爾夜僉夢
見神。曉共圖之。至天*鑒十年四月五日。騫
等達于*揚都。帝與百寮徒行四十里。迎還太
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殺。絓是弓刀槊等。並
作蓮花塔頭。帝由此菜蔬斷慾。至太清三年
五月帝崩。湘東王在江陵即位號元承聖。遣
人從楊都迎。上至荊都承光殿供養。後梁大
定八年。於城北靜陵造大明寺。乃以像歸之。
今見在。多有傳寫流被京
二十九梁祖天*鑒初。於本宅立光宅寺。造
丈八金像。圖樣既成不爽分寸。臨鑄疑銅不
足。始欲上請。忽有使者領銅十五車至云。
勅遣送寺。便即鎔寫。一冶即成。冠絶通國。
唯覺高大。試以量之。乃長二丈二尺。以状
奏聞。鑄像已成不改元樣。所續送銅用亦倶
盡。更重審量乃増四尺。勅云。初不送
何縁乃爾。豈不以眞相應感獨表神奇乎。可
鐫著花趺以爲靈誌。乃具疏而勒于足下。於
今存焉。梁祖爲父於鍾山造大愛敬寺。中殿
大像神相有之。故不重顯。廣如別記。有梁佛
像多現神奇。剡縣大石像者。元在宋初育王
所造。初有曇光禪師。從北來。巡行山川爲幽
栖之所見。此山崇麗乃於峯頂構小草室。
中聞天樂聲曰。此是佛地。如何輒有蔬圃耶。
光聞之南移天台。後遂繕造爲佛像。積經年
稔終不能成。至梁建安王患。降夢能引剡縣
像病可得愈。遂請僧祐律師。既至山所。
規模形製嫌其先造太爲淺陋。思緒未絶。夜
忽山崩其内佛現。自頸已下猶在石中。乃剗




鏨浮石至本仍止。既都除訖。乃具相焉。斯
則眞儀素在石中。假工除剗故得出現。梁太
子舍人劉勰*制碑。於像所備*之
三十梁世祖登極之後。崇重佛教廢絶老
宗。毎引高僧談敍幽旨。又造等身金銀像兩
躯。於重雲殿晨夕禮事五十許年。冬夏&T050460;
六時無缺。足蹈石處十指文生。遂卒窮祚侯
景簒位。猶存供養。太尉王僧辯誅景修復臺
城。會元帝陷於江陵。江南無主。辯乃通款於
齊。迎貞陽侯蕭淵明爲帝。時江左未定利害
相雄。辯遣女婿杜龕典衞宮門。龕性兇頑
不見後際。欲毀二像爲&MT01787;。先令數十人上三
休閣。令鑱佛項椎鑿始擧。二像一時迴顧眄
之。所遣諸人臂如墮落。不自勝擧。失瘖如醉。
杜龕亦爾。久乃醒悟。仍被打築遍身青腫。唯
見金剛力士可畏之物。競來撃之受苦呻吟。
擧形洪爛膿血交流。穿皮露骨而卒。此乃近
事。道俗同
三十一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徳。防於
北陲造觀音金像。年滿將還。常加禮事。後爲
劫賊横引。禁於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
斷死刑。明旦行決。其夜禮拜懺悔涙下如雨。
啓曰。今身被枉。當是過去*枉他。願償債畢
誓不重作。又發大願云云。言已少時依俙如
夢。見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
令誦千遍得度苦難。敬徳欻覺起坐。縁之了
無參錯。比至平明已滿一百遍。有司執縛向
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
折爲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刀
折如初。監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状奏聞。丞
相高歡表請其事。遂得免死。勅寫此經傳之。
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敬徳放還設齋報
願。出在防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郷親同覩
歎其通感。見齊志及旌異等
三十二陳武帝崩。兄子蒨立。將欲修葬造轀
輬車。國創新定未遑經始。昔梁武帝立重雲
殿。其中經像並飾珍寶映奪諸國。運雖在陳
殿像仍在。蒨欲收取重雲佛帳珠珮以飾送
終。人力既足四面齊至。但見雲氣擁結流遶
佛殿。自餘方左開朗無陰。百工怪焉競往看
覩。須臾大雨横注雷電掣撃。煙弱鴟吻火
烈雲中。流布光焔高下相渉。欻見重雲殿影
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寶座一時上騰。煙
火挾之忽然遠逝。觀者傾國咸歸奉信。雨晴
之後覆看故處。唯礎存焉。至後月餘。有人從
東州來云。於此日見殿影像乘空飛海。今望
海者有時見之。魏氏洛京永寧寺塔去地千
尺。爲天所震。其縁略同。有人東海時見其
迹云
三十三北齊末。晋州靈石寺沙門僧護。守道
直心不求慧業。願造丈八石像。衆僧咸怪其
大言。後於寺北谷中見有臥石可長丈八。乃
雇匠就而造佛。向經一周面腹粗了而背猶
著地。以六具拗擧之不動。經夜自翻旦視欣
然。即就營作移在佛堂。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境先燒寺塔。此像被焚。初不變色。唯
傷二指。後欲倒之。人牛六十牽挽不遂。忽有
異僧咸無識者。以瓦木土塹雜累圍之。須臾
便了失僧所在。像後降夢信心者曰。吾患指
痛。其人悟而補之。隋氏啓運如前開。復開皇
十五年有盜幡蓋者。即夢丈八人入室責之。
其賊慚怖而送。像今見在云
三十四周武建徳三年。猜忌佛法勇意殄滅。
天下闇冥。有冥州姜明者。督事夜行。經州北
百餘里。山中行往常見山上光明怪之。因巡
行光處。見有臥石。状如像形。便斲掘尋之。
乃是鐵礦不可鏨鑿。故其形&MT02207;高三丈許。
欲加摩*瑩卒不可觸。又向下尋。乃有石趺孔
穴具足。乃共村人以*拗擧之。其像欻然流
逕趣趺孔卓然特立。衆以爲奇瑞也。以状
奏聞。時天元嗣暦佛日將融。乃改爲大像元
年。仍以其處爲大像寺。隋祖開運重搆斯迹。
又改爲顯際寺。討尋其本處非人住。又無大
石及以鐵礦。豈非育王之神力所降感乎。大
唐因之不改。貞觀末寺西置宮。名曰玉華。像
仍舊所在宮東三十里苑内。太宗嘗往禮
事嫌非華飾。乃捨物莊嚴。永徽年中改宮
立寺。還名玉華。今屬坊州。陰暗之夕毎發光
瑞。道俗常見。故不甚驚歎云*云
三十五周襄州峴山華嚴寺行像者。古來木
像莫知其始。而面首殊麗瞻仰無已。可高五
丈許。徴應在昔不復其今。不佛具陳。及周
滅法。人藏其首。隋開乃出。如前莊飾以爲
聖像。號盧舍那佛。毎年祈福以爲歸依之所
也。隋文將崩。兩鼻洟出沾汚懷中。金薄剥起
洟流有光。拭之無塵望還如洟。貞觀二十三
年四月内洟還連出塗漫懷中。方圓一尺初
未委也。及後太宗昇遐。方知兆見。至六月内
洟又重出。合州同懼。不知何禍。至七月内漢
泛漲溢入城郭。深丈餘。陷溺不少。今在
本寺祈求殷矣。襄陽士俗有少子胤者。皆往
祈之。隨其本心男女感應
三十六隋開皇中。蒋州興皇寺佛殿被焚。當
陽丈六金銅大像并二菩薩。倶長丈六。其模
戴顒所造。正當棟下。于時炎火大盛。衆
人拱手咸共嗟悼。大像融滅忽見欻起移南
一歩棟梁摧下。像得全形。四面甎瓦木炭皆
去。像身五六尺許。雖被火焚而金色不變。趺
下有銘。大衆咸駭歎聲滿路。今移在白馬寺。
鳥雀無踐。永徽二年。盜者欲利像銅。乃鋸
窓櫺斷將欲拔出。遂被夾腕。求拔不脱。至
曉僧問。盜者云。有一人著白衣在堂内撮
手。求脱不得。云云
三十七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西域天竺
之瑞像也。相傳云。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
薩。往安樂界請阿彌陀佛。娑婆衆生願生淨
土。無佛形像願力莫由。請垂降許。佛言。汝且
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其像已至。一佛五
十菩薩各坐蓮花在樹葉上。菩薩取葉所在
圖寫流布遠近。漢明感夢使往祈法。便獲迦
葉摩騰等至洛陽。後騰姊子作沙門。持此瑞
方達此國。所在圖之。未幾齎像西返。而
此圖傳不甚流廣。魏晋已來年載久遠。又經
滅法經像湮除。此之瑞迹殆將不見。隋文開
教。有沙門明憲。從高齊道長法師所得此一
本。説其本起與傳符焉。是以圖寫流布遍於
宇内。時有北齊畫工曹仲達者。本曹國人。善
於丹青。妙盡梵迹傳模西瑞。京邑所推。故今
寺壁正陽皆其眞
三十八隋京師日嚴寺石影像者。其像八
楞紫石英色。高八寸徑五寸。内外映徹。昔梁
武太清年中。有西域僧將來。會侯景作亂。遂
安江州廬山西林寺像頂上。隋開皇十年煬
帝鎭於*揚越。廣搜英異。江表文記悉總收
集。乃於雜記中得影像傳。即令舍人王延壽
往寺推覓。得之自任晋蕃已來毎有行往。常
以烏漆函盛之。令人馬上捧而前行。後登儲
貳。乃送曲池日嚴寺。有令當寺看記封鎖。
勿令外人見之。寺即帝之所造也。大業之末。
天下沸騰。京邑僧衆常來瞻覩。余住此寺亦
未之信。重以見石中金光晃晃疑似佛像耳。
仍見名行諸僧互説不同。咸言了了分明。面
目相状未曾有昧。余慨無所見。又潔齋別懺
七日後依前觀之。見有銀塔。後又觀之。見有
銀佛。而道俗同覩往往不同。或見佛塔菩
薩。或見*衆僧列坐。或見帳蓋幡幢。或見山
林八部。或見三塗苦相。或見七代存亡。一覩
之間或定或變。雖惡善交現而善相繁焉。故
來祈者咸前發願。往作何形來生何處。依言
爲現。信爲幽塗之業鏡者也。貞觀六年七月
内下勅。追入内宮供養云
三十九隋邢州沙河縣寺四面佛者。隋祖時
有人入山。見僧守護此佛銅身高三尺餘。便
請遂許。失僧所在。諸處聞之競來引挽。都不
得起。唯沙河寺僧引之。隨手至寺。後人寺側
獲金一塊。上有烏形銘云。擬鍍四面佛因鍍
之。像身上都是烏形。後忽失之。於寺側瀅中
數有光現。尋乃漉出。隋後主聞。遣工冶鑄
擬之卒不成。經二百餘日乃成。終有缺少遂
罷云*云
四十唐武徳年中。坊州西南慈烏川有郝辯
郝積者。素有信敬。見群鹿常在山上逐去還
來。異之共掘鹿所止處。得石像高一丈四尺
許。移出川中。村内乃今見存。自像出後
群鹿因散。古老傳云。迦葉佛時所藏有四十
躯。今雖兩現餘在山隱。其形如金玉華東鐵
礦像相似。不可治
四十一唐蜀川簡州三學山寺有佛跡。常有
神燈自空而至。毎夕常爾。齋日則多。有州
宰意欲尋之。乘馬來寺。十里已外空燈列
*見。漸近漸昧遂並失之。返還十里如前還
*見。至今不絶。貞觀十年有僧法藏。以
爲心不護細行。夜宿寺中有大神衣甲冑從
罅中拔出藏。擲于寺外七里。傷足夜返
還寺。重門皆
四十二唐貞觀十七年九月。涼州都督李襲
譽。内巡境至州東南昌泉縣界。有石表文。合
一百一十字。乃有七佛八菩薩上果佛田等
字。以状奏聞。有 勅覆檢如其所奏下。詔涼
府給複一年罪者赦
四十三唐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有
佛跡十枚。皆長三尺許。闊一尺一寸。深
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十餘歩。見有僧住。
貞觀二十年十月。忽於寺側泉。内出蓮花形
紅色鬚臺具足。大如三尺面合&T016254;出。如涕入
水成花舟&MT02281;往還無不歎訝。經月不滅。相思
寺因以名之。一云。涪州亦有此寺。本貧煎。由
是感施。至今常當。昔南齊荊州城東天子
井出錦。于時士女取用。如人中錦不異。經
月乃歇。故知花出不足可怪。出呉均齊春秋
蕭誠荊南
四十四唐循州東北興寧縣靈龕寺北。石上
佛跡三十餘。大者五尺許以下。循州在一
川中東西二百南北百里。寺極豐渥。近得銅
藏面三尺爐可獲百餘諸盤合等。又其銘云。
僧得福興俗得禍至。古傳云。晋時此僧在此
山隱。遊大洪嶺至佛跡處。有大石窟花果美
茂。遂住經宿。山神爲怪怖之心。卓不動曰。此
不可居山鬼數來。望前石山陵雲概日。遂往
登之下望懸絶不可至。彼還興寧説之。宋代
二僧承前不達勇意覆尋。其僧誦法花經。戒
行貞潔能伏神鬼。乃至見形受戒。爰及家屬
望前崖上有異光彩。隔一丈許上下倶絶。僧
以木爲梁。度視乃見奇迹七枚。色如人肉現
于石上。貞觀三年又現一跡。並放光明輪相
具足。今有看者多少不同。囚置靈龕厥取其
異。又訪其本。宋時王家捨栗園爲寺。即今古
堂尚存云
四十五唐顯慶四年。撫州刺史祖氏。爲亢旱
請祈無効。有人於州東山見有行像。莫測其
由。將事移徙鏗然不動。風聲扇及遠近同趣。
有潭州人云。彼寺失之。乃在此耶。尋其行路
乃現二跡。各長二尺。相去五里刺史以亢
炎既久。便往祈請。盡州官庶香花歩往二十
里許。泣告情事勤至彌甚。使三人捧之。飄然
應接返還州寺。隨路布雲當夜滂下。遂以有
年。今在撫
四十六唐永徽年。雍州藍田縣東悟眞山
寺。寺居藍谷田之西崖。製窮山美殿堂嚴
整。有僧於寺北澗更修別院。大石横礙甚爲
妨害。乃以火燒水沃之令散。終無以致。便
以鐵鎚打破。中獲金像一躯。四面無縫
天然裹甲。不知何來。像趺全具非解合作。亦
不識是何珍寶。高五寸今在山寺*云。其年
益州光明寺柱上有一佛二菩薩現。雖削還
影出。初在九隴佛堂。長史張緒以聚衆移入
光明。今見
四十七唐雍州鄠縣東澧水西李趙曲。有金
像高三尺六寸。并焔光四尺。數放光明。像形
露右膊極威嚴。余聞往尋見之。趺上銘云。秦
建元二十年四月八日。於長安中寺造。女王
慧韶感佛泥曰。幸遇遺像。是以頼身之餘。造
鑄神摸。若誠感。必應願使十方同福。銘文
如此。問其獲縁云。昔廢二教遂藏於澧水羅
仁渦中。有人岸行。聞渦中有聲。亦放光明。向
村老説。便趣水求渦中純沙。水出光明。便就
發掘。乃獲前像。時尚在周。村家藏隱互相供
養。閉在闇室放光自照。今見在村中云*云」
四十八唐龍朔三年春二月。沁州像現。州北
六十餘里。在綿上縣界長谷中半崖上有古
佛龕。中有三鋪石像。中央像常放光明照燭
林谷。村人異之。以事聞州。遂以達上。上乃勅
京師大慈恩寺僧玄秀。共使人乘驛往審。登
到即見光明如火。流飛出沒然續不絶。時有
白雲至窟。其光暫隱。雲去光現。便仰馳報。
勅令圖寫重覆依審。光還如初。頻煩三夕如
初照曜。至今相傳。光仍不斷。余昔貞觀九年
曾遊沁部。左綿上界周歴三年。山林勝地石
龕佛像大有古迹。莫委其初然不覩瑞。故是
源。今在三輔乃聞斯異。依口録之云爾」
四十九唐龍朔元年。下 勅令會昌寺僧
會賾往五臺山修理寺塔。其山屬岱州五臺
縣。備有五臺。中臺最高。目極千里山川如掌
上有石塔數千。薄石壘之。斯並魏高祖孝文
帝所立。臺北石上人馬犬迹陷文如新。頂有
大池名太華泉。又有小泉迭相延屬。夾泉有
二浮圖。中有文殊師利像。傳云。文殊師利與
五百仙人往清涼山説法。故此山極寒。不生
樹木。所有松林森於下谷。山南號清涼峰。山
下有清涼府。古今遺基見在不滅。從臺東
而下三十里許。有古大孚靈鷲寺。見有東西
二道場。佛事備焉。古老傳云。漢明帝所造。南
有花園三頃許。異花間發𦸸焔人目。*寔神
仙之宅也。屡有僧現欻忽難尋。聖迹神寺往
往出沒。今上龍朔二年。又令賾往并吏力
財帛往修理故寺。賾與五臺縣承并將從二
十餘人。直詣中臺。見石像臨崖搖動身手。及
至像所乃是方石悽然多感悵恨久之。令作
工修理二塔并文殊像徙倚塔邊。忽聞塔間
鍾聲振發連椎不已。又聞異香氛氳屡至。道
俗咸感歎未曾有。又往西臺。遙見一僧乘馬
東上。奔來極急。賾與諸人立待其至。久而不
到。就往參迎。乃變爲枿悵恨無已。然則像相
通感有時隱顯。鍾聲香氣相續恒聞。其上方
三百里東南脚。即恒岳也。西北脚即恒
也。中有佛光山仙花山王子塔古寺六所。解
脱禪師僧明禪師遺蹤坐窟身相存焉。廣如

五十唐龍朔中。有事遼左行軍將𦵮仁貴。行
至隋主討遼古地。乃見山像空曠蕭條絶於
行往。討問古老云。是先代所現。便圖寫傳本
京師云*云
集*神州三寶感通録卷*中



神州三寶感通録卷
  *唐*麟徳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序曰。正法弘護其唯在人。故佛未降靈。法
存而莫顯。僧初不至。徒聞而豈傳。是知事理
因循義非沈隱。所以四依三品人依厥初。
法兩現畢資聖力。致使三洲聞道。終顯賓頭
之功。六萬遐齡。教資羅漢之徳。神僧聖寺。陳
祥山海之間。香氣鍾聲。相顯幽明之際。列
於視聽。良書筌而不窮。備諸古老。口實仰而
無絶。故撮略所聞紀之云爾
初明聖寺 次明靈教 後列神僧
  臨海天台山石梁聖寺
東海蓬莱山聖寺
抱罕臨河唐述谷仙寺
相州石鼓山竹林聖寺
巖州林慮山靈隱聖寺
晋陽冥寂山聖寺
岱州五臺山太孚聖寺
西域黒蜂山石窟聖寺
雍州太一山九空仙寺
終南山大秦嶺竹林寺
梁州道子午關南獨聖寺
終南山折谷炬明聖寺庫谷
縁附
東晋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門帛道猷。或云。
竺姓者。鋭渉山水窮括奇異。承天台石梁終
古無度者。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獨無貞操。
故使聖寺密爾對面千里。遂掲錫獨往徑趣
石梁。周瞰崖險久之方獲。其山石梁非一聖
寺亦多。將欲直度不惜形命。且虹梁亘谷下
望萬尋。上闊尺許莓苔斜側。東邊似通西礙
大石攀蹬路絶。猷乃別思異校。夜宿梁東。
便聞西寺磬聲經唄唱薩。勇意相續通夕不
安。又聞聲曰。却後十年當來此住。何須苦求。
雖爾不息晨夕惋恨。結草爲菴彌年禪觀。後
試造梁。乃見横石洞開梁道平正。因即得度。
遂見棟宇宏壯圖塔瑰奇。神僧敍接宛同素
識。中食既訖將陳住意。僧曰。却後十年自當
至此。何勞早住。相送度梁。横石已塞。至晋太
年終於山所。形似緑色端坐如生。王羲之
聞之造焉。望崖仰挹。今有往者。雲迷其道」
宋時朱齡石者。使往遼東還返失道。隨風泛
海一月餘日。達于一島糧水倶竭。入島求泉
漸深登山。乃見一寺。堂宇莊嚴非所曾覩。僧
問所從。具説行事。設食飮水。問以去留。
曰。此乃聖居。非凡可住。僧曰。欲住任懷。石
苦辭欲還。僧告曰。此間去都二十餘萬里。石
等聞之驚怖曰。若爾何縁得達。僧曰。自當相
送不勞致憂。又問曰。識杯度道人不。曰識之。
便指壁上鉢袋曰。此是彼物。有小過罰在
人中。便取鉢*袋與石。并書一封上爲書字然
不可識。曰可以書鉢與之。令沙彌送勿從來
道。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須臾至海。沙彌以一
竹杖著船頭。語曰。但閉眼聽往不勞帆也。
即依言。但聞颼颼風聲。有竊視者見船在
空雲飛奔於山樹海上。數息間遂達*揚都。大
桁正見杯度騎桁欄。口云馬齡石既至書自
飛上度手度驚曰。汝那得蓬莱道人書喚我
歸耶。乃具説縁由。又將鉢與之。手捧曰。吾不
見此鉢四千餘年。擲上入雲下還接取。太初
中無故而死。事在別條
晋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
里。度風林津登長夷嶺。南望名積石山。即禹
貢導之極地也。衆峯競出各有異勢。或如寶
塔。或如層樓。松柏映巖丹青飾岫。自非造化
神功。何因綺麗若此。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
鑿山構室接梁通水。遶寺花藥果菜充滿。今
有僧住。南有石門。濱於河上。鐫石文曰。晋太
始年之所立也。寺東谷中有一天寺。窮討處
所略無定指。常聞鍾聲。又有異僧。故號此谷
名爲唐述。羌云。鬼神也。所以古今諸人入積
石者。毎逢仙聖。行往恍愡現寺現僧。東北嶺
上出於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高齊初有異僧。投鄴下寺中夏坐。與同房僧
亡名款曲意得。客僧患痢甚困。名以酒與之。
客曰。不可也。名曰。但飮酒。雖是戒禁有患通
開。客顰眉爲飮。患損。夏滿辭還本寺。相送
出都。客曰。頗聞鼓山竹林寺乎。名曰。聞之。
古來虚傳竟無至者。客曰。無心相造。何由而
至。一夏同房多相惱亂。患痢給酒乃是佳藥。
非所欲爲患而飮。願不以此及人。山寺
孤迥時可歴覽。想一登陟以副虚懷。名聞喜
踊曰。必能導達夕死無恨。至九月間剋望尋
展。幸賜提引不爾無由。客曰。若來可從鼓山
東面而上。東度小谷又東北上。即至山寺。至
期與好事者五六人直詣石窟寺。山僧曰。何
以得來。曰欲往竹林道由於此。僧曰。世人可
笑專聽妖言。此山東西我並遊渉。何處有寺。
古有斯言。不勞往也。名曰。彼客致詞。極非孟
浪。何有處也。只得尋之。尋而不獲非余咎也。
石窟寺僧十數相隨。依言東上。度谷尋嶺。忽
見一翁把钁斲地。又見一僧來至。鋤禾四邊
把鋤曳钁曰。去年官寺道人。放馬食我禾盡。
今年復來&T050460;我秋苗。擧&MT02372;趁僧。並皆返歸。
*唯名一人東北獨上。翁曰。放儞上山乞虫喫
却。遂依東上林木深茂。聞南嶺上有吟詠聲。
名曰。非往者客耶。曰是也。排榛而出。執手敍
闊相將造寺。瞬目間忽見崇峯造日修竹干
雲。重門洞開複殿基列。門外東西槽櫪飾以
金鋪。似有馬蹤而無繋者。行至門首曰。且住
此。入通和上去。須臾便出引入佛殿。前禮
拜訖。西至廊下。和上可年九十許。眉長鼻高
状如西域。傍有官吏可三十人。執文簿有所
判斷。擧手告曰。下里山寺殊無可觀。何能遠
渉。名即禮拜十數。和上曰。行來疲頓可止。將
至房去。便引西房。北東轉見。僧憑案讀經。
名便禮拜。都不慰問。便引盡北行東出。至本
客房中。歡笑通宵屡言永住。彼曰。一任和
上不敢爲礙。待明爲諮。報曰。和上不許。乃
至中食。不異鄴中臨別。和上曰。知欲永住知
友情也。然出家人不可兩處安名。本寺受供
可得乖否。必欲永住可除彼名。好去。便辭。送
出執手悢悢既別。悽然行一里間。數數返顧。
寺塔林竹依然滿目。更行二里。返顧一無。但
是峰崖雜樹。行行西下。依隨本道。不見田苗
亦無田父乃至石窟。備爲諸僧説
高齊初。沙門嵩公者。嵩山高棲士也。且從
林慮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將禺中。忽聞
鍾聲。尋響而進。巖岫重阻登陟而趣。乃見一
寺。獨據深林。三門正南赫奕暉煥。前至門
所看額云。靈隱之寺。門外五六犬。其犬如
牛。白毛黒喙。或踊或臥。以眼眄嵩。嵩怖將
返。須臾梵僧外來。嵩喚不應。亦不迴顧。直入
門内。犬亦隨入。良久嵩見無人漸入次門。屋
宇四周房門並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
儼然。嵩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聞棟間有
聲仰視見開孔如口。大有比丘前後從孔飛
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訖自相借問。今日
齋時何處食來。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西
北嶺南。無處不至。動即千萬餘里。末後一僧
從空而下。諸人競問。來何太遲。答曰。今日相
州城東彼岸寺鑒禪師講會。各各竪義。大有
後生聰俊。難問鋒起殊爲可觀。不覺遂晩而
至。嵩本事鑒。既聞此語。望得參話。希展上
流。整衣將起。奄然失地。獨坐磐石柞木之
下。向之寺宇一無所見。唯多巖谷禽鳥翔
集。嵩出以問上統法師。法師曰。此寺石趙時。
浮圖澄所造。年歳久遠。賢聖居之。或現或
隱遷徙無定。今山行者猶聞鍾聲云云
高齊文宣在晋陽。使人騎白駱駝。向我寺取
經函去。使問。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駝行。自
知寺處。日晩出城駝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
一山名爲冥寂。山半有寺。群沙彌曰。高洋
馲駝來也。便引入寺。見一老僧。拜已問曰。高
洋作天子何似。答曰。聖明。問曰。爾來何爲。
曰令取經函。僧曰。洋在寺&T008659;讀經。今北行東
頭是其房。可取函與之。即乘駝而返。如睡如
夢奄至晋陽。以函返命。不久帝行至谷口木
井寺。有捨身癡人。不解語。忽語帝曰。我先去
爾後可來。帝然之。是夜癡人死。不久帝於
晋陽不豫。使劉桃枝負行鼻血淋瀝。是夜帝

岱州東南五臺山。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三
百里。極巉*巖崇峻。有五高臺。上不生草
松柏茂林森於谷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
亦立清涼府。經中明文殊將五百仙人。往清
涼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遊
此山。遺蹤靈窟奄然即目。不徒設也。中臺最
高。去并州四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
圖。其量千許。即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
馬迹宛然。有大泉。名曰太華。清澄如鏡。有二
浮圖夾之。中有文殊師利像。人有至者。鍾
聲香氣無日不有。神僧瑞像往往逢遇。龍朔
已來。下勅令會昌寺僧會賾往彼修理寺塔。
前後再返。亦遇靈感。中臺東南下三十里有
大孚靈鷲寺。古傳漢明所造。見有東西二道
場。像設猶在。南有花園三頃許。四時名花
相續間發。貞觀中解脱禪師聚徒習定。自
云。於花園北四度見文殊師利翼從滿空。群
仙異聖不可勝紀。近有僧明禪師。居山三十
餘載。亦遇仙聖飛空而去。唯留故皮南臺
三十里内多是名花遍於峯岫俗號花山。中
有聖寺。鍾聲時發。曾見異人形偉冠世言語
之間。超騰遂遠其山甚近滯俗者罕登。登者
必感勝縁。故述前來往者也
案別傳云。西域天竺黒峯山龍猛菩薩寺者。
二十四依中此大士最爲宏冠。威加異道徳洽
王臣。藝術智能無不通練。號佛滅度後一切
智人也。王爲立寺鑿石爲龕。擬于終天不可
改壞。龕各立像并一化主。經累年運功府藏。
已竭而寺不成。王來拜曰。藏庫已空寺猶未
立。徒有志願力不遂心如何。菩薩曰。王之徳
化無思不服。福報如影隨作有功。何慮財盡
寺不成也。可案行寺側功用。若爲菩薩先以
要術爲藥。筆即取點之無不成金。隨石小
大。金塊亦爾。王依言尋果見金聚大悦。即以
造寺。今猶見在。故西域出金名有多種。龍樹
金者紫光外發。俗爲第一。自餘諸金光色少
減。昔菩薩長年七百餘歳。山寺來往無由固
留。自隱已來將及千歳。俗知有之其道重阻。
從地穴入方到其崖。近有一僧被召夏坐。遍
歴龕像無不眞金。所有經匣充牣崖窟。方知
三寶住持幽明兩會也。夏滿欲持經出。寺人
不許曰。本擬住法不得缺漏。空手入穴行經
數里。乃得出焉
雍州鄠縣南繋頭山寺者。其山本舟人繋船
其側。故以名焉。昔太一未分。山連太行王屋。
白鹿河水停於此川。號爲少海。及巨靈大人
秦洪海者。患水浩蕩以左掌托太華。右足&T050460;
中條。太一爲之裂。河通地出山遂高顯。仍
本號焉。張衡西京賦云。高掌遠蹠以流河
曲者是也。古老傳云。繋頭南有九空仙寺。昔
有人入山採樵。逼暮不知歸道。依林而宿。夜
聞鍾聲在近。即尋之忽見一寺。僧衆百餘。但
有行坐而不敍問。其人怪之。至明失寺。此來
在近。無往尋者。余曾至山。但有層峰秀林不
登踐。又云。山有九窟仙人所居也。有藍
田大谷伏羲城側歸義寺僧弘藏者有膽勇。
聞而往尋。積日累夜巡遶山隒。止獲五窟甚
圓淨如人所造。無缺漏似有居者。又光明寺
了禪師。亦往尋覓。依窟一夏。今所謂照陽窟
也。足爲華望之大觀也。而仙寺終不見焉
子午關南大秦嶺竹林寺者。貞觀初採蜜人
山行。聞鍾聲尋而至焉。寺舍二間。有人住處。
傍大竹林可有二頃。其人斷二節竹以盛
蜜。可得五斗許。兩人負下尋路而至大秦。戍
具告防人。竹林至此可十五里。戍主利其大
竹。將往伐取。遣人依言往覓。過小竹谷達于
崖下。有鐵鎖長三丈許。防人曳鎖掣之大
牢。上有二大虫。據崖頭向下大呼。其人怖急
返走。又將十人重尋値大洪雨便返。藍田悟
眞寺僧歸眞。少小山栖聞之。便往至小竹谷。
北上望崖失道而歸。常以爲言。眞云。此竹林
至關。可十五許里
子午關南。第一驛名三交。驛東有澗東南來
南坡數十頃。是栗樹。素不知有僧住。屡聞鍾
聲不以爲奇。一時驛家婦女樵採入澗。忽値
一僧獨坐石上縫衣傍無一物。此女有信
心。白曰。不知師在此。日時欲至可驛食來。
僧云。貧道山居。不得食驛家官食。女曰。自有
私食。足以供養。僧曰。信心人食亦不可得。
女恐時過絶走取食。及來尋之不見其迹。由
是常令家人在近追之。永不可値而常有
鍾聲。此寺去驛可五里許
終南折谷内椶櫚寺者。近有人見一僧
云。倩爲&T016254;向寺問寺在何處。云在折谷炬
明東額頭。其人爲荷襆。將至寺見一僧從南
崖下。可長五十丈。相召來其人辭返語曰。君
日日入山採柴。可於柴下取齋殘餅食之。不
須道此得縁。便隨其言。日得其餅。妻怪窮
之。不得已便説遂唖。經年又見二僧入谷。其
人手喚指口如是三返。便得語。其人近死。今
入山者。至炬明額側。常聞鍾聲。亦往往見異
僧。近有一僧聞之。遇見入谷見僧。疑是椶
櫚寺。問云。大徳不是椶櫚寺僧不。曰是欲隨
大徳去得不。曰可相隨來。但聞耳邊颼颼風
聲。至急心思惟曰。此何必是聖。或入深山躓
頓我也。竊生念時前僧便失。懊恨之甚。返
迴三日方達谷口。乃於避世堡立精舍以候
之。精舍見*在。其僧不知所
又終南山庫谷内西南。又名瓠盧谷。昔有人
於山採斫遇見一寺。并石室石門。門内並寶
器重大不可勝。然不見僧人是衆僧具度。其
人徘徊顧眄記誌處所。以齎瓠*盧掛於
樹下山。召村人往尋其谷内。樹上往往悉是
瓠*盧。莫知縱跡。今有尋山者云。石門扇在
山崖旁。半入山下。其半雖出無人力開之。今
其谷名庫。地名天藏。故谷口府坊皆名天藏。
測其山中則彌勒下時。方現於俗耳
案別傳云。佛令九十九億大阿羅漢三明六
通住持正法。於三千界四大洲中統通
護。極人壽六萬歳時。雖遇三災諸聖暫隱。
至壽百歳聖人還出。廣通佛法。如是漸増千
歳萬歳終六萬歳方取涅槃。七萬歳時辟支
佛現。八萬歳時慈佛方
瑞經
序曰。三寶弘護各有司存。佛僧兩位。表師資
之有從。聲教一門。誠化道之靈府。故佛僧
隨機識見之縁出沒。法爲除惱滅結之候常
臨。所以捨身偈句恒列於玄崖。遺法文言總
會於龍殿。良是三聖敬重。藉顧復之劬勞。
幽明荷恩。慶靜倒之良術。所以受持讀誦必
降徴祥。如説修行無不通感。天竺往事固顯
常談。震旦見縁紛綸恒有。士行投經於火聚。
焔滅而不燋。賊徒盜葉於客堂。腕重而不擧。
或合藏騰於天府。或單部瑞於王臣。或七難
由之獲銷。或二求因之果遂。斯徒衆矣。不
述難聞。敢隨代録用呈諸後。經不云乎。爲
信者施。疑則不説。至如石開矢入心決致然。
水流冰度情疑頓決。斯等尚爲士俗常傳。況
慧拔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窮數極微。因
縁之遘若影隨形。祥瑞之徒有逾符契。義非
隱默。故述而集之。然尋閲前事多出傳紀。志
怪之與冥祥。旌異之與徴應。此等衆矣。備可
攬之。恐難覩其文。固疏其三數。并以即
詳。示存感通之*在
初列感應名縁
曇無竭 釋道安 釋僧生 釋道冏 釋普
明 釋慧果 釋惠進 釋弘明 孫敬徳
 釋道琳 釋志湛 范陽僧 并東看山
魏閹官 周經上天 隋揚州僧 釋道積
 釋寶瓊 釋空藏 釋遺俗 史呵誓 令
狐元軌 釋曇韻 釋僧徹 河東尼 釋曇
延 釋道遜 釋智苑 嚴恭 李山龍
李思一 陳公太夫人 岑文本 蘇長妾
董雄 益州空經 高文 崔義起
高僧傳云。宋元初中。有黄龍沙彌曇無竭者。
誦觀音經淨修苦行。與諸徒屬二十五人往
尋佛國。備經荒險貞志彌堅。既達天竺舍衞。
路逢山象一群。竭齎經誦念稱名歸命。有師
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復有野牛一群鳴吼
而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
牛便驚散。遂得剋
又昔東晋孝武之前。恒山沙門釋道安者。經
石趙之亂。避世于襄陽。注般若道行密迹
諸經。折疑甄解二十餘卷。恐不合理。乃誓
曰。若所説不違理者。當見瑞相。乃夢見
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曰。君所注經殊合道
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
時時設食也。後十誦至遠公云。昔和上所夢
乃賓頭盧也。於是立坐飯之。遂成永則
又蜀郡沙門釋僧生者。出家以苦行致因。僞
蜀三賢寺主。誦法花習定。嘗山中誦經。虎
蹲其前。竟部乃去。毎至諷詠輒見左右四人
爲侍。年雖衰老而翹懃彌勵。遂終其業云云」
又扶風釋道冏者。爲師入河南霍山採鍾乳。
四人入穴。數里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素
誦法花憑誠乞濟。有頃見螢火追之。遂得出
穴。頻作普賢行道。並見感應。或見胡僧入
坐。或見騎馬人至。未及言次倏忽不見。後遊
宋都以般舟爲業。中夜入禪見四人御車呼
冏上乘。不覺自身已在大路。見一人坐胡床
侍衞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向令知處而已。何
忽勞屈。法師遂拜別。令送還寺。扣門方開。房
門亦閉。衆咸敬服
又宋孝建中。釋普明者。少出家禀性清純。
蔬食布衣懺誦爲業。誦法花維摩。若諷誦時
有別衣別座。未常穢雜。毎至勸發品。輒見
普賢乘象立其前。誦維摩亦聞空中倡樂之
聲云
又宋太始中。*揚州瓦官寺釋慧果者。少以蔬
素自節。誦法花十地。嘗於清厠一鬼致敬
云。昔爲衆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噉糞鬼
中。法師慈悲願助拔濟。又昔有錢三千。埋在
柿樹下。願取爲福果因。告衆掘錢爲造法花
設會。後夢見鬼云。已得改生。大勝昔日之苦

前齊永明中。*揚都高座寺釋慧進者。少雄
勇遊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
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便病。乃發願造百
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賊來索物。
進示經錢。賊慚而退。爾後遂成百部。故病亦
損誦經既度情願又滿。迴此誦業願生安養。
聞空中告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因無疾而
卒。年八十餘
永明中。會稽釋弘明者。止雲門寺。誦法花
經禮懺爲業。毎旦水瓶自滿實。諸天童子爲
給使也。又虎來入室伏床前。久之乃去。又見
小兒來聽經云。昔是此寺沙彌。盜僧廚食。今
墮圊厠中。聞上人誦經力故來聽。願助方便
免斯累也。明爲説法。領解方隱。後山精來惱
明。乃捉取腰繩繋之。鬼謝遂放。因之永絶
*矣
昔元魏天平年中。定州勇士孫敬徳。在防
造觀音像。年滿將還在家禮事。後爲賊所引。
不堪拷楚。遂妄承罪。明日將決。其夜禮懺
流涙。忽如睡夢見一沙門教誦救苦觀世音
經。經有諸佛名。令誦千遍得免苦難。敬徳忽
覺。如夢所縁了無差錯。遂誦一百遍。有司
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刑滿千遍。刀下斫之
折爲三段。皮肉不傷。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刀
折如初。監司問之。具陳本末。以状聞丞相高
歡。歡爲表請免死。因此廣行世。所謂高王
觀世音也。敬徳還設齋迎像。乃見像項上有
三刀&MT06284;。見齊書
梁天監末。富陽縣泉林寺釋道琳者。少出家
有戒節。誦淨名經。寺有鬼怪。自琳居之便歇。
弟子爲屋壓。頭陷入丐。琳爲祈請。夜見兩
*胡僧拔出其頭。旦遂平復。琳又設聖僧齋。
鋪新帛於床上。齋畢見帛上有人迹。皆長三
尺。衆咸服其徴
後魏末。齊州釋志湛者。住太山北人頭山
邃谷中銜草寺。省事少言入鳥不亂。讀誦法
花。人不測其素業。將終時神僧寶誌謂梁武
曰。北方銜草寺須陀洹聖僧今日滅度。湛之
亡也無惱而化。兩手各舒一指。有梵僧云。斯
初果也。遂葬此山。後發看之唯舌如故。乃
立塔表之。今塔存焉。鳥獸不敢陵
又范陽五侯寺僧失其名。誦法花爲常業。初
死權殮隄下。後改葬骸骨並枯。唯舌不壞
又雍州有僧。亦誦法花。隱白鹿山。感一童子
供給。及死置屍巖下。餘骸並枯。唯舌如故。齊
武陵世并東看山人掘土黄白。又見一物状
如兩脣。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奏。帝問
道俗。沙門法上曰。此持法花者六根不壞也。
誦滿千遍其徴驗乎。乃集持法花者圍遶誦
經。纔始發聲此靈脣舌一時鼓動。同見毛竪。
以事奏聞。乃石函緘*之
又魏高祖太和中。代京閹官自慨刑餘。奏乞
入山修道 勅許之。乃齎花嚴晝夜讀誦禮
懺不息。一夏不滿。至六月末髭鬚生得丈夫
相。以状聞奏。帝大驚重之。於是國敬花嚴。
後尊恒曰。並見侯君素旌異
*又周祖滅法經籍從灰。以後年忽見空中如
囷大者五六。飛上空中極目不見。一段隨風
飄飄上下。朝宰立望不測是何。久乃翻下墮
上土牆。視乃大品之十三*也
隋開皇初。有揚州僧忘其名。誦通涅槃自矜
爲業。岐州東山下村中沙彌誦觀音經。二倶
暴死。心下倶暖。同至閻王所。乃處沙彌金高
座。甚恭敬之。處涅槃僧銀高座。敬心不重。事
訖勘問。二僧餘壽皆放還。彼涅槃僧情大
悢悢恃所誦多。問沙彌住處。於是兩辭各蘇
所在。彼從南來至岐州訪得具問所由。沙彌
言。初誦觀音。別衣別所燒香呪願。然後乃
誦。斯法不怠更無他術。彼謝曰。吾罪深矣。所
誦涅槃威儀不整。身口不淨救忘而已。古人
遺言。多惡不如少善。於今取驗。悔往而返」
釋道積。貞觀初住益州福成寺。誦通涅槃。
淨衣澡沐自爲恒度。慈愛兼濟固其深心。終
于五月。炎氣赫然而屍不腐臭。百有餘日加
坐如初。道俗莫不嘉賞
時蜀川又有釋寶瓊者。綿竹人。出家貞素
讀誦大品兩日一遍。無他方術。唯勸信佛爲
先。本邑連比十邡並是米族。初不奉佛。沙
門不入其郷。故老人女婦不識者衆。瓊思拔
濟待其會衆。便往赴之不禮而坐。道黨咸曰。
不禮天尊非沙門也。瓊曰。邪正道殊所奉各
異。天尚禮我。我何得禮老君乎。衆議紛紜。瓊
曰。吾若下禮必貽辱也。即禮一拜道像連座
動搖不安。又禮一拜連座反倒狼藉在地。遂
合衆禮瓊。一時迴信。乃召成都大徳就而陶
化。以貞觀八年終於所
釋空藏者。貞觀時住京師會昌寺。誦經三百
餘卷説化爲業。遊涼川原有縁斯赴。昔往藍
田負兒山誦經。齎麪六斗擬爲月調。乃經三
周日噉二升。猶不得盡。又感神鼎。不知何來。
時至王泉以爲終焉之地。時經亢旱泉竭。合
寺將散。藏乃至心祈請。泉即應時涌溢。道俗
動色驚嗟不已。貞觀十六年沒於京寺。還葬

釋遺俗者。不測所住。遊行醴泉山原。誦法花
爲業。乃數千遍。貞觀中固疾將終。告友人
慧廓禪師曰。比雖誦經意望有驗。若生善道
舌根不朽。可埋之十年發出。若舌朽滅知誦
無功。若舌如初爲起一塔生俗信敬。言訖而
終。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
朽。一縣士女咸共戴仰。乃函盛舌本起塔於
甘谷岸上云
又郊南福水之陰。有史村史呵誓者。誦法花
經。名充令史。往還歩渉生不乘騎。以依經云
哀愍一切故也。病終本邑。香氣充村。並怪而
莫測其縁。終後十年其妻又殞。乃發塚合葬。
見其舌本如生。餘肉並朽。乃別收葬。斯徒衆
矣。今且略之。更不多
貞觀五年。有隆州巴西縣令令狐元軌者。信
敬佛法。欲寫法華金剛般若涅槃等。無由自
檢。憑彼土抗禪師檢校。抗乃爲在寺如法潔
淨。寫了下帙。還岐州莊所經留在莊。并老
子五千文同在一處。忽爲外火延燒。堂是草
覆一時灰蕩。軌于時任憑翊。令家人相命
撥灰取金銅經軸。既撥外灰。其内諸經宛然
如故。黄色不改。唯箱帙成灰。又覓老子
便從火化。乃收取諸經。郷村嗟異。其金剛般
經一卷題字焦黒。訪問所由。乃初題經
時。有州官能書。其人行急。不獲潔淨直爾立
題。由是被焚。其人見在。瑞經亦存。京師西明
寺主神察目驗説之
余曾於隰州有曇韻禪師。定州人行年七十。
隋末喪亂隱于離石比干山。常誦法花經。欲
寫其經。無人同志。如此積年。忽有書生無何
而至云。所欲潔淨並能行之。於即清旦食訖
入浴著淨衣。受八戒入淨室。口含檀香燒
香懸幡寂然抄寫。至暮方出。明又如先。曾
不告倦。及經寫了。如法嚫奉。相送出門斯
須不見。乃至裝*黄一如正法韻受持讀之。七
裹結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無暫廢。後遭
胡賊。乃箱盛其經。置高巖上。經年賊靜。方尋
不見。周慖窮覓。乃於巖下獲之。箱巾麋爛。撥
朽見經如舊鮮好。余以貞觀十年。親自見
*之
絳州南孤山陷泉寺僧徹禪師。曾行遇癩者
在穴中。徹引至山中。爲鑿穴給食。令誦法花。
素不識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誦
經向半。夢有教者。自後稍聰。得五六卷。瘡漸
覺愈。一部既了。鬚眉平服膚色如常。故經云。
病之良藥。斯誠驗
河東有練行尼。常誦法華。訪工書者寫之。價
酬數倍。而潔淨翹勤有其餘者。一起一浴然
香薫衣。筒中出息通於壁外。七卷之功八年
乃就。龍門寺僧法端。集衆講説。借此尼經以
爲揩定。尼固不與。端責之。事不獲已。乃自送
付端。端開讀之。唯見黄紙了無文字。餘卷亦
爾。端愧悔送尼。尼悲泣受已。香水洗函頂戴
繞佛七日不休。開視文字如故。即貞觀二年。
端自説*之
隋開皇初有河東曇延法師。初造疏解涅槃
經。恐不合聖心。乃陳經及疏。於佛舍利塔前
焚之啓告靈聖。若所解合理願垂神應。言訖
涅槃經軸各放光明。舍利大塔亦放光明。上
至空天傍照四遠。諸有道俗謂寺遭火崩騰
驚赴。至乃知非。三日三夜騰焔不絶。隋祖重
爲戒師。迎入京。爲建延興寺。門人見
蒲州仁壽寺僧道遜者。即延之學士。講涅槃
將百遍。有弘護正法心。四方所歸。無問客主
將給之富。無有過者。貞觀四年崔義直爲虞
郷令。遣人請遜講經及發題訖泣曰。去聖滋
遠微言隱絶。庸鄙所傳不足師範。但以信心
希向自發誠悟。今講止於師子品。日時既促
存心聽。既至其品無疾而終。道俗哀慟。
義直徒跣扶柩送之南山。于時隆冬十一月。
土地冰嚴。下屍於地。地生蓮花而小頭及手
足各一。義直奇之令守。不覺盜折。明旦視
之周身有花總五百莖。七日乃
幽州沙門釋智苑者。有學識。思造石經緘于
西南山巖。以備法滅之護也。隋大業中。初構
石室。四面鐫之。又取方石寫諸藏經。毎一室
滿以石錮之融鐵其縫。遠近公私無不送施。
工匠既湊欲造佛堂食院。而山東無木可得。
忽一夜暴雨雷震山崩。旦晴乃見大松柏數
千株漂積道次。尋蹤遠自西山送來。此爲神
助即依而構造。頃之畢成。所造石經已滿七
室。貞觀十三年苑卒。弟子等猶繼其業云*云」
隋開皇中。蒋州人嚴恭者。於郭下造精舍。寫
法華經。清淨供養若紙若筆。必以淨心不行
欺詐。信心而與不行乞覓。隨得便營如法經
營。給書生歡喜。常有十人道俗送直。恭親
檢校勞不告倦。嘗有人從貸經錢一萬。恭不
獲已與之。貸者得錢船載中覆。錢失人活。是
日恭入錢庫見一萬錢濕如水洗怪之。後見
所貸錢人。方知其沒溺。又有商人至宮亭
湖。祭神上物。夜夢神云。倩君以物送與嚴
恭法花。令經用也。及覺所上之物在前。又恭
曾至市買紙少錢。忽有人持三千錢授恭曰。
助君買紙。言己不見。又有漁人。夜見。江中
火焔焔浮來。以船迎之。乃是經函。及明尋視。
乃是嚴家經。其後發願。略云。無一字而不經
眼。無一字而不用心。及大業末子孫猶傳經
業。群盜相約不入其里。里人頼之至今。故業

右監門校尉憑翌李山龍。以武徳中暴亡。心
暖七日。乃蘇。云初至官庭前。有囚數千*人。
枷鎖檢繋。見一大官坐聽高座。問傍人何官。
彼曰王也。因至階問。生平作何福業。龍云。
郷人設會恒施物同之。又曰。更作何善業。
龍曰。誦法華兩卷。王曰大善。可昇階就東
比高座誦之。便擧聲曰。妙法蓮華經序品
第一。王曰。請法師止。向法師誦非唯自利。乃
令庭中諸囚皆以聞法獲免。諸囚寂爾不見。
乃放還。備見地獄五苦休息亦由聞經故止
*也
太廟丞趙郡李思一者。以貞觀二十年正月
八日失瘖。至十三日死。經日乃蘇。自言備見
冥官云。年十九時嘗害生命。思一乃悟之
曰。所害之時。在安州旻法師下聽涅槃。何縁
於彼相害。官追旻法師有。答云。旻生金粟
界不可追。且放還家。家近清禪寺。僧玄通素
與往來。俄見其活又説冥事。因爲懺悔受戒。
并勸轉金剛般若五千遍。至日晩又死。明日
還蘇。自云。見大官。遙見便大喜曰。還家大作
福徳。復見二僧。證云。旻*法師遣來。官見驚
懼迎之。僧曰思一昔時聽講。又不殺害。何縁
妄録耶。冥官曰。即放還僧。至家日淨心修
善因遂活云*云
陳公太夫人。豆廬氏。信福誦金剛般若。一紙
度。後日昏時頭痛四支不安。自念儻死
經不終耶。即起強誦。而燈已滅。命婢然燭。廚
中外院覓火倶絶。夫人深恨。忽見庭中有然
火燭上階入堂。至床前三尺許。無人執而光
明若晝。夫人驚喜所苦亦除。取經誦之。有頃
家人鑚燧得火。燃燈入堂。堂中燭火即滅。便
以此夜誦竟。因此日誦五遍爲常云*云
中書令岑文。本少信佛。誦法花經普門品。
*常乘船於呉江中。船壞人死文本亦沒水。聞
有人言。但念佛必不死。如是三言。遂隨波出
沒。須臾著岸云*云
武徳年中。都水使者蘇長。爲巴州刺史。度嘉
陵江。中流風起船沒。男女六十餘人皆溺死。
唯有一妾。常讀法華經。及水入船妾頭戴經
函。誓與倶死。乃隨波泛濫。頃之達岸。經函
外濕内乾。于今尚*在
貞觀中。河東董雄爲大理丞。少來信敬。蔬
食十數年。十四年中。坐連李仙童事。上大怒。
使侍御韋悰鞫問甚急。囚禁數十人大理丞
李敬玄與直王忻同連此坐。雄與同屋囚鎖。
專念普門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誦經鎖忽自
解落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堅全在地。
而鉤鎖相離數尺。即告守者。其夜監察御史
張守一宿直。命吏開鎖火燭之。見鎖不開而
相離甚怪。又重鎖紙封書上而去。雄如常誦
經五更中鎖又解落有聲。雄又告忻玄等。至
明告守一。守一來視之。封題如故。而鎖自相
離。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讀經。常謂曰。何爲
胡神所媚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悟
不信之咎。方知佛爲大聖也。時忻亦誦八菩
薩名。滿三萬遍。晝鎖解落。視之如雄不異。其
事臺中内外具皆聞見。不久倶脱云*云
益州西南新繁縣西四十里許。有王李村。隋
時有書生姓荀氏。在此教學。大工書而不顯
迹。人欲其書。終不肯出。人乃敺之亦不出。遂
以筆於前村東空中四面書般若經。數日便
了。云此經擬諸天讀之。人初不覺其神也。後
忽雷雨大注牧牛小兒於書經處住而不澆
濕。其地乾燥。可有丈許自外流潦。及晴村人
怪之。爾後毎雨。小兒等常集其中。衣服不濕。
武徳年有非常僧。語村人曰。此地空中有般
若經。村人莫汚諸天。於上設蓋覆之。不可輕
踐。因此四周施欄楯不許人畜往踐。于今雨
時仍乾。齋日村人就供。毎聞天樂聲繁會盈

*又龍朔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有京師高表仁
孫子。*常讀法花經。乘馬從順義門出。有兩
騎追之曰。今捉獲矣。其人問曰。卿是何人。
答曰。我是閻王使者。故來追卿。其人惶忙走
馬西出。欲投普光寺。使人曰。疾捉寺門勿令
入。入即得脱。及至寺門乃見一騎捉門。又西
走欲入開善寺。又令騎捉門。遂爾相從西奔
欲還本宅。宅在化度寺東。恐道遠乃欲入醴
泉坊。一騎在前。其人以拳撃之。鬼遂落馬。後
鬼曰。此人大麁。急曳下挽却頭髮即被牽
髮。如刀割状。遙擲于地。亦隨落馬。家人
還。至晩蘇云。備見閻王云。君何盜僧果子。何
事説三寶過。遂依伏罪無敢厝言。王言。盜果
之罪合呑鐵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方盡。
説過之罪合耕其舌。因放令出。遂蘇。少時還
終。口如呑物。遍身皰赤。有苦楚相纒。經日
方醒云。經一年呑百餘丸。其苦難言。明日復
爾。恰經四日呑丸亦盡。方欲拔舌耕之。拔而
不出。勘案所由。乃云。曾讀法華。舌不可出。
遂放令活。今見在化度寺圓滿師處。聽法懺
悔云*云
龍朔三年六月二十日。司元少常伯崔義起。
大不信佛。妻父蕭鏗念善誦*經法花般若數
千遍。薫酒不入門。起妻以五月亡。爲修三
七齋。正食亡妻來。有婢素玉。見作夫人語。我
生時雖聞地獄不大信。今受苦不可言。汝男
女等不得不信。由汝爲我轉經然燈功徳
放暫歸。便向大衆陳悔。我至二十日。更來
將素玉看我受罪。至期果至。將素玉去。見大
城官府夫人入別院。須臾*有火&T055114;鐵床總至。
夫人受毒。忽見夫人父蕭公。坐蓮花臺語夫
人。早放素玉。還*又告素玉。我女生時不用
我語。多瞋妒不信善惡。今受此苦。我無力可
救。汝歸可語其夫兒女道令修功徳。不久解
脱。又見婆羅門僧從。空中下。教素玉誦金剛
般若。又誦藥師法華一遍兩遍。並得改名
爲聲聞。又曰。閻浮提人不信佛。汝誦此經。聞
婆羅門並解經語。婢死三日便蘇。家人良賤
初如常遇。麟徳元年正月。薛將軍宅設齋。
迎婢請三道佛頂骨婆羅門僧令試。素玉乃
昇座。長誦一無脱漏。皆合掌歎曰。如西國本
不異。合衆驚訝希有奇事。薛將軍遂口奏
天子。大歎曰。百官亦有不信者。冥道若此何
得不信。時朝貴聞者。咸生大信。司成館博士
范叔元。又將僧二十人就翊善坊宅。召素玉
令誦本經。梵音深妙令人樂聞。自云不忘故
*爾
神僧感通録
僧之眞僞唯佛明之。自餘凡小卒未能辯。良
導俗化方適縁不壹。權道難謀變現隨俗。
不可以威儀取。難得以事相求。通道爲先。故
無常准經云。云衆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
弟子如是方便度衆生。所以二十四依。通三
乘於季俗。一十六聖。窮六萬而弘持。又有
九十九億二達眞人七十四賢五通明士。冥
通佛性顯益神功。遂使三有大洲釋門所統。
四圍輪内同禀仁風。能使七衆歸依。碎四魔
於身世。八部弘護。澄五翳於當時。固得代
有澆淳時逢信毀。淳信之侶感淨果而高昇。
澆毀之徒受濁報而下沒。斯並無辜起惡
冐精靈。佛於爾無嫌。凡於佛有障。徒爲
訕終難絶之。故周魏兩武威服諸侯輕欺佛
法。望使除滅自貽伊慼禍及其身。命窮政改
吁嗟何已。尋沒興復更顯由來。斯則興亡
在人。正法無沒良由前列。衆聖冥力住持
存廢。自彼道無不在。豈得以百年之短壽。而
岠六萬之修期乎。豈得以一國之局王。而
擁三千之鴻化乎。豈得以人中之聖叡。而抗
天表之正眞乎。豈得以生死之形儀。而格金
剛之寶質乎。以四據量殊不可也。彼周魏兩
君明明后辟。知萬歳之焉有。審百年之不期。
寶位由於非道。神識抱於愚蔽者。則自救無
暇。焉能及人。皆謂常住萬邦。鄙三五而稱聖
威。加四海蔑堯舜之獨失。遂使誅除佛化。非
我誰能坐受天殃。賢愚同笑。故集僧中之道
勝。爲住持之臣證乎。依付法藏傳。佛以正法
付大迦葉。令其護持。不使天魔龍鬼邪見王
臣所有輕毀。既受囑已。結集三藏流布人
天。迦葉以法囑累阿難。如是展轉乃至師子。
合二十五人。並閻浮洲中六通聖者。大迦葉
今在靈鷲山西峰巖中坐。入滅盡定。經五十
六億七千萬歳。慈氏佛降。傳能仁佛所付大
衣。然後涅槃。又于填國南二千里。沮渠國有
三無學在山入定。無數年來卓然如生。至十
五日外僧入山。爲剃鬢髮。按諸經律。佛令大
阿羅漢賓頭盧不得滅度。傳於佛法於三天
下。福利群生令出生死。又入大乘論云。賓頭
盧羅睺羅等十六無學。及九十九億羅漢。皆
於佛前受籌住法。又依別傳。住在四大洲及
小洲并天上。至人壽六萬歳時。中雖少隱後
還興復。斯諸聖人冥爲利益。故今山内聖寺
神僧。鍾聲香氣往往値遇。皆不虚也。後明顯
益略述如左
安世高 朱士行 耆域 佛調 揵陀
勒 抵世常 閻公則 滕並 竺法進
 李恒 佛圖澄 釋道安 單道開 何充
僧 桓温尼 杜願*僧 廬山僧 竺僧
朗 梁法相 杯度 釋道冏 求那跋摩
侖兩尼 釋慧全 劉凝之 釋曇始 釋
*慧遠 釋*慧明 釋寶誌 釋慧達
余所討尋前後傳記備列如前。至於事條不
可具歴。故總出之
宣驗記
 幽明録
冥祥傳王琰 僧史

 三寶記蕭子
 高僧傳裴子
 名僧傳梁釋
 續高僧傳唐釋
氏宣
 徴應傳
 搜神録陶元
 旌異記侯君
 冥報記并拾遺
唐氏
 内典博要
 法寶聯壁
 述異
漢桓帝時。沙門安清字世高者。安息國王之
太子也。捨位出家入於聖果。自云。過去曾至
廣州値一昔怨。見便唾手以刀逐之。高曰。卿
之宿忿猶未除也。其人曰。眞得汝矣。便申頸
受刃。於彼命終。今生爲太子。即高身也。有一
同學好施多瞋。高曰。卿明經好施不在吾後。
然多瞋忿命報如何。彼曰。物來相惱誠難忍
之。冀受報時希垂拯濟。高然之。彼命終已。便
於此土爲&T052981;亭湖神。威力所統上下千里。祈
祷給福分風沿泝。高歴遊中原將往度之。寄
載至湖。舟人奉牲請福。神曰。船上沙門可召
來也。即召來至。神曰。吾昔與君本惟同學。
但以多瞋故受神報。命在旦夕死入地獄。然
此形骸恐汚江湖。當徙於西岸。有布絹千匹
并寶物。可用致福。高曰。故來相造敍昔舊縁。
報至難免。長慨如何。可現眞形。心願盡矣神
曰。醜形可恥。如何示人。高曰。但出無損。神
乃從座後出身。乃是大蟒。伸頸至高膝上。高
見已涙出如泉。蟒亦下泣。便作*胡唄三契
爲除。鱗内小虫又作*胡語數百言已。蟒便漸
隱。高命舟人盡取財寶。載往豫章擧帆西引。
蟒又登山出身極望。夜宿江浦。有青衣者上
船曰。蒙爲興福得免苦趣極受安樂。高以其
物爲造東寺。明日江西澤中有一死蟒。頭尾
相去極遠。今潯陽蛇頭蛇尾村是也。高重
往廣州。問昔害身猶尚在。執手解仇爲善知
識。又曰。小債未償須往會稽至市亂鬥。妄被
打死云*云
魏廢帝。甘露五年。沙門朱士行者。講小品
經。恨章句未盡。以此年往西域尋求獲之。
彼有留難。不許東返。士*行執經王庭曰。必
大法不傳當從火化。便以葉經投火。一無所
損。擧國敬異。便達東夏。即放光經是也。年八
十亡。依法火焚而經日不壞。道俗異之。乃具
呪曰。若眞得道法應毀壞。便應聲摧碎。遂收
而起塔云
帝太康中。沙門耆域者。西域人。浮海
東遊達于襄陽。寄載北渡。船人見胡人衣裳
弊陋。輕而不載。比達北岸域已先上。兩虎
弭耳逐之。域摩其頭。人問之。無所答。惠帝
末。至洛陽誡諸僧服章華侈不以佛法爲志。
見洛宮曰。忉利天宮彷彿似此。上有千二百
作具。本是天匠。當以道力成之。而以生死力
作。不亦勤苦乎。見支法淵曰。好菩薩羊中
來。見竺法興曰。好菩薩天中來*云*云。告人
曰。聖人將去京師。贈遺億萬悉受。臨發封而
留之。作大幡八百口。*駱駝負而西返。又曰。
此方後大造新罪。可哀如何。及晋亂鼎沸。斯
言不朽。洛陽中食訖送者無數。耆域徐行而
奔馬不及。後有西來賈客。於流沙北逢。計
校其日乃初發洛陽日也。量其所行。蓋已萬
里之
晋初沙門佛調者。住常山。積年業尚純朴。獨
行山林夜投虎窟。大雪。虎來横臥其前。調曰。
我奪汝舍。有愧如何。以手拂虎上雪。虎弭耳
下山。從者駭怖。自剋亡日。近遠與訣曰。天地
長久尚有崩壞。豈況人乎。若能盪除三垢則
此爲不朽耳。遂還房端坐而卒。後數年白衣
弟子入山伐木。見調在巖上衣服鮮明。同輩
八人驚曰。和上尚在耶。曰吾常在耳。具問知
故。良久乃去。遂發其冡不見其屍云*云
沙門健陀勒者。晋初遊洛數年。雖敬其風
操。而不測其通照也。後語人曰。盤鴟山有古
寺塔。能建立者其福不訾。衆人許之。依言
發掘咸得礎臼。卒遂興復。以勒爲寺主。去洛
百里。至時食訖乞油一鉢&T016254;以還寺。去來迅
速其状若飛。有能行者逐之。須臾遠失。勒笑
曰。可捉我衣角。既持之不移晷而達寺
抵世常者。晋太康中。富人居時禁晋人。作
沙門常奉法。不懼憲網。潜於宅中。立精舍
供養沙門。于法蘭亦在其中。比丘來者不憚。
後有僧來姿形醜陋衣弊足泥。常逆作禮命
奴洗足。僧曰。常自洗之。何用奴也。常曰。老
病以奴自代。僧不許。常私罵而去。僧現八尺
形容儀光偉偉飛行而去。常撫膺自撲。泥中
家内僧尼行路五六十人。望見空中數十丈
分明。奇香芬氣一月留宅云
閻公則者。趙人。恬放蕭然。惟勤法事。晋
武時死于洛邑。同志爲設會於白馬寺。其夕
轉經空中聞唱薩聲。仰視一人形器光麗曰。
我是*閻公則也。生西方安樂界。與諸上人來
此聽經。合堂驚出咸共見之。時衞士度汲郡
苦行居士師於則母。亦篤信常飯僧。日將中。
忽空中下鉢。正落母前。乃則鉢也。有飯盈滿
香氣充堂。皆得飽滿七日不飢。士度有文章。
見冥祥
東晋初南陽滕並舍之父也。家門信敬。毎設
會不逆請。隨來者而供之。後設會於路要僧。
見一僧廕柳而坐。請入舍行食。淨人翻飯傾
簟于地。罔然無計。僧曰。貧道鉢飯充足。一
衆所作既畢。擲鉢空中極目乃滅。即刻木擬
之。朝夕禮事。災禍則其像先到云*云
西晋末。竺法進關度浮圖主也。多知聰達。
値國欲亂將入山隱。衆人設會與別布香。有
僧來處上座。衣服塵垢面目黄腫。進怪之。
牽曳就下。復來如是至三不復見。衆坐食。忽
暴風起揚沙。柈案倶覆。法進懺失。自責輕
侮之過
李恒西晋末遇一僧曰。君福將至然後禍來。
若守貧不仕者。殃減休至。若帶金紫極於三
郡於一郡即止者善矣。恒性躁本寒門曰。且
富貴何豫後患。此僧留宿夜視見滿一床。恒
驚呼家人看之。又化爲鳥峙梁上。天曉復形
而去。恒送出忽不見。因此信佛。亦不能用其
言。後爲西陽江夏廬江太守。太興中錢鳳之
亂被誅。斯僧言不謬云
西晋末。竺佛圖澄西域人。形貎似百歳者。左
脇孔圍可四五寸。以帛塞之。齋日水邊抽腸
胃出洗已内孔。夜則除帛光照一室。以讀書。
雖未通群籍。與諸學士輒辯析無滯。莫不伏
者。永嘉中遊洛下。時石勒屯兵河北。以殺戮
爲威。道俗遇害不少。澄往造軍門。預定吉凶。
勒見毎拜。澄化令奉佛減虐省。刑故中州
免死者十而八九。勒與劉曜相拒搆隙。以問
澄。澄曰。可生擒取何憂乎。麻油塗掌令視之。
見曜被執*以朱繩縛肘。後果獲之。如掌所
見。至建平四年四月八日。勒至寺灌佛。微
風吹鈴有聲。顧謂衆曰。解此鈴音不。鈴
言國有大喪不出今年。至七月而勒死。石虎
即位師奉過勒。錫以輿輦出入乘焉。所有祥
感其相多矣。虎末年澄告弟子曰。禍將作矣。
及期未至。吾且過世。至戊申年太子殺其母
弟。虎怒誅及妻子。明年虎死。遂有冉閔之亂。
葬於鄴西。一云澄死之日。商者見在流沙。
虎聞開棺唯有衣鉢。澄在中原時。遭凶亂而
能通暢仁化其徳最高。非夫至聖何能救此
塗炭。凡造寺九百八十餘所。通濟道俗者中
分天下矣
釋道安姓衞氏。常山人。事澄公爲弟子。澄與
語終日而無歇。門人怪而問曰。和上道化既
廣。當與先輩宿徳通言。安非衆望。而與語終
日。澄曰。此人有遠識非爾所知。及澄亡安
與徒屬千餘。逃難王屋護澤諸山木食澗飮。
度河趣漢陰。夜行乘電過人家。令召林伯
升。主人驚曰。素不行往何得知名。安曰。卿門
㭿中掛一&MT04772;可容一斛非百升耶。兩木夾
之非林如何。然安手臂上有肉釧將可上下
而不出腕。時俗號印手菩薩。羅什在龜茲。
亦遙禮焉。既達荊襄大行道化。分衆四出所
在流法。夜有異僧寄宿大堂。窓隙出入守者
告安。安往禮曰。自顧罪重如何臨顧。僧曰。君
殊無罪。當生兜率。即以手撝西北天際。重霄
既收天宮奄現。又曰。當浴聖僧此果畢矣。安
曰。浴具可辦。聖何由致。僧曰。但依浴法聖可
致也。安便事之。至時果有非常小兒十數。入
寺遊戲。須臾失之。但聞浴室用水聲。久之
不見。開室而巾濕水減。及襄陽沒秦。安歸符
氏。將平東晋。安苦諫不從。遂有淮南之敗。將
終日。因早食先還。與僧大訣便卒。葬於五級
寺中云*云
沙門單道。開燉煌人。出家山居服練松柏三
十年。後唯呑小石子。行歩如飛。不耐人樂
幽靜在抱罕多年。石虎時來自西平。日行七
百。至鄴周行邑野救諸患苦。得財即散。徒行
而已。石氏將末。與弟子來建業。又南造羅浮
山。遂卒山舍。袁彦伯。興寧中登山禮其枯骸
云*云
東晋司空何充。弱而信法於齋立坐。數年以
待神聖。設會於家。道俗甚盛。座中一僧容服
垢汚神色鄙陋。自衆昇座拱默而已。一堂怪
之。謂在謬僻。充亦不平形於顏色。及行中食
僧飯於坐。事畢提鉢而出堂。顧充曰。何俟勞
精進耶。擲鉢空中陵虚而逝。充及道俗
送天際。追共惋恨。稽悔累旬云
晋大司馬桓温。末年奉法。有尼失名。自遠來
造。而才行不群。桓温敬而不倦。毎浴必移影。
温訝而私視見尼裸形。揮刀自割破腹出
斷截身首支分臠切。温駭而怖。有頃尼出室
身如常。温以情問尼曰。若遂*陵居上形當
如之。時温方謀問鼎聞此悵然便止遂辭不
測所之云*云
晋太元三年。杜願涪人家巨富男。天保十歳
暴亡。數月家養猪生五子。一最肥。官長新至。
願將爲禮。捉就欲殺。有僧忽至謂願曰。豚是
天保。如何百日遂相忘耶。言竟不見。即四尋
視乃在天。西騰空而去*也
廬山七嶺。同會於東共成一峯。晋太元中。豫
章大守范寧。遣人伐木此山。見一沙門陵虚
直上踞峯。久之與雲倶隱。能文之士咸爲之
興詞。沙門曇諦賦此山曰。應眞*陵雲以據
峯。眇翳景而入冥是
沙門竺僧朗。戒行嚴明華戎敬異。*常與諸徒
受請行。於中道曰。吾竊有疑。寺有盜者。同伴
反視果及偸焉。晋太康中卜於東嶽金輿
谷。起寺列衆。符堅之末降斥道人。*唯朗一
衆不在毀例。信者由此高之。毎有外來輒預
爲調。舊谷多虎。自朗居之如家犬焉。有井神
異。女人臨之則竭。朗謝而復滿焉。燕主給以
二縣祖。調拜爲東齊王。魏主晋帝符秦並
致書遠錫。至今三百餘年。寺像存焉。現有僧
住。重其古迹。名爲神通寺云*云
沙門梁法相者。河東人。山居獨住禽獸馴其
左右。太山祠大石函。以貯神物。相宿其廟。見
一玄衣武冠。令相開函。蓋重千鈞。義非獨
擧。試提之。飄若遊毛。遂取財寶以施貧窶。
渡江住越城寺。忽遨遊放達俳優干冐。鎭
北司馬恬惡其不節。招而鴆之。頻傾三杯。
神氣自若。年九十元興末
杯渡沙門不知何來。如前即蓬莱道人也。初
在冀州年可七十。隱匿姓名不護細行。人不
齒之。曾投人夜宿。家有金像。度持而出。主人
奔馬追之。安行如故。騎走不及。至河以小杯
在水。一足投中抃舞而過。因號。杯渡時在
彭城荷簟而行。至食赴會便置箪當。道人嫌
妨行移終不動。食訖持去不以爲礙。永初中
江南卒。羅什聞渡在彭城曰。吾與此子戲別
已數百年。如何南度遂不面耶云*云
沙門道冏。扶風馬氏。有學業。元嘉二年於洛
作普賢齋。道俗四十餘人。已經七日。中食忽
見一人著褐乘馬入至堂前。下馬禮佛。謂是
常人。不甚禮異。便登馬揮鞭忽失所在。但見
赤光洞天。良久乃滅。後三年末復作普賢齋。
將竟之日。有二僧至。容服如凡。直來禮佛而
出。有覺異者。出門送之。忽見飛直上天。失
僧所在云
求那跋摩。西域人。宋初求遊*揚都。多所開
化。時咸謂得聖人也。以花布諸座下。諸僧
花皆萎。唯摩鮮淨。及卒端坐叉手。或謂入
深禪定。多日不起。於席下得遺偈三十餘行
云。得二果時。夜集者二百餘人。咸見一物長
如匹許。繞屍而西南去云*云
宋元嘉元年。東官侖二女。姊十歳。妹九歳。里
越愚蒙未知經法。忽其年二月八日。並失所
在。三月而歸。粗説見佛。至九月十五日又
失。一旬還。作外國語誦經梵書。見西域僧。便
問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又失。田作人見從
風上天。父母哀哭。求神鬼。經月乃返。剃頭
爲尼。被服法衣持髮而歸。自説見佛及比丘
尼。曰。汝宿縁爲我弟子。手摩其頭。頭髮便
落。與其法名。大曰法縁。小曰法綵。遣還曰。
可作精舍當興經法。既達家即除鬼座立精
舍。旦夕禮誦。毎五色光流汎峯嶺。自此容
止音調詮正有法。上京風規不能過也。刺史
韋朗孔默。皆迎敬異云*云
沙門慧全。涼州禪師也。門徒五百。中有一人
性頗麁暴。全不齒録。後忽自云。得那含果。
全以無行永所不信。全有疾閉房。此弟子夜
至問病。而門閉頗異之。全密重關而自靜。又
至床前曰。闍梨可見信也。若命過當生婆羅
門家。全曰。我一生坐禪。豈祈生彼耶。弟子
曰。闍梨信道不篤外學未絶。雖有福業不能
超詣。若作一會飯壹聖人可成道果。全即依
辦弟子。又曰。可以僧伽梨施。須者勿擇。及會
訖施衣。有沙彌就全取衣。謂是其弟子。曰。吾
欲擬聖人那得與汝。復憶前囑不得擇人。便
以歡施。他日問沙彌曰。先所得衣著不大耶。
沙彌曰。何等衣也。此日他行。全方悟所取
衣者聖所化也。弟子久乃過世。唯冡四邊。
時有白光。元嘉末全猶在
宋元嘉初。劉凝之在廣陵。逢一異僧曰。君將
病氣。然不死。可作三百錢食飯僧則免此患。
凝之素不敬信。聞之加忿。僧曰。勿怒但加敬。
自得福也。二十歩許忽不見。後經七日病發
殆死。後在都下有僧。先不相識。直入戸曰。
君有法縁。何不精進。因説前事。僧曰。此賓
頭盧也。語已不知所之。凝之以十七年於廣
陵。法精舍見幡蓋在空。久之滅
魏太武時。沙門曇始甚有神異。常坐五十餘
年。足不躡履跣行泥中。奮足便淨色白於面。
俗號白足阿練也。赫連昌破長安。始被白刃
不傷。由是僧尼免死者衆。太武敬重。死十餘
年形色不
宋孝武時。江陵長沙寺沙門慧遠。本名黄
遷。即禪師慧印之弟子也。印毎入定。見遠是
印之先師。雖應爲蒼頭故度爲弟子。常寄江
陵楊家行般舟。勤苦歳餘頗有感變。一日十
會。通見遠身而般舟之處。行道如故。自剋終
日至期果卒。久之現形多寶寺。謂僧曇珣曰。
明年二月二十三日。當與天人相迎。言已不
見。珣於是日設大法會建捨身齋。其日苦氣
自知必盡。三更中聞空中樂磬聲香煙甚異。
珣曰。遠公之契至矣。尋爾神
宋大明四年。路太后於中興寺造普賢乘
事因設講會。忽有異僧。風貎秀擧。一堂異
之。與語百餘。尋爾不見。初有一僧。前起問
曰。不審上人從何而來。曰來自天安。不審
何名。曰名慧朗
宋末沙門寶誌者。遊於*揚都。初無異相。後
頗渉疑。分形赴供。人乃加異。齊氏受禪多有
猜疑。刑加錐鋸誤犯者衆。聞誌有異長
鎖于圓戸。誌任之曾無憂恚。召獄吏曰。門外
兩輿食何不取來。及看乃是文惠文宣所送。
行始至獲。後於市中巷内見誌徒行。有司
帝。帝令看獄中有無。見誌著械如故。往市搜
捉。隨見隨滅。隱顯不定。預記未然萬無一失。
時又浪言。亦無表次梁祖建運。下詔出云。
任其往返無所拘礙。形如耆老被髮&T016254;杖。懸
鏡剪刀無所定泊。多來延賢寺僧寶意處。意
以聖禮處之。時亢旱。誌白帝曰。雲能得雨
可講勝鬘。即令法雲法師講之。當夜膏雨充
洽。帝後時從容問曰。帝位更運。誰守百年。
弟子既能奪他。故知他亦能奪。不知是誰當
續梁後。誌張喉開口以手指之。初不委也。
俟景事故。方知先及不久曰。聖人將去如是
臥於空
今 慈州郭下安仁寺西劉薩何師廟者。昔
西晋之末。此郷本名文成郡。即晋文公避地
之所也。州東南不遠。高平原上有人名薩何。
姓劉氏。余至其廟備盡其縁。諸傳約略得一
涯耳。初何在俗不異於凡。人懷殺害全不奉
法。何亦同之。因患死。蘇曰。在冥道中見觀
世音曰。汝罪重應受苦。念汝無知且放汝今
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育王塔。可往禮拜。
得免先罪。何得活已。改革前習土俗無佛。承
郭下有之。便具問已。方便開喩通展仁風。稽
胡專直信用其語。毎年四月八日大會。平原
各將酒餅及以淨供。從旦至中酣飮戲樂。即
行淨供至中便止。過午已後共相讃佛歌詠
三寶。乃至于曉。何遂出家。法名慧達。百姓仰
之敬如日月。然表異迹生信愈隆。晝在高
塔爲衆説法。夜入繭中以自沈隱。旦從繭出
初不寧舍。故俗名爲蘇何聖。蘇何者稽胡名
繭也。以從繭宿故以名焉。故今彼俗村村佛
堂無不立。像名胡師佛也。今安仁寺廟立像
極嚴。土俗乞願萃者不一。毎年正月輿巡
村落去住自在。不*惟人功。欲往彼村兩人可
擧。額文則開顏色和悦。其村一歳死衰則少。
不欲去者十人不移。額文則合色*貎憂慘。其
村一歳必有災障。故俗至今常以爲候俗。亦
以爲觀世音者假形化俗。故名惠達。有經
一卷。俗中行之。純是*胡語。讀者自解。余素
聞之。親往二年周遊訪迹始末斯盡。故黄河
左右*慈隰嵐石丹延綏銀。八州之地無不奉
者。皆有行事。如彼説之。然今諸原皆立土塔。
上施柏刹繋以蠶繭。擬達之栖止也。何於本
郷既開佛法。東造丹陽諸塔禮事已訖。西趣
涼州番
和御谷禮山出像。行出肅州酒泉
郭西沙礰而卒。形骨小細状如葵子。中皆有
孔。可以繩連。故今彼俗有災障者。就礰覓之。
得之凶亡不得吉喪。有人覓既不得。就左側
觀音像上取之。至夜便失。明旦尋之。還在像
手。故土俗以此尚*之
齊周隋唐代有神異。事止百年見聞不少。備
之僧傳。故闕而不載。略述感通之會。知僧
中之有人焉
予以麟徳元年夏六月二十日。於終南山北
酆陰之清宮精舍集之。素有風氣之疾。兼以
從心之年。恐奄忽泫露靈感沈沒。遂力疾出
之直筆。而疏頗存大略而已。庶後有勝事。復
寄導於吾賢乎。其餘不盡者。統在西明寺道
律師新撰法苑珠林百卷内具顯之矣
集神州三寶感通録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