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契經故。如契經説。毘舍佉鄔波索迦。往達
陣那苾芻尼所問言。者初靜慮有幾
支。答言具壽有五支。謂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彼鄔波索迦既不問上靜慮支。彼苾芻尼又
不説。故知上諸靜慮不建立支。爲遮彼意
顯上諸靜慮亦建立支故作斯論。問若上
諸靜慮亦立支者。何故毘舍佉不問。苾芻尼
不説耶。有説。彼疑者問。不疑者不問。隨問
者説。不問者不説。由此不應責其所以。有
説。毘舍佉欲試彼苾芻尼於此事爲能知
不。且問初靜慮支彼既無滯而説。鄔波索
迦便作是念。此尊者於初靜慮既能無滯
而説。於餘靜慮必亦能知。是故不問。由彼
更不問故苾芻尼亦不復説。有説。毘舍佉
是利根性。聞初靜慮即知餘三故更不問。
苾芻尼亦知彼已悟更不爲説。有説。毘舍
佉是鈍根性。極作意力纔能問初靜慮。無力
更能問餘。是故不問。苾芻尼亦知彼齊是
能受持。於餘非器故更不説。有餘師説。爲
令疑者得決定解故作斯論。謂彼經但説
初靜慮有五支。不説上地。又但説支不説
染與不染。今欲顯示上地亦有支唯不染汚
中具有。令諸疑者生決定解故作斯論。一
切初靜慮皆有五支耶。答不染汚有五。染
汚無五。無何等。答無離生喜樂。問何故染
汚喜於染靜慮不説支耶。有説。此文但應
説無樂。以輕安樂染中無故。若作是説。彼
不染初靜慮具五支。染初靜慮有四支。有
説。此文即是但説無樂。由此樂從離生故。
喜相應故。名離生喜樂。是故此文不言無
喜。有説。染靜慮中雖亦有喜。無支相故
不立爲支。若作是説。不染初靜慮具五支。
染初靜慮唯有三支。一切第二靜慮皆有四
支耶。答不染汚有四染汚無四。無何等。答
無内等淨。問内等淨是信。信通染汚不染
汚。何故於染靜慮不説支耶。有説。此文應
説無樂。以輕安樂染中無故。若作是説。不
染第二靜慮具四支。染第二靜慮有三支。
有説。染信名不信。此於染中雖有無支
相故不立爲支。若作是説。不染第二靜慮
具四支。染第二靜慮唯有二支。一切第三
靜慮皆有五支耶。答不染汚有五染汚無
五。無何等。答無正念正知。問念慧皆通
染汚中有。何故不立染靜慮支。有説。此
文應説無捨。大善地法染中無故。若作是
説。不染第三靜慮具五支。染第三靜慮有
四支。有説。染念名失念。染慧名不正知。
此於染中雖有無支相故不立爲支。若
作是説。不染第三靜慮具五支。染第三靜慮
唯有二支。一切第四靜慮皆有四支耶。答
不染汚有四。染汚無四。無何等。答無捨念
清淨。問念通染汚。於染靜慮何故非支。有
説。此文但應説無捨。大善地法染中無故。
若作是説。不染第四靜慮具四支。染第四靜
慮有三支。有説。染念名失念。不名念清
淨此於染中雖有無支相故不立爲支。
若作是説。不染第四靜慮具四支染第四靜
慮唯有二支。此中有作是説。諸染靜慮皆
不立支。而唯説無喜樂等者。隨明了義
説。謂初靜慮離生喜樂。有離生言故。第二
靜慮内等淨。有淨言故。第三靜慮正念正
知。有正言故。第四靜慮捨念清淨。有清淨
言故。此皆於染明了相違故偏説無。而實
染中一切支皆非。有説。隨勝者説。謂初靜
慮出欲界重苦利益支勝。上三靜慮於勝妙
離染對治支勝。是故於染靜慮隨勝者説
無。然其餘支於染靜慮亦不建立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六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五
味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
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
決定故。謂品類足説。初靜慮云何。答初靜慮
所攝善色受想行識。乃至第四靜慮云何。答
第四靜慮所攝善色受想行識。勿令生如
是疑靜慮唯善。欲顯靜慮非唯是善故作
斯論。以靜慮通善染無覆無記故味相應。
初靜慮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答於能
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乃至味相應
非想非非想處。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
答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此中
愛名爲味三摩地。名初靜慮等即愛相應。諸
三摩地名味相應靜慮無色。問何故但説與
愛相應非餘煩惱。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
乃至廣説。有説。亦應説餘煩惱。謂應説有
身見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取我我所耶。出
當言取我我所耶。答於能取當言入。於
所取當言出。廣説乃至無明相應初靜慮入
當言愚耶。出當言愚耶。答於能愚當言
入。於所愚當言出。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説
亦如是。而不作是説者應知此義有餘。有
説。此中擧愛爲門。令知餘煩惱亦爾。有
説。此中説相似者。謂愛與定相似非餘煩
惱。所以者何。定於所縁流注相續愛亦如
是。復次定於所縁審諦而取愛亦如是。復
次定於所縁繋心不離。愛亦如是。復次定
於所縁。攝受而轉愛亦如是。復次定能長
益諸根大種。愛亦如是。諸餘煩惱無此相
故不説相應。問味是愛非靜慮等不應言
入。以於定有入言故。靜慮等是定非愛。
不應言味。以於愛有味言故。何故二法更
互得名。答由此二法展轉相應更互受名
斯有何過。謂定愛相應故亦可名味。愛定
相應故亦可言入。此中入出者入出有五
種。一地。二行相。三所縁。四異類心。五刹那。
地入出者。謂初靜慮等無間第二靜慮現在
前時。名入第二靜慮。出初靜慮乃至無所有
處。等無間非想非非想處現在前時。名入非
想非非想處。出無所有處。如順次入出。如
是逆次入出及順逆超入出亦爾。行相入出
者。謂無常行相等無間。苦行相現在前時。名
入苦行相。出無常行相。餘行相亦爾。所縁入
出者。謂縁色定等無間。縁受定現在前時。名
入縁受定。出縁色定縁。餘定亦爾。異類心入
出者。謂欲界心等無間。色界或不繋心現在
前時。名入色界或不繋心。出欲界心。色界心
等説亦爾。如欲界等心。學等心亦如是。餘
善等心隨應亦爾。刹那入出者。謂初刹那等
無間第二刹那現在前時。名入第二刹那。出
初刹那。餘刹那亦爾。於五入出中此依刹
那入出而作論。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
當言出者。有作是説。此中説味相應定。流
注相續現在前時。皆以前刹那爲所味是
所縁故。後刹那爲能味是能縁故。於能味
當言入者。謂後後刹那。味相應靜慮無色現
在前時。名於能味已入。於已起位方成能
味故。於所味當言出者。謂前前刹那味相
應靜慮無色。已謝滅時名於所味。已出於
已滅位方成所味故。問愛相應定能縁三
世。何故唯説縁過去耶。有説。此依多分
而説。謂有情類法爾。多縁曾所受順境生
愛味故。有説。過去定於相續中已作饒益。
現在定從彼而起追戀生愛。有説。此中依
入出定而爲問答。未來定未名入出。現在
定名入未名出。過去定名入已出。今欲顯
於已出位生味故。但説縁過去。有餘師
説。此中説淨定無間起味相應定。淨定爲所
味是所縁故。味相應定是能味是能縁故。餘
如前説。評曰。應知初説爲善。此中入出皆
依味定而作論故。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
無記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前文唯
説愛相應定。今欲顯定亦與餘煩惱相應
故作斯論。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耶。
設有覆無記初靜慮皆味相應耶。答諸味相
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有有覆無記初靜慮。
非味相應。謂除愛餘煩惱現前。乃至諸味相
應。非想非非想處皆有覆無記耶。設有覆無
記非想非非想處。皆味相應耶。答諸味相應
非想非非想處。皆有覆無記。有有覆無記。非
想非非想處非味相應。謂除愛餘煩惱現前。
此中味相應靜慮無色。皆有覆無記者。能障
道及道加行故名有覆。不招異熟果
故名無記。餘煩惱者。謂見疑慢無明。此諸煩
惱與不染汚靜慮無色。展轉相續而現在前。
令瑜伽師名愛上靜慮。見上靜慮。疑上靜
慮。慢上靜慮者。亦有餘纒隨煩惱垢共相應
義。煩惱勝故但説煩惱。頗有不入初靜慮。
入第二靜慮耶。答入。乃至頗有不入無所
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問何故作
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品類足説。
初者謂次第隨順。相續連合中數爲初故。復
次次第隨順。相續連合入諸定時此最初故。
諸契經中亦説九次第定。或有生如是疑。
若不入初靜慮等。便不能入第二靜慮等。
今欲令彼生決定解。不入初靜慮等。亦能
入第二靜慮等故作斯論。頗有不入初靜
慮。入第二靜慮耶。答入。云何入。謂從未至
定。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近分。或第二靜
慮。或第三靜慮近分。或第三靜慮。或第四靜
慮等無間第二靜慮現在前。此中有説。欲界
善心等無間。唯能入未至定。有説。亦能入
初靜慮。有説。亦能入靜慮中間。尊者僧伽
伐蘇説曰。亦能入第二靜慮如超定者。從
初靜慮等無間。超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
如是亦應從欲界善心等無間。超初靜慮
入第二靜慮此不應理。欲界善心非定心
故。不可得説與諸定心同其勢力。頗有
不入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耶。答入。云何
入謂從初靜慮。或第三靜慮近分。或第
靜慮。或第四靜慮近分。或第四靜慮。或空無
邊處。有説。亦從第二靜慮近分等無間。第
三靜慮現在前。頗有不入第三靜慮入第
四靜慮耶。答入。云何入。謂從第二靜慮。或
第四靜慮近分。或第四靜慮。或空無邊處近
分。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有説。亦從第
三靜慮近分等無間。第四靜慮現在前。如是
乃至頗有不入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
處耶。答入。云何入。謂從識無邊處。或非想
非非想處近分。或非想非非想處。有説。亦
從無所有處近分等無間。非想非非想處現
在前。此中遮刹那。不遮相續。不遮分位。
不遮衆同分。不遮無始時來。謂入此定前
那。不入彼定。非餘刹那亦不曾入故。
相續等於此不遮。由斯理趣應知。亦有遮
二遮三乃至遮七。謂頗有不入初第二靜
慮入第三靜慮耶。答入。謂依未至定離欲
界。乃至第二靜慮染。命終生第三靜慮。或
從上地歿生第三靜慮。即於彼第三靜慮
現在前。乃至頗有不入四靜慮下三無色。
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謂依未至定離
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命終生非想非非想
處。即於彼非想非非想處定現在前。此依
遮刹那乃至遮衆同分。不遮無始時來。説
其有亦不遮衆同分。或亦不遮分位。義亦
無違應准前説
頗有不入初靜慮。生梵世耶。答生。乃至頗
有不入非想非非想處。生非想非非想處
耶。答生。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
決定故。如契經説。先此入定後生彼中。乃
至廣説。或有生疑。要入彼定方得生彼。
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雖不入彼定亦
得生彼故作斯論。問若爾經説當云何通。
答有諸有情先入彼定。後生彼中。有諸有
情不入彼定而亦生彼。契經説入定生彼
者。阿毘達磨説不入定生彼者。如是則二
説善通。問若不入彼定亦得生彼。何故世
尊唯説入定生彼處耶。答有諸外道。謂梵
天等非修定得故。世尊説先此入定後方生
彼。令決定信果由因得。復次有説有情
耽著現在少分欲樂。不樂當來離欲勝果。
世尊爲彼毀呰欲樂讃離欲果。彼有情聞
已忻樂請説所因故。佛爲説先入彼定後
生彼處。復次有諸有情。聞説上界離欲勝
果不生信解。佛意欲顯若能入彼根本定
時現受勝樂。令知彼果更爲勝妙故。佛爲
説先此入定後生彼中。復次有瑜伽師能
入彼定。雖樂生彼。而不現入故。佛爲説
先此入定後方生彼。復次有瑜伽師。雖厭
欲界苦求離欲樂。而於離欲法懈怠不修
故。佛爲説先此入定後生彼處。頗有不入
初靜慮生梵世耶。答生。云何生。謂依未至
定離欲界染。最後解脱道。及後時不入初
靜慮彼若未離初靜慮染命終。必當生於
梵世。或上地歿生彼天中。問不起彼定云
何生彼無異熟因故。答順後次受業爲異
熟因故得生彼。頗有不入第二靜慮。生
極光淨耶。答生。云何生。謂依未至初靜慮。
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隨一。離初靜慮染。
不入第二靜慮。彼若未離第二靜慮染命
終。必當生極光淨。或上地歿生彼天中。頗
有不入第三靜慮。生遍淨耶。答生。云何
生。謂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
第三靜慮近分隨一。離第二靜慮染。不入
第三靜慮。彼若未離第三靜慮染命終。必
當生於遍淨。或上地歿生彼天中。如是乃
至頗有不入非想非非想處。生非想非非
想處耶。答生。云何生。謂依未至定乃至無
所有處隨一。離無所有處染。未離上染。不
入非想非非想處命終。必生非想非非想
處。此中遮刹那。遮相續。遮分位。遮衆同
分。不遮無始時來
若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彼命終生何處。
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
決定故。如世尊説苾芻當知。我説依初靜
慮能盡諸漏。依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
能盡諸漏。勿有生疑唯依根本定能盡
諸漏非未至等。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
依九地皆能盡漏。謂七根本未至中間餘近
分地。雖不能盡而亦能斷故作斯論。然得
有二種。一現前得。二成就得。此中依現前
得而作論。若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彼命
終生何處。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
廣果。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
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初
靜慮。非第二靜慮者。決定已離欲界染而
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初靜慮染。彼命終
生梵世。若依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
間或第二靜慮近分隨一。離初靜慮染最後
解脱道。及後時不入第二靜慮。未離第二
靜慮染。彼命終生極光淨。即彼若依未至。
初靜慮。靜慮中間隨一。離第二靜慮染。未
離上染彼命終生遍淨。若即依前三地隨
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廣
果。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三地隨一。離非想
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已離三界染
故。若得第二靜慮。非第三靜慮。彼命終生
何處。答或極光淨。或遍淨。乃至或非想非非
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第二靜慮。非第
三靜慮者。決定已離初靜慮染。而上地不
定。於中若未離第二靜慮染。彼命終生極
光淨。若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
慮。第三靜慮近分隨一。離第二靜慮染。不
入第三靜慮。未離第三靜慮染。彼命終生
遍淨。即彼若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
二靜慮隨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彼
命終生廣果。若即依前四地隨一。離第四
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如
是乃至。若即依前四地隨一。離非想非非
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若得第三靜慮。非
第四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遍淨。或廣
果。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
得第三靜慮。非第四靜慮者。決定已離第
二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第三
靜慮染。彼命終生遍淨。若依未至定。乃至
第三靜慮隨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
彼命終生廣果。若即依前五地隨一。離第
四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
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五地隨一。離非想非非
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若得第四靜慮。非
空無邊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廣果。乃至或
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第四靜
慮。非空無邊處者。決定已離第三靜慮染。
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第四靜慮染。彼
命終生廣果。若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隨
一。離第四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
無邊處。若即依前六地隨一。離空無邊處
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如是乃
至若即依前六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彼命終無生處。若得空無邊處。非識無邊
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空無邊處。乃至或無
處。所謂現前得空無邊處。非識無邊處者。
決定已離第四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
未離空無邊處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若
依未至定。乃至空無邊處隨一。離空無邊處
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如是乃
至若即依前七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彼命終無生處。若得識無邊處。非無所有
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識無邊處。乃至或無
處。所謂現前得識無邊處。非無所有處者。
決定已離空無邊處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
未離識無邊處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若
依未至定。乃至識無邊處隨一。離識無邊處
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無所有處。如是乃
至若即依前八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彼命終無生處。若得無所有處。非非想非
非想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無所有處。乃至
或無處。所謂現前得無所有處。非*非想非
非想處者。決定已離識無邊處染。而上地不
定。於中若未離無所有處染。彼命終生無
所有處若依未至定。乃至無所有處隨一。
離無所有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非想
非非想處。若即依前九地隨一。離非想非非
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由斯理趣應知亦
有得二得三乃至得七。遮亦如是。答理無
異故不具説。問若得欲界善心。非初靜慮。
此中何故不問。彼命終生何處耶。有説。亦
應説若得欲界善心。非初靜慮彼命終生
何處。答或欲界。或梵世。乃至或非想非非想
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欲界善心。非初靜
慮者。彼決定在欲界。而離染不定。謂彼若未
離欲界染。命終還生欲界。若依未至定離
欲界染。最後解脱道。及後時不入初靜慮。
未離初靜慮染。彼命終生梵世。即彼若依
未至定。離初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
極光淨。乃至若依未至定。離無所有處染。
未離上染。彼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若依
未至定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
處應作是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
有説。彼不應問答欲界。以此是定蘊。正
問答定及定果。欲界非定非定果是故不説。
問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等。彼命終亦生
欲界等。此中何故不説。有説。亦應説彼生
一切下地。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
此是定蘊正顯生定地。若説生下則有生
欲界不定地過是故不説。有説。此中説得
諸定而死生者。諸生下者退捨諸定是以不
説。問諸生上者於命終時。亦捨諸定何故
則説。答諸生上者雖有所捨猶名勝進。況
有所得。諸生下者雖有所得尚名退墮。況
有所捨。今是定蘊正顯勝進是故不説。問
契經但説依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能盡諸
漏。云何知有靜慮中間。及未至定依之盡
漏。答世尊。説有三三摩地能盡諸漏。謂有
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餘經又説。初靜
慮名有尋有伺。第二靜慮以上名無尋無伺。
若無靜慮中間更説何等名無尋唯伺。由
此知有靜慮中間依之盡漏。又契經説佛
告苾芻我不唯説依離欲惡不善法有尋
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等能盡諸
漏。然由慧見亦能盡漏。此經則顯有未至
定依之盡漏。又未離欲染者。未得靜
慮而見諦。若無未至定依何得起
道永斷諸漏。由此故知有未至定依之盡
漏。問何不即説初靜慮等能盡諸漏而説
依耶。有説。靜慮有先曾得。若世尊説初靜
慮等能盡諸漏。則無知者。謂得靜慮皆已
盡漏。是故佛説依靜慮等。起無漏道方能
盡漏。有説。諸定唯是奢摩他要毘鉢舍那
方能盡漏。故説依定應須起慧。有説。諸
定多是曾得勿有戀著不欲進修。故説依
之進求勝道不應生著。問如契經説。非想
非非想處倶行修念等覺支。餘經復説。乃至
想定能正通達能辯旨。前經亦説依初靜
慮。乃至無所有處能盡諸漏。如是二説豈
不相違。答初經説能引發。後二經説即依
彼。又初經説方便。後二經説成滿。問若爾
何故説倶行耶。答於前後義倶聲亦轉。如
世尊説。曼馱多王起此想倶即便墮落。又經
復説起此想倶。彼諸有情即便殞歿。又餘經
説。毘摩質多羅王。起此心倶尋見自身被
五繋繋。此皆前後而説倶聲。修覺支經應知
亦爾。問若法初靜慮爲因。彼法是初靜慮果
耶。設法是初靜慮果。彼法初靜慮無因耶。答
諸法初靜慮爲因。彼法是初靜慮果。有法
是初靜慮果。彼法非初靜慮爲因。謂三界結
斷。及初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乃至第四靜
慮亦應作此問答。於無色定唯應説結斷。
問諸捨初靜慮地心。得第二靜慮地心。皆初
靜慮地心滅。第二靜慮地心起耶。答應作四
句。第一句者。謂依未至定。或靜慮中間。或
第二靜慮近分離梵世染不入根本地。爾
時捨初靜慮地染汚心。得第二靜慮地不染
汚心。而非彼滅此起。第二句者。謂非離染
次第入定時。第三句者。謂初靜慮歿生第二
靜慮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問諸捨第二
靜慮地心。得初靜慮地心。皆第二靜慮地心
滅。初靜慮地心起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
者。謂起欲界纒退第二靜慮時。第二句者。
謂逆次第入定時。第三句者。謂生時。第四句
者。謂除前相。問諸捨初靜慮煩惱。彼得第
二靜慮地善法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
謂依未至定。或初靜慮。靜慮中間。入見道
四心頃。第二句者。謂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入見道時。及者離上七地染時。第三句
者。謂離靜慮染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問諸捨第二靜慮地功徳。彼得初靜慮地煩
惱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退上地對
治。及上地所修第二靜慮地功徳時。第二句
者。謂上地歿生欲界及梵世時。第三句者。
謂極光淨歿生欲界及梵世時。及起下地煩
惱。退第二靜慮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於
餘定隨其所應。亦應作此問答分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六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六
思惟何等入慈定。答與有情樂。思惟何等
入悲定。答拔有情苦。思惟何等入喜定。答
慶諸有情。思惟何等入捨定。答於有情
捨。問此中爲説等無間縁行相。爲説慈等
倶生行相。若説等無間縁行相者。慈等現前
復何行相。若説慈等倶生行相者。何故作
是説。思惟何等入慈定。乃至廣説。有説。此
中説等無間縁行相。問若爾慈等現前復何
行相。答即作如是四種行相。謂與有情樂。
乃至於有情捨。有説。此説慈等倶生行相。
問若爾何故作是説。思惟何等入慈定。乃
至廣説。答此中説已入名入。於近説遠聲。
如説大王從何處來。此於已來名來。如
説依空三摩地入正決定。此亦已入名入。
所以者何。非世第一法空三摩地相應故。如
説入正性離生得現觀邊世俗智。此亦已
入名入。所以者何。三類智忍時方得彼智
故。如説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此亦
説已受名受。所以者何。無有自知現在受
故。如説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
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此亦已斷名
斷。所以者何。離欲界染時已斷苦根故。
如説阿羅漢心解脱欲漏心解脱有漏無明
漏。此亦已解脱名解脱。所以者何。離欲界
染時已解脱欲漏故。此中亦爾已入名入
是故無過。問慈無量等等無間縁。爲亦但
作如此行相。爲更作餘行相耶。答初修業
者。唯作如是四種行相能引慈等。若已成
滿隨其所欲。亦作所餘苦等行相引生慈
等。慈等起時唯作如前四種行相
慈斷何繋結。答無。悲喜捨斷何繋結。答無。
問何故四無量不斷煩惱。答行相異故。謂十
九行相能斷煩惱。無量非彼行相。四行相是
無量。斷煩惱不以此行相故。復次無量是
勝解作意。唯眞實作意能斷煩惱。復次無量
是増益作意。唯不増益作意能斷煩惱。復次
無量唯縁現在。要縁三世。或無爲道能斷煩
惱。復次無量縁有情。要法想能斷煩惱。復
次無量縁一分境。非縁一分境道能斷煩惱。
復次無間道能斷煩惱。無量是解脱道時得
故。問若無量不能斷煩惱者。經説云何通。
如説慈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則能斷瞋。悲
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則能斷害。喜若習若
修。若多修習。能斷不樂。捨若習若修。若多
修習。能斷貪恚。答斷有二種。一暫時斷。二
究竟斷。契經説。暫時斷此。阿毘達磨遮究
竟斷。如是則二説善通。如暫時斷究竟斷。
如是有餘斷。無餘斷。有影斷。無影斷。有隨
縛斷。無隨縛斷。摧枝葉斷。拔根本斷。制伏纒
斷。害隨眠斷。應知亦爾
淨初靜慮斷何繋結。答無。乃至淨非想非非
想處斷何繋結。答無。此中淨初靜慮等。謂根
本地非近分。問何故淨初靜慮等不斷煩
惱。答下地煩惱雖所應斷。而彼斷已此方現
前。無復可斷自地煩惱。雖現可得非所對
治無力能斷。於上亦然故不斷煩惱。問不
能斷上是義可爾。何故不能斷於自地。
答自地煩惱所繋縛故。如人被縛不能自
解。又與自地諸煩惱等。同一縛故無力勝
彼。又自地愛所親愛故。如人親友雖劣不
捨。又自地煩惱所&T020717;雜故。謂展轉無間而
現在前故不能斷。又自地善法與自地煩
惱。不相忌難猶如夫妻。又如旃荼羅子與
長者子交不相敬憚故不能斷。又無間道
能斷煩惱。淨根本地非無間道故不能斷。
又無所顧乃能斷之。於自地法非無所顧
故不能斷。問何故有漏道不能斷自地。及
上地無漏道則能斷耶。答以無漏道是不繋
法。於有漏法無非是勝是故能斷。又有漏
道作六行相。厭下地欣自地故唯斷。下無
漏道作十六行相。厭背一切地故能遍斷。
問有漏道亦作十六行相。何故不能遍斷。
答彼雖學作道行相。不明了故不斷
煩惱如師子子未能害獸
初第二第三解脱斷何繋結答無。問何故此
三不斷煩惱。答行相異故。謂若以此行相
斷煩惱不以此行相作前三解脱。若以此
行相作前三解脱。不以此行相斷煩惱。又
前三解脱是勝解作意。唯眞實作意能斷煩
惱。又前三解脱是増益作意。唯不増益作意
能斷煩惱。又前三解脱縁自相境。唯共相境
道能斷煩惱。又前三解脱唯縁現在。要縁
三世。或無爲道能斷煩惱。又前三解脱唯縁
一蘊少分。要縁五蘊四蘊。或非蘊道能斷煩
惱。又前三解脱縁一分境。非縁一分境能斷
煩惱。又無間道能斷煩惱。前三解脱解脱道
時得故。空無邊處解脱斷何繋結。答或空無
邊處。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
想處。或無。或空無邊處者。謂依空無邊處解
脱。離空無邊處染。諸無間道乃至或非想非
非想處者。謂依空無邊處解脱。離非想非非
想處染。諸無間道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脱
勝進道所攝。空無邊處解脱。及世俗空無邊
處解脱。識無邊處解脱斷何繋結。答或識無
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或
識無邊處者。謂依識無邊處解脱。離識無邊
處染。諸無間道。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者。謂
依識無邊處解脱。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無
間道。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脱勝進道所攝。
識無邊處解脱。及世俗識無邊處解脱。無所
有處解脱。斷何繋結。答或無所有處。或非想
非非想處。或無。或無所有處者。謂依無所有
處解脱。離無所有處染諸無間道。或非想非
非想處者。謂依無所有處解脱。離非想非非
想處染。諸無間道。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脱
勝進道所攝。無所有處解脱。及世俗無所有
處解脱。非想非非想處解脱。滅受想解脱。斷
何繋結。答無。以非想非非想處無無漏故。
初勝處斷何繋結。答無。乃至第八勝處斷何
繋結。答無。此中所以如前三解脱説。初遍處
斷何繋結答無。乃至第十遍處。斷何繋結。
答無。此中前八如八勝處。後二隨應亦如
前説
法智斷何繋結。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
界。或無或欲界者。謂四法智隨一現前。離欲
界染諸無間道。或色界。或無色界者。謂滅道
法智隨一現前離色界。或無色界染諸無間
道。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脱勝進道所攝。法
智類智斷何繋結。答或色界。或無色界。或
無。或色界或無色界者。謂四類智隨一現前
離色界。或無色界染諸無間道。或無者。謂
此諸加行解脱勝進道所攝。類智他心智斷
何繋結。答無。問何故他心智不斷煩惱。有
説。他心智縁一物爲境。非縁一物道能斷
煩惱。有説。他心智縁自相境。唯共相境道
能斷煩惱。有説。他心智縁現在。要縁三世。
或無爲道能斷煩惱。有説。他心智但縁心
心所法爲境。要縁四蘊。或五蘊或無爲道
能斷煩惱。有説。他心智唯縁他相續爲境。
要縁自他相續。或非相續境道。能斷煩惱。
有説。無間道斷煩惱。他心智解脱道時得故。
世俗智斷何繋結。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
界。或無。或欲界者。謂離欲界染世俗無間
道。或色界者。謂離色界染世俗無間道。或
無色界者。謂離下三無色染世俗無間道。或
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脱勝進道所攝世俗智。
及餘欲界善世俗智。諸根本地善世俗智。并
一切染汚無覆無記世俗智。如世俗智。苦
集滅道智空無願無相三摩地亦爾。差別者。
此諸無漏智三摩地。皆能通斷九地而不能
遍斷五部。於中四諦智能斷九地修所斷煩
惱。空三摩地能斷九地見苦所斷。及修所斷
煩惱。無願三摩地能斷九地見苦集道所斷
及修所斷煩惱。無相三摩地。能斷九地見滅
所斷及修所斷煩惱。此是無間道。與前差別。
於或無中。唯有此諸加行解脱勝進道所攝
非餘。問若三三摩地亦能斷煩惱者。契經所
説當云何通。如説。苾芻我説。知故見故
能盡諸漏。又説。我弟子。以般若劍。斷煩
惱怨。有説唯慧能斷煩惱。諸餘覺分助斷名
斷。如是説者。慧倶生品四蘊五蘊皆能斷
煩惱。以共相念住斷煩惱故。然佛或時稱
讃般若。或稱讃定。或稱讃餘。皆爲饒益他
有情故。慈異熟何處受。乃至廣説。問何故
作此論。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
復次欲止他所説故。謂或有説。諸善不善
無異熟果。或復有説。諸有爲法皆有異熟。
或復有説。一切不善及有漏善定得異熟。爲
止如是種種異説。顯唯不善善有漏法定
有異熟。而得不定故作斯論。然此中有二
種定。一異熟定二生定。異熟定者。一切不善
善有漏法皆有異熟故。生定者。若彼異熟生
者名或梵世等。若不生者名無處所。是謂
此處略毘婆沙。慈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
極光淨。或遍淨。或廣果。或無處所。或梵世乃
至或廣果者。謂四靜慮慈無量異熟果生者。
或無處所者。謂四靜慮。慈無量異熟果墮不
生者。如慈。悲捨亦爾。皆通四靜慮故。
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
或梵世。或極光淨者。謂初第二靜慮。喜無量
異熟果生者。或無處所者。謂初第二靜慮。喜
無量異熟果。墮不生者。淨初靜慮異熟何處
受。答或梵世。或無處所。或梵世者。謂善有漏
初靜慮異熟果生者。或無處所者。謂善有漏
初靜慮異熟果。墮不生者。如淨初靜慮。如
是淨第二靜慮。乃至淨非想非非想處亦爾。
差別者説自名。初第二解脱異熟何處受。答
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此如喜無量
説。倶在初二靜慮地故。淨解脱異熟何處
受。答或廣果。或無處所。或廣果者。謂淨解脱
異熟果生者。或無處所者。謂淨解脱異熟果。
墮不生者。空無邊處解脱。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解脱。異熟何處受。答或自地。或無處所。或
自地者。謂四地有漏解脱。各自異熟果生者。
或無處所者。謂三地無漏解脱。及四地有漏
解脱。各自異熟果。墮不生者。滅受想解脱。異
熟何處受。答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此
如非想非非想處解脱説。初四勝處。異熟何
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此如
初第二解脱説。後四勝處。異熟何處受。答或
廣果。或無處所。此如淨解脱説。如後四勝
處。前八遍處亦爾。後二遍處。異熟何處受。答
或自地。或無處所。此如淨初二無色説。他心
智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
或廣果。或無處所。或梵世乃至或廣果者。謂
四靜慮有漏他心智。各自異熟果生者。或無
處所者。謂無漏他心智。及有漏他心智異熟
果。墮不生者。世俗智異熟何處受。答或欲界。
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處所。或欲界乃至或
無色界者。謂三界有漏善。及不善世俗智。各
自異熟果生者。或無處所者。謂三界無記世
俗智。及不善善有漏世俗智異熟果。墮不生
者。餘無漏智無異熟故此中不説
  定蘊第七中縁納息第二之一
有八等至。謂四靜慮。四無色。有三等至。謂
味想應淨無漏。此中前七各具三種。第八唯
二。謂除無漏。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
已。應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
顯己義故。謂或有説。八等至不攝一切等
至。或有説。等至唯淨無漏非味相應。或有
説。欲界非想非非想處亦有無漏。或有説。
無成就等法。爲止如是種種異執。顯八等
至攝一切等至乃至有成就等故作斯論。
問若八等至攝一切等至者。毘奈耶説當云
何通。如説。佛所入等至。一切聲聞獨覺尚不
知其名。獨覺所入等至。一切聲聞不知。舍
利子所入。諸餘聲聞不知。大目揵連所入。
除舍利子。餘聲聞不知。何故言八等至攝
一切等至耶。答一切等至無不攝在八等
至中。然由種性般若有差別故。令所入出
等至亦有勝劣。劣者。於勝不能測知故作
是説。由此故説佛般涅槃時。入不動明等
至。舍利子般涅槃時。入師子奮迅等至。大目
揵連般涅槃時。入香象頻申等至。尊者阿難
陀般涅槃時。入旋風等至。皆由根慧有差
別故。乃至般涅槃時。所入等至亦有差別。
問等持等至有何差別。答有説。等持 物爲
體。等至五蘊爲體。有説。等持一刹那。等至
相續。有説。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
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有説。亦有等持非
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由此應作四句。
有等至非等持。謂二無心定。有等持非等
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謂一
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謂除前相。
初靜慮有三種。謂味相應淨無漏。味相應者。
謂愛相應。愛能持心於境流注。其相順定故
獨受其名。所餘因縁如前已説。淨謂善有
漏。無漏謂道。問善有漏定。有垢有濁有
毒有刺有漏有過失。云何名淨。答雖非
究竟淨。而以少分淨故名淨。謂不雜煩惱
故。煩惱相違故。引發無漏勝義淨故。順
道故。無漏眷屬故。問無漏等至是勝義。淨何
故不名爲淨。有説。應説而不説者。當知
有餘。有説。無漏名淨。共所了知。有漏名
淨。非所共知。是以偏説。有説。立名依差
別義。善有漏定初違染法。淨義爲勝故説名
淨。道斷漏。無漏義勝故名無漏。如初靜
慮三種。乃至無所有處三種亦爾。非想非非
想處唯有二種。謂除無漏。欲界有頂無
道故。問何故彼二地無道耶。答非田非
器。乃至廣説。復次欲界非定地。非修地。非
離染地。有頂昧鈍羸劣。要定地。修地。離染
地。明利強盛乃有道。有説。欲界掉擧増
上。有頂沈寂増上。要不多掉擧。不多沈寂
地方有道。有説。欲界散亂。有頂猶豫。要
寂靜決定地方有道。有説。欲界有頂是下
上邊。道居中。不在邊故。有説。欲界有頂
是有根本故無道。謂生死樹。或根在下。
莖等在上。或根在上。莖等在下。欲界是喧
雜根本説爲下。根具五趣故。有頂是難離
根本説爲上。根最後離故。若依喧雜根本
爲生死樹。則欲界爲根。四靜慮爲莖。三無
色爲枝。有頂爲條葉。若依難離根本。爲生
死樹。則有頂爲根。三無色爲莖。四靜慮爲
枝。欲界爲條葉。故説欲界有頂爲有根本。
以是有根本故無有
頗有成就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
有。謂欲愛未盡。以下地愛未盡者。必成就
上地愛。必未得上根本淨無漏故。頗有成
就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
生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以生此地或下
地。而此地愛盡者。必成就此地淨。必不成
就此地味相應故。又以異生故不成就無
漏。頗有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淨耶。
答有。謂者生梵世上。以者生上地必
成就下地無漏。必不成就下地味相應淨
故。味相應已斷故。淨越界地捨故。問生上
地者。亦成就下地通果心。何故説不成就
下地淨耶。答有説。無覆無記亦名爲淨。而
此中不説者。以彼是上地果故。不名下地
淨。又一切地可得者此中説之。通果心無色
界無。是故不説。如是説者。此中淨定説有
漏善。是故非難。頗有成就味相應淨初靜
慮。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欲界愛
盡梵世愛未盡。及生梵世梵世愛未盡。以
生此地或下地而此地愛未盡者。必成就
此地味相應淨故。又以異生故不成就無
漏。頗有成就味相應無漏初靜慮。非淨耶。
答無。以成就此地味相應無漏。必成就此
地淨故。頗有成就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
應耶。答有。謂者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
者生此地或下地而此地愛盡者。必
成就此地淨無漏。非味相應故。頗有成就
味相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有。謂者生欲
界。欲界愛盡。梵世愛未盡。及生梵世梵世
愛未盡。以者生此地或下地。而下地愛
盡。此地愛未盡者。必成就此地三種故
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
答有。謂者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如是
等文如本論説。隨其所應與成就相違應
廣説。問梵世愛盡者。亦不成就淨退分初靜
慮。此中何故不説。有説。應説而不説者。當
知此義有餘。有説。此中説全不成就。彼
雖不成就順退分。而成就餘。是故不説。
問何故淨定越界地捨。非無漏耶。答淨定
有漏。墮在界地生上厭下。又無用故則捨
無漏。雖墮地。而不墮界。生上不厭下。雖
無用而不捨
頗有得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
謂從梵世愛盡退時。及梵世上歿生欲界
時。問梵世愛盡退時。亦得淨退分初靜慮。此
中何故不説。有説。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
義有餘。有説。此中説全得者。彼唯得少
分。是故不説。頗有得淨初靜慮。非味相應
無漏耶。答有。謂異生欲愛盡時。以彼離欲
染第九解脱道時。得根本淨初靜慮故。頗
有得無漏初淨慮。非味相應靜耶。答有。
謂依靜慮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及得阿
羅漢果時。問入正性離生者。亦得淨初靜
慮。謂現觀邊世俗智。此中何故不説。有説。
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有餘。有説。此中説
全得者。彼唯得少分。是故不説。有説。
正性離生位中多分不得。唯三刹那得。是故
不説。有説。唯世第一法滅。苦法智忍生時。
名入正性離生。爾時唯得無漏故不説淨。
問得阿羅漢果時。先已得無漏初靜慮。謂
入正性離生時。何故復説得無漏耶。答此
文但應説入正性離生時。不應説得阿羅
漢果。而作是説者。欲顯先時雖得學無
漏未得無學。是故復説。問若爾亦應説起
梵世上纒。退阿羅漢果時。爾時還得學無
漏故。答理亦應説而不説者。欲顯無漏是
勝功徳。於勝進時顯得則順。退時顯得則
不順。是故不説。問若爾得學果時。及信勝
解練根作見至時。倶得勝無漏。此中何故
不説。答此先是學今所得亦是學。是故不
説。以是故亦不説無學練根。問得阿羅漢
果時。亦得無量有漏善法。何故不説亦得
淨耶。有説。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有餘。有
説。無漏捨先得後。是故則説有漏不捨
先而得後。是故不説。有説。今所得者。與
先所得倶名爲淨。義無差別。不如學與無
學有差別相。是故不説。有説雖得以不
定故不説。謂生欲界梵世得阿羅漢果者
得。生上地者則不得故。有説。此中説一切
得者。彼少分得。是故不説。頗有得味相應
淨初靜慮非無漏耶。答有。謂梵世上歿生
梵世時。以中有生時二倶得故。頗有得味
相應無漏初靜慮非淨耶。答無。問阿羅漢
起梵世纒退時。倶得二種何故言無。答應
説有。即向所説者是。而言無者。當知有
餘。有説。先不成就今成就者。名得無漏
初靜慮。先已成就是故不説。有説。前已説
無漏是勝功徳。於勝進時顯得則順。退
顯得則不順。是故不説。頗有得淨無漏初
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者欲界愛盡
時。以得不還果時二倶得故。頗有得味相
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無。問起梵世纒退
阿羅漢果時。三種倶得何故不説。答爾時淨
以少分得故不説。無漏如前説
問得與成就有何差別。有説。名即差別。謂
名得。名成就。有説。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
得名成就。有説。最初得名得。後數數得名
成就。有説。先不成就而成就名得。先成就
而成就名成就。有説。先無繋屬而有繋屬
名得。先有繋屬而有繋屬名成就。有説
初得名得。得已不斷名成就。有説。初獲名
得。得已不失名成就。是故得唯在初成就。
通初後得成就。是謂差別。頗有捨味相應
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梵世愛盡時。
如是等文如本論説。隨其所應與得相違
應廣説。問梵世愛盡時亦捨退分淨。何故不
説。答此中説一切捨。彼唯少分捨。是故不
説。問得果練根及退位。皆有唯捨無漏初靜
慮非餘。此中何故不説。有説。應説而不
説者。當知有餘。有説。此中説捨而不得
者。彼捨還得。是故不説。問捨不成就有何
差別。答名即差別。名捨名不成就。如是等
如前得成就相違應廣説
頗有退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無。
以捨煩惱不名退故。頗有退淨初靜慮。非
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從欲界愛盡
退時。頗有退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
答有。謂者從欲界愛盡退時。頗有餘退
耶。答無。問起上二界纒退無學果。及從
*種性退時。皆有退無漏初靜慮非餘。此中
何故不説。有説。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
有餘。有説。此中説退而不得者。彼雖退而
還得。是故不説。問捨退何差別。有説。名即
差別。謂名爲捨。名爲退。有説。捨通勝進及
退時。退唯退時。有説。捨通損減及増益時。
退唯損減時。有説。捨通上下時。退唯下時。
有説。捨通盛衰時。退唯衰時。有説。捨通味
相應等三。退唯二種除味相應。有説。捨通
利鈍根。退唯鈍根。是謂捨退差別
應知此中有六成就。六不成就。五得三捨二
退。以明初靜慮味相應等三種差別。如説。
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説亦如是。此是總説。
於中差別如理應知。非想非非想處不具
三種故不類顯。然於所有二種亦准上應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六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縁納息第二之二
淨初靜慮有四種。謂順退分。順住分。順勝
進分。順決擇分。順退分者。謂若住此多分退
失。順住分者。謂若住此多分不退失不勝
進。順勝進分者。謂若住此多分勝進順決擇
分者。謂若住此多分能入正性離生。復次順
退分者。與諸煩惱相&T020717;相雜煩惱無間此
現前此無間煩惱現前。順住分者。能觀下地
爲麁苦障而生厭背。能觀自地爲靜妙離
而樂安住。順勝進分者。能觀自地爲麁苦
障而生厭背。能觀上地爲靜妙離而生欣
樂。順決擇分者。即煗頂忍世第一法等。復次
順退分者。隨順煩惱。順住分者。隨順自地。
順勝進分者。隨順上地。順決擇分者。隨順
道。此分或作行相。或作餘行相而向
道趣於解脱。如初靜慮乃至有頂隨應
亦爾
頗有淨初靜慮。離染故得。離染故捨。退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