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當知。言瀑流者喩五妙欲。色無色界與此
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復次以欲
界是嶮難界。煩惱増重作業増重。猶如重擔
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色
界非嶮難界。煩惱作業設有増重而易越
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人擔重登
嶮難山數數止息乃能越度。若至平地雖復
擔重而易遠渉。此亦如是。復次以欲界是
雜穢界。猶如淤泥雜諸糞穢難可出離。故
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色界與此相違。
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糞聚上造立
宮室。雖復妙好人不樂住。色無色界亦復
如是。爲居欲界雜穢法上。雖復妙好賢聖
不樂。是故尊者僧伽筏蘇作如是説。此欲
界中多諸過失。謂喪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
屬亡失財位。或被割截耳鼻手足及諸身
分。或復遭於四百四病。由如是等種種因
縁受諸劇苦。如是欲界多諸過失。若離彼
染總立一切四沙門果猶少況二。復次以
欲界有男身女身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
二沙門果。色無色界唯有男身易可越度。
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復次以欲界有
男根女根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
果。色無色界無男女根易可越度。故離彼
染唯立一沙門果。復次以欲界有不善無
記二種煩惱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
門果。色無色界唯有一種無記煩惱易可
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不善無
記二種煩惱。如是有異熟無異熟生二果生
一果。無慚無愧相應不相應煩惱應知亦爾。
復次以欲界有苦根・憂根・無慚・無愧・嫉慳・
段食。及婬欲愛五蓋・五欲諸惡趣等種種過
患難可出離。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
色界與此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復次欲界具有十八界十二處等多有漏法
難可出離。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色無色
界有漏法少。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問
何故離見所斷染立初一沙門果。離修所
斷染立後三沙門果耶。答見所斷染易可
遠離。故離彼時立初一沙門果。修所斷染難
可遠離。故離彼時立後三沙門果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四
問前説聖道是沙門性有爲無漏。及諸擇滅
是此果故名沙門果。無漏道力所證得者可
立此名。世俗道力所證得者如一來不還
果。云何名沙門果。答如無漏道離欲界染
若倍若全立果分齊。如是聖者以世俗道
離欲界染。若倍若全亦立一來及不還果。故
二亦得沙門果名。尊者僧伽筏蘇説曰。以世
俗道離欲染時亦修未來。諸無漏道所得
二果是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門果名。彼不
應作是説。所以者何。未來聖道未有作用。
如何於彼此得果名。有餘師説。以世俗道
離欲染時無漏道得恒相續轉。所得二果是
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門果名。彼不應作是
説。所以者何。得無斷結證斷作用。如何
於彼此得果名。復有説者。以世俗道得二
果者。金剛喩定現在前時。總證三界見修所
斷一味斷得。前所得斷是此果故名沙門果。
此定是眞沙門性故。彼亦不應作如是説。
所以者何。得二果時未得此定。若得此定
失彼果名。如何彼二名沙門果。應作是説。
從多立名多是聖道所得果故。謂世俗道得
二果時。三界一切見所斷斷。皆是聖道力所
得故名沙門果。雖有欲界六品九品修所斷
斷非聖道得。然從多分亦得建立沙門果
名。一無漏得總所得故
問如是所説四沙門果幾是假名。幾是實義。
答二是假名。謂一來不還果。二是實義。謂預
流阿羅漢果。問何故一來不還果名假名果。
預流阿羅漢果名實義果耶。答諸世俗道是
假名道。中間二果少彼所得。以多從少名
假名果。諸無漏道是實義道。初後二果全彼
所得。故初後果名實義果。復次中間二果有
漏無漏二道共得名假名果。假名即是共所
得義。如共有者名假名物。初後二果唯是無
漏道力所得名實義果。實義即是獨所得義。
如獨有者名實義物。復次中間二果世俗聖
道假設名言而證得故。名假名果。謂彼二道
在未來時假作義言。既同一事誓一所作一
應隨喜。初後二果唯聖道得。非由二道假
設名言而證得故。名實義果。有餘師説。假
名果者。謂初二果唯聲聞乘所證得故。實義
果者。謂後二果一切聲聞獨覺大覺皆證得
故。多是實義少是假名。評曰。彼不應作是
説。少多非表假實義故。此中前説於理爲
善。所以者何。沙門果者。是沙門性力所引
得。唯無漏道是沙門性。成就彼者名眞沙
門。故彼所得二果名實義沙門果。諸世俗道
非沙門性。成就彼者名假沙門。故彼所得
二果名假名沙門果。問道是有爲有下中上
隨因力生可名爲果。斷是無爲無下中上
非因所生云何名果。答斷雖不生而是所
得加行證故亦名爲果。謂瑜伽師住高山頂
或居靜室。節量飮食減省睡眠及資身具。
受持小七大七日法頂安定鎭行毱法杖。
從今日沒至明日出。發起殊勝勇猛精進。
展轉引生無漏聖道。由斯證得四沙門果。
時示導者讃慰彼言。善哉善哉。汝能精進
修正加行今得此果如務農者於六月中
修治畦壠耘𥢠稼穡後收子實積置場中。
舊務農者讃慰彼曰。善哉善哉。汝於六月
多設劬勞今得此果。故道與斷倶得果名。
如是所説四沙門果。問幾是靜慮果。答四是
靜慮及眷屬果。問幾是無色果。答一。謂阿羅
漢果。問幾是根本靜慮果。答二。謂不還果阿
羅漢果。問幾是靜慮近分果。答四。謂初靜慮
近分非餘靜慮。中間如根本説。問幾是根本
無色果。答一。謂阿羅漢果。問幾是無色近分
果。答無。問幾是見道果。答三。謂除阿羅漢
果。問幾是修道果。答三。謂除預流果。問幾
是忍果。答三。謂除阿羅漢果。問幾是智果。
答三謂除預流果。問幾是法智果。答三。謂除
預流果。問幾是類智果。答一。謂阿羅漢果。問
幾是法智品果。答三。謂除預流果。問幾是類
智品果答四。問幾是世俗道果。答二。謂一來
果及不還果。問幾是無漏道果。答四
如契經説。摩掲陀主吠提呬子未生怨王。來
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退坐一面而
白佛言。爲有現見沙門果不。佛言亦有。王
問云何。世尊告曰。我今問王。應隨意答。若
王給侍或諸僮僕不自在者。有時見王昇
高臺殿設五伎樂與諸眷屬歡娯嬉戲。彼
既見已作是念言。我亦是人如何不爾。然王
宿世多修福業。故於今生受斯勝報。我於
今者應修勝業亦當如王衆所欽羨。作是
念已便捨家法。剃除鬚髮被服袈裟。受持
三歸及清淨戒。於十業道能斷能修。王餘使
人於外見已。尋還啓白具陳上事。請王追
取如本驅策。王聞其言如所請不。王言不
也。若有此人我應往見禮敬供養。如彼本
時供事於我。我於今者而供事之盡其形
壽。施與衣服飮食醫藥房舍臥具。及諸資縁
令無匱乏。佛告王曰。如此之事豈非現見
沙門果耶。王白佛言。誠如聖教。問諸沙門
果實唯有四。何故此經復説第五。答眞沙
門果實*唯有四。此説現見沙門果者。但是
出家近士用果。問出家既非眞沙門性。如何
説有沙門果耶。答出家雖非眞沙門性。而
世假立沙門性名。故諸世間見出家者。便謂
我見如是沙門。是故出家近士用果。亦得
假立沙門果名。此現見名表非實義。師子吼
經復作是説。唯我法内有四沙門。謂初沙門
乃至第四。外道法内無眞沙門及婆羅門。唯
有空號。於如是事處大衆中正師子吼都
無所畏。應知此中初沙門者謂諸預流。第二
沙門者謂諸一來。第三沙門者謂諸不還。第
四沙門者謂諸阿羅漢。脇尊者曰。應知此中
佛隨勝者於先而説初沙門者謂諸阿羅
漢。第二沙門者謂諸不還。第三沙門者謂諸
一來。第四沙門者謂諸預流善賢經中復作
是説。若此處有八支聖道當知是處有四
沙門。謂初沙門乃至第四。此中有説。趣四果
向名四沙門。初沙門者謂預流向。第二沙門
者謂一來向。第三沙門者謂不還向。第四沙
門者謂阿羅漢向。脇尊者曰。此契經中説四
種向及説四果。若此處有八支聖道者即
説四向。當知是處有四沙門者即説四果。
准陀經中亦作是説。沙門有四無有第五。
四沙門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三命道
沙門。四汚道沙門。應知此中勝道沙門者。謂
佛世尊自能覺故。一切獨覺應知亦然。示道
沙門者。謂尊者舍利子。無等&T056900;故。大法將
故。常能隨佛轉法輪故。一切無學聲聞應知
亦爾。命道沙門者。謂尊者阿難陀。雖居學
位而同無學多聞聞持具淨戒禁。一切有學
應知亦然。汚道沙門者。謂莫暍落迦苾芻憙
盜他財物等是。問如上所引三種經中所
説沙門有何差別。有作是説。師子吼經説
沙門者謂住四果。善賢經中説沙門者謂行
四向。准陀經中説沙門者謂住四果及行諸
向。有餘師説。師子吼經説沙門者謂住四
果。善賢經中説沙門者謂行四向及住四
果。准陀經中説沙門者謂具足攝一切沙門。
或有説者。師子吼經及善賢經説沙門者謂
住四果准陀經中説沙門者。謂住果向一切
沙門。復有説者。師子吼經及善賢經説沙門
者。謂學無學。准陀經中説沙門者。謂學無學
及非學非無學。有作是言。師子吼經及善賢
經説沙門者謂諸聖者。准陀經中説沙門者
謂諸聖者及諸異生。復有説言。師子吼經及
善賢經説沙門者謂持戒者。准陀經中説沙
門者謂持戒者及犯戒者。或復有説。此三經
中所説沙門義無差別。問前二經説有四沙
門。汚道沙門豈四所攝。答亦四所攝。謂預流
向。然預流向有近有遠。近謂見道。遠謂此
前順決擇分順解脱分乃至正信而出家者。
如契經説。有四種預流支。謂親近善士。聽
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支因。向名義無
差別。問善賢經説。若此處有八支聖道當
知是處有四沙門。汚道沙門豈此所攝。答亦
此所攝。以聖道支有實有假。實謂無漏正
見等八。假謂有漏正見等八。汚道沙門亦得
成就有漏正見。故彼亦是初沙門攝。復有
説者。前二經説四種沙門即是第三。契經所
説勝道等四非預流等。故此三經所説無異。
問初經所説當云何通。唯我法内有四沙門。
佛於衆中正師子吼。世尊豈説*唯我法内。
有毀犯戒而師子吼。答説亦無失。所以者
何。汚道沙門雖復破戒而不破見。雖破加
行不破意樂。設有問言。汝犯戒惡爲善爲
不善。彼言不善。爲應作爲不應作。彼言不
應作。爲有異熟爲無異熟。彼言有異熟。爲
得可愛果爲得不可愛果。彼言得不可愛
果。爲惡趣受爲善趣受。彼言惡趣受。爲自
身受。爲他身受。彼言自身受。爲是師過爲
是教過爲是自過。彼言非師過。亦非教過
是我之過。彼有如是有漏正見。信有因果。
不愚因果。如是正見。九十六種外道所無。
故佛衆中正師子吼。依彼而説亦無有過」
如契經説。佛告苾芻。我實知見有三種人。
於諸有情多有所作其恩難報。假使盡形
以諸上妙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縁
而供養之。亦不能報。云何爲三。一者有人
爲他説法。令捨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
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二者有
人爲他説法。令知集法皆是滅法。遠塵離
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三者有人爲他説
法。令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脱。於現
法中自能通達生已盡等具足而住。問勸
他令受近事律儀。是人亦名多有所作其
恩難報。此契經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
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出家律儀是因
是果故經偏説。謂此是近事律儀果。苾芻律
儀因故。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入於聖
法故經偏説。謂入聖法略有二種。一者世
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家法趣於非
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
戒。勝義者。謂從世第一法入苦法智忍。復
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脱庸賤事故經偏
説。謂在家者多爲種種庸賤惡事之所逼切。
諸出家人解脱此故。復次勸出家者。即是
勸人解脱衆苦故經偏説。謂出家者解脱
現身諸苦惱事。由此展轉解脱一切生老病
死憂悲苦惱生死法故。復次勸出家者。即
是勸人受現法樂。由此展轉復得畢竟自
在安樂故經偏説。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
人現佛出世故經偏説。現佛出世略有二
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家
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
信心受持淨戒。勝義者。謂於四聖諦得眞
淨覺。初出家時。已現世俗佛出於世。既出
家已展轉修行。復現勝義佛出於世。復次
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學諸佛身故經偏説。
謂諸佛身略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
捨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
以正信心受持淨戒。當知即是學佛生身。
若能展轉修習正行。於四聖諦起眞淨覺。
當知即是學佛法身。復次勸出家者。即是
勸人學諸佛行故經偏説。然諸佛行略有
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
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
信心受持淨戒。勝義者。謂於四聖諦能正
了知。初出家時已能隨學世俗佛行。既出家
已精進修行。復能隨學勝義佛行。復次勸出
家者。即是勸人入佛法海故經偏説。謂若
有人棄捨家法淨信出家。即名初入諸佛
法海。若盡諸漏證般涅槃。名究竟入諸佛
法海。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趣入
眞解脱路故經偏説。如契經説。諸出家者。
於四聖諦定得如實智見現觀。復次勸出
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律儀謂。別
解脱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故經偏説。復
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善
蘊。謂戒蘊・定蘊・慧蘊。故經偏説。如三善蘊。
如是三學三修三淨應知亦爾。復次勸出
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正道謂見
道修道無學道故經偏説。如三正道三地亦
爾。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
無漏根。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故經
偏説。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如應當得
三種菩提。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
故經偏説。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
當得三種牟尼。謂身牟尼・語牟尼・意牟尼
故經偏説。如三寂靜三清淨亦爾。復次勸
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遠離故經偏説。謂出
家時身便少事。身少事故心亦少事。由斯遠
離煩惱惡業。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
離垢故經偏説。謂出家時身便清淨。身清淨
故心亦清淨。身心淨故煩惱業垢速得除滅。
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妙好故經偏
説。謂出家時身便妙好。身妙好故心亦妙好。
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端嚴故經
偏説。謂出家時身便端嚴。身端嚴故心亦端
嚴。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究
竟寂靜即是涅槃故經偏説。復次勸出家
者。即是勸人得不共法故經偏説。謂出家
時威儀服飾所作事業。不與一切在家者
共。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棄煩惱業故
經偏説。謂出家時剃除鬚髮被服袈裟受
持淨戒。煩惱惡業皆漸捨離。出家形飾非彼
器故。如香潔人臭穢不住。復次勸出家者。
即是勸人作無盡業得無盡財。作無罪業
得無罪財。作無害業得無害財。作不共外
道業得不共外道財。作不共異生業。得不
共異生財。故經偏説。復次勸出家者。即是
勸人一向修學螺畫之行。謂盡壽修清白梵
行。諸在家者不能如是。故經偏説。問螺畫
之行其義云何。尊者世友作是説。昔此洲内
有二仙人。一名餉佉。二名履企。具足第
一軌則梵行。諸在家者皆不能及。勸人出
家即勸同彼。有作是説。如螺貝上彫畫文
像堅固難壞。風吹日曝及餘外縁卒難毀滅。
出家人行亦復如是。在家不能修如是行。
雖暫受持而尋毀壞。有餘師説。如螺貝上
彫畫文像清潔明了無諸垢穢。出家人行亦
復如是。在家不能修如是行。雖極受持
而猶雜穢。現見在家得不還果。雖離欲染
而處居家。受畜生數非生數物。所作事業
未甚清淨。況有在家得初二果與異生類
無有差別。出家之人雖破禁戒。猶勝在俗
受持戒者。故經偏説。勸人出家其恩難報。
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修尊貴業。所得
果報勝琰魔王輪王帝釋。故經偏説。勸人出
家其恩難報。勸人受持近事戒等。無如是
事故經不説。問何故此經唯説令得初後
二果其恩難報。不説令得中間二果。答
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此中
具攝四沙門果。所以者何。遠塵離垢於諸
法中生淨法眼者説前三果。謂諸具縛及
離欲界五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
得預流果。若離欲界六七品染已。入正性
離生生淨法眼得一來果。若離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
不還果。令盡諸漏及得無漏。心慧解脱者
即是令得阿羅漢果。故此經中具攝四果。
復次此經説得初後二果即具説得四沙
門果。現始終故。始謂預流果。終者即是阿
羅漢果。如現始終如是初入已度加行究
竟應知亦爾。復次此經説得初後二果即
已説得中間二果謂得預流果者決定無
間得一來果。得阿羅漢果者決定次前得
不還果故。復次初後二果定由無漏道力所
得故偏説之。中間二果或是世俗道力所得
故此不説。如有漏無漏道力所得。繋縛解脱
道力所得應知亦爾。復次初後二果倶超非
想非非想處而得故偏説之。謂預流果超非
想非非想處見所斷得。阿羅漢果超非想非
非想處修所斷得。復次此經略現初入門故。
由此但説初後二果。謂諸沙門果有因見
道得有因修道得。若説預流果應知總
説見道得者。若説阿羅漢果應知總説修
道得者。如見道修道得如是。見地修地未
知當知根已知根得應知亦爾。復次諸沙門
果有因見所斷煩惱盡故立。有因修所斷
煩惱盡故立。若説預流果應知總説因見
所斷煩惱盡故立者。若説阿羅漢果應知
總説因修所斷煩惱盡故立者。如因見修
所斷煩惱盡故立。如是因無事有事煩惱
盡故。忍所對治智所對治煩惱盡故立。應知
亦爾。復次諸沙門果。有因對治見戲論故
立。有因對治愛戲論故立。若説預流果應
知總説因對治見戲論故立者。若説阿羅
漢果應知總説因對治愛戲論故立者。如
因對治二種戲論故立。如是因對治二邊
二箭二諍根故立應知亦爾。復次諸沙門果。
或因頓斷煩惱故得。或因漸斷煩惱故得。
若説預流果。應知總説因頓斷煩惱故得
者。謂及超越得一來不還果者。若説阿羅
漢果應知總説因漸斷煩惱故得者。謂及
次第得一來不還果者。由如是等種種因
縁。此經但説令他證得初後二果其恩難

諸預流者所成就學法。此法預流果攝耶。乃
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先*唯説無爲沙
門果。今欲説有爲無爲沙門果故作斯論。
此中所問先略後廣。謂先問所成就學無學
法。次問所成就無漏法。後問所成就一切
法。諸預流者所成就學法。此法預流果攝耶。
答或攝或不攝。義不定故。云何攝。答有爲預
流果已得不失。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
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預流
果攝種性諸根。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
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
根或不退失。云何不攝。答諸預流者所得勝
進無漏根等有爲法。謂離欲界修所斷前六
品染。諸加行道六無間道五解脱道諸勝進
道。如是學法預流者雖成就而非預流果所
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設法預流果攝此是
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無學。義不定故。云
何學。答有爲預流果。謂道類智等及彼眷屬。
云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爲預流果。謂三界見
所斷法斷。諸一來者所成就學法。此法一來
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義不定故。云何攝。答
有爲一來果已得不失。已得者。謂信勝解已
得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
見至一來果攝種性諸根。不失者。謂信勝
解不轉根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一來果
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云何不攝。答諸一
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爲法。謂離欲界
修所斷後三品染。諸加行道三無間道二解
脱道。諸勝進道如是學法。一來者雖成就。
而非一來果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設
法一來果攝此是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
無學。義不定故。云何學。答有爲一來果。謂道
類智等。或離欲染第六解脱道等及彼眷屬。
云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爲一來果。謂三界見
所斷法斷。及欲界前六品修所斷法斷。諸不
還者所成就學法。此法不還果攝耶。答或攝
或不攝。義不定故。云何攝。答有爲不還果已
得不失。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不還
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不還果攝種
*性諸根。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
故。不失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或不
退失。云何不攝。答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
根等有爲法。謂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染。諸加行道無間道。及有學解脱道勝進
道。如是學法。不還者雖成就。而非不還果
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設法不還果攝此
是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無學。義不定故。
云何學。答有爲不還果。謂道類智等。或離欲
染第九解脱道等及彼眷屬。云何非學非無
學。答無爲不還果。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及欲
界修所斷法斷。諸阿羅漢所成就無學法。此
法阿羅漢果攝耶。答如是。謂阿羅漢所成就
一切加行無間解脱勝進道皆是阿羅漢果
攝。以彼無有勝果道故。無有勝果可趣
求故。設法阿羅漢果攝。此是無學法耶。答或
無學或非學非無學。義不定故。云何無學。答
有爲阿羅漢果。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及
彼眷屬。云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爲阿羅漢果。
謂三界一切見修所斷法斷。諸預流者所成
就無漏法。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義不定故。云何攝。答有爲無爲預流果已得
不失。有爲預流果者。謂道類智等及彼眷屬。
無爲預流果者。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已得者。
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
見至已得見至預流果攝種*性諸根。及已得
三界見所斷法斷。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
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
根。或不退失。云何不攝。答諸預流者所得勝
進無漏根等有爲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預
流者所成就非擇滅。諸預流者所得勝進無
漏根等。有爲法者。謂離欲界修所斷前六品
染。諸加行道六無間道五解脱道諸勝進道。
如是無漏法。預流者雖成就。而非預流果
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及彼所證諸結盡
者。謂欲界前五品修所斷法斷。是勝果道所
證斷故。如勝果道。非此果攝。并預流者所
成就非擇滅者。謂預流者於三界及無漏法
得非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
滅非預流果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預
流果是善故。設法預流果攝。此是無漏法耶。
答如是。謂有爲及無爲預流果倶是無漏故。
諸一來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一來果攝耶。
答或攝或不攝。義不定故。云何攝。答有爲無
爲一來果已得不失。有爲一來果者。謂道類
智等。或離欲染第六解脱道等及彼眷屬。無
爲一來果者。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及欲界前
六品修所斷法斷。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
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一
來果攝種*性諸根。及已得三界見所斷法斷。
并欲界前六品修所斷法斷。不失者。謂信勝
解不轉根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一來果攝
種*性諸根。或不退失此及欲界前六品修
所斷法斷。云何不攝。答諸一來者所得勝進
無漏根等有爲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一來
者所成就非擇滅。諸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
等有爲法者。謂離欲界修所斷後三品染。諸
加行道三無間道二解脱道諸勝進道。如是
無漏法。一來者雖成就。而非一來果所攝。
以勝果道非果攝故。及彼所證諸結盡者。謂
欲界第七第八品修所斷法斷。是勝果道所
證斷故。如勝果道非此果攝。并一來者所成
就非擇滅者。謂一來者於三界及無漏法得
非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
非一來果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一來
果是善故。設法一來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
如是。謂有爲無爲一來果。倶是無漏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六十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五
諸不還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不還果攝耶。
答或攝或不攝。義不定故。云何攝。答有爲無
爲不還果已得不失。有爲不還果者。謂道類
智等。或離欲染第九解脱道等及彼眷屬。無
爲不還果者。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及欲界修
所斷法斷。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不
還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不還果
攝種性諸根。及已得三界見所斷法斷。并欲
界修所斷法斷。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
見至故。不失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或
不退失此及欲界修所斷法斷。云何不攝。答
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爲法。及彼
所證諸結盡。并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諸不
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爲法者。謂離初
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無間
道。及有學解脱道勝進道。如是無漏法。不還
者雖成就。而非不還果所攝。以勝果道非
果攝故。及彼所證諸結盡者。謂初靜慮乃至
無所有處。各九品修所斷法斷。及非想非非
想處前八品修所斷法斷。是勝果道所證斷
故。如勝果道非此果攝。并不還者所成就
非擇滅者。謂不還者於三界及無漏法得非
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
不還果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不還果
是善故。設法不還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
是。謂有爲無爲不還果。倶是無漏故。諸阿羅
漢所成就無漏法。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或
攝或不攝。義不定故。云何攝。答有爲無爲阿
羅漢果已得不失。有爲阿羅漢果者。謂盡智
無生智無學正見及彼眷屬。無爲阿羅漢果
者。謂三界見修所斷法斷。已得者。謂時解脱
已得時解脱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不時解
脱已得不時解脱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及
已得三界見修所斷法斷。不失者。謂時解脱
不轉根作不時解脱故。不失時解脱阿羅漢
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此及三界修所斷
法斷。云何不攝。答阿羅漢所成就非擇滅。
謂阿羅漢於三界及無漏法得非擇滅。彼雖
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阿羅漢果
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阿羅漢果是善
故。設法阿羅漢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
是。謂有爲無爲阿羅漢果倶是無漏故
諸法預流者成就。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應作
四句。此成就果攝互有寛狹故。有法預流
者成就非預流果攝。謂預流者所得勝進無
漏根等有爲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預流者
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此中有四法。前三
如前説。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
染汚無覆無記。善復有二。謂加行善及生得
善。染汚謂三界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謂威
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如是諸法預流者成就
非預流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預流
果攝非預流者成就。謂預流果未得已失。未
得者。謂信勝解未得見至預流果攝種性諸
根。及見至不得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
已失者。謂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故。失信勝
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預
流者成就亦預流果攝。謂預流果已得不失。
應知此中義如前説。有法非預流者成就
亦非預流果攝。謂除前相。此中相聲即名所
表。謂若法已稱已説名所表者作前三句。
此中除之。若法未稱未説名所表者作第四
句。此復云何。謂善染汚無覆無記。善有二種。
謂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預流者所不成
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預流者
所不成就下位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
上位擇滅。染汚者。謂三界見所斷染法。及
預流者已斷欲界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
謂預流者所不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
及一切變化心等。如是諸法是第四句。諸法
一來者成就此法一來果攝耶。答應作四句。
此成就果攝互有寛狹故。有法一來者成就
非一來果攝。謂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
有爲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一來者所成就
非擇滅有漏法。此中有四法。前三如前説。
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染汚無
覆無記。善復有二。謂加行善及生得善。染
汚謂欲界後三品修所斷染法。及色無色界
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謂威儀路工巧處異
熟生。如是諸法。一來者成就。非一來果攝。
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一來果攝非一來
者成就。謂一來果未得已失。未得者。謂信勝
解未得見至一來果攝種性諸根。及見至不
得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已失者。謂信
勝解轉根作見至故。失信勝解一來果攝種
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一來者成就亦一來
果攝。謂一來果已得不失。應知此中義如
前説。有法非一來者成就亦非一來果攝。
謂除前相。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若法已稱
已説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
未稱未説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復云何。謂
善染汚無覆無記。善有二種。謂有漏及無漏。
有漏善者。謂一來者所不成就加行離染生
得善。無漏善者。謂一來者所不成就下位
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位擇滅。染汚
者。謂三界見所斷染法。及一來者已斷欲界
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謂一來者所不成
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一切變化心等。
如是諸法是第四句。諸法不還者成就。此法
不還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此成就果攝互
有寛狹故。有法不還者成就非不還果攝。
謂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爲法。及彼
所證諸結盡。并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
法。此中有四法。前三如前説。彼所成就有
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染汚無覆無記。善復
有三。謂加行離染生得善。染汚。謂色無色界
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謂威儀路工巧處異
熟生及變化心等。如是諸法。不還者成就。非
不還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不還果
攝。非不還者成就。謂不還果未得已失。未得
者。謂信勝解未得見至不還果攝種性諸根。
及見至不得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已
失者。謂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故。失信勝解不
還果攝種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不還者
成就亦不還果攝。謂不還果已得不失。應知
此中義如前説。有法非不還者成就亦非
不還果攝。謂除前相。此中相聲即名所表。
謂若法已稱已説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
除之。若法未稱未説名所表者作第四句。
此復云何。謂善染汚無覆無記。善有二種。謂
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不還果所不成
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不還者所
不成就下位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
位擇滅。染汚者。謂三界見所斷染法。及欲界
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謂不還者所不成
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變化心等。如是
諸法是第四句。諸法阿羅漢成就。此法阿羅
漢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此成就果攝互有
寛狹故。有法阿羅漢成就非阿羅漢果攝。
謂阿羅漢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彼所成就
非擇滅者。如前廣説。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
有二種。謂善及無覆無記。善有三種。謂加
行離染生得善。無覆無記。謂威儀路工巧處
異熟生及變化心等。如是諸法。阿羅漢成就。
非阿羅漢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
阿羅漢果攝非阿羅漢成就。謂阿羅漢果未
得已失。未得者。謂時解脱未得不時解脱阿
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及不時解脱不得時解
脱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已失者。謂時解脱
轉根作不時解脱故。失時解脱阿羅漢果攝
種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阿羅漢成就亦阿
羅漢果攝。謂阿羅漢果已得不失。應知此中
義如前説。有法非阿羅漢成就亦非阿羅
漢果攝。謂除前相。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
若法已稱已説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
之。若法未稱未説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
復云何。謂善染汚無覆無記。善有二種。謂有
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阿羅漢所不成就
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諸學法。染汚
者。謂三界見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謂阿
羅漢所不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變
化心等。如是諸法是第四句
問信勝解爲轉根作見至不。設爾何失。二
倶有過。所以者何。若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者。後根蘊中何故不説。如彼説若捨無漏
根。得無漏根。彼皆從果至果耶。答若從果
至果。彼皆捨無漏根得無漏根。有捨無漏
根得無漏根非從果至果。謂現觀邊道類
智現在前時。及時解脱阿羅漢練根作不動
時。此本論師有何勞倦而不説。信勝解練
根作見至時。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
此中所説當云何通。如此説。有法預流果
攝非預流者成就。謂預流果未得已失。若信
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果有得
已而失耶。後智蘊説復云何通。如彼説。預
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若已滅
不失即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即成就。若信勝
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者有三摩
地已滅而失。爲簡彼故説有已滅而不失
耶。識身論説復云何通。如彼説有過去無
學心是已了非今了非當了。謂時解脱阿
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彼練根作見
至已還得阿羅漢果。彼時解脱道所攝無學
心。是已成就非今成就非當成就。彼於成
就施設了聲。是已了者是已成就。非今了
者非今成就。非當了者非當成就。若信勝
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彼説時解脱阿
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已還得阿羅漢果耶。答應作是説。有信勝
解轉根作見至
問若爾。善通後所設難。後根蘊中何故不説。
答後根蘊中應作是説。有捨無漏根得無
漏根非從果至果謂現觀邊道類智現在前
時。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退法等練根作
思法等時。及時解脱練根作不動時。而不
作是説者。有別意趣。謂彼擧始擧終。影
顯中故説。現觀邊道類智現在前時者。即是
擧始説時解脱練根作不動時者。即是擧
終。由擧始終。影顯中間。有信勝解練根作
見至時。若學位中無練根義至無學位亦
應如是。如學位中無救護無勢力。無學位
中亦應爾。故亦顯有退法等轉根作思法
等。如擧始終如是。擧初入已度加行究竟
應知亦爾。尊者僧伽筏蘇説曰。信勝解練根
作見至。即攝在根蘊所説中。即是從果至
果攝故。謂預流者修習練根加行道已趣
一來果。若得一來果即名轉根。得果與轉
根時。無差別。若一來者修習練根加行道
已趣不還果。若得不還果即名轉根。得果
與轉根時無差別。問何故無有得預流果
阿羅漢果即名練根。彼作是答。出過欲界
是無始來數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欲界染
未曾離故。由此得有求轉根者倍離全
離欲界染故。得二果時亦即轉根。出過有
頂。非無始來數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有頂
染曾已離故。由此無有求轉根者分離
全離有頂染故。得二果時亦即轉根。問如
汝所説學位練根進得二果。即是從果至
果攝故不別説者。無學位中有六種性轉
退法作思法。乃至轉安住作堪達時。後根
蘊中何故不説。但説時解脱練根作不動
耶。彼作是答。此亦攝在根蘊説中。所以者
何。轉退法作思法時不捨退法根而得
思法根。乃至轉安住作堪達時不捨前四
根而得堪達根。若轉堪達作不動時頓捨
前五根得不動根故。彼但説時解脱練根
作不動時。捨無漏根得無漏根非從果
至果。不説轉退法等作思法等。評曰。彼不
應作是説。所以者何。尚無有一成就二
根。況有成就五品根者。又不還者修習練
根加行道已雖不能得阿羅漢果。何故不
能轉作見至。諸異生輩雖不得果而有轉
根。何縁聖者離得果時無轉根義。離染轉根
加行各別。如何離染得二果時亦即轉根。故
後根蘊擧始擧終影顯中故。不説信勝解
練根作見至。亦不説退法等練根作思法
等。有餘師説。無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問若爾善通根蘊所説。此中所説當云何通。
如此説有預流果未得已失。若信勝解不
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果有得已而失
耶。彼於此中有作是説。不成就過去未來
得。有作是説。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若作是
説。不成就過去未來得者。彼説預流果得
在未來名未得。在過去名已失。在現在
名成就。若作是説。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者。
彼説預流果有三種。謂下中上。若初住下
預流果時於中上預流果名未得。於下品
預流果名成就。不應説已失無所已失
故。若初住中預流果時於上預流果名未
得。於下預流果名已失。於中預流果名成
就。若初住上預流果時於中下預流果名
已失。於上預流果名成就。不應説未得
無所未得故。問若初住中預流果者於下
未得。若初住上預流果者於中下倶未得。
如何説已失耶。彼作是答。超過彼故説名
已失。謂彼先時有可得義今至勝位已超
過彼更不可得故名已失。由斯理趣雖信
勝解無有轉根作見至者。而得説預流果
有未得已失義。後智蘊説復云何通。如彼
説預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
若已滅不失即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即成就。
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者
有三三摩地已滅而失。爲簡彼故説有已
滅而不失耶。彼作是答。後智蘊中應作是
説。預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已
滅即成就。不應説不失而説不失者是誦
者錯謬。識身論説復云何通。如彼説時解脱
阿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練根作見
至已還得阿羅漢果彼作是答。我不能通
識身論文極明了故。評曰既不能通識身
論説。又前損減智蘊論文。雖通此文亦不
應理。故應信受有信勝解能轉根作見至。
若有學位不能轉根。無學位中亦應不轉
如有學位。無救護無勢力。無學位中亦應
爾。故尊者佛護作如是説。信勝解轉根作
見至有六事不共。一者在欲界不在色無
色界。二者依靜慮不依無色定。三者用無
漏道不用世俗道。四者用法智不用類
智。五者是已退非未退。六者住果非住勝
果道。問彼何故在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耶。
彼作是答。由説法力方能轉根。唯欲界中
有説者故。問彼何故依靜慮不依無色定
耶。彼作是答。學位練根要依得果地。無依
無色定得學果者。故學轉根不依無色。問
彼何故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耶。彼作是
答。要猛利道方能轉根。世俗道鈍故彼不用。
問彼何故唯用法智不用類智。彼作是答。
要生欲界方能轉根。欲界唯得法智自在。
故彼不用類智轉根。問彼何故是已退者
非未退者。彼作是答。厭患退者方求練根。
要曾退已而有厭患。故未退者無轉根義。問
彼何故住果非住勝果道。彼作是答。若住
勝果道而練根者。應練根時捨多道得少
道。彼應名退不名爲進。故唯住果有轉根
義。以練根時唯得果故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學轉根時於彼六事。
三事應理三事不可。謂彼所説學位轉根在
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者此事應理。唯欲界
有轉根義故。又彼所説彼依靜慮不依無
色定者此亦應理。唯依靜慮得學果故。又
彼所説彼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者此亦
應理。學位練根如見道故。然彼所言彼用
法智不用類智者此事不可。所以者何。義
不定故。謂生欲界或有於法智得自在非
類智。或有於類智得自在非法智故。又
彼所言是已退者非未退者。此亦不可。所以
者何。義不定故。謂或已退或復未退然怖畏
退或求勝根而練根故。又彼所言彼住果非
住勝果道者此亦不可。所以者何。義不定
故。謂學練根或住果位或住勝果道求利
根故或畏退故。問若住勝果道而轉根者
捨多道得少道豈非退耶。答彼求利根
不求多道故無有失。如多銅鐵貿少金
銀豈名失利
問於欲界内何處轉根。爲但人中爲亦天
上。答唯在人中受教勝故。又畏退故。問人
四洲内何處轉根。尊者窶沙筏摩説曰。*唯贍
部洲有轉根義。贍部洲人根猛利故。評曰應
作是説。人三洲内皆得轉根。除北倶盧
無勝徳故。問爲依男身有轉根義爲亦
依女。有作是説。唯依男身有轉根義。男身
功徳勝女人故。評曰應作是説。諸轉根者
亦依男身亦依女身。以依女身亦能發起
勝功徳故。問隨依何地先得學果後即依
彼而轉根耶。有説即依彼學者轉根。亦有
依餘地然勝非劣。謂初二果依未至定得
果轉根不依餘地。若不還果依彼地得即
依彼地而後轉根。或依餘地然勝非劣。諸
不還者極少成就三地果。極多成就六地果。
謂次第者離欲界染第九解脱道時。彼成就
三地不還果。即未至定初靜慮及靜慮中間。
若已離欲染即依此三地入正性離生者。
彼道類智時亦即成就此三地不還果。若依
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
就四地不還果。謂前三地及第二靜慮。若依
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
就五地不還果。謂前四地及第三靜慮。若依
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
就六地不還果。謂前五地及第四靜慮。依初
三地得不還果已。即依此三地而轉根者。
彼捨三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即彼若
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
得四地不還果。即彼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
者。彼捨三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即彼
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
得六地不還果。若依第二靜慮得不還果
已即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
果得四地不還果。即彼若依第三靜慮而
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
即彼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
還果。得六地不還果。若依第三靜慮得不
還果已。即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
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即彼若依第四靜
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六地不
還果。若依第四靜慮得不還果已。即依第
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六
地不還果。無依上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
而轉根者。所以者何。勿捨多道得少道故。
應名損減不名増益。或有説者。有依上
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而轉根者。彼作是
説。依第四靜慮得不還果已。若依第三靜
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
果。即彼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
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即彼若依初靜慮
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三
地不還果。依第三靜慮得不還果已。若依
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
四地不還果。即彼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
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依
第二靜慮得不還果已。若依初靜慮等三
地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三地不
還果。此中但説與前異者。依自上地而轉
根者捨得多少如前應知。問若依上地得
不還果後依下地而轉根者。既捨多道得
少道故。應名損減豈是増益。答彼求利根
不求多道捨多得少亦無有過。如多賤貨
貿少貴珍。乃名増益不名損減。依果説已
若依道説諸不還者。未離初靜慮染若依
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三地聖道。
得三地聖道。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
慮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
四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已離第二靜慮染
未離第三靜慮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
轉根者。彼捨五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已離
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初靜
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三
地聖道。已離第四靜慮染未離空無邊處
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七
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已離空無邊處染未
離識無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
根者。彼捨八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已離識
無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
捨九地聖道。得三地聖道。未離第二靜慮
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聖
道得四地聖道。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
三靜慮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
五地聖道得四地聖道。乃至已離識無邊處
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
道得四地聖道。未離第三靜慮染。若依第
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聖道得五地
聖道。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
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
得五地聖道。乃至已離識無邊處染。若依
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五
地聖道。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第四靜慮
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六地聖道。已
離第四靜慮染未離空無邊處染。若依第
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七地聖道得六地
聖道。乃至已離識無邊處染。若依第四靜
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六地聖道。
已離初靜慮等染。若依第二靜慮等而轉根
者。捨得多少如理應思。無依無色而轉根
者。學果不依無色定故。應作是説。若於
上地已得自在而依下地學轉根等。亦得
上地無漏果道。然轉根時不得無色彼定
無有不還果故。此中應作頗設問答。頗有
聖者捨九地聖道得六地聖道而名爲進
不名退耶。答有謂已離識無邊處染。信勝
解依第四靜慮而轉根時。頗有聖者已離
無所有處染而但成就一地聖道耶。答有。
謂已離無所有處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
生。彼見道中十五心頃。頗有不還者已離無
所有處染。*唯成就三地無漏果道耶。答有。
謂已離無所有處染。信勝解於上地不得
自在。依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轉
根作見至時。頗有身證者不成就無漏無
色定耶。答有。謂身證信勝解轉根作見
至時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六
問已離無所有處染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時。既捨三無色無漏對治道於三地斷爲
亦捨不。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
捨彼斷云何不成就彼三地煩惱。若不捨
者云何捨彼道而不捨斷耶。答應作是説。
不捨彼斷。問既捨彼道如何不捨三地斷
耶。答下三無色地有二對治道。一者世俗。二
者無漏。學轉根時雖捨彼無漏而不捨世
俗。由世俗得持彼斷故。學轉根時不失
彼斷。問若世俗道有作用處學轉根時可
不捨斷。若世俗道無作用處學轉根時寧
不捨斷。如離非想非非想處一品乃至八品
染。已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彼非想非非想
處修所斷法斷爲捨爲不捨。若捨彼斷云
何不成就彼地煩惱。若不捨者云何捨彼
對治而不捨斷。有作是説。必無分離非想
非非想處染而轉根者。彼若轉根或全離染
或復全退。復有説者。亦有分離非想非非
想處染而轉根者。雖捨彼道而不捨斷。評
曰應作是説。彼雖捨道亦捨彼斷而不
成就彼地煩惱。如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
染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彼於欲界乃至
識無邊處若道若斷。雖皆捨之而不成就
彼地煩惱。此亦如是故不應難。問下地煩
惱不依上身可捨道斷。而不成就下地
煩惱。上地煩惱亦依下身學轉根時既捨
道斷。云何不成就已所斷煩惱。答分離非
想非非想處一品乃至八品染已。而轉根者
離彼染後起如見道無間解脱持彼相續
不令復退。如異生位已離無所有處染入
正性離生。得不還果已必不退起先所斷
結。此亦如是故不應難
問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用幾加行道・幾
無間道・幾解脱道而轉根耶。有作是説。彼
用一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脱道而轉根。
評曰彼不應作是説。學無漏根非久修習
易可轉故。應作是説。彼但用一加行道・一
無間道・一解脱道而轉根如見道故。問時
解脱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用幾加行道幾
無間道幾解脱道而轉根耶。有作是説。彼
用一加行道一無間道一解脱道而轉根。評
曰彼不應作是説。以無學根是久修習難
可捨故。又捨重果更得重果多用功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