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提資糧論 (No. 1660_ 龍樹達磨笈多自在比丘釋 ) in Vol. 32

[First] [Prev]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爲活命。終不謗法及此説佛法人。亦不應謗。
不應輕欺。爲護自善助故
    金寶散教師 及教師支提
    若有忘所誦 與念令不失
應以金銀散於教師。亦應以摩尼金寶散教
師寶支提。菩薩有三摩提。名現在佛對面。
住此等三摩提。於生生中。現前修習爲得聞
持故。若有衆生忘失所誦引世利樂經書。於
彼衆生。與作憶念。爲不忘失菩提心故。及
爲得憶念現知故
    未思所作已 勿躁勿隨他
    外道天龍神 於中皆莫信
所作業行。若身口意。於中諸處。若未思所作
已。勿爲躁急。亦勿隨他。應如是行。若異於
此則生熱惱亦是悔因。於遊行出家尼揵等
諸外道及於天龍夜叉*揵闥婆等中。皆不應

    心應如金剛 堪能通諸法
    心亦應如山 諸事所不動
安置其心應如金剛。有慧力堪能故。於諸世
出世法中。如其自性如實通達。於諸事中安
置其心。亦應如山。八種世法。所不能動
    憙樂出世語 莫樂依世言
    自受諸功徳 亦應令他受
或有言説能出世間。若與佛法僧相應。若與
六度相應。若與菩薩地相應。若與聲聞獨覺
地相應。彼中應作憙樂。或有言説依止世間。
増長世間。與貪瞋癡相應。彼中不應喜樂。若
有諸受戒學頭多等殊勝功徳善人所讃所受
取者。於彼等中皆應受取。亦應令他受此功

    修五解脱入 修十不淨想
    八大丈夫覺 亦應分別修
於中解脱入者。一者爲他説法。二者自説法。
三者自誦法。四者於法隨覺隨觀。五者取隨
何等三摩提相。此是五解脱入。應當念修。十
不淨想者。謂膖脹想。青瘀想。膿爛想。潰出
想。噉想。斷解想。分散想。血塗想。肉落想。骨
想。此是十不淨想。貪若生時應當念修。本爲
斷除欲貪故。八大丈夫覺亦應分別修者。於
中有八大丈夫覺。謂少欲是法多欲非法。是
爲初覺。知足是法不知足非法。是爲第二。遠
離是法雜閙非法。是爲第三。發精進是法懈
怠非法。是爲第四安住。念是法忘失念非法。
是爲第五。入定是法不入定非法。是爲第六。
智慧是法無智慧非法。是爲第七。不樂戲論
是法樂戲論非法。是爲第八。此等八大丈夫
覺。應當覺之。多欲等八不善助。應當斷除
    天耳與天眼 神足與他心
    及與宿命住 應修淨五通
於中天眼天耳憶念宿住知他心神足。此等
五種智通。應當修習
菩提資糧論卷第五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問云何修習答
    四神足爲根 欲進心思惟
    四無量住持 謂慈悲喜捨
於此四無量中。習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
心堪能已。便入初禪那。如是第二。如是第
三。如是第四。彼得禪那已得身心輕。彼以身
心輕具足故。出生入神通道。出生入神通道
具足故。便生神足。謂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
惟。於中欲者向法。精進者成就法。心者於法
觀察。思惟者於法善巧。彼菩薩於神通若信
解若作用。其心自在。隨欲所行。以善成熟故。
自根本住持故。諸處順行如風遍空。於中菩
薩得四無量及四禪那已。若信解若作用。出
生天眼。若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若學人及
聲聞獨覺天眼於中獨有増上之力。清淨勝
過光明勝過。上首勝過殊異勝過。其眼無礙
世間色相麁細遠近。隨其所欲彼皆能見。如
是聞天人畜生等聲。如是念知前世無邊無
際。如是知他心與貪欲等倶乃至八萬四千
差別。如是得無量神足。以得神足故。諸所應
調伏衆生。悉令調伏
    四界如毒蛇 六入如空村
    五衆如殺者 應作如是觀
長夜以諸樂具受用因縁。雖守護將息長養。
此地等四界。而速疾發動。不知恩養。不可依
怙。不可委信故。應當觀察猶如毒蛇。以無主
故。離我我所故。眼等諸入有六賊衆。逼惱可
畏故。應當觀察猶如空村。共和與物破壞打
罰不能遮障故。猶如殺者。於五受衆。應當日
日如是觀察
    重法及法師 亦捨於法慳
    教師勿捲祕 聽者勿散亂
於此有四種法。能生大智。應當受取。於法及
法師中應當尊重。亦捨法慳。隨所聞法隨所
習誦。爲他演説。若有樂欲法者。教師勿爲捲
手祕惜。聽者勿散亂。謂莫有異欲
    無慢無希望 唯以悲愍心
    尊重恭敬意 爲衆而説法
復有四種法。是大智相。應當受取。所謂遠
離自高輕他。無憍慢故。棄捨利養恭敬名聞。
無希望心故。於無明闇障衆生中唯悲愍故。
尊重恭敬爲其説法。以此四種法故。菩薩大
智具足。應當受取
    於聞無厭足 聞已皆誦持
    不誑尊福田 亦令師歡喜
多聞無厭。聞已持法。持法已順法行法。不誑
所尊福田。亦令教師歡喜此法。是菩提心不
忘失因
    不應觀他家 心懷於敬養
    勿以論難故 習誦於世典
不應爲供養恭敬因縁往觀他家。除爲安立
菩提心因縁。亦不應欲爲論難故習誦諸世
論等。除爲多聞因縁
    勿以瞋恚故 毀呰諸菩薩
    未受未聞法 亦勿生誹謗
何以故。爲護續生善法因縁
    斷除於憍慢 當住四聖種
    勿嫌於他人 亦勿自高擧
斷除憍慢者。於諸衆生中。當下心如狗斷除
我慢。於輕儉衣食臥床藥具四聖種中亦應
當住。於彼聖種知足故。不應嫌他。亦不應自
高擧
    若實不實犯 不得發覺他
    勿求他錯失 自錯當覺知
他同梵行者犯罪。若實若不實。皆不應發覺。
他有錯失不應求覓。唯於自錯。即應覺知
    佛及諸佛法 不應分別疑
    法雖最難信 於中應信之
於佛不應分別。以世尊具足未曾有法故。亦
於佛法不應疑惑。以於諸衆生是不共法故。
及於最難信佛法中。以深心清淨故。應當信

    雖由實語死 退失轉輪王
    及以諸天王 唯應作實語
若菩薩由實語故。若奪物若死。雖退失轉輪
王及諸天王。唯應實語。何況其餘而不實語
    打罵恐殺縛 終不怨責他
    皆是我自罪 業報故來現
諸有他來打罵恐怖殺縛幽閉。皆是自罪應
當有此。終不瞋他。此是我業前世已作。今時
還受相似不愛之果。彼諸衆生都無有罪。唯
是我罪業報來現。應當有此
    應極尊重愛 供養於父母
    亦給侍和上 恭敬阿闍梨
於父母所。應當極愛尊重供養。應作天想。隨
父母意令得悦樂。離諂幻心。又應恭敬給侍
和上阿闍梨。隨和上阿闍梨所説法中。無有
内祕。皆爲外化
    爲信聲聞乘 及以獨覺乘
    説於最深法 此是菩薩錯
此中菩薩。有四種菩薩錯失。應當捨離。所謂
於聲聞獨覺乘諸衆生中。爲説最深之法。是
菩薩錯
    爲信深大乘 衆生而演説
    聲聞獨覺乘 此亦是其錯
於信深大乘諸衆生中。爲説聲聞獨覺乘。是
菩薩錯
    大人來求法 慢緩不爲説
    而反攝受惡 委任無信者
若有正住大衆生。來有所求時。應即爲説善
法。而更慢緩破戒惡法。反攝受之。是菩薩錯。
於大乘中未有信解。未以四攝事成熟者。而
信任之。是菩薩錯。是爲四種
    遠捨所説錯 所説頭多徳
    於彼當念知 亦皆應習近
此中所説四種錯失。應遠捨離。以此去菩提
遠故。若聲聞獨覺乘中所説。頭多等及餘功
徳。但知彼等不與菩提作障礙者。於彼彼中。
亦應習近
    等心平等説 平等善安立
    亦令正相應 諸衆生無別
此四種菩薩道。應當習近。何等爲四。所謂諸
衆生中起平等心。諸衆生中平等説法。諸衆
生中平等善安立。諸衆生中令正相應。此等
皆無差別。是爲四種
    爲法不爲利 爲徳不爲名
    欲脱衆生苦 不欲自身樂
此四種眞實菩薩。應當覺知。何等爲四。所謂
但爲於法不爲財利。但爲功徳不爲名稱。但
欲脱衆生苦。不欲自身安樂
    密意求業果 所作福事生
    亦爲成熟衆 捨離於自事
若於業果密意欲求。作三福事。生此福時。唯
爲菩提利樂衆生。亦唯爲菩提成熟於衆。爲
利衆故捨離自事。此是四種眞實菩薩
    親近善知識 所謂法師佛
    勸勵出家者 及以乞求輩
此四種菩薩善知識。應當親近。何等爲四。所
謂法師是菩薩善知識。爲助持聞慧故。佛世
尊是菩薩善知識。爲助持諸佛法故。勸出家
者是菩薩善知識。爲助持諸善根故。乞求者
是菩薩善知識。爲助持菩提心故。此四種菩
薩善知識。應當親近
    依止世論者 專求世財者
    信解獨覺乘 及以聲聞乘
此四種菩薩惡知識。應當知之。何等爲四。所
謂世論者。習近種種雜辯才故。攝世財物者。
不攝法故。獨覺乘者。少義利少作事故。聲聞
乘者。自利行故
    此四惡知識 菩薩應當知
    復有應求者 所謂四大藏
如前所説四種知識。是惡知識知已應離。復
有應求得者。所謂四大藏
    佛出聞諸度 及於法師所
    見之心無礙 樂住空閑處
此四種菩薩大藏。應當得之。何等爲四。所謂
奉事出世諸佛聽聞六波羅蜜。以無礙心見
於法師。以不放逸樂住空閑之處。此是四種
菩薩大藏。應當得之
    地水火風空 悉與其相似
    一切處平等 利益諸衆生
與地水火風虚空等。有二因縁相似菩薩。應
當攝受。所謂平等故。利益故。如地等大及虚
空五種。於有心無心中一切處平等。無有異
相。諸衆生等常所資用。而無變異不求報
恩。我亦如是。乃至覺場究竟。爲諸衆生之所
資用。而無變異不求報恩
    當善思惟義 勤生陀羅尼
    勿於聽法者 爲作於障礙
義者。佛所説義。於彼當善思惟。若共談若獨
住。應如是作。又安住禁戒清淨心意。精勤鮮
潔當生及聞銀主海主等陀羅尼。又於聽法
者所。勿以微少因縁而作障礙。爲離法災生
業故
    惱中能調伏 小事捨無餘
    八種懈怠事 皆亦應除斷
惱中能調伏者。於中有九種惱事。所謂於我
作無利益。已作今作當作。是爲三種。於我親
愛作無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復爲三種。於我
憎嫌與作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復爲三種。此
等皆作惱事。於此九種惱事之中。當自調伏。
小事捨無餘者。於中有二十種小事。所謂不
無慚諂幻放逸無愧
懈怠十一
舊睡
十二
舊眠





忿


此等二十種小事。皆捨無餘。八種懈怠事皆
亦應除斷者。於中有八種懈怠事。所謂我欲
作務即便安臥。不發精進我作務已我於
行路我行路已我身疲乏。不能修業
身沈重。不能修業我已生病我病得起不
久即便安臥。不發精進由此等故。應得不
得應到不到應證不證。此等八種懈怠事中。
爲除斷故。應發精進
    莫作非分貪 横貪不稱意
    離者皆令合 無問親非親
若見具足利養名聞安樂稱譽福徳衆生。於
彼具足福中。莫作非分貪心。以作非分貪心
則不稱意。是故所不應作。又於各各共諍離
壞衆生中。無問親與非親。皆令和合。同心
相愛
    於空而得空 智者莫依行
    若當得於空 彼惡過身見
依空拔除大無智聚故。智者莫依得空而行。
若依得空而行。則於有身見人。難治過之惡
亦過之。以諸見行由空出離。若著空見彼不
可治。以更無令出離故
    掃塗與莊嚴 及多種鼓樂
    香鬘等供具 供養於支提
於如來支提及形像所。掃地塗地香鬘燒香
末香華蓋幢幡等。莊嚴供養之具。當作供養。
爲得端正戒香自在故。貝笛箜篌腰鼓大鼓
雷鼓拍手等。種種鼓樂供養。爲得天耳故
    作種種燈輪 供養支提舍
    施蓋及革屣 騎乘車輿等
支提舍中。應以種種香油酥燈鬘等善作供
養。爲得佛眼故。布施傘蓋皮鞋象馬車輿乘
等。爲得菩薩無上神通乘不難故
    專應喜樂去 樂知信佛得
    喜樂給侍僧 亦樂聞正法
於中菩薩。常應如是喜樂於法。莫喜五欲福
樂。當知信佛所得之利。莫唯信樂見於色身。
當於僧中以諸樂具常憙給侍。莫唯憙詣問
訊而已。常憙聞法無有厭足。莫唯憙樂暫聞
其語
    前世中不生 現在中不住
    後際中不到 如是觀諸法
因縁和合力故。及無所從來故。前世中不生
念念破滅故。及不住故。現在中不住滅無餘
故。及無所至去故。後際中不到。應當如是觀
察諸法
    好事與衆生 不求彼好報
    當爲獨忍苦 不自偏受樂
菩薩於諸衆生。當以好事而利樂之。自不希
望彼等衆生利樂好事。及諸衆生有無量苦
相。我獨爲其忍受。我有樂具。與諸衆生。受用
爲樂
    雖足大福報 心不擧不喜
    雖貧如餓鬼 亦不下不憂
雖住大具足福報天中。其心不作喜之與擧。
雖爲餓鬼貧窮破散逼惱此最難活。不應生
下心。亦復不應憂。何況人道貧窮破散
    若有已學者 應極尊重之
    未學令入學 不應生輕蔑
若有已學衆生。於彼應作至極尊重。若未學
者應令彼等入學。亦不應輕蔑之
    戒具者恭敬 破戒令入戒
    智具者親近 愚者令住智
戒具足人應當問訊。合掌向禮等而恭敬之。
亦應爲彼説持戒福。若破戒者應令入戒。亦
應爲彼説破戒罪。智具足者。應當親近。亦應
爲彼顯智慧徳。愚者應令住智。亦應爲彼演
愚癡過
    流轉苦多種 生老死惡趣
    不怖此等畏 當降魔惡智
菩薩於流轉中。流轉多種。生老死憂悲苦惱
等。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惡趣等。不應怖畏。
唯當降伏惡魔惡智
    所有諸佛土 摶聚諸功徳
    爲皆得彼故 發願及精進
十方無量諸佛國土。若佛土具足。若佛土莊
嚴。若從諸佛菩薩聞。若自見之。彼皆摶聚殊
勝功徳。皆令彼等入到自佛土中。應當作如
是願。隨所願即隨成就。亦應如是精勤修行
    恒於諸法中 不取而行捨
    此爲諸衆生 受擔欲荷負
以取故苦不取故樂。作是念已。恒於諸法不
取而捨。雖不取而捨。若此先時爲趣菩提故。
作願受擔衆生。未度者我當度。未脱者我當
脱。未寂滅者我當寂滅。此應荷負爲諸衆生

    正觀於諸法 無我無我所
    亦勿捨大悲 及以於大慈
説諸法無所有。如夢如幻故。諸法無我。其無
我所者觀無相故。如是以最勝義法。觀此相
時。然於衆生亦不捨大悲及以大慈。如是應
當倍復稱量歎言奇哉。彼諸衆生癡闇所覆。
著我我所。於此最勝義道法中。而不覺知。我
當何時。令彼衆生於此最勝義道法中而得
覺知。是爲於衆生中不捨大悲及以大慈
    勝過諸供養 以供佛世尊
    彼作何者是 所謂法供養
若有以諸供具。供養諸聲聞獨覺菩薩及佛
世尊。所謂或以諸華香鬘末香燈輪供養。或
以諸蓋幢幡供養。或以諸音樂等供養。或以
諸藥美飮食等布施供養。若欲勝過彼諸供
養以供養佛。復何者是。答言所謂法供養。彼
法供養復有何相
    若持菩薩藏 及得陀羅尼
    入深法源底 是爲法供養
於中若與菩薩藏相應。如來所説經等甚深明
相背諸世間難得其底。難見微細無著了義。
以總持經王印印之。不退轉因從六度生。善
攝所攝順入助菩提法合正覺性。入諸大悲
説於大慈。離衆魔見善説縁生。入無衆生無
命無長養無人。與空無相無願無作相應。坐
於覺場轉於法輪。爲天龍夜叉乾闥婆之所
讃歎。度在家泥攝諸聖人。演説諸菩薩行。入
法義辭樂説之辯。震於無常苦無我等音聲
之雷。怖諸外論見得之執。諸佛所歎對治流
轉示涅槃樂。如是等經若説若持觀。察攝取。
是名法供養。又法供養者。得不退墮順行總
持故。於空無相無願無作相應深法中。入至
其底無動無疑。是名最勝義中法之供養
    應當依於義 莫唯愛雜味
    於深法道中 善入莫放逸
又法供養者。若於法中思法行法。隨順縁生
離諸邊取之見。得無出無生忍入於無我。於
因縁中無違無鬪無諍離我我所。應當依義。
莫愛馳逐雜飾句味。應當依智莫依於識。依
了義經莫著不了義世俗言説。應當依法莫
取人見。應當隨順如實法行入無住處。善觀
無名行識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
苦惱困極。皆悉寂滅。如是觀縁生已引出無
盡。以愍念衆生故。不著諸見不作放逸。若常
如此。乃名無上法之供養
    如是此資糧 恒沙等大劫
    出家及在家 當得滿正覺
如前所説資糧於恒伽沙等量大劫中出家
衆及在家衆菩薩乘者。多時滿願得成正覺
    繋彼資糧頌 爲菩提思惟
    資糧義無闕 能如在彼頌
    我今擇彼頌 於義或増減
    善解頌義等 賢智當忍之
    釋彼資糧頌 我所作福善
    爲流轉衆生 當得正遍覺
聖者龍樹所作菩提資糧論竟。我比丘自在
解釋竟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