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黒谷上人語燈録 (No. 2611_ 源空源空輯 ) in Vol. 83

[First] [Prev+100] [Prev]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至誠念佛徳者。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
休。乃至寒冷亦須汗。以此相状
於至誠是也
二三昧發得徳者。觀想忘疲已成深妙。便
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

三光從口出徳者。自念阿彌陀佛一聲則
一道光明其口出。十聲至百聲光明
亦如此是也
四爲師決疑徳者。綽歎其深詣因請入
生否。導即入定須臾報曰。師當
三罪。方可往生是也
五造疏感夢徳者。就此有二。謂前夢後夢
也。言前夢者。師欲觀經疏。而先七日祈
請其事即感靈夢。其状具載疏第四卷。例
吾朝聖徳太子造法華疏時。即入夢殿
金人東來指示深義也。次後夢者造疏已後
又七日祈請之云云疏求加護於三寶
得靈夢其例非一。如華嚴澄觀本邦慈
覺大師等
六化導盛廣徳者。化諸有縁以授淨土法
。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嶺。或棄
命深泉。或自墮高枝。焚身供養者粗聞
百餘人。諸修梵行捨妻子者。誦
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遍者。念阿彌陀
日得一萬五千十萬遍者。及得念佛
三昧生淨土者不數是也
七遺身入滅徳者。師謂人曰。此身可厭。諸
苦逼迫。情僞變易無暫休息。乃登所居寺
前柳樹。西向願曰。願佛威神驟以攝我。觀
音・勢至亦來助我。令我此心不正念
驚怖。不彌陀法中以生退墮。願了
其樹上身自絶是也
八帝王歸敬徳者。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
光明。又知捨報之時精至如此。賜寺額
光明焉是也
九遺文放光徳者。貞元初少康至洛下白馬
。見殿内文字累放光明。康不測。前而
取之。乃師所爲西方化導文也。康曰。若
淨土縁當使此文光明再發。所願未
已。果重閃爍。康曰。劫石可移而我願無
矣是也
十形像神變徳者。少康遂之長安善導影堂
大陳薦獻。時彼遺像忽昇空中。謂康曰。汝
吾事益有情。則汝之功同生安樂。康
其言所證是也
二本地門者。師即阿彌陀佛化身。事出在
西方略傳。宜哉獨得本願深旨。念佛衆生亦
會本地内證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九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十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十當卷有
五篇
  略要文第十三
初學鈔第十四
諸遺誡文第十五三通
遣北越書第十六
諸方答書第十七二通

淨土宗略要文第十三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
而捨聖道正歸淨土之文
安樂集云。問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遠劫以
來應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
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
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火宅。何者爲
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
時難證。一由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
行修道。未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
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通入路。是故
大經云。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
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
。又復一切衆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
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心。若論小乘
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
。無道俗其分。縱有人天果報
皆爲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
悲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繋意專精
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
思量都無去心
  善導和尚意。釋尊出世本意唯説念佛往
生之文
法事讃云。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
群萠。或説多聞而得度。或説小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種種
法門皆解脱無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
一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爲彌陀弘誓
使凡夫念即生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捨雜行正行
之文
觀無量壽經疏第四卷釋上品上生三心中
深心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
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
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
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
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讃歎供養即
一心專讃歎供養。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
臥不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
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
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
迴向得生。衆名疎雜之行
  善導和尚判正雜二行得失之文
往生禮讃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
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縁
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
故。隨順佛語故。若欲專修雜業者。百
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
雜縁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
教相違故。不佛語故。係念不相續
故。憶想間斷故。迴願不慇重眞實故。貪瞋
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慚愧懺悔心故。
又云。余比日自見聞諸力道俗。解行不同。
專雜有異。但使意作者十即十生。修
不至心者千中無
  善導和尚意三部經共唯明念佛往生

觀經疏第三云。自餘衆行雖是善。若比
念佛者全非比挍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
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
專念彌陀名號生。又如彌陀經中。一
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生。又十方恒沙諸
佛證誠不虚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
名號生。此例非一也
  彌陀如來唯以名號往生本願之文
往生禮讃云。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
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
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
虚。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念佛利益之文
無量壽經下卷云。佛語彌勒。其有
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
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徳。往生禮讃云。
其有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
生彼
  私云。一念既得無上功徳。當知十念即
十無上功徳。百念即百無上功徳也。應

末法萬年後餘行悉滅時。釋迦如來以
特留念佛之文
無量壽經下卷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
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歳。其有衆生
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往生禮讃
云。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

  以念佛多善根。以諸行少善根

阿彌陀經云。不少善根福徳因縁
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
阿彌陀佛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ナレハ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
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生阿彌
陀佛極樂國土。善導釋此文云。極樂無爲涅
槃界。隨縁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
行倍皆然ナレハ。臨終聖衆持花現。身心踊躍坐
金蓮
  六方諸佛等護念念佛行者之文
觀念法門云。又如彌陀經説。若有男子女
。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
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
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護念意者亦不
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横病横死横有厄難
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往生禮讃云。
十往生經云。若有衆生阿彌陀佛
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護行者。若
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
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如觀經云。若
稱禮念阿彌陀佛。願生彼國者。彼佛即
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世音勢至菩薩
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
行者。不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
常不行者。今既有斯勝益可憑。願諸行
者各須至心求
 釋尊以彌陀名號慇懃付屬舍利弗之文
阿彌陀經云。佛説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
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説歡喜
信受作禮而去。善導法事讃釋此文云。世
尊説法時將了。慇懃付屬彌陀名。五濁増
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聞。見修行
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如此生盲闡提
輩。毀滅頓教永沈淪。超過大地微塵劫。未
三途身。大衆同心皆懺悔所有破
法罪因縁
  彌陀光明不餘行者。唯照念佛行者
之文
觀無量壽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
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
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通照十方世界。念佛
衆生攝取不捨。往生禮讃云。彌陀身色如
。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光攝。當
知本願最爲
  不雜善。唯歎念佛行者之文
觀無量壽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
分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
。當スヘキヲ以道場諸佛家。彼經疏云。從
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已來。正顯念佛三
昧功能超絶實非雜善得比類。即有
。一明專念彌陀佛名。二明讃能念之
。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爲希有。更
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喩。言
陀利者。名人中好花。亦名希有花。亦名
中上上花。亦名人中妙好花。此花相傳名
蔡花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
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釋迦如來不屬餘行。唯以念佛
阿難之文
觀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
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彼經疏釋
云。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
屬彌陀名號通於遐代。上來雖
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
彌陀佛名
  私云。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觀以來十三
觀是也。散者初三福業後九品業是也。
此定散二善中雖諸往生行。佛本願
者唯在名號。故釋迦如來唯以名號
屬阿難尊者
  念佛行者必當足三心之文
往生禮讃云。必欲彼國土者。如觀經説
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爲三。一者至誠
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讃歎稱揚彼
。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
。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即是眞實信心。
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
轉三界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
至一念無疑心。故名深心。三者迴向發
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迴願往生。故名
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
即不
  不下智破戒等。依彌陀本願唯念
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禪師五會法事讃云。彼佛因中立弘誓
名念我總來迎。不貧窮將富貴。不
下智與高才。不多聞・持淨戒。不
破戒・罪根深。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
變成
  修行淨業時節延促之文
觀經疏第四云。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
念等。或從一念十念一時一日一形。大
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退轉。唯
淨土
  此一條者元久元年二月十七日。上人
伊豆山源延集也

淨土初學鈔第十四
往生要集上卷極樂證據云。問。十方有淨土
何唯願極樂耶。答。天台大師云。諸經論
處處唯勸衆生偏念阿彌陀佛。令西方
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
部經論文。慇懃指授勸西方。是以偏念也
已上大師披閲一切經論凡十五遍。應知所
述不乃至天台十疑云。阿彌陀
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引衆生。又觀輕
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
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
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若有念者機感
相應決定得生。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
音聲陀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説此經時。皆
十方世界各有恒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證誠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
佛大悲願力故決定得極樂世界。當
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縁。何以故
知。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留
。百年在世攝引衆生生彼國。故知彌
陀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縁。其餘諸佛
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
阿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慇懃丁寧勸往生
已上往生
要集取意
私云。唐士懷感・我朝惠心於往生行大分
二。一者念佛往生。二者諸行往生也。念佛
往生者可知。諸行往生者。往生要集云。今私
云。諸經行業總而言之。不梵網戒品。別
而論之不六度。細明其相其十三。一
者財法等施。二者三歸・五戒・八戒・十戒多少
戒行。三者忍辱。四者精進。五者禪定。六者般
第一義
是也
七者發菩提心。八者修行六念
佛・法・僧・戒・捨・天。謂
六念。十六想觀亦不
九者讀誦大乘。十
者守護佛法。十一孝養父母事師長。十
二不憍慢。十三不利養巳上私問
云。天台大師十疑論意。念佛諸行之中何爲
往生之行。答云。凡十疑論一部之中。二十
餘所乃有念佛往生之詞。而無諸行往生之
。故知天台意者於往生門則以念佛
行。不餘行行也。雖五大部章疏之中
少有彌陀極樂之事。而彼難往生解行
往生極樂本意之故。十疑論者
專爲進往生極樂之。然則欲往生
台宗人十疑念佛門。惠心先徳
亦有此意也。又法相宗慈恩大師雖
本章疏。別作西方要決一卷以勸自他往
。然則彼宗學人若期往生西方者。當
要決往生行。是亦惠心之意也。又三
論宗先達律師永觀乃作十因勵念佛往
。珍海又作決定往生集以演念佛往生之
。又眞言宗不空三藏作阿彌陀儀軌
念佛往生之旨。但念佛行相與顯宗所談
意少有異也。又彌陀大小神呪句句有阿彌
㗚多之詞。是即句句唱彌陀之意也。若無
阿彌㗚多之句。縱誦甘露之句其驗
歟。然則諸宗學者誰人違背念佛法門耶。應

  諸宗經疏目録
  華嚴宗
華嚴經六十卷覺賢
法界觀門一卷杜順
搜玄記五卷智儼 探玄記二十卷
教義分齊章三卷 金師子章一卷
指歸一卷 華嚴三昧觀門一卷
普賢觀行法門一卷 華藏世界觀門一卷
華嚴策林一卷 華嚴妄盡還源觀一卷
心經疏一卷 梵網經疏三卷
起信論疏三卷 同別記一卷
十二門論疏一卷
法界無差別論疏一卷已上法
藏述
新譯華嚴經八十卷十法
新譯華嚴疏二十卷 隨疏演義鈔四十卷
四十華嚴經般若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
華嚴法界玄鏡一卷 華嚴綱要三卷
華嚴略策一卷 行願品別行疏一卷
三聖圓融觀門一卷 十二因縁觀門一卷
五蘊觀門一卷
答皇太子所問心要一卷
華嚴刹海變相讃一首
答複禮法師頌一首
證道頌一首已上澄觀述。
圓宗文類
  已上出東大寺圓超録
  此宗章疏雖多今取其要于此。此
等法門中五教十宗十玄六相等法文義雖
廣而不往生極樂之事。是非西方指

  天台宗
妙法蓮華經八卷羅什
 法華玄義十卷天台
同釋籤十卷妙樂 同文句十卷天台
同文句記十卷妙樂 摩訶止觀十卷天台
同輔行傳弘決十卷妙樂
禪門修證十卷 同觀心論一卷
維摩經玄疏六卷已上
天台
 同經略疏十卷妙樂
四教義十二卷天台 三觀義二卷天台
涅槃經疏十五卷灌頂 同玄義一卷灌頂
同金錍論一卷妙樂 金光明經疏三卷天台
同經玄義一卷天台華嚴經骨目二卷妙樂
梵網經義記二卷 請觀音經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阿彌陀經義記一卷
阿彌陀十疑論一卷已上
天台
  已上出延暦寺玄照録
  此宗章疏雖多其要不于此。此等章疏
文義廣博。取要不教觀二門。教則以
四教五味要。觀則以三觀六即宗。
往生極樂之旨即在觀經疏十疑等
  三論宗
法華經八卷 法華經疏十二卷
同經新撰疏六卷 同經統略三卷
同經遊意一卷 法華論疏三卷
涅槃經琉二十卷 維摩經略疏五卷
同經廣疏六卷 勝鬘經寶窟三卷
仁王經疏二卷 金剛般若經疏四卷
金光明經疏一卷 大品般若經略疏四卷
同經廣疏十卷 同經遊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無量壽經疏一卷
盂蘭盆經疏一卷 彌勒經遊意一卷
中觀論四卷龍樹菩
薩造
 中觀論疏十卷
百論二卷提婆菩
薩造
 百論疏三卷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
薩造
 十二門論疏三卷
十二門論略疏一卷 中論玄一卷
三論序疏一卷 二諦章三卷
大乘玄五卷 法華玄論十卷
淨名玄八卷已上
吉藏
  已上出元興寺安遠律師録
  此宗章疏雖多取要不于此。此中觀
經雙卷經疏雖往生之旨其義不委。
其餘皆明八不中道二諦等旨。此等義門
是明三祗成佛之旨。不往生極樂之

  法相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
金剛般若會釋三卷基撰
六門陀羅尼經一卷 六門陀羅尼經疏一卷
般若理趣經一卷 般若理趣分述賛三卷
無垢稱經六卷 無垢稱經疏六卷
般若心經一卷 般若心經疏一卷
妙法蓮華經八卷 法華玄賛十卷
彌勒上生經一卷 同經疏二卷
西方要決一卷已上
基師
 法華義決一卷惠沼
同經攝釋四卷智周 同經決釋記八卷宗俊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
同經疏六卷惠沼 十一面神呪心經一卷
同經疏一卷惠沼 梵網經疏五卷智周已上
大乘經疏
瑜伽論百卷彌勒菩薩
造玄弉譯
 瑜伽論鈔十六卷
大乘百法明論一卷世親菩薩造玄弉譯
百法論玄賛一卷 攝大乘論鈔十卷
大乘阿鞞達摩集論七卷
對法論鈔七卷 辨中邊論三卷
同疏三卷 二十唯識論一卷
同論疏二卷 三十唯識論十卷
同論疏十卷 同論樞要二卷
同論別鈔五卷 同論了義燈七卷惠沼
同論演祕七卷智周 宗輪論疏一卷
大乘法苑林章七卷入道章一卷智周
  已上出東大寺平祚録
  此宗章疏雖多取要不于此。慈恩大
師雖百部章疏。成唯識論而爲其宗
故號唯識法師。然此論中明唯識三性十
地因果等而不往生極樂之旨。故學
此唯識論及五分十支之人不往生極
樂之道。欲此宗極樂之道。應懷感
法師群疑論并慈恩大師西方要決
  地論宗此有兩家。一者南地。二者北地。南地者
慧光祖師。北地者以道寵
 祖師。慧光有
十人大弟子
寶意三藏 慧光上統 淨影寺慧遠
 律師之
孫弟
 僧範 道憑等
菩提留支三藏 道寵等
華嚴經疏七卷 涅槃經疏十卷
無量壽經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維摩經疏四卷 勝鬘經疏三卷
溫室經疏一卷 十地論疏七卷
大乘義章十四卷已上慧遠。續高僧傳云。
章疏五十餘卷 云云
  本朝三論宗人兼學此宗而不立爲
也。淨影大師者自欣都率既生都率
又遺誡門徒都率之業。因玆雖
觀經等疏。而不慇懃勸西方也。凡其所
談教證二道六相圓融等法門也。六相者
總別同異成壞之六相也。又大乘義章中
多以四宗判法門淺深。四宗者。一立
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顯實宗也。立
性宗者毘曇意也。破性宗者成實意也。破
相宗者諸大乘經空無相義也。顯實宗者
眞如法界隨縁之義也
  攝論宗此有兩家。一者南地。二者北地。南地
眞諦三藏及法泰而爲祖師。北地
 以曇遷禪師而爲祖師。又地
論淨影大師隨曇遷攝論
眞諦三藏 法泰 靜嵩 智愷 僧宗
僧忍 法唯
曇遷 慧休 慧遠 淨業
攝論疏二十五卷眞諦與
共撰
同論疏六卷
雜心疏五卷已上
靜嵩
  此宗意明十種勝相諸法唯心之旨。攝論
梁代傳來此土。爾後百年之間世多不
淨土之業。此即由得此論別時意趣
之文也。此文消通之後漸修淨業者多
矣。私云。或人云。攝論宗人宜西方要
求往生也。其旨見別紙
  大乘律宗傳教大師
所立也
菩薩地持經十卷 梵網經二卷
  總大乘律二十七部五十五卷具如目録
梵網經義記二卷天台授菩薩戒儀一卷本妙樂
註智證
同經疏一卷明曠 顯戒論三卷
同縁起二卷已上
山家
傳述一心戒文三卷光定
顯揚大戒論八卷慈覺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三卷安然
授如來金剛寶戒式一卷延昌
天台圓教菩薩戒相承師資血脈譜一首
○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
  佛-逸多菩薩-天竺鳩摩羅什三藏-靈
山聽衆南岳慧思大師靈山聽衆天台智者
大師-章安灌頂大師-縉雲智威大師-
東陽慧威大師-左溪玄朗大師-荊溪湛
然大師-瑯瑘道邃大師-大日本國比叡
山前入唐受菩薩戒沙門最澄-前入唐受
菩薩戒沙門義眞道邃
弟子
此大乘律宗經論章疏之中不往生極
樂之旨。唯明成佛得道之義。但明曠等
疏中有持戒行徳向極樂。然是傍
觀經等意而已。禪門章云。十重四十八
輕不化城。亦不人天果報
  眞言宗本朝有八家。各有
師資相承血脈譜
  此有二宗。一者大日宗。二者金剛頂宗。大
日宗立三部諸尊。金剛頂宗立五部
諸尊。三部五部之中各有蓮華部法
是彌陀之法而非往生淨土之行。唯是
速疾成佛之法也耳。但諸尊法中有往生
之法。謂隨求尊勝無垢淨光如意輪寶篋
光明阿彌陀等法是也。雖是法只爲
一機。非往生極樂通方之法也。若準
導意。此等中唯彌陀供養法可讀誦正
也。又新譯阿彌陀大呪即是舊譯鼓音
聲陀羅尼之同本也。此雖導師所覽。然非
本願行故。不立爲正定之業
  成實宗五時判一代。此有南北兩家。北地
羅什僧嵩而爲祖師。南地以僧糅
 而爲
祖師
成實論十六卷師子覺造
羅什譯
同論義章二十卷惠影
同疏十六卷道藏
  此宗意者四諦立章。五聚明義。又就
大小諍。或以爲大乘宗。或以爲
乘宗云云大日經疏云。成實諸宗應知。此
一論有諸家不同。例如四分三家也。然
此論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其中唯明
乘聖道之旨。更不往生極樂之義也。
又梁朝三大法師雲旻藏皆是此宗之人
也。雲者光宅寺法雲師也。善通法華。旻者
莊嚴寺僧旻法師也。明解十地勝鬘。藏者
開善寺智藏法師也。精詳涅槃。妙樂大師
云。自梁陳已來釋法華者以光宅
  倶舍宗唐三藏并普光
法寶而爲祖師
倶合論三十卷世親菩薩造
玄弉三藏譯
同論記十五卷普光
  宋高僧傳普光傳云。其疏至圓暉
十卷。如漢之有沱歟
同論疏十五卷法寶
  宋高僧傳法寶傳云。至乎六離合釋義。倶
舍宗以寶爲定量矣。光師往往同迦濕
彌羅餘師禮記衍字也。又云。時光寶二法
師者若什門之融叡
大乘對倶舍鈔釋此論大意云。四含幽鍵
六足明鑒也。諸法體用凡聖因果。三十軸
之内辨盡矣。印度學者號而爲聰明論。良
所由
又此論意聲聞三生六十劫得道。獨覺四
生百劫得道菩薩三祇百劫成佛。唯明
乘得道往生極樂之法。雖聰明
而於往生義四紙阿彌陀經歟」
  四分律宗十誦僧祇等
而不
四分律 四十五卷或六十卷
  此有三家。一者相州日光寺法礪疏十卷
舊疏
宗依
實論
二者西太原寺懷素開四分律宗記十卷
宗依説一切有部
三者終南山道宣行事鈔三卷六卷。
鈔六卷 云云
諸家教相
同異集云山王
律有兩家。一疏家。二鈔家。
今時律宗以鈔家高祖
凡此律宗大意不戒本羯磨。戒本者即
是止惡。羯磨者即是修善。以此止行二善
遠期三乘道果。近期人天果報。然本律
文不淨土。但四分律鈔瞻病送終篇勸
往生極樂。然是非律正意。傍依雙卷觀
經等意而已。故知以戒律宗之人。若
求往生瞻病送終之儀

諸遺誡文第十五
  沒後遺誡文一此有
二條
一普告予遺弟等。予之沒後各宜別住。不
  居一所。共居雖和合。而又恐起
鬪諍。不如閒居靜處獨行念佛也。又爲
予修追福。亦莫居一所諍論
忿怒也。且莫圖佛寫經檀施等善。唯
一向修念佛之行。平生之時自行化他
既唯念佛一行。沒後寧雜自餘修善哉。又
氣絶之後即時興行念佛。或一晝夜或一
七日至誠勤修。不中陰之間不斷念佛
恐生懈惓還妨勇進也。有志之輩勿
遺語
一予見聞古今人之沒後。在家出家多有
  譁。皆由遺塵也。或兄弟忽忘連枝之
。或同法俄變一器之志。毎聞此事
敢勝安忍。普告予門人。於予沒後
坊舍資具等諍論。白衣尚可愧。況
緇服乎。門徒雖多信空實是多年給仕
弟子。因爲懇志聊有遺屬。謂黒谷本
寢殿
雜舍
白川本坊寢殿
雜舍
坂下園一所。洛中領
地一所。此外本尊三尺彌陀
立像定朝
聖教摺寫六
十卷等
者也其書在
別紙
又吉水中坊舊在西
山廣谷
高畠領
地一所。付屬之感西也。又吉水東新坊。
本故六條尼公之所持而圓親爲其假子
故今付屬之圓親其書在
別紙
又吉水西舊坊
長尊其本主也。今還遣之。佛堂一宇舊在
大谷
西坊尼公以西尊成乘之。因付與之
此外雜合一兩皆附西坊屬之長尊
也。感西・長尊是亦年來常隨弟子故付
者也。凡五衆亡後資財皆入僧。生存之
間物屬於己。予今分與乃以此也。沒後
二條豫示遺誡斯。若夫不累劫之
。荷負半偈之恩。服膺遺語以擬報恩
同法遺弟共如水乳。互策勵心行同入
和合海。是予所願也
  建久九年四月八日 釋源空
  七箇條起請文二
  普告予門人念佛上人等
一停上未一文一句謾破眞言止觀
  謗餘佛菩薩
右至立破之道者。是學匠分上之事而非
愚人境界。況又誹謗正法。彌陀本願既除
此等惡人。其報當那落。豈非癡闇之

一停止以無智身對有智人別行輩
  致諍論
右論義者是智者之所爲而非愚人之分
也。且諍論之處諸煩惱起。智者遠離之
由旬也。況於一向念佛行人
一停止對別行人愚癡偏執心。勸
  彼本業横瞋嫌之
右修行之道宜各勤自宗法敢妨
人行。故西方要決云。別學之者總起敬心
己不同但知深敬也。若生輕慢
窮。加之善導和尚又大呵之。未
師之誡。是愚闇之甚也
一停止言念佛門無戒行。專勸婬酒食
  肉。希見律儀雜行人。反説
彌陀本願者勿造惡
右戒是佛法之大地也。衆行雖區同依
。是以善導和尚不目視女人。此其
行状過本律制。淨業之徒若不之。遠
如來之遺教。近背祖師之嘉躅。都無
據者哉
一停止未是非。癡人不聖教。又非
  説。恣立私義妄致諍論。取咲智者
愚人
右若夫如此西天大天此土再誕者也。全
九十六經異道。尤可恐懼
一停止以癡鈍身好致唱導。不正法
  説諸邪法。誑惑無智道俗
右無解作師者。是梵網之制戒也。愚闇之
輩不當來。唯務眼前淨土教
利謀。欲檀越妄爲邪説。誑惑世人之
過甚重。是寧非國賊
一停止自説邪法言爲正法僞稱師説
  右如此雖是各人所説。而其積惡歸予一
。汚彌陀教法。揚師範惡名。不善之甚
之者
上來七條甄録如斯。少學教文弟子等者
頗知旨趣。予也年來所修念佛隨順聖
私心。不敢逆人意。又無
。因玆至今三十箇年。未甞遇患難。安
靜渉日月。然而比來十箇年間。無智不善
之輩時時紛然起來。非啻妨礙彌陀淨業
又復汚穢釋迦遺法。何不炳誡乎。此
七箇條之外雖不法之聞。其事繁多難
具紀述。總如此等不法之事。敬愼勿
焉。若背此制者非予門人乃魔眷屬
也。當斥門下復對面矣。自今以
後各隨傳聞必當之。若不然者反同
黨類。其過全如作者。是故今日普促
會一所。告命垂械。雖是有
誰人。悲歎送年序。而非默止。越
于此事矣。制禁旨趣如斯而已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門源空御判
  信 空法蓮
感 聖定生
尊 西相縁
證 空善惠
源 智勢觀
行 西
聖 蓮見 佛大和
入道
道 亙玄教
導 西敬光
寂 西眞阿彌
陀佛
宗 慶
西 縁兵衞
入道
親 蓮性善
幸 西成覺
住 蓮西 意善寂
佛 心
源 蓮信願
源 雲 欣 西唯願
生阿彌陀佛安 照如 進
導 空昌 西道 也
遵 西安樂
義 蓮安 蓮如願
道 源證阿彌陀佛念 西
行 首尊 淨歸 西
行 空法本
道 感西 觀
尊 成禪 忍覺 西
玄 耀澄 西大 阿
西 住實 光覺 妙
西 入圓 智導 衆心性
尊 佛蓮 惠證法
源 海
安 西教 芳詣 西
祥 圓辨 西空 仁
示 蓮念 生尊 蓮
尊 忍參 西仰 善
忍 西住阿彌陀佛鏡 西
仙 空惟 西好 西
祥 寂戒 心顯 願
佛 眞西 尊良 信
綽 空善 蓮蓮 生法力
熊谷
阿 日靜 西度阿彌陀佛
成 願覺 信尊性
自阿彌陀佛
願 西
  私云。執筆法蓮房也右大辨行
隆息也
  送山門起請文三
  叡山黒谷沙門源空敬投
當寺住持三寶護法善神寶前
右源空壯年之昔粗窺三觀幽扄。衰老之今
偏望九品淨境。是乃訪先賢之古蹟。更非
下愚之今案也。然近聞華夷皆言。源空偏弘
念佛道謗他教法。諸宗由此陵夷。諸行
之窒塞矣。一聞此言心神驚怖。又聞浪
言途聞于山門而及于衆議。欲嚴誡
貫首矣。予於是且恐且喜。所恐者以
道之所以叨勞衆徒之胸襟也。所悦者自
此永鎖謗法之名也。若非衆徒之糺斷
何發貧道之困蒙哉。夫彌陀願網雖普救
濟一切善惡。尚漏五逆謗法之輩。故彼佛本
願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然則勸念佛
誰謗正法。且聖道淨土二門雖異。至其所
同在一實。惠心往生要集云。行者生
乃至即從菩薩漸至佛所。跪七寶階
萬徳之尊容。聞一實道普賢之願海
欣求淨土之人又何棄捨華嚴法華等妙法
乎。源空念佛餘暇以披天台教釋。凝信心於
玉泉之流。致渇仰於銀池之風。舊執猶存焉。
今心又何輕乎。抑予所勸化者老後遁世之
輩愚昧出家之徒。或來草菴頭。或敲
窓述志。對此等人偏教極樂專勸念佛
是乃報色衰窮不練行。性質闇昧不
研精。是故暫措難解難入之門試示易修易
往之道。佛智既設方便。則雖凡慮豈無
。固非教之是非。由偏顧機之堪不也。
此事尚爲法滅之縁肯止之耳。愚蒙竊惑。
請取決於衆斷也。源空天性魯鈍不
。而有講説已也。後來若以
弘通。當衆徒嚴責。此所避也。
此等子細先年呈誓詞了。雖復陳。而
嚴責既疊。不敢默。覆述下情。只仰
慮之淵鑑耳。所陳若以虚欺日別七萬念佛
空失其利。現當二世常沈重苦。永受楚毒
免出期矣。伏乞一切三寶護法諸神證明
知見 源空敬白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門源空
私云。執筆宰相法印聖覺也

遣北越書第十六
今世歸念佛門人中。多有無智誑惑之輩
一宗廢立。不一法名目。内無道心
外求名利。恣作妄語亂男女。偏營渡世
謀計。不來世惡報。姦弘一念之僞法。以
懈怠之過也。剩立無念之新義。猶廢
稱之小行。善根削跡惡火増勢。爲
那五欲之樂永劫三途之苦。乃示
云。憑彌陀本願者設雖五逆懼焉。從
欲造之可也。又不袈裟。只著俗服
又不婬肉云云 嗚乎是何言也。弘法
大師釋異生羝羊心云。但念婬食。如彼羝
。此輩即其人也。亦是十住心中三惡道心
也。誠可悲哉。如是之人非止妨餘教法。乃
亦失念佛行。勸懈怠無慚之業。示捨戒還
俗之儀。此即附佛法之外道。天魔儻類。破
佛法外道之外道。八恐癡闇之人墮彼魔
也。凡念佛行者隨分持戒。不衆惡。念
念策勵四威儀不懈廢。又不礙餘教餘
。總於佛法恭敬心。故善導和尚觀念
法門云。唯須持戒念佛乃至或得三萬六萬
者皆是上品上生人。又觀經疏云。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時節久近。念念
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懷感
法師群疑論云。志求都率者勿西方行
。願西方者勿都率之業。各隨
情修學。莫相是非即爲佛法。遞相非
撥便行魔業也。祖訓如是。愼勿邪説
也。又近聞北越有一邪人大作忘語云。法
然上人日課七萬遍念佛只是外方便也。内
實義。人未之。所謂實義者信知彌陀
本願一念名號則必往生極樂。淨土之業
乃於是滿足焉。一念即生。不多念。一念
之外何重唱之。又有究竟實義。只是信知本
而已矣。彼上人門人中遲鈍之人未
。利根之輩僅有五人此深法。我即其
一人也。此深法門乃彼上人己心中之奧義。
器傳之。所不容易授也。如此邪説一
實。虚誑之甚雖論。今爲疑者
自立誓詞。貧道平生所述心行之外別有
秘之法門者。十方三寶當知見。日別七
萬念佛併空失其利益。圓頓行者初縁實相
具修六度無生忍。何法更有無行而得
道乎。乞願纒縛此魔網者。速出邪見稠林
正直之坦塗。以遁捺落鐵城。登寶池金
矣。抑彼誑惑之輩未半卷書。濫稱
之弟子事於師範。或自立稱名弘願門
。或作邪書念佛文集。彼邪書中先作
僞經以爲之地。所謂念佛祕經是也。又僞
華嚴般若等大乘經説云。不勞作
。應當唯修一念云云彼書今現流布華
。如此邪書所曾聞。智者一見撫掌大
笑。愚華亦幸莫誤也。貧道山門已來五十
年間廣閲諸宗章疏。鑚仰年積聖教殆盡。又
或一夏修四經三昧。或九旬行六時懺法。顯
密諸行齋戒熏練。既至老邁身心勞疲。於
玆深信彌陀本願專勤念佛。然猶於他宗
悉致敬重。況素所貴眞言此觀哉。予之
傳持本山黒谷寶藏。若有闕乃書寫補
之。初心愚昧不予意。僅聞念佛心行
偏邪之執。實可傷也。此趣先年粗載
條教誡之文。子細多端不枚擧也。嗚乎
北越程遠。寄悠思於雁札。山川迢遞。隔
萬里之月。龍雲相逐。容膝一佛之席而已
  承元三年己巳六月十九日 沙門源空

諸方答書第十七
  基親取信本願
雙卷經上云。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
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正覺
已上同經下云。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
喜乃至一念至心迥向。願彼國。即得
不退轉已上往生禮讃云。今信知彌陀
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
往生。乃至一念無疑心。故名深心
巳上觀經疏云。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
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出離
之縁。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巳上基親熟案此等文自啓發信知。雖
惡生死凡夫。深信本願佛名號。乘彼願
決定往生。如是信知焉。是以稱名念佛
日五萬聲更無他事。或云。信本願人一念
已足。五萬稱名更無益也。欲多念者由
本願也。予云。念佛一聲之外不多念
多念者不本願出在何文。或云。須
多念者是自力心。故不本願也。一念已
足。多念又何爲乎。予云。凡自力他力者聖
淨二門相對論之。淨土門中雖正雜二修
之別。共乘彼佛願故皆名他力。聖道門者
即難行道也。以是自力故。淨土門者即易行
道也。以是他力故。然則雜行尚非自力。何
況稱佛之多念乎。故善導疏曰。上盡百年
一日七日。專念名號定得往生。既言
盡百年。豈非是多念乎。且吾師上人日別
七萬聲。吾從師蹤。故唱五萬耳。或又云。
本願是一念也。二念已後爲佛恩。故善導
禮讃曰。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巳上知是
相續爲佛恩也。予云。佛好功徳彌多品
位彌高。是故行者相續多念則稱佛意。是
乃爲佛恩。非汝所謂之報謝
  兵部卿基親奉上人
近日道體安寧也否。弟子基親辱承尊師慈
。深立信於阿彌陀佛本願。公務之暇唱
日五萬遍。頃有邪人。詰難多端。悉胸臆之妄
談全非師授之正道也。今別記吾所領解
取信本願之趣。謹呈之猊座下。又有邪人
曰。深信本願修念佛者。出家在家共不
婬酒食肉等諸惡業也。予曰。在家且措。
出家犯婬食肉無此處。善導和尚不
目見女人。豈非是龜鏡乎。伏乞受師賢判
以防邪人誣説。幸甚謹言
  上人答兵部卿基親
恭領芳書。承聞。君雖公務事繁深信彌陀
本願之旨。日別稱名至五萬遍。實是人中芬
陀利華。隨喜何極乎。且披寄取信本願一
。無一事違愚懷也。邪人妄説固不
言。離聖教文恣立私義。實附佛法外道天
魔所爲。尚非面謁盡。不痛歎。可

  指南鈔云。答空阿彌陀佛書也
來翰道情。聞所勞日久矣。痛懷不少。
但痟𤸎病設雖服藥無驗多不死門。宜
保養。抑凡夫之出離生死也無往生
淨土。往業雖多無稱名。稱名往生是乃彼
佛本願行也。故善導和尚云。如無量壽經云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知本誓重願不虚。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巳上凡念佛之時應是觀。本願不誤必垂
引接。此外不別觀行也。又往生要集臨
終行儀云。應是念。如來本誓一毫無謬。
願佛決定引接我。南無阿彌陀佛。或漸漸取
略應念。願佛必引接。南無阿彌陀佛已上
終觀念取要不此也。又平常正念之時。
稱名積功。設雖臨終不佛名。決定往生
也。其旨見群疑論。平生克決信於此處。寧
死門恐乎
  三月十日 源空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