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不審 (No. 2343_ 實英撰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問云何種性約就諸敎差別不同別敎
一乘意可分性習二性不同歟 答。爾也 
難云。頓敎旣 不分性習異。別敎何可分之
耶。是以見當釋段無敎習異。知不分之云
事 答。諸記共不釋之。雖難知。一義云。別
敎分本有修生。今此本有修生卽性習二性
也。故孔目章第二云。一乘別敎以六決定爲
種性云云然孔目第三釋六決定云。此義
通彼修生及本有准此本有是性種修
生是習種也。若就今章文料簡之者。初明
理事等法本來滿足之旨。是性種也。後若隨
門顯現下當習種歟。然レトモ性卽習習卽性。無
礙融通甚深廣大也。但於難者。今釋者圓融
根本。故分性習之異マテヲハ不釋
給歟
一。各述一門隨機攝化義不相違明約
機攝化之義歟 答。爾也 難云。約法約機
之兩段各別也。然今第一之約法段也。何云
約機明攝化之義耶 答。當段云。隨機攝
化義不相違但於難者。今約法釋段故。
非爲本。法體有五義故。一義一
ナクル也。故非相違
  春季談義不審纂釋問答抄略文義等書集
畢。不可有定量。後學糺之矣
  元和八年壬戌三月十日 法印實英





五敎章下卷不審四第三行
位章

  二日
一。第三行位差別者行位者。雙明行與
位之二事歟。爲當行之位歟 答。當章本意
限位明之。兼非釋所修行體也 難云。種
必如生現行。依佛種必可起修行也。依
何道理限位可云耶 答。於行體者。三乘
五乘更不可有不同。其故何敎以三學六度
爲行體故也。此三學等生空智安立スレハ
小乘乃至二空智スレハ。始敎終敎
計也。是故以明位爲本也。但於難者。自元
今云行位者。明彼造修之行所依之位。故
非相違 重難云。當段云。皆以三義略示。
一明位相○明行相第三行相者。正是
明行體不同何限位云耶 答。當章正明
行相者。且一義云。標章行位之行與下行相
之行。雖言同而義異也。謂彼云行相者。由
智行淺深立諸位上下。其位中三乘人之行
儀相貌是名行相也 猶難云。諸記釋行相
言。竝約所行之行法。不約能行人之行儀
也。謂小乘段云。其行相亦如彼諸論説
義苑釋云。謂諦緣度伏斷或定或慧種種現相
云云又復古釋迴心敎云又此位相及行
相之文云。位相卽上十地等○行相者。謂五
乘人所觀行相也如此等釋者。行相之
行言正指戒定惠等之行體故。與標章行位
之行言是全同也爾者位相與行相雙標爲
章名。豈非行與位之二事耶 答。下云行
相者。位中能行人之行儀相貌。全非所行之
行法也。故下章云種性位行相。又云地上
行相也。但於諸記解釋者。能造修人之行
相若離所行之法則不可顯故。擧諦緣度
戒定等之所行法顯能行人之儀相也。故義
苑釋始敎段行相中所引瑜伽文云。勝解行
位菩薩者。正明三賢造修之行相也已上
之知 大疏一上云。夫聖人大寶曰位。若
無此位行無成又云欲登妙位不階
是則依加行登妙位居位修位中行意也。
如此アレハ行位相成セスシテハ難成
歟 今標約本旨限位可云歟
一。依小乘有四位小乘敎心於七方便
依分資糧加行爲五位義可有耶 答。不
分也 難云。旣 以七方便分解脱分決擇分
二位。何不立五位耶 答。當段云。有四位
若言方便。則三賢四善根共名方便。若
召加行亦同名加行。故頌疏第二十二云。
第二廣明加行。就中四。一明身器清淨。二
明五停心。三三賢。四明四善根准此
七方便總名加行。又名方便道故。但云四
位也。但於難者。就加行位中細分之時。三
賢名順解脱四善根名順決擇。是細分門所
談也。一義云。章主意爲對簡始敎定立五
位故。今小乘中不分爲別位歟 重難云。成
實論資加等五位云云如何 答。今小乘者段
段多分出薩婆多義也。成實別部也 尋云。
下時分義云。初於一生種解脱分。第二生彼
決擇分此釋分二位如何 一義云。小
乘論異説歟 雖分解脱分決擇分。不立
資加二位故。不云位也
一。又説小乘十二住小乘中説十二住
歟 答。爾也 難云。五千七千藏經所載小
乘部經論中全無説十二住文也。如何 
答。當段 但於難者。小乘論藏雖不勘文。
瑜伽論等已例小乘立菩薩十二住云故。
小乘有十二住心得ルニ無相違也 猶難云。
指事云。又説小乘十二住以爲究竟者
未驗
小論
瑜伽論第四十八云。當知十二種住
隨其次第類聲聞住等如何。何況瑜伽
論所説是迴心敎也。何爲愚法小乘十二住
耶 答。實爾也。但諸師皆引之爲愚法十二
住義故也。有一義云。宗家御所覽小乘論等
有十二住配立也。一向不依瑜伽等歟。義
林上人義云云又一義云。瑜伽地持等述
聲聞十二住義相一向愚法小乘故云云
一義云。愚法迴心二種聲聞多分法相同故。
諸師等以瑜伽地持等第十二住爲愚法十二
住歟云云凝然大徳義云云一義云。瑜伽
論説迴心聲聞時。不説十二住。説菩薩行
位時准聲聞説。故知愚法十二住也云事
云云一義云。可通迴心愚法也。今聲聞十
二住者。已渡小乘經論中全不説之。瑜伽地
持等文相例菩薩十二住而立之。知專迴心
聲聞位也云事 尋云。以爲究竟者。意如何
 答。以十二住配立談聲聞位相爲至極
義相云事也
  三日
一。及説三界九地三界九地廢立付。欲界
爲一地色界之四地無色界四地合爲九地
歟 答。爾也 難云。欲界是五趣差別セリ。何
總爲一地耶。又無色界無別處。何立四地
耶 答。欲界五趣地離生喜樂地乃至非想
非非想地爲九地事常途之所談也。但於難
者。欲界一散地故總爲一地。又無色界生有
四種故建立四地也 難云。若欲界一散地
總爲一地者。色界一有色地同定地故總立
一地。無色亦然也 答。色界雖一定地。器
世間及修因生果各別。又於靜慮支有差別
不同故別立四地。又無盡界亦修因生果各
別故別爲四地。但欲界五趣雜亂故總立一
地也
一。十一地等十一地者。加未至與中間
禪歟 答。爾也 難云。折薪云。三界九地
者。一五趣雜居地。此卽欲界。二初禪離生喜
樂地。三二禪定生喜樂地。四三禪離喜妙樂
地。五四禪捨念清淨地。已上四禪卽色界。六
空處地。七識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非想
地。已上卽無色界。言十一地者。加未至地
滅想地已上滅想地者滅盡定也。唯識論第
七云。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又復古
云。十一地者。九地復加十未至定地十一滅
受想地集成亦同之。諸記共除中間而
加滅盡定。何加中間可云耶 答。俱舍論
第二十七云。欲四靜慮未至中間并四無
トヲ名十一地已上同論二十八云。依十一
地除七近分。謂欲未至者入未至初未
至也。中間禪者有色界初禪中也。梵王所居
之在初禪而起初禪故別爲一地也。未至
入本中間欲界四靜慮四無盡是九地
也。更加未至中間トヲ故成十一地也。但於
難者。先徳釋不可爲依用。可任論文也 
尋云。除七近分限取初近分意如何 答。
正理云。上七近分無無漏者。於自地法
不厭背故。唯初近分通無漏者。於自地法
能厭背故。此地極隣近他災患界問。九
地十一地配立其意如何 答。一義云。三界
九地約所隨所治。十一地約能治義也 尋
云。欲界地非想非非想邊地ニハ無無漏云云
爾者何以十一地爲能治耶 答。一義云。
成實ニハ非想非非想處ニハ許遊觀無漏云云
欲界地&MT06279;起有漏智伏惑事許。此等義故十
一地爲能治也云云復古云。未至定地與滅
受想料簡同也 尋云。滅受想地者中間
禪歟 可尋之
一。九地十一地爲行位之地歟 答。爾
也 難云。凡位者。就智行不熟トニ論之。
然今三界九地等異生依業惑煩惱所受果
依地也。今何以此等爲位耶 答。二乘
聖者若約所斷見思兩惑。並依止界地建立。
有向果不同故。謂見道中法忍法智約斷
欲界煩惱以立之。類忍類智約斷上二界
煩惱以立之。若修道中約九地九品煩惱
立一來已上向果不同。如常所説。旣 約界
地有斷惑次第。又立向果不同故。屬行位。
攝也。大乘不爾故不立爲位也。但於難者。
此非行位。行位所依ナレハ出之。故非相違也
  四日
一。至忍位得不退小乘敎以忍位已上
爲位不退者。以不墮惡趣爲由歟 答。
只下ルヲ落不退也 難云。旣 判忍不墮
惡趣。不墮惡趣爲由答。俱舍論二十
三云。此順決擇分四皆修所成○初二亦退
論曰。初二善根亦由退捨。由死退者
唯異生非聖。由失地捨唯聖非異生。忍及
世第一異亦無退折云。言忍位者卽第三
善根也。忍者印也。謂修行者至此位印四
諦下所詮之理亦名決定。謂諸修善者至ルハ
此處決定不退故不退ニヤウヤウアリ。是ハタ
タ下ヘヲチヌヲ忍不墮惡趣
トテ不退
ニ取ル也
心云。捨三アリ。一失地唯聖也。二
命終捨唯異生也。此二通四善根。三退捨。
於四善根聖人一向無退捨之義。付凡夫
後二善根都無退捨。先二善根有無不定也。
故云忍不退也。非謂不ルヲ墮惡趣不退
但於難者。忍不墮惡趣者。不退勝利
能也。下忍ニハ得惡趣不生。上忍&MT06279;
無想北州二形等不生也 尋云。今忍位不
退者。二十部小乘中何部意耶 答。毘曇義
若依成實。煗位不退歟。俱舍頌云。煗必至
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
探玄記第三云。成實煗頂已上釋名正
定永不退故。毘曇忍心已上方得不退。若
依地論。見道已上方名正定准此可知 
問。於忍位有上中下。此上中下皆合爲
不退歟 答爾也
一。問何小乘行位等相不廣顯耶此問答
意局當章歟 答。通前後諸科也 難云。
若實通諸科者。何於初章不致此問答耶
 若安中間兼通前後者。何不安依身章
等耶 答。折薪云。此問答雖見於此。實通
前後諸科意先徳注解分明也。但於難
者。心識種性之二章直談所依法理故。約
機法之二義判五敎之施設。卽毎章未致
其問答者是也。行位已下諸科有。始明能依
之修斷等事。而今行位章是最初故殊在此
科。初爲此問答也。旣 小乘異大理無疑。故
准此
一。若依初敎○此中有二始敎中迴心直
進之二敎者。竪約一機之始終歟。横約大
小之二機歟 答。二意共可有之也 難
云。迴心直進者。如次漸頓二機也。何云一
機之始終耶
  五日
一。施設迴心敎迴心敎者指深密第二時
敎歟。又通第三時聲聞歟。通以第二第三
時聲聞行位等名迴心敎歟 答。可通第
二第三時聲聞行位等歟 難云。探玄記釋
假立聲聞藏云。如ンハ大乘經中。爲引聲聞
令迴心故。所立法門亦同聲聞名數而説。
如無作四諦及道品等。如諸大乘經中説
如此釋者。假終敎已上聲聞之行位等建
ヒハ皆可云迴心敎耶。加之當章文所引智
論三乘共十地中菩薩地者。觀喜等十地也。
又以佛地攝十地之内事同二乘現身得果
之義云云爾者菩薩行位佛果相若同二乘
誘引。皆迴心敎可云如何 答。當章心有
三重。初見等四位全同愚法。次資加等五位
唯識等論中本是菩薩行位也。又通聲聞三
者三乘兼雜位。如乾慧等。此三重建立皆迴
心敎也。所被但聲聞也。但於難者。此外假立
聲聞藏縱雖通終敎。所被機旣 聲聞也。可
攝迴心敎歟 尋云。迴心敎之所被機者
局不定性歟。通定性歟 答。通定不定
也。如瑜伽聲聞決擇等也。但約自宗五敎
建立者。以捨權入實爲本意故。今迴心敎
安立以不定性爲當機。顯一切二乘迴小
入大之旨。故兼含定性皆成之義也 答。二
義但可有之也。若約漸悟則是一機之始
終也。故折薪云。迴心敎亦名始敎之初。直進
亦名始敎之終若對頓悟。則是大小之
二機也。故斷惑章云。若依始敎具足三乘
斷惑差別。由此是其三乘敎故但於難
者。非聲聞有差別。顯有盡理不盡。以爲引
小趣大之方便。又令發信解大乘之菩提心
也。依之探玄記第一云。問。此中所説旣 與
小乘諸部不同。豈聲聞人有兩種耶。答。此
約敎中説聲聞法盡理不盡故開爲二。非
謂聲聞亦有差別
一。分前三種爲資糧位○是近方便以資
糧加行二位爲遠近方便者。望見道云遠
近歟。又望極果歟 答。一義云。雖兼正有
異竝可通遠近也 難云。唯識論。第九云。
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
疏云望菩提爲號
○此卽依自利釋
爲有情故勤求解脱。由
此亦名順解脱分疏云望涅
槃爲因
此論疏等心。
資糧名遠望菩提涅槃之極果也。但資糧名
約自利順解脱名約利他又同論云。爲
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
謂煗頂忍世一法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
眞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
論心。資糧者遠望佛果。加行者近望見道
也。如何 但於難者。唯識論約正以義
ナルヲ故。三賢望極果令得資糧名。四善根
望見道立加行名。是則一應之配屬也。若再
往言之不可妨互通歟。如何 答。一義云。
雖兼正有異。並可通遠近。謂三賢雖正望
極果得資糧名。而不可遮兼望見道爲
方便之義。四善根雖正望見道近作加行。
而不可遮兼望極果遠爲方便之義。又清
涼演義抄十四下釋四加行位云。望於地
上卽爲十地之加行也如解釋加行位
不局見道。通望十地成加行
一。爲資糧位○爲加行位資糧加行之得
名者三賢四善根互通歟 答。唯三賢ノミヲ
資糧不通四善根也。加行之得名通三賢
也 難云。加行名通資糧者。資糧名可通
加行也。何不齊耶 答。唯識論云。非資糧
無加行義述記九云。對法八説。所有資
糧皆加行道。有加行道而非資糧。此四善根
非資糧道。加功而行ヲモテヲモ亦名加行。
ヲモテ見道説。獨此ノミ得加行名○問。初位心
猛獨名資糧。四善近見獨名加行 答。以
近見道名加行。初位不得此名。加功ヲ萬
行ニ方行初位亦名加行。故於五道中四善
獨名加行者。近見道義故。彼初位不得此
名。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此不齊解○前
解爲勝但於難者。今約不齊解故非相
違 難云。加功而行スルヲ以テ萬行。初位亦得此
名者。四善根亦望大果可有資糧義。何四
善根不名資糧耶 答。初位ニハ發心最猛利ナレハ
名資糧。四善根ヲハ不名資糧。萬行加力方
ヲ以テ初位ヲモ亦名加行也。若齊解者。此四善
果之資糧ナレハ亦可ケレトモ名資糧。今以不齊解
述記前解爲勝釋故依初義也
  六日
一。又亦爲説乾惠等十地今此三乘共十
地迴心敎中建立歟 答。爾也 難云。始敎
聲聞若定性ナラハ。於佛地菩薩地等絶望何可
有引入義耶 答。鈔十九下云。今先例名
後當釋義。初例名者。一乾慧地○十佛地。
大品云。菩薩從初乾慧地至菩薩地皆學
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故云通三乘法
也。二解釋者。初乾慧地者。三乘初心通名乾
慧。卽是大乘三賢之位。小乘卽是五位心等
付三乘共經十地。聲聞留七地。獨覺留
八地。又菩薩唯九地修行等也。況當段
爲引愚法二乘令迴心故。施設迴心敎
但於難者。自元始敎中若定性成佛ヲハ不云。
但自乘ヨリ佛果令知計也。非相違
一。欲引二乘望上不足乃至得聖果故
乘誘引義述歟 答。爾也 難云。設雖十地
内有菩薩地佛地。三乘位相水火異也。何爲
誘引二乘之敎耶 答。當段。但於難者。爲
令知下位不足欣樂上佛果故。無相違也
 尋云。望上不足者。二乘果上置佛果故。
望上不足云歟 答。常義爾也。但一義云。第
七已辨地置聲聞極果。第八置緣覺果。其上
置菩薩因位。第十置佛果。故望第九菩薩
成望上不足義也
一。以二乘人於現身上得聖果故迴心敎
二乘於現身證聖果歟 答。爾也 難云。
二乘得果形極速。猶經三生也。俱舍論二
十三云。謂初生起順解脱分。第二生起決擇
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脱云云何云現身
得果耶。何況顯揚論等中述證果之遲速。極
速三生四生等義有之。如何 答。當段。但於
難者。相宗仲算私記云。凡夫不覺生多少
○聖人知業多少云云凡夫不知生多少
故。欲現身得果也。實雖不可得。約彼志
云現身等也。若知業多少。第三生人亦修
可得也。折薪記釋不約志念。約分段身
云現身歟
  七日
一。方便漸漸引向大乘故引向者。愚法二
乘大乘者菩薩乘歟 答。爾也 難云。迴心
敎聲聞之中有定不定性。若云引向セハ菩薩
乘者。唯限レハ不定出不定性。引向菩薩乘
故。云漸漸引向也。何所引云愚法耶 答
所引小乘是愚法二乘。所向大乘是直進菩
薩。如是能引向者卽是迴心敎也。復古云。
此旣 下指此迴心敎。退非愚法進非菩薩。
卽是三乘中聲聞乘也但於難者伴一義

一。二爲直進人顯位相者直進菩薩者。唯
局頓悟機歟。可通漸頓二機歟。答。可通
漸頓二機歟 難云。直進者對迂迴之言
也。故知對漸悟迂迴之機敎立頓悟直進之
機敎。若云直進中攝漸悟者。迴心敎是爲
何機耶 又敎是直進機是漸悟ナラハ。豈爲機
敎相當耶。義苑云。不渉小乘而來故云直
是則直進者唯局頓悟也。如何 答。
但云迴心敎云直進敎。則如次二乘敎與
菩薩敎也。若彼二乘人迴心向大行菩薩大
行已去。皆是直進敎所被機也。故知直進菩
薩之名可通漸頓二機歟。但於難者。迴心
菩薩迴心向大之後可經五十二位故。名
直進菩薩。故非相違
一。二爲直進人今此直進中可攝小乘敎
菩薩耶 答。不攝小乘菩薩也 難云。五十
要問答上云。維摩思益仁王勝天王迦葉佛
藏等爲直進菩薩。仍直進有二種。一大乘中
直進。二小乘中直進菩薩。此二處敎亦有同
異。准攝可知答。如探玄記第一云一別
敎小乘二同敎三乘者。別敎名兼通小乘。同
敎稱亦通三乘。可例知之。當章者大乘直
進也。不可攝小乘菩薩也。但於難者。要問
之釋別途之建立也。凡名目無定。不可一
槪也
  八日
一。又以十地説爲見修初地入心之全爲
見道歟 答。爾也 難云。清涼一處解釋以
初地之全屬見道攝二地已後方爲修道
故上所引折薪云見屬初地等者是也。如
何 答。大疏三下釋五位中云。三通達位。
卽是見道。謂初入地二種見道。四修習位。始
從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名
爲修道意云。以初地入心爲見道。以住
心已後爲修道也。述記釋修道轉依云。卽
於初地住出心後漸至究竟金剛來鈔十
三上云。初地二見道後卽是修道。且約地分
見屬初地。故從二説意云。今且以約地
分故。初地之全總屬見道。從二地説爲修
道。其實於初地中唯以二見道爲見道。是
入心也。住心已後屬修道爲言但於難者。自
元約地初地之全總屬見道故。非相違 
尋云。若初地入心爲見道者。彼入心中取一
分爲見道歟。取全分歟 答。一義云。取
入心之全也 問。當章斷惑義十八門寄在
中第三門引梁攝論三十三僧祇。依彼論意。
地地之中入住出三心各經一僧祇劫。故知
初地入心可經多劫。何悉屬見道耶。以見
道雖有直相二。而其時短促未積劫數故。
明知彼多劫中一分可爲見道不可取全
云事。次慈恩對法抄擧得滅定之人。約十地
入住出三心卽有三十人云云就見道位無
入滅定者。以入心長遠故。雖其一分是屬
見道。而不遮餘分屬修道故有入滅定之
人歟。如何 答。見道位有眞相二見。於相
見中亦有三心十六心。於十六心中更有
所取能取上下八諦之二類。如此修習豈不
經多劫耶。次於對法抄釋者。彼且擧應得
之人體未必見道位卽得滅定歟。或又言
總意別歟。故彼師述記第十釋修道轉依云。
卽於初地住出心後漸次究竟金剛道來
此亦取入心全總爲見道
一。爲影似小乘故以十二住義影似小
乘歟 答。爾也 難云。迴心敎自元引小
故。尤可同小乘。直進之敎非迴小之敎。何
必可云影似小乘耶。若影似小乘引小
機者。何可云異迴心敎耶 答。當段。但於
難者。直進菩薩機淺故不可受大乘深法。
故似小也
一。以彼十信亦成位故直進敎意以十信。
爲位歟 答。爾也 難云。縱雖始敎。以十
信是輕毛位故。彼敎亦許未成不退。何強立
爲位耶 答。當段。但於難者。若退位故不
立爲位者。此始敎意。十住十行亦未得不
退。何爲位耶。故知不可依退不退。況殊有
別意。故取十住爲位也。折薪云。所以信亦
成位者。正欲影似四善根故也
  九日
一。梁攝論云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今此
四位者煗等四善根歟 答。爾也 難云。正
見梁論文。只云有四種方便。不云四善根。
何輒釋煗等耶。何況旣 云須陀洹道前有
四種方便。此方便之言廣亙五停心等。於理
尤有便歟。加之能例之菩薩旣 盡道前四十
心。所例之須陀洹道前何不盡道前方便
耶。是晨旦人師開三賢爲三合四善根爲
一。名之四方便云云此釋叶道理歟 答。當
段釋分明也。但於難者檢彼論前後。未見
指何等位名四方便。故諸師解釋不一准
也。於煗等四加行有諸説不同。直諦譯攝
論云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亦爾等者。意
取信住行向如次配屬煗頂忍世第一之
時。取彼小乘煗等以例此菩薩煗等也。如
是得意。則影似小乘之義極成者也。廣亙
五停心等更非所用也。至能例盡地前所
例不盡道前之難者。凡影似門義不一准。
或約名字同或約總數同。其中今但取名
字同者相例之計也。非論盡種類不盡
等也。以晨旦人師釋不叶道理也。何況資
糧位修行總望究竟道。加行位善根別望見
道。然旣 云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豈非別
指近見道之四加行方便耶。宗家解釋尤
符論文。倍順道理者也
一。又亦爲似迴心敎故資糧加行名言爲
相似迴心敎歟 答。爾也 難云。資糧加行
名言專俱舍婆娑等性相也。爾者愚法有之。
何強迴心スト云耶。若如此釋者。愚法ニハ
資糧等名言可云耶 答。當段。但於難者。
誠難心得釋也。暫以引迴心直進敎タル
トスルカ故。先迴心スト云歟。愚法無其位名言
不可心得歟 尋云。若爾者。何愚法小乘段
但立四位無五位廢立耶 答。略スルカナル

一。十迴向後別立四善根爲加行位三賢
外別立四善根歟 答。爾也 難云。以第十
迴向終爲四善根事。常途性相也。是以他宗
人師第十迴向攝也釋。何可云別立之耶。
況初僧祇三賢經畢。第二僧祇初地ヨリ
僧祇中間ナルヲカ耶 答。當段。但於難
者。三賢四善根相攝異釋不一准。今約一義
也 尋云。當段云。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謂
十信爾者以十信爲煗善根等歟。亦十信
位修煗等善根歟。亦彼四位此四位。故相配
計也 答。但四位等故配計也。清涼釋心。攝
論四十心皆加行取也。五位建立無也。今章
心。別立四善根故只宛四方便也。不取加
行位歟。疏牒攝論文云。若依此釋。則無
五位。地前三十心皆加行攝有云。眞諦心
地前四十心卽煗頂等四位義也。眞諦弟子
寶常義亦爾也。至相大師亦寶常弟子也。故
搜玄記中釋十住結文時。頂位修ストヘリ乃至
十迴向時世第一法ストセリ。十住頂位ナル事分
明也。今章如爾可心得歟 飾宗記七云。
常法師云。此四善根如其次第配地前四十
心位。謂准本業瓔珞經。於十住前更加十
又云。&MT02054;法師云。第十迴向最後位中
開四善根。唐三藏意取&MT02054;法師以爲正義
此記總出三師異義中。寶常法師信
世第
一也
&MT02054;法師意第十迴向中立善
根也。惠休法師意十住十行前九迴向
第十迴向世第
如此相配也 大疏五上異
説可准之。此中眞諦弟子寶常法師四善根
如次相配信住行向。今章釋可准此義歟。
一義云。至相約終敎十信乃至十迴向
願樂行人等一位取修スル煗等善根義釋成
宗家約始敎十迴向後別立四善根義
成故。煗等不可配四十心也。然者師資互
影略歟 問。別立四善根ナラハ屬第二僧祇歟
 答。屬初僧祇
  十日
一。爲引小二爲機淺今總標之二意與次
下皆通二義之二義同歟異歟 答。可相替
也 難云。機麁淺故者。爲機淺云更相替ルトハ
不見。如何 答。一義云。折薪云。答有二下
初標二義。一以下釋。然第二義中便云凡以
等者。但是結通二義。非是標釋。然恐文脱
合云二亦以此引小故似小乘。方可云凡
以大乘似小乘等也凡以大乘乃至爲
機麁等者。重言ナルニタリ。故折薪記ニハ第二義ニハ
引小ハカリ&MT06279;結文凡以等トハ云ヘキヲ
落タルカト心得タリ。然トモ總別第一
一義第二ルモカタカラム
耶。其上直進ナル。引小必機淺義可
兼。故第二義ニモ引小一義ハカリヲハ不出
歟 一義云。集成云。答中易簡云。初義正就
菩薩答。次義通約大乘初門。復古釋後
義曰。旣 爲淺機。又復引小。評曰。復古義長
一義云。上總標云答有二意者。初意以
直進菩薩機麁淺故等云云如文應知。後意
爲小故云一爲引小。然其所引之小乘麁淺
故。能引之大乘似小説故。云二爲機淺也。
爲欲簡下釋終敎行位不似小乘之所
以云所引二乘純熟高勝機故不假似彼也。
故知今云二爲機淺者。是所引之小乘也。非
指前直進之人也 一義云。第一答云。直進
敎設雖不引小直進菩薩機淺故似小也。
是答直進敎不可似小云問。非謂直進敎
不引小。第二答凡以始敎大乘似小事。直
迴心皆通引小機淺二義也爲言第二答機
淺者。通指所引二乘直進菩薩也。是正答
問中迴心敎可似小直進敎不可似小云
難心故。云皆通二義也。但於難者。始敎二
乘機卽淺故能引モツレテ無力淺ナル也 
一義云。前麁淺者從愚法入者歟。機淺者直
入歟
一。如説聲聞獨覺亦爾三品成就聲聞獨
覺同歟 答。爾也 難云。聲聞緣覺觀智旣
有勝劣。三品成就何無差別耶。何況如
彼麟喩者。一座成覺人也。三品成就何無不
同耶 答。獨覺亦爾之當段所引之論文分
明也。但至麟喩一座成覺云難者。部行麟喩
合作三品也 問。於獨覺作三品成就樣
云何 答。先付聲聞三品異義紛綸。且景疏
方便位中&MT06279;至四善根位命終スルハ下品也。
自方便位至見道已上更生ルハ中品也。自方
便位入無餘者上品也。獨覺上品者麟喩也。
自煗位一座成覺&MT06279;一生入無餘。故中品
トハ部行也。聲聞下中品也。然無佛世出世&MT06279;
獨覺之三品云也。下品從解脱分
至煗等死也。後出無佛世得果。中品住果
更生也。後出佛世得果。此二聲聞緣覺部
行也。與聲聞同也。上品可知一座成覺
也 景疏指事引文也可見
性同者部行歟」
一。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論聲聞至苦忍
敎意判聲聞位不退。依何論説判耶 答。依
佛性論也 難云。凡定敎法相可依瑜伽
唯識等。然瑜伽二十一説聲聞不退正判忍
位歟。仍景興道倫等意皆以忍位爲不退。
今何引用見道始得不退之論文耶。就中
此佛性論是終敎之依憑也。何引此論釋始
敎義耶 答。實雖此佛性論之正所宗是終
敎意。而爲破薩婆多五性各別故明彼部
所妄計有性無性之相。因其義便兼擧大
乘權敎三乘人得佛性之階位。卽此大乘權
敎旣 許三乘各別以判其不退。豈非始敎之
義耶。仍引用之以爲依憑。誰云不然耶。
但於瑜伽論者。是隨轉理門之説歟。若約
實義。則以今佛性論見道十六心中第一苦
法智忍方得不退之文可爲定判也 問。
凡論退不退之遲速者。可由智行勝劣。且
如菩薩者。終敎方盡大乘至極之説故。受行
之菩薩解行頓契實理故。願智殊勝入初
住卽得不退。是速疾也。然始敎未盡法源
故。願智力劣。至十迴向方得不退。是遲延
也。若爾聲聞亦爾。然今愚法卽忍位不退。不
愚法至苦忍有佛意耶 答。凡權施不了
之敎者。一往對機以誘引之。不可責盡理
歟 問。以佛性論爲三乘不退之證不可
爾。正見論文云卽得佛性。是卽明證得佛
性之位何爲位不退之證耶 答。佛性
論第一云。菩薩十迴向以上是不退位得於
佛性問。佛性論文依薩婆多義述之。何
可爲始敎門證耶。何況聲聞忍位是不退位
也。何至苦忍判不退耶。次緣覺不淨觀以
後一座成覺聖也。何至世第一又得不退可
云耶 答。前位雖不退。不退極處判不退
也。此卽覺勝劣ニヨテ定之也。但至薩婆多意ナリ
何云始敎云難者。大師餘處釋中雖是薩
婆多説。然非彼宗説。以有十迴向名位故。
小乘無此位也云云問。如此釋者。旣 非薩
婆多説。何云若依毘曇耶 答。不談性得
佛性立修徳等薩婆多云歟。悉非依
薩婆多也 尋云。今此不退惡趣不退歟。又
位乘不不退歟 答。共不退歟 問。小乘猶
忍位立不退。大乘聲聞何至見道始可得
不退耶 答。又亦菩薩等者。瑜伽異説出也
 當段如瑜伽云者。三十七卷也。此清涼
大師始敎&MT06279;第七住不退間論義也。
宗性僧正始敎上中下三品。上根七住。
中根十迴向不退。下根初地初不退
釋セラレケリト口傳スル
  十一日
一。菩薩至十迴向方皆不退不退者初迴
向已上不退歟。第十迴向不退歟 答。自初
迴向不退也 難云。探玄記云。依佛性論
至此位滿方名不退位旣 云至此位滿
等。如何 答。准佛性論。云聲聞苦忍已上
獨覺世第一法已上菩薩十迴向已上。旣 三
乘共云已上。明知各入其位卽是應得不
退。故今章云至十迴向方皆不退者。纔至
初迴向卽得不退爲言但於探玄記釋者。此
釋意總以三賢爲一解行位。於中判不退
時。卽以十迴向爲不退。然以十迴向是解
行位滿故云位滿也。言此位者。次上所標
之行位也。非謂別指十迴向滿心也 問。
且依章主意或云十迴向不退。或云地前
總退。爾者只是異説不可和會歟。如何 
答。義苑釋佛性瑜伽二論云。前據佛性上
賢不退。此約瑜伽三賢皆退。何以爾者。謂前
約勝行。此論見眞故。各成不退之義耳
問。不退者其相如何 答。於不退有已得
未得不同。已得不退者。於自地所得法者
永不退轉也。設雖自地法於未得者退スル
可有也。況於他地者。必可退也。但今不
退者。於自地法者不簡已得未得不同。更
不可爲退轉也。若於他地法者。亦退轉義
可有。若依佛性論意者。十迴向已前已得
未得俱退也。旣 入十迴向者。更於已得法
者不可爲退轉也。若依瑜伽初地不退義
者。初地已前設雖自地法。於未得退轉也。
若入初地者。於自地法者已得未得俱不
退歟。於他地法者不遮退義也。若依第八
地已上者。於他地法卽不退轉也。無相無
功用&MT06279;念念增進故也 問。佛性論意。聲聞苦
忍不退義ナラハ。於世第一法位者退墮餘乘及
惡趣歟 答。聲聞正於世第一位者無レトモ
退義。猶是有漏心ナルカ故可退墮之義アリ。是故
約決定云苦忍不退也。世第一法但是一
刹那故。實義無退義也。約容有退位攝也
 尋云。若爾者。獨覺世第一及菩薩十迴向
猶是有漏故。約容有如何不爲退位耶 
答。獨覺菩薩種性勝故。約容有更無退義。
是故世第一法不退云或十迴向不退云也
 尋云。若爾者。定三乘定性時。聲聞至忍
位定ルト種性釋セハ。所詮忍位已上不退故。於
不退位定種性如何 答。上定種性成
就位分斗也。別依退不退二義非釋種性
成否也。今佛性論又不依種性成否正定
不退位斗也 問。定直進菩薩不退之時。
分別部&MT06279;薩婆多爲所破能破三乘
退也。何以分別部能立不退證始敎直進之
不退耶 答。小乘分別部所立退者。彼部意
豈於菩薩許十迴向不退義耶。以之得知。
今此不退是大乘中三乘不退也云事。所詮
論主心卽在大乘故。動モスレハ分別部能立義
中交明大乘義也 法花玄賛二云。不退
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後不
退生邪見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
位。自後不退入二乘故。三證不退。初地以
上卽名不退。所證得不退失故。四行不退。
八地以上名不退地。有無爲法皆能條故
云云
一。菩薩地前總説爲退章主意地前總退
歟 答。爾也 難云。定種性事至堪任旣
是或十信終或初住等也。又此始敎中同定
不退引佛性論十迴向云云爾者地前總退
義自語相違。云何 答。今地前總退之義章
家之所立也。任當段釋也。但於難者。此義
且依有漏位云總退歟。始敎機有三品。約
下根云地前總退歟 尋云。地前總退者。
退菩薩乘墮二乘等歟 答。不爾。但往
惡趣者名退。非退菩薩乘也 尋云。猶墮
諸惡趣故者約業繋歟 答。問異補闕章
有二説也
  寛永元年甲子三月十一日。爲春季談義。古
抄書集令不審沙汰者也。不可有定量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七十二


五敎章下卷不審五第三行位
章終敎下

  二日
一。亦不以見修等名説終敎意可立見修
等五位歟 答。不立也 難云。見修二道者
大小一同通途性相也。縱雖終敎意。何不立
之耶。就中唯識論第九云初照理故亦名見
道。又釋修道云。復數修習無分別智爾者
終敎意豈不許最初照理復數修習等之
義耶 答。當段不以見修等名但於難
者。始敎寄分分別俱生煩惱故立見修二
道。終敎不分分別俱生故不立見修也
一。以信但是行非是位故終敎意以十信
爲位歟 答。不立位也 難云。疏三下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