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眞心要決 (No. 2313_ 良遍撰 ) in Vol. 71

[First] []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313
眞心要決前抄

夫中道大乘文義周圓。恒沙敎理塵數行果。
一法而不容納。是故名爲塵理圓實
。亦得稱爲普爲乘敎。因茲一乘五乘之
水火蕩類膠漆。有相無相之異淸濁
湛湛等江湖。相即定離夢中之異端非即亦
離。生滅常住。覺前之一境照滅亦照住。
三祗長劫一念無生。事理成佛無敎相。施
設離言自證詮旨。中道倶存。束論之者。迷
情四句四句皆非。悟情四句四句皆是。凡厥
有無事理淺深詮旨。一切法門凡成一宗。無
邊義理盡混一敎。披學應知勿暗疑矣。尋
其大途源從二門出。所謂三性三無性也。
今此二門二而不二。一而不一。所以然者。
遍計所執。性雖都無而情有故立爲一性
相雖情有而理無故説爲一無。依他起性。
體雖實無而假有故立爲二性。事雖假有
而實無故説爲二無。圓成實性。體雖無相
而眞實故立爲三性。性雖眞實而無相故説
三無。然其遍計所執空者亦非遍空。有無
一異倶不倶等一切妄執皆悉遣之。既無
故雖無不三性不有之有。既無有故雖
有不三無不無之無。既無一故雖一不
三性不異之異。既無異故雖異不
無不一之一。即無倶故亦有説空之執亦亡。
既無不倶故非空非有之情亦遮。其餘無邊
四句百非亦復如是。依他假有實無二門。圓
成眞有無相兩義。一一如是。遣增損執
證相性。三性三無由何更有毛端相違。何況
其遣增益。雖偏有中有。故
空門亦不有。於損減。雖
不遣中空。故雖有門亦不空。其一
異等亦復如是。以遣知存以無推性。一一
亦然。如是如是展轉推入。尋思路絕名言道
斷。一念莫邊。刹那莫中。萬有
萬空皆遮皆存。誠是佛法之廣海。抑又覺王
之祕藏。其所遮者皆是外境。其所存者皆是
内識。識有事理。事識則縁慮覺了之心。理識
則無相不生之心。證此心覺即是眞智。眞
智眞理倶離二取。相性本一故名唯識。亦
般若。亦爲一如。皆不相違。然猶强論
門順不。二門不同。所謂三性表詮法門。三無
性是遮詮法門。彼雖空有倶表於有相
此雖空有倶遮於無相。彼雖事理倶表
於事相。此雖事理倶遮於理性。彼雖
修學倶表於學解。此雖修學倶遮
修行。彼雖染淨倶表於染法。此雖染淨
倶遮於淨法。彼雖詮廢倶表於詮門
此雖詮廢倶遮於廢詮。彼雖識智倶表
於識了。此雖識智倶遮於智斷。彼雖
因果倶表於因位。此雖因果倶遮
果徳。彼雖化證倶表於化他。此雖化證
倶遮於自證。彼雖止觀倶表於觀照
此雖止觀倶遮於止寂。彼順差別此順
一味。彼順性相決擇此順融通無礙。彼順
百法此順一心。如是相對無量無邊其義
必然歟。付之案之我宗修行順無性門
哉。故廣百論云。然其門義順在於空。有有
有等皆順執心。空空空等皆違妄執。故有
智者聞説空言。應一切有無等執
眞理非有非空加之大師判空爲門故入
於眞性。撲揚述若論理要資空觀。凡此
門意。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
靜自性涅槃。其無生滅之一法者即是一心。
萬法皆如而攝在於一心故。其一心者即無
分別離文字法。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胸中
更不於一物。若住此心。三世諸佛十方
衆生一體無異。即是佛心。是名三無差別妙
。亦名爲自性淸淨心。亦得名爲無上菩
。亦得大般涅槃。覺徳明淨故。覺體寂
然故。名觀名止亦復不違。始知此理。生死
涅槃猶如作夢唯識
論云
心外法迴生死
知一心生死永棄。可謂無上處中妙理。
其義誠哉。是以諸佛極證一念無生。生死超
絕身心冥寂。以心求心心還外境。住空取
空空亦情有。欲一心一心。心外無
心故。欲畢空空。空即亦空故。
無心之心截心之利刀。不觀之觀摧觀之金
剛。何況於餘種種有相色聲等念哉。但非
全不知。靈靈知之。雖見不而見。雖
而聞。雖見而如見。雖聞而如
聞。任見任聞不分別。全不背無生
淨心。此心即是本來所得。非修而得。一切凡
乃至田夫野人等類皆已有之。是故名爲
本來菩提。然諸愚夫自不此妙覺心
亦不其動念容身。恣擧妄念。起惑發
轉五趣。可悲可痛。若得覺知。豈可
護乎
  和會法相
問。今所演義大乖性相。一付一心體性
云。自宗意者。源立五法事理唯識。一切諸法
在一識。其一識者了別爲義。正是縁慮集
起心也。設雖佛果最上無漏八識四智。皆是
刹那生滅之法。而今所言一心何是不生不
滅。若云於心性眞如。何又名爲不觀之
。亦名菩提。亦云色聞聲等哉。若云
於無分別智。何又説云不生不滅本來已
得涅槃等哉。豈可一切流轉凡夫皆本具
無漏正智。加行無分別慧猶爾。況於佛智
哉。縱許爾者。更有何由斷惑
四生。豈又可見色聞聲等分別耶。若云
是指無心位者。何異外道無想定耶。彼豈
於妙覺王耶。無心睡眠悶絕等位亦復可
爾。何又云色等事耶。若云是有心之
而無分別。三量之中是何量哉。若云
。是何識耶。若五識者所述更非五識行
。第八亦示。或第六者爲是五倶。爲是獨
。云五倶者准五識。疑。獨頭者獨頭意識。
何得現量。若云比非。何得説言無分別耶。
若云有漏三量之外。應是無漏。若無漏
者其疑如前。次三性之中是何性耶。所演恐
無記心相。設若無記闇昧無徳。豈依
一生耶。三無性門無生無滅本來涅槃
者。是專指於圓成實性而似抑爲覺知之
。亦違法相 二付一切無性疑云。如
所述者無始本有之一心菩提之外。一切諸
法皆都無歟。若爾一切因果道理盡以損減
大邪見。若無煩惱惡業者。起造感果
是何故耶。若云無而衆生愚妄謂有者。
一代聖敎皆成妄説。又都無事迷何起妄。
又無衆生及無愚體。何云衆生愚癡妄情
又諸菩薩爲生死。精勤證大菩提。是何
事哉。色等六塵眼等六根亦皆成於虛妄所
。豈可然乎 三付速疾成佛疑云。我宗
性相。一切菩薩必經三祗。超一地位猶以
有。何況僧祗。超一僧祗猶以難有。何況
三祗。而云一念無生可本來成佛。未
 四付一切成佛疑云。五姓各別一宗大
事。義相大異他宗案立。如今義者。定姓無
性皆成佛歟。尤以不審 五付止觀名言
云。止者即是定心所也。觀者即是慧心所也。
彼此同轉所觀境也。既無分別都無簡擇
亦都無所觀法者。由何得止觀名
耶。若云自宗無分別智冥合之位既得止觀
相應倶有即是此也者。不然。彼觀眞如
專住簡擇故名止觀。此既不爾。何得即是
抑修此者。要先習學所應聖敎然後修歟。
將又無聞非法之輩頓得修耶
答。一一疑難皆是三性門中一門疑也。二門
遂一雖相違。其大旨不混濫。無性門
意。三性皆空。無生無滅。本來涅槃。其本來寂
無生體者。即是一實廢詮談旨眞如理也。故
本頌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眞如。常如
故。即唯識實性是正指於本來寂靜之
法體也。以何得知。見本經文。廣釋諸法皆
自性。相生勝義三無具説。廣釋無生無滅
等義。略於生無性但説初後二種無性。其中
相無體性都無無生無滅相似涅槃故云
。勝義無性體是眞如。凝然常住。無生無
滅。眞實涅槃。故云寂靜。燈釋幷人師釋
其意歟
是故無
生無滅法體。正所存者勝義無性。本頌指
明云亦即是眞如也。故此門意。所擇取
是眞理之一法也。今入此門。故眞如爲一心
。不事心。今付心體不生不滅。云
唯一無二。有何失耶。凡以眞理諸法體
宗家解釋。是以心經幽賛中云。今推歸本。體
即眞空理。事離於理別性是釋
若所説空體。正是三無性門意也。攝法歸
爲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者亦即此意。此
乃攝相歸性門。推功歸本義不始論矣。
若爾萬法歸一心。心外無物。一心歸一如
如外何有不生不滅心。何及驚疑。但唯識名
三性門。然而此門亦全不萬法之中
。實性識是非眞性。是即識之實性故也。或
持業之義。理體照明眞實了故。依之大師
或判識言所表具有理事。或述圓成眞
性識。於不生理識之名。其證難盡。何
況今云心。不了別名。即是自性淸淨心
也。由何定是生滅心耶。心名本有其二義
故。眞實心者即指性故。心經釋名。大師解
堅實妙最之旨名心者。即指法實。全非
縁慮集起之義。即可此義。但名止觀。名爲
菩提及見色等皆非心體。是此心徳。若從
三性門性相決判者。當無分別智。智相應之
定即是止也。其見色等義分即可後得
。然此門意既以法性心體故。但名
別法。唯是一心不能證所證差
。深遮二取之迷故也。我宗本意大滅
。然而依三性法相之時。不分。
故分相性。亦分理智。亦分心境。而今正入
修行之門差別理智。是有何用。仍爲一心
尤有其謂。然此心徳歸體不生。談徳似生。
故亦似滅而無實生。亦無實滅。論眞實
不生不滅。無改易。非有非無言慮皆絕。
故此一心一切位中常住周遍。一味平等。見
色等時如鏡照形。非分別見。非分別聞。只
自然見。自然聞。明了也。湛湛也。深妙也。難
思也。其動念時。及無心位。爲妄想覆爲
障。今此心徳不顯現也。雖顯現
其徳。可照未照。可知未知。其可照知
朗然常備。如是隱顯有不同故。體雖常住
生滅。從三性門性相時。是即如幻
虛假生滅。全不相違。但一切衆生皆有
者。談體必然即是本來自性淸淨涅槃。自
性淸淨心也。不始論。然心徳顯現。雖
其位人不自知。以知故自在動念。以
故發諸惑業輪迴無止。覺悟之人指
時。雖知而不信者。不之故如
。若護者速出生死。於此頓漸重重根機
階級
分別
其心徳顯現位者。若人或
時不貪等一切染念非執心。於六塵
念慮。而亦明了必然有之。是即佛
心。非汎爾妄情。是即本有非始修得。故覺
者見之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愚夫不知故自
六道。若得之。深信護之。常住此心
念情。次第轉勝漸漸明淨。速至圓滿
若其上機於一念頃頓成正覺。能現八相
足神力。然從三性門其分齊者。彼本
所有之無分別明了者心。即是第六生得善
中無相善心。其得覺知。常住此心。漸明淨
中。初修習位猶是生得。久習心後聞思修慧
次第成滿。其滿位者即應十住初住等位。初
住菩薩能現八相。具神通故。其上機者前
世修習解脱分善。近初住人。今生始運
法縁時。速疾頓得其位也。如是寄事寄
相談門。雖成佛。今入無性門直指
。不於事而見之。故不分得全得階
皆名佛也。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酬
因感果皆夢中事。是人行邪道
。分得全得是迷前想。譬如虚空雖
及無大小一味平等不分別。相寄
遠近空及分大小。故理成佛速疾也。
事之成佛漸次也。理一體故。事衆多故。如
辨時。三祗修行一念成道猶如乳水。然諸凡
夫乍此心斷惑。不此心即是佛
。不動念即妄源。既迷邪正故無厭患
對治。何有簡擇力。既無簡擇力何得
。即如是故其心雖有而甚微劣。心微劣
故不斷惑滅罪。然有微細勢力。猶
自餘善心。何亦强遮乎。然而其分甚輕微
故。又擧念情甚繁多故。有宿惡業
。設又雖諸善業等。於此心中不能達
之。加行等中起諸妄念。故輪迴也。而今覺
悟有此之妙心。能知動念是邪。能知無念是
。長時修練之。無始罪障寧不滅哉。是即
一實廢詮觀故。是即唯識一乘極故。一切業
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思
。豈不信哉。煩惱所知一切惑障亦漸漸伏
除。速至斷位必然無
次三量中是現量也。五倶意或五後意隨
定歟。五後之意是獨頭五識無間故。
或現量何失。見五心章。五後意識非唯縁
過去五塵。亦縁現在等。然約多分
念境。又唯比非不現量。仍通現義不
之。是故此觀若五後時可微細遍空
行解。即比量也。然微細故自不覺知歟難
決。三性中是定善性。所以然者。非不善心
有覆心。其義必然。今所疑者無覆無記。
而於無覆四類中非異熟心。極明了故
唯識論説第八行相微細。云
。云闇味等。餘異熟心准亦可
威儀心。不
發威儀故非工巧心。不發工巧故。
變化心。非嬉戲通心故。若爲
分別。縁發威儀工巧等者。亦是善
心全非無記。若爾善外是何性耶。但未
。或可無記。亦無過失已上遮
初難
次第二
難甚以無用。不三性之無性故。雖
法相。善惡因果宛然不亂。何況無
性。問。所言無性者全非遍空妄見之空。有
無一異倶不倶等一切妄執皆遮空也。一切
善惡都莫思量者即此義也。以三性門
顯之者。假我假法三界六道三科四諦有漏
無漏困果行相皆悉具足。無一所闕。何及
疑耶 其第三難先已遮之 次第四難亦
來。我宗意者。依解深密經誠説故三
世門立五姓。無性門立一乘。依諸淨道淸
淨者。唯依此一第二故。於其中
。非有情姓無差別。其説分明。是即一切
一眞如。定姓無性皆成佛故。眞如佛性一
切皆有故。有佛性者皆當成佛故。其理眞
實故。其事虚假故。無定相故。非凝然故。今
此門中全不痛。但從三性門判性相
時。定性無性有理佛性故雖成佛。而
行相故終不成也謂雖
而闕事縁
今所
成立本有佛心是專理故全不違也。今此心
徳本無分別分。淸淨分既是有漏生得善故。
無性有情亦具足之。有何相違。然有性人
必覺悟之修行成佛。無種性人雖有不知。
聞不信。還造輪迴善惡業也。定性二乘
此縁時。信我空邊法空。亦復不
違。然無性門見理性故。一切衆生爲成佛
都無所殘。此義門中實當成佛故三無
差別自他一體故。當成已成皆不違也 次第
五難。既是明了遮於邪念於正智觀。觀
義分明。寂然止息。止義分明。於所觀者此
門本意不能所。但是一心不念不觀。從
三性門別之者。即以不思議境界
也。即是一心還照自性。自性即是一眞法界
勝義勝義究竟理也。若此觀中謂不思議
之法體。無是處迸是遍計所執故也。若
空亦復爾也。猶所有相皆是塵如。四句
百非一切皆亡。是即説爲無分別智。所難之
趣尤浮疎。次修此法者或學敎文終離
。或得法縁頓開悟皆可有也
問。説爲一心。亦稱菩提。亦名涅槃眞如等
者。是三無性門之本意耶。次此門意。佛具
耶。若云具者。今一向歸一眞法界
餘法。寧得報化二身。又具俗縁後得
耶。若云具者既亡所相。豈有
種衆多事相差別。若彼此皆闕大違諸敎。又
六度萬行無量因行皆得修耶。若云修者。夢
中妄想修何爲耶。若不修者。亦違聖敎。次
依他虚假事相總名虚妄。亦爲夢境。未
其意。妄者即是迷亂之義。縁有爲之無
漏後得豈迷亂智。淨分不可斷之依他豈又
妄法耶。佛身諸根相好四智三明等寧皆妄
耶。夢者妄想顚倒所見。豈此等法皆顚倒法。
若云佛無諸根等者亦大違敎。次有漏無
漏生得加行聞思修等。明昧各別重重無量。
皆是各有能生種子。混因果亂。而今微
劣生得善心名爲佛心。都不別染淨階
。不凡聖高下。而亦似修習精進。自
相違。其意如何
答。名爲一心菩提等者。猶是表詮門之
意也。無性門之本意不爾。此門意者。既遮
一切。有何一心何菩提。有無一異皆是
妄境。菩提涅槃亦不可得。不可得法亦不可
得。如此思惟亦不可得。是爲本意。用爲
。亦云自性涅槃等者猶是有相門。涅槃依
得顯即二空門。皆約詮故。是以唯識本頌
次第。前二十四頌説唯識相。三性三無皆在
。第二十五頌説唯識性。即此諸法勝
義。亦即是眞如等一行也。此字雖此上勝義
。彼在相中。此正指性。當知從無性門
眞勝義性故。指上勝義無即是眞也。
今此勝義即勝之義。勝者最勝正直正智。義
者法性即是眞如。如體寂然不最。不
勝。一切言語皆道斷故。如徳止言。擧
能證道最機勝妙功徳名號。説此妙道之所
行義。還顯爲離言法性難思。及論疏等説皆分
明也。是即正勸一切善惡都無思量之修行
也。故隣次此説修行位。即後五頌。其中初三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等説資糧位。次云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等加行位。皆指
上説即唯識實性。即勝義無性無分別法也。
然猶有微細分別。殘空有相。非極明淨
此亦有淺深位。故説云求住立少物
於一切思量。但觀門方便非一種
故。或觀依他虚假空寂而入一實。或時直
一實眞如。故本疏釋加行位云。或總作
一實眞如。或別作二空是説已。遂
實證一心見道。若時於所縁。智都無
。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都無所得且
不念。離二取相寧非一心實證。既如
以前皆修之。其理必然。四種爲思。如實智
者皆於此法施差別。若爾我宗唯識修行入
無性門修行之義無疑者歟。其修至極。無相
不念不一物一心義亦明鏡也。然今
此法但自證知不人者非大士行。闕
故。由此欲他知此法二方便。雖
不可言强説離言。是則敎門。不可言故
説而傳。是即禪門。今此二門互有其徳。禪門
徳者。一切言辭遍計所執。説有著有。説
者著空。説中著乃至無邊四句百非。無
一片非繫念杌引執鎖。由此得證尤
遲尤難。故不説而傳。是爲其徳也。不説傳
者所謂直指衆生心也。直指者所謂直指
心中所有本來寂靜明了無分別心。住其令
修。不法門。不名字也。當指之時。或
其心。或作妄相。或假此語種種方便
禪門故實云云今此心體。三性門中以事爲
體。此猶雖有漏妄情。無性門中以理爲
體。恒沙萬徳宛然而備。爲妄想汚其徳稍
隱。本性微妙極淨圓明。譬如黄金交塵沙
光色稍隱。自性本徳條然不改。人覺
能練能瑩其徳幾許。佛心亦然。勿之矣
 次佛有三身四智三明根本後得一切具
足。其相如常。是即專依三性門。一切一如。心
佛衆生無差別故有爲事相皆爲虚妄。皆爲
夢境。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云一切有爲如
夢幻等。又説餘虚妄一實諦眞如
是實餘皆虚妄。皆此門也。然其妄者未必迷
。縁生之法無言實故説名爲妄。故義燈
云。縁生名妄。此則可若迷名妄。無漏
依他雖虚非妄。大師釋云實道諦虚而
妄。即此義也。今總名妄依前義也。名爲
夢法亦一一准之。故此門意依眞依覺。淸
淨法界爲佛。有爲事佛爲夢。所以三界六道
縁生一切人法三祗四依六度萬行酬因感果
諸根相好四智等體皆是虚妄。皆是幻夢。眞
實覺中一切皆無。是故説名夢中修行。名
中佛。故佛心中知有爲徳。猶名見夢
眞覺。然與迷情所見大別。彼夢執實不
夢。見此夢夢爲衆生見。然初修人賴耶
之夢未寤故境界猶强。隨自心色聲等事
不意來觸。然而不念住。遲見聞猶爲佛心。第
八識夢得寤已者。即爲利他之聞之。香
味等法一切亦爾。自受用身雖自受用遠亦
他。住世間故。正智後智亦皆夢故。付
之可四句。一夢中夢。所謂愚人動念縁
事。二夢中覺。所謂愚人本有佛心。或初修人
本有佛心。三覺中覺。所謂覺者本有佛心。或
圓滿位本有佛心。四覺中夢。所謂覺者不
縁事。又有三句。一體夢見夢。所謂愚人覺者
事心也。二體夢不夢。所謂正智。三體
覺不夢。所謂眞如。今此正智眞如差別。
且依三性門別之也。無性門中合爲
。總爲覺法。次六度等諸行爲行。皆可
之。三性門修皆具足故。理事萬徳皆可
故。然無性門雖行之皆名夢事。是其善
異。三性無性不即不離。一念無離。豈不
哉。但總行者。且付一行亦有由。然互不
亦豈捨乎。次有漏無漏等位種種階級。從
三性門別之者皆可之。入無性門
之。只付一心一實之體自證門。故
之。然而三性門恒時不相離。事相之
分位不經不成。故覺知以後修習增進亦必
然也。何及疑惑
  直指人心
問。直人指心見性成佛。是達磨宗不共勝事。
自宗之中未此法。今付無性門恣建
一宗。寧不相違耶 答。對機遣病門修
理門自宗所許。如若破空病説有能
除。若論理要資空觀。此義勢也。今此後
門中傳他方便歟。何相違耶
  從心澄境
問。餘宗皆是從境*澄心。禪宗異他從
*澄境。所謂不所觀法門直止分別。分
別得止心境自不現。是其勝徳。而自宗中
此法哉。若無之者何任胸臆立之
 答。無性門者一切皆遮。三性諸法無
殘。以何爲境。空尚遮之。況於有乎。心
尚遮之。況於境乎。從三性門實皆遮
執。後二無性假説無性。入空門修。妄心所
念實皆非依圓。觀何爲境。故唯識云。愚夫
此横執我法。有無一異倶不倶等。猶如
空花等體性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
執晴已圓成自顯。圓成顯上依他自顯。其理
必然。就中遣相證性唯識正當此修行。遣
事相者見於依他之實無也。依他實無者即
所執空門。所執空者非只空有。亦復空空。
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論云。倶者倶句也。云
不倶者倶非句也
及一
異亦一亦異。非一非異
取一切
無量四句
無邊境相皆遮之。即是一實廢詮中道。故云
證性。所以幽賛受此第五重唯識觀云。又説
一諦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來藏空眞如無相
不生不滅不二法門無諸分別離言觀等皆此
觀攝解釋分明也
問。唯識觀者遮外境也。今遮一切。豈唯識
耶 答。此疑甚非。今所遮者一切外境。設觀
内心即是能取相。二取皆外境。豈不
乎。設觀爲空寂。亦是所取相。寧殘之乎。如
是不念住無分別。自内冥合離言法性。即
是唯識至極觀也
  根機不同
問。論此法機三品別云云其上機者何分
齊耶 答。言上機者。言下成覺。不
三昧現前。能現八相神通自在
問。自宗性相一切菩薩必經三祇。上從
下至宗家。當世學者全不之。今所
未曾有也。其義如何 答。今所言覺者
三性門談。即是十住初住等也。但其階位
猶可審定。或可謂七住已上。或可謂是初
地已上。是即事佛非頓成故。説爲淺位。説
分得。然今空門不事相。指其理故。
理一味説爲妙覺。説名全得。是故應
三性門三祇成佛。約無性門一念即證。
全不相違
問。設縱雖爾彌有其疑。具縛之外凡類。況
非修非學者。今生始得此法縁。寧可
座入於初住。何況至七住乃至初地耶 
答。誰言此人今生始逢。先世修習解脱分
勝位者。隔生忘失未學間。忽遇
速得入也。故解深密無自性品云。善男
子。如來但依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
。於宣説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諸法
。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
。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
品福徳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
我甚深密意言説實解了。於是法
信解。於是義無倒慧如實通達。
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
等文之准知。何無其機
問。如是勝人隔生忘失。是事難信 答。龍
猛大士初是梵士。博學外術。習染邪法。迴
心以後頓入初地。世親菩薩先學小乘。迴
心以後速入明得。此等勝人豈無宿世修
大乘。然隔生故或學外法。或學小乘。由
本論説勝解行菩薩過失。廣説妄説愛染等
。不驚歟
問。所引經文既約隱而不了無性。今所論者
顯了無性。何爲證耶 答。此難分非。隱密無
性尚有勝驗。況於顯了。故經下文説顯了
無性功能利益云。爾時勝義生乃至世尊於
今第三時中。普爲趣一切乘。依一切
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
自性性顯了相正法輪乃至世尊。若善
男子。或善女人。於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説甚深
了義定敎。聞已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布。受
誦温習。如理思惟。以其修相起加行
幾所福。説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
曰。勝義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
福無量無數難喩知。吾今爲汝略説
。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一。千分
一。百千分不一。數算計唯鄔波尼
殺曇分亦不一。或如牛跡中水比四大
海水。百分不一。廣説乃至鄔波尼殺曇分
亦不一。如是於諸不了義經聞已信解。
廣説乃至以其修相起加行。所獲功徳
此所説了義經敎聞已信解所集功徳。廣
乃至其修相起加行集功徳百分
一。廣説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一。
是語隱密顯了二門無性修中自證
相替。彼不三性故人多墮僻執
三性故永不妄見。了不了義功徳
高下。即依此説。佛語明鏡也。何不依信乎。
此方知。宣説門中三性爲極。自證門中無
性爲
問。七住前或退其位。雖因果退
。得二乘果設約理門何名如來 答。入
劫大心非凡所量。況信不退乎。初住尚應
相成道。況後後位乎。但約七住。或約初地
全無乖歟
問。今此法力勝於餘法速疾乎 答。此
事必然。是故大師理趣分疏釋經所説當經
十六大菩薩等之文云。此經所明實相之理
大神驗。不僧祗十六劫便入
學者雖今立釋。効驗勝於餘法
成不異論。誰不心乎
問。中下二機何分齊乎 答。最下機者。經
六生於初住歟。准瓔珞經。一劫二劫乃至
十劫等之所説推量之也。其外可中品
歟。但是私推。可
問。若爾一切菩薩修行實相觀皆可速證入
何而有遲速不同 答。種姓不同有
歟。智增菩薩自行增故。多分住於實相之
。悲增菩薩化他增故。多分趣入虚假之觀
皆是法爾種姓之所催歟。雖遲非愚。大悲
即是菩薩本故。是猶大旨實義難
  二門隱顯
三性門者顯了至極。即以顯了徳。三無
性門順於隱密。即以隱密徳。對機説時
顯了故。若不顯了者所説相濫。屬
機迷故。止言修門不隱密故。若不隱密
者思惟甚多。難一實故。所以説者可
三性無性
之三性也
修者即亦可無性
三性
之無
性也
然三性門之大綱者。談其如幻。不思議
事。從此相推顯於此事不即不離難思理
性。理以不言其本意。然不言者亦難
知。不言而言。言而不言。豈如三性門哉。無
言之妙辨者寧非此哉。凡事理者皆不可言。
有爲非有爲無爲。無爲非無爲有爲
設離爲無爲餘言者亦皆非也。然而有
爲猶有假相稍可宜擬。故爲言依。無爲離
言都絕言分。故寄立事倚其自性。於理借
詞還取法性。最甚深也。以勝之義勝義
。即此意也。重意云。等宗事相如幻故。
一向離故。雖談雖觀不理。餘宗談説
離言故。混事相故。亦復難及。獨處
豈非徳乎。無性門直指人心説而傳。
是別事也爲言
  去春以來禪法風聞。求法人人間間來語。
愚心迷亂不趣間。竊尋自宗致。暗暗
一旦度量。未審定。殆似詮。爲
謗罪。强求信解
  于時寛元二年十一月日
  小比丘良遍於竹林寺記矣


眞心要決後抄本

我弊室中宅識一愚人妄執常見妄想當情
現相
以爲實事。多著俗諦隨事
差別
勝義。數數
來現現行吾正念。本來習故種子制不得。
然而志之所及聊迴方便。所謂問答也心中
簡擇
問是妄執。答即宗旨。皆對自心外縁
然雖甚難治。願縁當悟而已
問。我宗意者以何法門眞宗旨。答。廢詮
談旨是其宗旨。問。性相決判豈非宗旨。答。
一切法門無性相。今所尋者是何門耶 
答。常途所談八識王所四分三量等差別
門。答。其世俗談。即四俗中第二世俗隨事
差別 問。以何得云。答。唯識論判此依
世俗。依理世俗始論 問。設雖
何非宗旨。答。夫於法門詮旨不同。詮則
淺近。旨則深遠。世俗爲詮。勝義爲旨。於
勝義亦有多重。前三爲詮。第四爲旨。今
論者即第四眞。問。若爾廢詮其義云何。
答。既云廢詮。何詮其義 問。設雖廢詮
其義。答。若有其義何不之 *答。雖
其義此門不詮。答。有其義者何門有
耶 問。此門有也。答。此門有者何不
 問。實事雖有。今故不詮。答。實事若有。
之應眞。不詮應假 問。設爾何失。答。廢
詮成俗依詮成眞。是名顚倒 問。實事有
者餘門有也。答。其失如前。眞俗顚倒 問。
然者無義耶。答。若無其義何不之 
問。若無其義云何詮之。答。可説爲無。是
其詮也 問。詮者即是詮顯其義。若無義者
顯何耶。答。其無義者即無爲義。詮顯其
即是詮顯 問。既云無義。何無爲義。
答。無義之言無義爲義 問。無義之言何有
義。答。此無義言若無所詮。汝何須問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