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勘注 (No. 2290_ 頼寶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性也。性者體也。若是不能同一體爾違下
偈云唯一體無二。故云若爾。若准下答自
宗決定。衆生惑相亦並同體而似本覺。但是
衆生身各異也
 私云。當段所引大宗地論文。專難無明多
 差別義也
文。譬如虚空中等 記五云。總有四頌。別
明二義。前二頌明本覺。後二頌明無明。皆
初喩後法。本覺是一正符前義。承便而引。
非所相違。但彼無明對今有異正當引會。
由前所説一切衆生差別性故不能同種。豈
不違彼玄文所説無明是一同種義耶
云。片雲覆月千器同昏。一惑熏心萬靈悉
暗雲況無明。體是一故。器喩衆生類差別
故。月如本覺癡所覆故抄三云。種種心
相中者。此上二偈明其身器。次後二頌明
其惑一。今難惑一不難身異。然上二頌相
須引耳
 私云。前二頌記爲明本覺一義。抄爲明
 依身多差云云但記釋符文歟
文。一者自宗決定 疏四云。玄文偏就自宗
決定根本無明同一體故。起信欲顯引攝決
定根本無明差別性故。意以煩惱爲衆生
性非取根身是有情體。故本論云無明厚
薄無量差別。即其義也記五云。初自宗中
顯示同一相續義者。一切衆生同一體故本
覺理性平等唯一。其諸事相全攬理成。是故
有情命盡十方生窮三有。皆唯是一。後引
攝中顯示差別相續義者。一切衆生體各別
故。由聞事體染淨差別方於修斷勵力而
進。誘引攝受怠墮衆生故。説無明各有
別體抄三云。爲顯後義者。此會本論無
明厚薄不同等文。即上差別性故是也
 私云。自宗者惣指佛家大宗。當論亦存此
 義。上第三論釋自宗決斷即此論正宗。但
 今文立教異故。以當論屬引接義也。同
 一相續者。疏抄意直名煩惱體。如上衆生
 即名無明也。記釋名能具依身也。今此
 二義共違論文。若如疏抄意者。違次下
 無明雖一相續別故文。又違第三論自宗
 決斷同一相續文。彼等皆指衆生依身名
 相續。此文豈直呼煩惱乎次記意又違當
 段判惑體同別。又違次引經文。以蓮葉
 云差別相續義也。今謂。記義順文。但彼
 師意依身與煩惱終以爲別。而實不爾。
 無明縁起末惑中業果二品有之。然其果
 報衆生根身也。又業識梵名云羯羅羅鍵
 摩。名異熟報識。於此位成人體。豈煩惱
 心外論能具依身。而身與惑相望又可
 有即離。別如對無明論身。亦對本覺
 論身。如是依身即明暗不二總體。仍就
 身判同異。即是無明一多義也。凡本覺無
 明同別總有四句。一本覺同無明別。二無
 明同本覺別。三無明本覺倶是同別。四無
 明本覺倶非同體。此等義如別抄
  暦應三年
二月三日於東寺西院僧
  坊以先師自筆本書寫畢
           執筆靜賢生六八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五勘注第二
文。譬如以蓮葉等 記五云。初論證差別有
其二。頌初喩後法。蓮葉以喩無明各別。一器
則喩衆生體別。其所覆月如在纒本覺。餘
器喩佛。不隱月輪如出纒本覺。今起信論
正同彼文。顯示差別相續義故疏四云。
初論證異義
 私云。今引此文證當論建立也
文。復次文殊等 記四云。後經明引證○
謂聞衆生同一無明。已有多人修心錬行。足
可除斷。而我今者何用劬勞疏四云。後
經證同義鈔三云。前證差別相續。此證
引攝決定故。但順證自論也
 私云。記及鈔證差別相續義。疏證同一
 義見タリ是依次下一無明義而得成立文
 歟。但記義爲善也
文。一無明義而得成立等 記五云。以此下
密意彰同。經中顯文錐説無量。原佛本意
但一無明。是故玄文義得成立
 私云。此釋會上證差別義歟
文。若爾一衆生煩惱盡等 記五云。文有三
意。初謂。無明體一。一人斷時一切皆斷。次
謂。若言餘人未修故不能斷。則不得言
無明是一。後謂。若許一斷一切皆斷。則衆生
界便成斷絶。由無明故。住持生界永不滅
失。今既同盡生界便斷。則成大過
文。此事不爾無明雖一等 記五云。所有無
明雖則是一。能有衆生相續別故。然諸有情
各各承攬九相爲體。縁助相貎彼此各異。
斯則同中而有別義疏四云。故知無明唯
一無二。但以假身有多差別。斷與不斷各
有理趣鈔三云。相續別故者。相續身義。
即此所用。若更轉訓。身者體義。即上所用。故
前後文同名相續。而所目法各有異也。彼
屬無明同一體故。此屬外身人各異故
 私云。相續之言上下不同。雖搆會釋非
 理歟。會上下文相續者。指第八識苦果
 總報。是内相續心依持衆生色身故。凡一
 種滿月喩本覺。一段雲喩無明。十室喩
 衆生相續身。燈明喩始覺修顯智惠。然則
 業識九法成差別相即是衆生。總意迷
 悟體性各一味平等。是名本覺及無明。眞
 妄支流無量差別。是云始覺及枝末煩惱。
 迷悟諸法皆體一義殊。是從不二本原生
 起故。一無明心分離生諸惑之意在斯者
 也
文。若一衆生煩惱盡時等 疏四云。五性殊
何一難。若一衆生斷煩惱時。本覺佛性應
名出離。餘不斷者無明所覆應名。許爾
者。此二佛性天殊地隔。何言佛性同一不
等文記五云。若一下生覺同別○離障出
纒。爲障在纒。二位差別。何故説言一體無
二遍衆生耶鈔三云。天殊地別者。記云。
天玄也。地大也。意云。大別。或如常云
天懸地隔也。殊者懸也。別者隔也
 私云。難意易知之。此中煩惱已盡衆生
 者。呼佛似云衆生。華嚴演義鈔云。大乘
 中衆生差別者。謂佛菩提差別故天台
 宗十界之人名衆生世間也。又義云。此論
 云。金剛以還一切衆生唯識云。佛非
 有情攝今呼佛爲衆生者。從本立名
 也
文。本覺佛性等虚空界等
 私云。今此本覺佛性已下九句。疏屬問
 詞。是則結理成難也。記屬答詞。先立理
 後反詰也。記義爲勝歟
文。無所不遍等 記五云。本覺下一味一相
無差。答本覺佛性具四大義與虚空等。於
衆生界無所不遍。於二乘界無所不至。
於菩薩界無所不通。於如來界無所不
當。又此文中遍至通當。雖互變其文。然實
唯二義謂廣容普遍。通容攝受故。他法在己
周遍普至故。自法入他。當即契當。具收二
文。法界之外等 疏四云。已斷無明衆生佛
性。離染覆障出過在纒。法界外故記五
云。而無下遣妄難。無明中性即是在纒。法界
外性即是出纒。若作是見。但是妄心所縁境
界。而非離邊眞實心故鈔三云。法界之
外等者。意言果位佛性非意識所縁。故云法
界之外
 私云。疏記意法界名雖通在纒出纒。今
 指在纒云法界也。鈔意十八界中六境
 第六云法界也
文。現量境界等 記五云。月生天際圓朗
澄空。影現器中。晦明在水。衆生覺性亦復
如是。豈以晦明不同遂令本月成異
三云。現量境界者。現今分別量度之心所縁
境界。非彼三量中現量心也
 私云。月影明暗偏依水之清濁。所現光明
 非有損減。仍在纒出纒二種佛性。唯一
 體性無有差別。而已玄文論引證此義
 也
文。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等 記五云。一切下
歸本問答疏四云。論一切至別無上道。
釋曰。三徴釋覺一生異有四。一等有應齊
難○二性障不同答本覺
性下
三二倶有過難若言
四一理無豫答如是下
云云
鈔三云。自若依初門
乃至到無上道屬本問詞。從本覺佛性強
劣別故乃至差別。屬本答詞
 私云。疏有覺門有四。一徴釋生覺一多
 若爾衆
生下
二徴釋無明同異若爾此
文下
三與釋覺
 一生異一切衆生
從無始下
四徴釋明與無明若如是
若下
 記分三。一生覺一多上來文
是也
二歸本問答
 當段已下文。正付
本論文作釋故
三躡前前遣疑下五重問
答是也
 鈔意又同記意歟。以自下文正屬本文
 也
文。本覺佛性強劣別故等
 私云。末師意今本覺佛性已下屬答詞也。
 若言如初已下致重難也。學者義云。此文
 亦屬難詞。如是種種等屬答也。難詞之
 中今文難者假設救作釋也。若言已下正
 述難意也
文。無明煩惱等 鈔三云。准此幷本。上言無
明。體通本末。或是擧本而影末也遠疏
云。無始無明等同一品無有麁網。智識以後
染著不同心慮異故。續識以後起成淺深。故
果報優劣上下不等。利鈍差別藏疏云。謂
即根本無明住地本來自性差別。隨人厚薄。
厚者不信。薄者有信。前後亦爾異譯論
云。然無始來無明厚薄自性差別過恒沙數。
我見愛見纒縛煩惱亦復如是筆削記云。
既是生滅妄法。法爾不得平等
 私云。根本無明厚薄諸師異解也。今論據
 上自宗決定義者。唯一無明故不可有
 厚薄不同。是即指無明本體也。據引攝
 決定義者。無量衆生所具無明厚薄不同。
 是即約無明作用。猶屬枝末功能。然而根
 本無明亦在末惑位。無量差別。例如眞如
 之理不變一味隨縁差別而已
文。一地斷義等 疏四云。若言無明厚薄別
故。則違無明唯佛一地頓斷除故。無明薄者
因應盡故記五云。若言無明厚薄別者。
義亦不爾。以其聖説根本無明見一處斷。
今有厚薄應有多少。謂厚者過失多。則通
諸位斷。薄者過失少。則唯一地斷。既爾一地
頓斷之義不能成立
 私云。末師等一地者。指佛果一位見タリ。今
 謂。一地者。通指五十一位一一之地歟。
 佛佛道同故。三世諸佛皆於五十一地盡
 本末諸惑。是則一切衆生無明煩惱等同
 一品故也。若言有厚薄。地位相亂。斷道
 不成立爲言
文。如是種種無量差別等 鈔三云。如是則
爲指法之詞。即指先問何故先成佛後成佛
等。並由無明。非是本覺不平等故。又亦近
指本覺佛性強劣別故等之二義。皆由無明
等也
 私云。至理者。本覺眞如至極理體也 問。
 若爾者。上一地斷之難如何會之哉 答。
 記釋云。復經遠時方漸調順。因行圓滿
 現見一中法界之心。根本無明始可頓斷。
 非由厚故斷通多位。何得妄難一地不
 成疏云。亦依無明説諸衆生有凡聖
 別。故知無明一地斷義亦成立故兩師
 釋其意同也。謂根本無明最細法體。但障
 佛果。雖一地斷。然其功力令造作利鈍
 等無量差別。金剛以還衆生無明未斷故。
 在差別中始至佛果。已斷無明了平等
 法故。亦一地斷義得成立而已爲言
 謂。於無明體性自他所有一味一體故。
 一地斷義不壞之然其作用遍枝末之中。
 成種種差別更非相違也。約實言之。本
 末諸惑等同一品。仍初住已上必經賢聖
 位。定經三祇時分。時分既同妄執何異
 乎
文。若如是者一切行者等 疏四云。四徴釋
明與無明有五。一問答究竟始覺○二問
答清淨本覺○三問答後重所入多一心體
○四問答前重所入三自一心○五問答不
二大乘文取
又云。因斷無明方圓極智。屬
無明位非明分位又云。此論方隅擧一
影一。復應問云。如有一人依眞如門。先
隨順修後得入證。如是覺者爲明無明。如
是覺者是明分位非無明域。以眞如門無斷
無縛。由無所治無明黒品故。判明分位攝。
又問。體如離三假相滿三實徳○又問。後
重一法界心一一心體○又前重所入一體一
心摩訶衍法等文又云。兩重俗門並所入是
無明域 兩重眞門並所入是明分位○不二
離言果分非明分位。非無明域不可説分
記五云。若如下躡前遣疑○初徴釋滿淨行
人○若説無明體雖是一相續別故有斷
不斷者。如諸行人斷惡修善因圓果滿。如
是行者爲明無明。若定言明。餘室中暗
猶未滅故。若言無明。一室中暗滅無餘故
又云。二如是下唯就無明釋一身煩惱。
雖已斷除衆生無明猶故相續。如桂輪孤
朗不照鐵圍。驪珠獨耀但光海内。是故雖
言覺了。猶在無明分位。又斯行徳施設權
實宜未能究竟眞成。故説非明分位
記第一云。由此八法逗機施設。具明因果。
然猶在於無明邊域。故論並屬修行因海。究
竟令歸不二果故鈔三云。明即本覺。下
皆准知。因上差別皆由無明不由本覺轉
起下文
 私云。五重問答明暗分別有多義。疏意生
 滅門眞妄相待分位。猶屬無明邊域。待對
 假立非眞實。故眞如門法屬明分位。不二
 境界非明非暗。記意三十二並屬無明。自
 他相望雖斷一迷。餘迷未盡故。鈔意三
 十三差別並依無明。平等倶約本覺。是則
 無明多差爲義。法性一味爲徳故也 問。
 此五重問答意依一無明義歟。將依多無
 明歟 答。記意依一無明義。於一闇中
 一室雖生明。餘室闇猶存故云無明邊域
 等也。學者義云。多無明意也。一行者隨
 次位淺深有重重無明故。所謂多無明
 有横竪二義。若約横多衆生相望成多
 多義。若約竪者 於一衆生心中隨位高
 下成多多義。即今五重問答是也 問。第
 一行者指何法乎 答。染淨始覺也。但
 六重本覺之中。第一染淨本覺云云是則
 始覺爲面。而合本覺也。凡此第一第二
 故。畔隨縁不變爲異。而隨縁始覺爲本。
 不變本覺爲本。仍互顯一覺義。具二覺
 體用。不離兩覺。不異故無相違也
文。清淨本覺等 疏四云。問答清淨本覺。若
以佛果究竟始覺。屬無明位非明位。爾清
淨本覺不假修力徳智圓具。逈超四句孤
越五邊○如是本智爲明無明 答。如斯
本智依生滅門。對染淨本立清淨本。因對
不覺立此覺故○非明分位記五云。清
淨本覺雖唯滿轉。亦對分故。雖唯徳熏。亦
對幻故。與彼不覺相待建立故。説名爲無
明邊域
 私云。此中無明邊域義疏記意同也
文。亦出四句亦不離五邊等 記五云。出有
空等四句言説。離増減等五邊誹謗疏四
云。五邊一増益。二損減。三相
違。四愚癡。五戲論文
鈔三云。亦離五
邊者。此有二義。一云。即五有爲也。故上文
釋離念相。云離大無明名爲離念。離四
相故名爲離相。一云即五句也。第一執有。
是増益誹謗。第二執無。是損減謗。三執亦有
亦無。是相違謗。四執非有非無。是愚癡謗
此上即前
亦出四句
五執非非有非非無。是戲論謗
 私云。鈔出二義。一云。五有爲也。二云。増
 益等五句也。疏記同後義也。或義云。三
 論家所明五句也。方言義私記云。且其五
 句者何。答。一生。二不生。三亦生亦不生。
 四非生非不生。五非非生非非不生也
 淨名玄云。四句絶縁。第五盡觀
文。一法界心等 疏四云。問答後重所入多
一心體○如斯一心爲生滅依。屬無明域
非明分位記五云。徴釋一法界心二。初
徴。謂即所入八本法中一體一心名一法界。
或前本覺所證一心。由極微妙難可發明。
故約遮表方便顯示○雖此一心因種至極。
方於不二猶未圓明故。説名爲非明分位
 私云。疏後重生滅所入云云記前重眞如
 所入云云或義云。後重眞如所入也云云
 謂。疏義爲善也。大師釋金剛頂
開題
云。三自門
 中有染淨清淨一法界三自四重本覺云云
 此釋分明第三問答生滅門中所入一心
 若指前重眞如所入者。五重次第可雜
 亂者也
文。背天背天 鈔三云。背天非天者。書本非
字亦是背字。然上中天二字即是中道第一
義天。以此即是摩訶衍法。當三諦中第一義
諦。恐人滯之故須遣也。故云非中非中背
天背天記五云。雖名中實其性實非中
與非中。雖名第一義天。本來常離天與非
文。演水之談等 鈔三云演水之談等者。説
文云。演水流貎也。足斷手亡並是喩也。上句
名言道斷由足斷故不
可遊路
下即尋思路絶由手亡
故不可

亦即口欲辨而詞喪。心將縁而慮亡
記五云。演水等者。演即流義。言談迅疾如懸
河故。足依喩立。談爲義足。則如言蹄教迹
之類。審慮等者。謂即審諦思慮之量。手依喩
立。心能取境如手拾物。則如信手教手之
類。口談詞喪故足斷而止。心縁慮息故手亡
文。三自一心等 疏四云。問答前重所入。謂
以前重所入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心之名
不在本法。皆從能入以建其名。三自之稱
影彰而説。下各兩句釋此二名又云。玄
玄又玄非心所測。遠遠又遠非口所宣
又云。如斯勝義由對能入三自一心生滅
門。説屬無明域。非明分位記五云。能入
所入觀待而立。是故亦屬無明邊域
 私云。三自之稱後重尚假能入。仍只付一
 心之名作此釋也。一不能一等者。釋一
 心之名依門立之也。實非我名等者。釋
 三自名也。我與自共淨法名字故。自體
 也。我用也。論二云。他來依我者○我謂即
 是眞如本覺如來藏佛故論一云。自謂
 一切清淨品法仍分自我二義。以釋自
 義也。已上私義也。鈔意所覽本不同也。一
 本云實非我名而一因我云云是且
 一心而立也。或本云而一自我。是一心
 與三自二名各省略名我。泰本云。而同
 於我云云是又一心三自二名同我名之
 也 問。上來四重名行者。本處一心勝處
 有何意乎 答。隨應立名。更無別義
 也。或義云。法相大乘初門故云行者。三論
 三乘教至極故云本處。天台一心三觀爲
 宗。故云一心。華嚴顯前諸乘。故云勝
 處也
文。不二摩訶衍法等 疏四云。唯此一種有
問無答。意顯不二離言果分。非明分位非
無明域。不可説分斯良證也記五云。爲欲
顯示此法甚深極玄獨尊最勝。離機根離
教説故。雖有問詞而無答語。又由不二摩
訶衍體亦明無明非明無明四句六句無不
融攝。問及答詞文義不異。表直不二。無差
別故
 私云。記二義初約遮情。後約表徳也。疏
 同初義也。今謂。記第二義聊順祕密之
 意。准上來文唯是不二等二句嘆其徳
 歟。性徳本滿如當相。即事而眞故直爾
 作釋。是則嘆徳至極也。今此法體明暗並
 存。迷悟離同具故無答。是答説至極也
 更有深義。
如別鈔也
有云。大日經中金剛薩埵默然
 而住。如來嘆甚深發問。二教論中今此無
 答大師則甚有深意。詳可思之
文。次説無覺門 疏四云。此有二解。一云。
如前論辨熏習之義。於綱要中自有六意。
第三相待相成顯空意。本覺既空衆生亦空。
衆生既無本覺亦無。從相待空説無覺門。
一云。六意第二本無性空非有意。法性本無
名字非有。衆生是染。染本性離無染可離
故無衆生。本覺是徳。徳本性現無徳可現
故無本覺。名體非有立無覺門。就眞如門
及眞空義。解無覺門已見上文記五云。
無覺門衆生及覺皆依一心差別義用而建
立故。今此門中會異歸同。泯用存體。但是
平等一味法界。何有能所生覺別耶鈔三
云。無本覺故者。謂由性本空故。非謂自體
是有而衆生無也。次下問答空之所以
 私云。有覺無覺義門如上釋也。何故等二
 句問也。無本覺故句答也。衆生即本覺故
 云無覺也。何故無本覺耶句問也。徴無
 其本所由也。無衆生故句答。無所待衆
 生故無能待本覺也。何故無衆生已下
 又一重問答也。無能待本覺故無所待衆
 生也。是則本覺與衆生同體無別故。互
 奪兩亡共無自體也。義門多當眞如門
 也 問。若無覺門是眞如門者。何以不二
 屬有覺門乎 答。有二義。一云。不二性
 徳圓滿義故。還同生滅門多差別義也。一
 云。不二通二門故。若無覺門又有五重
 問答者。亦第五問答不二也
文。率此二門等 疏四云。如説有覺無覺。
例知有惑無惑。諸如比類並可通達
五云。謂取有覺無覺二門。通達本論問答深
 私云。疏意可准知有惑無惑等諸義也
 記意可准知今問深旨也。記義爲善也」
文。答曰眞如本一而有無量等 藏疏云。言
而有無量乃至不同者。謂即根本無明住地
本來自性差別。隨人厚薄。厚者不信。薄者有
信。前後亦爾。非彼内薫使之然也。過恒沙
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者。是從無明所起
迷諸法門事中。無知所知障中麁分攝也。我
見愛染煩惱者。是無明所起四住煩惱。煩惱
障攝也筆削記云。疏無知者。迷俗諦門中
事法。以不能正知。不能盡知故。麁分者。
以所知中有二分故。一迷理者爲細。二迷
事爲麁天台號爲塵沙。小乘名爲不染無
知。今是此分也
文。擧縁廣説開通門等 疏四云。一代時教
不離因縁。此就因縁後決前疑。謂諸佛
法全頼因縁。以法爾故。因即本覺内薫性
種。縁即師友權實別用記五云。謂諸佛法
當待因縁得成立者。不同外道自然有
 私云。此文因前問答。明因縁具足成辨
 旨也 問。當段猶可屬前 答。説分依
 之。藏疏云。此文有二。初約染惑對縁起
 有厚薄。後約淨法頼縁前後差異
 疏云。答中有二。初約煩惱厚薄明其不
 得等。後擧遇縁參差顯其不等
 疏云。答中二。一明眞妄根原。正答上問。
 二明縁修對法。此斯遠答此等諸師契
 本文意。今釋論何違之爲大科乎 答。
 先成後成等差別唯由無明成立之義。
 其意周備。至因縁具足義。廣可亘上來
 黒白相薫等諸義。皆是因縁和合故。有眞
 妄縁起。總標綱要門六意皆此意也。豈屬
 子段乎。仍諸師釋還失論深旨矣 問。
 此門中具明因縁。何但云擧縁不云因
 乎 答。因縁二義雖具之。以縁爲本故。
 且就縁云之。上分科之時因縁各示生
 解門。今縁相散示生解門云云前後互顯
 之也
文。又諸佛法有因有縁等 藏疏云。法中但
明因縁具成得。略無不具失。喩中偏明不
具失。略無具縁。合中雙明二義。法喩可知
合中衆生合前木也。正因合火性。若不遇
諸佛菩薩等合。若無人知等也。能自斷下合
能自燒。無有其處
 私云。依此釋者。今此法説只有因縁具
 足一門。若爾者。有因有縁句標也。因縁
 具足句釋也。共成一義也。又義云。有因
 句縁闕單因門也。有縁句因闕單縁門也。
 因縁具足句成辨門也
文。所言因者本覺性種等 記五云。因者謂
即正因。亦名生因。正能出生諸佛法故。權
實別用名爲縁者。六度萬行始覺等用説名
縁因。亦名了因。助其正因令顯了故
四云。因即本覺内薫性種。縁即師友權實別
用。權用所謂諸佛菩薩現雜類身。或復諸佛
現爲菩薩。諸菩薩等現諸佛身。實用所謂
佛現諸佛。三賢十聖諸菩薩等各自位身。或
可諸佛一切菩薩所現種種同異類身總名
權用。因果聖賢能現之心大智悲願總名實
鈔三云。權實別用者。即下差別平等二
縁也。謂平等縁現佛菩薩名爲實用。體淨
用淨二相應故。而差別縁現雜類身名爲權
用。體淨用染不相應故。又本是佛菩薩故。
謂之實用。示現雜類身故。謂之權用。依下
馬論他縁説之。若據龍論亦通自縁。依眞
如門證理名實。依生滅門渉事名權
 私云。記意六度爲權。始覺爲實歟。疏出
 二義。一云。諸佛菩薩現雜類身。或佛菩薩
 互相示現爲權用。其本身爲實用。二所現
 色身爲權用。能現心智爲實用也。鈔出
 三義。一云。差別縁雜類爲權用。平等縁佛
 菩薩爲實用。二云。本體佛菩薩爲實。所
 現雜類爲權疏初義同
之歟
三云。眞如門爲實。生
 滅門爲權也
文。阿梨羅多掩尸木等 記五云。翻云龍舌。
此方亦有鄙穢之木。以爲毒虫之所棲集
 私云。此木有幹枝利銛香氣。穢觸故喩染
 法也
 幹玉|河且切。
也。強也
玉|思應反。
銛利也
文。根本無明等 疏四云。甚深等語配第一
義。枝末不覺配第二義。迷惑二字配第三
義。過失二字配第四義。無有量故配第五
義。或一切下通配後四鈔三云。根本無
明等者。此合初一。附眞而生故云甚深。同
眞無際故云廣大。一切等者。此應如次合
文。伏火即有七事等 記五云。此木中火與
木齊生。内燒其木猶如本覺與惑倶轉内
熏惑故
 私云。伏火者。木中火也。莫測者。火性遍
 收木中。無別一住處也熏習染法等者。
 已下如次配於七喩。可解之也
文。一者婆羅羅利哆提假人等 鈔三云。此
二梵語。記中所翻第一名有巧方便。第二名
無巧方便記五云。其第一人所知五事。
一謂。有堪出者。無木非火。有堪化者。無
生非佛。二謂。用其所宜鑚之得火。投敢
應根。依學見性。三謂。能知其木得火遲速。
觀察根宜見性先後。四謂。知木何分火所住
處。了五蘊空性所依故。五謂。知火出時成
就次第。先以火引勢。後以乾葉續焔。如
燈性時。先以本智令體。後以方便發
用。其第二人無巧方便終不得火。謂其凡
愚乏巧方便倒求異求終不見性鈔三
云。攅轉者。韻云。在究反叢也。木叢生也。或
是誤書。應從金是疏四云。知善修行心
惠鑚也
 私云。鑚轉者。鑚火也 問。今二種人喩
 何行人乎 答。正機結縁二類喩之歟。有
 方便人必有所到。無方便人無所到也。
 二人同雖修佛道。而有得不得異也
 問。以未教之人可屬何喩乎 答。未遇
 教衆生可屬第一木喩也。是衆染合集
 名衆生故。依之合説云。彼木中若無火
 性○衆。生心中若無本覺覺中以木
 喩衆生也
文。一者捨利作鈍等 記五云。喩況三事。一
令棄捨快利銛刺之用成於鈍物。不能損
害諸人物等。謂由治道力故。令其彰染捨
離發潤猛利之用。由無作用不能障礙諸
修行者。即加行道能伏諸種令無用故。二
令捨離枝幹華菓別異鈍相。同成寂滅一味
眞理。即無間道能斷諸種冥眞理故。三令
灰燼復歸其本同成於地。由治道力令所
證理會歸本心更無別體。即解脱道棄捨
習氣合一心故
 私云。記意配之加行無間解脱也。疏抄無
 釋。今謂。無間解脱昇進三道可配之歟。
 斷惑證理歸一心次第。尤無間道已後行
 相故。今此三道位位相望各具之。以前位
 昇進道爲後位加行道也。或義云。地前
 於加行道十地爲無間道。備果爲解脱
 道也
文。一者縁闕單因等 疏四云。無明藏中久
含佛性。若不修行無以成佛。修行軌範要
憑師友。訓授爲縁。方圓起行得證佛道
文。不待修行等 鈔三云 問。本論云若不
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縁。此即他縁
非自修行。云何而言自修行功 答。以前
喩云若無人知不假方便文。含二意通喩
自他之兩縁故。由此合中亦具二縁。馬鳴
就顯唯合他縁。龍樹據隱唯明自縁。故清
涼云。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ナリト云是也。亦
爲本論但置等言故。今釋家偏明所等一自
縁也。頼他師友方自修故。又此本釋二文
影互各説一縁。故不相違。故雜華云。如鑚
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
然。此即自縁也。又心地云菩提妙果不難
成。眞實善友而難遇此。即他縁也
 私云。鈔出三義。一存表裏。共兼自他兩
 縁。二等言示自縁故。本文直説二縁也。
 三本釋但各但説一縁而互影之也。又
 異譯二卷論云。若不遇佛諸菩薩等善知
 識縁。或雖不修勝行不生智慧不斷
 煩惱。能得涅槃。無有是處據此文者。
 等字等知識之詞。非謂自縁。然而別亦
 説自縁句有之。可知鈔第一義叶論深
 意歟。異譯論上文云。如木中火性是火正
 因。若無人知。或雖有知而不施功。欲
 令出火焚燒木。火者無有是處
 此文者。當論若無人知句示外縁。不假
 方便内因也
文。因闕單縁等 鈔三云。若無火性者。本末
有力釋。説無體者。亦二互顯也。又意言。火
性無有力用亦同本耳疏四云。正顯此
宗何有衆生不具佛性。但以障厚内熏力
微。且言因闕。非實無耳記五云。然本覺
内因無生不具。今對闕縁假説無因
 私云。疏記意大同也。但疏力微故云無性。
 記假説云無性也。鈔後義同疏義也。初
 義許無性義歟。亦同記義歟。准本論意
 疏義爲勝也
文。因縁具足等 疏四云。若有衆生本覺内
熏。又逢師友示教解助修百行因成萬徳
果。三智周圓。四徳具足
 私云。本釋二論自縁他縁互擧之。其意如
 上矣 問。當段本釋文相配如何 答。内
 中有本覺之火性今本自有熏習之
 力之。外中具修行之功能合本。又爲諸
 佛菩薩○乃能進趣也。圓百行等。合本
 向涅槃道也。疑云。既云圓萬行因等。因
 果功徳悉屬因縁之所生如何取果
 道乎 答。因圓果滿二義唯在果地故。
 第十地歸心必因圓滿位包含因徳。融會
 成體之中衆行相存因圓義也。衆相皆盡
 果滿義也。此二合爲所生體也 尋云。因
 圓果滿者。因圓之義可通初心。初心是圓
 之一分故。何因圓義唯在果位可云乎
 答。十地以還雖修因行。未知因之實義。
 至菩薩地盡始辨因證果云爾也。因實
 義已成立畢。然後辨果故。自爾以前皆是
 因之加行也
文。以修善根成就等 鈔三云。賢首判云。前
即自分。此勝進也。清涼釋云。示謂顯示法
門。教謂教勸令修。利謂覺悟成益。喜謂稱
根令悦筆削記第四云。自分者。創發其
心。始修善行。此親影前因縁之力故云自
分也。勝進者。若推其本亦是前來内外熏
力。今約末而論。並前自分又挍一薫故云
勝進。示義等者。謂示義令解。教行令行。
獲大法利故生法喜。斯則自分當信位。勝
進當解行。向即十向。道即地上行。涅槃即佛
果也
 私云。今此文本論亦説自縁相也
文。次説縁相散示生解門等
 私云。總標門具説因縁二法。散説門唯説
 縁故云縁相散示也。然而擧縁兼示因。
 因縁二義廣可説此中仍上因縁各示
 等
文。一者能縁等 疏四云。此中能縁即應化
身。屬能薫用義。當本覺不思議業現諸境
界引攝根宜無有休息。謂能與生作殊勝
縁名爲能縁用。熏習者者。即是人。復云所
縁是佛所化一切生界。本論又云外縁之
力。乘文語便於此言之。彼是能縁本覺用
故。此辨所縁衆生界故記五云。初能縁。
此本論言用熏習者。則指能縁應化身佛。即
不思議業相縁熏習鏡。起用熏習現諸境
界。引攝根宜恒無休息○所縁生界通于
三聚。前應化佛爲能化主。此衆生界是所化
從屬。論中言外縁之力。正屬能縁。以隨文
便牒入所縁。對彼本覺體相内熏故。此説
言外縁之力
 私云。能縁者。能應縁也。即應化身事業
 爲衆生成覺之外縁。故云爾也。所縁者。
 所化之衆生也。是所化外縁之所度故云
 所縁也。本文外縁之力四字。雖可屬上
 能縁體。隨文便牒屬所縁段也 問。論
 第一卷三寶段。及第二卷梨耶文拾要句
 牒屬。今何不爾乎 答。配屬多端。何必
 一准乎
文。成覺之境界等 鈔三云。成本覺之境界
故者。准清涼説。境界二義。一分濟義。二所
縁義。今亦二義。一云。本覺内因。化身外縁。
以縁資因故云成本覺之境界。此分齊義。
之者助語詞也。一云。即應化身是生所縁。意
欲成就本覺之理。故云成本覺之境界。是
此所縁義。之者隔法詞也。又本覺境界並
屬所化。次云二者所縁之境。又並屬能化。
本始無二。故上文云作境界之性。以此爲
縁造作成就就一切衆生之善心故
 私云。鈔所覽本成本覺之境界云云仍作此
 重重釋。初義云。應化外縁必資本覺内因。
 故以縁示因也。第二云。成本覺者。衆生
 所具本有智也。今此應化身欲成就衆生
 本覺之外縁境界也爲言第三云。本覺之境
 界之言並屬所化衆生。是即應化身所度
 境界也。第四云。本覺境界倶屬能化。應化
 身即本覺始覺無縁二體故。直指應身云
 本覺之境界也。已上四義並據成本覺之
 文。但印板無本字。若爾應身造作衆生。
 令成覺道之境界也爲言更無別義也」
文。用熏習者等 鈔三云。用熏習者者。即人
故非是牒詞。用則作業。即縁義也。疏釋論中
脱前用熏習者一句。故此者言。則是牒前
所標二者用熏習。今論文足。故非牒前。但
是直釋作縁人也。亦是牒前二者用熏習。
若爾何異彼論。答曰。彼所牒者即屬始覺
此所牒者即屬本覺。故二不同。然在纒出
纒時名雖二。而本覺始覺縁體常一。由是
牒前本覺。爲今始覺義無違矣文疏四云。
用熏習者者。即是人
 私云。鈔意牒上又不牒上之二義並存
 之。若爾何異彼論等者。就牒上之義。彼
 香象所釋論與此論不同問也。答意云。彼
 藏疏以用熏習爲外縁。是始覺。此論所
 釋三大倶屬内熏。是用大亦可本覺。仍
 爲外縁。是始覺也。此論所釋三大倶屬内
 熏。是用大亦可本覺。仍彼此不同也。然在
 纒已下就今論上下二段問答相違也。
 上牒用熏習者。釋本覺内熏。今牒用熏
 習者。釋始覺外縁。本始二覺智體無二故
 互擧一義也
文。一者有簡擇縁等 鈔三云。一者有簡擇
縁等者。若通現彼諸雜類身爲差別縁。差
別即縁。持業立名。論云或爲眷屬父母等
是也。若准現彼佛菩薩身爲平等縁。平等
即縁。亦持業釋。論云一切諸佛菩薩等是
疏四云。以有揀擇解差別縁以無揀
擇解平等縁記五云。有揀擇者。即差別
義。謂本覺作用應於凡小。現種種形各各
不同。差別即縁。體持用故。又地前之衆心行
不同名爲差別。差別之縁。從於所化立其
名故○無揀擇者。即平等義。謂本覺作用
應諸菩薩。唯現一類諸佛色身。相貎無差
故名平等。平等即縁。體持用故。又由地上
是其所被平等皆修甚深三昧平等之縁。從
其所被以立名故
 私云。記出持業・依主二義。鈔唯作持業。
 持業義爲勝歟
文。能縁人者其分齊云何等 疏四云。顯示
能爲縁人。始自發心終至如來。能作此
縁引攝根宜。其所縁境即所化根。謂邪定聚
及不定聚。或復通化正定聚故記五云。
顯示能縁位次分齊。謂從發心至於得果。
始終與物能作縁故。非但至果方作能縁
又云。次所縁中初徴。次釋。邪定不定二聚
全收。其正定聚但取三賢。以十聖位平等縁
鈔三云。復次通於正定聚故者。賢位
留惑受分段身。多分生在無佛世界並散心
位故。但得見諸類眷屬等。若在佛世及在
定位。屬後平等縁之根故前義説不言
三賢
 私云。差別縁中有能縁所縁不同。能縁者。
 自初住至佛果。佛菩薩應所化機根。所
 現雜類之身也。能現本質雖通佛身。所現
 縁體唯是雜類也。邪不二聚之人但見異
 類不見佛身。故凡夫等若生佛在世而
 見佛者。是可平等縁攝 問。差別縁能化
 唯限雜類不通佛身乎 答。依鈔意爾
 也。彼師定所化見佛分齊。在世散心及滅
 後定心皆通見佛相。故屬後平等縁。滅後
 散心觸爲差別縁所化。可知此能化不
 通佛身也。但今乃至如來地擧之者。示
 雜類之身。能現之本質非直佛身爲外縁
 也。若依疏記意者。亦可通佛身歟。必不
 作揀別釋故。今謂。可通佛身歟。在世
 散心見佛猶屬差別見。下平等縁唯取定
 心所見。故筆削記云。約能應明差別。凡
 小是攝爲彼攝。故現形不同也。謂以
 佛菩薩等身得度者。即其身等隨機萬
 變。不可一准。以彼事從境而起不
 唯心。隨其分別情量所不同也。此則差
 別在佛。差別即縁也。亦可下約能感明
 差別。三不同○此則差別在機。縁即屬
 佛。差別之即縁也。然由機之差別遂令
 應有差別。非謂佛身有異相全如鏡
 光是一縁異由形也問。差別縁所化
 通十地菩薩乎 答。可限地前也。記釋
 既云。但取三賢故。疑云。通於正定聚之
 言無所限。就中下増因縁増果縁之行相。
 十地菩薩佛果以爲得益凡彼雪山童
 子薩埵王子等。入地已去蒙雜類化。依之
 慈恩釋。雪童捨身云。然入地已去如聞半
 偈頌又淄州釋。薩埵王子捨身云。以初
 劫中行猶劣故不能行此捨身命故。准
 此應可滅。後二僧祇後二僧祇者。十
 地位也。捨身行尤可十地。若爾者。十地
 亦蒙雜類化決定者耶。爾者如何 答。不
 可通地上。云事下平等縁所化十地故。
 若此差別縁所化通十地者。二縁如何
 分別之乎。但至下増長因等釋者。記釋
 之云。但能爲縁資助於彼。非差別縁所
 被之宜。已入地等入後門故是則差別
 能化所化相應契當之後所得之益。懸指
 十地佛果。非謂當分得益也。又至慈恩
 等釋者。彼相宗權門談。七地以前猶分段
 身故云爾也。今論意入地已去理智爲身
 心深三昧境界。豈見卑劣身而蒙利益
 乎。或經中説雪童捨身云。時佛往昔在
 凡夫。入於雪山求佛道。爲求半偈捨
 全身。十二劫超生死苦既云凡夫。可
 知非登地之位也。又義云。可通十地
 也。異譯論實叉
難陀
云。差別縁者。謂諸衆生從
 初發心至成佛。蒙佛菩薩等諸善知識隨
 所應化。而現身惑爲父母等文此釋分
 明指所化分齊。云初發心至成佛。豈限
 三賢乎 問。若爾者與下平等縁如何異
 乎 答。平等縁定心所見。差別縁散心所
 見也。十地菩薩又有散心歟
文。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 記五云。本此人
等者。顯示發心所托勝縁。從初發意乃至
得佛。明其修因所經位次。於中若見若念等
下。即行因時所逢能化差別之縁有多種
故。或爲眷屬父母諸親示以慈愛。令其發
心。或爲給使示居卑劣翊賛道心。或作知
友示爲同類薫蕕行心。或爲怨家現違怖
相愶令入道。或起四攝。常令不退。超間
餘類故。云乃至無量行縁令其見聞悉皆
得益
 私云。於今本文有多義。一云。此人者。能
 化外縁之人也。上文云。能縁人是也。即指
 差別縁體云此人也。依者依符義也。意
 取義也。文點云。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
 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
 見若念。或爲眷屬父母諸親。或爲給使
 此意擧此能化人分齊。依佛菩薩初
 發心乃至得佛以爲其體。此人爲行者。
 若爲所見之縁。若爲所念之縁。或爲眷
 屬。或爲父母。令起四攝等也爲言一云。
 此人者。所化之人也。故藏疏云。此人者。機
 欲之人依於諸佛菩薩等者。能化之外
 縁也。藏疏云。佛菩薩者。出外縁體
 初發意等者。擧所化機縁。行道時分幷感
 見義相也。藏疏云。明能感縁機修行時也
 文點云。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
 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
 念。或爲眷屬等文依此意者。初發意乃
 至得佛示所化分齊。而釋論文。發心以
 爲其初。等爲能化境界是則本約所
 化判地位。釋約能化判之。一云。此人者
 指能化之人。是標句也。依於諸佛菩薩
 等者。擧能現之體也。所現之人必依能
 現之體也。從初發意等者。擧所現影像
 分齊也。若見若念者。爲衆生。若作所見。
 若作所念。即爲眷屬。爲給使等也爲言
 依之曉疏云。能作縁者。從初發意菩薩
 乃至諸佛。皆得作縁已上三義中。第
 一義順釋論文。第二義順異譯論。云差
 別縁者。謂諸衆生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蒙佛菩薩等諸善知識隨所應化。而爲現
 身或爲父母等
文。若見若念等 藏疏云。謂見其身形念
其功徳也筆削記第五云。父母等者。如
釋迦之度羅睺。父之力也。又度諸母子姪等
眷屬。諸親力也。又如淨徳與淨藏淨眼共
化妙莊嚴王。亦眷屬之力也○給使者。即供
給走使。涅槃經云。榮豪自貴我於其人爲
作僕使趨走給侍。淨名云。見須供侍者。現
爲作僮僕。既悦可其意。乃發以道心。知友
者。知聞朋友。如鶖子之化目連○寃家者。
如未生寃王殺害父母令其獲得果證 又
如無厭足王以殺事故令衆皆得解脱門。
四攝者。一布施。令他附己。二愛語。爲他
説法。薫成淨種。三利行。隨彼所行方便
利之。令善根成熟。四同事。遇惡同惡而
斷彼惡。遇善同善而進彼善。以此四事隨
機曲誘攝令入道。然於五中唯第四是逆
方便。餘皆順也又云。若見者。或見其
形。或現神變○令彼見者歡喜生善破惡
入理。乃至一二三四益等。故淨名云。或有
怖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等。若聞者
或聞彼教勸令入道。或因聞彼所謂經。
教尋文生解成聞惠故。或則聞説自他功
徳而發善心
 私云。一二三四益者。淨名所説怖畏歡喜
 等也
文。自此已下明善根已成就等 記五云。言
得度者。謂度生死至不退轉。非必成佛方
名得度
 私云。善根成就有二義。一指本有善根。
 即是宿善開不開也。意云。宿善已成熟之
 人。應化外縁即時而應。速疾令得其益。
 宿善未熟之人。變之也爲言二指修生善
 根也。此中又有二義。一信前云未熟。十
 信已上云已熟也。二云。十信下品五信
以前
 中品
云善未熟。上品十信第七信
已上
及三賢
 等云善成熟。第一卷八因縁釋云。善根成
 就衆生者○謂攝上品十信三品十解三
 品十行三品十向三品十地但今除十
 地。十地是平等縁。機根故可除之也。應
 化之身者。上所擧眷屬父母等諸雜類之
 身也
文。一者増因縁等 疏四云。遠近二縁遲速
有異。倶増萬行因故。盛長萬徳果故
五云。但能爲縁資助於彼。非差別縁所被
之宜。已又地等入後門故
 私云。上近遠二縁各爲十地萬行因。而作
 其縁増長之。亦悉爲妙覺果。而作其縁
 増長之也。今此十地佛果之益。只此位之
 人作遠縁増長之也。非謂差別所通地
 也。又義云。依此文差別縁所化攝十地
 之義有之歟
文。次説無簡擇縁等 疏四云。總説門有三。
初慈願熏發諸佛菩薩。竪窮三際。横&T047781;
方。作境恒熏衆生善根令増長故○次實
智利樂諸佛菩薩以同體智。即是始覺。照見
自他本來無二平等。利樂見聞根故。即是實
者。取同體智以爲實故。應化上佛謂法報
身自在無礙。平等隨順時處宜事。現八相
身化諸生故○後三昧觀佛。此説衆生依
三昧力平等見佛。從根所觀無別解故
 私云。初慈悲願力者。能化外縁體能熏衆
 生趣中現爲境界之義也。即能化内心熏
 力應所化之徳相也。次同體智力等者。已
 下釋實智行相也。謂内心同體。大悲以
 爲起因。而現外相威儀之佛身也。是即
 内徳顯外之實状故云即是實行也。下云
 應化上佛八相成道等是也。本自然熏習
 者。筆削記第五云。有二。一以本悲願常
 熏本覺不曾捨離。 二無縁慈悲常熏衆
 生攝取不捨不待作意故曰自然記
 五云。諸佛菩薩悲願力。一切時處常恒熏
 習衆生身中○又佛菩薩悲願無替名常
 不捨後三昧力者。依定感佛。如彼釋
 也
文。即是實行等 鈔三云。即是實等者。准千
山本。於實字下有一行字。謂前但内心假
興意樂。故云慈願力縁。此則外實行其事。
故云即是實行。前則心平等。此則身平等。次
則性平等。上二直就佛論。下一對根以説
私云。慈悲現身三昧爲三段也。前二
約能化之功。第三依所化之徳也
記五云。以如
實智照見自他本來同體。由此智力隨其
根器現相作業。皆稱性故説名實行
四云。即是實者。取同體智以爲實故
 私云。疏鈔所覽本無行字歟。記有行字
 也。鈔意對内心隱功。外相實状云實行
 也。疏冥同體法性云實行也。記現相作
 業皆順法性故云實行也。鈔次則性平
 等者。指下三昧見佛義也
文。應化上佛等 記五云。法報身佛名應化
上。根熟即應名曰隨時。感處即現名曰隨
處。就根爲説名曰隨宜。隨應而作名曰隨
事。令其希欲名曰隨樂。如是自在無礙之
用。皆隨行人所樂而轉。無不稱順眞如理
又云。八種業者。示現出胎等八種相。
遍於生界故曰無餘疏四云。應化上佛
謂法報身自在無礙。平等隨順時處宜事。現
八相身化諸生故鈔三云。應化上佛等
即是用也
 私云。應化上佛者。疏記意法報二身也。是
 應身之上佛故云爾也。若依此師意者。
 應化之上佛。依主釋也。是即擧能現之二
 身。次下八相成道佛。所現變化身也。鈔意
 應化即上佛也。是第三身即法報二身之
 上作用故云爾也。大乘義章云。應化身中
 有其二種。一者法應。依法身起。二者報
 應。依報身現即此義也。二義之中鈔義
 爲勝歟
文。觀佛正法等 記五云。由依三昧見佛
法身故。説名爲觀佛正法又云。是故菩
薩以三昧力。見佛法身平等無別
 私云。自下依三昧感見佛身之相。釋之
 也 問。今此所見之佛三身中何身乎
 答。次下云。觀見諸佛法性之身又第
 六卷隨見麁細門云。發心已上菩薩依唯
 心觀見報身云云又次上既云。示現八
 種等文依此等釋案。今佛身三身具足之
 義可有之也。若唯依分別事識見。從外
 來即是應身也。若依兼伏法執義。依末
 那熏見之。即是報身也。依三昧深入觀
 智。今此佛身即是眞如法性作業故名法
 身也。仍處處釋文敢非相違也。若約佛
 體應化身以爲本歟。既云八相成道身
 故
文。譬如角中毛等 鈔三云。謂衆生如牛毛
甚廣多故。諸佛如麟角極希少故。況彼角
中所生之毛。取極希少難遭逢故。又一切
諸佛不&T069222;出世玉ハ者。猶麟身毛。而出世玉フ&T069222;
如麟角毛。據一一世實如角毛。然積多劫
亦有無邊。故云謂一切諸佛乃至無量無邊
疏四云。角謂瓢角。即生成皮。比衆生界。
内包多毛況諸佛身。意謂。如來於衆生界
累劫現身。其數無量。劫外凡夫不修三昧。
終不見佛故。説發心已去菩薩以三昧力。
觀佛法身平等無差同一眞如記五云。角
中毛者。角即盛毛之器。毛喩其數極多。諸
佛出世數雖無邊。不修止門何由得見
 私云。疏記意角者指皮也。皮即生毛之器
 故。是則譬甚多之義也。鈔初義意身毛數
 多也。角毛甚少也。以此比生佛多少也。
 後義以此多少。例佛隱佛出也
文。以三昧力觀見諸佛等 藏疏云。劫外凡
夫不修三昧。終不見佛故。説發心已去
菩薩以三昧力觀佛法身筆削記第五云
 問。平等一縁如疏唯配三賢已上。前信
位中得有此縁否 答。若據論意。亦可通
前。以下文云。所謂衆生依於三昧乃得平
等見諸佛故。如十信位正修眞如三昧。於
中見者豈非平等縁耶
 私云。平等縁所化有三重不同。一正指十
 地已上位。即次下已入正位等是也。二通
 三賢。三賢位中。若依定心而見平等身。
 即此文是也。香象疏亦依此義也。三通
 十信。十信菩薩亦入眞如三昧。可屬平
 等縁所化也。長水師釋即據此意也
文。異唯見自我自無別等 疏四云。見應化
異唯在自根。非法性身眞我自性有差別
記五云。若有衆生所見異者。但唯自
心妄見爲異。而我自身本無差別鈔三
云。異唯見自者。由上同一眞如故。而諸異
類身但了是自性。我自無別者。由上同一法
身故。法身眞我自無差別
 私云。疏意異者。名所見境異也。自者行
 者自心根性也。我眞我。即是法性身大我
 也。自者即指眞我自性也。文點云。異唯
 見自我自無別。記釋意亦同之歟。我自
 身釋未審鈔意異唯見自我自無別
 可訓之也。異者所見異類也。自者法性自
 體也。異即見眞如自性也。我者眞我也。
 自者辭字也。無別者同一味義也。私義云。
 行者依三昧力故如此。諸佛異相皆見
 自心之體。是故能化即行者。我身自性體
 無別異歟
文。一者未入正位等 論第一云。十信三賢
名不定聚。未得正修故又云。建立地前
地上大道。令安正後二僧記五云。未入
正位中初示義。十信等者。即是地前四十心
位並及二乘。未得等者。謂雖已得生空自
在。然猶未得法空根本法空後得。未能入
證十地位故又云 問。今此行者猶在地
前。與差別縁所被何異。彼亦化地前根故。
 答。彼差別縁唯化地前。此平等縁通於地
上。寛狹各別故不相濫 若爾地前之衆位
行既同。如何分成二縁所化 答。地前菩薩
不同地上同證實理。同獲聖智。與本覺體
用相應。種種施爲悉皆平等。 故聖教説登
地上已去名同生衆。今地前菩薩由未證
實理。根性欲樂各各不同。有樂證三昧得
見佛者平等根收。有雜修善根遇善友
者差別根攝。是故當知。有平等縁根未必
有差別縁根。即十地菩薩。有差則縁根兼
具平等縁根。如地前菩薩及二乘人等
五云。未入正位四十心位並諸二乘。未
得法空本後二智。未證法空如實理故不
名正位筆削記云。正能會理之智名正
體智。體即會合義。正體即智。持業得名。若
以正體名眞如。即依主釋
 私云。依鈔師意。地前三賢依留惑義人
 執猶未斷。故二空正後二智未得之也。
 若依疏記意者。唯法空正後二智不得
 之也。地前已得人空正後二智故。凡此未
 入已入二人並平等縁所化。謂未入位勿
 屬前差別縁中爲言
文。此體用熏習等 鈔三云。如本此體用熏
習等者。意以上説同體智力爲體。而現作
業爲用。又後一爲體。故論文云觀見諸佛
法性之身等。即是體也。前二是用。故論文
云慈悲願力應化上佛果。即是用也。故下
但云與如來等。不説與自内熏等也。或上
總中義具體用。故此義指云此體用。亦可此
目近之詞。屬上總説。次體用下屬後別
説。良以總中無別分明體用言故。意云。此
上總縁。若就體用。各説有二等トノ如。其體用熏
習屬平等縁。其未已相應屬所應根。而望
能化應未應故。以顯平等爲縁庂義。又准
此段。非就根上有平等義。以三乘根雜亂
説故。故但據主現佛菩薩名平等縁。以但
一類純淨人故疏四云。凡夫二夫三賢菩
薩○未獲本智不與體相應。未得後智
不與用相應故記五云未證法空根本
與本覺體相應。未證法空後得與本覺用
相應。是故此熏未入正位
 私云。本文體用者。記意指本覺也。疏指
 正後二智所證眞如。即是第一義與二空
 理也 鈔意有三義。一同體智力爲體。作
 業應化身爲用也。二後三昧所見爲體。前
 慈悲及實行用。三此體用者。指上總標
 門也。此中體用同記意歟。又此之言指
 上。體用者。牒上法門。今標體用名也。
 問。思本論鈎鎖。今差平二縁尚用熏習説
 段也。其中差別縁釋及平等縁者○見諸
 佛故釋用熏習義云。此體用等下還
 結成上來體用熏義。分別不相應與相
 應也。依藏疏之意。眞如熏習分二段。已
 上體抈別釋。自下體用合釋云云曉疏亦
同之
 等釋叶文如何 答。凡師與今論所釋
 本文大有不同。謂彼師所覽上用熏習者。
 備有不思議業等段。既脱標句故。彼中
 但釋體相二熏云。無明本覺等同。答亦
 就體相二大作之也。又諸佛法等一段。
 屬問答門中答説此中又二。上依無明厚薄
會成佛前後等。次又諸佛
 法○向盤道文依外
縁有無會之也
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已下
 始釋用大也。今此用熏習者即是衆生○
 乃得平等見諸佛故文是也。此體用熏習
 以下合結上三大也。是則最初内熏中脱
 標句故。應化常恒義失之。亦忽違依此
 二義論文。今此釋論所解則不如是。上
 問答以前三大内熏常恒本有義釋之乎。
 問答以前就外縁中建立三大義。仍雖
 有内因外縁。總云攀縁廣説也。次問答
 問專依此三大内熏義決之也。次又諸佛
 法以下廣釋佛法中因縁生義。以述上來
 染淨熏生義。是全非答説別科。總述佛
 宗也。此中又一分有法性爲内因。即是
 體大也。應化爲外縁。即是用大也。合今
 此體用以成一種縁相。是則三大三身等
 各通本新故。上三大同内熏之義釋乎。
 自下三大共屬外縁釋之也。仍總科云。
 擧縁廣説。然此中亦有内熏因體。是故別
 科因縁各示等也。今體用者共爲外縁
 攝。平等縁中三身等同。擧出纒始覺佛體
 以爲行者外縁也。仍本論云一切諸佛
 等。釋云諸佛法性之身等。皆指外縁佛
 體也。鈔云。今釋云。但云與如來等。不
 説與自内熏等也是故彼師所釋與
 當論所判眞僞水火。留意可思之
文。以意意識熏習等 鈔三云。言以意意識
熏習者 問。前説三賢唯意識熏入地已去
則是意熏。今何意熏屬地前乎 答。具二
義故。言前據地上能斷之智正依當位所
斷惑説。 今據前位能斷之智須依後位所
斷之意。故説意熏在地前也一云。前説人
空斷人執説故唯意識。今兼法空伏法執
説故通意意也記五云。以意意識熏習者。
前説地上菩薩方有末那熏習。此何地前得
-有意熏。然此末那熏習之義復通麁細。三
細末那唯局地上。智相相續亦通地前。雖
未正治能折伏故○又前説末那本覺淨分
熏無明染分。已極殊勝故在地上。此説末那
始覺縁熏。未極殊勝故屬地前疏四云。
一云。前據顯相斷人執説○此據兼修
法執説故一云。前就地前能斷之智。正
縁當位所斷惑。唯意識熏。此就能斷始
覺之智不唯依淺麁意識熏。實亦依深細
意而熏故無相違
 私云。鈔二義。一云。就人執斷惑智相應
 於當位起之。故地前唯起意識也。二云。
 依伏法執地前亦屬意識也。疏二義亦
 同之也。記初義同鈔初義也。後義約本
 始二覺。作意識末那釋也 問。今意熏
 通二乘乎 答。藏疏云。凡小意識熏。菩
 薩極意熏曉疏云。凡夫二乘名意識熏。
 即是事識。十解以上名意熏習。即是業識
 准此等釋意。熏但局菩薩不通二乘
 也 問。三賢若起意熏。亦可通起業識
 乎 答。本論云。依於業識初發意等云云
 又藏疏云。十解以去○即是業識若又
 三賢亦可起業識也
文。未得自在業等 藏疏云。以證眞後得智
故。未與應化用相應也筆削記云。
證眞之後所有後起行。盡是眞如妙用平等行。
一一行皆從眞起皆稱如理。是眞體之業用
也。故云自然業。今此位中未得此行故。不
得與用相應。此則所起行未與能熏用合
也。以能熏用從眞體起。自在業亦從眞起。
二用若合同是一體名曰相應。地前闕此故
云未得 問。若然者何以前説三賢起用與
小乘等爲外縁耶 答。前所説者但是依
於願力及三昧力能起差別縁。未能有自
然業用爲平等縁耳遠疏云 問曰。地
前菩薩五生自在何故未得自在業耶 答。
隱細從麁
 私云。五生者。二種生死三身五種身歟。彼
 師義章云。種姓以上有五種身
文。内得正智等
 私云。正智内證眞理。後智外縁事境云
 爾也。或正智不變相分。而親故證云内。
 後智反相疎縁故云外也。或約自利利
 他云内外也
文。一分智用與如來等等 記五云。由望果
位猶未全故。如是智用與I佛相應故説言
疏四云。十地菩薩○依本熏力修行。
證如斷無明故
文。唯本熏力等 記五云。本熏力者。謂即法
力不假功能。自然熏眞滅癡暗故鈔三
云。唯本熏力等者。意言。既與佛同。即始同
本故唯本熏。亦可待上。依信力故。今依所
證本覺力故。故云唯本熏力
 私云。上文説本熏。唯在十地。是即自初
 地還同本覺之義有之。故上特云本熏
 力等也。記法力者。證如法故云爾也。
 藏疏云。證眞如法而修行非如前位。但
 信力故。削記云。依所證眞理爲軌則。故
 所行之行皆契眞如。故云法力○地前未
 契眞。但能信順縁眞修行故。非法力地
 上名眞修。地前名縁修。即斯義也
文。如本二者已目應等 疏四云。二論互顯
體用相資。於義煥然。在文妙耳筆削記
五云。然此段論。若望文有所不齊。以前
文説未相應。則正體後得各擧一能一所。今
此一段文於前擧能。於後擧所。文之巧略
互現而已
 私云。今此未相應二段。各擧能證正後二
 智。以示所證體用二大。其中本釋二論互
 有具闕。謂未相應中本文具足體用及正
 智後智。文相分也。釋闕一能後證
一所
 用大
次已相應中。本文闕一能後智一所
 釋具足。如來句含三大故。如斯具闕影
 略互顯也
文。一切妄法非道理故等 疏四云。初説妄
染非合道理。無有終。以諸淨法由契道
理。有始無終。次説眞妄以極相違定不倶
行。染起淨盡。淨起染盡。形奪之法理必然
故。後説眞妄無有勝劣。拂盡眞妄體相平
等無有盡故鈔三云。無有勝劣等者。
染法無始。淨法無終。體用倶齊故云等同。此
即順文。或據論意二互相融。染淨交轍。故
説等同。恐謂上來眞妄互熏。染淨成隔一
向殊異。捨妄求眞故。今會通二亦無礙
藏疏下云。自下第四顯盡不盡義。於中二。
初明染法違眞無始有終。後明淨法順理
有始無終筆削記五云。論復次染法至不
斷者○前云。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
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説無始無明。又。
下云。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
始。然亦無有悟後實迷之人。故經云。覺
迷或覺不生。如耒成灰不重爲木。是
知無有初起之際。乃至得彿後則有斷○此
皆滅妄成佛之義。是知虚妄之法不能究
竟。故云有終也○論常熏習者。即内因體相
熏習也○法身顯現者。以所熏妄心滅故。能
熏體相顯現○起用熏習者。法身既現。即能
起自然業用○今科云有始者。亦且一往
約用熏義。彼若准體相熏習即無有始。
故文云以眞如法常熏習故
 私云。初釋意妄法無所因。而起有始也。
 簡法性無始玄極故。然亦既有始故必
 可有終盡。是云有終也。淨法契符本初
 理。窮初際故云有始。既窮初際故不可
 有終盡。故云無終也。是則始者。名原
 初。終者名盡期也。若創起名始。窮極名
 終者。染法云有始無終。淨法云無始有
 終也。若始終共淺略取義者。染法有始有
 終也。淨法無始無終也。若始終共深祕成
 者。染無始終。淨有始終可云也。第二義
 眞妄相違不能倶行。若依此義。盡不盡
 二義互通染淨。互起盡暫時不住也爲言
 第三義眞妄體本有無有終盡。然其作業
 起盡交轍無窮也爲言問。此三重釋倶於
 本文顯相有之乎 答。正在第一。兼用
 二三也。於一文義具三意也。又義云。第
 一正釋。妄法與眞際齊生而迷法性道
 理故。與法性共無始也。然與眞理違故
 必有斷盡期。故有終也。淨法由本熏習
 故。必滅無明而始顯故云有始。既順道
 理而窮未來。無終盡故云無終也。仍無
 始有終幷有始無終。名義第四卷釋同意
 也。上斷簡本論從無始來無始言。與釋
 論相違故存今義也 問。第二第三復次
 意如何 答。初正釋意竪判眞妄。而論盡
 不盡也。第二三釋横判眞妄。而論盡不
 盡也。其中第二復次約相違作釋。謂見
 眞拂妄。見妄拂眞。一存一亡。而無雙
 立也。第三復次約相順作釋。謂見眞則
 妄全歸眞。眞外無妄。如云眞妄亦爾也」
 本云文保三年二月二十四日丑剋於東寺西
  院僧坊鈔之畢
  暦應二年十二月七日子尅於東寺西院
  僧坊以先師法印自筆本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六勘注第一
文。從上已來等 抄第四云。自此等者已上
釋前立義分云是心生滅因縁相竟。自下
釋彼自體相用。故次前章有此文來
云問。何不釋彼摩訶衍耶 答。良由衆生
不能直入故。我世尊依法假説生滅因縁
相自體相用門。欲令文文悟入法矣。是故
一門通顯彼法。深經皆爾不可別明。有釋
不釋厥在茲焉疏第四云。此中正解立義
分中自體相用故。今論指分明顯示生滅門
中三種大義記第五云。此釋標立文云
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依斯三自顯彼
一心故。將此名屬門之目
 私云。上來等者上第五卷明染淨熏不斷
 義故云爾也。分明顯示等者抄次下釋云。
 然上論中文散義隱。今撮一處照然顯説
 故科名云分明顯示此意。上來文中三
 大之義往往雖有之。其義門不分明故
 至此段釋之也 又義云。分明者當段本
 文有雙立無雙立二種。三大如次生滅眞
 如三大也。而論顯文明生滅門雙立義。文
 裏示眞如無雙立義。故約顯文云分明
 顯示生滅門等也
文。本曰復次眞如自體相者等 抄四云。斯
則牒上立義分云自體相用。然言眞如約
義標也。亦可。近牒次上文云眞如熏習義
有二種一者自體相熏習等。此全同也。雖牒
彼文而亦釋前立義分中自體相用
 私云。牒文遠近尤叶深意歟 問。若牒
 立義文者可云生滅體相等。何云眞如
 乎 答。約實爾也。但從上發起問答決疑
 門以來於生滅門内牒屬四無爲。或呼
 本覺。或呼眞如。依之彼熏習段既表眞
 如熏習自體相用等。今亦牒彼。是故名眞
 如也。不爾者云何云眞如熏習等乎。二
 門相待眞如絶妄故全無熏習義。故知。是
 生滅門所攝眞如云事。本文起盡分明者
 歟 問。何體相二大合説之用大別釋之
 乎 答。爲表三大即離不同也。理實或
 共合釋共離釋。然而表此二義。作離合
 釋也。或又體相就法自性談之故合説。
 用大遍至餘法故離釋也
抄四云。從本已來至如來法身者此中有
二。初總標。後所謂下別釋。於中有二。初有
名功徳。後無數功徳。望下第三別釋廣説闕
此總標。餘章同爾。然釋論科文但判大意。今
此委細曲分差別。故彼此無文無所違矣
 私云。科釋易知。臨下論判可分別之」
抄又云。乃至滿足等者准下釋云從具縛
地乃至大覺地。結縛解脱之二位中無所
不具等。由此須立藏身二名也
 私云。約在纒迷位名如來藏。約出纒覺
 位名法身也
文。大聰明者等 記五云。言聰明者謂即總
持明惠之者。燕本論云大聰明者
 私云。一箇三大通雙立無雙立二義。亦相
 大中本文含多義。用三類料簡等如斯。
 義門甚深微細故特令勸指也
文。如是五名人自是五等 疏四云。人有勝
劣眞無増減。凡小因果雖殊體大曾何有異
記五云。謂依人顯體平等無差。人有五
類差別性故。體唯一味平等性故又云。此
眞如體於五人中在聖不増處凡不減。是
法平等無高下故亦無大小。絶形量故亦
無有無。離斷常故亦無中邊。非内外故亦
無去來。離起盡故如是之體百非斯絶。本
論但言不増減者類示餘故。又亦無等皆
是釋成不増減義。謂非大増小減有増無減
等。本論但云無増減者具多義故抄四
云。眞如自體無有増減等者。此五對義非
五人中。後後増大有中去也。前前減小無邊
來也。亦可。非前前者捨去。後後者新來。故
云亦無去來
 私云。今五人者常途五乘人也。大日經名
 五種三昧道。是也 問。三大共遍凡聖。何
 必於體大作此釋乎 答。三大同雖具
 因果相用二大増相減相之義分有之。於
 體大通表裏無有増減。下金像之喩其
 意易知之。又體大形人之義有之。就八
 轉聲中體聲多名人悉駄悉曇沒駄
 沒底等是也。今又此意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