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勘注 (No. 2290_ 頼寶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眞如理體下生滅眞如如來藏釋
 云。如來證法若刹那不住者。一切聖人不
 聖人是故今位異釋中專約眞如
 判其不同也。鈔師未位體故約三義
 作推説
文。眞如門理理自理故等 記二云。二皆眞
如以何爲別。絶待對待各差別故
 私云。理自理故者有多義。一義云。眞如門
 理理外無智理智全一故絶相待。云智皆
 智也。云理悉理也。生滅門雖理智即
 一猶存理體智用之義。仍理智二法相待
 倶成故云爾也 一義云。眞如理唯證相
 應故。更離是理非理分別。生滅門理猶帶
 義味故爲智之相分義有之。然而眞如
 門一向非智品也。又義云。生滅門意
 雖理體眞證相應等義猶以法體常然
 不壞理。契當此理顯了明白稱智。仍
 理智分界差別麁細二法各異也。未眞證
 是名因位也。契當方至果位。眞如門中
 所入一心靈明體上平等一味義理顯了云
 理。仍理理自立別此外有智還證之云
 義無之。若心智縁之云即是契證也。未
 證位起智用彼理云事更不之。一
 證唯寂非位位梯登。是故云理自理也。
 第三義爲正歟。第一義一乘教談之。第二
 義三乘等意也。皆生滅門義非眞如門意
 故也 擧是一隅者今擧有障無障一義
 兼示相待絶待等萬端義門也。是義於
 異中無量所由。擧其一邊爲言又義
 云。總結上七異也。七異中先委釋位異
 一義兼令知餘六異也。疏二云。人衆
 等六例此可即此義也
文。謂以眞如門攝一切法等 記二云。謂以
下釋成三。初釋皆攝眞如攝法無皆如
生滅攝法無生滅。是故皆攝一切諸法
二然眞下釋各攝。謂眞如不隨縁生滅
生滅不絶待眞如。隨其所作義不同故。
三而言下釋總攝。隨門攝法無遺故總
言通二無攝故宗鏡録第二十七云。
金莊嚴具者。眞如隨縁成生滅。生滅
無體即眞如。猶如眞金隨工匠之縁
嚴物嚴物無體即是眞金。 應量云眞如
生滅二門是有法。互相攝故是宗。因云不相
離故同。喩云如金莊嚴具
 私云。此一段有二義。初淺略義後祕密義
 也。初義者二門修行種因海未不二果
 分故。雖諸法分界別故約差平二義
 各收法界猶如微塵同相瓦器異相也。
 是故皆各總三字悉分界別上義也。後義
 者二門不二全體遍收故即爲果分也。若
 約此義之者皆攝者。蓮花部理體不
 二意也。各攝者金剛部智徳不雜亂意也。
 總攝佛部理智冥合之義也。總意云。二門
 不同而同不異而異。是即性徳圓滿海之
 意也。若又約三門勝劣之者。眞如雖
 生滅生滅不眞如。不二雖
 門二門不不二等重重義可之。留
 心可之 問皆攝與總攝如何別乎
 答泯而攝皆攝。存而攝之云總攝
 意似遮表
文。皆悉平等 論第一云。平等平等一皆無
別異。各攝諸法故然終不雜亂記二
云。皆各總攝故曰平等。義不相濫故云
文。以是二門不相離故等 記二云。由此二
一心法相離故。皆各總攝一切諸
疏二云。問答梗概故倶言鈔第
一云。謂不上來非一非異委曲問答故云
直也
 私云直釋二門不離何由一心法
 本云文保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子刻東寺
 西院小子房之畢  金剛資頼寶
  暦應二年十一月二日亥刻東寺西院
  僧坊書寫交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二勘注第二
文根本體性眞如門等
 私云。根本體性者體眞如也。假説開相者
 相眞如也。以體望相云根本也。或又此
 門中含故云根本




文。建立名字門等 鈔二云。本中門法各立
二名也。法中心第十名。一法界第七名
也。門中眞如第十名也。大總相第九名也。理
兩次讀。心是一法界眞如即大總相門體
略抄疏二云。如是多字並歸門者門能
法最偏勝故記二云。然法與門理應
雙立。從顯説故云法之門
 私云。鈔意立名之義通門法。疏記意唯限
 能入也。疏釋云。今解釋分具明二門。而
 不廣釋所入法者若入二門本法
 即此義意歟
文。一心眞如各有十名等 鈔二云。即前門
法各有十種異名是也
文。作業當故等 鈔二云。作屬能作之法體
業屬所。造之門用。以心出上一之體。謂非
二三一。以法之一體彼門之大業
又以法之通體彼門之總用。又以法之
界性彼門之義相。故云作業當故。自下
本法門體言。法之門得名依主。門則是體
攝用持業依士不其意
若依主釋歟 云云
疏二云。初云
者非二三。當體絶待故名爲一。横竪周
遍故一作大業。法者軌持。包含一切
闕遺故法作總業。界即實性。眞理甚深義相
體相皆能作故。故界作相業。下云法門
謂一法界。門謂大總相。是法之門依主彰名。
門即是體作持業釋。如是多字並歸門者
門能顯法最偏勝故記二云。心一之體具
於大義。體爲義依。説之爲作。性常包遍故
大業。法具軌持通一切故作總業。界
性分區分諸法一相無相。故作相業
心字一法界即一心。故法之門者法
於門體義異故屬主爲名。然法與門理
雙立。從顯説故云法之門。門即體者門
於體性用同故業聲建
 私云。准開總體門法作業文。作業二字共
 名門法也。一法界與大總相各相當之
 義三師意大概同也
文。種種別相率向應審等 鈔二云。謂除
外應更取餘能入所入各九異名作業相當
配而釋。且一心之名作眞如之號。心則堅
實義眞離虚妄義二既相當。故心作眞也。一
則無二義。如則無異義。義得相當故一作
如也。不前名如次而作。故上揀云必非
如是。亦可。率取向前名下所詮別相具而釋
之但取此二名下之相。非餘九前已揀
記二云。言率向者。謂即取前建立四
種法相門中彼對此義可知故。誡令
疏二云。率取向上能作所作種種別相
一一審觀
 私云。或云。記同鈔初義。疏同後義云云
 又義云。疏同初義
文。直詮眞如門等 鈔二云。以眞如法
心性。以本心性上體字記二云。言
者謂正顯也。由眞如法不生滅
故置諫言
 私云。是釋本論文也。心性者指所入法
 也。不生已下屬能入門也。釋上體字者。
 上法門體體字也。是以法爲所因而釋
 門功徳
文。謂眞如法非生非滅等 鈔二云。以非生
滅及無生滅皆釋本文不生不滅。不者非也
無也。以是非即體論有無體外説記二
云。非生非滅即是遮詮。謂眞如法非是生滅
起盡法故。無生無滅即是表詮。謂眞如法是
生滅。凝然性故又云。不生不滅必該
住異。是故釋師具以釋
 私云。是非有無鈔記兩義異也。疏並存
 二義也。以相有無差別故者。眞如
 與生滅差別由四相有無也。例如倶舍
 論云法若有此應是有爲此相違是
 無爲法云云
文。復次非是言不等
 私云。正釋只一重非是也。復次釋亦
 兼遣是遣非也。百非千是並遣之故也。
 非二者非非非是兩箇非言也。今既不
 住兩非。可知亦不雙是也。故疏影
 出雙是云云論文且遣雙非兩是除
 遣句故也
文。且假彼有等 疏二云。生滅門中以
心念則有一切差別境界。顯眞如門既無
心念故無一切差別境相。如翳眼則有
空花。若離翳眼孰見空花
 私云。眞如門中無所待妄想故無能治淨
 心。爲本來無所有之相故假生滅有
 顯眞如無也 問。本云妄念又云心念
 釋云戲論識其相如何 答。心念者心王
 心數又名
也。妄念約心數名。戲論
 識者約心王名也。下文名心王念法
 是也
文。是故一切法等
 私云。一義云。一切法者指生滅門法也。
 上文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眞如絶諸相故無一切法差別也。一
 義云。一切法亙二門。法門該攝門意眞生
 二門各有一切法故也。唯眞如一切法如
 微塵同相
文。言説名字心量
 私云。言名心如次平等無變異不破壞三
 義翻之也。即是體相用三徳也。離言者佛
 部金剛界va@m字字義也。離名者蓮華部理
 體本無名相義也。離心者金剛部智徳無
 分別義也
文。相言説等 鈔二云。謂以自妄愛憎遂計
色有妍醜於言説記二云。相之言
説從境立疏二云。相言説者妄計
虚起愛増境執著發言説
文。夢言説等 鈔二云。謂從睡覺夢境無
而妄謂吉凶生言説記二云。謂其
疇昔所經境界虚妄不實猶如夢境疏二
云。夢言説者曾經境界無定實。憶昔攀
諸夢境。即從夢覺縁念思度妄謂
虚生言説
 私云。依末師釋文點區也。一義云。依
 界夢ミル虚妄境界不實ナリト
 生云云疏鈔釋意也。一義云。依境界
 覺&MT06279;ルニ知依等文是記意也。疏抄意依
 而起夢心タリ記釋虚妄境直名夢也」
文。執着言説等 鈔二云。謂先曾怨對及以
善事。今遇縁憶昔起於言説疏釋
記二云
念本等其宋唐二經所説此言猶略。
彼經皆云境念怨讐先所作業等。謂
著宿怨作業起言説執著
文。無始言説等 鈔二云。謂無始時來計
言説習種成性。今不縁繋任運發於言
疏釋
記二云。謂由前前慣習力
成戲論煩惱種子起言説。如嬰兒等
所有言説任運而起
 私云。已上依楞伽經四種言説。四言
 説如次法相三論天台花嚴四宗配之。應
 彼等種姓而説之故也
文。一切萬法皆悉言文等 倶舍論云。言倶
義者取有爲義。此所詮義與能詮名倶墮
三世故名倶義。無爲雖義不三世
倶義言依
 私云。一切有分別道理等皆與名言相應
 語謬理垂。音訛義失。是故生滅一門中若
 染若淨建立依言法並是倶義也。仍云皆
 悉言文等也。如實義者眞如法性也
文。我説法者等 鈔二云。佛言等者分二。初
雙標生佛二説後雙釋二説。且初標者謂佛
言我説法者下起中二句後二句之即
佛説。以汝衆生在生説故者屬生説。或但
直讀屬所爲機又云。言在生者。在墮
著也。生人我也。意云。汝等説者皆墮人我
相説故
 私云。此意我説法者説不可説者離言之
 言不可説説也。即是如義語也。以汝衆生
 在生説者衆生所起妄語也。説不可説
 訓之也
記二云。以汝衆生在生説者有二釋。一謂我
所説法由汝衆生意在所生言説事故不
實義但攻ヲサム言説。○我爲治彼凡愚
是故説之。二謂我説法者縁汝等一切
衆生不言觀察實義心在彼所聞
言説。我今令彼了達實義。是故説
 私云。初釋意誡呵衆生言説不可説
 佛語不爾。是故説爲言第二釋意令
 生言而入法性故云不可説云云
 義共不可説義會通上相違也。初義呵
 衆生後義開通法性也。可クト不可
 説
疏二云。我説法者以汝等者。我今説法念
衆生墮在執著人我見法性妄起
言説。爲彼愚前四言説故我説法。又
或以汝等一切衆生在生死界
妄興言説。爲彼凡亦非前四故我説
耳。或佛還用衆生所發世間言論實相
故。稱勝義言名如義語
 私云。三義中初二義同記第一義也。但
 付生句異義也。第三義以衆生
 在生之言説彼不可説法性也。説クト
 可説訓歟
文。我所説者義語非文 聲字義云。若知
則名眞言根源妄語。妄語則長
夜受苦眞言則拔苦與樂。辟如藥毒迷悟
損益不同又云。問曰。龍猛所説五種言説
今所説二種言説如何相攝 答。相夢妄無
始者屬妄攝。如義則屬眞實
 私云。義語者聲字即實相字語外無義理
 也。文語如胝羅婆夷虎杖蛇床等是也。但
 人師等意佛還用衆生所發言語説實
 義云如義歟。是未如義語妄語以爲
 如義。甚背文理
疏二云。問。准三昧經佛所説者義語非文。
義者皆是妄語。生滅門中佛所説者既
如義皆妄語。若許生滅有如義語
眞如門揀之不盡。於此兩途若爲通會 答。
如義有。一眞如如義。如上所引三昧經
。二生滅如義。諸佛所説一切契經皆顯
記二云。諸佛菩薩稱性施設順眞理
故能詮眞理。凡夫二乘妄想安立違眞理
顯示
 私云。此師意未論意。今如義者全非
 所詮。只就能詮言句實義相稱云
 如義。不實義妄語也。而生滅門所
 詮云假當待實眞定頼妄。故一切佛説皆
 隨順衆生妄想。相待假立方便更非實義
 言句故皆用妄等義之。云何爲如義
 乎 問。經文云我是生身佛也。如何總一
 代佛説云妄語乎。依之金剛般若經云。如
 來眞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
 者又宗輪論云。世尊所説無如義
 慈恩大師釋此文云。佛所説語令他利
 益。無虚言不利益者。義語義利皆饒益
 故此等皆一代佛説名如義語。何云
 語攝乎 答。眞妄二語依聲字實相義理
 而顯教所傳皆云果分不可説
 語故也。但至難者釋迦説中又有陀羅
 尼斯是密藏也。爾者金剛般若及宗輪論
 意指此陀羅尼言説也。慈恩等釋駈
 宗義。如爭盜醍醐
文。實空不空等 鈔二云。實空不空者屬
眞如。故頌云遠離四句相則實
空也
圓滿四法徳

空實不實者屬體眞如。此句備包遮表二
。且表者謂空是實即三實徳離斷邊也。故
頌云圓滿三實徳。空是不實即轉言遣離常
也。遮者謂空無實即第二轉言遣離常
也。故論曰言眞如者亦無有相。雙證
無不實即離三假斷過也。故頌
遠離三假相疏二云。實空不空者此簡
異門。妄法非有實是其空。眞徳不無實是
不空。亦可。理性實空絶諸相故情實不空
衆境故。空實不實者亦簡異門。妄法名
空空則是實。眞法名空空則不實亦可。法
性空實所顯體故。但空不實能顯門故
二云。實空不空者實有二義。一空二不空。謂
妄法本無名之爲空。眞法本有名曰不空
二皆名實故空實不實者空有二義。一實二
不實。謂眞法名實幻妄不實。二皆名空故
 私云。鈔意實空妄法體空也。實不空眞徳
 不空也。空實示眞空體是實。空不實第二
 轉言遣執著表義
又空實第二轉遣
 執。空不實離三假也。疏意實空妄法也。實
 不空眞徳也。空實又妄法也。空不實眞徳
 也。亦釋意實空理性也。實不空妄境也。空
 實法性也。空不實能顯門也。記意實空不
 空同疏初義。空實不實眞徳實妄法不實
 二皆空故云爾也。私義云。實者有義也。空
 不空者此有即空也。不空也。次空者無義
 也。此無即有也無也。有空並離故云離於
 二相中間不中也。三師義文點云。實ナリ
 不空ナリ。空ナリ不實ナリ云云但鈔後句遮義。空
 實不實トヲ云云私義云。實&MT06279;ナリナリ。空&MT06279;
 實ナリ不實ナリ云云
文。離於二相等 疏二云。離二相者謂離
空二種相故。中間不中者離亦實亦空故。
不中之法者即指是亦實亦空中間之法
故離三相則顯一理鈔二云。三相者二
邊中間三也
 私云。記釋同疏也。實與空云二相
 違自上釋。可之。鈔釋又斷常義就
 實不實一句之。何唯限此句離二
 相上實空不空句乎。故知。私一義
 契文始終歟。所謂離二相者空有二相也。
 離三相中亦不可得故云離三
文。如如如説等 記二云。上之如字即稱可
義。謂即稱可如如説故鈔二云。此如義
語通眞如門全其能詮言皆屬第五。不
相眞如是何語耶
 私云。鈔意上如稱可義。下二如體如相如
 也云云私云。上如能詮聲字即如言故。下
 如如簡生滅也。謂如之中如也。絶待眞如
 故。例如生滅眞如如來藏眞如眞如如來
 藏
文。字字名等 記二云。字字名者謂假多字
此名故。字影名者謂能成字是如影故
 私云。以字字名故云字字名也。眞理
 影即是名字故云字影名
文。諸字從名差別等 鈔二云。七卷經第三
云。名身者謂諸字名。各名差別。如阿字
乃至訶字。今本迴文未盡。字迴名上則無
妨也記二云。今此名身依字母生故説
諸字從名差別
 私云。唯識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
 爲二所依釋故。文字爲依成名句。而今
 文諸字從名釋故云迴文未盡也。記意諸
 字差別訓歟。名身者身即聚集
 義。名句文皆以字聚成之故也。又義云。
 光記云。名有多位。謂一字生或二字生多
 字生此釋者諸字從名一字二字等
 差別有之。是名身義也
文。鏡中共説等 鈔二云。眞若鏡也。名似
也。故大鈔云。如師資説聽共對一鏡即其
事也記疏
 私云。末師意只言説空性眞理體空空上
 影像故云鏡中等也。今謂不爾。言説即
 法性示之也。如鏡中所現影像者全是即
 鏡體也。鏡外無言句是即言語即法性法
 性外無言語
文。依聲字等 記二云。長短高下屈曲差別
方能成字。此則釋成字身行相。即揀風鈴
逕定等聲立名字等
 私云。唯識論名詮自性等釋可
文。辟如虚空中等 疏二云。眞猶虚空字若
鳴也記二云。如虚空中飛鳥等者。即
喩顯日輪照爍。説名明曜 飛鳥踰越則
其形。身雖空聲傳于下。世謂此聲從
空而出。虚空字輪亦復如是。雖諸佛咽
喉胸臆激發現前。由大智明以前導
諸相悉不現前眞空。故説此字依
空而出鈔二云。眞似虚空字如鳥鳴
也。故上標云二者依空字。記中別釋喩相
看之
 私云。三師意眞空上文字故字體即空如
 水中月爲言尋云。鈔釋記中別釋者指
 何文乎 答。雖之推知指香象探
 玄記第一歟。彼文云。四假實雙泯非聲非
 名以即空故言即無言也。故維摩云文字
 性離是即解脱。十地論中風喩音聲盡喩
 名。若動樹葉風及壁上盡是即可
 若空中風。及空中盡皆不取。大乘聲名
 當知亦爾。皆不取以相盡此中
 動樹之風及壁上之盡喩生滅門音聲名
 字。空中風并空中盡喩眞如門音聲名字
 也 私義云。末師意皆約文字性空理
 之。今謂不爾。一一文字皆帶不可得字
 義以喩虚空字輪也。飛鳥喩如記釋。但
 今聲體即不可得意也。非體無也。大般若
 經説四十二字門畢云。如是字門是能
 悟入法空邊際如是字。表諸法空
 不可得。何以故如是字義不宣説
 顯示執取書持
 察。離諸相故譬如虚空是一切物所歸趣
 處。此諸字門亦復如是諸法空義皆入
 門方得顯了
文。十種和聲等 聖法記云。謂飛鳥一踰
耀時十塵相觸出微音。故於彼一塵各取
一音是故云出十種和聲
 私云。十塵者八事倶生法及身根舌根也。
 雖彼聲而成十一。聲今所出故不
 其數
文。心量有十等 住心論第十云。釋大衍説
十識大日經王説無量心識
 私云。十之中前八生滅門。第九生滅所入。
 第十眞如所入也 問。下文所立唵摩羅
 識攝何識乎。又眞如能入門何故不
 識乎 答。眞如門不識事抄意依
 眞及不望與等故無心識。仍不之歟。
 若依相眞如與本等者亦門可心識
 也 私義云。眞如門與本等故體自照
 用所入心識外別無門體。依之不別開
 也。次唵摩羅識可第八識。是本覺智體
 故第八攝也
文。初九種心等 二教論上云。言語心量等
離不離之義此論明説。顯教智者詳而解
疏二云。第九識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
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縁彼生滅門如但不
能縁眞如門理○第十識心即眞如門所依
本法。而唯能縁自門眞理體能鑒用照體獨
立故説爲縁。如自證分縁見分鈔記釋
 私云。眞如門顯密分別如第一卷鈔也」
文。唯自所依等
 私云。甚深眞理者眞如門理也。唯自所依
 者所入本法也。體能照用故所入一一心唯
 縁門之理
文。九種變論等 鈔第二引楞伽經云。外
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
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縁
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
文。十種異執等 鈔二云。楞嚴經説。修禪定
人錯用其心五蘊上各自引起魔道異
。此於行蘊十類計。一二無因論一計
本無因。謂計衆生八萬劫前無因而生。二計
末無因。謂計衆生八萬劫後亦無因生。乃至
第十五現涅槃此計欲界及四禪身涅槃
文。煩惱破障等 疏二云。執取計名煩惱破
障智及相續所知壞障大乘義章云。馬鳴
論中攝此六種以爲二障。前一種名爲
猶是智障。後之五種名煩惱礙猶是煩惱
 私云。以六染別二障之時智相相續
 爲法執。執取計名爲人執。是此論性相
 也。相續已上總名法執釋故也。大乘義章
 意聊與此異也
文。唯以心法等 疏二云。唯以前九心品
依而轉。由心縁相故成不可破壞徳。離
相滿徳如文可見。其多一心與障爲依尅
論自體是障記二云。一切煩惱所
知二障説名破壞前九種心品而轉。眞
體離彼是故説名不可破壞。若爾與行與
相如來藏心非有爲無爲染非淨。云
何亦説名爲障耶。但説此心爲所依故能
彼障。非此心體障品所攝。又生滅門所入
之法對眞如門悉是妄故。多一識心亦屬
文。總結體眞如等 鈔二云。上句結歸一心
之法○下句結歸眞如之名。即本所牒心
眞如也疏二云。正結能入體眞如理唯是
所入一心
 私云。心眞如門與其本等之意也。不可言
 説者記云。不可言下顯體離相
 釋者不ル言説ス眞實理中可訓歟。學
 者義云。結次上意也。先云不可言説
 名字心縁
文。第二傳言等 記二云。傳者轉也。轉轉相
傳以上文第二傳文
 私云。初重遣三假三徳。第二重又遣
 三徳故云爾也
文。謂言説之極等 記二云。謂由眞如是其
言説最後邊際。諸佛菩薩而以此名彼前
前名言及相。言説既亡名亦隨遣。猶如世間
聲止聲後聲不除還成喧亂。故論説言
言説之極因言遣言。極猶盡也。此正顯
立名遣相之所以疏云。次離縁正顯體如
無相所以。極猶盡也。假
眞如言虚妄言。非能遣以捿托
言説既空有相奚立。後能所遣於文可見 文
法藏
疏上云。諸名之中最後邊際故。攝論中十種
名内眞如名是第十究竟名也。故云極也
遠疏云。言語道斷而默不其理。絶名故
極表也
 私云。諸師皆盡言歸無言爲言今謂。不
 爾眞如即言説體故。一切能所相對之言
 悉盡此理。理體是言而成如義語也。仍
 能遣如義語也。所遣妄語云也 豈得
 相無言。等者意云。若帶言説者必可
 相。今既廢言故知無相也更不
 相而無言也爲言
文。大本維摩詰契經中等 鈔二云。今分流
經入不思議法門品。前有三十二菩薩各説
不二法門。後問文殊言。何等是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
説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我等各自説
已。仁者當説何等是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
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
文字語言。是爲眞入不二法門。清涼釋曰。然
此經意前後相成共顯深旨。若辨優劣或三
重四重。言三重者一諸菩薩以無二
○二文殊以言遣言○三維摩詰以無言
理○而言四者文殊師利以言印疏二



云。此大本經與分流經廣略雖殊宗旨契
記二云。此是大本與今流行經本文義
大同小異。詳會可十二門論疏上嘉祥
云。彼淨名乃就淺深次第凡有三階。一者
諸大士等寄言明不二之理。未不二之
理無言。所謂淺也。二者文殊明不二之理無
。而由於無言以爲次也。三者淨名鑒
不二無言而能無言於不二以爲極也
止觀三云。又諸菩薩但表化他。文殊表自行
化他。淨名但表自行五教章下云。若依
頓教即一切法唯一眞心。差別相盡離言絶
慮不説也。如維摩經中三十二菩薩所
説不二法門者。即是前終教中染淨鎔融無
二之義。淨名所顯離言不二是此門也
 私云。鳩那阿伐陀多者未翻對矣 問。
 大本分流二經説相有不同乎 答。鈔及
 記大同小異云云疏宗旨契同云云今謂
 相違歟。略本又必以文殊如義語
 歟。既云如我意者無言無説等故 問。今
 經淨名所説如義語與前三昧經所説
 乎 答。一義云。建立聊異也。前無言即言
 故直述言語也。今言即無言故。默然無
 説也云云今謂不爾。兩經全同也。聲字即
 實相故能説能聽。又聲字即實相故無説
 無示也。是即離所詮能詮故無説即
 説也。離能詮所詮故説即無説也。大
 日疏云。而維摩詰不文字解脱相
 故名不思議解脱
大日經疏第七云。佛説不思議眞言相道法
者。如聲聞法解脱之中無文字。而維摩
詰不文字解脱相故名不思議解脱
今此字輪亦爾。即以無相法身種種聲
。種種聲字作無相法身故名不可思議眞
言相
 私云。今此維摩詰無言之體諸師以爲
 如理性絶言之極處也。今謂不爾。五十字
 門不可得義也。爲能説可説故住
 默然所説。而實一一義趣皆帶
 字炳然。不爾者豈云如言説如耳聽
 如乎。或云。維摩詰者金剛語菩薩也。金剛
 頂三摩地儀軌説語菩薩云。四辯演説無
 又祕經云。離言我所能
文。善哉善哉善哉等 大日經疏一云。善哉
善哉執金剛善哉金剛手○仰測聖心
機會故重言善哉善哉○以此三句義中悉
一切佛法祕密神力甚深之事故。復歎言
善哉金剛手
 私云。准彼思之。維摩詰所説能究法性
 深理亦契大衆所樂故重言善哉善哉
 又此不二法悉攝一切法門故後云善哉
 歟
文。解釋名字門等 記二云。此釋眞如能詮
名字所詮之理無遣無立。謂以一切法相本
自盡故無遣以一切法性本自顯故無
 私云。此釋意能詮名字與所詮義理各別
 而釋爾者還同四種言語建立也。今
 謂約眞如二字即就此能詮名字
 表二義。謂眞者眞實義故諸法皆住實際
 染法可除遣之體無之。即是表徳之意
 也。如者同一義。一切法皆平等心性故無
 功徳差降。是故可建立之物無之。即
 是遮情意也。又眞即無妄義也。如即無覺
 之義也
文。總結所上説等 疏二云。不可説者雙結
言説名字相也。下皆准此。結離三相故名
體眞
 私云。是上三門總結也。見于科文記疏意
同也
文。依第二轉言等 疏二云。依第一轉不可
説念隨順。依第二轉無相無因
得入記二云。謂依第一轉言離三假相
起初疑○依第二轉言遣執之文
後疑鈔二云。因前正説不可説念展轉
起二疑
 私云。記疏意兩疑倶依正説文。上文所
 云第二傳言與今第二傳其義一致也
 鈔意依正説難隨順疑第二傳。因
 此疑難得入疑故云依第二傳言等
 也 私義云。初疑爲第一傳次難得入疑
 云第二傳言歟。次下云第一傳言得
 就故第二傳疑決斷理明但依字辭鹽
 梅也。非法體
文。善巧言説等 法苑林章第六云。於
劣闇覺惠所有善心名生得惠。聞已後成
差別作意明了善心名爲聞惠。非必要先
三藏教聽聞領受皆生得惠。但於三藏
功力。所生闇劣覺惠善心名生得惠
出世○若於三藏要用功力
明勝覺惠善心名加行善。能順出世○故知
持三藏等教亦有聞惠婆沙論云。有
是説。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
流布名聞所成惠光記第一云。若於
藏十二分教受持讀誦究竟流布是生得惠。
問何故不聞惠受持讀誦。解云。若正聞
教唯生得惠。由聞所成名聞惠頌疏
第一云。先因論教次有生得又云。一生
得惠。生便得故。二者聞惠。聞教成故
麟記第一云。詳其生得二種別。一者生
便得。二者因尋教生。此言生得是初義。下
先因論教次有生得者是第二相。故不
相違
 私云。三惠之説有諸師異解。然而約
 旨之者。聞惠者先文後義。由
 文故名聞惠。次思惠者先義後文。由
 量義理而生故云思惠。修惠者文義
 倶照離分別。任運而生故名修惠
文。若無三惠即無萬行等 記二云。聲名句
文。聞思修惠。及諸行徳五類之法從劣向
次第引發。教及三惠即是地前。雖復相似
二位所攝。其諸行徳即十地中隨分位攝。
此等法具通諸位今就顯相故無違妨
倶舍頌疏第一云。先因論教次有生得
生得後方有聞惠。從聞惠後次起思惠
思惠後始生修惠。從修惠後起無漏惠
大乘義章第十云。通則位位皆具。於
別分非差異。○一切地前成就教行
聞惠。初地之中始觀入如判爲思惠。二
地以上證心轉増判爲修惠中邊論疏云。
義説三惠通三劫法苑林章六云。
此在因位八地以上一體義分。七地已前
各有別體。在佛位中曾得。都無
唯有修惠又云。雖一惠體一刹那
中能取論教而尋於義名爲聞惠。能深籌
度先理後文名爲思惠。於此二中能證明
顯即名修惠。聖智迅速於一念惠義分
故實無別體
 私云。約義説三惠者在八地已上。又約
 別體三惠者通七地前。但此就無漏惠
 分別之。是別門義也。依通途義者三惠
 只在地前。是有漏故以三惠明十地
 萬行也。十地萬行者地前一行中起一行
 初地已上一行中起萬行。八地已上萬行
 中起萬行
文。能入謂金剛心等 記二云。金剛心者即
等覺位。自前諸行但爲遠因唯金剛心説
能入。金金剛地即妙覺果。重言金者表
前故
文。所入謂金金剛地 鈔二云。謂金剛地者
書本中有二金字。謂褒佛果是金剛之中
金剛故揀因無間但是金剛故。四卷楞伽
於佛果而立金剛之名。今但一金字
者後人誤矣
文。薩般若海等 記二云。薩般若者云一切
。佛智深廣故喩
文。誹五等位等 記二云。五等位者即資糧
鈔二云。准下文云。一十信位二三賢
位三九地位四因滿位五果滿位
 私云。鈔釋順論意歟。記意依法相等性
 相歟。所謂資糧三賢加行四善根通達初地
見道
 習二地已上
修道
究竟佛果五位也。寶鑰下云。封
 勞績五等爵此意歟。尋云。何必
 云五等乎 答。信滿已上具種姓根等義
 故云等歟。十信之中雖足之
 分爾歟。或義云。一切衆生齊等得
 五位功徳故云五等
文。第一念信等
 私云。諸教説十信位故列次不定
 也。仍念爲第一故云第一念信歟。又義
 云。信進念定惠信念進等説雖之。念
 爲第一之説未之。故知今第一念信
 者只取初信之詞也。非五根之中念
 也
文。邪邪*地等 記二云。邪邪地者理應
其能熏染法○准義即當邪定聚位
二云。邪邪地者邪定不一故重言耳。又十信
菩薩未善根亦名爲邪。信前凡愚由
彼邪故云邪邪鈔二云。耶耶地者○又
上金金剛地敵體相翻○謂彼十信雖
邪定而邪正未定。仍得邪故。今邪
定而對邪邪。或但邪定不一故



邪邪
文。因無常音聲等 記二云。言無常者爲
始覺從縁顯故○而言常者爲本覺
性無起故
文。如是二門同時具足等 疏二云。向上無
常向下常住。約無始本具而説同一時
。雖上下而無前後記二云。無前後
者由相資又第三云。謂由惑覺上下
細縁顯雖殊不一心故無前後。猶如白
&T073554;數尋彩畫成像。像雖前後&T073554;乃同時
鈔二云。此具三義。一云清涼疏云。夫心冥
至道則混一古今○二云如下文説始覺
中云。一切衆生皆有本覺。皆有始覺。此論
正宗爲衆生同一相續。等此即自他横望
同體。三云。如下總持與衆聞二覺而領
解云。覺知諸法一體一相。等此即唯自二覺
同體。若爾已成之佛已無邪地。云何本覺
邪邪地。答曰。望佛不性惡説故
邪邪。亦可。自他相融而説。由上三義
二同時
 私云。未師釋同時具足之義總有六義。疏
 意生佛二界各具二覺故云同時也。記
 出二義。一云。本始相資而成。謂始覺必
 由本覺。本覺亦由始覺故同時也。一云。
 二覺之體在一心故云同時也。鈔出
 義。一云三世相融義。二云自他衆生同體
 義。三云二覺體同義也。今謂六義皆約
 縁顯現之邊之。非法性實義歟。謂二
 轉同時者互具輪圓之意也。始覺上轉即
 有下轉之義。修生是隨妄轉故亦本覺下
 轉有上轉之徳。邪邪地本有内證位故雖
 上下二轉互具二轉。仍云同時也」
文。障智別相等
 私云。智者四種覺及理等也。障者五種有
 爲也。無爲第三卷釋之。有爲第四卷釋
 也
文。寂滅寂靜念等 鈔二云。念字則是能縁
之心○寂等則是所縁之境又云。上之四
字而並是門。故上論云八者名爲寂滅寂靜
門無往向故。此即所隨順門也。念之一字即
上第十心。此即能隨順法也。上即所縁之境
此即能縁之心。若能所未忘名爲隨順。若心
境雙寂名爲得入。故本有經云甚深眞理非
餘境界等。法從門以得疏二云。問。已
寂滅又云寂靜。重疊顯示其相云何
答。以此四字正顯體如三假相名爲
。滿三實徳名爲寂靜又云。天佑皇帝
聖智解曰。此寂滅寂靜念非是一一識心。彼
是所入第一義諦。今寂靜念唯在門中
記二云。又眞如門所有念者非常無常三種
惠念。亦非是彼心境相待能念所念。但依
十一一識心自性無生説名寂滅。性常安
隱名爲寂靜
 私云。鈔意所縁寂滅寂靜在門。能縁念一
 字在所入。疏意五字同名門歟。上皇解
 稱歎故也。或又自解同抄歟。上行法異
 中釋同鈔故。記五字共名所入也。今
 謂名所入之義爲正歟。其故上如義及
 一一心爲眞如言心。而今又對如義語
 擧此念。可知一一心異名也 尋云。若
 爾者何云若離説念名爲得入乎。答。能
 入門引降體上言心而所起發故。若收
 用歸體之時即名得入也。非
 言心
文。若知一切法等 鈔二云。問判他生滅
能所。眞如隨順能所有無。若有能所
滅何異。若無能所得入寧殊 答。通二義也。
一云。雖自門微細虚假而無他門麁顯
稱實能所念相故異生滅。一云。雖能所
照體獨立而仍動搖説念帶相故異得入
 私云。兩義聊雖異大概同之。微細虚假者
 煩惱體細分存之。説念帶相者雖
 惱猶凡情氣力帶相也。是尚生滅門餘習
 非眞如當分也。今謂眞如門法共法性
 實徳更無一法待對無明。而於此中
 隨順得入用歸體自受法樂境界也。不
 爾者豈云唯有清淨解脱者乎 問。若
 無能所直住法性者。何現有生死衆生
 受眞如教文而修行之乎 答。本無生死
 之位衆生自居之。於此中受教修行也。
 若據生滅門之由一念不如迷心
 見生死。今眞如門中既無生死
 論虚假乎。若見生死即是生滅門機
 根也。於無過法諸過患之如何
文。雖説無有常説説等 鈔二云。無常説説
無可説説者。今此四句並釋本云無有
能説可説之文
 私云。生滅門始覺本覺之説並此假名説
 實相故能所各別相待倶成。今此門中言
 心同不如體故雖能所全絶能所
 譬如大海波濤互相撃而無能所
文。眞如得入者即自所依等 鈔二云。説念
倶絶能所雙離即自所依摩訶衍照體獨立
疏二云。自所依即一一心
 私云。生滅門與其本別故門内立果證
 入妙覺金金剛地。然後入所入。眞如門與
 其本等故門極即法也。中間更無間雜
 也。門法雜亂住能入即所入故。約義開
 體用法性即同也
文。眞如門倶非言説等 疏二云。倶非言説
者即是非常無常如義言説也。及倶非念者
即是非常無常。寂滅寂靜念故正證之位既
能所此説念名爲得入○故知前説
眞如無相。但爲執非眞體功徳倶無方
得入鈔二云。言離念者即離能所念
相及照體獨立帶相念也。非是斷滅同
記二云。此辨得入。即復離
順門中言説及念方得名爲眞實得入。若爾
前説一一識心豈非所入。云何説離若此是
離應所入耶。然離所存説念念故。由
此門中無能所入門法別相故復云離。重重
遣拂無迹可
 私云。得入之位離説念者。未師皆破執之
 説云云又鈔還離生滅門能所念相云云
 今謂不爾。説念同雖所入法體還能照
 門之用有之。行人若住門縁法聊似
 能所。既住所入全體獨立。譬如
 明日月照了體。然而住日月
 見之更無別照了也。法准思之 尋云。
 若爾者眞如門既有能所豈異生滅
 答今能所者法性寂能所也。非眞妄待對
 而論能所
文。第一傳言等 疏二云。第一轉中雖
念遣隨順疑已成就故。第二轉中雖
相無因。遣得入疑決理明故記二云。
上所明理趣顯了則第一傳離三假相
言得成就初疑自除。其第二傳眞如無相決
斷理明後疑自遣。今此文中初傳標言後傳
疑互相顯故鈔二云。第一轉言等者。
前正説不可説念展轉生起二疑故云
一等。若爾云何此中第一上名第二轉
答曰。上則正説爲第一轉難爲第二。對
後二一不同故無
 私云。此中三師意不同也。疏意第一第二
 者如上眞如離三假相等説爲第一。就
 發難隨順疑。言眞如者亦無有相等文爲
 第二轉。就之發難得入疑。今既雖離異
 門説念自門言心故初疑已遣之。第
 二難得入疑又准之可之也爲言記意
 大概又同疏也。但不第二轉言
 二傳疑者。疑約疑難釋言約論判
 之互顯之也云云鈔意上正説爲第一隨
 順疑難爲第二。仍云依第二傳言故發難
 得入疑今於二疑中初疑爲第一
 疑爲第二爲言今謂上下兩處同初疑
 爲第一次疑爲第二
文。次説假説開相眞如門等 疏二云。如如
體中染法皆空淨法悉具。染空淨具不相離
故非生滅敵體相翻待染立淨徳數齊
故如下論云眞如門中無差別相平等平等
一相一味獨存眞如淨法界故記二云。前
體性即當離言。今説開相即當依言。是
故於此復開二門示眞如空不空義。令
諸行者依言修證故又云。空者離染不
空具徳皆非數分可得故説過於阿沙。然
則釋師於此一門義已周消文尚略
又云。言復次等○謂即釋前立義分中心眞
如相。義當相字
 私云。於眞如自體建立且約功徳
 相状空不空二門。約妄相本來無所
 有立空名。約功徳本性圓滿且立
 空稱。非眞妄相翻待長名短也 問本
 文依言説何言説乎 
記二云。前已顯示體眞如理平等一味無
差別。復於此中彼名言釋義相
二種○前依法身隨自證。此約應化誘
諸根。雖眞如門對生滅門是出世間眞
勝義攝。然於自門復有深淺。今此謂
分別。正爲逗根隨宜説又云。又言
説分別是此門中所空妄法。謂虚妄言説虚
妄分別本不相應故説爲空。由此以
如性徳名爲不空。故論依彼所空虚妄言説
分別以顯二義鈔二云。此如義語通
如門全其能詮言皆屬第五。不爾相眞如是
何語耶
 私云。今相眞如段云言説者。抄如義語
 云云記存二義。或義云。假妄語以示
 如歟 尋云。若爾者生滅門眞如何異乎
  答。彼對妄顯眞理也。是眞體獨立理
 也。然而如義妄者難了故且寄因言
 説果徳也。今謂兩義中鈔義爲正歟。逐
 可
文。應誦玄理頌等
 私云。十論中甚深玄理論歟
文。遠離三假相等 記二云。初頌以證體眞
如門離言説等三種假相滿畢竟等三種實
。次頌以證相眞如門離有無等四種句相
滿非有等四種法徳
 私云。三假相者言名心也 三實徳者畢
 竟平等等也
文。遠離四句相等 曉疏上引廣百論頌云。
有非有倶非。一非一雙泯。隨次應配屬
者達非眞又云。今此文中非有相者
是遣初句。非無相者遣第二句。非非有相非
非無相者遣第四句。非有無倶相者遣第三
。二句前後隨論者意皆有道理。不相傷
也。一異四句准釋可藏疏上引廣百論
釋云。彼論次第廣破四宗外道等義也。
具如彼説。今此論中約外人轉計故有
諸句。不彼也○
 私云。所遣四句相三師解皆同也
鈔二云。常常徳樂徳不變我徳以變易苦
業所繋自在

 私云。四法徳者常樂我淨四徳波羅蜜也。
 疏釋同之。記意四法徳者離有離無等四
 徳歟 問若常樂等四徳者相配四句
 何 答
文。今誦此頌本等 記二云。最後兩句釋師
勸誨。或是玄理本有此辭
文。以離念境界等 記二云。然此唱論有
二意一則遠通體相位次。二則近成不空功
 私云。記雖二義體相眞如
 文義。故彼釋於眞如門三門。一依門
 隨釋體相
二如
二引文證成玄理
文也
三據位科揀今文
是也
 疏局相如空不空也。故彼釋於相眞
 如三門。一指陳二相空不
空也
二引證勸持
 玄理
文也
三遂難略解今文
又釋本論三師香象
元曉
 
皆屬不空文。蓋諸師異解
 本云
  文保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於東寺西院
  僧坊之畢
  暦應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於東寺西院
  僧坊先師法印自筆本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二勘注第三
文。此中有二重住思應觀等 鈔二云。此中有
二重者。次釋初重云。謂生滅門即能依也。本
有生滅心
一心爲即所依也。本曰
依如來藏
又釋後重云。生滅
門攝覺義不覺義即能依也。本曰此識
有二種義至不覺義
梨耶爲
即所依也。本曰所謂不生
不滅至名爲阿梨耶識
既言此中有二門
次唱。若云此下後段疏二
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即初重總別。所
謂不生不滅已下即後重總別記二云。隨
門別釋二。初第一重一心梨耶總別門。二第
二重總識攝圓滿門又云。大攝主識
是此門體又云。今當下廣明二門二。初
所依總相一心門。二能依別相梨耶門
 私云。此中有異義。鈔及疏意當段本文具
 有兩重能所。所謂一心與生滅門初重
能所
 阿梨耶識與覺不覺後重
能所
也。仍如來藏門
 中初重能所釋畢。但廣釋所依委釋
 能依次下悉之故也。次阿梨耶識門中
 開第二重能所也。記釋意如來藏門與
 梨耶識門以爲初重能所。於總識攝生圓
 滿門第二重能所也。所言覺義者以下
 文。亦第二重能依攝也 問。兩重能所法
 體云何差別 答。初重所依多一心生滅
 不生滅未位也。仍名非有爲非無爲一
 心本法也。能依生滅不生滅二相顯現位
 也。第二重所依生不生和合倶轉以成
 種阿梨耶識也。能依此一識上備眞妄二
 徳也。譬如龍王未現風水位爲第一
 已出生風水而未海中水波之位爲
 第二。風水和合已成一種大海第三
 海中水波出現風水相顯了爲第四也。總
 而言之。初二重猶在眞諦所入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