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 (No. 2223_ 圓仁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100] [Prev]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非時食時藥時衣。皆是迦羅。何以不説三
摩耶。答曰。此毘尼中説。白衣不得聞。外道
何由得聞而生邪見。餘經通皆得聞。是故
説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見。三摩耶説名。
時亦是假名稱。又佛法中。多説三摩耶。少
説柯羅。少故不應難也。天台云。一時者。肇
師云。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者世界也。大論
云。迦羅。是實時示内弟子時食時會衣者爲
人也。三摩耶是假時破外道邪見者對治也。
若時與道合者第一義也。若見諦已上無學
已下。名下一時。若三人同入第一義。名中
一時。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時。若初住已上。
名上上一時。具如彼疏。今釋一時者。不思
議三際。無始無終。是爲一時一刹那中具
無量劫。無量劫只是刹那。名爲一時。時分脩
短不可思議。是爲一時也。如來三密。於如
是時。機感相應。説眞明道。不差機。不過
機。一切處一切時。有機必應。猶如空月
影現諸水。故云一時。如斯等時。是如來性
海不思議時。非是世間妄執時日。故毘盧遮
那經云。諸大菩薩前後圍繞。而演説法。所
超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
句法門也。興唐阿闍梨釋云。如世間時分。
則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且
約日行四天下。一周畫夜。各有初中後分
乃至三十時等。刹那不住代謝相推。以淨
眼觀之。三除之相。了不可得。無始無始。亦
無去來。即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虚
空。無有時分脩短之異。然以佛神力故。令
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食頃。或演須臾
爲無量劫。延促自在。咸適衆機。無定相可
得。故云如來日也。如此時中。佛説何法。
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義意可知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一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二
 大勇金剛撰 
經婆伽梵 釋曰。從此以下。四明聞持所
從。爲二。初擧説主。次歎佛徳。是則初也。婆
伽梵。或云婆伽婆。此是彼土言音不同。理
趣釋曰。婆伽梵者。能破義也。所破者。破四
魔也。又有六義。如聲論所釋。熾盛自在與
端嚴等也。親光論師云。薄伽梵者。依六義
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
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頌言。自在熾盛與
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
知。總名爲薄伽。其義云何。謂諸如來永
不繋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
燒練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
嚴。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徳圓滿無不
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
讃。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功徳。常起方便。利
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
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
煩惱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功
徳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
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咸尊重。故
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
攝衆徳。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也。
通法師云。依親光論。薄伽梵名。包含二義。
一具六徳。二破四魔。初具徳者。初一斷徳。
次一智徳。後四恩徳也。龍樹阿闍梨。依四
義十七徳。釋婆伽婆。言四義者。一有徳義。
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今爲
頌言。有徳巧分別。有名聲能破。於名聲義。
更有九句。以明其義。如在後釋。言十七
徳者。爲頌云。如來。殺賊。正遍智。明行。好
去。知世間。無上。調御。天人。智者。無等。等。
世尊。度岸。及大徳。厚徳。成利。合十七。亦在
後釋。故智論云。云何名頗伽婆。天竺語婆
伽。秦言徳。婆言有。是名有徳。復次頗伽名
分別。婆名巧用。總相別相。巧分別諸法。是
故名頗伽婆。復次頗伽名名聲。婆名有。是
言有名聲。無有徳名聲如佛者。轉輪聖
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
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
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度。轉
輪聖王爲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
在世間曠野惱患。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
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
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國土。轉輪聖王財自
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
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内
心自樂。以是因縁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
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
復次頗伽名破。婆名能。是能破婬怒癡。
故稱爲頗伽婆。問曰。如阿羅漢辟支佛。亦
破婬怒癡。與佛何異。答曰。阿羅流辟支佛。
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譬如香在器中。
香雖去。餘氣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烟出
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
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烟無
炭。如舍利弗瞋恚餘習。難陀婬欲餘習。畢
陵伽婆嵯慢餘習。譬如人被鎖初得脱時行
猶不便。具説本縁。如大智論。以是故。阿
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習氣。不得稱婆伽
婆。問曰。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餘名。答
曰。佛功徳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
者。以人多識故。復有異名。異名多陀阿伽
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説。如諸佛安隱道來。
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
阿伽陀。或名阿羅呵。阿羅名賊。呵名殺。是
名殺賊。復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
佛心種子。後世田中。更不生無明&T021406;皮脱
故。復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
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人等衆生供
養。或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
陀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云何正遍知。
謂知苦如苦相。知習如習相。知盡如盡
相。知道如道相。復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
不増不減。謂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
槃相不動故。復一切十方諸國土名號。六道
所攝衆生名號。及先世因縁未來生處。一切
十方衆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
等悉知。足名正遍知。或名鞞侈遮羅那三
婆耶。秦言明行具足。謂宿命天眼漏盡名爲
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
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縁行業。是名
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
縁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
生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
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若
爾者。與佛有何等異。彼雖得三明。明不滿
足。諸悉滿足。佛爲異。云何不滿。云何滿
足。佛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雖知自身及他
人。亦不能遍。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
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憶念。不能遍
知。是故不*滿。天眼明未來世時如是。佛一
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如是住時。
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斷結使。
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脱。得爾所有爲法解
脱。得爾所無爲法解脱。乃至道法忍。見諦道
十五心中。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覺知。時
少速疾故。如是知過去衆生因縁漏盡。未來
現在亦如是。是故佛名明行具足。行名身
業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餘皆有失。是故
名明行具足。或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
或言去。或言説。是名好去好説。好去者。種
種諸深三摩地無量等持諸大智慧中。去如
偈説。佛一切智爲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好説者。如諸法實相説。不著法
説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
神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
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説布施。或
應説戒。或説涅槃。是人應説五陰十二因
縁四諦等諸法則。能入道。如是等種種智。
知弟子智力。而爲説法。是名好説。或名路
伽憊。路伽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云
何知。知二種。一者衆生。二者非衆生。及如
實相。知世間因。知世間盡。知出世間道。復
次知世間非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
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復次知世間相所謂非
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
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常不壞相如虚空。
是名知世間。或名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云
何無上。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
他聞。亦將導衆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
涅槃無上。衆生中佛亦無上。復次持戒禪定
智慧教化衆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
過上。故言無上。復次阿名無。耨多羅名上
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清淨故。佛
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故。亦
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上答。或名富樓沙
曇𦵧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𦵧言可
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
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濡美語。有
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
復次調御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姉親里。中官
法。下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
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利益故名師。上
四種法治人。不久必壞不能常實成就。佛
治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
捨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
捨。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問曰。女
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
尊女卑故。女中男大。女屬男故。男能辨大
事故。復若佛爲女調御師。爲不尊重。若
説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
有侍從。如是説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
以是因縁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或名
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
天。魔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名
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
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
脱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
墮餘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答曰。雖
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者多。如白
色人雖有黒點子。不名黒點。黒少故。復次
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利智慧。以是
二事故易得道。餘道中不爾。復次言天。則
攝一切天。言人則盡攝地上生者。何以故。
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説天則天上
盡攝。説人則地上盡攝。復次人中得受戒律
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
餘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
得多得。是故佛爲天人師。復次人中多樂
因。天中多樂果。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果。
餘道中善因果少。以是故。佛爲天人師也。
或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
來現在衆生數非衆生數法有常無常等一切
諸法。了了覺知。故名爲佛陀。問曰。餘人亦
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
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
捉具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
言童子。是天&T016254;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
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
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
法。言是一切智。答曰。此不應一切智。何以
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復次是三天。愛之則欲
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法則
不然。菩薩時。若怨家惡賊來欲殺。尚自以
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以是
故。獨佛應當受佛名字。應當歸命佛。以佛
爲師。不應事天。復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
徳神通力。二者第一善心諸結使滅。諸天雖
有福神力。諸結使不滅。無清淨善心。故無
大力。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善心清淨。福徳
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勝一切人。餘人
非勝一切人。婆伽婆名有徳。先已説。或名
阿婆磨。秦言無等。或名阿婆磨。阿婆秦言
無等等。或名路迦那陀。秦言世尊。或名婆
羅伽。秦言度彼岸。或名婆檀陀。秦言大徳。
或名尸利伽那。秦言厚徳。或父母名字。悉
達他。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故。是
名爲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等徳。是
名大徳厚徳。如是種種隨徳立名。彼論如
是説竟。結云。是名爲婆伽婆。婆伽婆義無
量。若廣説則廢餘事。以是故。略不具足説。
今會四義及以六義。而令易解。四六之義。
其旨寧殊。只是離合之異。何者。有徳是彼
端嚴吉祥二義。佛地論云。妙三十二大士相
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智論云。佛相莊嚴
身。名爲婆伽婆。故知。婆伽婆。有徳義兼端
嚴也。復彼論云。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
讃故。具吉祥義。依有徳故。一切世間。親
近供養。及以稱讃。是故義同。智論云。應受
諸天世人供養。如是徳是名大徳者即其義
也。巧分別義。即彼名稱。何者。佛地論云。一
切殊勝功徳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智
論云。用總相別相。巧分別諸法。故名巧分
別。無不知。故分別諸法。是故義同也。有名
聲義。即彼自在熾盛尊貴。何者。釋有名聲。
論有九句。初四句。是彼自在義。初四句者。
彼論云。無有徳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
梵護世者。無有及佛。先擧初云轉輪聖
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乃至第四句云。轉
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惱患。佛已永離。佛地
論云謂。諸如來永不繋屬諸煩惱。具自在義。
二論倶擧不繋生死。故義同也。第五句。是
彼熾盛義。何者。論云。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
中。佛處第一明中。佛地論云。炎猛智火所燒
練故。具熾盛義。第一明是炎猛智火。故義同
也。第六句是彼尊貴義。論云。轉輪聖王。若極
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國土。佛地論云。
具一切功徳。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
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所以佛領無量國
土者。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故。是故義同
也。第七句。永不繋煩惱故。心得自在故。
屬自在義。第八句。依智大故。於樂不著。
即屬熾盛。第九句。非猛炎智。焉得内樂。義
亦熾盛。然隨一義配對如此。亦應縱容。餘
十七名。雖隨名義異。而皆是薄伽梵故。智
論總結云。是名爲婆伽婆。通法師云。西國正
本。一切經首。皆言婆伽婆。此方經初。多云
佛。在時。有安婆伽婆言。近地婆訶羅唐言
日照
三藏亦云。西方諸本。皆標薄伽梵。而有安
佛者。譯家意略耳。無上依經等。并存二名。
云佛薄伽梵。眞諦&T047368;云。佛婆伽婆。有其四
句。一是佛非婆伽婆。即二乘觀諦證極無
餘。在自位中。得名爲佛。不終功行。行非
婆伽婆。二是婆伽婆非佛。即菩薩修徳名
婆伽婆。因惠未滿。不得名佛。三者倶非。即
諸凡品徳惠皆無。四者倶是。即佛世尊。智慧
圓滿故名爲佛。功徳具足是婆伽婆。乃至云。
若但言佛。恐濫二乘。單婆伽婆。濫大菩薩
及轉輪王。故知。合説即是如來。今謂。此四句
義。雖辭穩便。猶恐相違龍樹親光所釋之
旨。何者。龍樹菩薩以四義十七徳解釋薄
伽梵。智斷恩徳於中圓備。何況親光論師六
義釋名衆徳具足乎。而今案四句義。釋薄
伽梵。只爲功徳。佛以爲智徳。若爾。薄伽
梵義局一隅。何爲一名總攝諸徳矣。略
釋薄伽梵竟
經。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
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潅頂證一切如來
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
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
願作業皆悉成就大悲毘盧遮那常恒住三世
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 釋曰。此即二歎佛
徳也。理趣釋云。成就殊勝者。毘盧遮那自覺
聖智也。一切如來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
也。其五佛者。即盡虚空遍法界無餘佛。聚
成此五身也。金剛加持者。表如來十眞如
十法界十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峯金剛大空
智處。加持者。表如來於中道十六大菩薩
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
成解脱輪大曼荼羅。三昧耶智者。誓也。亦
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乘者不從師受
而專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
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得一切如
來寶冠三界法王潅頂者。如來在因地。從
潅頂師入三昧耶智曼荼羅。阿闍梨加持弟
子身中本有如來藏性。發金剛加持。以成
修眞言行菩薩法器。則堪任持明等乃至傳
受印可等潅頂階位。以此爲初因。由三密
四智印相應成究竟三界法王。主以爲果。
然此解意。且隨經釋之。故彼理趣經云已
得一切如來潅頂寶冠爲三界主。今此經文。
不局其旨。通因果也。證一切如來一切智
智瑜伽自在者。一切如來者。同上所説五
佛也。一切智智者。唯佛自證之智。皆以瑜
伽法相應。獲得於法自在。興唐云。智中之
智。故云智智也。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者四
智印也。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
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業
皆悉成就者。能作由獲瑜伽自在故。能作
一切如來。五佛亦如前釋。一一佛皆有一切
印平等羯磨處智。遍至無盡無餘佛刹衆生
界。能作種種利益。究竟安樂一切有情界。
悉令圓滿上中下。一一皆成九品悉地。彼
經云皆悉圓滿。今經云成就。成就是圓滿義
也。大悲毘盧遮那常恒住三世一切身口心
金剛如來者。前歎四智。今歎毘盧遮那也。
彼釋云。常恒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無始時
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
清淨而不増也。三世者。爲過去未來現在是
也。一切時者。在於異生時。後證聖果時。三
業清淨猶如虚空。身語意業。不被虚妄分
別所生煩惱所染故也。彼經云一切時。今
經略時。貴在得意。金剛者。證得佛地一切
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於藏識中。
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用。以大
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光明遍照毘盧
遮那如來也
經。一切如來遊戲處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
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激珠鬘
瓔珞半滿月等而爲莊嚴 釋曰。五正擧聞
持之處。佛地論師云。何故不但説彼所説
法耶。若不説處及能説者。不知此法何處
誰説。一切生疑故。須具説也。三世如來成
菩提處。故云一切如來遊戲處。如來智心。常
恒相應三有妙境故。名遊戲也。言住者。智
論云。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復次三
種住。天住梵住聖位。六欲天住法。是爲天
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
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
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復次布施持戒善
心三事故名天住。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
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
住法佛於中住。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位。
佛住三住。如前説。佛住者。佛住首楞嚴等
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
間。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徳。是佛所住處。佛於
中住。故云住也。阿迦尼吒者。若具梵音。
應云阿迦抳瑟揥。今云阿迦尼者。是略言
耳揥吒是彼方言音不同也。或云。此云質礙
究竟。阿迦質礙義。抳瑟揥究竟義也。遍知
云。大自在天亦名色究竟。亦名有頂天也。
言宮者。興唐云。如來實相智身眞實功徳所
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此宮
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
云。第四禪五佛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是
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
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
心所宅故。名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
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佛
地論師云。如是淨土。爲與三界同一處所。
爲分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説在淨居天
上。有處説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
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
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説言離
三界。處亦不可説即三界處。若隨菩薩
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西方等。處
所不定。問。若准此論師義者。色界淨居天
宮。是隨菩薩所宜現者。何故今爲毘盧遮
那成菩提處耶。答。若直以淨居爲佛淨土
者。是爲菩薩所宜。淨土有限量故。今取周
遍法界淨居宮。以爲毘盧那成菩提處。問。
若取周遍法界義以爲淨土者。亦應取諸
一切處所爲毘盧遮那佛淨土。何故定以淨
居爲彼佛土耶。答。爲顯佛土最勝義故。
取三界中最勝之處。以示土相。若得意者。
於一切處。一一各有限無限義。限是隨機。
無限即是實受用土。佛亦如是。初證金剛實
相智身。周遍法界。無有邊際。而諸衆生。隨
機感見大小勝劣。彼佛地論。約有限義。以
爲隨機。今取無限。以爲毘盧遮那成道處
也。法界宮有五種三昧耶種子。便成大
殿。周遍法界故以爲大。摩尼者。即譯爲珠。
或云摩尼者。如意神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
羅尼釋云。摩尼梵云是寶。寶義有六。一難
得故。二者淨無垢故。三者有大威徳故。四
者莊嚴故。五者殊勝無比故。六者不變易故。
無量寶珠。萬億妙寶。綺飾莊嚴故云摩尼。
收攝法界故名衆殿。即顯如來内證五智。
其殿四方正等。具定四門。其門左右有吉祥
幢。軒楯周環。四重階道。於其殿上。有五樓
閣。懸雜繒綵。珠網華髣。交結莊飾。又於
殿外四角之上及諸門角。以金剛寶間錯莊
嚴。殿外軒陸。復以種種寶鈴磬鐸環珮交
映。微風搖拂。清響和鳴。寶幡瓔珞。彌漫空
中。微妙香花。及半滿月等種種嚴飾。故云種
種間錯等。又經云等者。復於其外有無量
劫波樹。綺錯行列。諸天妙樂。競奏歌詠。諸阿
修羅。摩呼羅伽等王。奏妙歌舞。於彼殿内
有曼荼羅。八金剛柱以爲莊飾。等取此等
故云等也。若就經文祕釋者。三十七智妙
用交接故。云種種間錯也。鈴鐸驚發昏情。
是慈悲義。繒幡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
機發感應道交故云微風搖激。激字。公的
反。訓遮。謂鈴鐸繒幡搖動。拂遮之義。理趣
經云搖繋。舊經云搖拂。謂大智大悲隨順
衆生。無有暫住。有機必應故。云微風搖激。
應衆機。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云珠鬘
等。衆生性欲。淺深不同也。如來赴應。漸頓亦
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證祕教。故云半
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亙三世益物。
是故云等。皆是如來二利之徳故。云而爲莊
嚴也
經。與九十倶胝菩薩衆倶 釋曰。此第六明
聞持伴。爲三。初標數。次列名。三總結。此
即初也。言倶胝者。是西天語。此云千萬也。
菩薩者。應云菩提薩埵。亦云扶薩。智論云。
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菩提名諸佛道。
薩埵名或衆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徳。盡
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
名大心。復稱讃妙好法故名薩。好法體相
名爲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衆生
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道故。爲一切賢聖之所稱讃。是故名
菩提薩埵。又云。云何名摩訶薩埵。摩訶秦言
大。薩埵名衆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爲大
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名爲摩訶薩埵。復
於多衆生中。最爲上首。是故名爲摩訶薩
埵。復多衆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
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訶薩埵。復大人
相成就故名摩訶薩埵。復必能説法。破一
切衆生及己身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
惱。故名爲摩訶薩埵。又云菩提薩埵。有兩
種。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
阿羅漢。阿鞞跋致菩提薩埵。是名實菩薩。
以是實菩薩故。諸餘退轉菩薩。皆名菩薩。
興唐和尚。引阿闍梨説云。具正義。當云菩
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
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
音韻或不當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
謂爲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
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
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
界。堅執不捨。故以爲名。二者有識薩埵。即
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
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徳。未
生願樂之心。故以爲名。三者菩提薩埵。無
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是一
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義。即是衆生本
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
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哆。於如是人
中。功業最大。堪能轉授一切衆生故。名爲
摩訶薩埵。此等大衆。前後圍繞大日世尊。
問。諸大乘經。於同聞衆。大小倶列。何故此
經但列菩薩。不列小乘。答。佛法有二種。一
祕密。二顯示。今此經。是一切如來祕密之教。
爲欲示現異顯示教。是故列大菩薩。不列
餘類。問。若爾者。法華等經。亦是諸佛祕要
之藏。既以大小倶列。何故此經不爾。答。結
集經者。各有所顯。是故有列不列之異。於
彼法華。爲表開權故有倶列。若不列小
者。恐不知所開。故今約此經。爲欲示現
密異顯教不列小人
經。所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觀自在菩薩
摩訶薩曼殊室利童眞菩薩摩訶薩虚空藏菩
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纔發心轉法輪
菩薩摩訶薩虚空庫菩薩摩訶薩摧一切魔力
菩薩摩訶薩 釋曰。二此列名也。理趣釋云。
金剛手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前月輪中。表
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
埵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觀自在
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後月輪。表一切如來
大悲。隨縁六趣拔濟一切有情生死雜染苦
惱。速證清淨三摩地。不著生死。不證涅
槃。皆由觀自在菩薩金剛法現證。虚空藏菩
薩者。在毘盧遮那右月輪中。表一切如來眞
如恆沙功徳福智資糧聚。由修虚空藏菩
薩行。行四種施。復當説。三輪清淨喩若
虚空無盡。有爲無漏成受用變化身資*糧
也。金剛拳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左月輪。表
一切如來三種祕密。在金剛拳菩薩掌。由眞
言行菩薩以入輪壇。得潅頂者得聞如來
三業密教。修行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淨除
無始十種不善惡業。證得無障礙究竟智。文
殊師利菩薩。在東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般
若波羅蜜多惠劍。住三解脱門。能顯眞如法
身常樂我淨。由菩薩證此智。使成等正覺
也。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在西南隅月輪。
表一切如來四種輪。金剛界輪降三世輪遍調
伏輪一切義成就輪。由修眞言行菩薩得入
如是等輪。依四種智印。以成十六大菩薩
生。便證得無上菩提。虚空庫菩薩者。在西
北隅。表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由修眞言
行菩薩修得虚空庫菩薩瑜伽三摩地。於一
念頃。身生盡虚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衆
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便從一切
佛聞説妙法。速滿福徳智慧資糧。以虚
空爲庫藏。隨縁諸趣極濟利樂諸有情。漸
引致無上菩提。以爲巧便。摧一切魔菩薩在
東北隅。表一切如來大悲方便。外示現威
怒。内懷悲愍。住加持行。護持修行者。辟除
諸障。成菩提時。摧伏天魔及摩醯首羅一
切難調伏者。令彼等受化到於無上菩提。
以忿怒智而成就究竟。如上所釋八大菩
薩攝三種法。所謂菩提心大悲方便是也。
如上所釋。諸菩薩包括一切佛法眞言門及
一切顯大乘。如是等大菩薩衆。恭敬圍繞。八
供養及四門菩薩等。以表如來三昧眷屬
經。如是等菩薩而爲上首 釋曰。此即第三
總結也。九十倶胝菩薩衆中。此等菩薩爲其
上首故。云如是等菩薩而爲上首
經。與恆河沙等數如來 釋曰。從此以下。第
二別序。爲二。初明化佛現瑞相。二明大毘
盧遮那現瑞相也。就初爲二。初明化佛遍
滿二界。二明一一身現佛刹。還説此法。就
初爲二。初總明數。二正明化佛遍滿二界。
此即初也。所言恆河沙者。亦云恆迦。此云
殑伽。此云天堂來。西域&T047368;云。阿那婆答多池
唐言無
熱惱
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
矣。金銀瑠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
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爲龍王。於
中潜宅。出清冷水。給繼贍部州。是以池東
面銀牛口。流出殑巨升反伽河。繞池一匝。入
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
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馬口。流出縛
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
子口。流出徒陀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
也。然妙樂和尚云。於中殑伽沙細而多。外人
所計。以爲福河。入洗滅罪。佛亦順俗故常
指之。又佛説法多近此河故以爲喩。或
云。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爲福水。入洗罪
滅。投死生天。三雖經壞劫。名字常定。四
佛多近此宣説妙法。五衆人共委。故多爲
喩。方四十里沙以爲喩也
經。由如胡麻示現滿於閻浮提於阿迦尼陀
天亦復如是 釋曰。此二明化遍滿相。亦
爲二。初明滿閻浮提。言如胡麻者。取油
麻津膩滿中。以譬諸佛遍滿之相。舊經云。諸
佛遍滿虚空。猶如大地油麻。津膩滿中者。
即其義也。閻浮者樹名。提者洲也。以樹名
洲。故云閻浮提。宣法師詳云閻浮者歳樹
也。亦云南贍部洲。或云閻浮洲。或云剡浮
洲。皆是彼方言音不同耳。於阿迦尼等者。二
明滿至尼陀天也。塵沙化佛。遍滿盡虚空
界上下二界之中。以顯如來五智遍亙一切
凡聖。是故云也
經。彼無量數如來身從一一身現無量阿僧
祇佛刹於彼佛刹還説此法理趣 釋曰。二
此明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刹。還説此
法也。彼無量數如來等者。謂遍滿於彼閻浮
等諸佛如來。從一一身現無量之阿僧祇
佛刹。彼佛刹中一一如來。無量無數海會菩
薩賢聖圍繞。説此大法也。言無量者。或云
過算。分喩分是爲無量數也。今案。華嚴第
四十五阿僧祇品。説百二十三數。一百洛叉
爲一倶胝。爲其初數不可説。不可説轉爲
最後數。至第一百六數。云阿僧祇轉。阿僧祇
轉爲一無量。義准可知。阿僧祇者。或云阿
僧企耶。此云無數也。倶舍第十二明五十
二數云。有一無餘數始爲一。一十爲十。
十十爲百。十百爲千。十千爲萬。十萬爲洛
叉。乃至第五十二云十大跋邏攙爲阿僧
企耶。華嚴經中。至第一百四數云至。至
爲一阿僧祇。今文數。此阿僧祇得至無量。
故云無量阿僧祇也。毘盧遮那如來。表自
利行。是自界故。化佛顯利他行。是他界故。
又毘盧遮那。示自利五智圓滿。此界*之主
故。化佛現利他五智成就。他界*之主故。又
盧表本。化佛彰迹。是體用故。又所以二
佛同説此法者。諸佛道同故示現。凡聖悉皆
同具金剛界性。是故同説也
經。時婆伽梵大毘盧遮那如來常住一切虚
空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一切如來互相渉入
 釋曰。從此以下。至偈頌末。二明毘盧遮
那現瑞相。於中亦爲二。初明毘盧遮那如
來常住法界體性。而四智互融入。次明從
内證體而起法界用。此即初也。就中爲二。
時婆伽梵等者。即初擧報釋。婆伽梵等如前
也。常住一切等者。次明如來常住内證之智。
初明住法界體性無差別智。一切虚空界一
切如來身等三密。常恆不變。一味平等。無
三差別。四句不及。百言不至。本來不生。今
亦不滅。一切賢聖。不能破滅。邪魔外道。不
得壞亂。故擧金剛。以爲其譬。言一切如來
者。一切凡聖。同名如來。如來藏理。一切皆
有故。住如是等三密體性。故云常住等也。
一切如來互相渉入者。次明住如來内證四
智渉入也。一切如來者。四智名爲一切如
來。智住如實來成覺故。於法界體性。恆有
四智用。一一之智。各是法界。無有隔別。理
智不二空故互渉入。又常住一切虚空。是體性
智。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是内證四智。一切
來互相渉入。是從内證體起四佛用。互
相融入也
經。一切金剛界覺悟智薩埵一切虚空界微
塵金剛加持所生智藏一切如來無邊故大金
剛智潅頂寶一切虚空舒遍眞如智爲現證三
菩提一切如來身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一
切法遍一切虚空能現一切色智盡無餘調伏
有情界行最勝一切如來不空作教令故一切
平等無上巧智 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從
内證體而起法界用。於中爲二。初長行。次
偈頌。就長行爲二。初明四波羅蜜。二明十
六大菩薩。此即初也。一切金剛界乃至智藏
者。是金剛波羅蜜。遍於十方三世微塵數如
來金剛界中。皆有此波羅蜜。故云一切金剛
界覺悟智薩埵。豈但此菩薩爾。一切菩薩亦
然。大圓鏡智了達諸法。淨諸衆生大菩提
心。以爲覺悟智薩埵。毘盧遮那成正覺時。
盡虚空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證成加持。助
成覺智。故云一切如來乃至所生智藏也。次
一切如來乃至三菩提者。是明寶波羅蜜以
福徳聚潅澍一切如來。佛無邊故。此金剛潅
頂。寶於一切虚空界普能舒遍所言眞如
智。是即照了福聚性智。又從法界體起故。
爲眞如智。此眞性智。能證菩提。依如是
等故云一切如來等。次一切如來身乃至行
最勝者。是明法波羅蜜依一切佛身自性清
淨。故此自性清淨一切法智。亦遍一切虚空
界。能現一切色。智照色本際。故爲色智。
亦照心本際。今以色攝心。但云色智。此智
亦令盡無餘界一切有情除斷煩惱。此密智
行。非是顯教所爲之行。故云最勝。次一切
如來不空乃至無上巧智者。是明羯磨波羅
蜜。本不生際清淨如虚空。其中有不空。如
空中鵝雁。非是三乘生盲之所能見。唯此教
菩薩。即能得見。故云不空。故龍樹云。空有
二種。謂但空不但空者。即此義也。如是祕
密妙智。於清淨法界中。能起法界佛事。故
云作教令。奉事諸佛。利益衆生。心無差降。
故云一切平等。三乘淺略智。於淨法界中。
不能建立法。故維摩中。持地菩薩云。不是
我應受也。祕密善巧智。於眞性法中廣作
大佛事。故維摩詰云。是我所應受也。龍樹
云。智有二種。謂拙度巧度者。即此義也。今
非是掘度之智。故云無上巧智也。亦以上
諸句配對四方佛四波羅蜜。亦同四智故
經。一切如來大菩提堅固薩埵一切如來鈎
召三昧耶一切如來隨染智自在一切如來善
哉一切如來潅頂寶一切如來日輪圓光一切
如來思惟王摩尼寶幢一切如來大笑一切如
來大清淨法一切如來般若智一切如來輪一
切如來祕密語一切如來不空種種事業一切
如來大精進妙堅固甲冑一切如來遍守護金
剛藥叉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印智 釋曰。
此第二明十六大菩薩。分爲四類。初菩提
心類四菩薩。二福徳聚類四菩薩。三智慧
門類四菩薩。四大精進類四菩薩。初一切如
來大菩提以下。即菩提心類。次一切如來潅
頂以下。是福徳聚類。次一切如來大清淨以
下。即智慧門類。次一切如來不空以下。是大
精進類也。菩提堅牢體。四攝。無染淨。所稱讃
體福徳大莊嚴。大威耀。大滿願。大歡喜樂
義。大智自在無染。永斷習氣智。轉大法輪
智。離言説戲論智。一切如來善巧功藝門。大
慈鎧冑門。無畏調伏門。住持成就門。是四類
菩薩義也
經。普賢妙不空摩羅極喜王空藏妙大光寶
幢大微笑能觀大自在漫殊一切壇無言種
種業精進怒堅持金剛鈎箭憙寶日幢幡笑
蓮劍妙輪語羯磨甲怖持 釋曰。此等偈頌。
文略意幽。聖旨多含。不合用一階解釋。
今將一端且解釋文。庶以後賢照之今
十一行偈。第二以偈頌明互相渉入諸聖
尊衆者。若以塵點名不可知。恆沙海渧焉
可得數。故擧切要。以示其名。要亦數繁。
故結集家。作頌結名。即分爲十二。一十六
大薩埵。二五佛。三四波羅蜜。四八供養。五
四攝。六賢劫十六。七諸不退衆。八諸佛頂。
九諸執金剛神。十小聖衆。十一諸明王衆。十
二諸世天衆。問。先置諸佛。後列菩薩。是常
所宜。何故今不爾耶。答。爲欲顯示互相渉
入無有次第故爲爾也。問。若爾者。諸世天
等。應爲其初。何故不爾。答。此亦無所妨。
但以稍近佛。且示其端耳。問。若爾者。四波
羅蜜是最近佛 何故不爾。答。是亦可爾。但
世天等是最遠。四波羅蜜是最近。今非最遠
近。且以爲端也。若分文者。初三行偈。初
明十六大菩薩。分文爲二。初二偈明羯摩
十六。後一偈明三昧耶十六。又云。後一偈
明異名。配對可知。更不繁文
經。無始無終寂暴怒大安忍藥叉 釋曰。從
無始無終下。兩句二字。二明五方五佛。言無
始無終者。是毘盧遮那。於三際中無生滅
故。大日經歎毘盧遮那三業云。於一切處
起滅邊際不可得。又此經末歎毘盧遮那金
剛薩埵。云無始無終也。又毘盧遮那法然道
理。過去久遠。邈無萠始。現在刹那。無有邊
際。未來永劫。展轉不窮。故云無始終。但
擧初後兼明中間。以意可知。又本初道理。
寂照倶時。非作所成。非佛所増。天魔外道。
亦不能滅。而三世是妄情所立。遮那依正。
超於此境故云無始無終。復於一一際。亦
無大小生住異滅。故云無始終。一行和尚
云。無量佛得道成就。而法界不増。無量衆
生滅度。而法界不減。若衆生生勝進。亦非
加益。若破煩惱。亦無所損者。亦是義也。然
大日世尊。是一切諸法本初。一切世間所依。
常恆説法。常恆寂然。如是皆悉法然道理。
非世情推度。非三際所攝。所謂不思議者
也。故大日經第三。毘盧遮那世尊。告執金剛
祕密主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説法
無等比。本寂無有上。文意可知也。寂是阿
閦。菩提惠性。堅固寂靜。故云寂也。又以
大菩提金剛堅固。能寂一切無始無明微細
煩惱。故以爲寂。異號之中。稱惠寂者。即是
義也。理趣釋云。由如來淨阿頼耶於大圓鏡
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
始無明地微細煩惱。亦得證此義也。暴怒
即是寶生如來。謂第七無漏末耶。離能取所
取。如忿怒人不可屬著。故云暴怒。於異
號中。寶部金剛光名爲瞋怒。即據此義也。
大安忍。是無量壽也。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
相應。證得諸法本性清淨。以大慈忍能轉
法輪。利樂衆生。故云安忍。異號中稱爲大
慈者即是也。藥叉二字。爲不空佛。無漏五
識與成所作智相應。於諸國土成辨佛事。
示現金剛藥叉等身。降伏難調諸衆生等
故。云藥叉也
經。羅刹勇威猛大富貴鄔摩天世主 釋曰。
從羅刹以下二句三字。三明四波羅蜜。金
剛惠性。恐怖一切勇健無畏。爲羅刹勇。故
指歸云。恐怖降三世也。寶密以有寶勝及以
大威耀義。名爲威猛。故出生義云。由一切
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等。又應云法
密智劍威勢大力而名威猛也。法密法滿之
義。爲大富貴也。又應云寶密富饒爲大富
貴也。以羯磨密寛廣之義爲烏摩天。世主
如大梵王爲衆生父。羯磨妙用。不捨一切。
故出生義云。以一切如來不捨衆生。大精進
波羅蜜之所成就焉
經。毘紐勝大寂世護虚空地三世及三界大
種 釋曰。從毘紐以下三句二字。四明八
供養。嬉戲善愛。猶如毘紐饒益愛者。故智
論云。是天愛之。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
令七世滅。今且取愛之義也。花鬘供養。無
比珠妙。有大莊嚴。無住無著故云勝大寂。
故異名云無比殊妙大莊嚴。無住等妙法歌
音。能護世間。故云世護。又轉妙法輪。無
有所畏。如護世王。無有怯怖。故爲世護。
故異名之中。稱無畏也。神通妙舞。遍一切
處。無所滯凝。如大虚空無有*凝礙。故
爲虚空。又釋世護。是一切如來功藝門中金
剛護義也。虚空即顯一切如來智慧門無染
著智。思之可知也。一切如來眞如薫香。遍
十方界。供養諸佛。及破衆生心地臭穢。得
適悦香。猶如栴檀香風悦可衆生心。以此
因縁。地皆嚴淨。擧所顯能。故云地也。異號
之中。稱榮淨也。金剛覺花。十方三世莊嚴
如來。破衆生迷。開敷心花。故云三世。於異
號中。而稱相嚴。花嚴莊嚴者是也。金剛燈
雲。流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能
破衆生無明住地。獲得如來清淨五眼。擧
所顯能。故云三界。異號中云佛眼等。餘經
稱説世間解者。即此義也。五分戒香。是爲
大種。即祕密學處。三聚淨戒。四波羅夷等。諸
佛菩薩。由此得生。是大乘種故云大種。故
分別位云。塗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
如來。及破衆生身口意業非律儀過。獲得五
分無漏法身也
經。善人益諸設縛祖父流轉 釋曰。從善人
以下一句五字。五明四攝。鉤能請召佛菩薩
人。稱爲善人。又拔衆生苦。安涅槃域。以爲
善人。故分別位云。金剛鉤光明。遍照十方。
請召一切如來金剛界道場。及拔一切衆生
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也。福徳實是能
益利一切。金剛羂索。護此徳門。名爲益也。
故文云。爲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
成衞護功徳戸。金剛索菩薩也。設縛祖父。亦
素婆住。是金剛兒也。即堅窂義。金
剛鎖拭縛住聖衆。及摧一切衆生邪見。堅住
菩提。故文云。鎖拭光明。遍照十方。令已入
一切如來聖衆界道場。以大悲誓繋縛而
住。及摧一切衆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
退堅固無礙大*城也。金剛鈴三摩地智。流
轉妙聲。令聖衆喜。并破衆生一切異執。令
住正見。是爲流轉。故異號中。稱爲妙聲。
文云。從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流出
金剛鈴光明歡喜。一切如來海會聖衆。及破
一切衆二乘異見。安置般若波羅蜜宮者。即
此義也
經。涅槃常正流轉大火覺清淨大乘三有常
恒者降三世食樂主宰諸能調堅主妙地勝智
彼岸 釋曰。從涅槃以下一偈二句六字。六
明賢劫十六大菩薩。慈氏菩薩。與樂之義。以
爲涅槃。涅槃是樂。故法華云。世間之樂。及
涅槃樂。於密號中。亦稱慈氏。以爲與樂。其
可知。不空見菩薩。常恒觀察如來常住
無有變易。故以爲常。故龍樹云。二乘但見
空不見不空也。能除一切惡趣名爲正流
轉。以除一切惡趣流轉。趣正善道。故云正
流轉。又生死之流。是善惡業正所感得。故
爲正流。菩薩大智。能轉捨之故云轉也。故
號稱以爲利染。亦爲普救也。香象。大力
以慈善根運載衆生。到大涅槃。故云大火
也。除憂闇菩薩。以大智慧明摧滅一切無
明黒闇。覺悟自性清淨法界故。云覺清淨
也。勇猛精進。是爲大乘。於大七義。其淨心
大。是精進大。故對法中云。即此乘性。由與
七種大性共相應故。名爲大乘。一境大性。
二行大性。三智大性。四精進大性。五方便
善巧大性。六證得大性。七業大性。故名大
乘。今擧勇猛精進之大。以爲大乘也。異號
稱爲不退即是也。虚空藏富貴遍一切三
界。故名爲三有。又遍在三際。故爲三有也。
智憧本性常清不滅。故爲常恒者。故仁王般
若云。三乘智慧。不生不滅。異號亦稱性淨
也。本際智光。降伏三惑。遍照十方。故爲降
三世。故異號中。稱爲大明。即無量光也。能
以清涼祕密法樂。宛足衆生。令離生死煩
惱燋熱。故爲食樂。異號稱爲清涼者。即此
義也。即月光也。爲諸群生化導之主。能守
護之。不過時處。説法相應。離煩惱垢。令得
覩見本際清淨法界曼荼羅身。故爲主宰。
稱爲功護。亦爲利垢者。即是賢護也。於生
死海。敷大教網。能調群機。拔出衆生。普皆
得見法界日輪。故爲能調。是光網事。稱
爲普願及方便者即是也。金剛藏。於金剛
中而爲上首。故云堅主。一切金剛諸奇希
有事。無不由茲。是故稱爲出生并立驗也。
無盡意寶猶如大地載持萬物。故爲妙地。
以三祕密寶遍施法界。寶無盡故。意亦無
盡。稱爲寶意旨在此也。辯演如來三昧耶
教。開覺衆生無明大夢。樂説無窮。無有倫
匹。故以爲勝。而號巧辨。良由於此。即辯積
也。普賢即是佛菩薩母。賢聖所歸也。故爲
智彼岸。稱爲普攝者。即此義也
經。理趣解脱覺有情行一切如來覺利益佛
心 釋曰。從理趣以下三句二字。七明諸
不退衆十波羅蜜以爲理趣。檀戒等十。是即
菩薩之理趣故。契經中。施等波羅蜜名爲理
趣也。一切智智。除諸有情五住蓋障。故爲
解脱。即除蓋障菩薩事也。實相智光。普照一
切。開覺群迷。故云覺有情。是大光明菩薩
行也。開智地藏。行如來事。故云行一切如
來。是即地藏薩埵妙用也。以佛智寶覺悟
群機。輔助化導故。云覺利益佛心。是妙法
幢大士妙業也。諸菩提無上句者。通上下
文。若屬上文。以爲總結。若屬下文。以爲總
表。若就總結以釋之者。諸菩提無上者。不
能具盡諸菩薩等。故總攝云諸菩提無上

經。諸菩提無上遍照最勝主自然總持念大
薩埵大印等持佛作業 釋曰。從諸菩提以
下一偈一句。八明諸佛頂。言諸菩提無上
者。亦總顯諸佛頂輪。言遍照最勝主。謂一
字頂輪王故。瑜祇經云一切佛頂最上遍照
王。又云。時金剛薩埵。對一切如來前。忽現
作一切佛母身。化作一字頂輪王。皆執輪
印。乃至演説根本眞言。義意可知也。遍照
佛頂。無始無終故云自然。總攝諸頂故爲
總持。傘蓋是顯佛頂威徳。故彼經云。欲現
佛傘蓋威徳故。住白傘蓋佛頂王身。彼自然
佛心之所生。故爲念也。光聚大刀能壞一
切。能辨一切。故云大薩埵大印。故彼經云。
從佛頂出光明。一切世間出世間眞言明
咸皆斷。令破奪其加持。令不成就。何以
故。大威光藏故。又云。能斷一切眞言。能調
難調者。能壞他眞言威。此是大威徳大神通。
能成辨一切事也。高佛頂輪。以爲等持。
故彼經説高佛頂竟云。此名高佛頂王一切
如來三摩地力。又云。一切如來神力所加持
三摩地力故。是爲高頂王也。爲諸衆生拔
因果苦。與因果樂。爲佛作業。勝佛頂輪。能
示其事。故彼經説勝佛頂云。現神通威徳
故。一切罪息滅故。一切惡趣摧壞故。一切
那路迦苦息除故。現不思議行神通故。現
一切如來神通威徳積集故。然諸如來非
無此義。今隨偏増。顯示文旨也。出生義
云。又住頂生三昧。而現頂生之身多矣。今
塔之上方。所以獨有五頂輪王會者。蓋以
諸頂生身。皆攝入此無上五頂智焉。至如
不可得而究竟者。佛之頂相也。是至勝之法
亦然。不可得其際也。故稱頂焉。其五頂
王。又一切眞言尊宰割之主也。故稱王焉。
就五頂輪。而金輪爲之最。不知熟知勝絶。
唯一法哉。故自觀自在菩薩已下。攝怖歸
命矣。又下方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
勇健菩提心之所生化也
經。一切佛爲身 釋曰。次一切佛爲身一句。
是九明諸執金剛神等。金剛數多故。云一
切。皆是如來金剛惠數。故云佛爲身。是故
文云。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煩惱。以
是金剛惠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種類智
門。以是金剛惠用之故也。又一切佛者。謂
毘盧遮那以諸佛體故。諸金剛神等。是彼
以佛智用故云爲身也
經薩埵常益覺 釋曰。次薩埵常益覺一句。
是十明小聖身。謂大日世尊。爲樂小者。常
恒現作小聖之身。漸漸引導。終得大智。故
云薩埵常益覺也。毘盧遮那經云。若有衆
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門身。或現
縁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等。各各同彼言
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種種道一味者。
即此義也
經。大根本大黒大染欲大樂大方便大勝
釋曰。從大根本以下三句。十一更別明諸
明王等。不動明王。是中方忿怒故。爲大根
本。中央即爲諸方本故也。金剛藥叉。是北
方菩薩。北即黒色。故爲大黒也。降三世金
剛。爲大染欲。即是東方。染欲如來大菩提
故。以爲大染欲也。軍吒利金剛。名爲大樂。
是南方。拯抱衆生無邊貧匱皆令滿足世
出世間大安樂。故六足金剛爲大方便。文殊
師利大智方便教令輪故。即西方也。馬頭
明王等。總爲大勝。以大勢力除諸障
者。普爲衆生發勝利故
經。諸勝宮自在 釋曰。次諸勝宮自在一句。
十二明諸世天也。二十天等以爲勝宮。
以諸世間是殊勝故。諸天族類。名數不少。
故云諸也。地水火風諸輪王等。名爲自在。
各於界分得自在故。然此偈頌。隱密難解。
非師指授。實不可知。更復應有逆順配對
諸尊名目。縱横分配諸聖密印。分字結句。
種種異解。今隨一門。且解釋之。不可守
隅妨礙諸方
經。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
來心時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猶如胡麻 釋
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正説也。大分爲二。
初明祕密莊嚴内證大智見法成就。得如來
處。即自行也。次從第二卷末爾時世尊爲一
切如來召集故作金剛彈指以下。二明善巧
建立祕密智相。攝取衆生。令入佛位。利他
行也。訣云。亦可通爲一門普皆倶有自利
利他行也。就初門亦爲三。初明祕密現證
相。次從由此往詣下。二明往詣須彌頂。次
從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下。三
明示説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耶相。就初
爲二。初明示菩薩住如來心也。次從爾
時一切如來雲集下。二明示菩薩現證大
菩提。此即初也。於中亦二。初明示住如來
心。婆伽梵者。是果名也。大菩提心普賢大菩
薩者。是即因號。今以果名號因位者。爲
顯毘盧遮那雖久成道。爲諸衆生示適今
證故號因位。又示因必有果。故以爲名。
縁本不生際而發大覺心。故云菩提心也。
普者遍一切處賢者最妙善。謂菩提心所起
願行及以三業。悉皆平等遍一切處。奉事
諸佛。拔濟有情。故名普賢也。安住本初。爲
住如來心。一切諸佛。同以爲心。故云一切
如來心。次時一切如來下。二明一切如來滿
此佛世界也。此心即是諸佛之母。是故住此
心時。十方諸佛遍滿世界。猶如胡麻。喩意
如前
經。爾時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
摩訶薩坐菩提場 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示
菩薩現證。就中爲二。初明一切如來雲集
菩薩所。次明示菩薩現證。此即初也。前明
滿佛世界。今明集菩薩所也。一切義成就
菩薩者。金剛薩埵是也。故理趣經云。時薄伽
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
金剛勝薩埵。於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
就金剛拳菩薩摩訶薩也。於諸如來祕密法
中事理義趣。無不圓解。故云一切義成就。
今坐金剛界大道場。方爲現證故。一切如
來現來加持也
經。往詣示現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
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
苦行 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示菩薩現證。
文分爲六。初明授自性成就。二明示心智
豐盛。三明教思惟金剛形。四明示固普賢
心五明誨視自身佛形。六明請加持現證。
此即初也。於中爲三。初明諸佛驚覺菩薩。
二明菩薩請禀教示。三明諸佛授自性成
就。此即初也。亦爲二。初明諸佛示現受用
佛身也。一切諸佛往至已竟。示現毘盧遮
那身。故云現受用身也。次咸作是言等者。
二正明驚覺。告云。云何將證無上正覺菩
提。汝未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行
實忍諸苦行者。謂薩波若智。及金剛喩定。尚
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
經。時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由一切如來
驚覺即從阿婆頗那伽三摩地起禮一切如
來白言世尊如來教示我云何修行云何是眞
實如是説已 釋曰。二明菩薩請禀教示
也。阿*婆頗那伽者。舊經云。初依瑜伽安那
般那繋念修習。不動身體。亦不動支分。
名阿*婆頗那伽法也。安那般那。亦云阿那
波那。亦云阿般那。譯曰。阿那者來亦云入。
波那者去亦云出。謂教息觀。此經訣云。阿
*婆頗那伽者。阿之言無。*婆頗那迦識也。
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應云無識身平
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縁散亂等障故。
云不應動心及身支節。唇齒倶合。兩目似
開。息心攀縁。勿令散亂。問曰。入此定者。
有何利益。答曰。若内識散亂。外塵所牽。識
隨諸塵。起種種妄見。隨見隨念。即爲無量
諸垢之所纒縛。以是因縁淪溺生死。故以
此定而止息之。又問曰。此定唯止識不起。
不與世塵而相和合。如諸佛境界出世實
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不動等。入有不
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即無量。無量即
一。而復熾然廣大建立。常住其中。不礙不
沒。如是智用勝妙功徳。自他利行。云何得
之。答曰。前之定前。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
於外道。同遊此定。小乘以之爲畢竟。外道
不深。各各有異。漸學大乘者。以爲方便。息
攀縁故。若頓入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爲
佛事故。色相境界智所轉故。智性無礙無量
用故。若怖於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
愚拙之深網也。如此之徒。其類非一。或作
聲聞。或爲外道。悲哉可愍痛惜之甚。是故
佛説其智慧門難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若欲入者。如下經中廣宣説
上是
訣文
今更料簡。問曰。若云頓入者亦不由
之者。何故此經文一切義成就菩薩用入
此定。答曰。是爲漸學大乘者示現此相耳。
問曰。分別聖位法門云。然如來變化身。於閻
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爲地前
菩薩聲聞縁覺凡夫。説三乘教法。或依他
意趣説。或依自意趣説。種種根器。種種方
便。如法修行。得人天果報。或得三乘解脱
果。或進或退。於無上菩提。三無數大劫。修
行勤苦。方得成佛。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
利。起塔供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
因。不同報身毘盧遮那。於色界頂第四禪
阿迦尼吒天宮雲集盡虚空遍法界一切諸
佛。十地滿足諸大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
無上菩提。若准此文。應云頓證。何故爲漸
學大乘。而示現此相。答曰。且漸有二種。謂
漸漸。頓漸。所言漸漸者。三乘教是如來誘
引衆生之法。未説祕密圓頓法門。是名爲
漸。隨此漸教。經歴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
從淺至深。是爲漸漸。若祕密頓教。是如來
隨自意之法。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入有不
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名爲祕頓。一即無
量故不妨於頓。亦有次第。是爲頓漸。無量
即一故不妨次第。而亦有頓。是故漸漸不
同頓漸。當知。漸學大乘者。雖用漸法。而
猶爲頓也。云何修行。云何是眞實者。一切如
來前驚覺云。不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
行。是故今請云何修行等
經。經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
子當住觀察自心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眞言
自恣而誦唵質多鉢羅底丁以反微騰迦嚕弭
 釋曰。此即三明諸佛授自性成就眞言也。
觀察自心。形如月輪。故云觀察自。以此觀
善普等護念。故云三摩地。此自性清淨
心。從本以來。福智圓滿故。爲自性成就。此
眞言力。令彼通達。隨意念誦。故云自恣而

經。時菩薩白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遍知
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 釋曰。此第二明示
心智豐盛。文分爲二。初明菩薩契前教示。
若不能前者。何蒙後誨。故將己證。以白諸
佛。如文
經。一切如來咸告言善男子心自性光明由
如遍修功用隨作隨獲亦如素衣染色隨染
隨成 釋曰。此即二明諸佛教示。心智豐
盛亦爲二。初明擧二喩以教示。初巧功用
喩。謂自性月輪隨觀念功光明豐盛。猶如
造事隨作隨獲實。次素衣喩。謂隨修念
力心智逾増。如素白衣隨染隨成
經。時一切如來爲令自性光明心智豐盛故
復勅彼菩薩言唵菩提質多畝怛波二合娜夜
弭 釋曰。此即二正明示眞言。由修念此
眞言之力。彼自性光明心智。彌増熾盛也
經。以此性成就眞言令發菩提心 釋曰。從
此以下。第三明教思惟金剛形。文分爲三。
初明隨前誨修念。二明契前誨。三明教
思惟金剛形。此即初也。誦眞言已。又觀心
月。極使清淨。應知。彼月輪者。是大福徳所
成從菩提心生。即是佛性。自性清淨。無諸
垢穢。圓明澄寂。喩如月輪。此菩提心眞言。
能令自性光明心智熾然顯發故云此性成
就等
經。時彼菩薩復從一切如來承旨發菩提心
已作是言如彼月輪形我亦如是月輪形見
釋曰。此二明契前誨。由具福智故。自心如
滿月。我亦如是月輪形見。前見心如月輪。
今復見月輪形。故亦云也
經。一切如來告言汝已發一切如來普賢心
獲得齊等金剛堅固善住此一切如來普賢發
心於自心月輪思惟金剛形以此眞言唵底瑟
二合縛曰羅二合 釋曰。此三正明教思惟
金剛形。於中爲二。初明發普賢心。一切諸
佛。皆發此心。故云一切如來。又於彼心思
惟。體性金剛堅固等故。云獲得等。次善住
此等者。二正明示思惟金剛形眞言。先示心
觀金剛形。後明授眞言。如文
經。菩薩白言世尊如來我見月輪中金剛
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示堅固普賢心。於
中爲二。初明契前誨以白世尊。次正明
示堅固金剛眞言。此即初也。於月輪中見
五智標。故云我見金剛
經。一切如來咸告言令堅固一切如來普賢
心金剛以此眞言唵縛曰羅二合怛麼二合
㟏 釋曰。二正明示堅固金剛眞言。由
念此眞言。彼金剛智獲得堅牢故。爲令
堅固。授以此眞言
經。所有遍滿一切虚空界一切如來身口意
金剛界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於薩埵金剛
釋曰。從此以下。第五明誨觀自身佛形。爲
四。初明虚空界如來悉入薩埵金剛。二明
一切如來以金剛號潅頂。三明金剛界菩薩
以自所見白一切如來。四明一切如來教
示觀自身佛形眞言。此即初也。盡虚空中所
有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以諸佛力悉入
自身金剛體中薩埵一身。是法界體。一多圓
融。故虚空界如來入於薩埵身。而無迫狹

經。則一切如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
以金剛名號潅頂 釋曰。此即二明以金
剛號潅頂。有五部相等意。在文可知。以
名號句義而布身心。故名爲潅頂也
經。時金剛界菩薩摩訶薩白彼一切如來言
世尊如來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 釋曰。此
三明金剛界菩薩以自所見白一切如來
也。智契體性。一多自在。體合極智。事理無
礙。故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也
經。一切如來復告言是故摩訶薩一切薩埵
金剛具一切形成就觀自身佛形以此自性成
就眞言隨意而誦 唵也他薩嚩怛他羯多薩
二合他唅 釋曰。此四明一切如來教示
成就觀自身佛形眞言。爲二。初一切如來
印可。如汝所言。觀體性故。一切薩埵。具
一切形。次成就等者。二正明示眞言。若於
正觀以眞言加持。猶如猛風扇識然火。是
故授與此性成就眞言。此猶成就本性清淨。
故云自性成就也
經。作是言已金剛界菩薩摩訶薩現證自身
如來 釋曰。從此以下。第六明請加持現
證。爲五。初明契前誨現證自身如來。二明
請加持。三明如來入薩埵身加持。四明
金剛界如來現證五智。五明一切如來從
薩埵出加持。此即初也。由前自性成就力。
既已成就五佛身。故云現證自身如來。攝眞
言經云。三世諸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無數
天龍。從十方界入出我身。如五方色青黄
赤白及以雜色。是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眞
實總成我體。諸佛所證。唯此法身者。即此
義也
經。盡禮一切如來已白言唯願世尊諸如來
加持於我令此現證菩提堅固作是語已 釋
曰。此二明請加持也。於中爲二。初爲請
加持先致敬儀。故云盡禮等。次白佛等者。
二正請加持。雖既現證。爲令衆生起敬信
心故。請諸佛加持。譬如轉輪聖王將登極
時。取四海水。請一明師。潅頂加持。被印可
已。然後登極。爾時四海敬信。萬民承奉。佛
亦如是。今當遍於十方垂教令。亙於三
世利群生。是故從塵數諸佛受五相潅頂。
禮空界如來。請加持現證。故云唯願諸如
來加持於我等
經。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彼薩埵金剛中
 釋曰。此三明如來入薩埵中。一切如來
者。謂五方如來。即能加持也。加持金剛界如
來者。是後名。薩埵金剛者。即前號。竝所加
持者也。所以一切如來入彼中者。爲加持
顯發金剛界如來現證故也
經。時世尊金剛界如來當彼刹那頃現證等
覺一切如來平等智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
耶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則成一切
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知
釋曰。此即四明金剛界如來現證五智菩提
也。五句如次即是五智。加持顯密。以爲證
入證成等。所言現證等覺者。等謂均等。體
性之智。均等眞如。智如理。理如智。不一
不異。故云均等。覺謂覺智。即均等智。是即
自受用也。一切如來平等智者。謂由如來淨
阿頼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
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地微細煩惱。此智性
淨。圓明鑒照。無物不鑒。故云平等智。又
一切如來皆悉有之。故云平等也。現證之
言。冠於句末也。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
者。准理趣釋。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阿頼
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縁所縁。平等平等。離能
取所取。故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衆生
愛樂身。由如衆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
利也。平等者。即均平均等齊等。謂縁自他
一切諸法皆平等故。即眞如境名平等性
故。能縁智亦爲平等。智者決斷義。餘亦然
也。三昧耶者。此云等持。謂於一切處等持
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故也。證一切如來法
平等智自性清淨者。謂由如來清淨意識與
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於
淨妙佛國土。爲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此
智於諸法均照性清淨。故云法平等智。智
性亦清淨。故云自性清淨。又復雙擧能所。
是故云也。又法平等者。此智觀察自他諸法
自相共相等。能現無邊作用差別。雨大法
雨。令諸有情普皆獲得利益安樂。故爲法
平等智也。則成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
藏如來應供正遍智者。謂由如來無漏五識
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
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
情事。此智不欣厭淨妙乃雜染。普能起作
一切事業等。故云平等。照雲諸法差別自
性。成辨一切利生等事。是故從用名爲自
性光明智藏。攝收諸事智故云智藏也。既
證五智者。即衆號具足。故云如來等。一行
阿闍梨云。梵本云怛他掲多者。怛多是如
義。掲多是來義。知解義。説義。去義。如諸
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
名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已亦
如諸法實相爲衆生説。今佛亦如是。故名
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説者。一切諸佛得如
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
名如去。釋論具含四義。然古譯多云如來。
有部或本云如知。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説。
今且順古題也。梵本云阿羅訶者。阿羅是
煩惱。訶是害義除義也。釋論謂之殺賊。佛
以忍進鎧甲乘持戒之馬。定弓惠箭。外
破魔王軍。内滅煩惱賊。故以爲名。又阿名
爲不。羅訶名生。謂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
生矣。無名殼皮脱故。復次阿羅訶是應受供
養義。以有如是功徳故。應受天人最上供
養。故以爲名也。梵本云三藐三佛陀者。三
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故云正遍知
也。釋論云。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
説如來如去。故應受最上供養耶。以佛得
正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
爲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餘。是
名三藐三佛陀。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
敷義。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
敷蓮華。無有點汚。亦能開敷一切衆生故
名佛也
經。時一切如來復從一切如來薩埵金剛出
以虚空藏大摩尼寶潅頂發生觀自在法智安
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 釋曰。此第五明一
切如來從薩埵出加持顯發也。言復從一
切乃至出者。前入薩埵。今始出之。故云復
也。一切如來者。是法界體性毘盧遮那一切
佛爲身。故云一切如來也。攝眞實經云。五
方佛入我身中者。即此義也。薩埵金剛者。
即五峯金剛大菩提三摩地智也。文但説出
不説加持。當知於出有助發義。但文略耳。
内心證得是智慧故。淨一切衆生大菩提
心。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以虚空
藏大摩尼寶潅頂者。謂以摩尼寶瓶與一切
如來潅頂。即虚空寶大摩尼寶功徳三摩地
智也。心要云。潅頂莊嚴。瑩飾其體。復於一
切如來發生大摩尼寶潅頂。夫菩薩受位。乃
至轉輪王住位時。悉皆爲之。獲大利益。恒沙
功徳。蘊積其身。成大福徳聚威徳自在。於
心證得是智慧。故令諸衆生功徳圓滿。令
諸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發生觀自在法智
者。謂發生無染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於
心證得是智慧。故淨諸衆生客塵煩惱也。
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者。謂安立羯摩金
剛大精進三摩地智。於心證得是智慧。故
令諸衆生除諸懈怠。成大精進。令諸菩薩
受用三摩地智也
經。由此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峯樓閣
至已 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現證以後
往詣須彌盧頂也。經中云。毘盧遮那如來。
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
頂者。即此義也。文分爲四。初明往詣須彌
盧頂。二明施設諸方坐。三明四佛加持毘
盧遮那佛。四明諸如來就座而坐。此即初
也。須彌盧頂。是三世諸佛常説法處。是故如
來往詣其處。故攝眞實經云。時薄伽梵。住
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摩訶摩尼最勝
樓閣。三世諸佛常説法處。諸佛亦同勸進如
來。故分別聖位云。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
出。乃至令發生善巧智。令往詣須彌山頂。
集聖衆已。訣云。妙顯山。舊云妙高。名堅勝
法界座種也。今人共號爲須彌座者。從此
立名。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山妙高
顯猶如彼山。故以喩之。山有八面。面各有
門。於中空同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而諸
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説法。於其室内乃有
十方諸佛微塵大會。此釋意。在隱密。往詣
須彌義旨如前也
經。金剛界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於一切如
來師子座一切面安立 釋曰。此二明施設
諸方座也。金剛界如來者。謂毘盧遮那如來。
以體性三摩地力加持一切如來故。云以
一切如來加持於一切如來。分別位云。於
是毘盧遮那佛加持一切如來者。即此義
也。以上勝智觀察内外。復觀三世等同虚
空。從鑁吽等以爲大殿。從阿字等成就師
子座。故云師子座。從俄重字等。安立諸方
座。故云一切面。分別位云。施設四方坐師
子座者。即此義也。又舊經云。成就天之微
妙四面方等師子之座。別本亦云。變成大師
子座。四面方等。若准此等四面方等屬師
子座。意謂。此師子座。與四面座方等。今約
五方佛。故應如前。何況五方佛所乘各別
乎。訣云。師子者。諸獸中王。於諸獸中。遊
行無畏故。盧遮那佛。亦復如是。諸法之王。
於諸法中變化無礙故。是故據師子座也。
不可具載云云
經。時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如來不空
成就如來一切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自身
 釋曰。此三明四佛加持毘盧遮那佛。前
既蒙加持故。今獻答謝。分別位云。四方如
來復加持毘盧遮那佛者。即此意也。以一切
如等者。謂以四佛三摩地加持自身也。言
自身者。即毘盧遮那以爲四佛自身。以彼
四佛本體身故
經。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一切平等善通達
故一切方平等觀察四方而坐 釋曰。此四
明諸如來就坐而坐也。三方如來。稱爲婆
伽梵。北方不空。號爲釋迦。四方如來。無非
婆伽。但擧總別。互顯示耳。自受用智。無礙
諸法。故云一切平等。深徹本際故云善通
達也。四佛四智。各照其境。故云一切方平
等觀察。寄方表智。故云四方而坐云云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二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三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等覺
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一切如來虚空發生大
摩尼寶潅頂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彼岸一
切如來毘首羯摩不空無礙教圓滿事業圓滿
意樂 別本云。諸如來坐此座已未久之間
成等正覺悉得一切如來普賢之心復用一切
如來虚空所成大摩尼寶以潅其頂獲得一
切如來觀自在法智究竟波羅蜜功用已畢所
求圓滿獲一切如來無礙事業巧方便智成就
 舊經云。其毘盧遮那未久成等正覺一切
如來以普賢爲心復用一切如來虚空所成大
摩尼寶以爲潅頂復獲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
智究竟波羅蜜又一切如來毘首羯磨不空離
障礙教令所作已畢所求圓滿 釋曰。從
此以下。第三明示現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
昧之相。訣云。已下諸門。五方如來。十六大
菩薩。四波羅蜜。及内外四供養。四攝諸菩薩
等。一一皆有無量甚深智用智門。祕密境界
無礙神變三昧之相。廣如下明。今隨訣文。
大分爲五。一者五方如來。二者十六大菩薩。
三者四波羅蜜。四者内外四供養。五者四攝
菩薩等也。今此文是初明五方如來也。然訣
文中。雖初擧五方如來。撿所釋經。於當段
中。其文似略。但在上文末。撿新譯經五方
如來在當段初。當知。訣文依理判釋。貴在
得意也。今先引諸文。明五如來之元由。後
釋經文。出生義云。我能仁如來。憫三有六
趣之或常由蘊界入等。受生死妄報。空華無
而虚計。衣珠有而不知。於是乎。收跡都史
天宮。下生于中印土。超化城以接之。由
糞除以誘之。及乎大種性人。法縁已熟。三
祕密教。説時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據色
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聖賢。削
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從普賢金剛性
海。出塵數加持色身。然後演普賢金剛語
業之密言。示普賢金剛身業之密印。啓普賢
金剛意業之密惠。成有情金剛三業之度門。
不達者以爲。運動支節未殊於戲弄。持
誦文身更成計著。安知夫入於此出於
彼。用於淺成於深。亦由金手纔垂。狻猊忽
舊。玉趾適按。丘陵已平。是不思議之源流。尚
非三賢四果之境界也。豈區區常情所能臆
中哉。故得之者。即五根而入正受。就萬
有而照大空。引佛界而普淨衆生。攝群
情而都會一智。所以修行者。先住於相似。
則受加持力焉。垢薄者。稍見於法明。則
得三昧分焉。深入者。雙了於空色。則有遍
淨體焉。及習氣蓋障廓然無餘矣。則寂照
本源業用皆辨。法王自在義利平施。然知諸
正覺尊本來常住。大菩薩衆無不會同。外道
隔於我執二乘滯於空證。近情失於取捨。
淺智惑於有無。是皆自破舟梁。不可得而詣
也。至如即爾時普賢之心。深入圓明之智。
乃是眞言行菩薩造瑜伽之大方也。然後能
堅固心菩提。莊嚴心色相。開現心法藏成
就心神通。寂滅心戲論。於是發明知見。成
就衆生。住相應門。作諸佛事。是以由大圓
鏡智。厥有金剛平等覺身則塔中方之東
阿閦如來也。由平等性智。厥有義平等現等
覺身。則塔中方之南寶生如來也。由妙觀察
智。厥有法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西阿
彌陀如來也。由成所作智。厥有業平等現等
覺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來也。由四
如來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蓋爲三際
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於是手印成法
界體性自受用身。則塔之正中毘盧遮那如
來也。案心要云。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
菩提心。即大圓鏡智紇哩娜野心。是衆生肉
心内。安吽字爲種子。所變種子爲月輪。於
輪光明中相。五智金剛杵光明照徹。即易杵
爲金剛薩埵。即普賢菩薩之異名。此表東方
阿閦如來金部也。即大圓鏡智也。次南方福
徳聚寶生如來。持摩尼寶瓶。與一切如來潅
頂。即虚空藏菩薩。執摩尼寶珠。成滿一切
衆生所求之願。由此福徳積聚功徳。無量無
邊赫奕威光願滿。此乃寶生如來寶部所攝
也。即平等性智也。次西方阿彌陀如來。表
一切如來三摩地智。即觀自在菩薩。由初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