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No. 2219_ 曇寂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日經疏私記第六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
次列菩薩衆下明大眷屬也。前明緒執下。
明内大二眷屬之異也。内眷屬持智徳。大
眷屬持悲徳。總表如來萬徳。萬徳雖多攝
智悲盡。即所謂福智二莊嚴。莊嚴即眷屬義
也 一向是如來智印者。諸執金剛皆持智
徳故。都名執金剛故。云一向智印。第三
云。從金剛密印金剛即
智也
現第一重金剛手等
緒内眷屬。又上疏云。然以自在神力所加
持故。即從心王毘盧遮那現加持尊特身。
爾時無量法門眷屬。一一皆現執金剛身。顯
發如來威猛大勢。譬如帝釋手執金剛破
修羅軍。今此緒執金剛亦復如是。各從一
門持大空之戰具。能壞衆生無相之煩惱。
故以相況也。指心云。一向智印一向慈印
等而異菩薩各相兼故恐不可。今對菩薩
悲徳故。云一向智印也 今此菩薩下正
明大眷屬也。今此大眷屬持如來大悲徳。
簡前一向智印。云兼定慧等。第三云。從大
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
王毘盧遮那者。是佛部一心法界。内眷屬爲
空如來藏金剛大眷屬即不空藏蓮部故云兼
定慧等。即悲門中之四徳也。以此濟度一
切衆生故。稱菩提薩埵。故智度第四云。如
偈説。一切諸佛法智惠及戒定能利益一切。
是名爲菩提。其心不可動。能思成道事。
不斷亦不破。是心名薩埵。凡第二重諸
菩薩衆皆是如來大悲方便故。兼具四徳也。
今別配者。定爲普賢。普賢即三摩地菩提
心。故菩提心論三摩地段云。當知法爾應住
普賢大菩提心。一切衆生本有薩埵 云云
要云。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衆生自
性清淨心 云云即是本有菩提心也。惠爲文
殊。慈爲彌勒。其義可知。悲爲除障故。此尊
三昧云悲力也。各持一徳所以此四菩薩
爲上首也。問第二院無普賢彌勒云何會
之。普彌具縁品及祕密品。明曼荼諸尊中
雖不出之。理當在耳。故第二十卷二十九云。
又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
如來大法身也。爲度人故漸出于外。故次
圖中復有文殊觀音等。以類可解也又密
印品説其印。藏品説其眞言。是此二尊在
第二院必亦是下。上明智印中云如來
内證功徳差別智印。對彼云亦是。今内證
功徳者是悲門衆徳。故下云。如摩訶般若中
六度十八空三昧道品總持門等。皆入大悲
句中 各持此等一徳也 如執金剛下。
釋經等字。可知 法門相對者。從法現人。
故上云。約菩提義即有無量無邊金剛印。
約佛陀義即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云云
對悲門功徳故。名菩提薩埵。即有無量無
邊菩薩衆也。以加持故等者。從法現人也。
上疏云。然以自在神力所加持故。即從心
王毘盧遮那現加持尊特身。爾時無量法門
眷屬一一皆現執金剛身。顯發如來威猛大
云云即此義也 又般若下擧生身例。皆
抄辨。今謂佛加持身者。正明此義也。佛
加持身者。佛謂本地。顯本迹不二不暫相
離故。云佛加持身。即是教主也。次上所引。
上疏加持尊特者即是也。然抄私云。今佛加
持身者。持上内眷屬此解不可。今擧主
對伴。文甚明。若云何迷耶。此内大稱號本
出智論。即表佛二諦。諸佛説法常依二諦
故。今此曼荼羅亦爾。故具縁品云。眞言相
如是。常依於二諦故。今列衆亦表此義。正
是一經之大意也。各持如來密印者。諸執金
剛居第一院。而持内徳故云密印。第三
云。十佛刹微塵數金剛密惠差別智印。猶如
鬚蘂是也 大悲方便者。諸菩薩衆若第
三重外用方便故對密印。云大悲方便等。
第三云。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
猶如花藏是也 普門攝受等者。簡内密
印。各持衆徳。對無量機故。若約三部。佛加
持身者。中胎佛部。諸執金剛是金剛部。諸菩
薩等即蓮華部也。故知。普門攝受等者。即
觀音普眼三昧也 輔佐法王者。第三明出
居外朝喩。中云。第二重如朝廷百揆是也
行如來事者。度生事業。云行如來事。法花
所謂如來所使行如來事是也。引經以證




具二眷屬也。當字般若者。般若是諸法母。所
謂阿字本不生義。無相妙惠修學此法。能
爲加持身眷屬也
大品云下。普賢菩薩等下正釋四菩薩名義。
普賢梵云samantabhandra 普是遍一切處義
者。sarvata云遍一切處。與samanta通同。
sa字爲體sa是普遍義。manta。亦具此義也。
sa字是蓮華義。即衆生本具于栗太心蓮華
藏。常途所謂眞如。眞如隨縁遍滿法界。理
趣經云。普賢菩薩一切我故。即此義也 賢
是最妙善義者。bhandra義。bha或作pabhapa通同。
pa最義勝義。ndra亦是妙善。mandra云醍醐。亦
云輪圓周備等即最妙善義。藏品云。時普賢
菩薩即時住佛境界莊嚴三昧。説無礙力眞
言。第十釋云。佛境界者。此是諸佛自證眞
實境界。非聲聞等所能及之。如法花方便
品中所説遍一切
處義也
莊嚴者。即是如來自證之體。
體有無量徳徳有無量名。以無量莊嚴而
自莊嚴最妙善
義也
又眞言中有mah@amaha句。釋
曰。摩是第五字。遍一切處。謂大空也遍一切
處義
空中之大名爲大空。故重言之。更無可得
爲等比者。故名爲大。重空之中更無比也
最妙善義更無
比即醍醐義也
又印品此尊印名如意摩泥。上
mah@amani義。巧色摩尼普現色身遍一切
處義也。次maha是如意義。即最妙善義。亦是
空有二諦。空不空二如來藏也。起信論云。復
次眞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縁覺菩薩
諸佛無有増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
常恒體大即三曼荼。
遍一切處義也
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
功徳。所謂自體有大智惠光明義故。遍照
法界義故云云相大是bhandra。最妙善義。mandra
翻相。相即bhandra。所含義也。
謂菩提心下。釋普義。sa字是菩提心義。文
珠問曰。娑字現證一切智聲義釋第七
十七釋淨居天眞言云。娑是蓮華義。生義。加
點故莊嚴具足。即是大悲胎藏 所起者。
mandra中義。mandra是發生義。所起即發生也 
願行者。bhama則轉爲ma@mma@m字即文殊
種子。施願金剛義也。naya云行。nta字含行
義也 及身口意者。samantasamaya同。
samanta 三字即身口意三三昧耶也 皆悉
平等者。sa平等也。manta遍一切處也。理趣
釋云。薩字則一切法平等。如虚空此中具
五義。菩提心者。東方a字義。願行者。願是
西方。行即南方也。身口意三密是北方義。理
趣經北方金拳三密金剛之意也。遍一切處
者。第五a+uH字入中義也。第二十卷二十八云。次
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乃至以神力加持普
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當知此是方便也
a+uH是總故。當遍
一切處義也
五字五大是遍一切處義。故sa
manta遍一切處中亦具五義。即是普賢菩提
心五轉具足也
純一妙善下釋賢義 純一者pa字義 妙
善即ndra義。理趣釋云。純一者表如來瑜伽不
與三乘同共教。唯如來究竟不共佛法法圓
示智此中行願及三業亦復如是。皆是
如來内證功徳故云也。第十三二十二云。所以
名普賢者。此菩薩所有三業皆賢善。諸佛
菩薩之所讃歎故也 備具衆徳者。bhandra
義。bhandramandra通同。十五二丁云。曼荼羅
是具種種徳義。即是如來祕密之徳。如是祕
密之徳。如蓮華開敷而自莊嚴bhandra與芬
利同。第五十五云。内心妙白蓮者。此是
衆生本心。妙法芬荼利花。祕密標幟。花臺八
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華臺是實
相自然智惠。蓮華葉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
爲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其餘三重從此自
證功徳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芬荼
利者。即mandra四重諸尊。即備具衆徳。備具衆
徳即所謂輪圓具足義。即是佛境界莊嚴三
昧也 慈氏菩薩等者。溜洲最勝疏第一四六
云。慈氏梵音梅咀麗曳。此云慈氏。或云那。
即慈姓中生。或本性行慈。或云曳尼。即女
聲中。以母懷慈義釋第一云。阿儞單惹那
譯云無能勝。即是瑜伽中彌勒菩薩異名也
愚按。理趣釋四十
三丁
摧一切魔段云。一切有情
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者。此是羯磨部中羯磨
三摩地。由此定調伏那羅延。受化令入佛
道也。何以故。一切有情即爲菩提者。本是
慈氏菩薩。由此菩薩内入慈定。深矜愍難
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
伏難調天即無能勝義也。又彼曼荼羅名金
剛夜刃曼荼羅。無能勝三昧耶形牙也具第十
六疏
牙即金剛夜刃三昧故。金剛夜刃即無能勝
也。慈氏菩薩從大慈三昧中現感怒相。故
無能勝即慈氏之異名也。故其眞言中有a
jita@mjaya句。句義云。此謂無能勝也。闍耶
是勝。阿是無舊云阿逸多此云無勝
謂佛四無量者。慈是總故。稱慈氏爲四無
量。成實論第十五四無量
定品
云。問曰。此三慈悲喜
皆是慈耶。答曰。即是慈心差別三種云云 廣明
倶舍二十九云。慈名與樂。悲名秡苦。喜名
欣慰。捨名平等。又成實十五云。慈名與瞋
相違善心。悲名與惱相違善心。喜名與嫉
妬相違善心。此三是善心差別。令三平等故
名爲捨。又顯揚第二云。慈無量者。於彼無
垢無樂衆生欲施樂具。悲無量者。於苦衆
生欲秡苦具。喜無量者。於樂衆生隨喜彼
樂。捨無量者。謂捨倶心。不染意樂此四
皆言無量者。如婆沙論八十一十五云。如是
四種是諸賢聖。廣遊戲處。復次此四能縁
無量有情爲境。生無量福。引無量果故
名無量顯揚第四云。廣故。大故。遍縁一
方乃至十方無量無邊外器世界。有情世間。
故名無量 稱首者。司馬長郷封禪文云。
前聖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爲稱首者。用此。
向日言。古先聖帝明王。所以長保大名爲
王者之首者用此道也稱謂稱譽。首謂首
初。慈是人所稱賛。於四無量居于其首
故。云稱首也。智度第九云。如彌勒名慈氏。
諸佛皆有慈。但彌勒即以慈得名所以此
尊爲稱首也 此慈從如來種性中等者。如
來種姓指前普賢。普賢是本有菩提心佛圓
因故。云如來種性。今此尊次普賢來。故云
從如來種姓中生也。下釋九句問中。云次
如來答金剛手偈中。善哉佛眞子廣大心利
益者。以從如來種姓生。從佛身語心生。
曰眞佛子普賢菩薩入灌頂壇。手受金
剛名金剛手。金剛手是修得菩提心。從普
賢本有菩提心而生。轉名金剛手。即與此
中同也。又第五四丁云。次云。汝等於明日。當
得大乘生。謂入大悲漫荼羅得灌頂已。
生於如來種姓之中是生在佛家云生
如來種姓之中。佛以菩提心爲種姓。種姓
即佛家也。無性攝論第六十二云。善達法界
者。於此法界。深作證故。如來家者。謂佛法
界名如來家。於此證會故名爲生法界者。
即淨菩提心。初地菩提心。自證心云證會。
即生在佛家也。又受菩提心戒名生在佛家。
即是生如來種姓中也。第五釋加持偈中
云。初句言佛子諦聽者。梵云矩羅。是族義。
部義。補怛羅是男子義。若世諦釋。於四姓
中生皆名大族。故名族姓子。今生如來家。
於諸族中最爲殊勝。故名族姓子。阿闍梨
言。宜會意云佛子。於義爲著也菩提心
戒者。所謂心之本性尸羅。於此證會云生如
來種姓中。即佛眞子也。又眞言中ajita@mja
ya無能勝即三世無障礙戒也。何者。無能勝牙
爲三昧耶形。牙即三世無礙戒。第五云。今阿
闍梨亦爾。授弟子楊枝時。即當寄此方便
爲説深法。我方當授汝佛性醍醐極無過味。
已教汝發菩提心。淨除三業宿障。以三世
無礙智調伏之牙。噬諸煩惱竟調伏者。即
無能勝三昧。具如上引理趣釋辨之 不
斷佛家者。家是種族義。故佛家即佛種也。尊
眞言中云。sarva一切也azaya心性也@dagate
了知也。謂能了
知。諸根性行
謂能了知衆生性欲。隨機化度。
即佛種不斷義也。又自入灌頂。生如來家。
又度弟子。入灌頂壇。是佛種不斷也。吉慶
第四賛云。若兜率天有補處菩薩。則佛種不
斷。若人於祕密藏中受灌頂者。乃至一生
中成正覺故解云。補處菩薩是灌頂位故。
灌頂即佛種不斷義。第三二十五云。已得傳
教灌頂。不應作最後斷種人。應紹先師事
業度諸弟子 又以字燒字。菩提牙生。
即佛種相續也。又三昧耶戒名族姓戒。三昧
耶是相續義。即是佛種不斷義也。又第八
十一釋四徳瓶中云。復次普賢是遍法界淨
菩提心。慈氏是此淨心於胎藏中發生根
牙莖葉普賢是菩提心。即佛種也。此尊發
生根牙。是八心相續次第増生。即佛種不
斷也 上云普賢下。辨尊次第也。自證已
滿則度衆生。即是佛種不斷也。自證之徳者。
所謂行願圓滿。備具衆種即是也。第八二十
云。普賢是無盡行願寶。慈氏是無盡饒益
衆生寶第二十二十六云。普賢者是等心也。
若無此妙因終不能生無上大果。最初得
名。次西北彌勒即是大慈大悲。倶是第二句
中之義也。以此大悲藏増長成就妙菩提
樹枝條花葉故次彌勒
妙吉祥下。經音義第三云。經中或作滿濡。或
作文殊師利。或言曼殊尸利。譯云妙徳。或
云敬首。舊維摩經云。漢言濡首。放光經作
哀推威。皆訛也。正言曼殊室利。此云妙吉
祥。經中有作溥首。按溥應作濡。音而朱切。
但字形相濫人多惑耳愚按paja通同。印品疏羅
刹眞言提闍多主也。經
作地鉢多。
此例甚多
 妙謂下。釋ma@mju義。ma@mju此翻
妙也。無上者ma@m義。mandra云無過上。ju
也。守護經第十云。惹字者最勝義乃至智惠
義。又j@jana惠也。又ma@m亦有惠義。第十二十三
ma@m文殊師利也。本體即是空。又上點又是
空。所謂大空也。越十八空名爲大空。住空
之位名爲大空。即是大般若也 無上惠
者。謂無相妙惠。第二十卷云。第一義空之妙
第一義即無上義也 猶如醍醐下擧喩
明無上義。曼荼羅此云醍醐。亦云第一見翻
梵語
ma@mjumandra通同。第四二十九云。梵音漫荼
羅是攅搖乳酪成蘇之義。漫荼羅是蘇中極
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
復名爲堅。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不
能雜。故有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此味無
邊上昧。是故説爲漫荼羅也。以三種祕密
方便攅搖衆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歴五味
成妙醍醐。融妙不可復増。一切金剛智印
同共集會。於眞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爲第
一。是爲曼荼羅義也金剛深惠以喩醍醐。
經歴五味成醍醐。故醍醐即具五味。第五
釋文殊五髻云。表如來五智。五智即醍醐
妙惠也 室利翻爲吉祥者。華嚴大疏十
二十四云。梵云室利。一名四實。一首。二勝。
三吉祥。四徳。是以譯者前後不同。今通用
乃至於生死中創發信心爲吉祥故。又
云。信能増長智功徳等一切徳故。又第三
三十三云。彼守護一切城増長威力。偈云。尸
利以梵言含二義。一云吉祥。二翻云守。故
下譯跋陀尸利以爲賢首。又以首字音同
義別。彼爲頭首。法界品中乃爲守護。皆譯
者方言少融耳 即具衆徳義者。述釋吉
祥義。第十二云。經時執金剛吉祥希有開
敷眼者乃至吉祥者。歎金剛手之徳。衆善具
足無缺即是吉祥義也又第二十二十六云。
次即説第一義空。我心自空善惡無主。觀心
無心。法不住法等。即妙惠也ma@mju
義也
 以此第
一義空之妙惠。淨彼遍一切處淨菩提心。平
等惠利刃斷無始無明根。即入菩薩正位故
即任解脱道。
是尸利義也。
雖有菩提心。而無惠行。即不
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又衆徳者字輪
義。字輪即吉祥義故。故悉曇云成就吉祥。又
字輪是佛法財。法財即衆徳也。此尊五字呪
是字輪體。故四十二字門。初有arapacana
五字。第十一釋滿足一切智智五字明云。
稽首一切一切智。如是説言一切一切智即諸法
一切智者。所謂諸
如來也一切即於此中。梵音意云。無所不足即
是府庫義也。言以此五字爲庫。能滿一切
願也。言財富者。財富即是如來法寶。以給
一切衆生猶尚不匱。如是無窮大智寶藏。
故名財富者也云云又理趣經。此尊三昧名
轉字輪。釋云。轉字輪者。是五字輪三摩地也
又十二十八云。佛財富者。以覽字門故。離
一切諸相即見如來。即是平等大惠眞實智。
如是眞實之智。於一切法中最在其上無上
一切諸佛。以此爲資財。是受用義。如是
智寶之財。其數無量。自在受用成辨佛事。普
施衆生解云。眞實智者無相la@m字。即是文
殊無相妙惠。是爲佛資財也。又衆徳者施
願義。金剛頂文殊師利菩薩法品云。婀囉跛
者曩者。滿一切願義。何以故。婀字者。樂欲
菩提義。囉字染著不捨衆生義。跛字第一
義諦。者字者妙行義。曩字無自性義。樂欲菩
提不捨衆生。第一義諦行行修習諸法
無自性。若如是修。滿一切願。此諸願中證
如來位及執金剛。不求當得又第七二十七
此中勝願梵云縛羅vara
字輪也
是具足種種功
徳。所謂三昧總持力無畏等所願已滿。所求
悉滿之義乃至復次。具足衆願者。是如來十
世界微塵數功徳以決定故。一一皆成金剛
印。從此自性身復起加持身故一切智
願即文殊施願義。varu亦字輪義。即是佛加
持三昧也。或云。妙徳下亦異譯也。華嚴音
第一十五云。言曼殊者云妙也室利徳也。妙
音者。有人云。ma@mjugho@sa此云妙音愚按。音
者應是師利翻名。既標妙吉祥。擧其異翻
而云妙音。又釋其義中。云演妙法音。豈是
異梵語耶。菩提場經第三不空本
三紙
妙音童眞。
同流志本云曼殊師利童眞。是一證也。翻梵
語云。瞿師羅此云聲具音義可見。又a
valokitezvara。此云觀世自在。亦云觀世
音。za字具音義。其例甚多矣 以大慈悲力
下。明二尊次第。如文可知
除一切蓋障下。瑜伽大教王經趙末法
賢譯
第一曰。
除蓋障菩薩眞言曰。唵薩哩嚩二合儞嚩囉拏
尾瑟剛二合鼻尼吽。吽sarva一切也。nivara
@na蓋障也。vighka@mbhi@ni除也障或云avara
@nanaa通同也
 藏
品眞言種子@a@h。即除障義也。第十釋云。阿字
本不生。長聲第二字是金剛三昧。又加不動
之點。是降伏義也a字是障體。第十六。
釋以字燒字義中。以a字爲弟子身。是
燒弟子障也。今以金剛三昧第二
點義
諳二
點義
垢障本體
a
也。又第八釋寂災護摩種子a@h
中。與此全同。除蓋障者。即寂然護摩義也。
問。此中何故。加除蓋障爲四菩薩。與八葉
爲何異耶。答。第十六五丁云。前縁起列衆中。
或以除蓋障替觀音。其義各異。課用一事
亦得也。此中用觀音爲正也八葉四菩薩
皆持佛内徳。於中觀音持證菩提徳故。第
二十卷云。東北觀音即是證也。證謂行願成
滿得入此花臺三昧也今此列衆中皆主
化他義。普賢行願。慈氏四無量。文殊説法。
除蓋障主除障義。故今除觀音加除障尊。
第十六疏明八葉中尊故。云此中用觀音
爲正。其義各異耳 謂障爲衆生種種心垢
者。眞言中satvaheta 有情利益也。tra@mtra@mra@mra@m
即心垢也。第十三釋云。所謂除者除其何
事。謂除四垢也。凡夫愛見垢一也。聲聞垢
二也。縁覺垢三也。菩薩垢四也。除衆生垢
故入聲聞位。除聲聞垢故入縁覺位。乃至
除菩薩垢故入清淨位也種種心垢者。即
四種心垢也 如來淨眼者。tra@m字義。tra
也。上點大空義。tra@m即淨眼也。淨眼者謂佛
知見也 開明者眞言中bhyudgata義也。第十
三釋云。是除義。亦是開發其善性。令顯現
第九金籌偈云。一切衆生心。自本有佛
知見性。但以無智翳故。諸法實相不得明
了現前 若以無分別者。ra@m字義。第十二
十六云。此囉字門即淨知見之明燈。由此智
目。觀心蓮華台之實相。故速得成 諸戲
論者。tra@m字義。理趣釋。外金剛部種子tr@a@mtr@a@m
三界義。即諸戲論也。第十眞言釋云。此眞言
意云。體於如如ra以自在之力ra而除
一切塵垢之障蓋ra證於空空點也。空中之
空即大空義也。此相微細難遣。處處説破無
明三昧ra淨除自體之惑相故。重言之。覽
覽二字又重言之也 如雲霧下。擧喩。雲
megha。雲黒暗義見諸龍
眞言釋
tra@m即雲霧義也。
地藏問法身讃。雲等喩五蓋。彼云。日月常
無垢以五種覆蔽。雲瞋愛瞋恚與烟等
羅睺手掉擧及塵疑惑如是心光明。覆蔽以
五垢。貪愛瞋恚眠掉擧與疑惑又下疏云。
以世間更無法可以表示淨菩提心相者。
唯除太虚空喩少分相似。故云無量如虚空。
譬如虚空不爲煙雲塵霧之所染汚。其性
常住離諸因縁日輪顯照者。ra@m字義也。不
空羂索經第十三云。囉字離諸染著。全爲
心月如初日光第十四十一云。此中常明
即是大惠日也。此日即菩提之心。阿字之體。
無生無作。無有變易。非由造成。如是常
住實相之惠故。名常明也又約尊種子
者。本體阿字是淨菩提心。即日輪。日輪種子
a字也。今以金剛三昧淨除垢障。則a
本淨菩提心顯現也。如來所有下。明尊來
由也。諸有所作者。指前文殊説法。一事因
縁即此章義也。法花方便品。説開示悟入四
佛知見畢云。諸佛世尊唯有一大事因縁故
出現於世今除蓋障開明淨眼。即此之
謂也。下釋極無自性心云。此中云佛説者。
世尊以十方三世佛爲證。言以此一事因
縁。爲衆生開淨知見。其道玄同也。第五卷
教誡偈云。次云成辨於大事者。即是能成
大事。成辨大事因縁。所謂開示悟入如來
知見。次云。汝等於明日得大乘生。謂入大
悲漫荼羅。得灌頂已。生於一切如來種姓
之中。復次離縁業生得大空生故。云大乘
生也大空生者。即極無自性心生也。亦即
開佛知見義也。上句云成辨於大事。與法
花義同也。法花説四佛如見。此經説四a
是爲顯密異。悉地出現品。説四阿名悉地
流出句。又云正等覺心。四阿即妙法蓮華
之體。即如來知見故。名正等覺心。初地菩薩
心自證心者。即此義也。第十二二十三云。今
欲教彼衆生令盡識心之實相開彼花台
令得佛之知見。知見者。如俗言心開意解。
此意有理也。以心開故即入阿字門也。又
理趣釋第二段@a@h字名四出生字。此尊種子
@a@h字即四阿四出生義。亦即正等覺心也。故
極無自性心生。亦云正等覺顯現也 又一
大事因縁者。三昧耶義。除蓋障亦samaya
義也。第九十九釋入佛三昧耶云。三世如來。
種種方便。皆悉爲此一大事因縁故。即是
除障義也三昧耶戒場。受得佛戒。淨
除蓋障。心佛顯現。是云一大事因縁也 次
妙音明之者。依説法故。除障證心。是次第

復次下上。約能化事業釋。此下約行者修
行。行必兼定惠故 般若波羅蜜者。文殊妙
惠。具如上引第十卷ma@m字釋 禪定者即除
蓋障三昧。下疏云。今此眞言門修行諸菩薩。
以見法明道故。即生獲除一切蓋障三昧。
得此三昧故。即能與諸佛菩薩同住云云
蓋障三昧者。即金剛三昧見眞言
釋中
 金剛三昧
者。所謂十二眞言王也。第十五云。然以祕
釋之。此十二眞言王即是金剛三昧。必菩薩
坐道場入於金剛界故。則蒙諸佛同時灌
頂所共加持。得入佛位。入佛位者。即是成
就大悲生大漫荼羅究竟義也除蓋障種子
@a@h與寂災護摩種子同。十二眞言王金剛三
昧者。即是十二種火。除蓋障即護摩義也。十
二眞言亦名三道眞言。三密亦名金剛。三
密即金剛三昧故。淨除蓋障。至三密平等
地。是此尊三昧也 猶如盲者。盲喩散心。惠
日光喩般若妙智。意明。雖學般若。如無
禪定。則智惠不明朗。猶如風中之燈所作
不成。故云無所能爲等也。若學般若。且修
禪定。定惠相兼。猶如密室燈能照衆物。故
智度十五十八云。欲界散心不能見諸實相。
譬如風中燃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室
必能照物別爲上首者。佛徳無量稱四徳
盡也
此四菩薩下明唯列四菩薩之所以也。如
次菩提心及大慈大智大定是云四徳。是此
四徳分爲二種。初一自證。次三化他。次上
云普賢是自證之徳。本願已滿。欲化衆生
令得此道。故次明之。又常樂我淨四徳波
羅蜜。如抄引般若寺抄辨之 佛身四徳
者。第二十卷云。如八葉中普賢。是菩提心。文
殊是惠。彌勒是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來。
而有菩提心也乃至悲即是大日如來。不離
大日如來別有悲也。當知。准之説之。萬徳
皆爾此中亦爾。八葉中四菩薩爲度衆生
漸出外。故一一衆徳皆不離大日法身故
云也。今按。普賢當第六夜弟子戒。所謂三
寶菩提心。本性尸羅。釋中初菩提心可知。次
身口意平等者。即一體三寶。住此者。稱云
族性子也。次慈氏尊。正主灌頂。即佛種不
斷義也。文殊當第七夜所授阿闍梨戒。文殊
即佛戒之主也。除障尊當護摩。第八釋寂災
護摩種子@a@h字云。此眞言以初阿去急
呼之
爲體。
阿是本不生義。即是金剛智火之體。加三昧
點。是本不生行。金剛慧火三昧。傍有二點。
是涅槃義。言入此阿字門。慧行具足。故能
焚燒。一切障蓋。得大寂涅槃也。所以爲寂
災眞言。正在此義即與尊種子
a+uH字同也
普賢是本性尸
羅。種子心也。灌頂護摩vara二字。大悲胎藏
長養義也。阿闍梨戒。所謂伎藝已成。施于
從政。化他事業。即是大悲胎藏生義也。故云
有所偏闕則不成無上菩提等
諸大菩薩者下。釋諸大菩薩四字也。釋論
云者。論第四云。問曰。何等名菩提。何等
名薩埵。答曰。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成衆
生。或名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徳盡欲得。其
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
如偈説。一切諸佛法。智惠及戒定。能利益
一切。是名爲菩提。其心不可動。能忍成道
事。不斷亦不破。是心名薩埵 或名勇
心者。現流論本作大心。恐是異本。按作勇
心者爲是。何者第四論。明菩提薩埵義故。
不可云大心。第五卷論釋摩訶薩義故。應
云大心。故第五云。摩訶名大。薩埵名衆生
云云具如下引之
是人下述釋菩提薩埵義。是人者衆生也。
盡欲下明勇心相也 諸佛功徳者。擧所求
體。現本云諸佛道功徳。佛道謂菩提。功徳
者菩提心眷屬。故論次有二偈。云一切諸佛
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爲菩提
智慧及戒定即
諸佛功徳也
其心不可動。能忍成道事sa
不斷ta亦不破va是心名薩埵解云。其
心不可動等者。sa字爲體釋此中當有字界
字縁義。更考
 
sa是不動義見多羅
眞言釋
不可斷者ta字義。文殊
問云。多字眞如無間斷聲不可破者。va
義。va是金剛不壞義也 如金剛山者。sa
固義即金剛也。sameru亦名金剛山。sa字即
金剛義也。tva山也。山云parvata千文tva含山
義也
復次此人下。引第五論初丁是明摩訶薩
義故。文中皆云大。然論總有六義。是第一
本釋文。今此中對前取引第四卷文。加復
次言也。論云。問曰。云何名摩訶薩埵。答曰。
摩訶名大。薩埵名衆生。或名勇心。此人心
能爲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名摩訶薩
埵。復次摩訶薩埵者。於多衆生中最爲上
首故。名摩訶薩埵。復次多衆生中。起大慈
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
名摩訶薩埵 能爲大事者。總明於生
事勇心也。智度七十二十八云。般若波羅蜜
爲大事故。起大事者。破一切衆生大苦惱。
能與佛無上大法故。名爲大事第五論
明摩訶薩埵義故。簡第四卷菩提薩埵義。
云大事大慈悲等。又焚漢對解者。爲sa也。金
籌偈云。satva爲汝也。文大事者摩訶薩埵
mah@a大也。事云vasta千文samaya者。一
大事因縁義也 不退者ta字爲體。如上可
知 不轉者va字爲體。vartta轉也論現本
作不還
 
大勇心故者。明上不退不轉之所以。故字第
五轉聲也。mah@a大也。sa勇也。tva心也 多衆
生中者。擧第二復次。今省復次言者。意爲
令大勇心故四字通上下文也。謂大勇心
故。不退不轉。大勇心故於多衆生中起大
慈悲等。是巧釋也。多衆生者。擧所度生。即
mah@asatva義也。mah@a多也。satva衆生也 起
大慈悲心等者。明能化大悲勇心也。sa
等義。愛悲義。即平等大悲心也 成立大乘
者。成立梵云s@idv@i唐梵
文字
或云satva千文sa
字蓮華義。即心蓮。摩訶薩意處。sa字有歡
喜義。與干栗太同。正是大乘體。七大中法
大者。正指此心處也 行大道者。sa字心蓮
華者。一切諸佛。皆覺此心。而成佛故。即是
諸佛所行道。故云行大道。奉行之行云sta
ya唐梵 最大處者。文殊問云。娑字現證一
切智聲上疏云。衆生自心品即一切智智。
如實了知名爲一切智者一切智者。是窮
極果。故云得最大處。上三句皆在因。故唯
云大。是極果故云最大處。此中有五義。即
中東西南北次第也。多衆生者。即mah@asatva
是總故中央也。起大慈悲者。東方發心。故
云起也。成立大乘者。sa字妙義。所謂妙法蓮
華。祕密一乘。西方法部也。能行大乘南方行
徳。可知。得最大處者。是北方徳。涅槃是法
最上諸佛住處。故云最大處也
必能説法下。引第四復次文。是明説法勇心
義。又除復次言。爲令義有次第也。既發心
修行得最大果故。即爲他説法。故次來也。
説法者sa字。是妙法蓮華大悲胎藏。是所説
法體也。tva是説義。上疏云。怛他掲多者。怛
他是如義。gata是來義。知解義。説義。去義
涅槃經云。多如來。於彼告諸比丘。宜
離驚畏當爲汝等説彼妙法
破一切下明説法益。益有三。如次破癡貪
瞋三毒也 破一切衆生者。dhva@m破摧義見藏品疏
dhata通同一切衆生即satva也 大邪見者。sa正也。
及正即邪也。見云t@r@s@ti。即satva所含義也。
邪見即癡也。satva著義。著即癡也 大愛者。
sa愛著義。愛即貪也。貪梵云t@r怛里二合@s@ta
慧拏二合 大我者。緊那羅眞言釋云。sa
也。所謂我執也
阿遮梨下。擧三藏口決也。第十七七丁云。此
有情者。梵正音索多。是著義。猶世間人深
著自心不能暫離也。今菩提索多亦爾。著
此大菩提行乃至無有一念休息教捨之心。
故索多也。又名薩埵者情義也。以於有情
之中能修無上道能荷負一切諸餘衆生。
即是衆生中之無上。故名大有情也。衆生
隨所執著義。今能自出。復令他出故。名大
有情也八卷藏第五四十四云。如義釋云。梵
satva埵。阿闍梨云。具正義當云bu
ddhesatva云云全別今疏文故。
今略不出
 此中凡
呼連字。上下二音相當。謂爲穩便。若呼連
字上下音相乖。謂爲不穩便也。今據sa
字。是喉内ta字舌内音。使其連響。或不當
便。若此索字遇合ha訶字喉内音時。甚如
契符故以sabha婆新云saha訶。若此
sa薩字連合ta多字舌内音。乃云sata埵。
若此sa三字遇合bha婆字唇内音時。乃云sa
bha婆。只是於一sa娑字隨便有三處聲。
非謂改字也。他皆効此。眞言中云sata
na@m南等。此連五句字。尤爲不穩。諸眞言
中。云sva薩嚩ha訶等。此連九字。甚爲穩便
云云然云意。似索多薩埵梵文唯作
sata。若爾何以爲異。甚不審矣
演密云。前云
薩埵直呼於人體。今云索多乃屬人之功
業。即業聲也近代有人。引演密。次擧第
十七疏畢云。此文薩埵體聲。索多業聲之義
分明也杲師亦依演密義。愚按此解恐不
可。薩埵索多但是言便訛正。而非體業異。疏
釋分明。若是業聲應加引點及空點。已是不
爾。何云業聲。又忍樂等四是有情中別義。
非業聲義也 忍樂等者菩提心義云。問。
薩埵亦云索多。意云何。答。義釋云。正云索
多。然聲明法。隨便呼之。故云薩埵。又云。
索多是著義。謂樂著菩提無暫捨故。薩埵
者是有情。謂發求菩提。荷負衆生故云大
有情此義難依。索多薩埵。一種梵音。只聲
之訛正。其義即一。何爲二義乎。故次釋菩
提薩埵中。具以忍樂等四義釋。應思之。忍
謂忍可。樂謂願樂。是尚内心而忍樂故。即一
向志求義也。由忍樂故三業發動。而外造
作。是修行也。堅持者。行業純熟堅固任持也。
不捨者。堅持相續長時不捨也。後二即不
退不轉義。是此四義。即發心修行菩提涅槃
四轉也。又忍云saha又云k@sati千文應是sa
界。kta縁也。行云sakuma。又云sa@mskara翻梵語
sakta含修行義。可見。堅持者sa堅也。kta
也。不捨者sa不也。kta應是捨義。按智論中
亦有此義。第四論云。問曰。齊何來名菩
提薩埵。答曰。有大誓願忍樂也心不可動
下疏不捨云不動。
不動即不捨義也。
精進修行不退堅持以此三事
名爲薩埵今開精進則
爲四義也
然聲明下。辨音訛正也 聲明者五明中隨
也 就瑜伽宗者。抄出二義。一指金剛
頂。二總指密教云云今此三種出五密軌。故
知本是金剛頂説。又此疏中往往云瑜伽。皆
指金剛頂。第十三釋滿願印云。如瑜伽中
寶生佛印。是也。明。今亦指金剛頂也。五密
軌云。如經所説有三種薩埵。所謂愚童薩
埵。智薩埵。金剛薩埵。以金剛薩埵開其二
種薩埵。修行得此金剛擧人。即名金剛薩
此三種配六無畏。第一愚童攝第一無
畏。第二有識攝二三無畏第二無畏當小乘七
方便。故攝有識也
第三菩提薩埵攝四五六無畏。倶是菩提中
之淺深故
一愚童者。下乃至然彼不自觀察。但展轉
相承。自久遠以來祖習此見。謂我在身中
能有所作。及長養成就諸根。唯是究竟道。
餘皆妄語。以是故名爲愚童也 凡夫
者。下疏云。正譯應云異生。謂由無明故。
隨業受報不得自在。墮於種種趣中。色
心像類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也大乘義章
三十云。凡謂生死。凡鄙之法。夫謂士夫。凡
法成夫故曰凡夫 不知實諦因果者。對
次有識明不知四眞諦也。此句是忍樂義。
不知因果故。自撥無忍樂邪道也。實謂眞
實。諦即審諦。因謂集道。果即苦滅也。心行
邪道者。明修行義。邪道即邪見。所云因
果撥無。是苦因也 戀著者堅指不捨二義。
不知因果故。計苦爲樂。保著三界堅執
不捨。是顛倒也
二者有識下。有識者。五密軌云智薩埵。智謂
識智。止觀六之三五十五云。智有二種。證智
識智。識智分別。體違。想順。想順故名爲智。
體違分別。與證智爲礙。故説智爲障記云。
言證智者。是佛菩薩智。言識智者是二乘
智。二乘之智。雖得智名未順實相。義當
於識。能破煩惱義當於智。言體違者釋識
智。識順於想性是分別。此智違體。故曰體
違。此智順想。故曰想順。順二乘智。違於
佛智與佛菩薩智而作障云云纔覺下。釋有
識義。覺知即識也。對前愚童戀著三界。則
識生死過患。故名爲有識。對第三無上菩
提故云纔也 自求出離者。忍樂義 得至
涅槃者擧所到果自顯修行義也 著保化
城下。明堅持不捨兩義。三百由旬化城以喩
二乘涅槃。菩提心論云。二乘人雖破人執
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識其他。久久成果
位。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大虚空湛然
常寂。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
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縁迴
心向大。從化城起以爲超三界。謂宿信佛
故。乃蒙諸佛菩薩加持力。而以方便遂發
大心著保二字。十四本作染著。今疏恐
倒置寫誤 於如來功徳等者。謂住實際故。
於如來功徳未生願樂。即是不捨義也。如
來功徳者。所謂十力無畏。陀羅尼門等也 
三者下釋菩提薩埵義。此下初釋菩提義 
無上菩提者。即自證三菩提也。所謂不思議
法界也。是少分無有可得法體。故云出過
一切等 出過一切等者。bo字義也。上點出
過義。二龍眞言釋云。鄔越也越謂過越。本
va字是言斷心滅義也。上疏然此自證三
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
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云云又第六二十二云。出
過語言道者乃至佛自證之法。非思量分別之
所能及。亦不可傳授與人。智度謂之言
語盡竟不行處也憶度即思量。出過臆度
是心行處滅義也。戲論即分別。出過戲論是
言語道斷義也 是一向下dhi字義也。dhi
即不思議法界。自證三菩提也。此中有四義。
即法界四徳也。一向純善者。謂法界本性。所
謂自性清淨。是東方也。白淨者。謂離垢淨。
即南方也。微妙者suk@sma。現證是西方法門也。
不可譬類者。涅槃是法最上。所謂無比味。是
北方徳也 即是下明因果體一。菩提者一
切智智果。果不離因故。云即是衆生等。上
云。衆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亦此義也 
衆生本性者va字義。sv@abhava自性也。亦本性
也 不思議心者。dhi字義。不思議法界者。中
胎達磨馱都。即衆生所具干栗太眞實心也。
義釋第七六三云。馱是法界義。即衆生本心

能忍下釋薩埵義。忍謂忍可。即忍樂也。指
上無上菩提。云如是成道事。是satva
所成體也。謂願樂修行堅持不捨於無上菩
提也。不動即不捨。餘即可知
於如是人下。釋摩訶薩埵義也 如是人中
者。抄云。總擧上三種。云如是人云云愚按
不爾。對上菩提薩埵。而明摩訶義。故唯指
菩提薩埵云如是人。菩提薩埵中有寂然
界及第二劫菩薩。對彼明第三劫入眞言
門菩薩故云摩訶也 功業最大等者。即摩
訶義也。第三劫菩薩得除蓋障三昧普現色
身。不動本座應法界機。故云堪能轉授衆
生。即是功徳最大義也。然寂然界已上菩提
薩埵。皆分有此事。故十信已上示現八相。
然其功業未最大。故獨稱第三劫。云摩訶
也。又摩訶者。具心佛顯現義。第三劫菩薩
正等覺顯現云大也。普賢救護惠。及寶處菩
薩眞言。皆有mah@amaha句。是本有菩提心。
所謂摩訶薩意處。又下疏釋如實智自心文
云。即是開示如來功徳寶處也寶處即意
處也。又佛頂印名摩訶。其形佛形。與佛部
三昧耶印大同。摩訶即佛形也。第十一十六
釋第二正覺句中。見鏡曼荼羅中佛云眞
見佛。是第三劫心佛顯現名眞見佛。稱此
位云摩訶薩者。以於摩訶薩意處中眞見
佛故。深義思之。此等大衆下。釋前後圍繞
也 此等大衆者。總指十九執金剛及
四大菩薩等也 前後圍繞者。抄引慈恩釋
云云愚按。此中衆會表曼荼羅義。與常途不
同。前後者且擧前後自顯左右。表心四徳。
眷屬圍繞表心數萬徳。集會即曼荼羅義。理
趣釋云。如是等大菩薩衆恭敬圍繞。八供養
及四門菩薩等。以表如來三昧眷屬如是
大菩薩者。八菩薩四方四隅各依本方而坐。
是彼初段曼荼羅。此中亦當准知。故上疏云。
由此衆徳悉皆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故。名
集會。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
集會也。又圍繞者。即眷屬義。維摩第九云。道
品之法爲眷屬想。新經云。於菩提分法如
翼從想眷屬梵云跛儞嚩羅舍眞梵
語集
又吉
慶第四賛云。鉢&MT01414;&T005229;二合怛寫圍繞者翻偈
云翊從者維摩云眷屬者。恐是義翻。或
可。此梵自具兩義耳 以無量身口意者。十
佛刹微塵大衆。故云無量。次經明説法云。
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
句法門此中集會皆悉一種差別智印。身
口意密到於實際。以人表法故。以三密供
養也。三平等者。是法最上。若捨三事爲供
養最。即是菩提心供養也。聖觀音軌説三歸
依。次説捨身供養。即是三寶菩提心。三昧耶
佛戒也。第五十一釋加持句云。經云。云何
爲戒。所謂觀察捨於自身。奉献於諸佛菩
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則爲捨彼三事。何等
爲三。謂身語意。次明持無作戒。具足惠
方便也。行者觀身實際中身不可得。即是
如來解脱。是故罄捨此身。用施一切如來。
從此以後動止施爲。凡有所作。皆是如來解
脱。非爲己身也云云捨於三業。是於供養
恭敬中最爲勝上。盡此誠者即表深心聽
法義也。然實捨三業在初地已上。故初地
名空平等地。此中大衆皆住三業平等地。故
云摩訶薩。所云衆亦法性身者。即此也。是
以皆捨三業。而爲供養也 供養恭敬者。
倶通三業。三業供養如前可知。恭敬者。十
住毘婆沙第二十六恭敬名尊重禮拜。迎來
送去。合掌親侍
次明群機下。抄云云愚按。此一段經述明上
文。而演説法義。豫歎經勝徳。當是通序中
文也。何必慮餘經無例乎 群機嘉會時
者。此語本肇公説。即用易語。文言曰。亨者
嘉之會也乃至嘉會足以合禮。疏孔頴達曰。嘉
會足以合禮者。君子能使萬物嘉美集會。足
以配合於禮。謂法天之亨也妙疏曰。
師云。法主啓運。嘉會之時。記曰。嘉善也。佛
化大運。必稱物機。故云嘉會第五十四
灌頂義中云。然深祕釋中。正以道機嘉會
爲時。或以加持方便。促百劫。爲一夜。或演
一夜爲百劫。脩短在縁無有定限也
云。時者三昧耶之時。嘉會亦三昧耶義也。嘉
善也。會謂稱會。堪受法之時。故云嘉會。會
梵云suma唐梵
文字
samaye字體同。會即時義
故。云嘉會爲時也。説法時者三昧耶也。第
十三十丁云。次三昧耶之時。即時分之時。今
正是時。説法時也。第九十三乃至世尊今正
是時。善逝今正是時。據梵本。前時名迦羅。
是長時之時。如一歳有三分等。後時名三
昧耶。是時中小時。如晝夜六時之中復更有
小分等。如有人言。今正是東作之時。遇獲
膏雨宜趣時下種。勿使失其機會。故重
言之也今此中意明。越三時如來日加持
故。更無有晝夜長短之相。但以機會爲時。
故云群機嘉會之時也。又圓覺略疏抄第
六云。嘉會者平等法會也平等即三昧耶義
也 越三昧等者。越三時者是本地法身。如
來之日者謂加持身。加持故者。加持謂流出
義。從本地身而流出加持身也。三時者是
kara時。越此三時云samaya平等時。故越
三時即三昧耶時也。今説三密平等法門
故。其義相應也。下經阿闍
梨品
云。黒夜閻摩等。第
十七釋云。迦羅時三時。即我也。謂閻魔者也。
謂將有所去。謂召到惡到也。將至殺害
處名閻摩羅。然我將至善處。殺害彼煩惱
也。閻謂三乘車。摩即我。是我所立時。過三
時。皆是我。悉是心也。對彼時外道也
云。迦羅時者。釋黒夜義。是三世差別。外道
計爲常住故。云即是我也。謂閻摩義。ya@mma
亦時義。即與samaya時同故。是我者法性
大我。法性大我者三世平等。即本地法身。此
時超越三世差別故。云過三時。過三時即
越三時。故知。越三時即三摩耶平等義。又閻
摩云平等王。ya@mma是平等義。即與samaya
同也。黒夜迦羅者。具黒及時義。疏以時義
釋。内有我故有三世差別。我即時義。三世
即無明大夜。若知我即無我無明即明。則毘
盧遮那大惠明。即三昧耶時也。故云出過三
時也。理趣釋。大黒神云三世無障礙。即此
義也。又理趣釋降三世段。云h@u@m迦羅心h@u@m
是金剛大惠。降伏義。迦羅即三世。義釋云。三
世所謂摩醯首羅義摩醯首羅是根本無明。
斷無明者名爲毘盧遮那大惠之日。即是越
三時如來之日也。又理趣經云。常恒三世
三時一切時如來
之日
身口意業金剛身語意平
等句法門
大毘
盧遮那如來是總明毘盧
遮那名也
此文與越三時如來之
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同。本是毘盧
遮那之稱號也。此經號云大日經。意在于
此矣。下經云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
亦明此義也 又解。越三劫三種三妄至
于佛地云越三時。句義下疏云。就前三句
義中。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心。至此第四
心時。名究竟一切智地。故曰此四分之一
度於信解也 如來之日者。如上辨之。
如來是加持身之稱號。日喩其智慧。故上云
如來智慧日光第五十八云。從此實相花臺
本地
法身
則表大日加持之相如來
日也
日有加持
義。日天眞言a本不
生也
di與也tya日也以初阿字
爲種子。即本不生義也。句通達此理。而授
與人。即是常利益衆生義。猶如彼日也。世
人謂日爲常利益衆生a是本淨菩提心
即本地法身。以此授與人。即加持義也 
身語意平等句等者。所謂三無盡莊嚴藏曼
荼羅法門。具如下疏釋
然此經・流布下。爲顯佛日加持相。先解經
本不同也。開題云。此經總有三本。一法爾常
恒本。諸佛法曼荼羅是也。二分流廣本。金剛
手所誦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有三千
餘頌經是也。雖頌文三千經卷七軸。然猶以
略稱廣。以少持多。一字中含無邊之義。一
點内呑塵數之理云云愚按。此疏亦有三種。
一佛正説時。二十方廣本。三三千頌略本也。
一正説時者。第六二十丁云。乃至於三昧中。
具見十佛刹土微塵衆等等眷
屬也
無量聖尊三種
密印互不相雜。又云。三重曼荼羅所示種
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
爲佛。此等一切諸佛。各於本所流通法門。
自説彼三昧道。若現世天身者。則説彼三
昧道乃至若現持金剛身者。則説金剛三昧
道。當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刹塵。非世間
結集經卷所能其載。然諸行人若深入瑜
伽境界三昧時。當了了聽聞如正説時無
異。故名爲佛加持日也義決云。其大經
本。阿闍梨言。經篋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
無量頌乃至菩薩大藏。塔内廣本絶世所無
決云無量頌。與此中偈頌無量刹塵等。
其義相似。而實不同。疏云非世間結集經
卷故。決云廣長如床者。正是結集本。其異
可見。二者十萬廣本者。義決云。其百千頌
本。復是菩薩大藏經中次略也今云。略有
十萬頌者。對無量偈廣本云略。義決所謂
次略。此本此同。第十四釋印品畢
云。此等爲首者。如上所説諸印乃至荼吉尼
爲後。若廣窮部類眷屬。則種類無邊。如大
本十萬偈中所辨。今此品所説。乃是略擧
其上首。如提綱擧目衆綱目皆擧耳又第
一釋十九執畢云。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塵數
等持金剛衆倶者。若存梵本。於列名下。一
一皆有多聲。應云虚空無垢等虚空遊歩
等。乃至祕密主等。所以然者。此等上首執
金剛。一一皆有無量眷屬部類。大本當具
存耳此兩文明十萬大本略説集會大衆
各各名號各各眞言手印等。然云略者。對佛
加持十佛刹衆。皆同各各。廣演三密差別法
門。則十萬當是爲略。故決云次略也。三三
千略本者。今現流本是也。義決云。行至海
中逢大風乃至船上諸物皆擲海中。當時怖
懼忘收聖篋。其百千頌亦擲海中。唯存略
略本即三千頌本。第一疏云略擧上首
者。即是也。若疏與決相對。總有四説可知。
又對宗家所謂法爾説。則爲五説也。然今
唯擧十萬者。擧廣顯略也
若十佛刹下明正説相無有限量也。言十
佛刹微塵大衆各各演説。更無限量非機
所及。云何得聽度。故結集者置佛加持之
言。何以故。以加持故。而得聽聞。若離加
持。則雖十地菩薩。當非境界。況凡夫耶。故
云爾時住相佛日等。第六卷釋。亦即此義
也。然今於分流經。亦置加持言。意明以加
持故。流布閻浮。與正説時。廣略雖異宗趣
無異也 住於佛日者。經云如來之日。而今
云佛日者。佛是本地之稱號。意明本地加
持一而無異。故云佛日。所謂見加持身。即
見本地身。即此義也 者也二字連飾訓
也。是助語耳
如世間時分下。釋越三時義。是先明所越三
世相也。如上解之。此時梵云kara。第九云。
迦羅是長時之時。如一歳有三分等
有過去等者。三世是時大體。正是所超也 
長短劫量等。明三世中有無量時相。長短
者。長謂大劫。短即一念也。智度三十八十四
云。時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一念。大時名劫。
劫有二種。一爲大劫。二爲小劫一念者
一刹那也。劫具云劫跛。此云時分。此有大
小。大劫者。所芥子巨石喩。是也。小劫者。四
劫中二十増減等劫也。此亦有大中小。八十
増減爲一大劫。二十増減爲一中劫。小三災
爲一小劫也。指此等義云種種不同。旦日
行四天下者。謂日行四天下一周滿晝夜。
倶舍十一云。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
西洲日出即此義也。各有初中後分者。謂
晝夜各有初中後。即晝夜六時也。謂晨朝日
中日沒。爲晝三分。初夜半夜後夜。爲夜三
分也 乃至者謂晝夜三分各分初後即成
十二時。所謂子丑等十二時也 三十時者。
勘注云。此有二義。一晝夜合三十時。倶舍
云。百二十刹那爲怛刹那量。臘縛此六十。此
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
爲年。二晝夜各有三十時。疏第四云。西方
歴法晝夜各有三十時云云今取初義。謂三
十須臾爲一晝夜也。今按。初説爲好。第四
卷各字恐合字寫誤。具如第四卷記辨之。又・
晝夜二分爲十二時。又十二月以爲一歳。一
歳十二亦分爲三。即是十二因縁三道也。智
度第五二十四云。煩惱業事次第展轉相續生。
是名十二因縁。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
行有二事名業。餘七名事是十二因縁。初
二過去攝。後二未來攝。中八現前世攝云云
應知。一歳三分即十二因縁三道也。日喩十
二因縁實相也。十二因縁其體無明。迦羅黒
色即是無明。又疑云kara。此經宗意。疑即
無明也。越有二義。曰離越。曰越入也。今
如實知十二因縁無明實相。即是十二眞言
王毘盧遮那大智慧。是云越入 即是越三
時也故十四十五云。猶置十二字 復得十二
因縁。謂十二支句也。又十二眞言中云gate
gata超越者。已是歎於如來祕密身口意之
徳也解云。知煩惱業苦三道即身口意祕
密三道故。歎云超越。即越入也。又第十四
二十五云。眞言王能裂一切法界疑網。疑即是
無明能斷一切疑惑。即是爲作此照明也
解云。疑云karakara即時。是十二因縁
無明三世也。知無明即明故。云爲此照明
也。故涅槃第二十五師子
吼品
云。善男子以是義
故。十二因縁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
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
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
因縁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爲佛性。非因
非果常恒無變。以是義故。我經中説。十二
因縁其義甚深。無知無覺不可思惟。乃是
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縁覺所及云云 以淨眼
等者。正明越義。淨眼即佛眼也。第九二十三
如來眼眞言。tath@agata如來cak@sapyi眼也vala
kaya觀也釋云。用最初多字爲體。多是諸法
如如義。以一切法本不生故。即此如如亦不
可得。是故如來觀一切法。畢竟非如非異。
雖不可見而亦明見夫凡夫内有我故。妄
見三世計是實有。三世即我也。猶如病眼
見空中花。佛離我故了知三世不可得。譬
如病除唯見暗空。謂之淨眼。淨眼即越義
也。gategata云越。又gata了知義。以淨眼
觀等者。即了知義。即是越義。涅槃第二十
十三云。觀十二因縁。凡有四種乃至上上
智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云。見了了故。了知三際之相了不可得。即
是趣義也。又淨眼即佛眼。佛眼即般若佛母。
gategata超越者。即般若明呪體故。即是般
若實相慧眼也。智度三十七云。菩薩行般
若波羅蜜不觀薩婆若與過去世同。何以
故。過去是虚妄。薩婆若是實法。過去世是
生滅相。薩婆若非生滅相。過去世及法求覓
不可得。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復次佛自
説因縁。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
過去世。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未來現在
世亦如是。未來世除生滅相。其餘義同。復
次以時故。説有三世過去未來現在。時義
如一時中説。復次薩婆若是十方三世諸佛
眞實智慧。三世者。從凡夫虚妄生。云何與
薩婆若合。譬如眞金不與弊鐵同相 
無始無終者。述釋不可得相也。不可得者本
不生之異門見第十
九丁
三世之相本來不生。何
爲始何爲終。既無始終。豈有來去乎。又
約十二因縁者。過去無明爲始。未來生老
死爲終。無明即明。過去無始。生死即涅槃。
未來無終。故云無始無終
即此實相下。明如來之日越三世也 實相
之日即指如來之日故。云即此加持身外
無本地身。見加持身則本地身故。釋如來
之日云實相之日也 圓明常住述譯實相
義。圓明反無明常住反三際。即不増不減
體也。實相之日者。其體a字。第十四云。此
中常明即是大惠日也。即是菩提之心阿字
之體。無生無作無有變易。非由造作。如是
常住實相之惠。故云常明常明者即毘盧
遮那本地常身。故毘盧遮那a字爲眞言。世
間之日亦阿字爲種。阿字是不思議縁起。是
以迷此者畫十二因縁三世生死。悟此者
成十二眞言三世不可得大悲曼荼羅也
湛若虚空者。擧虚空無分別義以喩圓明
常住義。湛謂湛寂不動。即無分別義也。分別
是時分義。今此實相之日。本來無分別離一
切相。故云無有時分脩短之異
然以佛下。明加持相也。若約佛身。則無有
時分脩短之異。若約凡夫則有三世差別。
智度所謂。三世從凡夫虚妄生是也。今此
中明以佛神力故隨機惑異延促自在。是
云加持之日也。此中承法花意而釋。序品
云。是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
説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
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
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説謂如食
頃。是時衆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
惓。又涌出品云。千界地涌菩薩。各各供養二
佛之間。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
如半日也維摩經云。或有衆生樂久住
世而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爲一劫。令
彼衆生謂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
可度者。菩薩即從一劫以爲七日。令彼衆
生謂之七日。文句三之二五一云。六十小下。
第三時節同者。如下文云五十小劫謂如
半日。即是同也。記云。六十小劫如食頃者。六
十與五十。食頃與半日。數似少異。皆即長
而短故云同也。生公云。豈實然乎。表重法
心志。故寄時云耳。若云寄時應言如六十
小劫。何得直云六十小劫謂如食頃。故但
情謂非實短也。信六十小劫經文非虚聞
法之志加以佛威。一坐經時忘時久耳。
注家引淨名促劫爲日。演日爲劫者。乃
是佛促以爲食頃。此則違經謂如之言。猶
不如於重法之志。但言寄時。與經背耳。
引奢促已乃云。況言匠眞一之門。何爲不
以歴劫爲數刻耶。雖復況釋理竟未彰。
今謂且如世人苦則以短爲長。樂則以長
爲短。此亦情謂人長短也。有云。受佛法食
美未飽故。此喩稍通。有人於此立以四句。
如論中破。此亦不然必非聽者於中修觀。
乃是佛力及聽者忘時。故知。中論觀法。但
被末代鈍根者耳今此中云。令瑜伽行者
於無量劫謂如食頃等。今謂。言所顯其
延促相唯在能化神力。而不豫聽聞者。然
彼序品云謂如食頃故。即通能所。與此
有少異。又涌出品云佛神力故。故與今同
也 咸適衆機者。時體不可得而。實無長短
之異。此中以群機爲時。故佛以神力長短
適宜故。云咸適衆機也 無定相者。上云
三世之相了不可得是也
如此時中下。釋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也。初徴
也。意云。已越三世。而無三世相。若無三世
豈得有説。未知於此無時之時中。佛説何
法乎 身語意等者。牒經略答也 三業平
等者。察乘樞極此經宗體。一經始終無往
不是。故下云。平等法門即此經之大意也。上
云。入眞言門略有三事。又學此教者。名眞
言門修行菩薩。又證此果者。名三業平等
地。第十八云。佛世尊入大智灌頂地。得三
三昧耶。合身口意平等爲一也從因至果
皆明此事也。於中十二眞言王得三道之
稱。最爲至要。故第十四二十五云。謂佛坐於
金剛道場。纔念此三道眞言。謂如所説。身
口意三眞言也。當如是念時。即得身口意
平等之地。身及語意。皆是法界之體。無有
邊際。由如虚空。即以如是之力。而伏四魔
也。又云。如毘盧遮那。於阿迦尼吒天。坐於
道場。以此眞言故。得身口意畢竟平等自
在之用
言如來下。釋三密平等義 種種三業者。次
經云奮迅示現三無盡莊嚴藏是也。vicitra
此云種種顯色。即普現色身。藏品普世眞言
釋云。費只多羅二合掲帝。種種行也。亦是巧
色之義。隨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
亦是雜色義。以種種行種種雜色法門。而除
世間之闇。即諸明中無比義第十四二十六
云。由此身口意三道眞言故。如來得超入
三平等地。隨上中下類普門示現種種本尊
之身。種種眞言。種種印法等同虚空無有
其分限。普周法界。而度衆生。究竟皆令同
得超入如是三平等地也。身具無量功徳
故。猶如虚空不可知其限量。語意亦爾。
由觀此眞言故。得如是功徳同於如來
也。由三業無盡故。若應以身度人。普現
種種色身。若應以語度人即普門亦現種
種語言。隨宜導示令得入於佛之知見。若
應以意度人。亦如是種種感通不可窮盡
皆至第一實際者。謂佛三密。至究竟平
等也。一一眷屬皆亦如是。故名差別智印。
亦云一切智智。第七十一云。初云一切智智
者。即是總擧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印。
以此加持。則無所不周。又一切如來本行
菩薩道時。所集無邊福聚。發生無盡大願。
薩婆若中。究竟圓滿。是故皆得智名
第一實際者。阿字本不生金剛實際。第六二十
轉釋我賢本不生句中云。第一實無垢者。
此最實事更無過上。名爲第一實際。所謂
自性清淨心以離一切暗故。佛之知見無復
垢汚。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也又曼荼羅中
胎藏心云第一實際。一一諸尊與中胎藏第
一法界身無二無別。故云經第一實際。又上
疏云。今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
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内證
功徳差別智印 妙極之境者。第一實際
者。唯佛智所窮故。云妙極之境。梵音蘇羅
多。此云妙極。或云妙適。第十七十七云。蘇羅
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住妙理而受於
現法之樂也現法樂者。謂自覺聖智故。密
嚴經云現法樂住自覺聖智是自受用佛。
四智圓滿。自受法樂。即是妙極之境界也。即
是大智灌頂地。所謂入大智灌頂。三密合
而爲一故。次云身等於語等。是正明平等
義也 身等於語等者。正明平等義。平等
梵云samaya。理趣釋云。三昧耶者曼荼羅之
異名。三密平等即曼荼羅義。故三密梵語。其
體相同。陀羅尼集經第一十六云。曼咥梨眞言
慕陀羅印也曼荼羅本尊三密梵語。皆曼荼羅
故。皆具平等義也。今此中。從麁之細。身業
皆麁。語業次細。意密最爲細。以麁比細。云
身等於語等。今從細解者。佛之意密。究竟
至於金剛實際。與虚空等畢竟清淨。故名
mandramandra者清淨義。第十九十二乃至不可
以虚空能成一切事故。便謂虚空有爲有
相也。今此大空曼荼羅亦如是。畢竟清淨。
無所不爲。常住寂然而不空成就。又第十
二十一云。曼荼羅者。清淨義。是云意密清
淨也。如言意密。語亦至實際。故云語等
於心。語云vantra。故此語密名眞語如語等。
如言語密。身亦至實際。故身云mundra。諸佛
威儀悉中規矩。所作皆善。是云身清淨。故
經云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如是三密。皆
至實際。究竟清淨一味平等。故次擧喩云
猶如大海等也。又三密平等者。即阿字義。故
阿字名曼荼羅王。阿字是mantra。無盡莊嚴之
主也。轉字輪品。嘆阿字偈云。我一切本初。
號名世所依。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解
云。此偈明a字三密平等義。初句是總。理趣
釋云。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即是金剛
實際。一味平等義也。號名世所依者。謂身
中道身是所依義故。説法無等比。即語密。
可知有義本寂無有上者。謂意密。佛心常住
第一義諦故 云無有上。如是三密皆至實
際。究竟清淨。云我一切本初。故是總句。夫
佛自覺阿字本不生。所有三業究竟清淨。是
以示現三無盡莊嚴藏。而應法界機。即是阿
字不思議之縁起。謂之三平等句法門也 
猶如大海等者擧喩。海梵云sa@mmudra。與ma
ndra。通同。具三密平等義故。以喩也。海喩阿
字獨一法界中義遍一切有義喩種種三
業。同一鹹味餘義喩皆至第一實際。謂從阿
字一門。而示現無量身口意。故云遍一切
處。一一三密。皆不離阿字本寂之體。故
云同一鹹味也。第十二九丁云。如是甚深法
阿字門猶如大海萬流之所歸趣也。此萬
法歸趣。正順於大般涅槃。即是發行義也。
如世間大海種種色味。入大海之中。皆同
一色一味。無有差別。不可變。如來大海
亦如是。一切萬法萬行入此中。皆同一不思
議解脱之昧。無有差別也句者下。釋句
義。是初依世間聲明而釋也。四卷楞伽第二
云。又句身者。謂經路。如象馬人獸等所行
*經迹。得句身名。注所有言句。皆*經跡耳。
住本謂尋跡。以得象馬。喩因言而悟
也。句逗者。輔正記第一云。句逗者。逗留也。
説文云。止也。方言逗住也。即以句止之處。
名爲逗也對今疏文。逗住者即住處義。若
云住。則自有進行義矣有人云。逗須作讀
者。不得意也
今就此宗下。正明今經義也。修如是道跡
者。道謂三道。迹即是句。第十五十五釋三道
云。道謂會義云云會梵云sama。是以。三道即
三三昧耶。三平等義。故知。道迹即平等句也。
三平等句者。有相方便。故云道迹。由有相
方便得至無相眞實處。云修如是道迹。
得住三平等處三平等處者。中胎本地身。故
第九云。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祕藏身
口意平等之身。身是指本地身。具
如教主下辨之
又第二十卷
二十九云。若住此三平等者。即不著一切
妄執。即此三平等即是菩提應知第十一
地合身口意。平等爲一。即入中胎藏心。是
云住三平等處也
即以平等下。釋法門兩字。法謂平等三密門
名方便見智度第
二十八
謂今所修三密法門。皆從
如來平等三密而出。故云平等身口意祕密
加持。以此爲所入門。到所詣處也。上疏云。
行者以此三方便。自淨三業。即爲如來三
密之所加持。乃至於此生滿足地波羅蜜
謂以身口意下。述釋平等身口意祕密加持
義。謂以行者三密修行。爲方便故。逮見加
持身也。逮見加持等者。上云佛定用身者。
是所住土。今簡彼。故云加持受用。即加持
身。然云受用者。是行者所受用故。猶如他
受用亦言食身。是他衆生所受用故具如
上辨
解。加持者。謂加持身。受用即上。身土並擧。
云加持受用身也。是明世間成就位也。第
二十九云。此三事等明見本尊故。當於自
處作也。又即自觀其身亦同本尊。以三
事等故。名世間成就。爾時本尊及諸菩薩
等。隨想而現。隨念而至。隨問而答。然後入
修學出世眞言之行
即是毘盧遮那下。明出世成就也 遍一切
身者。謂本地身。理趣釋云。大者是毘盧遮那
法身無處不遍見本地身者。於鏡曼荼
羅中開見心佛也。本地加持淺深有異。倶
不出行者自心。此心漸淨。則外見加持身。
究竟清淨。則於内心。開見心佛。心自證心。
不從他來故。云即是行者等。何者。全本地
身現加持故。加持當體即本地身。是以見
加持身。則見本地身。本地身者。本是摩訶
薩意處。意處顯現。稱本地身。是以見本地
身。則是行者平等智身也。第七卷云。若見加
持身。即見本地身。若見本地身。則是行者
自身。故此一一字門。即是不思議果。不從
別處來也又遍一切身者。即本覺妙明。故
起信論云。所謂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
相者。等虚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
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説爲本覺。又
心地觀經第二。明自受用云。初成正覺。
窮未來際。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圓滿。
是眞報身。受用法樂 行者平等智身者。
謂行者始覺。對本覺云智身。謂以至心源
時。始覺即同本覺。無二相故。云即是行者
平等智身。起信次文云。何以故。本覺義者。
對始覺義説。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是故下。歎三密不思議行果也。是初嘆行
者。住此乘者。謂身口意平等金剛一乘也。
一切衆生種種三業本自與如來等。今手結
印契。口誦眞言。心觀本尊。即是本具三密。
不從他來故。云不行而行。所謂三密加持
速疾顯者。即此義也。一切衆生從本已來。
住第一實際妙極之境。然爲煩惱所覆故。
未能顯發。今依三密方便。而得顯現。非是
本無今有。故云不到而到也。是嘆果也 
而名爲平等句等者。結釋平等義。杲師等舊
師。皆接上句而讀者不可。意明。三平等者。
阿字之門。法界之體。一切衆生等具無缺故。
云皆入其中。已皆入了。則非由三密門而
今始入。故云無能入者。既無能入豈有所
到果。故云無所入處。能入所入畢竟不可得。
不出阿字門。故云平等。下疏云。所以然
者。一切衆生色心實相。從本已來。常是毘盧
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
使成法界也。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
嚴藏大曼荼。已還用開發衆生平等心地無
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妙感妙應皆不出阿字
門。當知。感應因縁所生方便。亦復不出阿
字門 平等法門等者。總結也。此經中金
剛手爲對告主。毘盧遮那爲其教主金剛
手稱身口意平等金剛毘盧遮那名身口意
祕密平等身。即表説三密平等法也。第二
十卷十七云。私謂上來經文大意。不過此行。
謂口眞言。身法印。意觀佛也。然此三事皆縁
生法。縁合而有。都無自性。不生不滅即是阿
字之門。法界之體。凡夫不知云何得入。故
佛先説此眞言門。漸得三昧。乃至親觀本
尊。見種種神變之境。猶是心有所著。不得
三平等住。今説入三平等法門。若行者於
瑜伽心中。而後能如是觀察。離身口意分
別戲論即得現前爲證眞言實相。同於佛
住自體常住同於如來也十萬雖廣。三千
雖略。無出三密平等法門。攝其三密爲一
阿字門故。毘盧遮那以此一字爲眞言是
此經之大意也


大日經疏私記第七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
時彼菩薩等下。已下明別序也。勘注云。
當經別序者。現自受已下三身等云云指心
云。二教論意。已上自性身。説法。自下受用身
説法云云是皆依宗家而解也。愚按。宗家以
金剛頂四種身義直解經文。是一家別傳。而
與疏不同也。然古師皆以家家義而解疏
釋。猶如圓鑿方枘互不相容。非但失疏意。
亦不得宗家之意耳。今此疏意。當段明現
瑞相。故擧法華瑞相因縁指示而已。現瑞
有二。是初普門瑞相故。經云毘盧遮那加持
故等。二一門瑞現。下經云乃至蓮華手像
貌。疏釋云。非但示現佛身充滿十方一切
世界。所現金剛菩薩等身亦復遍一切處也。
是以驗知。二重現瑞即表a@m字導師及百光
遍照義也 普賢爲上首等。指心問答出多
云云皆非疏意也。今云。略擧二尊攝萬
徳盡。普賢見於法界。以爲悲徳。金手見金
剛界。即持智徳。萬徳雖多都攝悲智。故擧
二尊。以對無盡莊嚴也。又普賢是三密平
等體如上
疏釋
金剛手亦主如來三密。故與所説
法門相應故。略擧二尊以爲瑞相也。又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