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地前耶。故疏第三釋極無自性心云。即
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薩提心也又云。如
前所説解脱一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依即
不思議之幻也非指今文
  文永三年七月四日於高野山文六堂僧
草了是偏爲紹隆佛法回向菩提而已
  金剛資頼瑜生年四十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十四

  疏卷第二之七
統論三劫始終等者。且約大師十住心者有
多意。或唯蘊無我爲始。極無自性爲終。上
三劫文各存二意故疏云。越世間三妄執出
世間心生出世間心三劫故。又云。
持齊爲始極無爲終故上文中一毫善爲
始。下文中世間八心爲一毫善。故持齊爲
始。又上文云。若住此不思議解脱時是眞阿
羅漢乃至廣大供養故極無爲終也。
又云。正唯蘊爲始兼攝人天。第十心爲
觀抄義私云。始兼正如觀義。終又有兼正
極無爲正祕密爲兼。上三劫中第三劫攝
初劫除世間心。下六無畏擧世間心
祕密心。故前後合論始終各有兼耳。或
始可第一心。彼又有知過義。故寶鑰云。
九種心藥
在石礦之中者礦薛峋云。侯猛反。銅鐵石。祝
尚丘云。金玉未器。礦古猛反。金璞金玉
云云私云。礦字相通也。金玉中今
玉邊喩矣
譬如收彼頑石置在家中者。問。譬説中既無
此意。何合説中示此義耶 答。今文中譬合互
顯圓世間三心也。故有此句。所謂合中。是
故諸善知識纔見衆生世間八心乃至遇便識
之者第二持齊也。諸佛菩薩亦爾私云對前譬説
云亦爾譬
中雖無文
有意故
久已證知乃至方便誘進令受三歸如
前已分別説譬如收彼頑石置在家中者第三
嬰童心也。受三歸戒是護戒故。前譬中此心
文。又譬説中。猶有如意寶在石礦之中
乃至與瓦石無異者第一羝羊心也。此文無
法故互顯圓三心耳
次以三種三心等者。有人云。見・修・無學三道
三種。此三道各有三妄之心故云
種三心。但云拔業煩惱者擧無學三心
餘二三心云云信證僧正義云。第一僧祇
内三種三妄執如次見・修・無學所斷也。聲
聞・縁覺・證寂然界三乘人各經同三道
三妄。然聲聞空我故攝唯蘊無我。縁覺與
寂然界法故攝拔業因種云云私云。此意
三乘云三種三道云三心歟。觀抄云。三乘
心云三種三心。三種即三心也。又有義同第
二義也。私云。第二義違住心淺深。見道・三
果是唯蘊心。無學拔業心故。第三義唯三乘
心可三種心後三字無用乎。初義無難

爾時生於佛家等者。此文有二意。或攝祕
或屬極無自性心。合灰水使淨生於佛
在憧雨寶之故。即知極無唯在地前
也。地前地上是顯密界畔故。故寶鑰釋
密異云。心外礦垢悉盡曼荼莊嚴漸開云云
又云。顯藥拂塵眞言開庫私云。悉盡者
疏極淨文歟。漸開又雨寶義也。疏云。從
初地入金剛寶藏若不開何入矣。重意云。
祕心迂迴直往二機異。今文明漸機入
密。若行者已下述頓機入祕也。直從眞言
門直字此意矣。所謂迂迴直往雖巧度拙度
不同倶入初地金剛寶藏故云獲寶無異
也。意漸頓修行雖是顯密異路初地
時同得三密寶故無異路爲言後義意若
行者已前文皆明顯乘行也。巧度拙度相對
分明故。況復三劫各置次言濫若生於
佛家文更明直言初地。何不置次言乎。又
結文以此因縁故堪受世間廣大供養也者又
經世間宗奉常應供養文乎。上疏文見
極無徳。故即知今文成極無義理也。但
合譬二重者於極無斷惑證理二重
無間・解脱如次地前地上故。然次生極無自
性句雖斷證總句且約斷惑邊合別譬
也。又大師釋者。大顯密對辨時雖云拂
顯中斷證異故非無寶。故寶鑰叙
第九心云。初心之佛其徳不思議。萬徳始顯
一心稍現又第九心引菩提心論萬徳斯具
妙用無窮文爲證矣。此等豈隨分非開
乎。然猶望三密寶時彼非眞寶故云未開
也。又於初地位有遮表。顯乘極位寄
祕密遮情故云雨藏。一心三密雖異同初地
位故。上文云至到一處。非所得寶是一也。
又舟車神通頓漸異故云巧拙難易。然倶度
五百由旬同路。故云無異路。非全得一寶
也。又暹僧都云獲寶無異路者。謂是菩提心
本末因縁故云爾。如云汝等所行是菩薩
。若依常途得云此淺略大祕密
以開曾意云無異路。海云。彼諸乘各各有
所至果殊故云無異。非一處也。大師言。
所乘各異所謂亦異以爲證云云
此經從淺至深乃至我今悉開演也者。住心論
第十云。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
示者即是竪説。謂從初羝羊暗心漸次背
向明求上之次第。如是次第略有十種。如
上已説私云。疏家以心續生之相文
三劫從淺至深之義。宗家以彼文十住心
續生次第。故知影略互顯歟。又疏上文中以
此文八心等續生。宗家以八心三劫文
十住心續生次第。疏家宗家成一致
相違也。故疏第一云。已下答心相續義
大師住心論第一云。善無畏三藏釋云。從
此已下十種住心佛答心相續之義
十心文釋十住心給。可之。疏家意八心
三劫中存十住心。故倶以心續生經文
義也。或又疏中十心云續生。論中十住心
心續生。各據一義
經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等者。朝譽義云。經心。
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等者正指八地已上
信解地。經出過一切聲聞等已下文説八地
。故但疏云。此經宗理實淨菩提心已上十
住地皆是信解行地也。爲初地已上皆信
解地畢嚴經文。經觀察三心者。若通論則
初地爲因二地上云根八地上爲究竟。又一
一地皆有三心。經依此義八地上云
察三心也。經建立十心等者。若通論則十地
相望論十心。而一一地無邊智生。又付一一
各有十心也。經心正説八地上。疏主以
實義初地上信解地也。引華嚴・佛性等
顯教眞言十地。顯密雖別十地功徳是同
云云。教相抄私云。此義心經信解地者説
地上。故三心十心又約短八地上心也。疏
初地上者以實義長短三義釋也
爲言覺心義同之。證僧正義云。今十住心者
麁至細從淺至深本末合有十心。前九
種合爲六無畏位。第十中門十地總爲眞言
。十六重玄義横竪統攝十二部經。則旋轉
無盡。是名諸如來次第證入大悲發生三摩
。菩提心論立三種。行願者大悲。勝義者
深般若。於中有二義。依教相著處。約
空性旨直悟心性也。三摩地者自心本有實
徳。九種住心在勝義門。次第遮情義。祕密莊
嚴是三摩地門實義。又釋論五番問答次第
淺深道理炳然。疏第二云。如前所説種子
根疱等及歸依三寶爲人天乘。乃至又云。空
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乃至影像不常寂滅
。故曰無相云云是天台常寂光境界是也。
又云。行者得此心乃至同會一處者亦彼
宗意耳。又云。行者得如是微細惠時乃至
極無自性心生云云是當華嚴法界縁
起義。又云。眞言門行菩薩等云云又云。信解
行地觀察三心等者眞言也。以續生分位
立諸宗疏家意趣顯然取意h@r
da
私云。此意三劫
十地是地前地上不同顯教密教差別耳。寶
生御房義云眞言地前地上是異顯教也。夫
眞言地前是竪義也。地上是横義也依十住
心論者前九種住心皆是因。皆是地前也。第
十即果。即地上也竪論次第淺深皆是眞言
地前行相也。横觀智智平等即地上行相也
般若僧正釋云。問。論文然。今如上九種住
心各第十住心亦有耶。答。第九極無自性心
文之次云。復次祕密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
乃至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等云云文以下皆
祕密莊嚴住心爾也云云私云。三劫六無畏三
劫九種心地前地上古來二義。從顯入密人
地上義。唯密學者成地前義。經軌文二途
大師釋左右也。然以地前義勝疏家宗家
等釋多分冥此義。故仁和醍醐高野賢哲皆
以立地前義耳。又大日經宗顯密中委辨
乘心故三劫六無畏九種心文分明也。金剛
頂宗曲明祕密心故五相十六生説炳焉者
歟。二經影略互顯成一揆
此經宗從淨菩提心已上等者。抄第四云。此
經宗從淨菩提等者。即下文虚空無垢菩提
心也言十住地者。住謂依持。地謂住生。依
持住生名爲住地。仁王經云。入理般若名爲
住。住生徳行名爲地。言信解中行者。信
忍可樂欲。解謂了悟證達。各有淺深淺
即地前深即地上此是地上行。即地上行即
進修故曰信解中行略抄疏第三云。此解行
梵音阿毘目底。謂明見此理。心無疑慮。如
鑿井已漸至泥雖水必知在近。故
信解第十五云。初信者謂隨分能淨
諸根深信如來祕藏決定不疑慮心。信
是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此
是地前信行也。入地者謂初歡喜地也。准
聲聞法中猶如見諦人或云。信解行地
者信十信。解行三賢。謂地前信解行攝地上
唯立十地故云信解行地也。亦名到修行
地者。疏第七云。若到修行地不思議果
此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例如
聞見諦已後復入修道位也。此菩薩於百字
明門中各見蓮華胎藏曼荼羅世界海
唯如來各究竟一切智地者。問。疏第一云。如
來信解遊戲神變等文又第四云。諸如來印從
如來信解若爾何果位簡信解名
竟地耶。答。依因信解願力果徳故果從
因云如來信解也。故知今文中約正信解
。局十地。上下文約相從門果。故無
過。又十六玄門義云。疏第二云。十一地名
信解地亦名到修行地此釋信解有佛果

自然於十無盡界者。六十華嚴第二十四十地
云。以十不可盡法而生是願滿此願
勤行精進。何等爲十。一衆生界不可盡。二世
界不可盡。三虚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
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惠
不可盡。八心所縁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
世間轉法轉智轉不可盡。若衆生界盡我願
及盡。而衆生界實不盡○我諸願亦不
生十大願等者。抄第四云。佛此菩薩住歡喜
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
。以此十願門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
。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乃至
我此大願善根無窮盡私云華嚴經云
不可盡。今疏云十無盡界。何抄云十盡句
尋決矣。十願者華嚴探玄記第十一云。願
是希求義○今依梁攝論具列十名。一供
養願。願養勝縁福田師法主二受持願。願
持妙勝正法。三轉法輪願願大集中
未曾有法輪。四修行願。願説修行一
切菩薩正行。五成就願願就此器世界衆
生三乘善根。六承事願願諸佛土常見
諸佛恒得敬事受正法。七淨土願。願
淨國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衆生。八不離願。
一切生處恒不離諸菩薩同意行
九利益願。願一切時恒作利益衆生事
無有空過十正覺願私云。經文廣博故不
之。抄具載。可披見。問。今此十大願因・
根句中何攝耶。答。有多義。範云。因名攝也。
初云得此虚空無垢菩提心時終結即是菩
提心爲因。故知十願百萬等大願皆因句攝
也。觀義云。根句攝也。故次下文云。從
已去大悲萬行即是大願取意但上文無垢
菩提心爲因二地以上所修大願云大悲萬
也。所以得菩提心時於十法界生大願
故能所生義異。何願爲因乎。今文中爲
因擧二地上願也。結文此願即菩提心爲
因也爲言此行増長至八地方便也。私
云。依前義下文者。大悲萬行者大願爲
縁於十界根。彼根云大悲行爲言
知非大悲萬行即大願也。故華嚴經云。菩
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更立
義云。長短三句中。約長則初地攝故因句
攝。據短是根句攝也。所以者何。初地大願
因攝二地上増修即成根也。即大悲萬行
也。此根八地上増長云方便也。既云増修
初地乎。雖然於初地中發心誓願異
故短中根也。又下文引經云。發十大願
則得利益心等文彼經疏云。由先大願熏
心故則得利益等十心起行依
十心既初地果相也。十願初地根攝也。故
知約短三心根句也。若據長三心因句也。
彼疏起行者當今疏二地上萬行
於十法界生根者。抄第四云。謂於前十無盡
界中所修悲願能引起後地方便之爲
意云。於前十無盡界中修大悲大願
八地上方便二地上悲願爲根也爲言
釋前十大願爲根句也。問。華嚴經云。菩薩
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若爾何
二地上行耶 答 經中云成就。可初地位
成就現在故。疏中云生十願。可二地行。生
未來故。又於十法界生根與前於十無
盡界生大願文言既同。義理豈異。故知大願
即根也。又云。依願起行。何願即行乎。所以
十法界或生願或生行。故今云根也
八地以上境界皆同等者。抄第四云。八地已
上者。謂後三地境界皆同。以無相境故。
但約方便等者治惑障有階差故。佛
性論云。無相無功用道者即八地已上。無相
者即眞如境。乃至云言究竟者。八地已上見
境皆同更無別境所見者。故名究竟。但
方便猶有淺深耳此釋心云。於八地
上無相無功用道二意。約所證理
故云境界皆同。是釋究竟義也。又據能
證智斷障階差故云方便階降。即釋
便義也。例如清涼略策云。理無淺深證有
階降無爲法賢聖不同云云故知八地上
理智云方便究竟也。問。若爾初地乃至七地
智證理。何不方便究竟乎。答 細論
其義。故云各有三心也。然大分八地上
無功用位故殊立此名。七地前有功用位故。
又大師祕藏記云。三句義○即是眞言行者
用心也。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
方便究竟成佛以後以大悲度衆生
故曰方便爲究竟。向上向下讀文有異
密嚴院云隨順菩薩方便隨順衆生方便
私云。心向上方便以因行方便果位
究竟。故若約長三句則七地前大悲行云
便。八地上可究竟歟。但今文八地上名
方便地者方便所成地故從因云爾也。又
云。成佛云究竟。八九十三地方便歟。方便之
究竟。向下方便者濟生方便即爲究竟故方
便即究竟。尊勝儀軌云。遮那大日即是法身。
火天智火即是應身。已身住方便即是化身。
故經云。方便爲究竟能作一切佛事。是故
自身爲化身諸佛利生方便能現化身
物爲究竟爲言又准隨順衆生方便者又
方便之究竟歟。依主持業隨宜矣。又疏第三
云。復次初入淨菩提心門法明道
種子歌羅羅時。前七地以來爲大悲萬行
含養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
方便嬰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
智地伎藝已成施干從政。故名大悲胎
藏生私云。八地已上無功用位學如來方
便伎藝方便。至一切智地
藝已成究竟歟。若爾八地上方便究竟雙
明故云方便究竟歟。問。若爾何下釋佛果
上上方便耶。答。疏第一云。即萬行所成一
切智智之果説名方便内具方便故方
便之業即是利他果位由内具故云爾也。
問。向上向下義依何文耶。答。疏第一云。方
便究竟者。謂萬行圓極無可復増。應物之
權究竟能事。即醍醐之妙果三密之原也
私云。應物已下向下方便。已上文向上方便
也。此文方便究竟似果。云萬行圓極無
可復増故。疏第三説支分生曼荼羅境界
云。謂初發淨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
法界第二住。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
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既云第十
一地所見圓極。今萬行圓極義可局果位
歟 或又准今疏八地上文者無功用位見
荼羅境界優劣故云萬行圓極
若觀一一地亦自有三心等者。釋經觀察三
心句。初列名。即是因・根・究竟心是也・後若
通論下配位。於中有二。初通門。謂長三心
十地。後別門短地地分三。今文是也。此
中有二。初釋總標句。後此經無量下釋
句文。初中二。略示・廣釋也。廣釋中。因縁者
因句也。因即縁。例如親因名因縁矣。方便
中。淨治果相者向上方便也。治地是大悲萬
行。此萬行所成果相即究竟。謂以方便萬行
成究竟果相。故云向上也。故疏第一云。即
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果説名方便方便
業者向下方便也。故又第一云。由内具方便
故方便之業即是利他餘皆准此者以
地三心准倣二地以上耳。次釋別句中。初
根句。有十心下釋究竟句中間無對無量等句
通上下句總句也
 於中二。初釋建立十心。後釋無邊智生
初中有作釋・引證・結成也。此別釋中但有
根究竟因句也。又但約短三心釋顯
長三心義也。總句既兼通例。別句又可
長短
華嚴經云。發十大願等者。注華嚴經第五十六
經第三十四
録疏注經
云。佛子菩薩發是大願已由先大
願熏心
故則得利益等十心爲起行。依於後十行作自在。然有二
意。一以十心通爲十行之依隨釋易了。以十心別對十行
以治十障。文皆次第。唯信行最初
而不濁居末者以與釋文相接故也
則得利益心利益
拔苦
即是悲心所依。治
損害障能成悲行
柔軟心歟樂柔軟。即是慈
心。治嗔恚獷強障
隨順心
隨順所求。即是施心。
治於身命財生顧戀障
寂靜心寂靜無求。方能求而無厭
故。是無疲厭心。治希求
報恩貪著利
養不寂靜障
調伏心三學調伏是知經論心。以經詮於定
論詮於惠經兼於律。復是調伏治無
善巧求加行障
有則調伏故
寂滅心雖行世間妄惑不生故云寂滅。是
解世法心。以治性不柔和不於他
心隨順而轉
不寂滅障
謙下心高崇賢善拒惡不増故名謙下。
是慚愧心。治於放逸之高擧障
澤心能修出離以法潤澤即堅固莊嚴。治於
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生怯弱障
不動心

説行故心不動。即供養佛行。
治於大師所猶預疑惑障
不濁心即第一信行。信以
心淨爲性。離不信
濁故。此治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障。由治十障故
經名淨治地法。法法通於教證。此所治障具如瑜伽三十
九説
次又成就十種淨諸地法等者。抄第四云。次
又成就十種淨治諸地法。謂即能信如來本
行所入乃至信成就果。即信也。菩薩乃至
諸衆生不諸苦即生大悲。此乃悲也。
是諸衆生我應救護令住畢竟佛道之樂
慈也。菩薩隨順如是大慈悲法一切物
貪惜行大施。喜捨也。是菩薩以
悲心大施心一切衆生心無疲懈。即無
疲厭也。菩薩生無疲倦功徳諸經書
能自開解。即知諸經論也。由是功徳善根
能籌量應作不應作上中下衆生隨宜利
益。即善解世法也。由是功徳則知時知
慚愧莊嚴修治自利利他之道功徳。即慚愧
也。如是功徳精勤修行心不懈退。是精進
不退功徳。即得堪受力即堅固力也。得
受力已勤行供養一切諸佛。即是第一供養
諸佛也
復次住是地已善知諸地障等者。抄第四云。
復次住是等者。謂此地菩薩已具十種淨
諸地法更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K99;受請
問成就是地之法○所謂善知諸地障者。
初地時皆由觀解故知障有十障十地
故知智有十治十障。故立十地別。善知成
壞者。攬行成位能集諸行即成相也。解
無體自行故即壞相也。善知地相果者。
謂方便智帶相觀終故名相果。善知地得修
者。謂得入時即根本智顯是證修。非縁修
故善知地法清淨者。謂勝進位後得智信等
淨地之法。離障清淨故。善知地地轉行者。依
前起後。地背相捨故。善知地地處非處者。
二執名非處。二空爲住處。亦是相應不相
應也。善知地地殊勝智者以後勝前増長善
。名殊勝智。善知地地不退轉者。謂具
便不退轉故。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入
如來地者。能治障盡得解脱故等
更約前三心作十心説之等者。覺心云。更再
前觀察三心文也。所謂前以三心
別義門華嚴衆多十心也。今示開三心
十心通別義華嚴十心也。所以上
既一章文悉釋畢重作此釋云云朝譽義
經建立十心等文云云具如先出矣。私
云。疏家作釋尤可經説。何捨十心明文
三心他文。所謂經文非起蓋。經中
三心十心文各有總標別釋。信解行地觀察
三心者三心總説也 無量已下別説也。信解
地無量無對不可思議者十心總説也。建立
十心下別説也。然建立十心等二句含二意
或三心中究竟句別釋也。如疏文。或十心中
別句也。含疏意若如釋唯取三心別句
信解地無對等二句似無用歟。所以三心首
信解行地外更云信解地等。豈非十心
標句乎。故知建立十心等文含多意故通
二種十心利益心等三心果相種
子等十心云二種也
但更約三心
等者。前信解地約三心釋之畢。今更於
三心之十地十心爲言又雖一章文
三心訖重於建立十心文別義。何
過。若如所成者別句文不可長義。如何
短三心釋訖故彼不許者此又不成乎。
問。建立十心文疏釋分明。何云釋彼文乎。
若於一文三心十心二義者一段文悉
通釋歟。所以以三心十地。十地又如
次種芽等十心義。其理極成何必尋十心文
乎。次後十心文八心段有之。何爲奇乎。
若又信解地標句爲所由者三心釋可
四攝法文。下文十心文故。文起盡彼此不
如何。答。一字攝多教文無邊義故或
全文皆三心總別兩釋也。如疏釋或信解地
以下又十心總別説也。如更約三心等釋也。
或上三心總別説。下十心總別説。三心中總
標具標三心。別句唯明根顯餘二句也。十
心中總説歎徳未十心。別説指十心也。
故知總別兩段影略互顯而示義門多端畢。
又一文再取其例是多。謂如釋論能所平等
門本文等而已
所謂果中之果者。私云。有二意。一前六心中
結實既果也。彼結實還爲種更生無畏果上
文云。今此受用果心得成後心種子故云
果中果也。二三句中八地上是果。又十心中
果故云果中果也。故今文云。此二心於
八心中方便轉開出之意三心中方
便中開無畏等心故云爾也
且如住初地時乃至推之可知者。覺心云。初
一地時成就一切淨治法。幷知一切地果相
是以初地智力後後地位也。如
今地地具十心事例彼可之也云云私云。
此文二點。一云初如字被知諸地相
之。是釋初地十心義也。藉此下二地
上具十心之義。例准也。一云如字及更解
二地之。以上擧前短三心義也。以十心
下今十心義例准也
然此經宗從初地乃至自當證知也者。朝譽義
云。顯教十地如華嚴。今宗於十地功徳
淺略深祕二法。淺略者謂華嚴所説十地
法門也。深祕者謂金剛頂所説十六菩薩功
徳也。菩薩若證入初地顯密行必悟
淺深二法。入證之後如實見佛界。故華嚴
淺略十地法。是教門説故也。若不達如
是密號等者。若淺略者即因縁事相之十地
次第可其品位。若深祕者事相十地之上
即證顯十六菩薩功徳云云信證僧正云。
今釋位義有兩種義。一顯教中有兩種義
一從初地入證及從初住入證。此兩行人
其心解或離或即故有兩處分證不同。二
彼此相望十地爲深十住爲淺。何以故。十住
佛尚遠。須到十地方乃近故。依實説從
初地入名眞分證。華嚴十地含此兩意。又
今經中多導十二地。此取進果之位故不
於十住品。又一一地皆具十心。都有
。百心滿時得成佛果。例如金剛頂十六
大生各具十六至于第十六生最正覺
第二正顯今宗正義。上來住地分證之義皆
顯教行人或從初地或初住此祕
。所以處處文中所説位義多約教道淺略
。今此教中初發心乃至十地此生滿足之
實知自心一切種智。何用次第修行
諸文中分別地位者對比顯教行人知
法相而實無時方。一切本不生虚空。何論
長短而論因果。令上慢義分別淺深兩
。若總論之攝於淺略。其深祕門在師。只
文。若偏執文。因縁事相未是此宗
深祕之趣。此中有擬儀外迹之説趣意寶生
御房義云。於眞言十地淺深二釋。淺略
十地行相如華嚴十地説。深祕釋如金剛頂
十六大菩薩生也。若淺略十地依華嚴意
二。一次第。位位次第遷登位位時分經歴
位也。二圓融。十地功徳皆法性縁起故諸位
功徳一一皆悉平等相入相即主伴無盡也。
此雖甚深眞言此淺略行相。當
眞言深祕十地是一一位皆當體法然輪圓三
密四身六大四曼渉入無礙過刹塵。謂之密
十地也。若不深祕釋密號但依
文説則因縁事相往渉顯教義門。有疾菩薩
趣意又十六玄義云。疏第二。十一
地名信解地。廣引華嚴經信解相
略深祕二釋。淺略深祕如華嚴經。深祕如
剛頂十六大菩薩生云云但以深祕地位行
正爲眞言地位行相云云覺心義云。依
華嚴十地名言淺略深祕釋之次。引
自宗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淺略深祕意
准知云云私云。古徳異義不同。或今經眞
言十地有淺深二釋。淺如華嚴十地深如
金剛十六也。或顯中淺深釋也。約住地淺深
故。又密中淺深也。約迂迴直往二機故。
或今經信解地淺深二釋如華嚴經深祕如
金剛頂也。或先擧華嚴淺深二釋金剛
頂淺深兩釋云云私更解云。今此文通
也。上來引華嚴十地衆多十心今經
十地。恐顯密雜亂歟。仍爲彼難然此
經宗從初地入金剛寶藏等。依無畏口傳
嚴名言須淺深二釋。其中以彼經深祕
今經而作釋也。若不是密義
但依彼經淺略文今經深祕義則今經菩
提心本末因縁事相往渉於華嚴十住品矣。
若解金剛頂大生今經深祕義自當證知
爲言問。金剛寶藏者菩提心實相歟 如何。答。
覺心云。以根究竟可金剛寶藏也。謂此
經宗言簡餘經也。然自心實相法門顯密大
同也。初地證不生理亦顯説故密自心實相
非青非黄等遮情義非表徳道理云云寶生
房云。金剛寶藏者本有無垢金剛一乘祕密
曼荼羅也云云私云。菩提心實相云金剛寶
也。故疏第一云。經云。祕密主。云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即是開示如來功徳寶所
又云。云何即知菩提心生。越百六十相
續心即是淨菩提心。行者最初開發金剛寶
時見此心性取意此文分明。不異求
矣。但至初地同類者於初地菩提心遮情
表徳。此中遮情義似同顯乘寂滅絶離極果
故云爾。理實彼異。顯極理四種言語不及故
絶離。密遮情以如義遮遣破執説故文。
言雖同義理全別。何況菩提心表徳實義乎。
故云初地入寶藏也 問。以十六大生
盡。如何。答。或云。十地攝十六生也。故
儀軌云。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
或云。金薩地前也。故不空心要云雖
薩埵正位而見惑未既云見惑未
定知地前也 又菩提心論云。若纔見者即
眞勝義諦。若常見者即入菩薩初地
既異初地常見。云纔見者地前金薩智分
也 私云。金薩通地前初地二位也。眞言行
者菩提心相似眞證皆金薩故。但儀軌文約
眞證也。心要約加行等觀心也。證者得義
也。正位者正定也。金薩通地前地上。故三
賢正定位金薩見惑未斷也爲言禪要云。乃至
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即便證得解脱一切
三昧此三昧者名爲地前二賢若金薩
地上者此等地前智分攝何菩薩乎。又
本有修生智惠故唯云地前。初地金薩經
軌文分明故。菩提心論文今義潤色也。金薩
二位故有纔常見異也。問。以十六生
十地方如何。答。依金剛三昧經説十六
長配十地。具如即身義抄又仁王經陀羅尼
祕釋不空云。於瑜伽教中普賢行十六行
聲聞見道中十六行此釋意於初地
存十六菩薩。准見道十六心故。准知
二地已上各具十六徳也。演密抄第四云。又
此十六大菩薩生。若一一從菩薩説時
十六行者。未此時成佛。若能一生
此。即是一生成佛。都名一生則無十六
之異。故云十六大菩薩生也。又此十六大菩
薩皆從普賢薩埵心生故○下十五菩薩出
生大意同此。已上義當深祕之釋或云。
初釋十六大生一生中漸次證也。後釋一一
地中各各證十六功徳云云
經云。我一切諸有所説等者。或云。我一切經
中所説行果悉依十地三心修行之云意
也。或云。我一切者釋家云如上一切智地無
盡莊嚴境界是也。諸有所説者釋家及餘修
多羅佛所稱歡等文是也云云
如上一切智地無盡莊嚴境界者。觀抄云。有
云。上明菩提心爲因示一切智地。是云
上等也。或云。如上一切智地無盡莊嚴境界
者佛瑞相所現種種未曾有事是也。金剛手
此一切智地外迹 問其宗本一切智智。指
彼云我一切也。餘經者摩訶般若等所
六度等也
是故餘經如是廣歎等者。覺義云。顯經及金
剛頂經等也。雖眞言經具不三句者可
枝末餘經。大日經名根本經王。又釋
此經中唯明此樹王種子等故。故又顯經等
中得王名。是相形不定故密經復如此互爲
主伴云云範義云。今餘經又但是顯經。疏
前後文皆指顯云餘教故。今種子生育因縁
者因・根・究竟三句也。然金剛頂中亦説
。故又義。顯密相待時顯云莖葉。兩部相對
時金果故云華果胎因故云種子。故金剛頂
部攝餘經中何云云私一義云。唯於密經
對金剛頂部餘經也。其故經我一切
諸有所説文此經餘經皆見大日説故。疏釋
意。今經一切智地果幷金剛頂所歎行果無
今經菩提心爲言若餘經是顯經。何
彼倶擧今經一切智地乎。若此行果唯
顯行果者。從密因生顯果乎。猶如
檀種子生伊蘭果矣。又違果復成種之釋故。
故知今經及金剛頂行果皆依今因爲言
實二經皆雖因行果。今密中專菩提爲
宗故顯彼徳也。故住心品結文云。已説
淨菩提心諸心相竟
是故智者當思惟一切智信解地者。朝譽云。
此已下説八地已上之益也。故疏云
復擧益勸修。此中一切智信解地者一切智
信解地二地也。故疏上云。十住地皆是
信解中行。唯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謂一
切智者是佛地 信解地者是八九十地也云云
私云。今此文雖依主相違二義倶信解
十地
復越一劫昇住此地者。抄第四云。地者即指
一切智地也。下疏云。就前三句中更開
上上方便心。至此心時名信解
前劫信解行地復越一劫住佛地。此
一劫。非更一阿僧祇劫時分。但越佛地
一障便名一劫。爲此宗以妄執一阿僧祇
故前疏云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則一生成
佛。何論時分。前言三劫四者合佛地
一障十地故。又解言。復越一劫者。即是
越此第三一劫佛地故曰復越一劫
云初釋意。一劫者佛地一障也。此地者佛地
也。意依初入此八地上信解地之功力
微細妄執而昇住一切智地也。理實四
妄也。後解意。一劫者第三極細妄執也。此地
如前。意入八九十信解地第三極細妄
住佛地爲言三四妄義雖異倶佛地
此地而二劫置地上也。二義倶不
劫地前所度也。云八地上乎。又信解名通
十地。八地上何云初入耶。況復初義四妄義
經疏起盡安在乎。故今文云。名三大阿
僧祇劫如何答三劫地前。地上如先成
矣。所以祕藏記文分明上慈氏儀軌云。若一
生中從初念誦於越三無數劫行即證
一生補處三莽地。越一百六十心三度即是
三遏僧祇又四妄文是經中。此四分
之一度於信解大師祕藏記分明也。又疏
第三云。乃至爲一生補處菩薩去心中無
明父母極細之垢亦名治地等覺因滿菩
薩所斷無明父母惑豈非第四妄乎。又同卷
云。如來已度此微細戲論進趣都息故名
越心地佛地所斷微細戲論非果位所
斷微細妄執乎。又初入者極細妄執。入八地
上信解地初斷故云初入地。又度三祇者抄
云。前言三劫四者合佛地一障
准知今文又爾也。私云。有二意。此
地者初地。一劫者第三極細妄執也。迴向滿
心無間道斷極細。故云復越一劫。初地入
心解脱道信解地故云昇住此地也。經
文一切智信解地者一切智之信解地。依主
名指此云此地也。故次下擧一道極無
第三劫意解脱一切業煩惱等。全同前第
三劫説文故此意。今文在十地後故。恐
人濫佛地障故。重作此釋極細旨也。
又義。一劫者微細妄執。此地者總通十地
也。意於第三劫第四妄執眞言十地
所斷障。至第十一地。時斷彼妄執盡名
切智地也。是約小機漸證也。若據大機頓
者初地菩提心位頓證十六大生故發心
位一念頓斷四妄速得十一地功徳故先
第三劫越諸戲論○依此相續生云云
疏釋云業・壽・種除。復有佛樹芽生其次
三心等十地行畢云復越一劫等。復
字起盡説文鉤鎖。今文説佛地斷證也。但
初入信解者。上此一切智信解地者顯一切
智即信解地故約佛果信解初入歟。度
三僧祇者。微細是雖第四合門時第三攝故
今第四云第三也。但行者已下文明十地菩
薩擧益佛果
益也
勸修微細對治
行相也
時因便又明
前三劫擧益生極
無也
勸修諸佛
勸喩
也。又義。第三劫八
地上故爲極無因滿佛果故作
歟。此義違上上方便文歟。若一道極無
相生起因上方便。如何。然大師祕
記中地上三劫義又云上上方便故無違歟。
又義。是故乃至信解地者總標。復越乃至信解
者別釋也。此中復越一劫昇住此地者釋
信解地。故疏云。即是初入信解地所謂一
劫者第三妄執也。此地者信解地。初入初地
時正斷極細故經云一劫。入此地則三妄
皆已盡故疏云度三祇劫也。次此四分之一
度於信解者釋上一切智也。故疏云。名
竟一切智地此意可一切智與信解地
也。若唯立三妄意十地無惑故。疏云更開
佛地上上方便心斷惑。故或開
四妄執。十地及佛地斷故。祕記中立四妄執
也。但祕記云越三妄執十地究竟故。復越
一劫應是因滿。微細唯佛果斷。云斷微細妄
執至佛果故之故。或又越一劫初地
微細佛果擧初後顯中間諸位斷證也。
若斷第四妄執復越一劫者。行者初觀
空性乃至二乘地也文何次耶。故知彼欲
極細智品令一道・極無二心故疏家
此釋也。前諸義中此義冥經疏文

一年七月十二
日始安立之
行者初觀空性時等者。疏第六云。經云。八地
菩薩三昧道不一切諸法於有生
一切如幻。是故稱觀自在者。如已説十地
道。若次第而進當佛地若漸下者當
第九地。何故説八地耶。以一切菩薩初度
第七地時上不諸佛可求下不衆生
度謂大涅槃萬行休息。爾時十方
佛以此三昧道起其心菩提心難
。是故別説此進入九地中。無別説
此過患難故不別説行處印也。從
意以來深觀十縁生句入此地時得
性空彼岸故云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復
善巧方便於如如不動中十縁生無
邊大用。以如幻三昧遍至十方佛刹。親
種種善知識普學無量度人門。隨諸衆生
何等像類言音而得度者。即皆現
而爲説法。是故世間見是事迹故號爲
觀世自在者。是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也
鈔第六云。至第八地於法愛著寂滅
爾時十方諸佛以七事勸從此。發起離著之
。得菩提心難處○故瓔珞經云。一切
菩薩初度第七地時。上不諸佛可求。下
衆生可度。爲是住大涅槃萬行
息。爾時十方諸佛以觀自在三昧道起其
。得菩提心難處或云。下八地驚覺説。
今第三劫文是文義全同。故知第三劫八
地已上也云云又瑜伽・攝論等顯經論中。皆三
賢爲初劫。初地乃至七地爲第二劫。八地已
上爲第三劫。起信・釋論等亦爾。准知今經疏
又可爾乎。私云。疏家前後釋皆以第三劫
初地。宗家以一道・極無齊初地先成
畢。但至下文者約教道門。以地前第三劫
同八地上也。例如彼顯乘云初二三地
同世間。四五六地寄同羅漢等。若據實證
。第三劫二心迴入眞言初地。故三劫地前
也。故疏第六次下云。又如上所説一生補處
及八地三昧。是約教道法門此説耳。然
祕密乘人於世諦中。即能通達第一義諦者。
初發心時即具行大空三昧。其謂不
者。則於一生中頓滿諸地況復
今釋雖同第六卷釋進退義實異。若住
此位八地。何云退不二乘地。若退
八地則應七地等之故。又不不進得
上菩薩地。當位既菩薩地故。故知一道心在
地前。出過二乘地故。極無心即初地故云
不進上菩薩地也。第三云上菩薩地即此意
也。住心論望前二劫他縁一道後二心根究
之注釋深契此旨耳。但顯乘中八地上爲
第三劫者。顯密意異也。何一同乎。故眞言問
答云。八地沈空一道心蒙佛驚。而轉生地上
極無心。然後入眞言初地也。又義云。八地
三昧道者顯教八地已上也。意八地已上境
界皆同故。是即以顯教極位眞言初門
也。大師處處釋此意歟。故檜尾口決云。不見
於身心者。梵云阿莎波那伽三昧也。住
三昧言寂滅平等究竟眞實智也。是准
顯教八地已上。何故者。住如幻三昧。是
第八地也。亦文言想身證十地故。是第十地
也。然今八地已上行相同故。今言八地已上
又宗叡私記云。阿莎顯耶伽者是顯教八
地以上。住如幻三昧兩口決既以八地如
幻三昧顯教顯八地已上彼宗皆爲第三
。爲八地上也。非密八地已上也。彼即眞
言初門故。疏第六次下文云。復次此中應
初法明門三昧道。於上品中已説故不重言
初法明門者。初地淨菩提心也。上品已説者
住心品也。上説顯八地三昧乎。下指密初
法明門。以顯極位同密初門也。又五相觀
意前住無相觀惟諸法空。是故得觀空
一邊。未自心相。今依徹心明力故知
月輪也。故大師叙第九心云。雖
初發佛五相成身可追尋問。今文配
方如何。答。行者初觀空性乃至亦名無記
心者。第八住心也。然以菩提心乃至眞離二乘
地也者。第九住心也。問。今此沈空位第二劫
終覺心不生心也。彼宗專談空理。故依之疏
第三明三種幻中。三者以心深著心實際
有爲無爲界。故觀十縁生句○即
不思議之幻也既沈實際位爲第三劫不
思議幻所治。豈非第二劫耶。又口決中。儀
軌不於身心。住寂滅平等究竟眞實智
八地上如幻三昧。是指三乘第十地究
竟佛所證也取意又寶鑰中引菩提心論心體
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眞實之
。而證覺心乘。既論。軌二文全同。口決既
彼云八地如幻三昧。非大經説耶。疏
下沒心實際爲第三劫所治。宗家論・軌文
第七心。或云三乘。是知第二劫終第七住
心也。爾者如何。答。住心實際位第三劫一
道心也。所以所謂空性無相無境界是第三
劫文故經疏施設炳焉。大師又以此文證第
八心。故今文又爲極細妄執二心
此釋。故但至下卷文。者不思議幻是於
第三劫内。八九相望爲能所治。而作此釋
歟。例如初劫内即蘊即空相對爲能所
耳。故知第三重幻爲第三劫中二
心異。以心實際一道心不思議幻極
無所治也。故疏第三云。如極無自性心
華嚴種種不思議事又口決釋彼下釋
云。今是定志三乘究竟位佛。未自心開
一乘極究竟位成佛。故教汝所證一道清淨
更知自心理佛果極位心云。三乘究竟
佛不實已開天台一道清淨理故驚覺也
爲言又云。三乘者小乘三乘。一乘云三乘。顯
一乘極位故云爾。一乘者金剛一乘也。意云。
三乘極位一道清淨。未自心當開祕密一
乘成佛故爲言菩提心論文於一文多義
故且證第七歟。又第九所引乃至言含
。故通第九心歟。遍滿記中以彼文
達心矣。況復大師祕密釋云。覺心不生人無
自性故起一道如實心。一道如實人蒙諸佛
驚覺故發極無自性心此文但驚覺第八
而不云覺第七故。問。抄第四釋轉生極
無自性心云。前劫發無縁乘心。以六種譬
唯識觀。了知三性雜染等法皆無自
○雖此觀稱極。今以十縁生
自心畢竟空性。我之與蘊法及無縁皆
同一性。所謂無性名極無自性。此空智生名
極無自性心此釋又住心實際位指
二劫見。冥疏第三文。又如成者第二即心
幻既初劫心沒法中所治。不思議幻豈違
彼乎。答。覺苑師不十住心續生。故第三
劫爲極無一心。第二劫唯他縁一重故作
也。恐不疏意。二三劫各存二心。經疏
起盡分明故。第三劫中所謂空性下成心之
實際義。合今文初觀空性時皆入心之實際
云云又皆入實際説同皆入阿字義。却云
入阿字義耶。又即心幻二劫相望。即空不思
議於一劫内二心相望顯義門多端矣。故知
第三劫内一道極無淺深經疏起盡明鏡者歟。
問。設許二心一道極無淺深又不共許歟。
依之疏第三云。又此經宗横統一切佛教。如
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
中小乘三藏。如觀蘊阿頼耶覺自心本不
。即攝諸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義。如
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
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如實知自心名
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
此文既極無後置如實知自心。佛華法華
次第。何云天台華嚴淺深乎。故智證今經指
歸出此文畢云。或立十住心一代教
此文。不論耳又安然教時義云。
如實知自心之文。釋以爲。從此復有十重深
行阿闍梨。亦攝佛性一乘如來祕藏。此中佛
性即涅槃經。一乘即法華經。祕藏即眞言教。
而海和尚以上如實知自心等文下所謂空
性等文天台宗。於顯教是究竟於眞言
此初門。而安華嚴教之下云云此難意如實
知自心文攝天台眞言。二宗既同教。何以
華嚴下耶。教時義又云。經中所謂空
性乃至極無自性之文及十縁生句義釋以
爲。生極無自性心曼荼羅海會一種阿
闍梨。亦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此中
華嚴是華嚴宗。般若是三論宗。而海和上以
所謂空性等文天台宗。以極無自性一
華嚴宗云云此難意覺心不生阿闍梨
後但立極無自性阿闍梨。此中更不
一道無爲阿闍梨。又極無自性句攝三論華
。何大師偏爲華嚴爲言爾者如何答朝
譽云。極無自性者。談圓融相即而未
自性其名也。若爾偏可華嚴。何亦三論
乎。但華嚴般若等者。指彼二經所説圓融義
不思議也。謂華嚴一部皆圓融爲宗。離
世間品等所説是也。般若又仁王經中現五
不思議神變等云云是皆華嚴一宗所明故。又
如實知自心句中攝法華涅槃此中佛性
言何非法華乎。故智證指歸云。或曰佛性
大涅槃。一乘指法華經。如來祕藏即持明
藏眞言教者。此亦一見矣。今以爲。佛性一乘
合破爲兩句。下句亦不然。幷乖文意也。
法華明佛性一乘旨故合爲一句。如來祕藏
涅槃教佛性一乘之一句。只指法華
家宗旨也。今佛性開爲涅槃。強云法華
勞分一句義。有何由緒乎。次如來祕藏
文非眞言教。其所以今明此經中攝
餘諸教。豈更顯眞言此經乎。故知祕
藏是涅槃經也。今攝法華涅槃者即顯天台
宗義云云實範云。然義釋意隨義理宜
後而説。非淺深之次第也。彼佛性爲涅槃
如來祕藏爲眞言。此義不然。佛性一乘是
法華故。如來祕藏非眞言故。故智證云。法
華涅槃同明佛性一乘旨。故總爲一句。如
來祕藏爲涅槃教云云此經横統諸佛教者。
是明此經攝餘顯教。非此密教攝眞言
云云進上人云。智證大師言。或云。法華涅槃
大日經等攝如實句。佛性指涅槃。一乘指
法華。如來祕藏即持明藏眞言教者。此亦一
見矣。今以爲。佛性一乘不讀爲兩句。説
教次第可亂故也。法華與涅槃同明佛性
一乘。故合一句。如來祕藏爲眞言。或立
住心一代教。未此疏論耳
此或云。言當安公所立。佛性一乘不
兩句。説教次第可亂故云云而此一段義
釋文非必説教次第。諸部小乘在前華嚴般
若在後故。如來祕藏爲眞言者。如實句攝
大日經等。能攝所攝是一也。此説又難指南
又云。或立十住心一代教。未此疏
論耳者。以不次之文爲定判云云
又破安然釋云。祕藏即眞言教者。今此經
横統一切佛教之中。如實句攝佛性一乘如
來祕藏。而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法華涅槃
所説法門。涅槃説祕藏之藏所謂方等經典
法華説一切如來祕要之藏等也。祕藏即眞
言教者。如實一句即初心。何攝眞言因果云云
私案。三人釋義未詳。範幷譽依憑智證釋
佛性一乘爲法華。如來祕藏爲云云進引
智證如來祕藏眞言而之。取智證釋
大相違矣。又進述自義。以法華異二文如來
祕藏亦存兩經矣。諸釋義雖異。以能攝四
眞言是同也。今謂。佛性一乘是涅槃
經。彼經説常住佛性之理。故法華亦雖
彼旨正順涅槃經也。如來祕藏即法華
也。彼經説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


之故。涅槃經亦雖同有祕密之藏言
方等經。獨非指涅槃。寧如此法華經如
來祕藏之明文指掌乎。應知法華涅槃同味
教故同爲如實句攝而爲天台宗。但以
能攝句今經。其理可然矣。四句倶能攝
眞言教。以眞言諸經。故今横攝諸教
故顯爲所攝密爲能攝。三教對辨義故未
必其次第列淺深。例如二教論顯密相對時
四箇大乘非淺深次第矣。若竪論十住心
淺深。故八心三劫文即存其旨。故大師釋
云。心續生之相者即是竪説云云寶鑰住心論
此義。横竪是一雙法門故。疏中既存心相
續之竪義。然智證大師但守横攝之文而破
住心之義。恐可疏意。不
歟。又實範上人云。今遮云一阿闍梨。開爲
二心。准第二劫其理應第二劫經云。觀察蘊
阿頼耶義者他縁。亦
覺自心本不生等者覺心。故疏隨云。楞伽解密經八識三
性三無性皆是此意云云。此引他經説法相義證他縁即
法相也。又云。此中無爲生死因縁生壞義如勝鬘寶性
佛性論中廣明云云。此引他教説三論義成覺心即三論
也。故二宗
證無相也
 自既一劫一阿闍梨開爲二宗。何
嫌開二心乎。疏第二劫爲三論。故此引
性宗。但欲法界縁起道理也。故
義釋云。如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即攝
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云云
意。縁生故無自性。無自性卽空性。空無性
而縁起。此妙道理非凡小境。名不思議。華
嚴經説法界縁起極無自性。般若經説諸法
界空而能縁起。故二經説攝於此經妙道理
歟。能攝所攝其理同故。故智證云。華嚴般若
種種諸部皆攝自性縁生句中第一義空
故○今案。疏意不説時先後只取義理
之淺深。以類集之。與般若云云此意
又疏般若之言非三論也。彼難之非見者知
云云又進聖人遮云。極無自性及十縁生句
二經者。非華嚴三論二宗。華嚴有
十不思議。所謂諸佛刹土不思議・諸佛淨願
不思議・諸佛種性不思議・諸佛出世不思議・
法身不思議・謂佛音聲不可思議・諸佛智惠
不可思議・諸佛神力自在不可思議・諸佛無
礙不可思議・諸佛解脱不可思議。般若有
不可思議所謂時佛爲王現五不思議神變
云云二經同説不思議之境界故是圓融無
礙法門也。三論非圓融之談。何極無自性句
之。依之極無自性句唯攝華嚴一宗
云云私云。此十及五不思議經説雖
種不思議文。倩案非疏本意歟。所以者何。
今十種不思議未必明一多即入之義。此外
又後經事擧一切善根不思議一切願不可
思議等十種不思議。此又同之也。況彼經中
一多即入之文未必云不思議。仁王中
一多無礙。但云神變不思議。未顯
入之因。何爲彼宗圓融之義矣。故法藏五教
章中引華嚴經一多無礙之文畢釋云。此等
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
也。其餘變化等皆不此例。何以故。此並
是法性實徳法爾如是也。非諸分別情謂境
。但可情思云云今此釋云其餘變化
仁王等神變不思議乎。況疏前後
般若。皆大品經也。今何別指仁王乎。故
知華嚴者。指上極無自性句。般若者。出上十
縁生句也。上既標二義。下出二經。非顯
經所明矣。若如成者。下二經但局極無自
性句十縁生句乎。應知種種不思議
言通上二句二經也。謂諸法無性故一多即
入事理相通。此等皆正體智中俗縁境界而
分別情謂境界。故今云不思議。本宗遮
三乘教神變不思議義。故未必不思議歟。
故疏第三云。空則畢竟不生。所則盡其性
。中則擧體皆常。以三法無定等故亦爲
不思議幻此華嚴經不思議也。般若不思
議者十縁生句也。故疏第三云。摩訶般若中
十喩亦含二意。此中深修觀察者即是意明
第三重又釋第三重即不思議之幻
故知指大品所説十喩般若不思議境
也。三論十喩等不思議非一故云種種不思
也。委論極無自性又第三重十縁生句攝
也。所謂於初地淨菩提心位八九十三箇
住心。倶作十縁生觀。其中今經所説眞言行
者所用也。故疏下云。毘盧遮那以此十縁生
句不思議法界無盡莊嚴藏般若所説
十喩是一道極無所用也。其中今記極無邊
故云般若不思議境界也。又範上人依
智證釋。雖大品但總云諸法皆空。未
十喩。恐諸師意似合疏意。十縁生句不思
議法界之明文不異求耳。又義。華嚴般若
者。華嚴即般若。非別經也。故天台釋籤
第十云。言二經者。謂般若法華。以般若
華嚴。故法華佛慧不彼故既云。
般若名華嚴今又華嚴名般若。故無違。何
煩穿鑿矣。問。演密抄第四云。言佛性一乘
者。異勝鬘如來藏等經也。問。今第三義
已該圓宗。第四云如實知自心。別收祕藏
是華嚴般若劣於如來祕藏耶。答。此乃宗是
同但顯密爲異。前約教相圓極攝諸了義
後約威靈呪驗。屬以祕宗。復何疑哉此釋
如何。答。此師未住心淺深。又不疏意
歟。證僧正云。經文第三劫内分別始終二文
其二心淺深與眞言佛懸。成佛因初心今秋
果先還如來秋種子。然信解初心從第三
劫終極無自性中生。祕密莊嚴初因猶如
春種子成當秋菓實。三心同攝菩心句。而
次第淺深之義。高祖獨達。餘師皆迷惑
諸佛同時現前而勸喩之者。抄第四云。十方
諸佛皆悉現前申其七勸。依華嚴經
者。一者應趣果徳勸。二愍念衆生勸。三
令憶本誓勸。四界同二乘勸。五指事令成勸。
六勿生上足勸。七悉應通達勸略抄
就前三句義中等者。朝譽云。前釋八地已上
之因位相畢。故次釋佛地也。前二句中因門
下品。根門爲中品。方便心爲上品。此方
便中。更開佛地上上品也。至此上上品
之第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佛地故經曰
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謂超第十地信解位
佛地。故云度於信解祕藏記云。越三妄
三僧祇劫。即是十地究竟也。過此修
上上方便微細妄執佛果。故經曰
四分之一度於信解私云。疏約因・根・究竟
淨心。開上上故云四分之一。記據三妄染
微細妄執。故云四分之一。斯則四妄
執義也。度於信解者。或如來信解果位斷彼
故云于信解也。或信解局因故。屬
故。云於信解也。故知疏・記影略互顯
二義同備矣。或又四分之一者。疏・記同約
也。故記云。過此修上上方便。斷微細妄
者。顯佛地斷障義。未必釋四分之一文
也。或云。但於方便心四品也。謂八地爲
下。九地爲中。十地爲上。開佛地上上

  文永三年七月十四日於高野山丈六堂傳法院談義
之次記之畢金剛佛子頼瑜生年四十一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十五

  疏卷第三之一
疏猶是答前心相句者。前九句問中答第四
諸心相句。故云答前心相句也。第二卷中
六十心及三劫文答畢。今更又答故云
也。問。前六十心所度妄心。今六無畏能度
淨心。何染淨異耶。又三劫文通答心相及殊
。故疏第二云。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也
今何但答心相耶。答。心相句意廣通染淨
及顯密心相。故隨宜可得文義也。又今但
心相。含多意。或云。擧心相顯殊異歟。
或云。今心相通二句前心相局一句歟。問。
同云心相。何有寛狹乎。答。總別異故。故釋
今品畢結云。已説淨菩提心諸心相
釋意住心品所説文皆諸心相攝。可修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