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縁乃至諸佛
子。若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
趣寂等。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説四聖諦
是等四百億十千名*乃至彼密訓世界
中或名榮求根或名不出離。乃至十方無
量世界各有無量名。不備擧。如彼廣説
故云且如等
次三法無定相者。大疏抄第一云。此不思議
幻得成就時三心究竟。即是祕密行者所求
果耳。意者心中空・有・中道皆悉不生。以
故無定相。故名不思議幻言也
云。三心者心中具三諦故約三諦三心
也。凡今一句出三諦相即因不思議義
也。不思議三諦有・空・中無定相隔歴
爾也。天台止觀云。此三諦理不思議。無
決定性或云。至名爲不思議幻復次
釋終矣。或云。至其源底。爲終矣。或云。
不可縷説爲終耳。私云。諸義皆非理。且如
四諦至達其源底者釋經當於眞言行通
達作證文也。故云通達如是塵沙四諦。又
乃能窮此達其*源底也。次無垢菩提心
明其大歸耳者次下所釋十喩來由也。
故云且依釋論等耳。故知。故言深觀察也句
復次釋終
次無垢菩提心等者。a字義云。言無垢菩提
者。上云得淨心已去之淨心也。言十喩
者第三重也。謂所以次第六無畏即第三劫
淨心即明第三重十喩者。以淨心始以
十喩終。擧所觀其他故。始終即諸地
故也云云覺心云。有云。無垢菩提心者十喩以
前所説淨菩提心也。其菩提心已經三劫十
通。今其次説十喩者如彼菩提心
始終諸位。毎事縁此觀云云行實
多不之云意也云云私云。今此十縁生
句包括三劫始終該信解諸地爲言
三劫十地位一切境十縁生句觀
故云觸縁成觀也。問。今十喩歴事觀時所
喩各別耶。答。今經説所喩別也。然於一事
多喩何遮之乎。依之第二劫六喩通觀
頼耶自性。初劫五喩各別如次觀五蘊無性
等。依之千手儀軌觀諸法虚假通用十喩
故。又金剛界儀軌觀煩惱等通用五喩。故
知。通別隨宜耳
包括始終綜該諸地者。謂今此十縁生句包
括三劫始終該信解諸地爲言凡通
劫十地位觸一切境十縁生句觀故云
觸縁成觀
御記云
  文永四年六月二十七日於高野山丈六堂
以傳法大會之談義之次草之畢文永九年
十二月中旬於醍醐寺中性院誂理性院
上野公令清書畢自拭老眼加點畢
  金剛佛子頼瑜生年四十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十六

  疏卷第三之二
經謂如幻陽焔等者。智度論第六譬喩義品云。
了諸法如幻如焔如水中月虚空
響如揵闥婆城夢如影如鏡中像
化。是十喩爲空法智論疏第二惠影
云。名喩雖十相對即五。如幻焔者内外相
對也。水月虚空有無相對。如響如城見聞相
對。如夢如影寢覺相對。如像如化合散相對
又大品第一序品十
喩文同譬喩品文
私云。此十喩與今經十
大同少異。經影喩當論鏡像。以浮泡
如化。以影喩火輪。餘七全同。故云大同
少異也。嘉祥二諦章下云。什師云。十喩以悟
空。空必待此喩又不空千手儀軌擧
度印言中明智度印言功能云○斷
○證得一切法如幻如陽炎夢如影像
谷響光影水月變化因陀
羅網虚空。不久滿足十地雲地
大法師私云。此中十喩九喩全同
。帝網一種當經中乾城歟。又金剛薩埵儀
軌有九喩。幻・陽焔・夢・影像・聲響・光影・水
月・變化・虚空。法華儀軌有八喩。幻・陽炎・夢・
影像・響・光影・水月・佛變化。略出經有七喩
八炎・幻化・揵闥婆城・空中響・旋火輸・夢・
別本次第
之而幻爲初
金剛界儀軌有五喩。幻・焔・
乾闥婆城・旋火輪・空谷響也。又唯識中
八喩。已上經論異説多少隨宜歟
云何爲幻者。抄云。幻者化也。無而忽有之謂
也。先無形質因縁有。名爲幻化。又幻者
詐惑。以不實事人眼目故曰幻也
疏雖於衆縁中乃至生處者。釋經中何以故本
性淨故文歟。故合説中。雖一一縁中乃至
異淨心初釋中闕此釋矣。而亦五情所對
明了現前者。釋經惑自眼故見希有事也。
幻事見聞人云自。抄云。惑人眼目故曰
幻也幻師是執持行用證心人也。何云
惑耶。初釋幷合説又闕此句矣。又以諸大
論師惑自眼故句歟。諸大論師不
其所由。故當迷惑義。故今釋中上標五情所
對等下結是事亦非籌度思量之境耳。大疏
抄第一云。問。既幻師諦解*心幻是不實物
故不更成疑。若爾何經惑自眼故云云此文
極難也。引智論十六幻法義也。可見
問。爾者能喩幻法不實。所喩眞言若實歟。
答文。偏如是眞言相唯假立云云答對偏執
實人是説耳雖展轉相生乃至非不
者。釋經展轉相生乃至非不去文也。初釋中
昇空隱形履水蹈火此句及能造所造
種種色像句也。合説中以成一切奇特不思
議事能造所造種種色像自在神變宛
然不謬展轉往來等也。又以藥術因縁
經呪術藥力。初釋中擧藥力呪術。合
中合三密行也。又初釋中擧執持行用人
即是幻師也。合中持誦者是也。故合説云。獨
有方便具足得悉地者自證*心耳
二釋及經譬説闕此句。經合説中持誦成就
者是也。故知第二釋約譬説初釋就合説
也。又經合説中闕畢竟淨故展轉往來等
。以譬説而顯故。又一切言合説歟
無明亦如是雖非内有等者。智論第六云。無
明亦如是。雖内有外有内外
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
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縁諸行生乃至衆
苦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無明亦爾。無明盡
行亦盡乃至衆苦皆盡私云。無明亦如是
下云雖不内有等。准譬説文無明
所作歟。又依無明因縁諸行生句。以無明
幻師。無明所生行可合幻事故。故智
論云。如幻息幻所作息無明盡行亦盡
論疏第二惠影云。幻息所作亦息者。顛倒分別
心若盡虚妄分別法亦自無。非是際蕩萬物
已方乃致無。如無明盡業報則盡。故言
諸法如幻既還滅時以無明行次譬
幻師幻所作。生起時何以無明幻所作
耶。二義中前義爲勝。順智論法説文故。故
智論云。徳如白佛言。世尊。是無明内有不。
佛言。不。外有不。佛言。不。内外有不佛言。不。
世尊。此無明從先世來不。佛言。不。從此世
後世不。佛言。不。是無明有生有滅不。
佛言。不。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佛言。
法譬合三説中。内外多重問答相符。何
求之。但類無明幻者是幻術歟。應
師幻術幻事三種。故知此中幻術望幻師
作也故云是幻所作内有不等。對幻事是能
作也。故云從幻能作伎樂也。以行等所生
唯所作幻事也以幻師不正思惟
歟。或可無明能具心歟。或合一心歟。
論中無法合者。以譬説顯歟。例如今經中
但擧幻術幻事疏中加人矣。又大師詠
幻喩詩云。吾觀諸法譬如幻。總是衆縁
合成。一箇無明諸行業。不中不外惑
。三種世間能所造。十方法界水蓮城
意無明行倶似不内有不外有。若爾二義
並存歟。三種世間能所造者幻事中能所造
歟。或云。以幻事中能所造次可合無明
歟。今謂不爾。彼同幻事故。藥則當三密
。故大疏抄云。問約幻有幾種耶。答。幻
二種。問。即何。答。假事幻實事幻也。問。今
此中取何幻論耶。答。通二種幻也。又
三種幻即空幻・即心幻・不思議幻也。可
之也智論復次釋云。復次是幻譬喩
衆生一切有爲法空不。如一切
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因縁自在
久住。是故説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依三密作行得成一切奇特等者。疏第十五
云。如如意珠滿一切願。隨心所欲。今觀
彼従珠得生耶。從生耶。當知。不
珠出。不人心。不共。不無因縁。但和
合有耳。今悉地不思議神變亦如是。但猶
言觀本尊及身印等縁而成悉地。由眞言
故口業淨。觀本尊故意業淨。印故身業淨。
三事平等故自我而有不思議業。然亦不
分別。無思無爲也略抄
不異淨心者。大疏抄第一云。意眞言神變不
思議極無垢淨菩提心生言也
獨有方便具足得成悉地者。疏第十一悉地出
現品
云。所謂眞言悉地本來成就。何以故。如來現
如是不思議法。所謂阿字自體從本已來
足無量自在力不思議力。此悉地體常住
不變。但由行人不自了知故不得如是之
。今以此行其身口意業。若能與法相
應即自成就。諸法自爾終不虚也。不思議果
衆縁會時自當生起。如大海潮終不
如是眞言相唯是假名者。大疏抄第一云。問。
爾者能喩幻法不實。所喩眞言若實歟。答文
偏如是。眞言相唯是假名云云答。對偏執
是説耳
以日光風動塵故者。疏第二云。次句陽炎者
如春月地氣日光望之如私云。地氣攝
風塵歟。或外書云。風者天地忿也云云風是
天地氣故今取地氣歟。塵其義顯矣
如野馬無智人者。且有二意。一者野馬者
遊絲也。如者譬類義。斯則以野馬陽炎
也。依之智論第六下譬中云。聲聞法中色如
聚沬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
今經中以想譬陽炎。故知陽炎與野馬
相相似故倶譬想。今又想譬歟。故大疏抄第
一云。風光相映野馬生形。故智論十六
云。以日光風動塵故廣野中動如野馬
云云 無智人者能迷人也。二者野馬者渇馬
也。亦能迷者。如字指示義也。被下無智人
讀之。故下引智論云。飢渇悶極覩熱氣如
野馬謂之爲水此文渇馬義分明也。又大
師釋云。渇鹿野馬馳塵郷云云又大師陽炎
詩云。擧體空空無所有。狂兒迷渇遂忘歸。
遠而似有近無物。走馬流川何處依此中
狂兒者能迷無智人也。走馬者野馬也。指炎
走馬流川歟。故惠影疏第二云。陽春
之月有日光動塵。西國名爲陽炎。此間名
野馬。無智見之執言是水。而實非
衆生亦爾者。智論正文云。男女相亦如
私云。本論文指所迷境譬中水相也。今
文似能迷無智惠者。合上無智人歟。又
男女相即是人相故云衆生也。故菩提心論
中指人執衆生執
結使煩惱日光等者。問。煩惱爲光菩提行
塵邪念爲風有何因耶。答。智論釋可見」
不知無我及諸法空等者。正文云。不
諸法空。於衆・界・入性空法中
人想男女想私云。無我者人空也。諸法
空者法空也。人想等者我相也。等者等取男
想女*想也。總別異故。問。不人空法
故可人想法想。何唯擧人想耶。
答。擧人顯法歟。或下能治文云。則知諸法
實相正顯法空歟。能所治互顯也。或諸
法實相通二空
炎之相強立假名者。問。陽炎應體名。何云
假名耶。依之智論中見之爲水可
假名。如何。答。水從日立炎名。*故云
爾歟。又炎者因即光也相者果即水也。之言
隔法詞故。意炎之果立水名假名也爲意
水有名無實體故云妄想成立有所談議
也。慈行釋云。炎水枯乾如似實濕云云
唯是假名離於慢著者。祕藏記云。於十喩觀
密嚴海會現前時。觀陽炎。其心如何。若
是至極。其意留著又作慢心。譬如
時見小影像停留時遂不實鏡
此釋。今慢著者留著與慢心也。或云。今觀
海會是執空也。故疏上云。如下文萬行方
便中無不此十縁生句除心垢
云。體空也。故經云唯是假名。釋云但是法
界炎耳。又祕藏記云。如境界中見海會聖
○皆當十縁生句觀察。不信而信之。
唯當毎係心於本不生際所現境
此意信本不生所現境爲言又前引文
小影實鏡。此等釋似空其體
耳。私云。今宗神變不自性如來金剛幻。
即事而眞。何空其體矣。但經假名者破執言
也。記釋者見所現境至極執執也。無
執而信云淨信也。故云不信而信
但是法界炎者。瑜伽中所現奇特境界合
法界加持因縁類光炎也。又神變種種因
縁者。即指所現境界歟。大師論云。瑜伽境
界特奇異。法界炎光自相暉莫慢莫欺。是假
物。大空三昧是吾理
又如以眠力故等者。智論第六云。復次夢者
眠力故無法而見。人亦如是。無明眠力故種
種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復次如
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
三界衆生亦如是。無明眠力故不喜而喜
不應瞋而瞋怖而怖此文今文
略抄也。惠影疏第二云。凡論夢法。睡眠時始
夢。不眠不夢。如人睡眠夢中見畏號
。覺者見之知其夢爾。○夢虎自無。衆生
亦爾。臥生死覆無明昏睡眠。隨眠
五塵夢。起五欲想。取著諸法。生我我所
。生死中男女等相相愛經著。或時怖畏。
或乍歡喜。迷實法相。聖人覺悟知其如夢。
故以諸法實相方便示説而覺悟之。若知
實相則五塵自無不分別論云。復次
夢有五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
火見黄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
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黒。五復所聞見事多
若思惟念故夢見或天與。夢欲未來
故。五種夢皆無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
道中衆生身力因縁故見四種我。色衆是
我。色是我所。我中色之中我。如色受*想
行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惠覺已知
無實問。夢見是何識作能耶。答。第六識
睡眠心所相應而作夢事也。故瑜伽論
中擧十五不共業中。以夢爲第六識不共
業矣。但大小乘意少異。小乘意雖睡眠位
善惡意識起無記意識起與睡眠心所
應故夢見也。大乘意無心睡眠位六識皆滅
故不夢事。有心睡眠位意識猶存故夢見
也。或云。淨影釋中智相相續夢見云云此意
第七識作能歟
今復明此夢事等者。疏家釋經文也。此中有
二。初就文釋。後行者得如是下依義結也。
初中有二。初釋譬説後今此眞言下釋
是夢等合説也。二段各有夢事覺時。二節如
文易知矣。疏第十五云。復次如夢中。夢上
三十三天天種種妙樂猶人於夢中
諸天宮於此身亦不於彼者過
千萬劫其夢覺乃少時項耳。彼人不
此身彼天但猶眠法之心此不思
議事也。不心識而能測其所以。今成
就悉地者遊諸世界亦如是。但以瑜伽夢
因縁此事。成種種事。宛然不無然知
彼皆如十喩取著私云。夢喩中下
文云皆如十喩。今文云深修十句。有何故
耶。謂夢事不思議全同瑜伽境界奇特。故殊
此喩中擧總句
如鏡中像非鏡作等者。論疏第二云。此文
外道四種邪因。非鏡作者破自因義。外道
執言。自有一我。能作得果。是神我自作神
我自受。故名自因也。非面者破他因義。外
道執言。梵天喜時衆生受樂。梵天瞋時衆生
苦。今曰。衆生所以受苦樂等者並是梵
天所作非是衆生也。非持鏡人作者破共因
。若言我與梵天共作者本有我云何得
神我共作衆生。所以受於苦樂。皆由
業因縁惡得苦造善感樂。云何説言
共。是故破共因也。非無因縁者要須
鏡有鏡人等和合有像現。故言非無
因縁也。明諸法因縁故有非是自然。論中
五句義以自我一無因縁爲二。此二同
無因義私云。論疏中鏡爲自面爲
執鏡者爲具鏡
面故
何故今疏下云本尊身
鏡等耶。今案云。以本尊之應現行者之
心可同面像現鏡中。故論疏冥理今疏釋
是迴文未盡歟。亦可爛脱耳。又論疏中
二同破無因義者。論譬中五句。無因
外開自然故。故合中但有四句。問。何故自
然屬無因耶。答。三論玄嘉祥云。問。無因自
然此有何異。答。無因據其因無自然明
果有。約義不同猶是一執准知今文未
鏡面像自然有故果有義也。無因句因無
義顯矣。又疏第二破自然云。即是從縁非
自然有今破無因云。若無因縁常有
能破意同也。故一執也
無鏡無面則無像故者。與下未有鏡面及若
除鏡面異者。今無境面者對執鏡者。遣
面故云無。下未有鏡面者直遮因縁體
未有。例如彼無因果非因果異也。又除
鏡除面者望果云除。未有直就因體論故
異歟。或*云三句雖異能破是同何失
當知諸法至故不知耳者。論正文云。諸法亦
是。非自作彼作共作無因縁
云何非自作我不得故。一切因縁生法
自在故諸法屬因縁故。是非自作。亦非
他作者自無故他亦無。若他作則失罪福
。他作有二種。若善若不善。若善應
切樂。若不善應一切苦。若苦樂雜以
因縁故與樂以何因縁故與苦。共有二過
故。自過他過。若無因縁苦樂人應常樂
一切苦。若無因縁人不應樂因
苦因。一切諸法必有因縁。愚癡故不知。譬
人從木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如
等種種各有因縁。是苦樂和合因縁生。先世
業因今世若怒行若邪行縁。從是得苦樂
種種因縁以實求之。無人作人受
衆作五衆受。無智人得樂婬心愛著得
苦生瞋恚。是樂滅時更欲求得。如小兒見
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咲
之。失樂更求亦復如亦爲得道聖人
私云。以有二過者共作付二過也。其
二過者上自作過他作過也。共作有自過他
過二過爲言故論正文云。共有二過故自
過他過
如先世業因等者。或云。今生新業助過去古
而招當來果故云從是得苦樂也。善惡
如次感樂果苦報也。論正文云。是苦樂和
合因縁生。先世業因今世若*怒行若邪行從
是得苦樂
如小兒見鏡中像者。准智論正文今文中闕
法説歟。故智論正文云。無智人得樂婬心愛
著得苦生瞋恚。是樂滅時更欲求得
上引。但得苦生瞋恚句譬説無文。智人咲
之説法説闕文。影略互顯歟
以如來三密淨身爲鏡等者。意云。本尊三密
身爲鏡。即縁也。行者三密行爲面。即因也。
此面鏡因縁悉地影像生爲言今疏
文迴文未盡。以下面一字爲字下。應
云。如來三密淨身爲鏡自身三密行爲面鏡
中像因縁有悉地生。猶如云云或又以
縁字初句三密淨身。意云。如來淨身鏡
自身行鏡中像因縁悉地生。猶如
面之像爲言或面與像意面屬三密行也。
問。下水月喩云。由三密方便自心澄淨故。
諸佛密嚴海會悉於中現此文本尊月現
行者心水。相違如何。答。入我我入彼此攝持
互相加入故各顯一義。故無過。今顯我入
下示入我
乃至起五神通等者。經第三成就悉
地品
云。若欲
大智・或起五神通・長壽童子身・成就持明
疏第十二云。若欲廣大智・五通・或持悉
地明等・長壽童子得持誦者乃至是不
。廣大智身即是如來身也。謂一切三業功
徳下至五神通・長壽等事覽字無相之門
得義。所以者何。若人心著於相則生
蓋纒。隨業而轉不自在。乃至世間悉地尚
得。何況五通等耶。五通等尚無得理
何況如來平等智身耶。是故佛説業世間
一切功徳利益皆從無相法中而得成辨。如
神通有多種。若行者以心故乃
至能得二乘五通。若更深修乃至能得
薩五通。此五通即是入地菩薩自在之用。
於二乘之通日光彼螢火也。
持明者。謂持誦人得妙成就悉地之果即能
遍遊一切佛土養諸佛就衆生也。若
此離一切相本來空寂法。此仙亦
得。此即是入於菩薩地也。長壽謂於
壽自在常住世間益衆生近諸佛。童
子謂壽無量歳常如十六童子容色鮮妙。亦
是持明仙也又疏第一云。又行者猶與
共同等住。即能以方便力五神通
本心諸佛刹種種身語意
種供養雲以無盡大願廣修諸度
然是悉地成就者。疏第十二成就悉
地品
云。悉地是
眞言妙果。爲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
就者是作業成就抄第八云。成就者獲得
之稱。悉地者成就爲義。未審成就與悉地
一爲異。若是異者何故前來翻譯悉地
而作成就。若是一者不雙置。然此一題
義包因果。上成就字乃是行者能成就因。下
悉地言所成就果。即是始覺契同本覺
得果○成就之悉地。作依主釋。又因果
不二成就即悉地。作持業釋私云。梵語約
果立名。漢名據因得稱。互顯歟
故智論鏡像偈云。等者以此偈上義
偈非有上若先有之衆縁則無所用之
。此文意破先有衆縁無用。故顯非有
也。以亦非無若先無之衆縁復何所
用義也。准前可知矣。次二句證然是悉地
成就亦復非無因縁義也。意不前非有非
無二句義反因縁義故。此義爲共生句成
破引論耳。又義云。總證上四不生義。以
有無自他歟。亦復非有無當共生。此語
亦不受者當無因句。故釋中。然是悉地成
就亦復非無因縁者。破無因生也。第四句
歟。智論云。譬如鏡中像非鏡亦非面亦非
持鏡人自非無因有亦非無。此語亦
受。如是名中道具文上擧四不生
此文。故知四句義歟。不應如彼等者疏家
以智論譬意結成上義
日初出時至顛倒願息者。智論第六云。如揵
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
出入。日轉高轉滅。但可眼見而無實是名
揵闥婆城。有人初不揵闥婆城。晨朝東
向見揵闥婆城。意謂實樂疾行趣之。轉近
轉失。日高轉滅。飢渇悶極。見熱氣如野馬
謂之爲水。疾走趣之。轉近轉滅。疲極困
窮山夾谷中大喚涕哭。聞響應。謂有
居民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渇願
心息。無智之人亦如是。空衆・界・入中見吾我
及諸法。婬瞋心著四方狂走求樂自滿。顛倒
欺誑窮極懊惱。若以智惠吾我無實
者。是時顛倒願息。復次揵闥婆城非城。
人心想爲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爲身。非
心想爲私云。正文有三喩。今疏中但
二譬。而無所見及渇願心息二句。正順
炎意故。疏主隨義轉用爲喩耳。或安乃至
故存三喩義歟。或云。爲無我無法
二空義二喩云云此義非理。違正文
云喩故。又云。喩倶顯二空故
若以智惠知無我等者。譬中陽炎乾城。倶有
假有實無二意。今合中但明我法無。不示
我法有義耶謂我法有義非今觀門本意
故略之歟。智論正文幷明我相法相有矣。
具如先所引矣。問。前後譬喩中各但用
。今何用多喩耶。答。智論云。問曰。一事可
知何以多譬喩。答曰。我先已答是摩訶衍
大海水。一切法盡攝摩訶衍。多因縁故
多譬喩無咎。復次是菩薩甚深利智故。種
種法門種種因縁種種譬喩。諸法
故應多引或云。一事者法也。意云。
何一法以多譬顯爲言今謂不爾。一事者
一喩也。意云。一喩可知何用多譬爲言
下文指十喩云。何以但以十事云云
疏第二。泡等三喩云此中三事。可
又以城喩身等者。大疏抄第一云。問。陽炎風
光相映方生其體今乾闥婆城。海氣日光
相會方生云云何有差別。答。智度論以陽炎
我空性。又經文世人妄想成立。有
云云故二乘智觀我空。故與此異也。今
此我法倶空故。二乘經中無言也智論第六
云。問曰。聲聞法中以城喩身。此中何以説
揵闥婆城喩。答曰。聲聞經中城喩。衆縁實
有。但城是假名揵闥婆城衆縁亦無。如旋火
但惑人目。聲聞經中爲吾我故。以
城爲喩。此中菩薩利根。深入諸法空中故。
揵闥婆城同疏第二云。聲聞經中
但得生空法空。不陰體。猶在不
城因縁。揵闥婆城因縁幷無。是故不
説。今曰。大乘生法幷空。所以得明也
云。聲聞經中城喩者土木城。此城縁實城假
義。譬法有我無也。揵城是縁及城倶無故。
菩薩二空也。二諦章下云。前破相宗觀
法假有。如土木城雖無定性假城。此
宗破相觀法如似乾闥婆城即非城。城喩既
然。幻化等譬類齊等私云。二城同以棟梁
椽柱衆縁歟。土木城棟梁等實有故。乾
城不然故。問。成實論用乾城喩。然彼論全
四阿含經。何聲聞經中乾城喩無耶。答。智
次上文云。復一切聲聞法中無乾闥婆城
。有種種餘無常譬喩但至成實者。嘉
祥法華疏云。三藏中所以不揵城者。爲
三藏不本性空寂。乾城喩辨能成之因所
成之果無所有。故三藏中不説也。而成實
論亦有此喩者。引菩薩藏中譬就小乘法
法華義疏第三云。如智度論云。佛
三藏中。爲諸聲聞種種譬喩。但不
揵闥婆城。乃至爲諸菩薩廣説十種喩
等也。三藏中所以不揵闥婆城喩者。爲
藏不一切法本性空。乾城喩能成
之因所成果本無所有。故三藏中不説也。
而成實論亦有此喩者。引菩薩藏中譬。就
小乘法中釋耳私云。能成因者。棟梁椽柱
等衆縁也。所成之果者城也
上謂密嚴佛國等者。菩提心義第二安然云。大
日義釋悉地品中云。上品悉地密嚴佛國。中
品悉地十方淨嚴。下品悉地諸天修羅宮
*文彼文密嚴同今密嚴。彼文十方淨嚴。是他
受用土。有方分故。諸天修羅宮得長壽住
生。是下品悉地云云上文云。此密嚴者
是妙覺實報淨土文
私云。
下悉地出現品・成就悉地品疏中未必此説
住心品疏文矣。大疏抄第一云。問。爾以
此喩三品悉地宮。非實者下品宮二乘皆
知。所知應一分二乘所得。何全云
乘所得。答。今宗所云悉地宮。最是密嚴佛
土。行者若得此宮時爲愛著故引
此喩。故疏云二乘經中
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等者。疏第十五祕密
曼荼

云。如行人上中下期願。依眞言法要
而修得悉地。由此悉地在身故○乘
地之業而受彼果。名爲悉地家。既生
地家已。乃至成佛已來終不失壞私云。
此釋。依上中下期願三品持明悉地
者。安住三品悉地宮也。馬頭儀軌下云○
念誦○三落叉遍○即得持呪仙
。自在得阿修羅宮○六落叉遍即得
千歳活。則持現身詣十方諸佛國
疏第十二云。如上諸器隨一事欠字
若得上中下成就。隨事而用乃至得成。持
之以遊歴諸佛國土持明仙私云。
上中下成就者。三品悉地也。悉地是成就義
故。此中不修羅宮佛國修羅宮歟。
故上文云開謂開阿修羅宮等也又諸佛
國中攝密嚴幷十方淨土歟。又儀軌中擧
下二宮密嚴歟。問。持明與下所擧五種
悉地相攝如何。答。疏第十五云。夫言成就
悉地者。謂住菩提心也。此菩提心即是第十
一地成就最正覺。如是名悉地。諸悉地中
最在其上○謂此無上悉地以前略有五種
悉地。一者信。二者入地。三者五通。四者二
乘。五者成佛。此是五種悉地也。初信者。謂隨
分能淨諸根深信如來祕藏決定不疑。信
佛有如是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
此是地前信行也。次入地者。謂歡喜地
也○第三五通者。謂了知世間五通*之境
猶如幻夢水月鏡像。不執著。爾時度
通仙人之地第三也。第四二乘者。謂觀
察二乘境界。心得無著心不墮實際。爾時
得度二乘境界。爾時到第八地也。五從
九地菩提行道轉轉勝進成如來也。
然諸經論師大略皆作此説大師即
身義釋大日經欲於此生入悉地文云。此
經所説悉地者。明持明悉地及法佛悉地
私云。大師既持明悉地外擧法佛悉地。若
五種中成佛兼果。則持明悉地攝四種半歟。
法佛唯佛果故。若佛果唯無上悉地。因位分
五種則持明可五種也。謂持明法佛如
次一門普門悉地故。持明悉地局因位悉地
歟。故疏第十二云。持明者。謂持誦人得
成就悉地之果。即能遍遊一切佛土養諸
就衆生也○即是入於菩薩地
前引儀軌文持明。似下品悉地矣。
又義云。持明者有總別二意。三品悉地何不
一切耶。普門行者亦受持法佛明故應
持明仙。故經次下云。親於尊所明法
法佛明又灌頂師所授故。又疏中佛云
。況行者乎。又大師以經持眞言者得眞言
仙文即身成佛義。一生成佛機云眞言
。豈非持明仙乎。大師持明法佛二種悉地。
是別門意也。又義。即身義持明法佛同擧
門悉地也。經云此生入悉地。是一生成
佛之義故。又經六文論兩文。同證即身成佛
故。又問答中以得眞言仙文一生成佛
之故。或云。普門一門未必依一生二生歟。
祕釋云。問。依五轉門機有幾種。答。有
。一上根上智期即身成佛。二但信行淺期
順次往生。就此行者亦有多。正往生密嚴
兼有十方淨土此中生密嚴
門果乎。或又即身義不分一生二生云即
身成佛。小機二生又非隔生。故異祕釋順
次往生之義
當以此喩觀察等者。疏第十五云。如乾闥婆
身祕密者。彼所有仙人非身復非識也。
云何身秘密者。言此悉地之人不此身
此識而能祕密其身。猶如乾闥婆城於
中見種種宮殿人民衆物之相。雖有是
而實非有。亦不有而有。或時可見或時而
。此行人祕密其身亦如乾闥婆城。但從
衆縁而生其實。非實或隱或顯。由眞言
觀行衆因縁故。而令此身隨縁生滅亦如
是也私云。准知之
若深山峽谷中者。智論疏云。谷中空故故有
響應。如樂器等空故有聲衆生亦爾。内
外倶空。倶以虚妄顛倒因縁聲出聲。故
名爲*響餘處云空谷*響。
即此意也
愚人不解而生三毒等者。已上長行。自下偈
頌也。故智論第六云。風名憂擅那。觸齊而
去。是風七處觸。頂及斷齒脣舌咽及以
胸。是中語言生。愚人不解此。或著起瞋癡
中人有智惠瞋亦不著亦復不愚癡。但
諸法相私云。長行釋大旨同。愚人不解
等釋。取偈頌意長行釋也。以此文
合説
種種八風違順之音者。當卷下云。以眞言行
者未眞諦以來當有違順境界。或現
種可畏形色。或作異聲。乃至震動大地
爾時安心不動無退屈○行者見此住
菩提心大義利故○彼彼魔事不
*也大疏抄第一云。八風者利衰毀譽稱
譏苦樂也此中四違境四順境也。故云
。眞言行者聞此違順愛惡之聲時以*響
觀也。此是順違聲倶過故應聖者
法音。行者耳根淨故聞餘愛惡聲歟。不
下所擧瑜伽境界中聖者法音也。慈行釋云。
八風不心念。故須無我。若准賢首。財榮
已損耗侵陵故云利衰。越過以毀越
而歎故名毀譽。依實徳讃名稱依實過
謗名譏。逼迫侵形名苦心神適悦名
略抄
或由舌根淨故等者。大疏抄第一云。乃至聞
諸佛菩薩教誡音聲又自以音聲滿世
。遇此縁時以彼響喩察此道理
著也此釋意。或由已下文爲行者所爲
也。私云。此猶擧前聖者所爲也。前擧無量
音聲之教今明一音普遍之徳。故殊出舌根
淨之因歟。無量一音異故云或也。況次下文
既云遇此境界。所對境界。若通行者
此境界
爾時入音聲惠法門者。大疏抄第一云。意如
前所言。於音聲解脱故爾云耳上文
云。既解音聲衆縁和合不實故。於不思議
神變音聲貪著。不貪著故心性不
穢。心性清淨故能實際
如是眞言水月喩等者。有云。有二點。一者如
是眞言水月可喩用悟訓二者眞言水月悟
持明者當如此説云云私云。何必喩訓煩。只
眞言水月譬可訓。意本尊行者水月且云
歟。從喩故實是法也。故所引釋論説法云。
實法性月輪在實際虚空中。凡夫心水有
我我所相現云云此文既喩水月外更説法水
。准知眞言水月又可同歟。又中川點云。
眞言水月於毛天
云云
月在虚空中等者。智論疏第二云。月本在天。
唯有一月衆水故見衆多月。諸法亦爾。
本來一相以衆生無明心水故。遂見
法有種種相。生我我所實相。諸法本來
唯一實相。實相者何所謂無相也
實法性月輪在如如法性等者。問。月空同法
性。何爲能所在耶。答。或云。謂於一法性
性徳輪圓靈明具足。此喩月輪。廣大無礙清
淨無分別性號虚空也。又云。謂於理智不
二法本覺圓明云月輪。眞如無障云虚空
耳。私云。設雖一理何無能所義。相性別故。
故唯識論第十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
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又釋
論中云眞如門理理自理故
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現者。問。法性月輪是
本來清淨。由何我我所相現耶。若法性現
則質影相違。猶如水質現火影矣。彼復
禮。眞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云云引可作證
如何。答。妄元無體故依法性他成也。故起
信論云。謂不如實知眞如法一故不覺心起
摩訶衍論云。根本無明不自有。當
眞如方得止住又慈行釋云。妄元無性
故依他成天台釋云。無明無體全依法性
但至質影相違者。以從眞起妄同
影也 又復禮問者。慈行釋此事云。故清
涼答曰。迷眞妄念生迷心即用
妄生即體
而全同此
眞是用得起是體仍無失。問未
。前眞獨立歟。迷眞起妄又爾也。若爾
又有眞前妄後過耶。答。眞妄従無始
且義説前後。故二卷起信論云。謂從
來謂不如實知眞如法一故不覺心起
又淨影釋云。全眞義邊終日全眞而不妄。
妄義邊終日成妄而不
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者。無實智故見法相
何下文中以實智我相耶。謂我相法相
倶實智所斷故無失。或又下文擧我相
法相。上文中我我所相現亦爾也。今十喩菩
薩所觀故專可法相
無明心靜水中等者。惠影疏第二云。是諸衆
生不諸法唯有一相本來是空無明心
中横生取著我我所種種業種種
煩惱虚誑法。菩薩聖人解諸法實相
皆悉了達知是誑法。所以不著。見凡夫執
之。是以致咲耳
實智惠杖擾心水則不見者大疏抄第一云。
聖者心水常清如月。凡夫心水常濁如泥生
生我我所。以智惠杖其我月自然不
現。是故行者能應心性言也
或自以如意珠身等者。上約本尊現行者心
。今據行者身現干衆生心中也。斯則如
次自行化他義也。如意珠身者疏第十五云。
如意珠在於憧能滿一切人願
所欲彼所求心而至。今觀是。彼從
生耶。從人心生耶。若從珠出。何故
一切時不出要待人心希願方出耶。若從
人心出。則人心得何不自求而待珠耶。當
知不珠出。不人心。不共。不
因縁。但和合有耳。今悉地不思議神變亦如
是。但猶眞言故口業淨。觀本尊故意業淨。
印故身業淨。三業平等故自然而有不思議
。然亦不分別。無思無爲也私云。准
此釋。行者三業淨故有不思議業用。無
爲而作利衆生事。如如意珠滿人求願
故云如意珠身也。又經第七云。大菩提心如
意寶滿世出世所有希願此行者身悉地
成就後有不思議業。悉地從心生故菩提心
所生身故云如意珠身
爾時應諦想觀之者。自下破執文也。此句總
標也。今此下別釋也。既能下總結也。就
釋中二。初今此至所生者密嚴海會破
執也。故云密嚴之想。此依自心佛身因縁
現故。我心佛身相待作自他不生等義矣。意
云。自他理性平等實相尚畢竟不生。況迷情
差別相違自他因縁寧有所生爲言問。今
此文四句具有耶。答。或云。自他二句也。私
云。意含四句。所謂相違自他故。自不生。他
生。相違自他故。共不生。相違自他則倶
因縁故。無因不生也。例如香象
即一因存壞四句。次又如下後如
意珠身破執也。此中有二。初重明珠身心
。此中法譬。法譬中不來去義相反。謂
悉不來反合水不去。自心不去反合月不
也。來去雖相反義理全無違耳。後當以
下正述破執也。此中二。初正述。後以喩反
顯。第二總結中。初既能自淨其意者結
。自心澄淨而海會現故。後當下結第二釋
如意珠身故云如如不動。衆生蒙益故云
人演説
聲聞經以受至復殊也者。爲今經浮泡喩
先擧二經意今經也。所謂聲聞經中
浮泡無性衆縁實法唯蘊無我歟。故
疏第二云。聲聞經中雖此五喩。而意明
無我又智論云。復一切聲聞法中無揵城
。有餘無常譬受如取意般若經中。泡是
實性。因縁猶實法故。菩薩觀諸法空
十喩中除此取如化也。故大般若經第
縁起品云。於諸法門勝解觀察如幻如陽焔
夢如水月*響如空花像如光影
變化事尋香城皆無實而現似
但今般若者指大品歟。彼經第一序品云。
諸法如幻如炎如水中月虚空響如
乾闥婆城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今
疏浮泡喩意異二經意而譬即心變化也。
問。疏第二云。此三事猶帶拆法無性空
此中幻・炎等明體法難解空故不論也取意
既泡沫・芭蕉三事帶拆法故。第二劫猶不
之。第三劫中何取彼耶。答。因縁實法故
體法空。例如土木城。故不彼耳然
今以泡起滅即水起滅即心之變化。故所
況既異。例難不齊矣。問。變化又化事雖無
心因縁實法。何捨泡取化耶。答。下釋云。但
心生便有心滅則滅故知心・化・生滅同
而異泡滅水存故。問。若爾何譬即心變化
乎。答。彼取泡滅即水滅邊故無違耳。問。第
二劫又明三界唯心義。故三重幻中云即心
。若爾何不喩耶。答。唯心言雖同即心
意是異。所謂彼諸識所變影像故云唯心。此
一心縁起故云即心也。又彼質影雙存。此
唯影無質也。又彼諸法歸自心。此自心成
。故二劫意大異而已。又如彼華嚴三界唯
識自宗他宗倶談三界唯心但局我宗
又以心爲曼荼羅等者。今釋與前異云。前
釋自心作佛還蒙彼佛示悟方便自心轉
無量法門也。今釋自心作曼荼羅境界
能縁境界自心能作不思議神變也。以
此喩海水自心空成雨水作佛降與海水
縁生種種浮泡轉入法門
能作變化
也。兩釋如次自
利利他歟。故云轉入法門能作變化
修定者有十四變化者。智論第六云。如化者
十四變化心。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
界・初禪・二禪。三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五。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十四
變化心作八種變化。一者能作乃至微塵。
二者能作大乃至滿虚空。三者能作輕乃至
鴻毛。四者能作。能以大爲小以
長爲短。如是種種。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
人無下故言主力。六者能遠到。七能
地。八者隨意所欲盡能得。一身能作
能作一。石壁皆過。履水。虚手捫日月
能轉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風風作
石作金金作抄中第七文
云云
頌疏第二十七
云。從神境通變化心總有十四。謂初
定果有二。二定果有三。三定果有四。第四
定果有五。且初禪有二化心。一欲界攝。謂
初禪作欲界化也。二初禪攝。謂初禪作
禪化乃至第四靜慮有五化心。四種如前。
第四禪化。諸果化心依上地必無
○謂勢力劣故又云。此二界化各有二種
一似自身化。二似他身化。身在多界
四種。謂作欲界自他二化。及作色界自
二化。身在色界化亦四種如欲界
私云。此能化心從神境通生。是通之果也。
故頌疏云。此十四能變化心從定修生。無記
性攝。四無記中通果無記也故知。今如化
者但化事。非能化心。能化心是實法故。
故智論云。如化人無生老病死苦無
亦異於人生。以是故空無實。一切諸法亦
是。皆無生住滅。以是故説諸法如化
此所化事若欲界化則以色香味觸四境
體。若色界化則以色觸二境體也。於
即質離質。若即質化即我身色天形
欲界人天等姿也。若離質化我身外別化
等身也。設離質化設即質化隨所化事
欲色二界。能化心唯色界攝也。依身欲
色二界隨應不定也。若色界人天身修
色界定色天乎。或云。入定位彼天攝。出
定不爾歟。私云。設雖入定。依身既欲界故。
欲界攝也。問。今變化何不無色耶。答。彼
通依地故。故頌疏云。五通必依止觀均
。未至等地故亦無無色定多惠少。四通分
惠多定少。故非通依地
問。義章第二十云。又小乘中前之五通唯依
四禪根本定地。○大乘法中始終同小。究
竟終成依一切禪悉能起又瑜伽論云。
色無色天變身萬億共立毛端此等釋通
無色。如何。答。今所引智論既云十四變化
欲色。又瑜伽文者。住心論釋此事云。然
大乘唯識論等許無色界有品色。而無
業果通果色既諸論一同。義章釋未審。但
之彼章次上釋云。又聲聞人隨依何定。所
發神通入餘定中。不用。諸佛菩薩則
如是。隨依何定。所發神通入餘定中
悉能起此釋。入餘定中悉能起
義勝聲聞故云依一切禪歟。非
通而已。問。變化亦雖化事無性。能化
心因縁即實法。若爾何捨泡取化耶。答。泡
水生。泡擧體水故。破泡形濕性猶存。是
即如*拆法極微刹那體猶在。然化事雖
心生。化事擧體非心故。化息時化事處無
心殘。故喩體法空也。例如乾城木城異也」
天龍鬼神亦能作化者。智論云。是變化復
四種。欲界藥草寶物幻術能變化諸物。諸
神通人神力故能變化諸物。天龍鬼神輩得
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色界生報修定力
故能變化諸物同疏第二惠影云。復有四種
者。謂藥草等亦能變物延年也。寶物者。如
意珠亦能變物令寶也。幻術亦能變
也。説勒那留支等用呪事亦善能呪
滿方。方自取之能呪幻博貪向墓也。
諸神通者明神通人亦能變化也。前言八種
變化。變化若得禪時即能得者。今此中別明
修通除障通無明所得故別出之耳。諸龍神
鬼色界修定所得生報力能變化等不
。四種中但取修習所得者耳。前變化
身在欲界得諸禪作者是故此中別
初禪生報所得者倶舍論二十七云。
神境智類總有五種。一修得。二生得。三呪
成。四藥成。五業成光記云。一修得。由
定得故。二生得。生彼處得故。三呪成。由
呪力成故。四藥成。由藥力成故。五業成。由
業力成故私案智論四種加前修得
五種倶舍少異。互用開合故。謂智論以
生得更開神通故。倶舍神通攝
修得更開業得故。又倶舍有占相得矣 問。
五種得人天等方如何。答 頌疏云。若
修得通唯人天趣。能入定故。生得除人通
餘四趣。皆有生得。呪藥二種通人天鬼趣
占相唯人也呪藥通天者欲天歟。智論生得
地獄者擧龍鬼彼歟。光釋有多解
見矣
如化生先無定物等者。智論云。復次化生先
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無實。
人身亦如是。本無所有。但從先世心生從
今世身。皆無有實。以是故説諸法如化。
變化心滅則化滅。諸法亦如是。因縁滅
果亦滅不自在○復次如變化生法無初
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如變化生時無
所從來滅亦無所去。諸法亦如
復次如變化相等者。智論云。復次如變化相
清淨乃至皆悉清淨同故不
具引
終句與泡喩意同
者疏家私詞也
如虚空者謂但有名而無實法者。且取
空爲譬歟。然經中云如空中無衆生等
非取虚空也。故列名中經云虚空華。論云
如虚空。若爾經論是異。疏家何引論文
經意而准論有人飛上等文如得神通者
於空一顯色中自在飛行等乎。謂釋論意非
直取大虚體。取縹色譬歟。故以空一顯
經空華歟。故惠影疏第二云。衆生亦
爾。遠無漏法故爲。分別心所轉於
法中轉取男女等相染著心。如遠生虚
空謂爲縹色又大品十喩云如虚空。大
般若十喩如空花之。又釋論意不
虚空實體故直取虚空歟。彼論多重問
答付虚空
遠無漏實智惠故等者。問。應實相
遠視故對虚空故。應實相虚空
實智眼以我男女等縹色故。如何。
答。譬合影略互顯歟。譬中擧翳眼明目
合中擧實智惡惠故。故譬中又應
明眼故奇虚空縹色。合中又應遠視
故身見轉見我男女也。謂執我我所是身
見故
極遠而無所見者。上文遠視故見縹色云云
何今遠而無見耶。謂上文在地下遠視故
青色。今飛昇空中遠至無見也。意異。
智論具文云。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以
遠視故謂爲青色
諸法亦如是等者。大疏抄第一云。問此喩意
何。答。此意。眞際如空。諸法如空華等。凡
夫妄見空中種種相貎。其所見相都無實體
是行者修觀行時遇諸魔境種種違順
時安心虚空不動不起言也無爲空量
同前也文
若有種種魔事等者。謂以種種魔幷業煩惱
譬中疾病非人等因縁也。謂魔及業煩惱
次合譬人及疾病歟。以事及境二字
種種人物形相等。事謂魔所作事境謂業
煩惱所起境故。以皆當安心等文得本心
等句也。問。此喩及下火輪喩。經中無合法
。如何。答。擧喩顯法歟。又前八喩其義顯
故。又總摽中云十喩皆眞言行者所行故」
譬如火燼等者。智論疏第二云。如旋火輪
者。被火燒頭名&T015947;。投之急轉遙看
如火輸。其實無輪。萬法云云亦爾。無實。
衆生遠離諸法實相故見諸法有。觀
則無也
一體速疾力者。疏第六云。經云。時佛入於一
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者。謂入此三昧
*心一切如來皆同一法界智體。於一念
能次第觀察無量世界海微塵等諸三昧
。知是如是若干衆生於彼彼三昧門
道。知彼善知識已爲若干衆生
子因縁等爲若干衆生種種因
。或有衆生如是法門可超昇成
。入餘法門久遠稽留不成佛。如是等
種種根性不同。進修方便皆亦隨異乃至遊
戲其中次第修習出入超世。於一一門
各得能成就無量衆生故名一體速疾力三
昧也又第一云。如是遊戲即是菩薩自在
神通。言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以一體
速疾力三昧養無量善知識遍行無量諸
度門。自利利他法皆具足私云。一體速疾
力三昧是准上下文佛菩薩所入歟。但
今文是擧菩薩所入歟。云淨菩提心故此
三昧又普門三昧歟。或云。a字觀云一體速
疾力三昧云云此義非理。今文既云
a字門旋轉無礙故。又論云。火輪隨
方與圓種種變形任意遷。一種阿字多旋轉・
無邊法義因茲宣
諸結使煩惱等者。此中正見合光我法相合
影。然譬中無煩惱譬。謂合中擧煩惱譬中
人歟。又次釋中擧人幷影。合中但擧
人歟。善惡業即隨人去住動故。故智論
偈云。空中亦逐去。地底亦隨去。處處常隨
*逐。業影不相離略抄起信論云。住持過去
無量世等善惡之業失故故知兩節
釋又影略互顯也初釋中譬中闕人。後釋中
合中闕人。故或云果報類人。或云業譬
報合影不斷。故云罪福就時出也。大疏
抄一云。意有人體時影隨有。人去影去。隨
業有報言也但以倶時故法譬不齊
歟。人又雖果報今且約人持業論去住動
歟。未詳。委可尋決耳。此中報不斷故罪福
熟時出者合動歟。又出者去義也。故智論云
不去。中論云不出。動是去住外無別體。故
四威儀中無擧。故無別合
然是影非有物者。疏家以釋論影喩今經
火輪也影是眼識所縁顯密通滿掟。何云誑
眼法乎。影又顯色其一極微聚集實色大小
大同習也。何云有物乎。謂且約釋論不
影實體此釋歟。大疏抄第一云。旋火
輪與影喩其意同也。可思也。上第四喩釋
論名鏡中像喩也。可悉之
了知大乘句者。大疏抄第一云問○又經
十縁生句。已是大乘句云云若爾者皆非
二乘所解。何乾闥婆城一云二乘所解
答。彼以乾闥婆城餘縁生爾云也。問不
然。疏文不云。相准可知○何可例攝。此
甚難。好可悉也私思以乾闥婆城喩身也。身即以衆
縁合成二乘之人知人不 云法
證法空理。故一
往爾云耳 文
云。通顯密大乘。今十縁生
句第三劫所觀。第三劫中有顯密能所寄齊
故。故疏釋云聲聞縁覺安足之處或云。
但局密也。大乘生句釋毘盧遮那上上智觀
故。必定句等正覺句等局密故。但非二乘文
者雖唯眞言。作此釋何失。例如諸佛大祕
密外道不識也。安足之處者句是足跡之
義。故大乘人安足之處故非聲縁安足也。
義如前釋。即此意矣
障蓋雲披自當證知耳者。經上文云。此菩薩
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不久修
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疏第一云。行者
已得淨除五障三昧。爾時於自心中常見
十方一切諸佛○當知行人則是位同大覺
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妙
覺大牟尼位
函蓋相稱等者。理智不二類函蓋相稱也。故
鈔云。心之實相與彼智惠猶如函蓋天台
釋云。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函
大蓋大
了知心處則安住其中者。釋論第四云。金剛
心還。智惠未滿福徳微少。不一心中
實處。故根本無明猶未出離。而卒萬行
果位時。始覺般若分明顯了本有功徳具足
圓滿。現見一中法界之心安立住處根本無
明頓斷無餘。是故名爲見一處私云。心之
實際是一心中實之處故云心處。如來智惠
又安住其實相中故云安住其中也。論約
所安住處。今依能安住智歟。論一中法界之
心者後重一法界心。即當天台宗。今心處者
初地淨菩提心。是亦同天台矣。或又一中
界兼華嚴。以風水龍王華嚴故。今
文此心名極無自性心。故引合耳
必定師子吼等者。疏第一云。第九大那羅延
力執金剛者。謂持祕密神通力也。如一闡
提必死之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
醫王明見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
救療因縁心不怯弱此文。諸佛以
密神通力闡提二乘如來性必定師子
*吼説救療實相印故。云如來性心實相印
也。法華經中説二乘成佛故。云如説實相
也。可例准
一切諸魔皆化身作佛等者。鈔第四云。智度
論云。復有魔。作比丘被服來語菩薩。汝先
小師修六婆羅密法。皆是虚妄。所集
隨喜功徳亦是虚妄。汝先所聞皆是虚誑。文
飾不眞。非佛口説。今我爲汝眞示佛法。乃
至魔作佛身來所説。異於法相者亦不
。譬如狗著師子皮諸獸見之雖怖聞
則知是狗。何況變作餘身等能令行者變
易其心
即是心佛顯現等者。疏第一云。爾時行人爲
此寂光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華
。故云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
遮那心佛現前故。云等正覺顯現。梵本云
藐三佛陀現也。佛已略説此心實相印
若行者與此相應○得淨菩提心私云。
此文。今成覺是眞宗初地成佛故。云
盧遮那心佛現前。然非究竟妙覺位。又非
乘成覺也。又依極無自性心生即是等
則顯成覺歟。故大師釋極無自性心云。是因
是心望前顯教極果。於後祕心初心。初發
心時便成正覺。宜其然也又云。極無自性
必顯歟。故疏下云。若生極無自性心
如上曼荼羅海會。名阿闍梨
乃至毘盧遮那以上上智觀等者。自初地
佛果漸次轉深故云乃至也。故上釋云。謂
淨心已去從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
其間一一縁起皆當十喩之。由所證
轉深故言深觀察也又義。通地前也。故
釋云漸次證入者。如初無畏聲字觀
曼荼羅行乃至離垢地已去各於自地觀
心中曼荼羅行○其中從因向果則三
密方便展轉不同。容極至心王大海方一味
別耳既心王大海之譬同如入大海之
前二義中前義爲勝。云以深修觀察
故。深修言局第三劫以上故。但至大海喩
者意大異。謂下取海水一味今取海底漸

上上智觀者。涅槃經四乘菩提中佛菩提也。
中論疏云。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
縁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
觀故得佛菩提
如是六句次第相釋等者。疏第一云。今此眞
言門修行諸菩薩以法明道故即生獲
除一切蓋障三昧此三昧故即能與
佛菩薩同住發五神通。以五神通故獲
切衆生語言陀羅尼。獲此陀羅尼故能知
一切衆生心行而作佛事。以能廣作佛事
如來種。故則於一切時一切處常爲
十方諸佛之所護持○當知如是諸句皆
悉次第相釋也今准此文相釋也。謂
知甚深大乘故得自證知心實性。了
心實性故得理智一際。了知理智不二
必定師子*吼説如來性心實相印。了知如
來性故成初地正覺。了知正等覺故漸次
轉深發毘盧遮那上上智觀也。如此六句相
望後後云相釋。釋前句故。前前云相生。生
後句故。又次第相釋等相字顯互釋互生義
歟。次第又有逆次第故。例如彼釋論別
因果故表功徳故引行者故文有順逆相釋
矣。又六句中前五云次第相釋。後一云次第
相生。漸次轉深乃至生佛智故。又且以
五種大乘者。大乘句是他縁乘。大乘
初門故云總名。故云非聲聞縁覺等。心句即
覺心乘。覺自心本不生故云心句也。謂五
句。八迷障蓋雲披八不中道自心月顯故。無
等等句必定句者一道心。理智不二是一道
一乘義。故釋云函大蓋大。是函蓋相稱義也。
二乘作佛法華説故。云必定師子*吼。故法
華云。如説實相印正等覺句則極無心也。
故云極無自性心即是心佛顯現也。大乘生
句者祕密心也。故云乃至毘盧遮那以上上
智觀等也。又配三種幻初大乘句者即
空幻。是學大乘人觀故。度違順八心故。非
二乘安足之處也。次心句者即心幻也。無
等等已下諸句不思議幻也。依之當卷下釋
一念守齊乃至一生補處治地義畢。云例如
十縁生句漸次轉深不可窮盡也
抄第一云。問。十縁生句了次經文出六句。其
意何。答。此五句歎縁生不思議也○問。以
此六句彼十縁生何。答。此十喩皆是大
甚深縁起。非二乘安立故。云大乘句。心
之實際不可得。無能無所。如是觀時心性
空寂故名心句。如來智慮亦不可得無敢可
比者。故云無等等句也。諸佛以此十縁生
決定師子*吼幷能信解決定至無上果
故。云決定句。能知此十喩義極無垢心生。
此心生時即得佛果一徳。故云正等覺句。如
是十喩令行者心漸從淺至深。淺者自餘
九宗。深者今此祕密莊嚴住心。從彼唯蘊無
此第十住心彌淨彌固遂住
垢淨菩提心言也*文
從十世界微塵數諸法界門等者。疏下釋云。
十世界微塵數金剛密惠差別智印猶如
。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
華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等條葉
發暉相間。以是衆徳輪圓周備故名
荼羅又云。復次大悲胎藏發生三昧中
種種法界門種種善知識。如善財童子
第詢求或於是法門已善修行而於
究習。若入普門世界時則能於
念中具足相應。是名深行阿闍梨
工巧大智惠者。大疏抄第一云。工巧者權智。
巧説諸法能解脱故。大智者實智。能證
一大法界理故也
若於一念心中等者。謂由淨菩提心一體速
疾力三昧故。一念心中窮上求下化行盡也。
上窮無盡法界者上求自利行。下極無盡生
界者下化利他行也。故疏下云。若入普門世
時即能於一念中具足相應。是名深行
阿闍梨疏第一云。以一體速疾力三昧
養無量善知識遍行無量諸度門。自利利
他法皆具足
自然有縁起智生等者。十縁生觀故云縁起
也。不如常定所發修惠通達爲言
云。即法界不思議祕密縁起之智生也。謂行
者以内自觀行力因外感佛神通加持
力爲縁由斯二力故自然而有祕密法界縁
起智生即能得不思議加持境界。是故不
尋常
持誦次第如法悉地如法果生者。疏第十二
云。悉地是眞言妙果。爲此果故。而修因行
此文。悉地即果也。何雙擧耶。謂悉地
成就。此通因故寛狹爲異。或再擧何失。
猶如悉地成就。故次下云悉地果生也。
或又悉地成就因果別故非例歟。抄釋如

已説淨菩提心諸心相竟者。諸心相有二義
或九句隨一諸心相句也。住心中雖亦明
續生修行等句。廣明諸心相句又重説故且
廣多爾也。或云。諸心相言通總別故。
今約總通諸心相句也。如實遍知一切
心相釋答修行句也。又住心品中又雖
三句。多明菩提心句故。云淨菩提心也。次
下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者根究竟也。大疏
抄第一云。意上已説十心差別。次説六無
。次亦説十縁生句。此第一眞言門住心品
大心也。次説入曼荼羅具縁眞言品。此意已
住心差別淨菩提心因縁。今明此淨
菩提心曼荼羅進修應得悉地果言也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十六
  去文永四年丁卯七月五日。於高野山丈六
堂北僧坊。傳法會談義之次。遂日馳筆
畢。同九月庚申十二月十九日。於醍醐寺
中性院。以理性院上野公令清書。自拭老
眼加點畢。但令清書許不及再治。後賢刊

  金剛佛子頼瑜生年四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