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妙印鈔卷第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
疏第二
二從經云下。明覺心不生心中。又爲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心主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法説。二明
譬説。三明入阿字門。四明擧宗義指經論。五
明結六箇住心始終
初中。又爲二。一明心王義。二明一轉開明
初中。心主即心王也者。指八識心王。所謂三
論玄云。問此論名爲正觀。正有幾種。答。天無
兩日土無二王。教有多門理唯一正。是故上
來破斥四宗。花嚴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
云云十住心論云。心王自在得本淨之水
云云以不滯有無等者。肇論序。正示宗本中。
顯示正義云。夫不存有無以觀法者。可謂識
法實相矣。是謂雖觀有而無所取相。然則法
相爲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爲住無所住矣。又
擧能觀人云。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又擧
所觀法云。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見法實相
故云正觀。若其異者便爲邪觀云云又同論
中。般若無知論處。論主釋答劉公致問而辨
聖心云。聖心不有有。不有有故有無有。有無
有故則無無。無無故聖心不有不無。不有不無
其神乃虚云云同論上。不眞空論處。引教明
空中。而以二論立宗云。摩訶衍論云。諸法亦
非有相亦非無相。中論云。諸法不有不無者
第一眞諦也。又次解釋顯旨云。尋夫不有不
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虚豁然
後爲眞諦者乎。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
即僞即眞故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物莫之
逆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
有所謂非無。如此則非無物也。物非眞物。物
非眞物故於何而可物。又次引經證云。故經
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夫聖人之於
物即萬物之自虚。豈待宰割以求通哉。是以
寢疾有不眞之譚。起日有即虚之稱。然則三
藏殊文統之者一也。故放光云。第一眞諦無成
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無
得之僞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眞名。眞名故雖
眞而非有。僞號故雖僞而非無。是以言眞未
嘗有。言僞未嘗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
故經云眞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此
經直辨眞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
二而二於物哉云云三論玄云。問此論名爲正
觀。正有幾種。答天無兩日土無二王。教有多
門理唯一正。是故上來破斥四宗。華嚴云。文
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畏人一道出
生死。但欲出處衆生。於無名相法。強名相説。
令禀學之徒因而得悟。故開二正。一者體正。
二者用正。非眞非俗名爲體正。眞之與俗因
爲用正。所以然者。諸法實相言忘慮絶。未曾
眞俗。故名之爲體。絶諸偏邪目之爲正。故言
體正。所言用正者。體絶名言物無由悟。雖非
有無強説眞俗。故名爲用。此眞之與俗亦不
偏邪目之爲正。故名用正也。問曰。既云眞俗
則是二邊。何名爲正。答如因縁假有目之爲
俗。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假有不可言其定
無。此之假有遠離二邊。故名爲正。俗有既爾
眞無亦爾。假無不可定無。假無不可定有。遠
離二邊故目之爲正。問何故辨體用二正耶。
答像末鈍根多墮偏邪。四依出世匡正佛法。
故明用正。既識正教便悟正理則有體正。但
正有三種。一對偏病目之爲正。名對偏正。二
盡淨於偏名之爲正。謂盡偏正也。三偏病既
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不知何以美之。強嘆
爲正。謂絶待正也。在正既然觀論亦爾。因於
體正發生正觀名爲體觀。藉二諦用生二諦
觀名爲用觀。故觀具二也。觀辨於心爲衆生
故。如實説體名爲體論。若説於用名之爲用
論。故論具二也。正既有對偏盡偏絶待。觀論
亦然類前可知云云以如是等義故云以不滯
有無心無罣礙也。所爲妙業等者。如是以得
有無自在正觀。而得中道虚融實理故。虚通
妙用如響應音。故肇論下涅槃論處第三位
體中標宗云。子獨不聞正觀之説歟。維摩詰
言。我觀如來無始無終。六入已過三界已出。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不可以識識。
不可以智知。無言無説心行處滅。以此觀者
乃名正觀。以他觀者非見佛也。放光云。佛如
虚空無去無來。應縁而現無有方所。然則聖
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虚無無執無競。導而弗
先感而後應。譬猶幽谷之響明鏡之象 對之
弗知其所以來。隨之罔識其所以往。又明妙
用隨宜云。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圓而圓。在
天而天處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豈天人
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云云
又引證云。經曰大集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
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
下細入無間。故謂之道。然則涅槃之道不可
以有無得之明又同論中般若無知論處
出聖心用寂不同難云。難曰。論云。言用則
異言寂則同。未詳。般若之内則有用寂之異
乎。又次答用寂同時無異云。答曰。用即寂。寂
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
而至於用。又引證云。故成具云。不爲而過爲。
寶積曰。無心無識無不覺知。斯則窮神盡智
極象外之談也。即之明文聖心可知以如
是等義故云所爲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王自
在也
二從心主下。明一轉倍勝中。心主自在即是
淨菩提心者。是即殊異菩薩證a字本不生
際時。相似彼菩薩有無虚通眞俗融即一味
心海湛湛自寂位。故云心王自在即是淨菩
提心也。更作一轉開明等者。正簡他縁。傍毀
唯蘊。就中彼他縁乘談成佛之成不。論三大
之劫數。性相別論境智不融。故十住心論云。
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階級之無階不
礙一念成覺。一念之念經三大而勤自行。一
道之乘馳三駕而勞化他。悲唯蘊之迷無性。
歎他縁之阻境智。心王自在得本淨之水。心
數客塵息動濁之波。權實二智證圓覺乎一
如。眞俗兩諦得教理乎絶中。悟心性之不生。
知境智之不異。斯乃南宗之綱領也。以是義
故云更作一轉開明倍勝於前劫也
二從心王下。明譬説中。又爲二。一明以池水
譬心心數淨除。二明以海水譬心王前後際

初中。又爲二。一明本淨水譬心王。二明客塵
澄譬心數淨除
初中。心王猶如池水等者。夫池水本淨離泥
濁之相。心王亦如是。自性清淨從本際已來
無垢無濁也
二從心數下。明客塵除譬心數淨除中。心數
淨除等者。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六。
隨煩惱菩提。如此等心數諸法。依八不正觀
皆悉澄寂。如池水泥濁自澄客塵滌除。故云
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也
二從是故下。明心王前後際斷中。又爲二。一
明法説。二明譬説
初中。證此性淨時等者。指盡淨虚融之性淨
也。即能自覺心本不生等者。指八不中道也。
所謂十住心論云。謂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
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云云證如此
八不正觀時。不見心前際後際。所謂過去非
過去故無過去際。無過去際故無過去前際。
未來非未來故無未來際。無未來際故無未來
後際。既過未前後際不可得故。現在豈有住
時乎。三世既不可得。何況此心住三世耶。明
知此心前後際斷不可思議也。如大論五十
五云。須菩提。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
可得。中際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以是故説
名摩訶衍。何以故。須菩提。過去世過去世空。
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三世等三
世等空。摩訶衍摩訶衍空。菩薩菩薩空。何以
故。須菩提。是空非一非二非三非四非五非
異。以是故説名三世等云云又肇論下涅槃無
名論處明三世一體云。所以至人戢玄機於
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
以成體。古今通終始同。窮本極末。莫之與
二。浩然太均乃曰涅槃云云以如是義故云心
前後際倶不可得故也
二從譬如下。明譬説中。又爲二。一擧譬。二明
合譬
初譬文。自可見
二從心王下。明合譬中。雖復遇境界風從
縁起滅等者。境界者指六境。風者指違順
八風。從縁起滅者指斷常等。雖遇如此之境
界。以達色即是空故不爲生常等之所動。以
達空即是色故不爲斷滅等之所沈。故云雖
復遇境乃至無生滅也
三從覺此心下。明得入阿字門中。又爲二。一
明所入法體。二明所離妄執
初中。覺此心本不生等者。是則眞言門殊異
菩薩證阿字本不生際之位。相似彼覺心不
生菩薩證八不中道不生之位故以寄齊。故
云覺此心本不生。然爲顯殊異義故云即是
漸入阿字門也
二從爾時下。明所離妄執中。離百六十心等
塵沙上煩惱等者。指微細法執云塵沙。塵沙
煩惱者。障俗諦恒沙法門之惑故云塵沙也。
上煩惱者。於塵沙有上中下三品。其中今宗
離其上品故云爾也。其中下煩惱第三劫所
離也云云
四從此中下。明宗義擧經論中。自爲二。一明
所説法門。二擧能説經論
初中。無爲者。百法明門論云。第五無爲法略
有六種。一虚空。二擇滅。三非擇滅。四不動。
五想受滅。六眞如云云肇論下涅槃論處開
宗第一云。無爲者取乎虚無寂寞妙絶於有
云云第八難差云。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
無爲。而有差別若涅槃一也則不應有三。如
其有三則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昇降之殊。
衆經異説何以取中耶。第九辨差云。然究竟
之道理無差也。以倶出生死故同稱無爲。所
乘不一故有三名。第十責異云。請問。我與無
爲爲一爲異。若我即無爲。無爲亦即我。不得
言無爲無異異自我。若我異無爲。我則非無
爲。無爲自無爲。我自常有爲。冥會之致又滯
而不通。然則我與無爲。一亦無三。異亦無三。
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第十一會異云。夫止
此而此。適彼而彼。所以同於得者得亦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失之。我適無爲我即無爲。無
爲雖一何乖不一耶。譬猶三鳥出網同適無
患之域。無患雖同而鳥鳥各異。不可以鳥鳥
各異謂無患亦異。又不可以無患既一而一
於衆鳥也。然則鳥即無患。無患即鳥。無患豈
異異自鳥耳。如是三乘衆生。倶越妄想之樊。
同適無爲之境。無爲雖同而乘乘各異。不可
以乘乘各異謂無爲亦異。又不可以無爲既
一而一於三乘也。然則我即無爲無爲即我。
無爲豈異異自我耳。所以無患雖同而昇虚
有遠近。無爲雖一而幽鑒有淺深。無爲即乘
也。乘即無爲也。此非我異無爲。以未盡無爲
故有三耳云云以此思彼。六種無爲雖異。只是
一之眞如無爲。以未盡眞如無爲故有六種
不同耳。生死者。有二種生死。一者分段生
死。三界有漏果報也。二者變易生死。界外無
漏果報也。又攝大乘論立七種生死。一分段
生死三界
果報
二流來生死迷眞
初也
三變易生死廢妄
初也
方便生死。五因縁生死。六有後生死。七無後
生死也。今宗意。不離如是生死往來而談寂
寞涅槃。故肇論云。惑者覩神變因謂之有。見
滅度便謂之無。有無之境妄想之域。豈足以
標牒玄道而語聖心者哉。意謂至人寂怕無
兆隱顯同源。存不爲有。亡不爲無。何則。佛
言。吾無生不生雖生不生。無形不形雖形不
形。以知存不爲有。經云。菩薩入無盡三昧盡
見過去滅度諸佛。又云。入於涅槃而不般涅
槃。以知亡不爲無。亡不爲無故雖無而有。存
不爲有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故所謂非有。
雖無而有故所謂非無。然則涅槃之道果出
有無之域。絶言象之逕斷矣云云若直覺心本
不生際生死涅槃猶如昨日之夢縁者。縁有
四種。大論第三十二云。一切有爲法皆從四
縁生。所謂因縁次第縁縁縁増上縁云云又云
因縁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
是五因名爲因縁。復次一切有爲法亦名因
縁。又云。次第縁者。除阿羅漢過去現在末後
心心數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能與次
第。是名次第縁縁縁。又云。増上縁者一切法
私云與力不
障爲義也
已上釋四縁了。因者。因有五因六
因。所謂五因者。大論三十二云。相應因共生
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爲因縁云云
云。相應因者。譬如親支知識知合成事云云
云。共生因者。一切有爲法各有共生因。以共
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亦相成濟
云云又云。自種因者。過去善種現在未來善法
因。過去現在善種未來善法因。不善無記亦
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種因云云又云。遍因
者。苦諦集諦所斷結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
云云又云。報因者。行業因縁故得善惡果
報。是爲報因云云又五因總釋云。是五因名
爲因縁。心心數法次第相續無間故名爲次
第縁。心心數法縁塵故生是名縁縁。諸法生
時不相障礙故爲無障因云云又同論十七説
六因云。復有六因。相應因共因相似因遍因
報因名因云云生者一切有爲法。以如是等因
縁和合生故云生。壞トイハ以因縁和合生故。因
縁離時亦還壞。故云壞也云云有如此等衆多
法門故云等也。義者。莫不二諦八不義門故
云義也云云
二從如勝下。明擧能説經論中。今且明宗義
等者。如是等法門雖可委悉説。爲欲明眞言
上乘宗義故恐繁不詳説。故云今且明宗義
故不詳説也云云
問曰。今此三論宗之大宗如何。答曰。三論玄
顯法正第二云。問龍樹著述部類甚多。三論
偏空似非究竟。答。僧叡昔在什公門下爲翻
譯之宗。其論序云。夫百梁之構興則鄙茅茨
之仄陋。覩斯論之紘博則知偏悟之鄙俗。故
偏主小乘正歸此論。又如前云。天竺十六大
國方八千里。有向化之縁。並爲委誠。龍樹爲
無相佛。敢預學者之徒。無不翫味斯論以爲
喉衿。若是偏空豈爲諸國所重。又羅什本執
小乘。因此論而迴輒正觀。厥後衆師藉斯文
而曉迷。以此詳之。蓋是究竟無餘之説問。若
内外並呵大小倶斥。此論宗旨何所依據耶。
答。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即墮在偏邪失於
正理。既失正理則正觀不生。正觀不生則斷
常不滅。若斷常不滅則苦輪常運。以内外並
冥大小倶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則發生正
觀。正觀若生則戲論斯滅。戲論斯滅則苦輪
便壞。三論大宗其意若此。蓋乃總衆教之
旨歸統群聖之靈府。味道之流豈不栖憑斯
趣耶問若内外並除大小倶行。乃爲斷見。何
名正宗。答既内外並冥則斷常斯寂。二邊既
捨寧非正宗耶。難曰。夫有斷有常故名之爲
有。無斷無常目之爲無。既其是無何由離斷。
答既斷常斯寂則有無等皆離。不應更復謂
染於無。難曰。雖有此通終不免難。夫有有有
無名之爲有。無有無無始是大無。既其墮無
何由離斷。答本對有病是故爲無。有病若消
空藥亦廢。則知聖道未曾有無。何所滯耶。
難曰。是有是無名爲兩是。非有非無名爲兩
非。既墮是非還同儒墨。答。本非二是故有雙
非。二是既忘雙非亦息。故知非是亦復非非。
難曰非是非非還墮二非。何由免非。答二是
生乎夢虎。兩非還見空花。則知本無所是。今
亦無非。難曰。若無是無非亦不邪不正。何故
建篇章稱破邪顯正。答夫有非有是此則爲
邪。無是無非乃名爲正。所以命篇辨破邪顯
正。難曰。既有邪可破有正可顯。則心存取捨。
何謂無依。答爲息於邪強名爲正。在邪既息
則正亦不留。故無所著。難曰。若邪正並冥豈
非空見。答正觀論云。大聖説空法。爲離諸見
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如水能滅火。今
水還出火。當用何滅。斷常爲火空能滅之。若
復著空即無藥可滅也。難曰。既著空病。何故
不服有藥而言息化。答若以有化還復滯有。
乃至忘言便復著斷。如此之流何由可化。問。
心有所著有何過耶。答若有所著便有所縛。
不得解脱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故法華云。我
以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淨名云。不
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
無罣礙。𥡴首如空無所依。三世諸佛爲六道
衆生心有所著故出世説經。四依開士爲大
小學人心有所依故出世造論。故有依有得
爲生死之本。無住無著爲經論大宗。難曰。若
内外並冥。佛經何故説大小兩教。答。法華
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如來於無名相
中強名相説。故有大小教門。欲令衆生因此
名相悟無名相。而封教之徒聞説大小更生
染著。是故造論破斯執情。還令了悟本來寂
滅。故四依出世爲如佛也。問此論名爲正觀。
正有幾種。答天無兩日土無二王。教有多門
理唯一正。是故上來破斥四宗。華嚴云。文殊
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
死。但欲出處衆生。於無名相法強名相説。令
禀學之從因而得悟。故開二正。一者體正二
者用正。非眞非俗名爲體正。眞之與俗目爲
用正所以然者諸法實相言忘慮絶。未曾眞
俗故名之爲體。絶諸偏邪因之爲正。故言體
正。所言用正者。體絶名言物無由悟。雖非有
無強説眞俗。故名爲用。此眞之與俗亦不偏
邪。因之爲正。故名用正也。問既云眞俗。則是
二邊。何名爲正。答如因縁從有因之爲俗。
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假有不可言其定無。
此之假有遠離二邊。故名爲正。俗有既爾眞
非亦爾。假無不可定無。假無不可定有。遠離
二遍故目之爲正。問何故辨體用二正耶。答
像末鈍根多墮偏邪。四依出世匡正佛法。故
明用正。既識正教便悟正理則有體正。但
正有三種。一對偏病目之爲正。名對偏正。
二盡淨於偏名之爲正。謂盡偏正也。三偏
病既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不知何以美之。
強嘆爲正。謂絶侍正也。在正既然觀論亦爾。
因於體正發生正觀。名爲體觀。藉二諦用生
二諦觀。名爲用觀。故觀具二也。觀辨於心爲
衆生故如實説體。名爲體論。若説於用名之
爲用論。故論具二也。正既有對偏盡偏絶待。
觀論亦然。類前可知。次明經論相資。大品經
云。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菩薩應如是正憶
念。生死邊如虚空。衆生性邊亦如虚空。此中
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脱者。然既無生死亦無
涅槃。則知亦無衆生及以於佛。寧有經之與
論耶。故内外並冥縁觀倶寂。然雖非生死涅
槃。而於衆生成生死。故大品云。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既有衆生故有諸佛。既有諸佛便有
教門。既有諸佛教門則有菩薩之論。諸佛爲
衆生失道是故説經。菩薩爲衆生迷經是故
造論。然經有通別。在論亦爾。所言經通者。通
爲息衆生顛倒。通爲開顯道門。所言論通者。
諸聖弟子造一切論。亦通爲息迷教之病申
明正道。所言經別者。趣大小二縁説大小兩
教所言論別者。爲破大小兩迷申大小兩教。
故有大小二論也。然就經論之中具有能所
之義。經以二智爲能説。二諦爲所説。論以二
慧爲能説。言教爲所説。斯則經論各有能所
云云又肇論正示宗本云。言不有不無者不
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若以有
爲有則以無爲無。有既不有則無亦不無也。
夫不存有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謂
雖觀有而無所取相。然則法相爲無相之相。
聖人之心爲住無所住矣云云又十住心論云。
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絶空
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
空。空不異色泯諸法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諸法亦爾何物不然。似水波之
不離。同金莊之不異。不一不二之號立。二諦
四中之稱顯。觀空性於無得。越戲論於八不。
于時四魔不戰面縛。三毒不殺自降。生死即
涅槃更無階級。煩惱即菩提莫勞斷證。雖然
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階級之無階不
礙一念成覺。一念之念經三大而勤自行。一
道之乘馳三駕而勞化他。悲唯蘊之迷無性。
歎他縁阻境智。心王自在得本淨之水。心數
客塵息動濁之波。權實二智證圓覺乎一如。
眞俗兩諦得教理乎絶中。悟心性之不生。知
境智之不異。斯乃南宗之綱領也云云已上明
此宗之大宗明文在斯矣
問。眞言乘教中説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
答。寶鑰云。經云。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
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何以故。祕密主。心前後
際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
祇行。菩提心論云。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
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
竟眞實之智。令無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隨。
妄若息時心源空寂云云住心抄云。問第七覺
心不生住心證文何 答。經云。復次祕密主。
彼如是乃至超越二劫瑜祇行等云云論云。當
知一切法空乃至妄若息時心源空寂云云已上
般若寺所引同大師御釋也云云
五從然上下。明結六箇住心始終中。又爲三。
一總擧六箇始終。二明轉妙轉深。三明對辨
所由
初中。然上來者指從愚童凡夫一念齊施心
至覺心不生心也。故云原始要終乃至有無
二障也
二從雖宗下。明轉妙轉深中。雖宗極炳著者。
指各各所極之宗體也。轉妙轉深者。其義自
可知。猶是對治心外之境者。上來六箇住心
未開自心内證之寶庫。故云未開此中等也」
三從若不下。明對辨所由中。若不作如此對
辨者。言若不作如此從淺至深轉深轉妙之
對辨。各各翫當教當教宗極。不能覺後教之
深妙。故云若不作如此乃至其微妙也云云
上明第二劫了云云
三從經云下。明超第三劫中。自爲四。一明先
歎眞言門功徳。二明正説一道無爲。三明極
無自性心。四約信解行明心相矣
初中。又爲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自爲七。一明總欲超
三劫讃功徳。二明顯密遲速。三明廣説心相
所由。四明擧譬顯初心即極。五明祕密神通。
六明親近敬禮。七明結歸
初中。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等者。言爲使
第三劫諸菩薩并初心始行之人遣一道極無
之法執。先歎眞言上乘諸菩薩功徳智慧。依
之見聞覺知輩信樂尋求眞言門妙行妙智。
更於一道極無之當位法味。而不作愛著執
心也。故云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乃至先欲其
功徳耳也
二從如餘下。明顯密遲速中。又爲三。一明餘
教成不。二明今宗直入直滿。三明譬
初文。自可見
二從今此下。明今宗直入直滿中。今此教者
指此眞言乘教。諸菩薩者指初心始行行人。
則不如是者。如彼餘教菩薩不用次第對治
行故。直以眞言爲乘者。不依方便對治行門。
直以眞言三密妙行爲所乘之法。超越一道
極無之極細妄執。直入初法明道位。故云直
以眞言爲乘超入淨菩提心門也。若見此心
明道時者。指初法明道位也。諸菩薩無數劫
等者。言彼顯教諸菩薩。於三大無數劫所積
集諸萬善萬行諸波羅蜜福智二嚴。於一念
之頃圓滿爾具足。故云諸菩薩無乃至自
然具足也
三從譬如下。明譬中。又爲二。一明以舟車喩
顯乘。二明以神通喩今教。二義自可見
三從又世下。明廣説心相所由中。又世尊等
者。言歎眞言門功徳爲於一通極無之法位
而不生著慢也。釋スル此事之次釋顯上來廣
説諸心相之所由也。所以先廣説如上諸心
相等者。指從異生羝羊一念齊施之心乃至
第三劫之終心云爾也。若行至如是境界等
者。所謂愚童持齊之第六成果。嬰童無畏之
第八無畏依。唯蘊無我中見道適齊。拔業因
種中證寂然界。無縁乘中法無我性。覺心不
生中心王自在。一道無爲中一道清淨。極無
自性中心之實際。於如此法執。各未到謂到
爲宗極。依之中途稽留シテ。速疾不可至祕密
莊嚴大光明心殿。故云所以先廣乃至路稽
留也
四從復次下。明擧譬顯初心即極中。又爲二。
一明顯具體法身義。二明顯人天歸敬
初中。自爲二。一明擧喩。二明合譬
初中。復次者先以神通乘之喩明一念之頃
無量無數功徳智慧圓滿具足已。今亦以輪
王太子譬明普賢衆行滿足。故云復次也。輪
王者。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各任持七寶。所
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
寶是也。具足如此七寶統領四天下也。如涅
槃經第十一云。善男子過去之世人壽無量
時。世有王名曰善住乃至生一童子乃至字曰
頂生。善住王即以國事委付頂生乃至爾時頂
生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齊。即於東方
有金輪寶。其輪千輻轂輞具足。不由工匠自
然成就。而來應之。頂生大王即作是念。我昔
曾聞五通仙説。若刹利王於十五日處於高
樓沐浴受齊。若有金輪乃至自然成就而來應
者。當知是王即當得作轉輪聖帝。復作是念。
我今當試。即以左手&T016254;此輪寶。右執香爐。右
膝著地而發誓言。是金輪寶若實不虚。應如
過去轉輪聖王所行道去。作是誓已。是金輪
寶飛昇虚空。遍十方已。還來住在頂生左手。
爾時頂生心生歡喜。踊躍無量復作是言。我
今定作轉輪聖王。其後不久復有象寶。状貌
端嚴如白蓮華。七枝柱地乃至次有馬寶。其色
紺炎髮尾金色乃至復有女寶。形容端正微妙
第一乃至其目遠視見一由旬。耳聞鼻嗅亦復
如是乃至有大智慧。於諸衆生常有軟語。是
女以手獨王衣時。即知王身安樂病患。亦知
王心所縁之處乃至其後不久於王宮内自然
而有寶摩尼珠乃至能於闇中照一由旬。若天
降雨渧如車軸。是珠勢力能作大蓋覆一由
旬。遮此大雨不令下過乃至其後不久有主藏
臣自然而出。多饒財寶巨富無量。庫藏盈溢
無所乏少。報得眼根力能徹見一切地中所
有伏藏。隨王所念皆能辨之乃至其後不久有
主兵寶自然而出。勇健乃至第一善知四兵
乃至爾時頂生轉輪聖帝告諸大臣。汝等當知。
此閻浮安穩豐樂。我今已有七寶成就千子
具足。更何所爲。諸臣答言。唯然大王。東弗
婆提猶未歸徳。王今應往。爾時聖王即與七
寶。一切營從飛空而往東弗婆提。彼土人民
歡喜歸化私謂西北兩
州亦如是
復告大臣。我四天下安穩
豐樂。人民熾盛咸已歸徳。七寶成就千子具
足。何所爲。諸臣答言。唯然聖王。三十三天壽
命極長安穩快樂乃至爾時聖王復與七寶。一
切營從飛騰虚空上忉利天乃至於是天王釋
提桓因知頂生已來在外。即出迎見已。執手
昇善法堂分座而坐。彼時二王形容相貌等
無差別。唯有視眴爲別異耳。是時聖王即生
念言。我今寧可退彼王位即住其中爲天王
不。善男子。爾時帝釋受持讀誦大乘經典開
示分別爲他演説。唯於深義未盡通達。以是
讀誦受持分別爲他廣説因縁力故。有大威
徳。善男子。是頂生王於此帝釋生惡心已。即
使墮落。還閻浮提。與所念人天離別生大苦
惱。復遇惡病即便命終。爾時帝釋迦葉佛是。
轉輪王則我身是。善男子。當知如是愛別離
者極爲大苦云云
問如此四種輪王凡聖中如何 答。十住心論
云。輪王者已入賢聖位。雖不是嬰童心。然是
人間王故次叙之云云又云。賢位輪王者。仁王
經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
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
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品堅徳轉輪王。
七寶金光四天下云云又云。又聖位金輪王者。
仁王華嚴並云作閻浮提王。瑜伽論云。作轉
輪王居贍部州王四天下云云故知賢聖爲凡
夫也。以如此等衆徳具足故。云如輪王太子
乃至即是輪王具體故也
二從眞言下。明合譬中。初入淨菩提心者。就
此有二義。所謂一指地前凡夫地最初發心。
二指初法明道位 以此初發菩提心位喩輪王
太子初誕育時。雖未於無數等者。喩太子未
遍習衆藝也。然此等如來功徳等者。喩太子
雖未遍習衆藝而任持七寶成就聖王家業也」
二從又如下。明爲人天作歸依中。又爲二。一
明擧譬。二明合譬
初中。又已龍神兆庶之等者。輪王王子始生
時。天龍鬼神皆悉宗敬歸伏。故云爾也
二明合譬中。初發淨菩提心等者喩王始生。
已爲天人世間迷失等者。喩輪王出世專行
十善業道故。龍神人民等爲失十善之正路
者作大歸依也。此中迷失正道等者。指八正
道等也。若常途諸論等者指大論等。證此心
時者指初發淨菩提心也。即名爲佛者指自
證圓極成佛也。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等者。大
論七十八云。問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及五通
是離欲人發心者。或有未離欲但發心。云
何勝。答。是事先品已種種成答。阿羅漢等
雖漏盡。不如初發心菩薩。譬如轉輪聖王太
子。雖在胎中已勝餘子。又如國王太子。雖未
即位勝諸大臣有位富貴者乃至如歌羅頻伽
鳥在&T021400;中。未發聲已能勝諸鳥乃至阿羅漢辟
支佛雖不貪世樂。樂滅苦故求涅槃。不能爲
衆生。菩薩心生口言爲度一切。是故勝。譬如
一六神通阿羅漢。將一沙彌令負衣鉢循路
而行。沙彌思惟。我當以何乘入涅槃。即發心。
佛爲世尊最上最妙。我當以佛乘入涅槃。師
知其念即取衣鉢自擔。推沙彌在前行。沙彌
覆復思惟。佛道甚難久住生死受無量苦。且
以小乘入涅槃。師復以衣鉢嚢還與沙彌令
擔。語在後行。如是至三。沙彌白師師年老耄
状如小兒戲。方始令我在前。已復令我在後。
何其太速。師答汝初念發心作佛。是心貴重
則住我師道中。如是人諸辟支佛尚應供養。
何況阿羅漢。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還悔
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懸遠。是故令汝
在後。沙彌聞已驚悟。我師能如我心。我一發
意已勝阿羅漢。何況成就。即自堅固住大乘
云云如此菩薩一念發心出過一切聲聞縁
覺。故云證此心時即名爲佛乃至出過一切
聲聞辟支佛地也云云
五從以行下。明祕密神通中。又自爲三。一明
對治因人不知。二明唯獨自明了。三明二劫
優劣
初中。又爲二。一明不知境。二明不知人
初中。以行者指眞言行者。得此心時者指初
發淨菩提心也。即知釋迦牟尼淨土者。指常
在靈山釋迦。所謂三身即一釋迦牟尼無上
大覺世尊也。故經云。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云云謂其土者四土不二周圓無際
常寂光土。三世常恒永離成壞。是故經云。常
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火所
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云云又釋云。
豈離伽耶別求常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
云云故云淨土不毀也。見佛壽量長遠等者。若
淺略釋者指五百塵點遠壽。如經云。我實成
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
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等云云若深祕釋
者指無始無終本地無作之長壽。所謂一切
衆生本來本覺之佛性常住無作本地是也。
離始得修生分域故云本。爲無邊萬徳之依
地故云地。心地觀經云。三界唯一心名爲地
云云觀無量壽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涅槃
經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
易。法花經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云云釋云一
身即三身名爲祕。三身即一身名爲密。是以
無量塵數菩薩聞如此本地無作長壽。得増
道損生之大益。致願我於未來説壽亦如是
之唱。依之妙樂大師釋云。若但使信事中遠
壽。何能令此諸菩薩増道損生耶云云此等經
釋意皆是深祕意也。故奧卷云。妙法蓮華最
深祕處者此經本地身云云與上行等從地涌
出等者。是即指本地眷屬也。地者指阿字本
不生際也。涌出者遊戲神變之意也。同會一
處者。同一法界集會故云同會。一處者一大
圓明境界故云一處。是即今四重法界諸尊
聖衆同共集會豈異處耶。只是靈山會耳。靈
山會座亦異物耶。只是行者自心耳。故云以
行者得此心時乃至同會一處也
二從對下。明不知人中。修對治道等者。如上
本地甚深境界非修因證得之分。雖爲補處
大士。示爲迹化之眷屬故。云乃不識一人也。
以如此難解難入之境界。四十餘年之間輒
爾不説故經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也云云
二從又此下。明唯獨自明了中。又此菩薩者
指初地菩薩也。能於畢竟淨心中者指初地
所證淨菩提心也。普集會等者。如同共集會
之義云云亦自能普詣十方等者。照見本來常
住周遍法界色身故。非詣而詣非遍而遍。故
云亦自能普詣十方也。供養諸善知識者。依
菩薩心所起之行願。於普門法界。刹那之頃
供養四重法界諸尊聖衆。詢求正法能問能
答。如此境界只證者獨知。餘人所不知也。故
云供養諸善知識乃至復名祕密也云云
三從前二下。明辨二劫優劣中。又爲二。一明
小聖堪轉教。二明小聖生敬疑
初中。前二劫中者指他縁覺心。雖云度二乘
地者。第二劫既超越唯蘊拔業。故云爾也。雖
須菩提等者。般若時。佛以洮汰方便勅舍利
弗須菩提等。爲諸大菩薩令轉教付財人法
二空。雖然但領知珍寶。而無一悕之悕取也
如法花經云。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衆物
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悕之意。然
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云云
則雖無悕取之一念。猶能堪轉教付財。故云
雖須菩提等乃至人法倶空也
二從而於下。明小聖生驚疑中。而於此祕密
一乘者。指一乘法花會座。所謂依四花六動
之瑞。諸大聲聞動執生疑。敢不知其所趣。依
此動執生疑。彌勒問之。文殊答之指名體而
云欲説法花經。依之身子三請如來四止。上
慢起座純有貞實。然後説開權顯實之妙法
蓮華經。何況於本門壽量塵點祕密甚深之
奧旨者。補處彌勒猶致乃不識一人之唱。豈
舍利弗須菩提等所量境界耶。故云而於此
祕密一乘乃至過聲聞辟支佛地也云云
六從時大下。明親近敬禮中。自爲三。一明總
諸天生敬信。二明供養物有定法。三明結
初中。時者。指此菩薩證菩提心之時。大威徳
諸天者指梵釋四王等。不見菩薩等者。此菩
薩内證眞實境界非諸天二乘所測之境。故
云爾也。雖然以大菩提心威徳力故。諸天自
然咸生敬信也
二從釋提下。明供養物有定法中。釋提桓因
作如是等者。大論第三十五云。諸天供養各
有定法。如佛初生時。釋提桓因以天衣奉承
此身。梵天王躬自執蓋。四天王四邊防護。淨
居諸天欲令菩薩生厭離心故。化作老病死
人及沙門形。又出家時。四天王勅使者捧馬
足。自四邊待護菩薩。天帝釋取髮於其天上
城東門外立髮塔。又持菩薩寶衣於城南門
外立衣塔。至佛樹下時奉上好草。執金剛常
執金剛衞護菩薩。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如是
等各有定法。以是故四天王奉鉢云云又第三
十四云。問曰如經説。佛敷草樹下坐而成佛
道。今云何願言以天衣爲座。答曰 聲聞經中
説敷草。摩訶衍經中。隨衆生所見。或有敷草
樹下。或見敷天綩綖。隨其福徳多少所見不
云云
又云。復次生身佛把草樹下。法性生身佛以
天衣爲座。或臥天衣云云又同第三十五云。
問曰。佛一身何以四鉢。答曰。四王力等不可
偏受一人。又令見佛神力合四鉢爲一。心喜
信淨作是念。我等從菩薩初生至今成佛所
修供養功徳不虚云云又云。問曰如摩訶衍經
中説。有佛以喜爲食不食揣食。如天王佛衣
服儀容與白衣無異不須鉢食。何以言四天
王定應奉鉢。答曰。定者爲用鉢者故不説不
用。復次用鉢諸佛多。不用鉢者少。是故以多
爲定云云以如此等義故云釋提桓因乃至我
當轉法輪也
三從故云下。明結。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已歎下。明總結云云
問曰。上來一段經疏文者何住心所攝耶
答。就此有兩義。一謂祕密莊嚴心所攝也所
以然者既經文眞言門修行菩薩行云云疏釋
云。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者信樂
尊重故先歎其功徳耳。故知一道極無猶是所
超之法也。若一道心所攝者。豈云欲明第三
劫之心耶。又爲欲令一道極無菩薩欣慕眞
言門故。先説眞言門功徳令信樂尊重也。隨
大師第八住心所引文雖多。不引此文。又住
心抄以同一。謂非第八住心所攝文也。所以
然者。見ルニ大師第八住心所引文。引云何
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乃至祕密主此菩薩淨菩
提心門名初法明道等文第八住心。然
此所引中説如實知自心大菩提心功徳。今
文云眞言門修行菩薩行乃至智慧方便皆
悉成就也。隨又第七第八兩住心中間在之。
然非第七住心所攝事。疏家作シテ然上來等
對辨。而釋玉フコト顯然也。依之住心抄第八住
心所證引之。彼抄云。論云。復修瑜伽勝上
法人能從凡人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
者。此當此住心也。何者經文眞言門修行菩
薩行諸菩薩乃至二乘諸天親近敬禮云云
云。此歎初入眞言門菩薩功徳云云第十
住心以前皆入眞言門菩薩三昧門故也云云
此釋意引菩提心論已而云何者經文。故
知菩提心論猶不分明故引今經文令同
彼論故云何者經文也。但云入眞言門
故可疑第十住心カト故。釋&MT06279;其意云。疏
此歎初入眞言門菩薩功徳者。除第十住
心以前皆是入眞言門菩薩三昧門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六
  御本云元徳二年庚午七月一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十七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
疏第二
二從然行下。正明一道無爲心中。自爲二。一
明總問能入法。二明擧經答
初中。行者等者通顯密二機。當位顯後位密
故也。復者。對覺心不生心故云復也。言前覺
心不生心以心王自在能入此門。然問今此
住心以何等法入淨菩提心門也云云
二從故經下。明擧經答中。又爲二。一明略擧
經文。二明隨釋 初略擧經文。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爲九。一明釋空性。二明離於
根境。三明釋無相。四明無境界。五明越諸論。
六釋一切佛法相續生。七明離有爲無爲界。
八明離諸造作。九明離六根
初中。自爲二。一明直自心等性空。二明引上
文喩此心 初中。空性即是自心等者。所言
空者阿字大空也。性者a字自性。所謂無自
性爲性故。是即行者自心等虚空性也。所謂
如實大菩提心離一切妄想戲論畢竟常淨如
虚空。故上文云心虚空菩提三種無二也
二從上文下。明引上文喩此心中。上文無量
等者。上文佛答菩提心相貌偈云。無量如虚
空。不染污常住。諸法不能動。本來寂無相。無
量智成就。正等覺顯現云云疏釋云。次有一
偈半。略擧答菩提心相貌。以世間更無有法
可以表示淨菩提心相者。唯除大虚空喩少
分相似。故云無量如虚空。譬如虚空。不爲烟
雲塵霧之所染污。其性常住離諸因縁。假使
八方大風吹盡世界。不能令其動。自本初以
來常自寂滅無相。非適今也。心相亦爾。從無
始以來本自不生。以本不生故無有一法能
令染污動搖。常住不變永寂無相。故云不染
污常住諸法不能動本來寂無相。爾時行人
爲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華
敷。故云無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遮
那心佛現前。故云正等顯現云云此經疏文明
説自心等虚空性相故。今引爲證也云云二從
前劫下。明釋離於根境中。自爲二。一明前萬
法唯心。二明此菩提心色心一如
初中。前劫者指覺心不生住心也云云
二明此菩提心色心一如中。又爲三。一明總
表觀心。二約顯乘明義。三約密明義
初中。今觀此心者。今此第八住心所説淨菩
提心也
二從即是下。約顯乘明義中。即是如來自然
智者。如來者指本覺如來。所謂一切衆生本
有智心故也。離造作遷流故云自然智也
三從亦是下。約密明義中。毘盧遮那遍一切
身者。指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六大法界也。是
上句擧心攝色故云自然智。下句擧色攝心
故云遍一切身。但彼宗稱境智爲色心。即如
云無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隨妄轉
不覺不知。今既聞名知陰即是即四陰身而
能成觀云云密呼色心爲六大法界。即如云一
切衆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那
平等智身云云以心如是故等者。行者己心既
如此。虚空菩提亦如此。以是義故上文云心
虚空菩提三種無二也。故云諸法亦如是也。
根塵皆入阿字門者。約内六根求心不可得
也。約外六塵求心亦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
根塵共皆入阿字門不可得不可思議也。故
云根塵皆入乃至離於境界也
三從顯像下。明釋無相中。影像不出常寂等
者。離一切境界。根塵皆入阿字門故。諸法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