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演義鈔二下纂釋第一自下決擇第四後
半會解記第五

疏。通相十二分教會解云。言通相者。此
望次科諸宗立教各別立故。所以云通已上
疏四下十藏
云。舊名十二部經。恐濫部帙故名
分教已上
疏。夫教海沖深問。今標歎諸宗立教。寄
何義門辨深玄耶 答。准決擇意。寄教理行
果之四法辨深玄也。此亦可有二義。一依抄
釋。初二兩句通該教理行三。但初句總歎佛
教深廣。次句別約雲雨所説之教法辨之。雲
雨説法者。如次下抄之。次智光無隆者。別
明果法佛果功無有邊際。猶如赫日揚光。偏
語其勝故名爲智。次妙四辨叵窮者拂跡入
者。四辨八音不可説哉云云二述自立二云
教海沖深等者。四句如次配教理行果之四
法也。雖非抄立二。消疏可得已上
疏。智光無際問。今無際者。廣多絶際之
二種無際中何乎 答。抄云。略明其廣

抄。下經云一切諸佛唐經第三十九卷十
地品中第十法雲地正説分中。彰地行有六
分。第五釋名分文也 問。雲雨説法者何乎
 答。大疏八上云。論云。雲法相似遍覆故。
謂此地中聞法相似猶如虚空身遍覆故。謂
佛身雲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
已上釋名有三中。今初能受如來大法雲雨
故名法雲。此約所受也。次第十地菩薩爲他
衆生能雨大法雲雨故。疏亦云。譬如浮雲遍
滿虚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刹那。於一
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無量無邊
法雨。充足一切所化衆生。由能如雲雨法雨
故。云名法雲已上第三義可見彼處釋
抄。能安能受問。安受攝持之四義有何
別乎 答。大疏八上云。能安者。堪能受文
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攝者。思惟攝取
義故。持者攝受彼文義成二持故已上次釋
大海之安受等四義云。海能受者。受一切水
故。受者。不濁故。濁如不信。攝者。餘水數入
失本名故。持者。用不可盡故已上如次釋法
喩四義可思之。鈔十七下無殊釋
疏。以無言之言問。文意如何 答。初二
句即詮旨相對。謂能詮教則無言之言也。謂
以即體故云無言。而起大用故云之言也。所
詮義則言絶之理也。謂以即體故云無絶。而
不礙用故云詮也。次二句機法相對。謂全一
法門故云無變。而不礙無量門故云變也。無
窮之機應知。又決擇云。此四句中初三句是
能化。言説多端也。後一句是所化。機感非
一也云云
取意
抄。普入一切處問。今云。普入者爲相即
相入之義。爲當遍在生界名入歟 答。是唐
經第五十二出現品中出現轉法輪章文也。
經具云。佛子。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
而無所住。譬如書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語一切
算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處而無所住。如來音
聲○如抄
所引
而無所住。一切衆生種種語言皆
悉不離如來法輪。何以故。言音實相即法輪
已上大疏九上云。二偏入無住喩○於中
有法喩合。合中先合普入一切。以上法中但
云入一切言故。今明入餘法。則觸類皆法
輪。豈同三乘。但用佛聲爲輪等乎。二一切
衆生種種下。正合前文入一切語已上抄十
九上云。疏豈同三乘但用以聲爲法輪等耶
者。揀實異權。而言等者。然佛聲中揀尋常
言。如問晴雨安慰弟子等亦非法輪。唯取轉
法。又要令他斷惑見理方名法輪。今此乃至
重數深玄一則不論斷不斷等説即名輪故。
經云。如來所轉妙法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
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二者尋常
之言亦是法輪。如來無有散亂聲故。言不虚
發。如般若説如來一切語言皆名轉法輪故。
三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故。四
者不揀聲與非聲。遍一切法皆法輪體。況復
一多交映融即。豈同三乘之法輪哉已上
玄記第二云。次明平等語業。妙音遍至者。明
如來同音如縁起性。遍一切處而亦不壞別
別詮表已上密嚴疏第一云。入者。能也。亦名
證也。亦名達也。亦名會也已上抄七下云。智
論四十一云。通徹名入。入亦證也已上探玄
記云如縁起性等。細思可知
抄。是知如來教法問。深廣高遠之四義
何別乎 答。決擇意或如次配教理行果。或
如次配上教海沖深等四句也云云
疏。極位所承探玄記第一云。亦此無盡
自在法門唯是極位大菩薩説已上
抄。唯除大海○皆不能安決擇云。安而
不溢故。受而不濁故攝而同名得持而不盡
抄。大法明大疏八上云。大法明是聞思
智攝受故。照是修惠所攝受故。下句作故謂
説授衆生如雲與他雨法雨故已上決擇釋大
法雨。云益他所作已上又云。言皆不能安等
者。反表唯第十菩薩○上二約文包攝而不
散。次一約義住持而不亡。次一雙通文義已上
 裏云。唐本云喜目。是當六十九卷文全無
此文
抄。唯精進力夜神云問。今所引文。是
唐經第七十三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夜
神爲善財説自得教化衆生令生善根解脱門
之修因中正明得法之文也。即經云。我於無
量千億劫。學此難思解脱門。諸佛法海無有
邊。我悉一時能普飮等云云總有十三頌。是
寄第八不動地也。然今明唯第十地菩薩位。
極能承其餘第九地以前菩薩。皆悉不可安
受攝持之旨。何引此文而云證上可知乎
答。凡此諸知識等。雖寄位門則似有階降。而
其徳各徹法界。全不可有勝劣。就中此精進
力夜神者。現在賢劫諸佛之導師。千佛尚不
可並肩。況以行布次位之菩薩相。可難夜神
之得法乎。何況抄安唯言。豈非爲度此等伏
難耶
抄。涅槃經云具縛凡夫問。今云具縛凡
夫者。何位凡夫乎 答。或云十信。或云三
賢。可有二意也。兩方若云三賢者。梁攝論
第三云。菩薩有二種。一在凡夫。二在聖位。
從初發心訖十信以還。並是凡夫。從十解以
上悉屬聖位已上同第四卷并起信論四相轉
迷等並同之。明知十信以還名凡夫。十解已
上三賢名聖人也。明知今云具縛凡夫者。應
是十信也。餘處解釋中三賢名具縛凡夫見タ
何況下云仰推之智者。即是勝萬經意。此
亦總指地前解行地歟。爾者如何 答。此事
私難定之。直引抄主餘處釋。自可思之。故大
疏四上揲破安國法師云發心功徳所等皆是
登地非地前之義云。若謂云何能知三世佛
法者。豈不聞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祕密藏耶
已上抄十下云。涅槃第六如來性品。南經即
四依品云。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建立正法。
憶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爲世間依安
樂人。何等爲四。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名
第一。須陀洹人斯隨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
人是名第三。阿羅漢人是名第四。云何名爲
具煩惱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建
立正法。從佛所聞解其文義。轉爲他人分別
宣説。所謂少欲多欲非道。廣説如是八大人
覺。有犯罪者教令發露懺悔滅除。善知菩薩
方便所行祕密之法。是名凡夫。非第八人。第
八人者。不名凡夫。名爲菩薩。不名爲佛。釋
曰。遠公亦銘爲聖性解行人。非是登地。此
初依人既云具縛能知祕密。何言十住不能
知佛耶已上既四依中初依人名具縛凡夫。
豈非三賢菩薩名凡夫耶。但於梁攝論文者
抄。祕密之藏抄十九上出現品
涅槃章
云。涅槃第二
云○何等名爲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法
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爲衆生
故名入涅槃○言祕密者。以深妙故。遠公
云。昔隱不説故名祕密。權教覆故復名藏。故
下文云。十一部中所不説者。名之爲藏。又
於其中包含諸徳。亦名爲藏。薦福云。皆非
二乘境界故名祕密。二賢皆對小顯密。今明
深妙當體祕密已上三法者。法身般若解脱
之三徳也。至下明光宅立教中。云如攬三點
以成一伊之文處。具引之可見
抄。毘盧遮那品云如來問。今引此文證
何義乎 答。唐經第十一卷遮那品。明大威
光太子遇一切功徳須彌勝雲如來。聞普集
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中。威光自説見
佛因。總有七偈。今最後一偈之文也。疏二
下但科判前七歟。更無細釋。彼鈔全不釋
故。准今抄意可知之。謂抄十九下云。凡夫
因日輪。豈非假日光他力。能遠見哉。如來
内證祕密之藏。雖非凡境。而假佛教他力能
了達之。亦可爾也爲言
抄。即仰推之智問。仰推智者。何位菩薩
所得乎。答。勝鬘經云。三種善男子善女人。
於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徳。入大乘道。
何等有三。謂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隨順法
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諸深法不自了智。仰
推如來。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
善女人仰推如來。除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已。
餘諸衆生。於諸深法堅著妄執。背正法習諸
外道腐敗種子。當以王力及天龍鬼神力而
調伏之已上會解云。評曰。初是證智。二是
比智。三是信解。即外凡也。然前九地不能
受等。約別地行相。九地雖處法師位。而未
證知十地境界。今約依眞理信解而知爾已上
抄。如龍樹之釋大品問。智度論中。頻簡
別三藏與摩訶衍藏之。不同。於摩訶衍藏
中。亦分共不共二種般若之淺深不同。後天
台用此等論文。證藏通別之三教得名。自宗
爲同別二教之依憑。何況次下釋諸聖教中。
自有分之義。龍樹之判四門共與不共皆揀
云云何背此等之文理。今釋合而不分哉
 答。會解記釋次下文云。問。前云龍樹之釋
大品合而不分。今何云分耶 答。據彼不別
先分教。但直釋經文故云不分。今取直釋經
時分辨之義故名分也。又前縱此奪。如前五
義。縱之不分。奪之亦分也已上
抄。立四輪問。四輪者何乎 答。兩記意
不同也。且會解云。彼云。始於道樹終至泥
洹。凡論四種法輪。一善淨法輪。謂始説一
善乃至四空。令出三塗之穢故。謂之善淨。二
方便法輪。謂以無漏道品得二涅槃○三眞
實法輪。謂破三之僞成一之美○四無餘法
輪。斯則會歸之談。乃説常住妙旨已上既云
彼云等。明知並引生公釋。尤可依用也
抄。周易云天下會解云。即繋辭文也。正
云。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
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今文順疏中同
歸故。引前却彼則雖同而異此取雖異而同
已上
抄。謂若干逕九逵會解云。言九逵者。爾
雅云。一逵謂之道路。二逵謂之岐旁。乃至九
達謂之逵。注云。四道交出。復有旁通
篇云。逕古定
切路
奇歸切。九
逵道也
抄。三草二木不同抄六上云。言三草者。
小草中草上草。二木者。小樹大樹。以人天
乘爲小草。經云。或處人天○是小藥草。二
乘爲中草。經云。知無漏法能得涅槃○是中
藥草。菩薩爲上草。經云。求世尊處。我當作
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此通説大乘爲上以
大乘登地已上慈陰義廣復加二樹。七地已
前爲小樹。經云。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
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八地
已上爲大樹。經云。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
無量億百千衆生。如是菩薩名爲大樹已上
疏。一雨普滋故問。妙經意用一雨之喩
者。爲喩能詮之一音教。爲喩所詮之一實理
答。准今引用意。喩能詮之一音也 問。進
退有疑。若云喩能詮者。見抄所引文。上標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下。委開顯之時。既
云解脱相離相等。即是常樂我淨之四徳。終
歸一實性之義也。豈非喩所詮之一實理哉。
若依之爾者。今不分之五意中。第一云理本
一味。正是約所詮之實理。明不分之意。今
第二云一□普應等。何重述前意乎。明知爲
顯能詮之一音教。擧一雨之喩也。如何 答。
玄賛第七云藥草
喩品
云。經一雲所雨至花菓敷
實。賛曰。禀潤各異也。能滋教一。所滋卉木
各有差別。生喩初心。長喩後習。花敷喩聞
教修行。菓實喩證理得果○由各受潤隨其
種性生長花菓各各不同。以教對理而忘其
機。或以教對後不定性等成熟之根。名爲一
雨。亦名一音。所説理法唯一相故。退性究
竟並作佛故。以教對機忘其理法。或對初機
未成熟位而有所運。名爲三乘。亦名三車。隨
彼機宜○私云有數
重釋略之
經雖一地所生至各有差
別。賛曰。下第四不自覺知喩三乘種性。依
一眞理一地所生。依一佛教一雨所潤。如諸
草木禀潤雖別。不自覺知。亦不知他禀潤生
長。此解似疎。尋合當悉已上又次下指今經
文云。彼説佛教名爲一雨。一眞法界名爲一
已上准此八萬教門隨機雖異。或約所詮
理無分隔。唯一相故。或約三乘並作佛。唯一
佛乘故。能詮教名一音。即是喩一雨也
抄。故彼經云如來知是會解云。言所謂
解脱相等者。文有五句。前四四徳。後一一
性也。解脱相者。我徳脱二障縛
得自在故
離相樂徳離變
易苦
滅相淨徳滅智
障故
常寂滅相常徳離生滅
喧動故 已上
擇全同之。即注釋云。不空如來藏之相大也
已上又抄所引經云。終歸於空等者。即續云。
佛知是已。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
爲説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爲希有。能知如
來隨宜説法。能信能受等文旦依玄賛意。藥
草喩品大文分三。初讃印。謂世尊告迦葉等
言如來眞實功徳誠如所言者是也。次陳述。
謂廣述三草二木皆得一雨所潤等義也。三
品末二偈結成説實。謂經云今爲汝等説
最實事等文是也。第二陳述中有二。初陳
説。二結成也。玄賛第七云。經如來知是至
一切種智。賛曰。陳述有二。上陳説訖下結
成。前有二。初明佛知深爲生淺説。後讃述
迦葉能解深也。此初也。終歸於空已前明佛
知深空之性故。體即眞如。非空不空。觀衆
生心已後。爲生淺法説。能契深理。二障雙盡。
便成種智。將護彼意。不即爲説一切種智。且
説二乘。故佛與聲聞由此成實已上且依一
師大意如此。但一相一味等者。同經次前合
諸文云。如來説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脱相。離
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已上玄賛第七
云。一相者。無異相故。無相相故○無量義
經云。常説諸法不生不滅無彼無此。一相無
相。一味者。一無漏味。勝資益味。無別體
故。勝鬘經云。一相一味。謂明解脱味歸實
性故。何者是一相一味之體。謂解脱惑業苦
相。離所知障分別之相。不同無漏有爲起盡
體寂。所説法體究竟不離涅槃智性。能達此
者。究竟至於一種智。得菩提故已上
抄。如經説一無常問。今抄所擧之六義
者。何教意乎。又一向是人解歟。爲當一一
有經説歟 答。大疏三下十住品中第
三修行住
抄十下委
釋。不生不滅是無常等義。今依兩記意。次
第抄出之。決擇云。鈔有六義。如次是小教
立相破相終教圓教義也已上會解配釋少異
之。次下一一抄之。又
抄。或云無彼常問。彼常者何 答。此有
二意。一者。依他法上無彼遍計常無相之常。
亦無彼圓成常有相之常。故此是兩記一同
義也。二者。於依他中約染分同遍計故。無
彼淨分同圓成之常故。云無常云云此唯會
解意也。會解云。此中初意即始教意。次即
通實教云云問。今無常義者。何經説乎

抄。或云不生不滅問。何故不生不滅名
無常義乎。又何經論所説乎 答。於此義者。
二經一論中廣説之。故解釋多途。委可引
之。二經一論者。淨名經菴提遮經及中邊論
也。一淨名經迦旃延章云。無以生滅心行説
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
常義已上抄十下引生公釋云。此即正然。生
滅推之。即不生滅耳。又無常者。乃明常。常爲
無則所以無無常也。故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已上義者所以也。此有二釋。初釋者。生非定
生。滅亦爾也。生滅即不定。而肅然無實。即眞
體不生不滅義也。次釋者。無彼無常故云無
常。即不生不滅義也。會解云。此以常爲無常。
前義以推。生滅即不生滅。皆實義也已上
者。菴提遮經者。抄云。彼經中文殊師利言。若
知諸法畢竟生滅變易無定如幻相。而能隨
其所宜所有説者。是爲常義。以諸法生不自
得生滅而不自得滅故。云何無常。謂若知諸
法畢竟不生不滅。隨如是相。而能隨其所
宜。而有所説。是無常義。以諸法自在變易
無定。明不自得隨。如是知者。説爲無常義
也。釋云。此意正顯性相交徹。二義相成。生
滅相盡。無常即常故。不生不滅是無常義。隨
縁變易。常即無常。則生滅是常義也。性即
相故。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相即性故。生滅
是常義。互奪則雙非。互成則立雙樹中間入
涅槃者。即斯意矣已上次中邊論者。疏云。若
依中邊論約三性説。則初後二性不滅不生。
是今常義。依他起性。則以生滅是無常義等
已上抄云。雙證前生滅不生滅皆無常義。而
各所屬可知。遠公釋淨名經。多用中邊論
意。意取圓成實性。釋不生滅是無常義。故
云。實相理窮名爲畢竟。體寂無爲名不生滅。
此生滅是無常眞實性故名無常義○而疏言
初後二性不生不滅者。遍計無可生滅故。圓
成體湛然故已上
抄。或即無法可常也會解引決擇云。絶
待眞理無彼對待可常。故名無常。是故眞門
隨順但具非常非無常之言念。爾今度可常
故名無常。亦可無法可常者。約眞望俗。俗
諦門中。無有一法可謂常者初即頓教義。次通
相眞俗相望 已上
抄。或云眞如一法會解云。五即終教義。
六即雙非顯中亦頓教義。而言等者。等取圓
教中義。如演義云。若花嚴宗。一切法趣無
常。無常攝法無遺。義理無盡。方眞無常總
取諸義。以爲一致。皆是此宗一義所收也已上
如演義云。等者是十下釋次上所引之一具
文也
抄。又苦樂滅道四諦今疏抄至下天台立
教中略辨之。更生四諦品中廣釋之故。今省
略也
抄。中智觀者問。聲聞縁覺共以人無我
智同作觀行。何成下中之淺深哉 答。淺深
有二意。一者聲聞不能自悟必假他教授。故
智力劣也。縁覺不從他聞無師獨悟。故智力
強也。二者聲聞必約四諦以歴觀之方成斷
證。故遲鈍也。縁覺唯觀苦集即開甚深之悟。
故疾利也。故十地品第二地説三聚淨
戒中攝善法戒
明四種
十善中。聲聞十善約四諦行之。縁覺十善但
約苦集云云今具引地論等文。可見之。十地
論第四釋聲聞十善云。惡道者是苦。不善業
道是集。彼離是滅。彼對治是道又善道者是
苦。善業道是集。離彼使是滅。彼對治是道
○聲聞有五種相。一因果○四依五觀○依
止者。依師教授故。觀者。念音聲故。何者音
聲我衆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從音聲解
已上此論中今別顯二門四諦。先約三惡
道十不善業。後約三善道十善業。並如文可
知。探玄等釋可見之。又同論下文云。辟支
佛有三種相。一者自覺。二者不能説法。三
觀少境界。不假佛説法。及諸菩薩唯自覺悟
○觀微細境界行故已上探玄記十一云。此
中少境有二義。一約十二因縁。但有苦集二
法故名少。二是縁生深細名少分。今取後義
已上大疏六下云。以是利根但觀苦集。便悟
甚深之觀。勝於聲聞已上是即甚深微細故
云少境也 問。其甚深微細之觀者。行相如
何 答
抄。呼十方空爲即空問。十方空者何乎
 會解云。以彼柝色明空不得言即。故以十
方空方。云即是空也已上意云。小乘唯知界
内。不知界外。今欲明界内界外皆畢竟空故。
云十方空。既是大教所談。故云即空歟
問。見今文相。述小乘三藏教意。呼十方空
爲即空云云然今云爲簡別彼小乘柝色之空
故。擧大乘之即空。名呼十方空爲即空者。由
何文相之起盡。如是得意乎 答。今疏次下
明南中立教中云。又智論云。三藏中明法空
爲大空。摩訶衍中明十方空爲大空已上
解記釋之言。十方空爲大空者。智論云。何
等爲大空。東方東方相空。非常非滅故。何
以故。性自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南西北
方四維上下空。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
是名大空已上十方空者。即大乘之所談也
云事分明也。但於今文相者。意云。彼三藏
教唯明柝破空。然以智論中呼十方空爲即
空故。意簡三藏異摩訶衍藏也。又智論云
性自爾者。不待柝破。性本自空之義也爲言
問。妙嚴品鈔云。故十八空明大空者。謂十
方空即十方虚空已上既云十方空即十方虚
空。然太虚空是滅色方顯。即是斷空。何云
呼十方空爲即空乎 答。大疏二上云。法界
虚空即用所遍處空。即事空法界之言義兼
事理。謂非但遍空。亦偏空内色心等事及空
有稱眞之理已上抄六上云。疏及空有稱眞
之理者。此空是空。若以理空對外空。外空
離法。是斷滅空。理空即事名爲眞空。若以
外空亦心現。亦由對色滅色方顯。則此斷
空。從縁無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明大空
者。謂十方空即十方虚空。亦是性空矣。是
故疏云。空有稱眞之理。則有與空皆性空也
已上准此等釋。十方空者可有二義歟。一義
云。十方者。即十方法界也。意云。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周遍法界非常非斷性本自空故。
云十方空爲即空也。會解記引智論文者。即
此意也。一義云。十方太虚空雖是斷滅空。而
由彼亦心所變現。亦對色滅色方顯故。即此
斷空亦從縁無性故。即體方成眞空故。云爲
即空也。妙嚴品抄釋者即此意也
抄。非施權之假問。施權之假者何乎
答。會解云。以彼不部法空。不知權施之假。但
知縁法。假衆縁成故云假。爾此假借之假也
已上意云。權施之假者。是擧體無實義也。小
乘執實有故不知之。假借之假者。尚通實有
故云爾也。疏二下遮那
云。無實權施曲巧方
便也已上抄七下云。無實權施者。如無三乘
説有三乘。虚指三車出門不獲是也已上
抄。離斷常故名爲中道問。今所明三諦
義。是小乘意故。下云生滅四諦中義。然小乘
執諸法實有故。未離斷常。今何云離斷常
乎。何況次下釋通教義中。亦云離斷常二邊。
爾者如何有二教不同乎 答。會解記釋兩
處文云。言離斷常者。但約有爲事中離斷常
爾。亦果生因滅義也。言中亦即空離斷常二
邊故者。以是即色明空。即色故離斷。即空
故離常。非斷非常即中空義也已上問。小
乘教中約有爲事離斷常者。何經論所説乎。
又其義如何。又果生因滅非斷常義。是大乘
不共之法相也。今何爲生滅四諦所攝之法
門乎。故成唯識論第三云。謂此識性無始時
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
非常。非斷非常是縁起理。故説此識恒轉如
已上 述記結釋云。上來大乘自述己義成
立因果已上 准此論文等。果生因滅非斷常
義不可通小乘如何 答。雖因果言同。而
小乘約十二因縁中因。二果以明離斷常。彼
大乘約刹那刹那前滅後生之因果。故不同

抄。何者諸法皆即空決擇云。彼宗設縱
作假中二觀。覈其定實還成空觀。如作假
觀。審知萬法隨順世諦虚妄爲有講實是空。
如作中觀。了彼但空之理。無斷常故。豈非
是空已上
抄。或謂即空即假問。天台所立之別教
意。可許三諦相即之義歟 答。抄云。三種
迆離等云云問。既談一實諦之中道。豈不
得三諦相即乎。況許即空即假即中。何云三
種迆離乎 答。決擇云。言即空即假即中者。
非是三諦互即。但是一種之法生之法。即此
三義。若云三諦互即。何異圓教。言即空者。
約遍計也。即假者。約依他也。即中者。約圓
成也。言三種迆離各各有異者。空假中三展
轉相望各各不同也已上准此可知
抄。三種皆空決擇云。三種皆空者。義當
三無性也。無主故空者。無異義也。虚假故
空者。無實法也。無邊故空者。無斷常也○
空多渉斷。假多渉常。唯斯中道向離斷常。故
獨得名。言三種皆假者同有名字故者。謂物
無當名之實故。既無當名之實。豈非假也
已上
抄。設作不住作不作此釋就機名中之所
以也。決擇云。作即動也。不作靜也。不住彰
動靜無礙。即是寂用無礙之義也已上
抄。或謂即空即假問。自下明圓義云云
然上述別教意既云即空即假等。今何重擧
此言。以爲圓教不共之玄旨乎 答。准前所
引決擇意。彼別教但於一種法上有三諦義。
不得三諦互即。然一法上三義故。云即空
等。而三義歴別故。云別教也。今非唯一法體
上有此三義。亦互相即入故。成圓教也。決
擇上文釋大綱中云。三別教釋者。縁生無性
空也。無性縁生假也。空假所依佛性妙理中
也。如彼鏡像實體無故空也。假相有故假
也。空假所依清淨明鏡中也。四圓教釋者。但
將別教三種擧一令收已上解釋明鏡也。應
知又例如華嚴問答上云。三乘中事事心縁
色礙等理者。平等眞如○而事義非理義也。
普法中事理者。理即事。事即理等文
抄。雖三而一問。今云一者。三諦中之隨
一歟。融三諦爲一致歟 答。決擇云。雖三而
一者。行布不礙圓融也。雖一而三者。圓融
不礙行布也已上三諦圓融平等一味故云而
抄。法界品云法欲滅時唐經七十一守護一
切城主

云。法欲滅時有千部異千種説法。近於末
法。業惑深重。諸惡比丘多有鬪諍等文
疏。其分教者問。如菩提流支等出一音
教者。爲分教師。爲不分教師。答云云
方若云不分教師者。鈔上文擧不分教中僧
肇之解淨名等云云只散釋經文。全不立一
音教。故知不分教師者。總不立教。縱雖一
音教。既是立教者。不可云不分教。是以今
疏下文出分教師。勒爲五門。第一引流支等
一音教也。若依之爾者。圓覺大疏上云。且
啓二門。初則不分。後明分教。不分之意其
有五焉。一理本一味○五多種説法成枝故
云不可分。即後魏流支姚秦羅什立一音教。
是此意也。其分教者。有其八意初五翻前
後三別説
理雖一味。詮有淺深故○八諸佛菩薩亦自
分故○可明分教。復有四重從二
至五
第一立二種
教。自有兩家。謂西秦讖三藏半字滿字○唐
初印法師已上解釋明鏡也。如何 答。此菩提
留支等立一音教。兼含二意。若立教中即立
教之師也。若大小權實分不分中。即不分教
之師也。雖不分大小等。而既立一音教。以
攝佛一代經論故。對彼僧肇等但散釋經文
全不立教。尚可屬分教師攝。然不分辯權實
故。圭峰判爲不分教師也
疏。有開顯故問。文意如何 答。且如今
五教非是五種別執令成矛盾。所謂五教並
有毎教會前歸後之意故。終開前四顯第五
圓教故也
抄。不隨方便爲眞實抄十三下云。昔不
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門閉。今云三乘是方便
故。方便門開。開則見實。故彼經云。此經開
方便門示眞實相故。方便門如蓮之花。眞實
相者如花之蓮。此花不有而已。有則花實雙
含。此經不説而已。説則權實雙辯。一經唯爲
説佛智慧。故彼文云。説佛智慧故諸佛出
世。以佛智慧不離教證權之與實故説二深。
即以略示法花經宗已上 二深者。法花論云。
諸佛智慧即證甚深。其智慧門即巧舍甚深
云云
抄。是大乘經亦復如是問。所引經中上
來喩明。自下法合云云然法喩文相雜亂難
見。云何分別乎 答。實如來難。文相難見。
今准兩記意。可料簡之。自下經文總有五
段。初就佛寶顯無常想。第二就法寶顯苦想。
第三就僧寶顯無我想。此即當三修法。尚是
屬生死法也。第四或復説言。所謂空者。下
就正解脱門顯眞實義。兼具無我等四義。尚
順小乘觀行也。第五或復説言。一切衆生下
明佛性眞常義。影取正解脱中餘義。正明菩
薩四行即常樂我淨也。故決擇云。經有五節
○上三所觀唯屬生死。能觀唯屬權行。如次
合水鹽馬三喩也。四於空中顯正解脱。所觀
唯屬解脱。能觀雙通權實。但無二十五有。
欲令比丘修學空相通權行也○雖含權實之
行。並合前器喩五佛性。彰其妙用兼顯我徳。
則合前馬喩已上大科如此。餘至下次第可
抄之 問。何故喩與合不順次哉 答。喩中
爲順無常苦空無我四行次第故。合中爲順
三修次第故。各有別意。仍不順次歟。既三
修中不用器喩。故別配第四段也
抄。若佛出世問。自下三段明三修法云云
何故四行中唯取無常苦無我而除空哉
答。會解云。下抄云。涅槃哀歎品有三修比
丘。爲修苦無常無我。經云。我不但修我無
想。亦修習其餘諸想。謂苦想無常想無我想。
略不説空故云三修上鈔
然空非生死故唯三
想爾已上下抄者。即十住品抄。是當第十十
上也。案此記意。彼抄云略不説者。只是略
無也。無別所以歟。然今抄云。是三修法屬
生死故已上意云。凡言空者。對治妄執之良
藥解脱生死之祕術也。今既略此妙行。但修
三想。專存有所得之想。豈非順生死之法
哉。是則如來誘引劣機之漸次故。先假令修
順生死之法。然後次第令修學正解脱畢竟
空之觀行等也爲言
抄。或復説言所謂空者問。此第四段中
具幾義哉 答。抄下釋云。一空中明有四義。
並以器喩已上意云。器是同虚而有包含之
用。故喩眞空中能具苦不淨無常我之四義。
是即小乘四行也 問。正見所引經文但説
修學空想即是正解脱之旨。全不見苦不淨
無常無我之四義。何云一空之中明有四義
哉 答。凡當段意縱雖修苦無常等行。若不
以空理令包含之。則尚順生死。故知今成正
解脱。則正由空義。或亦以此四義資成一空。
故云一空中明等也。但於經文不見之難者。
會解云。然據經文正解脱名空亦名不動所遮
是苦
又是無相所遮是
不淨
又無常即常而無無我義。今
云是正解脱中空無我苦不淨等者。似多無
我義。又云。故一空中明有四義。則祖意定
爲有無我義。今詳應取所無。二十五有爲無
我義。則空無我也。次二十五有皆計我故。今
既無此故。當無我義也已上意云。取所遮所
無。爲當段四義。謂起信云。動即有苦云云
既云不動。其所不之動是苦故。又云。無相
其所無之色聲等相是不淨故。准可知之
問。經云。所謂空者今此空者。小乘之單
空歟。爲當如何 答。決擇云。解脱中空無
我空苦空不淨空無常。遮此四種權行能空
之法。即是眞常解脱異名。容含三徳。所謂不
動是樂徳。是相是淨徳。無變是常徳。唯實
行也已上有眞我。如馬由策故調順。調順由
策。如不離無我即我故。合前馬調順。則自
在義故已上
抄。前四影權隱實問。此文明何義乎
答。會解云。古以權顯實隱。實顯權隱。釋經
中密語爾已上意云。密語者隱密義也。權實
相望互有隱覆義故。云密語也云云問。今
權實互隱顯者。今師可許此義乎 答
抄。而解脱中空無我苦依前所引決擇。
今列五義中。空是能空也。無我等四義是所
空也。雙擧能空所空故。云空無我苦等也。但
無常一義殊云即是常故者。經文正云常不
變易故歟
抄。然空中四義問。目下明何義乎 答。
會解云。從然空中四義下。顯經中密語義。此
中意者。既空中四義遮無常等。今佛性妙有
義。亦合有常樂我淨。而明文但説眞常者。以
含在正解脱中故也。意云。若此佛性中明説
四行。何明密語。只由文有影略故。經言四
種密語。爾言八行者 無常苦無我不淨即權
四行。常樂我淨即實四行。在境名徳。在心
名行。皆以觀行故已上問。四諦十六行中以
苦空無常無我爲苦諦上之四行。今何除空
而加不淨爲四行哉 答。今對凡夫四倒所
立之四行故。與彼別也
抄。亦應具説我樂問。自下別作異釋故。
云亦應歟。爲當連上文通成一義歟 答。決
擇云。後二節文。鈔釋有二。一云。空是眞空。
遮詮顯實遮四
權行
佛性是妙有。表詮顯實顯一
實行
二云。兩節經中含具四徳。空中含三徳。如
文眼著。佛性中含我徳。四徳具矣已上准此
自下是作實釋也。又上云。空中四義等者。點
釋第四段。次云佛性一義等者。點釋第五段
也。今云應下
抄。馬又我義決擇云。此言又者。非是對
前不自在馬。但對空中三種異名。已具三
徳。佛性合馬。又是我徳。兩節文中四徳具
已上
疏。以淺爲深問。大疏四上發心
云。以淺
爲深。有符理之得已上今何云虚其功哉
答。兩處解釋語同意異也。今具引彼疏。自
可知之。大疏四上云。夫機差教別。聖旨深
玄。並未證眞。同居學地。共詳聖智。誠曰才
難。且以淺爲深。有符理之得。以深爲淺。有
謗法之愆。以遠爲近。則有益於行人。以近
爲遠。法非我分。諸佛説教貴在俯就物機。後
輩學人若欲高推聖境儻失大利。豈不傷哉
已上此破安國法師。見發心品。文義深奧。即
執是十地極聖也。初夫機差等者。欲深謙推
也。抄十下云。初雙明教旨欲深也。次明未
證謙也。後共推下推也。疏且以淺下第二進
退立理。明有損有益。初住頓具佛法深也。而
推在登地。地前所無淺也○言以淺爲深者。
以初住之淺。釋爲聞融該博深也。豈非符合
於理。理本具故。然此二對亦是泛擧一切深
淺法也。以遠爲近者。一僧祇滿方證初地遠
也。今爲初住近也。則一生有望。豈非有益行
人。以近爲遠者。初住近也。而推在地爲遠也。
未歴僧祇。何由造此。故云法非我分等文
抄。分折權實決擇云。小始二教爲權。後
三教爲實。前四教名偏。第五圓教名聞。小始
終爲遲。頓圓爲速取意
抄。智論釋法施
抄。如解深密經立三時問。集成記會同
金光明解深密兩經三時云。一轉法輪。深密
云。四諦輪。二名照法輪。深密云隱密輪。三
名持法輪。深密云顯了輪。故慈恩云。金光
明經説此三法名轉照持已上既是一致。今
何別出乎 答。既是兩經所説也。何不別擧
乎。況今疏下文明玄奘眞諦同立三時而玄
奘依深密眞諦依金光明之旨。各別擧之。委
如彼處抄之
抄。又約五味之差問。涅槃經云。從十二
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等云云
爾者修多羅方等般若涅槃之四種者。清涼
大師意。約能詮教釋之歟。將又約所詮義理
釋之歟 答云云兩方也。若云約能詮教者。
抄六下破強分小大法報別之義畢。更出自
義云。然佛自揀此經異於小乘。今牛出乳。是
大教耳。若爾何成五味。謂十二部經辯所説
教出修多羅者。十二分教出生契理。合機之
義故。修多羅出方等者。由契理故顯出眞
理。正理廣陳爲方等故。從方等出般若者。依
理生智故。般若出涅槃者。以智契理成極果
故。故云涅槃。猶如醍醐。醍醐喩於佛性。佛
性即是如來。文理昭然。何須屈曲已上准此
者。唯十二部經是能詮教也。修多羅等四
種。就所詮義。如次約理智果分別之。全非
約能詮分大小權實乎。若云約所詮理者。可
對前不分教之師。顯可分教之文理中。諸聖
教中自有分故云云此諸聖教之隨一。而引
涅槃經五味差別。顯佛自分教之義。明知清
涼大師意。約能詮教引用五味差別也。如何。
答。若約清涼自義。實如抄上六釋。彼處廣
引諸師釋。可見之。但今疏抄者。且約他師
釋顯可分教之義意。例如上明隨一文。疏解
不同中。擧中論文。約天台四教釋其相。故
知今亦且隨彼師等意引用之歟。是則文文
依一邊不可相違故。會解擧遠公及天台釋
竟。次云。然上諸説對經文。義多不順。如遠
公以方等爲空教。復以般若爲般若。般若又
是何教。又南中以熟酥合般若之教以爲法
花等。又天台修多羅爲小乘。以涅槃爲法
花。文多不順。若清涼釋云。佛自揀此經異
於小乘○故云。涅槃猶如醍醐。評曰。此釋
多順性之文意。然今云。約五味之差。皆佛
自分。即前諸師配屬諸教無失。但各是一意
已上准此可知 問。且就清涼自義有疑。
既云修多羅云方等經。豈非約能詮教明次
第相生乎。根就何經文成如是之義而云此
釋多順經之文意乎 答。涅槃經第十四南本
十三
無垢藏主菩薩領解如來所説義云。因是大
乘方等經力故。能出諸佛世尊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已上如來即述成云。時佛讃言。善
哉善哉○如汝所説。是諸大乘方等經典○
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等云云演義抄六下
云。以佛合牛。約應身佛。十二部經合乳。説小
乘經。修多羅合酪。若大乘教。藉小開大故名
爲出。後四倶大乘詮事之教名修多羅。謂施
戒等事。方等合生酥。即大乘中破相空教。因
事顯理。故名爲出。以般若合熟酥。究竟離
相證實之兩名爲般若。依理起慧。是故名出。
約行辯教。亦得名出。般若經云。然此般若
即是向前菩提體也。以醍醐合涅槃。般若了
因。了彼無始法性涅槃。是故名出。約實辯
教。亦得名出。涅槃經言。佛性即是如來者。
是法身如來。非報身如來。報身功徳不及此
經。故不即之上皆遠公之意。若望經意。未
必如是。謂此□□將大小事理以配五味乃
成屈曲。如何不説大十二等耶。今謂。無垢
藏意。推功歸本。果從教生。如來述成。成其
推功之義。醍醐最上。功本由乳。如來至極。
功歸於教。故涅槃即是如來。如來即菩提。誠
謂滔天水本於濫觴。合抱之樹生白毫末。故
説教爲佛本。何用強分小大法報別耶。然佛
自揀此經異於小乘等文如
上引
准此
抄。龍樹之判四門問。四門者何乎 答。
決擇云。言四門者。共與不共觀照實相也已上
會解云。即智論開空有。兩亦雙非爲門。又分
共不共二種般若故也已上


演義鈔二下纂釋第二

疏。一後魏菩提流支問。清涼大師意。菩
提流支之一音教者。爲大小並陳義。爲當一
音異解義歟 答。大小並陳。付之不明
疏。佛一圓音平等無二問。平等無二者。
其相如何 答。大疏九上出現
云。此十圓融
一味。是如來圓音。是知。或謂無聲隨叩發
響。或謂唯一直聲無宮商等異。皆大地之一
塵耳已上此十者。上別釋圓音十義竟。如是
結釋也。准此今云無二者。唯一直聲無宮商
等之義也。抄十九上出現
云。昔有三義。一云。
諸佛唯是第一義身。永絶萬象。無形無聲。直
隨機現無量色聲。猶空谷聲隨呼發響。然則
就佛言之。無音是一。約機論之。衆音非一
○二云。就佛言之。實有色聲。其音遍滿。無
所不遍。但無五音四聲等異。無異曲故。名
爲一音。無不遍故。名爲圓音。但是圓音作
増上縁。隨根差別現衆多音○經言。佛以一
音演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三云。如來於
一語業之中演出一切衆生言音。是故今彼
衆生各聞己語。非是如來唯發一音。但以語
業同故名爲圓音已上宗家圓音章。擧此三
師故。清涼全寫彼章文也 問。若爾既有三
師義。今何唯引二師乎 答
疏。故維摩經云問。今引此經文者。爲通
證二義。爲當別證羅什義歟 答云云兩方
若云通證者。探玄記五教章並爲證菩提流
支義。則引維摩經前偈云。佛以一音演説
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云云然今所引者。是
同經中次偈也。明知唯證羅什之義。故復古
記云。今章與探玄。獨引菩提流支。證一音
教。引維摩經前偈。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
隨類各得解。皆謂。如來同其語。斯則神力
不共法○玄文發引流支羅什。於羅什下引
經次偈。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已上准此
今疏爲唯證羅什義引維摩經今文ト云事。
若依之爾者。正見疏文相上發標。一立一音
教等。次雙別二師義竟。後總引維摩經文。豈
非發證兩師義也。答。一義云。雙證二師義。
不可云偏證一師義歟。若云以前偈唯證菩
提流支。以次偈局證羅什義者。何故大出現
疏却互證一義乎。謂上所引抄十九上。昔三
義中第二義者。正是羅什義也。而前偈證
之。又門流釋圓音十義中云。隨根解音。謂
即上説中隨説一法大小各聞故。云隨其信
解。寶積云。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各各隨
所解已上又云。第四天女妙聲喩云。第三隨
信解聲多音隨樂故已上天女者即今所指善
口天女也。今既云菩提流支得此隨根解音
之一義。而引次偈證也。豈非各引二偈互爲
證乎。但於復古記釋者。既違出現品疏抄。不
可依用。故集成記云。古記○出現語業中疏
抄相反已上即此意也
抄。十義之後復六句融通問云。十義云
六句者何乎 答。出現品明如來語業有十
門。今依決擇意抄之。一隨類音者。經云。衆
生隨類各得解。是也。二隨樂欲音者。前多
類音各隨樂欲説種種法也。三隨根解音者。
隨前樂欲所説一法大小各聞。寶積云。佛以
一音演説法。衆生各各隨所解。是也。今云
善口天女等者。即指此音也。四隨時音者。上
大小之法今聞不聞皆自在故。云不失時也。
上四多約即體之用。是圓音義也。下六多約
即用之體。顯一音義也。五外隨縁叩我無生
滅者。應機感而談有始修。稱法性而言已起
盡也。六内集縁成何有主宰者。就相有而約
體空而無實義也。七甚深音者。欲言一。則
萬類殊應。欲言異。則一體無生。又欲言一。
則一音中具多音。欲言多。則即上多音。唯
今聞一故。八純稱法界者。隨生有差別韻。約
體無邪曲音。今云衆水一味者是也。十竪歸
一極者。聲無變易。至於究竟始漸成就。終
令圓益也。六句者。唐經五十一云。應知如
來音聲非章非主非無主非永非無永已上
釋云。收上十聲要不出三。約相則廣無量。約
體則無主宰。約用則有顯永。今並發非以顯
中通。謂莫窮其邊故非量。隨機隨時有聞不
聞故非無量。多縁集故非有主。純一法界生
故非無主。當體無生故無能不斷。顯義理故
非無永已上彼語業章總有二門。初就法略
説十門。即是前十義也。後約喩廣説十門。於
此後門有三科。初結前生後。二徴其所以。三
約喩廣釋。初結前生後者。結前法説十門。生
後喩説十門。即此六句也。故知今云後六句
者法説之後也
抄。齊楚倶失文選第四卷子虚上林兩賦
之意也。子虚賦云。楚使子虚使於齊。齊王
悉發境内之車騎與使者出畋○焉有先生問
曰。今日畋樂乎。子虚曰。樂獲多乎。曰少○
曰。可得聞也。子虚曰。可。王駕車。其乘選徒
萬騎。畋於海濱。列卒滿澤。胸網彌山○顧
謂僕曰。楚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
此者乎。楚王之獵熟與寡人乎。僕下車對
曰。臣楚國之鄙人也。幸得宿衞十有餘年。時
徒出遊○臣聞楚有七澤。甞見其一。未覩其
餘也。臣之所見蓋特少少者耳。名曰雲夢。雲
夢者方九百里○臣竊觀之。齊殆不如於是。
齊王默然無以應僕也。焉有先生曰。是何言
之過也○王悉發境内之士。備車騎之衆。與
使者出畋。乃欲戮力致獲以娯左右也。何名
爲誇哉。問楚地之有無者。願聞大國之風烈
先生之餘論也。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徳厚而
盛推雲夢以爲高○有而言之。是彰君之惡。
無而言之。是害足下之信也○且齊東渚鉅
海。南有琅琊○呑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胸中
曾不蔕芥○嚴云。自
下上林賦
意是公听然而咲曰。楚
則失矣。而齊亦未爲得也中文
疏。西秦曇牟讖問。會解記云。若傳記。皆
言是北涼三藏不言西秦已上今何云西秦哉。
 答。西秦興後一十四年。方北涼興。同時
相並二十一年。西秦滅後經九年。北涼亦
滅。故知牟讖隨時遊行弘法於秦永涼歟。圓
覺大疏上所云西秦曇牟讖也
疏。二隋延法師問。此立漸頓二教之師。
名字處處解釋不同也。先今疏有異本。或云
隋遠法師。或云隋延法師。即至下抄釋疏立
教中指今師。亦有遠公延公之異本。又刊定
記第一云。隋朝誕法師。五教章亦有異
本。或云誕法師。或云護法師。又依探玄記
第一云。二陳朝眞諦三藏等立漸頓二教等文
爾者此等異説如何會通哉 答。淨影大乘
義章云。又誕公云。佛教有二。一漸頓教同
等文同前者。前明劉虬頓漸二教。頓如
花嚴。故指同之。刊定記五教章並云誕法師。
既是諸師一同也。故知誕師可爲正。餘皆傳
誤也。思之。但於探玄記者。既云眞諦三藏
等明知等取誕師。五教章云誕法師等。豈所
不等取眞諦等哉
密意復有以權爲半問。密意者。彼經中
今指何文意哉 答。今抄下破苑公四教中
云。涅槃既云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所謂
大涅槃等文
釋之
明知涅槃經意。含以單明二空
爲權爲半双明空不空爲實爲滿之義。然次
文不顯。故云密意也
抄。半滿順違顯此順違問。文意如何
答。若通相意。則半是小乘。滿是大乘。然涅
槃經意。獲大乘亦名半。於滿教中須分權實
云云今亦可爾。頓即前滿故可舍權實。而不
分之故成違也。漸亦具半滿而不分別大小
權實。其違可知 問。五教章擧今立教即釋
頓教云。亦以無小即花嚴也云云爾者可云
花嚴通權實哉 答。會解云。若教章頓中
云□□亦以無小。此即花嚴爲頓。即一向
實滿。今文但約直往。此義尚通相宗。直進菩
薩爲頓故是半權。於中既皆云頓故。不分權
實也。而漸中大乘義通權實。可知故云爾也
已上
疏。三虚初印法師問。章云。八依江南敏
法師立二教今何云印法師哉 答。探玄
云。十唐江南印法師敏法師等立二教已上
苑疏第二立教
云。八依江南愍法師立二教
○釋曰。清涼云唐初印法師。今云愍師者。況
是師次者者。況字可作恐歟。風行者愍師初
立。印師隨行。如草隨風而靡。故云爾也。但
義苑所牒云。愍法師即作哀愍之愍。而愚身
觀披現行宋朝印本。五教章。云愍法師者。敏
字從心。若依集成記所牒。云八江南敏法師
折薪。引探玄記云。愍法師等雖從心。是異
而並是敏字也。准此義苑所牒。或約音通歟。
或傳誤歟
疏。謂釋迦經問。何必二教定局如次名
釋迦經舍那經哉 答。此師意云。釋迦是化
身名。舍那是眞身名。故應同物機隨。計破
著諸經教等。以化身名總爲經名。若如眞
法性。眞顯一乘。以眞身名亦爲經名。是即
下四異中第一門意也 問。若爾梵網經亦
是舍那所説也。可屬平道教攝哉 答。花嚴
稱性不通。機宜對待直顯一眞法界。故名平
道教。其能説教主名十身具足舍那者。如探
玄記第三釋盧舍那品題名云。盧舍那者○
是謂光明遍照也○此明下文世界海等諸
事。一一皆是稱性。縁起無礙。離闇覺照。稱
光無不普周法界。名遍。此舍那佛非局報身。
以通器等三種世間具十身故已上今花嚴經
名舍那經者。即此意也。然彼梵網經意。淨
穢二土隔歴。報化二身別論故。雖於蓮花藏
界舍那報佛誦出。而化身釋迦傳受。於欲色
二界十住處處散説。顯是釋迦爲教主。何況
彼經有六十一品。雖心地一品實舍那誦出。
於餘六十品。偏是釋迦所説歟。然花嚴經
意。花藏世界既是淨穢。受徹通局無礙。其
能居教主如綱目云。謂具十身盡三世間逆
順自在依正無礙已上故於穢土亦以舍那爲
教主。如行願品云。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
已上花藏世界品廣列異類諸刹。即云。皆是
毘盧遮那常轉法輪處等云云故知花嚴獨名
舍那經也。又彼梵網經不明法界圓融之義。
何名平道哉
疏。一平道教問。印法師意平道教者。局
花嚴一經歟 答。一義云。可局也。其故者。
屈曲教中云涅槃等。廣等取法花等諸教。然
平道教中。但云即花嚴是也。而無等字者。約
此世別教。一乘機熟。則自初成道乃至涅
槃。唯聞花嚴別教法。全不見説餘三乘等遂
持之教。故更無同倫而可等取之經。故不云
等歟 問。若依今疏及五教章。並但云花嚴
經故。實如所立。但探玄記云如花嚴等。既有
等字。如何會乎。答。於花嚴經。有支流有流
類。今指此等故。云如花嚴等歟
疏。皆是稱經善巧疏主以二義釋成文
意。一攝機同法故。云稱性善巧也。探玄記
第三如下引之。二海印定現故。云一時頓現
也。抄具釋之。可見
抄。釋成是平道之義會解云。鈔先救總
名中應問。若言一時頓演不同屈曲。説權之
時不説實。説實之時不説權。爲平道者。如
圓覺疏云。本末無遮。頓演説。鈔云。所説末
皆是即本之末。未曾遮本。説本皆是即末之
本。未曾遮末。本末倶説。相即無礙。此得爲
平道否。又云。涅槃不同花嚴若同。若實空
不空等一時頓演者。如涅槃云。空者所謂生
死。不空所謂大涅槃。豈非空不空等一時頓
演耶。若爾亦應云平道。又云。有國唯説三
乘究竟。不破則不説法花。破三者此國應亦
不説花嚴。若爾則非遍説。那云我不見有一
佛國土不説此法耶 答。圓覺本末頓演同
教。雖同別教常異。如下云。以別拔同皆圓
教攝。故若權若末皆是海印定中同時頓演。
無盡無盡愈顯花嚴爲平道。圓覺雖本末相
即。要須泯末歸本。亦屈曲收。若般若雖權
實齊明。而不相即故。權者自權。不得即實。
實者自實。未甞會權。正當屈曲。涅槃雖空
不空常等。双明要皆會異無常
空等
同歸常住不同
花嚴。全性全相措擧一法。即同無盡。故唯
花嚴獨稱平道也。然三乘不破者。此約機未
熟故。不説法花。破三花嚴稱性不妨遍説。豈
以約機而難稱性耶。故法花雖説一乘。乃名
破異。一乘須就機而説。花嚴明直體一乘。以
稱性故無有國土不説已上雖文繁長。而釋
義重要。故具引之。花嚴大義准此知之
抄。以稱性之巧問。既云隨衆生調伏之。
又隨機説對治行法。正是隨計破著之義也。
何云稱性乎。若云此亦稱性者。彼涅槃等經
中所説之對治行等豈非稱性乎 答。花嚴
是稱性之本教。縱雖有對治等文。而攝機同
法故。海印定現故。不同逐機之教。是故所
斷之惑業亦即當相法界。遙絶生滅。始終等
相能治之智行稱法界故。不見修起之相。疏
二下現相
云。問。諸王菩薩位皆圓極。何得有
疑。有云。希佛果故。又顯因果懸隔故。然上
二解。初權後實。並皆有理。可通餘教。然此
經中。若實若權。無非法界之疑。以疑有力
與所説證爲縁起故。此事舊爾。海印頓現。疑
之與 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斷。其猶像摸
因摸之高成縁之下。因摸之下成像之高。縁
起法界理應爾故已上抄六下云。疏文分三。
初徴起。次有云下序昔説。彼然此經中下申
正義。非序權實。爲不當理。但成縁起有異。
昔人言此事舊爾者。法界之中法爾有此疑
與答。故言海印頓現者。疑之與答皆佛現
故。由上二義故。疑答皆常○以摸喩疑。以
像喩答。像因摸有。答假疑成已上准此由
所治之惑。有能治之行。此事舊爾。海印頓
現。念念常不斷惑。念念常斷惑。斷與不斷
倶是法界當相而論。不依機情也。探玄記
第三云。教有二種。一説逐教。攝法隨機。機
有増進。隨分辨益。二逐法教。攝機同法。
法無増損。故無別益已上凡一經大宗縱説
對治行。皆令攝機同法故。異餘隨宜之所説。
 問。既云隨諸衆生等。正同逐機教。豈非
攝法隨機乎。何却云攝機同法乎 答。雖云
隨諸衆生。皆是依海印定一時印現。全如法
界同時顯現不隨機熟漸。次令法屈曲故
問。如來化儀必可前後次第。縱雖依海印定。
何無次第而同時頓現乎。抑圓經中有如是
説乎 答。唐經十四賢首
云。或有刹土。無有
佛。於彼不現成正覺。或有國土。不知法。於
彼爲説妙法藏。無有分別無功用。於一念頃
遍十方。如圓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衆
生。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永現。成佛道轉正
法。輪入寂滅。乃至舍利廣分布。或現聲聞獨
覺道。或現成佛。普莊嚴如是。開闡三乘教。
廣度衆生無量劫○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
三昧威神力已上既云於一念頃遍十方等。明
知十方法界現身説法及八相成道開闡三乘
教等。逮於一念頃頓顯現之。即海印定力也。
故大疏三下賢首
以十義釋海印。初無心能
現義。經之無有分別等。二現無所義。經云。
如光影故。三能現所現非一義。曰非異義等
云云其第八九者。疏云。八頓現義。經云。一
念現故。謂無前後。如印頓成。九常現義。非
如明鏡有現不現時已上況又一塵中建立三
世佛事等文。不遑毛擧。准此等意。縱雖説
隨萬機之對治行。而於圓經所説。不可混同
餘教之所談也
抄。又説隨衆生者疏釋成平道義。一稱
性故。二頓演故。上來抄文隨疏釋成此二義
竟。自下抄主更加一義。即疏外之別義也。是
用賢首意招十地品請分中。金剛藏説十地
名字。而默然不解釋。自説默意云。其餘樂
小法聞者。是甚深難思議事。或生疑悔等文
探玄記第十作兩釋中。初釋云。指彼餘處。後
時小衆爲餘。非是會中有此小衆已上今抄
主用此釋意歟。問。唐經六十二法界品
未會
明文
殊攝化有三會中。攝諸乘會所益衆有二。初
説龍會得主經意。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即
經名普照法界後三乘會得眷屬經意。故經
云。復有無量無數衆生。於三乘中各得調伏
已上疏十下云。後復有下攝三乘機。得眷屬
教意。故但云。復有衆生調伏。不別演説故。
故非別會已上既云非別會。明知主與眷屬
兩經共一處一會説之云事。今何云餘處乎
答。一義云。今救平道教中有屈曲文之破。疏
順能破許此經中。有隨機説。而以二義會通
之。是即主與眷屬兩經共一處一會説之。故
全同彼云非別會也。然抄釋加一義。則不許
此經中有隨機説。故主與眷屬兩性別處別
會説之。故餘處也。既是今抄別所存之一義。
即用賢首刊定等意歟。不女勞會通。今抄二
十上釋前疏云。疏不別演説故非別會者。以
刊定記開此説。乘人會爲兩會。謂三攝諸龍
會。四諸乘人會。故今遮其謬釋已上准此今
抄意同彼所遮之刊定記歟 問。唐經六十
三云。爾時文殊至福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
中○即於其處。説普照法界修多羅。百萬億
那由他修多羅以爲眷屬。説此經時○一萬
諸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
有無量無數衆生。於三乘中各得調伏已上
總云即於其處下。明所益衆中云復有無量
等。疏抄釋如上引。即是於同處一時得主與
眷屬兩經益。故清涼合爲一會。遮刊定記開
爲兩會。今抄何重用所遮之誤釋乎。非但違
經文。何忽招自語相違之過哉是一次於十
地品。其餘樂小法之文者。雖掠玄釋云餘處
後時。而清涼不依用之。故抄十四上正釋彼
文云。此中無小。何以揀之。謂此會會中亦
有小心之衆生故。亦可不欲廣被。即名爲
小。此雖揀之。激令起心。即爲所被已上
有兩釋。初反探玄則成此會中有小衆。次亦
可下全用掠玄彼釋意。若今抄用賢首意者。
何正釋彼地品之時。捨而不用哉是二旁以
難思。如何 答。既是抄主別所存之傍義故。
或取或捨。隨時不定。何必爲難乎。大旨如
前成。但於經文者 一義云。凡今文殊攝化
三會者。一攝比丘會。表迴小入大。二攝諸
乘會。表迴權入實。三攝善財會。表純一乘
機一生成辨云云此三會並於福城東連次設
之。又表法之始終。義方圓備。何更分出一
會哉。縱雖眷屬經在餘處説之。而不離主經
故。合爲一會。不可開立爲別會。然刊定記
不曉故。開爲別會。片爲誤釋歟。但其實不
遮彼眷屬經在餘處隨機所説之者。今抄釋
分明也。不可及豫義歟
抄。或有國土唯説三乘決擇云。言或有
國土唯説三乘者。此顯不説法花也 問。此
國土中爲説花嚴爲不説耶。若説花嚴。云何
唯説三乘。花嚴之經是一乘故。若不説花
嚴。何云我不見有一佛土其中如來不説此
法明是平道 答。若就徳相常遍説其花嚴。
今從業用云唯説三乘。若爾就徳相法花亦
常遍説故。何云法華亦有不説。若就業用云
有不説者。其花嚴經就業用門亦有不説。故
抄云或有國土唯説三乘故。今謂。通云。若就
徳相唯是花嚴更無餘經。但就業用。曲巧隨
根花嚴經中分出餘經。是故餘經徳相乃無。
業用方有。説業用門有説不説。花嚴之經約
徳相門常説遍説。又解。法花經唯是一乘。解
深密經唯是三乘。其花嚴經非一非三。能一
能三。語深名一乘。語廣名無量乘。深即廣
故非一乘。廣即深故非三乘。今云或有國土
唯説三乘。但顯不説法花唯一乘故。不遮花
嚴非一乘故。是故花嚴無不説故已上
抄。則和法花亦有説不説智度論第九
云。如法花中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
後佛化身在七寶塔。證法花故一時出現。亦
須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入涅槃。留化佛
一劫度衆生已上。同第三十四第八十四第八
十八云云文句第八云。彼佛告比丘。比丘即
是受化之人。何謂不説當是多寶亦得開三
不得顯實。故大論云。不得説法耳已上妙經
寶塔品云。乃經過云東方○國名寶淨。彼中
有佛號曰多寶○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
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等文。可
見之
天台宗要
抄佛帖
抄。發心品中亦同此説唐經十七發心
云。
汝説此法時。有萬佛刹微塵數菩薩。發菩提
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
可説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
皆號清淨心如來已上問。今發菩提心者。
起信所説三種發心中何哉 答
釋迦爲主但是問。今就釋迦遮那論總別
異者。約餘教。爲約自宗 答云云兩方若云
約餘教者。以後宗三身別論故。如云釋迦是
三身中化身。遮那亦是三身中法身也。故今
抄二上云云餘教遮那是眞。釋迦是應
云約自宗者。以經自説十身相作故。如云遮
那爲主。則十身具顯假。雖釋迦爲主。亦可
十身具顯。何云三身中化身乎。何況如今令
通者。上破文所引之或名釋迦牟尼等經文
未被令通歟。如何 答。決擇云。釋迦唯化。
約餘教説。遮那十身約此經説已上准下抄
通刊定破處異。可知之
抄。餘處王城衞餘處者。餘法花等諸經
也。今云者。今花嚴經也
抄。一約本末分岐問。今云本末分岐
爾者二十重建立者。在此在彼。處所各別可
云歟 答。師云。淨穢同處。不隔毫末。而云
二十重者。約法約體。則淨穢該徹。約機約
義。則本末分岐。故知不可云在此在彼等也
云云要如抄一下説處中抄之
抄。三成佛遲速異問。遲速異者。一乘爲
速。三乘爲遲歟。爲當如何 答。案抄意。一
乘遲速自在。三乘唯遲非速。故云長短自在
不局三祇等。故會解云。念却圓融遲速自在。
故不定三祇已上思之
抄。四釋佛局異問。有人云。雖凡聖同許
見十身。而爲門不同也。謂地前以應身爲
門。融即十身而見之。地上以報身爲門。融即
十身而見之。故綱目釋今經教主融三世間
是十佛之身云。地前所見非實報故。然居花
藏非局化故已上唯此雖十佛身爲門不同云
事分明也云云此義如何 答。此義不爾。且
探玄記第四賢首
云。以信滿成此普賢位故。
同普賢等廣大三業。該因及果。遍一切處。盡
一切時。常作無邊法界大用。此爲恒式。當相
而論不依諸位已上當相者此法界當相也
抄。地獄天子六年比丘問。地獄天子肉
眼徹周法界者。指小相品何文哉 答。會解
云。經云。得十種清淨眼等已上私檢云。地
獄天子於地獄中得十眼耳等云云又明見蓋
益中。金網轉輪王攝化轉益中。遇其光明之
衆生。得第十地。得十種清淨眼耳等。成就
清淨肉眼云云次顯境分齊中云。菩薩業報
清淨肉眼。於一念中。見百億廣大佛刹塵數
佛。如頗梨鏡。照十佛刹塵數世界云云問。六
年比丘肉眼徹周法界者。指法界品何文乎
 答。會解云。得三昧名無礙眼。見一切佛
境界等已上問。正披彼品。明六年比丘得
益。且擧一定。今會解記所引文是定體也。
次明定用中。有天眼天耳他心宿住之四用。
 雖天眼用中云悉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
界等。全不説肉眼用。爾者今指何文乎

抄。十流通付屬異圓覺經下卷圓覺菩
薩章
云。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已上同略疏第四。亦如
花嚴經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今未來世一
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已上同抄第六下
云。疏諸佛者。只如諸部般若多是天帝守護。
法花是菩薩守護。花嚴及此經是諸佛自護。
良由根本法是佛師故已上問。大般若經四
百三十九東北方品第六
四十三之二
復次舍利子。我涅槃
後之時。後分後五百歳。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甚深經典。於東北方大作佛事。何以故。舍
利子一切如來應正等正覺所尊重法。即是
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如是般若波羅蜜
多甚深經典。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共所護念
已上如此經文般若經是諸佛護持云事分明
是一又李長者花嚴合論第一品。維摩花
嚴相對明十別中云。十所付法藏流通別。以
彼維摩經囑累品中。諸佛告彌勒菩薩言。彌
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故。即以其經付屬
已。成菩薩已生佛家者。花嚴經如來出現品
中。付屬流通即以其經法付屬凡夫初心。始
能見通生在佛家者○花嚴經云。此經珍寶。
不入一切餘衆生乎。唯除如來法王眞子生
如來家種如來種諸善神者○此經意者。付
屬凡夫令覺悟入此法門故。令生佛家使其
轉教佛種不斷。即凡夫令得入眞之境。若囑
累諸大菩薩。凡夫無縁。諸聖自明。無凡夫
修學者。凡夫道中佛種即斷。此經散滅。以
此義故。付屬凡夫令修。不付已別大菩薩舊
見道者已上如此釋者。今經不付屬佛及菩
薩。唯付凡夫。是爲甚深尤有其謂。又引
經文爲依憑。然今反成諸佛流通之義。如何
 答
疏。四齊朝隱士法華玄義第十云。二出
異解。即爲十意。所謂南三北七。南北地通
用三種教相。一頓。二漸。三不定○一者虎
丘山岌師述頓與不定。不殊前舊。漸更爲三
○四者北地師亦作五時教。而取提理彼利
爲人天教。合淨名般若爲無相教。餘三不異
南方已上釋籤無釋。問。此北地師者。即今
劉虬也。既云南北地通用三種教相。明知此
師亦玄三種。今何云立頓漸二教乎。答
抄。二喩並出現品文問。日照高山喩者。
抄下釋爲教本故之中已引之。於慈龍降雨
喩者。全無引之處。何云已引乎 答。會解
云。今皆云已引者。失於照對爾已上一義云。
並出現文者。雙指二喩之所出也。次云前
來已引者。別指日照高山喩也。故圓覺大
鈔二上云。花嚴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即
是頓義。又如慈龍降雨。即是漸義二皆出
現品 已上
准此注文
疏。一南中諸師釋籤第十云。言南三北
七者。南謂南朝。即京江之南。北謂北朝。江
北也。自宋朝已來。三論相爭其師非一。並
禀羅什。但年代淹久。文疏零落。至齊朝已
來。玄綱殆絶。江南盛弘成實。河北偏尚毘
曇。于時高麗朗公至齊建武來。至江南難成
實師。結舌無對。因茲朗公自弘三論。至梁
武帝勅十人止觀詮等令學三論。九人但爲
兒戲唯止觀詮習學成就詮有學士四人入室
○故知南宗初弘成實。後尚三論。近代相傳
以天台義指爲南宗者非也。自是山門一家
相承。是故難則南北倶破。取則南北但存。今
時定北宗者理倶舍唯識。南方近代亦無偏
弘其中。諸師所用義意若憑三論。則應判爲
南宗已上會解云。天台云南。謂南朝。即京
江之南也。以當宋齊梁陳之間諸師以此四
代皆都建康而曰南朝也已上
疏。而央掘經六年之内問。正披掘摩經
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衞國祇樹給
孤獨園。爾時世尊與無量菩薩摩訶薩倶。及
四部衆等文又云。如來大慈。是無畏處。等視
衆生。如羅睺羅已上又云。如上座迦葉等八
十大聲聞乃至億耳。一切皆捨諸大寶藏。出
家學道已上然云。抄五上引十二遊經云。第
三年化迦葉兄弟三人。第五年度身子目連
已上又羅睺羅者。釋尊成道夜誕生。而九歳出
家。豈六年已前所説經中載羅睺羅事乎。又
祇洹精舍者第八年造云云今云六年者。有
何依憑哉 答。玄義第十難此師中云。又成
道六年即説殃掘摩羅經。明空最切。此非無
相誰是無相耶已上
疏。是爲偏方不定教意云。頓漸二教顯
露遍令被四海八埏之化儀。今不定教偏爲
一類機故云偏也。決擇云。疏偏方不定者。一
云方者法也。即偏爲一類非漸非頓根説大
乘法。故名偏方。二云方者處也。通途時處
正弘於小。偏於一處而説大乘。故名偏方。言
不定者。漸頓不攝故名不定已上問。不定教
者唯局大乘歟。爲當通小乘歟 答。此諸師
所立唯局大乘。故下抄云。加不定免有大乘
之難已上又若謂不定教通小乘者。何故下
破第五時教中。以涅槃之時有小乘之見方
爲難哉。至下疏云。揀七不定等之文處。委細
可記之
抄。信法未久上宮王勝鬘經義疏云。信
法未久者。謂信大乘法未久也。言王與夫人
但信小乘法來久而未信大乘。如來在一樹
下説法時。波斯匿王撃鼓來奉佛。佛知故問。
此何聲也。阿難依實而答。時佛言。世王撃
生死鼓。我爲法王宜撃法鼓。即説法鼓經。於
是王及夫人始信大乘。未久即遣使告於女
勝鬘也已上大法鼓經卷上求那跋
陀羅歟
云。如是我
聞。一時佛住舍衞園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
丘衆五百人倶○末利夫人各與無量大等屬
倶○爾時彼斯匿王從臥而起。作是思惟。我
今應往至世尊所。念已即行撃鼓吹唄。往論
佛所○等文問。下卷云。唯有此經。是無上
説○如來藏常住妙典已上同上卷云。常解
脱非名妙色。湛然住非聲聞縁覺菩薩之境
已上匿王末利同列衆會。聞常住義如信
受也 問。彼法鼓經上卷云。佛告阿難。三世
諸佛悉有此法已上下卷云。爾時迦葉阿難
賢護菩薩等無量大衆。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已上阿難既列同聞衆。明知應是成道二十
五年已後之所説。何云初説又云未久哉
答。如是相違。其例非一。且如四分律第二
卷殺生戒縁起中云。佛告阿難。今可集説比
丘會講堂等文飾宗記第三云。佛在五年已
制初戒。阿難乃是得道日生。至制戒時纔年
五歳。如何縁起有阿難名○殺戒縁起亦有
阿難。六年各分如何通釋。今詳此等諸説
不勞起諍。異部相望年歳何定。且如佛涅槃
日便有二月八日之異。諸部異説非可輒通
已上此云初戒者婬戒也。如是異説其事
極多。即今四分律第一説婬戒縁起云。爾時
世尊在毘舍離。時迦蘭陀村須提那子。於
彼村中饒財多寶。特信牢固。出家爲道○將
諸比丘還歸本村○與故二行不淨已上故二
者本妻也。此婬戒者佛在五年時所制也。然
善見論第六云。佛成道十二年後。須提那出
家。須提那在他國八年學道。八年後還迦蘭
陀村。佛成道已十二年。須提那出家已經八
年。婢如是故不識入已上
抄。金光明經既非第一問。清凉大師意。
可許金光明經屬不定教之義乎 答。抄下
文明順理中。揀去不定。及從多分。則五時
次第無過云云頓不定之二教更無難破。故
知可許之 問。正披金光明經。讀誦大乘方
等經典。是以天台師判入方等部。安般若經
前。屬次第教。不許不定教。如何 答。會解
云。據天台光明玄義云。舊明此經非會三非
褒貶非無相。不例問聞衆。不在五時次第。而
明常住者。是偏方不定教。此則由經初不例
衆。但云是時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等。既
無常隨等衆。故非次第之教也。若爾既信相
疑佛壽八十入滅。豈非末後明常住耶 答。
據眞諦三藏云。此經是法花之後。涅槃之
前。九十日説引涅槃云。佛告波旬。却後三
月吾當涅槃。信相聞斯知八十應滅以眞諦但
立三法輪。
從十三年後皆持法輪故。法花光明至。涅
槃皆持法輪。不同南中第五方明常住也
據此則光
明在法花之後涅槃之前。退非同歸。進非常
住。而經明常義故。屬不定收也。若天台並不
許南中並眞諦之説。自判屬方等部收。彼引
據云。按下文云。曾聞過去空閑之處。有一
比丘。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斷云。既言方等。
豈非久耶。若爾却在般若之前説。今問彼
云信相因何在二十年間。便知佛八十入滅。
而生疑耶。若謂法花云如來不久當般涅槃。
並普賢觀云當入涅槃。不可定。於九十日説
却是方等者。不久之言亦在法花。何忽於方
等中生疑。又言不久。豈是指後三十年爲不
久耶。若謂由經明文。云如是方等大乘者。此
亦不然。如北經涅槃第四。約半滿中合喩○
毘伽羅論者即滿
所謂方等大乘經典○此則
明文。以涅槃經滿字。方等大乘亦應判爲方
等時教。故知天台此義非正故。吾宗多依南
中但屬不定。於義無傷已上
抄。又歎佛三身問。勝鬘經意。三身倶常
住可云歟 答。准今抄釋。唯法身常住也釋
見。付之不明云云
疏。六上云。涅槃經説轉無常識護常識故。諸
大乘經其又非一同。所依本有可得是常。能
依修起寧無生滅耳。依唯識所依常故。能依
亦説爲常。非自性常。是有爲故。若起信等
始覺同本亦皆是常。勝鬘經云。一切法常住
已上抄十四上云。先依法相宗。言非自性
常者。自性即疑然。當此約法身。報身名相
續常。即上能依亦説名常。常一者化身名不
斷常。應用不斷故。即起信下。二依法性宗
先引論。謂本覺是法身。始覺是報身。既云
始覺同本覺。無復始本之異名。究竟則二常
無別也○勝鬘經云。一切法常住者。若別説
三身。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則説化身。如來色無盡無遍亦
復然。即歎報身。一切法常住即歎法身。是
故我歸依。總歸三身。既云一切法常住。則
上二身豈非常住。亦同法花世間相常住。世
間尚猶常住。三身豈得無常已上
抄。金光明經三身品中問。金光明經意。
説三身倶常住歟。爲當唯法身常住可云歟。
兩方若云三身倶常住者。報化二身是隨染
業幻之大用隨機應同之佛也。爭云常住乎。
是以今抄釋廣説法身常住故。簡去報化二
身。不云常住也。何況震旦人師解釋中云。
七卷金光明經云。應化兩身是假名有。非是
眞實。念念生滅故。名曰無常若依之爾者。
起信論疏上卷云。報化二身眞如大用。無始
無終相續不絶。故如金光明經云。應身者從
無始生死相續不斷故○問。始得自利已。方
起利他業。云何利他説無始耶。答。有二釋。一
云。如來一念遍應三世所應無始故。能應則
無始○二云。以無明盡故始覺即本然。彼本
覺無始世來
 嘉慶二年九月五日。於東大寺戒壇院東
 一室。如形令書寫了
       圓宗末學小沙彌玄融三六


演義鈔二下纂釋第三

疏。或但分爲二問。前已引半滿立教乎。
何重列之乎。抑南中立半滿二教之師者誰
人乎 答。決擇云。前唯據法。此兼約時。故
鈔云。既破五時。四三二時皆已破竟也已上
會解云。疏或分爲二即是半滿者。此與無讖
名同。彼通此局。以此唯就漸中分。爾今不
指能判人者。據天台法花玄義云。菩提流支
明半滿教。十二年前皆是半字。十二年後皆
是滿字教彼云。南北通判頓漸不定三教。漸
中開合不同。此正漸中分半滿也
然彼列
在北地判教中。今謂南中故。略不指人名也
已上私云。上一音教中已引菩提流支故。今
重不指人名也
疏。最後雙照一切衆生佛性問。雙照者
何乎 答。疏下文云。小大各有四門已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