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不違。不正說受敎往聽人。云是人功德。何不
違此釋。得好友果者。受敎人先生隨善友
故。後世又得好友也。次下文勸於一人令往
聽法者。竝擧能所二人。料簡同上。天台同玄
賛上卷歟
經云。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
華。可共往聽。卽受其敎。乃至須臾間聞。是人
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云云
玄賛云。經阿逸多至共生一處。賛曰。下第四
受敎往聽隨喜果有三。初得好友。次福惠莊
嚴。後見佛聞法。此初也。得解法伴爲善友也
云云
鏡水抄云。經言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
往聽者。有說。是所受勸人功德非也。但是能
勸人所得功德。若是受勸人功德。不可說盡
也。若見有持經之人。傍生輕毀。得妄失句逗
果若勸人聽經。得與陀羅尼菩薩爲善友也。
第三地菩薩○云云
玄賛一云。若復勸人往聽法華。生生常與陀
羅尼菩薩共生一處。終不瘖瘂。乃至當來見
佛聞法信受敎誦云云
  以寫本一交了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二十一
成身院坊務
料紙圓禪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三年庚申正月十七日 執筆淸胤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二月十四日夜以寫本一交
之了玉手國枝


法華經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二

  法師功德品
1 六根所得功德齊等歟
2 六根淨功德限地前歟
3 小化身可化三千界耶
4 四善根菩薩不修行今經可有耶
5 六根淨卽諸根互用歟
6 諸根互用地位
7 釋提桓因在勝殿上
8 父母所生淸淨肉眼
9 菩薩地説勝解行位
10 資糧位得六根淨耶
11 壞根不壞境
12 法威力故⿐根照三千界
13 假似香體
14 上至有頂諸天身香
15 初生退沒香
16 舌根應亦得嘗三千界味
17 皆變成上味
18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
19 摩訶彌樓山
  已上十九帖
法華經第六卷開示抄法師功
德品
  ◎法師功德品
問。就十法行。且今品中唯説受持讀誦解説
書寫五種法師行。不出餘五行。有何故耶。
玄賛云。初三易而不論。後二難而不論。擧
中五種。例難易故。初三者供養。施他。聽
聞。後二者思惟。修習。付之與餘處釋相違
如何
  法師品抄畢
。當品中明六根淸淨功德。爾者六根所得
功德。爲同千二百爲當如何。答。經文眼⿐身
三根八百。耳舌意三根千二百也云云付之依
五師之妙行得六根之勝德。眼⿐身三根何
減八百功德耶。況說境量六根俱取三千界
境。所得功德。何省不同。是以正法華經各
得千二百功德云云加之莊嚴論中如是五根
轉變化。得增上諸義。遍所作功德千二百云云
如何
會云。玄賛釋此事有四釋。一者於此經中修
十法行○一一相資轉成百行。百行各四。自
作。敎他。讃勵。慶慰。合成四百。各有三品○
三根勝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無上品。各
唯八百云云第二釋。於十法行一一皆以十善
資助成百。自餘同前第三四
釋略之
次三根勝三根
劣者。栖覆釋云。自利行中聞法爲先故説耳
勝。次聞法已。利他行中説法爲先故舌勝。
通自他利通十行中。意卽爲勝等云云於境量
例難者。玄賛會云。修因勝劣果德不同。識用
不差大千咸等。又功德是內成由因增減。境
是一化。外取量同云云次正法華經前後頗不
同。若影略互顯歟。次莊嚴論者。玄賛云。不
得將莊嚴論例同此經云云
經云。爾時佛吿常精進菩薩○受持是法華
經。若讀若誦若解説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
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功德。千二百
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
德莊嚴六根。皆令淸淨云云
論云。一法門常精進菩薩品示現者。謂讀誦
解説書寫等得六根淸淨故。如經若善男子
善女人受持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説若書寫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乃至千二百意功德
故。此得六根淸淨者。謂凡夫人以經力故。得
勝眼用云云
大莊嚴論三云。如是五根轉變化是增上諸
義遍所作功德千二百。釋云。此偈顯示轉五
根變化。此變化得二種增上。一者得諸義遍
所作。謂一一根皆能互用一切境界故。二者
得功德千二百。謂一一根各得千二百功德
云云
玄賛云○今正解者。本論之中唯説三根。各
千二百。餘三各八百。不得將莊嚴論例同此
經。又示勘彼二文。今且爲四釋。於此經中修
十法行。一書寫○十修習。於此十中一一相
資轉成百行。百行各四。自作敎他讃勵慶慰。
合成四百。各有三品而修習之。成千二百。三
根勝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無上品。各唯
八百。二者因於此經。十法行中一一皆以十
善資助。如是十十具足成百。自作敎他讃勵
慶慰合成四百。三品修習成千二百。三根勝
劣增減同前○又依此經。六根皆唯說五法
師非十種者。今有二解。一云。此五法師一一
兼修十善。卽成五十。自作敎他讃勵慶慰。五
十各四。卽成二百。一一根門雖皆二百。眼⿐
身劣。竝有耳舌意三助之。自類不相助故。
幷本八百。耳舌意勝故能引三助。耳舌意成
千二百。二云。未見文說。不可虛分云云
鏡水抄云文廣可
見之
正法華云。爾時世尊吿常應時菩薩大士。若
族性子族姓女。受持是經典。持讀書寫。當得
千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稱。千二百耳根。千二
百⿐根。千二百舌根。千二百身行。千二百意
淨。是爲無數百千品德。則能嚴淨六根功德
云云
大佛頂經四云。六根之中各各功德○當知
眼唯八百功德○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唯八百功德○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身唯八百功德○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云云
。經文明六根淸淨功德。爾者唯說地前所
得功德歟。爲當兼說地上六根淨歟。若限
地前者。經説耳根淸淨功德。以此常耳聞三
千世界聲云云旣云常耳根。豈非地上變易身
耶。例如彼不輕菩薩得常六根淨故。爲地上
六根淨。加之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
説法之人於此悉聞之云云若非地上何聞十
方世界聲耶。加之論中又六根淸淨者。於一
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乃至諸根互用
六根淨若不通地上。何云卽是互用功德
乎。若由之爾者。玄賛解六根淸淨次位。今
解唯在四善根位云云況經云。父母所生淸淨
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云云。耳
根淨同之
云父母所生
肉眼。云見三千界。限凡位之旨明也。是以攝
釋或云父母所生明非地上。或功德境量旣
屬凡夫云云兩方不明
會云。六根淸淨通凡聖二位。凡位中唯在四
善根。聖位廣可通十地釋論有二段。具解經
意故。論云。此得六根淸淨者。謂凡夫人以
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菩薩正位云云
玄賛云今解唯在四善根位者是也。論引經
文證云。以父母所生淸淨肉眼。見於三千大
千世界云云父母所生者。分段欲界身。未至
初地變易。三千界者。加行位所見佛土量也。
故以此文論主爲證也。又論云。又六根淸淨
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
味覺觸知法等。諸根互用云云今文説地上六
根淨。是諸根互用也。一根發識縁一切境。得
自在位故非地前。論立理引證云。應知。眼所
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
欲娛樂乃至説法故聞香知者。此是智境以⿐
根知故云云意云。説法文義。是第六相應智
境也。⿐根⿐識不能取名等。今自在位諸根
互用故。⿐識能取法處境爲言賛釋十方世
界有二釋。初釋云。依一三千界中十方回天
下世界等云云後釋云。此是十地乃至佛位
故得十方云云十方世界文通不通凡位。雖
及異義。經所説六根淨通凡聖云事。論主解
釋分明也。仍常耳者説地上勝根歟。或所
聞猶三千世界聲也。知。此文云常*耳者非地
上。若是漸悟變易身菩薩。加行位聞大千聲
之類歟。或異凡夫生死故。云常歟。地前有
分得互用云釋論二段文。皆屬地前。然而非
正釋歟。如下
玄賛云。論云。諸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
未入初地位。如經以父母所生肉眼見於三
千大世界。如是等故。有解。在於十住十行
十迴中。非於十信。力猶弱故。今解唯在四善
根位。以其肉眼見大千故。解脫分位未能如
是。解脫分位見一州之化佛。決擇分位見大
千之化佛云云
攝釋云○如次
下書
經旣但云見百佛界。故知。據
得善根人見佛境説也云云
。小化身爲化三千界。爲當但化一四天下
耶。兩方。若但化一四天下者。麟喩獨覺小聖
尙得自在於三千界。轉輪聖王凡夫亦施化
用於四天下。無上覺者化宜。豈等凡夫不及
二乘耶。依之寶性長者讃歎釋尊。三轉法輪
於大千云云心地觀經云。轉妙法輪於大千
瑜伽論三千界俱時成俱時壞。是爲一佛國
云云若非小化身土者。何有成壞耶。若由
之化三千界者。玄賛幷攝釋唯化一四天下。
最勝疏云。若二乘等所見但化一四天下非
大千故云云
會云。二乘同見小化身者。一四天下之能化
也。三千大千有百億四天下。通爲一佛國土。
是大化身加行能化也。蓮華臺者。舍那報土
也。葉上葉中如次加行資糧所居也。所
分齊寬狹遙異也。宗家處處依梵網經等說
述旨無異端。但麟喩獨覺化三千界者。纔通
力所及之分齊也。全無亡百億山海成一墎
淨土之義。豈云大千界化主乎。如來化身設
雖出一四天下。神通動恒沙世界。衆生從十
方世界來。寧以麟喩獨覺足■量乎。輪王以
十善雖化。不及三乘濟度。但轉妙法輪於大
千者。百億化佛一時出故也。或一一四天下
身。互通化三千界。各所化前隱他方佛令不
見。設時而雖顯之。今謂此此方實身也。他方
爲其所示現化佛。小乘敎説此義故。云領大
千旁無相違
玄賛云○解脫分位見一州之化佛。決擇分
位見大千之化佛。卽如經云三千大千一化
佛境。故知。決擇分方見大千界。不爾一化佛
境説誰所見耶云云
攝釋云。疏卽如經云三千大千一化佛境等
者。其敎非一。又華嚴經言。初地得百法明門
見百佛世界。卽是百箇大千世界。一界一佛
名百佛界。此據四善根人所見佛境界故名
百界。若據凡夫二乘資糧菩薩所見說者。卽
合説見百箇百億佛之世界。一四天下一化
佛故。故梵網經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又
大悲分陀利經第四卷云。一切四天下示成
佛故。竝是凡夫二乘資糧菩薩所見佛也。百
億四天下爲大千故云云
。加行位菩薩不具六根淨之類可有之耶」
問。四善根菩薩不修行今經之類可有耶。進
云。有云。付之已窮一大僧祇行。歷仕五恒河
沙諸佛。何乍値若干佛。徒不聞今經耶。就中
今經一乘者。因果理智功德。直至道場之敎
門也。若不修行此經者。何得至四善根位。是
以見法師品。若於此經未聞未解之人。去阿
耨菩提遠云云如何
私云。玄賛云。釋六根淸淨云。此經勝妙獨成
此德。餘經不然故無此德云云此釋不分明。
持法華事雖必然。彼此法功力不同故。餘經
不如此經。故不得六根淨歟。或有不持今經
之類歟。攝釋有三釋之中。初釋似必持。後二
釋許此類。水抄引纂三釋。同攝釋意。樸揚
若引他釋歟
攝釋云。問。至四善根自能見於三千界等。何
關經力。答。由持法華得至四善根故。見境等
亦名經力。又不持經至善根位者。雖見三千
而不明利。若持經者見乃明矣。又不持經雖
見界等。而無八百等功德也。今持經者。得見
大千功德云云
  牟三釋全同之
。當品中說六根淸淨功德。爾者六根淨者。
卽諸根互用歟。進云。玄賛有二釋。一云。六根
淨非諸根互用。二云。卽互用也。問。先付初釋
見法華論。又六根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
足見色聞聲乃至諸根互用云云以知。六根淨
卽諸根互用云事。付後釋六根淨者。唯於自
塵具勝用。諸根互用通自他共。緣用旣有通
局。彼此何同耶。況見經説六根淨。云唯取三
千界境。顯四善根位論説諸根互用。述若得
自在限入地已去。依之唯識本疏。此能唯在
成所作中故。唯佛地。或卽初地。或入八地
其位旣異。知。各別功德云事
會云。六根淨有二類。一唯取自塵。二諸根互
用。今經多分説前類。而論主加後類引經爲
證於彼諸根互用。玄賛釋地位有二釋。初釋
在十地。後釋説地前分得互用。二釋俱許六
根淨中有互用。只諍自在分得之二説也。其
二義中限地上可爲正。故玄賛述二釋畢前
凡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諸根互用故。非
地前有互用也云云若依此釋。唯識疏等同之」
  此義似違攝釋議曰。若枉會攝釋者。議曰
是疏外少加自意也。會疏云。然疏斷意。若
論加行少分得者。不障地前自在卽非。卽
全不許凡得互用云云雖會疏文。猶恐不本
意。有別義如次下
。法華論中。又六根淸淨者。於一一根中悉
能具足見色聞聲等云云爾者今此諸根互用
者。爲地前所得。將十地位諸根互用歟。兩方。
若地前所得者。見唯識論。或云若得自在諸
根互用。或述若自在位如諸佛等。唯於入地
已去自在位。異根互用功德。若爾者。法華論
諸根互用。何忽在地前耶。是以玄賛作二釋
畢。前凡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諸根互用
故。非地前有互用也云云若由之如此者。論
本明持經之人所得功德。其中功德境量旣
屬地前。互用何在地上耶。是以攝釋論説地
前分得互用云云
會云。玄賛有二釋。初釋以釋論於一一根中
以下文爲地上互用。互用唯在地上故。後釋
地前少分有互用義。論説其分得互用。疏述
二釋畢。前凡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諸根
互用故。非地前有互用也者。攝釋又有二重
釋。初疏主結斷取初釋也者。其意易知。議
曰以下其趣不詳。旣異上義知。議曰以疏文
屬第二分得釋也。故。非地前之非字下可加
云訓。是會唯識論也。或屬疏初釋。以何知者。
攝釋云然疏斷意。同議曰已前猶稱*斷。知。
疏文似取初釋也。其中實取初釋。嫌彼分得
義者初意也。議曰以後乍云地上。然又許地
前分得意者。任諸敎常相可云地上。今法華
論談少分。不及以此一文判爲互用
今謂。諸根互用者。不通地前也。唯識論等於
自在位論互用義。自在位者入地以去也。妙
觀察智現起之後。引五識依五根令取他塵。
地前無漏意識未起。旣無能引勝能。五識爭
濫不共境自在取他塵乎。故樞要依佛地論
説成互用云。得後得智引生五識。於淨土中。
現神變等事。何妨五識一一通縁一切異境
界。不思義力所引生故云云諸根互用地位以
之可知。玄賛總結文。今初地上諸根互用故。
非地前有互用也者。卽此意也。但於攝釋議
曰者。四善根持經者。得六根淸淨之後依
五根分有取他塵。法華論諸根互用者。此地
前分得勝能也。攝釋成其意云。功德境量旣
屬凡夫。諸根互用何卽菩薩云云以法華論得
經意。還會玄賛也。言功德者。六根所得六
千功德也。其六根淨功德之中。有取他塵之
能。境量者三千界之量也。加行位所見之分
齊也。釋論謂凡夫人者。卽以彼功德境量皆
屬地前凡位也。若爾經及論文。旣於凡位持
經者。許分得互用。玄賛豈偏嫌地上耶。故攝
釋云。然疏斷意。若論加行少分得者。不障地
前自在卽非。非全不許凡得互用云云但雖有
樸揚釋。玄賛結斷之文。獨似不許分得。然
而前凡夫位得前功德之文。尤可怪之。得功
德者。歎凡位持者顯有互用等勝德也。若偏
嫌地前互用意趣者。今結斷最初詞。何殊云
得功德乎。今文卽論謂凡夫人以經力故得
勝根用之文意也。論旣明彼勝用之中。有於
一一根中悉能具足等文。知。論上下同明凡
位相也。樸揚云。功德境量旣屬凡夫者。料簡
論文令連屬也。玄賛文相旣同論意。知。今
結斷文許分得。然又互用位不合通地前也。
重意云。地前設雖有五根取他塵之義。是意
識之能也。非五識互用故。以彼攝六根淨。不
立諸根互用也。而玄賛初二釋。於常途五
識互用論其地位故。義道未盡。至總結文。付
先二義各有取捨。初義判互用位者。雖叶敎
文全失地前能者不盡理。後釋許分得者。雖
似盡理。會敎文事猶不足。彼分得是爲意識
能。不五識互用猶屬常互用。煩寄自在未自
在會敎文故也。爰至總結詞雖許功能是攝
六根淨判互用地位。偏限地上故能叶文理。
攝釋議曰卽此意也。大旨雖似玄賛後釋。實
又異彼。披攝釋始終寂可按玄賛意也
略意云。地前菩薩依五根雖有取他塵。以之
不名諸根互用。互用須論五識五根自在德。
地前無無漏引力故。五識縁境不通他塵
法華論意識依五根。一一取諸境。以爲勝能
是六根淸淨分齊也。雖有互用詞。非常途互
用類。玄賛初二釋付常互用相許其地位。至
結斷文不偏取一釋。又不偏捨一釋。有同異
有取捨。委曲微細也。若如顯文偏取後釋者。
發端詞何云前凡夫位得前功德乎。文相大
指法華論。論意地前許互用之旨無異義。攝
釋議曰深得此旨。疏主結斷依功能許分得。
依地位限地上。彼分得者。互用而不互用故

法華論云。此得六根淸淨者。謂凡夫人以經
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菩薩正位應知。如
經以父母所生淸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
界。如是等故。又六根淸淨者。於一一根中悉
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等。諸
根互用應知。眼所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
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乃至説法故。聞香
知者。此是智境。以⿐根知故云云
玄賛云。論云。又六根淸淨者。於一一根中悉
能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故。
眼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
欲娛樂。在勝殿上座色應眼見⿐能知故。乃
至説法聞香者。此是智境。⿐根知故。説法應
智知。以⿐根知故。此義有二。一云。諸根互
用唯在十地。唯識等云。得自在位諸根互用。
一根發識縁一切境故。非地前可名自在諸
根互用。其前所説見聞大千通地前位。初地
已上見百世界。非唯三千故。又初地上實見
一百三千大千。據一化佛境旦言見大千。於
理無爽。二者諸根互用得大自在。唯在十地。
唯識等是。若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故。
此本論説地前得在凡夫。言許通於下互用
中故。前凡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諸根互
用故。非地前有互用也云云
攝釋云。疏一云至於理無爽者。此解之中文
意有二。初云諸根互用至非唯三千故者。此
釋意云。言得功德乃見境量。屬於地前。諸根
互用乃屬地上。聖凡別也。二又初地至理無
爽者。此意釋云。見於三千界亦通地上。會意
可知云云
又云。疏前凡夫位至有互用者。疏主結斷取
初釋也。地前功德見境。地上互用兩位別也。
實非地前得有互用。議曰。論意本明持經之
人所得功德。六根境量諸根互用。功德境量
旣屬凡夫諸根互用何卽菩薩。本不欲明地
上菩薩故。又論引經證互用云。眼見者聞香
知故。如經釋提桓因乃至⿐根知故。經中結
云。父母所生明非地上。准此之理論明凡夫
諸根互用。然疏斷意。若論加行少分得者不
障地前自在卽非。非全不許凡得互用。論據
少分故不相違。更思云云
。法華論引經云。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
娛樂乃至説法故聞香知云云爾者説諸根互
用歟。兩方。若説互用者。經雖説聞勝殿上娛
樂嬉戲香及説法時香。未云取座勝殿色乃
至説法名等何爲諸根互用義乎
若由之爾者。論云諸根互用應知畢。引今經
文證互用義也。依之玄賛在勝殿上坐色應眼
見鼻能知故○説法應智知以⿐根知故云云
以色境法境爲⿐所取。説互用之旨分明也」
會云。依玄賛案經論意。⿐根淨人以聞香縁。
通知色處法處等也。若不爾者論何釋六根
淨出諸根互用。隨又引經爲證。是以玄賛説
法應智知以⿐根故者。能叶經文論意但⿐根
⿐識取
不取有二料簡。
望上可知之
玄賛云。如上
。非定通力眼耳識。以欲界身可縁色界境
耶。兩方。若縁者。非定通力五識。必以自身第
八所變爲本質。而業果第八不縁他界境故。
五識闕疎所縁縁。何縁遠境乎。若依之不縁
者。今經中非定通力父母所生肉眼。取三
千界境。下至阿⿐地獄。上至有頂云云如何
湛秀已講
論議也
會云。六根淨者。雖依法力非無定通。如云定
智遙知也。何以業果五識爲難乎。設在散位
之時。猶有五識勝用。是第六定通引力也。與
餘常時境不同故。可名定通果。何不縁非分
境。梵王談論語言之時。雖出散心。欲界有情
所反似梵身之相。無有間斷。是能引定通
滅位業果心所變非無之證也。抑五識或時
杖第六所變。如云或第六所變外質方起也。
仍此題旁不審。若生學生硏心歟
經云。父母所生淸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
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地獄。上至
有頂。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業因縁果報生
所。悉見悉知云云
玄賛云。初眼長行有三。一肉眼非通。下皆准
知等云云鏡水抄云。問。何故前眼耳二根則
言父母所生眼父母所生耳。後⿐舌身意四
根不説父母所生耶。答。縁天眼通天耳通。於
眼耳二根上立。爲不言父母所生。恣濫持經
功德。將是天眼天耳通也。餘四根不立通故
不説也○問。諸天子不從父母所生。如何經
言父母所生。答。六欲天從天男天女膝上化
生。依所化所亦名父母生也云云
問。初地菩薩肉眼可見百三千界乎
問。二乘宿命智。唯知八萬劫事歟
。六根淨功德在四善根位云事。引何文證
之乎
進云。引菩薩地云勝解行地菩薩無驗呪術
用皆驗故之文爲證也。付之本論明初發心
菩薩發心勝利中有此文也。若以此文爲證
者。不限四善根。廣可通三十心。何唯爲限
四善根之證乎。況此文不明六根淸淨義。何
爲證文乎
會云。本論雖廣説發心以去。賛主取其勝位
相。爲加行位證歟。其故者。無驗呪術用皆驗
故者。以定力令有其神驗。散位中此德難有
故。大論餘處説呪總持云。謂諸菩薩獲得如
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
諸呪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云云今所引
文。其意大同也。陀羅尼品玄賛云。神力加
持威靈莫匹云云其能加持體者。定相應念惠
也。而資糧位多住外門。加行以去唯入定
位。用皆驗故之中論上勝談多分者。專當
四善根。故大師於三十心中。且取決定處爲
此證歟
玄賛云。菩薩地説。勝解行位久修菩薩無驗。
呪術用皆驗故。六根淸淨必在地前。凡夫上
位非於下中云云
瑜伽論三十五云。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
二種發心勝利。一者初發菩提心已。卽是衆
生尊重福田。一切衆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
衆生父母。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卽能攝受無
惱害福○若餘衆生爲欲息滅疾疫災横所用
無驗。呪句明句菩薩用之尙令有驗。何況驗
云云
。資糧位菩薩可得六根淸淨功德乎。若得
者。玄賛今解在四善根位云云又云。六根淸
淨必在地前。凡夫上位非於下中云云上位
者加行位也。中下者十住十行等也。若不得
者。資糧位菩薩定可修行此經。何不得八百
千二百功德。況旣依定力示現八相作佛。何
依法力不得六根淸淨乎。其位設雖不及四
善根。何於一四天下分齊。不備勝用乎
會云。六根淸淨威德廣大也。雖是凡位可在
其滿心。頓伏二取恒在定心之人。依持經力
所具相也。是以功德満六千。境量遍大千。經
云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論云未入初地。
見道近加行近可受變易身之位也。資糧三
十心皆非經論所明之分齊。判今解唯在四
善根位。文理俱存。八相作佛者。猶暫時所現
機前所示也。長進內德可在明得定以去。抑
於一四天下。可施見聞等勝用之難者。許否
難定。於諸根互用。地前分得有無及二釋。准
彼於六根淨。又資糧分得可有二義歟。然而
玄賛等未述此義。末學輒難許之
。就六根功德。且⿐根若取三千界遠香者。
根境壞失俱可有乎。玄賛壞根不壞境云云
之⿐根備至用。香塵又合境也。⿐根若取遠
香者。根境相俱可壞。何云不壞境乎。是以玄
賛下文。釋⿐根取假似香。許離取體壞境性
云云⿐根遠取大千界香。可壞境性爲言
後似相違如何
會云。⿐根設取三千界香者。若根用歟。若境
用歟。若境雖不至。偏以根力取者。可壞根不
壞境。若雖根不施離中知用。境能與遙遠根
施用所取者。壞境性爲言以何知者。樞要云。
恐眼耳根得三塵時。若至能取。壞根不壞境。
若不至能取。壞境不壞根云云今兩方徵之意
者。若根施至用者根失也。若境爲不至根所
取者境失也爲言准彼思之。根境隨一之中。
施非分用者。有可壞其性云也。顯幽抄分三
類。⿐根取遠香唯壞根。身根取香等取本分
故不壞根。引他根故可壞境。眼根取香等根
境俱壞云云此釋雖巧。⿐取遠香何不壞境。
若引自根故不壞境者。又取自境故可不壞
根。若離取故壞根者。又離被取故可壞境。又
身取香等時。於境又本分也。若引他爲失者。
又取他故可失如何。鏡水抄有釋
玄賛云。如下
顯幽抄四本云。縁説根境壞者。有四句分別。
一壞根不壞境者。如欲界⿐根聞無色界宮
殿之香。香是合中境。牽⿐根時境不壞⿐根。
⿐根是合中根。便遠取無色界境時。卽是⿐
根是遠離中取他香境也。名根壞也。二壞境
不壞根者。如身根受合中香味境。卽身根本
分取合中境。根不壞也。此香味境本分合牽
⿐舌根。如何牽他身根。卽境壞也。三根境俱
壞者。如眼識取香味觸三境時。眼根是離中
根。便取他合中境者。是根壞也。此三境本分
牽⿐舌身三根。却牽他離中眼根時。卽是境
壞也云云
。第六相應定智。依⿐根縁大千界香境時。
⿐根同可取三千界境乎。若取者。玄賛云。定
智遙知。依⿐根取故名聞香。非⿐實能離中
取境云云旣云非⿐實能離中取境。知。意識
獨取遠境。⿐根不取之云事。若由之爾者。⿐
根若不照大千界香者。豈與意識爲門乎。況
經文然於⿐根不壞不錯云云⿐根不取者。何
論壞不壞義乎。依之淄洲大師釋云。法威力
故。⿐根照三千界云云如何
會云。⿐根不正取遠境。至根取不至者。可壞
根性故。是以玄賛云。非⿐實能離中取境
云云又云。若根遙知。不至取故。壞根不壞境
云云但其根淸淨具勝用故。引發意識令取遠
境。五根五識照第六所變相。相猶在近處。無
取離境之失。經文義決釋者。付名⿐根淨。顯
勝能也。今正談法相。以實可知
今云。遙遠香境者。非⿐根正所取。凡根境至
不至。法爾而定。有漏根境。其用無改。設至地
上自在雖互用。猶無壞離合相。況凡位⿐根。
何取大千界遠香。是以玄賛引此是智境⿐
根知故論文。非實能離中取境云云經云不壞
不錯者。總歎種種德之中。好惡强勝異香。須
損壞⿐根。持經力故雖取不壞爲言不是歎咲
遙遠香也。界處章擧根顯境。有何相違
問。見玄賛。於遠香不取實境。可取假境。設雖
假似不廢遙遠。若爾全不取遠境云事。背釋
意。以例案之。諸根互用雖不取他塵實境。許
取假境。⿐根淨於自塵隨假實論取不取又
同歟。若不取假遠境者。得假似香非得實體
故離取體壞境性故文。云何可消。以故離取
體文見者。得假似香者。非離中得假香云
也。答。攝釋云。假似香。引瑜伽論云。空行風
中無俱生香。唯有假合云云釋其假合義云。
風中無有根本之香。如風過樹。樹花等香遂
風而來。由因花等風方有香故名假合等
意云。且於瞻部樹等。樹處根本香云俱生
香。風中隨遂香云假合香。尋其香體皆實境
也。而設説⿐根聞瞻部樹香者。不取根本香。
離中故可取風中香。至根處故爲言
問。三千界諸香。豈皆來持經者處乎。攝釋
以空行風香解玄賛者。甚難信故。先德難而
不許。答。經文所説種種義難定。玄賛又隨應
顯其意也。其中實知遠境。是定相應智能也。
定智知時變其相分。令⿐根⿐識取之。設雖
定心所變。若其根不淸淨者離取之。隨智雖
取猶是根勝用也。不同欲界異生見梵王身。
彼近境故。依他定通得見也
  杖第六所變義可有之。然而以其義名假
似香者。背攝釋
又案云。取大千遠香時。唯第六定智也。五識
五根不取之。以何知者。玄賛意。許舌根取三
千界味。若定中舌識。依舌根取第六所變味
塵者。旣是受用段食也。彼旣不實受用。只知
味相也。准知。取遠香意識能也。不五根五識
境也
問。若爾何定智遙知云畢。更云依鼻根取乎。
賛文云。定智遙知依鼻根取故名聞香
意者。付定心縁會鼻根淨義也。定相應智
猶依根淸淨。自在取其境也爲言
問。定心自有勝用。何假根力乎。答。天眼耳通
雖定心。猶依根用。能取遠境。自身五根淸
淨故。能依智可勝餘人。汎爾定通雖縁遠境。
明了委細任境知其相事難有歟。准定心縁不
縁五根之二門可案之。有色界習。身心相依
猶如欲界。然者設雖色界天衆。不動業所感
殊勝依身中所起眼耳等識。若定心縁色聲
等無得自在。一分者心自能也。一分者依身
力也。欲界持經者。設得上定何不依五根淸
淨力乎。玄賛云。上下旣遠。云何能知。若根遙
知。不至取故壞根不壞境。若至能取豈一切
香皆就根乎。論云。此是智境。鼻根知故。定智
遙知。依鼻根取故名聞香。非鼻實能中取境。
又諸根互用鼻尙見色。況依眼耳之智。不取
大千香耶。得假似香非得實體。許離取體。壞
境性故云云
攝釋云。疏此是智境鼻根知故者。第六意識
相應之智。依於鼻根而能知。彼亦鼻根知故
云云
鏡水抄云○此是第六意識相應心所。別境
中智。智與六心王向鼻根門中依鼻根縁上
界香。問。旣是意識與智知故。卽是智。何故經
言鼻根取香境乎。答。智依鼻根方取香境。就
所依説名鼻根聞也。其實鼻根只縁得合中
知境不能取上界香。上界香亦不就鼻根來。
但是意識相應之智遙聞也。所以疏云。非鼻
實能離中取境○云云。文
廣可見之
界處章云。問。若爾何故欲界鼻等聞無色
界等香乎。答。彼互用故。是智境故。法威力
云云
十五卷私&T047368;第九云。問。疏次下云帝釋説法
聞香知等者。得假似香不得實香者。何云假
似香。答。攝釋第四引瑜伽文云。空行風香爲
假似香云云然恐違樞要及本疏勘可和會。攝
釋文如下引之
然案疏文云。上下旣遠○離中取境
説意云。菩薩第六識定相應智爲鼻識。成明
了根。尋依鼻根知天上香。尋此依鼻取故名
聞香。非鼻根實取遠處香云也。疏亦云。又諸
根互用○壞境性故云云此説意云。菩薩互用
自在力故。鼻根通取五境。眼耳等餘根互亦
爾。此中理盡可云鼻根得近處香。是實香。若
取天上不至香。彼似香非得實香。具可云見
帝釋色。假似之色知説法之法義。假似之法。
聞説法之聲。假似之聲。知輕耎等觸。假似之
觸。知天上之味。假似之味。鼻根取。如是多
境。然疏隨擧一境云得假似香耳。或可。皆以
鼻知故。隨根云假似香。問。何故云假似香。
答。就初意。天上本質香不來此間。雖不來向
以自在力能知之故。非天上本質故云假。然
似其質故云似色。亦非知上本質故云假。然
似其質故云似。餘聲等亦爾。後意云。鼻根知
天境。聞耳境聲。見眼境色等。此等鼻根所爲
故假云香。餘根互准可知。亦理趣所知境。
此依鼻根知故。假香依耳根知故。云假似聲。
餘准可知。攝經第四云。疏壞根不壞境者。離
壞亂之義。下皆准知。互用之義。如唯識
抄。此是智境鼻根知故者○香之自體云云
攝釋有云。今假似香者。離本質而隨風來香
故云假。今謂不爾。空行風香。不來此故。違俱
舍論文。其論云。三十三天。帝釋善法堂丑寅
角。有婆利陀羅樹二香。此樹香。順風四十里。
逆風二里云云然從三十三天大名山墜來此
界一年故。空行風香者。似違論文。至論文後可
勘文云云
。鼻根淸淨人。取三千界香者。假似香也
云云假似香體。樸揚大師云何釋之乎。進云。
空行風中。假似合香云假似香也。付之見玄
賛。引論此是智境鼻根知故文。定智遙知乃至
得假似香非得實體云云第六定智。遙知遠
香。變假似境云也。設雖好惡等香。第六所變
故名假似也。何云空行風香。就中六欲四禪
香。豈隨風來此界乎。是以觀理等古德。不許
攝釋意。如何
會云。如疑難趣。以第六定智所變。名假似香
也云非鼻實能離中取境者。於鼻識本質。有
兩種之中。本來所杖本識所變名實境。勝位
新所託第六所變云假似。能叶法相。其根淸
淨。普取三千大千無量香塵。豈皆託空中風。
來法師住處乎。但攝釋付香境。顯有假似種
類。未必限之歟
尋云。攝釋結文。云假合故假。疏言得假。卽瑜
伽論。空行風香。不得根本香之實體解釋。首
尾甚似難會
  有別義。可准上義
攝釋云。疏得假似香等者。問。諸敎不見説香
有假。云何言得假似之香。答。准瑜伽論好惡
香等。名之爲實。和合等香。而是假也。故五十
四云。空行風中。無俱生香。唯有假合者。旣言
假合。故知。是假。問。空行風中假合香者。其
相云何。答。風中無有根本之香。如風過樹。
樹花等香。逐風而來。由因花等。風方有香。故
名假合。假合故假。疏言得似卽瑜伽空行
風香不得實者。不得根本香之自體云云
十五卷私&T047368;云。如上
問。經文諸根互用位五塵。可取他塵乎
  如尋思抄第五卷抄之
。經文乃至梵天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
聞之云云爾者業果香歟。玄賛云。此通果香
非業果也云云付之瑜伽論説定果色。當知。
唯有顯色等相云云何違此文。云有通果香。
況偈頌云。光音遍淨天。乃至于有頂。初生及
退沒。聞香悉能知云云初生退沒。必住散心。
何云有定通所變香耶
  定果香味如唯識論第二卷抄
會云。死生之位。寬狹不定也。若論極位。唯有
第八識。若以隣次相從。又通有心。生死則第
六識十五種不共業中列之。依之生般𣵀槃
人。生有起断道。三性生心死。又於六識論之。若
爾。初生退沒。何無定果色境。必住散心。明
極位也。本論當知唯有顯色等相者。宗家處
處有釋定果變境通五塵。可爲正義。若依其
意者。論且依色界異生。無色界波羅蜜多聲
聞説之。不説一切
問。光音及遍淨。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
爾者初生退沒香者。菩薩所變歟。爲當彼
諸天所變歟。若彼*諸天所變者。退沒受生
位意識。必住散心云事。大小二乘所定也。彼
二位。不起定通意識。豈變通果香境乎。若菩
薩自變香。知初生退沒者。是以自所變香。云
知彼事乎。是以玄賛。此據依形通力所變
旣云依形香。知。彼天所變云事。又攝釋解
此文。此約依於色界實身。而起通力變起香
云云
  可見唯識抄三本
會云。無色界宮殿香者。依身在欲色界之菩
薩。遊戲神通之中。爲無色天衆變作宮殿。其
宮殿中。令有妙香。持經者鼻根所發之識。能
取其香歟。無色界若生人。設雖廣惠聲聞。不
可發香味。不假色界定。不起下定通故。無色
界定。不變香味故。知。是他人所變也。又持經
者。不自變無色界宮殿香等。凡位菩薩難成
此事故也
  此事甚不審。可尋習之
玄賛云。色界云何有香。此通果香。非業果也。
華嚴經云。菩薩鼻根聞無色宮殿之香。此據
依形神通力所變。彼據似形定力所變故不
相違云云
又云。然瑜伽云。勝定果色。當知。唯有顯色等
相。以彼香等生因闕故。又無用故者。依托色
界。爲定本質。變定境者。卽無香味。依欲境
有。又加行心劣。生因闕無。因强則有。菩薩有
二乘無。聖人有凡夫無。佛弟子有外道等無。
以劣弱故。然瑜伽云。勝定果色。於一切色皆
得自在。故知。定通果通一切云云
  興疏全同之
鏡水抄云。言以彼香等生因聞故者下。有兩
重。因會無色界無實色用。無實香有假似香。
生因有二。一者無香味種子。名生因缺也。二
者無加行心。作香味觸。此心旣無。名生因闕。
言又無用故者。問。何名無用。答。無色界人。
不喫段食。若喫段食。事須得香味觸三資益。
○問。若二乘無。應非聖人。答。二乘中。廣惠
聲聞有。餘人無也。言二乘無。非廣惠者無也。
○聖中菩薩廣惠聲聞有。餘者無也。佛菩薩
有者。菩薩依無色界。亦變得香味也云云
。付六根淸淨功德。且淸淨舌根。爲遠取三
千界味塵。將何。若取者。味塵合中知境也。設
雖淸淨舌根。何離質取大千遠境乎。是以經
雖説。從不受惡等勝用。不云取大千味。若
由之取者。舌根旣備千二百功德。何不取大
千味塵乎。餘五根。皆取遠境。舌根何獨不爾
乎。是以玄賛。取三千味塵見。如何耶
會云。舌根淨人。可取三千界味。玄賛會經有
二意。但以偈頌文説舌具用聲遍大千等者。
以聲影顯。次香離質而可有味離質而便無
者。依離質用有無會之。二義俱略。而不説云

依鏡水抄賛有三意。依興法師不爲別義歟」
尋云。舌根取遠方味塵樣云何。答。以定智遙
知。依鼻根取釋可知之。持經者。雖住南州。
能知天上地中一切草木等味。何不云甞味。
若不知者。可不舌根淸淨有別義
玄賛云。此無境量。何故不同鼻根。能知三千。
旣不能知。云何功德成千二百。舌根應亦得
甞三千界味。但以頌文説舌具用。聲遍大千。
故不説甞味。舌離質而可有。味難質而便無
故。不説得三千界味。經中亦説佛有鼻舌通
過於眼耳云云
鏡水抄云。疏言舌根應亦得等。疏中有三意。
一云。亦得許甞三界味。也。由此舌根。正以説
法爲功德。不以甞味爲功用。長行及頌。含說
說法功能。恐文煩多。略却甞味功德不說也。
言香離質而等者。第二意。色香離質而有。味
質質則無。旣離質味故。不說甞三千界味也。
言經中亦説等者。第三意。佛則有。餘人則無
云云問。大乘意。以鼻舌身可立通乎
  攝釋。五根章。水抄等可見之
。付六根淸淨功德。舌根可知味塵好惡等
乎。若不取者。經若醜若美若不美乃至皆變成
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云云故知。故舌根
淨者。但知好味也。若由之爾者。鼻根身根
等。旣取好惡。此何不爾
私云。若自受用時。皆變成上味。若欲辨知其
一一味者。如實可知好惡。甞味知藥毒。與他
令有服不服也。持經人。豈無其德哉
興疏云。有説。佛咽喉中。有甘露泉。和一切
食。皆成甘露。持經之人分有故。上皆成味。此
恐未盡。餓鬼咽喉。應有不淨泉故。今如彼餓
鬼好食至舌變成不淨。持經之人。反此可知。
不應難言舌根別別味皆成甘。耳聞諸聲。聲
必成好者。諸根德用。未必同故○此亦不
然。香觸二塵。亦有資益。皆須變故。今諸根德
類。勝用差別故。不可齊難。不爾。如來亦應
有變成妙香。輒觸相故。彼旣無咎。此有何失
云云
問。經説舌根淸淨相。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
云云大師如何釋之乎。進云。此明賢聖護。
付之經説外護賢聖護異也。梵王魔王等一
頌。明外護。諸佛及弟子等一頌。説賢聖護也。
何總以二頌判賢聖護乎。依之興法師。如此
釋之耶
水抄會云。梵天王等。亦不妨賢聖化作。化作
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化也。亦
名賢聖云云
。經彌樓山摩訶彌樓山云云説何山乎。答。
無指釋。説須彌山歟。付之。須彌山其量八萬
由旬也。大小二乘。皆同之。何云有大小不
同耶
  寶塔品抄之
  以寫本一交了
  料紙圓禪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二十二
永祿三年庚申正月十日  執筆淸胤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年二月十六日以寫本一交

 玉手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三

  不輕品
1 獲大罪報如前所説
2 不輕行久遠實成後行歟
3 威音王佛穢土化身歟
4 最初威音王如來
5 不輕禮拜&T047368;行佛性歟
6 不輕&T047368;別限有性者歟
7 皆悉禮拜讃嘆
8 但行禮拜
9 更增壽命
10 皆信伏隨從
11 千劫於阿⿐地獄
12 獅子月等五百比丘尼
13 當品可示現勝妙力無上耶
  神力品
1 神力品可安經末耶
2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
3 神力品中現幾神力耶
4 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5 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6 多寶如來現神力歟
7 現神力時滿百千歳
8 故攝舌相
9 説偈令聞故
10 地皆六種振動
11 餘經有五非勝不釋
 已上二品合二十四帖 
法華經第七卷開示抄不輕品
神力品
  ◎不輕品
問。不輕行爲同四安樂行。爲當如何
  如安樂行品抄
玄賛云。來意有四。一者能學行人雖有六品。
分爲四段。此爲第四。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
安樂行。修忍辱等。流通此經。當得安樂。今説
此經。勸勵時會故此品來○三者欲顯下行
安樂行。威勢無比。我爲不輕行安樂行。衆
生于時行損害我。初雖受苦。還由我力。竝得
佛道云云
  妙樂難玄賛錄安樂不輕十異。私&T047368;載之。
可見
。經文獲大罪報如前所説云云前所説者指
何品乎。進云。譬喩品云云付之譬喩品。雖説
謗法業不明謗持經者之罪。何指彼品乎。見
法師品。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
法華經者。其罪甚重云云如前所説者。可指
此文。依之天台等。指法師品云云如何
會云。依疑難勘譬喩品偈。見有讀誦書持經
者。輕賤增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
聽。其人命終。入阿⿐獄。具足一劫。劫盡更
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乃至斷佛種故。受此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