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二十八

  勸發品
1 普賢菩薩所證理與一切有情理其體一歟
2 普賢菩薩當品時始來今經會座歟
3 普賢來此界時可禮多寶如來耶
4 普賢來此界蒙本土佛呵歟
5 四法成就人次位
6 初見劣身可一七日二方
7 未見六師文
8 不見佛故文略無果
9 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文三品修中説何
10 施他等易行受持等難行
11 作禮而去文有梵本歟
  已上十一帖
法華經第八卷開示抄勸發品
  勸發品
問。玄賛明當品來意云。護法力普賢品及後
品示現云云爾者後品者何品耶
  囑累品抄之
。玄賛中釋普賢菩薩名。由證普遍賢善之
云云爾者普賢菩薩所證眞理。與一切有情
所具眞理。其體爲一將爲各別乎。兩方。若體
一者。凡一一有情自他本異。各各根心取蘊
互隔。以相用推理性。彼此有情眞理其體定
可各別。就中若法性中不許假我差別者。三
界五趣差降由何定。三乘五性種類由何殊
乎。可知。假我實性非無差別云事。若依之爾
者。玄賛引般若經。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
菩薩遍自體故云云自他有情眞理各異者。何
云自體遍故乎。況若不寄他人苦集雜染性
者。入無餘位眞俗相依義難有哉
私云。且可云有不一不異之二門。聖敎所説
我法者。雖假非無。云我云法其相不混。預流
一來等其我也。彼假者之中。破此互殊。無
始以來乃至佛果漏無漏。報身法爾差別也。
若爾者眞俗相依事必待理。有情實性者諸
敎所説生空眞如也。寄彼此人談其性。豈廢
別異門哉。依之今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
常住云云衆生世間法爾常住者。塵數衆生各
所具之理也。次言不異者。依他縁生如幻如
化。有爲之中猶無定相。況於無相理空寂性
乎。體用因果尙非定異。況於法上假我乎。於
我中名相哉。於其假者。空理定有本來差別
者。無我之觀門由何成就。是以莊嚴攝論以
法無我解脫同爲一乘義。法華論釋示佛知
見。諸佛法身本來平等云云理趣分普賢菩薩
自他遍故。又此門也。但多重旣未定也。疑
問甚似越矣。有別義如餘抄
玄賛云。仁慈惠悟曰賢。德利周偏名普。此
由內證一眞。外成萬德。所以德利周備仁慈
惠悟故名普賢。般若理趣云。一切有情皆如
來藏。普賢菩薩遍自體故。由證普遍賢善之
理。能證之道名爲普賢。故華嚴云。普賢身相
依於如如不依佛國。或內證此普遍賢理。外
彰三業無所不賢。故名普賢云云
鏡水抄云。言般若理趣等者。依二本聖敎依
眞如立普賢名。擧所證取能證也。般若理趣
至遍自體故標也。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
普賢菩薩遍自性故。普賢所依自法身眞理
卽是一切衆生身中如來性。一切衆生身身
中如來藏性。卽是菩薩遍證所依自體。普賢
菩薩身。旣遍所依自體。將知。普賢身無處不
有也云云
問。普賢菩薩爲當品時始來今經會座將何。
兩方。若當品時始來者。普賢大士來此界者。
爲助釋尊化儀也。何三周正説之時不來。及
流通終。始示來至乎。況見薩曇芬陀利經。
三漫陀&T075586;陀文殊師利菩薩等八萬四千人
此經是寶塔提婆兩品異譯也。准知。已前
來列會座云事。依之義決中。虛空會時。普賢
在會座。若依之爾者。當品經文爾時普賢菩
乃至從東方來等云云隨又序品不列其名。
依之玄賛釋今經同聞衆。初後兩衆中以普
賢爲後來衆。攝釋意。亦同之如何
會云。普賢菩薩之來詣。可有此品時。爲護法
來。不聽經志故。是以經云。我於寶威德上王
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説法華經云云三周正
説在本土遙聞。何云序品衆列之。攝釋水抄
俱嫌前來義。薩曇芬陀利經者。譯家捨後衆
安前經也。如不思議境界經五百聲聞。義決
者。虛空會旣及經末。有何相違
經云。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力威德名聞
○從東方來○至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
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
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
華經云云
攝釋四云。經他方國土諸來菩薩等者。問。此
土菩薩何時而至。經之上下無文辨故。答有
義塔品命持經人故。諸菩薩應命欲持至此
方矣。又釋。卽無量義經會中菩薩經家擧勝。
是以經首而不列難。或是妙音普賢二士所
化之衆○議曰。初釋省非。後二不如思之
云云
鏡水抄云。問。此菩薩爲聽經來。爲護法來。若
是聽經來。説經已了。答。此菩薩發初聽經
來。只是經集家排批安在經末。問。若是聽經
來。何故列名中不說。准此道理寶威德上王
佛國遙聞經了。更不合來。來意者。但是護法
來。疏會皆爲護法也云云
。普賢菩薩來此界時。可受本土佛呵乎。
答。經文不説。付之妙音大士身量四萬二千
由旬。恐於此界生下劣想。本土佛加呵。況普
賢菩薩身量無邊。色像無邊。何不呵耶
會云。妙音普賢來到之義不必同。妙音預現
華座。普賢無其瑞相。淨華宿王智佛。雖問訊
釋尊。寶威德上王佛無其詞。大聖施爲。隨時
有殊。何必責齊等。或又妙音欲來加呵旣畢
故。讓彼不再示歟
。普賢菩薩來此界時。可禮多寶如來乎。
進云經不禮。付之自宗意。二佛同坐俱在塔
中。何禮釋尊不禮多寶。此故他宗難云。若多
寶未閉塔戶者。普賢何不禮多寶。以知。囑累
品在經中云云自宗云何可通乎
會云。普賢來詣之時。雖禮釋尊不禮多寶。經
文不説故。大聖所作非下凡所測。何必責之。
況釋迦者敎主也。多寶者客佛也。重主除客。
非無其故。他宗以閉塔婆爲故。未必重難。龍
女詣時二佛雖同坐。獻寶珠於釋尊不供多
寶。妙音來至時。他宗許閉戶。何禮二佛。若妙
音雖禮多寶佛塔。不説禮佛故爲證者。普賢
又雖不禮佛身。不禮塔婆。若如是證者。還可
招彼違歟
。今品中四法成就人得此經云云爾者今此
四法於資糧等五位。云何配釋之耶。玄讃四
法如次資糧加行見道修道云云付之第一爲
諸佛護念。第四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廣可通
諸位。何云初法限資糧一位。第四在修道十
地乎。次第二植諸德本雙修福惠二因。尤當
資糧位。何云在加行位乎。第三入正定聚。又
不可限入見以去。般若經初發心名正定聚。
瑜伽論廣取學無學。故善法欲以去。豈非學
位乎
會云。經説四法。因有四位。其數相隣。何不配
屬。況正定聚者。在聖位云事。大論旣明。今
相配入見初。救一切衆生其力轉勝可在十
地。後二法旣當見修二道。前二法豈非資加
兩位乎。難勢恐迂迴也。會釋不及劬勞。但般
若經正定聚通初發心者。樸揚大師有二釋。
一論通三乘。經唯大運。二乘發心多有退故
者。初釋也。經言發心卽是初地證發心時也
者。後釋也。各有其理。次本論所説正定聚。雖
不限見道。今經取其初。如上已成。次對法論
通凡取學位。自本與瑜伽論別廢立也
玄賛云。一爲諸佛護念者○二植衆德本者
○三入正定聚者。正見決定。四發大悲心救
濟衆生。初是資糧道能聞能思。次是加行道
能修定觀。次是見道能證深理。復是修道能
習能證。依此四位各增上故。又外過佛護。
內修善本。決定不謗慈悲廣大。竝在地前方
能於經敎理雙得。然依瑜伽。正定聚者要入
初地。此説不爾云云
攝釋云。疏然瑜伽正定聚要入初地等者。按
瑜伽第一百云。邪性定法聚者。謂無間業及
斷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謂學無學所有諸法。
不定法聚者。謂餘非學無學法。問。按大般若
三百九十四云。若初發心。若不退位。若最後
身菩薩。皆住正性定聚。如何論中言學無學
方名正定。答。略爲二釋。一論通三乘。經唯大
運。二乘發心多有退故。二經論相似。經言發
心卽是初地證發心也。故彼經云。住正定菩
薩。不復墮於三途八難。三途八難得永不生。
由入見故更思云云
鏡水抄云。言然瑜伽正定等者。疏主引證。自
正義。正定聚者。要入初地言此説不爾者。破
古師。將四位總配地前故。言此説不爾云云
。付普賢行者懺悔罪障見普賢大士之義。
且可有依一七日修行見普賢之類乎。兩方。
若無此類者。行者根機不同懺悔勝劣區分。
何無依一七日修因見大士之人乎。依之有
經中。依七日修行見觀音云云例此可爾。是
以玄賛云初見劣身可一七日。淄州如來普
賢或一三七日云云若依之爾者。普賢經中出
五品不同。其中以三七日見普賢。爲極速類。
加之當品中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
現其人前云云是則出速見普賢之一類也」
會云。依五品修行見普賢色身。不只此經。亦
出普賢經説。二經俱滿三七日説見普賢。是
則上品速疾人也。其外何有別一品乎。但玄
賛初見劣身可一七日者。彼三七日前且見
劣身也。五品同見勝身。勝身者。普賢經所説
駕四百五十由旬之大象之身也。劣身者。未
及彼身量形相。前方便中漸現行者前也。於
行者位又可有勝劣。法華經。普賢經以四善
根爲持經者。其方便卽可資糧位。是以玄賛
所破有説意者。上品勤進人一七日見云云
超三七日類爲上上精進。早見菩薩。知。三七
日等類遲可見之勝身此人早見云也。玄賛
於此義有縱奪二邊。雖許一七日見類。奪之
爲劣身。仍云初見劣身可一七日。見觀音事
者。於例不例俱不重難歟
重尋云。守朝已講云。五品如次資糧等五位
云云准彼意者。五位所見次第可勝。何見
同品身有五品行者耶。答。馬道大德配五位
之義。雖似巧妙恐猶難信。佛果所見猶名普
賢菩薩。以果地如來名行者不似常敎。況見
普賢經。説三七日見菩薩之類畢。有重障者
七七日得見。復有重障者一生得見等云云
人三七日所見之身。或人依重障不得見。至
七七日等始見之爲言
玄賛云。於三七日一心精進者。普賢觀經明
行法有五。一三七日卽見。二七七日得見。三
一生得見。四二生得見。五三生得見。此中古
説上品精進。一七日見。乃至第五品修三生
方得見。又此不定初見劣身。可*一七日。乃
至三生得見勝身。修異長時方見勝故云云
水抄云。古說者。卽是嘉祥於普賢行法之中
分五品。與經文少別○言又此不定者。疏主
云云
最勝疏四云金勝陀羅
尼品之處
能令下願遂有三。初福
多者二七日願遂。二若不遂下惡業重者。更
邀期還如前作。此分二品准餘修行。多分三
品。或得根性利鈍。或障有三品。或三品修
如求普賢。或一七二三七日。或復經生業輕
重別。此亦如是云云。或本
二字正之
問。玄賛中明普賢行者見普賢。出七日乃至
三生等不同。爾者所見身勝劣。如何釋之乎。
玄賛一七日見劣身。三生見勝身云云付之依
行者根熟遲速。大士現身可有勝劣。罪垢輕
者見身速也。尤可現勝身。或障重者。遙及
三生。所見身。定可劣身。玄賛諸釋難思哉。如

會云。三七日見勝身之人者。一七日等先見
劣身乃至三生見勝身之人者。二生等可見劣
身也。所明五品者。同見勝身。賛主因破有
人明前方便見劣身之義也如次上若依先
德意者。五重所見。初劣後勝也。資糧等五位
爲五品故也
玄賛云如次上
。玄賛中修懺悔者。啓請六師可受三聚戒
云云爾者顯敎中可有六師啓請文乎。玄賛
云。未見六師文云云付之依大師解釋見普賢
觀經。示罪障懺悔方軌説法師啓請之旨。所
謂釋加牟尼佛爲戒和上。乃至普賢菩薩爲
懺悔主。旣有明說。何云未見其文乎。依之
玄賛上文。依彼經説明普賢行法。四者啓請
六師云云
會云。見玄賛意。雖無餘敎文。且普賢行者。受
菩薩戒可啓請六師云也。於普賢經不云不
見其文。凡菩薩戒奉請五師。唐三藏於戒賢
所受菩薩重禁作法也慈恩&T047368;其作法。
三藏戒本是也
設付普
賢經若分明請六師者。不及此表釋之處。彼
經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爲我戒和上
乃至大德諸菩薩。願爲我伴者。正請師段
也。唯有和上。阿闍梨。敎授。證者。伴侶五
師。次三歸六重畢後。普賢菩薩助發行故
云云不五師列。又無願請詞。大師得旨示軌
則。不正誠文故云今且釋者。然者設未見六
師之文中。雖加普賢經。强不相違。何況玄賛
自本指餘敎也
心地觀經雖請六衆。梵釋四王金剛天爲外
護非師。又不普賢。況彼經者大師入滅後所
譯也。旁別事也
玄賛云。精進者彼説六法。一莊嚴道場。二洗
身淨潔。三六時禮拜。四啓請六師。五晝夜讀
誦大乘經典。六思惟甚深空法道理。作是觀
時卽見普賢。能滅百萬億阿僧祇生死重罪。
未見六師文。今具釋者。釋迦佛爲和上。文
殊師利爲阿闍梨。彌勒菩薩爲敎授師。十方
佛爲證者。十方菩薩摩訶薩爲同法侶。普賢
爲懺悔戒主。方可懺悔。受三聚戒等。如此啓
請方見普賢云云
普賢經云。爾時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
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懺悔諸罪○
而作是言○唯願。釋迦牟尼佛正遍知世尊
爲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悲者。願以智惠授
淸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亦應聽我授菩
薩法。十方諸佛現爲我證。諸大菩薩○助護
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經典。乃至失命。設墮地
獄受無量苦。終不毀謗諸佛正法。以是因縁
功德力故。今釋迦牟尼佛爲我和上。文殊師
利爲我阿闍梨。當來彌勒願授戒法。十方諸
佛。願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爲我伴。今依大
乘經典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
是三説。歸依三寶已。次當自誓受六重法○
普賢助發行故云云
心地觀經三云。若欲受持上品戒。應請戒師
佛菩薩。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爲菩薩戒和上。
龍種淨智尊王佛。當爲淨戒阿闍梨。未來噵
師彌勒佛。當爲淸淨敎授師。現在十方兩足
尊。當爲淸淨證戒師。十方一切諸菩薩。當爲
修學戒伴侶。梵釋四王金剛天。當爲學戒外
護衆。奉請如是佛菩薩及以現前傳戒師。普
爲報於四恩故。發起淸淨菩提心。應受菩薩
三聚戒。饒益一切有情戒。修攝一切善法戒。
修攝一切律儀戒云云
決擇&T047368;云。疏精進至空法道理者。此引文略。
今更廣陳。依彼經云明其六法○引文甚廣
可見之
六師名。經有明文。疏主云何言未見文云云
問。當品中付説十法行果。且中品修文不説
所感天處。有何故乎。玄賛云。不見佛故文略
無果云云付之依十法行修因。受六欲天果
報。分之爲三品。以第四天。爲上品果。以餘
五天爲中下報。若以非佛所住爲經不説之
故者。何明下品果云當生忉利天上耶
會云。攝釋云。或不見佛言。釋上二天爲中品
所以。文略無果。釋經不言云云意云。以都率
天爲上品。修果之時。上二天須屬上品。而今
爲中品通伏難云不見佛故也。次文略無果
者。正會經不説三天之所以也。若爾。不見佛
故文。不釋不説故。仍無失。經云。若但書寫。
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何況受持。讀誦。
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説修行。若有人受持。讀
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爲千佛授手。令不恐
怖不墮惡趣。卽往兜卒天上彌勒菩薩所○
而於中生云云
玄賛云。經若但書寫至娛樂快樂。賛曰。下第
三與後益爲三。下品修生忉利等天。中品修
受持等生夜摩等天。上品修千佛授手等。此
初○生下四天亦下品生。略而不擧。經何況
受持至如説修行。賛曰。此中品修受持等。生
夜摩天及上二天。不見佛故。文略無果。經若
有人至而於中生。賛曰。此上品修云云
攝釋云。疏生夜摩天上至文略無果者。兜卒
陀天有彌勒佛。諸天得見。經文明擧。其夜摩
天及上二天中無佛。天無所見。由此經中略
不説之。爲中品修所感之果。議曰。忉利天中
亦無其佛。經何故言但是擧彼下上品修所
感之果。影顯中果。非要約彼見不見佛方言
不言。或不見佛言。釋上二天爲中品。所以文
略無果。釋經不言。若准斯理。疏言無失。文約
義含。尋彼方悟云云
問。付當品中於十法行。分三品修因。且若
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文。三品中何。答。玄
賛云。此上品修云云付之上明中品。何況受
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説修行云云
説上品不過彼中品。若爾上中二品似無差
別。若云行數雖同修有勝劣故分爲中上者。
經無其意。又於十法行非定三品。亦約修行
勝劣可分之。設雖修四五等行。修因若劣者。
可爲下品。何明下品云若但書寫。偏出一行

會云。十法行中與後益段。分文爲三。若但書
寫當生忉利天上等者。下品修果也。何況受
持讀誦等者中品也。若復有人以下上品修
得果也。於上品有四。一千佛授手。二令無怖
畏。三往生處生兜率也。四見菩薩也。上品相
都無相濫。但於員數例難者。何況受持讀誦
等文。略不説得果。與前後文決定別段也。故
不顧所行多少。爲之中品也。何況以多少分
品。是一相説也。同雖修其行。一一皆有三品
故也。依之玄賛云。前來所説三品修生。且擧
一相。非盡實理實理十法行一一中。皆有三
品。且如中品有受持乃至解義。上亦有隨自
修習。有上下故。如説而行。各有下上等云云
以之可知大綱
經云如次上
玄賛云○如次上前來所説三品修生。且擧一
相。非盡實理。實理十法行一一之中。皆有三
品。只如中品已有受持乃至解義。上品亦有隨
自修習。有上下故。如説而行。各有下上。今但
於中品説有。上品便無。據一相説。上十法行。
辨中邊説。前八是聞慧爲下品。第九是思慧
爲中品。第十是修慧爲上品。於聞慧中。書寫
供養施他爲下易故。聽聞披讀諷誦爲中。受
持開演爲上難故云云
。玄賛中。付於十法行分別三品不同。且以
施他等爲下品。以受持開演爲上品。有何故
乎。答。釋云。施他等易故爲下。受持開演難故
爲上云云付之見上玄賛。施他行難。受持解
説易云云解説者
開演也
前後相違。如何可會耶
會云。所行難易。隨人可不定。若約愚智者。受
持開演爲難。廣文難持。深理難演故。施他等
淺。機亦修故爲易。若約貧富者。施他不輒。二
處■量。各述一類歟
玄賛云如次上
玄賛十法師功
德品處
云。據實。法師總有十種。此略說
○例餘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亦皆法師。
初三易而不説。後二難而不説。擧中五種。例
難易故云云
同八云。六法師者。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
説。五書寫。六供養○且説六種。其餘四種。
施化。聽聞。思惟。修習。皆應行之難故不説
云云
最勝疏四云。經若有人至不能及。賛曰。餘二
文法師有十。且擧書寫讀誦三行。據中處
説。供養施他劣。思惟修習等勝故。略不擧
云云
。經文佛説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乃至
禮而去云云爾者。當品梵本可有此文耶。若
有者。自宗意。依普賢及後品論文。勸發品後。
安囑累品。若爾者。説經未終。何有作禮而去
文乎。若依之無此文者。什公設得脫錯梵本
雖亂囑累一品之次。何以作禮而去之文。恣
安當品終乎。定知。梵本必可有此言云事。是
以玄賛中。科判當品文段。以説是普賢勸發
品時乃至作禮而去文。爲第六時衆獲益段

會云。自宗意。以囑累品。爲一部終。普賢品。
須在其前。論卽許有後品。衆會何去。故知。作
禮而去之詞。可有囑累品終。譯者潤色安此
品也。故唐土栖覆法師釋云。此是翻譯家。持
囑累品。安在神力品後故。於此品最末結
一部經文。故言作禮而去。旣非佛言。何勞
致惑哉云云是以囑累品。佛説諸佛各隨所安
多寶佛塔還可如故之時。分身多寶上行等
菩薩。舍利弗等聲聞四衆。一切世間佛所説。
皆大歡喜文相無諍。一會卷席之期
也。受持佛語。作禮而去。寧不此文之下乎。自
他兩宗。互雖會一品相違。輕重順違。對而
易知
一卷不空羂索經。於三十卷本。大旨當序品。
然而其終有信奉行。如此例。譯家常法也。
什公得錯亂本。置勸發於經末之日。爭不顧
末世疑哉
經云。説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
邊菩薩。得百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
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佛説是經時。普賢等
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
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云云
玄賛云。經説是普賢至作禮而去。賛曰。品第
六段。時衆獲益有二。初獲益。後奉行云云
鏡水抄云。問。經言作禮而去。三根四衆八部。
總起而下。囑累品時付屬與誰人。答。此是翻
譯家。將囑累品。安在神力品後故。此品最末
敬一部經文故。言作禮而去。旣非佛言。
何勞致惑哉云云
  以寫本一交畢
  寫本云
法華結縁人皆有志當山住侶殊以勇進
古賢抄出流布不幾初學之輩恐有
退屈歟今涉品聊新&T047368;問答本末之書
要抄之其失錯邪僻深怖宜顯唯願
生生世世値遇大聖自他同共悟入一乘

承元二年戊辰三月十六日 沙門貞慶
同寫本云
同年十月十三日以此草本二十八卷
被送遣之被淸書畢於草本者可被授
之由令所望之故也以可祕之
 法印信憲 
  同本云
此御抄論議樣者愚僧之所&T047368;進也答者
上人御草也於草本者可賜愚僧之旨有
御約束而寶積院御房御所望之間横被
畢仍以彼草本誂同法等寫之
  于時建曆元年十月六日&T047368;
 沙門良算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二十八
  料紙源乘房五師沙汰之
  開示抄全部二十八
帖幷
最勝論義十帖

神恩奉謝令法久住雖惡筆其憚千
萬書寫者也依 尊神大悲御誓妙
典兩部結縁令滅罪生善至不退寶
刹證佛果菩提度無邊群生
  供養儀式講問一座題如我昔所願
約理説一
講師
長實房問者春音房客春覺房擬講獨
經之僧三人在之
永祿三年庚申卯月二十八日&T047368;
 春信敬白 
  以新造屋之本二十八帖開結一帖書
寫訖
  寬政六甲寅年八月 日
 大聖院堯慶 
  筆者
藤井修理玉手國枝
同 織部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年三月五日以寫本一交畢
 玉手國枝 
  五大院專慶
  慶安四年辛亥卯月七日書終之
 遊悟滿七
十歳
 
  永德三年癸亥三月五日儲之於此本者
尙笠置寺福城院殊祕藏之本也雖有所
望之仁自當院家外更不可出他所他界
者也
 沙門僧盛實 
  于時文政三年庚辰春三月望於于越之
中州氷見中街田子亭之東窓拜寫功了
 負笈頭陀 
  願言 令法久住 朗性倫
   利藥有情 昭岳麟


法華開示抄開結

  無量義經
1 輪王衆
2 大小輪王金銀等之外歟
3 忍善根益
4 不經僧祇
5 經文所說華嚴卽華嚴經歟
6 我先道場等
  普賢經
1 若見普賢
2 然後方得
3 寶樹高妙五千由旬
4 卽見東方
5 但見寶地寶座
6 諸大菩薩以爲眷屬
法華經開示抄無量義經
 普賢經
  無量義經
。今經會座可有輪王衆耶。進云。經文有。付
之諸佛出世減劫之時。輪王出世增劫之時
也。旣出世劫時遙隔。何今經會座說有輪王
衆耶。如何
答。自界竝出者。疑難可然。他三千界輪王衆
可來。例彼觀法華時。如説他方萬億轉輪王
來聞一乘。所謂經云。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
心合黨。以敬心欲聞具足道云云仍無失」
。經文大轉輪王小轉輪王云云爾者。金銀
等四種輪王外歟。如何。兩方。若四種之內者。
見經文。説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
輪之王。四種輪王外見。依之披餘經説。以領
大千界名大轉輪王。以領小千界名小轉輪
云云若依之爾者。智度論中。輪王不過金
銀等四種判給。兩方如何
會云。索怛覽帶意趣。阿毘逹摩決性相。智論
文。旣分明也。仰可信之。但至經文者。見圓測
疏釋。大小相待。四種相待。二廢立也。大轉輪
王者金輪王也。小轉輪王者。餘三輪王也。故
非四種之外。次金輪銀輪諸輪之王者。大小
二轉輪王。別金銀等相待立也。故不可云別
輪王但至大乘經説者。自本經論廢立異也。
此一廢立也。以大千小千界王。假且稱輪王
也。雖然。此非轉輪王也
。今經。得益可有忍善根益耶。兩方。若無
者。旣論煖頂世第一法益。何無忍善根益乎。
依之惠日論中。引今經得益。四善根俱擧之。
若依之爾者。見經文無説忍善根益乎。如

會云。見經文處處擧三善根。不説忍善根。依
經文思之。今經會座。無忍善根益歟。集會得
益。不可必調何必有忍善根益乎。例如彼𣵀
槃經中。説會座得益。不擧忍善根益。但至
惠日論者。或本不同也。卽如經文但擧三善
根。不列忍善根本有。若依此本者。疑難不可
來。若依有忍法本。是乘語勢故。仍一義存
分。如此無相違歟
問。今經時。可有忍善根益耶。兩方。若有者。
列三法四果益。擧一地乃至十地益。未見有
忍善根益乎。若依之爾者。旣說餘三善根益。
有何別因不説忍善根益乎。淄洲大師。引今
經文。列忍善根乎。加之今經疏。有四善根益
見如何
答。物略人意樂不同。故翻譯者。只擧三善根。
略忍善根無過。付中忍位至三品不同。其位
廣故。且略之歟
。今經如説修行人。可超無數大劫耶。答。宗
家意。不許超無數大劫之義也。付之今經。名
疾得菩提法門。何無超無數大劫乎。依之見
經文。生死煩惱一時斷壞。昇於菩薩第七
之地云云加之大師述般若修行得益。不經僧
祇。經十六劫。便入初地云云今經何不爾乎。
如何
答。大果以難感必經三祇修行。如云大果難
感。故經五位。依之瑜伽論。決定無轉無數大
云云但以今經名疾得菩提法門者。此經行
者。久不流轉生死故也。次於經文者。或談經
勝妙力歟。或別時意趣歟。或第六地菩薩。斷
分段生死煩惱無久留。疾昇第七地云歟。次
大師解釋者。談佛法勝妙力歟。實非云超僧
祇劫。況云十六劫。時量不審。可尋之
。經文次説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
海空云云爾者所言華嚴者。則華嚴經歟。答。
爾也。付之。華嚴經。如來成道第二七日説。在
鹿苑四諦敎之前。而旣云般若經後說。知。非
彼經云事如何
答。依説敎前後。華嚴經雖四諦敎前説。今依
義類相從論之。是第三時中道敎故。爲般若
經後説也。故淄州大師釋云。華嚴乃至説四
諦前云何無量義經。判爲第三時説。若云據
義類説不據前後。深密亦爾。何獨不信云云
故無相違
。經文我先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云云
何事耶
答。見經文始終。我先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
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付之驚經
文尋釋尊因行。六年苦行先。坐道樹下後也。
如何
答。依業不依文。定談也。隨義道可訓文。我先
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無失
  普賢經
。經文若見普賢。及不見者。除却罪數云云
顯何事耶。答。見普賢色身。或不見人。俱除罪
障云也。付之見普賢人。除罪障事可爾。不見
人。如何除罪障乎。例如彼不念觀音者。不蒙
利益。如何
答。除滅罪障事。不限見佛一行。或讀誦大乘
經。或唱諸佛名號等也。若爾者。雖不見普賢
色身。修此等行。深重懺悔之類。除罪苦故。及
不見者除却罪數云也
。經文然後方得旋陀羅尼云云顯何事耶。
答。普賢行者。得旋陀羅尼云也。付之普賢行
者。四善根菩薩旋陀羅尼第七地所得也如

答。於旋陀羅尼。若論實得者。第七地也。云分
得通地前也。或於地前由修普賢行法力。遂
至第七地得此功德云歟
問。經文寶樹高妙五千由旬云云顯何事耶。
答。普賢行者所見佛土。寶樹高妙五千由旬
也云。此文所顯也付之普賢行者。四善根菩
薩所見。豈可及五千由旬。是以妙經寶塔品
中。十方諸佛土。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云云
如何
答。先德釋此事作三釋。一隨所宜不同也。二
彼約化佛土。此約報土。三彼爲迴心而變淨
土。此爲直往以現淨土故不同也。雖有多釋。
且可依第二釋意。普賢行者亦通入地菩薩。
故説報土相也爲言尤可存此釋也。論文有所
釋也
。經文卽見東方一切無量世界云云顯何
事耶。答。普賢行者見東方無量世界云也。付
之普賢行者。四善根菩薩也。唯可見一大千
界。何云無量世界耶
答。誠自力所見之分齊者。可如所難。今見無
量世界者。依普賢菩薩加被力也。故經云。普
賢菩薩。神通力故。令持經者皆悉得見云云
。經文但見寶地寶座及與寶樹。不見諸佛
云云説誰人事耶。答。普賢行者不見諸佛云
事說也。付之尋普賢行者。位居四善根。德備
六淸淨。於大千界能化。何隔知見乎。況旣見
寶座寶樹。何不見諸佛乎如何
答。諸佛不見事者。重修懺悔。令除罪障。後見
佛也。故今經文。以佛方便不見事説也。經下
文。懺悔見説
。經文百億無量諸大菩薩以爲眷屬云云
何事耶。答。分身諸佛以無量菩薩爲眷屬。此
文意也。付之見法華經文。各將一大菩薩。以
爲侍者云云何背彼文。以無量大菩薩爲眷屬

答。法華經時。無量分身來集。雖各將一大菩
薩爲侍者。分身無量故云無量菩薩也。一分
身佛以無量菩薩。爲眷屬來非云也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之本也
永祿二年己未六月十三日於室生寺夏
坊書之
第六番結番滅罪生善云云執筆淸胤
 一■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