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INBUDS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 (No. 2157_ 圓照撰 ) in Vol. 55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行番号:無/有] [返り点:無/有] [CITE] *西京西明寺三藏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録上之十八 叙列古今諸家目録之一 古經録一卷 右尋諸舊録。多稱爲古録。似是秦始皇時 釋利防等所齎經録 舊經録一卷 右似是前漢劉向校書。天閣往往見有佛 經。即謂古藏經録。謂孔壁所藏。或秦王 焚書。人中所藏者 漢時佛經目録一卷 右似是明帝時迦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 因即撰録 朱士行漢録一卷 右曹魏時頴川沙門朱士行。於洛陽講道 行經因著其録。後往西域求經。於彼而卒 衆經録一卷 右西晋武帝代長安青門外大寺西域沙門 竺法護翻譯衆經因出其録 衆經録一卷 右西晋懷帝代永嘉中清信士聶道眞禀受 護公之筆匠也。後自翻經因出其録 趙録一卷 右似是二趙時諸録遙注未知姓氏 綜理衆經目録一卷 右苻秦代沙門釋道安所撰。自前諸録但 列經名。至於品類時代。蓋闕而不紀。後人 披覽莫測根由。安乃總集名題表其時代 詮品新舊。定其製作。衆經有據。自此而明。 在後群録資而増廣。是知高懷獨悟。足以 垂範後昆。所撰之文。見僧祐録 二秦録一卷 右後秦姚興弘始年長安沙門釋僧叡所 撰。叡即安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標擧。參 譯什門多有撰緝 衆經録四卷 魏世録 呉世録 晋世録 河西録 右東晋廬山東林寺遠公弟子釋道流創 撰。未就而卒。同學竺道祖續而成之 經論都録一卷 別録一卷 右東晋成帝豫章山沙門支敏度撰。其人 總校古今群經。故撰都録。敏度又撰別録 一部 衆經目録二卷 右簫齊武帝時沙門釋王宗撰見梁三藏記
王車騎録一卷
岑號録一卷
件諸録。撿傳記有之。未見其本。故列名而 已
卷
八十二卷。上下兩合有十篇。都一千八十 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五十三卷 梁代衆經目録
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三百三十四卷 此都數與前數勘欠十一卷。不同未詳所 以 從衆經別録下四家目録長房内典二録具 列篇題。今尋本未獲。但具存其目
取隋五卷衆經録編新經入。餘者大同
右從古録已下三十一家諸録之中。雖皆 備述欲尋其本難可備焉。且列名題知其
其序略云。祐以庸淺豫憑法門。翹仰玄風 誓弘大化。毎至昏曉諷持。秋夏講説未 嘗。不心馳菴園影躍靈鷲。於是牽課羸志 波。討源綴其所聞。名曰出三藏記集。一 撰縁記。二詮名録。三總經序。四述列傳縁 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昭名録詮則。年代之 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徴列傳。述 則伊人之風可見。並鑚柝内經研鏡外籍。 云云
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
出三藏記集卷第二 新集撰出經律論録第一 新集條解異出經録第二 新集表序四部律録第三 出三藏記集卷第三
新集律來漢地四部記録第七 出三藏記集卷第四
長安叡法師喩疑第六
撰
嬰甲午年。凡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載
二十四年己亥。凡二十六君四百一十五 載
年丁巳。凡四十主三百七十八載 歴代三寶紀第四 譯經 後漢 右從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獻帝末年歴 一十一主一百五十二年。華戎道俗十有 二人并古失譯。合出經律三百三十四部 四百一十六卷 歴代三寶紀第五 譯經 魏呉 右魏呉兩代道俗十人所出經律羯磨并舊 失譯。合三百一十二部四百八十二卷 歴代三寶紀第六 譯經 西晋 右西晋代華*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 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 卷 歴代三寶紀第七 譯經 東晋 右東晋代華*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經 并舊失譯。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 卷
論傳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四卷
等并及失譯。合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 歴代三寶紀第十 譯經 宋 右宋代華*戎道俗二十三人。出經律論及 傳録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歴代三寶紀第十一 譯經 齊梁周 右三代緇素共五十一人。出經律論及傳 録等。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三十六卷 歴代三寶紀第十二 譯經 大隋 右隋代華戎緇素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 新舊本論傳法式。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 二卷
謬。得在繁富。未可覆通。非無憑准。未可
右第一卷
右第三卷
其序略云。別生疑僞不須抄寫。已外三分 入藏所收。至如法寶集之流。淨住子之類 還同*略抄例入別生。餘有僧傳等詞參文 史體非淳正。事雖可尋義無在録。内典録 云。即今京輦通寫盛行。直列經名仍銓傳
都合一十八代所出衆經總有二千四百八
歴代衆經分大小乘入藏録第三
載。宗匠成教軌範賢明。毎値經詰徳能無 不目閲親謁。至於經部大録欣悟良多。無
用名求。或憑時代。或寄參譯。各紀一隅。 務存所見。斯並當時稽古識量修明。而綴 撰筆削不至祥密者。非爲才不足而智不
祐房等録。祐録徴據文義可觀。然大小儡 同三藏糅雜。抄集參正傳記亂經。拷 撿始終莫能通決。房録後出該贍前聞。然 三寶共部僞眞淆亂。自餘諸録胡可勝言。
靖邁因撰題之于壁。但略費長房録。翻經 之者紀之。餘撰集者不録。逮至皇朝總成 四卷。房所錯者此亦同然。更欲廣陳恐繁 故止
故續之
見定入藏流行目下卷第十四 合大小乘三藏及賢聖集傳等八百七十四
*西京西明寺三藏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録上之十九 叙列古今諸家目録之二 大唐開元釋教録二十卷 庚午歳西崇福寺 沙門智昇撰 右此中所撰總分上下兩録具件如左
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合三百九
呉代傳譯緇素五人。所出經等并及失譯。
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三百三十三部合五
東晋傳譯緇素一十六人。所出經律論并 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一百六十八部合四
姚秦傳譯沙門五人。所出經律論等。總
新舊失譯經律論等。總五十六部合一百
舊集失譯諸經。總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
宋代傳譯緇素二十二人。所出經律論等 并新集失譯諸經。總四百六十五部合七
蕭齊傳譯沙門七人。所出經律。總一十二
并新集失譯經律集等。總四十六部。合二
周朝傳譯沙門四人。所出經論等。總一十
皇朝傳譯緇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 論及傳録等。總三百一部合二千一百七
人。所出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二千
合從古録至開元釋教新録及續補舊闕。 總有四十一家具如前列 右爲第十卷
今見有本。大周入藏兼拾遺編入
刋定録後。新譯所以前録未載。今補闕 編
總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
右此中所撰准舊。亦總分上下兩録。具件 如左 總集群經録上 此中分二。一特奉制旨 二總集群經 後漢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律并新 舊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合三百
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三百三十三部合五
東晋傳譯緇素一十六人。所出經律論并 新舊集失譯經一百六十八部。合四百六
姚秦傳譯沙門五人。所出經律論等。總九
新舊失譯經律論等。總五十六部。合一百
舊集失譯諸經。總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
宋代傳譯緇素二十二人。所出經律論等 并集失譯諸經。總四百六十五部。合七
梁代傳譯緇素九人。所出經論。及諸傳記 并新集失譯經律集等。總四十七部。合二
周朝傳譯沙門四人。所出經論等。總一十
皇朝傳譯緇素已有四十六人。所出經律 論及傳録等。總四百三十四部。合二千
人。所出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總二 千四百四十七部。合七千三百七十九卷
卷。合從古録至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及。續 補舊闕。總有四十二家。具如前列 右爲第十八十九卷
就別録曲分第七
傳記。三藏復二。一菩薩三藏。二聲聞三 藏
今見有本。大周入藏中無。今拾遺編入
右開元録。中禁斷。今再詳准勅編入貞 元釋教録 又此方續開元釋教録一部三卷。准勅編 入貞元釋教録
一千二百五十六部。合五千三百七十 八卷。五百九帙。此入藏中大乘經部數與 前廣録數不同者。前以大寶積經諸部合 成。故存本數爲四十九部上録。此中合爲 一部。故欠四十八。不同 右爲第三十卷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九 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奉勅修撰。至 十六年四月十五日畢進。上五月十日勅 下流行 翻經都句當右街諸寺觀釋道二教事千福 寺上座沙門靈邃奏撰 翻經臨壇西明寺賜紫沙門圓照等奉勅撰 右神策軍中尉兼右街功徳使金紫光録大 夫行右監門衞將軍賜紫金魚袋第伍守亮 等進 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兼左街功徳使元從興 元開府儀同三司行左監門衞大將軍知内 侍省事上柱國頒國公食邑 三千戸臣竇文場等同進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別分乘藏下 就別録中更分爲七
此有本録中。復有二録。初別分乘藏。二賢 聖集傳。乘藏有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行番号:無/有] [返り点:無/有] [C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