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人強名之耳。亦猶仁義禮樂之別。聖人所以
設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強名揆而
求之。則道也者。仁義禮樂之宗也。仁義禮樂
固道之用也。楊雄謂老氏棄仁義絶禮樂。
今迹老氏之書。其所寶者三。曰慈。曰儉。曰
不敢爲天下先。孔子曰。節用而愛人。老氏
之所謂儉。豈非愛人之大者耶。孔子曰。溫
良恭儉讓。老氏所謂不敢爲天下先。豈非
讓之大者耶。孔子曰。惟仁爲大。老氏之所
謂慈豈非仁之大者耶。至其會道則互見
偏擧。所貴者清淨寧一。而與孔聖果相背
馳乎。蓋三教末流。昧者執之自爲異耳。夫
佛老絶念無爲修身而矣。孔子教以治天
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猶耒耜而耕機杼而
織。後世紛紛而惑。固失其理。或曰。當如何
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
治世。斯可也。其唯聖人爲能同之。不可不
論也聖政
十年。上親注圖覺經。賜徑山寶印禪師。刊
行於世
十一年。上竺左街僧録若訥箚子。洪惟聖
朝遵用唐制立試經度僧之科。竊詳大宋
高僧傳洪覺範僧寶傳所載。自建隆開國
至*於南渡。名徳高行皆先策試法華。然後
得度。以由此經是如來出世一化之妙唱。群
生之宗趣。帙唯七卷繁簡適中。故學者誦習
無過與不及之患。自唐至今五百年來。昭
垂令典。雖下及萬世可擧而行唐世之式。
遠矣。及我
朝而甚詳如文瑩湘山録載。國初潭州僧童
試經。此州郡比試也。歐陽歸田録載。執政
宋綬夏竦同試童行。此朝廷開試也。若僧史
略載。朱梁時不許私度。願出家者入京比
試。竊詳三書之意。當是天下童行。先就州
郡試中。然後入京。執政開場親監覆試第
名奏上。乃下祠部給牒。若特詔疏恩。如建
隆八千僧。太平普度十七萬。則又不在試經
之限。或謂有虧國用者。則將對之曰。但於
毎歳以千牒爲試經之擬。即以千牒之資
均於餘牒。俾不能誦經而裕於財者亦
得求度。厥今天下僧冗矣。試經以行古道。
貴牒以限常人。誠足以復祖宗之成法救
末流之冗弊也。上可其奏。付執政。下僧司。
具格式。以供申不明。竟爲中書所沮○
建興福院成。先是上竺訥法師。屢以疾求
閒。上曰。且賜地築室。一二年後。彼此作閑
人。水邊石上共説無生。至是以賜師爲佚
老。授兩街都僧録。東宮爲書歸隱扁其室。
十六年。上遜位*於皇太子。退養重華宮稱
壽皇○壽皇召慧光若訥法師入内殿。注
金剛般若經書成。上積日披覽。益有省發
光宗孝宗第三子
九月四日重明節永獻陵
紹熙二年十月。慧光法師入寂。諡宗教廣慈
法師。塔曰普照
五年四月。刑部都官陸沅。沐浴冠服就寢而
化。將殮忽聞蓮華香氣自口鼻噴出。沅
號省菴。居四明鄞之横溪。毎晨起誦法華。
日一過者三十載。年登八秩増至三部。爲
詩見志。有清晨三度到靈山之句。又閲大
藏誦佛號。凡天台教門。少林宗旨。無不博
弟陸游放
翁撰墓誌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上將立謝妃爲后。遣藍内侍詣何
蘘衣菴而不告所問。止令説一二句來。
内侍留數日敬禱之曰。皇帝見遣。願賜
一語以復命。何大怒振衣而出。藍隨之
至天慶觀門。回首曰爲天下母。藍即日
歸奏。妃遂王位中宮
○嚴陵唐仙姑者。幼年厭塵俗往姑蘇。
謁何蘘衣。躬薪水十二年。後逢呂眞人
與之丹。大上皇聞其名。召入徳壽宮。請
符水。問曰。先生符水是行何法。對曰。不
曾行法。但以心爲法。以神爲符。以氣爲
水耳。上説。書寂靜先生以賜之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五
寧宗光宗子。母慈懿皇后李氏
十月十九日瑞慶節 永茂陵
慶元三年。荊門軍申忠翌郎趙善瑩状。當陽
縣玉泉山景徳禪寺爲隋智者禪師開山道
場。蜀將軍關王奉智者爲師。祈禱 屢應。乞
賜加封。勅宣賜靈惠大師
嘉泰二年。餘杭南山白雲庵道民。沈智元。乞
賜勅額。臣寮言。道民者。遊墮不逞。喫菜
事魔。所謂姦民者也。自植黨與十百爲群。
挾持妖教聾瞽愚俗。或以修路建橋爲
名。或效誦經焚香爲會。夜聚曉散男女無
別。所至各有渠魁相統。遇有諍訟合謀
并力。厚啖胥吏志在必勝。假名興造自
豐嚢嚢。創置私庵以爲逋逃淵藪。智元僞
民之魁。左道惑衆。揆之國法罪不勝誅。張
帥京之日。屢與隣寺互論已判。道人
私庵合照前降指揮拆除。今智元又敢妄叩
天閽玩侮朝廷。若此爲甚。昔傳五斗米道
者。始託黄老分遣弟子。周遊四方轉相誑
誘。其後數十萬衆。同日竊發漢室遂微。今此
曹若不防閑。何所不至。欲下臨安府將智
元等重行編竄。籍其物業以爲傳習魔
法。玩視典憲者之戒。寄居勢家認爲己産。
蓋庇執占者。臺諫指名以奏。制可
  述曰。嘗考夷堅志云。喫菜事魔三山尤
熾。爲首者紫帽寛衫。婦人黒冠白服。稱
爲明教會。所事佛衣白。引經中所謂白
佛言世尊。取金剛經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以爲第五佛。又名末摩尼。采化胡經乘
自然光明道氣飛入西那玉界蘇鄰國
中降誕*玉宮爲太子出家稱末摩尼。
以自表證其經名二宗三際。二宗者。明與
暗也。三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大中祥
符興道藏。富人林世長。賂主者使編入
藏。安於毫州明道宮。復假稱白樂天詩
云。靜覽蘇鄰傳。摩尼道可驚。二宗陳寂
默。五佛繼光明。日月爲資敬。乾坤認所
生。若論齋絜志。釋子好齊名。以此八句
表於經首。其修持者正午一食。裸屍以葬。
以七時作禮。蓋黄巾之遺習也嘗檢樂天長
慶集。即無
蘇鄰之詩。樂天知佛。
豈應爲此不典之詞
嘉定四年閏二月。丞相錢象祖薨於天台里
第。象祖之守金陵。嘗問道於保寧全無用。
後於郷州建接待十所。皆以淨土極樂名
之。創止菴高僧寮爲談道之處。自左相辭
歸。益修淨業。是月得微疾。僧有問起居
者。則曰。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生人。
唯當往生淨土耳。言訖趺坐而化。時天鼓
震響異香芬郁。未終之前。郡人子女同夢空
中聲云。錢丞相當生西方蓮宮爲慈濟菩

理宗嘉定十四年。詔以太祖下十一世與莒。賜名貴
誠。立爲皇弟沂靖惠王。後十七年封成國公。受
遺詔即帝位。正
月五日天基
寶慶二年。勅天申萬壽圓覺寺。改爲天台
教。以師賛法師主之
淳佑六年十一月。臨安明慶聞思律師奏。南
山澄照律師戒疏業疏事鈔等。并大智律師
述三部諸記。共七十三卷。乞附入大藏。制
可。績據省部下諸郡經坊。鏤板頒行
淳佑十年三月。臣寮上言。國家優禮元勳大
臣近貴戚里。聽陳乞守墳寺額。蓋謂自造
屋宇自置田産。欲以資薦祖父。因與之額。
故大觀降旨。不許近臣指射有額寺院。充
守墳功徳。及紹興新書。不許指射有額寺
院。著在令甲。凡勳臣戚里有功徳院。止是
賜額蠲免科敷之類。聽從本家請僧住持。
初非以國家有額寺院與之。邇年士夫一
登政府。便萌規利指射名刹。改充功徳
侵奪田産。如置一莊。子弟無状多受庸僧
財賄。用爲住持。米鹽薪炭隨時供納。以一
寺而養一家。其爲汚辱祖宗多矣。況宰執
之家所在爲多。若人占數寺。則國家名刹所
餘無幾。官中一有科需。則必均諸人戸。豈
不重爲民害。臣愚欲望睿旨申嚴舊制應
指占勅額寺院並與追正。仍從官司請僧。
庶以杜絶私家交通寺院賄貨之弊。制可
  天台沙門思廉。致書於杜清獻公曰。佛
囑國君大臣護持佛法。而反破壞佛法
者。有一事最爲要。朝廷立法。許大臣爲
祖父以家財造寺乞額。所以薦福爲
先亡也。今昧者爲之則不然。以祖父玉
體之重。不能捐財買山。既已奪取僧藍
之地以爲墳。而又欲影占數寺稱爲功
徳。擧寺中所有諸物而有之。今日發米
明日發茶筍。又明日發柴炭。又明日發竹
木。甚至於月奉水陸之珍。一有亡僧則
必掩取其物。歸之私帑。嘗聞時貴之言
曰。請過功徳一鍼一草皆我家之物。哀哉。
彼誠不知常住物業亡僧財物皆屬三寶。
侵奪之者。若主若僕必招苦報。其於安
厝祖父之體魄。寧不貽三塗之惡報乎。
吁占奪伽藍欺君也。葬父僧地陷父也。
自爲不法賊己也。以不法教子弟。累
人也。欺君者不忠。陷父者不孝。賊己
者不智。累人者不仁。如此以爲人。是誠
何人哉。今名勝道場效尤而奪取者幾遍
諸郡。一屬功徳則使庸繆之輩以居之。
方竭力奉承之不暇。又寧能辨清供以
安廣衆乎。以故尋師問道者。翩翩南北。
但能嗟時事之不然而已。區區愚衷欲望
大丞相明察積弊檢準舊法。凡宰執之
家。除四明大慈七山。史氏自造請額合格
外自餘占奪有額舊寺者。專令臺部置司
行下諸郡從實供析悉與拘回。並從所
屬州郡給帖住持。仍釐正在前侵占山
林屋宇歸還各寺。子弟有敢與住持交
通如前侵占者。許雜人密告臺部追捕幹
吏斷刺。號令住持勒令罷道。清整法
門申明朝憲。誠有在於大丞相奉行之
力。不爲物論動搖爲可耳。云云
端平元年。靈山守愚法師奏。四明延慶法智
大師。中興天台一家教觀。所著記鈔二百餘
卷。乞入大藏頒行。制可
端平三年。四明沙門海印刪修陸師壽寶珠
集。續集淨業有驗者。名淨土往生傳十二
志磐刪爲淨土立教志。凡三
卷。入統紀中。最爲簡要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以師賛法師開山弘傳天台教觀
端平元年。靈山守愚法師奏。四明延慶法
智祖師中興天台教觀所著記鈔二百餘
卷。乞入大藏頒行。制可
三年。四明沙門海印刪修陸師壽寶珠集。
續集淨業有驗者。名淨土往生傳十二
卷。志磐刪爲淨土立教志。凡
三卷入統紀。最爲詳簡
嘉禧元年太后王氏薨。詔徑山師範禪師
入對修政殿。賜金襴袈裟。宣詣慈明殿
升座説法。上垂簾而聽。賜號佛鑑。恭聖
仁烈皇帝升遐。仍詔師範升座。既而乞
歸山林。復賜圓照之號。淳祐元年上夢觀
音大士坐竹石間。及覺命圖形刻石。御
賛曰。神通至妙兮隱顯莫測。功徳無邊兮
應感奚速。時和歳豐兮祐我生民。兵寢刑
措兮康此王國。仍書廣大靈感四大字。
加於觀音聖號之上。又書心經一卷。御書
聖教序并玉手爐賜上天竺同庵憲法師。
補左右街都僧録。新上天竺五百羅漢閣。
御書超諸有海四大字以賜
紹定二年。有旨。以禳禬事宣上天竺主。
僧赴南水門引見柏庭。在假智覺居首
座。得旨代入竣事。玉音褒嘉。賜賚甚渥
詔法昭法師住下天竺。尋遷上天竺。補
右街鑒義。賜佛光法師。進録左街賜金
襴袈裟。召見倚桂閣對御稱旨。時集
慶寺新成。有旨命法照開山力辭。擧白
蓮觀主南峯誠法師以代。明年誠公入寂。
詔佛光兼住持。轉左右街都僧録。御書晦
岩二大字賜之。又於天基節召見延和
殿講華嚴經。大書靈山堂以賜。東宮成
引見復古殿講般若經。并賜紫金襴衣。
齋于明華殿
五年。詔雲間文果住下天竺寺。遣中使
齎御奩。賜無量壽佛像建閣。嚴奉奎章
大書其扁昭回雲漢。時上竺虚席。京兆端
明趙公與權奉無以易文果。詔曰可。是歳
天旱。請觀音大士出明慶寺。師入奉謝。
御駕幸寺請禱。師啓白詞意簡切。上契
宸衷。駕回而雨。即頒左街僧録。及佛慧
大師之號
淳祐六年十一月臨安明慶寺聞思律師奏
南山澄照律師戒疏業疏事鈔等。并大智
律師述三部諸記共七十三卷。乞附入大
藏。制可。續省部下諸郡經坊鏤板頒行」
七年。賜上天竺法照。座下衣紫者六。度
僧二。修造祠牒十本
八年。葬貴妃賈氏于小麥嶺之積慶山南。
建寺曰崇恩演福。育王山笑翁禪師奉詔
住景徳靈隱禪寺。再詔移淨慈。不赴遂
入寂
九年。重彩上天竺觀音大士。飾七寶瓔
珞。加賜金錢
十年。臣寮上言。國家優禮元勳近貴戚里
聽陳乞守墳寺額。蓋謂自造屋宇自置
田産。欲以資薦祖考。因與之額。故大觀
降旨不許近臣指射有額寺院著在令
甲。凡勳臣戚里有功徳院。止是賜額蠲
免科敷之類。聽從本家請僧住持。初非
以國家有額寺院與之。邇年士夫一登政
府。便萌規利指射名刹改充功徳。侵奪
田産如置一莊。子弟無状多受庸僧財
賄用爲住持。米鹽薪炭隨時供納。以一
寺而養一家。其爲汚辱祖宗多矣。況執
政之家所在爲多。若人占數寺。則國家名
刹所餘無幾。官中一有科需。則必均諸
人戸。豈不重爲民害。臣愚欲望叡旨申
嚴舊制。應指占勅額寺院。並與追正仍
從官司請僧。庶以杜絶私家交通寺院
賄貨之弊。制可。天台沙門思廉致書于杜
清獻公曰。佛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而
反破壞佛法者有一事最爲要。朝廷立
法許大臣爲祖父以家財造寺乞額。
所以薦福於先亡也。今昧者爲之則不
然。以祖父玉體之重不能捐財買山。
既已奪取伽藍之地以爲墳。而又欲影
占數寺稱爲功徳。擧寺中所有諸物而
有之今日發米。明日發茶笋。又明日發
柴炭。發竹木。甚至於月奉水陸之珍。一
有亡僧。則必掩取其物歸之私帑。甞聞
時貴之言曰請過功徳。一針一草皆我家
之物。哀哉彼誠不知常住物業亡僧財物
皆屬三寶。侵奪之者。若主若僕必招苦
報。其於安厝祖父之體魄。寧不貽三塗
之惡報乎吁占奪伽籃欺君也。葬父僧
地陷父也。自爲不法賊己也。以不法
教子弟累人也欺君者不忠。陷父者不
孝。賊己者不智。累人者不仁。如此以爲
人。是誠何人哉。今名勝道場效尤而奪取
者。幾遍諸郡。一屬功徳。則使庸謬之輩
以居之。方竭力奉承之不暇。又寧能辦
清供以安廣衆乎。以故尋師問道者翩
翩南北。但能時事之不然而已。區區愚衷
欲望大丞相明察積弊檢準舊法。凡宰
執之家除四明大慈七山。史氏自造請額
合格外自餘占奪有額舊寺者。專令臺部
置司行下諸郡從實供析悉與拘回。並
從所屬州郡紿帖住持。仍釐正在前侵
占山林屋宇歸還各寺。子弟有敢與住
持交通如前侵占者。許雜人密告臺部
追捕幹史斷刺。號令住持勒令罷道。清
整法門。申明朝憲。誠有在於大丞相奉
行之力。不爲物論動搖爲可耳
十一年詔佛光法師法照。宣見倚桂閣從
者千指。上首慧鑑擧行熾盛光懺法。爲皇
女延昌公主祈禳。賜齋弊丹劑
寶祐元年皇后謝氏功徳寺成。命撰額曰
嘉徳永壽。以首座寶鑑大師時擧應詔補
右街鑒義。開山弘傳天台教觀。三月賜度
牒二十本米四百石修上天竺觀音堂
二年天基節。上御延和殿。命佛光法師
講華嚴經。皇情大悦曰。自是不同。上問
無諍三昧。師曰。天親論解云。無諍者無欲
也。有欲則有諍。須菩提不但得無諍三
昧而已。又於無諍三昧之人之中最爲
第一上首。宜之爲親製觀音殿記。御書登

景定四年詔祖印法師住上天竺。補右
街鑒義。退歸旌徳教寺。復詔妙銛法師
住上天竺。補左右街僧録。五年詔古源清
法師入内道場懺禱有驗。賜祥應大師
之號。復講法華於福寧殿賜紫衣
六年詔建經鐘二樓於上天竺
度宗初名孟𡹘。福王與苪之子。理宗子多而不育鞠。
孟𡹘於官改名敄。又名&T073507;。立爲皇子封忠王。
已而建儲名
璿。即帝位
咸淳元年詔淨慈虚堂愚禪師住徑山。○
九月詔佛光照法師再住上天竺。法堂繪
事方新宜昭掲先帝白雲御書録状聞奏。
詔中天竺虚舟普度禪師住景徳靈隱寺
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佛光照法師示寂。
勅賜天岩塔院。謚普通大師。塔曰慈應
少帝諱顯。度宗之子。
母全后謝太后臨朝
徳祐丙子。大元兵逼臨安。起三宮北遷。
謝太后至燕京。七年崩封壽春郡夫人全
后爲尼正智寺。少帝封羸國公。擧國歸

  元
世祖聖徳神功文武皇帝諱忽都必烈。姓奇渥
温氏。蒙古部人。睿
宗第四子。
庚申即帝位
中統元年大赦。普度僧尼。十二月以梵僧
八合思八爲帝師。授以玉印。統釋教事
二年於桓州東梁河北之龍岡建開平府。
首於城中乾艮二隅造兩佛刹。曰大乾
元寺。曰龍光華嚴寺
三年十一月作大佛事于旻天寺七晝夜
至元元年甲子都燕。設會度僧。詔國師
扮彌遶癹思八。登座授秘密戒○八月
命僧子聰同議樞密院事。詔子聰復其
姓劉氏。易其名秉忠拜大保參預中書省
事。制長生天氣力裏皇帝聖旨咨爾劉秉
忠氣剛以直。學富而文。雖晦迹於空門。
毎潜心於聖道。朕居藩邸。卿實賓僚。側
聞高誼逾二十年。出游遐方幾數萬里。
迨予嗣服須汝計安。不先正名何以厭
衆。宜從師位兼總政機。可特授光祿
大夫太保參預中書省事。卿其勉輔朕躬。
率先乃屬察朝夕之勤惰。審議論之是非。
凡有施爲並聽裁決。佇看成績別示寵
章。准此
二年。詔諭總統所僧人通五大部經者爲
中選。以有徳業者爲州郡僧録判正副
都綱等官。仍於各路設三學講三禪會」
三年正月。勅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觀。設
以僧機爲總統居慶壽
四年。詔以新製蒙古字頒行天下。初上
命帝師八合思八製蒙古新字。其字僅千
餘。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關紐而成字者。
則有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
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則以諧聲
爲也。至是詔頒行之
六年十一月。作佛事於太廟七晝夜
七年詔請膽巴金剛上師住持仁王寺。○
十二月。建大護國仁王寺於高良河。勅
更定僧服色
八年五月。修佛事於瓊花島。○十一月建
國號曰大元。取周易大哉乾元之義。以
明資始之功
九年。集都城僧誦大藏經九會
十四年。建大聖萬安寺。○二月詔以僧元
吉祥憐眞加加瓦並爲江南總攝掌釋
教。除僧租税。禁擾寺宇者
十五年正月旦設會齋僧大赦。玉泉等五
老蒙恩得度
十七年。大元帝師癹思八示寂。翰林學士
王磐等奉勅撰行状曰。皇天之下。一人
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徳普覺眞
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班彌怛拔思癹帝師。乃土波國人也。生時
諸種瑞應具詳家譜。初土波有國師禪怛
濕乞答。具大威神。累葉相傳。其國王世
師尊之凡十七代。而至薩師加哇。即師
之伯父也。乃禮伯父爲師。祕密伽陀一
二千言過目成誦。七歳演法。辨博縱横
猶不自足。復遍咨名宿鉤玄索隱。盡
通三藏。癸丑師年十五。世祖皇帝龍徳淵
潜。師知眞命有歸。馳駔徑詣王府。世祖
宮闈東宮皆禀受戒法。特加尊禮。戊午師
年二十。釋道訂正化胡經。道不能答。自
棄其學。上大悦。庚申師年二十二。世祖登
極建元中統尊爲國師。授以玉印。任中
原法王。統天下教門。辭帝西歸。未期月
召還。庚午師年三十二。時至元七年詔制
大元國字。師獨運摸畫作成稱旨。即頒
行朝省郡縣遵用迄爲一代典章。升號帝
師大寶法王。更賜玉印統領諸國釋教。
旋又西歸。甲戌師年三十六。時至元十六
年。皇上專使召之。歳抄抵京。王公宰輔
士庶離城一舍。結大香壇。設大淨供。香
華幢蓋。大樂仙音羅拜迎之。所經衢陌皆
結五綵翼其兩傍。萬衆瞻禮若一佛出
世時則大兵飛渡長江。竟成一統。雖主
聖臣賢所致。亦師陰相之力也。爲眞金皇
太子説器世界等彰所知論。尋又力辭西
歸。皇上堅留之不可。庚辰師年四十二。
時至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示寂。上
聞不勝震悼。追懷舊徳建大窣覩波于
京師。寶藏眞身舍利。輪興金碧無儔
十八年。特奉聖旨。僧道二家辯折除道徳
經是老子眞實經旨。其餘皆後人造作。謊
説多有詆毀釋教。偸竊佛語更有收拾
陰陽醫藥諸子等書。往往改移名號。傳注
訛舛失其本眞。僞造符呪。妄言佩之。令
人商賈倍利夫妻和合猶如鴛鴦。子嗣蕃
息男壽女貞。誑惑萬民非止一端。欲貪
圖財利誘説妻女。其有教人非妄。佩符
在臂。男爲君相女爲后妃。入水不溺入
火不焚。刀劍不能傷害等語。及令張天
師祁眞人李眞人杜眞人試之於火皆求
哀請命自稱僞妄。不敢試驗。今議得除
老子道徳經外隨路。但有道藏説謊經文
并印板。盡行焚毀。如有愛佛經的做和
尚去者。不願爲僧娶妻爲民去者。若所
在官司不行用必拘刷。與隱藏之人一
體要罪過者
二十二年。勅建焚毀諸路僞道藏經之碑。
翰林院臣唐方楊文郁王構李謙閻復李鑄
王磐奉勅撰。十月壬子集百官於憫忠寺
焚道藏僞經雜書。遣使諸路俾遵行之。
命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臣張伯
淳撰至元辯僞録函序。時江南釋教都總
統永福大師楊璉眞佳大弘聖化凡三載。
恢復佛寺三十六所
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江淮釋教都總統
楊璉眞佳集江南教禪律三宗諸山至燕
京問法。禪宗擧雲門公案。上不悦。雲夢
澤法師説法稱旨。命講僧披紅袈裟右
邊立者。於是賜齋香殿。授紅金襴法衣。
錫以佛慧玄辯大師之號。使教冠於禪之
上者自此。上甞問帝師曰。造寺建塔
有何功徳。師曰。福蔭大千。由是建仁王
寺。一日帝師齊竟天雨金華。上曰。何故
有此祥瑞。師曰。陛下心華内發。天雨金
華賛歎。帝問蜀僧元一曰。孔老徒衆
何以至少。如來徒衆何以至多。一曰。富嫌
千口少。貧恨一身多。帝設資戒大會。隨
處放光。帝問帝師曰。光從何來。師曰。感
應道交佛光應現。帝召十高僧於内殿供
養。帝瑞坐不動。諸大徳默然。帝曰。此是
眞實功徳。又萬幾之暇自持數珠課誦施
食。謂群臣曰。朕以本覺無二眞心治天
下。如觀海東青取天鵝心無二。故自
有天下。寺院田産二税盡蠲免之。並令
緇侶安心辦道。世祖實録百餘篇。字字句
句以弘教爲己任
二十八年宣政院上天下寺院四萬二千三
百十八區。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
八人。帝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國語曰薛
禪皇帝
成宗欽明廣孝皇帝諱鐵木耳。世祖之孫。裕
宗眞金第三子。即位於甲
午四月十五日。
國語完者篤皇帝
元貞元年。大赦。是年詔悦堂誾公至闕。
入對稱旨。賜號通慧禪師。并金襴法衣。
上天竺湛堂澄法師入覲上京。賜食禁中。
以復天台國清爲言。宣政院爲奏請。降
璽書加護。命弘法師主之。辯正宗緒
大徳元年建臨洮寺。世祖甞以五臺絶境
欲爲佛寺而未果。帝繼志建寺。賜名
萬壽佑國寺。命眞覺國師文才主之
三年。命弘濟禪師江浙釋教總統補陀僧
寧一齎詔使日本
是年夏五月。罷江南諸路釋教總統所
九年璉眞監藏卒。賻金五百兩。銀一千兩。
幣帛萬匹。鈔三千錠。仍爲建塔寺
十年丙午春。罷江南白雲宗都僧録司。汰
其民歸州縣。僧歸各寺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諱海山。順宗答剌麻八口
長子。國語曰曲律皇帝
至大元年發軍千五百人。修五臺山佛寺。
帝幸上都。建佛寺大都。又以銀七百五
十兩。鈔二千二百錠。幣帛三百匹施昊天
寺。建水陸大會。特旨賜元叟端禪師
號慧文正辯大師并金襴袈裟。鳳山儀法
師入覲。高麗瀋王璋王以其道行之隆引
見大明殿。特命講經三藏試鴻臚卿加
佛智之號。賜金納失失伽黎。繼奉青宮令
旨。撰膽巴金剛上師行業。傳書成經進
同高僧傳入藏。賜賚優渥。勅住天竺靈
山。名香馹騎絡繹于道。錫予無虚月。仍
降璽書復台之瀑布教寺
二年。皇太子言。宣政院先奉旨。歐西番
僧人者截其首。詈之者斷其舌。此法昔
所未聞者。乖國典且於僧無益。僧俗相
犯已有明憲。乞更其令。從之。是年禁白
蓮社。毀其祠宇。以其人還隷民籍。中
書省臣言。宣政院奏免僧道也。里可溫答
失蠻租税。臣等議田有租商有税。乃祖
宗成法令。宣政院一體奏免非制也有旨
依例徴之
仁宗文英武章皇帝諱愛育黎拔力八達。順宗
次子。武宗弟也。國語曰
普顏
皇帝
皇慶元年。以西僧藏不班八爲國師賜
玉印。賜大普慶寺金千兩銀五千兩。鈔
萬錠。西錦綵&MT05304;紗羅布帛萬端。田八萬畝。
邸舍四百間。又給鈔萬錠。修香山普安

延祐元年。勅建旃檀瑞像殿。封普庵禪
師加號。詔曰。朕聞佛氏以空寂爲宗。凡
學所遵者寧欲建名號殊稱。謂以示天
下後世哉。而咸家非此。無以昭尊徳樂
道之意也。朕自即位以來。聞袁州路南
泉山慈化禪寺普庵寂。感妙濟眞覺昭貺
大徳慧慶禪師。紹臨濟之緒。超華嚴之
境徳映當代。澤被方來。其道尊顯。心切
慕之。可加定光之塔曰定光靈瑞之塔。
是年秦州普覺法師順寂
三年。設水陸大會於金山。命江南教禪律
三宗諸師説法
六年賜大興教寺僧齋食鈔二萬錠。乾元
寺鈔萬錠。俾營子錢供繕修之費。帝聞天
目中峯明本之道。聘之不至。製金紋袈
裟賜之。號爲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賜師
子院額曰正宗禪寺勅翰林承旨呉興趙
公撰碑。賜徑山元叟端禪師佛日普照之
號。御史臺臣言。白雲宗總攝所統江南爲
僧之有髮者。不養父母。避役損民。乞
追收所受璽書銀印勒還民籍。從之。罷
總統所及各處僧録僧正都綱司。凡僧人
訴訟悉歸有司
七年。中書省臣曰。白雲宗總攝沈明仁強
奪民田二萬頃。誑誘愚俗十萬人私賂
近侍妄受名爵。已奉旨追奪請汰其徒
還所奪民田。其諸不法事宜令覈問。有
旨。朕知沈明仁姦惡。其嚴鞠之
英宗諱碩徳八剌。仁宗嫡
子。國語曰格堅皇帝
至治元年。詔各路立帝師殿。勅建帝師殿
碑。作大佛事於寶慈殿。以西僧牙八剌
里爲元永延教三藏法師授金印。又命
拜住造壽安山寺。又作佛事於光天殿。鑄
銅爲佛像置玉徳殿。又修佛事於文徳
殿。以僧洪爲釋源宗主。授榮祿大夫。帝
幸上都。遣使賜撒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
兩。銀二千二百兩。袈裟二萬。幣帛幡茶各
有差。遣呪師朶兒只往牙濟班卜二國
取佛經。作金塔於上都。藏佛舍利勅天
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勅京師萬安・慶
壽・聖安・普慶四寺。楊子江金山寺。五臺山
萬聖祐國寺。作水陸勝會七晝夜
三年。詔僧儒書金字藏經。是年召佛海
性澄法師至京入對明仁殿。被旨於青
塔寺校正經律論三藏。有司供張歳時錫
予爲禮殊渥。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賜
食。正旦及天壽節。再朝於大明殿。賜以
無量壽經。校正事畢。特賜金襴大紅衣。加
以御用衣段。已給驛券將南還。俄有旨
即白塔寺建水陸大會。丞相東平忠獻王
留升座説法。衆咸悦服。事聞寵賚有加。
仍降璽書加護。追號佛海大法師。詔鳳山
子儀法師再住下竺靈山。帝聞天目中
峯之道。封香製衣。遣使即其居修敬
晋王史稱泰定帝諱也孫帖木兒。顯宗甘
麻剌之長子。裕宗婃孫
泰定元年帝次中都修佛事於昆剛殿。命
僧作佛事於大内。以厭雷塑馬哈吃利
佛像於延春閣之徽清亭。修西番佛事于
安山寺。六月癸亥作禮拜寺於上都。修黒
牙蠻塔。哥佛事於水晶殿。帝受佛戒於帝
師。繪八思巴帝師像頒行各省。俾塑祀

二年。命西僧作燒香壇佛事於延華閣。
監察御史宋本李嘉賓傳起岩言。太尉司
徒司空三公之職。濫設僧人。及會福殊祥
二院。並辱名爵。請罷之。不報
中書省臣言。江南民貧僧富。諸寺觀田土
非宋舊制。并累朝所賜者。仍舊與民均
役。從之
三年。建殊祥寺於五臺山。賜田三百頃。
以西僧公哥爲帝師賜玉印。命帝師
作佛事於天源延壽寺。賜鈔二萬錠。田千
頃。中書省臣言。養給軍民必籍地利。
世祖建宣文弘教寺賜永業。當時已號
虚費。而成宗復搆天壽萬寧寺。較之世
祖。用増倍半。若武宗之崇恩福元。仁宗
之承華普慶。租搉所入益又甚焉。英宗鑿
山開寺損民傷農而卒無益。夫土地祖
宗所有。子孫當共惜之。臣恐茲後籍爲
口實妄興工役。邀福利以逞欲。惟陛下
察之。帝嘉納其言
四年。皇子允丹藏卜受佛戒于智泉寺
致和元年。命帝師修佛事於禁中。帝御
興聖殿。受無量壽佛戒于帝師。命僧千
人修勝會于鎭國寺。詔帝師命僧修佛
事於鹽官州。仍造浮屠三百十六所。以厭
海溢。時江浙行省丞相脱驩公憂之禱于
上天竺。廣興佛事。命天岸濟法師親履
其地。仍令有司修水陸大會七晝夜。法
師呪行沙水。足迹所按土皆凝然○十月
皇后亦憐眞八剌受佛戒于帝師。禁僧
道買田土。違者坐罪
文宗諱脱脱帖陸耳。
武宗次子
天暦元年。革行宣政院立十六處廣教總
官府。命高昌作佛事於延春閣
二年。建承天護聖寺。帝聞中峯高行。賜
謚智覺。塔曰法雲。召奎章閣學士虞集
命撰中峯塔銘。勅改集慶潜邸建龍
翔集慶寺。妙選碩徳開山。上天竺佛海澄
法師。以咲隱訴禪師首膺其選。特升三
品文階。明年驛召赴闕。入見奎章閣。賜
坐問法要。對揚稱旨。詔以平江官田一
百五十頃賜龍翔寺及崇僖寺
詔天下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賜
予者悉除其租。其有當輸租者仍免其
役。僧還俗者聽復爲僧。武帝忌辰命
高麗漢僧三百四十人誦經二藏于崇恩
福元寺
至順元年。帝及皇后燕王受佛戒。以西僧
旭儞迭八答剌班的爲三藏國師賜金
印。帝幸上都。西僧作佛事於乘輿。命西
僧於五臺山及霧靈山作佛事各一月。
爲皇太子祈福。遣使召趙世延於集慶。
以泥金書無量壽佛經千部。以泥金書
佛經一藏。命西僧於萬歳山憫忠閣作
佛事
順帝諱妥歡帖陸爾。
明宗長子
元統元年。禁私剏寺觀庵院。僧道入錢
五十貫。給度牒方聽出家
二年。罷廣教總官府復立行宣政院。是年
大普慶寺住持善達密的里表奏。以先師
明本廣録入藏。帝可其奏。加普應國師」
至元三年。徴西域僧迦剌麻至京。號灌
頂國師賜玉印
至正元年。命永明寺寫金字藏經一藏。
免天下税糧
三年。詔寫金字藏經
四年。右丞相脱脱領宣政院事。諸寺院主
僧請復僧司。且曰爲群縣所苦如坐地
獄。脱脱曰。若復僧司何異地獄中復置
地獄耶。不許
六年十二月。復立護國仁王寺
七年二月。興聖宮作佛事。賜鈔二千錠
十七年。哈麻及禿魯帖木兒等陰進西天
僧于帝。行房中運氣之術。號演揲兒法。
揲兒法者華言大喜樂也。又進西蕃僧善
祕密法者。帝皆習之。帝在位久怠於政
事荒于遊宴。以宮女一十六人按舞。名
爲天魔舞。首垂髮數辮戴象牙冠。身被
瓔珞。大江銷金長短裙襖雲肩合袖天衣
緩帶鞋&MT06286;。各執加巴剌班之器。内一人執
鈴杵奏樂。又宮女十一人。練推髻勒帕
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
小鼓箏&T033836;琵琶笙胡琴響板。以宦者長安
迭不華領之。遇宮中賛佛則按舞奏樂。
宮官受祕密戒者得入。餘不得預 二
十八年國除
大明皇帝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謚
曰順帝
遼太祖。姓耶律。諱阿保機。國號契丹。都
上京。太宗遷都。晋開運二年遼主耶律徳
元入晋。不一年世宗立。諱阮番。名兀欲。
改元天祿。治五年。爲燕王遷軌等弑于
新州火神淀。穆宗璟即位。名兀律。改元應
暦。治十八年。爲庖人弑于黒山下。聖宗
立名隆緒。改元統和。又改開泰。復號大
契丹。洪基道宗立。興宗子也。改元清寧。
治四十六年。天祚延禧立。道宗之孫。改元
大慶。又改保大。宋童貫與遼叛人馬植
謀約女眞功。遼天祚逃于夾山。擒之封
海濱王。送長白山。築城居之。遂亡。遼自
阿保機以梁貞明二年丙子建元神&T002003;
至延禧保大乙已共九主二百一十年
金太祖。姓完顏。諱阿骨打。揚割太師長子。
國號女眞。十六年稱帝。國改號金。都上
京。至世宗都燕。太宗諱晟揚割次子。改
元天會。迎請栴檀瑞像到燕京。建水陸
大會七晝夜。安奉於憫忠寺供養。熙宗
諱亶。太祖嫡孫。改元天眷。詔海慧大師
於上京官側建大儲慶寺。普度僧尼百
萬。大赦天下。又詔海慧清慧二禪師住
儲慶寺。迎栴檀像於本寺積慶閣供養。海
慧遷化。帝奉舍利五處立塔。謚佛覺祐
國大禪師。復賜清慧佛智護國大師號并
金襴衣。世宗諱雍。太祖孫。改元大定。遷
都燕。勅大慶壽寺。詔玄冥顗禪師開山。
皇太子降香。賜錢二萬沃田二十頃。又
詔顗禪師於東京剏清安寺。度僧五百。
作般瑟吒會。二十年勅建仰山棲隱禪寺
於燕京西山。仍詔顗禪師開山設會度

章宗諱璟。顯宗允恭之子。改元明昌。詔
萬松禪師。於禁庭升座。帝親迎禮。奉錦
綺大僧伽黎詣座授施。内宮貴戚羅拜拱
跪。各施珍愛。建普度佛事連日。祥雲聯
綿天際。從此年豐謳歌滿路。毎歳設齋。
屢感祥瑞。駕幸燕之仰山。有金色界中
兜率境碧蓮華内梵王宮之句。承安四年
以太后遺命詔下和龍府起大明寺。造
九級浮屠。度僧三萬。施以度牒及五萬
人也。束海侯諱允濟。世宗第九子。章宗無
嗣。群臣擧遺詔立之。改元大安。在位四
年。栴檀像至金國十二年還上京禁庭
供養。金九主一百十九年
金國誌曰。浮圖之教。雖貴戚望族。多捨
男女爲僧尼。在京曰國師。帥府曰僧
録。在州郡曰都綱。縣曰維那。披剃威儀
與南宋等。所賜之號曰大師曰大徳。並
賜紫。國師服眞紅袈裟。都綱亦以三年
爲任。有師號賜紫。無如常僧。維那僧
尼訟杖以下決遣之。杖以上者並申解僧
録都綱司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九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維智者以斯道盛行當世。古今名賢賛徳
之文如柳顧言國清碑。皇甫毘玉泉碑二文見
國清百
亡名玉泉實録碑是再刻之
文曾獲墨本
唐梁肅荊溪大師
碑。宋張商英關王祠堂記。胡昉法智法師碑。
晁説之明智法師碑。皆摭取要事參入紀
傳。不復別録全文。至若自唐迄今。黼黻
大教碑記論序。何其多乎。今録其尤著者。
爲名文光教志
  天台禪林寺碑  唐翰林學士梁肅
天台山西南隅一峯曰佛隴蓋智者大師得
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梁陳崇之置寺
曰修禪。及隋創國清。廢修禪號號爲道
場。自大師入滅一百八十餘載。長老大比丘

光昭大師之遺訓。以啓後學門人。安定梁
肅聞上。易名禪林。乃銘勒大師之遺烈以
示後世云。大師諱顗 字徳
號智者。其先頴川
陳氏。世居荊州之華容。感縁應迹載在別
傳。夫治世之經。非仲尼則三王四代之制。
寢而不彰。出世之道。非大師則三乘四教
之旨。晦而不明。昔如來乘一大事因縁。菩
薩以普門示現。自華嚴肇開至雙林高會。
無小無大同歸佛界。及大雄示滅學路派
別。世既下衰教亦陵遲。故龍樹大士病之。乃
用權略制諸外道。乃詮智度發明宗極。微
言東流。我慧文禪師得之。由文字中入不
二法門。以授南岳思大師。當時教尚簡密不
能廣被。而空有諸宗扇惑方夏。及大師受
之。於是開止觀法門。其教大略即身心而
指定慧。即言説而詮解脱。大中一實之宗
趣。無證眞得之妙旨。自發心至於成道。行
位昭明無相奪倫。然後誕敷契經而會同
之。煥然氷釋示佛知見。窺其教者修焉息
焉。蓋無入而不自得焉。大師之設教也如
此。若夫弛張用舍開闔默語。高歩海宇爲
兩國宗師。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雲注雨
旁施萬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爲司
南。而殊塗異論往往退息。縁離化成示滅茲
山。是歳開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實之賓。教者
道之門。大師溷其賓闢其門。自言地位示
有證入。故感而應之之事。可得而知也。當
是時也。得大師之門者千數。得深心者三
十有二人。纂其言行於後世者。曰章安禪師
灌頂頂傳縉雲威。威傳東陽。東陽縉雲同
號。時謂小威威傳左溪朗禪師。自縉雲至
左溪。以玄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門
人之上首。今湛然禪師。行高識遠超悟辯達。
凡祖師之教在章句者。以引而信之。後來
資之以崇徳辯惑者不可勝數。蓋嘗謂
肅曰。是山之佛隴。亦鄒魯之洙泗。妙法之耿
光。先師之遺塵。爰集*於茲。自上元寶歴之
世。邦寇擾攘緇錫駭散。可易名建寺修持
塔廟莊嚴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歸。繄衆
人是頼。汝吾徒也。蓋記諸文言刻於金石。
俾千歳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
命。故大師之本迹。教門之繼明。後裔之住
持。皆見乎辭。其文曰。諸佛出世。惟一大事。
天台教源。與佛同致。赫赫大師。開示奧祕。
載弘道要。安住圓位。白日麗天。天下文明。
大師出現。國土化成。無生而生。生化兩冥。薪
盡火滅。山空道行。五世之後。間生上徳。微言
在茲。徳音允塞。明明我后。易名淨域。此山
有壞。此教不極
  天台止觀統例  唐翰林學士梁肅
夫止觀何爲也。導萬法之理而復於實際
者也。實際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
能復者。昏與動使之然也。照昏者謂之
明。駐動者謂之靜。明與靜止觀之體也。在
因謂之止觀。在果謂之智定。因謂之行。果
謂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
夫聖人有以見感足以喪志動足以失方。
於是乎。止而觀之。靜而明之。使其動而能
靜靜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絶待以照
本。立大車以御正乘。大事多而總權。消
息乎不二之場。鼓舞於説三之域。至微以盡
性。至&T049418;以體神。語其近則一豪之善可通
也。語其遠則重玄之門可窺也。用至圓以
圓之。物無偏也。用至實以實之。物無妄
也。聖人擧其言所以示也。廣其目所以
告也。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擬而議之。使
自至之。此止觀所由作也。夫三諦者何也。
一之謂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
者相對之義。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議之説
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
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數義也。
非強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傳之者迹也。
理謂之本。迹謂之末。本也者聖人所至之地
也末也者聖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
則爲小爲大爲通爲別爲頓爲漸爲顯爲
祕爲權爲實爲定爲不定。循迹以返本。
則爲一爲大爲圓爲實爲無住爲中爲妙
爲第一義。是三一之蘊也。所謂空者通萬
言。假者立萬法*爲言。中者妙萬
爲言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
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擧
中則無法非中。目假則無法非假。擧空
則無法不空。成之謂之三徳。修之謂
三觀。擧其要則聖人極深研幾窮理盡性
之説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則悟。悟則
至。至則常。常則盡矣。明則照。照則化。化則
成。成則一矣。聖人有以彌綸萬法而不差。
旁礴萬劫而不遺。燾載恒沙而不有。復
歸無物而不無。寓名之曰佛。強號之曰
覺。究其旨其解脱自在莫大乎極妙之徳
乎。夫三觀成功者如此。所謂圓頓者。非漸
次非不定。指論十章之義也。十章者。恢演
始末通道之關也。五略者。擧其宏綱截流
之津也。十境者。發動之機立觀之諦也。十
乘者。妙用所修發行之門也。止於正觀而
終於見境者。義備故也。闕其餘者非所修
之要故也。乘者何也。載物而運者也。十者
何也。成載之事者也。知其境之妙不行而
至者。徳之上也。乘一而已矣。豈藉夫九哉。
九者非他相生之説。未至者之所踐也。故
發心者發無所發。安心者安無所安。破遍者
遍無所破。爰至餘乘皆不得已而説也。至
於別其義例判爲章目。推而廣之不爲繁。
統而&T077350;之不爲少。如連環不可解也。如
貫珠不可雜也。如懸鏡不可弇也音奄
蓋也
如通
川不可遏也。義家多門非諍論也。案經證義
非虚説也。辨四教淺深事有源也。成一事
因縁理無遺也。噫止觀其救世明道之書乎。
非夫聖智超絶卓爾獨立。其孰能爲乎。非夫
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今之人乃
專用章句文字從而釋之。又何疎漏耶。或
稱不思議境與不思議事。皆極聖之域。等
覺至人猶所未盡。若凡夫生滅心行三惑浩
然。於言説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猶醯雞而
説大鵬夏蟲之議曾氷。曾層
其不可見明
矣。今止觀之説文字萬數。廣論果地無益
初學。豈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以早
計爲事乎。是大不然。凡所謂上聖之域。豈
隔闊遼夐與凡境天絶歟夐虚正反
遠絶之義
是唯一性
而已。得之謂悟。失之謂迷。一理而已。迷
而爲凡。悟而爲聖。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
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觀之作。所以辨同異
而究聖神使群生正性而順理者也。正性
順理。所以行覺路而至妙境也。不知此
教者則學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發。譬
以無目昧乎日月之光。行於重險之處。顛
蒲目
反僵
墮落。可勝紀哉。噫去聖久遠賢人
不出。庸昏之徒含識而已。致使魔邪詭惑
諸黨並熾空有云云。爲坑爲阱。膠於文句
不敢動者。有流於&T072366; 音莽水
大貎
浪不能住者。
有太遠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
是者。有枯木而稱定者。有竅號而稱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有假於鬼神而言
通者。有放心而爲廣者。有罕言而爲密者。
有齒舌潜傳爲口訣者。凡此之類自立爲
祖繼祖爲家。反經非聖。昧者不覺。仲尼
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
悲夫。隋開皇十七年大師去世。皇朝建中垂
二百載。以斯文相傳。凡五家師。其始曰
灌頂。其次曰縉雲威。又其次曰東陽威。又
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荊溪然公。頂
於同門中慧解第一。能奉師訓集成此書
蓋不以文辭爲本故也。或失則繁。或得則
野。當二威之際緘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寶
中左溪始弘解説。而知者蓋寡。荊溪廣以傳
記數十萬言。網羅遺法。勤矣。
備矣。
荊溪滅後。知
其説者適三四人。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
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夫生而知之者。蓋性徳者也。學而知之者。
天機深者也。若嗜慾深。耳目塞。雖學而不
能知。斯爲下矣。今夫學者。内病於蔽外
役於煩。沒世不能通其文。數年不能得
其益。則業文爲之屨校音教
械也
姑沃反
械手也
足也。
音汾
治絲
句爲之簸穅眯目眯莫貝反
目不明
也。以不
能喩之師。教不領之弟子。止觀所以未光
大於時也。予常戚戚。於是整其宏綱撮其
機要。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
伸之。其義之迂其辭之鄙。或薙除之或潤
色之。凡浮疎之患十愈其九。廣略之宜三存
其一。是袪鄙滯導蒙童。貽諸他人則吾
豈敢。若同見同行且不以止觀罪我。亦無
隱乎爾。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筆削。三歳歳
在析木之津功畢云耳
  智者大師傳論  唐安定梁肅敬之
論曰。修釋氏之訓者務三而已。曰戒定慧。
斯道也始於發心成於妙覺。經緯於三乘
導達於萬行。而能事備焉。昔法王出世。由
一道清淨用一音演説。機感不同所聞蓋
異。故五時五味半滿權實偏圓小大之義。播
於諸部粲然殊流。要其所歸無越一實。故
經曰。雖説種種道其實爲佛乘。又曰。開方
便門示眞實相。喩之以衆流入海標之以
不二法門自他兩得同詣祕密。此教之所由
作也。曁鶴林滅而法網散。神足隱而宗塗
異。各權所據矛盾更作。其中或三昧示生。四
依出現應機不等。持論亦別。故攝論。地持。
成實。唯識之類。分路並作。非有非空之談。
莫能一貫。既而去聖滋遠。其風益扇。説法
者桎梏於文字桎音質足械
梏姑沃手械
莫知自解。習禪
者虚無其性相不可牽復。是此者非彼。未
得者謂證。慧解之道流以忘返。身口之事
蕩而無章。於是法門之大統。或幾乎息矣。
既而教不終否。而至人利見。慧文慧思或
躍相繼。法雷之震未普。故木鐸重授於天台
大師。大師象身子善現之超悟。備帝堯大舜
之休相。賛龍樹之遺論。從南岳之妙解。然
後用三種止觀成一事因縁。括萬物於一
心。開十乘於八教。戒定慧之説。空假中之
觀。坦然明白可擧而行。於是教無遺法。法
無棄人。人無廢心。心無擇行。行有所證。
證有其宗。大師教門所以爲盛。故其在世
也。光昭天下爲帝王師範。其去世也。往來
上界爲慈氏輔佐。卷舒於普門示現。降徳
於如來所使。階位境智蓋無徳而稱焉。
於戲應迹雖往微言不墜。習之者猶足以
抗折百家昭示三藏。又況聞而能思。思而
能修。修而能進。進而不已者歟。斯人也雖
曰未證。吾必謂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鮮。
啓禪關者。或以無佛無佛法何罪何善之
化化之。中人以下馳騁愛欲之徒出入衣
冠之類。以爲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
廢。故從其門者。若飛蛾之赴明燭破塊
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爛而不能自
出。雖欲益之而實損之。與夫衆魔外道爲
害一揆。由是觀之。此宗之大訓。此教之旁
濟。其於天下爲不侔矣。自智者傳法五世
至今湛然大師。中興其道。爲予言之如此。
故録之以繋於篇一名天台
法門議
  聖安寺無姓和尚碑
 唐禮部員外郎柳宗元 
維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終於聖安寺。凡爲僧
若干年。年若干有名無姓。世莫知其閭里
宗族。所設施者有問焉。而以告曰。性五姓
也。其原無初其胄無終。承於釋師以系道
本。吾無姓耶。法劍云者我名也。實且不有
名惡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郷也。法界吾
宇也。戒爲之墉。慧爲之門。以守則固。以居
則安。吾閭里不具乎。度門道品其數無極。
菩薩大士其衆無涯。吾與之戚而不吾異
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聞者如此。而止
讀法華經金剛般若經。數逾千萬。或譏以
有爲。曰吾未嘗作。嗚呼佛道逾遠異端競起。
唯天台大師爲得其説。和尚紹承本統以
順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動趣
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爲得其歸。和尚勤求端
慤以成至願。凡聽信者不惑其道。或譏以
有迹。曰吾未嘗行。始居防州龍興寺。中徙
居是州。作道場*於楞伽北峯。不越閫者五
十祀。和尚凡所嚴事。皆世高徳。始出家事而
依者曰卓然師。居南陽立山葬岳州。就受
戒者曰道頴師。居荊州。弟子之首曰懷遠
師。居長沙安國寺爲南岳戒法。歳來侍師。
會其終遂以某日葬於卓然師塔東若干
歩。銘曰。道本於一。離爲異門。以性爲姓。
乃歸其根。無名而名。師教是尊。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大郷不居。大族不親。淵懿内朗。
冲虚外仁。聖有遺言。是究是勤。惟動惟默。
逝如浮雲。教久益微。世罕究陳。爰有大智。
出其眞門。師以顯示。俾民惟新。情動生變。
物由湮淪。爰授樂國。參乎化源。師以誘導。
俾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無迹。晦明倶如。
生死偕寂。法付後學。施之無斁。葬從我師。
無忘眞宅寫是昭銘。刻茲眞石
  無姓碑陰記  龍城柳宗元
無姓和尚既居是山。曰凡吾之求非在外
也。吾不動矣。弘農楊公炎自道州以宰相
徴過焉。以爲宜居京師強以行。不可。將以
聞曰。願閒歳乃往。明年楊去相位竄謫南
海上。終如其志。趙郡李萼辨博人也。爲岳
州盛氣欲屈其道。聞一言服爲弟子。河東
裴藏之擧族受教。京兆尹弘農楊公某。以其
隱地爲道場奉。和州刺史張惟儉。買西峯
廣其居。凡以貨利委堂下者不可選紀。
受之亦無言。將終命其大弟子懷遠。授以
道妙。終不告其姓。或曰。周人也。信州刺史
李某爲之傳。長沙謝楚爲行状。博陵崔行儉
爲性守一篇。凡以文辭道和尚功徳者。
不可悉數。弘農公自餘杭命以行状來。懷
遠師自長沙以傳來。使余爲碑。既書其
辭。故又假其陰以記
  龍興寺淨土院記  龍城柳宗元
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身毒漢書法音乾
篤即天竺也
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
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其國
無有三毒八難。衆寶以爲飾。其人無有十
纒九惱。群聖以爲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
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後出三
界之外。其於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欺
也。晋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大勸
於時。其後天台大師著釋淨土十疑論。宏宣
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頼焉。蓋其留異迹
而去者甚衆。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眰
音質
大也
及僧法林。置淨土堂*於寺之東偏。常
奉斯事。逮今餘三十年。廉隅毀頓圖像崩
墜。會巽上人居其宇下柳集余學零陵重巽。求
其道積三十年。吾獨有

始復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
無體空析色之跡。而造乎眞源。通假有借
無之名。而入於實相。境與智合。事與理并。
故雖往生之因亦相用不舍。誓葺茲宇以
開後學。有信士圖爲佛像。法相甚具焉。今
刺史憑公作大門以表其位。余遂周延四
阿環以廊廡。繢二大士之像繒蓋幢幡
以成就之。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
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於牆宇。
使觀者起信焉
  法智大師行業碑  宋清獻公趙抃
法智大師。名知禮。字約言。金姓。世爲明人。
梵相奇偉性恬而器閎。初是父母禱佛求息。
夜夢神僧携一童遺之曰。此佛子羅睺羅
也。既生以名焉。毀齒出家。十五落髮受具
戒。二十從本郡寶雲通法師傳天台教觀。
始三日首座謂曰。法界次第若當受持。師曰。
何謂法界。座曰。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是
也。師曰。既圓融無礙。何得有次第耶。座無
語。幾一月自講心經。人皆屬聽而驚。謂教
法之有頼矣。居三年。常代通師講。入文銷
義益闡所學。出住承天。繼遷延慶。道法大
熾學徒如林。日本國師遣徒持二十問來
詢法要。師答之咸臻其妙。眞宗皇帝久知
師名。遣中使者至寺命修懺法。厚有賜予。
歳大旱。師與遵式異聞二法師。同修金光明
懺以爲禱。三日雨未降。徹席伏地自誓以
告曰。茲會佛事儻未應禱。當各然一手以
供佛。已而雨大洽。嘗與奉先清源梵天慶昭
孤山智圓。爲書設問往復辨析。又遣門人
神照大師本如。與之講論。卒能取勝。其所
製指要妙宗二鈔。觀音品別行。金光明諸記。
大悲懺儀。悉傳於世。嘗偕十僧修法華懺
三年。約共焚身。以起精進。翰林學士楊億。
駙馬都尉李遵勗。薦以紫服師號。心尤敬仰。
知欲自焚致書勸止。復委天竺式師。自杭
至明面沮之。皆不聽。郡守李夷庚。密戒
隣社常察之。師願既莫遂。乃復集十僧修
大悲懺。三年後於歳旦結光明懺七日。爲
順寂之期。方五日趺坐而逝。實天聖六年正
月五日也。享年六十有九。僧夏五十有四。其
亡經月發龕以視。顏膚如生。爪&MT05516;倶長。既
就荼毘舌根不壞。舍利不可勝數。三主法
席。專事講懺。四十餘年。脇不至席。授教
唱道者。則全覺琮尚賢本如崇矩仁岳慧才
梵臻之徒。三十餘人。當時從化以千計。今
江浙之間。講席盛者靡不傳師之道。其於
開人之功亦既博矣。元豐三年冬十月。余謝
事多暇。自衢抵溫。法明院忠法師者。頃嘗
遊衢。余未第時曾與之接。忽斂裓而前曰。
四明法智大師。釋門之木鐸也。繼忠實爲其
孫其示寂六十三年矣。達宦之士。言可信
於世者乃無述焉。吾徒竊自羞之。既而状
其行請碑於余。余乃歎曰。人生之初虚一而
靜。本無凡聖之別。逮交戰於事物之境。而
莫之能返。此佛祖不得已而來震旦。繁其
名相以化之。豈苟而已哉。設之以法而可
行。示之以戒而不可犯。如目之有華他
人莫得見。耳之有磬他人莫得聞。欲其自
降乃心而求復初本也。其後導師繼繼而
興。騁智慧之辯談眞實之理。不離當念以
超最上乘。不離文字以示解脱相。其究
竟則無一法之可説。無一字以與人。法智
師已達乎此。則何假於人言而後傳者哉。
姑閲其所紀。衆所共聞者爲之實録。將以
答忠師之勤懇也。復讃之以文曰
大雄覺世垂微言。磅礴日月周乾坤。智者才
辯窮化元。時爲演説開迷昏。河沙佛法雖
紜紜。倶入天台止觀門。法智遠出揚清芬。
志堅氣眞貎且溫。少而敏悟老益勤。或懺或
講忘晡昕。中興教觀眞軼群。縱横言論妙
入神。遺文粲若可討論。辭淳理正道不煩。
邇遐學徒日駿奔。冀茲正覺消波旬。佛祖
之道彌加尊。如流欲清必&MT04537;源。如葉欲茂
必培根。行高名重上國聞。天子遣使來中
閽。賢蒙勳戚固所忻。命服錫號回天恩。知
身變滅如浮雲。誓勇棄舍甘趨焚。素願莫
適仍修熏。衆生嗜好隨貪嗔。三塗轉徙如
膏輪。有能頓悟報施因。罪福苦樂岐以分。
説本無説誰其人。師心了了所夙敦。言能
觀忘寧非眞。身雖云亡寧非存。江浙蕃蕃
其子孫。詔億萬世觀斯文
  止觀坐禪法要記  宋忠肅公陳瓘瑩中
本自不動。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觀之有。
衆生迷蕩去本日遠。動靜倶失。不昏即散。
此二病本出生衆苦。令彼離苦而獲安
隱。當用止觀以爲其藥。病瘳藥廢醫亦不
立。則止觀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語道斷。
以大悲故無説而説。此摩訶止觀之所爲
作也。然其文義深廣汪洋無涯。譬如大海
孰得其際。以大悲故復作方便。使嘗一
滴知百川味。使由一漚見全潮體。故於
大經之外又爲此書。詞*&T077350;旨要。讀之易
曉。應病之藥盡在是矣。善用藥者不治己
病。止乎其未散。觀乎其未昏。方止方觀。而
未嘗昏未嘗散也。如鳥雙翼如車兩輪。
窮遠極高無往不可。及其至也不出於
此。嗚呼不知則止。知止觀之可以入者。可
不勉哉。此書智者親造。而未行於世。明智
大師中立鏤版以傳師之高行人所尊敬。
此書流傳其必廣矣
  三千有門頌  陳 瓘
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眞空
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但中。是故四門
之初門。即是不可思議假。初門即三三即一。
非一非三又非四。一二三四指一月。四點
似別唯一空。門門一一爲法界。攝一切法
皆無餘。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
法。聞思修證無不妙。心能觀此體具故。若
秖觀心不觀具。則於一觀分二家。一家觀
門異諸説。諸説雖異觀自一。彼迷一心具
諸法。墮在通別次第中。次第而生次第斷。豈
知十界本來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
數可分別。妙境元無空假中。而亦不離空
假中。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
色心絶處中體現。於一一法體皆具。凡夫心
具即佛具。取著不圓則不具。唯一具字顯
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
  與明智法師書  陳 瓘
瓘頓首再拜上啓南湖延慶堂上講主明智法
師。人回伏奉書教。獲審道體安隱無惱。下
懷良慰。向承寄示觀音玄義并記。且荷開發
妙旨以袪愚*蔽。深佩提奬之意感徳無
已。有門頌。但隨順古意過蒙采覽。仰見法
師收*&T077350;自在。來諭云。以有題之。恐鈍者
不領。誠如所慮。然智者以有門爲圓門之
相。又謂此相四門皆妙無粗。若有門爲法
界攝一切法。況復三門法相平等無復優
劣。是故若論具足佛法。則見思假即法界也。
若論法性因縁。則第一義亦因縁也。故此妙
門以有召之。即生死之有。是實相之有。一
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無可論。
此即止觀有門之大旨。而前書妙假之意也。
有未領者亦當以妙假之義開曉之耳。
智者解大經之語云。因滅無明則得熾然
三菩提燈。即有門也。有門即是妙假。妙假即
是有門。其或未領。則於此有門不能無
惑。然而前病後藥無兩有也。病去惑亡則
有門豁矣。一指二指三指不待更説。然則有
之一門純妙無粗具足萬善。豈非三千之
性乎。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當有無
有無自爾。茲乃古師詮具之微言也。自非
深領其旨未易解此。夫三千也者世間之
數也。若三千性則離世間矣。離而復即。即
而復離。不一不異。非有非無。三千而一。一
而三千。此不可思議數。即是不可思議境。
若觀若智倶不思議。此數即是止觀。故云千
性即中理。此境即是此數。故中理即三千性。
若但三千則是一切一切法耳。一切法但有
名字。何能具乎。若一切法性則本具矣。故
三千即是一切法。一切法性即是三千性也。
此性不當有無。有無自爾。夫不當有無者。
泯妙外之一執也。有無自爾者。開離執之
一妙也。於有爲妙有。於無爲眞無。眞無則
空而不空。妙有則有而不有。有無自爾。非
有無也。在假則假具。在空則空具。在中則
中具。無不在無不具也。然則妙假之有。豈
情有乎。假不待空泯絶無對。説有説無
皆不待絶。今乃設有待之言讃歎妙假之
説。豈免爲巧度之所訶乎。且一念心起則
有三千世間之相。國土一千則山河大地是
也。五陰世間一千則染淨一切色心是也。衆
生世間一千則六凡四聖假名是也。一念心
起三千性相一時起。一念心滅三千性相一
時滅。念外無一豪法可得。法外無一豪念
可得。此乃本住不遷。不遷者中理圓明之
體。此體如理爲念其壽無量。非得命根亦
無連持。本無名字而不失諸名。名其土
曰極樂國。名其身曰阿彌陀。身土交參融
乎一妙。故能使説法之音不離彼土。而廣
長舌相具足周遍。其具如是。是體具乎。是性
具乎。是佛具乎。是衆生具乎。若有能知具
彼之樂者。其有不願往生者乎。向實際
之中要在不往而往。於方便之内何妨去
已還來。機熟縁深定須成辨。此瓘之有得
於祖意者也。瓘屏迹丹丘老病待盡。千里
相望淨願不隔。更祈慈蔭以師法見攝。而
終教之。未由會面以究盡此旨。臨風但
極瞻嚮之切。瓘頓首再拜上啓
  鑰舊讀了翁集。見有門頌一篇。莫知其
旨。有二沙門來扣門。袖出有門頌眞績
及與明智講主論此頌二帖。讀之恍然。
因問天台教觀之説。始知智者大師所説
四門。一曰有門。一曰空門。一曰亦空亦
有門。一曰非空非有門。其實一可貫四。
四實歸一。公之爲有門頌。蓋謂此也。近
世士大夫用力不及前輩。秖 如學佛。僅
能渉獵楞嚴圓覺淨名等經及傳燈語録。
以資談辨。若唐之梁補闕諸公本朝楊文
公楊無爲張無盡及了翁輩。皆留心教觀
深入其趣。讀此頌及書。可以知其所造
之實。惟公忠言大節。照映千載。身罹百
謫。視生死如旦晝。平時學問自得之效。
固自應爾。方在丹丘時逆境尤多。而心地
泰然深入不二法門。公之學佛得力。豈易
測哉。二沙門欲刋石以傳之人。謹書諸
後。以歸之妙珣了怡二沙門之名云。慶元
二年中秋。四明樓鑰題
士大夫當患難則學佛。得志則有用夏
變夷之説。蓋於佛無所得也。了翁有門
頌。其於佛有所得歟。攻媿其知之者歟。
景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台法照。爲四
明學子可登。題*於月桂峯下
  南湖淨土院記  陳 瓘
明州延慶寺。世有講席。以天台觀行爲宗。
自法智大師行學倶高。聽徒心嚮。繼其後者
又皆得人。今百有餘年矣。間有苦行精修之
士。來依道場。元豐中比丘介然。修西方淨
土之法。坐而不臥。以三年爲期。期滿謂同
修慧觀仲章宗悦曰。我輩各據一室成此
勝縁。後之來者加衆。而室不増多。今寺之西
隅尚有隙地。若得錢二千餘萬。構屋六十
餘間。中建寶閣立丈六彌陀之身。夾以觀
音勢至。環爲十有六室。室各兩間。外列三
聖之像。内爲禪觀之所。殿臨池水水生蓮
華。不離塵染之中。豁開世外之境。念處倶
寂了無異縁。以堅決定之心。以顯安樂之
土。所以順佛慈而報國恩者。豈獨我四人
而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慧觀等同辭以
之曰。以無作任運之心。作有爲利益之
事。四明多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營月
積。更七寒暑。凡介然之所欲爲無一不如
其志者。初介然然手二指。誓必成此。元符
二年三月落成之日。設千佛之供。復然三
指以増淨誓。既成所難成。又捨所難捨。
而原其用心無私己之意。於是見者聞者
莫不隨喜。淨習之士踊躍欣慶。而十有六
室常無虚位。期滿者去。發心者來。依勝境
而獲善利者。不知其幾何人也。夫淨土之
教。古佛所説。誠心之士。諦受不疑。如來之
叙九品。以至誠爲上上。智者之造十論。
破疑心之具縛。縛解情忘。識散智現。則彌陀
淨境何假他求。若臨明鏡自見面像。得者
不由於識受。昧者安可以情曉。超識習而
不惑。度情塵而獨造者。其唯誠乎。故曰。誠
者成也。成自成他。唯此而已。譬猶清淨滿
月普現諸水影像非一月體無二。攝流散
而等所歸。會十方而總*於一。亦如十鏡
環遶中然一燈光體交參東西莫辨。然而方
有定位非無西。鏡名隨相立西不自西。智
與理融境將誰執。安可以在纒執方之見
而測度如來無礙之境乎。慈恩有言曰。凡
夫業重處處生貪。若不定指一方何以繋
心專注。此善知識隨方扶教專護相宗。然
論安養知足之勝劣。則以偏勸往生爲最
勝。乃知通人無吝。吝則多私。境強習重。蓋
由觀淺心浮。易往無人。良以疑深障重。
若欲盡除障垢當以決定爲心。濕薪如
山豆火能爇。千年闇室日照頓明。釋迦文方
便至深。無量壽説法無間。觀世音如母念
子。大勢至如子憶母。古聖軌轍安可不遵。
幻境虚無有何可捨。解脱長者不往安樂
土。普賢大士親覩無量光。親覩者初無動
移。不往者如是而往。普融無礙。自然空假
倶中。分別未忘。寧免權實互諍。若此則心
安無日。得忍何期。乃知念念現前。然後決
不退轉。故曰。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者。我誓
不取菩提。於菩提心有退轉者。我誓不
取正覺。此乃法藏比丘之本願。而諸上善人
之所隨學也。發如是心。行如是行。起如
是願。趣如是果。而不違法藏之大誓。則
寓跡於茲刹。棲心*於此室者。皆阿鞞跋致
之士也。其爲勝利。豈有窮哉。比丘介然唱
一善念。四明信士應答如響。而所以利益
一方者。其廣若是。可不記其事乎。今教
主明智大師法智之曾孫也。行業淳實人所
信服。能以誠心修淨土觀。於介然之事有
助爲多。故并記之。大觀元年八月一日。延
平陳瓘記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九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二
  ◎仁王般若經疏序 待制晁説之
陳隋間。天台智者遠禀龍樹立一大教。九
傳而至荊溪。荊溪之世。有新羅來學者。曰
法融理應純英。故此教播於海外諸國與中
原並盛矣。唐室喪亂典籍蕩滅。雖此教爲
不可亡者。亦難乎其存也。然杲日將出而
曉霞先升。眞人應運而文明自見。我有宋之
初此教復杭海入呉越。今世所傳三大部之
類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與夫至而非眞
者。仁王經疏先至有二本。衆咸斥其僞。昔
法師既納日本信禪師所寄辟支佛&MT05516;。答
其所問二十義。乃求其所謂仁王經疏。信即
授諸海舶。無何中流大風驚濤。舶人念無
以息龍神之意。遽投斯疏以尉安之。法智
乃求強記者二僧。詣信使誦文以歸。既而
二僧喪乎日本。至元豐初。海賈乃持今疏二
卷來。四明有沙門如詢。因縁得之
智者慈
霔盡法性爲止觀。而源流釋迦之道。今方
盛於越中。異日會當周於天下。豈獨是書
之不可掩哉。大抵吾宗所以永異他家不
容同世並語者。其唯三千乎。其唯觀具乎
  明智法師碑論  晁 説之
世尊鶴林法付迦葉。二十四傳至於師子。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