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人。刻石文徳殿門○十一月王安石陪享
文宣王廟。○召海陵徐神翁入見。既而懇
歸詔即其郡。建仙源萬壽宮以居之。初
神翁爲天慶觀傭役。執彗掃除。誦度人
經。口不絶。四方來問災祥稱爲神翁。呂
惠卿赴闕枉道過之。翁曰。善守善守既
還朝。俄以事出知單州。哲宗不豫。遣惠
卿至翁所。翁書吉人。未幾徽宗嗣位。蓋
預徴御名。
後尸解而化
○上與靈素講道便殿。有青巾弊衣。徑
升殿不揖。靈素識之曰。呂大又來矣。遽
趨殿隅而隱。唯粉書一詩云。高談闊論
若無人。可惜明君不遇眞。欲問古今
休咎事。須防午未丙丁春。上知洞賓之
來。爲之歎息。後皆如其言
二年正月。上元節御樓觀燈。簾幕重密
下無知者。忽一人群衆躍出。黒色布衣若
僧童者。擧手指簾謂上曰。汝有何神乃
敢破壞吾教。吾今語汝報將至矣。上
怒命中使傳旨治之。箠掠亂下加以炮
烙。復臠其肉終不語。亦無痛苦状。上大
不樂爲之罷會。以其人付獄盡之本朝
通鑑
○八月有賣菜人至宣徳門下。釋擔向
門戟手而詈曰。汝壞吾社稷。太祖遣吾
來説。汝宜速改捕下開封府獄一夕則不
知向所云。蓋神附之言也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磬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四
高宗徽宗第九子。母賢妃韋氏。追謚顯仁
皇后。五月二十一日天申節。永思陵
建炎元年。上駐蹕維揚○初隆祐太后孟氏。
將去國南嚮求護身法於道場大徳。有教以
奉摩利支天母者。及定都呉門念天母冥護
之徳。乃以天母像奉安於西湖中天竺。刻
石以紀事。案不空三藏譯摩利支天經念誦
法云。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摩利支天菩

我弟子
歸命三寶摩利支天菩薩。願
護我身無人能見我。無人能知我。無人
能捉縛加害我。無人能欺誑責罰我。無人
能債我財物。不爲怨家能得其便。即説最
上心眞言曰。唵摩利支娑縛賀或百聲
或千聲
王難
中護我。賊難中護我。失道曠野中護我。水
火刀兵中護我。鬼神毒藥難中護我。惡獸毒
蟲難中護我。一切怨家惡人難中護我。佛
實語護我。法實語護我。僧實語護我。天實
語護我。仙實語護我。一切處一切時願常護
我。弟子
娑縛賀。誦時想菩薩作天女
形。瓔珞莊嚴坐蓮華上。左手執天扇。右手
垂掌向外。作與願勢。若欲見天眞身求
勝願者。誦滿十萬遍佛言。此天常行日月
前。日月所不能見。我因知此天名得免
一切厄難
二年三月。唐州泌陽尉李珏遇北虜入寇。挾
一僕單騎走。夜匿道旁空舍。聞車過聲遣
僕問。唐州賊何在。見車中人長丈餘面藍
色。驚而返。珏即乘馬追及之。前致敬曰。珏
避寇至此。敢問車中何所載。其人曰。此京
西遭劫死人名字。天曹定籍。汝是李珏亦其
數也。珏大怖告曰。何法可免。願賜指教。人
曰。能旦旦念摩利支天菩薩七百遍。向虚
空回向天曹聖賢。則死籍可銷。可免兵戈
之厄。珏方拜謝。駕車者疾馳而去。自是不
輟誦持。轉以教人。皆得免難賈徳仁
板行
  述曰。摩利支天經。藏中凡三譯。唯 本朝
天息災本呪法最多。 仁宗親製聖教序
以冠其首。雖未聞行其法者。而菩薩之
縁已開。先於此時矣。當 高宗之南渡
也。隆祐受教大徳獲奉像之應。李珏請
命神人致稱名之功。至矣哉。威徳悲願。
殆與圓通大士倶不思議。釋迦自云。我因
知此天名得免一切厄難。信菩薩遠本。
又在釋迦之先也。今茲中原多故兵革未
銷。士夫民庶有能若終身若全家行此解
厄至簡之法。吾見天母之能大濟於人

十一月。勅賣四字師號價二百千
三年正月。金虜入淮。上幸建康。八月上發
建康。十一月虜酋兀朮宗弼陷杭州。錢塘令
朱畢率弓兵與之戰。力不敵走天竺山。虜
奄至。遂遇害。初是圓應法師徳賢慈雲下
四世
兒時。相者曰。他日有官厄。唯出家可免。遂
&MT05516;往靈山。參學*於慧淨。後竟繼其席。
臨終謂門人曰。吾生前以道力免難。死後
猶有殘業。門人造像入祖堂。乃以鐵護其
頸。及虜至其酋眞珠王者至靈山祖殿。衆
像皆立。獨師像不起。酋怒令斬之。以頸有
鐵不可傷。乃積薪盈門縱火焚之。薪盡
而屋如故。或見神僧千數執瓶注水出沒
空表。虜衆大驚而退。初如靖法師主上竺。兀
朮入境。師預感夢。知此山厄運不可免。戒
衆令避之。及虜至。或謂可以禮&T051759;。即聲
鍾集衆。虜疑其抗已。從兵大掠火其寺
○十二月己卯
上幸明州。壬午
次定
海御樓船癸巳二十
虜陷越州。癸卯三十
東制置使張俊。與虜戰於明之西門。俊見
民間多織席。遣兵歛取之。以重席覆*於
路。虜騎踐席上。皆足滑而仆。因急撃之。斬
首甚衆此耆老相傳。與
國史所載不同
四年正月。甲辰
上次崎頭入白峯菴。僧
歳朝禮懺。上前立其旁。聞保國安民之辭
喜甚。爲徘徊茗飮而行今御座。特旨免
税石刻在菴中
丙午

次台州章安鎭。入金鼇山寺。有老僧禱
佛前。皆憂時保國之語。上問何典。答曰。護國
金光明懺。上因宿*於寺。後駐蹕臨安。歳賜
輦下諸寺金帛修擧此法。初上在京邸。有
異人授一詩云。牝蠣灘頭一艇横。夕陽多
處待潮生。共君不負登臨約。同向金鼇背
上行。及幸海登金鼇坐榻上。見壁間題
此詩。始悟異人示先讖也○庚戌
虜陷明
州。其酋奄至南湖寺。衆先已奔散。獨介然
不肯去。酋訶之曰。不畏死耶。然曰。貧道一
生以願力建此十六觀堂。今老矣。不忍捨
去以求生也。酋義之曰。師幸爲我歸北朝。
建觀堂一如此規制。遂虜以行。虜兵至湖
心。逼律主元肇行。師忻然無難色。至京口
謂左右曰。吾將西歸。即聞笙歌之音。一時
軍民咸見師念佛西望而化師即參政
陸佃之孫
○初宏
智禪師正覺。主天童開拓衆宇。聚衆至千
二百人。虜之入境也衆將散。師止之曰。虜
不至此無用避。及虜登塔嶺。見神兵滿
山谷。大懼而退○育王山月堂禪師道昌。聞
虜且至。就山後掘一窖。捧釋迦舍利塔坐
其中。以陶器覆於上。虜酋至不得塔。大怒
將火其屋。忽壁間觀音畫像放光出水滿
地。輪藏自轉。酋大怖畏拜禱而去。越七日
開窖取塔。水至頸不沒○丙寅二十
三日
上次溫
州館頭留十
○二月乙亥
上次江心寺。有
旨以林靈素故居爲資福教院。丞相呂頤
浩。擧圓辨法師道琛主之○丙子
虜兵
退。初杭人以時方兵旱。迎上竺大士*於郡
中法慧寺。侍香火者道元慮至求索。擧藏
*於井。取他像置行殿。虜還自四明再犯
杭州。果詰問大士所在。徑取之去。并軀道
元行。元默哀禱。夜至許村若有人導之者。
遂得逸歸告*於郡。時虜焚其城不知井
所在。忽聞金石聲。就求之。獲井出像○
三月己未十七
上發江心主上留寺中半月。趙
汝四詩云。思陵半月
都。世人
以爲實録
詔法道法師隨駕陪議軍國事。上
欲加以冠冕。師力辭。詔加圓通法濟大師
○四月上駐蹕*於會稽天旱。詔道法師禱
*於圓通寺在
城内
即日雨至。上大説○七月道
君二帝自韓州遷*於五國城續稽
古録
紹興二年正月。上駐蹕*於錢唐。升爲臨安
府。上毎於禁中書金剛圓覺普門品心經七
佛偈。暇日嘗自披讀以發聖解。又御書阿
育王山舍利塔曰佛頂光明之塔○二月詔
再建天竺觀音大士殿○四月詔孔子四十
九代孫玠襲封衍聖公孔端友
之子
○召法道法
師入見。上從容謂之曰。上皇爲妖人所惑
毀師形服。朕爲師去此黥涅。道對曰。上皇
御墨不忍毀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彊。乃
勅住廬山太平禪寺
三年二月。廬山道法師申剳都省稱。崇觀之
崇寧
大觀
道士叨冐資品。林靈素王沖道輩。視
兩府者甚衆。遂令道士冐居僧上。靖康建炎
道士視官已行追毀。而國忌行香寺院會聚。
猶敢傲然居上。其蔑視國法有若此者。今
欲復還祖宗舊制。僧史略具載。毎當朝集
僧先道後。並立殿廷僧東道西。凡遇郊天
道左僧右。尋送禮部取到太常寺状稱因
革禮。乾徳元年宣徳門肆赦故事。道左僧
右。又檢照嘉祐編勅并紹興新書。並以僧
道立文爲次。其政和條内道僧觀僧及道士。
位在僧上。並已刪去不行。尋蒙朝旨依條
改正。以僧居上。十一月太常寺遍符諸路。
應行香立班。諸處聚會。並依祖宗成法。以
僧居左此依準開寶
五年詔旨也
○八月自治平末始鬻
度牒。舊以黄紙印。造僞爲者多。戸部朱異
始奏。令僧道用勅綾牒
  述曰。唐明皇天寶中。度牒已用綾素 本
朝太宗初年普度十七萬 眞宗天禧普
度二十三萬。應此時但用紙牒使之易
辨。今既斥賣。欲重其價故用勅綾。比
同品官之告身。亦見朝廷之重僧也
呉郡延祥院僧茅子元者。初學*於梵法主。
依放台宗出圓融四土圖晨朝禮懺文偈歌
四句佛念五聲。勸諸男女同修淨業。自稱
白蓮導師。坐受衆拜。謹&MT01203;乳不殺不飮酒。
號白蓮菜。受其邪教者。謂之傳道。與之通
婬者。謂之佛法。相見傲僧慢人無所不
至。愚夫愚婦轉相誑誘。聚落田里皆樂其
妄。有論*於有司者。正以事魔之罪。流*於
江州。然其餘黨效習至今爲盛釋門
正統
  議曰。嗟夫天下之事未嘗無弊也。君天
下如禹湯而有桀紂。相天下如周召
而有斯莽。道本老莊而有歸眞靈素。釋
本能仁而有清覺子元。信三教皆有其
弊也。所謂四土圖者。則竊取台宗格言
附以雜偈。率皆鄙薄言辭。晨朝懺者。則
撮略慈雲七懺。別爲一本。不識依何行
法。偈吟四句。則有類於樵歌。佛念五聲。
則何關於十念。號白蓮妄託*於祖。稱
導師僣同於佛。假名淨業而專爲姦穢
之行。猥褻不良。何能具道。嗟夫
四年。僞齊劉豫同金虜入寇。上下詔親征。九
月上親詣天竺大士殿。焚香恭禱蚤平北
虜。既而淮東宣撫使韓世忠。敗金人齊人
*於承州。世忠獻俘行在。因陳戰沒之人乞
加贈恤。上蹙然曰。死於鋒鏑誠爲可閔。即
勅直學士院胡松年具詞。建水陸大齋以
爲濟度。是夕也有見鬼神來會甚衆。有夢
戰死者咸忻然相慶。以爲自此得生善趣
者。上聞之大説。五年。彌月大旱。詔道法師
入内祈雨。結壇作法。以四金瓶各盛
鯽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諸江。使未回而
雨已洽。上大説。特賜金鉢○九月上幸天
竺大士殿炷香。住山應如奏對如流。上
説。賜萬歳香山以供大士及度牒銀幣之

七年。左司諫陳公輔上疏。乞照祖宗成法不
許執政指射有額寺院。應臣僚前曾陳乞
有額寺院充墳寺功徳者。並令改正許與
無額小院。詔可。初是知院李綱。占常州普利
及邵武興聖。臺臣論奏。以兩處倶爲有額
有所違礙。詔令別占無額小院。士論爲
快。又樞密沈與求奏稱。墳寺妙嚴院。雖本
家建造。既元有勅額。不當撥賜。上以爲自
造之屋。不必改正。時諫臣謂。與求能體
祖宗法意革今日之弊。宜從所請。有旨許

九年。勅天下州郡立報恩光孝禪寺。爲 徽
宗專建追嚴之所
十一年五月。宰相秦檜。以徑山宗杲爲張
九成黨。毀衣牒竄衡州塔銘○上謂輔臣
曰。自佛法入中國。士大夫靡然從之。上者
信於清淨之説。下者信於禍福之報。殊不
知六經廣大靡不周盡。如易無思無爲寂
然不動感而遂通禮之正心誠意者。非佛氏
清淨之化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
之家必有餘殃。與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
善降之百殃。非佛氏禍福之報乎
十二年。左修職郎詹叔義。上財賦表。乞住
賣度牒朝廷從之。時臨安府。乞度牒修天
竺大士殿。勅給錢五萬緡。謂侍臣曰。朕觀
古者人主。欲除釋老二教。或毀其像或廢
其徒皆不及久。往往愈熾。今不放度牒則
自可漸銷而制勝
十三年。右司諫詹大方奏曰。頃者鼓倡俘言。
張九成實爲之首。徑山宗杲從而和之。今宗
杲已竄。爲之首者豈可不問。詔張九成南
安軍居住○臨安府道正劉若謙。申省乞道
士序位在僧上。妄稱別得指揮。僧正善達
陳状乞檢準紹興三年都省。批送法道法
師。乞復祖宗舊法。繼蒙朝旨。批下依條改
正。應行香立班。諸處聚會以僧在上。告示
劉若謙。取知委状。後有妄詞以違制論○
勅西湖北山建天申萬壽圓覺寺。○勅再修
西湖壽星院。主事者乞撥度牒。上曰。言者皆
欲賣牒以資國用。朕謂不然。一牒所得不
過二亘緡。而一夫不耕矣。若住撥十年。則
其徒自少矣
十五年。勅天下僧道始令納丁錢。自十千
至一千三百。凡九等。謂之清閑錢。年六十
已上及殘疾者聽免納。道法師致書於省部
曰。大法東播千有餘歳。其間汚隆隨時暫厄
終奮。特未有如今日抑沮卑下之甚也。
自紹興中年僧道征免丁錢。大者十千。下
至一千三百。國四其民。士農工商也。僧道
舊籍仕版。而得與儒分鼎立之勢。非有經
國理民之異。以其祖大聖人而垂化爲善故
耳。至若天災流行雨暘不時。命其徒以禱
之。則天地應鬼神順。抑古今耳目所常聞
見者也。夫苟爲國家禦菑而來福祥。亦宜
稍異庸庶之等夷可也。若之何遽以民賦。
賦且數倍。今天下民丁之賦多止緡錢三百。
或土瘠民勞而得類免者。爲僧反不獲齒
於齊民。以其不耕不蠶而衣食於世也。夫
耕而食蠶而衣。未必僧道之外人人耕且蠶
也云云
  述曰。目僧道同丁夫。而出征賦以免
之。豈獨僧道之恥。亦國家不知尊尚二
教之恥也。今州家征免丁。則必擧常年
多額以責之。而不顧僧之存亡去住。既
又欲以虧額均賦諸寺者。其爲患皆此
類。甞考郡志云。僧道免丁歳無定額。官
吏曾不省。此王荊公創新法。當年後世。
誰不知爲民患。然今之爲政者。語安石
則目之小人。追民賦則仍用其立法。蓋
利源一開。雖有聖人之治所不能革。
以人心好利者同然耳。然則爲利創法
者。未甞不爲後世患。悲夫
十七年七月。寶覺圓通法濟大師法道。趺坐
説法合掌而化。建塔*於北山九里
二十一年。初太后韋氏北還之日。以道家四
聖有神助。至是改孤山爲延祥觀以奉
之。遷法師全身*於馬腦坡。見陶器中舍
利無算○十一月謫衡州宗杲量移梅州
  述曰。自古公卿與釋氏遊者。重其道敬
其人耳 本朝公卿交釋氏者尤爲多。
未聞以語言之過交相爲累者。洪覺範
之竄朱崖。坐交張無盡。杲大慧之流衡
陽。坐交張子韶。而皆以語言爲其罪。夫
儒釋之交遊。不過於倡和以詩談論以
道。否則爲廬山結社之擧耳。豈當陷賢
者於姦佞而鉤黨於林間之人哉。其爲
法門不幸。有若二師者。言事之過論九
重之不察也
二十三年十月。給事中知瀘州憑楫字濟川號
不動居士
委漕使攝郡事。別僚佐具衣冠。望闕再
拜。著僧衣升座。横柱杖膝上。説偈言而
化。始楫問道於杲佛日。頓悟心旨。南渡之
後。所在經藏殘闕楫以奉資奉音鳳
俸俗
造大藏
經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數世以華
嚴涅槃
寶積珠林
爲四大部
所至與高僧逸民續蓮社時賢咸
從其化
二十四年。詔以上天竺爲御前道場。特免
科敷等事○寓衢州衍聖公孔玠卒。詔其子
&T015788;襲封衍聖公。是爲五十代
二十五年。初是治平初飛山戒珠禪師。依高
僧三傳。采修行淨業臨終往生者。作淨土
傳三卷。元豐間尚書王古増補新聞。通爲四
卷。是年錢唐陸師壽續集往生淨土者爲八
卷。易名寶珠集
二十六年。張九成知溫州。九成謫南安軍
十四年。寓横浦僧舍。日談經著書以自適。
嘗曰。六經皆妙法也。○九月禮部侍郎呉秉
信卒。紹興初時相諱言兵事。斥秉信爲黨
人。乃歸四明城南。築菴禪坐。製一棺。夜臥
其中。至五更令童子扣棺而歌曰。呉信叟
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
胎。歸去來。聞唱即起禪誦。久之檜相亡。召
爲禮部侍郎。時國用匱乏。秉信請賣度牒
以裕國因言。及秦黨尋被論。以佞佛邀福
出知常州。既而復被召至蕭山驛舍。令家
人靜聽咸聞天樂之音。即曰。清淨界中失
念至此。金臺既至吾當有行。言訖而逝○
十月勅量移梅州宗杲。復形服放還。十一
月詔住明州阿育王山
二十七年八月。禮部侍郎賀允中上殿。上問。
天下僧道幾何。答曰。僧二十萬。道士萬人。上
曰。朕見士大夫奉佛者。多乞放度牒。今田
業多荒。不耕而食者二十萬人。若更給度
牒。是驅農爲僧也。佛法自漢明入中國。其
道廣大終不可廢。朕非有意絶之。正恐僧
徒多則不耕者衆。故暫停度僧耳聖政
  述曰。高宗聰明而達於權道。故不放度
牒。將抑僧以助農。如古人排佛。正以
不耕爲國蠧。可謂知政本矣。然嘗論
之。今之爲僧者。未暇以學道言之。或
迫於兄弟之衆多。或因無田而不耕。皆
天下之閒民也。深山蛇虎之郷。邊海斥鹵
之地。非田也。出家之士。率衆力憑志願。
幸而可開爲畝。皆天下之閒田也。以閒
民食閒田。未嘗爲農病也。矧今爲農者
常自多。常苦於天下之田少。而寺院之産
常自定。不令閒民爲僧則農益多。農多
而常田少。農始病矣。去而爲商賈。爲百
工。爲遊乞。爲倡優。趨末者紛紛然。又不
能爲則盜於海劫於陸。無所而不爲
矣。然則驅閒民而僧之。是亦爲政之權
道也。可不講明乎
十月六日。住天童山正覺禪師。沐浴更衣正
坐而化。齒&MT05516;道具自然生出舍利。葬全身
*於東谷。謚曰宏智禪師妙光之塔。有禮塔
求舍利者。皆如其意洞山下
九世
二十八年二月。詔佛日禪師宗杲再住徑
山○七月起居舍人洪遵。論鑄錢未及額。
上諭大臣。令民間銅器以他物代之。乃出
御府銅器送鑄錢司。大歛民間銅器寺觀
佛像鍾磬。並令置籍。毎斤收算二十
  述曰。紹興之際住鬻牒。不以此爲利。而
且征僧道免丁算寺觀鍾磬。所得無多。
而徒使後世指爲作古。蓋小臣詹叔義。
以財賦之税根人主之心。而當時輔相
不能開陳爲利之輕重
三十年十一月。住靈隱道昌禪師上表。乞頒
行度牒。不報
三十一年。禮部侍郎呉子才奏。乞頒行度牒。
言事者以佞佛斥之。罷歸田里○七月金
虜主元顏亮。徙居汴京。九月自將入寇。兵
號百萬。中竺寺沙門曇瑩學禪悟易。屢對
禁中。至是策以易數。謂亮當斃於江北。十
月下詔親征浙西。總管李寶舟師敗之。密
州中書舍人虞允文。收都統王權散卒敗之
采石。亮欲渡瓜州。令於衆曰。三日不渡
江當盡殺諸將。衆苦其虐。夜半諸酋射帳
中殺之而遁
三十二年正月。上歸自建康。五月詔禪位
*於皇太子○十月淫雨不止。上遣内侍禱
於上竺。燎烟始升曉日開霽。上喜出内府玉
器三品。以施大士殿。壽成太后施七寶冠
○賜徑山宗杲大慧禪師
孝宗十月二十二日會
慶節。永阜陵
隆興元年。初是太祖後七世子稱爲嘉興丞。
妻張氏夢神人稱崔府君擁一羊與之。遂
娠。初封普安郡王○上初在王邸。遣内都
監至徑山。問道於杲禪師。答以偈曰。大
根大器大力量。荷擔大事不尋常。後在建
邸遣内知客。至山賜妙喜菴三字及眞讃。
至是悉取向賜識以御寶。是年八月十日。
師示寂。上傷悼不已。賜諡普覺。塔曰寶光。
語録入大藏。右相湯思退。參政李邴。内翰汪
藻。禮部侍郎張九成。給事中憑楫。皆問道
有悟入魏公張浚
撰塔
乾道元年二月。召靈山子琳法師入見。問
曰。朕欲讀經以何爲要。師曰。金剛圓覺最
爲要道。又問參禪之法。師曰。直須自悟。上
説。賜號慈受○二月以鄭國公主出家。勅
品官庶民有毀辱僧尼罵稱禿字者。依祥
符宣和勅旨。品官勒停。庶民流千里。仰天
下州軍。遍榜曉諭。仍許僧尼録。白指揮與
度牒隨身永同公據。應僧尼過犯。官司不
得私理。須奏聞取旨施行
三年二月。駕幸上天竺禮敬大士。問住山
若訥曰。大士之前合拜不合拜。師曰。不拜
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上欣然致拜。
又問歳旦修光明懺之意。師曰。佛爲梵釋
四王説金光明三昧之道。囑其護國護人。
後世祖師立爲懺儀。於歳旦奉行其法。爲
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説。授右街僧録
復賜錢。即道翌法師故居建十六觀堂。命
内翰樓鑰作記○三月勅於禁中建内觀
堂。一遵上竺制度○日本遣使致書四明
郡庭問佛法大意。乞集名僧對使發函讀
之。郡將大集。緇衣皆畏縮莫敢應命。棲心
維那忻然而出。日本之書與中國同文。何足
爲疑。即揖太守褫封疾。讀以爪掐其紙
七處。讀畢語使人曰。日本雖欲學文不
無疎繆。遂一一爲析之。使慚懼而退。守踊
躍大喜曰。天下維那也
四年四月八日。召上竺訥法師。領五十僧
入内觀堂。行護國金光明三昧。齋罷説法。
上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師曰。有本
者如是。上説。進授左街僧録。慧光法師。自
是歳歳佛生日。賜入内僧帛五十匹。修擧
佛事宋之瑞
撰塔銘
○九月上謂禮部尚書李燾曰。
科擧之文不可用佛老語。若自修之山林。
於道無害。倘用之科場。恐妨政事中興
事鑑
  述曰。儒家用老莊語其來已久。故不可
一旦絶去。至若窮理之妙盡性之奧。高
出世表而無所不容者。則無越乎釋氏
之書。然儒家欲明理於天人之際。易洪範
中庸大學語孟。求之自足。倘渉乎佛經語
意。則自違其宗而放肆無歸矣。大哉 孝
廟之戒。其有旨乎
六年四月。上與群臣論東都治亂消長之
數。上曰。朕毎念治平已前國家無事。自王安
石首亂成法。繼之以章子厚名惇
避諱
蔡京之
徒。至靖康輔臣率皆庸繆。以致大壞。蔡京
謫死湖湘四十二年。遷葬之日皮肉銷盡。獨
於胸上隱起卍字。若鐫刻然。按佛經如來
具三十二相。胸題卍字。是其一。由戒定慧
積修所成。其相明妙。魔王亦有三十二相。
其相稍晦。今京相如此。豈非魔乎。又豈非
天地大數産此魔物爲生民之禍乎兩朝事鑑
容齋三筆
○十一月撰徳殿親灑靈感觀音之寺及靈
感觀音寶殿。以賜上竺各六字
七年二月。靈隱慧遠禪師入對選徳殿。上曰。
如何免得生死。對曰。不悟大乘終未能
免。上曰。如何得悟。對曰。本有之性磨以歳
月自然得悟。上曰。悟後如何。對曰。悟後始
知今日問答皆非。上曰。一切處不是後如
何。對曰。脱體現前更無可見之相。上有省
首肯之
八年正月。車駕幸靈隱。錫賚有加○八月
召天竺訥法師。徑山印禪師別峯
寶印
靈隱遠禪
師。及三教之士。集内觀堂賜齋。復令遠禪
師獨對東閣賜坐。問曰。前日睡中忽聞鍾
聲。不知夢覺。是同是別。對曰。夢覺無殊教
誰分別。上曰。鍾聲從何處起。對曰。從陛下
問處起。十月賜靈隱慧遠佛海禪師號瞎
九年正月。召上竺訥法師。獨對選徳殿賜
座。問大士歴代靈跡及法華經旨登對
○魏
公史浩佚老*於四明。自號眞隱居士。毎從
南湖智連法師問法要號覺雲
法師
嘗曰。師於禪
律亦貫通耶。師曰。氷泮雪消固一水耳。又
問。華嚴般若何太支離。師曰。支離所以爲
簡易。公倏然有省。及帥閩歸里。乃於東
湖創月波山。放補陀巖。結洞室以安大
士。奉 徳壽殿。書潮音洞以爲額。首延覺
雲高弟則約法師。專講智者教號元菴賜
智海大師
初是
公攝昌國鹽監。偕鄱陽程休甫汎海謁補
陀山。忽一僧指巖頂。有竇可以下瞰。方瞻
佇間公與衆見大士金色身相。而公復見雙
齒出脣際如珂玉。喜尉作禮而退。曁歸寺
日已暮。一長身僧來訪。語公歴官至太師。
且云。公是善終文潞公也。他日入相。主上
欲用兵。須力諫之。後二十年當與公會於
越。語畢遂去。乾道初以故相鎭越。有道人
自稱養素先生與公有舊。亟命延之。索紙
大書曰。黒頭潞相重増萬里風光。碧眼胡僧
曾共一宵情話。擲筆竟出。公大驚。因追思
補陀事。知長身僧及道人皆大士示現相。距
正二十年云夷堅志。補陀璧記○今月波行
堂有太師所見補陀現相一軸
  述曰。越王出仕之初。登補陀覲大士。聞
長身僧之言。許他日爲師相。且囑其諫
君上勿用兵。其後張魏公果勸孝宗
北征。越王諫之不從。及符離兵敗浚歸
見上。上迎謂浚曰。此行甚快史浩意。蓋
大士預鑑時機。知南北勢分未可以合。
故囑公興諫以免生靈之塗炭也
史魏公過金山。覽梁武帝水陸儀軌之盛。謂
報恩度世之道在是。乃於月波山創殿設
十界像。與名僧講究製儀文四卷。以四時
修供。爲普度大齋至今
百年
爼豆之器繁約折衷
音衆
當也
讃唄之音抑揚有節。郷城諸刹莫不視
此爲法○國學生王日休。龍舒人。爲六經訓
傳數十萬言。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
法。吾其爲西方之歸乎。自是一志念佛。日
課千拜。一夕厲聲念佛。忽云佛來接我也。屹
然立化。邦人有夢二青衣引之西行。日休
爲淨土文行於世。嘗爲之説云。儒者或以
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者。豈可以道
流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釋
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間法
戒殺盜婬。儒釋未嘗不同。其不同者。釋氏
之出世間法也。儒家止於世間。故獨言一世
而歸之於天。釋氏知屢世。而能具見群生
業縁本末。此其不同耳
  述曰。王龍舒之爲儒也。固嘗爲六經作
訓傳矣。潜心學古。非世儒之常流也。及
盡棄其學而學佛。必有一定之見。今人
爲儒未及於龍舒。而欲以汎汎口舌效
韓歐排佛之失言。是皆未足以知兩家之
道本不悖也。至若世間出世間之説。雖
未盡理謂佛能具見群生業縁本末。此
得之矣。蘇黄諸公誠知此。伊洛先輩徒
能以道自任。以故時有排斥。然不足以
知此義也
淳熙元年二月。賜内帑於上竺建藏殿。及
賜大藏經。皇太子爲書殿榜○四月召雁
山靈峯中仁禪師。入對禁中嗣圓悟
普燈録
○五月
召靈隱遠禪師。入對便殿
二年三月。駕幸上竺炷香禮敬大士。詔建
護國金光明道場。賜白雲堂印。令天下三學
諸宗並詣白雲堂。公擧用印申明有司○
六月召上竺訥法師。獨對内觀堂○十二月
遣中使至阿育王山迎佛舍利塔。上瞻禮
之頃見塔上有如月輪。他日復見如水晶
者。勅迎往東宮。皇太子見相輪上纍纍若
水晶貫珠
三年正月。迎舍利於碧琳堂。上見塔角有
光若金珠者。勅内侍奉塔還山。具齋以
謝靈貺○勅福州依天聖二年已降聖旨。天
台一宗教部。付開元東禪鏤版入藏。先是
慈雲式法師奏乞天台教文入藏。詔可之。○
二月詔台州報恩徳光禪師入住靈隱。十一
月入對選徳殿。上問曰。釋迦雪山六年所成
者何事。師曰。將謂陛下忘却。上説。賜號佛
照禪師師號
拙菴
四年八月。參政錢端禮微疾。請平田行機禪
師入臥内趺坐談咲。忽謂機曰。地水火風
暫時湊泊。昧者認爲自己。從上諸聖去住自
在。今吾如是豈不快哉。遂歛目而逝。公與
機同參護國元禪師。世知其有悟入普燈
○召靈隱光禪師。入對内殿。進宗門直指。
上問。浙東名山太白玉几之外。以何爲勝。
師曰。保國護聖國清萬年。上説。當時侍臣
咸皆歎賞。以爲名對○唐奘三藏譯大般若
經成六百卷。有鳳城雪月大師大隱。用難
信解品一百三卷。行通關之法以授後人」
本朝淳熙間。有沙門不知所從來。車載此
經至四明甬東。行道中口浪浪誦不輟。里
人沃承璋遇諸塗。問之曰。我車上經皆能
音誦。承璋初不信。試抽數卷對誦之。頃
刻即度。始大異之。徐叩其故。沙門曰。是有
關法焉。能通其關則百三卷之文皆可背
誦。承璋欣然願受教。既通復教其妻子奴
婢。闔門皆能通誦。乃刻板行關法。以化世
舊印本有淳熙
丁酉印施者是
  述曰。嘗考經關盡百三卷。凡八十四科。
今教卷諸文稱八十一科。名色者。當是相
承之誤。沃本巨室初不信法。由沙門一
化乃能背通般若。然不知回向淨土。其
沒也生日本爲國主。背有銘曰。大宋沃
承璋。日本人説若此愚客月波。同住如習能
關通此經。時衆有欲求
受者。乃始用沃本刊經關一卷。
以勸世人。因敍承璋本事云
五年。御書太白名山。賜住山了朴禪師
師號
慈杭
七年。召明州雪竇寶印禪師入見。上問曰。
三教聖人本同此理。師曰。譬如虚空初無
南北。上曰。但所立門戸異耳。故孔子以中
庸設教。師曰。非中庸何以立世間。華嚴有
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間法。上曰。今時
學者秖觀文字不識夫子心。師曰。非獨今
之學者。當時顏子爲具體。秖説得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亦未足以識夫
子心。夫子亦曰。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
隱乎。爾以此而觀當時弟子。尚不識夫子
心。況今人乎。張商英有云。唯吾學佛然後
能知儒。上曰。朕意常作此見。上又問曰。老
莊之教何如。師曰。可比佛門中小乘人耳。
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
入無爲界。正如莊子形固可使如槁木心
固可使如死灰。老子曰吾有大患爲吾有
身。大乘人則不然。度衆生盡方證菩提。正
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
覺斯民也。如有一夫不被其澤若已推
而内之溝中也。上大説。即日詔住徑山○
詔佛照禪師徳光住阿育王山。十一月召
對内殿。賜妙勝之殿四字。爲釋迦舍利殿

八年。上製原道論曰。朕觀韓愈原道論。謂
佛法相混三教相絀。未有能辨之者。徒文
煩而理迂耳。若揆之以聖人之用心。則無
不昭然矣。何則釋氏窮性命外形骸。於
世事了不相關。又何與禮樂仁義者哉。然
猶立戒曰不殺不婬不盜不妄語不飮酒。夫
不殺仁也。不婬禮也。不盜義也。不妄語信也。
不飮酒智也。此與仲尼又何遠乎。從容中
道聖人也。聖人之所爲孰非禮樂。孰非仁
義。又惡得而名焉。譬如天地運行陰陽若
循環之無端。豈有春夏秋冬之別哉。此世
人強名之耳。亦猶仁義禮樂之別。聖人所以
設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強名揆而
求之。則道也者。仁義禮樂之宗也。仁義禮樂
固道之用也。楊雄謂老氏棄仁義絶禮樂。
今迹老氏之書。其所寶者三。曰慈。曰儉。曰
不敢爲天下先。孔子曰。節用而愛人。老氏
之所謂儉。豈非愛人之大者耶。孔子曰。溫
良恭儉讓。老氏所謂不敢爲天下先。豈非
讓之大者耶。孔子曰。惟仁爲大。老氏之所
謂慈豈非仁之大者耶。至其會道則互見
偏擧。所貴者清淨寧一。而與孔聖果相背
馳乎。蓋三教末流。昧者執之自爲異耳。夫
佛老絶念無爲修身而矣。孔子教以治天
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猶耒耜而耕機杼而
織。後世紛紛而惑。固失其理。或曰。當如何
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
治世。斯可也。其唯聖人爲能同之。不可不
論也聖政
十年。上親注圖覺經。賜徑山寶印禪師。刊
行於世
十一年。上竺左街僧録若訥箚子。洪惟聖
朝遵用唐制立試經度僧之科。竊詳大宋
高僧傳洪覺範僧寶傳所載。自建隆開國
至*於南渡。名徳高行皆先策試法華。然後
得度。以由此經是如來出世一化之妙唱。群
生之宗趣。帙唯七卷繁簡適中。故學者誦習
無過與不及之患。自唐至今五百年來。昭
垂令典。雖下及萬世可擧而行唐世之式。
遠矣。及我
朝而甚詳如文瑩湘山録載。國初潭州僧童
試經。此州郡比試也。歐陽歸田録載。執政
宋綬夏竦同試童行。此朝廷開試也。若僧史
略載。朱梁時不許私度。願出家者入京比
試。竊詳三書之意。當是天下童行。先就州
郡試中。然後入京。執政開場親監覆試第
名奏上。乃下祠部給牒。若特詔疏恩。如建
隆八千僧。太平普度十七萬。則又不在試經
之限。或謂有虧國用者。則將對之曰。但於
毎歳以千牒爲試經之擬。即以千牒之資
均於餘牒。俾不能誦經而裕於財者亦
得求度。厥今天下僧冗矣。試經以行古道。
貴牒以限常人。誠足以復祖宗之成法救
末流之冗弊也。上可其奏。付執政。下僧司。
具格式。以供申不明。竟爲中書所沮○
建興福院成。先是上竺訥法師。屢以疾求
閒。上曰。且賜地築室。一二年後。彼此作閑
人。水邊石上共説無生。至是以賜師爲佚
老。授兩街都僧録。東宮爲書歸隱扁其室。
十六年。上遜位*於皇太子。退養重華宮稱
壽皇○壽皇召慧光若訥法師入内殿。注
金剛般若經書成。上積日披覽。益有省發
光宗孝宗第三子
九月四日重明節永獻陵
紹熙二年十月。慧光法師入寂。諡宗教廣慈
法師。塔曰普照
五年四月。刑部都官陸沅。沐浴冠服就寢而
化。將殮忽聞蓮華香氣自口鼻噴出。沅
號省菴。居四明鄞之横溪。毎晨起誦法華。
日一過者三十載。年登八秩増至三部。爲
詩見志。有清晨三度到靈山之句。又閲大
藏誦佛號。凡天台教門。少林宗旨。無不博
弟陸游放
翁撰墓誌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上將立謝妃爲后。遣藍内侍詣何
蘘衣菴而不告所問。止令説一二句來。
内侍留數日敬禱之曰。皇帝見遣。願賜
一語以復命。何大怒振衣而出。藍隨之
至天慶觀門。回首曰爲天下母。藍即日
歸奏。妃遂王位中宮
○嚴陵唐仙姑者。幼年厭塵俗往姑蘇。
謁何蘘衣。躬薪水十二年。後逢呂眞人
與之丹。大上皇聞其名。召入徳壽宮。請
符水。問曰。先生符水是行何法。對曰。不
曾行法。但以心爲法。以神爲符。以氣爲
水耳。上説。書寂靜先生以賜之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五
寧宗光宗子。母慈懿皇后李氏
十月十九日瑞慶節 永茂陵
慶元三年。荊門軍申忠翌郎趙善瑩状。當陽
縣玉泉山景徳禪寺爲隋智者禪師開山道
場。蜀將軍關王奉智者爲師。祈禱 屢應。乞
賜加封。勅宣賜靈惠大師
嘉泰二年。餘杭南山白雲庵道民。沈智元。乞
賜勅額。臣寮言。道民者。遊墮不逞。喫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