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師。利菩提者。無相無縁。云何無相。云何無
縁。不得眼識是無相。不見色是無縁。不得耳
識是無相。不聞聲是無縁。乃至意法亦如是。
釋曰。無相則無能縁之心。無縁則無所縁之
境。能所倶亡眞心自現 文殊師利行經偈
云。過現未來法。唯語無眞實。彼若於實處。一
相無差別。釋曰。若説三世所有之法。皆是世
諦語言。若了一心眞實之處。一道自無差別。
何言之所議。意之所縁耶
宗鏡録卷第九十五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菩薩處胎經云。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駛流各
各有名。悉歸于海便無本名。亦如須彌峙立
難動。雜色衆鳥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無本
色。菩薩摩訶薩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亦復如
是。衆生心識所念不同。若干思想。能令一切
至解脱門。想定意滅便無本念。同一解脱
十善業道經云。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
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
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觀此諸大
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徳而
生。又諸天龍八部衆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
福徳所生。今大海中所有衆生形色麁鄙。或
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
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寂照神變三摩地
經云。佛告賢護。寂照神變三摩地者。謂一切
法平等性智。一切言説不現行智。乃至悟入
心智。於心自性能隨覺智。於引不引及引發
中成善巧智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云。佛
言。如是一法隨心變現。即能具足六波羅蜜。
應當廣説教化衆生。爲大利益乃至成佛
賢劫定意經云。若有菩薩平等三昧。諸根具
足聖慧成就。是曰一心。又云。其在禪定不著
内外亦無中間。是曰一心 舍利弗陀羅尼
經云。唯修一心念佛。不以色見如來。不以無
色見如來。不以相。不以好。不以戒定慧解脱
解脱知見。不以生。不以家。不以姓不以眷
屬。乃至非自作非他作。若能如是名爲念佛。
商主天子所問經云。商主天子問言。文殊師
利。云何菩薩能清淨心。答言。天子。若知諸心
皆是一心。如是菩薩。名得淨心 大乘流轉諸
有經偈云。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離於能
詮語。所詮不可得。釋曰。故知法但有名因名
立法。又名因於語語因覺觀。覺觀心不起能
所悉皆空 弘道廣顯定意經云。佛言。又復
三事心之所生。諸法無常從其心生。諸法皆
苦亦由心生。諸法無我亦從心生。乃至能一
其心。知衆生心。順行化之是則心力。阿含經
偈云。我與己爲親。不與他爲親智者善調我。
則得生善趣。釋曰。所以云。天下至親無過於
心。可謂入道眞要修行妙門。若善調之速登
大果。所以般若經云。調心爲善哉。調心招樂
 雜藏經偈云。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
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隨行 文殊菩薩問法
身經云。如言摩尼寶舍有四角。從一角視。悉
見諸角。無所缺減。是故見諸本際。釋曰。若了
一心本際何法不通。以諸法從心所生。皆同
一際。住此際中一一圓滿。擧目咸是。何待
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云。金剛寶藏無
所缺減 象腋經偈云。種種幻無實。凡夫人
見異是中無有異。一切同一相。老姥經云。眼
見好色即是意。意即是色。是二者倶空無所
有生。滅亦如是。無所希望。經云。時舍利弗。
知諸衆會心之所念。即時告此諸比丘言。仁
等何故發於斯言。吾等之身從今已往無佛
世尊。因從異學出爲沙門。時諸比丘報舍利
弗。吾從今始敬事六師。一切所歸爲一相耳。
不倚六入。是以不見若干種師。不想出家沙
門也。釋曰。倚六入而爲差妄分邪正。歸一相
而爲本。彼我雙亡。如是解者。可謂眞出家
 寂調音所問經云。寂調音天子言。文殊
師利。何等如與垢淨等。文殊師利言。空無相
無願如。所以者何。涅槃空故。天子如瓦器中
空寶器中空無二無別。如是天子。垢空淨空。
倶同一空無二無別。釋曰。器雖不等空本無
形。垢淨雖殊性何曾異。如是了者入無相門。
頓悟眞空不墮修證 月藏經偈云諸法無有
二。導師捨憎愛。一道如虚空。此是佛境界。又
偈云。不分別諸法。不見有衆生。諸法唯一相。
得見佛境界 佛語經云。佛言。若有處語。是
魔王語。是魔見語。不名佛語。善男子。若無一
切諸處語者。是名佛語。釋曰。無一切諸處
語者。因是無所證之法。亦無能證之智。既
無有法。豈可説耶。但了唯心自然無語。無語
是眞語。故云無法可説。是名説法。若著處所
若有所説悉違本宗不見法性。如云報化非
眞佛亦非説法者。雜藏經偈云。如世有良醫。
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爲物説唯心 大
乘理趣經偈云。一切有爲法。如乾闥婆城。衆
生妄心取。雖現非實有。諸法非因生。亦非
無因生。虚妄分別有。是故説唯心。無明妄
想見。而是色相因。藏識爲所依。隨縁現衆
像如是目有瞖。妄見空中華。習氣擾濁心。從
是三有現。眼識依頼耶。能現種種色。譬如鏡
中像。分別不在外。所見皆自在。非常亦非斷。
頼耶識所變。能現於世間。法性皆平等。一切
法所依。藏識恒不斷。末那計爲我。集起説爲
心。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爲識。是故説唯心。心
外諸境界。妄見毛輪華。所執實皆無。咸是識
心變。色具色功徳。皆依頼耶識。凡愚妄分別。
謂是眞實有。睡眠與惛醉。行住及坐臥。作業
及士用。皆依藏識起。有情器世間。非由自在
作。亦非神我造。非世性微塵。如木中火性。
雖有未能燒。因燧方火生。由此破諸暗。展轉
互爲因。頼耶爲依止。諸識從彼生。能起漏無
漏。如海遇風縁。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動。恒起
諸識浪。無間斷亦然。如酪未鑚搖。其酥人
不見。施功既不已。醍醐方可得。頼耶妄熏習。
隱覆如來藏。修習純熟時。正智方明了。諸識
隨縁轉。不見本覺心。自覺智現前。眞性常不
 寶雨經云。菩薩云何行心念處。善男子。
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執著爲常。實是其
苦執著爲樂。本無有我執著爲我。本來不淨
執著爲淨。其心輕動無時暫停。以不停故。於
諸雜染能爲根本。壞滅善道開惡趣門。生長
三毒與隨煩惱等。作其因縁。爲主爲導。又
能積集淨不淨業。迅速流轉。如旋火輪。亦如
奔馬。如火焚燒。如水増長。遍知諸境。如世
彩畫。菩薩如是觀察心時。便得自在。得自在
已於諸法中亦無罣礙。是名菩薩善行心念處
 持地經云。佛言。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修
心觀心。菩薩摩訶薩觀心生滅住異相。如是
觀時作是念。是心無所來去無所至。但識縁
相故生。無有本體。無一定法可得。是心無來
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
心識縁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
在兩中間。是心無一生起相。是心無性無定。
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説名爲心。識
雜縁故。説名爲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説
名爲心。但令衆生通達心縁相故。心中無心
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
煩惱染故有分別。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
故。是心空性。空故本體無所有。是心無有一
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
心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
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但凡
夫顛倒相應。以虚妄縁識相故起。是心空無
我無我所。無常無堅牢。無不變異相。如是思
惟得修心念處。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
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
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智者通達是心
無生無相。爾時如實觀心集沒滅相。如是觀
時不得心若集相。若沒滅相。不復分別心滅
不滅。而能得心眞清淨相。諸菩薩以是清淨
心客塵所不能惱。何以故。諸菩薩見知心清
淨相。亦知衆生心清淨作是念。心垢故衆生
垢。心淨故衆生淨。如是思惟時。不得心垢相。
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持世。諸菩
薩摩訶薩修心觀心如是 寶網經偈云。普
遍諸佛土。法王之境界。釋師子人尊。一毛光
所照。釋曰。如無量無邊諸佛土不出一毛頭
心地。以智了達者。故云光所照 十住經
云。金剛藏菩薩。是菩薩三千大千世界所有
衆生一時問難。以無量無邊音聲差別問難。
是菩薩於一念中悉受如是問難。但以一音
皆令開解。釋曰。但以一音皆令開解者。萬法
從心。何疑不釋。依心所示。何法不融。可謂
得佛法之精華。開人天之眼目。廣博嚴淨經
偈云。自在世導師。不可説而説。於空中作結。
即空而解之。釋曰。心有即結心空即解。若無
於心無結無解。故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此
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
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
云何。初綰結成名爲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
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
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歴生盡
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六結不同。
脩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
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佛告
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
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
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
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
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
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
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
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阿難
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
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
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
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
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
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
欲除結。當於結心。釋曰。左右偏掣況有無二
見。當於結心即正明中道。所以味眞空而
有無情起。執根塵而一六義生。諦了自心解
縛倶泯。故知垢淨解縛。悉從自心。以心垢故
見垢。心淨故見淨。心縛故見縛。心解故見
解。若無於心。何垢何淨。如首楞嚴三昧經云。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魔界行不汚。現於魔
宮。語惡魔言。汝寧不聞。佛説首楞嚴三昧。無
量衆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出汝境
界。亦皆當復度脱餘人出汝境界。魔即報
言。我聞佛説首楞嚴三昧名字。以被五縛不
能得往。所謂兩手兩足及頸。又問惡魔。誰繋
汝者。魔即答言。我適發心。欲往壞亂聽受。首
楞嚴三昧者。即被五縛。我適復念。諸佛菩薩
有大威徳難可壞亂。我若往者。或當自壞。不
如自住於此宮殿。作是念已。即於五縛。而得
解脱。菩薩答言。如是一切凡夫憶想。分別顛
倒取相。是故有縛。動念戲論。是故有縛。見聞
覺知。是故有縛。此中實無縛者解者。所以者
何。諸法無縛本解脱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
常解脱相無有愚癡。如來以此法門説法。若
有衆生得知此義。欲求解脱勤心精進。則於
諸縛而得解脱 寶篋經云。文殊師利告大徳
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災熾然終不燒空。如是
舍利弗。一一衆生恒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
之業。然其心性終不可汚 大虚空藏菩薩
所問經偈云。虚空離生滅。法界無去來。衆色
現於空。諸法依心住。空無色非色。心性亦復
然。虚空唯假名。心意識如是 菴提遮女經
偈云。我雖内室中。尊如目前現。仁稱阿羅漢。
常隨不能見。釋曰。故知念念釋迦出世。歩歩
彌勒下生。以自業所遮。對面不見。十地尚隔
羅縠。二乘可知。守護國主陀羅尼經云。爾時
世尊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摩訶薩言。此深
三昧以菩提心而爲其因。以大慈悲而爲根
本。方便修習無上菩提。以爲究竟。善男子。此
中何者名爲菩提。善男子。欲知菩提。當了自
心。若了自心。即了菩提。何以故。心與菩提。眞
實之相。畢竟推求。倶不可得。同於虚空。故
菩提相。即虚空相。是故菩提無所證相。無能
證相。亦無能所契合之相。何以故。菩提畢竟
無諸相故。善男子。以一切法。即虚空相。是故
菩提畢竟無相。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復白
佛言。世尊。若此菩提同虚空。一切智體當何
所求。云何證得菩提現前。一切智智當於何
生。佛告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一切
智體當於心求。一切智智及與菩提從心而
生。何以故。心之實性。本清淨故。善男子。此心
之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善男子。一切
如來説此心相。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紅非
紫。亦非金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
非男非女。非非男女。亦復非是亦男亦女。善
男子。此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非無色界性。
非天龍。非夜叉。非乾闥婆。非阿脩羅。非迦樓
羅。非緊那羅。非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同
類。善男子。此心不住於眼。亦復不住耳鼻舌
身意。於三世中。亦不可見。何以故。此心同於
虚空相故。以是義故。遠離一切麁細分別。何
以故。此虚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
性。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善男子。是故此
心虚空菩提陀羅尼性。無二無二分。無別無
斷。如是一切。皆以大慈大悲而爲根本。方便
波羅蜜之所攝受。善男子。是故當知。我今於
此諸菩薩等大衆之中。説如是法。爲淨廣大
菩提心故。爲令一切了自心故。是故。一切法
自在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知菩提眞實
性者。當了自心。如其心性。即菩提性。云何而
能了知心性。謂此心性。於一切相。若形若顯。
乃至若五陰。若六入。若十二處。若十八界。如
是等法。觀察推求竟不可得。善男子。若諸菩
薩如是了知。即得成就第一清淨法光明門。
住此門已任運得此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
境界甚深三昧 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
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文殊師利言。我及
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者。佛告文
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師利言。如
我思惟。不見一法。何當得住於佛乘。佛言。文
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師利言。如佛乘
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見。我云何得。佛
言。文殊。汝得無礙智乎。文殊師利言。我即無
礙。云何以無礙而得無礙。佛言。汝坐道場乎。
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云何
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釋曰。
若了一心實際。則一切無所得。於無所得中
故。能成辦無邊佛事。於事事中。皆不違實際
故。若如是解者。未必是不坐道場。是坐道
場。當坐道場時。是不坐道場矣。何以故。道
場等不出實際故 大品經云。若住一切法。
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
羅蜜。釋曰。若住法則不見般若。若住般若則
不見法。以法有相般若無相。有無相反故爾。
又非離有相法別立無相般若。以相即無相
全是般若故。經云。色無邊故般若無邊。又
云。若學般若應學一切法。何以故。夫般若
者是無住義。起心即是住著。若不住一切法
即是般若。故云若學般若應學一切法。設住
般若亦成愚闇。但一切處皆無住。則無非般
 金剛場陀羅尼經云。文殊白佛言。頗有
一法菩薩行已能入一切陀羅尼諸法門不
佛言。有一字法門菩薩得已。能説千萬字法
門。而此一字法門亦不可盡説。諸法已還攝
入一字法門 轉女身經云。若於諸法不見
差別。是則必能成就衆生。又云。若知諸法皆
解脱相。是則名爲究竟解脱。釋曰。執心爲境。
觸目塵勞。知境是心。無非解脱。所以二乘只
證人空但離人我虚妄。名爲解脱。末得法空
一切解脱。以不識心故。如入楞伽經偈云。諸
法無法體。而説唯是心。不見於自心。而起於
分別 出曜經云。身被戒鎧心無慧劍者。則
不能壞結使元首。故知若不觀心。妙慧成就。
則不能斷無明根本。所以首楞嚴經云。持犯
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
 正法華經云。第一大道無有兩正。釋曰。
志當歸一萬法所宗。如國無二王。家無二主。若
離此別有所求則成兩道。如菩薩行方便經
云。夫求法者。名不求於一切諸法。又云。若有
所求則不能師子吼也。若無所求能師子吼。
釋曰。涅槃經云。師子吼者。決定説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若知自心。佛性具足。則性外豈有
法而可求耶 那先經云。王問那先。何等爲
一其心者。那先言。諸善獨有一心最第一。一
其心者。諸善皆隨之。那先言。譬若樓陛。當有
所倚。諸善道者皆著一心 雜藏經云。闍王
施寶衣與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忽於座上隱
身不見。如是展轉施諸菩薩聲聞。亦復如是。
乃至自著。亦不見身。因茲悟道。釋曰。夫祖佛
起教之由。莫不皆是破身心二執。故金剛經
云。佛説非身是名大身。寶藏論云。清虚之理。
畢竟無身。心亦如是。若能直悟自他身心倶
不可得。心外無法萬境皆空。即同闍王所悟
無量義經云。佛告大莊嚴菩薩。有一法門。
能令菩薩疾得菩提。世尊。是法門者。字號何
等。其義云何。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無量義。菩
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
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虚空無有二法。而諸
衆生虚妄横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釋曰。是
一法門名無量義者。即是一心門能生無量
義。以不守自性。隨縁成諸法。正隨縁時亦不
失自性。以衆生不了故。但隨起動之縁。不見
寂滅之性。故於諸法横計有無彼此得失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云。大王當知。譬如男子。
或諸女人。於其夢中。夢心所見。可愛園林。可
愛山谷。可愛國邑。及諸異類。彼夢覺已。所見
皆無。如是大王。國祚身命。虚僞無常。一切皆
如夢之所見。故知夢中境界。覺時境界。唯心
所見。更無有異。世人但信夢境是虚。例執晝
境是實。是以大覺垂愍。説況比知。將所信之
虚。破所信之實。令所信之實。同所信之虚。頓
悟法空。皆入宗鏡。入法界體性經云。爾時長
老舍利弗。從自住處出。往詣文殊師利童子
住處。到已不見文殊師利。即詣佛所到已。在
佛別門外邊而住。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童
子言。文殊師利。是舍利弗比丘。今在門外
爲欲聽法。汝令使入。文殊師利言。世尊。若彼
舍利弗際若法界際。世尊。此二際豈有在内
在外若中間二耶。佛言。不也。文殊師利言。世
尊。言實際者亦非實際。如是際非際。無内
無外。不來不去。世尊。長老舍利弗際。即是實
際。舍利弗界。即是法界。世尊。然此法界。無
出無入。不來不去。其長老舍利弗。從何處來。
當入何所。佛言。文殊師利。若我在内共諸聲
聞語論。汝在於外而不聽入。汝意豈不生苦
惱想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
尊凡所説法不離法界。如來説法即是法界。
法界即是如來界。説法界如法界言説界無
二無別。所有名者説者。此等皆不離法界。世
尊以是義故我不苦惱。世尊。若我恒河沙劫
等不來。至世尊説法所。我時不生愛樂。亦無
憂惱。何以故。若有二者即生憂惱。法界無二
故無惱耶。釋曰。是以内外無際。眞俗一原。入
宗鏡中。忻戚不盈於懷抱。住無二處。増愛
靡挂於情田。故知不去不來。見佛匪移於當
念。非近非遠。聞法豈越於毫端。得文殊之心。
方知法爾。起衆生之見。自隔情塵。深密解脱
經云。諸佛如來善覺所覺。離於二行到無相
處。行諸佛行。得諸如來一切平等。到無障礙
之所去處。能到一切不退法輪。能到不可降
伏境界不可思議體。能到一切三世平等。遍
至一切諸世界身。到於諸法無疑之處。能到
一切究竟智行。悉能到於法智無疑境界。得
諸一切無分別身。能答一切菩薩問智。能到
無二行之彼岸。能到諸佛無有差別解脱智
處。能到無邊無中三昧境界。廣大如法界。究
竟若虚空。盡未來際。釋曰。夫親到諸法無疑
之處。悟心方知。頓照萬境無相之門。見性方
了。斯乃如來行處。大覺所知。故云廣大如法
界究竟若虚空無始無終盡未來際 金剛王
菩薩祕密念誦儀軌經云。端身正坐作是思
惟。一切諸法從自心起。從本已來皆無所有
 彌勒成佛經偈云。久念衆生苦。欲拔無由
脱。今日證菩提。豁然無所有。釋曰。心識念念
攀縁繋縛塵境。不得自在。即是衆生苦。若了
境空無縛内結不生。證會一心根塵倶寂。即
入性空法界。證無相菩提。所以法華三昧經
云。無著無所依。無累心寂滅。本性如虚空。是
名無上道。又法華經云。諸佛於此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
此而般涅槃。是以諸佛八相成道。菩薩四攝
度生。自利利他。悉皆於此本性空中成辦
雜藏經云。譬如兩木相揩則自生火還燒其
木。火不從風出。不從水出。不從地出。其四魔
者亦復如是。皆從心生不從外來。譬如畫師
畫作形像。隨手大小。雖因縁合有彩有板有
筆。畫師不畫不能成像。四魔如是。心已堅固
便無所起。釋曰。是以一心不動法不現前。如
畫師不畫且無形像故。不動一心有大功徳。
如法句經云。佛言。善男子。善知識者有大功
徳。能令汝等。於貪欲瞋恚。愚癡邪見。五蓋五
欲。衆塵勞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有大功徳。
譬如有人持堅牢船渡於大海。不動身心而
到彼岸
宗鏡録卷第九十六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佛教已明。須陳祖意。達佛乘者。皆與了義
相應。如法華經云。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説。
皆是佛法。無不眞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説
第一毘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由如
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
所住 第二尸棄佛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
根無實性 第三毘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
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
福如幻起亦滅 第四拘留孫佛偈云。見身
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
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第五拘那舍牟尼
佛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第六
迦葉佛偈云。一切衆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
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七釋迦牟尼佛偈云。幻化無因亦無生。皆
即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
無所畏。復告摩訶迦葉。吾有清淨法眼涅。
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付囑於汝。無令
斷絶。聽吾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
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天第一祖摩訶
迦葉傳法偈云。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
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第二祖阿難傳法
偈云。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