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實論 (No. 1646_ 訶梨跋摩鳩摩羅什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100] [Prev]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不見業報而能捨所重物。是爲甚難。
如人見子得勝己事心尚難喜。況於怨賊。
以此二結依憎愛故深難除斷。以此
縁故佛獨説
成實論卷第十



成實論卷第十一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雜問品第一百三十八
論者言一切煩惱多十使所攝。是故當因十
使而造論。十使者。貪恚慢無明疑及五見。問
曰。十煩惱大地法。所謂不信懈怠忘憶散心
無明邪方便邪念邪解戲調放逸。是法常與
一切煩惱心倶。此事云何。答曰。先已破。相
應但心法一一生。是故不然。又此非道理。何
以知之。或有不善心與不善信倶。或有不
善心而無信。精進等亦如是。故知非一切煩
惱心中有此十法。又汝説睡掉在一切煩惱
心中。是亦不然。若心迷沒爾時應有睡。不
應在調戲心中。有如是等過。問曰。欲界
中具十煩惱。色無色界除瞋。餘殘一切。是
事云何。答曰。彼中亦有嫉妬等。何以知之。
經中説。有梵王語諸梵言。汝等勿詣瞿曇
沙門。汝但住此自得盡老死邊。是名嫉妬。
有嫉妬故亦應有瞋。又經説。梵王捉一比
丘手牽令出衆。謂言比丘我亦不知。四大
何處無餘盡滅。如是以諂曲心誑諸梵衆。
是名諂曲。若言我是尊貴造萬物者。是名
憍逸。如是等彼間亦有。有如是等惡煩惱
故。當知亦有不善。有論師言。若貪父母及
和尚阿闍梨等。是名善貪。貪他物等名不
善貪。不爲損益他人。名無記貪。瞋不善
法及惡知識等。是名善瞋。若瞋善法及瞋
衆生。名不善瞋。若瞋非衆生物名無記
瞋。若依慢斷慢是名善慢。輕他衆生名不
善慢。無明等亦如是。又論師言。若善不名
煩惱。問曰。欲界身見説名無記所以者何。
若身見是不善。一切凡夫皆生我心。不可
令盡墮地獄故説無記。是事云何。答曰。身
見是一切煩惱根本。云何名無記耶。又此人
墮爲他人説有神我。爾時云何當名無
記。邊見亦如是。問曰。若轉人邪見令墮疑
中。此人是不善耶。答曰。此人非是不善。所
以者何。寧墮疑中不入邪定。問曰。有人
言。欲界繋煩惱一切能使欲有相續。色無
色界繋亦如是。是事云何。答曰。但愛能令
諸有相續。以先喜後生故。又説愛爲苦
集。亦説愛樂飮食貪欲等故隨處受生。邪
見等中無如是義。經中雖説慢因縁生。亦
先慢後愛故生。瞋亦如是。故知皆以愛故
諸有相續。問曰。諸煩惱中幾見諦斷幾思惟
斷。答曰。貪恚慢無明二種。見諦斷思惟斷。餘
六但見諦斷。問曰。學人亦有我心。故知
不示相身見分學人未斷。答曰。是慢非見。
見名示相。問曰。有人言。慳嫉悔諂曲等。
但思惟斷。是事云何。答曰。是皆二種。亦
見諦斷亦思惟斷。何以知之。如尼延子等
見佛弟子得供養。故生嫉妬心。是嫉妬
見道則滅。故知見諦所斷。有人先於佛弟
子慳惜不施。得見道故便能施與。是慳則
見諦斷。如蘇那刹多羅等悔亦見諦斷。如
須陀洹墮地獄等因縁。及第八世受身諂
曲等。亦見諦斷。問曰。諸煩惱幾見苦斷。幾
見集滅道斷。幾思惟斷。答曰。先説見諦所
斷六使四種。見苦斷見集滅道斷。餘四使
五種。問曰。身見邊見但見苦斷。戒取二種。
見苦見道斷。是事云何。答曰。諸煩惱實見
滅諦時斷。是故身見等不應但見苦斷。又
身見於四諦中謬。五陰無常從因縁生。我
非無常不從因生。五陰有滅而我無滅。
道與我見相違。是故身見四種所斷。邊見
亦四種斷。所以者何。行者見苦從集生則
滅斷見。見由道得滅則滅常見戒取亦四
種。有因有果是故見苦時。知戒是苦不以
此得淨。是見苦斷。知戒是苦因不以此
得淨。是見集斷。以邪見謗泥洹謂以此
見得淨。是見滅斷。以此謗道是見道斷
如見取依邪見故四種。戒取亦應如是。問
曰。若爾者不名九十八使。答曰。諸使隨地
斷。不隨界故不限九十八也。問曰。貪慢及
除邪見。餘四見皆三根相應。除苦根憂根。
瞋恚亦三根相應。除樂根喜根。無明五根相
應。邪見疑四根相應除苦根。瞋覆罪慳嫉
但憂根相應。是事云何。答曰。先已破無相
應。故後當説五識中無煩惱故。又汝法中
貪喜根相應慳則不爾。是無因縁慳是貪分
故。如是憍慢不與憂根相應。亦無因縁。故
知汝等所説皆自憶想分別。問曰。有人言見
苦所斷五見疑及貪恚慢。不相應無明。及
集諦所斷邪見見取疑及貪恚慢。不相應無
明。是名遍使餘非遍。此事云何。答曰。一切
是遍。所以者何。一切皆共相因相縁故。又於
己邪見中生貪。所謂無苦乃至無道。貪著
此見而以自高。若聞説苦則生憎恚。又此
貪能縁滅諦。瞋亦能憎恚泥洹。亦以泥洹
生自高心。道亦如是。當知餘使亦有能遍。
又欲界繋煩惱能縁色界。如以貪喜樂以
瞋憎惡。以彼法自高亦以之爲勝非欲界
也。如欲界煩惱能縁色界色界見等煩惱
亦能縁欲界果。無色界亦如是。又此煩惱皆
能總相別相。所以者何。貪亦能總相染四天
下。又長爪經説。一切忍是貪。一切不忍是瞋。
一切不忍是貪。一切忍是瞋。亦以此煩惱
自高。是煩惱皆能起身口業。所以者何。
經中説。生如是見説如是事。謂有神等。
又此一切煩惱皆在第六識中。五識中無。所
以者何。想行第六識。故一切煩惱皆從想生。
若不爾身見等亦應在五識中。所以者何。
以眼見色謂我能見。疑慢等亦如是。問曰。
經中説六愛衆。云何言五識中無煩惱耶。
答曰。如六意行皆在意識中。但以眼等
開導。故名六意行。是事亦爾。又意識中所
有分別因縁五識中無。故知五識中無煩惱

  斷過品第一百三十九
問曰。有人言。諸煩惱九種。下中上。下下下中
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智亦九
種。是煩惱先斷上上。後斷下下。以下下智
斷上上煩惱。乃至以上上智斷下下煩惱。
是事云何。答曰。以無量心斷諸煩惱。所以
者何。經中佛説。譬如巧匠手執斧柯。眼見
指處。雖不能分別日日所盡若干分數。但
見盡已乃能知其盡。比丘亦爾。修行道
時。雖不分別知今日所盡若干諸漏。昨日
所盡若干分數。但盡已乃知漏盡。故知以
無量智。盡諸煩惱。非八非九問曰。依止何
定斷何煩惱。答曰。因七依處能斷煩惱。
如經中佛説。因初禪漏盡。乃至因無所有
處漏盡。又離此七依亦能盡漏。如須尸摩
經中説。離七依處亦得漏盡。故知依欲界
定亦得盡漏。問曰。見諦所斷煩惱。不應
依無色定斷。以此行者壞色相故。答曰。是
事先答。謂無色定能縁於色。問曰。爲先從
初禪次第離欲至二禪等爲一時耶。答曰。
應當次第。以離初禪欲生二禪等故。問
曰。欲界中亦有次第耶。答曰。諸煩惱念念
滅。故亦應次第。又如炎摩天抱則成欲。兜
率陀天執手成欲。化樂天以口説成欲。他
化自在天相視成欲。當知欲界煩惱亦漸次
盡。有人言。以福徳因縁於彼中生。不以
斷煩惱故。以所欲妙故成有差別。又根鈍
故抱乃成欲。根轉利故視則成欲。問曰。有
人言。思惟所斷煩惱漸次斷。先欲界繋後色
無色界繋。見諦所斷則一時斷。是事云何。
答曰。隨諦所斷而實一切煩惱見滅諦斷。
是事先説。所謂見諦所斷身見等煩惱。皆見
滅諦斷。從煖法來。以無常等行觀五陰
相。始斷煩惱見滅乃盡。問曰。觀欲界繋
苦能斷欲界結。集亦如是。如欲界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亦如是。觀欲界滅能斷三界
結。道亦如是。是事云何。答曰。滅智能斷煩
惱。是故汝説不然。問曰。經中説。觀五陰無
常等故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汝云何
言但觀滅諦斷煩惱耶。答曰。是觀五陰
智生滅合觀。故能斷結使。如經中説比丘
觀是色是色集是色滅。又當説見法識法則
煩惱斷。可知見滅諦故諸煩惱盡。又五陰
是苦於中生諸煩惱。若見五陰滅以爲寂
滅安隱。如是則苦想具足。故知見諸陰滅
則煩惱盡。如説因諸法無體性依一捨心
斷。無體性即是滅。若行者見色無體性乃至
識無體性。則深得離。又三解脱門皆縁泥
洹。以此解脱門能斷煩惱。無餘方便。故
知但無爲縁道能斷煩惱。是故汝所説斷
煩惱法。是事不然。論者言。諸煩惱有如是
等無量分別門。以求解脱者應當知。所以
者何。以知是縛過故得解脱。如人識怨故
能遠離。如知嶮道故能得避。煩惱亦如是。
又煩惱縛甚爲微細過。於毘摩質多羅阿修
羅王縛。乃至有頂衆生常爲惱縛。是故應
知其過。又衆生乃至有頂猶還退墮。皆以
不能見知煩惱過故。又不斷結故生増
上慢。自謂已斷。後則疑悔。是故應知諸煩
惱過。勿爲所誑。又若衆生捨離淨妙泥洹
之樂。反貪鄙弊欲樂有樂。皆是諸煩惱過。若
斷煩惱則得大利。故應知」見諸煩惱過
有障解脱法所謂煩惱。若不斷煩惱終
無解脱因縁。所以者何。諸煩惱是身因縁。
隨煩惱有身隨身有苦。是故求離苦者。
應勤精進斷諸煩惱
  明因品第一百四十
問曰。煩惱爲身因縁是事應明。所以者何。
有諸外道不信此事。或言是身無因無縁。
猶如草木自然而生。或言萬物是大自在等
諸天所生。或言萬物從世性生。或言微塵
和合故生。説如是等。是故應明。答曰。從業
有身是事先成。是業從煩惱生。故以煩惱
爲身因縁。問曰。云何知因煩惱有業。答
曰。隨假名心名爲無明。假名心者能集諸
業。故知煩惱因縁有業。又阿羅漢諸業不集
不成。故知諸業由煩惱成。如經中佛説。若
人得明捨離無明。是人能起福業罪業無
動業不。不也世尊。又無無漏業。故知但隨
假名者能起諸業。無漏心不隨假名故不
業。又學人無行如經説。學人還而不
行。滅而不作。作相是行。行名爲業。又無漏
心非行相故。無無漏業。是故一切諸受身
業。皆因煩惱生。又斷煩惱者不復受生。
故知有身皆因煩惱。問曰。一切衆生皆以
無煩惱。生後時乃起。如人生時無齒其後
乃生。答曰不然。有煩惱者隨所有相。謂
啼哭等生時現有。故知皆與煩惱共生。又
現見衆生多生厠等中。不生槃石等中。當
知貪著香味等故。於是中生。故知由煩
惱生。問曰。地獄等中不應得生。所以者何。
無人貪樂地獄等故。答曰。衆生以癡力故
於顛倒心生。將命終時遙見地獄。謂是
華池以貪著故則於中生。如經中説。若
人迮閙中死欲得寛處於鳥中生。若渇死
者生爲水虫。若凍死者生熱地獄中。熱
死者。生寒氷地獄中。若貪著婬欲生鳥雀
中。若貪飮食則生爲死屍中*虫。又因所
貪著故造諸惡。諸惡因縁強受果報。又貪
著身故諸業能生果報。所以者何。貪著己
身愚癡力故。憍慢等諸煩惱生。從此能集
成業。以業力故生諸道中。問曰。若以煩惱
因縁有身。斷煩惱者五陰不應復得相
續。答曰。是身本由煩惱故生。煩惱雖盡以
勢力故身猶不斷。如以杖轉輪雖暫廢杖
輪猶不止。問曰。若以先業煩惱勢故有
身。斷煩惱者以先業煩惱勢故。亦應受
身。答曰。要以取相故識能住。是人先業勢
盡。今善修無相解脱門。故不受後身。又如
熱石上諸種不生。如是以智慧火熱諸識
處。則識種不生。後相續斷。又諸行因縁不
具足。故不復相續。如經中佛説。識爲種子
業行爲田。貪愛爲水無明覆蔽。以此因縁
則受後身。阿羅漢是縁不具故無後身。當
知煩惱因縁受生。又無煩惱者。有知苦等
心。今受生者不見有此等心。故知無煩惱
者不能受生。問曰。須陀洹等有苦等心而
生時亦不見有。答曰。諸阿羅漢智慧力強。
一切煩惱不能勝。故將命終時能障受生。
須陀洹等智力不爾。故不應爲喩。又汝説
如齒後漸漸生。煩惱亦爾。是事不然。所以
者何。阿羅漢無漏智慧燒煩惱。故不應
復生。如焦種子不能復生。又現見今世從
煩惱生身。如從貪欲身色變異。瞋恚亦
爾。故知後世五陰亦從煩惱生。問曰。亦
見從飮食等因縁有五陰生。而不名飮食
爲受身因縁。答曰。飮食假心能生色等。煩
惱不爾。更無所假而生色等。故知煩惱爲
身因縁。又現見鳥雀等多欲。毒蛇等多瞋。
猪等多癡。當知此諸衆生必當修集此婬
欲等諸煩惱。故於是中生。問曰。生處法爾。
非先修集煩惱因縁。答曰。若爾則婬欲等無
因是事不可。當知從先修集因縁故有。又
貪恚等煩惱熾盛。則爲殺等諸罪。以此罪
故現受鞭杖繋縛等苦。煩惱若薄則得持戒
修善等利。因此戒善現得名聞利養等樂。
如現世衰利皆因煩惱。故知來世亦當如
是。問曰。若因煩惱有身則斷生死往來。
所以者何。以煩惱盛故墮惡道中。既受
罪身。煩惱更増永無脱因。如是不應得生
善處。若受福身。爲福轉増則亦不應復
生惡處。如是則無生死往來。答曰。是人
雖墮惡處或得善心。雖生善處或起惡
心。是故生死往來不斷。又隨貪等煩惱減
少。隨生好處。隨貪等多。隨生惡處。如猪犬
等。隨減煩惱生善處者。如以煩惱薄故
能行布施。持戒等福生六欲天。斷婬欲故
得勝禪樂。斷色染故得勝定樂。一切結盡
則得無比泥洹樂。故知此身因煩惱有。又
現見衆生樂弊國土及諸惡人弊止住處。皆
由貪著。故知生死中衆生所住亦由貪著。
如蛾貪明色故爲燈所焚。是貪著不從智
生。所以者何。此蛾不知火是苦觸故投其
中。如是衆生墜後身苦。皆以無明因縁
貪愛故生。如魚呑鉤麞鹿逐聲。皆以貪著
故致死。又如人以貪著故。遠到異方而
不能返。當知皆以煩惱故生。又如樹根
不拔其樹猶生。如是貪根不拔苦樹常在。
如佛説。樹根不拔雖斷猶生。貪使不拔數
數受苦。又是身不淨無常苦空無我。自非
無明何有智者貪受此苦。猶如盲人可
以垢衣誑爲寶飾。如是爲無明所盲。則能
受多過患不淨五陰。又以我心故受身。雖
苦而不能捨。若無我心則能遠離。如舍利
弗説。清淨持戒得道者死時歡喜。猶破毒
器。故知煩惱因縁有身。又有以無智故貪
著此身。如以畫篋盛滿不淨。隨未開時則
可愛樂。開則臭穢。又如毒蛇滿闇室中。燈
未照時即生樂著見則捨離。衆生亦爾。
墮有無明則樂世間。若生明時心則厭
離。如是貪愛爲身根本。所以者何。以貪愛
故求。求有二種。欲求有求。求現在諸欲是
名欲求。更求後身是名有求。故知貪愛是
身之本。又若著五陰則生身見。謂言是我
名我語取。因此取故生餘三取。取因縁有。
有因縁生。當知煩惱是身根本。又是身皆苦。
於此苦身生樂想倒。以此樂倒則生倒愛。
以此倒愛能受後身。故知貪愛因縁有身。
又此身以食因縁故住。著揣食故不過欲
界。如業品中説。貪香味故厠等中生。以著
觸故胞胎中生。著温涼觸故卵生濕生。
倶不過欲界。因三種觸生三種受。故説
觸因縁受。意思食亦如是。發後身願我當
作此。無見知識爲貪愛本。能致後身。
如是四食皆由貪愛。一切衆生皆以食存。
故知愛因縁生。又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以愛婬欲故卵生。胎生貪香味等故受濕
生。隨其所愛故起殷重業。則受化生。
故知四生差別皆由貪愛。又四種受身。有
能自殺他不能殺。如是等四皆以貪愛差
別故有。故知貪愛因縁有身。又四識處隨
色識住依色縁色以喜爲潤。受想行亦如
是。而不説識是識處。以識時無煩惱故。
故知煩惱因縁有身。又十二因縁皆由無明。
所以者何。隨假名心名爲無明。因此無明
起福行罪行及不動行。欲安樂衆生是名
福行。苦惱衆生是名罪行攝心慈悲等名
爲不動行。隨此諸業識住後身。依識生
名色六入觸受。此四是先世業煩惱果報。
復因此愛生愛取有。是業煩惱能生後世
生老死等。如是十二有分相續。皆以無明
爲本。故知煩惱因縁有身。又生死無始。
何以知之。經中説。從業因縁有眼等根。因
愛有業因無明有愛。無明因邪憶念。邪憶
念還因眼縁色從癡故生。故知生死輪轉
無始。若説因自在天等。則非無始是事不
可。故知煩惱因縁有身。又滅盡煩惱則得
解脱。又衆生身種種雜類。若因自在等則
不應雜。以煩惱業有多種故。身亦不一。
又二十二根因六根生六識。是中有男女
根。是諸法相續不斷故名爲命。是命以何
爲根。所謂業也。是業因於煩惱。煩惱依受
故以五受爲根。如是展轉生死相續。依信
等根能斷相續。如是二十二根往來生死。
故知皆以煩惱有身。又求解脱者。生戒定
慧解脱解脱知見品。此何所用皆爲滅諸煩
惱。知者見其利故依此諸品。故知煩惱因
縁有身。又諸煩惱次第滅盡。斷三結得須
陀洹果。貪欲等薄得斯陀含果。欲界結盡
得阿那含果。諸禪定中亦如是。次第一切
都盡得阿羅漢果。如是隨諸煩惱次第滅
故身亦漸滅。若因自在天等則不應漸
*滅。故知煩惱因縁有身。又貪等煩惱諸善
人皆求斷滅。必當見貪等因縁。今世後世
得衰惱事。是故求斷。若不爾則不求斷。若
人説身因自在等。是人亦求斷貪欲等。故
知貪欲等因縁有身。又智者知以智慧而
得解脱。可知以無智故縛。故知煩惱因縁
有身。又佛處處經中説。貪喜盡故得正
解脱。所以者何。眼色等不名爲縛。貪喜爲
縛。破貪喜故心得正解脱。正解脱心能
入泥洹。故知煩惱因縁有身。又以空無相
無作而得解脱。故知煩惱因縁有身。所以
者何。觀諸法空即無相可得。以滅相故不
願後身。是故以空名解脱門。相違則縛。
以此等故由煩惱有身。是事已明。集諦聚

  ◎滅諦聚初立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一
論者言。滅三種心名爲滅諦。謂假名心法
心空心。問曰。云何滅此三心。答曰。假名心
或以多聞因縁智滅。或以思惟因縁智滅。
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滅。空心入滅盡
定滅。若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滅。問曰。何
謂假名。答曰。因諸陰所有分別。如因五
陰説有人。因色香味觸説有瓶等。問曰。
何故以此爲假名耶。答曰。經中佛説。如輪
軸和合故名爲車。諸陰和合故名爲人。又
如佛語諸比丘。諸法無常苦空無我。從衆
縁生無決定性。但有名字但有憶念但有
用故。因此五陰生種種名。謂衆生人天等。
此經中遮實有法。故言但有名。又佛説二
諦眞諦俗諦。眞諦謂色等法及泥洹。俗諦謂
但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縁成瓶。五陰
因縁成人。問曰。若第一諦中無此世諦。何
用説耶。答曰。世間衆生受用世諦。何以
知之如説畫火人亦信受。諸佛賢聖欲令
世間離假名。故以世諦説。如經中佛説。我
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以智者無所
諍故。*有上古時人欲用物故萬物生時爲
立名字。所謂瓶等若直是法。則不可得用。
故説世諦。又若説二諦則佛法清淨。以第
一義故智者不勝。以世諦故愚者不諍。
又若説二諦則不墮斷常。不墮邪見及
苦邊樂邊。業果報等是皆可成。又世諦者是
諸佛教化根本。謂布施持戒報生善處。若以
此法調柔其心。堪受道教。然後爲説第一
義諦。如是佛法初不頓深。猶如大海漸漸
轉深故説世諦。又若能成就得道智慧。乃
可爲説實法。如佛念言。羅睺羅比丘今能
成就得道智慧。當爲説實法。譬如熟癰
壞之則易生則難破。如是以世諦智令心
調柔。然後當以第一智壞。又經中説。先知
分別諸法。然後當知泥洹。行者先知諸法
是假名有是眞實有。然後能證滅諦。又諸
煩惱先麁後細。次第滅盡。如以髮毛等相
滅男女等相。以色等相滅髮毛相。後以空
相滅色等相。如以榍出*榍故説世諦。又
以世諦故得成中道。所以者何。五陰相續
生故不斷。念念滅故不常。離此斷常名爲
中道。如經中説。見世間集則滅無見。見世
間滅則滅有見。以有世諦則可見集見
滅故説世諦。又以世諦故佛法皆實。謂有
我無我等門。若世諦故有我無咎。以第
一義故説無我亦實。又以世諦故有置答
難。若就實法則皆可答。又若見實有衆生。
是大癡冥。若言實無亦墮癡冥。所以者何。
此有無見則爲斷常。令諸行者得出有邊。
復墮無邊。若無世諦何由得出。又若人未
得眞空智慧。説無衆生。是名邪見。
無衆生受生死故故名邪見。若得空智説
無衆生。是則無咎。如經中説阿羅漢比
丘尼語惡魔言。汝以何爲衆生。但空五陰
聚實無衆生。又説。是身五陰相續空無所
有。如化如幻誑凡夫。目爲怨爲賊如
箭如瘡。苦空無我但是生滅壞敗之相。
問曰。倶是無所有心。何故或名邪見。或名
第一義耶。答曰。若人未生眞空智慧。有
我心故聞説無我即生恐懼。如佛言若
凡夫人聞空無我更不復作。則大驚怖。故
知未得空智。有我心故怖畏泥洹則爲
邪見。得眞空智知本來無則無所畏。又
此人未得眞空。見無所有則墮惡見謂斷
見邪見。若是人先以世諦故知有我。信業
果報後觀諸法無常生滅相。漸漸證滅無
我心。*即滅貪心。若聞説無所有則無過
咎故説世諦。又有外道謗佛。瞿曇沙門破
眞實神。是故佛言。我以世諦説有衆生。
我解正見中。説有衆生往來生死。是名
正見。但凡夫以邪念故。於實無衆生中説
言實有。破此邪念不破衆生。如瓶等物
以假名説。是中非色等是瓶。非離色等別
有瓶。如是非色等諸陰是衆生。亦不離色
等陰別有衆生。如因色等過假名。如是
以滅相過色等。以譬喩故令義易解。猶
如畫燈亦名爲燈。而實無燈用。如是雖
説有瓶。非眞實有。雖説五陰非第一

  假名相品第一百四十二
問曰。云何知瓶等物假名故有非眞實耶。
答曰。假名中示相。眞實中無示相。如言此
色是瓶色不得言是色色。亦不得言是受
等色。又燈以色具能照觸具能燒。實法不
見如是。所以者何。識不以異具識。受亦
不以異具受。故知有具是假名有。又因異
法成名假名有。如因色等成瓶實法不因
異成。所以者何。如受不因異法成。又假名
多有所能。如燈能照能燒。實法不見如
是。所以者何。如受不能亦受亦識。又車名
字在輪軸等中。色等名字不在物中。有如
是差別。又輪軸等是成車因縁。是中無車
名字。然則車因縁中無車法。而因此成車。
故知車是假名。又如以色等名得説色
等。以瓶等名不得説瓶等。故知瓶等是假
名。又有假名中心動不定。如人見馬或言
見馬尾。或言見馬身。或言見皮。或言見
毛。或言聞箏聲。或言聞弦聲。或言嗅華。
或言嗅華香。或言甞酪。或言甞酪味。或言
觸人。或言觸人身。或言觸人臂。或言觸
人手。或言觸人手指。或言觸指節。意識於
衆生等中動。謂身是衆生。心是衆生。色等是
瓶離色有瓶。如是等實法中心定不動。不
得言我見色亦見聲等。又可知等中不可
説亦名爲有。是爲假名如瓶等故。知瓶等
是假名有。所以者何。色等法不名可知等中
不可説。又如色等法自相可説。瓶等自相不
可説。故知是假名有。或有説假名相。是相
在餘處不在假名中。如經中説業是智者
不智者相。若身口意能起善業是名智者。
身口意起不善業名不智者。身業口業依
止四大。意業依心。此三事云何名智者不
智者相。故知假名無有自相。又假名相雖
在餘處亦復不一。如説人受苦惱如矟
入心惱壞。是色相。又受是受相。亦於人中
説。如佛説。智者愚者倶受苦樂。而智者於
苦樂中。不生貪恚取多少等。相是想相。
亦於人中説。如説我見光明見色作。起
是行相。亦於人中説。如説是人起作福
行亦起罪行及不動行。識是識相。亦於人
中説。如説智者識法如舌甞味。是故若在
餘處説亦説多相。是假名相。色等相不在
餘處亦無多相。又若法爲一切使使。是假
名有。實法不爲使使。以諸使使人故。又假
名中無知生。先於色等中生*知。然後以
想分別。言我見瓶等。又瓶中*知要
待色等。所以者何。因色香味觸謂言是瓶。
實法中*知更無所待。又假名中生疑。如
杌耶人耶。色等中不生疑爲色爲聲。問
曰。色等中亦有疑有色耶無色耶。答曰。不
然。若見色終不疑是聲。更以餘因縁故。
疑有色無色。如聞説色空而復見色則
生疑。言爲有爲無。若見滅諦此疑則斷。
問曰。滅諦中亦有疑。爲有滅耶無滅耶。答
曰。於所執中生疑。非滅諦中。若聞執有
滅亦執無滅。於中生疑爲有爲無。是人
爾時不見滅諦。所以者何。見滅諦者無
復有疑。故知生疑處是假名有。又於一物
中得生多識。是假名有如瓶等。實法中不
爾。所以者何。色中不生耳等諸識。又多入
所攝是假名有。如瓶等。是故有人説假名
有四入所攝。實法不得多入所攝。又若無
自體而能有作。是假名有。如説人作而人
體業體實不可得。又所有分別是怨親等。皆
是假名非實法有。所以者何。若直於色等法
中。不生怨親等想。又來去等斷壞等燒爛等
所有作事。皆是假名非實法有。所以者何。
實法不燒*不壞故。又罪福等業皆假名有。
所以者何。殺生等罪離殺等福。皆非實有又
假名有。相待故成。如此彼輕重長短大小。
師徒父子及貴賤等。實法無所待成。所以者
何。色不待餘物更成聲等。又不假空破。
是假名有。如依樹破林依根莖破樹。依
色等破根莖。若以空破是實法。有如色等
要以空破。又隨空行處是假名有。隨無我
行處是實法有。又有四論。一者一。二者異。
三者不可説。四者無。是四種論皆有過咎。
故知瓶等是假名有。一者色味香觸即是瓶。
異者離色等別有瓶。不可説者。不可説色
等是瓶。離色等有瓶。無者謂無此瓶。是四
論皆不然。故知瓶是假名
  破一品第一百四十三
問曰。此一等四論有何過耶。答曰。一論過
者。謂色等法相各差別。若爲一瓶是則不
可。又色等一一不名爲地。和合云何有地。
所以者何。若一一馬不名爲牛。云何和合
爲牛。問曰。如一一麻不能成聚和合能成。
如是色等一一不能成地。和合能成。答
曰不然。所以者何。麻聚是假名有。一等是
實法中論。云何爲喩。又色香味觸是四法。地
是一法。四不應爲一。若四爲一一亦應爲
四。是事不可。故知色等不即是地。又世間
皆説地色地香地味地觸。不見有言是色
色。要以異法相示。如某人舍等。問曰。此不
以異法相示。即以自法自示。如石人手足。
所以者何。離手足更無石人。如是雖不
離色等是地。亦以自體自示。有何咎耶。
答曰。若説地以色等自示。無有此理。汝雖
説石人喩。是喩不然。所以者何。若示石人
手時。以餘身爲石人。又空中亦可有説。
如説石人身時。爾時石人更無有餘。而亦
得説。如佛説是身中有髮毛血肉等。離此
髮等更無有身。是髮等所依止處。雖無別
依處而亦可説。故知説石人者亦是妄説。
汝若以石人成地。亦無地也。汝經中説。有
色香味觸是地。是地即無如身故。知色香味
觸。非即是地又諸求那中不得相示不得
色有香。但得言地有色*味香觸。故知
非一。又色等心地心各異。故知色等非地。
又色等名異地名亦異。問曰。心異名異皆和
合中有異。答曰。若心與名但和合故有。和
合但是名字。然則地但有名字。無一論也。
又地可以一切根知。何以知之。人作是念。
我見地嗅地嘗地觸地。若色香味觸是地。
不應但色中生地想謂我見地。香等亦如
是。而實但色中生地想。故知非色等是地。
假名字因縁。一分中亦可説假名名字。
如人伐樹亦言伐樹。亦言伐林。又諸求
那邊陀羅驃異是中所有因縁。以是因縁不
成一論。又僧佉人説。五求那是地。是亦不
然。所以者何。如先説。聲離色等念念滅相
續更生。非成四大因。故知非一切四大盡

  破異品第一百四十四
問曰。異論中有何等過。答曰。離色等法更
無地也。何以知之。不離色香味觸生地
心。但於色等法中生心。所以者何。如色異
聲等異不待聲等而生色心。若離色等別
有地者。亦應不待色等生地心。而實非
不待。是故無別有地。問曰。非不待餘法。
要待色相而生色心。答曰。破總相品中當
説。離色無別色相。是故不然。又異地等法
無根能知。故知無別地等。問曰。地等以二
根可取。謂身根眼根何以知之。眼見知是
瓶。以身根觸亦知是瓶。是故汝言無根取
地。是事不然。答曰。若爾是瓶則四根取。
亦以鼻根嗅泥。舌根嘗泥。問曰。鼻根舌根
不能取瓶。所以者何。闇中不能分別。若
嗅瓶若嗅瓫。若嘗瓶若嘗瓫。答曰。雖不
能分別瓶瓫。而於泥中生知。謂嗅泥嘗
泥。又若埋瓶出口。若見若觸不能定知
是瓶是釜爲是破瓦。故知眼根身根亦不應
取瓶。又於闇中雖生瓶心。不能分別金
瓶銀瓶。故知眼根身根亦不能取瓶。又鼻
根舌根能取花果乳酪等法。眼根身根則不
能取。如雖見華等不能分別香臭美
惡及甘酢等。是故若謂眼根身根知陀羅驃。
而鼻根舌根不知無有是事。如鼻根舌根
得異陀羅驃。而亦有分別。眼根身根亦
如是。雖無異陀羅驃而亦得分別。又五根
中無有取假名知。故知假名非眼身鼻舌
諸根所得。第六根中有。知能知假名。所以
者何。意識能縁一切法故。又眼若能見色
見非色者。亦應能見聲等。若爾則不復須
耳等諸根。是事不可。是故不以眼根身根
取陀羅驃。問曰。以色了陀羅驃則眼能見。
非一切異色法皆可見。答曰。以色了瓶
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誰作瓶色但是和合。
是故非色了瓶。又若以可見法了餘法。令
可見者以瓶等不可見法了色。色亦應
是不可見。又瓶應二種。亦可見亦不可見。
以爲可見不可見法所了故。又若要以色
等法了故。眼等根可知者。色相不應是眼
根所知。所以者何。汝法因色相故。色可見
是色相更無有相。然則色相應不可見。是
故不然。又若以色了故可見者。一切諸根盡
應知陀羅驃。耳根亦應知虚空。以聲了故。
又應以身根知風。以觸了故。而汝法不
然。是故無此了法。問曰。餘法不能爲了。
但色能作了。答曰不然。是中無有因縁但
色能爲了。而餘法不能。如汝説大多陀羅
驃。是中色可見。如是則因色故得色。應
當以色相了色。然後可得。不但色能爲
了。若如是説猶不離先過。又異時生色
心。異時生瓶心。是故縱色能了。於瓶何益。
又如盲人習瓶量故。雖失眼根觸亦如
瓶。是故非但色能爲見因。又盲人身根亦
能知風。是故非但色了故能生知。又汝經
中亦説。觸來觸身非地水火。當知不可見
相是風。此亦不然。所以者何。盲人知此風
時。亦不知此觸爲可見爲非可見。又人
眼見數量等法。是中無有色了。有聞香亦
得知非香法。甞味亦能知非味法。是故要
以色了陀羅驃。然後可知。是事不然。問曰。
若色了於見中非因者。若數量等法。在不
可見陀羅驃中及風亦應可見。答曰。我法離
色更無餘法可見。故知隨法中有色生。則
眼能見。眼見色已即生瓶想。若法中無色
生。是中雖有眼不生異瓶想。是故若離色
等別有瓶者。無此理也
  破不可説品第一百四十五
問曰。不可説論中有何等過。答曰。實法無
有於一異中不可説者。所以者何。無有因
縁譬喩以此知不可説。色等法實有故。非
不可説也。又諸法各有自相。如惱壞是色
相更無異相。云何名不可説。又隨識差別
故法有差別。如以眼識知色不知聲等。
是故此中無不可説。又色是色入所攝。非聲
等攝。若汝欲令有不可説者。色是色是可
説。色是非色是不可説。聲等亦如是。又諸法
有次第數。若不可説則諸法無數。所以者
何。第一第二不相異故。故知實無不可説
法。但於假名中爲一異故説不可説
  破無品第一百四十六
問曰。無論中有何等過。答曰。若無則無罪
等報縛解等一切諸法。又若執無所有
是執亦無。以無説者聽者故。又有無等論
皆以信故説。若信見知若信比知。若隨
經書若説無所有。則不在此三中。汝意或
謂我隨經書。是事不然。經書意亦難解。或
時説有或時説無。云何取信。若信比知要
先現見。然後比知。又瓶等法今現見有。以能
生心故。隨能生心則有此法故。非無也。
又今瓶瓫等現有差別。若一切無何有差別。
汝意或謂以邪想故有分別者。何故不
於空中分別瓶等。又汝若謂以癡故生物
心者。若一切無。此癡亦無。何由而起。又汝
意謂一切法無。是知何縁得生。諸知不以
無縁而生。以知物故名知。是知不應言
無。又若都無者。今一切人應隨意所爲。而
諸善人皆樂布施持戒忍等善法。遠離不善
法。故知非無。又瓶等法今現可知。而汝言
現在皆無。以無法故。亦不應信經書。然則
何因縁故。説一切無故。一切無是事應明。
若不能以因縁明者。他人所執自然應成。
他論成故。汝法則壞。若有因縁可成則不
名爲無
  立無品第一百四十七
説無者言。汝雖以言説破空。然諸法實無。
以諸根塵皆不可得故。所以者何。諸法中無
有有分可取。是故一切法不可取。不可
取故無。汝若謂有分雖不可取諸分可取
者。是事不然。諸分中不生心。所以者何。麁
瓶等物可取故。又分不作有分。所以者何。
因有分故説分。有分無故分亦無。又無陀
羅驃求那無分。是故無分。又若見細分則
應常生分心不生瓶心。所以者何。若常念
分終不應生瓶心。又若先憶分後生瓶心
則瓶心應久乃生。而實不久生故不念分。
又若見瓶不生分別分心。即生瓶心。又
無一切分。所以者何。一切分皆可分析壞裂
乃至微塵。以方破塵終歸都無。又一切諸
法究竟必生空智。是故第一義中諸分皆無。
又若説分者。則破二諦。所以者何。若人説
無有分但有諸分。則無去來見斷等諸業。
如是則無世諦。汝以第一義爲空。第一義
中亦無諸分。故知但説諸分則不入二諦。
不入二諦故無。又若法可過即爲是無。如
因分過有分。亦更因餘分過先分。以可
過故。無此分論。又色等亦無。所以者何。眼
不能見細色。意不能取現在色。是故色不
可取。又眼識不能分別是色。意識在過
去不在色中。故無有能分別色者。無分
別故。色不可取。又初識不能分別色。第
二識等亦復如是。故無有能分別色者。
問曰。眼識取色已後以意識憶念。是故非
無分別。答曰。眼識見色已即滅次生意識。
是意識不見色。不見云何能憶。若不見而
能憶者。盲人亦應憶色而實不憶。是故意
識不能憶也。問曰。從眼識生意識。是故
能憶念。答曰不然。所以者何。一切後心
皆因眼識生。皆應能憶。又終不應忘。以
從彼生故而實不然。故知意識亦不能憶。
如憶虚妄。取色瓶等萬物。亦皆虚誑。無而
妄取。是故無一切物。又若説眼見爲到色
見。爲不到能見。若到則不能見。眼無去
相。是事先明。若不到而見。應見一切處色。
而實不見。故知非不到能見。問曰。色在知
境則眼能見。答曰。何名知境。問曰。隨眼能
見時名爲知境。答曰。若眼不到亦名知境
者。一切處色應盡是知境。是故到與不到
倶不能見。故知色不可見。又若先有眼色。
後眼識生。是眼識則無依無縁。若一時則不
名眼色因縁生識。一時無相因故。又眼是
四大若眼能見。耳等亦應能見。同四大故。
色亦如是。又是眼識應若有處若無處二
倶有過。所以者何。若眼識依眼是則有處。
若物無處則不得依止。若汝謂識於眼少
分處生若遍生若二眼中一時生識則有處。
有處則有分。如是則以衆識而成一識。有
如是過。亦有多識一時生過。又一一識分
不能識有分者。應識而實無有有分。有
如是過。若無處則不應依眼
  破聲品第一百四十八
説無者言。一語尚無。所以者何。心念念滅聲
亦念念滅。如説富樓沙。是語不可聞。所以
者何。隨聞富識不聞樓。聞樓識不聞沙。
無有一識能取三言。是故無識能取一語。
故知聲不可聞。又散心聞聲。定心則不能
聞。定心所知是實。是故聲不可聞。又是聲
若到不到倶不可聞。不可聞故無聲。又
有人説。耳是虚空性。以其無物故名虚空。
是故無耳無耳故無聲。又聲因縁無。是故
無聲。聲因縁者。謂諸大和合。是和合法不可
得。所以者何。若諸法體異則無和合。若無
異體云何自合。設在一處亦念念滅。是故
不得和合
  破香味觸品第一百四十九
香不可取。所以者何。以鼻識不能分別是
瞻蔔香是諸餘香。意識不能聞香。是故意
識亦不能分別是瞻蔔香。問曰。雖不能
分別是瞻蔔香。但能取香。答曰。不然。如
人不得瞻蔔樹以愚癡故生瞻蔔樹心。如
是不得香體。以愚癡故而生香心。又如
先説。香若到不到而取二倶有過。是故無
香味亦如是。觸亦無。所以者何。微塵等分
中尚不生觸知。如先説是故無觸
  ◎破意識品第一百五十
意識亦不能取法。所以者何。意識不能取
現在色香味觸。先已説。過去未來則無。是故
意識不取色等。問曰。若意識不知色等法
應知自體。答曰。法不自知。所以者何。現在
不可自知。如刀不能自割。過去未來無法
故。亦無餘心。是故意識不能自知。問曰。若
人知他心時。則意識能知心法。答曰。如人
心不自知。亦作是念言。我有心於他心中
亦復如是。又若未來法無亦能生知他心。
若如是有何咎。又意能縁法則有多過。如
意到縁及意識不到縁。不應憶色等。
以此過故意識不知法
  破因果品第一百五十一
説無者言。若有果應因中先有求那而生。
先無求那而生。二倶有過。如兩手中先無
聲而能有聲。酒因中先無酒亦能生酒。車
因中先無車而能成車。故非因中先有求
那而生果也。汝若謂因中先無求那而生
果者。則如無色風之微塵。應能生色。
若爾風則有色。金剛等中亦應有香。又現
見。白縷則成白疊。黒縷還成黒*疊。若
因中先無求那。而生果者。何故白縷但能
成白不成黒耶。故非因中先無求那而成
果也。理極此二而倶有過。是故無果。又若
因中有果則不應更生。有云何生。若無亦
不應生。無云何生。問曰。現見作瓶云何無
果。答曰。是瓶若先不作。云何可作。以其
無故。若先已作云何可作。以其有故。問曰。
作時名作。答曰。無有作時。所以者何。所有
作分已墮作中。所未作分墮未作中。故無
作時。又若瓶有作。應若過去未來現在。過
去不作已失滅故。未來不作以未有故。
現在不作以是有故。*有因作者故有作
業成。是中作者實不可得。所以者何。頭等身
分於作無事故無作者。無作者故作事亦
無。又因於果若先若後若一時皆不然。所以
者何。若先因後果因已滅盡。以何生果。如
無父云何生子。若後因先果。因自未生云
何生果。如父未生何能生子。若因果一時
則無此理。如二角並出。不得言左右相
因。理極此三而皆不然。是故無果。又此因
果若一若異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異則應
離縷有*疊。若一則縷*疊無差。又世間不
見有法因果無別。又若有果應自作他作
共作無因作。是皆不然。所以者何。無有法
能作自體。若有自體何須自作。若無自
體何能自作。又不見有法能作自體。故不
自作。他作亦不然。所以者何。眼色於生識
無事故。不他作。又無作相。故一切諸法無
有作者。如種不作是念我應生牙。眼色
亦不作是念。我等應共生識。是故諸法無
有作想。共作亦不然。有自他過故。無因作
亦不然。若無因亦無果名。若四種皆無。云
何有果。若有應説。又此果應若先有心作
若先無心作。若先有心作。胎中小兒眼等身
分誰有心作。自在天等亦不能作。先已説業
亦無心。於作是業。在過去中云何當有心
作。是故業亦無心。若先無心作。云何苦他者
得苦。樂他者得樂。*有現作業中亦以心
分別。應如是作。不應如是作。若無心作云
何有此差別。是故先有心無心。是皆不然。
如是等一切根塵皆不可得。是故無法
  世諦品第一百五十
答曰。汝雖種種因縁説法皆空。是義不然。
所以者何。我先説。若一切無是論亦無。亦不
在諸法中。如是等破空汝竟不答。猶故立
空是故非無一切諸法。又汝所説無根無
縁等。是事非我等所明。所以者何。佛經中
自遮此事。謂五事不可思議。世間事・衆生
事・業因縁事・坐禪人事・諸佛事。是事非一切
智人不能思量決斷。但諸佛有能分別法
智。聲聞辟支佛。但有通達泥洹智慧。於分
別諸法智中。但得少分。諸佛於一切法一
切種本末體性總相別相。皆能通達如人舍
宅等物易壞難成。如是空智易得。正分別
諸法智慧難生。問曰。如佛坐道場所得諸
法相。如佛所説當如是説。答曰。佛雖説
一切法。不説一切種。以不爲解脱故。如
佛説諸法從因縁生。不説一一所從因
縁。但説要用能滅苦者。彩畫等諸色。伎樂
等諸音。諸香味觸無量差別不可盡説。若
説亦無大利。故佛不説如是等事。不得言
無。又如人不知分別彩畫等法。便言其
無。汝亦如是。所不能成事而便説無是
事。於智者則有。不知者爲無。如生盲人
言無黒白。我不見故不可。以不見故便無。
諸色如是。若不能以自縁成。故便言無
一切法。又諸佛世尊一切智人我等所信。佛
説有五陰。故知色等一切法有。如瓶等以
世諦故有
成實論卷第十一









成實論卷第十二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滅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
問曰。汝先言滅三心名滅諦。已知滅假名
心因縁。今何謂法心云何當滅。答曰。有實
五陰心名爲法心。善修空智見五陰空。法
心則滅。問曰。行者觀五陰空。謂五陰中無
常法定法不壞法不變法我我所法。以無此
法故言其空。非不見五陰。答曰。行者亦不
見五陰。所以者何。行者斷有爲縁心。得無
爲縁心。是故行者不見五陰。但見陰滅。又
若見五陰則不名爲空。以陰不空故。如
是空智則不具足。問曰。行者見色以無我
故空。如經中説行者見此色空乃至見此
識空。當知。非無色等諸陰。答曰。有如是
言但非清淨。如法印經中説。行者見色
無常敗壞虚誑厭離之相。是亦名空。但未
是清淨。是人於後見五陰滅。是觀乃淨。故
知見諸陰滅。問曰。以有爲縁智何故不得
清淨。答曰。行者或時起五陰相。故假名心
還生。是故有爲縁心不得清淨。若證諸陰
滅。則五陰不復現前。成假名因縁滅故。假
名想則不隨逐。譬如有樹。剪伐焚燒灰炭
都盡。樹想乃滅不復隨逐。是事亦爾。又佛
語羅陀。汝破裂散壞衆生令不現在。又
一經説。汝羅陀破裂散壞色乃至識令不
現在。故知若壞衆生是假名空。若破壞色
是名法空。又二種觀。空觀無我觀。空觀者不
見假名衆生。如人見瓶以無水故空。如
是見五陰中無人故空。若不見法是名無
我。又經中説。得無我智則正解脱。故知色
性滅受想行識性滅。是名無我。無我即是
無性。問曰。若以無性名無我者。今五陰實
無耶。答曰。五陰實無以世諦故有。所以者
何。佛説諸行盡皆如幻如化。以世諦故
有非實有也。又經中説第一義空。此義以
第一義諦故空。非世諦故空。第一義者所謂
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是故若人
觀色等法空。是名見第一義空。問曰。若五
陰以世諦故有。何故説色等法是眞諦耶。
答曰。爲衆生故説。有人於五陰中生眞實
想。爲是故説五陰以第一義故空。問曰。經
中不説有業有果報。但作者不可得耶。答
曰。此因諸法説作者不可得。是説假名
空。如經中説。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
謂無明因縁諸行乃至老死諸苦集滅。以此
語故知五陰亦第一義故無。又大空經中説。
若人言此老死。某老死若人説身即是神。
若説身異神異。此言異而義同。若有此見
非我弟子。非梵行者。若遮*某老死則破
假名。遮此老死則破五陰。又説生縁老死
名爲中道。當知第一義故説無老死。世諦
説生縁老死。又如過瓶*相則第一義
故無瓶。如是過色等法。則第一義故無色。
又經中説。若法是誑即是虚妄。若法非誑即
名爲實。諸有爲法皆變異。故悉名爲誑。誑
故虚妄。虚妄故非眞實有如偈説
    世間虚妄縛 状如決定相
    實無見似有 深觀則皆無
當知諸陰亦空。又見滅諦故説名得道。故
知滅是第一義有非諸陰也。若諸陰實有。行
者亦應見而得道。而實不然。故知五陰非
第一義有。又以陰滅爲實。故知諸陰非實。
不可言諸陰是實。無陰亦實。又所有見法
皆以癡故。如人眼不可誑。則不見幻。如
是若無愚癡則不見諸陰。是故諸陰非第
一義有。又經中説。隨有我即是動處。而陰
中有我。如阿難説。因法成我。謂因色陰乃
至識陰。又如諸上座比丘問差摩伽。汝
何事爲我。差摩伽言。我不説色是我。不
説離色是我。乃至識亦如是。但於五陰中
我慢未斷。此經意以學人或時散亂念故。
則起我慢。若攝心念五陰滅。我慢即滅。如
花非但根莖枝葉爲華。亦不離此爲華。如
是非色等是我。亦不離色等是我。如是
滅我因縁。則我慢不起。故知諸陰亦空。又
行者應滅一切相證於無相。若實有相何
爲不念。非如外道離於色時。知實有色
但不憶念。行者要見色等諸陰滅盡。見
盡故名入無相。故知色等非第一義。又隨
有五陰則有我心。當知無五陰故我心
則滅。是故諸陰皆空。又水沫經中佛説。若
人見水聚沫諦觀察之知非眞實。比丘亦
爾。若正觀色陰。即知虚誑無牢無堅敗壞
之相。觀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
如幻。亦復如是。此中五喩皆示空義。所以
者何。眼見水沫消時還無。泡等亦爾。故知
諸陰非眞實有。又若佛弟子深厭生死。皆以
見法本來不生無所有故。若見無常則但
能生敗壞苦相。若見無性無餘相故。則能
具足行苦。具此三苦名得解脱。當知一切
諸法皆空。又空是解脱門。此空非但是衆
生空。亦有法空。如説眼生時無所從來。
滅時無所至處。則知過去未來眼空。現在
眼亦以四大分別故空。如佛説眼。肉形中
所有堅依堅名爲地等。若得此空則説無
所有。又説。一切諸行斷故名斷性。離故名
離性。滅故名滅性。故知一切諸行皆滅。若
實有諸行則無正斷離滅。滅名爲無。當
知第一義故諸行皆無。但以世諦故有諸

  滅盡品第一百五十四
若縁泥洹是名空心。問曰。泥洹無法心何
所縁。答曰。是心縁無所有。是事先明爲知
泥洹故。問曰。此空心於何處滅。答曰。二處
滅。一入無心定中滅。二入無餘泥洹斷相
續時滅。所以者何。因縁滅故此心則滅。無心
定中以縁滅故滅。斷相續時以業盡故滅。
論者言。行者若能滅此三心。則諸業煩惱永
不復起。問曰。何故不起。答曰。是人具足無
我故業煩惱滅。如燈煙墨。有所依處則住。
無依處則不住也。如是若有我心依處
業煩惱則集。無則不集。又無漏正見燒盡
諸相。令無有餘。如劫火燒地等無餘。以
無相故諸業煩惱則不復集。又有我心者
則業煩惱集。阿羅漢通達空智。無我心故
則不復集。問曰。是人雖新業不集。以故業
故何得不生。答曰。是人以正智慧壞此業。
故不能得報。如焦種子不復能生。又若無
愛心則諸業不能得報。如地無潤則種不
生。又此行者於諸識處悉滅諸相。識無所
依故無生處。如種無依則不得生。又業煩
惱具故能受身。不具則滅。是人無煩惱故
因縁不具。雖有諸業不能受生。又衆生
以煩惱故受諸趣身。以受身故諸業於中
能與果報。若無煩惱則不受身。不受身
故諸業云何能與果報。如人負債恃勢力。
則債主不能得便。行者亦爾。若不在生死。
雖有諸業不能與報。又如人被縛餘人
則能隨意毀辱。如是衆生爲煩惱所縛。隨
業多少皆能與報。得解脱者則不能得
便。又自業能與果報。是人行空行故。於諸
法中無有自相。是故諸業不能與報。如
以兒爲奴則無有財分。此亦如是。又煩惱
力能轉諸業。煩惱勢盡則諸業不轉。如輪
雖在動勢盡故則不復轉。又煩惱力能變諸
業。如母愛子血變爲乳。愛心滅故則不復
變。如是煩惱力故業能與報。離則不能。又
是人以戒定慧等功徳修身。勢力大故諸業
不能得便。是故雖有故業不能與報。如
是此人故業現在少償。新業不造。如火燒
薪薪盡則滅。是人亦爾。以不受故滅。滅三
心故於一切諸苦永得解脱。是故智者應
滅三心
  道諦聚定論中定因品第一百五十五
論者言。今論道諦。道諦者。謂八直聖道。正
見乃至正定。是八聖道略説有二。一名三
昧及具。二名爲智。今當論三昧。問曰。
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昧相。問曰。
是心云何得住一處。答曰。隨所多習於此
處住。若不多習則速捨離。問曰。當云何習。
答曰。隨所樂習。問曰。云何能樂。答曰。身心
麁重名苦。以猗法除身心麁重相則能生
樂。問曰。云何生猗。答曰。以歡喜因縁故身
心調適。問曰。云何生喜。答曰。從念三寶及
聞法等心悦故生。問曰。云何心悦。答曰。
從清淨持戒心不悔生。問曰。已説三昧因。
今三昧復是誰因。答曰。是如實智因。如實智
者。謂空智也。如説行者如是攝心清淨心
除蓋心。住心不動心。則能如實知苦聖諦
集滅道聖諦。是故欲得如實智者。當勤精
進修習三昧。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
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
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又一切妙善皆
由正智。一切鄙惡皆由邪智。如經中説。無
明爲首。無慚愧隨從起一切惡。以明爲首
慚愧隨從起一切善。而三昧是正智慧因。
故知一切妙善皆因三昧。是故當勤精進修

  定相品第一百五十六
問曰。汝説心住一處是三昧相。三昧與心
爲一爲異。答曰。三昧與心不異。有人説。
三昧與心異。心得三昧則住一處。雖有此
言是義不然。若心得三昧。能於縁中住者。
是三昧亦住縁中。亦應更因餘三昧住。如
是無窮是事不可。若是三昧自然住者。心亦
如是。不應因三昧住。是故若言三昧異
心於義無益。又受想等諸心數法。亦於縁
中住。此復更因何法故住。是事應説。若受
想等各有三昧。即同先過。又經中但説一
心是三昧相。不説心得三昧故住。故知不
然。又言一心則不明餘法。如先説。隨心
樂處於此縁住。當知心邊無別三昧。隨心
久住名爲三昧。問曰。是三昧爲有漏。爲無
漏。答曰。三昧二種。有漏無漏。世間諸禪定是
有漏。入法位時諸三昧名無漏。所以者何。
是時名爲如實知見。爾時二種亦名三昧。
亦名爲慧。攝心故名三昧。如實知故名慧。
攝心有三種。善不善無記。是中以善攝心
爲三昧。非不善無記。此三昧亦有二種。一
是解脱因。一非解脱因。解脱因者名爲定
根。有論師言。但無漏定名爲定根。是語不
然。若有漏無漏能爲解脱因者。皆名定根。
是三昧隨住縁故分別三種。小大無量。心
少時住。若見小縁是爲小。餘二亦爾。又隨
時故有三種相。制相發相捨相。心退沒時
應用發相。心掉動時應用制相。心調適時
應用捨相。如金師治金或炙或漬或時捨
置。若常炙則消。常漬則生。若常捨置則不
調柔。行者心亦如是。若動不制則常散亂。
若沒不發則復懈怠。若適不捨則還不適。
又如調馬。若疾則制。若遲則策。若調則捨。
行者調心亦復如是。又此三昧有三種方
便。入定方便。住定方便。起定方便。如法入
定是入定方便。在定不動是住定方便。如
法起定是起定方便。問曰。云何得此三種
方便。答曰。行者取自心相。如是制如是發
如是捨。則能入定住。出亦爾。問曰。但直取
定何用方便。答曰。若不生此三種方便。則
有過咎。不得隨意。欲入則起。欲起還入。
有此等過。又以利爲損以損爲利。如見
少淨色及少光明。謂得大利。若念無常苦
空等心不得樂。反謂爲損。問曰。行者何故
或有得定或不得耶。答曰。得定因縁有四。
一今世勤習。二前身有縁。三善取定相。四
聞隨定法。又修定四種。一常勤習而不一心
行。二一心行而不常修習。三亦常修習。亦
一心行。四不常習不一心行。又有四種。有
多善少慧。有少善多慧。有多善多慧。有少
善少慧。於此中第三行者必能得定。第四
必不能得。第一第二若調等則得
  三三昧品第一百五十七
問曰。經中説三三昧。一分修三昧。共分修三
昧。聖正三昧。何者是耶。答曰。一分修者。若
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共分修者。
若修定亦修慧。是世間三昧。在煖等法
中。聖正三昧者。若入法位能證滅諦。則名
聖正。何以知之。如長老比丘説行者以定
修心。因慧能遮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
遮煩惱。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謂
斷性離性滅性。又若定慧一時具足。故名聖
正。如以定慧得解脱名倶解脱。問曰。有人
言。一分修者。若因三昧能見光明。不見諸
色。若見諸色不見光明。共分修者。謂能見
色亦見光明。聖正者。謂學無學所得三昧。
是事云何。答曰。無有經説。唯見光明而不
見色。經中但説我本曾見光明亦見諸色。
今失光明亦不見色。又汝應説因縁。何故
能見光明而不見色。如是等故汝説非也。
問曰。又經中説三三昧空無相無願。是三三
昧云何差別。答曰。若行者不見衆生。亦不
見法。是名爲空。如是空中無相可取。此
空即是無相。空中無所願求。是空即名無
願。是故此三一義。問曰。若爾何故説三。答
曰。是空之能。謂應修空。修空得利謂不見
相不見相故無相。無相故不願。不願故
不受身。不受身故脱一切苦。如是等利皆
以修空故得。是故説三。問曰。有論師言。若
三昧以空無我行。是名爲空。若行無常苦
因集生縁道如行出。是名無願。若行滅
妙離。是名無相。是事云何。答曰。汝言行無
常苦名無願者。此則不然。所以者何。佛常
自説。若無常即是苦。若苦即是無我。知無
我則不復願。故知亦以空故不願。若説行
因集生縁名無願者。此或可爾。所以者何。
經中説。見所有生相皆是滅相。則生厭離。
又道中不應有無願行。所以者何。願是愛
分。如經説上中下願道中不生貪愛。是故
不應有無願行。又經中説。五陰滅故名滅。
當知隨無五陰。是名爲空。空即是滅。是中
無願以愛身故願。故知此三一義不應差
別。問曰。又經中説三三昧。空空無願無願無
相無相。何者是耶。答曰。以空見五陰空。
更以一空能空此空。是名空空。以無願
厭患五陰。更以無願厭此無願。是名無願
無願。以無相見五陰寂滅。更以無相不
取無相。是名無相無相。問曰。有論師言。是
三三昧名有漏。是事云何。答曰。此非有漏。
所以者何。是時無漏能使故。又此三昧於
空等勝。云何當是有漏。問曰。若空等三三
昧。實是智慧。何故名三昧耶。答曰。諸三昧
差別故。又三昧能生如實知見。故名三昧。
果中説因故。問曰。有論師言。是空空等三三
昧。但無學人得非餘人。是事云何。答曰。
學人亦應得。所以者何。行者應證有漏
無漏一切法滅。是故學人亦應當證無漏法

  四修定品第一百五十八
有修定爲現在樂。有修定爲知見。有修
定爲慧分別。有修定爲漏盡。若三昧能得
現在樂。謂第二禪等。何以知之。佛説第二
禪。謂從三昧生喜樂爲名。不爲餘法。
如入舍衞城爲飯食故。問曰。初禪亦有喜
樂。何故不説有現樂耶。答曰。初禪雜諸覺
觀。能散心故不説現樂。問曰。第二禪亦有
喜等能亂心法。何故名樂。答曰。先滅諸
覺深攝心。故説喜等爲樂。但以行苦故
一切名苦。又初禪中苦麁。二禪等中苦細。苦
細故得名爲樂。問曰。第二禪等亦有後世樂
行。何故但説爲現在樂。答曰。如爲阿闍世
王説現在沙門果。又以近故説。又爲破五
欲樂故説現在樂。若人貪著五欲樂故。不
得諸禪。爲是故説。汝等若能離五欲樂。當
得勝現在樂。又諸佛不讃受後身故不
説後樂。又世間人。言在家人樂。非出家
人。是故佛説。此是出家人現在樂也。又是四
修定皆爲現樂。以初受名故獨説現樂。問
曰。若是四修定能成種種利。何故但説此四
利耶。答曰。利有二種。世間利。出世間利。第
二修定爲世間利。所謂知見。知名八除入十
一切入等利。見名五神通等利。所以者何。是
利眼見故名爲見。是事因取光明故成。故
爲知見。説光明相二。是出世間利。以慧分
別五陰。名慧分別。故經中説。慧分別者。行
者若生諸受諸覺諸想。皆能別知。別知受
謂觸因縁受。無有受者。別知覺者此
計我覺。云何令無。謂分別男女等假名
想。破此想故則無諸覺。如經説。諸覺何
因。所謂爲想。故知但破想故則無諸覺。諸
覺無故。諸受亦無。故知破假名故名慧分
別。以慧分別故得漏盡。如經中説。行者觀
五陰生滅相。故能證陰滅。故知一切世間出
世間利皆攝在四中。問曰。有論師言。第四禪
中能得阿羅漢果無礙道。名爲漏盡。是事云
何。答曰。是中無有差別因縁。但第四禪中
無礙道名爲漏盡非餘。是故不然。又修定
爲三種利。一爲現樂。二爲知見。三爲斷結。
或説爲二。如説。爲畢竟盡故。善清淨故。生
死盡故。分利種種性故。是有眼者説道。
是中前三説斷。後一説知。佛於此中不
説現樂
  ◎四無量定品第一百五十九
慈悲喜捨。慈名與瞋相違善心。如善知識
爲善知識常求利安。行者亦爾。爲一切衆
生常求安樂。是故此人與一切衆生爲善
知識。問曰。何謂善知識相。答曰。常相爲求
今世後世利益安樂。終不相違求無益事。行
者亦爾。但爲衆生求安樂事。不求非安
樂事。悲名與惱相違慈心。所以者何。亦爲
衆生求安樂故。問曰。瞋惱有何差別。答曰。
心中生瞋念。欲撾打害此衆生。從瞋起身
口業。則名爲惱。又瞋爲惱因。懷瞋心者
必能行惱。喜名嫉妬相違慈心。妬名見他
好事心不忍則生嫉恚。行者見一切衆生
得増益事生大歡喜。如自得利。問曰。此三
皆是慈耶。答曰。即是慈心差別三種。所以
者何。不瞋名慈有人雖能不瞋而見苦
衆生不能生悲。若能於一切衆生中。深行
慈心。如人見子遭急苦惱。爾時慈心轉名
爲悲。或有人於他苦中能生悲心。而不能
於他増益事中生歡喜心。何以知之。有人
見怨賊苦尚或生悲。見子得勝己事
不能喜。行者見一切衆生得増益事。生歡
喜心。如己無異。是名爲喜。故知慈心差別
爲悲喜。問曰。何所捨故名捨。答曰。隨見
怨親則慈心不等。於親則重於中不如。於
怨轉薄。悲喜亦爾。是故行者欲令心等。於
親捨親於怨捨怨。然後於一切衆生慈心
平等。悲喜亦爾。故經中説。爲斷憎愛修習
捨心。問曰。若爾則無別捨心。但以心平等
故名爲捨。答曰。我先説慈心差別爲悲喜
等。又慈心以下中上法故有三種。能令此
三平等。故名爲捨。如説以上慈心修習
二禪。問曰。以何方便得此慈心。答曰。後
當説瞋恚過患。知此過患已。常修慈心。
又見慈心利益功徳。如經中説。行慈心者
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如是一切從瞋生業無如之何。
聞此利益故能修習。又行者生念。我起瞋
恚自受果報。非餘人受故。應不瞋而修
慈心。又行者思量。我以少惡加人則自受
多惡。百陪不啻。故應離惡。又經中説五
種除瞋因縁。常當憶念。又瞋恚非是行者
所宜。又當念前人利益善事。除捨惡事
則瞋恚息。又當觀前人本末因縁。此人先
世或爲我母。懷妊生育爲我勤苦。或爲我
父兄弟妻子。云何當瞋。又念。來世或當爲
我父母兄弟。或作羅漢縁覺諸佛。云何可
瞋。又見惡人以行惡故兩世受苦。是故不
瞋。又深觀前人體性善惡。若惡人加惡何
故生瞋。如火燒人不應瞋也。又見前人爲
煩惱所逼不得自在。猶如鬼著何爲生
瞋。又隨以何因縁修習忍辱。應念此法
則瞋恚息慈心増長。忍功徳者。謂行者生
念。我若瞋他即爲凡鄙。與彼無異。是故應
忍。如佛説偈。譬如調象能堪刀箭。我亦如
是。能忍諸惡。又偈説惡口罵詈。毀辱瞋恚。
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毀辱瞋恚。
大人堪受。如花雨象。是故應忍。又以此惡
事迴爲功徳。以從諸惡成功徳故。又行者
知此衆生愚癡無識。猶如嬰兒不應瞋也。
以此方便能修慈心。問曰。云何修悲。答曰。
行者見諸衆生樂少苦多故生悲心。我當
云何於苦衆生更加諸苦。又見衆生深貪
著樂。則生念言。我今云何斷他所願。故生
悲心。又見苦衆生。以現苦故苦。見樂衆生
以無常故苦。是故一切衆生皆有苦分。或
早或晩無得脱者。以是因縁故生悲心。問
曰。云何修喜。答曰。行者見嫉他利者是凡
鄙相。是故修喜。作如是念。我應與衆生樂。
他今自得則是助我。故應生喜。又見此嫉
妬空無所益。不能損他。但反自害。又如
*經説嫉妬之過。欲離此過故生歡喜。問
曰。云何行捨。答曰。見不等心過欲令心
等。是故行捨。又行者見貪恚心過。故修行
捨。問曰。是無量心在何地中。答曰。皆在三
界。問曰。有論師言。從三禪以上無喜根。是
事云何。答曰。我不説喜心是喜根性。但爲
利他心喜不濁故名爲喜。是四無量皆是
慧性。問曰。云何於無色界有四無量心。
以色相故分別衆生。彼中壞裂色相。云何
當有。答曰。無色衆生亦可分別。如經中説。
當作有色及無色等。又經中説。修慈極遠
得遍淨報。修悲極遠得空處報。修喜極遠
得識處報。修捨極遠得無所有處報。故知無
色中亦有無量。問曰。一一地中有一無量
心非想非非想處無耶。答曰。一切處有一
切。但修上慈故生遍淨處。以諸業生相似
果報故。謂求樂衆生者還得樂報。悲亦如
是。由有身故多集諸苦。虚空中無色。故識
處心於縁中深樂住。故捨極無所有處者。行
者爲想所疲惓故入無所有處。非想非非
想處亦有無量。但以細微不了故不説。又
一切處有一切隨多故説。遍淨中慈最上故
如是等。又諸禪定中四無量心受果報勝。
以衆生縁故。問曰。有論師言。是四無量但
縁欲界衆生。是事云何。答曰。何故不縁餘
衆生耶。應説因縁。佛於無量經中説。行
者慈心普覆四方上下一切衆生。色無色界
衆生亦有無常敗壞墮諸惡趣。何故不縁。
問曰。有論師言。但生欲界行者能現入無
量。是事云何。答曰。一切處生皆能現入。問
曰。若彼中生亦能現入。則福不應盡。常
生彼中。答曰。如彼中亦現入禪等。諸餘善
法而亦有退沒。慈等亦爾。問曰。若有此理
何不速退。答曰。有如是業。雖有退因縁
而不速退。如欲天等。雖有善業亦生惡
道。是事亦爾。問曰。行慈三昧者。何故兵刃
水火不能害耶。答曰。是善福深厚諸惡不
加。亦爲諸天所守護故。問曰。經説與慈
倶修覺意。有漏無漏云何倶修。答曰。是慈
與覺意相順。如經中説。若人一心聽法則
能斷五蓋。修七覺意不可聽法。亦修覺
意。又經中説。汝等比丘修習慈心。我保汝
得阿那含果。慈心雖不斷結。先以慈心
集諸福徳智慧利。故得聖道慧。能斷諸結
故。説修慈得阿那含。與慈修覺亦復如是。
問曰。阿羅漢斷衆生想。云何行無量心。答
曰。阿羅漢雖入慈心。不能集成慈業。以
不受生故。問曰。諸佛世尊大悲云何。答曰。
諸佛世尊有如是不思議智。雖知諸法畢
竟空。而能行大悲深。於凡夫但不得定衆
生相。問曰。悲與大悲有何差別。答曰。悲名
但心憐愍。能成辦事故名大悲。所以者何。
菩薩見衆生苦。爲盡此苦勤修精進。又於
無量劫修習所成。故名大悲。又以智眼見
衆生苦。決定發心要當除滅。故名大悲。又
多所利益故名大悲。亦無障礙故名大
悲。所以者何。悲心或念他惡故生障礙。大
悲於種種深惡通達無礙。又悲心或有厚
薄不等。一切平等故名大悲。又自捨己利
但求利他。故名大悲。悲不如是。是名差
別。如是慈等於佛皆名爲大。但以悲能救
苦。是故獨説
  五聖枝三昧品第一百六十
經中説五聖枝三昧。謂喜樂清淨心明相觀
相。喜是初禪二禪喜相同故名爲一枝。第三
禪以離喜樂別爲一枝。第四禪中清淨心
名第三枝。依此三枝能生明相觀相。是
明相與觀相爲因。能壞裂五陰。觀五陰空
故名觀相。能至泥洹故名爲聖。問曰。經
中説聖五智三昧。何者是耶。答曰。佛自説。
行者作是念。我此三昧聖清淨。是名初智。此
三昧非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讃是第二智。
此三昧寂滅妙離故得。是第三智。此三昧現
在樂後得樂報。是第四智。此三昧我一心入
一心出。是第五智。佛示定中亦有智慧。非
但繋心。行者修習定時若生煩惱。於中生
智除此煩惱。欲令三昧爲聖清淨。是名初
智。聖清淨者。謂非凡夫所近。是智者所讃。
非凡夫者。謂諸聖人以得智故不名凡夫。
此智能破假名。是第二智。薄諸煩惱貪等
煩惱滅。故名寂滅。寂滅故妙。離諸煩惱故
得名爲離。得此皆是離欲道。是第三智。隨
證煩惱斷。得安隱寂滅。離熱樂故名現樂
後樂。現樂名離煩惱樂。後樂謂泥洹樂。是
第四智。行者*常行無相心。故*常一心出入。
是第五智。是故若未生此第五智者。應生
若生即得三昧果
  六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一
問曰。經中説六三昧。有一相修爲一相。有
一相修爲種種相。有一相修爲一相種種
相。種種相修亦如是。何者是耶。答曰。一
者應是禪定。禪定於一縁中一心行。故種
種相應是知見。知諸法種種性故。於五陰
等諸法中方便故。問曰。云何一相修爲一
相。答曰。若人因定還能生定者是。一相修
爲種種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知見者是。一
相修爲一相種種相者。若人因定能生禪
定及五陰方便者是。種種相修亦如是。問
曰。有論師言。一相修爲一相者。若人因第
四禪證阿羅漢果是也。一相修爲種種相
者。若人因第四禪證五神通者是。一相
修爲一相種種相者。若人因第四禪。證阿
羅漢果及五神通者是。種種相修爲種種相
者。若人因五枝三昧。證阿羅漢果及五神
通者是。餘二亦爾。是義云何。答曰。應説
因縁。何故第四禪及阿羅漢果是一相五枝
三昧及五神通名種種相。又五枝不可爲
依。五枝三昧是四禪明相觀相。云何依此
得阿羅漢果。所以者何。要依一禪得阿羅
漢果。又亦不應依明相得阿羅漢果。是
故非也。問曰。有人説。六種入定。順入逆入
逆順入順超逆超逆順超。是事云何。答曰。有
論師言。行者欲趣滅盡定。故次第入出諸
禪。是故不應若逆若順若逆順及超越等。
五種入出得何利耶。行者欲至滅盡定。
必應次第入。亦應次第起。又若得上地
何故更入下地。下地刺棘。如人不復樂小
兒戲又如人以巧不復樂拙。是事亦應如
是。又若説超越是事不然。經中但説次第
入諸禪定。行者若能超至第三。何故不能
超至四五。若言力勢齊此。如人登梯。可
超一桄。不能超二。此喩亦不必定。又大
力人能至四桄。亦有能越百歩。是故不
然。經中雖説佛入泥洹時逆順超越入諸
禪定。此經與正義相違不可信受。雖有此
言是義不然。所以者何。若説行者趣滅盡
定。但應順入不須五種。行者若欲直趣
滅定。是則不須。若欲自試心於禪定中。
能自在不退。故逆順出入超越。如人乘馬。
若對敵陣則不須盤。若欲調於閑
時。則可。若言下地刺棘不應入者。不以
下地勝後便入。以是行者所行道故。若言
如人不樂小兒戲者。或以因縁爲小兒
戲。如老伎人終日舞戲非情所樂爲教習
故。如是聖人逆順出入超越諸禪。欲示天
人及諸神仙諸禪定中自在力故。又佛入泥
洹時。欲以深妙禪定熏修舍利故。自在
入出逆順超越。又人見佛入無餘泥洹。則
厭惡一切諸有爲法。是故佛現珍愛此法。
汝言此經違正義者。是事不然。汝言何故
不能超至四者。菩薩藏中説超越相。從初
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至入散心
中。以心力大故能如是
  七三昧品第一百六十二
論者言。有七依依初禪得漏盡。乃至依無
所有處得漏盡。依名因。此七處得聖智慧。
如説攝心能生實智。有人但得禪定謂
之爲足。是故佛言此非足也。應依此定更
求勝法。謂盡諸漏故説爲依。問曰。云何依
此禪定得盡諸漏。答曰。佛説行者隨以何
相何縁入初禪。是行者不復憶念是相是
縁。但觀初禪中所有諸色若受想行識。如病
如癰如箭。痛惱無常苦空無我。如是觀時
心生厭離解脱諸漏。乃至無所有處亦如
是。但三空處無色可觀。行者見欲界憒亂
初禪寂滅然後乃得。是故佛言。勿念初禪
寂滅樂相。但觀初禪五陰八種過患。餘依亦
爾。問曰。欲界何故不説依耶。答曰。須尸摩
經中説。除七依更有得聖道處。故知欲界
亦有。問曰。有人言。依初禪邊未到地得阿
羅漢果。是事云何。答曰。不然。若未到地有
衣。是則有過。若能得未到地。何故不入初
禪。是故不然。問曰。非想非非想處何故不
説依耶。答曰。彼中不了定多慧少。故不説
有依。七想定即七依也。問曰。佛何故説七
依。名七想定。答曰。外道無眞智故但依止
想。一切依止皆爲想所汚不爲解脱。故名
想定。聖人能破壞想。但依此定直取漏盡。
故名爲依。如説行者觀此諸法如病如癰
等。非想非非想處亦以想不了。故不説想

  八解脱品第一百六十三
論者言。經中説八解脱。初内色想觀外色。行
者以此解脱破壞諸色。何以知之。第二解
脱中。説内無色想觀外色。以破内色故言
内無色想。故知行者於初解脱中漸壞身
色。至第二解脱中。内色已壞但有外色。第
三解脱中外色亦壞。故不見内外色。是名
色空。如波羅延經中説。壞裂色相斷滅諸
欲。内外無見。我問是事。四解脱中説心
識空。如六種經中説。若比丘於五種中深
生厭離。餘但有識。當知是中四解脱壞裂
識。第八解脱一切滅盡。所以者何。若滅
色滅心。則有爲都滅。是名阿羅漢果。以如
是次第乃得滅盡。是名八解脱。有人言。初
二解脱是不淨。第三解脱名淨。此事不然。
所以者何。是名解脱。無有以不淨觀而得
解脱。淨觀亦無解脱。但以空觀能得解脱。
又外道能得淨不淨觀。而不名得解脱。問
曰。外道亦能壞裂色相。此事云何。答曰。外
道以信解觀破壞色相。非空觀也。所以
者何。如用信解觀。見身已死棄之塚間
狩食等。問曰。外道離色得無色定。應
有無色解脱。答曰。外道雖有無色定。以
貪著故不名解脱。聖人因無色定。能觀
四陰病等八事。故名解脱。問曰。汝説滅定
是阿羅漢果。此事不然。所以者何。學人亦名
得八解脱。汝説滅定名爲漏盡。然則學人
應得漏盡。答曰。經中總相説滅。不分別言
是心滅是煩惱滅。如經中説。二種滅。一滅。
二次第滅。二種泥洹。一現在泥洹。二究竟泥
洹。亦説二種安隱。一安隱。二第一安隱。得
安隱者亦二種。一得安隱。二得第一安隱。
是故學人所得非眞實滅。又經中説。若比
丘能入滅定。一切事訖。若滅定非羅漢果。
則不應説一切事訖。問曰。學人實不得
八解脱耶。答曰。經中説學人得九次第定。
不説得滅盡。行者若得滅盡。而不能入
諸禪定。名慧解脱。若能入諸禪定。而不得
滅盡。是名身證。若二倶得名倶解脱。所以
者何。諸漏是一分障。禪定法是一分得。解
脱二分名倶解脱。問曰。諸次第中滅。諸解
脱中滅。有異耶。答曰。名同而義異。次第中滅
名心心數滅。解脱中滅名諸煩惱滅。如經
中説。諸行次第滅。謂入初禪語言滅。入二
禪覺觀滅。入三禪喜滅。入四禪樂滅。入
空處色相滅。入識處空相滅。入無所有處
識相滅。入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想滅。入
滅盡定諸想受滅。於此諸滅更有勝滅。所
謂行者於貪恚癡心。厭得解脱。問曰。云何
知次第中心心數滅。解脱中諸煩惱滅。答曰。
滅名雖同義應有異。次第中説想受滅。解
脱中説無明觸受滅。所以者何。從假名生
受。破假名則滅。次第中不爾。諸經中如是
差別。若直説行者得滅盡則一切事訖。當
知爲證泥洹時諸煩惱滅。不説心心數滅。
問曰。若八解脱是滅煩惱法。則一切阿羅
漢悉皆應得。答曰。皆得。但不能入。若得
諸禪定則能得入。問曰。行者若無禪定。
云何能得身心空。及盡諸煩惱。答曰。是人
有定而不能證。更有如電三昧。因是三昧
得盡煩惱。如經中説。我見比丘欲取衣
時有煩惱。取衣已即無煩惱。如是等所以
者何。心如電三昧如金剛。眞智能破煩惱。
又此義佛第三力中説。所謂諸禪解脱三昧
入垢淨差別如實知。於中禪名四禪。有人
言。四禪四無色定皆名爲禪。解脱名八解脱。
三昧名一念中如電三昧。入名禪解脱三昧
中得自在力。如舍利弗説。我於七覺中能
自在出入。故知慧解脱阿羅漢有諸禪定。
但不能入。深修習故能自在入。問曰。阿羅
漢何故有不深修習諸禪定者。答曰。是人
得道所作已辦樂行捨心。故不善習。若無
捨心則入定無難。如經中説。行者善修四
如意足。能吹雪山令爲塵末。何況死無明
耶。故知八解脱中説漏盡滅。非入定滅。又
經中説。有明性有空性。有無邊虚空性。有
無邊識性。有無所有性。有非想非非想性。
有滅性因闇故有明性。因不空故有空
性。因色故有無邊虚空性。因無邊虚空性
故。有無邊識性。因無邊識故有無所有
性。因無所有故有非想非非想性。因五陰
故有滅性。若不能破壞五陰假名相。是名
爲闇。若能破壞五陰假名。則名明性。如佛
教一比丘。汝於空諸行中。當觀諸行空
自調伏心。如人持燈入空室中所見皆
空。行者取色證此色滅。是名空性。外道因
無邊虚空處得離色。乃至因非想非非想
處。離無所有處。因諸陰有滅性者。行者
所有思量。所有作起皆滅爲妙。是名因諸
陰有滅性。問曰。是諸性依何定得。答曰。
經中説。明性乃至非想非非想性。皆以自
行入定故得。謂行縁有爲道故得。所以者
何。縁色初智是名明性。第二性亦取色。取
已分別令空。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性滅性
入滅性一切有爲法空故得。是中滅盡諸
爲故。故知此中説滅名爲漏盡泥洹。
問曰。此諸解脱在何地中。答曰。行者欲
破壞色。或依欲界繋定。或依色界定。
能得色空。一切地中能得心空。問曰。此
解脱幾有漏幾無漏。答曰。是空性故一切無

  八勝品第一百六十四
初勝處。内色想見外色少若好若醜。於是
諸色勝知勝見。故名勝處。第二内色想見外
色多。第三内無色想見外色少。第四内無
色想見外色多。第五内無色想見外青色青
形青光。如憂摩伽花。如眞青染波羅㮈衣。
第六見黄。第七見赤。第八見白。行者見如是
等無量諸色。所以者何。非但有此青等四
色。以略説故有八勝處。行者若能以空壞
裂諸色。爾時名爲勝處。問曰。誰能得此。答
曰。是佛弟子非餘人也。問曰。是八勝處在
何地中。答曰。在欲色界。問曰。爲有漏爲無
漏。答曰。先是有漏。以空壞色則名無漏。問
曰。何故此法獨名勝處。答曰。此是行者所
貪著處。是故佛爲弟子説名勝處。示勝此
縁故
  初禪品第一百六十五
九次第定。四禪四無色定。及滅盡定。初禪
者。如經中説。行者離諸欲諸惡不善法有覺
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問曰。應但説初
禪相。何故乃説離諸欲耶。答曰。有人謗言。
世間無有能離欲者。以世人皆處五欲中
故。無人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
舌不知味。身不覺觸。故説離欲。欲名欲
心。非是色等。如説色等諸物不名爲欲。何
以知之。有精進者色等猶在。而能斷欲。又
經中説。色等是分不名爲欲。是中貪心則名
爲欲。若生貪心則求諸欲。求欲因縁故。
有貪恚鞭杖殺害惡法隨逐。如火因經中
説。因愛生求等。故知離貪欲故名爲離欲。
有人言。離色等五欲名爲離欲。離惡不善
法名離五蓋。初禪近散亂心。故名有覺。又
此行者定力未成。散亂心發故名有覺。如
經中説。我行有覺有觀行。當知佛説散心
爲覺。是覺漸微攝心轉深。則名爲觀。隨定
成就。心不多散。是時名觀。是觀隨逐行者
至禪中間。若離覺觀得喜名離生喜。是喜
初得能利益身。故名爲樂。是離覺觀喜住
一縁中。是名爲禪。是禪爲覺觀所亂。故得
異身果報。以下中上差別故。有梵衆天
梵輔天大梵天。問曰。若離覺觀喜名初禪
者。則不復以五枝爲初禪。若離覺觀與
第二禪有何差別。又經中説。初禪有覺有
觀。猗樂異喜亦異。若喜即是樂。則七覺
意中不應。別説猗覺意也。答曰。汝言初禪
無五枝。是事不然。不説五枝是初禪性。
初禪近地有此覺觀。故名爲枝。問曰。若
近地有法數爲枝者。初禪亦近五欲。則應
説爲枝。答曰。五欲不名爲近。此行者心已
離故。又初禪次第不起欲心。又五欲不住
爲初禪枝。枝名爲因。因即是分。如聖道
分集會具等。覺觀亦爾。是初禪因。若行者定
心於縁中退。還取定相。攝心於縁憶念本
相。是名覺觀。故知覺觀是初禪因。第二禪
中定心已成。是故不以覺觀爲因。亦二
禪次第不生覺觀。若汝説初禪與覺觀倶。
是亦不然。從初禪起次生覺觀。以
覺觀故名爲倶。如與弟子倶行。雖小相
遠亦名爲倶。又此地中有生因縁。故名有
覺觀。如鬼病人。雖不發時亦名爲病。是人
爲鬼所汚。有縁還發故名爲病。又樂受即
是喜。但差別説。亦從猗別説爲樂。如經中
説得身猗則受樂。問曰。若爾初禪何故
説五枝耶。答曰。隨時説五。如七覺意得
時節故名十四覺意。是中説有身猗心猗。
而實無身猗。但心樂故身亦受樂。喜亦如
是。初來在身名爲喜。樂喜初得相故名爲
樂。後但名喜以時異故。又無別猗法。但
喜生時身心無麁重法。柔軟調適故名曰猗。
如病四大滅。無病四大生。是人名樂。猗亦
如是。又於除滅中亦説名猗。如經中説。諸
行次第滅。如入初禪語言滅。乃至入滅盡
定諸想受滅。是故無別猗法。若説初禪與
覺觀相應。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經中説。行
者若入初禪則語言滅。覺觀是語言因。云何
有語言因而語言滅。若謂覺觀猶在但語言
者。若人在欲界心不語言時。亦名爲
滅。問曰。若初禪中無覺觀者。應名爲聖默
然。而佛但説二禪爲聖默然。不説初禪。故
知初禪應有覺觀。答曰。以近覺觀故不
説默然。非覺觀相應故不説也。又經中説。
初禪有音聲刺。故不説默然。問曰。初禪何
故以音聲爲刺。答曰。初禪住定心弱如花
上水。第二禪等住定心強如漆漆木。又觸
等亦名爲初禪刺。以觸能令起初禪故。二
禪等不爾。所以者何。以初禪中諸識不滅
故。第二禪等五識滅故
成實論卷第十二



成實論卷第十三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二禪品第一百六十六
滅諸覺觀。内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入第二禪。問曰。若第二禪説滅覺觀。當知
初禪必有覺觀。如二禪中有喜故。三禪説
滅喜。答曰。如初禪中無苦根亦説苦根。
第二禪滅此亦如是。問曰。初禪中雖無苦
根而有諸識。諸識是苦根所依。故説初禪
苦根不滅。答曰。初禪中雖有諸識非苦根
所依。問曰。五識性是苦根所依。以性同故
説初禪有苦。答曰。若爾憂根從意識性生。
故應一切處有。問曰。今何故説二禪中苦根
滅。答曰。初禪近不定心。不定心者能生欲
界繋諸識。於中生苦根。是故不説初禪苦
滅。問曰。若爾初禪亦近憂根。是憂根亦應
説若第二第三禪滅。答曰。依欲憂根從依
欲喜生。得淨喜則不淨喜滅。是故初禪中
無憂根。依不定生苦根。初禪近散心故
不名爲滅。又如三禪無苦。亦説斷苦樂
故入第四禪。是事亦爾。又行者於初禪中
定未具足。常爲覺觀所亂。故説二禪滅
諸覺觀。内淨者二禪攝心深。故散亂常不
得入内無亂心故名内淨。是二禪體一心。
無覺無觀者。一心名。心行一道亦名爲禪。
即是内淨。得此深定故覺觀不生。不如初
禪心數在覺觀。故説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者。初禪以離故得喜。此中定成就故得喜。
故曰定生。問曰。初禪中喜二禪中喜有何差
別。答曰。初禪以滅憂故喜。二禪滅苦故喜。
又初禪中喜違不淨喜故得。二禪中喜違
淨喜故得。雖倶以愛因縁故喜。而初禪
喜弱。問曰。如是義爲有漏爲無漏。答曰。
皆是有漏。有我心則有喜。若無漏心則無
我。無我故無喜。問曰。無漏無喜是事不
然。佛七覺中説喜覺分。覺分但是無漏。故
知有無漏喜。又經中説。心喜者得身猗。
身猗則受樂。若無無漏喜亦應無無漏
樂。又佛見衆僧深行善法。則生歡喜。故知
有無漏喜。答曰。汝以七覺證無漏喜。是
事不然。覺分二種。有漏無漏。如經中説。行
者聽法時能斷五蓋。修七覺分。又覺名無
學智。若爲覺行不淨等法。皆名覺分。汝
説亦不應有無漏猗者。先生喜已後得無
漏。謂如實知見。又非一切猗皆因喜生。如
三禪已上無喜亦有猗。又我等不説離智
別有受法。此無漏智初來在心説名爲樂。
是故有無漏樂。但不因喜生。又經中説。除
身心麁重名猗。得無漏時身心調適。是故
有無漏猗。又佛常行捨心。是故言佛有喜。
此事應明。又若人無我我所則無喜。若羅
漢有喜。亦應有憂。而實無憂故知無喜。
問曰。如初二禪有喜無憂。羅漢亦爾。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