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揚聖教論 (No. 1602_ 無著玄奘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100] [Prev]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名第二。即於清淨第一義中起無作想。是名
第三。即於有作第一義中起流轉想。是名第
四。即於無作第一義中起於常想。是名第五。
即於流轉由苦變異故起於苦想。是名第六。
即於常法起無變想。是名第七。即於流轉由
生滅住異自相故。及由自相有變異故。起自
相想。是名第八。即於有變無變染汚清淨第
一義中起能攝受一切法想。是名第九。即於
染淨一切法所起染汚清淨我所有想。是名
第十。即於染汚清淨諸法起於自體自相之
想。是名第十一。菩薩摩訶薩於如是後後相
成想縛差別及彼境界。正觀察已依止於空
修諸念住令心解脱。若於如是諸妄想縛得
解脱時。當知解脱一切想縛
十六空者。所謂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
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初後空無
損盡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
性空。復次於此空境有六種愚無始流轉。何
等爲六。頌曰
    自性與執著 不開解失念
    一切遍一分 愚差別流轉
論曰。自性愚者。謂一切有情無始流轉無智。
自體執著愚者。謂諸外道倒見相應所起無
智。不開解愚者。謂無聞異生所起無智。失念
愚者。謂有聞異生及諸聖者所起無智。一切
遍愚者。謂諸異生於衆生空及與法空所起
無智。一分愚者。謂聲聞等唯於法空所起無
智。云何證得如是空理。謂由八種智。何等爲
八。頌曰
    法住求自心 住自心除縛
    怖無二染淨 證得眞空理
論曰。一法住智。謂依素怛纜等安立法門智。
二求自心智。謂於順決擇分位尋自心智。三
住自心智。謂於見道位證眞如智。四除心縛
智。謂於修道位對治障智。五怖行相應智。謂
聖弟子智。怖畏流轉大苦惱故。六無二分別
智。謂菩薩智。流轉寂滅過惡功徳不分別故。
七不善清淨智。謂有學智八善清淨智。謂無
學智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空品第六之餘
論曰。如是空理。依修故證。云何爲修。頌曰
    修差別十八 或有毒無毒
    對治五種執 略二種應知
論曰。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一聲聞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
聞法性。或未入正性無生。或已入正性
生。唯觀自利不觀利他。依安立諦作意門入
眞如理。自内縁有分量法。起厭離無欲解脱
行。爲盡自愛作意修習。是名聲聞相應作意

二菩薩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
性。或未入正性*無生。或已入正性*無生。觀
自他倶利依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入眞如理。
自内縁無分量法大悲増上故起利益他攝受
方便行。履無上迹。因爲盡自他愛作意修習。
是名菩薩作意修
三影像作意修。謂或思惟有分別毘鉢舍那
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或復思
惟無分別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
分影像。如是修習名爲影像作意修
四事究竟作意修。謂思惟諸法若過去若未
來若現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細。若遠若近。或
復思惟諸法眞如盡諸所有。如諸所有如是
修習。是名事究竟作意修
五事成就修。謂已證得根本靜慮及世出世
三摩鉢底。如是修習是名事成就修
六得修。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或修習無常想。
或乃至修習死想時。此人所有不現在前所
餘善想。若自地攝若下地攝。及彼所引世及
出世所有功徳。皆悉修習令其轉増。猛利清
淨當得生起。證得彼法自在成就。是名得

七習修。謂如有一現前思惟彼彼諸法起無
常等所有善想。及現修習諸餘善法。如是修
習是名習修
八除遣修。謂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
相故除遣諸法根本性相。令不復現依以
出榍道理。猶如有人以其細榍除遣麁榍。或
以身安遣身麁重。如前已説。是名除遣修
九對治修。謂思惟修習。厭壞對治。斷對治。持
對治。遠分對治。是名對治修。此中聞思所生
道是厭壞對治。出世間道是斷對治。彼果轉
依是持對治。世間修慧道是遠分對治
十身修。十一戒修。十二心修。十三慧修。如
其次第依根防護修習三學。當知是名身等
修性
十四少分修。謂思惟諸法起無常等一一善
想及修所餘少分善法。是名少分修
十五遍行修。謂思惟一切法一味眞如。如是
修習名遍行修
十六有動修。謂勤方便修無相時。於中間起
諸有相修。是名有動修
十七功行修。謂勤方便修無相時。由功用行
無有間缺起無相修。是名功行修
十八成滿修。謂或依聲聞乘。或依獨覺乘。或
依大乘。一切依已轉得一切法自在。如是修
習是名成滿修
如是諸修略有二種。謂有毒修。無毒修。我我
所執。雜不雜故
又此諸修當知對治五種邪執。一衆生邪執。二
法邪執。三損減邪執。四差別邪執。五變異邪
執。衆生邪執者。謂於諸蘊執有有情作者受
者。法邪執者。謂如所言説執有色等自體差
別。損減邪執者。謂執諸法一切相。無差別邪
執者。謂執諸法我無我等有別體性。變異邪
執者。謂執諸法先實有我後成無我。又此
修略有二種。謂世間修。出世間修。復次頌曰
    修果應當知 三菩提功徳
    依止轉依性 所作事成就
論曰。因修空故證得妙果。謂依止轉依證三
菩提。及得無諍願智無礙解等無量功徳。及
所作事圓滿成就。謂即轉依究竟成滿
  顯揚聖教論成無性品第七
論曰。成空品中已成立衆生無我非法無我。
今爲成立法無我故説成無性。頌曰
    三自性應知 初遍計所執
    次依他起性 最後圓成實
論曰。當知無性不離自性。是故先説三自性
義。如是即顯三種無性密意故。説三自性者。
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
遍計所執者。所謂諸法依因言説所計自體。
依他起者。所謂諸法依諸因縁所生自體。圓
成實者。所謂諸法眞如自體。頌曰
    三無性應知 不離三自性
    由相無生無 及勝義無性
論曰。如是三種自性。當知由三無自性故説
三無性。一相無性。謂遍計所執自性。由此自
性體相無故。二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
自性縁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勝義無性。謂
圓成實自性。由此自性體是勝義。又是諸法
無性。故已説三種自性及三無性相。今當顯
示成立道理。云何應知。遍計所執皆無自體
相。頌曰
    非五事所攝 此外更無有
    由名於義轉 二更互爲客
論曰。遍計所執自相是無。何以故。五事所不
攝故。除五事外更無所有。何等爲五。一相二
名三分別四眞如五正智。問若遍計所執相
無有自體。云何能起遍計執耶。答由名於義
轉故。謂隨彼假名於義流轉。世間愚夫執有
名義決定相稱眞實自性。問云何應知此是
邪執。答以二更互爲客故。所以者何。以名於
義非稱體故。説之爲客。義亦如名無所有故。
説之爲客。云何知然。頌曰
    於名前無覺 多名及不定
    於有義無義 轉非理義成
論曰。若義自體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覺於
義應先已有。又名多故。一義應有多種自體
又名不定故。義之自體亦應不定。何以故。即
此一名於所餘義亦施設故。又復此名爲於
有義轉爲於無義轉耶。若於有義轉者。不應
道理。即前所説三因縁故。若於無義轉者。即
前所説二互爲客。道理成就。復次若執義是
實有。由名顯了如燈照色。不應道理。何以
故。頌曰
    取已立名故 餘即不能取
    如衆生邪執 増益爲顛倒
論曰。先取義已。然後立名。非未取義能立名
字。已取得義復須顯了。不應道理。又即由此
名。餘未解者不取得義。燈照了物即不如是。
非由此燈餘不能取所照了物。又不應執義
異名異。由唯依名起義執故。譬如唯有諸行
無始流轉自性異生。數習力故於自他相續
起衆生邪執。如是於長夜中串習言説熏修
心故。由此方便起妄遍計執有諸法。此法邪
執猶如衆生妄増益故。當知顛倒。如是顛倒
云何與雜染法展轉生起。頌曰
    由熏起依他 依此生顛倒
    如是互爲縁 展轉生相續
論曰。由此顛倒熏習力故。後依他果自性得
生。又依此果後時復生。法執顛倒。如是二法
更互爲縁。生死展轉相續不斷。已説成立道
理。今當顯示遍計所執自性差別。頌曰
    自性與差別 有覺悟隨眠
    加行名遍計 又當知五種
論曰。由有六種遍計差別故。遍計所執自性
亦有六種。何等名爲六種遍計。一自性遍計。
謂遍計色等實有自相。二差別遍計。謂遍計
色等決定實有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諸差別
相。三覺悟遍計。謂善名言者所有遍計。四隨
眠遍計。謂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計。五加行遍
計。此復五種。一貪愛加行。二瞋恚加行。三合
會加行。四別離加行。五隨捨加行。六名遍計。
此復二種。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非文
字所起者。如有計執。此爲何物。云何此物。此
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如有計執。此
爲此物。此物如是。或色或乃至識。或有爲
或無爲。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如
是等
復次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復由五種遍計。何
等爲五。一依名遍計。義自性。二依義遍計。名
自性。三依名遍計。名自性。四依義遍計。義自
性。五依二遍計。二自性。依名遍計。義自性
者。如有計執。此物既名爲色。必應定有色
體眞實。此物既名爲受想行識必應定有受
想行*識體性眞實。依義遍計。名自性者。如
有計執。此物名色。爲不名色。此物名受想行
*識。爲不名受想行*識。依名遍計。名自性者。
如有計執。不了物體但知種種分別色名。不
了物體但知種種分別受想行*識。名依義遍
計。義自性者。如有計執。不了色名但於色
體種種分別。不了受想行*識名但於受想行
*識體性種種分別。依二遍計。二自性者。如
有計執。此物是色體性。名之爲色。此物是受
想行*識體性。名受想行*識。已説遍計所執
自性差別。此遍計執由妄分別故生。此分別
差別今當更説。頌曰
    分別有八種 能生於三事
    分別體應知 二界心心法
論曰。八種分別能生三事。何等爲三。一分別
戲論所依縁事。二見我慢事。三貪愛等事
八種分別者。一自性分別。謂於色等想事分
別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別分別。謂即於色等
想事起諸分別。此有色此無色。此有見此無
見。此有對此無對。如是等無量差別。以自
性分別爲依處故。分別種種差別之義。三
總執分別。謂即於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
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由於積聚
多法總執爲因分別轉故。又於舍軍林等及
於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設所
引尋思。四我分別。謂若事有漏有取。長時
數習我執所聚。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爲縁
所起虚妄分別。五我所分別。謂若事有漏有
取。長時數習我所執所聚。由數習邪執自見
處事爲縁所起虚妄分別。六愛分別。謂縁淨
妙可意事境分別。七不愛分別。謂縁不淨妙
不可意事境分別。八愛不愛倶相違分別。謂
縁淨不淨可意不可意倶離事境分別
如是略説有二種。謂分別自體。及分別所依
所縁事。此中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分別。
此三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事。分別戲論
所縁事。謂色等想事爲依縁故。名想言説所
攝名想言説所顯分別戲論。即於此事分別
計度無量種種衆多差別。此中我分別。我所
分別。此二分別能生餘見根本及慢根本身
見及能生餘慢根本我慢。此中愛分別。不愛
分別。倶相違分別。如其所應生貪瞋癡。是故
如是八種分別爲起此三種事。若欲略説分
別體性。所謂三界諸心心法。復次頌曰
    由二縛所縛 堅執二自性
    故二縛解脱 正無得無見
論曰。起前所説諸分別時。即爲二縛所縛。所
謂相縛及麁重縛。由此二縛執二自性。謂執
依他起自性及遍計所執自性。是故解脱二
種縛已。於二自性正無所得及無所見。所以
者何。由遍計所執自性畢竟無故。不可得依
他起自性。雖復是有不取相故無所見。如是
成立遍計所執自性已。爲欲成立依他起自
性故。當説成立道理。頌曰
    假有所依因 若異壞*二種
    雜染可得故 當知依他有
論曰。不應宣説諸法唯是假有。何以故假法
必有所依因故。非無實物假法成立。若異此
者。無實物故假亦是無。即應破壞二法。二法壞
故。雜染之法應不可得。由雜染法現可得故。
當知必有依他起自性。復次此依他起自性
有何相貌。頌曰
    相麁重爲體 此更互縁生
    非自然是有 故説生無性
論曰。此依他起自性以相及麁重爲體。云何
説爲依他起。由此二種更互爲縁而得生故。
謂相爲縁起於麁重。麁重爲縁又能生相。若
爾何故名生無性。謂縁力所生非自然有故。
復次此依他起自性。爲決定有爲決定無。頌

    非決定有無 一切種皆許
    通假實二性 世俗説爲有
論曰。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設決定是有。亦非
一切決定是無。故一切種非有非無。然許一
切種皆可言説。謂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
非無。問此依他起自性。爲是實有爲是假有。
答應知此性通假實有。問爲由世俗故有。爲
由勝義故有。答當知由世俗故説之爲有。復
次頌曰
    宣説我法用 皆名爲世俗
    當知勝義諦 謂七種眞如
論曰。世俗諦者。當知宣説我法作用已。如攝
淨義品中説。勝義諦者。謂七種眞如。已如攝
事品中説。復次頌曰
    圓成實自性 二最勝智義
    無有諸戲論 遠離一異性
論曰。此勝義諦。當知即是圓成實自性。問何
因縁故七種眞如名勝義諦。答由是二最勝
智所行故。謂出世間智及此後得世間智。由
此勝義無戲論故。非餘智境。又此勝義無戲
論故。於有相法離一異性。何以故。由此眞如
於有相法不可説異亦非不異故。復次頌曰
    清淨之所縁 常無有變異
    善性及樂性 一切皆成就
論曰。由勝義諦離一異性故。當知即是清淨
所縁性。何以故。由縁此境得心清淨故。當知
亦是常。於一切時性無變異故。又由清淨所
縁故。當知是善。以是常故當知是樂。復次
頌曰
    實勝義無性 戲論我無故
    依他無彼相 此勝義無性
論曰。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説爲無性。
何以故。由此自性即是勝義亦是無性。由無
戲論我法性故。是故圓成實自性。是勝義故。
及無戲論性故。説爲勝義無性。應知於依他
起自性。由異相故。亦得建立爲勝義無性。何
以故。由無勝義性故。復次如前所説有五種
相。謂能詮相。所詮相。此二相屬相。執著相。
不執著相。又有三相。謂遍計所執相。依他起
相。圓成實相。爲五攝三。爲三攝五耶。頌曰
    依三相應知 建立五種相
    彼如其所應 別別有五業
論曰。當知依三自相建立五相。所以者何。初
及第二依三自相。第三依遍計所執相。第四
依依他起相。第五依圓成實相。又三自性一
一各有五業。已如攝淨義品中説。復次前成
空品所遮衆生執。今此品中所遮法執。此二
種執誰從誰生。頌曰
    法執故愚夫 起彼衆生執
    彼除覺法性 覺法我執斷
論曰。由法執故世間愚夫起衆生執。除衆生
執現起纒故覺法實性。覺法性故法執永斷。
法執斷時當知亦斷衆生執隨眠。復次於何
未斷而成雜染。於何斷滅得成清淨。頌曰
    於依他執初 熏習成雜染
    無執圓成實 熏習成清淨
    雜染有漏性 清淨則無漏
    此當知轉依 不思議二種
論曰。於依他起自性執著初自性故。起於熏
習則成雜染。當知圓成實自性無執著故。起
於熏習則成清淨。雜染即是有漏性。清淨即
是無漏性。此無漏性當知即是轉依相。又此
轉依不可思議及有二種。云何不可思議。頌曰
    眞實及自體 寂靜與功徳
    一切不思議 當知由四道
論曰。如是轉依不可思議由四道理。一由眞
實。謂是常故。二由自體。謂非有色非無色如
是等故。三由寂靜謂寂靜住故。四由功徳謂
此轉依有威徳故。又此轉依不可思議由四
種道方乃證得。謂四種正行。四種尋思。四如
實智。四種境事。何等爲四。一遍滿境。二淨行
境。三善巧境。四淨惑境。此中遍滿境復有四
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
竟四所作成就。有分別影像者。謂所知事同
分三摩地所行毘鉢舍那境。無分別影像者。
謂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奢摩他竟。事*究
竟者。謂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所作成
者。謂轉依及依此無分別智。淨行境有五種。
一不淨。二慈悲。三縁起。四界差別。五入出
息念。善巧境有五種。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
巧縁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淨惑境。謂世間道
有二。下地麁性。上地靜性等。出世間道有四
聖諦等。復次如前所説有二種轉依。何等爲
二。謂聲聞菩薩轉依差別。頌曰
    聲聞有二種 趣寂趣菩提
    依止變化身 趣無上正覺
    諸聲聞轉依 厭皆修所得
    菩薩方便修 無二智依止
    不住生滅故 諸佛智無上
    利樂諸有情 不思議無二
論曰。聲聞轉依當知復有二種。一趣寂滅。二
趣菩提。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何能證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依變化身住能證菩
提非業報身又聲聞轉依以於流轉背修故
得。菩薩轉依以方便修及無二智爲依止故
得。云何以方便修。謂由無間達法性故。所縁
大故。發起最勝勤精進故。顧有情故。了諸行
故。云何無二智爲依止。謂不住流轉及以寂
滅。不顧流轉故。顧諸有情故。由此因縁當知
佛智最勝無上。所以者何。餘有情智。或住流
轉。或住寂滅。故非無上。又諸佛智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善能成滿自他利故。最勝無上。餘
有情智。或唯自利或不倶利。故非無上。以是
因故諸佛智慧不可思議。不住二邊能作一
切衆生利益事故。又無有二。謂般涅槃不涅
槃等。性無二故
  *顯揚聖教論成現觀品第八之一
*論曰。如是正勤了知無常苦空無我已。欲
何所觀。頌曰
    當知現所觀 下中上品事
    有漏及無漏 未見未受遍
論曰。爲現觀察欲色無色三界所繋下中上
品所知事故。有漏者。謂即此苦集諦攝。無漏
者。謂此増上滅道諦攝。未見者。謂四諦所攝。
未受者。謂滅道所攝。遍者。謂現見不現見法
智種類智所行境界。復次以何現觀。頌曰
    出世間勝智 能除見所斷
    無分別證得 唯依止靜慮
論曰。出世間智能爲現觀非世間智爲斷見
所。斷惑唯是見道非修道故。問彼復何行。答
無分別證得。謂現前證得無分別行非未現
證。問彼何所依。答唯依止靜慮不依無色。
復次何處現觀。頌曰
    極慼非惡趣 極欣非上二
    處欲界人天 佛出世現觀
論曰。於惡趣中不起現觀。苦受恒隨極憂慼
故。不能證得三摩地故。色無色界亦無現觀。
欣掉重故。厭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現
觀。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觀。
復次誰能現觀。頌曰
    未離欲倍離 及已離欲者
    獨一證正覺 最勝我所生
論曰。有五種補特伽羅能入現觀。或無入者
以無我故。何等爲五。一未離欲者。二倍離欲
者。三已離欲者。四獨覺。五菩薩。云何應知唯
心能入現觀非我能入。頌曰
    非我爲智因 亦非自取境
    我非自現觀 執愛自我故
    無常有境界 待縁智生起
    斷麁重等三 故依心現觀
論曰。若計有我能入現觀。不應道理。何以故。
我爲智因。不應理故。若離於智自然不能取
故。所以者何。若我能爲智因。即是無常。或應
智是常有。若我自能取境界者。智未生前亦
應能取。又若計我能入現觀。此我亦應自觀
我性。若如是者。應無解脱。以縁執我及起愛
故。所以者何。無有取我不起我執及我愛者。
若説依心。能入現觀。斯有道理。何以故。心
是無常。有境待縁能生智故。又依止心若麁
重若我執及與我愛。皆可斷滅。所以者何。心
無常故。爲智生因。有所縁故與智倶時同取
境界。待衆縁故智不常有。又心是麁重之所
依故。性離我故。若證遍智即能遠離麁重而
生。永除我執及與我愛。云何次第能入現觀。
頌曰
    已成熟相續 或聽聞正
    自然極如理 作意故現觀
    繋念於所縁 精勤修靜定
    増上善根力 證聖覺道分
論曰。修現觀者。先當成熟自相續已。或復聽
聞正法。謂聲聞乘。或復自然。謂菩薩及獨覺。
於自内心極善作意故能入現觀。次繋念於
所縁者。謂四念住。精勤者。謂四正斷修靜定
者。謂四神足。増上善根者。謂先證得増上資
糧信等。善根力者。謂彼所治不信等障所不
能雜。證聖覺分者。謂依彼故證遍覺支。證聖
道分者。謂證八聖道支。如是次第得入現觀。
復次齊何當言正入現觀。頌曰
    從是入見道 無漏正見起
    永斷於三結 證現觀應知
論曰。從前所修如理作意故。於見道位出世
間正見得生。由正見故三結永斷。謂薩迦耶
見戒禁取及疑齊如是位當知已入現觀。然
此位中一切惡趣雜染之法皆悉遣除。云何
但言三結永斷頌曰
    雖惡趣雜染 計所起惑斷
    境見導師等 隨生三所攝
論曰。由薩迦耶見於境迷失。由戒禁取於見
迷失。由彼疑故於佛導師所説正法及正行
僧而生迷惑。是故隨強唯説永斷三結。復次
現觀有何相貌。頌曰
    由先世間智 簡擇諦究竟
    於諦無加行 決定生起相
    智境和合相 於所知究竟
    當知諦現觀 於十種決定
論曰。由先世間智者。謂從聞所生智乃至世
間第一法智。簡擇諦究竟者。謂已於諸諦究
竟簡擇於諦無加行。決定生起相者。謂於所
觀察諸諦境中不由加行功用決定生起相是
現觀相。又此決定智與境和合相究竟到所
知故。所以者何。除是以外更無異境可須求
故。是故此觀名爲現觀。當知此決定相復有
十種。何等爲十。頌曰
    我性無三有 不滅無有二
    無分別無怖 自斷中決定
論曰。十種決定者。一於衆生無中決定。二於
遍計所執自性無中決定。三於無我有。四於
相有。五於麁重有。是中並決定。六於不滅中
決定。謂或無故不滅。謂衆生我及法我或有
故不滅。謂二無我。七於無二中決定。謂法及
法空無有差別。八於空無分別決定。九於法
性無怖決定。謂諸愚夫於此性處生諸怖畏。
智者於此無有怖畏是故決定。十於自在能
斷決定。謂我不復從於他人求斷方便。是故
決定。復次如是現觀。云何次第修習。應知
頌曰
    發起證等流 成滿次第四
    又法住智等 次第八應知
論曰。現觀次第或四或八或復七種。何等爲
四。一發起。謂從聞所生智乃至世第一法。二
證得。謂見道。三等流。謂修道。四成滿。謂究
竟道。云何爲八。謂法住智乃至善清淨智。如
前所説。云何七種。頌曰
    無悔住所縁 如實見境界
    道所依無惑 純差別行斷
論曰。七種次第者。謂尸羅淨乃至行斷智見
淨。由尸羅清淨故無有變悔。由無悔故心定
住境。由心定故於所知境得如實見。次於如
實智見道所依止佛法僧寶。遠離疑惑得四
證淨倶生智。次於善逝所證所説得決定智。
謂唯佛法中有純淨。出離苦道非於餘法。次
於此道得行差別智。謂苦遲通行是下品樂。
速通行是上品。餘二行是中品。次依上品正
行於餘斷滅生勝智見。復次此尸羅等七清
淨。若略説三學所攝當知亦是三淨所攝。云
何三淨。頌曰
    三淨攝應知 戒淨及心淨
    境界依止道 説爲慧清淨
論曰。三種淨者。所謂戒淨心淨慧淨。慧清淨
中復有三種。一於境界。二於道所依止。三於
道體。於道體中當知復有三種。謂純故。差別
故。斷故。復次於如是次第中。以何次第入於
現觀。頌曰
    知身等因縁 善達於三世
    次了知四苦 復八苦應知
論曰。先於四念住位應善了知身受心法四
種因縁。謂由食集故身集。觸集故受集。名色
集故識集。作意集故法集。次此身等於三世
中應善了知。謂於未來世集法隨觀。於過去
世滅法隨觀。於現在世集滅法隨觀。次應了
知即此身等四苦所苦。謂受重擔苦。位變異
苦。麁重苦。及死生苦。以善不善法爲因能感
流轉死及生苦。是故了知死生二苦。即是了
知法苦。從此無間將觀諸諦。故先了知八種
苦法。所謂生苦乃至略説五取蘊苦。復次頌

    從是正觀諦 起十六行智
    爲治四顛倒 後後之所依
論曰。知八苦後。次正觀察四種諦理起十六
行智。前爲後後之所依止。謂爲對治四顛倒
故起苦諦四行。一爲對治常顛倒故起無常
行。二爲對治樂淨倒故起於苦行。三爲對治
我顛倒故起於空行。四即爲治此起無我行。
所以者何。離諸行外餘我空故。即諸行體非
我性故。次於常樂淨我四愛集諦起因集生
縁四行。次於此斷滅諦起滅靜妙離四行。次
於此能證道諦起道如行出四行。復次頌曰
    從是轉修習 於心總厭離
    諦簡擇決定 究竟覺生起
論曰。從十六行智後復轉修習。先縁自心總
厭心智生此説名煖。從此已上諦簡擇智生。
此説名頂從此已上決定覺智生。此説名忍。
復從此已上究竟覺智生。此説名爲世第一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現觀品第八之餘
論曰。如是已得煖等善根。當知從此入於現
觀。頌曰
    從此無加行 解脱智三心
    一百一十二 煩惱斷十攝
論曰。從此無間無有加行。解脱見道所斷隨
眠三心智生。一内遣有情假縁智。二内遣諸
法假縁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縁智。此
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種類智。如是三智能
斷一百一十二煩惱。如是煩惱十種所攝。一
百一十二煩惱者。謂欲界見苦諦等所斷各
有十種。色無色界見苦諦等所斷各有九種。
謂各除瞋。如是名爲一百一十二煩惱。何等
十煩惱所攝。謂五見自性五非見自性。如前
已説。復次頌曰
    此證菩提分 六種淨智相
    行無分別故 隨所作建立
論曰。當知此智眞證覺分非方便位。亦是六
種清淨智相。所謂法智種類智苦智集智滅
智道智相。此智無分別故但隨所作建立六
智相貌。不由行差別故建立六種。應知。復
次頌曰
    菩薩在此位 先修勝因力
    於自他身苦 起平等心性
論曰。在此現觀位中諸菩薩。由先修習勝資
糧力故。於自他相續苦中起五種平等心。謂
麁重平等心。無我平等心。斷精進平等心。無
愛味精進平等心。一切菩薩現觀平等心。復
次頌曰
    是大我意樂 於自性無得
    廣意樂當知 二性無分別
論曰。當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
廣大阿世耶。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故。於
有漏無漏二性過失功徳亦無所得。由無分
別故。復次頌曰
    次上十六行 清淨世間智
    對治界地故 究竟事成就
論曰。從此諦現觀已上。於修道中有十六行。
世出世清淨智生。謂於欲繋苦諦生二智。一
現觀審察智。二現觀決定智。於色無色繋苦
諦亦有如是二智。如於苦諦有四智。如是於
集滅道諦亦各有四智。如是總有十六種智。
復次如是現觀智。若聲聞等所得。爲對治欲
色無色三界雜染。若諸菩薩所得。爲對治十
種地障。如是當知諸所作事成就究竟。所謂
轉依究竟亦是現觀智究竟。亦名究竟現觀。
復次頌曰
    此現觀差別 或六或十八
    相勝利衆多 隨經論所説
論曰。當知現觀差別復有六種。一思現觀二
信現觀三戒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五現觀
邊智諦現觀六究竟現觀。問思現觀以何爲
體答以上品思所生慧爲體。或彼倶行菩
提分法爲體。問信現觀以何爲體。答以上品
世出世縁三寶淨信爲體。或*彼倶行菩提分
法爲體。問戒現觀以何爲體。答以聖所愛身
語等業爲體。或*彼倶行菩提分法爲體。問現
觀智諦現觀以何爲體。答以縁非安立諦聖
慧爲體。或*彼倶行菩提分法爲體。問現觀邊
智諦現觀以何爲體。答以縁安立諦聖慧爲
體或*彼倶行菩提分法爲體問究竟現觀以
何爲體答以盡智無生智等爲體。或*彼倶
行菩提分法爲體
又此現觀差別有十八種。謂聞所生智現觀。
思所生智現觀。修所生智現觀。順決擇分智
現觀。見道現觀。修道現觀。究竟道現觀。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