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上。因者三因。謂倶有。同類。異熟因。増上者
前説。然有差別。謂過去有情數所造色。
過去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増上。因者三
因。謂倶有。同類。異熟因。増上者如前説。與
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増上。因者二因。
謂同類。異熟。増上者如前説。與現在有情
數無執受所造色。爲因増上。因者一因。謂同

増上者如前説。與餘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増
上。過去非有情數所造色。與過去未來現在
非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増上。因者一因。謂
同類因。増上者如前説。與餘無執受所造色
但一増上。未來有情數所造色。與未來有情
數所造色。爲因。増上。因者二因。謂倶有。異
熟。増上者如前説。與餘無執受所造色。但
一増上。未來非有情數所造色。與一切無執
受所造色。但一増上。現在有情數無執受所
造色。與現在有情數無執受所造色。爲因。
増上。因者一因。謂倶有因。増上者如前説
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増上。因者二
因。謂同類。異熟。増上者如前説。與餘無執
受所造色。但一増上。現在非有情數所造色。
未來非有情數所造色。爲因。増上。因者
一因。謂同類因。増上者如前説。與餘無執
受所造色。但一増上。無執受所造色。與有執
受所造色。爲幾縁。答因。増上。因者二因。謂
同類。異熟。増上者如前説。然有差別。謂過
去有情數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爲因。
増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増上者如
。餘無執受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但一
増上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
十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三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二
因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爲幾縁。答因。等無
間。所縁。増上。因者。五因。謂相應。倶有。同類。
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因相應法等無間。因
相應法現在前。所縁者。謂因相應法。與因相
應法。爲所縁。増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因相應法。與因不相應法幾縁。答因等
無間増上。因者四因。謂倶有。同類。遍行。異
熟。等無間者。謂因相應法等無間。因不相應
法現在前。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是心心所
等無間法故。増上者如前説。非所縁者。因不
相應法無所縁故。因不相應法。與因不相應
。爲幾縁。答因。増上。因者四因。謂倶有同
類。遍行。異熟。増上者如前説。因不相應法。
因相應法。爲幾縁。答因。所縁。増上。因者。
四因。謂倶有。同類。遍行。異熟。所縁者。謂因
不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爲所縁。増上者如
前説。非等無間者。因不相應法非等無間縁

有所縁法。與有所縁法。爲幾縁。答因等無
間所縁増上。因者五因。謂相應。倶有。同類。
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有所縁法等無間。有
所縁法現在前。所縁者。謂有所縁法。與有所
縁法。爲所縁。増上者如前説。有所縁法。與
無所縁法。爲幾縁。答因等無間増上。因者四
因。謂倶有。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有
所縁法等無間。無所縁法現在前。即無想等
至。滅盡等至。是心心所等無間法故。増上者
前説。非所縁者。無所縁法無所縁故。無所
縁法。與無所縁法。爲幾縁。答因。増上。因者
四因。謂倶有。同類。遍行。異熟。増上者如
。無所縁法。與有所縁法。爲幾縁。答因所
縁増上。因者四因。謂倶有。同類。遍行。異熟。
所縁者。謂無所縁。與有所縁法。爲所縁。増
上者如前説。非等無間者。無所縁法非等無
間縁故。有色法。與有色法。爲幾縁。答因増
上。因者三因。謂倶有。同類。異熟。増上者如
前説。有色法。與無色法。爲幾縁。答因所縁
増上。因者三因。謂倶有。同類。異熟。所縁者。
謂有色法。與無色法。爲所縁。増上者如
。非等無間者。以有色法非等無間縁故。
無色法。與無色法。爲幾縁。答因等無間所縁
増上。因者五因。謂相應等五。等無間者。謂無
色法等無間。無色法現在前。所縁者。謂無色
法。與無色法所縁。増上者如前説。無色
法。與有色法。爲幾縁。答因。増上。因者四因。
謂倶有。同類。遍行。異熟。増上者如前説。有
見無見有對無對説亦如是。差別者。有見法。
有見法。爲二因。謂同類。異熟。餘皆如
。有漏法。與有漏法。爲幾縁。答因等無間
所縁増上。因者五因。謂相應等五。等無間者。
謂有漏法等無間。有漏法現在前。所縁者。謂
有漏法。與有漏法。爲所縁。増上者如前説
有漏法與無漏法。爲幾縁。答等無間所縁増
上。等無間者。謂有漏法等無間。無漏法現在
前。所縁者。謂有漏法。與無漏法所縁。即
苦集忍智品心心所法。増上者如前説。非因
者。以因如種子。非有漏法。與無漏法
故。無漏法。與無漏法幾縁。答因等無
間所縁増上。因者三因。謂相應。倶有。同類。
等無間者。謂無漏法等無間。無漏法現在前。
所縁者。謂無漏法。與無漏法。爲所縁。即滅
道忍智品心心所法。増上者如前説。無漏法。
有漏法。爲幾縁。答等無間。所縁。増上。等
無間者。謂無漏法等無間。有漏法現在前。所
縁者。謂無漏法。與有漏法。爲所縁。増上者
前説。非因者。以因如種子。非無漏法。與
有漏法種子故。有爲法。與有爲法。爲
幾縁。答因等無間所縁増上。因者五因。謂相
應等五。等無間者。謂有爲法等無間。有爲法
現在前。所縁者。謂有爲法。與有爲法。爲
。増上者如前説。有爲法。與無爲法。爲
幾縁。答無。無爲法。與無爲法。爲幾縁。答
無。無爲法。與有爲法。爲幾縁。答所縁。増
上。所縁者。謂無爲法。與有爲法。爲所縁
増上者如前説。問何故有爲法。有因有縁。
無爲法。無因無縁耶。答諸有爲法性羸劣
故。藉諸因縁。無爲法強盛不因縁。如
者依他。強者不依。此亦如是。有説。諸有爲
法有作用故假諸因縁。無爲法無作用
因縁。如刈者須鎌。掘者須鍤。無
者則無所須。此亦如是。有説諸有爲法
行世取果作用。了境故須因縁。無爲法無
是事故不因縁。如遠行者則須資糧。不
行不須。此亦如是。有説。有爲如王亦如
眷屬故有因縁無爲如王不眷屬故無
因縁。如王王眷屬。富貴者富貴者眷屬。帝釋
帝釋眷屬。當知亦爾
問諸有爲法有時不生誰作留難。爲有爲法
無爲法耶。答諸有爲法爲作留難。非無爲
。以無爲法恒與有爲能作因。及増上
。於生不生倶無障故。如泉池側師子口
等。水不流時自有餘縁此爲障。問諸無
爲法。與有爲法増上縁及所縁縁。於
縁不能縁増上縁。有勝劣不。答増上縁
義等無差別。若縁不縁皆無障故。所縁縁義
則有差別。於能縁者所縁縁。於不能縁
則便不作諸纒所纒續地獄有。乃至廣説。所
説有聲義有多種。如結蘊廣説。此中説
衆同分。有情數五蘊有。然相續有五。一
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分位相續。四法相
續。五刹那相續。中有相續者。謂死有蘊滅。中
有蘊起。中有續死有中有相續。生有相
續者。謂中有蘊滅生有蘊起。生有續中有
生有相續。分位相續者。謂羯邏藍位蘊滅頞
部曇位蘊起。乃至中年位蘊滅老年位蘊起。
皆以後位前位分位相續。法相續者。
謂善法等無間。染或無記法現在前。染法等
無間。善或無記法現在前。無記法等無間。善
或染法現在前。皆以後法前法法相
。刹那相續者。初刹那蘊等無間。第二刹那
蘊現在前。後刹那續前刹那刹那相續
此五皆入二相續中。謂法相續。刹那相續。皆
法及刹那故。界分別者。欲界具五。色
界有四除分位。無色界有三又除中有。趣
分別者。地獄有四除分位。餘趣具五。生分
別者。一切具五。於此五相續中。依二相續
而作論。謂中有生有
諸纒所纒續地獄有。最初所得諸根大種。彼
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幾縁。答一増
上。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幾縁
答一増上。諸纒所纒續傍生有鬼有人有天
。最初所得諸根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
心所法幾縁。答一増上。*即彼心心所法。
彼諸根大種幾縁。答一増上。問若彼
心心所法。不彼諸根大種而結生者。可
説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但一増上。
若彼心心所法。縁彼諸根大種。而縁生者。
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便爲二縁。謂
所縁増上。何故定答但一増上。答亦應
二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此中説
決定者。謂増上縁則定。所縁縁不定。是以不
説。有説此中説互有者。謂根大種與心心
展轉爲増上縁。是以則説非心心所與
根大種所縁縁。是故不説。有説此中説
相資者。謂彼根大與心心更互相資増
上義勝。所縁不爾。隨縁何法皆得起故。是
以不
欲界有漏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長養諸根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
心心所法幾縁。答一増上。*即彼心心所
法與彼諸根大種幾縁。答一増上。問彼
心心所法。若縁餘法而入定者可所説
若即縁彼諸根大種而入定者則有二縁。何
故乃説但一増上。答應説而不説者當
此義有餘。有説。此中説決定者。所縁不定
是故不説。有説。此中説互有者。所縁不
是故不説。有説。此中説相資者。謂心心*所
彼根大更互相資増上義勝。所縁不爾隨
何法。皆得生起是故不説。問入諸靜慮
益根大無色差別云何。答靜慮長
益多而非妙。如喝國食無色長益妙而
多。如中印度食
欲界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長
養諸根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
幾縁。答一増上。*即彼心心所法與
諸根大種幾縁。答一増上。此中不
縁縁義。及靜慮無色長益差別。如前應知。
問入有漏靜慮。無色長益根大。與無漏
差別云何。答有漏長益多而非妙。無漏長益
妙而非多二喩如
色界有漏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長養諸根。増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
心心所法幾縁。答一増上。*即彼心心所
法與彼諸根大種幾縁。答一増上。生
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長養諸
。増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
幾縁。答一増上。*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
根大種幾縁。答一増上。此中不所縁
及靜慮無色。有漏無漏長益差別皆如前説
有執受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墮自體法。無
執受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非墮自體法。然
多處説有執受言。謂此中説有執受是何義。
謂墮自體法契經復説
    有執受苦蘊 便引生衆苦
    謂生苦老苦 病苦及死苦
經復説。無聞異生長夜修治有執受我餘
經復説。況於此身暫停住中有執受。品類
足説。九處少分名有執受。識身論説。有執受
蘊是慈所縁。問如是諸説義有何異。答此中
内身所攝五蘊有執受。初契經説續
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執受。次契經説無始
時來身見事五蘊。名有執受。後契經説。内身
所攝色蘊。名有執受。品類足説一刹那。九處
少分名有執受。識身論説一刹那。五蘊少分
有執受。有説品類足。識身論説一刹那
有情數。九處少分名有執受。有説。二論説
一刹那有根所攝。九處少分名有執受。有説。
二論説一刹那異熟所攝。九處少分名有執
。是名差別。問慈何故但縁色。答初修時
色。成時縁五蘊。西方師説。有執受有
。一身有執受。二相續有執受。三衆同分有
執受。四世俗施設有執受。身有執受者。謂初
經所説有執受。苦蘊相續有執受者。如説我
根身相續執受。衆同分有執受者。如説我
根身衆同分執受。世俗施設有執受者。如
説我執受如是重擔。如是事業。此中説内
身五蘊名有執受。此所攝法是無執受
問如前所説。有執受無執受其相云何。
有説。若與血肉筋骨相雜住者名有執受
此相違名無執受。有説。於彼斫刺破裂
時。生苦痛擔名有執受。與此相違名
執受。尊者妙音作是説。若法已生未滅有
情數。是有對非所聞名有執受。已生者簡
。未滅者遮過去。有情數者遮非有情數
是有對者遮意處法處。非所聞者遮聲處
此相違名無執受。尊者左取作是言
若法有方分。有情數繋屬身。是有對可牽可
斥名有執受。有方分者遮過去未來。有情
數者。遮非有情數。繋屬身者。遮身所出。謂
髮毛等。是有對者。遮意處法處。可牽可斥
者。遮聲處。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問十二處中。幾有執受。幾無執受。答若生
界九處少分。是有執受。三處全。九處少分。是
無執受。三處謂聲處意處法處。若生色界七
處少分。是有執受。三處全。七處少分。是無執
受。三處如前説
問於此身中。三十六種諸不淨物。幾有執受。
幾無執受。答髮毛爪齒根有執受。餘無執受。
皮膽腦血生有執受。朽無執受。骨肉筋脈心
肺脾腎肝腸胃膜脂髓腦胲生熟二藏皆有執
受。膏膿淡飮洟唾涙汗屎尿塵垢皆無執
受。順取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有漏法非順
取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無漏法。問何故有
漏法名順取。答有説。此法從取生。能生
故名順取。有説。此法從取轉。能轉取故名
順取。有説。此法取所引能引取故名順取
有説。此法取所長養。能長養取故名順取
有説。此法取所増廣。増廣於取故名順取
此増廣言顯滋蔓義。有説。此法繋屬於取
故名順取。如王者名爲順王。由内無
。若有問言。汝屬於誰。答言屬取。有説。諸
取於此法中。將生已生。將執已執。將住已
住。故名順取。有説。諸取於此法中。將長養
已長養故名順取。有説。諸取於此法中。將
増廣已増廣。故名順取。有説。諸取於此堅
著。如濕膩物塵垢隨著。故名順取。有説。諸
取於此樂住。如魚蝦蟇樂處水中。故名
有説。此法爲取舍宅安立足處。故名
。謂依此法。一切愛慢見疑瞋癡。諸纒垢等
皆生長故。諸有漏法由同分取。得順取名
異分取。謂欲界法由欲界取。色界法由
色界取。無色界法由無色界取。初靜慮地法。
初靜慮地取。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法。由
想非非想地取。以有漏法界地無雜故。若
相續則有雜義。謂由自身取他身法
順取名。由他身取自身法順取名。若不
爾外法應順取。外無取故
順結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有漏法非順結
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無漏法。廣釋順結
順結義前順取。非順取説
見處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有漏法非見處。
是何義。答此増語所顯無漏法。然見處聲説
多處謂此中説。見處是何謂有漏法倶。迦
捺陀契經復説。諸所有見諸所有見處。諸所
有見纒諸所有見等起。諸所有見損害。世尊
一切悉知悉見。此中見者謂五見。見處者謂
見所縁。見纒者謂見現行。見等起者謂見因。
見損害者謂見滅。世尊一切悉知悉見者謂
見對治。有作是説。見見處見纒謂苦諦。見
等起謂集諦。見損害謂滅諦。世尊一切悉知
悉見謂道諦。阿羅掲陀喩經。復説有六見處
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説。乃
至苾芻。應正慧彼一切非我我所。勿
我慢。諸所有受。乃至廣説。諸所有想。乃
至廣説。諸有見聞覺知若得若求。意隨尋伺
乃至廣説。諸有此見。有我有有情世間
常恒凝住無變易法正如是住。乃至廣説。諸
有此見。我應不有。我應非有。我當不有。我
非有。苾芻應正慧彼一切非我我
。勿我慢。苾芻應是見處取處等
隨觀察無我我所。若能如是則於世間
執受。乃至廣説。此中諸所有色受想者。
即色受想蘊。諸有此見有有情。乃至廣
説。諸有此見我應有。乃至廣説者。謂行
蘊諸有見聞覺知等。謂識蘊。問見聞覺知其
義已具。若得若求意隨尋伺。更何所顯。答
前廣今略。前別今總。前開今合。前漸今頓。是
所顯防諸漏經復作是説。於六見處
正思惟。則於内身隨起一執。諦故住故我
我諦故。住故我無我。我見我。我見無我
無我見我。或此有我。有有情。有命者。有
生者。有養者。有補特伽羅。有意生。有摩納
。或無曾當現。於彼彼處作未作諸善
惡業異熟果。問如是四處説見處聲有
何差別。答有説。此中所説見處顯一切有漏
。初經所説見處。總顯五見。第二經所説見
處。顯見及離見法。第三經所説見處。顯
身見邊執見。有説。此及初二經所説見處。總
五取蘊。第三經所説見處。但顯行蘊少
。有説。此及初二經。通顯相應不相應法
第三經。唯顯相應法。如相應不相應。有所
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縁無所縁。有
警覺無警覺亦爾。有説此及初二經。通顯
色無色法。第三經。唯顯無色法。如有色無
。有見無見。有對無對亦爾。有説。此及初二
經通顯染不染法。第三經。唯顯染法。如
不染。有罪無罪。有覆無覆。黒白。纒非纒。亦
爾。有説。此及初二經。通顯見修所斷法。第
三經。唯顯見所斷法。如見所斷。修所斷。無
事有事。忍對治。智對治亦爾。有説。此及初二
經。通顯善不善無記法。第三經。唯顯無記
。有説。此及初二經。通顯有異熟無異熟
。第三經。唯顯無異熟法
問諸有漏法。由何見故説名見處。答有説。
有身見邊執見故説爲見處。此二但縁
自地境故。有説。由四見故謂除邪見。由
四種有漏縁故。如是説者。由五見故得
處名。問若爾滅道應見處邪見境故。答
見處有二。一所縁處。二隨眠處。具此二義
乃名見處。滅道雖是邪見所縁處。非隨眠
故不見處。有説。見處有二。一所縁處。
二相應處。具此二義。立見處名。滅道雖
見所縁處。非相應處。由此不名爲見處
若法是内彼法内處攝耶。乃至廣説。問何故
此論。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
而作論。但不法相便不責。有作
。爲他宗己義故。謂有異宗
外法皆非實有。今遮彼意。明内外法皆是
實有故作斯論。然内外法差別有三。一相
續内外。謂在自身名爲内。在他身及非有
情數名爲外。二處内外。謂心心所所依名
内。所縁名外。三情非情内外。謂有情數法
内。非有情數法名外。此中但依相續。爲

若法是内。彼法内處攝耶。答應四句。有
法是内。非内處攝。如説於内受内法住
法觀。彼法是内者在自身故。非内處攝者。
心心所所依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色
等五境。有法内處攝是内。如説於外身
外心住。*修心觀。彼法内處攝者。是心心所
所依故。非内者非自身故。應知此中亦
他身眼耳鼻舌。有法是内。亦内處攝。如
説於内身内心住。*修心觀彼法是内者。在
自身故。亦内處攝者。心心所所依故。應知此
中亦攝自身眼耳鼻舌。有法非是内
處攝。如説於外受外法住。*修法觀彼法非
内者。非自身故。非内處攝者。非心心
所所依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等色等五境
若法是外彼法外處攝耶。答應四句。有
法是外非外處攝。如説於外身外心住。*修
心觀彼法是外者。在他身故。非外處攝者。
唯心心所所縁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
眼耳鼻舌。有法外處攝非外。如説於内受
内法住。*修法觀。彼法外處攝者。唯心心所
所縁故。非外者。非他身。及非有情數故。
知此中亦攝他身色等五境。有法是外
亦外處攝。如説於外受外法住。*修法觀。彼
法是外者。在他身及非有情數故。亦外處
攝者。唯心心所所縁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
等色等五境。有法非外非外處攝。如説於
内身内心住。*修心觀。彼法非外者。非
他身。及非有情數故。非外處攝者。非唯心
心所所縁故。應此中亦攝自身眼耳鼻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
十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三十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三
二受。謂身受心受。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此論。答欲他宗己義故。謂或有説。
受即是心分位差別。復有説言。唯有苦受
別樂捨。爲彼意。顯受非心有三差別
故作斯論。問此中何故不一受。答彼作
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有説。此中顯受差
別展轉相攝。非受體故不一。有二受
謂身受心受。有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
受。爲二攝三三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謂身受攝三少分即此攝身受。心受亦爾是
故説隨其事。二受如前説。有四受謂三界
繋受。及不繋受爲二攝四四攝二耶。答互
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二少分即此攝
。二少分者。欲界繋受。色界繋受。心受攝
二全二少分即此攝心受。二全者。無色界繋
受不繋受。二少分者。欲界繋受。色界繋受。是
故説隨其事。二受如前説。有五受。謂樂根
苦根喜根憂根捨根。爲二攝五五攝二耶。答
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一全二少分即此
身受。一全者苦根。二少分者樂根捨根。心
受攝二全二少分。即此攝心受。二全者喜根
憂根。二少分者。樂根捨根是故説隨其事。二
受如前説。有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
身意觸所生受。爲二攝六六攝二耶。答互
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五全即此攝身受
五全者。眼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心受
一全即此攝心受。一全者。謂意觸所生
受是故説隨其事。二受如前説。有十八受
謂六喜意近行。六憂意近行。六捨意近行。爲
二攝十八十八攝二耶。答二攝十八
八攝二。何所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
相應捨根。及無漏受。問何故有漏樂根非
近行耶。答欲界初靜慮樂根唯在五識。及三
識意近行唯在意識。故有漏樂根非意近行
問第三靜慮有漏樂根。唯在意識何故不説。
答初非分故後亦不立。有説。彼非全故。謂
全地有漏樂根。在意識者是故不立。有
説。彼樂受雖意識相應。而非捷利。意近
行必捷利分別轉故。又所對苦非近行故此
亦不立。問何故苦根非意近行。答苦根唯五
識相應。意近行者意識相應。有説。苦根不
分別。能分別者立意近行。有説。苦根取
相境。意近行者取自共相。復次苦根唯縁
。意近行者通縁三世。復次苦根一往取境。
意近行者數往而取。復次苦根不思度。能
思度者立意近行。問何縁五識相應捨根非
意近行。答如苦根説。問何故無漏受非意近
。答以無漏受無意近行相故。又受若能
益諸有。攝受諸有持諸有。立意近
。無漏受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
近行。又受乃至是身見事。乃至墮苦集諦
意近行。無漏受乃至非身見事。乃至不
苦集諦。故不意近行。二受如前説。有
十六受。謂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六耽嗜
依憂。六出離依憂。六耽嗜依捨。六出離依
捨。爲二攝三十六三十六攝二耶。答二攝
三十六三十六攝二何所攝。謂如
前説。即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捨根及無
漏受。問答分別如前應知。二受如前説。有
百八受。謂依三世各三十六。爲二攝百八
百八攝二耶。答二攝百八百八攝二。何
攝。謂如前説。即有漏樂根。乃至無漏
受問答如前。三受四受。爲三攝四四攝
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受攝三少分
此攝樂受。三少分者。欲界繋。色界繋。不繋
受。苦受攝一少分即此攝苦受。一少分者。
欲界繋受。不苦不樂受。攝一全。三少分。即
此攝不苦不樂受。一全者。無色界繋受。三少
分者。欲界繋。色界繋。不繋受。是故説隨
。三受五受。爲三攝五五攝三耶。答互相
攝隨其事。謂樂受攝二全。即此攝樂受。二
全者。樂根喜根。苦受攝二全即此攝苦受
二全者。苦根憂根。不苦不樂受攝一全。即此
不苦不樂受。一全者。捨根。是故説隨
。三受六受。爲三攝六六攝三耶。答互相
攝隨其事。謂樂受攝六少分。即此攝樂受
苦受攝六少分即此攝苦受。不苦不樂受攝
六少分。即此攝不苦不樂受。諸六少分者。眼
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是故説隨其事
三受十八受。爲三攝十八十八攝三耶。答
三攝十八十八攝三。何所攝。謂有漏
樂根苦根五識相應。捨根及無漏受。三受。三
十六受。三受。百八受説亦爾。皆於三受
有漏樂根。乃至無漏受故。問答如上。四
受五受。爲四攝五五攝四耶。答互相攝隨
其事。謂欲界繋受。攝二全三少分。即此攝
欲界繋受。二全者。苦根憂根。三少分者。樂根
喜根捨根。色界繋受攝三少分。即此攝色界
繋受。三少分者樂根喜根捨根。無色界繋受
一少分。即此攝無色界繋受。一少分者。
捨根。不繋受攝三少分。即此攝不繋受。三少
分者。樂根喜根捨根。是故説隨其事。四受六
受。爲四攝六六攝四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謂欲界繋受。攝二全四少分。即此攝欲界
繋受。二全者。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四少
分者。眼觸所生受。耳身意觸所生受色界繋
受攝四少分。即此攝色界繋受。四少分者。
眼觸所生受。耳身意觸所生受。無色界繋受。
一少分。即此攝無色界繋受。不繋受攝
一少分。即此攝不繋受一少分者。意觸所
生受。是故説隨其事。四受十八受。爲四攝
十八十八攝四耶。答四攝十八十八攝
四。何所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
捨根。及無漏受。四受。三十六受。四受百八受。
説亦爾。問答如
五受六受。爲五攝六六攝五耶。答互相攝
其事。謂樂根捨根攝六少分。即此攝
根捨根。六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
生受。苦根攝五少分。即此攝苦根。五少分
者。眼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憂根喜根
一少分。即此攝憂根喜根一少分者。意觸
所生受。是故説隨其事。五受十八受。五受。
三十六受。五受。百八受。皆如前四受十八受
。説是故説隨其所應。六受。十八受。六受。
三十六受。六受百八受。當知亦爾。十八受。
三十六受。爲十八攝三十六三十六攝
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六喜意近行攝
十二全。即此攝六喜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
嗜依喜。六出離依喜。六憂意近行攝十二全
即此攝六憂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憂。
六出離依憂。六捨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
六捨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捨。六出離
依捨。是故説其事。十八受。百八受。爲
八攝百八百八攝十八耶。答互相攝隨
。謂六喜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
喜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離
依喜。此各三世。六憂意近行。攝三十六全
即此攝六憂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
憂。六出離依憂。此各三世。六捨意近行攝
十六全。即此攝六捨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
耽嗜依捨。六出離依捨。此各三世。是故説隨
其事。三十六受。百八受。爲三十六攝百八
百八攝三十六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三
十六各攝三全。即此攝三十六。三全者。即
三十六各三世別。是故説隨其事
問十八意近行云何建立。爲相應。爲
自性。爲所縁。設爾何過。若以相應則唯
一。謂意識相應近行。若以自性則唯有
三。謂喜近行。憂近行。捨近行。若以所縁
唯有六。謂色近行乃至法近行。何故説十八
耶。答總以三縁故立十八。謂一意識相應
近行。有喜憂捨三種自性。各縁色等六種
起故有十八。已説自性。何
因縁故。名意近行。答此十八受意爲近縁
於境界。名意近行。又此爲近縁意於
境數數行故名意近行。又依意故近境而
行。名意近行。於境捷利樂數分別故名爲
行。如捷利女。數於其夫。起分別行。或取
喜相。或取憂相。或取捨相。如是捷利受數
六境。起分別行。或行順喜相。或行順憂
。或行順捨相。由此因縁意近行。問此
十八意近行。爲但意地。亦五識耶。答唯在
意地五識。問若爾何故經説眼見色已。
順喜色喜近行。於順憂色憂近行
順捨色捨近行。廣説乃至意知法已。
順喜法喜近行。於順憂法憂近行
順捨法捨近行耶。答由五識身所引
故。爲逕路故作是説。然意近行唯在
意地。如不淨觀亦唯意地。然契經言眼見
已。隨觀不淨具足安住。亦由眼識所引起
故。爲逕路故作是説。又契經説。眼見
已乃至廣説。故知意近行五識。問亦
説意知法已。豈亦不意識耶。答就勝説
故無過。謂初喜等雖亦近行。然非明利。後
重於境捷利分別。乃名近行。由此故言
知法已。又五識中無近行義前已説
問前際後際所有分別亦是意近行耶。契經
何故不説。答是意近但隨明了故且説
現在。由斯類顯去來亦是。問諸有非
而分別色。乃至非觸觸已而分別觸。此
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經
中依明了義。説色已。乃至廣説。問諸有
眼見色已。起聲等分別。乃至意知法已。起
色等分別。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
近行。然契經中依明了義。説色已乃至
廣説。若作是説則覺所覺。根根義。行相所
縁皆得明了。若不爾者便不分明
問此十八意近行。幾雜縁。幾不雜縁。答十五
不雜縁。謂色意近行三。乃至觸意近行三。餘
雜縁不雜縁。謂法意近行三縁内六處。及外
法處。若總若別名不雜縁。若縁此七或總
或別。及外五中或一或二。或乃至五名爲
。於外五中。若合縁二。或乃至五亦名
。法意近行法名通故。以合縁故非前十

問頗有色等決定順喜。乃至決定順捨耶。答
所縁故。無依相續故。有。謂有色等。或時
可意。或時不可意。或於彼可意。於此不可
。於餘非可意不可意。有説。色等於
喜。於怨品憂。於中品
問此十八意近行。幾續生幾命終。答六。謂六
捨意近行。所以者何。諸喜憂意近行勝作意
轉。命終續生無勝作意。問羯邏藍等位中。各
幾意近行。答皆容十八。問幾意近行
離染耶。答一謂雜縁。捨法意近行。能爲
無間道故。若解脱道通有雜縁。喜法意近
行。加行勝進亦通所餘
問此十八意近行。何界地有幾。答欲界具
。色界中初二靜應。各有十二六憂。第
三第四靜慮。各有六。復除六喜。無色界中
空無邊處近分。若許別縁下者。則有
四捨意近行。謂色聲觸法。若唯許總縁下
者。則唯有一法捨意近行。如是説者。應
四。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
法捨意近行
問幾意近行縁何界法。答欲界繋十八中。六
唯縁欲界繋。謂縁香味喜憂捨近行。九通
欲色界繋。謂縁色聲觸喜憂捨近行。三通
三界繋及不繋。謂縁法喜憂捨近行。初二
靜慮各十二中。四唯縁欲界繋。謂縁香味喜
捨近行。六通縁欲色界繋。謂縁色聲觸喜捨
近行。二通三界繋及不繋。謂縁法喜捨
近行。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六中。二唯縁欲界
。謂縁香味捨近行。三通縁欲色界繋。謂
色聲觸捨近行。一通縁三界繋及不繋。謂
法捨近行。空無邊處近分。若許四意
近行者。三唯縁色界繋。謂縁色聲觸捨
近行。一通縁色無色界繋及不繋。謂縁法捨
*意近行。若許唯有一意近行謂法捨意近
行者。彼一通縁色無色界繋及不繋。四無色
根本。及上三近分。所有各一法捨*意近行。
皆通縁無色界繋及不繋。問此諸意近行。誰
就幾。答生欲界。若未色界善心。彼成
就欲界一切。初二靜慮各八。第三第四靜慮
各四。無色界一。若得色界善心。未欲界
。彼成就欲界一切。初靜慮十。第二靜慮
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已離
界染。未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
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
四。無色界一。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
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
慮十。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已離
初靜慮染。未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欲
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
色界一。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第四靜慮
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
慮六。第四靜慮四。無色界一。若得第四靜慮
善心。未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欲界初
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無色界
。若得空無邊處善心。諸説彼地近分有
四意近行者。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
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
各一。諸説彼地近分唯有一意近行者。彼
就四無色各一。餘如前説。若生初靜慮
若未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十
二。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
界一。成就欲界一。謂法捨意近行。即通果
心倶。總縁色等境起故。有説。彼成
。謂色聲法捨意近行。即通果心倶。此心
若縁所起身表。即有縁色捨意近行。此心
若縁所起語表。即有縁聲捨意近行。此心若
所變化事總縁故。即有縁法捨意近
。有説。彼成就六。謂六捨意近行。即通果
心倶。此心容總別縁故。若得第二靜慮
善心。未初靜慮染。彼成就第二靜慮十
餘如前説。若已離初靜慮染。未第三靜
慮善心。彼成就第二靜慮十二。餘如前説
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第四靜慮善心
彼成就第三靜慮六。餘如前説。若得第四
靜慮善心。未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
四靜慮六。餘如前説。若得空無邊處善心
有説。彼成就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有
説。彼成就四。無色各。餘如前説。生
二靜慮。若未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第
二靜慮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
欲界如前説。成就初靜慮一。謂法捨意近
行。以總縁故。有説。成就三。謂色聲法捨意
近行。若縁所起身表。即有縁色捨意近行
若縁所起語表。即有縁聲捨意近行。若縁
所變化事。以總縁故。即有縁法捨意近行
有説。彼成就四。謂色聲觸法捨意近行。以
第二靜慮。起初靜慮三識身時。容
眷屬。別縁色聲觸。初靜慮地無覆無記意識
現在前故。或通果心總別縁故。若得第三靜
慮善心。未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三
靜慮六。餘如前説。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
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四靜慮六。餘
前説。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有説。彼成
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有説。彼成
四。無色各一。餘如前説。生第三靜慮。若未
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三靜慮六。第
四靜慮四。無色界一。欲界初靜慮如前説。成
就第二靜慮一。謂法捨意近行。即通果心倶。
總縁色等境起故。有説。彼成就三。謂色
觸法捨近行。即通果心倶。此心容總別
故。若得第四靜慮善心等前説。生
四靜慮。成就多少應前説。生無色界
就下就自上亦應前廣説
問此諸意近行云何得。答離欲界染前八
間解脱道時。各得初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
道時。得初靜慮及彼眷屬十二。得欲界一
謂法捨近行。有説。得三。謂色聲法捨近行。
有説。得六。謂六捨近行。離初靜慮染。前八
無間解脱道時。各得二靜慮近分六。第
九無間道時得三靜慮及彼近分十二。欲
界如前説。得初靜慮一。謂法捨近行。有説。
三。謂色聲法捨近行。有説。得四。謂色聲
觸法捨近行。離第二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脱
道時。各得第三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
第三靜慮及彼近分六。欲界初靜慮如
。得第二靜慮一。謂法捨近行。有説。得三。
謂色觸法捨近行。離第三靜慮染。前八無間
解脱道時。各得第四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
道時得第四靜慮及彼近分六。欲界初二靜
慮如前説。得第三靜慮一。有説。得三。如
第二靜慮説。離第四靜慮染。一切無間解脱
道時各得空無邊處四。有説。得一。離空無
邊處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一切無間解脱
道時皆唯得一。證阿羅漢果時。得欲界初
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空無邊
處四。有説一。上三無色各一。已説離染得
受生得者。謂從上地沒生下地時。得自地
一切。及下地隨所應説得捨。及斷亦應
前廣説
此十八意近行。由耽嗜出離依有差別故。
世尊説爲三十六師句。此中順染受名耽嗜
。順善受名出離依。問何故不無覆無
。答彼亦説在此二中故。謂無覆無記。受
順染品。有順善品。順染品者耽嗜依攝。
順善品者出離依攝。問何故説此名師句
耶。答此差別句能表大師。是師幖幟故名
師句。由此諸句。唯佛大師能知能説無
故。如契經言。若時衆會恭敬信受如來不
喜。若敬受如來不憂。正念正知住
淨捨。有説。此是外道師句。彼於此中
故。有説。此應名爲。是諸邪師所
遊履故。有説。此應名爲怨路。愛名爲怨。依
此而轉。或諸煩惱皆名爲怨。彼依此轉故
怨路。有説此應名爲刀道。遊渉此
傷害故。如説梵志第三意刀。若揮擧時
惡招
問此三十六何界地有幾。答欲界具一切。色
界中初二靜慮各有二十。第三第四靜慮各
十。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近分。若許
則有五。若説唯總縁則但有二。如是説
者。應説有五。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
二。問此三十六。何界地幾縁何界地。答
欲界三十六中。十二唯縁欲界繋。十八通縁
欲色界繋。六通縁三界繋及不繋。初二靜慮
各二十中。四唯縁欲界繋。六唯縁色界繋
六通縁欲色界繋。二通縁色無色界繋及不
。二通縁三界繋及不繋。第三第四靜慮各
十中。二唯縁欲界繋。三唯縁色界繋。三通
欲色界繋。一通縁色無色界繋。及不繋
一通縁三界繋及不繋。空無邊處近分。若説
五者。三唯縁色界繋。一通縁無色界繋
及不繋。一通縁色無色界繋及不繋。若説
二者。一通縁無色界繋及不繋。一通縁
無色界繋及不繋。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
各有二中二倶通縁無色界繋及不繋
問此三十六。誰成就幾。答生欲界若斷
。彼成就欲界十八。初二靜慮各八。後二靜
慮各四。四無色各一。若不善根。未
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三十六。上地如前説
若得初靜慮善心。未欲界染。彼成就欲
界三十六。初靜慮十四。上地如前説。若已
欲界染。未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欲
界十二。初靜慮二十。上地如前説。若得
二靜慮善心。未初靜慮染。彼成就欲界
十二。初靜慮二十。第二靜慮十四。上地如
。若已離初靜慮染。未第三靜慮善心
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二
。上地如前説。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
第二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
第二靜慮二十。第三靜慮十。上地如前説。若
已離第*二靜慮染。未第四靜慮善心。彼
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十。上
地如前説。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第三
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後二
靜慮各十四。無色各一。若已離第三靜慮
。未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
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十四。
無色各一。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未第四
靜慮染。彼成就空無邊處五。有説二。上
三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説。若已離第四
靜慮染。未識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
四靜慮六。空無邊處五。有説二。上三無色
各一。下地如前説。若得識無邊處善心。未
空無邊處染。彼成就識無邊處二。上二
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説。若已離空無邊處
。未無所有處善心。彼成就空無邊處
。有説一。識無邊處二。上二無色各一。下
地如前説。若得無所有處善心。未識無
邊處染。彼成就無所有處二。有頂一。下地
前説。若已離識無邊處染。未有頂善
。彼成就識無邊處一。無所有處二。有頂
。下地如前説。若得有頂善心。未無所
有處染。彼成就有頂二。下地如前説。若已
無所有處染。未有頂染。彼成就無所
有處一。有頂二。下地如前説。若已離有頂
。彼成就有頂一。下地如前説。生初靜慮
若未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二
十。第二靜慮八。後二靜慮各四。四無色各一
就欲界一。謂法出離依捨。有説成就三
謂色聲法出離依捨。有説成就六。謂六出離
依捨。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初靜慮染
彼成就第二靜慮十四。餘如前説。若已離
初靜慮染。未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
慮十二。第二靜慮二十。餘如前説。如是乃
至離有頂染。廣説如前。如初靜慮
第二靜慮等前廣説。如理應知。得捨
斷三亦准前説。如契經説。以六出離依
。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六耽嗜依喜。能
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以六出離依
。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六耽嗜依憂。能
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以六出離依
。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六耽嗜依捨。能
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説
斷。復言以六出離依喜。爲仗爲
建立故。於六出離憂。能棄能捨及能變
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説欲界染。復言以
六出離依捨。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六出
離依喜。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
知此説離第二靜慮染。復言以一種性所依
。爲仗爲依爲建立故。於種種性所依捨
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説
第四靜慮染。復言以彼性類。爲
依爲建立故。於一種性所依捨。能棄能
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説非想
非非想處染。非彼性類者。謂無漏道要由
此道。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
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四
無間道預流果。修彼道時四念住。幾
現在修。幾未來修。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答欲他宗己義故。謂或有説。無
未來修。勿未作而已得故。爲彼執
未來修。彼雖未起已起彼類故。或復有
説二心倶行。以見聞等倶時有故。爲
彼執無二心倶行。刹那迅轉非倶似
故。或復有説。四正斷等非一時有因異
故。爲彼執此同時得四種體無
別故。或復有説。信等唯無漏。經説異生無
信等根故。爲彼執信等通有漏。契經
但説無漏根故。或復有説。根力體異。由
勝劣位差別故。爲彼執位雖殊而根
力用一體有故。或復有説。覺支通有漏。説
淨倶修念覺支故。爲彼執覺支
唯無漏。經説有倶非同時倶故。或復有説。
近分地有喜。經説依喜斷出離憂故。爲
彼執近分無喜。經説已斷當斷名斷故。
或復有説。正語業命不倶時有。一刹那中
二身語故。爲彼執。顯三戒倶三根
所起。一時可得故。或復有説。預流一來亦
靜慮。爲彼執倶不得未離欲故。或
復有説。忍即是智。爲彼執忍非智。
諦境審決故。或復有説。異生不斷
惑未見諦故。爲彼執異生亦斷惑見
麁等故。或復有説。聖者不世俗道斷惑
彼執聖自在用何道故。或復有
説。上地亦有正思惟支。爲彼執
地無彼支尋故。或復有執。無色亦有
無漏戒支。爲彼執。顯彼無戒無色故。
或復有説。三三摩地義別體同。爲彼執
體亦異行相別故爲此等種種異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