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作意。斷諸煩惱。故不相違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七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乃至
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別契經義
故。謂諸經中。佛説二十句薩迦耶見。尊
者舍利子。於池喩經中。雖略分別此二十
句薩迦耶見。而皆未幾是我見幾我所見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説者。今欲
之故作斯論。復次爲他宗正義
故。謂譬喩者。作是説。薩迦耶見無實所
。彼作是言。薩迦耶見計我我所。於勝義
我我所。如人見繩謂是蛇。見杌謂
是人等。此亦如是故無所縁。爲彼執。顯
示此見實所縁。故作斯論。問於勝義中
我我所。云何此見實有所縁。答薩迦耶
見。縁五取蘊我我所。如繩杌
蛇人。行相顛倒非無所縁。以五取蘊是實
故。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
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
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
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
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問如我見行相。縁
五取蘊。有五我所見行相。縁五取蘊
五。何故乃説十五耶。答我見行相。
五取蘊無差別故。但有五種。我所見行
相。縁五取蘊有差別故。有十五種。謂我衆
具於一一蘊。皆有三種差別相故。然此薩
迦耶見。或應一。謂五見中薩迦耶見。或
二。謂我我所行相差別。説爲我見及
我所見。或應三。謂欲色無色三界別故。
或應五。謂縁五蘊有差別故。或應
六。謂於三界各有我見我所見故。或應
九。謂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九地
別故。或應十。謂縁五蘊各有我見我所
故。或應十二。謂縁十二處有差別故。
或應十八。謂於九地各有我見我所見
故。又縁十八界有差別故。或應二十。謂
分別縁蘊。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
等隨觀。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
。受想行識亦爾。五蘊各四故有二十。或
二十四。謂縁十二處。各有我見我
所見故。或應三十六。謂縁十八界。各有
我見我所見故。或應四十八。謂分別縁
處。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眼處是我我有眼處。眼處是我所。我在
眼處中。餘十一處亦爾。十二處各四故有
十八。或應六十五。謂分別縁蘊。我具行
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色是我
受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受有三。
想行識亦爾。四三十二并觀色是我。總有
。如色是我十三。受想行識亦爾。五
種十三。爲六十五。或應七十二。謂分別
縁界。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眼界是我我有眼界。眼界是我所。我在
眼界中。餘十七界亦爾。十八界各四故有
十二。或應四百八。謂分別縁處。我具行
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眼處是
我。色處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
處有三。餘十處亦爾。十一種三。有三十三
并觀眼處是我。總有三十四。如眼處是
三十四。餘十一處亦爾。十二種三十
四。爲四百八。或應九百三十六。謂分別
縁界。我具行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眼界是我。色界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
器。如色界有三。餘十六界亦爾。十七種三。
五十一。并觀眼界是我。總有五十二。十
八種五十二。爲九百三十六。如是縁蘊行
相。界地分別。縁處行相。界地分別。縁界行
相。界地分別。若以相續。若以世若以刹那
分別則有無量薩迦耶見。此中且説分別縁
蘊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故。但有
二十句薩迦耶見。問何故此中但依縁蘊
二十句薩迦耶見。非界處耶。答彼作
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復次亦應界處
。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蘊在
故且依蘊説。界處不爾。復次此中。不
作論者。以作論者依經造論。佛於經中
蘊説薩迦耶見有二十句。故作論者依
之造論問若爾置作論者。應問。何故世
尊。但依蘊説薩迦耶見有二十句。非
耶。答觀所化故。謂佛觀察所化有情。若
蘊説薩迦耶見有二十句。便得解了
所作。非界處設依界處。彼得解了
能辦所作。佛亦説之。但不是。故不
。復次薩迦耶見多縁蘊。非界處故偏説
之。問何故此中。但説薩迦耶見有二十句
餘見耶。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
廣説。復次應知此中是有餘説。謂亦應
邊執見有二十。邪見有八十。見取亦爾。戒
禁取有四十。而不説者當知有餘。復次薩
迦耶見。於五見中最爲上首。是以偏説。
復次薩迦耶見。是十種空近所對治。所以
偏説。十種空者。謂内空。外空。内外空。有爲
空。無爲空。散壞空。本性空。無際空。勝義空。
空空。問二十句者。句是何義。答是自性義。
謂此見有二十自性。問等隨觀色是我。受想
行識是我者。云何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
是我耶。答諸所有色。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
造。彼一切等隨觀是我。乃至識隨所應當説。
問薩迦耶見。唯有漏縁非無漏。自界地縁
他界地。自界地中亦非一切一時而縁。
何故言彼一切等隨觀是我耶。答此一切言
是少分一切。非一切一切。故無失。復次
此一切言。依自所行境界而説。是以無過。
問頗有一蘊我我所耶。答有。謂色蘊
行蘊中。各有多法。執一爲我。餘爲我所
受想識蘊。雖多類。而有種種差別自性
是故亦得一爲我餘爲我所。等隨觀我
色。乃至廣説者。云何等隨觀我有色。答
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
執爲我有。如人有財有瓔珞等。云何等隨
觀色是我所。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
已。然後於色執爲我所。如人有侍有
僕等。云何等隨觀我在色中。答於餘四蘊
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爲我器
我處。其中如油在麻中。膩在摶中。蛇在
篋中。刀在鞘中酥在酪中。血在身中等
等隨觀色有此三種。乃至等隨觀識應
亦爾。問執受等是我在於色中。是事可爾。
色是麁受等細故。執色是我在受等中
云何可爾。以麁法不細中故。脇尊者
言。理不無明者愚盲者墮坑。有餘師
。若執色是我在受等中者。彼執色細受
等是麁。是故尊者世友説曰。遍四大種造色
身中。隨與觸合皆能生受。此説何義。此説
身中遍能起觸。亦遍生受。彼作是念。從
頂既遍有受。故知色我在於受中。大徳
説曰。一切身分皆能生受。彼作是念。受遍
身有身之一分。是我非餘。是故受中得
色我。如受乃至識亦如是。問爲一極
薩迦耶見不。設爾何失。若有者此應
是正見薩迦耶見。所以者何。要眞實行
智。方見極微故。若無者六法論説。當云何
。如彼論説。極微是常各別住故。此各別
住。非無常因。是故極微決定常住。彼説云
何。證此見縁極微。彼説邊執見縁極微
境。證有身見亦縁極微。身邊二見所縁一
故。答無一極微薩迦耶見。問若爾
六法論説當云何通。答彼論所説不順正
。不證此縁極微。謂彼論中更説
種不順理因。不證。有餘師説。有
一極微起薩迦耶見。問若爾此應是正見
薩迦耶見。答此約所縁故説有。非
故説有。評曰。彼説非理。所以者何。如
何此見。能住所縁。而不起。是故前説
理爲勝。問爲倶時總縁五蘊執爲
不。設爾何失。若有者六法論説。當云何通
彼論説。我體*唯一無五種。若有倶時
總縁五蘊執爲我者。我應五。然蘊自相
五種各別。彼所執我相無差別。以所執我
細分。無差別相。常住不變。生老病死
壞故。若無者諦語經説當云何通。如
彼經説。諦語外道白佛言。喬答摩。我説
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有是説。無倶時
總縁五蘊執爲我者。問若爾六法論説。便
善通。諦語經説當云何通。答彼憍慢故
非理説實無此執。復次彼欲佛故作
是不順理言。謂彼聞佛有勝智見。心不
定信。作是念言。我今當此事。故
是説。復次彼心驚怖故。作是不順理
。謂彼先設多種方便。來詣佛所
。既是世尊身有殊勝大論師相。謂頷輪如
師子。眼睫如牛王。其牙纖利具四十齒。梵
音深妙。令人樂聞。彼見是已恐負處
大怖畏故作是説。復次佛威神力映
彼心。故作是不順理説。謂彼外道爲
故來詣佛所。既見世尊威徳熾盛。梵
釋護世尚不覩。見已驚惶故作是説。復
次天龍藥叉。威神力故。令是不順理
。謂有信佛天龍藥叉。作是念。此惡外
道結搆言詞亂佛。當勢力
其心。令違理説速墮負處。如鄔波梨欲
佛。天神威力擾亂其心。翻成讃歎。此亦
是。復有説者。有一時總縁五蘊
我執。問若爾諦語經説便爲善通。六法論
説當云何通。答彼於五蘊一合想。執爲
一我故無失。問若爾彼執何爲我所。答
若執内蘊我。彼執外蘊我所。若執
外蘊我。彼執内蘊我所。故亦無失。
問有五蘊外執有我不。設爾何失。若有者。
契經所説當云何通。如契經説。諸有沙門
或婆羅門。施設有我。一切皆縁五聚蘊起。
若無者。云何説第六我見。答無五蘊外
有我。問若爾云何説第六我見。答
思行蘊所起我見。於餘行蘊所起我見。各
別建立故有六種。問梵網經説。六十二見趣。
一切皆以有身見本。師子吼經説。諸有
沙門或婆羅門。多種異見皆依二見。謂依
見及無有見。此二經説有何差別。答依
故説諸見趣以有身見本。依推求
諸異見。依有無有見。復次薩迦耶見。能
發諸見趣。有無有見能守護諸異見。是
二經所説差別。若非常常見。於五見
見攝。何見所斷。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
答此諸見趣於生死中。與諸有情大繋
。作大衰患大損伏。由此故。令
有情數於欲界色無色界多苦惱轉生
。遠離慧明母胎藏。住在生藏熟藏中
諸迫迮。如重罪人禁在囹圄。欲
情覺知如是見趣過失勤求解脱。故作
。猶如世間繋縛衰患損伏之處。人若不
遠避。人若知之即能遠避。此亦如是。
此論雜蘊智蘊見蘊。皆以二事求見趣
一以自性。二以對治。以自性者。謂如是見
五見何見攝。以對治者。謂如是見。何見
所斷。生智論中。亦以此二事。尋求見趣。如
彼論説外道謗佛言。沙門喬答摩。是大幻
者誑惑世間。然世尊道已超於幻。彼言。是
幻者是謗道邪見。見道所斷。謗道邪見者。
彼自性。彼謗世尊超幻道故。見道所斷
者。顯彼對治道。忍智生永斷彼故。又彼論
説。有是言。世尊何故。慳阿羅漢。然世尊
道已超於慳。彼言。是慳者是謗道邪見見道
所斷。此中二事如前應知。又於問論梵網
經中。復以一事求見趣。謂如是見由
而起。如是總説。便以三事。尋求見趣。一
自性。二以對治。三以等起。脇尊者言。不
是尋求見趣。如不無明者愚盲
者墮坑。評曰。應三事求見趣。所以者
何。若以三事求見趣。則具縛異生。亦畢
竟不起。如聖道永斷遍知。此中應廣説
實法師因縁。謂昔在此迦濕彌羅國中。有
阿練若處。諸瑜伽師。共會一處。論説諸見
是言。聖者於此無量過患。諸惡見趣
永不現行。甚爲希有。時彼衆内。有一法師
達臘婆。謂衆人曰。聖者於此諸惡見趣
已斷遍知。永不現前。有何希有。如我今者。
具縛異生。以此三事。尋求見趣。設我後際
轉生死。如前際來。所經劫數。於此見趣
更不現行。乃爲希有。爾時衆中有阿羅漢
是念。具縛異生。乃能於此賢聖衆中
師子吼。甚爲希有。吾當後時驗彼所言
實非實。然所積財必歸於盡。一切高貴
必當墮落。一切合會必當別離。一切壽命必
於死。此實法師。後命終已。還生本國婆
羅門家。彼阿羅漢天眼見之。數往其家
安不。如是荏苒至年長大。時阿羅漢爲
驗之。取彼嚴具而問之言。此是誰許。彼
默不答。其母謂曰。兒今何故不師問。彼
母言。師所問者。世間所無當云何答。母
曰。世間無何等物。彼言。無我。所以者何。以
一切行皆無我。無有情命者。無補特伽
。無生者養育者。無作者受者。*唯
空行聚故不答。時阿羅漢聞已歎言。甚
希有。雖生死。而諸見趣猶不現行。汝
前世賢聖衆中作師子吼。具縛異生。若
三事求見趣。設經多劫亦不現前。斯
言有實。是故應所説三事求見趣。有
大饒益
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問何謂非常。答
諸有爲法。問何縁外道計彼爲常。答由
故。一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二見心心
所法本事故。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者。
謂彼外道見老時色似小時色。見今日色
昨日色。便作是念。即小時色轉至老時
即昨日色轉至今日。見心心所法本事
故者。謂彼外道見小時所作所習所受。老時
能憶見。昨日所作所習所受。今日能憶便作
是念。老時心心所法。即小時心心所法。今日
心心所法。即昨日心心所法。由此二縁
彼外道於五取蘊妄計爲常。尊者世友作
是説。彼諸外道於五取蘊相似相續覆
故。不非常威儀。將攝覆故不是苦
薄皮莊飾覆故。不不淨作用。我執覆故
無我。由此外道起常等見。此中邊執
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此於常斷二邊執中
常邊攝故。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見苦諦
時永斷彼故。謂於苦諦忍智。若生如是種
類。不正尋思不正分別。顛倒見不平等取。
永斷止息。如草端露日照則銷。彼亦如
迷苦生見苦便斷。問善説法者。亦説
法常有實體性相我事。何故所見不名爲惡。
外道亦然。獨稱惡見。答善説法者。雖
法有實體等。而無作用。外道所説兼有
。有説。善説法者。*唯説諸法暫起作用
彼説諸法數起作用。有説。善説法者。宣
諸法爲生所生。爲老所老。爲滅所滅。彼説
諸法非生所生。非老所老。非滅所滅。有説。
善説法者。宣説諸法流轉三世。彼説諸法不
於世。有説。善説法者宣説諸法。依因託
縁和合而生。彼説諸法非因縁生。有説。善
説法者。宣説諸法生滅相應。有因有縁有
爲相合。彼説不爾。由是等種種因縁。善
説法者。所見非惡。外道所起獨稱惡見。問
若於非常常見者。決定誹謗無常因縁
彼見云何不邪見。答無行相轉邪見
。彼見不然故非邪見。有説。壞實事
邪見名。彼乃増益故非邪見。問何故此見
邊執見。答執常邊故斷常乖中倶名爲
邊。執二邊見邊執見。如世尊告迦多衍
。若以正智世是集。言無所有則更不
行。無所有者即是斷見。若以正智世是
。言有所有則更不行。有所有者即是常
見。謂觀有情未來蘊起故非是斷。現在蘊
滅故非是常。復次起我見者。猶是邊鄙世
訶責。況復於我執斷常。此執邊鄙極
訶故名邊執見
若常非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邪見攝。見滅所斷。問何謂爲常。答寂滅涅
槃。問何縁外道計彼非常。答外道執有四種
解脱。一名無身。二名無邊意。三名淨聚。四
世間窣堵波。無身者。謂空無邊處。無邊意
者。謂識無邊處。淨聚者。謂無所有處。世間
窣堵波者。謂非想非非想處。然四無色雖
還退。彼作是念。我等解脱既有退墮。當
釋種所説涅槃亦有退墮。故於涅槃
常見。此中邪見攝者。顯彼自性。以彼撥
常涅槃故。見滅所斷者。顯彼對治。見
時永斷彼故。餘如前説。問爲邪見。能
寂滅涅槃。起非常行相不。設爾何失。若
有者品類足説。當云何通。如彼説。云何邪
見。謂謗因謗果。謗作用實事。諸忍樂慧
觀見。若無者此中所説。當云何通。如説。若
常非常見邪見攝。見滅所斷。答應是説
此邪見。問品類足説當云何通。答彼説邪
見行相不盡。謂有所餘煩惱行相。彼不
故。有説。攝在彼所説中。謂謗因者謗
。謗果者謗苦諦。謗作用者謗道諦。壞
實事者謗滅諦。有説。謗因謗果謗作用
者。各謗三諦。壞實事者。*唯謗滅諦。有
師説。無此邪見。問此中所説。當云何通。答
涅繋中有常相。若謗無涅槃。亦謗此常相
指中有四處。若撥無指。亦撥四處。有
説。義准故作是説。謂諸外道*唯執有蘊是
常住法。涅槃非蘊是故義准。彼定撥無。由
此説有常非常見。然無邪見。能於寂滅涅
。實起無常行相
若苦樂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取
劣法勝。見取攝。見苦所斷。問何謂爲苦。
答諸有漏法。問何縁外道計彼爲樂。答愚
於少時適意事故。如疲暫息。寒暫得暖。熱
暫得冷。飢暫得食。渇暫得飮。便作是念
我今受樂。然諸蘊中。有少分樂如量而取亦
非顛倒。外道於中増益而取同究竟樂。故
顛倒。此中取劣法勝。見取攝者顯彼
自性。取苦苦等妙樂故。見苦所斷者顯
彼對治。見苦諦時永斷彼故。餘如前説。問
何故取苦爲樂名爲見取。取無常常非
見取耶。答取苦爲樂者。一向取劣法
故。名見取。取無常。爲常者。非一向取
劣法勝故非見取。以常法中勝不勝法
同爲一聚。如虚空非擇滅。是無記故不
勝法。復有説者。於諸蘊中少分樂。由
彼故取苦爲樂名爲見取。非諸蘊中有
分常可彼故。取無常常亦名見取。所
以者何。色等五蘊刹那性故。體虚幻故。暫
時住故。臨滅壞故。如説。云何滅時法。謂現
在法。故取無常常住者。名邊執見。不
見取。若樂苦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
斷。答邪見攝。見滅所斷。問何謂爲樂。答勝
義樂*唯涅槃。問何縁外道謂涅槃苦。答彼
是説。一根壞時。尚生於苦。況涅槃中諸
根皆壞。是故涅槃必是極苦。對彼尊者世
友説言。根是苦因。若一根在猶能生苦。況
多根。*唯涅槃中諸根皆滅。無苦因
乃是極樂。此中邪見攝者顯彼自性。謗
故。見滅所斷者。顯彼對治。見滅諦時永
彼故。餘如前説。問道諦亦樂。如契經説
道依資糧。涅槃依道。由道樂故。得涅槃
。何故*唯説見滅所斷。答應知此中是有
餘説。謂應説言。若樂苦見是邪見攝。此有
二種。若謂滅爲苦見滅所斷。若謂道爲苦見
道所斷。而不説者有別意趣。謂無漏道雖
亦是樂而屬二分。屬樂分者得涅槃故。
苦分者是無常故。如契經説。無常故苦。
復有説者。道諦非樂。得涅槃故假説爲樂。
説。由樂至樂涅槃。故此*唯説見滅所
。問爲邪見能於涅槃起苦行相不。設
爾何失。此中難通。廣如前非常説
若不淨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劣法勝見取攝。見苦所斷。問何謂
。答諸有漏法。問何縁外道計彼爲淨。答
於少時鮮淨事故。如髮爪口齒皮等
顯形色暫時鮮淨。便作是念。我身清淨。
然諸蘊中有少分淨。如量而取亦非顛倒
外道於中増益而取。同究竟淨故成顛倒
此中取劣法勝。見取攝者顯彼自性。取
糞穢等眞淨故。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
苦諦時永斷彼故。餘如前説。問現見九
孔不淨常流。如何外道執身是淨。答彼作
是念。已流出者。雖是不淨未流出者必應
是淨。如堅叔迦樹花紅赤似肉。野干蹲下
之作是念。我於今者定當肉。須臾
彼花有地者。便走嗅之乃知肉。復作
是念。已墮地者雖是肉。餘未墮者必應
是肉。外道亦爾。無明所迷故作是執。諸有漏
法由二義故。説名不淨。一由煩惱。二由
。諸染汚法具由二義。不染汚法但由
。問若爾云何有漏善法亦名清淨。答少分
淨故。謂彼雖是有垢有過有毒有濁。而違
煩惱煩惱煩惱故。復有説者。諸
無漏法是勝義淨。有漏善法牽引順彼故亦
淨。問善説法者。於有漏法亦説有淨。如
三淨業而不惡。何故外道説彼爲淨便
惡見。答善説法者。*唯説妙行淨。外
道總説妙行惡行淨。復次善説法者*唯
善根淨。外道總説善不善根淨。復
次善説法者*唯説對治。結縛隨眼。隨煩惱
纒諸法淨。外道亦説結等淨。復次善
法者。説有漏法有少分淨。外道説彼爲
究竟淨。是故外道所説是惡。善説法者不
惡見
若淨不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邪見攝。此有二種。若謂滅爲不淨見滅所
斷。若謂道爲不淨見道所斷。問何謂爲淨。
答滅道二諦。問何縁外道計滅道諦
耶。答彼説煩惱是眞不淨。聖道斷之便
不淨。道所得滅亦成不淨。如刀水
洗穢物。便成不淨。以刀水割洗餘物
亦成不淨滅道亦然故應不淨。此中邪見
攝者顯彼自性。誹謗滅道是不淨故。見
道所斷者顯彼對治。見滅道時永斷彼故。
餘如前説。問爲有見能於滅道二諦
淨行相不。設爾何失。此中難通廣如前説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八
若非我我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有身見攝。見苦所斷。問何謂非我。答一切
法。問何縁外道於彼計我。答愚去來等作
用事故。彼作是念。若無我者。誰去誰來。誰
住誰坐。誰屈誰申。誰起誰臥。誰見聞嗅甞觸
憶識。以有我故有此等事。故諸外道於
我。此中有身見攝者顯彼自性。於五取
有我故。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見
時永斷彼故。餘如前説。問薩迦耶見有
二行相。謂我行相。我所行相。即是我見我所
見攝。何故此中唯説我見我所見。答是
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有作是説。亦應
彼而不説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説。復有
説者。此中已説我見故應知亦説我所見
所以者何。以我故得我所。以我見
故得我所見。以己見故得己所
。以五我見故。得十五我所見。以
我愛故得我所愛。以我愚故得
我所愚。有餘師説。我見是根本是顛倒
性故。此中偏説。我所見非根本。非顛倒性
故此中不説。問善説法者。亦説諸法常有實
體性相。我事而非惡見。何故外道説
便是惡見。答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
補特伽羅我。善説法者。*唯説實有法我。
性實有。如實見故不惡見。外道亦説。實
補特伽羅我。補特伽羅非實有性。虚妄見
故名爲惡見。問何故不我非我見。答我
實非有。若見非我便爲正見。此中唯説
諸惡見趣。是故不我非我見。若非因因
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非因謂
戒禁取攝。見苦所斷。問何謂非因。答自在天
等不平等因。問何縁外道非因謂因。答親
惡友自在自性士夫時方空等生諸法
故。如農夫等秋多收實。便作是言。私多未
度天等所與。若生男女。復作是言。是難陀
等天神所與。信自在者。若生男女。便作
。毘瑟拏天。矩陛羅等天神所與。如是等類
非因計因。然有情數各別業生。非有情數共
業所生。非自在等邪因所生。此中非因謂
因。戒禁取攝者。顯彼自性。執非親正因
親正因故。然戒禁取略有二種。一非因計
因。二非道計道。此中但説非因計因。見苦
所斷者顯彼對治。見苦諦時永斷彼故。餘
前説。問何故此見非見集斷。答果處轉
故。問非因謂因者。亦謗諸法因。何故此見
邪見攝。答無行相轉名爲邪見。此有
相轉故不邪見。復有説者。壞實事轉名
邪見。此乃増益轉故不邪見。尊者世
友作是言。若撥無因名爲邪見。此非
因計因故不邪見。於非正因正因

若因非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邪見攝。見集所斷。問何謂爲因。答業煩惱
等。問何縁外道執内外事無因而生。答不
内外縁起法故。彼作是念。誰掘河海。誰
山原。誰纖棘刺。誰畫禽獸。准此一切皆
無因生。故彼頌言
    誰掘河海山原 誰纖棘刺禽獸
    世無自在能作者 故知一切皆無因
此中邪見攝者。顯彼自性。誹謗諸法所從
故。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見集諦時永
彼故餘如前説。問何故此中謗因邪見見
集所斷。見蘊中説謗因邪見見集道斷。答是
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復次此非了義
。彼是了義説。此有餘意趣。彼無餘意趣
此説有餘縁。彼説無餘縁。此説依世俗。彼
説依勝義。復次此説少分因。彼説一切因
此*唯説苦因。彼説苦及非苦因。此*唯説
顛倒因。彼説顛倒及非顛倒因。此*唯説
果因。彼説生果不生果因。復次謗集邪見撥
無因體亦撥因義。謗道邪見*唯撥因體
因義。言涅槃無因是正非邪故。此中
*唯説謗因邪見故。見集所斷非見道所斷
若有無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
攝。此有四種。若謂無苦見苦所斷。若謂無集
見集所斷。若謂無滅見滅所斷。若謂無道見
道所斷。問何謂爲有。答四聖諦。問何縁外道
無四諦。答彼執有我故便撥無四諦。彼
是言色等五蘊是我非苦。便撥苦諦。我
無有因便撥集諦。我常不滅便撥滅諦。我
對治便撥道諦。如善説法者。知色等五
蘊是苦非我便信苦諦。此苦有因便信
。此苦可滅便信滅諦。苦有對治便信
。此中邪見攝者。顯彼自性。撥無實有四
聖諦故。此有四種。廣説乃至。若謂無道。見
道所斷者。顯彼對治。見四諦時永斷彼故。
餘如前説。應知此中謗苦諦者。有二種謗
一謗物體。二謗果義。謗集諦者。有二種
。一謗物體。二謗因義。謗滅諦者。*唯
物體果義。有是説。亦謗果義
道諦者。唯謗物體因義。有
是説。亦謗因義。有作是説。亦謗因果。有
是説。謗道諦者。*唯謗作用。問何故邪
見不虚空及非擇滅。答若法是蘊是蘊因。
是蘊滅是蘊對治。邪見則縁虚空非擇滅。非
蘊非蘊因。非蘊滅蘊對治故彼不縁。
復次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滅是苦對治。邪
見則縁。虚空非擇滅。非苦非苦因。非
苦滅苦對治故彼不縁。如苦苦因等。應
知病癰箭惱重擔及彼因等亦爾。復次若法
是雜染清淨事。邪見則縁。虚空非擇滅非
雜染清淨事故彼不縁。復次若法是無漏正
見所縁。邪見則縁。虚空非擇滅非無漏正見
所縁故彼不縁。如無漏正見對治邪見。應
知無漏智明決定信等對非智等亦爾。復次
若法如此岸彼岸中流船筏。邪見則縁。虚空
非擇滅非此岸彼岸中流船筏故彼不
縁。復次若法有因果義。邪見則縁。虚空非
擇滅無因果義故彼不縁。復次若法是欣厭
事。邪見則縁。虚空非擇滅非欣厭事故彼不
縁。復次若法能爲損益。邪見則縁。虚空非
擇滅不損益故彼不縁。問撥無虚空非
擇滅者爲何法。答即縁虚空非擇滅名
所以者何。撥無彼者無深重心。如謗雜染
清淨事故。問此是何智。答此是欲界修所斷
中。無覆無記邪行相智。然諸有者。有説二
種。一實物有。謂蘊界等。二施設有。謂男女
等。有説三種。一相待有。謂如是事。待此故
有。待彼故無。二和合有。謂如是事。在此處
有在彼處無。三時分有。謂如是事。此時分
有彼時分無。有説五種。一名有。謂龜毛兔角
空花鬘等。二實有。謂一切法各住自性。三假
有。謂瓶衣車乘軍林舍等。四和合有。謂於
蘊和合設補特伽羅五相待有。謂此彼岸
長短事等
若無有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此非
見是邪智。問此若非見云何乃言若無有見。
有作是説。此中應言若無有見於五見
見攝。何見所斷。答有身見攝。見苦所斷。復
説者。此中應言若無慧。於五見何見
攝。何見所斷。答此非見是邪智。或有説者
此中應言。若無有見此非見。五見中不
故。如是説者。應文説。所以者何。爲
故。爲問答。雖此理。而作是説。如
十門品是問言。三無漏根諸無爲法。是
幾隨眠之所隨増。答言。無隨眠隨増。此
亦如是。問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界修所斷
中。無覆無記邪行相智。如杌起人想。及
人起杌想。於非道道想。於道起
道想。如是等有餘師説。如是邪智。亦有
能起慢類。梵王住此作是言。我是大
梵諸梵中尊。我能造化能生世間。爲世間
。此説非理。所以者何。見所斷心不
起身語業故。由此前説於理爲善。謂是欲
界修所斷中無覆無記邪行相智。問若爾智
蘊所説。當云何通。如説。云何邪智。謂染汚
慧。答邪智有二種。一染汚。二不染汚。染汚
者無明相應。不染汚者無明不相應。如
杌起人想等。染汚者聲聞獨覺倶能斷盡亦
現行。不染汚者。聲聞獨覺雖能斷盡
猶現行。唯有如來畢竟不起。煩惱習氣
倶永斷故。由此獨稱正等覺者。染汚邪智。
勝義故名爲邪智。不染汚者。由世俗
邪智名。非勝義。煩惱邪法不相應故。
後智蘊中所説邪智是勝義者。今説世俗
相違
  發智大毘婆沙論雜蘊第一中智納息
第二之一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如是等章及解章
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
他宗己義故。謂或有執。心心所法
能了自性。如大衆部彼作是説。智等能了
自性故。能了自他。如燈能照爲自性
故。能照自他。或復有執。心心所法能了
。如法密部彼作是説。慧等能了相應受
。或復有執。心心所法。能了倶有。如
地部彼作是説慧有二種。倶時而生。一相
應。二不相應。相應慧知不相應者。不相應
慧知相應者。或復有執。補特伽羅能了
。如犢子部彼作是説。補特伽羅能知非
智。爲是他宗異執自所説。諸心心
所。不了自性。相應倶有。補特伽羅性不可得
故作斯論。復次勿他及顯己義。然諸
法相。理應分別。饒益有情故造斯論頗有
一智知一切法耶。答無。若此智生一切法
非我。此智何所知。答不自性及此相
應倶有諸法。此中不自性者。即止
衆部執。不相應諸法者。即止法密部
。不倶有諸法者。即止化地部執
智能知。即止犢子部執。又於此中
答。有難有通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者
是問。答無者是答。若此智生一切法非我。此
智何所知者是難。答不知自性及此相應
倶有諸法者是通。問此中誰問誰答。誰難誰
通。答分別論者問。應理論者答。分別論者難。
應理論者通。有説。弟子問師答。弟子難師
通。有説。此中無別現問難者。但本論師。爲
法相假設賓主。此中一智者。謂一刹那
智。由此不知自性。相應倶有諸法。若作
。於十智中。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應
答言有。謂世俗智。如是問於九八七六五
四三二智中。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有。
謂世俗智。若即於此世俗智中。作是問
頗二刹那頃知一切法耶。答有。謂此智初刹
那頃。除其自性相應倶有。餘悉能知。第二刹
那。亦知前自性相應倶有法。故答言有。今
唯問一刹那智。故答言無。問何縁自性
自性答勿因果。能作所作。能成所
成。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能屬所屬。能轉所
轉。能相所相。能覺所覺。無差別過。是故自性
自性。有説。自性於自性。無益無損。無
養無害。無成無壞。無増無減。無聚無散。無因
無等無間。無所縁。無増上。諸法自性。不
自性。但於他性能作諸縁。是故自性不
自性。有説。世間現見。指端不自觸。刀刃不
自割。瞳子不自見。壯士不自負。是故自性
自性。尊者世友説曰。何故自性不
自性。答非境界故。復次若自性知自性者。
世尊不立二縁生於六識。謂眼及色
縁生眼識。乃至意及法爲縁生意識。復
次若自性知自性者。世尊不立三和
合觸。謂眼及色爲縁。生眼識三和合故。觸
乃至廣説。復次若自性知自性者。世尊不
立邪見。謂彼邪見若能自知我是邪
便爲正見。如説。邪見若能自觀是邪見
者。應正見邪見。復次若自性知
者。不立惡心遍體皆是不善。以
自體邪僻故。復次若自性知自性者。不
立能取所取。能知所知。能覺所覺。境
有境。行相所縁。根根義等。復次若自性知
自性者。則四念住應差別。以身念住即
法念住。乃至心念住即法念住故。復次若自
性知自性者。四聖諦智應差別。以苦智
即道智。乃至滅智即道智故。復次若自性知
自性者。則宿住隨念智應有。以彼即
現世事故。復次若自性知自性者。則他
心智應有。以彼亦知自心所故。大徳
説曰。若自性知自性者。則應他性
自性轉故。若自性知他性者。則應
自性。於他性轉故。若知自性及他性
者。云何而知。如自性是自性。知他性
爾耶。如他性是他性。知自性亦爾耶。若
自性是自性。知他性亦爾者。則知
性是自性。可是正。知他性是自性
。若如他性是他性。知自性亦爾者。則
他性是他性。可是正。知自性是他性
是邪。若爾應邪正二智體相差別。若一時
自性是自性。知他性是他性者。則應
智有二解用。解用別故體亦應別。體既各
別。應一智。一有情身二智並起不
此失。是故自性不自性。問若爾
大衆部所説喩云何通。答不必須通。彼非
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攝故。又不
世俗現喩賢聖法。賢聖法異世俗法異故。
若必須通。應喩過。喩既有過。所喩不
成。如燈無根無縁慮有情數。智亦
爾。如燈是色極微所成。智亦應爾。既不
是。云何爲喩。又彼許燈是照性不。若是
照性復何須照。若非照性體應是闇不
燈。破闇名燈寧非照性。故不
能自照。由此所喩。亦不成。問何縁不
相應諸法。答同一所縁。倶時轉故。謂一有情
心心所法。於一境界倶時而轉。理無展轉
互相縁義。譬如多人集在一處。或同觀下。
或共觀空。理必不互相見面。心心所法
亦復如是。若智能知相應受者。彼受爲
自體不。若縁自體。則有前説縁自性過
若不縁。則心心所應倶時起。不所縁
此失。故不相應諸法。問何縁不
倶有諸法。答極相近故。如籌霑取安繕
那藥於眼中。極相近故眼不見此亦
是。問何等名爲倶有諸法。答此隨轉色。
及此隨轉不相應行。西方諸師作是説
慧倶生諸蘊相續。自身攝者是倶有法。
彼説非理。所以者何。若爾眼識應不能
自身諸色。餘識亦爾。彼作是説。五識能取
自身中境意識不能。若爾意識應
一切境界便爲非理。復有餘過。苦法智忍
觀自身倶生諸蘊相續。若爾便爲
自諦境少分現觀。彼作是言。苦法智忍
自諦境少分現觀。亦無失。苦法智生
盡現觀故。如道法智忍自諦境。雖少分
現觀而無失。道法智生盡現觀故。彼言
理。所以者何。苦道現觀義各異故。謂欲界
繋見道所斷。一一邪見總謗一切法智品道
道法智忍。設*唯於一法智品道現觀者。
亦能總斷能謗邪見。況除自性相應倶有。餘
並現觀薩迦耶見。於五取蘊。執我我所。或
總或別。苦法智忍。若於自諦盡現觀
別縁薩迦耶見。爾時不斷不現觀彼所
執境故。薩迦耶見。若不斷盡彼爲上首
苦所斷諸餘煩惱。亦應不斷。若爾不
自諦眞現觀。若於苦諦現觀
集滅道亦應得。如是便無究竟解脱
此過故不苦法智忍。不
身倶生諸法。又若爾者。便與本論前説
違。如説。若縁此法苦法智忍。即縁
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既能總縁欲界
五蘊。苦法智忍何爲不能。是故應知前説
善。問補特伽羅何縁不知。答彼如兔角
得故。謂一切法無我有情補特伽羅。
命者生者能養育者。作者受者。*唯空行聚。
是故無補特伽羅。能知諸法
頗有一識了一切法耶。乃至廣説。問何
故作此論。答爲他宗己義故。謂或
執。識即是智唯長一字所謂毘字。爲
彼宗識與智其體各別。如契經言。智
相應識。或執六識各別所縁。如五識身所縁
各別。如是意識但縁法處。爲彼宗
意識縁十二處。如契經説。一切皆是意識所
縁。或有執智縁一切法識不爾。爲
彼宗識與智倶能總別縁一切法。或
執智縁自相共相。識唯縁自相。爲
彼宗智與識倶縁二相。或有執智縁
分不同分境。識*唯縁同分境。爲彼宗
智與識倶縁二分。或有執智縁三世境
及非世境。識*唯縁現在境。爲彼宗
智與識倶縁三世及非世境。或有執智通
五蘊及非蘊境。識*唯縁色。爲彼宗
智與識倶縁五蘊及非蘊境。或有執智縁
自相續及他相續。識*唯縁自相續。爲
智與識倶縁自他。或有執智縁内外
。識*唯縁外處。爲彼宗智與識倶
内外。或有執智縁有漏無漏。識*唯縁
。爲彼宗智與識倶縁二種。或有
智縁有爲無爲。識*唯縁有爲。爲彼宗
智與識倶縁二種。或有執智*唯是道支。
識*唯是有支。如犢子部。以契經説正見是
。支行縁識故。爲彼宗智與識倶
二支。但隨強説。或有執智與識不倶。如
譬喩者。爲彼宗智與識有倶時生
此因縁故造斯論
問何故此中智後説識。答是作論者意欲爾
故乃至廣説。有説。此是經論舊法。謂契
經説。尊者摩訶倶瑟恥羅。往詣尊者舍利
子所。先問。智者何故名智。後問識者何故
識。舍利子言。能知故名智能了故名識。
品類足論先説所知後説所識。先説智門
後説識門。達磨難提亦作是説。若於是處
智識轉。當知必有勝事成辦。故此亦於
智後説識。有説。倶是根本法故。謂一切清
淨品中智爲根本。一切雜染品中識爲根本
清淨品勝是故前説。有説。倶是上首法故。
契經説。明爲上首無量善法皆得生長
識爲上首諸雜染法皆得生長。諸善法勝是
故前説。有説。倶是所依趣故。如契經説。應
趣智趣識。又説。五根各別所行。各
別境界。意根於彼所行境界倶能領受。意根
皆爲彼所依趣。智依趣勝是故前説。有説。
倶是有所縁故。十二處中二有所縁。謂意
處法處。此中説智。即總顯有所縁法處。説
識即顯意處法處法多。是故前説。有説。此
中説心心所法故。謂若説智則總顯
心所法。若説識則顯心心所法多。是故前

頗有一識了一切法耶。答無。若此識生
切法非我。此識何所了。答不自性及
此相應倶有識法。此中破執。問答難通釋本
文等准前應説。問此中所説縁一切法。非
我行相。由何契經知是縁一切法非
我行相耶。答如契經説
    若時以慧觀 一切法非我
    爾時能厭苦 是道得清淨
此契經。知是縁一切法非我行相
問此經爲一切法非我行相。爲
苦諦非我行相耶。設爾何失。若説
切法非我行相者。云何復言爾時厭苦。若
苦諦非我行相者。云何説一切法
非我。有作是言。此經中説一切法非我
行相。問云何復言爾時厭苦。答此頌前半。
一切法非我行相。後半説苦諦非
我行相。有説。前半説修觀時。後半説現觀
。有説。前半説聞思修所成慧。後半*唯説
修所成慧。有説。前半説有漏慧。後半説
漏慧。如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有味無味。
耽嗜依出離依。墮界不墮界順取非順取。應
知亦爾。有説。前半説同相作意。後半説
相作意。有餘師説。此經但説苦諦非我
行相。問云何説一切法非我。答一切有
二種。謂一切一切。少分一切。此中但説少分
一切。餘處亦説少分一切。如世尊説。一切
熾然。非無漏法有熾然義。此中亦爾。此中
一切法非我行相。而餘經説。如
世尊説。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
靜。評曰。隨有經證。或無經證。然決定有
一切法非我行相。謂瑜伽師。於觀位
此行相。故此中説。問亦有空行相。能縁
一切法。此中何故不説耶。答是作論者意欲
爾故。乃至廣説。有説。應説而不説者。當
此義有餘。有説。非我行相其義決定。是故
偏説。謂空行相義不決定。以一切法有義
故。空約他性故。有義故。不空約自性故。
非我行相無不決定。以自他倶無我故。
此尊者世友説言。我不定説諸法皆空
定説一切法皆無我。問若非我行相。與空行
。倶能縁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別
答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
治我見我所見。對治己見己所見。五
我見十五我所見。我行相我所行相。我執我
所執。我愛我所愛。我愚我所愚。應知亦爾。
有説。觀蘊非我。是非我行相。觀蘊中無我
是空行相。如蘊非我蘊中無我。觀界界
。觀處處中。應知亦爾。有説。於非有
非有。是非我行相。於有觀非有。是空行相。
有説。於無觀無。是非我行相。於有觀無。
是空行相。有説。觀自性空。是非我行相。觀
所行空。是空行相。有説。觀體不自在。是非
我行相。觀内無士夫。是空行相。是謂二種
行相差別。問何故有漏非我行相。縁一切
。無漏非我行相。*唯縁苦諦耶。答有漏
非我行相。非煩惱對治故。能縁一切法。無
漏非我行相。是煩惱對治故。不一切法
一切法順煩惱性故。有説。有漏非我行
相。非顛倒對治故。能縁一切法。無漏非我行
相。是顛倒對治故。不一切法。非一切
法順顛倒性故。有説。有漏非我行相。無分
齊縁故。若縁一切法。無漏非我行相。有分齊
縁故。不一切法。縁我見境非我故。
有説。有漏非我行相。修觀時勝故。能縁
切法。以修觀時觀一切法非我故。無漏
非我行相。現觀時勝故不一切法。以
現觀時但縁苦諦非我故。現觀位中別
觀諦故。由此因縁。有漏非我行相。能縁
切法。無漏非我行相。但縁苦諦。問有漏非我
行相。亦不一切法。以自性
相應倶有法故。云何乃言一切法。答依
多分説故無過。謂所縁者猶如大地。四
大海水。蘇迷盧山。太虚空量所。不縁者。猶
芥子大海一渧。妙高一塵。虚空蚊處。故
失。有説。以此有漏非我行相。二刹
那頃縁一切法。故作是説。非無漏非
我行相。雖多刹那。亦不一切法
説。有漏非我行相。一刹那頃。亦縁一切
所應。縁法自性。相應倶有諸法。非所縁故。
責。由此因縁。如是有漏非我行相。
一切法皆非我。而非顛倒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第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二
問縁一切法非我行相。自體是何。答慧爲
。如自體我物相分。自性亦爾。已説自體
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爲一切法非我行
。答此慧行一切法起非我相故。名
一切法非我行相。界者此行相。唯欲色界
無色界中。亦有此行相而不一切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