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淨故名天住。自性寂靜故名梵住。諸佛多住
故名佛住。學所得故名爲學住。無學得故
無學住。學者由此得勝現觀除煩
故名證。無學者由此得不動心
解脱故名現法樂住。有説。此持息念。是
聖所有能引聖性故名聖住。廣説乃至。是
無學所有能引無學性故名無學住。學者
此能證阿羅漢果故名證。無學
者由此住四種樂故名現法樂住。四種
樂者。一出家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
提樂。問此持息念是非學非無學。何故名
學無學住。答學無學者身中有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五
有色有情心相續依身轉。乃至廣説。問何
故作此論。答爲疑者得決定故。謂或有
疑欲色界有色故心相續依色轉。無色界既
色。心相續應依轉。欲此疑得
故。顯無色界心等相續亦有依轉故作
斯論。如有色有情心相續依身轉。無色有情
心相續依何轉耶。答依命根衆同分。及餘
是類心不相應行。何者是餘不相應行。謂
得生老住無常等。問欲色二界心相續轉亦
命根衆同分等。此中何故但説依身。答亦
彼轉而不説者。是有餘説。有作
是説。依義多故。謂欲色界心相續轉依身義
多。非命根等爲依義多。謂眼根等無量色法
眼識等所依故。有餘師説。以身麁
但説依身。命根等細難示現故。若生欲界
眼識現在前。此識以眼及無間滅意依及
所依。以眼根所依大種身根及身根所依大
種命根衆同分。得生老住無常等依非
所依。如眼識耳鼻舌識應知亦爾。若身識
現在前。此識以身及無間滅意依及所依
身根所依大種命根衆同分。得生老住無
常等依非所依。若意識現在前。此識以
無間滅意依及所依。以身根及身根所依
大種命根衆同分。得生老住無常等依非
所依。如欲界。生色界亦爾。差別者。彼
鼻舌識。若生無色界意識現在前。此識
無間滅意依及所依。以命根衆同分。
得生老住無常等依非所依。有作是説
若生欲界。眼識現在前。此識以眼及無間滅
依及所依。以身根及色香味觸命根衆
同分。得生老住無常等依非所依。如
耳鼻舌識應知亦爾。若身識現在前。此識
身及無間滅意依及所依。以色香味
觸命根衆同分。得生老住無常等依非
。若意識現在前。此識以無間滅意
及所依。以身根及色香味觸命根衆同分。得
生老住無常等依非所依。如欲界。生
色界亦爾。差別者。彼無鼻舌識及香味。生
無色界前説。有餘師説。若生欲界眼識
現在前。此識以眼及無間滅意依及所
。以倶生四蘊依非所依。如眼識耳鼻
舌身識應知亦爾。若意識現在前。此識以
間滅意依及所依。以倶生四蘊依非
所依。如欲界。生色界知亦爾。差別
者。彼無鼻舌識。生無色界意識現在前。此
識以無間滅意爲依及所依。以倶生三蘊
依非所依。問命根體爲是一物多物
耶。設爾何失。若一物者何故斷手等而不
死。斷頭腰便死耶。若多物者何故手等被
斷離身而無命。答應説命根體是一物。
問若爾何故斷手足等而不死耶。答命根
二種。一依具足身。二依不具足身。斷
手足等身時依具足身命根滅。依
具足身命根起。命所依身亦有二種。未
手等具足身。斷手等時名不具足。斷
已具足者滅。不具者生。故命與身相依
而轉。問何故斷頭及腰便死。斷手足等
死耶。答頭腰二處是大死節故斷便死。手
等不然。復次欲界有情依段食住。喉通
。腹爲食依。故斷二處命根便斷。復次頭
是眼等多根依處斷之便壞眼等諸根。腹是
息風所依止處。斷腰腹息無所依故。斷
二處命根便斷。手等不爾不難。有説。
命根體是多物手足等中命根各別所依。能
數量等故。問若爾何故斷手足等
身時而無命。答以手足等繋屬身故彼
若離身命便不起。如手足等身時是
身根依名有情數身不爾。命根亦然。故
彼離身命便不起。評曰。應命根體是一
。有一命故名有命者。如一心有心
。有一心滅無心者。一受一想一思亦
然。如是有情有一命故名有命者。而此命
唯是異熟不相應行。如心受等一有情
身一刹那頃有一無
云何衆同分。謂有情同分猶如命根體是一
物遍與一切身分依。是不相應行蘊所
攝。唯無覆無記性唯有漏通三界。問此
衆同分。爲長養等流。爲異熟。答是異
熟及等流。長養。非色法故。異熟者。謂
趣同分等。如地獄趣有情展轉相似。乃至
天趣等有情亦然。等流者。謂界同分等。如
欲界有情展轉相似。乃至無色界等有情亦
然。有説異熟者。謂初生時得。如父母
展轉相似。等流者。謂後時方得。如
沙門婆羅門等展轉相似。洲渚方土及族
姓等有情同分。如理應知。有餘師説。有
情同分通善不善無記性攝。謂四向四果
有情同分是善性攝。造五無間業有情同分
不善性攝。諸餘同分無記性攝。評曰。彼不
是説。法雖三種而有情同分唯無
記攝。由此應知前説爲善問若得衆同分
彼捨衆同分耶。答應順前句。謂若得
同分彼定捨衆同分。有衆同分。而不
衆同分。謂阿羅漢般涅槃時。問若死此生
時定捨衆同分衆同分耶。答應四句
此生彼而不衆同分衆同
。如地獄死還生地獄。乃至天死還生
。有衆同分衆同分。而非此生
彼。謂入正性離生等位。有死此生彼亦捨
衆同分亦得衆同分。謂地獄等死生異趣
。有此生彼亦不衆同分
衆同分。謂除前相。無有愛當見所斷修
所斷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愛有三種。一欲
愛。二有愛。三無有愛。契經雖是説而不
廣分別。亦不説無有愛是見所斷是修所斷。
契經是此論根本。彼所説者今應之。
復次爲異執顯經義故。謂或有説契經
言無有愛者。通見修所斷。如分別論者
彼執經所説。無有愛者唯修所斷。
故作斯論。無有愛當見所斷修所斷耶。
答應言修所斷。無有者。衆同分無常。縁
説名無有愛。是故此愛唯修所斷以
同分修所斷故。有作是説。無有愛或見所
斷或修所斷。云何見所斷。謂於見所斷法
有而貪。云何修所斷。謂於修所斷法無有而
貪。問誰作此説。答分別論者。彼説意言。三
界無常説名無有。能縁彼貪無有愛。無
常既通見修所斷。能縁彼愛亦通二種。於
此義中無有愛但應修所斷。謂於此論
隨順契經無倒義中。無有愛但應修所斷
此中有説。若隨經義無有愛唯修所斷
若隨實義説無有愛通二所斷。所以者何。
謂契經説。如一類恐怖苦受所逼切
是念。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樂哉。
此經中説彼衆同分後時無常。名爲無有。如
是無有唯修所斷。故無有愛非見所斷。此中
論主説隨經義。與分別論者競釋經義。故
説無有愛唯修所斷。若隨實義後當説。
三界無常説名無有。三界無常通二所斷。故
無有愛亦通二種。有作是説。此無有愛若
實義若隨經義。倶應説言唯修所斷。三
界無常雖二種。而起愛者唯修所斷。以
有愛依厭苦。但愛當來苦器無有。唯修
所斷。是衆苦器。故無有愛唯修所斷。斷見雖
五部無有。而無有愛不通縁。但縁
來衆同分斷。是故尊者妙音説曰。起無有愛
補特伽羅。唯縁執受蘊界處起。爲彼逼切
彼當來斷壞愛。無見所斷逼切有情
愛彼斷。故無有愛唯修所斷。前來略説
無有愛唯修所斷
此後應理論者與分別論者相對問答難通。
廣顯無有愛唯修所斷。汝説無有愛唯修所
斷。諸預流者未此愛耶者。是分別論者
問。重定前宗。若不他宗他過失則
理。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謂順
契經無顛倒義所立決定故言如是。汝何
欲諸預流者爲是心。若我死後斷
壞無有豈不安樂耶者。是分別論者將欲
難反定所宗正義。答不爾者。是
應理論者遮彼所問義無違。問何故預
流者不此愛耶。答見法性故。謂預流
者見諸法性因果相續故不愛斷。復次信
故。謂預流者深信業果前後相續故不
愛斷。復次了達空故。謂預流者得空解脱
我我所。今有後斷故不愛貪後
斷滅。復次此無有愛斷見所長養。要斷見後
方現在前。諸預流者已斷斷見故不
。復次諸預流者得無有愛擇滅故必
復起。聽我所説若無有愛唯修所斷。諸
預流者未此愛。則應説預流者起
。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若預流者
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
。則不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
斷此愛。作是説。倶不理者。是分
別論者前後兩關翻覆設難。前關顯
義後關顯義違宗。二倶不可故總結
言作是説倶不理。應理論者後通意
言。我宗不説諸未斷者皆必現前。或有未斷
而不現前。或有已斷可現前故。若未斷者皆
必現前。是則應解脱出離。以未斷法無
邊際故。設起何時起之可盡。此後反破
別論者以通前難。因明論中説他義有
三種路。一猶預破。二説過破。三除遣破。佛契
經中明破他説亦有三路。一勝彼破。二等彼
破。三違宗破。勝彼破者。如長爪梵志
言。我一切不忍。佛告彼曰。汝亦不此自
耶彼便自伏。等彼破者。如波吒梨外道
佛言。喬答摩知幻不。若不知者非一切
。若知者應是幻惑。佛告彼言。倶茶邑有
惡人藍婆鑄*茶破戒行惡汝知之不。彼
言我知。佛告彼曰。汝亦應是破戒惡人。彼
便自伏。違宗破者。如鄔波離長者佛言。
身業罪大非意業。佛告彼曰。彈宅迦林羯凌
伽林等誰之所作。豈非仙人惡意所作。彼答
言爾。佛言。身業能作此耶。彼言不能。佛告
彼曰。汝今豈不前所言。彼便自伏。於
三中。應理論者依等彼破以通前難。此有
三種後廣説。汝等亦説地獄傍生鬼異熟
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此愛耶者。是
應理論者問。審定他宗。若不他宗
過失則不理。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
所問理定故言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爲
是心我當哀羅筏拏龍王善住龍
王琰魔鬼王攝鬼界諸有情耶者。是應理
論者將欲難反定所宗正義。答不
爾者。是分別論者遮彼所問義無違。問
何故預流者不此愛耶。答彼趣是愚聖有
智故。彼趣是異生。聖非異生故。彼趣惡意
樂。聖意樂善故。彼趣多有破戒惡業。聖者
就清淨戒故。復次一切聖者得諸趣非擇
故不彼。問聖者於惡趣皆不
愛耶。答雖彼愛而有資具愛天帝
亦愛設支青衣藥叉哀羅筏拏善住龍等
諸預流等聞父母等墮惡趣中亦生愛念
今遮生愛故答不爾。聽我所説若地獄傍
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此愛
則應説預流者起是心我當哀羅筏
拏龍王。乃至廣説。若預流者不是心
我當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説。則不
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
此愛。作是説。倶不理者。是應
理論者前後兩關翻覆設難。前關顯
義。後關顯義違宗。二倶不可故總結
言作是説倶不理。應理論者此初意
言如惡趣愛聖者未斷而不現前。無有愛
亦應爾。故彼所難不正理。汝等亦説諸纒
所纒故害父母命此纒唯修所斷諸預流者
此纒耶者。是應理論者問。餘如前説
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餘如前説。汝何
欲諸預流者爲是纒故害父母命
耶者。是應理論者將欲難反定所宗顯
正義。答不爾者。是分別論者遮彼所問
義無違。問何故預流者不此纒耶。答
若有上品惡意樂者能起此纒諸預流者意
樂善故。復次若有上品無慚無愧能起
。諸預流者有慚愧故。復次此纒邪見之
長養邪見後起。諸預流者邪見斷故不
此纒。復次諸預流者已得此纒非擇滅
及得此業不作戒故畢竟不起。聽我所説
若纒所纒故害父母命此纒唯修所斷。諸預
流者未此纒則應説預流者起是纒
故害父母命。若預流者不是纒故害
父母命則不説諸纒所纒故害父母命
此纒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此纒。作
是説倶不理者。是應理論者前後兩
關翻覆設難。餘如前説。應理論者此中意言。
此殺纒聖者未斷而不現前。無有愛亦
爾故。彼所難不正理。汝等亦説於
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
者未此貪耶者。是應理論者問。餘如
。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餘如前説。此
中修所斷法者。謂有漏善法無有者。謂彼善
根斷。若於此起貪名無有貪。此善根斷。修
所斷故縁此起貪亦修所斷。汝何所欲諸預
流者爲此起愛耶者。是應理論者將欲
難反定所宗正義。答不爾者。是分別
論者遮彼所問義無違。問何故預流者不
此愛耶。答聖於善法恒樂成就不
。此善根斷不善法離善。是故聖
者不起愛。復次聖於善法恒樂増進。此
善根斷能令善法損減衰退。是故聖者不
起愛。復次此善法無有愛是邪見所長養
見後起。諸預流者已斷邪見故無此愛。復次
聖者於此得非擇滅故必不起。聽我所説
若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
預流者未此貪則應説預流者縁此起愛
若預流者不此起愛。則不説於修所
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
此貪。作是説倶不理者。是應理
論者前後兩關翻覆設難。餘如前説。應理論
者此後意言。如善法無有愛聖雖未斷
現前。無有愛亦應爾。故彼所難不
。彼既應理此亦應然者。是應理論者總擧
彼三成己義。謂彼所説初中後三既應
。我前所説理亦應然不
無有名何法。答三界無常。問何故復作
。答爲疑者得決定故。謂或有疑造
此論者唯解隨經義。不隨實義。欲
此疑得決定故。顯此論者前來成立隨契
經義無有愛唯修所斷。今隨實義
有愛通二所斷。三界無常通二斷故。復次
分別論者問應理論者言。汝從前來雖
言辯我而於實理猶未審定。今應定説
無有是何而言此愛唯修所斷。應理論者答
分別論者言。我從前來言辯汝成
隨經義。今隨實義此無有愛通二所斷。以
三界無常通二所斷故。有作是説。前來
愛今説無有。欲此二倶修所斷。此中
所説三界無常。但説三界衆同分滅
一切。評曰。如前所説善。三界無常言無
簡故。縁善法斷尚有起愛見所斷諸法
無常寧不愛。以斷見者總計五部
我所當來斷滅後隨起愛。雖總縁而縁
一一別別起愛。於理何咎。問諸無漏法亦
無常。何故此中唯説三界。答若無常相是
愛所縁。此中説之。無漏無常非愛所縁。故此
説。復次若無常相愛所隨増。此中説之。
無漏無常非愛隨増。是故不説。如世尊説
心解脱貪瞋癡。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心解脱貪
瞋癡。契經雖是説而不廣分別。何等心
解脱。爲貪瞋癡心解脱。爲貪瞋癡
解脱。契經是此論根本。彼所分別者。今
之。復次爲他宗正義故。謂或
有執心性本淨。如分別論者。彼説心本性清
淨客塵煩惱所染汚故相不清淨。爲止
示心性非本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汚故
相不清淨。若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汚
故相不清淨者。何不客塵煩惱本性染汚與
本性清淨心相應故其相清淨。若客塵煩惱
本性染汚雖本性清淨心相應而相不清
。亦應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相不
清淨。義相似故。又此本性淨心爲客塵煩
惱先生。爲倶時生若在先生。應心生已住
待煩惱。若爾應二刹那住。有違宗失。若
倶時生。云何可説心性本淨。汝宗不
未來心本淨。爲是他宗異執。及
自宗無顛倒理故作斯論。如世尊説
解脱貪瞋癡。何等心得解脱。有貪瞋癡心耶。
離貪瞋癡心耶。答離貪瞋癡心得解脱。問離
貪瞋癡心本來解脱。何故復説解脱耶答
煩惱本來解脱而依行世及在相續
今得解脱。謂若身中煩惱未斷心未
相續。以心不自在行世在相續
故不解脱。若自身中諸煩惱斷。爾時此心
自在行世在相續故。名解脱。有作
。貪瞋癡相應心得解脱。問誰作是説。答
分別論者。彼説染汚不染汚心其體無異。謂
若相應煩惱未斷名染汚心。若時相應煩惱
已斷名不染心。如銅器等。未垢時名
垢器等。若除垢已名無垢器等。心亦如是。
彼不是説。若作是説理應違拒。所以
者何。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
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脱。貪瞋癡斷心便解脱。
此中意説心與煩惱若相應者無解脱義。同
對治故。若未斷時。以未斷故不解脱。若
斷已倶不成就解脱相應諸法
其遠離伴性尚不斷。況名
。故解脱心必無煩惱。本相應義。爲
復引契經。世尊亦説苾芻當知。此日月
輪五翳所翳。不明不照不廣不淨。何等爲
五。一雲。二烟。三塵四霧。五曷邏呼阿素洛
手。此中雲者。如盛夏時少雲起須臾増
長遍覆虚空。障日月輪倶令現。烟者。
林野中焚燒草木率爾烟起遍覆虚空
日月輪倶令現。塵者。如亢旱時大風
旋撃囂塵卒起遍覆虚空。障日月輪倶令
現霧者。如秋冬時山河霧起。又聞外國雨初
晴時。日照川原地氣騰湧。雰霏布散遍覆
虚空。障日月輪倶令現。曷邏呼阿素洛
手者。謂阿素洛與天鬪時。天用日月以爲
旗幟。由日月威天常勝彼。時曷邏呼阿素
常心忿日月滅之。由諸有情業増
上力。盡其智術摧壞。遂以手障令
隱沒。如契經説。苾芻當知。無大身形端嚴
殊妙如曷邏呼阿素洛。此説變化。非
實身。如日月輪五翳相合相應相雜
彼翳未此日月輪明不照不廣不淨。
彼翳若離此日月輪。明照廣淨。如是非
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
心不解脱。貪瞋癡斷心便解脱。此中意説。
日月輪五翳本已來相應相雜
後時離彼明照廣淨。心亦如是。非無始
貪瞋癡相應相雜。後時離彼名解脱
是故要離貪瞋癡心後彼斷時名解脱
其理決定。何等心解脱。過去耶未來耶現在
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他宗
正義故。謂於三世了別者。撥無過
去未來諸法。爲彼執實有過去未
。或復有執。無正生時及正滅時譬喩
者。彼説時分但有二種。一者已生。二者未
生。復有二種。一者已滅。二者未滅。除此更
正生正滅。爲彼執實有正生滅
。復次前説離貪瞋癡心得解脱。未説何
心爲在何世何解脱。今欲之。故作
此論。何等心解脱。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
未來無學心生時解脱一切障未來者。
即遮撥無過去未來實有法。無學心者。
無學心名得解脱。生時者。顯正生正
滅時。遮譬喩者執。解脱一切障者。顯
切障皆得解脱。謂離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
下下品煩惱時。於三界五部障皆得解脱
集遍知故。爾時總得諸無爲故。問爾時未來
心一切得解脱。何故但説未來生時。答且
未來生時門。類現一切皆得解脱
爾時皆於在身行世自在故。復次以
時心是解脱道。此爲上首一切障。由
未來皆得解脱。故偏説之。復次解脱有
。一行世解脱。二相續解脱。正生時心具
解脱。故偏説之。餘未來心雖相續解脱
而無行世解脱。故不之。問爾時五蘊皆
解脱。何故但説心解脱耶。答擧心爲門。
顯一切未來五蘊皆得解脱。復次就勝説
故。謂五蘊中心最爲勝。説心解脱即説
。如王來。即説臣妾。復次爾時雖
所法等皆依心故但説其心。以心大故心
所名爲大地所有。由心所故起隨轉色不
相應行。依心等生故偏説心不餘蘊。復
次心是主故。若心清淨餘蘊亦然。是故偏
説。復次修他心通無間道時但縁心故。此
中偏説。此如初品已廣説之。問學及非學非
無學心亦得解脱。何故但説無學心耶。答
勝説故。謂若説勝法。無學法勝非學法
。若説勝有情。無學有情勝非學有情等
是故此中但説無學。復次以無學心解脱多
故。有勝徳故。無諸過故。此中説之。餘心
爾。是故尊者妙音説曰。多故勝故無
故。唯無學心説名解脱。復次以無學心
二解脱。謂自性解脱及相續解脱。故偏説
之。餘心不爾。是故此中應四句。有心自
性解脱非相續解脱。謂學無漏心。有心相續
解脱非自性解脱。謂無學有漏心。有心自性
解脱亦相續解脱。謂無學無漏心。有心非
性解脱亦非相續解脱。謂學有漏心及異生
心。復次若心全分解脱。此中説之。學心唯
一分解脱。非學非無學心或全分不解脱
或一分不解脱。故不之。復次若心唯解
脱唯無縛唯有智無無智。此中説之。餘心
爾。是故不説。復次若心解脱五部煩惱
及五部法。此中説之。餘心不爾。是故不説。
復次若心解脱五部障礙及五部所縁。此中
之。餘心不爾。是故不説。復次若心有
解脱邪解脱。有正智邪智怨敵
者。此中説之。餘心不爾。復次若心不
邪所伏。此中説之。餘心不爾。學心雖復遠
離八邪而猶被障。故亦名伏。復次若心畢
竟能斷後有一切有非擇滅者。此中説
之。餘心不爾。復次若心解脱究竟圓滿。此中
之。餘心不爾。復次若心已得解脱王位
解脱而繋頂者。此中説之。餘心不
爾。復次若心唯在脱猶如摩魯多
續中者。此中説之。餘心不爾。復次若心究
竟剪拔三界猶如鬚髮諸煩惱者。此中説
之。復次若心已斷第一有煩惱頂者。此
中説之。復次若心相應有輕安樂廣大微妙
此中説之。學心雖復有輕安樂。而彼猶有
煩惱怨敵未永盡故。不名爲廣大微妙
譬如國王怨敵未盡。或雖已盡而諸邊國
來朝貢爾時未大快樂。學心猶未
煩惱故。三界善根未總修故。彼輕安樂
名爲廣大微妙。復次若心相應有
安樂已捨重擔煩惱。意言所伏名
者。此中説之。復次若心捨熱惱處
涼處。捨煩惱依善根依。捨雜染蘊
淨蘊。捨染有情聚淨有情聚。永寂意言
牟尼圓滿。此中説之。復次若入勝義福田
者。此中説之。學有煩惱勝義福田
數中。如伽他説
    貪欲壞衆生 如田有穢草
    施無貪欲者 獲勝果
復次若害彼命無間罪。此中説之。復次
若功徳過失不相雜行者。此中説之。復次
若斷諸著諸堤塘諸障者。此中説
之。復次若斷四食四魔怨四識住
竟超度九有情居。絶諸生路盡界趣生老病
者。此中説之。復次此中不造論者
造論者依經作論。經説無學心得解脱
有學等。故偏説之。問盡智時修三界善
亦解脱不。答亦得解脱。永離障故。問阿
羅漢果退已還得。爾時何心名解脱。爲
過去者未來者耶。答唯未來者名解脱
過去者。更不身及行世故。已解脱故。
今雖重得解脱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六
其事如何。答如無間道金剛喩定將滅解脱
道盡智將生。若無間道金剛喩定正滅。解脱
道盡智正生。爾時名未來無學心生時解
一切障。此中金剛喩定將滅者。謂生相用時。
盡智將生者。謂臨至生相。爾時猶名未得解
。未定行世在相續故。金剛喩定正滅者。
謂滅相用時。盡智正生者。謂生相正用。爾時
乃名今得解脱。定能行世在相續故。若金
剛喩定已滅盡智已生。爾時名爲已得解脱
此中且擧將解脱位正解脱。問何故名
金剛喩定。答無煩惱不斷不破不穿
碎。譬如金剛無若鐵若牙若貝若珠
石等不斷不破不穿不碎。是故此定名
剛喩。假使具縛有情身中能起此定。爾時即
能頓斷三界一切煩惱。云何知然。金剛喩定
現在前時。頓證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斷故。問
此無間道四蘊五蘊爲自性。何故但説定耶。
答定偏増故。如見道五蘊爲自性。見偏増故
但名見道。如現觀邊世俗智四蘊五蘊爲
。智偏増故但説名智。如四通行四蘊五蘊
自性。通慧偏増故但名通行。如是此道
四蘊五蘊爲自性而定偏増。是故但名
金剛喩定。問何故此道定偏増耶。答非想非
非想處下下煩惱難斷難破極難越度。須
固定爲所依止。發大精進乃能除遣。譬如
人欲香象。先安其足後發武勇
其殺事。是故此道定用偏増。復次非想非非
想處下下煩惱最極微細不明不顯難
。須勝定心澄細方能除斷。如善射
者欲毛端。依巧便法心澄細
方中。是故此道定用偏増
問此金剛喩定有幾智耶。答有六智。謂四
類智及滅道法智。此中或有苦類智
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作非常苦空非我行
。得阿羅漢果。或有集類智惟非想
非非想處諸行因因集生縁行相。得阿羅
漢果。或有滅法智惟欲界諸行滅
滅靜妙離行相。得阿羅漢果。或有道法
惟欲界諸行道。作道如行出行相。得
阿羅漢果。或有滅類智。或思惟初靜慮
諸行滅。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