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優婆塞戒經 (No. 1488_ 曇無讖譯 ) in Vol. 24

[First] [Prev]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子根莖葉花生果皆悉不酢。時到果
酢味則發。如是酢味。非本無今有亦非
縁。乃是過去本果因縁身口意業。亦復如是。
若言是業住何處者。是業住於過去世中。待
時待器得受果報。如人服藥經於時節。藥雖
銷滅時到則發。好力好色。身口意業亦復
如是。雖復過滅時到則受。譬如小兒初所學
事。雖念念滅無有住處。然至百年亦亦不
失。是過去業亦復如是。雖無住處時到自受。
是故言非陰作陰受。亦復不得非陰受也。若
能了了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無上果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雜品之餘
善男子。若復有人於身命財慳悋不施。是
名爲慳。護惜慳人不施之心。不生憐愍留待
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爲之受
苦。或説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
積財求名見多生喜。觀財是常是名慳垢。是
垢能汚諸衆生心。以是因縁於他物中尚不
能施。況出自物。智人行施不爲報恩不爲求
事。不爲護惜慳貪之人。不爲生天人中受樂。
不爲善名流布於外。不爲畏怖三惡道苦。
不爲他求不爲勝他。不爲失財不以多有。
不爲不用不爲家法。不爲親近。智人行施爲
憐愍故。爲欲令他得安樂故。爲令他人生
施心故。爲諸聖人本行道故。爲欲破壞諸
煩惱故。爲入涅槃斷於有故。善男子。菩薩
布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
見。四者慳悋。復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
徳無徳。二者施時不説善惡。三者施時不擇
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
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
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
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復有八事。
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
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
者施已喜自讃歎。五者説無後乃與之。六者
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
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
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
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淨施。觀
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淨施。爲破
煩惱故行布施。是名淨施。爲淨自心因縁故
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
物何縁故施。是施因縁得何等果。如是布施
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縁果報皆十二入。能
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淨施。若行施時於福
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徳。我亦如
是求之不息。施於妻子眷屬僕使生憐愍心。
施於貧窮爲壞苦惱。施時不求世間果報。破
憍慢施柔濡心施離諸有施。爲求無上解脱
故施。深觀生死多過罪施。不觀福田非福田
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
若求果施市易無異。如爲身命耕田種作。隨
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復如是。隨其
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
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
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
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
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
成佛亦無量報
善男子。我今爲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説。
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
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
差別。言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
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
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説。我
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
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説。受者作惡罪及
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爲破彼
苦。非爲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
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淨妙物施。
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
上種姓。是不名惡。云何説言施主得罪。施主
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
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
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説言得惡果報。施
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
饒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衆生喜樂見
之。見已恭敬尊重讃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
云何説言得惡果報。施主若已淨物施已。
以是因縁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
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
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
樂。云何説言受惡果報。若未施時生於信心
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
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
舍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云何説
言得惡果也。復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
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
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悋。受者
用時破他慳悋。是故説言從用生福。又復從
用人能轉用僧能増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
不以能起煩惱因施。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
曰涅槃。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
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
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縁。如是施者諸施中
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若能隨順求者意施。
是人於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
物福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
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
得無量福徳。復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
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
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若爲
自身造作衣服瓔珞環玔嚴身之具。種種器
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
得如意樹。若有説言離於布施得善果者。無
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施。不離慳惜成布
施者。亦無是處。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
施求惡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
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悉變成寶。爲
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
名爲施。若人偏爲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
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若人施已生於悔
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
常秏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
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
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
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
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
多病苦。若人如法以財布施。是人未來得無
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
來雖得果報恒頼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
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復微妙皆
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爲人天。善男子。施有二
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
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
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
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
上色。何以故。衆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縁
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衆生聞法慈
心不殺。以是因縁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
命長。衆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縁施主未
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衆生聞已開心樂施。
以是因縁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衆
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縁施主未來無量
世中身得安樂。衆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
縁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衆生聞法
生信無疑。以是因縁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
心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是故法施勝於
財施。或有説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
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己墮餓鬼中。子
爲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
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
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
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縁獨得。以其本有愛
貪慳悋故墮餓鬼。既爲餓鬼常悔本過。思
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爲者生餘道中。其餘
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爲餓
鬼勤作福徳。若以衣食房舍臥具資生所須。
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爲其呪願令
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縁力故。墮餓鬼者得大
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故。諸餓鬼
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膿。或有食糞。或食血汚
嘔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雖
以不淨蕩滌汁等施應食者然有遮護竟不
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徳。何以故以施主心
憐愍故。若有祀祠誰是受者。隨其祠處
而爲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舍河泉井山
林堆阜亦復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徳何以
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徳能護身財。
若説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
世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衆生命而得福
徳。若欲祀者。應用香花乳酪酥藥。爲亡追
福則有三時。春時二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
若人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
種種資生。布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徳隨
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徳常生。是福追人如
影隨形。或有説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
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若出
家人效在家人歳節之日棄飮食者。隨世法
故非眞實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
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
以妻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爲不思
議施。若有惡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不
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者得已
瞋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施如是等十一
種人名不思議。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
本。施於貧窮以憐愍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
施福徳人心喜敬故。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
歳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徳果報。不如勸
人共和合作。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
是人増長來世貧苦。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
心倶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倶等福
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倶下財物勝者。
得果則勝。有田財倶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
有田財倶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
者施時不爲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
故。若人無慈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徳。
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
者深觀一切衆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
財物能捨施人當知是人能捨身命若人慳悋
不能捨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捨身命求
得財物以布施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
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
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説。四天下中閻浮提人
有三事勝。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淨。不
見果報能預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財已。能壞
慳悋捨已思施。既捨施已心不生悔。復能
分別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善男子。施已
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諮承邪
見。三者見受者過。復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責。
二者畏財盡受苦。三者見他施已受諸衰
惱。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復有三事。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親近善友。三者不貪著
財。信因果者復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
者内自思惟。親近善友復有二事。一者深信。
二者智慧。不貪著財復有二事。一觀無常。
二不自在。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
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蜜。是故
我先説。有布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布
施。有亦布施亦波羅蜜有非布施非波羅蜜。
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物。二者捨
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衆生。云何教
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於三寶不。
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以齋戒。
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汝
能隨我説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
言能者。復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
説二事。唯不能説諸法無我。復應語言。汝若
不能説諸法無我。能説諸法是無性不。若言
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
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衆生及諸怨親無
所選擇。名大施主。善男子。智者若有財
物時。應當如是修行布施。如其無財。復當
轉教餘有財者令作是施若餘施主先知此法
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窮無物應
誦醫方種種呪術。求錢湯藥須者施之。至
心瞻病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
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診
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爲療治。療治病時
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厭心。病増知増損
時知損。復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増病苦。知如
是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増病食藥。應當
方便隨宜喩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増苦
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
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爲説病苦皆是往世不
善因縁。獲是苦報今當懺悔。病者聞已或生
瞋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捨棄。雖復瞻
養愼無責恩。差已猶看恐後勞復。若見平
復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
當爲殯葬。説法慰喩知識眷屬無以増病。食
藥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
已轉施餘窮乏者。若能如是瞻養治病。當知
是人是大施主。眞求無上菩提之道。善男子。
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
是醫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須。飮食湯藥以供
給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寛。除去刺石糞穢
不淨。嶮處所須若板若梯。若縁若索悉皆施
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
爲畜竪柱。負擔息處爲作基埵。造立客舍
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
爲作橋隥。津濟渡頭施橋船栰。不能渡者
自往渡之。老小羸痩無筋力者。自手携將而
得過。路次作塔種花果樹。見怖畏者輒
爲救藏。以物善語誘喩捕者。若見行者次至
嶮處。輒前扶接令得過嶮。若見失土破亡之
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喩。遠行疲極當爲洗浴。
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無床座以草爲敷。熱
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温暖。若
自爲之若教人爲。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
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
謂多饒水草無有賊盜。宣説非道多諸患難。
見人鞾量衣裳鉢盂朽故壞者。即爲縫補浣
熏治。有患鼠蛇壁蝨毒虫能爲除遣。
施人如意摘抓耳鉤。縫治浣濯招提僧物。
謂坐臥具厠上安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若自
造作衣服鉢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師長
上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贖。
凡所食噉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見
遠至者*濡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體與油
塗足。香花楊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毘鉢
羅舍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復以種種香花丸
藥散藥。飮食漿水隨所須施。復施剃刀漉水
嚢等。針縷衣納紙筆墨等。若不能常隨齋日
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
亡失財物父母喪沒。當以財給善語説法慰
喩勸諫。善説煩惱福徳二果。善男子。若能
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善男子。菩薩二
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爲淨施主
是不爲難。在家菩薩爲淨施主是乃爲難。何
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説有來乞者。當先教令
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因縁故受三歸依。云
何名爲三歸依*也。善男子。爲破諸苦斷除
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縁受三歸
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
僧。佛者。能説壞煩惱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
壞煩惱因眞實解脱。僧者。禀受破煩惱因得
正解脱。或有説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
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
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
別歸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
有受者佛弟子衆能禀受故。是故應當別歸
依僧。正道解脱是名爲法。無師獨覺是名爲
佛。能如法受是名爲僧。若無三歸云何説有
四不壞信。得三歸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
何具足。所謂歸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謂如
來歸依於法。善男子。得三歸者無不具足。
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善男子。如
佛縁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云何
爲異。發心時異。莊嚴時異。得道時異。性分
各異。是故爲異。何因縁故説佛即法。能解
是法故名爲佛。受分別説故名爲僧。若有説
言佛入僧數。是義不然。何以故。佛若入
則無三寶及三歸依四不壞信。善男子。菩薩
法異佛法亦異菩薩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
道。歸依後身名歸依法。歸依修道名歸依
僧。觀有爲法多諸罪過。獨處修行得甘露
味。故名爲佛。一切無漏無爲法界。故名爲
法。受持禁戒讀誦解説十二部經。故名爲僧。
若有問言。如來滅已歸依佛者。是何歸依。
善男子。如是歸依名爲歸依。過去諸佛無學
之法。如我先教提謂長者。汝當歸依未來世
僧。依過去佛亦復如是。福田果報有多少
故差別爲三。若佛在世及涅槃後。供養果報
無有差別。受歸依者亦復如是。如佛在世爲
諸弟子立諸要制。佛雖過去有犯之者亦獲
罪報。歸過去佛亦復如是。猶如如來臨涅槃
時。一切人天爲涅槃故多設供養。爾時如來
未入涅槃猶故在世。懸受未來世供養事。歸
過去佛亦復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遠。是人
或時瞋罵得罪。或時恭敬讃歎得福。歸過去
佛亦復如是。是故我説。我若在世及涅槃後
所設供養。施者受福等無差別。善男子。若
男若女若能三説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
婆夷。一切諸佛雖歸依法。法由佛説故得顯
現。是故先應歸依於佛。淨身口意至心念佛。
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
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脱最勝。能説解脱及解
脱因。能説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
海。威儀庠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歸依
佛。智者深觀生死之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
能永斷之。生死之法渇愛飢饉。無上甘露味
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嶮難。無上正法能除
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
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無上正法悉能
除。以是因縁應歸依法。智者應觀外道徒衆。
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爲道行不知正路。雖
求解脱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悋
護惜不能轉説。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
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
得正解脱。得已復能轉爲人説。是故應當次
歸依僧。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
讃歎。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則名爲供養三
寶。若有人能歸三寶已。雖不受戒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雖復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爲
優婆塞。若有説言。先不歸依佛法僧寶。當知
是人不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説
善來比丘。是竟未得歸依三寶。而其戒律悉
得具足。或有説言。若不具受則不得戒。八
戒齋法亦復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不
具受不得戒者。求有優婆塞云何得戒。實
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齋法。若不具受雖不
名齋。可得名善。善男子。若能淨潔身口意
業受優婆塞戒。是名五陰。云何五陰。不受
邪見不説邪見。信受正見説於正見修行正
法。是名五陰。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
自在天語。以是因縁失於三歸。若人質直心
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
靜身。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爲受樂故修於善
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愍衆生。如是之人
不得三歸。若人爲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
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
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
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徳勝已。禮拜供養是人
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
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徳。如是之人
亦復不失歸依之法。雖復禮拜所説邪法愼
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爲護身命財物
國土人民恐怖。所説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
觀外道所説。云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
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或
説投淵赴火自餓捨命即得離苦。此即苦因。
云何説言得遠離苦。一切衆生作善惡業。以
是業縁自受果報。復有説言一切萬物時節
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説我云何受現在造
業。亦受過去所作業果。智者了了知是業果。
云何説言時節星宿自在作耶。若以時節星
宿因縁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云
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
是女。天阿修羅有同時生同宿生者。或有天
勝阿修羅負。阿修羅勝諸天不如。復有諸王
同時同宿倶共治政。一人失國一則保土。諸
外道等亦復説言。若有惡年惡宿現時。當
教衆生令修善法以攘却之。若是年宿何得
修善而得除滅。以是因縁智者云何受於外
道邪錯之説。善男子。一切衆生隨於業行。
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因
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衆生親近。復爲
宣説善業因縁。善業因縁故得自在。一切衆
生皆由修善業因縁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
善男子。阿闍世王提婆達多。皆由造惡業因
縁故。墮於地獄。非因年宿得是報也。欝頭
藍弗邪見因縁。未來當墮大地獄中。善男子。
一切善法欲爲根本。是欲因縁得三菩提及
解脱果。入出家法破大惡業及諸有業。能
受持戒親近諸佛。能一切捨施於乞者。能作
定性壞惡果報。滅大惡罪得決定聚。離於三
障善能*修集壞煩惱道。是欲因縁能受三歸。
因三歸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見修道過
於聲聞。若有畏於師子虎狼惡獸等類。歸依
於佛尚得解脱。況發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
脱。阿那邠坻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歸依。
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
宣説。雖不成就亦能護之。善男子。諸外道説。
一切世間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復説言。未
來之世過百劫已當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
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云何能破歸
依自在天儀。若自在天不能作佛。云何説
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復説。大梵天王
大自在天毘紐天主。悉皆是一。復説生處各
各別異。自在天者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
名曰律陀名曰尸婆。是一一名各有異事。亦
求解脱亦即解脱。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自
在天能生衆生造作諸有。作善惡業及業果
報。作貪瞋癡繋縛衆生。復言衆生得解脱時
悉入身中。是故解脱是無常法。是義不然。
何以故。若無常者云何得名爲解脱也。如婆
羅門子還得壽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
種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毘紐大天
爲作解脱。以是義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脱
是無常者。當知即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
見眞我。是名解脱。復有説言。見微塵者是名
解脱。復有説言。見性異我異是名解脱。是
義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見四眞諦。是人乃
得見性見我。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
眞見四諦。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
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菩薩二
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淨三歸
依是不爲難。在家修淨是乃爲難。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歸齋戒。是人當
得何等果報。善男子。若人能受三歸依者。
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善男子。迦陵
伽國有七寶藏名賓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
女。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
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
人所得功徳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
子。毘提呵國有七寶藏名半陸迦。其國人民
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
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
齋。是人所得功徳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波羅㮈國有七寶藏名曰蠰佉。其
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
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
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徳果報。出勝彼藏
所有寶物。善男子。乾陀羅國有七寶藏名伊
羅鉢多。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
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
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徳果報。
勝出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若有從他三受
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
齋。明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
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
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
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
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如是戒者不
得一時二人並受。何以故。若一時中二人共
受。何因縁故。一人毀犯一人堅持。是戒力
故後世生時不能造惡。受已作罪復不永失。
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
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雖復一時。以戒
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勅作惡。若欲受
齋先當勅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
輒便受齋者。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
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
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
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彌勒出時百年受
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衆生
具五滓故。是故我爲鹿子母説善女若娑羅
樹能受八齋。是亦得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
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
珞也。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
徳。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善男子。
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
教衆生淨八戒齋是不爲難。在家菩薩教他
清淨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
所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
不得三歸。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
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
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
優婆塞戒亦復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
有無量功徳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衆生
無邊受苦亦爾。難得人身雖得人身難具諸
根。雖具諸根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
雖遇善友難得自在。雖得自在諸法無常。我
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
以是因縁身口意惡即是我怨。設三業惡不
得惡報。現在之惡亦不應作。是三惡業現在
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以是因縁我受三
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智者當觀
戒有二種。一者世戒。二第一義戒。若不依
於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
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
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夫世
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則能壞
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勢故。
倶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
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何
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
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重。或有人能重罪作
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於世戒。伊羅鉢龍
受於義戒。鴦掘魔羅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
羅鉢龍壞於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
輕輕罪作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
不飮酒亦復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
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
淨。故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
當受於義戒。善男子。後世衆生身長八丈。
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歳是時受戒。復有於今
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三
善根平等故。或有説言可斷命處乃得戒者。
是義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
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
邊。戒之果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善男子。
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爲第一。是故我説五
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衆生離五
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
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徳。離是五施不能獲得
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
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爲諸天人恭敬守
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衆生親
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爲八千
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徳果報。善男子。爲
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爲於解脱而當
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圍遶是戒常得増長。
如恒河水。何等爲五。一者慈。二者悲。三
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慇重邪見。心
無疑網則具正念。莊嚴清淨根本清淨離惡
覺觀。善男子。若人能遠五惡事者。是名受戒。
遠離一切身口意惡。若有説言離五戒已度
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
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於
後世成無作戒。唯愛難斷故不得成。以是因
縁婬欲纒綿。應當至心愼無放逸。若有説言。
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何縁不制而
制於酒。善男子。因於飮酒慚愧心壞。於三惡
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縁則不能受其餘四戒。
是故過去諸佛如來制不聽飮。若有説言如
來已説酒多過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説。是義
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爲遮重。不爲性
重。如來先制性重之戒。後制遮重。善男子。如
來先説。白黒月中各有三齋。隨外道故。諸外
道輩常以此日供養諸天。是故如來説有三
齋。善男子。如因帳窓帳勒故不墮。三齋之
法亦復如是。衆生若有發心受持。終不墮於
三惡道中。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
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供養父
母時。當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剋罰。是人
福徳日夜増長。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種
果。一者無作果。二者報果。三者餘果。四者作
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當知
是人得是五果。若優婆塞常能出至寺廟僧
坊。到已親近諸比丘等。既親近已諮問法味。
既問法已當至心聽。聽已受持憶念不忘能
分別義。分別義已轉化衆生。是名優婆塞自
利利他。若優婆塞不能習學。如是所説。輕慢
比丘爲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奉事外
道見其功徳。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
不名堅固如法住也。若優婆塞雖不自作五
惡之業。教人作者。是優婆塞非如法住也。
若優婆塞先取他物許爲了事。是優婆塞非
如法住。若優婆塞典知官津税賣估物。是
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計價治病治已
賣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違官私
制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自不作惡不教他作
心不念惡。名如法住。若優婆塞因客煩惱所
起之罪。作已不生慚愧悔心。非如法住。若
優婆塞爲身命故作諸惡事。非如法住。若優
婆塞雖得人身行於非法。不名爲人。若得信
心能作福徳善修正念。觀一切法皆是無常
無我我所。於一切法心無取著。見一切法不
得自在。生滅苦空無有寂靜。人身難得雖得
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
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
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持。能如是觀是
名人身。若人能觀欲界無常。乃至非想非非
想處皆悉無常。以是因縁不求三惡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如是觀已見三不堅。以不堅身
易於堅身。禮拜供養來迎去送。自手施與親
執福事。是名以不堅身易於堅身。以不堅財
易於堅財。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給病痩行
路之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下賤。是名
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以不堅命易於堅命。修
於六念慈悲喜捨。證四眞諦。善能觀察生老
病死。明信善惡業之果報。定知恩愛當有別
離。一切衆生不得自在。未得聖道生死力大。
一切世樂常與苦倶。雖復受之心不染著。猶
如寒月求火自煖。雖復爲之終不作惡。修忍
二施以潤衆生。深觀苦樂其性平等。凡所發
言言則柔軟。善化衆生令如法住。遠離惡友
心無放逸。飮酒博弈射獵之事悉不爲之。是
名以不堅之命易於堅命。善男子。若得人
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
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
病所須。言則柔軟多有慚愧。不偏信敬有徳
一人。見有賢聖持戒多聞。能以舍宅飮食臥
具衣服病藥而供養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徳。
修集向道得須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羅漢
得阿羅漢果。修金剛三昧電光三昧。觀如是
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無量福。是故我於
鹿子經中。告鹿子母曰。雖復請佛及五百阿
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若能僧中施一
似像極惡比丘。猶得無量福徳果報。何以
故。如是比丘雖是惡人無戒多聞不修善法。
亦能演説三種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誹謗佛
法僧寶。執持如來無上勝幡。正見無謬。若供
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徳
微妙。即是具足供養三寶。若人施時不求果
報。即是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修菩提道。能得未來無量功徳。亦能自利及
利益他。能修慈悲爲破他苦自捨己樂。未得
菩提心無憂悔。雖聞菩提久遠難得。而其内
心初無退轉。爲諸衆生無量世中。受大苦惱
亦不疲厭。樂如法行不求世樂。樂處寂靜出
家修道。未得出家雖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
衆惡。得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善男子。菩
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
修行是不爲難。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爲
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尸波羅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趣向菩提其心堅固。
善男子。菩薩堅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時。
終不捨離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
辱。三者身處貧窮常樂施與。四者盛壯之年
常樂出家。若有菩薩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
心堅固。菩薩具足如是四法。復作是念是菩
提道初根本地名之爲戒。如是戒者。亦名初
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
亦名悲地。亦名佛跡。亦名一切功徳根本。
亦名福田。以是因縁。智者應當受持不毀。
復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諸天樂。二
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求天樂。若受
戒已。所不應作而故作之。所不應思而故思
惟。懈怠懶惰樂於睡眠。念惡覺觀邪命惡
願。是名汚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樂。
多諸放逸不生憐愍。是名汚戒。若畏貧窮若
爲恐怖。若爲失財若畏作役。若爲身命若爲
利養。若爲愛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
惑。是名汚戒。善男子。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
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憐愍
衆生具足正念。爲欲利益無量衆生使得成
道。爲具無上菩提道故。爲如法行故受持是
戒心不放逸。能觀過去未來現在身口意業。
知輕知重凡所作事。先當繋心修不放逸。作
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
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煩惱時暫起
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觀
犯輕如重。觀已生悔及慚愧心。怖畏愁惱心
不樂之。至心懺悔。既懺悔已心生歡喜愼
護受持更不敢犯。是名淨戒。善男子。有智
之人既受戒已。當觀三事不作惡行。一者自
爲。二者爲世。三者爲法。云何自爲。我自證知
此是惡事。知作惡業得如是果。知作善業得
如是果。所作惡業無有虚妄。決定還得諸惡
之果。所作善業亦無虚妄。決定還得諸善之
果若是二業無虚妄者。我今云何而自欺誑。
以是因縁我受戒已。不應毀犯當至心持是
名自爲云何爲世。有智者觀見世間之人。有
得清淨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惡是人
必當見聞知我。若見聞知我。當云何不生慚
愧而作惡耶。復觀諸天具足無量福徳神足
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聞。雖近於人人
不能見。若我作惡如是等天當見聞知。若是
天等了了見我。我當云何不生慚愧故作罪
耶。是名爲世。云何爲法。有智之人觀如來
法。清淨無染得現在利。能令寂靜度於彼岸。
能作解脱不選時節。我爲是法故受持戒。我
若不能先受小制。云何能得受大制耶。破小
制已増五有苦。若至心持増無上樂。我受身
來所以未得證解脱者。實由不從過去無量
諸佛如來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來定當値
遇恒河沙等諸佛。深觀是已生大憐愍至心
受戒。受已堅持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
益無量諸衆生故。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
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
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
知是人得大福徳。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
業。多聞布施修定修善供養三寶。是則名爲
莊嚴菩提。若受戒已能讀如來十二部經。是
名無上大法之藏。勤加精進欲得具足尸波
羅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後雖不受成無作
戒。善男子。有戒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戒。
有戒有波羅蜜。有非禁戒非波羅蜜。是戒
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辟支佛戒。是波羅蜜
非是戒者。所謂檀波羅蜜。是戒是波羅蜜者。
如昔菩薩受瞿陀身時。爲諸虫獸及諸蟻子
之所唼食。身不傾動不生惡心。亦如仙人爲
衆生故。十二年中青雀處頂不起不動。非戒
非波羅蜜者如世俗施。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住尸波羅蜜時。所受衆苦誰能説之。有人若
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愍諸苦衆生。
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羅蜜若能修忍三昧
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能増
長尸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如是戒者
無量衆生故。無量果報故。無量戒禁故。以
是因縁莊嚴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既受
戒已。口不説惡耳不樂聞。不樂説世亦不樂
聞。終不放心在惡覺觀不親惡友。是故得名
寂靜淨戒。菩薩若見破戒惡人不生惡心。爲
設種種善巧方便而調伏之。若不調伏當生
憐愍。不爲身命破戒捨戒。食已先修慚愧之
心不放逸心。爲治身命如療惡瘡。若入村落
如刀刺林。攝護諸根修集正念。觀察可作及
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於我。若人
作罪亦因於我。是故我得大供養時不應生
喜。得衰苦時不應生瞋得少供養應作是念。
我今信戒施聞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微
少供養。是故今我不應生於愁苦之念。我
爲二事受他信施。一者爲増他福。二者爲増
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惡物。不應生惱。久住
遲得輕罵已得。爾時復當自責其身。是我
宿罪非衆生過。是故我今不應生惱。若受戒
已爲他作罪。亦應説言。如是所作實非是道。
何以故。十二部經不説諸惡爲菩提道*也。是
故我今獲得雜報。若能如是深觀察者。當知
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
攝護諸根。身四威儀不作諸惡。能堪衆苦不
作邪命。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於
輕重戒中等生怖畏。雖遭惡時不犯小戒。不
令煩惱穢汚其心。修集忍辱。當知是人則能
具足尸波羅蜜。若離惡友令諸衆生遠惡邪
見。知恩報恩。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
若爲善事不惜身命。罷散自事營成他事。見
罵詈者不生惡心。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
羅蜜。若見如來所開之處如本持之。護衆生
命不惜財命。乃至命終不犯小戒。雖得微妙
七珍之物。心不生貪不爲報恩。以善加人爲
憐愍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發大願。願
諸衆生悉得淨戒。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
羅蜜。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
家。出家菩薩具尸波羅蜜是不爲難。在家具
足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
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業品第二十四之一
善生言。世尊。諸佛如來未出世時。菩薩摩訶
薩以何爲戒。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
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
善法。除佛無能分別説者。過去佛説流轉至
今。無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衆生不能
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過去不能親近諮
承佛故。善男子。一切衆生皆有雜心。雜心因
縁有雜煩惱。雜煩惱故造作雜業。雜業因縁
受於雜有。雜有因縁受於雜身。善男子。一
切衆生得雜身已見於雜色。見雜色已生惡
思惟。是惡思惟名爲無明。無明因縁生於求
心。名之爲愛。因愛所作名之爲業。是業因
縁獲得果報。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内煩惱。
外有因縁則能繋縛。修十善已則能解之。是
故如來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分別
演説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間則有善行惡
行善有惡*有乃至解脱。是故衆生應當至
心分別體解十善之道。若有風雲爲持大水
阿修羅宮大地大山餓鬼畜生地獄四天王
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悉因衆生十業道
故。轉輪聖王所有四輪金銀銅鐵。七衆受戒
求三菩提。亦因十善業因縁故。是十善業
道因縁故。一切衆生内外之物色之與命。皆
有増減。是故智者應當具足修十善道。若諸
衆生少壯老時。春秋冬夏所起煩惱各各別
異。小中大劫所起煩惱亦復如是各各別異。
衆生初修十善業時。得無量命色香味具。因
貪瞋癡一切皆失。是十惡業道因縁故。時節
年歳星辰日月四大變異。若人能觀如是事
者。當知是人能得解脱。衆生皆由苦因縁故
則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觀善惡。如是觀已修
十善法意行。十處故名十道
身三道者。謂殺盜婬。口四道者。惡口妄語兩
舌無義語。心三道者妬瞋邪見。是十惡業。
悉是一切衆罪根本。若諸衆生異界異有異
生異色異命異名以是因縁應名無量不但有
十如是十事三名爲業不名爲道身口七事亦
業亦道。是故名十。是十業道自作他作自他
共作從是而得善惡二果。亦是衆生善惡因
縁。是故智者尚不應念。況身故作。若人令
業煩惱諸結得自在者。當知即是行十惡道。
若有能壞煩惱諸結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
十善道。若人始設方便。若先不思惟當時卒
作是人不得業所攝罪。是故智者應當勤修
十善業道證四眞諦亦復如是。作期爲惡若
失期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應修十善。因是
十善衆生修已。増長壽命及内外物。煩惱因
縁故十惡業増。無煩惱因縁故十善業増。
善男子。是十業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
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根本者。若有他
想有衆生想。若以疑心斷其命根。若動身作
相或口説殺。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
索。是名方便。殺已手觸稱量提持。若自食
噉若與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與。歡喜受樂
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
名成已。是他財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若遣
人取。若以疑心移置異處。是名根本。若壞
垣牆諮問計數。置梯縁牆入舍求覓。乃至手
觸是名方便。若得物已負擔藏隱。任意施
與賣用賜遺。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
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是婦
女繋屬他人起於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
是名根本。若遣使往若自眼見。若與信物。
若以手觸。若濡細語。是名方便。若事已竟
遺以瓔珞。共坐飮食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
不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於
大衆捨離本相。若於三時若二時中虚妄説
之。是名根本。若於先時次第莊嚴搆言語端。
或受他語起往彼説。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
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
悔恨。自讃其身生於憍慢。是名成已。是妄
語中雜有兩舌能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説他
過及餘惡事。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離壞
者則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離受他財物。
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
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變容色惡口
罵詈。是名根本。若聞他罪莊嚴辭章。起去
到彼欲説是惡。是名方便。若罵詈已還受他
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
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説欲
事非時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頌無義章句。
隨人所憙造作百端。是名方便。若教他已還
受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
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於他
財物生貪欲得。是名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
便。作已得財任意施與。歡喜受樂復向餘説。
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
名成已。若打罵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問其
過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財物。任意施
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其身
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誹謗業因果眞諦賢
聖之人。是名根本。若讀誦書寫信受邪書讃
歎稱譽。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別演説。増其
邪見受邪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
愧不生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或復有人於十業道。一時作二。妄語兩舌。或
一時三。所謂妄語兩舌惡口。又復有三。所謂
邪見惡口妄語。如是説者即是無義。是名爲
四。瞋之與貪不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
云何一時。六處遣使。自作二事。一者婬他妻
婦。二者謂無業果。先作期要一時得業。是十
惡業。或得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
色。若無方便及成已者。則得作色無無作色。
若有莊嚴及成已者。則得作色及無作色。是
十業道有輕有重。若殺父母及辟支佛。偸三
寶物。於所生母及羅漢尼作非梵行。妄説壞
僧是名爲重。善男子。是十業道各有三種。
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若爲貪利故
害命者。是名從貪。若殺怨家是名從瞋。殺
老父母是名從癡。劫盜他財亦復三種。自
爲己身妻子眷屬。貪他財物而往劫奪。是名
從貪。盜怨家物是名從瞋。劫奪下姓是名從
癡。邪婬亦三。若爲自樂行非梵行。是名從
貪。婬怨眷屬是名從瞋。於所生母作非梵行。
是名從癡。妄語三種。若爲財利自受快樂。
是名從貪。爲壞怨故是名從瞋。若畏他死是
名從癡。兩舌三種。爲財利故是名從貪。爲
壞怨故是名從瞋。破壞和合邪見之衆。是名
從癡。惡口三種。爲財利故罵詈婦兒。是名從
貪。故向怨家説所惡事。是名從瞋。説他往
昔先人過罪。是名從癡。無義語亦三種。若爲
歡樂歌叫諠譁。是名從貪。爲勝他故歌叫諠
譁。是名從瞋。爲増邪見歌叫諠譁。是名從癡。
從貪生者是名爲妬。從瞋生者是名爲瞋。從
癡生者是名邪見。修十善已。一一事中得三
解脱。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
鬼或有畜生。餘果則得人中短命。貧窮乏財。
婦不貞廉。有所言説人不信受。無有親厚常
被誹謗。耳初不聞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
衰微無有眞實。惡風暴雨爛臭敗壞。土地不
平無有七寶。多有石沙荊棘惡刺。時節轉變
無有常定。果蓏少實味不具足。若欲破壞如
是等事。應當至心修行十善。是十善法三天
下具或有戒攝。或非戒攝。北欝單曰唯有四
事。地獄有五。餓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攝
欲界六天無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夫
業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殺者可殺倶死。是則
不得根本業果。若作莊嚴事竟不成。唯得方
便不得根本。作莊嚴已便得殺者。得根本罪。
如其殺已不追成已無無作罪。若殺者一念
中死。可殺*之者次後念死。殺者不得根本業
罪。若遣使殺使得作罪。口勅之者得無作
罪。若惡口勅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其殺已
心善無記。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有説言。過
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云何名殺。一念
不殺微塵不壞。若一不殺多亦不能。云何言
殺。是義不然。何以故。雖復現在一念不殺。
能遮未來使不起故。故得名殺。以是義故。
不可以見一處無殺擧一切處悉便無殺。有
人刺手則便命終。或有截足而命全者。頭則
不爾刺截倶死。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
業道。三業自得七業自他。若無作者亦無無
作。或有説言。身業三事有作無作。口不如是。
是義不然。何以故。若口有作無無作者。口
勅殺已不應得罪。是故口業亦應有作及以
無作。心則不爾。何以故。賢聖之人不得罪故。
何因縁故。名作無作。是業墮於三惡道故。
生於人中壽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苦故。餘
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不相似。受果
報時在活地獄黒繩地獄。餓鬼畜生人中三
處受於餘果。若於一人作殺莊嚴。作莊嚴已
有二人死。當知唯於本所爲人得作無作。若
有説言。色是無記命亦無記。如是無記。云
何殺已而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
身命是善惡心器。若壞是器遮於未來善惡
心故。是故得罪。若王勅殺。侍臣稱善。是王
與臣罪無差別。獵亦如是。若有垂終其命餘
殘有一念在。若下刀殺是得殺罪。若命已盡
而下刀者。不得殺罪。若先作意規欲撾打。
然下手時彼便命終不得殺罪。若作毒藥與
懷妊者。若破歌羅羅。是人則得作無作罪。
若自刑者不得殺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無
瞋恚心故。非他自因縁故。或有説言。若心
在善不善無記。悉得殺罪。猶如火毒。雖復善
心不善無記。觸食之者悉皆死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世間有人捉火不燒食毒不死。非惡
心殺亦復如是。不得殺罪。如諸醫等或有説
言。婆藪仙人説呪殺人殺羊祀天不得殺罪。
是義不然。何以故。斷他命故。癡因縁故。若
見人死心生歡喜。當知是人得成已罪。見他
殺已心生歡喜出財賞之。亦復如是。若使他
殺。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種種苦毒而殺戮之。
口勅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人兼得二罪。作
以無作。若發惡心奪取他物。是人亦得作無
作罪。若數時取。若寄時取。因市易取。亦得
偸罪。若自不取不貪不用。教他令取。是人
亦得作無作罪。若欲偸金取時得銀。出外識
已還置本處。是人不得偸盜之罪。若欲偸
金。得已即念無常之想心生悔恨。欲還本主
而復畏之。設餘方便還所偸物。雖離本處不
得偸罪。奴僕財産先悉生意與主同共。後生
貪想輒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復思是
物同共無異。雖離本處不得偸罪若人行路
爲賊所剥。既至村落村主問言。汝失何物
我當償之。若説過所失取他物者。是得偸罪。
若有發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須二。輒
還留者是得偸罪。若人發心欲以房舍臥具
醫藥資生所須施一比丘。未與之間更聞他
方有大徳來。輒迴施之是得偸罪。若取命過
比丘財物。誰邊得罪。若羯磨已從羯磨僧得。
若未羯磨從十方僧得。若臨終時隨所與處
因之得罪。若偸佛物從守塔人主邊得罪。若
暴水漂財物穀米果蓏衣服資生之物。取不
得罪。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
身是名邪婬。唯三天下有邪婬罪。欝單*曰
無。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繋獄。若亡逃若
師婦。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爲邪婬。出家之
人無所繋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罪。
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
家剃髮。還近之者是得婬罪。若到三道是
得婬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
之處。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爲父母兄弟國
王之所守護。或先與他期。或先許他。或先
受財。或先受請。木埿畫像及以死尸。如是
人邊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屬自身而作他
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婬。如是邪
婬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
則得輕罪。若有疑心若無疑心。若見若聞若
覺若知。若問不問異本説者。是名妄語。若言
本見聞覺知。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破相
説無覆藏相。是非妄語。若異音説前人不解。
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顛倒語若發大聲不
了了語。若有所説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
具足。兩舌惡口。若壞前人不壞前人。作已得
罪。無義語亦復如是。如是七事亦道亦業。其
餘三事是業非道。何以故。自不行故。妨於自
他得大罪故。或有説言。一切微塵次第而住。
亦念念滅。滅已無住。若無住者。尚無有作。況
有無作。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因有
果無因無果。如面水鏡則有像現離面無像。
作亦如是從身有作。從是作法則出無作。如
面水鏡則有像現。譬如有人發惡心故則惡
色現。發善心故則善色現。作以無作亦復如
是。若因善業得善妙色。若因惡業得麁惡色。
作以無作亦復如是。若以念念常滅無有作
無作者。如先所説燈河等喩。雖念念滅。以二
諦故説作無作。微塵雖復次第不住。亦復不
破世諦法也。正以微塵次第得名。父母羅漢。
其有殺者得無量罪。父母羅漢及以他人。陰
界入等等無差別。所以得重。以是福田報
恩田故。如説二字不得一時。然此二字終不
和合義不可説。雖念念滅亦名妄語不破世
諦。猶如射箭。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
到不到處。作以無作亦復如是。如舞獨樂。雖
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而能動轉。作以
無作亦復如是。如旋火輪。雖念念滅。因於身
業微塵力故。火得圓匝初發心異方便心異。
作時心異説時心異。衆縁和合故得名。
以作因縁生於無作。如威儀異其心亦異。不
可得壞故名無作。從此作法得無作已。心雖
在善不善無記。所作諸業無有漏失。故名無
作。若身作善口作不善。當知是人獲得雜果。
若身善業有作無作。口不善業唯有有作無
有無作。當知是人唯得善果不得惡果。是故
經中説七種業有作無作。如人重病要須衆
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
病重故。一切衆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須
衆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業品第二十四之餘
善男子。衆生作罪凡有二種。一者惡戒。二者
無戒。惡戒之人。雖殺一羊及不殺時。常得殺
罪。何以故。先發誓故。無戒之人。雖殺千口
殺時得罪。不殺不得。何以故。不發誓故。是故
一切善不善法心爲根本。因根本故説。諸比
丘犯有二種。一者身犯。二者口犯。無心犯也。
如是戒者。時不具足支不具足。則不得戒。
譬如鑚火。有燧有力有乾糞草。然後得火。
若少一法則不得火。戒法亦爾。如是戒者。
若得若捨若持若毀。皆隨於心。如來了了知
諸法性。是故制之。若復有人。因於善業思惟
力故不造諸惡。名如法戒。若從他得名爲受
戒。若離戒受有功徳者。一切惡獸師子虎
狼應得功徳。然實不得。以是因縁。受善戒者
得無量福。受惡戒者得無量罪。是故經中説
惡律儀。一者畜羊。二者畜雞。三者畜猪。四者
釣魚。五者網魚。六者殺牛。七者獄卒。八畜獵
狗。九作長摾。十作獵師。十一呪龍。十二殺
人。十三作賊。十四兩舌。十五以苦鞭靻枷
鎖押額鐵釘燒炙加人。國王大臣受寄抵謾
不知恩者。惡性惡心大惡村主典税物者。毀
戒比丘心無慚悔。如是之人皆無戒也。雖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