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優婆塞戒經 (No. 1488_ 曇無讖譯 ) in Vol. 24

[First] [Prev]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得見性見我。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
眞見四諦。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
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菩薩二
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淨三歸
依是不爲難。在家修淨是乃爲難。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歸齋戒。是人當
得何等果報。善男子。若人能受三歸依者。
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善男子。迦陵
伽國有七寶藏名賓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
女。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
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
人所得功徳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
子。毘提呵國有七寶藏名半陸迦。其國人民
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
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
齋。是人所得功徳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波羅㮈國有七寶藏名曰蠰佉。其
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
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
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徳果報。出勝彼藏
所有寶物。善男子。乾陀羅國有七寶藏名伊
羅鉢多。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
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
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徳果報。
勝出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若有從他三受
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
齋。明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
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
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
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
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如是戒者不
得一時二人並受。何以故。若一時中二人共
受。何因縁故。一人毀犯一人堅持。是戒力
故後世生時不能造惡。受已作罪復不永失。
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
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雖復一時。以戒
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勅作惡。若欲受
齋先當勅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
輒便受齋者。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
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
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
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彌勒出時百年受
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衆生
具五滓故。是故我爲鹿子母説善女若娑羅
樹能受八齋。是亦得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
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
珞也。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
徳。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善男子。
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
教衆生淨八戒齋是不爲難。在家菩薩教他
清淨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
所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
不得三歸。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
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
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
優婆塞戒亦復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
有無量功徳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衆生
無邊受苦亦爾。難得人身雖得人身難具諸
根。雖具諸根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
雖遇善友難得自在。雖得自在諸法無常。我
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
以是因縁身口意惡即是我怨。設三業惡不
得惡報。現在之惡亦不應作。是三惡業現在
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以是因縁我受三
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智者當觀
戒有二種。一者世戒。二第一義戒。若不依
於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
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
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夫世
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則能壞
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勢故。
倶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
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何
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
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重。或有人能重罪作
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於世戒。伊羅鉢龍
受於義戒。鴦掘魔羅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
羅鉢龍壞於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
輕輕罪作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
不飮酒亦復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
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
淨。故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
當受於義戒。善男子。後世衆生身長八丈。
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歳是時受戒。復有於今
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三
善根平等故。或有説言可斷命處乃得戒者。
是義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
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
邊。戒之果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善男子。
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爲第一。是故我説五
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衆生離五
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
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徳。離是五施不能獲得
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
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爲諸天人恭敬守
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衆生親
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爲八千
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徳果報。善男子。爲
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爲於解脱而當
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圍遶是戒常得増長。
如恒河水。何等爲五。一者慈。二者悲。三
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慇重邪見。心
無疑網則具正念。莊嚴清淨根本清淨離惡
覺觀。善男子。若人能遠五惡事者。是名受戒。
遠離一切身口意惡。若有説言離五戒已度
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
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於
後世成無作戒。唯愛難斷故不得成。以是因
縁婬欲纒綿。應當至心愼無放逸。若有説言。
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何縁不制而
制於酒。善男子。因於飮酒慚愧心壞。於三惡
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縁則不能受其餘四戒。
是故過去諸佛如來制不聽飮。若有説言如
來已説酒多過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説。是義
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爲遮重。不爲性
重。如來先制性重之戒。後制遮重。善男子。如
來先説。白黒月中各有三齋。隨外道故。諸外
道輩常以此日供養諸天。是故如來説有三
齋。善男子。如因帳窓帳勒故不墮。三齋之
法亦復如是。衆生若有發心受持。終不墮於
三惡道中。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
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供養父
母時。當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剋罰。是人
福徳日夜増長。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種
果。一者無作果。二者報果。三者餘果。四者作
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當知
是人得是五果。若優婆塞常能出至寺廟僧
坊。到已親近諸比丘等。既親近已諮問法味。
既問法已當至心聽。聽已受持憶念不忘能
分別義。分別義已轉化衆生。是名優婆塞自
利利他。若優婆塞不能習學。如是所説。輕慢
比丘爲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奉事外
道見其功徳。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
不名堅固如法住也。若優婆塞雖不自作五
惡之業。教人作者。是優婆塞非如法住也。
若優婆塞先取他物許爲了事。是優婆塞非
如法住。若優婆塞典知官津税賣估物。是
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計價治病治已
賣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違官私
制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自不作惡不教他作
心不念惡。名如法住。若優婆塞因客煩惱所
起之罪。作已不生慚愧悔心。非如法住。若
優婆塞爲身命故作諸惡事。非如法住。若優
婆塞雖得人身行於非法。不名爲人。若得信
心能作福徳善修正念。觀一切法皆是無常
無我我所。於一切法心無取著。見一切法不
得自在。生滅苦空無有寂靜。人身難得雖得
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
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
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持。能如是觀是
名人身。若人能觀欲界無常。乃至非想非非
想處皆悉無常。以是因縁不求三惡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如是觀已見三不堅。以不堅身
易於堅身。禮拜供養來迎去送。自手施與親
執福事。是名以不堅身易於堅身。以不堅財
易於堅財。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給病痩行
路之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下賤。是名
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以不堅命易於堅命。修
於六念慈悲喜捨。證四眞諦。善能觀察生老
病死。明信善惡業之果報。定知恩愛當有別
離。一切衆生不得自在。未得聖道生死力大。
一切世樂常與苦倶。雖復受之心不染著。猶
如寒月求火自煖。雖復爲之終不作惡。修忍
二施以潤衆生。深觀苦樂其性平等。凡所發
言言則柔軟。善化衆生令如法住。遠離惡友
心無放逸。飮酒博弈射獵之事悉不爲之。是
名以不堅之命易於堅命。善男子。若得人
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
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
病所須。言則柔軟多有慚愧。不偏信敬有徳
一人。見有賢聖持戒多聞。能以舍宅飮食臥
具衣服病藥而供養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徳。
修集向道得須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羅漢
得阿羅漢果。修金剛三昧電光三昧。觀如是
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無量福。是故我於
鹿子經中。告鹿子母曰。雖復請佛及五百阿
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若能僧中施一
似像極惡比丘。猶得無量福徳果報。何以
故。如是比丘雖是惡人無戒多聞不修善法。
亦能演説三種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誹謗佛
法僧寶。執持如來無上勝幡。正見無謬。若供
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徳
微妙。即是具足供養三寶。若人施時不求果
報。即是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修菩提道。能得未來無量功徳。亦能自利及
利益他。能修慈悲爲破他苦自捨己樂。未得
菩提心無憂悔。雖聞菩提久遠難得。而其内
心初無退轉。爲諸衆生無量世中。受大苦惱
亦不疲厭。樂如法行不求世樂。樂處寂靜出
家修道。未得出家雖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
衆惡。得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善男子。菩
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
修行是不爲難。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爲
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尸波羅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趣向菩提其心堅固。
善男子。菩薩堅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時。
終不捨離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
辱。三者身處貧窮常樂施與。四者盛壯之年
常樂出家。若有菩薩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
心堅固。菩薩具足如是四法。復作是念是菩
提道初根本地名之爲戒。如是戒者。亦名初
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
亦名悲地。亦名佛跡。亦名一切功徳根本。
亦名福田。以是因縁。智者應當受持不毀。
復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諸天樂。二
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求天樂。若受
戒已。所不應作而故作之。所不應思而故思
惟。懈怠懶惰樂於睡眠。念惡覺觀邪命惡
願。是名汚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樂。
多諸放逸不生憐愍。是名汚戒。若畏貧窮若
爲恐怖。若爲失財若畏作役。若爲身命若爲
利養。若爲愛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
惑。是名汚戒。善男子。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
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憐愍
衆生具足正念。爲欲利益無量衆生使得成
道。爲具無上菩提道故。爲如法行故受持是
戒心不放逸。能觀過去未來現在身口意業。
知輕知重凡所作事。先當繋心修不放逸。作
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
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煩惱時暫起
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觀
犯輕如重。觀已生悔及慚愧心。怖畏愁惱心
不樂之。至心懺悔。既懺悔已心生歡喜愼
護受持更不敢犯。是名淨戒。善男子。有智
之人既受戒已。當觀三事不作惡行。一者自
爲。二者爲世。三者爲法。云何自爲。我自證知
此是惡事。知作惡業得如是果。知作善業得
如是果。所作惡業無有虚妄。決定還得諸惡
之果。所作善業亦無虚妄。決定還得諸善之
果若是二業無虚妄者。我今云何而自欺誑。
以是因縁我受戒已。不應毀犯當至心持是
名自爲云何爲世。有智者觀見世間之人。有
得清淨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惡是人
必當見聞知我。若見聞知我。當云何不生慚
愧而作惡耶。復觀諸天具足無量福徳神足
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聞。雖近於人人
不能見。若我作惡如是等天當見聞知。若是
天等了了見我。我當云何不生慚愧故作罪
耶。是名爲世。云何爲法。有智之人觀如來
法。清淨無染得現在利。能令寂靜度於彼岸。
能作解脱不選時節。我爲是法故受持戒。我
若不能先受小制。云何能得受大制耶。破小
制已増五有苦。若至心持増無上樂。我受身
來所以未得證解脱者。實由不從過去無量
諸佛如來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來定當値
遇恒河沙等諸佛。深觀是已生大憐愍至心
受戒。受已堅持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
益無量諸衆生故。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
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
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
知是人得大福徳。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
業。多聞布施修定修善供養三寶。是則名爲
莊嚴菩提。若受戒已能讀如來十二部經。是
名無上大法之藏。勤加精進欲得具足尸波
羅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後雖不受成無作
戒。善男子。有戒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戒。
有戒有波羅蜜。有非禁戒非波羅蜜。是戒
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辟支佛戒。是波羅蜜
非是戒者。所謂檀波羅蜜。是戒是波羅蜜者。
如昔菩薩受瞿陀身時。爲諸虫獸及諸蟻子
之所唼食。身不傾動不生惡心。亦如仙人爲
衆生故。十二年中青雀處頂不起不動。非戒
非波羅蜜者如世俗施。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住尸波羅蜜時。所受衆苦誰能説之。有人若
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愍諸苦衆生。
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羅蜜若能修忍三昧
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能増
長尸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如是戒者
無量衆生故。無量果報故。無量戒禁故。以
是因縁莊嚴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既受
戒已。口不説惡耳不樂聞。不樂説世亦不樂
聞。終不放心在惡覺觀不親惡友。是故得名
寂靜淨戒。菩薩若見破戒惡人不生惡心。爲
設種種善巧方便而調伏之。若不調伏當生
憐愍。不爲身命破戒捨戒。食已先修慚愧之
心不放逸心。爲治身命如療惡瘡。若入村落
如刀刺林。攝護諸根修集正念。觀察可作及
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於我。若人
作罪亦因於我。是故我得大供養時不應生
喜。得衰苦時不應生瞋得少供養應作是念。
我今信戒施聞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微
少供養。是故今我不應生於愁苦之念。我
爲二事受他信施。一者爲増他福。二者爲増
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惡物。不應生惱。久住
遲得輕罵已得。爾時復當自責其身。是我
宿罪非衆生過。是故我今不應生惱。若受戒
已爲他作罪。亦應説言。如是所作實非是道。
何以故。十二部經不説諸惡爲菩提道*也。是
故我今獲得雜報。若能如是深觀察者。當知
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
攝護諸根。身四威儀不作諸惡。能堪衆苦不
作邪命。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若於
輕重戒中等生怖畏。雖遭惡時不犯小戒。不
令煩惱穢汚其心。修集忍辱。當知是人則能
具足尸波羅蜜。若離惡友令諸衆生遠惡邪
見。知恩報恩。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羅蜜。
若爲善事不惜身命。罷散自事營成他事。見
罵詈者不生惡心。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
羅蜜。若見如來所開之處如本持之。護衆生
命不惜財命。乃至命終不犯小戒。雖得微妙
七珍之物。心不生貪不爲報恩。以善加人爲
憐愍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發大願。願
諸衆生悉得淨戒。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尸波
羅蜜。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
家。出家菩薩具尸波羅蜜是不爲難。在家具
足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
纒繞故
*優婆塞戒*經業品第二十四之一
善生言。世尊。諸佛如來未出世時。菩薩摩訶
薩以何爲戒。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
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
善法。除佛無能分別説者。過去佛説流轉至
今。無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衆生不能
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過去不能親近諮
承佛故。善男子。一切衆生皆有雜心。雜心因
縁有雜煩惱。雜煩惱故造作雜業。雜業因縁
受於雜有。雜有因縁受於雜身。善男子。一
切衆生得雜身已見於雜色。見雜色已生惡
思惟。是惡思惟名爲無明。無明因縁生於求
心。名之爲愛。因愛所作名之爲業。是業因
縁獲得果報。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内煩惱。
外有因縁則能繋縛。修十善已則能解之。是
故如來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分別
演説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間則有善行惡
行善有惡*有乃至解脱。是故衆生應當至
心分別體解十善之道。若有風雲爲持大水
阿修羅宮大地大山餓鬼畜生地獄四天王
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悉因衆生十業道
故。轉輪聖王所有四輪金銀銅鐵。七衆受戒
求三菩提。亦因十善業因縁故。是十善業
道因縁故。一切衆生内外之物色之與命。皆
有増減。是故智者應當具足修十善道。若諸
衆生少壯老時。春秋冬夏所起煩惱各各別
異。小中大劫所起煩惱亦復如是各各別異。
衆生初修十善業時。得無量命色香味具。因
貪瞋癡一切皆失。是十惡業道因縁故。時節
年歳星辰日月四大變異。若人能觀如是事
者。當知是人能得解脱。衆生皆由苦因縁故
則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觀善惡。如是觀已修
十善法意行。十處故名十道
身三道者。謂殺盜婬。口四道者。惡口妄語兩
舌無義語。心三道者妬瞋邪見。是十惡業。
悉是一切衆罪根本。若諸衆生異界異有異
生異色異命異名以是因縁應名無量不但有
十如是十事三名爲業不名爲道身口七事亦
業亦道。是故名十。是十業道自作他作自他
共作從是而得善惡二果。亦是衆生善惡因
縁。是故智者尚不應念。況身故作。若人令
業煩惱諸結得自在者。當知即是行十惡道。
若有能壞煩惱諸結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
十善道。若人始設方便。若先不思惟當時卒
作是人不得業所攝罪。是故智者應當勤修
十善業道證四眞諦亦復如是。作期爲惡若
失期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應修十善。因是
十善衆生修已。増長壽命及内外物。煩惱因
縁故十惡業増。無煩惱因縁故十善業増。
善男子。是十業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
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根本者。若有他
想有衆生想。若以疑心斷其命根。若動身作
相或口説殺。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
索。是名方便。殺已手觸稱量提持。若自食
噉若與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與。歡喜受樂
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
名成已。是他財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若遣
人取。若以疑心移置異處。是名根本。若壞
垣牆諮問計數。置梯縁牆入舍求覓。乃至手
觸是名方便。若得物已負擔藏隱。任意施
與賣用賜遺。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
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是婦
女繋屬他人起於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
是名根本。若遣使往若自眼見。若與信物。
若以手觸。若濡細語。是名方便。若事已竟
遺以瓔珞。共坐飮食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
不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於
大衆捨離本相。若於三時若二時中虚妄説
之。是名根本。若於先時次第莊嚴搆言語端。
或受他語起往彼説。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
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
悔恨。自讃其身生於憍慢。是名成已。是妄
語中雜有兩舌能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説他
過及餘惡事。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離壞
者則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離受他財物。
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
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變容色惡口
罵詈。是名根本。若聞他罪莊嚴辭章。起去
到彼欲説是惡。是名方便。若罵詈已還受他
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
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説欲
事非時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頌無義章句。
隨人所憙造作百端。是名方便。若教他已還
受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
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於他
財物生貪欲得。是名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
便。作已得財任意施與。歡喜受樂復向餘説。
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
名成已。若打罵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問其
過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財物。任意施
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其身
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誹謗業因果眞諦賢
聖之人。是名根本。若讀誦書寫信受邪書讃
歎稱譽。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別演説。増其
邪見受邪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
愧不生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或復有人於十業道。一時作二。妄語兩舌。或
一時三。所謂妄語兩舌惡口。又復有三。所謂
邪見惡口妄語。如是説者即是無義。是名爲
四。瞋之與貪不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
云何一時。六處遣使。自作二事。一者婬他妻
婦。二者謂無業果。先作期要一時得業。是十
惡業。或得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
色。若無方便及成已者。則得作色無無作色。
若有莊嚴及成已者。則得作色及無作色。是
十業道有輕有重。若殺父母及辟支佛。偸三
寶物。於所生母及羅漢尼作非梵行。妄説壞
僧是名爲重。善男子。是十業道各有三種。
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若爲貪利故
害命者。是名從貪。若殺怨家是名從瞋。殺
老父母是名從癡。劫盜他財亦復三種。自
爲己身妻子眷屬。貪他財物而往劫奪。是名
從貪。盜怨家物是名從瞋。劫奪下姓是名從
癡。邪婬亦三。若爲自樂行非梵行。是名從
貪。婬怨眷屬是名從瞋。於所生母作非梵行。
是名從癡。妄語三種。若爲財利自受快樂。
是名從貪。爲壞怨故是名從瞋。若畏他死是
名從癡。兩舌三種。爲財利故是名從貪。爲
壞怨故是名從瞋。破壞和合邪見之衆。是名
從癡。惡口三種。爲財利故罵詈婦兒。是名從
貪。故向怨家説所惡事。是名從瞋。説他往
昔先人過罪。是名從癡。無義語亦三種。若爲
歡樂歌叫諠譁。是名從貪。爲勝他故歌叫諠
譁。是名從瞋。爲増邪見歌叫諠譁。是名從癡。
從貪生者是名爲妬。從瞋生者是名爲瞋。從
癡生者是名邪見。修十善已。一一事中得三
解脱。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
鬼或有畜生。餘果則得人中短命。貧窮乏財。
婦不貞廉。有所言説人不信受。無有親厚常
被誹謗。耳初不聞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
衰微無有眞實。惡風暴雨爛臭敗壞。土地不
平無有七寶。多有石沙荊棘惡刺。時節轉變
無有常定。果蓏少實味不具足。若欲破壞如
是等事。應當至心修行十善。是十善法三天
下具或有戒攝。或非戒攝。北欝單曰唯有四
事。地獄有五。餓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攝
欲界六天無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夫
業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殺者可殺倶死。是則
不得根本業果。若作莊嚴事竟不成。唯得方
便不得根本。作莊嚴已便得殺者。得根本罪。
如其殺已不追成已無無作罪。若殺者一念
中死。可殺*之者次後念死。殺者不得根本業
罪。若遣使殺使得作罪。口勅之者得無作
罪。若惡口勅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其殺已
心善無記。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有説言。過
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云何名殺。一念
不殺微塵不壞。若一不殺多亦不能。云何言
殺。是義不然。何以故。雖復現在一念不殺。
能遮未來使不起故。故得名殺。以是義故。
不可以見一處無殺擧一切處悉便無殺。有
人刺手則便命終。或有截足而命全者。頭則
不爾刺截倶死。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
業道。三業自得七業自他。若無作者亦無無
作。或有説言。身業三事有作無作。口不如是。
是義不然。何以故。若口有作無無作者。口
勅殺已不應得罪。是故口業亦應有作及以
無作。心則不爾。何以故。賢聖之人不得罪故。
何因縁故。名作無作。是業墮於三惡道故。
生於人中壽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苦故。餘
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不相似。受果
報時在活地獄黒繩地獄。餓鬼畜生人中三
處受於餘果。若於一人作殺莊嚴。作莊嚴已
有二人死。當知唯於本所爲人得作無作。若
有説言。色是無記命亦無記。如是無記。云
何殺已而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
身命是善惡心器。若壞是器遮於未來善惡
心故。是故得罪。若王勅殺。侍臣稱善。是王
與臣罪無差別。獵亦如是。若有垂終其命餘
殘有一念在。若下刀殺是得殺罪。若命已盡
而下刀者。不得殺罪。若先作意規欲撾打。
然下手時彼便命終不得殺罪。若作毒藥與
懷妊者。若破歌羅羅。是人則得作無作罪。
若自刑者不得殺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無
瞋恚心故。非他自因縁故。或有説言。若心
在善不善無記。悉得殺罪。猶如火毒。雖復善
心不善無記。觸食之者悉皆死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世間有人捉火不燒食毒不死。非惡
心殺亦復如是。不得殺罪。如諸醫等或有説
言。婆藪仙人説呪殺人殺羊祀天不得殺罪。
是義不然。何以故。斷他命故。癡因縁故。若
見人死心生歡喜。當知是人得成已罪。見他
殺已心生歡喜出財賞之。亦復如是。若使他
殺。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種種苦毒而殺戮之。
口勅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人兼得二罪。作
以無作。若發惡心奪取他物。是人亦得作無
作罪。若數時取。若寄時取。因市易取。亦得
偸罪。若自不取不貪不用。教他令取。是人
亦得作無作罪。若欲偸金取時得銀。出外識
已還置本處。是人不得偸盜之罪。若欲偸
金。得已即念無常之想心生悔恨。欲還本主
而復畏之。設餘方便還所偸物。雖離本處不
得偸罪。奴僕財産先悉生意與主同共。後生
貪想輒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復思是
物同共無異。雖離本處不得偸罪若人行路
爲賊所剥。既至村落村主問言。汝失何物
我當償之。若説過所失取他物者。是得偸罪。
若有發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須二。輒
還留者是得偸罪。若人發心欲以房舍臥具
醫藥資生所須施一比丘。未與之間更聞他
方有大徳來。輒迴施之是得偸罪。若取命過
比丘財物。誰邊得罪。若羯磨已從羯磨僧得。
若未羯磨從十方僧得。若臨終時隨所與處
因之得罪。若偸佛物從守塔人主邊得罪。若
暴水漂財物穀米果蓏衣服資生之物。取不
得罪。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
身是名邪婬。唯三天下有邪婬罪。欝單*曰
無。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繋獄。若亡逃若
師婦。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爲邪婬。出家之
人無所繋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罪。
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
家剃髮。還近之者是得婬罪。若到三道是
得婬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
之處。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爲父母兄弟國
王之所守護。或先與他期。或先許他。或先
受財。或先受請。木埿畫像及以死尸。如是
人邊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屬自身而作他
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婬。如是邪
婬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
則得輕罪。若有疑心若無疑心。若見若聞若
覺若知。若問不問異本説者。是名妄語。若言
本見聞覺知。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破相
説無覆藏相。是非妄語。若異音説前人不解。
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顛倒語若發大聲不
了了語。若有所説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
具足。兩舌惡口。若壞前人不壞前人。作已得
罪。無義語亦復如是。如是七事亦道亦業。其
餘三事是業非道。何以故。自不行故。妨於自
他得大罪故。或有説言。一切微塵次第而住。
亦念念滅。滅已無住。若無住者。尚無有作。況
有無作。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因有
果無因無果。如面水鏡則有像現離面無像。
作亦如是從身有作。從是作法則出無作。如
面水鏡則有像現。譬如有人發惡心故則惡
色現。發善心故則善色現。作以無作亦復如
是。若因善業得善妙色。若因惡業得麁惡色。
作以無作亦復如是。若以念念常滅無有作
無作者。如先所説燈河等喩。雖念念滅。以二
諦故説作無作。微塵雖復次第不住。亦復不
破世諦法也。正以微塵次第得名。父母羅漢。
其有殺者得無量罪。父母羅漢及以他人。陰
界入等等無差別。所以得重。以是福田報
恩田故。如説二字不得一時。然此二字終不
和合義不可説。雖念念滅亦名妄語不破世
諦。猶如射箭。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
到不到處。作以無作亦復如是。如舞獨樂。雖
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而能動轉。作以
無作亦復如是。如旋火輪。雖念念滅。因於身
業微塵力故。火得圓匝初發心異方便心異。
作時心異説時心異。衆縁和合故得名。
以作因縁生於無作。如威儀異其心亦異。不
可得壞故名無作。從此作法得無作已。心雖
在善不善無記。所作諸業無有漏失。故名無
作。若身作善口作不善。當知是人獲得雜果。
若身善業有作無作。口不善業唯有有作無
有無作。當知是人唯得善果不得惡果。是故
經中説七種業有作無作。如人重病要須衆
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
病重故。一切衆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須
衆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業品第二十四之餘
善男子。衆生作罪凡有二種。一者惡戒。二者
無戒。惡戒之人。雖殺一羊及不殺時。常得殺
罪。何以故。先發誓故。無戒之人。雖殺千口
殺時得罪。不殺不得。何以故。不發誓故。是故
一切善不善法心爲根本。因根本故説。諸比
丘犯有二種。一者身犯。二者口犯。無心犯也。
如是戒者。時不具足支不具足。則不得戒。
譬如鑚火。有燧有力有乾糞草。然後得火。
若少一法則不得火。戒法亦爾。如是戒者。
若得若捨若持若毀。皆隨於心。如來了了知
諸法性。是故制之。若復有人。因於善業思惟
力故不造諸惡。名如法戒。若從他得名爲受
戒。若離戒受有功徳者。一切惡獸師子虎
狼應得功徳。然實不得。以是因縁。受善戒者
得無量福。受惡戒者得無量罪。是故經中説
惡律儀。一者畜羊。二者畜雞。三者畜猪。四者
釣魚。五者網魚。六者殺牛。七者獄卒。八畜獵
狗。九作長摾。十作獵師。十一呪龍。十二殺
人。十三作賊。十四兩舌。十五以苦鞭靻枷
鎖押額鐵釘燒炙加人。國王大臣受寄抵謾
不知恩者。惡性惡心大惡村主典税物者。毀
戒比丘心無慚悔。如是之人皆無戒也。雖復
不名不善業道。而得大罪。何以故。盡壽作故。
如是等事。若不立誓不從人受。則不成就。如
是惡戒四時中捨。一者得二根時。二者捨壽
命時。三者受善戒時。四者斷欲結時。或有
説言。如善戒具足惡戒亦爾。是義不然。何
以故。惡戒易得故。一因縁得故。所謂立誓。善
戒不爾。有五方便。所謂五根。是故難得。以難
得故要須具足。若有説言。優婆塞戒無無義
語兩舌惡口。是故優婆塞戒八戒齋法。沙彌
比丘不具足得。是義不然。何以故。我今受
持淨口業故。若有説言。我受五戒淨身口意
心若不淨。當知是人不得具戒。譬如有人受
惡戒已雖不殺生。是人常有惡戒成就毀禁。
比丘亦復如是。何以故。受持戒已。一一戒
邊多業多果故。衆生無量戒亦無量。物無量
故戒亦無量。是善惡戒倶有三種。謂上中
下。若不受惡戒雖多作罪不名惡戒。若有難
言。何縁五戒盡形壽受。八戒齋法一日一夜。
當言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礙作如是説。善
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二種。一功徳田。二報
恩田。壞此二田名五逆罪。是五逆罪有三因
縁。一者有極惡心。二者不識福徳。三者不見
正果。若人異想殺阿羅漢不得逆罪。父母亦
爾。若無慚愧不觀報恩心無恭敬。但作方
便不作根本。雖非逆罪亦得大報。善教授故。
生憐愛故。能堪忍故。難作作故。受大苦故。
是故父母名報恩田。若復有人殺父母已。雖
復修善是善無報。是故我説。人所蔭處乃至
少時。愼勿毀折枝條花葉。善男子。我涅槃
後有諸弟子當作是説。若以異想異名殺父
母不得逆罪。即曇無徳。或復説言。雖以異想
殺於父母故得逆罪。即彌沙塞。或復有説。異
想異名殺於父母倶得逆罪。即薩婆多。何以
故。世間眞實是可信故。父母眞實想亦不轉。
惡心殺之即得逆罪。實是父母無父母想不
發惡心。父母雖死不得逆罪。何以故。具足四
事乃得逆罪。一者實是父母作父母想。二者惡
心。三者捨心。四者作衆生想。具是四事逆罪
成就。若不具者則不成就。若爲憐愍故。若爲
恭敬故。若爲受法故。若爲怖畏故。若爲名
稱故。授與死具雖不手殺亦得逆罪。若爲
他使令殺父母。啼哭憂愁而爲之者。如是
相初中後輕。欲殺父母誤中他人不得
逆罪。欲殺他人誤*中父母亦復如是。欲殺
母時誤殺相似。殺已藏刀。復中母身不得
逆罪。母有異見兒有異殺。但得殺罪不得
逆罪。是五逆罪殺父則輕殺母則重。殺
漢重於殺母。出佛身血重殺羅漢。破僧復重
出佛身血。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
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物重意輕。如無惡心
殺於父母。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於畜生。
物重意重者。以極惡心殺所生母。物輕意輕
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如是惡業。有方便重
根本成已輕。有方便根本輕成已重。有方便
根本重成已輕。有根本輕方便成已重。物是
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善男子。有人以食
欲施於我。未與我間轉施餓狗。我亦稱讃如
是人者。是大施主。若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
選擇而施與者。是人獲得無量福徳。何以故
心善淨故。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
者後報。四者無報。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
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
定。四者時果二倶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
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
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
以故。善心智慧因縁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
輕。何因縁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
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
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衆生行
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縁先後受之。
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
報。是人能轉重業爲輕。輕者不受。若遭福
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
現世輕受。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阿那含果
能轉後業現在受之。阿羅漢果亦復如是。善
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
壞極重之業。如阿伽陀呪及除毒寶破壞惡
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輕後成已重。是人不修
身戒心慧令輕作重。衆生若作一種二種乃
至種種。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後作名
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
復有作已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復
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復有
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定。復有作
已亦具足者。時報倶定。復有作已不具足者。
持戒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戒邪見。
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復有作已亦
具足者。不信因果。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惡
之時有善圍遶。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惡之
時惡來圍遶。復有作已不具足者。雖作衆惡
人中受報。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人中作惡地
獄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復
有作已亦具足者。無有念心。復有作已不具
足者。三時生悔。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時
不悔。如惡善亦如是。因是作已亦具足故。
作小得大作大得小。一意摸身身既成就有
無量意。摸身初意即是善也。身既成就得二
種果。雜善不善如人天。亦如是地獄衆生惡
意摸身。身既成已一向不善。餓鬼畜生亦惡
意摸身。身既成已雜善不善。善惡中陰以善
惡摸身。身既成已倶得雜報善以不善。歌羅
羅時乃至老時。亦得雜報善以不善。是故經
説有四種業。黒業黒報。白業白報。雜業雜
報。不黒不白是業無報。黒業黒報所謂地獄。
白業白報所謂色天。雜業雜報所謂欲天人
中畜生餓鬼。不白不黒無報所謂無漏。善男
子。若人不解如是業縁。無量世中流轉生死。
何以故。不解如是業因縁者。雖生非想非非
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善男子。
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
業。業則*畫身。貪因縁故。色聲妙好威儀
序。瞋因縁故色聲麁惡威儀卒暴。如瞋癡亦
如是。無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獄處。無量畜
生無量餓鬼皆因業。作人天亦爾。無量衆生
獲得解脱。亦因於業。善男子。是十善道有
三事。一者能遮煩惱。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
増長戒。如除毒藥凡有三事。一者阿伽陀
藥。二者神呪。三者眞寶。若人善修不放逸
行。具足正念分別善惡。當知是人決定能修
十善業道。若多放逸。無有慚愧及以信心。
當知是人決定能作十不善業道。是十業道
復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
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師長和上。
有徳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
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
專著是名根本。善男子。是十業道復有三種。
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
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
是十業道三法圍遶。所謂無貪恚癡有貪
癡。是十業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捨戒有六。
一者斷善根時。二者得二根時。三者捨壽命
時。四者受惡戒時。五者捨戒時。六者捨欲
界身時。或復説言。佛法滅時便失戒者。是
義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斷身
口意惡故名戒戒。根本四禪四未到禪。是名
定戒。根本四禪初禪未到名無漏戒。捨身
後世更不作惡。名無作戒。守攝諸根修正念
心。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法。不生放逸。名
攝根戒。何因縁故得名爲戒。戒者名制。能制
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復戒者名曰迮
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復戒
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
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
上。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
名學。善男子。或時有人具足一戒。所謂波
羅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
加無漏戒。或具四戒加攝根戒。或具五戒加
無作戒。善男子。波羅提木叉戒現在得。定
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復有人欲受戒
時。至心能觀生死罪過解脱功徳。信心歡喜。
是人兼得作無作戒。如是戒者隨命長短。命
長長得。命短短得。是無作戒三因縁捨。一
小莊嚴故。二者心放捨故。三者作不堅
故。不捨因縁復有三事。一者有本願故。二
者作業堅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善男子。
除十善業及十惡業善戒惡戒。已更有業戒
所不攝者。謂善惡法。如是善惡有作無作。
有人具足作及無作。若現在作善未捨之頃。
具作無作。第二念中成就過去作無作。作已
過去唯有無作無有作也。若人得戒雖作不
善。是人現世成就二法。惡法有作善法無作。
是作無作二因縁捨。一者所施物盡。二者心
捨善作。二世成就過去現在無作。三世定戒
二因縁捨。一者退時。二者斷善根時。復有
三時。一者捨身時。二者退時。三者生上時。無
漏戒有三時捨。一者退時。二者轉鈍作利時
三者得上果時心善業一時失。謂上生退時
身口意善。斷善根時一時倶失。善男子。若得
具足戒定戒無漏戒攝根戒。是人了了解十
業道。善男子。因十業道衆生。壽命有増有減。
減者壽命十年。増者至無量年。北欝單
定壽千年。此壽百年。東西二方二百五十。
此壽無量彼亦無量。四天王壽人數九百萬
歳。命亦不定如三天下三十三天壽千八百
萬歳。命亦不定。焔摩天上壽三千六百萬
歳。命亦不定。兜率天壽七千二百萬歳。除
後身菩薩。餘一切命皆亦不定。化樂天壽
萬四千四百萬歳。命亦不定。他化自在天壽
二萬八千八百萬歳。命亦不定。他化自在天
上一年。即熱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爲
一月。十二月爲一歳。彼地獄壽命二萬八
千八百萬歳。命亦不定。化樂天上一年。即
是大聲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爲一月。
十二月爲一歳。彼獄壽命萬四千四百萬歳。
命亦不定。兜率天一年。即是小聲地獄一日
一夜。如是三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歳。
彼地獄壽命七千二百萬歳。命亦不定。焔天
一年。即衆合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爲
一月。十二月爲一歳。彼*地獄壽命三千六
百萬歳。命亦不定。三十三天一年。即是黒繩
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爲一月。十二月
爲一歳。彼地獄壽命一千八百萬歳。命亦不
定。四天王上一年。即是活地獄中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歳。彼*地
獄壽命九百萬歳命亦不定。阿鼻地獄壽命
一劫。大熱地獄壽命半劫。唯此二處壽命決
定。人中五百年。是餓鬼中一日一夜。如是
三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歳。彼鬼壽命萬
五千歳。命亦不定。畜生道中除難陀婆難陀。
其餘一切命亦不定。阿鼻地獄一年。即是非
想非非想處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爲一月
十二月爲一歳。彼天壽命八萬大劫。無所有
處六萬劫。識處四萬劫。空處二萬劫。若有
發起輕微煩惱愛著空定。當知是人生四無
色。從十年増至八萬歳。從八萬歳減還至
十年。如是増減滿十八反。名爲中劫。穀貴
三災。疾病三災。刀兵一災。名一小劫。水火
二災各五段過有一風災。五風災過名一大
劫。閻浮提中刀兵起時。東西二方人暫生瞋。
此病起時。彼小頭痛力少微弱。此穀貴時彼
則念食。如是惡事欝單*曰無。因不殺故壽命
増長。偸因縁故壽命減少。有二種劫。一者
水劫。二者火劫。火劫起時地獄衆生。若報
盡者悉得出離。若未盡者移至他方大地獄
中。若此世間八大地獄空無衆生。是名衆生
脱於地獄。四大海中所有衆生。業若盡者悉
皆得脱。若未盡者悉轉生於他方海中。若是
海中無一衆生。是名得脱。閻浮提地直下過
於五百由延。有閻羅王城。周遍縱廣七萬
五千由延。如是城中餓鬼衆生。業已盡者悉
得出離。業未盡者轉生他方閻羅王所。若是
城中乃至無有一衆生者。是名得脱。爾時有
人内因縁故獲得初禪。得已即起大聲唱言。
初禪寂靜初禪寂靜。諸人聞已即各思惟。一
切皆共獲得初禪。即捨人身生初禪地。時初
禪中復有一人。内因縁故修得二禪。得已即
起大聲唱言。二禪寂靜二禪寂靜。衆生聞已
各自思惟。復獲二禪。捨初禪身生二禪處。
當爾之時從阿鼻獄上至初禪。乃至無有一
衆生在。善男子。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
有七日。衆生福徳因縁力故。唯一日現。頼
熟成百穀草木。火劫起時七日都現。燒燃
一切百穀草木。山河大地須彌山王。乃至初
禪。二禪衆生見是火災心生怖畏。彼中復有
先生諸天。語後來天。汝等莫怖我往曾見如
是火災。齊彼而止不來至此。如諸衆生増
十年壽至八萬歳。減八萬壽還至十年。經爾
所時如是火災熱猶未息。是時便從中間禪
處降注大雨。復經壽命一増一減。衆生業行
因縁力故。爲持此水。其下復出七重風雲。是
時雨止水上生膜猶如乳肥。四天下中須彌
山王漸漸生現。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種種種
子。是時二禪復有一人短命福盡。業力故墮
生世間壽無量歳。光明自照獨處經久。心生
惱而自念言。我既獨處若我有福。願更有
人來生此間與我爲伴。發是念已是時二禪
有諸衆生薄福命盡。業因縁故便來生此是
人見已心生歡喜。即自念言。如是人者。我所
化生即是我作我於彼人有自在力彼人亦
念。我從彼生彼化作我。彼於我身有自在力。
以是因縁。一切衆生生我見想。善男子。陰
界入等。衆生世界國土世界。皆是十業因縁
而有。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薩能觀如是十業道者是不爲難。在
家觀者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
縁所纒遶故
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善生言。世尊。佛先已説檀波羅蜜尸波羅蜜。
菩薩云何而得修集忍波羅蜜。佛言。善男子。
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飢渇
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
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
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世
忍。善男子。菩薩若値他人打罵輕賤毀呰惡
口罵詈。是時内心無加報想。菩薩雖作如是
忍事。不爲現在但爲後利。有善報之惡則不
反。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
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羅蜜。有非忍辱非波
羅蜜。是忍辱非波羅蜜者。所謂世忍。聲聞
縁覺所行忍辱。是波羅蜜非忍辱者。所謂禪
波羅蜜。亦是忍辱亦波羅蜜者。所謂若被割
截頭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瞋心。檀波羅蜜
尸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忍辱非波羅蜜
者。所謂聲聞縁覺持戒布施。善男子若欲修
忍。是人應當先破憍慢瞋心癡心。不觀我及
我所相種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觀。當知
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歡喜。有智之
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
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
不一時。云何是罵。直是風聲。我云何瞋。我今
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
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
誰當受罵。然彼罵者即是風氣。風亦二種有
内有外。我於外風都不生瞋。云何於内而生
也。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虚。
若説實者實何所瞋。若説虚者虚自得罵。無
豫我事。我何縁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惡。何以
故。因瞋恚故生三惡道。若我於彼三惡道中
受苦惱者。則爲自作自受苦報。是故説言一
切善惡皆因我身。善男子。生忍因縁有五事。
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三者修於
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瞋恚。善男
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當知是人能修忍辱。
若人軟言淨身口業。和顏悦色先意問訊。能
觀一切苦樂因縁。當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
修空三昧。觀諸衆生悉是無常受苦等想
罵辱時。能觀罵者如狂如癡稚小無智當知
是人能修忍辱。智人當觀勝我者罵我不應
瞋。何以故。我若瞋者或奪我命。若不如者瞋
亦不應報。何以故。非疇匹故。我若報者辱我
身口。譬如有人授毒與他人無責者。如其自
服人則嗤笑。我亦如是。若瞋彼者當於未來
受大苦惱。一切聖人悉當責我。以是因縁。我
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生瞋。應當深觀往業
因縁。當修慈悲憐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
者。我當云何能調衆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種
如是種子。云何獲得如是正果。善男子。若有
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色和悦。好樂
戲人見歡喜覩之無厭。於受化者心不貪著。
智人見怨以惡來加。當發善願。願彼怨者未
來之世。爲我父母兄弟親戚。莫於我所生憎
怨想。復當觀察。若人形殘顏色醜惡。諸根
不具乏於財物。當知皆從瞋因縁得。我今
云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縁。智者應當深修忍
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忍辱時。常樂觀
察生死罪過。樂修法行勤於精進。讀誦書寫
如來正典。供養師長有徳之人能瞻病苦。修
於慈悲憐愍一切。見苦惱者能令遠離。常樂
出家乃至盡壽。持戒精進攝持六根。不令得
起煩惱因縁。寧捨身命終不毀戒。若他有事
樂爲營理。常有慚愧樂讃忍徳。爲調衆生堪
忍衆苦。於怨尚能忍於惡事。況復親所。能
忍二瞋。一衆生瞋。二非衆生瞋。捨己樂具
令衆得樂。不念多惡不忘少善。遠離兩舌
後默然。不説彼短説煩惱過。令衆得離他所
不喜不爲説之。淨身口意了諸罪業。若客煩
惱因縁作罪。作已慚愧心生悔恨。善男子。菩
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
忍辱是不爲難。在家修忍是乃爲難。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纒遶故
*優婆塞戒經毘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能修六波羅蜜。誰
爲正因。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惡法
爲欲壞之。未生惡法爲遮不起。未生善法爲
令速生。已生善法爲令増廣。勤修精進是
名精進。如是精進。即是修行六波羅蜜之正
因也是勤精進能脱一切諸煩惱界。善男子。
若能受於三惡道苦。當知是人眞實能修毘
梨耶波羅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緩。精進二種。
一正二邪。菩薩遠離邪精進已修正精進。修
信施戒聞慧慈悲名正精進。至心常作三時
無悔。於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學世法及出世
法。一切皆名正精進也。菩薩雖復不惜身命。
然爲護法應當愛惜身。四威儀常修如法。修
善法時心無懈息。失身命時不捨如法。若
能到於六事彼岸。悉是精進之因縁也。若自
讀誦書寫思惟十二部經。名自爲法勤行精
進若能以是轉化衆生令調伏者。名爲他法
勤行精進。若爲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
聞智慧。修學世法供養父母師長有徳之人。
修舍摩陀毘婆舍那。讀誦書寫十二部經。
復能遠離貪恚癡等。名爲菩提勤行精進。如
是悉名爲正精進。是名六波羅蜜之正因也。
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時一切布施不能
持戒。勤行精進攝心念定。忍於惡事分別善
惡。是故我言六波羅蜜因於精進。善男子。有
勤精進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勤精進。有亦
精進亦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精進非
波羅蜜者。如邪精進善事精進。聲聞縁覺所
有精進。有波羅蜜非精進者。所謂般若波羅
蜜。有亦精進亦波羅蜜者。所謂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禪等五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
者。一切凡夫聲聞縁覺。布施持戒忍辱禪定
智慧。及餘善法。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
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勤精進是不爲難。
在家修進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
因縁所纒遶故
*優婆塞戒經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禪波羅蜜。云何
禪定。善男子。禪定即戒慈悲喜捨。遠離諸結
修集善法。是名禪定。善男子。若離禪定尚不
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
集。菩薩欲得禪波羅蜜。先當親近眞善知識。
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謂戒。戒攝諸根戒斷
於邪命。如法而住隨順師教。於善法所不生
知足。修行善時心無休息。常樂寂靜遠離五
蓋。心樂思惟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
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於言語亦損眠食。心
淨身淨不親惡友。不與惡交不樂世事。知時
知法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瞋
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
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勤。猶
如須彌不爲四風之所傾動。正念堅固亦見
知覺有爲多過。若人樂修如是三昧不休不
息。當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攅火以不息
故火則易得。善男子。若離三昧欲得世法出
世菩提。無有是處。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
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縁應當攝心。如人執鏡
則見一切善惡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
莊嚴也。受身心樂名爲三昧。不増不減名等
三昧。從初骨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縁。一者從欲。
二者從精進。三者從心。四者從慧。是四縁故
得無量福増一切善。復有三種。一者從聞。
二者從思。三者從修。從是三法漸漸而生。復
有三時。所謂生時住時増時。善男子。欲界
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縁得三菩提。是三昧
者有退住増。若在四禪性則堅固。從初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上地勝下次第。如是根本禪
中則有喜樂。非中間禪六通亦爾。在於根本
不在餘處。是三昧名菩提莊嚴。因是三昧能
得學道及無學道。四無量心三解脱門。自利
利他無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調衆生。無量智
慧五根三昧。轉鈍爲利斷於一切生老病死。
能得成就一切種智。見諸法性如羅縠視。善
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
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縁。
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爲欲利益諸衆生故。爲
得無量純善法故。若有説言離於慈悲得善
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
衆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是慈若能縁於欲
界名欲界慈。善男子。衆生若能修集慈心。
是人當得無量功徳。修慈心時若能先於怨
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衆生凡有
三聚。一者怨。二者親。三者中。如是三聚名爲
慈縁。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
既成都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時有因戒起
有因施起。若能觀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
男子。慈唯能縁不能救苦。悲則不爾亦縁亦
救。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
當知是人名爲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
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須。當知是人能善
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當知即是修慈因
縁。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樂因縁。若能修慈。
當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縁。能行施戒忍
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法修行。若人修定。當
知是人修梵福徳。得梵身故名梵福徳。若人
能觀生死過罪涅槃功徳。是人足下所履糞
土應當頂戴。是人難忍能忍。難施能施。難
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禪四空及八解脱。復作
是念。一切衆生身口意惡。未來若受苦惱報
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報者。悉令衆生
同我受之。如是慈悲縁廣故廣縁少故少。慈
悲三種。謂下中上。復有三種。一者縁親。二
者縁怨。三者縁中。復有三種。一者縁貪。二
者縁衆生。三者縁非衆生。如是縁者悉名三
昧。悲喜捨心亦復如是。善男子。有禪非波羅
蜜。有波羅蜜非禪。有亦是禪亦波羅蜜。有非
禪非波羅蜜。是禪非波羅蜜者。謂世俗禪。
聲聞縁覺所有禪定。是波羅蜜非禪定者。所
謂施戒忍辱精進。亦是禪亦波羅蜜者。謂金
剛三昧。非禪非波羅蜜者。謂一切衆生聲聞
縁覺。從聞思惟所生善法。善男子。菩薩有
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於
淨禪是不爲難。在家修淨是乃爲難。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纒遶故
*優婆塞戒經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善生言。世尊。菩薩云何修淨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菩薩持戒精進多聞正命修
於忍辱。憐愍衆生心多慚愧遠離嫉妬。眞實
了知諸善方便。爲衆受苦不生悔退。樂行惠
施能調衆生。善知所犯輕重之相。勤勸衆
生施作福業。知字知義心無憍慢。親近善友
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寶諸師和上長
老有徳。於身菩提不生輕想。能觀菩提深妙
功徳。知善惡相知世出世一切聲論。知因知
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當知是人能得智慧。
如是智慧有三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三從
修生。從字得義名從聞生。思惟得義名從思
生。從修得義名從修生。能讀如來十二部經
能除疑網。能讀一切世論世事。能善分別邪
正之道。是名智慧。能善分別十二部經。陰
界入等因果字義。毘婆舍那舍摩他相。上中
下相。善惡無記。及四顛倒見道修道。能善
分別如是等事。是名智慧。善男子。有智之
人求於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常親近
佛及佛弟子。世無佛法樂在外道出家修學。
雖處邪道樂求正要。常修慈悲喜捨之心及
五通道。得五通已觀不淨想及無常想。能
説有爲多諸過罪。爲正語故教諸衆生令學
聲論。能令衆生離身心病。樂以世事教於他
人。所作事業無能勝者。所謂呪方種種醫藥
能善求財。得已能護用以道理如法惠施。雖
知一切不生憍慢。得大功徳不生知足。能教
衆生信施持戒多聞智慧。知善不善無記方
便善知學行因縁次第。知菩提道及道莊嚴。
知諸衆生上中下根。知外聲論心不存著。知
衆生時隨宜調伏。知衆生世及國土世。知從
具足六波羅蜜。善男子。有是智慧。非波羅
蜜。有波羅蜜非是智慧。有是智慧是波羅蜜。
有非智慧非波羅蜜。是智慧非波羅蜜者。所
謂一切世間智慧。聲聞縁覺所行智慧。是
波羅蜜非智慧者。無有是義是智慧是波羅
蜜者。所謂一切六波羅蜜。非智慧非波羅蜜
者。所謂一切聲聞縁覺施戒精進。善男子。若
人有能勤修如是六波羅蜜。是人名爲供養
六方能増財命。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
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智慧是不爲難。在
家修淨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
縁所纒遶故
説是法時。善生長者子等千優婆塞。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即從坐起。禮
佛而退辭還所止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